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654B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6654B
CN111746654B CN202010202424.1A CN202010202424A CN111746654B CN 111746654 B CN111746654 B CN 111746654B CN 202010202424 A CN202010202424 A CN 202010202424A CN 111746654 B CN111746654 B CN 1117466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pillar
flange
body rea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024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6654A (zh
Inventor
冈本吉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6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66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容易接近车身内侧的部件的车身后部构造。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C)具有:后车轮罩,其向车内侧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后柱(2),其在所述后车轮罩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后板(3),其与所述后柱(2)接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该车身后部构造(C)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柱(2)具有柱内部件(23)和位于所述柱内部件(23)的车身后方的柱外部件(22),所述后板(3)具有与所述柱内部件(23)接合的接合部(22e),所述柱外部件22在所述接合部(22e)的车身后方具有开口部(22a)。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后挡泥板形成后柱的车身侧面且柱外部件形成后柱的车身后面的车身后部构造(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进一步具体说明该车身后部构造,则后挡泥板利用从后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凸缘部与柱外部件接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442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这样的现有车身后部构造(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中,在隔着形成车身后面的柱外部件的车身内侧存在需要更换或维修的部件的情况也很多。
若该车身内侧的更换维修对象部件存在与其他部件的焊接点,则需要使用钻头等工具去除焊接点,但像柱外部件这样由于存在车身外侧的部件,因此很难将车身内侧的焊接点去除。
在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中,在针对车身内侧的更换维修对象部件进行更换或维修的情况下,在将车身后面的柱外部件与后挡泥板的接合解除并将更换维修对象部件的位于车身外侧的柱外部件拆下后才会接近车身内侧的更换维修对象部件的焊接点,部件的更换或维修非常繁杂。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容易接近车身内侧的部件的车身后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前述课题的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后车轮罩,其向车内侧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后柱,其在所述后车轮罩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后板,其与所述后柱接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后柱具有柱内部件和位于所述柱内部件的车身后方的柱外部件,所述后板具有与所述柱内部件接合的接合部,所述柱外部件在所述接合部的车身后方具有开口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容易接近车身内侧的部件的车身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身的部分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箭头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按图1的箭头III方向从车内侧观察构成车身的后柱的下端部的情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示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柱外部件的开口部周围的情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外板的凸缘周围的情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7的(a)至(d)是示出车身后部构造的维修更换作业的步骤的工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
2 后柱
3 后板
5 后车顶梁
6 后车轮罩
6a 轮拱
7 后部开口
8 后部车门开口
9 安装开口
21 外板
21b1 弯折部
21a 缘部
21b 凸缘
21d 焊接部
22 柱外部件
22a 开口部
22b 壁部
22c 一般面
22d 搁板部
22e 接合部
22f 加强筋
23 柱内部件
C 车身后部构造
T1 工具
T2 点焊机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需要说明的是,所参照的附图的上下前后的箭头方向与车身的上下前后方向一致。另外,附图的内外的箭头方向与车宽方向内侧及车宽方向外侧一致。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主要特征在于,朝向车身后方的柱外部件具有使位于该柱外部件前方的柱内部件与后板接合的接合部面向车身后方侧的开口部。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应用于车身的左右两侧。
但以下仅说明在车身的左侧后部配置的部分,对于与之夹着车宽方向的中心线成为对称构造的在车身的右侧后部配置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以下先说明具有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身,然后说明车身后部构造。
<车身>
图1是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C的车身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具有车身后部构造C的车身1在由后门(省略图示) 闭合的后部开口7的左右两侧具备后柱2。
这些后柱2的下端部与形成后部开口7的下边的后板3的两端部连接。
另外,后柱2的下端部还借助后端板(省略图示)与在左右两侧配置的后车轮罩6(在图1中仅图示右侧)连接。
