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5627A - 车辆下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下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05627A
CN111605627A CN202010021030.6A CN202010021030A CN111605627A CN 111605627 A CN111605627 A CN 111605627A CN 202010021030 A CN202010021030 A CN 202010021030A CN 111605627 A CN111605627 A CN 111605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ross member
joined
rocker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210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05627B (zh
Inventor
河合桂介
望月晋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05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5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05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5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通过将下侧横梁的端构件接合于下边梁、前纵梁及后纵梁,将前纵梁的后端部与后纵梁的前端部配置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从而促进载荷向车辆前后方向传递与载荷的分散。该车辆下部构造具有:下边梁(3),其设于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纵梁(4),其与下边梁相邻地配置在下边梁的车辆内侧;及下侧横梁(5),其设于地板的下方,纵梁具有前纵梁(41)和后纵梁(42),下侧横梁接合于前纵梁,其中,在下侧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有端构件(6),端构件接合于下边梁、前纵梁及后纵梁,前纵梁的后端部(41a)与后纵梁的前端部(42a)配置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

Description

车辆下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车辆下部构造之中存在如下这种车辆下部构造,其具有:后座横梁,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前地板纵梁和后地板纵梁,该前地板纵梁和后地板纵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并且,在该车辆下部构造中,后座横梁分别连接于后地板纵梁的前部与前地板纵梁的后部,在与后地板纵梁相连接的后座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区域设置肋部,由此针对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促进屈曲变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78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此,在上述的以往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具有促进屈曲变形的肋部的后座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区域连接有后地板纵梁,因此车体刚度降低,存在在向车体输入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向地板纵梁等车体骨架构件传递载荷不充分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通过将接合于下侧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端构件与下边梁、前纵梁以及后纵梁接合,并将前纵梁的后端部与后纵梁的前端部配置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从而能够促进所输入的载荷向车辆前后方向传递以及载荷的分散。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下部构造,该车辆下部构造具有:下边梁,其具有左右一对,设于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纵梁,其具有左右一对,与该下边梁相邻地配置在该下边梁的车辆内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下侧横梁,其设于所述地板的下方,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纵梁具有设于车辆前后的位置的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下侧横梁接合于左右一对的所述前纵梁,在该车辆下部构造中,在所述下侧横梁设有接合于该下侧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端构件,该端构件接合于所述下边梁、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后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后端部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部配置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辆下部构造具有:下边梁,其具有左右一对,设于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纵梁,其具有左右一对,与该下边梁相邻地配置在该下边梁的车辆内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下侧横梁,其设于所述地板的下方,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纵梁具有设于车辆前后的位置的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下侧横梁接合于左右一对的所述前纵梁,在所述下侧横梁设有接合于该下侧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端构件,该端构件接合于所述下边梁、所述前纵梁及所述后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后端部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部配置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
即,在本发明的车辆下部构造中,接合于下侧横梁的端构件分别接合于下边梁、前纵梁以及后纵梁,前纵梁的后端部与后纵梁的前端部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因此在载荷自外部输入到下边梁等的情况下,能够促进该输入载荷向车辆前后方向传递。
