CN111865087A - 电源转换器及其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电源转换器及其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5087A
CN111865087A CN202010317780.8A CN202010317780A CN111865087A CN 111865087 A CN111865087 A CN 111865087A CN 202010317780 A CN202010317780 A CN 202010317780A CN 111865087 A CN111865087 A CN 111865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oupled
unit
control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177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5087B (zh
Inventor
林国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 Han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 Han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 Han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 Han Enterpris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65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5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5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50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02M3/3352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with galvanic isolation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both the power stage and the feedback loo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4Snubber circuits
    • H02M1/342Active non-dissipative snubb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1Resonant DC/D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25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reference values, feedback values or error values in the control loop of a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2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suppressing, e.g. by masking incorrect turn-on or turn-off signals, e.g. due to current spikes in current mod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转换器,包括: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变压器包含一第一一次侧线圈、一第二一次侧线圈以及一二次侧线圈;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及第二端点之间;第一控制单元根据该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延迟单元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处理单元接收与储存第一感应电压的感应能量以及释放所储存的感应能量;第二控制单元根据输入电压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处理单元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感应能量。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于电源转换器的控制电路。

Description

电源转换器及其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电源转换器电路结构,尤指一种可操作于连续/非连续导通模式且实现零电压切换的电源转换器及其控制电路与方式。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传统的电源转换器例如主动箝制的返驰式电转换器会于返驰式电转换器的一主切换开关关闭时,利用一主动箝制电路来吸收变压器的漏感能量,降低主切换开关上的突波电压,然而此种传统的返驰式电转换器依然存在有主动箝制电路的环流过大及二次侧电流相位移等问题,而环流过大将造成导通损失过大,而二次侧电流相位移则会造成二次侧的开关元件产生较高的突波电压,导致切换损失较大,因此造成转换器的整体效率不佳,无法达到提升转换效率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的目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操作于连续/非连续导通模式且实现零电压切换的电源转换器及控制电路与方式,以解决传统技术遇到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公开了一种电源转换器,电源转换器包含一输出单元、一第一变压器、第一开关单元、延迟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处理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其中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第一变压器包含耦接于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一端点的一第一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第二端点的一第二一次侧线圈以及耦接于该输出单元与该第二端点的一二次侧线圈;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及该第二端点之间,并用以控制该第一一次侧线圈的磁通量的方向;延迟单元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的一控制端;第一控制单元耦接于该转换电压以及通过该延迟单元而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并用以根据该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该延迟单元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处理单元耦接于该输入电压及该第一端点之间,该处理单元是用以于该第一开关单元处于一关闭状态时,经由一第一路径来接收该第一端点的一第一感应电压与储存该第一感应电压的一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该第一感应电压自不同于该第一路径的一第二路径馈入,以及经由该第二路径来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第二控制单元耦接至该输入电压、该第一控制单元、该处理单元、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并用以根据该输入电压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该处理单元的一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以控制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公开了一种电源转换器,电源转换器包含一输出单元、一第一变压器、第一开关单元、延迟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处理单元以及第二控制单元,其中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第一变压器包含耦接于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一端点的一第一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第二端点的一第二一次侧线圈以及耦接于该输出单元与该第二端点的一二次侧线圈;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及该第二端点之间,并用以控制该第一一次侧线圈的磁通量的方向;延迟单元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的一控制端;第一控制单元耦接于该转换电压以及通过该延迟单元而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并用以根据该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该延迟单元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处理单元耦接于该输入电压及该第一端点之间,该处理单元是用以于该第一开关单元处于一关闭状态时,经由一第一路径来接收该第一端点的一第一感应电压与储存该第一感应电压的一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该第一感应电压自不同于该第一路径的一第二路径馈入,以及经由该第二路径来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第二控制单元耦接至该第一控制单元、该处理单元、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并用以根据该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该处理单元的一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以控制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一电源转换器的一控制电路,电源转换器包含一输出单元、一第一变压器、第一开关单元、第一控制单元、处理单元以及控制电路。