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7955B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7955B
CN110967955B CN201910909728.9A CN201910909728A CN110967955B CN 110967955 B CN110967955 B CN 110967955B CN 201910909728 A CN201910909728 A CN 201910909728A CN 110967955 B CN110967955 B CN 1109679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p forming
forming member
downstream
upstream
mov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097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7955A (zh
Inventor
福江修平
竹内健二
渡边知范
张明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44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1097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67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79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79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79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加热器;旋转体,由加热器加热;环形带;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其与旋转体夹着环形带形成上游夹持部;第一限制构件,与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限制在上游夹持部处环形带的移动方向上上游夹持形成构件的移动;第一施力构件,在移动方向上向着第一限制构件对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施力,使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第一限制构件;下游夹持形成构件,相对于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移动方向下游侧,其与旋转体夹着环形带形成下游夹持部;第二限制构件,与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限制在移动方向上下游夹持形成构件的移动;以及第二施力构件,在移动方向上向着第二限制构件对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施力,使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第二限制构件。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环形带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带状形式的定影装置,为了抑制对信封等记录介质产生褶皱,以在上游垫与下游垫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来配置上游垫和下游垫。更具体地,在环形带所形成的内部空间中,设有与环形带的内周面接触的上游垫、支撑上游垫的支撑板、以及对支撑板进行支撑的保持部。
保持部一体地具有与环形带的内周面接触的下游垫。通过将支撑板嵌入形成在保持部的凹部,在夹持部处环形带的移动方向上,相对于下游垫对上游垫进行定位。
发明内容
但是,如果在上游垫与下游垫之间或者在上游垫与保持部之间存在间隙,则由于上游垫本身的制造误差或与支撑板的安装误差等,可能导致定影夹持区域产生变化,对定影性和记录介质的输送性等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由于反复进行加热辊与环形带的接触分离操作(夹持状态、解除夹持状态),导致各垫在环形带移动方向上的位置产生变化,对定影性和记录介质的输送性等产生不利影响。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由于各垫(夹持形成构件)的制造误差或反复呈夹持状态、解除夹持状态等而导致的各夹持部的位置产生变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加热器;旋转体,由所述加热器进行加热;环形带;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在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从而形成上游夹持部;第一限制构件,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用于限制在所述上游夹持部处所述环形带的移动方向上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的移动;第一施力构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向着所述第一限制构件对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施力,以使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所述第一限制构件;下游夹持形成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在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从而形成下游夹持部;第二限制构件,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用于限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的移动;以及第二施力构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向着所述第二限制构件对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施力,以使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所述第二限制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对各夹持形成构件向着各限制构件施力使其接触各限制构件,因此,即使各夹持形成构件具有制造误差或反复呈夹持状态、解除夹持状态等,也能够稳定各夹持部的位置。
此外,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一体地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二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用例如单个压缩螺旋弹簧等作为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能够使装置简易化。
此外,定影装置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支撑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和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由单个板簧构成,所述板簧包括:第一臂部,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第二臂部,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以及基部,连结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所述保持部包括:基部,支撑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和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以及突出部,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之间,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基部在所述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突出,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板簧的所述基部接触从而限制所述板簧的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作为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的板簧从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和下游夹持形成构件脱离。
此外,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二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上游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用例如单个拉伸螺旋弹簧等作为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能够使装置简易化。