这些后柱2的上端部的分别与形成后部开口7的上边的后车顶梁 5的两端部连接。
这样的后柱2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板体接合而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后柱2具体来说由外板21、柱外部件22及后述的柱内部件23(参照图3)构成。
外板21配置在车身1的后部侧面并形成后柱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
并且,外板21的后缘如后所述与后板3的车宽方向的端部连接且与柱外部件22连接。
另外,外板21在车身侧部形成后部车门开口8,并且,在该后部车门开口8的后方有形成三角窗(省略图示)的安装开口9。
另外,外板21在该安装开口9的下方以与后车轮罩6对应的方式形成轮拱6a。
图2是图1中的箭头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2所示,柱外部件22形成后柱2的后面。
柱外部件22的下端部与如前所述形成后部开口7的下边的后板3 的车宽方向的端部连接。具体来说,后板3的车宽方向的端部朝向上方弯曲延伸,柱外部件22的下端部与该后板3的延伸部的后面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虽省略图示,但该后板3的朝向上方的延伸部从与柱外部件22连接的连接部在柱外部件22的前侧以与柱外部件22 分离的方式进一步向上方延伸。并且,后板3的上端部变为与后述的柱内部件23(参照图3)的下端部连接。
这样的柱外部件2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缘与外板21的后缘连接。
具体来说,外板21的后缘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缘部21a,柱外部件2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缘与外板21的缘部21a的前侧重叠并通过焊接等连接。
顺带一提,后板3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也与外板21的缘部21a的前侧重叠并通过焊接等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附图标记22a是以隐藏线(虚线)表示的在柱外部件22上形成的开口部。另外,附图标记21b是以覆盖开口部22a的方式在外板21上形成的凸缘。关于该开口部22a及凸缘21b如后详细说明。
图3是从图1的箭头III方向观察后柱2的下端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图3所示,柱内部件23沿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部开口7以L 字状弯曲,从而形成后柱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和前侧面。
这样的柱内部件23的下端部与后板3连接。
具体来说,后板3如前所述在柱外部件22(参照图2)的前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在柱内部件23的下端部的后侧(车外侧)重叠。并且,利用该重叠部使柱内部件23与后板3连接。
在图3中,附图标记22e是该重叠部处的柱内部件23与后板3 接合的接合部。顺带一提,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合部22e设想由点焊形成的焊接部(焊接点)。这样的接合部22e形成在后柱2(柱内部件 23)的前面。
在图3中,附图标记6是后车轮罩。
后车轮罩6如前所述形成为与轮拱6a(参照图1)对应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朝向车内侧突出。
并且,前述柱内部件23与后板3接合的接合部22e与该向车内侧鼓出的后车轮罩6的后部接近并相对。
另外,该接合部22e的车外侧(后侧)由构成后柱2的柱外部件 22(参照图3)覆盖。
然而,通常在欲使钻头等工具从车内侧接近这样的接合部22e时,工具与后车轮罩6干涉而很难或无法接近。
另外,由于柱外部件22而无法从车外侧接近这样的接合部22e。
根据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容易地接近这样的接合部22e。
<车身后部构造>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图5是示出柱外部件22中的开口部22a的周围的情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是示出外板21中的凸缘21b的周围的情形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以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以覆盖开口部 22a的方式配置的凸缘21b(参照图6)。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C包括柱外部件22、柱内部件23及后板3。另外,车身后部构造C的朝向车身后方的柱外部件22具有开口部22a,该开口部22a使位于该柱外部件22的前方的柱内部件23与后板3接合的前述接合部22e(结合参照图3)面向车身后方侧。
如图5所示,柱外部件22在车宽方向的外侧具有开口部22a。
该开口部22a如图4所示,在与柱内部件23和后板3接合的接合部22e对应的位置形成在柱外部件22上。
该开口部22a如图5所示,背面观察时呈向柱外部件22的车宽方向的外缘侧张开的U字状。
该开口部22a形成在以从柱外部件22的一般面22c向前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的搁板部22d上。
由此,在开口部22a的周围形成有用于吸收与柱外部件22的一般面22c间的层差的壁部22b。
外板21的凸缘21b从柱外部件22的后面侧配置在这样的搁板部 22d上。
并且,该凸缘21b通过设定在夹着开口部22a的上下两方中的某一方的焊接部21d而与柱外部件22的搁板部22d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设想通过开口部 22a的上侧的焊接部21d点焊的构成,但焊接部21d也可以设定在开口部22a的下侧。
另外,在柱外部件22上以与开口部22a邻接的方式形成有加强筋22f。
该加强筋22f以与柱外部件22的一般面22c相比局部向后方***的方式形成,在开口部22a的车宽方向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
也就是说,加强筋22f形成为,设置在与开口部22a夹着搁板部 22d及壁部22b的一般面22c上,接近开口部22a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外板21具有由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舌状部构成的凸缘21b。该凸缘21b形成在与柱外部件22(参照图5)的开口部22a(参照图5)对应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的凸缘21b从外板21的缘部21a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其中,该外板21的缘部21a从后方与柱外部件22(参照图2) 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缘重叠。
在这样的凸缘21b的根部(基端部)形成有背面观察呈U字状的切缺21c形成。也就是说,外板21在凸缘21b周围的面与凸缘21b 之间具有切缺21c。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附图标记21b1是在凸缘21b的根部 (基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弯折部。