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第一变压器包含耦接于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一端点的一第一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第二端点的一第二一次侧线圈以及耦接于该输出单元与该第二端点的一二次侧线圈;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及该第二端点之间,并用以控制该第一一次侧线圈的磁通量的方向;第一控制单元耦接于该转换电压以及通过一延迟单元而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并用以根据该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该延迟单元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处理单元耦接于该输入电压及该第一端点之间,该处理单元是用以于该第一开关单元处于一关闭状态时,经由一第一路径来接收该第一端点的一第一感应电压与储存该第一感应电压的一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该第一感应电压自不同于该第一路径的一第二路径馈入,以及经由该第二路径来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该控制电路包含有一延迟单元与一第二控制单元,其中延迟单元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的一控制端,令该第一控制讯号可经由该延迟单元的一延迟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第二控制单元耦接至该输入电压、该第一控制单元、该处理单元、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并用以根据该输入电压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该处理单元的一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以控制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一电源转换器的一控制电路,电源转换器包含一输出单元、第一变压器、第一开关单元、处理单元以及该控制电路。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第一变压器包含耦接于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一端点的一第一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第二端点的一第二一次侧线圈以及耦接于该输出单元与该第二端点的一二次侧线圈;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及该第二端点之间,并用以控制该第一一次侧线圈的磁通量的方向;处理单元耦接于该输入电压及该第一端点之间,该处理单元是用以于该第一开关单元处于一关闭状态时,经由一第一路径来接收该第一端点的一第一感应电压与储存该第一感应电压的一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该第一感应电压自不同于该第一路径的一第二路径馈入,以及经由该第二路径来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该控制电路包含有一延迟单元、一第一控制单元以及一第二控制单元:其中延迟单元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的一控制端;第一控制单元耦接于该转换电压以及通过该延迟单元而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并用以根据该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该延迟单元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第二控制单元耦接至该第一控制单元、该处理单元、该第一一次侧线圈,并用以根据该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该处理单元的一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以控制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
本发明所公开的电源转换器技术方案,可克服传统电源转换器电路仅能设计于小功率电源电路应用范围的限制,并且操作上可涵盖连续导通模式及非连续导通模式,在轻载时可以抑制突波电压、回收漏感能量及进行谷值电压切换,而在重载时则可以抑制突波电压、回收漏感能量同时进行零电压切换,大幅提升电源转换器例如返驰式转换器的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广义电源转换器的功能方块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源转换器的一实施例的细部电路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局部脉波产生电路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源转换器操作于轻载时的讯号波形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电源转换器操作于重载时的讯号波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广义电源转换器的功能方块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源转换器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局部脉波产生电路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电源转换器
105:输出单元
110:第一开关单元
115:延迟单元
120,620:第一控制单元
121: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
125:处理单元
130,630:第二控制单元
131,631:同步电路
132,632:局部脉波产生电路
135:回授单元
136:光耦合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旨在于提供一种频率调变且具有部分电压箝制能力的电源转换器例如返驰式转换器,例如轻载时可操作于一非连续电流模式/非连续导通模式(DiscontinuousConduction Mode,DCM)以及重载时可以操作于一连续电流模式/连续导通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并且能够实现零电压切换的效果。
请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广义电源转换器100的功能方块示意图。电源转换器100(例如一返驰式转换器)包含一输出单元105、一第一变压器TX1、一第一开关单元(switch unit)110作为主开关、一延迟单元115、一第一控制单元120、一处理单元125、一第二控制单元130以及一回授单元135。第一变压器TX1包含一第一一次侧线圈(firstprimary winding)L1A、一第二一次侧线圈(second primary winding)L1B以及一二次侧线圈(secondary winding)L2,该第一一次侧线圈L1A耦接于输入电压Vin与第一端点N1(例如从第一一次侧线圈L1A的中心点所对应的端点,但不限定)之间,该第二一次侧线圈L1B耦接于第二端点例如接地准位(但不限定),该二次侧线圈L2耦接于该输出单元105,上述三个线圈的极性方向如图1所示。
第一开关单元110是耦接于第一端点N1及第二端点N2之间,用以控制第一一次侧线圈L1A的磁通量的方向,通过第一开关单元110的切换,输入电压Vin可通过第一变压器TX1来将相对应的转换电压VOUT于输出单元105输出。当第一开关单元110由一开启状态(ONstate)切换至一关闭状态(OFF state)时,会于第一端点N1上随之产生第一感应电压VD,处理单元125例如一主动箝制电路,其是耦接于输入电压Vin及第一端点N1之间,用以于第一开关单元110处于该关闭状态时,经由第一路径PA1(位于处理单元125之中)来接收第一端点N1上的第一感应电压VD与储存第一感应电压VD的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第一感应电压VD自不同于第一路径PA1的第二路径PA2(位于处理单元125之中)馈入,接着经由第二路径PA2来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此外,上述的该感应能量是得自于第一变压器TX1内部线圈的漏感能量,可产生一电压突波于第一端点N1。处理单元125的电路细节将于后详述。请注意,在处理单元125可于第一路径PA1迅速地接收第一感应电压VD并储存该感应能量,以及第一感应电压VD可持续被隔绝于第二路径PA2的情形下,由于在该感应能量被释放之前,流经第一变压器TX1的一次侧电路的电流大致为零,故大幅减少电源转换器300的能量损耗。于一实施例中,一旦第一开关单元110由该开启状态切换至该关闭状态时,处理单元125是立即储存该感应能量,以及在处理单元125释放该感应能量之后,处理单元125是于第一开关单元110由该关闭状态切换至该开启状态之前提早关闭,在重载(heavy load)时可实现零电压切换(zero voltage switching)。简言之,处理单元125接收第一感应电压VD并储存该感应能量的时间与处理单元125释放该感应能量的时间的一总和是小于第一开关单元110处于该关闭状态的时间;重载时,第一开关单元110即将由该关闭状态切换至该开启状态时,第一端点N1及第二端点N2之间的一电压差大致为零;以及处理单元125释放该感应能量的时间与第一开关单元110处于该开启状态的时间互不重叠。处理单元125采用第二路径PA2来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的时间长度以及时间点均由第二控制单元130所决定;详细操作描述于后。