此外,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二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夹持形成构件由于与环形带摩擦而抵抗弹簧构件所施加的力进行移动。
此外,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包括:第一加压垫,在所述第一加压垫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以及第一固定构件,所述第一固定构件比所述第一加压垫硬,所述第一加压垫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构件,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包括:第二加压垫,在所述第二加压垫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以及第二固定构件,所述第二固定构件比所述第二加压垫硬,所述第二加压垫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构件,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一固定构件施力,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二固定构件施力。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由各施力构件对比各加压垫更硬的各固定构件施力,因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各加压垫的位置,即,稳定各夹持部的位置。
此外,所述第一施力构件配置为在所述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加压垫隔着间隔,所述第二施力构件配置为在所述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加压垫隔着间隔。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各施力构件配置为与各加压垫在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各施力构件的作业。
此外,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是板簧。
根据上述结构,在例如使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一体地构成的情况下,容易由单个板簧一体地构成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
此外,定影装置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支撑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和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所述第一限制构件和所述第二限制构件与所述保持部一体地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包括第一加压垫,在所述第一加压垫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包括第二加压垫,在所述第二加压垫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所述保持部包括:上游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压垫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一加压垫;以及下游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加压垫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二加压垫,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从所述上游壁到所述下游壁的间隔大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之和。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各夹持形成构件安装到保持部的作业。
本发明不限于定影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具有环形带的输送装置,其中,在环形带与旋转体之间输送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由于各夹持形成构件的制造误差或反复呈夹持状态、解除夹持状态等而导致的各夹持部的位置产生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激光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施压单元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施压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施压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立体图。
图10中的(a)是示出根据第三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剖视图,(b)是俯视图。
图11中的(a)是示出根据第四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剖视图,(b)是示出压缩螺旋弹簧周围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五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剖视图。
图13中的(a)是示出根据第六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剖视图,(b)是示出板簧周围结构的立体图。
图14中的(a)是示出根据第七变形例的施压单元的剖视图,(b)是示出板簧周围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适当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方向,在图1中以面对纸面时的左侧为“前”,面对纸面时的右侧为“后”,面对纸面时的进深侧为“左”,面对纸面时的近前侧为“右”。此外,面对纸面时的上下方向是“上下”。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在壳体2内主要包括供纸部3,曝光装置4,处理盒5,以及定影装置8。
供纸部3设置在壳体2内的下部,主要包括:供纸盘31,用于容纳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S;纸张施压板32;以及供纸机构33。容纳在供纸盘31中的纸张S由纸张施压板32向上抬起,通过供纸机构33供给到处理盒5。
曝光装置4配置在壳体2内的上部,包括图未示的光源装置,以及省略了附图标记的多棱镜、透镜、反射镜等。在曝光装置4中,从光源装置基于图像数据射出的光束高速扫描感光鼓61的表面,从而使感光鼓61的表面曝光。
处理盒5配置在曝光装置4的下方,通过打开设置在壳体2的前盖21时而形成的开口,处理盒5能够相对于壳体2进行安装和卸下。处理盒5包括鼓单元6和显影单元7。鼓单元6主要包括感光鼓61、带电器62和转印辊63。显影单元7能够相对于鼓单元6进行安装和卸下,主要包括显影辊71、供给辊72、层厚限制片73和用于容纳调色剂的容纳部74。
在处理盒5中,感光鼓61的表面由带电器62均匀带电,然后由来自曝光装置4的光束曝光,从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容纳部74内的调色剂经由供给辊72供给到显影辊71,进入显影辊71与层厚限制片73之间,作为具有一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71上。承载在显影辊71上的调色剂从显影辊71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61上的静电潜像。由此,静电潜像可视化,在感光鼓6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纸张S输送到感光鼓61与转印辊63之间,从而将感光鼓6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S上。
定影装置8配置在处理盒5的后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通过定影装置8,从而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由输送辊23、24排出到排纸盘22上。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8包括作为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的加热辊81,加热器82,环形带83,以及加压单元84。通过加热辊81和加压单元84中的一个向着另一个施力,在加热辊81与环形带83之间形成夹持部NP。
在下面的说明中,环形带83的宽度方向也简称为“宽度方向”,在夹持部NP处环形带83的移动方向也简称为“移动方向”,加热辊81和加压单元84(具体地,后述各夹持形成构件85、X)所面对的面对方向也简称为“面对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移动方向沿着前后方向,面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