而且,在本发明的车辆下部构造中,来自外部的载荷向利用接合于下侧横梁的端构件等提高了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刚度的后纵梁输入,因此能够促进载荷的分散。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从车辆斜下方观察地板、下边梁、纵梁、电源构件以及横梁得到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图1中的Z部且以拆下电源构件的状态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在拆下电源构件以及横梁的状态下从车辆斜下方观察图1中的设于地板下方的下侧横梁的端构件及其周边部得到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下侧横梁的端构件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5是省略后纵梁且从车辆后侧斜下方观察图3中的下侧横梁的端构件及其周边部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车辆前侧斜下方观察图3中的下侧横梁的端构件及其周边部得到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车辆侧方的外侧观察图3中的下侧横梁的端构件及其周边部得到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地板;2、后地板;3、下边梁;4、纵梁;5、下侧横梁;6、端构件;8、横梁;8a、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10、电源构件;11、地板侧面部;12、地板倾斜面部;13、地板中央面部;31、前下边梁;32、后下边梁;41、前纵梁;41a、后端部;42、后纵梁;42A、横梁接合部;42a、前端部;42b、下表面部;42c、侧面部;43、横梁接合部支架;51、后侧台阶壁;61、端构件的后壁;61a、后侧接合部;62、端构件的前壁;62a、前侧接合部;63、延伸部;63a、倾斜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此外,在附图中,箭头Fr方向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方向表示车辆下方,箭头I方向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另外,箭头X方向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表示车辆前后方向。
图1~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具有:前地板1和后地板2,该前地板1和后地板2构成地板,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展开,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于车辆前后位置;左右一对的下边梁3,其设于所述前地板1和后地板2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纵梁4,其与该下边梁3相邻地配置在该下边梁3的车辆内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下侧横梁5,其设于前地板1和后地板2的下方,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前地板1设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比后地板2低的位置。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地板1具有:地板侧面部11,其位于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与下边梁3接合;地板倾斜面部12,其位于比该地板侧面部11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并随着朝向车辆内侧去朝上倾斜;以及地板中央面部13,其位于该地板倾斜面部1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是平坦的。因此,前地板1成为向车辆上方提高了的构造,地板中央面部13设于比地板侧面部11和地板倾斜面部12高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如图1~图7所示,下边梁3具有前下边梁31与后下边梁32,该前下边梁31与后下边梁32设于车辆前后的位置,且端部相互接合。另外,纵梁4具有设于车辆前后的位置的前纵梁41和后纵梁42,下侧横梁5接合于左右一对的前纵梁41。而且,后纵梁42以越向车辆后方去越位于靠车辆内侧的位置的方式延伸,在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后述的下表面部42b接合并设有悬架臂安装部40,该悬架臂安装部40还接合于后下边梁32的侧面。
另外,如图2~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下侧横梁5设有配置于下侧横梁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构件6,该端构件6的内侧端部接合于下侧横梁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端构件6接合于下边梁3的前下边梁31及后下边梁32,且接合于纵梁4的前纵梁41及后纵梁42,前纵梁41的后端部41a与后纵梁42的前端部42a配置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即,后纵梁42构成为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刚度提高了的构造。而且,端构件6屈曲形成为与下边梁3和纵梁4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由此,该端构件6成为能够与所要接合的下边梁3和纵梁4叠合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施加于下边梁3和纵梁4的载荷向车辆前后方向顺畅地传递,且载荷向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刚度提高了的后纵梁42输入,因此,促进载荷的分散。而且,伴随后纵梁42的刚度提高,自悬架臂安装部40向后纵梁42输入的振动减轻,地板振动和道路噪声得到改善。此外,当端构件6利用相对于下侧横梁5独立的构件形成时,通过变更板厚从而容易控制与下边梁3及纵梁4接合的接合部的刚度,并且成形加工变得简单。
如图3~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构件6的车辆前方侧部位接合于前纵梁41,在端构件6的车辆后方侧具有接合于下边梁3的后下边梁32的后壁61。并且,端构件6与后纵梁42以后壁61与后纵梁42叠合的状态相接合。该后壁61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构成为通过端构件6的后壁61与后下边梁32接合从而提高端构件6的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的刚度。另外,具有较高的刚度的端构件6接合于下边梁3的前下边梁31和后下边梁32,由此,得到刚度更进一步提高了的构造。而且,如图7所示,在端构件6的后壁61所在的部位,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置有在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侧壁部7a的块构件(日文:バルク部材)7,该块构件7的侧壁部7a接合于后纵梁42,并且接合于后壁61和后下边梁32。由此,端构件6的后壁61所在的部位成为刚度进一步提高的构造。
此外,对于后纵梁42来说,与前纵梁41相比,该后纵梁42与端构件6接合的截面积较大,但由于是经由后壁61接合于后纵梁42,因此,成为不对与前纵梁41接合的接合截面积造成影响的构造。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构件6的后壁61具有在下侧横梁5的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后侧台阶壁51处进行接合的后侧接合部61a,在后壁61的下侧角部处,后侧棱线R1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平滑地延伸。而且,后侧台阶壁51延伸至前地板1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平坦的地板中央面部13。由此,输入于端构件6的载荷向下侧横梁5的后侧台阶壁51传递。而且,后壁61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具有较高的刚度,并且还接合于后侧台阶壁51,因此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具有更高的刚度。并且,伴随着下侧横梁5的刚度提高,后纵梁42的刚度也提高。
