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1065A - 聚碳酸酯树脂 - Google Patents

聚碳酸酯树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1065A
CN110951065A CN201911219429.9A CN201911219429A CN110951065A CN 110951065 A CN110951065 A CN 110951065A CN 201911219429 A CN201911219429 A CN 201911219429A CN 110951065 A CN110951065 A CN 110951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arbonate resin
group
carbon atoms
minutes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194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通昭
川上公德
福本和贵
上原久俊
佐竹贤一
前田智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51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10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16Aliphatic-aromatic or ar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1608Aliphatic-aromatic or ar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satura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2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0804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 C08G18/0819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anionic or anionogenic groups
    • C08G18/0823Manufactur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ionic or 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anionic or anionogenic groups containing carboxylate salt groups or groups forming th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18/44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1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672Esters of acrylic or alkyl acrylic acid having only one group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4Polyesters containing both carboxylic ester groups and carbonate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6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2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208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satura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3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 C08G64/305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ates and 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5/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75/04Polyurethanes
    • C09D175/06Polyurethanes from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75/00Adhesives based on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75/04Polyurethanes
    • C09J175/06Polyurethanes from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190/00Compositions for sealing or packing joi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310/00Agricultural use or equip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5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01F6/7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from polyuretha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Biological Depolymerization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耐热性、透明性、耐光性、耐候性以及机械强度优异。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在分子内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结构。(上述式(1)中的X具有由下述式(2)~式(4)中的任一式所表示的结构。下述式(2)~式(4)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者碳原子数为1~30的有机基团。这些有机基团可以具有任意的取代基。另外,R1~R4中的任意2个以上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Figure DDA0002300379690000011

Description

聚碳酸酯树脂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原申请的中国国家申请号为201580069415.7,申请日为2015年12月18日,发明名称为“聚碳酸酯树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生物物质原料形成的耐热性、透明性、耐光性、耐候性以及机械强度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聚碳酸酯树脂只要为具有碳酸酯键的聚合物即可,其指的是广义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也包括两末端为羟基的聚碳酸酯二醇、聚酯聚碳酸酯树脂等。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通常以双酚类为单体成分,通过有效利用其透明性、耐热性、机械强度等的优越性,而在电气电子部件、汽车用部件、医疗用部件、建材、膜、片材、瓶、光学记录介质、透镜等领域中作为所谓的工程塑料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聚碳酸酯二醇例如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发生反应而被用于聚氨酯等的原料。
但是,现有的聚碳酸酯树脂在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或可见光的场所使用时,其色调、透明性、机械强度变差,因而,其在户外或照明装置附近的使用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广泛已知的是在聚碳酸酯树脂中添加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噁嗪系紫外线吸收剂的方法(例如非专利文献1)。
但是,在添加这样的紫外线吸收剂的情况下,虽然可确认到紫外线照射后的色调等的改善,但会产生如下问题:导致树脂原本的色调、耐热性、透明性变差,或者在成型时挥发而污染模具等。
对于现有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使用的双酚化合物来说,由于其具有苯环结构,因而紫外线吸收大,这导致聚碳酸酯树脂的耐光性变差。
若使用在分子骨架中不具有苯环结构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异山梨醇这样的在分子内具有醚键的环状二羟基化合物之类的原料单体,则在理论上可期待耐光性的改善。其中,将由生物物质资源得到的异山梨醇作为原料单体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耐热性、机械强度优异,从有效利用非耗竭性资源的方面考虑,近年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5)。
对于仅使用异山梨醇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来说,其得到了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有时简称为Tg)大于160℃这样的高耐热性(专利文献5)。但是,该聚碳酸酯树脂具有耐冲击性低、吸水性高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人提出了使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共聚来进行改良的提案(专利文献1~4)。但是,若对这样的二羟基化合物进行共聚,则不仅牺牲耐热性,而且还陷入了生物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退步的困境。
肌醇是由生物物质资源得到的环状多元醇,期待其通过利用与羟基发生反应的化合物进行连接而形成聚合物。在非专利文献2~3中报告了通过由肌醇衍生物合成聚氨酯而观察到了耐热性的提高的内容。
聚氨酯通过使多元醇与二异氰酸酯在100℃以下的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发生反应而得到,即使是肌醇衍生物这样的具有仲羟基的化合物,也可以没有问题地进行反应。但是,通常对于具有仲羟基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来说,已知由于其酸性度低并具有立***阻性,因而聚合反应性降低,难以得到高分子量体的聚碳酸酯树脂(非专利文献4)。
进而,在聚氨酯的情况下,即使具有3官能以上的结构,也没有多大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积极地形成网络结构而提高耐热性(非专利文献3)。与此相对,对于以聚碳酸酯树脂为代表的热塑性树脂来说,若3官能以上的结构连接,则会推进凝胶化,具有成为不溶物或缺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4/111106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8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3289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4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27420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ハンドブック(聚碳酸酯树脂手册)(1992年8月28日日刊工业新闻社发行本间精一编)
非专利文献2: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51.3956(2013)
非专利文献3:高分子学会予稿集(高分子学会预稿集)2013,62,396-398
非专利文献4:高分子61卷4月号204(2012)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耐磨耗性、透明性、耐光性、耐候性以及机械强度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具有特定结构的肌醇衍生物等作为原料单体、在聚碳酸酯树脂中导入特定的结构,能够得到耐热性、透明性、耐光性、耐候性以及机械强度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点如下。
[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在分子内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结构。
[化1]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31
(上述式(1)中的X具有由下述式(2)~式(4)中的任一式所表示的结构。下述式(2)~式(4)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者碳原子数为1~30的有机基团。这些有机基团可以具有任意的取代基。另外,R1~R4中的任意2个以上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化2]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41
[2]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在分子内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结构。
[化3]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42
(上述式(1)中的X具有由下述式(2)~式(4)中的任一式所表示的结构。下述式(2)~式(4)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30的有机基团。这些有机基团可以具有任意的取代基。另外,R1~R4中的任意2个以上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化4]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43
[3]如[1]或[2]中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1)中的X为由上述式(2)表示的结构。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2)~式(4)中的R1与R2、R3与R4分别相互通过缩醛键合形成了环。
[5]如[4]中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2)~式(4)中的环己烷环为衍生自肌肉肌醇的肌醇残基。
[6]如[5]中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1)中的X为由下式(5)表示的结构。
[化5]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51
[7]如[6]中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对上述聚碳酸酯树脂进行水解得到的全部肌肉肌醇衍生物化合物中,具有由下式(6)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的比例为90mol%以上,由下述结构式(7)表示的化合物和由下述结构式(8)表示的化合物的合计比例为5mol%以下。
[化6]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61
[8]如[1]或[2]中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1)中的X为由上述式(4)表示的结构,式(4)中的R1、R3、R4形成了环。
[9]如[8]中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4)中的环己烷环为衍生自肌肉肌醇的肌醇残基。
[10]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该聚碳酸酯树脂的中间点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Tmg为100℃以上。
[11]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该聚碳酸酯树脂的比浓粘度为0.20dl/g以上、1.50dl/g以下。
[12]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在将全部碳酸酯重复单元设为100的情况下,由上述式(1)表示的结构以重复单元计包含80以下。
[13]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具有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的源自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14]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5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的源自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