延迟单元115耦接于第一开关单元110的控制端,用来延迟第一控制单元120所产生并传送至该第一开关单元110的控制端的一第一控制讯号SC,使得开启第一开关单元110的起始时间点可以较晚于处理单元125释放该感应能量的操作的结束时间点至少一个延迟时间,以区隔开该第一开关单元110的开启时段与处理单元125释放该感应能量的时段。
第一控制单元120耦接于输入电压Vin、第二控制单元130、回授单元135、第二一次侧线圈L1B、通过该延迟单元115而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110以及通过回授单元135而耦接至转换电压VOUT。第一控制单元120根据转换电压VOUT(或转换电压VOUT所对应的回授电压VFB)产生第一控制讯号SC而经由延迟单元115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110的开与关。
第二控制单元130耦接至输入电压Vin、第一控制单元120、处理单元125及一次侧线圈(L1A与L1B)。第二控制单元130根据第二一次侧线圈L1B的感应能量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DR至处理单元125的一第二开关单元(位于第二路径PA2上),进而控制该处理单元125的该第二开关单元的开与关以控制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的时间长度以及时间点。应注意的是,第二控制单元130是采用伏秒平衡(volts-second balance)的原理将变压器端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电流来对一特定的电容器进行充放电操作,以产生一三角波讯号,并通过一对比较器来分别比较该三角波讯号的电压与第一一次侧线圈L1A所感应生成的电压以及比较该三角波讯号的电压与一等效零伏,分别决定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的起始时间点以及结束时间点,亦即决定处理单元125内位于第二路径PA2上的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启时间。此可令处理单元125内位于第二路径PA2上的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启时间较短,损失的能量较少,有效地提升转换效率。
请参照图2,图2是图1所示的电源转换器100的一实施例的细部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输出单元105包含二极管D2、电容器C2;第二端点N2为接地准位例如等效零伏。回授单元135包含电阻器R15、电阻器R16、电阻器R17、电容器C8、齐纳二极管ZD2以及光耦合单元136。处理单元125包含作为箝制电容的电容器C1、作为箝制二极管的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ZD1以及第二开关单元例如晶体管Q2(作为箝制开关)。第一开关单元110包含有晶体管Q1,晶体管Q1的控制端例如栅极连接至延迟单元115,其源极通过电阻器R9连接至第二端点N2例如是接地准位,其漏极连接至第一端点N1。第一控制单元120包含电阻器R12、电阻器R13、电阻器R14、脉波宽度调变(PWM)控制器121、二极管D5、电容器C6,其中第一控制单元120的功能与操作主要是由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所实现,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例如具有节点GND、COMP、DMAG、GATE、VDD、CS等,节点实作上例如是连接埠/接脚等等并不限定,亦即,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可以是单一颗集成电路,或是与第一控制单元120内的其他元件整合为一颗集成电路;节点GND耦接至接地准位,节点COMP耦接至回授单元135的光耦合单元136,节点DMAG耦接于电阻器R12、电阻器R13之间,电阻器R10耦接于节点CS与电阻器R9的一端之间,节点VDD耦接于电容器C6与电阻器R14之间,节点GATE耦接于该延迟单元115以产生第一控制讯号SC至该延迟单元115。
第二控制单元130包含同步电路131(由第二变压器TX2、电容器C5、电阻器R11、二极管D4所组成)、电阻器R5、电阻器R6、电阻器R7、电阻器R8、二极管D3以及一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该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具有节点VS、VSS、SYN、Mask、VDD、Vp、VOUT,节点实作上例如是连接埠/接脚等等并不限定,亦即,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可以是单一颗集成电路,或是与第二控制单元130内的其他元件整合为一颗集成电路形成一控制电路,或是亦可与第二控制单元130外的其他元件例如处理单元125及/或延迟单元115的一或多个元件等等整合为一颗集成电路形成一控制电路。节点VOUT上产生第二控制讯号DR至该处理单元125以控制晶体管Q2;节点VS通过电阻器R6而耦接至该输入电压Vin;节点VSS耦接第一端点N1;节点SYN连接至第二变压器TX2的一侧;节点Mask通过电阻器R5而耦接至该第一一次侧线圈L1A的该感应电压/能量;节点Vp通过电阻器R7、电阻器R8与二极管D3而耦接至该第一一次侧线圈L1A的该感应电压/能量;节点VDD通过二极管D3而耦接至该第一一次侧线圈L1A的该感应电压/能量,此外,电容器C4的两端耦接于节点VDD与节点VSS之间;实作上,该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的实施示意图例如可见于图3。
图3是图2所示的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包含一脉波产生器U1、一特定电容器C3、第三开关单元例如晶体管Q3、比较器X1、比较器X2、比较器X3、或门U2、与门U4、电阻器R1、电阻器R2、一SR闩锁器U5、缓冲器U3、提供电压V1的一特定电压源以及一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其中或门U2的一输入端通过脉波产生器U1而耦接于节点SYN以及另一输入端耦接于比较器X1的一输出端,其输出端耦接于SR闩锁器U5的设定端“S”。电容器C3耦接于节点VS与接地端;晶体管Q3的栅极连接至脉波产生器U1的输出端,其余两端则分别连接至节点VS与该节点VSS。比较器X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至该节点VSS以及其反向输入端连接至该节点VS,其输出端耦接至或门U2的一输入端。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具有一第一输入端、一第二输入端、一第一输出端及一第二输出端;该第一输入端耦接至该特定电压源的一端,该第二输入端连接至节点Vp以耦接至该第一一次侧线圈L1A的该感应电压/能量所对应的一峰值电压讯号,该第一输出端耦接于一电阻器R1与一电阻器R2之间,该第二输出端耦接于该节点VSS。该电阻器R1耦接于该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的该第一输出端与该节点VSS(等效连接上图2所示的第一端点N1)之间。该电阻器R2耦接于该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的该第一输入端与该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的该第一输出端之间。比较器X2具有一第二正向输入端、一第二反向输入端及一输出端;该第二正向输入端耦接于该比较器X1的该第一反向输入端,该第二反向输入端耦接于该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的该第一输出端。比较器X3具有一第三正向输入端、一第三反向输入端及一输出端;该第三正向输入端耦接于该第一一次侧的能量所对应的一电压讯号,该第三反向输入端耦接于该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的该第一输出端。与门U4具有两输入端及一输出端,该两输入端分别耦接于该比较器X2的输出端与该比较器X3的输出端。SR闩锁器U5的设定端“S”耦接于该或门U2的该输出端,SR闩锁器U5的重设端“R”耦接至该与门U4的该输出端,SR闩锁器U5的反向输出端“QN”通过缓冲器U3耦接至节点VOUT,SR闩锁器U5是根据该或门U2的该输出端的一电压以及该与门U4的该输出端的一电压来产生该第二控制讯号DR,并于节点VOUT上输出该第二控制讯号DR至处理单元125以控制该处理单元125内的第二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2。
图4是图2所示的电源转换器100操作于轻载(light load)时的讯号波形示意图。如图4所示,Vgate讯号表示第一控制单元120的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所产生的一脉波宽度调变讯号,Vgs讯号表示该脉波宽度调变讯号通过该延迟单元115而施加于该第一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1的栅源极电压讯号,Pulse讯号表示延迟单元115所产生的一讯号延迟宽度(例如时间点t4与时间点t5之间的时间延迟);当Vgs讯号的电压准位为一低准位例如零伏时,晶体管Q1被关闭,而当Vgs讯号的电压准位为一高准位时,晶体管Q1被开启。Vds讯号表示该第一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1的漏源极电压讯号,当晶体管Q1被开启时,Vds讯号的电压会降低至晶体管Q1导通时的一漏源极跨压准位,而当晶体管Q1被关闭时会因第一变压器TX1的线圈所感应的能量变化而产生大幅变化而高于输入电压Vin的准位。该第一控制单元120的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例如具有电压波谷侦测能力(voltage valley detection),通过侦测转换电压VOUT通过回授单元135所传送过来的一回授电压讯号VFB来判断Vds讯号的电压是否低于输入电压Vin并且是在一电压波谷附近,例如图4所示,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在判断Vds讯号的电压低于输入电压Vin并且是发生在第三次电压波谷附近时(例如时间点t4,然此并非是本案的限制)将Vgate讯号从低准位拉至高准位,亦即产生上升边缘。