加热辊81是具有圆筒状基体的辊,例如通过在由铝等金属制成的管体的外周面形成由氟树脂等制成的脱模层来形成。通过从图未示的马达输入驱动力,加热辊81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加热辊81与环形带83的外周面接触。
加热器82是对加热辊81进行加热的加热器,配置在加热辊81的径向内侧。作为加热器82,例如可以使用当通电时发光,通过热辐射来对加热辊81进行加热的卤素灯。
环形带83是筒状构件,具有可挠性。环形带83例如通过在由不锈钢等金属或聚酰亚胺树脂等树脂制成的基材的外周面形成由氟树脂等制成的脱模层来形成。环形带83设置成随着加热辊81的旋转而在图2中顺时针从动旋转。由此,环形带83在其与加热辊81之间输送纸张S。
在环形带83的内周面83A,涂布有油脂等润滑剂。由此,由于能够提高环形带83的内周面83A与加压单元84之间的滑动性,因而环形带83可以良好地旋转。
加压单元84主要包括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5,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用于支撑各夹持形成构件85、X的保持部186,作为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板簧S5,以及用于支撑保持部186的支撑部87。各夹持形成构件85、X(具体地,后述各加压垫88、Y)在支撑在保持部186的状态下比保持部186的加热辊81侧的表面更向着加热辊81侧突出。
如图3所示,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5是通过在其与加热辊81之间夹着环形带83从而在加热辊81与环形带83之间形成下游夹持部NPd的构件,位于环形带83的内侧。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是通过在其与加热辊81之间夹着环形带83从而在加热辊81与环形带83之间形成上游夹持部NPu的构件,位于环形带83的内侧。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相对于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5位于移动方向的上游。由此,通过由加压单元84形成上游夹持部NPu和下游夹持部NPd,纸张S在通过夹持部NP时被加热和加压,从而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S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配置为在移动方向上离开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5。因此,在上游夹持部NPu与下游夹持部NPd之间,存在来自加压单元84的压力不直接作用的中间夹持部NPi。在中间夹持部NPi,尽管环形带83接触加热辊81,但是因为不存在与加热辊81一起将环形带83夹在中间的构件,因而几乎不施加压力。因此,纸张S一边被加热辊81加热,一边几乎没有被加压地通过中间夹持部NPi。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游夹持部NPu的上游端到下游夹持部NPd的下游端的区域,即环形带83的外周面与加热辊81接触的全部区域,被称为夹持部NP。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NP包括未被施加来自加压垫88、Y的压力的部分。
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5包括:第二加压垫88,第二加压垫88在其与加热辊81之间夹着环形带83;以及第二加压垫88所固定在的板状的第二固定构件89。
如图4所示,第二加压垫88是立方体,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条状。第二加压垫88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能够弹性变形。由于加压单元84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在图4中,放大说明加压单元84的右侧部分,左侧部分因为具有相同的结构而省略其说明。
第二固定构件89是由比第二加压垫88更硬的材料制成的构件,具体地,由金属板制成。第二固定构件89包括:基部89A,第二加压垫88接合在基部89A;以及延伸部89B,其从基部89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延伸到宽度方向外侧。
基部89A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加压垫88的长度长。第二加压垫88所接合的区域被设置在从基部89A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离开的位置。由此,第二固定构件89具有凸部C,在第二加压垫88固定在基部89A的状态下,凸部C比第二加压垫88更向着移动方向下游侧突出。
基部89A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加压垫88的长度长。第二加压垫88所接合的区域被设置在从基部89A的宽度方向的各端部离开的位置。
延伸部89B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比基部89A的长度短,被配置为向基部89A的下游侧的端部偏移。
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包括:第一加压垫Y,第一加压垫Y在其与加热辊81之间夹着环形带83;以及第一加压垫Y所固定在的板状的第一固定构件Z。第一加压垫Y以与第二加压垫88基本相同的方式构成。
第一固定构件Z以与第二固定构件89基本相同的方式构成。具体地,第一固定构件Z是由比第一加压垫Y更硬的材料制成的构件,具体地,由金属板制成。第一固定构件Z包括凸部CA、基部ZA和延伸部ZB,凸部CA、基部ZA和延伸部ZB与第二固定构件89的凸部C、基部89A和延伸部89B大体相同。第一固定构件Z的延伸部ZB被配置为向基部ZA的上游侧的端部偏移。
保持部186由树脂或金属制成。保持部186包括基部186A,作为第一限制构件的一个例子的上游壁186B,作为第二限制构件的一个例子的下游壁86C,第一支撑部配合壁86E,以及第二支撑部配合壁86F。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制构件和第二限制构件与保持部186一体构成。基部186A是具有与面对方向垂直的支撑面FS的板状的部位,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条状。支撑面FS以能够在移动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撑各固定构件89、Z。
如图2所示,上游壁186B从基部186A的移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向着靠近加热辊81的方向突出。上游壁186B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表面是用于对环形带83的内周面83A进行引导的曲面。在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安装在保持部186的状态下,上游壁186B相对于第一加压垫Y配置在移动方向上游侧。上游壁186B在移动方向上面对第一加压垫Y。
下游壁86C从基部186A的移动方向的下游端部向着靠近加热辊81的方向突出。下游壁86C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表面是用于对环形带83的内周面83A进行引导的曲面。在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5安装在保持部186的状态下,下游壁86C相对于第二加压垫88配置在移动方向下游侧。下游壁86C在移动方向上面对第二加压垫88。
如图3和图4所示,下游壁86C在移动方向上游侧具有与第二加压垫88接触的接触面FT,以及从接触面FT向着移动方向下游侧凹的凹部G。接触面FT是在移动方向上与第二加压垫88接触的表面,与移动方向垂直,并且面向移动方向上游侧。
在移动方向上从接触面FT到上游壁186B(后述接触面FTA)的间隔大于在移动方向上各固定构件89、Z的基部89A、ZA的总长度。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基部89A、ZA通过上游壁186B与下游壁86C之间放置在支撑面FS上的作业。
凹部G是第二固定构件89的凸部C能够进入的槽,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贯穿下游壁86C。凹部G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比凸部C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长。换句话说,凹部G的深度大于凸部C在移动方向上从第二加压垫88的突出量。
此外,凹部G的与加热辊81相反侧的侧表面形成为与基部186A的支撑面FS齐平。凹部G的与加热辊81相反侧的侧表面也可以位于比支撑面FS更远离加热辊81的位置。
上游壁186B在移动方向下游侧具有与第一加压垫Y接触的接触面FTA和从接触面FTA向着移动方向上游侧凹的凹部GA。接触面FTA是在移动方向上与第一加压垫Y接触的面,与移动方向垂直,并且面向移动方向下游侧。
凹部GA是第一固定构件Z的凸部CA能够进入的槽,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贯穿上游壁186B。凹部GA的深度与凸部CA在移动方向上的突出量之间的关系与凹部G与凸部C之间的关系相同。