[15]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的源自具有伯羟基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16]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的源自具有伯羟基的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17]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40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的源自由下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化7]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71
(上述通式(9)中,R11~R1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环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Y1和Y2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10的亚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环亚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亚芳基,m和n各自独立地为0~5的整数。)
[18]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相对于上述聚碳酸酯树脂中的源自全部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该聚碳酸酯树脂含有50mol%以上、80mol%以下的源自由下式(10)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化8]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72
(上述式(10)中,R21~R2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20的环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
[19]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1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的由下式(11)表示的结构和/或由下式(12)表示的结构。
[化9]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081
(式(11)和(12)中,R31~R33各自独立地为直接键合、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4的亚烷基,R34~R39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4~10的芳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酰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4~10的芳氧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氨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10的烯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10的炔基、具有取代基的硫原子、具有取代基的硅原子、卤原子、硝基或氰基。其中,R34~R39相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34~R39中相邻的至少2个基团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耐热性、透明性、耐光性、耐候性以及机械强度优异,因而其适用于各种注射成型领域、挤出成型领域以及挤压成型领域等成型领域的成型材料,能够提供耐热性、透明性、耐光性、耐候性以及机械强度优异的成型品。另外,通过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作为原料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而得到的聚氨酯具有耐化学药品性、耐磨耗性、机械强度优异的特征,能够适用于涂料、涂层剂、粘结剂等要求对物理性外因具有耐久性的用途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由实施例1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是由实施例2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是由实施例3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4是由实施例4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5是由实施例5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6是由实施例6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7是由实施例7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8是由合成例1得到的DL-2,3:5,6-二-O-环己叉基-肌肉肌醇(DCMI)的NMR谱图。
图9是由合成例2得到的DL-2,3:5,6-二-O-异丙叉基-肌肉肌醇(IN1)的NMR谱图。
图10是由合成例3得到的DL-2,3:5,6-二-O-环戊叉基-肌肉肌醇(IN2)的NMR谱图。
图11是由合成例4得到的DL-2,3:5,6-二-O-金刚烷叉基-肌肉肌醇(IN4)的NMR谱图。
图12是由合成例5得到的DL-2,3:5,6-二-O-3,3,5-三甲基环己叉基-肌肉肌醇(IN12)的NMR谱图。
图13是由合成例6得到的DL-2,3:5,6-二-O-环己基甲叉基-肌肉肌醇(IN16)的NMR谱图。
图14是由合成例7得到的DL-2,3:5,6-二-O-环十二烷叉基-肌肉肌醇(IN37)的NMR谱图。
图15是由合成例8-1得到的DL-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OEM)的NMR谱图。
图16是由合成例8-2得到的DL-2-O-苄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IN44)的NMR谱图。
图17是由合成例9-1得到的DL-1,3,5-O-甲叉基-肌肉肌醇(OEH)的NMR谱图。
图18是由合成例9-2得到的DL-2-O-苄基-1,3,5-O-甲叉基-肌肉肌醇(IN45)的NMR谱图。
图19是由合成例10得到的DL-2-O-正己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IN57)的NMR谱图。
图20是由合成例11得到的DL-2-O-环己基甲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IN58)的NMR谱图。
图21是由实施例8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2是由实施例18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3是由实施例22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4是由实施例25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5是由实施例26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6是由实施例28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7是由实施例29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8是由实施例30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29是由实施例31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0是由实施例32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1是由实施例33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2是由实施例34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3是由实施例35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4是由实施例37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5是由实施例39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6是由实施例42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7是由实施例45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8是由实施例46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39是由实施例47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40是由实施例49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41是由实施例50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42是由实施例53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图43是由实施例54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以下记载的结构要素的说明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代表例),只要不超出其要点,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关于各种取代基的碳原子数,在该取代基进一步具有取代基的情况下,其指的是也包括其取代基的碳原子数在内的合计碳原子数。
另外,在本发明中,质量%与重量%以及质量份与重量份分别为相同含义。
[聚碳酸酯树脂的结构]
<结构(1)>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特征在于,其在分子内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结构。
[化10]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11
(上述式(1)中的X具有由下述式(2)~式(4)中任一式所表示的结构。下述式(2)~式(4)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者碳原子数为1~30的有机基团。这些有机基团可以具有任意的取代基。另外,R1~R4中的任意2个以上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化11]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12
在下文中,有时将由式(1)表示的结构称为“结构(1)”、将X为由式(2)表示的结构的式(1)所表示的结构称为“结构(1-2)”、将X为由式(3)表示的结构的式(1)所表示的结构称为“结构(1-3)”、将X为由式(4)表示的结构的式(1)所表示的结构称为“结构(1-4)”。另外,有时将X为由后述式(5)表示的结构的式(1)所表示的结构称为“结构(1-5)”。
上述结构(1)优选为结构(1-2)~(1-5)、特别优选为结构(1-5),其本身是通过耐热性优异的原料二羟基化合物而导入到聚碳酸酯树脂中的,通过将这样的结构导入到聚碳酸酯树脂中,能够提高聚碳酸酯树脂的耐热性。
另外,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作为主链为不包含具有芳香性的环结构的结构,能够使其耐光性以及耐候性优异。另外,通过导入特定的具有芳香性的环,也能够赋予特异的光学特性。
在上述式(2)~式(4)中,优选R1~R4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30的有机基团。作为R1~R4的碳原子数为1~30的有机基团,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等烷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环烷基、乙烯基、丙烯基以及己烯基等直链或支链的链状烯基、环戊烯基以及环己烯基等环状烯基、乙炔基、甲基乙炔基以及1-丙炔基等炔基、环己基甲基、环己基乙基等环己基烷基(即,具有环己基作为取代基的烷基)、苯基、萘基以及甲苯基等芳基、甲氧基苯基等烷氧基苯基(即,具有烷氧基作为取代基的苯基)、苄基以及苯乙基等芳烷基、噻吩基、吡啶基以及呋喃基等杂环基。它们之中,从聚合物本身的稳定性的方面出发,优选烷基、环烷基、芳基以及芳烷基等,从聚合物本身的耐光性以及耐候性的方面出发,特别优选烷基以及环烷基。
另外,在这些有机基团具有取代基的情况下,只要不会大幅损害本发明聚碳酸酯树脂的优异物性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该取代基,除了碳原子数为1~30的上述有机基团以外,还可以举出烷氧基、羟基、氨基、羧基、酯基、卤原子、硫醇基、硫醚基以及有机硅基等。R1~R4的有机基团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这些取代基,这种情况下,2以上的取代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R1~R4中的2个以上、优选2个或3个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从聚碳酸酯树脂的耐热性提高的方面出发,特别优选R1与R2、R3与R4分别相互通过缩醛键合形成了环。
从聚碳酸酯树脂的耐热性提高的方面出发,特别优选式(1)中的X为由上述式(2)表示的结构,在式(2)中,特别优选R1与R2、R3与R4分别相互通过缩醛键合形成了环。
作为R1与R2、R3与R4通过缩醛键合形成了环的结构的示例,优选可以举出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结构,它们之中,从耐热性的方面出发,特别优选环己叉基。
[化12]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31
特别优选结构(1)的X为由下式(5)表示的结构,其是R1与R2、R3与R4通过环己叉基的缩醛键合形成环、主链的环己烷环为衍生自肌肉肌醇的肌醇残基的组合。
[化13]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3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作为结构(1),可以仅具有结构(1-2)、可以仅具有结构(1-3)、可以仅具有结构(1-4)、可以具有结构(1-2)、(1-3)以及(1-4)中的任意两种结构、也可以同时具有结构(1-2)、结构(1-3)和结构(1-4)这三种结构。另外,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所具有的两种以上的结构(1)中,X中的R1~R4分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结构(1-2)、结构(1-3)以及结构(1-4)可以通过在后述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中分别使用下式(2A)、(3A)以及(4A)所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作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而导入到聚碳酸酯树脂中,结构(1-5)可以通过使用后述式(6)所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而导入到聚碳酸酯树脂中。
[化14]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41
(上述式(2A)~(4A)中,R1~R4分别与上述式(2)~式(4)中的R1~R4含义相同。)
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结构(1-2)、(1-3)以及(1-4)中的环己烷环特别优选为衍生自肌醇的肌醇残基。作为该肌醇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全顺式肌醇、表肌醇、异肌醇、粘肌醇、肌肉肌醇、新肌醇、D-手性肌醇、L-手性肌醇以及鲨肌醇等。
从原料获得容易的方面考虑,结构(1-2)、(1-3)以及(1-4)中的环己烷环优选为衍生自肌肉肌醇的肌醇残基,即,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的结构(1-2)、(1-3)以及(1-4)在后述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中优选通过使用肌肉肌醇和/或其衍生物作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而被导入。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对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进行水解而得到的全部肌肉肌醇衍生物化合物中,优选具有由下式(6)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下文中有时称为“二羟基化合物(6)”)的比例为90mol%以上、由下式(7)表示的化合物(下文中有时称为“二羟基化合物(7)”)和由下式(8)表示的化合物(下文中有时称为“二羟基化合物(8)”)的合计的比例为5mol%以下。
[化15]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51
即,在后述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中,从成型的容易性的方面出发,在作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使用的肌肉肌醇中,作为异构体,优选二羟基化合物(6)具有90mol%以上、二羟基化合物(7)与二羟基化合物(8)的合计含量(含有比例)为5mol%以下。
异构体更优选的比例为,二羟基化合物(6)为90mol%以上、二羟基化合物(7)与二羟基化合物(8)的合计含量(含有比例)为0.01mol%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式(5)~式(8)中,各个环己烷环可以在任意位置以任意个数和组合具有作为式(2)~式(4)中的有机基团R1~R4可以具有的取代基而示例出的取代基。