另一方面,如图3~图6所示,在端构件6的车辆前方侧形成有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壁62,该前壁62具有在下侧横梁5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前侧台阶壁52处进行接合的前侧接合部62a。并且,在前壁62的下侧角部处,前侧棱线R2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平滑地延伸,并且沿着前纵梁41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如图3~图6所示,下侧横梁5配置于比前纵梁41靠车辆上方的位置,在下侧横梁与前纵梁41接合的前地板1的分界部分设有随着自前纵梁41朝向车辆内侧去朝上倾斜的地板倾斜面部12。另一方面,端构件6具有朝向下侧横梁5延伸的延伸部63,该延伸部63在地板倾斜面部12的位置处与下侧横梁5接合。即,由于延伸部63位于地板倾斜面部12的范围内,因此前纵梁41被下侧横梁5和端构件6从车辆下方支承。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如图3~图6所示,位于地板倾斜面部12的延伸部63具有越向车辆外侧去越朝向车辆下侧倾斜的倾斜部分63a,该倾斜部分63a连续形成至前纵梁41(或后纵梁42)。由此,下侧横梁5支承前纵梁41(或后纵梁42)的刚度不仅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得到提高,而且针对车辆上下方向也得到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如图1所示,在前地板1和后地板2的下方设有电源构件(例如,电池等)10。即,对于前地板1来说,地板中央面部13的部位向车辆上方提高,地板中央面部13的高度位置位于比地板侧面部11和地板倾斜面部12靠车辆上方的位置,电源构件10构成为能够收纳并搭载于形成在地板中央面部13的下方的空间内。而且,收纳于地板中央面部13的下方的空间内的状态下的电源构件10配置为在从车辆侧方观察时与下边梁3的前下边梁31和后下边梁32叠合,并且被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根横梁8支承。因此,即使为前地板1提高了的构造,也能成为能够保护电源构件10不受侧面碰撞时的冲击载荷影响的构造。此外,横梁8形成为车辆宽度方向尺寸大于电源构件10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并且使用能够与电源构件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对应的根数,并在车辆前后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后纵梁42设有利用紧固构件等接合横梁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8a的横梁接合部42A,该横梁接合部42A配置于在从车辆下方观察时处于下边梁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自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依次配置有端构件6、横梁接合部42A以及悬架臂安装部40。
由此,横梁8的端部8a经由横梁接合部42A接合于后纵梁42,因此得到使后纵梁42的针对车辆宽度方向的刚度提高的构造。而且,横梁接合部42A配置于处于下边梁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的位置,成为自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将刚性构件接合于后纵梁42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如图3和图4所示,后纵梁42具有位于靠车辆下方的位置的下表面部42b、以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侧面部42c。并且,在横梁接合部42A设有横梁接合部支架43,该横梁接合部支架43接合于后纵梁42的下表面部42b和侧面部42c。因此,对于横梁接合部支架43来说,接合横梁8的端部8a的上表面具有四边形形状,并且周围的侧壁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车辆内侧的上部43a延伸至后纵梁42的侧面部42c并进行叠合,车辆前后侧的上部43b、43c及车辆外侧的上部43d形成为沿着后纵梁42的下表面部42b折曲并叠合,构成为叠合部进行接合。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通过横梁接合部支架43接合于后纵梁42的下表面部42b,从而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刚度提高,另外,通过横梁接合部支架43接合于后纵梁42的侧面部42c,从而针对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的刚度提高,促进载荷向后纵梁42传递。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如图2~图4所示,在横梁接合部4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有自升式支架(日文:ジャッキアップブラケット)9,该自升式支架9接合于后下边梁32和后纵梁42。由此,各种构件的接合部集中在横梁接合部42A的设置范围,横梁接合部42A的周边部的针对车辆宽度方向的刚度提高,得到促进横梁接合部42A的周边部的载荷传递的构造。
如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具有:左右一对的下边梁3,其设于地板(前地板1及后地板2)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纵梁4,其与下边梁3相邻地配置在下边梁3的车辆内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下侧横梁5,其设于地板1、2的下方,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纵梁4具有设于车辆前后的位置的前纵梁41和后纵梁42,下侧横梁5接合于左右一对的前纵梁41。另外,在下侧横梁5设有接合于下侧横梁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端构件6,端构件6接合于下边梁3、前纵梁41以及后纵梁42。并且,前纵梁41的后端部41a与后纵梁42的前端部42a配置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接合于下侧横梁5的端构件6分别接合于下边梁3、前纵梁41以及后纵梁42,前纵梁41的后端部41a与后纵梁42的前端部42a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因此在自车辆侧方等向下边梁3等输入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将该输入载荷迅速且可靠地向车辆前后方向传递,能够促进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利用接合于下侧横梁5的端构件6使后纵梁42的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刚度提高,由于来自外部的载荷向该高刚度的后纵梁42输入,因此,能够提高载荷的分散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端构件6的车辆前方侧部位接合于前纵梁41,在端构件6的车辆后方侧具有接合于下边梁3的后壁61,端构件6与后纵梁42以后壁61与后纵梁42叠合的状态相接合。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由于端构件6的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的刚度提高,因此通过使高刚度的端构件6接合于下边梁3的前下边梁31和后下边梁32,从而能够谋求更进一步提高刚度,能够有效地进行输入载荷向周边零件的传递以及分散。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端构件6的后壁61具有在下侧横梁5的位于车辆后部侧的后侧台阶壁51处进行接合的后侧接合部61a,后侧台阶壁51延伸至作为地板的前地板1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平坦的地板中央面部13。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能够使输入于端构件6的载荷顺畅地向下侧横梁5的后侧台阶壁51传递。另外,后壁61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具有较高的刚度,并且还接合于后侧台阶壁51,因此能够谋求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进一步提高刚度。