此外,Vramp讯号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容器C3的跨压,例如预设初始时为等效零伏,当Vgate讯号发生上升边缘时,亦即从低准位拉至高准位,通过图2所示的同步电路131(由第二变压器TX2、电容器C5、电阻器R11、二极管D4所组成)会于该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的节点SYN上感应生成具有一短脉波宽度的一同步讯号(例如图4所示的节点SYN于时间点t4至时间点t5的电压讯号),令脉波产生器U1根据该同步讯号而产生一短脉波宽度的脉波讯号,使得短暂地开启图3的晶体管Q3并接着立刻再关闭图3的晶体管Q3,令VS节点上的电压准位快速地重设为等效零伏,亦即重设图3所示的电容器C3的跨压为零伏;接着在图3的晶体管Q3关闭之后,由于VS节点是通过图2的电阻器R6而连接至输入电压Vin,因此输入电压Vin会由节点VS对图3的电容器C3进行充电,使得Vramp讯号的电压准位以一特定斜率上升,接着当Vgate讯号发生下降边缘时(亦即图2所示的第一开关单元110的晶体管Q1被关闭时),电容器C3会开始进行放电,使得Vramp讯号的电压准位改以另一特定斜率下降,而通过比较器X1比较该Vramp讯号的电压准位与等效零伏(亦即节点VSS的电压)可知该Vramp讯号的电压准位降低至零伏的确切时间点,当降低至零伏时,该第二控制单元130的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会将在节点VOUT上将所产生的第二控制讯号DR的电压准位拉至低准位(亦即产生下降边缘),以关闭处理单元125的第二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2,因此同时可快速拉低Vds讯号的电压准位。也就是说,处理单元125内用于释放所储存的感应能量的晶体管Q2的闭关时间点是依据伏秒平衡原理对图3所示的电容器C3进行充放电所决定。此外,第二控制讯号DR为脉波讯号,其脉波宽度由该第二控制单元130的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依照该第一变压器TX1的第一一次侧线圈L1A所回授感应的能量大小(例如其峰值电压讯号)而决定,例如,该第一变压器TX1的第一一次侧线圈L1A所回授感应的能量将通过图2所示的二极管D3、电阻器R7、电阻器R8而输入至该第二控制单元的节点Vp,而通过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特定电压源所提供的电压准位V1、电阻器R1、电阻器R2可在第二比较器X2的反向输入端产生一电压Vth(亦即图4所示的虚线电压准位Vth),电压Vth的准位是随着该第一变压器TX1的第一一次侧线圈L1A所回授感应的能量、电压准位V1以及电阻器R1、电阻器R2的设计而变,通过第二比较器X2来比较电压Vth及该Vramp讯号的电压准位可判断何时产生第二控制讯号DR的上升边缘,当负载较轻时该第一变压器TX1的第一一次侧线圈L1A所回授感应的能量较小,该第二控制讯号DR的上升边缘例如发生在图4所示的时间点t2,而当负载较重时该第一变压器TX1的第一一次侧线圈L1A所回授感应的能量较大,该第二控制讯号DR的上升边缘例如发生在图4所示的时间点t1。因此,该第二控制单元130的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可以根据该第一变压器TX1的第一一次侧线圈L1A所回授感应的能量动态地调整该处理单元125内的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启时间的长度。另外,节点Mask通过图2的电阻器R5而连接至该第一变压器TX1的第一一次侧线圈L1A,其目的在于用来当该第一变压器TX1的第一一次侧线圈L1A所回授感应的能量对应于负半周的电压准位时避免产生第二控制讯号DR的上升边缘。
也就是说,当返驰式转换器100处于轻载而操作于非连续导通模式下,图2所示的第一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1在截止(OFF)时,变压器TX1内部线圈的漏感所储存的能量会经由图2所示的箝制二极管D1释放至箝制电容C1储存,借此消除因为漏感能量所产生的电压突波,齐纳二极管ZD1会隔绝箝制开关Q2;待漏感能量释放完毕之后,当变压器TX1的电流趋近于零时,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会依照节点Vp上的峰值电压的高或低而相应地产生相应不同脉波宽度的脉波讯号来驱动箝制开关Q2,使箝制开关Q2导通,将漏感能量反推至变压器TX1并传递漏感能量至二次侧的线圈输出端,之后则当依照伏秒平衡工作原理所储存的能量放电至零时再关闭箝制开关Q2。后续当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侦测到谷值电压(电压最低值)时再开启导通图2所示的主开关晶体管Q1,产生谷值电压切换的现象。由于箝制开关Q2的导通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损失的能量较少,因而大幅提升电源转换器100的转换效率。
图5是图2所示的电源转换器100操作于重载(heavy load)时的讯号波形示意图。如图5所示,可以实现零电压切换(ZVS)。操作上与图4类似,差别仅在于当处于重载时,采用伏秒平衡原理,当图2的第一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1即将要被开启时,图3的电容器C3可能还未放电至等效零伏,此时因应于Vgate讯号的上升边缘(时间点t3)而于节点SYN上所感应生成的同步讯号通过图3的脉波产生器U1所产生的脉波讯号直接导通图3所示的晶体管Q3,立刻强制电容器C3直接放电至等效零伏,因此该第二控制单元130会立即将第二控制讯号DR从高准位拉至低准位(亦即发生下降边缘),立刻关闭处理单元内的第二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2,在而时间点t4时讯号Vgs的电压再由低准位拉至高准位以开启图2的第一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1,实现零电压切换。也就是说,当返驰式转换器100处于重载而操作于连续导通模式下,图2所示的第一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1在截止(OFF)时,变压器TX1内部线圈的漏感所储存的能量会经由图2所示的箝制二极管D1释放至箝制电容C1储存,借此消除因为漏感能量所产生的电压突波,齐纳二极管ZD1会隔绝箝制开关Q2;待漏感能量释放完毕之后,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会依照节点Vp上的峰值电压的高或低而相应地产生相应不同脉波宽度的脉波讯号来驱动箝制开关Q2,使箝制开关Q2导通,将漏感能量反推至变压器TX1并传递漏感能量至二次侧的线圈输出端,同时产生零电压切换的效果。由于箝制开关Q2的导通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损失的能量较少,因而可大幅提升电源转换器100的转换效率。
再者,请参照图6,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广义电源转换器600的功能方块示意图。电源转换器600包含输出单元105、一变压器TX3、第一开关单元110、延迟单元115、一第一控制单元620、处理单元125、一第二控制单元630及一回授单元135。该变压器TX3包含第一一次侧线圈L3A、第二一次侧线圈L3B以及二次侧线圈L2,该第一一次侧线圈L3A耦接于输入电压Vin与第一端点N1之间,该第二一次侧线圈L3B的一端耦接于第二端点N2例如接地准位(但不限定),该二次侧线圈L2耦接于该输出单元105,上述三个线圈的极性方向如图6所示。图6所示的第一开关单元110的功能、操作与电路结构均相同于图1所示的第一开关单元110的功能、操作与电路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延迟单元115耦接于第一开关单元110的控制端,用来延迟第一控制单元620所产生并传送至该第一开关单元110的控制端的第一控制讯号SC,使得开启第一开关单元110的起始时间点可以较晚于处理单元125释放该感应能量的操作的结束时间点至少一个延迟时间,以区隔开该第一开关单元110的开启时段与处理单元125释放该感应能量的时段。
第一控制单元620耦接于输入电压Vin、第二控制单元130、回授单元135、第二一次侧线圈L3B、通过该延迟单元115而耦接至该第一开关单元110以及通过回授单元135而耦接至转换电压VOUT。第一控制单元620根据转换电压VOUT(或转换电压VOUT所对应的回授电压VFB)产生第一控制讯号SC而经由延迟单元115来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110的开与关。第二控制单元630耦接至第一控制单元620、处理单元125及一次侧线圈(L3A与L3B)。
第二控制单元630根据第二一次侧线圈L3B的感应能量产生第二控制讯号DR至处理单元125的一第二开关单元(位于第二路径PA2上),进而控制该处理单元125的该第二开关单元的开与关以控制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的时间长度以及时间点;应注意,第二控制单元630是通过第一控制单元620而耦接至输入电压Vin,并未直接连接至输入电压Vin。第二控制单元630亦采用伏秒平衡原理将变压器端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电流来对一特定的电容器进行充放电操作,以产生一三角波讯号,并通过一对比较器来分别比较该三角波讯号的电压与第二一次侧线圈L3B所感应生成的电压以及比较该三角波讯号的电压与一等效零伏,分别决定释放所储存的该感应能量的起始时间点以及结束时间点,亦即决定处理单元125内位于第二路径PA2上的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启时间。此可令处理单元125内位于第二路径PA2上的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启时间较短,损失的能量较少,有效地提升转换效率。