以该弯折部21b1为边界,从凸缘21b的根部起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因此在使接合部22e经由图4所示的开口部22a面向后方时,凸缘21b容易折返。
<维修更换作业>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C中的维修更换作业的步骤的一例。该维修更换作业设想由于例如后碰撞等而损伤了的后板 3(参照图1)的更换作业。
在该更换作业中,作业者从车身1的后方解除后板3与图2所示的外板21及柱外部件22的连接。该作业能够与现有车身后部构造同样地进行。
接下来,作业者解除图3所示的接合部22e处的柱内部件23与后板3的接合,将后板3从车身1(参照图1)拆下并更换。此时,如前所述,钻头等工具与后车轮罩6(参照图3)干涉,因而很难使工具从车内侧接近接合部22e(参照图3)。
图7的(a)至图7的(d)是示出车身后部构造的维修更换作业的步骤的工序图。
在该维修更换作业中,如图7的(a)所示,首先,作业者从柱外部件22的后方使用钻头等工具T1刮除外板21的凸缘21b与柱外部件22间的焊接部21d。由此,凸缘21b与柱外部件22的接合解除。
接下来,作业者如图7的(a)中的虚线箭头所示,使凸缘21b 从柱外部件22侧翘起。
如图7的(b)所示,通过凸缘21b翘起,从而接合部22e经由柱外部件22的开口部22a面向后方的作业者侧。
作业者利用工具T1将接合部22e刮除,从而后板3(参照图4) 与柱内部件23(参照图4)的连接被解除。
由此能够进行损伤了的后板3的更换。
作业者通过接合部22e(参照图3)对更换后的后板3(参照图4) 和柱内部件23(参照图4)进行点焊。顺带一提,如图7的(c)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合部22e处的点焊设想能够将点焊机T2的电极部***接合部22e与后车轮罩6之间的情况。
接下来,在该维修更换作业中,如图7的(d)所示,使翘起的凸缘21b复原并通过新的焊接部21d将凸缘21b焊接于柱外部件22,从而维修更换作业的一系列工序结束。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C所起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C为,在后板3与柱内部件23接合的接合部22e的后方,柱外部件22具有开口部22a。
根据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不将柱外部件22拆下而将后板3拆下。由此能够削减后板3的更换作业的工时。
另外,在车身后部构造C中,外板21具有从车身后方覆盖柱外部件22的开口部22a的凸缘21b。
根据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防止水等从开口部22a侵入后柱2的内侧。
另外,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通过使凸缘21b翘起而使开口部22a 露出。由此,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使接合部22e经由开口部22a面向车身后方。
另外,在车身后部构造C中,开口部22a的周围具有向车身后方立起的壁部22b。
根据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提高柱外部件22在开口部22a 的周围的刚性及强度。
另外,在车身后部构造C中,在柱外部件22上以与开口部22a 邻接的方式形成有加强筋22f。
根据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进一步提高柱外部件22在开口部22a的周围的刚性及强度。
另外,在车身后部构造C中,柱外部件22在开口部22a的周围的面与凸缘21b的车身上侧和车身下侧中的至少一方通过点焊接合。
根据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进一步提高由凸缘21b实现的针对开口部22a的防水效果。
另外,根据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C,与在车宽方向内侧进行点焊相比,能够将凸缘21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设定得较短。
由此车身后部构造C能够谋求重量削减。
另外,通过缩短凸缘21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而能够抑制壁部22b 进入车宽方向内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开口部22a导致的柱外部件22的刚性、强度的降低。
另外,在车身后部构造C中,外板21在凸缘21b的周围的面与凸缘21b之间具有切缺21c。
根据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C,凸缘21b的翘起由于切缺21c而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这样的车身后部构造C,在反复进行凸缘21b的翘起及其恢复操作时,切缺21c能够防止凸缘21b的根部处的应力集中。由此能够改善基于凸缘21b的翘起及其恢复操作的耐久寿命。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方式实施。

Claims (8)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有:
后车轮罩,其向车内侧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后柱,其在所述后车轮罩的后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
后板,其与所述后柱接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具有形成前面的柱内部件和位于所述柱内部件的车身后方并形成后面的柱外部件,
所述后柱在与所述柱内部件的所述后车轮罩的后部接近并相对的位置具有与所述后板的接合部,
所述柱外部件具有使所述接合部面向车身后方侧的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外板,该外板与所述柱外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接合,构成车身侧面,
所述外板具有从车身后方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外部件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面与所述凸缘的车身上侧和车身下侧中的至少一方通过点焊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缘的周围的面与所述凸缘之间具有切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缘的周围的面与所述凸缘之间具有切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柱外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具有向车身后方立起的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外部件以与所述开口部邻接的方式具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外部件以与所述开口部邻接的方式具有加强筋。
CN202010202424.1A 2019-03-28 2020-03-20 车身后部构造 Active CN1117466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5056 2019-03-28