基部186A具有从宽度方向上的端面凹的凹部CP,以及设置在凹部CP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PP。
凹部CP内的空间是板簧S5所配置在的空间。突出部PP是用于限制板簧S5向上移动的部位。
板簧S5由金属或树脂制成。板簧S5配置在在宽度方向上与各加压垫88、Y隔着间隔的位置。板簧S5具有基部S51、第一臂部S52和第二臂部S53。基部S51是用于连结两个臂部S52、S53的部位。基部S51配置在突出部PP的下方。
第一臂部S52是与第二固定构件89的延伸部89B相配合的部位。第一臂部S52从基部S51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向着移动方向下游侧并且向上相对于基部S51倾斜地延伸。
第二臂部S53是与第一固定构件Z的延伸部ZB相配合的部位。第二臂部S53从基部S5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向着移动方向上游侧并且向上相对于基部S51倾斜地延伸。
板簧S5以压缩状态配置在第二固定构件89的延伸部89B与第一固定构件Z的延伸部ZB之间。由此,板簧S5在移动方向上对第二固定构件89向着下游壁86C施力,同时对第一固定构件Z向着上游壁186B施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固定构件89施力的第二施力构件和对第一固定构件Z施力的第一施力构件由单个板簧S5一体地构成。
当板簧S5在第二固定构件89的延伸部89B与第一固定构件Z的延伸部ZB之间被压缩时,板簧S5由于其自身的恢复力而趋于向上方移动。然而,由于板簧S5的基部S51与突出部PP接触,因而板簧S5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从而抑制板簧S5从第二固定构件89和第一固定构件Z脱离。
第一支撑部配合壁86E是与支撑部87的后述上游侧壁87B(参照图2)的加热辊81侧的端部相配合的壁,设有两个,从而在移动方向上夹着上游侧壁87B。每个第一支撑部配合壁86E从基部186A向着支撑部87突出。
第二支撑部配合壁86F是与支撑部87的后述下游侧壁87C(参照图2)的加热辊81侧的端部相配合的壁,设有两个,从而在移动方向上夹着下游侧壁87C。每个第二支撑部配合壁86F从基部186A向着支撑部87突出。
如图2所示,支撑部87由树脂或金属制成。支撑部87形成为剖视时呈U字形,具有底壁87A、上游侧壁87B和下游侧壁87C。底壁87A是具有与面对方向垂直的面的板状的部位,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条状。
上游侧壁87B从底壁87A的上游侧的端部向着保持部186延伸。下游侧壁87C从底壁87A的下游侧的端部向着保持部186延伸。
接下来,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的功能和效果。
如图3所示,在环形带83夹在加热辊81与各夹持形成构件85、X之间的夹持状态下,各固定构件89、Z被板簧S5向着各壁86C、186B施力,从而各加压垫88、Y与各壁86C、186B接触,各夹持形成构件85、X的移动被限制。在环形带83未夹在加热辊81与各夹持形成构件85、X之间的解除夹持状态下,同样地,各加压垫88、Y与各壁86C、186B接触,各夹持形成构件85、X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即使重复夹持状态和解除夹持状态,各夹持形成构件85、X相对于保持部186的位置也能够保持恒定,因此,能够稳定上游夹持部NPu和下游夹持部NPd的位置,即,能够稳定整个夹持部NP的位置。此外,即使各夹持形成构件85、X具有制造误差,例如,当将各加压垫88、Y接合到各固定构件89、Z时产生安装误差,由于板簧S5所施加的力,各加压垫88、Y与各壁86C、186B接触,因而各加压垫88、Y相对于保持部186的位置能够保持恒定,能够稳定各夹持部NPu、NPd的位置。
此外,由于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由单个板簧S5一体地构成,因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能够降低成本。
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因为由板簧S5对比各加压垫88、Y更硬的各固定构件89、Z施力,因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各加压垫88、Y的位置,即各夹持部NPu、NPd的位置。
由于各固定构件89、Z的凸部C、CA进入形成在各壁86C、186B的凹部G、GA,因此,能够抑制各夹持形成构件85、X从保持部186脱离。
通过使凹部G、GA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比凸部C、CA在移动方向上的长度长,凸部C、CA的头端不接触凹部G、GA的底面,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板簧S5所施加的力用作将各加压垫88、Y压在接触面FT、FTA的力。
由于板簧S5配置在与各加压垫88、Y在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板簧S5的作业。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如下例示的各种方式利用。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结构大体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例示了板簧S5,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也可以是耐热橡胶等。
将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一体化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可以由图6和图7所示的板簧S6一体地构成。
具体地,板簧S6由金属或树脂制成。板簧S6具有基部S61、第一弹簧部S62、第二弹簧部S63和固定部S64。基部S61是用于连结两个弹簧部S62、S63的部位。基部S61配置在突出部PP的下方。
第一弹簧部S62是对第二固定构件89向着下游壁86C施力的部位。第一弹簧部S62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剖视时U字形。第一弹簧部S62从基部S61的下游端向上延伸,然后弯曲成圆弧状,向下延伸。第一弹簧部S62中的配置在下游侧的部位比基部S61更向下方延伸。第一弹簧部S62以在移动方向上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二固定构件89与突出部PP之间。第一弹簧部S62是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第二弹簧部S63是对第一固定构件Z向着上游壁186B施力的部位。第二弹簧部S63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剖视时U字形。第二弹簧部S63从基部S61的上游端向上延伸,然后弯曲成圆弧状,向下延伸。第二弹簧部S63以在移动方向上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一固定构件Z与突出部PP之间。第二弹簧部S63是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固定部S64是固定在保持部186的部位。固定部S64从第一弹簧部S62的下端向下游侧突出。下游壁86C具有凹部CP1,固定部S64嵌合在凹部CP1中。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能够由板簧S6同样对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5向着下游壁86C施力,并且对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向着上游壁186B施力。
此外,也可以将图8或图9所示的压缩螺旋弹簧S7以收缩状态配置在第二固定构件89与第一固定构件Z之间。压缩螺旋弹簧S7是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和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能够由压缩螺旋弹簧S7同样对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5向着下游壁86C施力,并且对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向着上游壁186B施力。此外,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由于不需要上述突出部PP,因而可以将保持部186的结构构成为不具有突出部PP。此外,为了将压缩螺旋弹簧S7保持在各固定构件89、Z之间,可以在各固定构件89、Z中设置进入压缩螺旋弹簧S7径向内侧空间的凸部C3、C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夹持形成构件85、X被向着彼此离开的方向施力,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0中的(a)和(b)所示,两个夹持形成构件585、X1可以被向着彼此靠近的方向施力。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夹持形成构件585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二加压垫88,以及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二固定构件589。第二固定构件589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基部89A和延伸部89B,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延伸部89B向基部89A的上游侧的端部偏移。