请参照图7,图7是图6所示的电源转换器600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输出单元105包含二极管D2、电容器C2;第二端点N2为接地准位例如等效零伏。回授单元135包含电阻器R15、电阻器R16、电阻器R17、电容器C8、齐纳二极管ZD2以及光耦合单元136。处理单元125包含电容器C1、二极管D1、齐纳二极管ZD1以及第二开关单元例如晶体管Q2。第一开关单元110包含有晶体管Q1,晶体管Q1的控制端例如栅极连接至延迟单元115,其源极通过电阻器R9连接至第二端点N2例如是接地准位,其漏极连接至第一端点N1。第一控制单元120包含电阻器R12、电阻器R13、电阻器R14、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二极管D5、电容器C6,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例如具有节点GND、COMP、DMAG、GATE、VDD、CS等,节点GND耦接至接地准位,节点COMP耦接至回授单元135的光耦合单元136,节点DMAG耦接于电阻器R12、电阻器R13之间,电阻器R12的另一端耦接于电容器C10、二极管D5的阳极端(anode)、二极管D12的阳极端以及第二一次侧线圈L3B的另一端点N3,电阻器R10耦接于节点CS与电阻器R9的一端之间,节点VDD耦接于电容器C6与二极管D5的阴极端(cathode),二极管D5的阴极端通过电阻器R14而耦接于输入电压Vin,节点GATE耦接于该延迟单元115与电容器C10,并产生第一控制讯号SC至该延迟单元115。
第二控制单元630包含同步电路631(由第二变压器TX2所组成)、电阻器R5、电阻器R6、电阻器R7、电阻器R8、电阻器R27、齐纳二极管ZD3、二极管D12、电容器C4、电容器C10、电容器C11以及一局部脉波产生电路632,该局部脉波产生电路632具有节点VS、VSS、SYN、Mask、VDD、Vp、VOUT,节点实作上例如是连接埠/接脚等等并不限定,亦即,局部脉波产生电路632可以是单一颗集成电路,或是与第二控制单元630内的其他元件整合为一颗集成电路形成一控制电路,或是亦可与第二控制单元630外的其他元件例如处理单元125、延迟单元115及/或第一控制单元620的一或多个元件等等整合为一颗集成电路形成一控制电路。节点VOUT上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DR至同步电路631以于第二变压器TX2的另一侧感应生成相同的控制讯号DR至处理单元125的第二开关单元的晶体管Q2以控制晶体管Q2;节点VS通过电阻器R6而耦接至第二一次侧线圈L3B的端点N3;节点SYN耦接至齐纳二极管ZD3(可选的)以及通过电阻器R27、电容器C10而耦接至脉波宽度调变控制器121的接脚GATE(亦即耦接于第一控制讯号SC);节点Mask通过电阻器R5而耦接至二极管D5的阳极端;节点Vp通过电阻器R7而耦接至接地准位以及通过电阻器R8而耦接至二极管D12的阴极端;节点VDD耦接至二极管D12的阴极端;节点VSS耦接至接地准位;实作上,该局部脉波产生电路632的实施示意图例如可见于图8。
图8是图7所示的局部脉波产生电路632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局部脉波产生电路632包含电压转电流放大器F1、脉波产生器U1、特定电容器C3、第三开关单元例如晶体管Q3、比较器X1、比较器X2、比较器X3、或门U2、与门U4、电阻器R1、电阻器R2、SR闩锁器U5、缓冲器U3、提供电压V1的一特定电压源以及电压转电流放大器G2,除了电压转电流放大器F1以外,局部脉波产生电路632内的元件的功能与操作均类似于局部脉波产生电路132内的元件的功能与操作,局部脉波产生电路632的操作的波形示意图可参照图4与图5,于此为简化说明书内容,不再赘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F1例如是用来将节点VS的电压转为电流以对电容C3进行充电,以及电容C3可通过电压转电流放大器F1进行放电,实作上电压转电流放大器F1是用来减少对电容C3进行充电时的误差,于其他实施例亦可不采用电压转电流放大器F1而直接对电容C3进行充电,亦即,电压转电流放大器F1是可选的(optional)。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公开的电源转换器技术方案可克服传统电源转换器电路仅能设计于小功率电源电路应用范围的限制,并且操作上可涵盖连续导通模式及非连续导通模式,在轻载时可以抑制突波电压、回收漏感能量及进行谷值电压切换,而在重载时则可以抑制突波电压、回收漏感能量同时进行零电压切换,大幅提升电源转换器例如返驰式转换器的转换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24)

1.一种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
一第一变压器,包含:
一第一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一端点;
一第二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以及
一二次侧线圈,耦接于所述输出单元与所述第二端点;
一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及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用以控制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磁通量的方向;
一延迟单元,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一控制端;
一第一控制单元,耦接于所述转换电压以及通过所述延迟单元而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以根据所述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所述延迟单元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
一处理单元,耦接于所述输入电压及所述第一端点之间,所述处理单元是用以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一关闭状态时,经由一第一路径来接收所述第一端点的一第一感应电压与储存所述第一感应电压的一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所述第一感应电压自不同于所述第一路径的一第二路径馈入,以及经由所述第二路径来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以及
一第二控制单元,耦接至所述输入电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用以根据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所述处理单元的一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以控制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所述处理单元的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一开启时间,以决定所述处理单元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的一时间长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讯号具有一脉波,所述脉波的宽度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通过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对一特定电容器进行充放电来产生一特定电压讯号以及比较所述特定电压讯号与所述第一端点的一电压来决定所述脉波的一下降边缘,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的一结束时间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通过比较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所对应的一峰值电压讯号与所述特定电压讯号来决定所述脉波的一上升边缘,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的一开始时间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二变压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之间,用以隔离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变压器是用以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产生的第一控制讯号来产生一同步讯号至所述第二控制单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含:
一局部脉波产生电路,包含:
一脉波产生器,用以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产生的所述第一控制讯号所对应的一同步讯号来产生一脉波讯号;
一特定电容器,具有一第一端耦接至所述输入电压,以及具有一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一端点,用以依据所述输入电压进行充放电;
一第三开关单元,耦接于所述特定电容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点之间,受所述脉波讯号所控制,当所述第三开关单元被开启时用来重置所述特定电容器的跨压;
一第一比较器,具有一输出端,具有一第一正向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第一端点,以及具有一第一反向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特定电容器的所述第一端;以及
一或门,具有一输出端,以及具有两输入端分别耦接至所述脉波讯号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所述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比较器是比较所述特定电容器的所述第一端上的一电压准位与所述第一端点上的一电压准位来决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一开启时间的一结束时间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脉波产生电路还包含:
一特定电压源,用以提供一特定电压准位;
一电压转电流放大器,具有一第一输出端与一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耦接于所述第二端点,以及具有一第一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特定电压源的一端,具有一第二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所对应的一峰值电压讯号;
一第一电阻器,耦接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端点之间;