而且,通过下侧横梁5的刚度提高,从而还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后纵梁42的刚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下侧横梁5配置于比前纵梁41靠车辆上方的位置,在下侧横梁5与前纵梁41接合的前地板1(地板)的分界部分设有随着自前纵梁41朝向车辆内侧去朝上倾斜的地板倾斜面部12。端构件6具有朝向下侧横梁5延伸的延伸部63,延伸部63在地板倾斜面部12的位置处接合于下侧横梁5。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由于延伸部63位于地板倾斜面部12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利用下侧横梁5和端构件6从车辆下方支承前纵梁41,使前纵梁41的刚度提高,能够提高输入载荷向车辆前后方向传递的传递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位于地板倾斜面部12的延伸部63具有越朝向车辆外侧去越向车辆下侧倾斜的倾斜部分63a,倾斜部分63a连续形成至前纵梁41(或后纵梁42)。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使下侧横梁5支承前纵梁41(或后纵梁42)的刚度不仅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得到提高,而且针对车辆上下方向也得到提高,还能够提高输入载荷的分散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前地板1和后地板2(地板)的下方设有电源构件10,电源构件10配置为在从车辆侧方观察时与下边梁3叠合,并且被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8支承。并且,在后纵梁42设有接合横梁8的横梁接合部42A,横梁接合部42A配置于在从车辆下方观察时处于下边梁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的位置。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由于横梁8的端部8a经由横梁接合部42A接合于后纵梁42,因此能够提高后纵梁42的针对车辆宽度方向的刚度。另外,由于横梁接合部42A配置于处于下边梁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的位置,刚性构件自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接合于后纵梁42,因此还能够提高后纵梁42的针对车辆前后方向的刚度,能够有效地将输入到后纵梁42的载荷向车辆前后方向传递。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后纵梁42具有位于靠车辆下方的位置的下表面部42b、以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侧面部42c。并且,在横梁接合部42A设有横梁接合部支架43,横梁接合部支架43接合于后纵梁42的下表面部42b和侧面部42c。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通过横梁接合部支架43接合于后纵梁42的下表面部42b,从而能够提高后纵梁42的针对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刚度,通过横梁接合部支架43接合于后纵梁42的侧面部42c,从而能够提高后纵梁42的针对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的刚度,因此能够促进载荷向后纵梁42传递。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已叙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例如,电源构件10的大小和形状不限于图1所示的大小和形状,只要能够被横梁8支承,就也能够与应用车种等相应地搭载其他大小和形状的电源构件。

Claims (7)

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该车辆下部构造具有:下边梁,其具有左右一对,设于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纵梁,其具有左右一对,与该下边梁相邻地配置在该下边梁的车辆内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下侧横梁,其设于所述地板的下方,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纵梁具有设于车辆前后的位置的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下侧横梁接合于左右一对的所述前纵梁,
该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侧横梁设有接合于该下侧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端构件,该端构件接合于所述下边梁、所述前纵梁以及所述后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后端部与所述后纵梁的前端部配置为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相叠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构件的车辆前方侧部位接合于所述前纵梁,在所述端构件的车辆后方侧具有接合于所述下边梁的后壁,所述端构件与所述后纵梁在所述后壁与所述后纵梁重叠的状态下接合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壁具有用于接合后侧台阶壁的后侧接合部,所述后侧台阶壁位于所述下侧横梁的车辆后部侧并且延伸至所述地板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平坦的地板中央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横梁配置于比所述前纵梁靠车辆上方的位置,在接合所述下侧横梁与所述前纵梁的所述地板的分界部分设置成所述前纵梁越向车辆内侧延伸越朝上倾斜的地板倾斜面部,
所述端构件具有朝向所述下侧横梁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在所述地板倾斜面部的位置处接合于所述下侧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地板倾斜面部的所述延伸部具有越朝向车辆外侧延伸越向车辆下侧倾斜的倾斜部分,该倾斜部分连续形成至所述前纵梁或所述后纵梁。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地板的下方设有电源构件,该电源构件配置为在从车辆侧方观察时与所述下边梁重叠,并且由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支承,
在所述后纵梁设有接合所述横梁的横梁接合部,该横梁接合部配置于在从车辆下方观察时处于所述下边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纵梁具有位于靠车辆下方的位置的下表面部、以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侧面部,在所述横梁接合部设有横梁接合部支架,该横梁接合部支架接合于所述后纵梁的下表面部和侧面部。
CN202010021030.6A 2019-02-22 2020-01-09 车辆下部构造 Active CN111605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0812 2019-02-22
JP2019030812A JP7185847B2 (ja) 2019-02-22 2019-02-22 車両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5627A true CN111605627A (zh) 2020-09-01
CN111605627B CN111605627B (zh) 2022-06-21

Family

ID=72138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21030.6A Active CN111605627B (zh) 2019-02-22 2020-01-09 车辆下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4) JP7185847B2 (zh)