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1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加压垫Y,以及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一固定构件Z1。第一固定构件Z1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基部ZA和延伸部ZB,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延伸部ZB向基部ZA的下游侧的端部偏移。
突出部PP1从保持部186的支撑面FS向上突出,从保持部186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突出部PP1具有第二固定构件589的上游端所进入的凹部GB,以及第一固定构件Z1的下游端所进入的凹部GC。在第二加压垫88与突出部PP1接触的状态下,第二加压垫88相对于第二固定构件589进行配置,使得第二固定构件589的上游端与凹部GB的底部离开。此外,在第一加压垫Y与突出部PP1接触的状态下,第一加压垫Y相对于第一固定构件Z1进行配置,使得第一固定构件Z1的下游端与凹部GC的底部离开。
两个夹持形成构件585、X1通过板簧S8而被向着突出部PP1施力。这里,突出部PP1是第一限制构件和第二限制构件的一个例子。突出部PP1相对于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1配置在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相对于下游夹持形成构件585配置在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限制构件和第二限制构件由单个突出部PP1一体地构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分开构成第一限制构件和第二限制构件。
板簧S8具有基部S81、第一弹簧部S82和第二弹簧部S83。
基部S81是用于连结两个弹簧部S82、S83的部位。基部S81包括在移动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部分、从长条状部分的下游端向下游侧并且向上方倾斜延伸的部分、以及从长条状部分的上游端向上游侧并且向上方倾斜延伸的部分。基部S81配置在突出部PP1的下方。
第一弹簧部S82是对第二固定构件589向着突出部PP1施力的部位。第一弹簧部S82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剖视时U字形。第一弹簧部S82从基部S81的下游端向上方延伸,然后弯曲成圆弧状,向下方延伸。第一弹簧部S82以在移动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二固定构件589与下游壁86C之间。第一弹簧部S82是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第二弹簧部S83是对第一固定构件Z1向着突出部PP1施力的部位。第二弹簧部S83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剖视时U字形。第二弹簧部S83从基部S81的上游端向上方延伸,然后弯曲成圆弧状,向下方延伸。第二弹簧部S83以在移动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一固定构件Z1与上游壁186B之间。第二弹簧部S83是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能够通过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585、X1向着突出部PP1施力,来使各加压垫88、Y与突出部PP1接触,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用于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585、X1向着突出部PP1施力的构件不限于上述板簧S8。例如,也可以由图11中的(a)和(b)所示的拉伸螺旋弹簧S9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685、X2向着突出部PP1施力。拉伸螺旋弹簧S9是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和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具体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下游夹持形成构件685具有与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二加压垫88,以及与图10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二固定构件689。第二固定构件689具有与图10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基部89A,以及第一延伸部689B和第二延伸部689C。
第一延伸部689B是拉伸螺旋弹簧S9的一端所配合的部位。第一延伸部689B从基部89A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突出。
第二延伸部689C是用于抑制拉伸螺旋弹簧S9的一端从第一延伸部689B脱离的部位。第二延伸部689C从第一延伸部689B的头端向着上游侧和下游侧突出。
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2包括与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加压垫Y,以及与图10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一固定构件Z2。第一固定构件Z2包括与图10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基部ZA、第一延伸部Z21和第二延伸部Z22。第一延伸部Z21和第二延伸部Z22具有与第二固定构件689的第一延伸部689B和第二延伸部689C基本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拉伸螺旋弹簧S9的另一端与第一延伸部Z21相配合,第二延伸部Z22用于抑制拉伸螺旋弹簧S9的另一端从第一延伸部Z21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能够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685、X2向着突出部PP1施力。
此外,也可以由图12所示的板簧S10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785、X3向着突出部PP1施力。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夹持形成构件785具有与图11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二加压垫88,以及与图11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二固定构件789。第二固定构件789具有与图11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基部89A、第一延伸部689B和第二延伸部689C(省略了图示),但是,与图11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一延伸部689B向基部89A的上游侧的端部偏移。
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3具有与图11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加压垫Y,以及与图11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一固定构件Z3。第一固定构件Z3具有与图11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基部ZA、第一延伸部Z21和第二延伸部Z22(省略了图示),但是,与图11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一延伸部Z21向基部ZA的下游侧的端部偏移。
板簧S10是剖视时大体U字形的板簧。板簧S10的一端部与第二固定构件789的第一延伸部689B的下游端相配合,另一端部与第一固定构件Z3的第一延伸部Z21的上游端相配合。板簧S10是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和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能够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785、X3向着突出部PP1施力。