一第二电阻器,耦接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
一第二比较器,具有一输出端,具有一第二正向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所述第一反向输入端,以及具有一第二反向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
一第三比较器,具有一输出端,具有一第三正向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所对应的一电压讯号,以及具有一第三反向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
一与门,具有一输出端以及两输入端,所述两输入端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比较器的所述输出端;以及
一闩锁器,耦接于所述或门的所述输出端以及所述与门的所述输出端,根据所述或门的所述输出端的一电压以及所述与门的所述输出端的一电压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讯号。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脉波产生电路还包含:
一电压转电流放大器,具有一第一输入端耦接至所述输入电压,具有一第二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第一端点,以及具有一第一输出端与一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耦接于所述特定电容器的两端。
9.一种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
一第一变压器,包含:
一第一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一端点;
一第二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以及
一二次侧线圈,耦接于所述输出单元与所述第二端点;
一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及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用以控制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磁通量的方向;
一延迟单元,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一控制端;
一第一控制单元,耦接于所述转换电压以及通过所述延迟单元而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以根据所述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所述延迟单元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
一处理单元,耦接于所述输入电压及所述第一端点之间,所述处理单元是用以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一关闭状态时,经由一第一路径来接收所述第一端点的一第一感应电压与储存所述第一感应电压的一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所述第一感应电压自不同于所述第一路径的一第二路径馈入,以及经由所述第二路径来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以及
一第二控制单元,耦接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用以根据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所述处理单元的一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以控制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所述处理单元的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一开启时间,以决定所述处理单元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的一时间长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讯号具有一脉波,所述脉波的宽度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通过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对一特定电容器进行充放电来产生一特定电压讯号以及比较所述特定电压讯号与所述第二端点的一电压来决定所述脉波的一下降边缘,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的一结束时间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通过比较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所对应的一峰值电压讯号与所述特定电压讯号来决定所述脉波的一上升边缘,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的一开始时间点。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二变压器,设置于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之间,用以隔离所述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变压器是用以根据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所产生的所述第二控制讯号来相应地感应产生所述第二控制讯号至所述处理单元。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含:
一局部脉波产生电路,包含:
一脉波产生器,用以根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产生的所述第一控制讯号所对应的一同步讯号来产生一脉波讯号;
一特定电容器,具有一第一端耦接至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一感应电压,以及具有一第二端耦接至所述第二端点,用以依据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电压进行充放电;
一第三开关单元,耦接于所述特定电容器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受所述脉波讯号所控制,当所述第三开关单元被开启时用来重置所述特定电容器的跨压;
一第一比较器,具有一输出端,具有一第一正向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第二端点,以及具有一第一反向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特定电容器的所述第一端;以及
一或门,具有一输出端,以及具有两输入端分别耦接至所述脉波讯号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所述输出端;
其中所述第一比较器是比较所述特定电容器的所述第一端上的一电压准位与所述第二端点上的一电压准位来决定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一开启时间的一结束时间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脉波产生电路还包含:
一特定电压源,用以提供一特定电压准位;
一电压转电流放大器,具有一第一输出端与一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输出端耦接于所述第二端点,以及具有一第一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特定电压源的一端,具有一第二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电压的一峰值电压讯号;
一第一电阻器,耦接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端点之间;
一第二电阻器,耦接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
一第二比较器,具有一输出端,具有一第二正向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所述第一反向输入端,以及具有一第二反向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
一第三比较器,具有一输出端,具有一第三正向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电压,以及具有一第三反向输入端耦接于所述电压转电流放大器的所述第一输出端;
一与门,具有一输出端及两输入端,所述两输入端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比较器的所述输出端;以及
一闩锁器,耦接于所述或门的所述输出端以及所述与门的所述输出端,根据所述或门的所述输出端的一电压以及所述与门的所述输出端的一电压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讯号。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脉波产生电路还包含:
一电压转电流放大器,具有一第一输入端耦接至所述输入电压,具有一第二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第二端点,以及具有一第一输出端与一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分别耦接于所述特定电容器的两端。
17.一种应用于一电源转换器的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器包含:
一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
一第一变压器,包含:
一第一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一端点;