JP2019065056A JP6876738B2 (ja) 2019-03-28 2019-03-28 車体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6654A CN111746654A (zh) 2020-10-09
CN111746654B true CN111746654B (zh) 2022-03-01

Family

ID=72607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02424.1A Active CN111746654B (zh) 2019-03-28 2020-03-20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0529B2 (zh)
JP (1) JP6876738B2 (zh)
CN (1) CN11174665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3285A (zh) * 2011-03-04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JP2015123854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および車体後部構造の組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4289A (ja) 1992-11-09 1994-05-24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3965914B2 (ja) * 2001-01-31 2007-08-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ダブテールおよびリアバンパ支持構造
JP2003261063A (ja) * 2002-03-07 2003-09-16 Araco Corp 自動車のボデー構造
JP4196180B2 (ja) * 2003-04-09 2008-12-17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04314761A (ja) * 2003-04-15 2004-11-11 Toyota Motor Corp センタピラー下部とロッカ部との結合構造
JP4774976B2 (ja) * 2005-12-15 2011-09-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509842B2 (ja) * 2009-12-25 2014-06-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9010847B2 (en) * 2011-08-02 2015-04-2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MY178415A (en) * 2012-08-31 2020-10-1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783241B2 (en) * 2013-10-18 2017-10-10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rear part structure
CN203832592U (zh) * 2014-03-28 2014-09-17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白车身以及车辆
DE112015000167T5 (de) 2014-06-09 2016-06-2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Hintere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Kraftfahrzeuge
JP6128334B2 (ja) * 2014-07-22 2017-05-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502981B2 (ja) * 2017-03-14 2019-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3285A (zh) * 2011-03-04 2012-09-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JP2015123854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および車体後部構造の組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3949A (ja) 2020-10-08
US11130529B2 (en) 2021-09-28
JP6876738B2 (ja) 2021-05-26
US20200307709A1 (en) 2020-10-01
CN111746654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4487B (zh) 车体上部构造
WO2011074326A1 (ja) 車体パネル接合構造
EP2554456B1 (en) Structure for side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JP5114447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5654045B2 (ja) 車両の側部構造
JP5703388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507594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052230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5924225B2 (ja) 車両用電池機器搭載構造
JP6411932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EP3718863A1 (en)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517018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1746654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4770351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5946981A (zh) 一种贯通前壁板和前地板的加强结构
JP505174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9012703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45903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7087992B2 (ja) 車両のクォータホイールハウス
JP7064999B2 (ja) 建設機械用キャブ
CN211764845U (zh) 车辆的车门结构
JP6807969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4162469A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のストラット支持部構造
CN217374662U (zh) 车辆侧部结构
JPH11310160A (ja) 自動車のクロスメンバ結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