此外,也可以由图13中的(a)和(b)所示的板簧S11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885、X1两者向着下游侧施力。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板簧S11对与图4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85和与图10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1向着下游侧施力。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壁86C相当于第二限制构件,突出部PP2相当于第一限制构件。下游壁86C相对于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85配置在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突出部PP2相对于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1配置在移动方向的下游侧。
下游夹持形成构件885具有与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二加压垫88,以及与图4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二固定构件889。第二固定构件889具有与图4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基部89A和延伸部89B。第二固定构件889的延伸部89B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第一固定构件Z1的延伸部ZB不同的位置。
突出部PP2与图10的突出部PP1相同地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条状,但是,与图10的突出部PP1不同之处在于,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切口PP21。切口PP21是用于避免与后述板簧S11的基部S111干涉的切口。
此外,突出部PP2具有与图10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凹部GC,但是,与图10的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不具有凹部GB。板簧S11具有基部S111、第一弹簧部S112和第二弹簧部S113。
第一弹簧部S112是对第二固定构件889向着下游壁86C施力的部位。第一弹簧部S112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剖视时U字形。第一弹簧部S112以在移动方向上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突出部PP2与第二固定构件889的延伸部89B之间。第一弹簧部S112是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第二弹簧部S113是对第一固定构件Z1向着突出部PP2施力的部位。第二弹簧部S113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剖视时u字形。第二弹簧部S113以在移动方向上压缩的状态配置在上游壁186B与第一固定构件Z1的延伸部ZB之间。第二弹簧部S113是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基部S111是用于连结各弹簧部S112、S113的部位。基部S111从第二弹簧部S113向下游侧延伸,然后沿着宽度方向向着与第二加压垫88相反侧延伸,然后向上游侧延伸,连结到第一弹簧部S112。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885、X1向着下游壁86C、突出部PP2施力,来使各加压垫88、Y与下游壁86C、突出部PP2接触,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两个夹持形成构件885、X1都被向着下游侧施力,因此,能够抑制夹持形成构件885、X1由于与环形带83摩擦而抵抗板簧S11所施加的力进行移动。
此外,也可以由图14中的(a)和(b)所示的板簧S12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985、X4两者向着下游侧施力。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夹持形成构件985具有与图13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二加压垫88,以及与图13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二固定构件989。第二固定构件989具有与图13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基本相同的基部89A,以及从基部89A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向上游侧延伸的延伸部989B。在延伸部989B的上游端形成有切口989C。
上游夹持形成构件X4具有与图13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第一加压垫Y,以及与图13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略微不同的第一固定构件Z4。第一固定构件Z4具有与图13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基本相同的基部ZA。在基部ZA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上游端,形成有切口Z41。第一固定构件Z4的切口Z41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第二固定构件989的切口989C与第一加压垫Y之间。
第一固定构件Z4配置在第二固定构件989的下方。具体地,保持部186具有第一支撑面FS1和第二支撑面ES2,第一支撑面FS1以能够在移动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二固定构件989,第二支撑面FS2以能够在移动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一固定构件Z4。第一支撑面FS1位于第二支撑面FS2的上方。
板簧S12具有基部S121、第一弹簧部S122和第二弹簧部S123。
第一弹簧部S122是对第二固定构件989向着下游壁86C施力的部位。第一弹簧部S122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剖视时U字形。第一弹簧部S122以在移动方向上压缩的状态配置在上游壁186B与第二固定构件989的延伸部989B(切口989C)之间。第一弹簧部S122是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第二弹簧部S123是对第一固定构件Z4向着与图13相同的突出部PP2施力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PP2的切口PP21是用于避免与第二固定构件989的延伸部989B干涉而形成的切口。第二弹簧部S123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剖视时U字形。第二弹簧部S123以在移动方向上压缩的状态配置在上游壁186B与第一固定构件Z4(切口Z41)之间。第二弹簧部S123是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
基部S121是用于连结各弹簧部S122、S123的部位。基部S121将各弹簧部S122、S123的上端彼此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能够对两个夹持形成构件985、X4向着下游壁86C、突出部PP2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的两端被两个施力构件施力,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由单个施力构件对固定构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施力。此外,可以将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作为分开的构件来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加压垫88、Y与环形带83的内周面83A接触,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环形带的内周面与加压垫之间设置滑动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夹持形成构件85、X由加压垫88、Y和固定构件89、Z构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夹持形成构件可以例如仅由加压垫构成。此外,加压垫可以由即使加压时也不弹性变形的树脂或金属等硬质材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下,加压垫可以由弹簧构件直接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构件与保持部186一体地设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限制构件可以是与保持部分开的构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89、Z形成为板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固定构件例如可以是厚构件而非板状构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用于形成夹持部的结构应用于定影装置8,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的结构还可以应用于定影装置以外的输送装置。例如,在具有输送辊和纸张输送带的输送装置中,可以在纸张输送带内设置本发明的结构,其中,在纸张输送带与输送辊之间输送纸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压垫88、Y是立方体,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加压垫可以具有任何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器82,例示了卤素灯,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加热器可以是例如碳加热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体,例示了内置有加热器82的加热辊8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由加热器对内周面进行加热的环形加热带。此外,可以使用外部加热方式或者IH(Induction Heating,感应加热)方式,其中,外部加热方式是将加热器配置在旋转体的外部,对旋转体的外周面进行加热的方式。此外,也可以在环形带的内部配置加热器,间接地对与环形带的外周面接触的旋转体进行加热。此外,旋转体和环形带可以分别内置有加热器。