一第二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以及
一二次侧线圈,耦接于所述输出单元与所述第二端点;
一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及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用以控制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磁通量的方向;
一第一控制单元,耦接于所述转换电压以及通过一延迟单元而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以根据所述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所述延迟单元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以及
一处理单元,耦接于所述输入电压及所述第一端点之间,所述处理单元是用以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一关闭状态时,经由一第一路径来接收所述第一端点的一第一感应电压与储存所述第一感应电压的一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所述第一感应电压自不同于所述第一路径的一第二路径馈入,以及经由所述第二路径来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以及
所述控制电路包含有:
一延迟单元,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一控制端,令所述第一控制讯号可经由所述延迟单元的一延迟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以及
一第二控制单元,耦接至所述输入电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用以根据所述输入电压与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所述处理单元的一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以控制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所述处理单元的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一开启时间,以决定所述处理单元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的一时间长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讯号具有一脉波,所述脉波的宽度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通过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对一特定电容器进行充放电来产生一特定电压讯号以及比较所述特定电压讯号与所述第一端点的一电压来决定所述脉波的一下降边缘,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的一结束时间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通过比较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所对应的一峰值电压讯号与所述特定电压讯号来决定所述脉波的一上升边缘,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的一开始时间点。
21.一种应用于一电源转换器的一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器包含:
一输出单元,用以输出一转换电压;
一第一变压器,包含:
一第一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输入电压与一第一端点;
一第二一次侧线圈,耦接于一第二端点;以及
一二次侧线圈,耦接于所述输出单元与所述第二端点;
一第一开关单元,耦接于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及所述第二端点之间,用以控制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的磁通量的方向;以及
一处理单元,耦接于所述输入电压及所述第一端点之间,所述处理单元是用以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处于一关闭状态时,经由一第一路径来接收所述第一端点的一第一感应电压与储存所述第一感应电压的一感应能量,并同时隔绝所述第一感应电压自不同于所述第一路径的一第二路径馈入,以及经由所述第二路径来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以及
所述控制电路包含有:
一延迟单元,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一控制端;
一第一控制单元,耦接于所述转换电压以及通过所述延迟单元而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用以根据所述转换电压以产生一第一控制讯号而经由所述延迟单元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开/关;以及
一第二控制单元,耦接至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处理单元、所述第一一次侧线圈,用以根据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一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所述处理单元的一第二开关单元的开/关以控制接收或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根据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感应能量来产生所述第二控制讯号,以控制所述处理单元的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一开启时间,以决定所述处理单元释放所储存的所述感应能量的一时间长短。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讯号具有一脉波,所述脉波的宽度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通过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对一特定电容器进行充放电来产生一特定电压讯号以及比较所述特定电压讯号与所述第二端点的一电压来决定所述脉波的一下降边缘,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的一结束时间点。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是通过比较所述第二一次侧线圈的所述感应能量所对应的一峰值电压讯号与所述特定电压讯号来决定所述脉波的一上升边缘,以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开启时间的一开始时间点。
CN202010317780.8A 2019-04-26 2020-04-21 电源转换器及其控制电路 Active CN1118650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38949P 2019-04-26 2019-04-26
US62/838949 2019-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5087A true CN111865087A (zh) 2020-10-30
CN111865087B CN111865087B (zh) 2024-04-26

Family

ID=72917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17780.8A Active CN111865087B (zh) 2019-04-26 2020-04-21 电源转换器及其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1546B2 (zh)
CN (1) CN111865087B (zh)
TW (1) TWI7092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5667B (zh) * 2022-04-13 2023-12-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供應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6491B (zh) * 2020-12-17 2021-08-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低噪音之電源供應器
CN115242094A (zh) * 2022-06-27 2022-10-25 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原边反馈的反激式电源转换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1463U (en) * 2006-05-16 2006-11-21 System General Corp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with transformer arrangement
US20090257251A1 (en) * 2008-04-11 2009-10-15 Ying-Chieh Su Switching control circuit for a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CN102651615A (zh) * 2011-02-23 2012-08-29 全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器以及电源转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3825468A (zh) * 2013-02-18 2014-05-28 崇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返驰式功率转换器的控制电路