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在将全部碳酸酯重复单元设为100的情况下,上述结构(1)、优选上述结构(1-2)、更优选上述结构(1-5)以重复单元计优选含有80以下。通过使该比例为80以下,能够导入其他重复单元,能够导入光学特性等其他特性。
从这方面出发,结构(1)、优选结构(1-2)、更优选结构(1-5)的比例更优选为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下。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得到由导入结构(1)所带来的上述效果,结构(1)、优选结构(1-2)、更优选结构(1-5)的比例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
另外,从聚碳酸酯树脂的耐热性提高以及脆性改善的方面出发,优选上述式(1)中的X为由上述式(4)表示的结构,式(4)中的R1、R3、R4形成了环。
只要不会大幅损害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优异物性,对于环的形成方法就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由下式(YY)所表示的原酸酯型。下式的R2表示上述的有机基团,R除了表示上述有机基团以外还表示氢原子。
[化16]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61
特别是从合成上容易的方面考虑,式(YY)中的R优选为氢原子以及烷基,特别优选为氢原子以及甲基。
另外,只要不会大幅损害本发明聚碳酸酯树脂的优异的物性,对于式(YY)中的R2就没有特别限定,从兼顾耐热性和脆性的方面考虑,该R2优选为苄基、环己基甲基。
另外,这些式(YY)中,环己烷环优选为衍生自肌醇的肌醇残基。该肌醇的具体例如上所述,优选使用肌肉肌醇作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来导入。
另外,这些式(YY)的具体例如下所述为YY1~YY10,它们之中,从兼顾耐热性和脆性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YY1、YY2以及YY3。
[化17]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71
作为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涉及低吸水性优异的新颖单体。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单体从低吸水性的方面考虑也具有优异的效果,这不仅由于对其进行聚合得到的树脂的Tg增高,而且还由于尽管为生物单体但其含氧率低。对它们进行聚合得到的树脂不仅为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即使为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等也能够发挥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结构,只要组成式中的含氧率低于上述式(6)~(8)中所示的单体即可。
[化18]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72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柔软性优异的新颖单体。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单体从柔软性的方面考虑也具有优异的效果,这不仅由于对其进行聚合得到的树脂的Tg增高,而且还由于其刚性低或者对称性低。对它们进行聚合得到的树脂不仅为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即使为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等也能够发挥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结构,只要为将碳原子数为3以上的直链酮、支链酮、碳原子数为2以上的直链醛、支链醛作为原料的单体即可。
[化19]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81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热稳定性(抑制由热所致的分解)优异的新颖单体。由下述结构式表示的单体从热稳定性的方面考虑也具有优异的效果,这不仅由于对其进行聚合得到的树脂的Tg增高,而且还由于其中利用缩醛键合。对它们进行聚合得到的树脂不仅为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即使为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等也能够发挥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结构,只要为将脂环式醛以及芳香族醛作为原料的单体即可。
[化20]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182
<其他结构>
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也可以含有上述结构(1)以外的源自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例如,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也可以含有源自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含有这些二羟基化合物从能够导入光学特性等其他特性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作为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可以举出直链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以及支链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
作为直链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2-丙二醇、1,4-丁二醇、1,3-丁二醇、1,2-丁二醇、1,5-庚二醇、1,6-己二醇、1,10-癸二醇和1,12-十二烷二醇等。
作为支链脂肪族烃的二羟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新戊二醇和己二醇等。
作为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1,2-环己二醇、1,2-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烷二甲醇、三环癸烷二甲醇、五环十五烷二甲醇、2,6-十氢化萘二甲醇、1,5-十氢化萘二甲醇、2,3-十氢化萘二甲醇、2,3-降莰烷二甲醇、2,5-降莰烷二甲醇、1,3-金刚烷二甲醇、以及苧烯等萜烯化合物衍生出的二羟基化合物等。
这些二羟基化合物中,从对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赋予柔软性、使其韧性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具有伯羟基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例如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1,10-癸二醇和1,12-十二烷二醇等)、具有伯羟基的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例如1,4-环己烷二甲醇、三环癸烷二甲醇等)。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含有源自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特别是含有源自具有伯羟基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情况下,从对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赋予柔软性、使其韧性优异的方面考虑,其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以上。另外,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为16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0质量%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也可以含有源自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异山梨醇是将山梨糖醇脱水缩合而得到的,山梨糖醇是由作为植物来源的资源丰富地存在且能够容易地获得的各种淀粉制造出的,从获得和制造的容易性、耐候性、光学特性、成型性、耐热性和碳中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异山梨醇作为聚碳酸酯树脂的结构单元。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含有源自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的情况下,从光学特性、机械特性以及耐热性等方面出发,其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另外,优选为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5质量%以下。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还可以含有源自由下式(9)表示的化合物(下文中有时称为“二羟基化合物(9)”)的结构单元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通过含有源自二羟基化合物(9)的结构单元,能够赋予优异的光学特性。
[化21]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201
(上述通式(9)中,R11~R1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环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Y1和Y2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10的亚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环亚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亚芳基,m和n各自独立地为0~5的整数。)
作为上述二羟基化合物(9),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12-214729号公报中记载的二羟基化合物。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含有源自上述二羟基化合物(9)的结构单元的情况下,从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用作光学膜时得到理想的波长分散特性的方面考虑,其含量优选为4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4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55质量%以上、尤其优选为60质量%以上。
该结构单元的含有比例若过少,则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用作光学膜时波长分散特性可能不理想。另外,该结构单元的含有比例若过多,则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用作光学膜时在波长450nm测定的相位差与在波长550nm测定的相位差之比变得过大,光学特性可能不理想,因而该含有比例为95质量%以下,其中优选为9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是85质量%以下、尤其优选是80质量%以下。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还可以含有源自由下式(10)表示的化合物(下文中有时称为“二羟基化合物(10)”)的结构单元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通过含有源自二羟基化合物(10)的结构单元,不仅能够将玻璃化转变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能够容易地对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进行熔融成型和制膜,而且还能够得到特定的光学特性。
[化22]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211
上述式(10)中,R21~R2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20的环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
作为上述二羟基化合物(10),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12-74107号公报中记载的二羟基化合物。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含有源自二羟基化合物(10)的结构单元的情况下,从不仅能够将玻璃化转变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能够容易地对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进行熔融成型和制膜,而且还能够得到特定的光学特性的方面考虑,在聚碳酸酯树脂中的源自全部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中,源自二羟基化合物(10)的结构单元的含量优选为50mol%以上、更优选为55mol%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mol%以上、特别优选为65mol%以上。
若源自二羟基化合物(10)的结构单元的含量少,则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得过高,不仅可能难以对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进行熔融成型和制膜、难以进行后述的过滤,而且还可能得不到特定的光学特性。另一方面,即使源自二羟基化合物(10)的结构单元的含量过多,不仅可能得不到特定的光学特性、而且还可能导致耐热性变差,因而源自二羟基化合物(10)的结构单元优选为80mol%以下、更优选为75mol%以下。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还可以含有由下式(11)表示的结构(下文中有时称为“结构(11)”)和/或由下式(12)表示的结构(下文中有时称为“结构(12)”),通过含有这些结构,能够得到逆波长分散性。
但是,含有这些结构(11)和(12)的比例若过度增高,则可能使光弹性系数或可靠性变差,或者可能无法通过拉伸得到高的双折射。另外,这些低聚芴结构单元在树脂中所占的比例若过度增高,则分子设计的范围变窄,在要求树脂的改性时难以进行改良。另一方面,假使利用非常少量的低聚芴结构单元而得到了所期望的逆波长分散性,即便在该情况下,根据低聚芴含量的略微波动,光学特性也会敏感地发生变化,因而难以将各种特性限制在一定的范围来进行制造。
[化23]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221
(式(11)和(12)中,R31~R33各自独立地为直接键合、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4的亚烷基,R34~R39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4~10的芳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酰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4~10的芳氧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氨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10的烯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10的炔基、具有取代基的硫原子、具有取代基的硅原子、卤原子、硝基或氰基。其中,R34~R39相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34~R39中相邻的至少2个基团可以相互键合形成环。)
作为用于将结构(11)和结构(12)导入到聚碳酸酯树脂中的原料二羟基化合物或原料二羧酸化合物,可以举出国际公开第2014/61677号中记载的物质。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含有结构(11)和/或结构(12)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用于光学用途时的光学特性,以及从扩展分子设计的范围、提高特性改良的自由度的方面考虑,结构(11)和/或结构(12)的含量优选为1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3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32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20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也可以含有上述结构以外的源自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作为源自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可以举出源自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等。