CN (1) CN111605627B (zh)
DE (1) DE102020101747A1 (zh)
FR (1) FR3093065B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3320A (zh) * 2008-06-03 2008-12-1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EP2766247A1 (de) * 2011-10-12 2014-08-2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ufbaustruktur für ein 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personen-kraftfahrzeug
CN107985422A (zh) * 2017-12-08 2018-05-04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CN108001540A (zh) * 2017-11-14 2018-05-0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058749A (zh) * 2016-11-08 2018-05-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08058745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0879152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CN109292007A (zh) * 2017-07-24 2019-02-0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18736A (ja) * 2005-10-27 2007-05-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下部骨格構造
JP2013103598A (ja) 2011-11-14 2013-05-30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JP5411235B2 (ja) 2011-11-15 2014-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JP5891827B2 (ja) * 2012-02-08 2016-03-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の下部車体構造
DE102014220972A1 (de) 2014-10-16 2016-04-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mit einem Hybridantrieb
JP6574947B2 (ja) 2014-12-09 2019-09-1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US20170001507A1 (en) 2015-06-30 2017-01-05 Faraday&Future Inc. Underbody for a Motor Vehicle
JP6848661B2 (ja) * 2017-05-02 2021-03-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540753B2 (ja) * 2017-07-06 2019-07-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3320A (zh) * 2008-06-03 2008-12-1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EP2766247A1 (de) * 2011-10-12 2014-08-20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ufbaustruktur für ein 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personen-kraftfahrzeug
CN108058745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08058749A (zh) * 2016-11-08 2018-05-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结构
CN10879152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CN109292007A (zh) * 2017-07-24 2019-02-01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CN108001540A (zh) * 2017-11-14 2018-05-0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7985422A (zh) * 2017-12-08 2018-05-04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93065B1 (fr) 2023-03-24
JP7373138B2 (ja) 2023-11-02
JP2023010971A (ja) 2023-01-20
JP7373139B2 (ja) 2023-11-02
JP2020132051A (ja) 2020-08-31
FR3093065A1 (fr) 2020-08-28
JP7185847B2 (ja) 2022-12-08
JP2023010972A (ja) 2023-01-20
CN111605627B (zh) 2022-06-21
JP7414115B2 (ja) 2024-01-16
JP2023010970A (ja) 2023-01-20
DE102020101747A1 (de)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2467B2 (en) Central pa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06199132A (ja) 車体下側部構造
US9248863B2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JP6600873B2 (ja) 車体構造
JP7206931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112776895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JP2006193037A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11605627B (zh) 车辆下部构造
CN109591898B (zh) 车辆下部构造
CN112298366A (zh) 车身的横梁结构
CN112977637B (zh) 底板构造
CN210734287U (zh) 车辆下部构造
KR100692152B1 (ko) 버스용 프론트 바디 조립구조
CN111434571B (zh) 车体下部构造
JP2006151103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649192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240166272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230311798A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CN111434568B (zh) 车辆下部构造
CN109878576B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2022082989A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06151145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EP2428432A1 (en) Front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5140177A (zh) 车身侧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