US20160268908A1 (en) * 2015-03-10 2016-09-15 Richte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ter, switch control circuit and short circuit detection method for current sensing resistor of the power converter
US9899931B1 (en) * 2016-10-25 2018-02-20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Incorporated Zero voltage switching flyback converter for primary switch turn-off transitions
US20180115252A1 (en) * 2016-10-25 2018-04-26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Incorporated Forced zero voltage switching flyback conver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23331B1 (en) * 1995-01-17 2003-05-07 Vlt Corporation Control of stored magnetic energy in power converter transformers
US6496392B2 (en) * 2001-04-13 2002-12-17 Power Integrations, Inc. Dissipative clamping of an electrical circuit with a clamp voltage varied in response to an input voltage
US20050285661A1 (en) * 2004-06-28 2005-12-29 Wittenbreder Ernest H Jr Gate drive circuits for high efficiency power converters
US7869235B2 (en) * 2008-04-28 2011-01-11 Fsp Technology Inc. Flyback converter having an active snubber
EP2259414A1 (en) * 2009-06-05 2010-12-08 Nxp B.V. A limiting circuit for an active clamp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converter having a limiting circuit
TWI462448B (zh) * 2011-02-23 2014-11-21 Fsp Technology Inc 電源轉換器以及電源轉換器的控制方法
WO2014120153A1 (en) * 2013-01-30 2014-08-07 Schneider Electric It Corporation Flyback converter
US9774265B2 (en) * 2014-03-31 2017-09-26 Stmicroelectronics S.R.L. Wake up management circuit for a power switching converter
TWI599160B (zh) * 2015-05-06 2017-09-11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返馳式電源供應器及其控制器與驅動器
TWI641206B (zh) * 2016-05-23 2018-11-11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轉換器及用於其中的二次側控制電路與電流感測電阻短路判斷方法
US10008948B1 (en) * 2016-12-26 2018-06-26 Nxp B.V. Active clamp circuit for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ies
US10186976B2 (en) * 2017-06-12 2019-01-22 Power Integrations, Inc. Peak switching and optimal SR drive timing control
JP6942549B2 (ja) * 2017-07-14 2021-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1463U (en) * 2006-05-16 2006-11-21 System General Corp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with transformer arrangement
US20090257251A1 (en) * 2008-04-11 2009-10-15 Ying-Chieh Su Switching control circuit for a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CN102651615A (zh) * 2011-02-23 2012-08-29 全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器以及电源转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3825468A (zh) * 2013-02-18 2014-05-28 崇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返驰式功率转换器的控制电路
US20160268908A1 (en) * 2015-03-10 2016-09-15 Richte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ter, switch control circuit and short circuit detection method for current sensing resistor of the power converter
US9899931B1 (en) * 2016-10-25 2018-02-20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Incorporated Zero voltage switching flyback converter for primary switch turn-off transitions
US20180115252A1 (en) * 2016-10-25 2018-04-26 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 Incorporated Forced zero voltage switching flyback conver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5667B (zh) * 2022-04-13 2023-12-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供應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0920A (zh) 2020-11-01
US20200343818A1 (en) 2020-10-29
CN111865087B (zh) 2024-04-26
TWI709291B (zh) 2020-11-01
US11201546B2 (en) 2021-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5569B (zh) 反激式变换器及其控制电路
TWI714510B (zh) 二次側控制的控制電路以及形成二次側控制的控制電路的方法
CN107979287B (zh) 用于主开关切换转换的零电压开关式逆变器
US7869235B2 (en) Flyback converter having an active snubber
TWI499191B (zh) 主動箝制電路
TWI411203B (zh) 切換式控制電路
CN111865087B (zh) 电源转换器及其控制电路
US7203080B2 (en) DC converter
US6906930B2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an isolated boost converter
US9369054B2 (en)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ontroller
US9537412B2 (en) Direct current voltage conversion device and clamping circuit
US8520410B2 (en) Virtual parametric high side MOSFET driver
TWI664801B (zh) 開關電源、控制裝置及控制方法
CA2269748A1 (en) Flyback converters with soft switching
US20240154537A1 (en) Control circuit for an isolated power supply
JP2015159710A (ja) エネルギー回収スナバ
TWI462448B (zh) 電源轉換器以及電源轉換器的控制方法
CN111628632B (zh) 返驰式电源供应电路及其零电压切换控制电路与控制方法
TWI732581B (zh) 具減震控制之轉換裝置及其減震控制的操作方法
CN114123784A (zh) 谐振半桥返驰电源供应器及其一次侧控制电路与控制方法
US20100202167A1 (en) Soft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with a variable switching frequency for improving operation and efficiency
TW201918005A (zh) 用於主開關切換轉換的零電壓開關式返馳變換器
Dutta et al. A soft-switched flyback converter with recovery of stored energy in leakage inductance
Chakraborty et al. An improved asymmetric half-bridge converter with zero DC offset of magnetizing current
TWI411214B (zh) 開關模式電源變換系統及其工作模式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