[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可以利用通常使用的聚合方法进行制造,该聚合方法可以为使用光气的溶液聚合法、与碳酸二酯反应的熔融聚合法中的任一种方法,优选在聚合催化剂的存在下使原料二羟基化合物与对环境的毒性更低的碳酸二酯发生反应的熔融聚合法。
作为该熔融聚合法中使用的碳酸二酯,通常可以举出由下式(13)表示的碳酸二酯。
[化24]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231
(式(13)中,A和A’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8的脂肪族基团或者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团,A和A’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由上述式(13)表示的碳酸二酯,例如可示例出碳酸二苯酯、碳酸二苄酯所代表的取代碳酸二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和碳酸二叔丁酯等,特别优选可以举出碳酸二苯酯和取代碳酸二苯酯。这些碳酸二酯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另外,上述的碳酸二酯可以优选其50mol%以下、进一步优选其30mol%以下的量被二羧酸或二羧酸酯所取代。作为代表性的二羧酸或二羧酸酯,例如可以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苯酯、间苯二甲酸二苯酯等。另外,还可以使用用于导入上述结构(12)的原料二羧酸化合物。在利用这样的二羧酸或二羧酸酯进行取代的情况下,可得到聚酯碳酸酯树脂。
碳酸二酯相对于反应中使用的全部二羟基化合物优选以0.90~1.10的摩尔比例进行使用,该比例进一步优选为0.96~1.04的摩尔比例。该摩尔比若小于0.90,则所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末端OH基增加,使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变差、或者得不到所期望的高分子量体。另外,该摩尔比若大于1.10,则在相同条件下酯交换反应的速度降低、或者难以制造出所期望的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不仅如此,所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中的残留碳酸二酯量也会增加,该残留碳酸二酯成为成型时或成型品出现异味的原因,是不优选的。
作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将用于导入上述结构(1)的二羟基化合物与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异山梨醇、二羟基化合物(9)、二羟基化合物(10)以及用于导入结构(11)的二羟基化合物等二羟基化合物按照作为源自构成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适宜比例为如上所述的比例的方式来使用。
另外,作为熔融聚合中的聚合催化剂(酯交换催化剂),使用碱金属化合物和/或碱土金属化合物。还能够与碱金属化合物和/或碱土金属化合物一起辅助性地合用碱性硼化合物、碱性磷化合物、碱性铵化合物、胺系化合物等碱性化合物,但特别优选仅使用碱金属化合物和/或碱土金属化合物。
作为用作聚合催化剂的碱金属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氢氧化铯、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氢锂、碳酸氢铯、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锂、碳酸铯、乙酸钠、乙酸钾、乙酸锂、乙酸铯、硬脂酸钠、硬脂酸钾、硬脂酸锂、硬脂酸铯、硼氢化钠、硼氢化钾、硼氢化锂、硼氢化铯、苯基硼酸钠、苯基硼酸钾、苯基硼酸锂、苯基硼酸铯、苯甲酸钠、苯甲酸钾、苯甲酸锂、苯甲酸铯、磷酸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氢二锂、磷酸氢二铯、苯基磷酸二钠、苯基磷酸二钾、苯基磷酸二锂、苯基磷酸二铯、钠、钾、锂、铯的醇盐、酚盐、双酚A的二钠盐、二钾盐、二锂盐以及二铯盐等。
另外,作为碱土金属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锶、碳酸氢钙、碳酸氢钡、碳酸氢镁、碳酸氢锶、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镁、碳酸锶、乙酸钙、乙酸钡、乙酸镁、乙酸锶、硬脂酸钙、硬脂酸钡、硬脂酸镁以及硬脂酸锶等。
这些碱金属化合物和/或碱土金属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另外,作为与碱金属化合物和/或碱土金属化合物合用的碱性硼化合物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四甲基硼、四乙基硼、四丙基硼、四丁基硼、三甲基乙基硼、三甲基苄基硼、三甲基苯基硼、三乙基甲基硼、三乙基苄基硼、三乙基苯基硼、三丁基苄基硼、三丁基苯基硼、四苯基硼、苄基三苯基硼、甲基三苯基硼、丁基三苯基硼等的钠盐、钾盐、锂盐、钙盐、钡盐、镁盐以及锶盐等。
作为碱性磷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三乙基膦、三正丙基膦、三异丙基膦、三正丁基膦、三苯基膦、三丁基膦以及季鏻盐等。
作为碱性铵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四甲基氢氧化铵、四乙基氢氧化铵、四丙基氢氧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三甲基乙基氢氧化铵、三甲基苄基氢氧化铵、三甲基苯基氢氧化铵、三乙基甲基氢氧化铵、三乙基苄基氢氧化铵、三乙基苯基氢氧化铵、三丁基苄基氢氧化铵、三丁基苯基氢氧化铵、四苯基氢氧化铵、苄基三苯基氢氧化铵、甲基三苯基氢氧化铵以及丁基三苯基氢氧化铵等。
作为胺系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4-氨基吡啶、2-氨基吡啶、N,N-二甲基-4-氨基吡啶、4-二乙基氨基吡啶、2-羟基吡啶、2-甲氧基吡啶、4-甲氧基吡啶、2-二甲氨基咪唑、2-甲氧基咪唑、咪唑、2-巯基咪唑、2-甲基咪唑以及氨基喹啉等。
这些碱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在使用碱金属化合物和/或碱土金属化合物的情况下,相对于反应中使用的全部二羟基化合物1mol,上述聚合催化剂的用量以金属换算量计在通常为0.1μmol~500μmol的范围内使用,优选为0.5μmol~300μmol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1μmol~250μmol的范围内。
若聚合催化剂的用量过少,则无法得到用于制造所期望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所需要的聚合活性,另一方面,若聚合催化剂的用量过多,则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色调变差,会产生副产物,流动性的降低或凝胶的产生增多,难以制造目标品质的聚碳酸酯树脂。
在制造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时,各种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可以以固体形式供给,也可以进行加热以熔融状态供给,若可溶于水,则还可以以水溶液形式供给。
在将原料二羟基化合物以熔融状态或水溶液形式来供给时,具有在工业制造时容易进行计量、传送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使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在聚合催化剂的存在下与碳酸二酯反应的方法通常以2阶段以上的多段工序实施。具体地说,第1段的反应在140℃~220℃、优选在150℃~200℃的温度实施0.1小时~10小时、优选实施0.5小时~3小时。第2段以后的反应中,一边使反应体系的压力从第1段的压力缓慢降低一边升高反应温度,同时一边将产生的苯酚除去到反应体系外,一边使最终反应体系的压力为200Pa以下在210℃~280℃的温度范围进行缩聚反应。
在该缩聚反应中,在减压时控制温度与反应体系内的压力平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温度、压力中的任一者变化过快时,可能会导致未反应的单体馏出,使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酯的摩尔比失常,聚合度降低。
例如,作为二羟基化合物除了使用肌肉肌醇以外还使用异山梨醇与1,4-环己烷二甲醇的情况下,在1,4-环己烷二甲醇相对于全部二羟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50mol%以上时,1,4-环己烷二甲醇容易直接以单体形式馏出。因此,若在反应体系内的压力为13kPa左右的减压下一边以每1小时40℃以下的升温速度来升高温度一边进行反应,进而在直到6.67kPa左右为止的压力下以每1小时40℃以下的升温速度来升高温度,最终在200Pa以下的压力下于200℃到250℃的温度进行缩聚反应,则可得到聚合度充分提高的聚碳酸酯树脂,因而是优选的。
另外,在1,4-环己烷二甲醇相对于全部二羟基化合物的摩尔比少于50mol%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摩尔比为30mol%以下的情况下,与1,4-环己烷二甲醇的摩尔比为50mol%以上的情况相比,会发生急剧的粘度上升。因此,例如若在反应体系内的压力直到13kPa左右的减压下一边以每1小时40℃以下的升温速度升高温度一边进行反应,进而在直到6.67kPa左右为止的压力下一边以每1小时40℃以上的升温速度、优选以每1小时50℃以上的升温速度升高温度一边进行反应,最终在200Pa以下的减压下于220℃到290℃的温度进行缩聚反应,则可得到聚合度充分提高的聚碳酸酯树脂,因而是优选的。
反应的形式可以是分批式、连续式、或者分批式与连续式的组合中的任一种方法。
在利用熔融聚合法制造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时,为了防止着色,在聚合时可以添加磷酸化合物、亚磷酸化合物或它们的金属盐。
作为磷酸化合物,适于使用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等磷酸三烷基酯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相对于反应中使用的全部二羟基化合物,这些磷酸化合物优选添加0.0001mol%以上0.005mol%以下、更优选添加0.0003mol%以上0.003mol%以下。磷化合物的添加量若低于上述下限,则着色防止效果减小。另外,若高于上述上限,则会成为雾度升高的原因、反倒促进着色、或使耐热性降低。
在添加亚磷酸化合物的情况下,可以任意选择使用如下所示的热稳定剂。特别是可适当地使用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磷酸三壬基苯酯、亚磷酸三甲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
相对于反应中使用的全部二羟基化合物,这些亚磷酸化合物优选添加0.0001mol%以上0.005mol%以下、更优选添加0.0003mol%以上0.003mol%以下。亚磷酸化合物的添加量若低于上述下限,则着色防止效果可能减小,若高于上述上限,则可能成为雾度升高的原因、反倒促进着色、或使耐热性降低。
磷酸化合物与亚磷酸化合物或它们的金属盐可以合用来进行添加,关于这种情况下的添加量,以磷酸化合物与亚磷酸化合物或它们的金属盐的总量计,如前所述,相对于全部二羟基化合物,优选为0.0001mol%以上0.005mo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03mol%以上0.003mol%以下。该添加量若低于上述下限,则着色防止效果小。另外,若高于上述上限,则可能成为雾度升高的原因、反而促进着色、或者使耐热性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磷酸化合物、亚磷酸化合物的金属盐,优选它们的碱金属盐、锌盐,特别优选为锌盐。另外,在该磷酸锌盐中,优选长链烷基磷酸锌盐。
另外,为了防止成型时等发生分子量的降低或色调的劣化,在上述制造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可以混配热稳定剂。
作为该热稳定剂,例如可以举出亚磷酸、磷酸、亚膦酸、膦酸和它们的酯等。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亚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壬基苯基)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亚磷酸三癸酯、亚磷酸三辛酯、亚磷酸三(十八烷基)酯、亚磷酸二癸基单苯基酯、亚磷酸二辛基单苯基酯、亚磷酸二异丙基单苯基酯、亚磷酸单丁基二苯基酯、亚磷酸单癸基二苯基酯、亚磷酸单辛基二苯基酯、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辛基亚磷酸酯、双(壬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二硬脂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甲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二苯基单邻联苯基酯、磷酸二丁酯、磷酸二辛酯、磷酸二异丙酯、4,4’-亚联苯基二次膦酸四(2,4-二叔丁基苯基)酯、苯膦酸二甲酯、苯膦酸二乙酯、苯膦酸二丙酯等。
其中优选使用亚磷酸三壬基苯基酯、磷酸三甲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和苯膦酸二甲酯。
这些热稳定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上述热稳定剂可以在熔融聚合时所添加的添加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追加来进行混配。即,若在混配适当量的亚磷酸化合物、磷酸化合物来得到聚碳酸酯树脂之后利用后述记载的混配方法进一步混配亚磷酸化合物,则能够避免聚合时的雾度上升、着色、及耐热性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混配大量的热稳定剂,可防止色调劣化。
在将聚碳酸酯树脂设为100质量份的情况下,这些热稳定剂的混合量优选为0.0001质量份~1质量份、更优选为0.0005质量份~0.5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001质量份~0.2质量份。
另外,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为了抗氧化的目的,还可以混配通常已知的抗氧化剂。
作为该抗氧化剂,例如可以举出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3-月桂基硫代丙酸酯)、甘油-3-硬脂基硫代丙酸酯、三乙二醇-双[3-(3-叔丁基-5-甲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1,6-己二醇-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十八烷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N,N-六亚甲基双(3,5-二叔丁基-4-羟基-氢化肉桂酰胺)、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酯-二乙基酯、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异氰脲酸酯、4,4’-亚联苯基二次膦酸四(2,4-二叔丁基苯基)酯、3,9-双{1,1-二甲基-2-[β-(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酰基氧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等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
在将聚碳酸酯设为100质量份的情况下,这些抗氧化剂的混合量优选为0.0001质量份~0.5质量份。
另外,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熔融成型时从模具中脱离的防粘性,还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混配防粘剂。
作为该防粘剂,可以举出一元醇或多元醇的高级脂肪酸酯、高级脂肪酸、固体石蜡、蜂蜡、烯烃系蜡、含有羧基和/或羧酸酐基的烯烃系蜡、硅油、有机聚硅氧烷等。
作为高级脂肪酸酯,优选碳原子数为1~20的一元或多元醇与碳原子数为10~30的饱和脂肪酸的偏酯或全酯。作为该一元或多元醇与饱和脂肪酸的偏酯或全酯,例如可以举出硬脂酸单甘油酯、硬脂酸二甘油酯、硬脂酸三甘油脂、硬脂酸单山梨糖醇酯、硬脂酸硬脂酯、二十二烷酸单甘油酯、二十二烷酸二十二烷基酯、季戊四醇单硬脂酸酯、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季戊四醇四壬酸酯、丙二醇单硬脂酸酯、硬脂酸十八酯、棕榈酸棕榈酯、硬脂酸丁酯、月桂酸甲酯、棕榈酸异丙酯、联苯酸联苯酯、山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硬脂酸-2-乙基己酯等。
其中优选使用硬脂酸单甘油酯、硬脂酸三甘油脂、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二十二烷酸二十二烷基酯。
作为高级脂肪酸,优选碳原子数为10~30的饱和脂肪酸。作为该脂肪酸,例如可以举出十四酸、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二十二烷酸等。
这些防粘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在将聚碳酸酯设为100质量份的情况下,该防粘剂的混合量优选为0.01质量份~5质量份。
另外,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可以在不损害本申请发明目的的范围内混配光稳定剂。
作为该光稳定剂,例如可以举出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2-(3-叔丁基-5-甲基-2-羟基苯基)-5-氯苯并***、2-(5-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2-[2-羟基-3,5-双(α,α-二甲基苄基)苯基]-2H-苯并***、2,2’-亚甲基双(4-枯基-6-苯并***苯基)、2,2’-对亚苯基双(1,3-苯并噁嗪-4-酮)等。