此外,本发明的用于形成夹持部的结构不限于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8,还可以应用于各种定影装置。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结构设置在如下定影装置的加热单元内,所述定影装置具有:定影辊;加压辊,在加压辊与定影辊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以及加热单元,以预定的夹持压力接触定影辊从而加热定影辊。具体地,在加热单元具有环形带和将环形带夹在定影辊之间的加热构件的情况下,可以由施力构件对加热构件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激光打印机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或多功能机等。
此外,可以对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说明的各要素任意组合来实施本发明。

Claims (11)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器;
旋转体,由所述加热器进行加热;
环形带;
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在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从而形成上游夹持部;
第一限制构件,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用于限制在所述上游夹持部处所述环形带的移动方向上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的移动;
第一施力构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向着所述第一限制构件对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施力,以使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所述第一限制构件;
下游夹持形成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在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从而形成下游夹持部;
第二限制构件,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用于限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的移动;以及
第二施力构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向着所述第二限制构件对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施力,以使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所述第二限制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一体地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上游侧,
所述第二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支撑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和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
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由单个板簧构成,
所述板簧包括:第一臂部,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第二臂部,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接触;以及基部,连结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
所述保持部包括:基部,支撑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和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以及突出部,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之间,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基部在所述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突出,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板簧的所述基部接触从而限制所述板簧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第二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上游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第二限制构件相对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包括:第一加压垫,在所述第一加压垫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以及第一固定构件,所述第一固定构件比所述第一加压垫硬,所述第一加压垫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构件,
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包括:第二加压垫,在所述第二加压垫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以及第二固定构件,所述第二固定构件比所述第二加压垫硬,所述第二加压垫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构件,
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一固定构件施力,
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二固定构件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构件配置为在所述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加压垫隔着间隔,
所述第二施力构件配置为在所述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加压垫隔着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是板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持部,所述保持部支撑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和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
所述第一限制构件和所述第二限制构件与所述保持部一体地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包括第一加压垫,在所述第一加压垫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
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包括第二加压垫,在所述第二加压垫与所述旋转体之间夹着所述环形带,
所述保持部包括:上游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压垫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一加压垫;以及下游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加压垫配置在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二加压垫,