这些光稳定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在将聚碳酸酯树脂设为100质量份的情况下,该光稳定剂的混合量优选为0.01质量份~2质量份。
另外,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为了消除基于聚合物、紫外线吸收剂的透镜的黄色调,可以混配上蓝剂。作为上蓝剂,只要是可以在聚碳酸酯树脂中使用的上蓝剂,就可以没有特别障碍地使用。一般来说,蒽醌系染料由于容易获得而优选。
作为具体的上蓝剂,例如可以举出通用名Solvent Violet13[CA.No(染料索引号)60725]、通用名Solvent Violet31[CA.No 68210]、通用名Solvent Violet33[CA.No60725]、通用名Solvent Blue94[CA.No 61500]、通用名Solvent Violet36[CA.No68210]、通用名Solvent Blue97[拜耳社制造的“Macrolex Violet RR”]和通用名SolventBlue45[CA.No61110]作为代表例。
这些上蓝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在将聚碳酸酯树脂设为100质量份的情况下,这些上蓝剂通常以0.1×10-4质量份~2×10-4质量份的比例进行混配。
作为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与上述各种添加剂的混合方法,例如有利用转鼓混合机、V型混合机、高速混合机(Super Mixer)、诺塔混合机(Nauta Mixer)、班伯里混炼机、开炼机、挤出机等进行混合的方法、或者在将上述各成分溶解在例如二氯甲烷等通用良溶剂中的状态下进行混合的溶液共混方法等。对该混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为通常使用的聚合物共混方法,任一种方法均可使用。
这样得到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或者在其中添加各种添加剂而成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可以直接或利用熔融挤出机暂时制成粒状之后利用注射成型法、挤出成型法、压缩成型法等通常已知的方法制成成型品。
为了提高本发明聚碳酸酯树脂的混合性、得到稳定的防粘性和各种物性,在熔融挤出中优选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的方法中不使用溶剂等,对环境的负荷小,从生产率的方面考虑也能够适当地使用。
挤出机的熔融混炼温度依赖于本发明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本发明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90℃的情况下,挤出机的熔融混炼温度通常为130℃到250℃、优选为150℃到240℃。
若熔融混炼温度为低于130℃的温度,则聚碳酸酯树脂的熔融粘度高、对挤出机的负荷增大、生产率降低。若高于250℃,则聚碳酸酯树脂的熔融粘度降低、不容易得到颗粒、生产率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0℃以上的情况下,挤出机的熔融混炼温度通常为200℃到300℃、优选为220℃到260℃。若熔融混炼温度为低于200℃的温度,则聚碳酸酯树脂的熔融粘度高、对挤出机的负荷增大、生产率降低。若高于300℃,则容易引起聚碳酸酯树脂的劣化,聚碳酸酯树脂发生黄变、或由于分子量降低而使强度变差。
在使用挤出机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挤出时聚碳酸酯树脂的焦斑、防止异物的混入,优选设置过滤器。过滤器的异物除去尺寸(网孔)依赖于所要求的光学精度,优选为100μm以下。特别是在避忌异物混入的情况下,该尺寸更优选为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
为了防止挤出后的异物混入,聚碳酸酯树脂的挤出优选在洁净室中实施。
另外,在将挤出的聚碳酸酯树脂冷却进行碎片化时,优选使用空气冷却、水冷等冷却方法。对于空气冷却时所使用的空气,优选使用预先利用HEPA过滤器等除去了空气中的异物而得到的空气,以防止空气中的异物的再附着。在使用水冷时,优选使用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等除去了水中的金属成分并进一步利用过滤器除去了水中的异物而得到的水。所使用的过滤器的尺寸(网孔)有多种,优选10μm~0.45μm的过滤器。
[聚碳酸酯树脂的物性]
<玻璃化转变温度>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以中间点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Tmg进行测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0℃以上。
玻璃化转变温度若过低,则耐热性差,因而制成各种成型品时的可靠性可能变差。另一方面,若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则可能由于挤出时的剪切放热而导致聚碳酸酯树脂的劣化、或者可能由于利用过滤器过滤时的熔融粘度过高而导致聚碳酸酯树脂的劣化,因而中间点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Tmg优选为260℃以下、更优选为2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以下、特别优选为175℃以下。另外,从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来提高耐热性的方面考虑,优选至少一个末端不是羟基的聚碳酸酯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利用后述实施例项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比浓粘度>
所得到的树脂的聚合度(分子量)若高于一定值以上,则其能够以比浓粘度来表示。从而,除了以较低聚合度(分子量)进行利用的聚碳酸酯二醇等例外情况以外,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聚合度(分子量)可以利用比浓粘度进行测定。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聚合度(分子量)可以以下述的比浓粘度的形式来进行测定,该比浓粘度是使用苯酚与1,1,2,2-四氯乙烷的重量比为1:1的混合溶剂作为溶剂、将聚碳酸酯树脂浓度精密调整为1.00g/dl、于温度30.0℃±0.1℃进行测定得到的比浓粘度(下文中有时将其记为“比浓粘度”)。
树脂的比浓粘度若过低,则所得到的成型品的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耐磨耗性以及机械强度可能会降低。因此,比浓粘度通常为0.20dL/g以上、优选为0.30dL/g以上。
另一方面,树脂的比浓粘度若过高,则具有成型时的流动性降低、生产率或成型性降低、或者所得到的成型品的变形增大的倾向。因此,比浓粘度通常为1.50dL/g以下、优选为1.20dL/g以下、更优选为1.00dL/g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0dL/g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聚碳酸酯树脂的比浓粘度更具体地说可利用后述实施例项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5%热失重温度>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5%热失重温度优选为300℃以上、特别优选为320℃以上。5%热失重温度越高,热稳定性越高,越耐受更高温下的使用。另外,制造温度也能够提高、能够进一步扩大制造时的控制范围,因而制造变得容易。
另一方面,5%热失重温度越低,热稳定性越低,在高温下的使用越困难。另外,制造时的控制容许范围变窄、难以制造。对于5%热失重温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37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聚碳酸酯树脂的5%热失重温度可以利用后述实施例项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阿贝值>
关于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阿贝值,在将其用于作为凸透镜的单透镜中的情况下,优选为30以上、特别优选为35以上。阿贝值越大,折射率的波长分散越小,例如在以单透镜使用的情况下的色差越小,越容易得到更鲜明的图像。
阿贝值越小,折射率的波长分散越大,在以单透镜使用的情况下,色差越大,图像模糊的程度越大。对阿贝值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70以下。另一方面,在被用于凹透镜中用作消色用透镜的情况下,阿贝值小是优选的,其小于30、优选小于28、特别优选小于26。
需要说明的是,聚碳酸酯树脂的阿贝值可以利用后述实施例项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还可以与例如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芳香族聚酯、脂肪族聚酯、聚酰胺、聚苯乙烯、聚烯烃、丙烯酸类、无定形聚烯烃、ABS、AS等合成树脂、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生物降解性树脂、橡胶等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混炼而制成聚合物合金来使用。
进而,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还可以与这些其他树脂成分一起添加通常在树脂组合物中使用的成核剂、阻燃剂、阻燃助剂、无机填充剂、冲击改良剂、水解抑制剂、发泡剂、染颜料等而制成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聚碳酸酯树脂的成型方法]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和包含其的树脂组合物能够利用注射成型法、挤出成型法、挤压成型法等通常已知的方法制成成型品,能够得到耐热性、透明性、耐光性、耐候性和机械强度优异的成型品。
[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
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上述分子链的末端为烷氧基(烷基氧基或芳基氧基)的数量的比例相对于上述分子链的全部末端数为5%以下、进一步优选分子链两末端的95%以上为羟基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来得到聚氨酯(下文中,有时将以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为原料制造出的聚氨酯称为“本发明的聚氨酯”)。
<其他结构的比例>
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含有源自上述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特别是含有源自具有伯羟基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情况下,从聚碳酸酯树脂的处理性、使所得到的聚氨酯的柔软性优异的方面考虑,上述结构单元的含量在聚碳酸酯树脂中的源自全部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中优选为10摩尔%以上、更优选为2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摩尔%以上。另外,优选为95摩尔%以下、更优选为90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5摩尔%以下。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的下限为250、优选为300、更优选为400。另一方面,上限为5,000、优选为4,000、更优选为3,000。聚碳酸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小于上述下限时,聚氨酯中的软链段部位的分子链长度不足,不能充分得到作为本发明特征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该数均分子量超过上述上限时,粘度上升,聚氨酯化时的处理性可能受损。
对于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分子量分布(Mw/Mn)没有特别限定,下限通常为1.5、优选为1.7、进一步优选为1.8。上限通常为3.5、优选为3.0、进一步优选为2.5。
在分子量分布超过上述范围的情况下,使用该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的物性具有在低温下***、或者伸长率降低等倾向。另外,若要制造分子量分布不足上述范围的聚碳酸酯二醇,则可能需要进行除去低聚物等高度的提纯操作。
此处,Mw为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Mn为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通常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的测定来求出。
<分子链的末端为烷氧基或芳氧基的数量的比例及羟值>
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聚合物末端结构基本上为羟基。但是,在通过二醇与碳酸二酯的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生成物中,有时存在一部分聚合物末端不是羟基的结构的物质作为杂质。作为该结构的具体例,有分子链末端为烷氧基或芳氧基的、多源自碳酸二酯的结构。
例如,在使用碳酸二苯酯作为碳酸二酯时,有时残留作为芳氧基的苯氧基(PhO-)作为末端基团,在使用碳酸二甲酯时,有时残留作为烷氧基的甲氧基(MeO-)作为末端基团,在使用碳酸二乙酯时有时残留乙氧基(EtO-)作为末端基团,在使用碳酸亚乙酯时,有时残留羟基乙氧基(HOCH2CH2O-)作为末端基团(此处,Ph表示苯基、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
在本发明中,在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聚碳酸酯树脂生成物中所含有的分子链末端为烷氧基或芳氧基的结构的比例以该末端基团的数量计为全部末端数的5摩尔%以下、优选为3摩尔%以下、更优选为1摩尔%以下。对于该分子链的末端为烷氧基或芳氧基的数量的比例下限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0.01摩尔%、优选为0.001摩尔%、最优选为0摩尔%。若烷氧基或芳氧基末端基团的比例大,则有时会产生在进行聚氨酯化反应时聚合度不增加等问题。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是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其为下述的结构:分子链的末端为烷氧基或芳氧基的数量的比例为5%以下、分子链的两末端基团基本上为羟基,在聚氨酯化反应时该羟基能够与异氰酸酯发生反应。
对于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是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的羟值没有特别限定,下限通常为10mg-KOH/g、优选为20mg-KOH/g、更优选为35mg-KOH/g。另外,上限通常为230mg-KOH/g、优选为160mg-KOH/g、更优选为130mg-KOH/g。羟值若低于上述下限,则粘度过高,聚氨酯化时的处理性可能受损;若高于上述上限,则在制成聚氨酯时强度或硬度可能不足。
<每一分子中的羟基数>
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每一分子中的羟基数优选为1.8~2.0、特别优选为1.9~2.0。每一分子中的羟基数若高于上述上限,则在聚氨酯中形成交联结构、聚氨酯的粘度增加到必要值以上,处理性可能受损。另外,每一分子中的羟基数若低于上述下限,则有时会产生在进行聚氨酯反应时的聚合度不增加等问题。
<醚结构>
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通过碳酸酯基使二醇聚合而成的结构为基本结构。但是,根据制造方法的不同,除了二醇中的醚结构以外,有时会混入通过二醇的脱水反应而形成的醚结构,若其存在量增多,则耐候性、耐热性可能会降低,因而优选按照醚结构的比例不会变得过多的方式来进行制造。
从降低聚碳酸酯树脂中的结构(1)以外的醚结构、确保耐候性、耐热性等特性的方面考虑,尽管对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分子链中所含有的结构(1)以外的醚键与碳酸酯键之比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以摩尔比计为2/98以下、优选为1/99以下、更优选为0.5/99.5以下。
另外,在聚碳酸酯树脂中的结构(1)以外的源自上述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也含有醚键的情况下,优选按照结构(1)和源自上述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以外的醚结构的比例不会变得过多的方式来进行制造。
此时,对于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分子链中所含有的结构(1)和源自上述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以外的醚键与碳酸酯键之比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以摩尔比计为2/98以下、优选为1/99以下、更优选为0.5/99.5以下。
<APHA值>
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颜色优选为不会对所得到的聚氨酯的色调带来影响的范围,对于将其着色的程度以哈森色数(依据JIS K0071-1(1998))表示时的值(下文中记为“APHA值”)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下。
<杂质含量>
{苯酚类}
对于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所含有的苯酚类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少量,优选为0.1重量%以下、更优选为0.01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1重量%以下。这是由于苯酚类为单官能性化合物,因而除了可能成为聚氨酯化反应的阻碍因子以外,还为刺激性物质。
{碳酸二酯}
在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生成物中,有时残留有作为制造时的原料使用的碳酸二酯。对于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的碳酸二酯的残留量没有限定,优选为少量,通常上限为1重量%、优选为0.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3重量%。聚碳酸酯二醇的碳酸二酯含量若过多,则可能阻碍聚氨酯化反应。另一方面,对其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为0.1重量%、优选为0.01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重量%。
{二羟基化合物}
在与多异氰酸酯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有时残留有在制造时使用的原料二醇。对于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中的原料二羟基化合物的残留量没有限定,优选为少量,通常为1重量%以下、优选为0.1重量%以下、更优选为0.05重量%以下。若聚碳酸酯树脂中的原料二羟基化合物的残留量多,则在制成聚氨酯时软链段部位的分子长度可能不足。
{酯交换催化剂}
在制造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如后所述,为了促进聚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上述的酯交换催化剂。这种情况下,该催化剂可能残留在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中,若催化剂残留过多,则在聚氨酯化反应时反应变得难以控制,可能超出预料地促进聚氨酯化反应。
因此,尽管对于残留在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中的催化剂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以催化剂金属换算的含量计通常为100ppm以下、优选为50ppm以下、更优选为10ppm以下。但是,若催化剂量少,则酯交换反应非常缓慢、制造效率变差,因而碳酸酯树脂中残留的催化剂以催化剂金属换算的含量计通常为0.1ppm以上、优选为0.5ppm以上、更优选为1ppm以上。
<制造方法>
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可以利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制造。
{原料等的使用比例}
为了得到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的具有羟基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对碳酸二酯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碳酸二酯的用量相对于通常反应中使用的二羟基化合物的合计1摩尔,以摩尔比计下限优选为0.35、更优选为0.50、进一步优选为0.60。上限通常为1.00、优选为0.98、更优选为0.97。碳酸二酯的用量若超过上述上限,则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末端基团不是羟基的比例增加,或者分子量不在规定的范围、可能无法制造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若该用量低于上述下限,则聚合可能进行不到规定的分子量。
在制造作为聚氨酯原料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时,在使用酯交换催化剂的情况下,其用量优选为即使残留在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中也不会对性能产生影响的量。以相对于原料二羟基化合物的重量的金属换算重量比计,该用量的上限优选为500ppm、更优选为100ppm、进一步优选为50ppm。另一方面,下限为可得到充分的聚合活性的量,优选为0.01ppm、更优选为0.1ppm、进一步优选为1ppm。
{反应条件}
在制造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时,对于反应原料的投料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自由地选择下述方法:将二羟基化合物、碳酸酯和催化剂的总量同时投入供给到反应中的方法;在碳酸酯为固体的情况下,首先投入碳酸酯并进行加热使其熔融,之后添加二羟基化合物和催化剂的方法;反之先投入二羟基化合物使其熔融,向其中投入碳酸酯和催化剂的方法;等等。
为了使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末端为烷氧基或芳氧基的数量的比例为5%以下,也可以采用将所使用的二羟基化合物的一部分在反应的最后进行添加的方法。此时,最后添加的二羟基化合物的量的上限通常为所应投入的二羟基化合物的20质量%、优选为1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下限通常为0.1质量%、优选为0.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
酯交换反应时的反应温度只要为可得到实用的反应速度的温度,就可以任意地采用。对其温度没有特别限定,下限通常为70℃、优选为100℃、更优选为130℃。另外,反应温度的上限通常小于200℃、优选为190℃以下、更优选为180℃以下。若超过上述上限,则可能会产生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发生着色、或生成醚结构等品质上的问题。
虽然反应也可在常压下进行,但酯交换反应为平衡反应,通过将所生成的低沸点成分蒸馏除去到体系外能够使反应偏向生成体系。从而,通常优选在反应的后半阶段采用减压条件,一边蒸馏除去低沸点成分一边进行反应。或者也可以从反应的中途开始缓慢地降低压力,一边蒸馏除去所生成的低沸点成分一边进行反应。
特别是在反应末期若提高真空度进行反应,则能够蒸馏除去副生成的单醇、苯酚类等,因而是优选的。
对于此时的反应结束时的反应压力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上限为10kPa、优选为5kPa、更优选为1kPa。为了有效地蒸馏除去这些低沸点成分,也可以一边向反应体系中少量通入氮、氩、氦等惰性气体一边进行该反应。
在酯交换反应时使用低沸点的碳酸酯或二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在反应初期在碳酸二酯或二羟基化合物的沸点附近进行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缓慢地升高温度,进一步使反应进行。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在反应初期将未反应的碳酸二酯蒸馏除去,因而是优选的。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在反应初期这些原料被蒸馏除去,也可以在反应器中安装回流管,一边回流碳酸二酯和二羟基化合物一边进行反应。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原料不会损失,能够精确地符合量比,因而是优选的。
在聚合反应中,一边测定所生成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分子量一边进行反应,直到分子量达成目标分子量时终止聚合反应。聚合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根据所使用的二羟基化合物、碳酸二酯、有无使用催化剂、催化剂的种类而有很大不同,因而不能一概而论,但通常为了达到规定的分子量所需要的反应时间为50小时以下、优选为20小时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小时以下。
如上所述,在聚合反应时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在通常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中残留有催化剂,由于金属催化剂的残留,可能导致无法控制聚氨酯化反应。为了抑制该残留催化剂的影响,可以添加与所使用的酯交换催化剂大致等摩尔的例如磷系化合物等。进一步地,若在添加后如后所述进行加热处理,则能够有效地使酯交换催化剂失活。
作为用于使酯交换催化剂失活的磷系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磷酸、亚磷酸等无机磷酸、磷酸二丁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三辛酯、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苯酯等有机磷酸酯等。
这些磷系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对于上述磷系化合物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如上所述,只要与所使用的酯交换催化剂大致等摩尔即可,具体地说,相对于所使用的酯交换催化剂1摩尔,上限优选为5摩尔、更优选为2摩尔,下限优选为0.8摩尔、更优选为1.0摩尔。在使用少于该量的磷系化合物的情况下,上述反应产物中的酯交换催化剂的失活不充分,将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用作例如聚氨酯制造用原料时,可能无法充分降低该聚碳酸酯树脂对异氰酸酯基的反应性。另外,若使用超出该范围的磷系化合物,则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可能发生着色。
通过添加磷系化合物使酯交换催化剂失活在室温下也能够进行,但若进行加热处理则效率更高。对于该加热处理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定,上限优选为150℃、更优选为120℃、进一步优选为100℃。下限优选为50℃、更优选为60℃、进一步优选为70℃。在低于该温度的情况下,酯交换催化剂的失活耗费时间,没有效率,另外失活的程度也可能不充分。另一方面,若为高于150℃的温度,则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可能发生着色。
对于与磷系化合物发生反应的时间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1小时~5小时。
<精制>
在制造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时,在反应后,为了除去上述聚碳酸酯树脂生成物中的末端结构为烷基氧基的杂质、为芳氧基的杂质、苯酚类、原料二醇、碳酸酯、副生成的低沸点环状碳酸酯、以及所添加的催化剂等,可以进行精制。此时的精制对于低沸点化合物来说,可以采用通过蒸馏馏去的方法。作为蒸馏的具体方法,有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薄膜蒸馏等,对其形态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任意方法。另外,为了除去水溶性的杂质,可以利用水、碱性水、酸性水、螯合剂溶解溶液等进行清洗。这种情况下,可以任意选择溶解于水中的化合物。
[聚氨酯]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来制造聚氨酯的方法可以采用通常制造聚氨酯的公知的聚氨酯化反应条件。
例如,通过使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与多异氰酸酯和扩链剂在从常温到200℃的范围发生反应,能够制造聚氨酯。
另外,可以首先使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与过量的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制造出末端异氰酸酯的预聚物,进一步使用扩链剂提高聚合度来制造聚氨酯。
{反应试剂等}
<多异氰酸酯>
作为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聚氨酯时所使用的多异氰酸酯,可以举出脂肪族、脂环族或芳香族的各种公知的多异氰酸酯化合物。
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物质作为其代表例: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2,4,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和将二聚酸的羧基转化为异氰酸酯基的二聚物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1-甲基-2,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1-甲基-2,6-环己烷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1,3-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以及1,4-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等脂环族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间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甲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苄基二异氰酸酯、二烷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四烷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5-亚萘基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4,4’-亚联苯基二异氰酸酯、聚亚甲基聚苯基异氰酸酯、苯二异氰酸酯和间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等。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从所得到的聚氨酯的物性平衡优异的方面、在工业上能够低成本大量获得的方面考虑,它们之中优选的有机二异氰酸酯为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以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扩链剂>
另外,在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聚氨酯时所使用的扩链剂为具有至少2个与异氰酸酯基发生反应的活性氢的低分子量化合物,通常可以举出多元醇和多元胺。
作为其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乙二醇、二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2,4-庚二醇、1,8-辛二醇、1,4-二羟甲基己烷、1,9-壬二醇、1,12-十二烷二醇以及二聚物二醇等直链二醇类;2-甲基-1,3-丙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2,2-二乙基-1,3-丙二醇、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2-乙基-1,3-己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2-甲基-1,8-辛二醇以及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等具有支链的二醇类;1,4-环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以及1,4-二羟基乙基环己烷等具有环状基团的二醇类;苯甲二醇、1,4-二羟基乙苯以及4,4’-亚甲基双(羟基乙苯)等具有芳香族基团的二醇类;甘油、三羟甲基丙烷以及季戊四醇等多元醇类;N-甲基乙醇胺以及N-乙基乙醇胺等羟基胺类;乙二胺、1,3-二氨基丙烷、1,6-己二胺、三亚乙基四胺、二亚乙基三胺、异佛尔酮二胺、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2-羟基乙基丙二胺、二-2-羟基乙基乙二胺、二-2-羟基乙基丙二胺、2-羟基丙基乙二胺、二-2-羟基丙基乙二胺、4,4’-二苯基甲烷二胺、亚甲基双(邻氯苯胺)、苯二甲胺、联苯二胺、甲苯二胺、肼、哌嗪以及N,N’-二氨基哌嗪等多元胺类;以及水等。
这些扩链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从所得到的聚氨酯的物性平衡优异的方面、工业上能够低成本地大量获得的方面考虑,它们之中优选的扩链剂为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4-二羟基乙基环己烷、乙二胺以及1,3-二氨基丙烷等。
<链终止剂>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聚氨酯时,为了控制所得到的聚氨酯的分子量,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具有1个活性氢基的链终止剂。
作为这些链终止剂,例如可示例出具有羟基的乙醇、丙醇、丁醇、己醇等脂肪族一元醇、具有氨基的二乙胺、二丁胺、正丁胺、单乙醇胺、二乙醇胺等脂肪族单胺。
这些链终止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催化剂>
在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聚氨酯时的聚氨酯形成反应中,还可以使用三乙胺、N-乙基吗啉以及三乙二胺等胺系催化剂、或者月桂酸三甲基锡以及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等锡系催化剂等的锡系化合物,进而还可以使用以钛系化合物等有机金属盐等为代表的公知的氨基甲酸酯聚合催化剂。氨基甲酸酯聚合催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
<其他多元醇>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聚氨酯时,除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合用公知的其他多元醇。作为此时能够使用的公知多元醇的示例,例如可以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以及聚氧四亚甲基二醇(PTMG)等聚氧亚烷基二醇类;双酚A、甘油的环氧乙烷加成物以及环氧丙烷加成物等的多元醇的环氧烷烃加成物类;聚酯多元醇、聚己内酯多元醇以及聚碳酸酯多元醇等。