在所述移动方向上从所述上游壁到所述下游壁的间隔大于所述上游夹持形成构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下游夹持形成构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长度之和。
CN201910909728.9A 2018-09-28 2019-09-26 定影装置 Active CN1109679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4418 2018-09-28
JP2018184397A JP7127457B2 (ja) 2018-09-28 2018-09-28 定着装置および搬送装置
JP2018-184397 2018-09-28
JP2018184418A JP7210974B2 (ja) 2018-01-24 2018-09-28 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7955A CN110967955A (zh) 2020-04-07
CN110967955B true CN110967955B (zh) 2024-06-04

Family

ID=69997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9728.9A Active CN110967955B (zh) 2018-09-28 2019-09-26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27457B2 (zh)
CN (1) CN110967955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87A (ja) * 1997-06-11 1999-01-0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CN1347018A (zh) * 2000-09-26 2002-05-0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JP2004279857A (ja) * 2003-03-18 2004-10-07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75908A (ja) * 2007-01-16 2008-07-3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225A (ja) * 2007-06-18 2008-12-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08062A (ja) * 2009-06-26 2011-01-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8278A (ja) * 2009-12-16 2011-06-3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45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024895A (ja) * 2011-07-15 2013-02-04 Oki Da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72976A (zh) * 2013-03-26 2014-10-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表面保护膜
JP2015132722A (ja) * 2014-01-14 2015-07-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摺動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19919A (zh) * 2014-07-10 2016-02-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JP2018105963A (ja) * 2016-12-26 2018-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02987B1 (ko) * 2005-10-24 2007-04-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US8080359B2 (en) * 2007-01-09 2011-12-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306742B2 (ja) * 2007-02-28 2009-08-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9047913A (ja) * 2007-08-20 2009-03-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87A (ja) * 1997-06-11 1999-01-0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CN1347018A (zh) * 2000-09-26 2002-05-0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JP2004279857A (ja) * 2003-03-18 2004-10-07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75908A (ja) * 2007-01-16 2008-07-3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225A (ja) * 2007-06-18 2008-12-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08062A (ja) * 2009-06-26 2011-01-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8278A (ja) * 2009-12-16 2011-06-3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45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024895A (ja) * 2011-07-15 2013-02-04 Oki Data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72976A (zh) * 2013-03-26 2014-10-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表面保护膜
JP2015132722A (ja) * 2014-01-14 2015-07-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摺動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19919A (zh) * 2014-07-10 2016-02-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JP2018105963A (ja) * 2016-12-26 2018-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2346A (ja) 2020-04-02
CN110967955A (zh) 2020-04-07
JP7127457B2 (ja)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11802B2 (en) Fixing device
JP5874958B2 (ja) 定着装置
US9632465B2 (en) Fixing device
US20110211882A1 (en) Fixing Device
US9304459B2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stably positioned nip plate
US9829842B2 (en) Fixing device
US9091978B2 (en) Fix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tay having rigidity distribution
JP2016161622A (ja) 定着装置
WO2019189336A1 (ja) 定着装置
CN110967955B (zh) 定影装置
JP6083298B2 (ja) 定着装置
US11048195B2 (en) Fuser including rotatable member and endless belt
JP201721543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61679A (ja) 定着装置
JP7210974B2 (ja) 定着装置
JP6844484B2 (ja) 定着装置
JP473716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7955A (ja) 定着装置
JP6844485B2 (ja) 定着装置
US11281131B2 (en)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sensor holder fixed to frame
JP7006091B2 (ja) 定着装置
JP6919329B2 (ja) 定着装置
JP7318385B2 (ja) 定着装置
JP696932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55616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