作为聚酯多元醇的示例,例如可以举出由己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马来酸、琥珀酸以及富马酸等二元酸与乙二醇、二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以及三羟甲基丙烷等二醇类得到的聚酯多元醇。
另外,作为聚碳酸酯多元醇,例如可以举出由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环己烷二甲醇以及2-甲基丙二醇制造出的均聚碳酸酯二醇、共聚碳酸酯二醇等作为能够使用的物质的示例。
在使用这些其他多元醇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得到使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所带来的效果,对于全部多元醇中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比例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按照通常为30重量%以上、特别为50重量%以上来使用。
<溶剂>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聚氨酯时的聚氨酯形成反应可以使用溶剂来进行。
作为优选的溶剂,例如可以举出二甲基甲酰胺、二乙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等酰胺类溶剂;二甲基亚砜等亚砜类溶剂;四氢呋喃以及二氧六环等醚类溶剂;甲基异丁基酮、甲基乙基酮以及环己酮等酮类溶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以及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以及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溶剂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两种以上的混合溶剂的形式使用。
上述溶剂中优选的有机溶剂例如为甲基乙基酮、乙酸乙酯、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和二甲基亚砜等。
另外,也可以由混配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聚二异氰酸酯以及上述的扩链剂而成的聚氨酯树脂组合物来制造水分散液的聚氨酯树脂。
{聚氨酯的制造方法}
作为使用上述的反应试剂制造本发明的聚氨酯的方法,能够使用通常在实验或工业上使用的全部制造方法。
作为其示例,有下述方法:将包含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多异氰酸酯、扩链剂一并混合并使其反应的方法(以下称为“一段法”);首先使包含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制备两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之后使该预聚物与扩链剂发生反应的方法(以下称为“二段法”)等。
二段法经过下述工序:使包含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预先与1当量以上的有机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从而制备相当于聚氨酯软链段的部分的两末端异氰酸酯中间体。如此,若在暂时制备预聚物后使其与扩链剂发生反应,则可能容易对软链段部分的分子量进行调整,这在需要确实地进行软链段与硬链段的相分离的情况下是有用的。
<一段法>
一段法也被称为一步法(ワンショット法),是将包含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多异氰酸酯以及扩链剂一并投入而进行反应的方法。
对于一段法中的多异氰酸酯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在将包含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的羟基数与扩链剂的羟基数和氨基数的合计设为1当量的情况下,该多异氰酸酯的用量的下限通常为0.7当量、优选为0.8当量、进一步优选为0.9当量、特别优选为0.95当量。上限通常为3.0当量、优选为2.0当量、更优选为1.5当量、进一步优选为1.1当量。
若多异氰酸酯的用量过多,则未反应的异氰酸酯基会发生副反应,具有难以得到所期望的物性的倾向。另外,若多异氰酸酯的用量过少,则聚氨酯的分子量不能充分增大,具有表现不出所期望的性能的倾向。
另外,对扩链剂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但在将包含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的羟基数减去多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数所得到的数值设为1当量的情况下,扩链剂用量的下限通常为0.7当量、优选为0.8当量、进一步优选为0.9当量、特别优选为0.95当量。另外,上限为3.0当量、优选为2.0当量、更优选为1.5当量、特别优选为1.1当量。
若扩链剂的用量过多,则所得到的聚氨酯具有不容易溶解在溶剂中、加工变得困难的倾向。另外,若扩链剂的用量过少,则所得到的聚氨酯可能过软、得不到充分的强度、硬度、弹性回复性能、弹性保持性能,或者高温特性可能变差。
<二段法>
二段法也被称为预聚物法,其为下述方法:预先使多异氰酸酯与包含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按照多异氰酸酯/多元醇反应当量比为1.0~10.00进行反应,制造末端为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接下来,向其中加入多元醇、胺化合物等具有活性氢的扩链剂来制造聚氨酯。
二段法可以在无溶剂或溶剂共存下实施。
基于二段法的聚氨酯制造可以通过以下记载的(1)~(3)中的任一种方法来进行。
(1)不使用溶剂,首先使多异氰酸酯直接与包含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发生反应来合成预聚物,直接用于之后的扩链反应中。
(2)利用(1)的方法合成预聚物,其后溶解在溶剂中,用于之后的扩链反应中。
(3)从一开始就使用溶剂使多异氰酸酯与包含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发生反应,其后在溶剂中进行扩链反应。
在(1)的方法的情况下,在使扩链剂发挥作用时,通过使扩链剂溶解在溶剂中、或者在溶剂中同时导入预聚物和扩链剂等方法,以与溶剂共存的形式得到聚氨酯,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对于二段法中的多异氰酸酯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在将包含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的羟基数设为1当量的情况下,以异氰酸酯基的数量计,该多异氰酸酯的用量的下限通常为1.0、优选为1.05。另外,上限通常为10.0、优选为5.0、更优选为3.0。
若该异氰酸酯用量过多,则过量的异氰酸酯基会发生副反应,具有难以达到所期望的聚氨酯物性的倾向。另外,若异氰酸酯用量过少,则所得到的聚氨酯的分子量不会充分增大,强度、热稳定性可能会降低。
对于扩链剂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预聚物所含有的异氰酸酯基的当量,扩链剂用量的下限通常为0.1、优选为0.5、进一步优选为0.8。另外,上限通常为5.0、优选为3.0、进一步优选为2.0。
在进行上述扩链化反应时,为了调整分子量,也可以共存有单官能性的有机胺或醇。
扩链反应通常使各成分在0℃~250℃发生反应,该温度根据溶剂的量、使用原料的反应性、反应设备等而不同,没有特别限制。若温度过低,则反应进行得过慢,或者原料、聚合物的溶解性低,因而制造时间可能会延长。另外,若温度过高,则会产生副反应、或所得到的聚氨酯会产生分解。扩链反应可以在减压下一边脱泡一边进行。
另外,扩链反应中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催化剂、稳定剂等。
作为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三乙胺、三丁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乙酸、磷酸、硫酸、盐酸以及磺酸等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
作为稳定剂,例如可以举出2,6-二丁基-4-甲基苯酚、二硬脂基硫代双丙酸酯、二β-萘基苯二胺、三(二壬基苯基)亚磷酸酯等中的1种或两种以上。但是,在扩链剂为短链脂肪族胺等反应性高的物质的情况下,优选不添加催化剂来实施。
<水系聚氨酯乳液>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还能够制造水系聚氨酯乳液。
这种情况下,在使包含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来制造预聚物时,混合具有至少1个亲水性官能团和至少2个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来形成预聚物,使其与扩链剂发生反应,制成聚氨酯乳液。
此处使用的具有至少1个亲水性官能团和至少2个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的亲水性官能团例如为羧酸基或磺酸基,是能够利用碱性基团进行中和的基团。另外,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是指羟基、伯氨基、仲氨基等通常与异氰酸酯发生反应而形成氨基甲酸酯键、脲键的基团,它们可以混杂于同一分子内。
作为具有至少1个亲水性官能团和至少2个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2,2’-二羟甲基丙酸、2,2-羟甲基丁酸以及2,2’-二羟甲基戊酸等。另外还可以举出二氨基羧酸类、例如赖氨酸、胱氨酸以及3,5-二氨基羧酸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在实际使用这些化合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例如三甲胺、三乙胺、三正丙胺、三丁胺以及三乙醇胺等胺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以及氨等碱性化合物进行中和后使用。
在制造水系聚氨酯乳液的情况下,关于具有至少1个亲水性官能团和至少2个异氰酸酯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的用量,为了提高相对于水的分散性能,其下限相对于包含本发明聚碳酸酯树脂的多元醇的重量通常为1重量%、优选为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另一方面,若过多地添加该化合物则可能无法维持本发明聚碳酸酯树脂的特性,因而其上限通常为50重量%、优选为4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30重量%。
另外,在水系聚氨酯乳液的合成或保存时,可以合用以高级脂肪酸、树脂酸、酸性脂肪醇、硫酸酯、磺酸高级烷基酯、磺酸烷基芳基酯、磺化蓖麻油以及磺化琥珀酸酯等为代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伯胺盐、仲胺盐、叔胺盐、季胺盐以及吡啶鎓盐等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者以环氧乙烷与长链脂肪族醇或苯酚类的公知的反应产物为代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来保持乳化稳定性。
另外,在使预聚物与扩链剂发生反应制成聚氨酯乳液时,可以将预聚物根据需要中和后分散在水中。
像这样制造的水系聚氨酯乳液能够用于各种用途中。特别是最近要求环境负荷小的化学品原料,出于不使用有机溶剂的目的,能够作为现有产品的替代。
作为水系聚氨酯乳液的具体用途,例如适用于涂层剂、水系涂料、粘结剂、合成皮革以及人工皮革中。特别是使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二醇制造的水系聚氨酯乳液在聚碳酸酯树脂中具有特定的结构,因而其硬度高、耐擦性优异、可长期维持表面性状,因而作为涂层剂等,与使用现有聚碳酸酯二醇的水系聚氨酯乳液相比,能够有利地应用。
<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
另外,在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与多异氰酸酯发生反应后,与具有羟基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发生反应,能够衍生成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以及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这些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作为涂层剂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它们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二醇用作原料。进而,根据需要,也可以将聚合官能团由(甲基)丙烯酸酯变为缩水甘油基、烯丙基以及炔丙基等进行利用。
{添加剂}
在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而制造出的本发明的聚氨酯中,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聚氨酯的特性的范围内添加、混合例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着色剂、填充剂、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防粘着剂、阻燃剂、抗老化剂以及无机填料等各种添加剂。
作为能够用作热稳定剂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磷酸、亚磷酸的脂肪族酯、芳香族酯或烷基取代芳香族酯或者次磷酸衍生物、苯膦酸、苯基次膦酸、二苯膦酸、聚膦酸酯、二烷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以及二烷基双酚A二亚磷酸酯等磷化合物;酚系衍生物、特别是受阻酚化合物;硫醚系、二硫代酸盐系、巯基苯并咪唑系、均二苯硫脲系以及硫代二丙酸酯系等含硫化合物;苹果酸锡以及***等锡系化合物等。
作为受阻酚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Irganox1010(商品名: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造)、Irganox1520(商品名: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造)以及Irganox245(商品名:BASFJapan株式会社制造)等。
作为磷化合物,可以举出PEP-36、PEP-24G、HP-10(均为商品名:株式会社ADEKA社制造)以及Irgafos 168(商品名: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造)等。
作为含硫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硫代丙酸二月桂酯(DLTP)以及硫代丙酸二硬脂酯(DSTP)等硫醚化合物。
作为光稳定剂的示例,可以举出苯并***系、二苯甲酮系化合物等,具体地说,能够使用“TINUVIN 622LD”、“TINUVIN 765”(以上由汽巴精化社制造)、“SANOL LS-2626”以及“SANOL LS-765”(以上由三共社制造)等。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示例,可以举出“TINUVIN 328”以及“TINUVIN 234”(以上由汽巴精化社制造)等。
作为着色剂,可以举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及金属络合物盐染料等染料;炭黑、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铁及云母等无机颜料;以及偶联偶氮系、缩合偶氮系、蒽醌系、硫靛蓝系、二噁嗪酮(ジオキサゾン)系及酞菁系等有机颜料等。
作为无机填料的示例,可以举出玻璃短纤维、碳纤维、氧化铝、滑石、石墨、三聚氰胺以及白土等。
作为阻燃剂的示例,可以举出含磷和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含溴或含氯的有机化合物、聚磷酸铵、氢氧化铝以及氧化锑等添加和反应型阻燃剂。
这些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以任意的组合和比例组合使用。
关于这些添加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聚氨酯,下限优选为0.01重量%、更优选为0.0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1重量%。上限优选为10重量%、更优选为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添加剂的添加量若过少,则无法充分得到其添加效果;若添加量过多,则可能在聚氨酯中析出、或产生浑浊。
{聚氨酯膜、聚氨酯板}
在使用采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来制造膜的情况下,该膜的厚度通常下限为10μm、优选为20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另外,上限通常为1000μm、优选为500μm、更优选为100μm。
若膜的厚度过厚,则具有得不到充分的透湿性的倾向,另外,若膜的厚度过薄,则具有容易产生针孔、或者膜容易堵塞而难以处理的倾向。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膜能够优选地用于医疗用粘着性膜等医疗材料或卫生材料、包装材料、装饰用膜、其他透湿性材料等。另外,本发明的聚氨酯膜可以在布或无纺布等支持体上成膜。这种情况下,聚氨酯膜本身的厚度有时可以比10μm更薄。
另外,还能够使用采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来制造聚氨酯板。关于这种情况下的板的厚度,对于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下限通常为0.5mm、优选为1mm、进一步优选为3mm。
{物性}
<分子量>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的分子量可以根据其用途适当地调整,没有特别限制,以基于GPC测定出的聚苯乙烯换算重均分子量(Mw)计优选为5万~50万、特别优选为10万~30万。分子量若小于上述下限,则有时得不到充分的强度或硬度。另外,分子量若高于上述上限,则具有加工性等处理性受损的倾向。
<耐化学药品性>
本发明的聚氨酯的耐化学药品性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测定,例如,在利用二段法、也就是使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与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进行2当量反应,进一步利用异佛尔酮二胺进行扩链反应来得到本发明的聚氨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耐化学药品性。
在试验溶剂为油酸的情况下,将聚氨酯溶液利用9.5mil的涂布器涂布在氟树脂片(氟胶带Nitoflon 900、厚度0.1mm、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造)上,在60℃干燥1小时、接着在100℃干燥0.5小时。进一步在100℃的真空状态干燥0.5小时、在80℃干燥15小时后,在23℃、55%RH的恒温恒湿下静置12小时以上,由所得到的膜切出3cm×3cm的试验片,投入到加入了50ml试验溶剂的容量为250ml的玻璃瓶中,在80℃氮气气氛下的恒温槽中静置16小时。浸渍后将试验片的表面和背面用纸制抹布轻轻地擦拭,之后计算出相对于进行重量测定的试验前的重量增加比例。
相对于浸渍在试验溶剂中之前的聚氨酯试验片的重量,浸渍在化学药品中之后的聚氨酯试验片的重量增加比例(%)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特别优选为0%。
该重量变化率若超过上述上限,则得不到所期望的耐化学药品性。
<硬度>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具有下述特征:由于其具有富于刚性的特定结构单元,因而可获得高硬度。具体地说,例如,将厚度为约50μm~100μm的膜状样品固定于试验机(II形、学振形),依据JIS L0849利用4.9N的负荷进行500次往复摩擦试验后的重量减少比例以({(试验前的样品重量-试验后的样品重量)/(试验前的样品重量)}×100)表示时,通常该重量减少比例的上限为2%、优选为1.5%、进一步优选为1.0%。另一方面,该重量减少比例的下限通常为0.1%、优选为0.05%、进一步优选为0.01%。
{用途}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的耐热性、耐候性优异、具有良好的硬度,因而可广泛地用于例如泡沫、弹性体、涂料、纤维、粘结剂、地板材料、密封剂、医疗用材料、人工皮革、涂层剂以及水系聚氨酯涂料等。
特别地,在人工皮革、合成皮革、水系聚氨酯、粘结剂、医疗用材料、地板材料以及涂层剂等用途中,若使用采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则由于耐热性、耐候性优异、具有良好的硬度,因而特别是在室外所使用的制品中不会使色调劣化,并且能够赋予针对物理冲击、摩擦等也很强的良好的表面特性。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能够用于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作为其具体的用途,例如有压延辊、造纸辊、办公设备、预张力辊等辊类;叉车、汽车车辆运载车(ニュートラム)、卡车、运输车等的实心轮胎、小角轮等;作为工业制造品,有输送机惰轮、引导辊、皮带轮、钢管内套、矿石用橡胶筛网、齿轮类、连接环、衬料、泵用叶轮、旋风锥、旋风衬板等。另外,也可以在OA设备的传送带、送纸辊、复印用清洁刮板、扫雪机、齿型带以及冲浪辊等中使用。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也适用于作为热塑性弹性体的用途。例如,可以用于食品、医疗领域中使用的空压仪器、涂布装置、分析仪器、理化仪器、定量泵、水处理仪器以及工业用机器人等中的管或软管类、螺旋管以及消防软管等。
另外,可作为圆形带、V形带以及平带等带用于各种传动机、纺织机、装箱机以及印刷机等。另外,还可用于鞋类的鞋尖或鞋底、管接头、包装材、球形接头、套筒、齿轮以及辊等机器部件、体育用品、休闲用品以及表带等。
进一步地,作为汽车部件,可以举出油刹制动器、齿轮箱、隔板、底盘部件、内装品以及轮胎防滑链的替代品等。另外,能够用于键盘薄膜、汽车用薄膜等的薄膜、卷线、电缆鞘、风箱、传送带、挠性容器、粘结剂、合成皮革、浸渍油墨制品以及粘结剂等。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还能够用于作为溶剂系双液型涂料的用途中,能够适用于乐器、佛龛、家具、装饰胶合板、体育用品等的木材制品中。另外,还能够作为焦油环氧氨基甲酸酯用于汽车补修用途。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能够用作湿气固化型的单液型涂料、封端异氰酸酯系溶剂涂料、醇酸树脂涂料、氨基甲酸酯改性合成树脂涂料、紫外线固化型涂料、水系氨基甲酸酯涂料、粉体涂料等的成分。例如,可适用于塑料挡板用涂料、可剥性涂料、磁带用涂层剂、地板瓷砖、地板材料、纸、木纹印刷薄膜等的套印清漆、木材用清漆、高加工用线圈涂层、光纤保护涂层、阻焊剂、金属印刷用顶涂层、蒸镀用底涂层以及食品罐用白色涂层等。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还能够作为粘结剂适用于食品包装、鞋、鞋类、磁带粘结剂、装饰纸、木材、结构部件等,另外,还能够用作低温用粘结剂、热熔体的成分。
在将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用作粘结剂的情况下,作为其形态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将所得到的聚氨酯溶解在溶剂中以溶剂型粘结剂的形式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溶剂而以热熔型粘结剂的形式使用。
作为使用溶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的溶剂,只要是符合所得到的氨基甲酸酯特性的溶剂就没有特别限制,水系溶剂、有机系溶剂均可使用。特别是最近出于减轻对环境的负荷的原因,对于使水性聚氨酯乳液溶解或分散在水系溶剂而成的水性粘结剂寄予厚望,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也能够适用于该目的。
进一步地,在使用本发明的聚氨酯制造出的粘结剂中,根据需要,可以没有限制地混入通常在粘结剂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和助剂。作为添加剂的示例,例如有颜料、防粘连剂、分散稳定剂、粘度调节剂、流平剂、抗凝胶化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耐热性提高剂、无机和有机填充剂、增塑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增强材料以及催化剂等,其混配方法可以采用搅拌、分散等公知的方法。
像这样得到的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系粘结剂能够有效地粘结铁、铜、铝、铁素体以及镀覆钢板等金属材料、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ABS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以及氯乙烯树脂等树脂材料、玻璃以及陶瓷等无机材料。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作为粘结剂能够用于磁记录介质、油墨、铸件、烧制砖、接枝材料、微胶囊、粒状肥料、粒状农药、聚合物水泥砂浆、树脂砂浆、橡胶片粘结剂、再生泡沫以及玻璃纤维上浆剂等。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作为纤维加工剂的成分可用于防缩加工、防皱加工、防水加工等。
将本发明的聚氨酯作为弹性纤维使用的情况下,该纤维化的方法只要为能够纺丝的方法就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实施。例如可以采用暂且颗粒化之后使其熔融,直接通过喷丝头而进行纺丝的熔融纺丝方法。由本发明的聚氨酯通过熔融纺丝得到弹性纤维的情况下,纺丝温度优选为250℃以下、更优选为200℃以上235℃以下。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弹性纤维可以直接作为裸丝使用,或者也可以被其他纤维包覆作为被覆丝使用。作为其他纤维,可以举出聚酰胺纤维、羊毛、棉以及聚酯纤维等现有公知的纤维,其中本发明中优选使用聚酯纤维。另外,本发明的聚氨酯弹性纤维也可以含有染色型的分散染料。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作为密封剂/捻缝材料(シーラント·コーキング)用于混凝土浇筑壁、诱导缝、窗框周边、壁式PC接缝、ALC接缝、板类接缝、复合玻璃用密封剂、绝热窗框密封剂、汽车用密封剂等。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能够作为医疗用材料使用,作为血液适应材料用于管、导管、人工心脏、人工血管、人工阀等,另外作为一次性材料用于导管、管、袋、手术用手套以及人工肾脏灌封材料等。
使用本发明的作为聚氨酯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制造出的聚氨酯可以通过末端改性而用作UV固化型涂料、电子射线固化型涂料、苯胺印刷版用感光性树脂组合物、光固化型光纤维被覆材料组合物等的原料。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只要不超出其要点,本发明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定。
[使用原料]
在以下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用于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的原料如下。
DPC:碳酸二苯酯
DCMI(合成例1):DL-2,3:5,6-二-O-环己叉基-肌肉肌醇
IN1(合成例2):DL-2,3:5,6-二-O-异丙叉基-肌肉肌醇
IN2(合成例3):DL-2,3:5,6-二-O-环戊叉基-肌肉肌醇
IN4(合成例4):DL-2,3:5,6-二-O-金刚烷叉基-肌肉肌醇
IN12(合成例5):DL-2,3:5,6-二-O-3,3,5-三甲基环己叉基-肌肉肌醇
IN16(合成例6):DL-2,3:5,6-二-O-环己基甲叉基-肌肉肌醇
IN37(合成例7):DL-2,3:5,6-二-O-环十二烷叉基-肌肉肌醇
IN44(合成例8):DL-2-O-苄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
IN45(合成例9):DL-2-O-苄基-1,3,5-O-甲叉基-肌肉肌醇
IN57(合成例10):DL-2-O-正己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
IN58(合成例11):DL-2-O-环己基甲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
DPC:碳酸二苯酯:三菱化学制
CHDM:1,4-环己烷二甲醇:SK化学社制造
ISB:异山梨醇:Roquette Freres社制造
TCDDM:三环癸烷二甲醇:Oxea社制造
SPG:螺环二醇(3,9-双(1,1-二甲基-2-羟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三菱瓦斯化学社制造
BPEF: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大阪瓦斯化学社社制造
2Q:双[9-(2-苯氧基羰基乙基)芴-9-基]甲烷:三菱化学社制造
1,3-PD:1,3-丙二醇:和光纯药社制造
1,4-BG:1,4-丁二醇:三菱化学社制造
1,5-PD:1,5-戊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1,6-HD:1,6-己二醇:和光纯药社制造
1,7-HD:1,7-庚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1,8-OD:1,8-辛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1,9-ND:1,9-壬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1,10-DD:1,10-癸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1,12-DD:1,12-十二烷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AE-2S:2,2-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明成化学工业社制造
DEG:二乙二醇:三菱化学社制造
TEG:三乙二醇:三菱化学社制造
2,4-二乙基-1,5-戊二醇(PD-9):KH NeoChem社制造
3-MPD:3-甲基-1,5-戊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BEPG:2-丁基-2-乙基-丙二醇:KH NeoChem社制造
NPG:新戊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2-MPD:2-甲基-1,3-丙烷二醇:东京化成工业社制造
各原料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化25]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531
另外,作为催化剂,使用以下的催化剂A~D,催化剂A~C以0.20质量%水溶液的形式添加,催化剂D以2.0质量%水溶液的形式添加。
催化剂A:碳酸氢钠(NaHCO3)
催化剂B:碳酸铯(Cs2CO3)
催化剂C:乙酸钙一水合物(Ca(CH3COO)2·H2O)
催化剂D:乙酸钙一水合物(Ca(CH3COO)2·H2O)
需要说明的是,DL-2,3:5,6-二-O-环己叉基-肌肉肌醇以及肌醇衍生物按照以下的合成例1~11来合成。
在合成例1~11中,作为原料肌肉肌醇、溶剂等,使用以下的物质。
肌肉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DMF(N,N-二甲基甲酰胺):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氨基酸自动分析用
二甲氧基环己烷: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2,2-二甲氧基丙烷: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一般
环戊酮: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2-金刚烷酮: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3,3,5-三甲基环己酮: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环己烷羧基醛: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环十二烷酮: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三乙胺: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乙酸乙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正己烷: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原乙酸三乙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一般
原甲酸三乙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一般
苄基溴化物: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环己基甲基溴:Sigma-Aldrich合同会社
1-碘己烷: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叔丁基甲醚: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甲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正庚烷: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特级
另外,所合成的DL-2,3:5,6-二-O-环己叉基-肌肉肌醇化合物(合成例1)以及肌醇衍生物(合成例2~11)的鉴定中使用气相色谱(GC)以及NMR。GC以及1H-NMR的分析条件如下所示。
(气相色谱(GC)分析)
装置:岛津制作所社GC2014
柱:Agilent Technologies制DB-1(0.25mm×60mm)膜厚0.25μm
升温条件:以10℃/min从50℃升温到300℃,在300℃保持10分钟
检测器:FID
载气:He
(1H-NMR分析)
作为溶剂使用氘代氯仿,利用Bruker BioSpin社制造的“AVANCE”,以共振频率400MHz、翻转角45°、测定温度室温进行1H-NMR测定。
[评价方法]
利用下述方法对于下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或聚碳酸酯聚合物的物性或特性进行评价。
(1)折射率和阿贝值
利用Abbe折射计(Atago社制造的“DR-M4”),使用波长656nm(C线)、589nm(D线)、546nm(e线)、486nm(F线)的干涉滤光器,测定各波长的折射率、nC、nD、ne、nF。
关于测定试样,将所得到的树脂在250℃模压成型,制作厚度为约200μm的膜,将所得到的膜切成宽约8mm、长10mm到20mm的长条状,作为测定试验片。
测定中使用1-溴萘作为界面液,在20℃进行测定。
阿贝值νd利用下式计算。
νd=(1-nD)/(nC-nF)
阿贝值越大,折射率的波长依赖性越小,例如制成单透镜时由波长所带来的焦点的偏差减小。
(2)玻璃化转变温度(Tig·Tmg)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SII Nanotechnology社制造的“EXSTAR 6220”),以10℃/min的升温速度对约10mg试样加热来进行测定,按照JIS K 7121(1987)求出外推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Tig,该外推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Tig是将低温侧的基线延长至高温侧而得到的直线与在玻璃化转变阶梯状变化部分中的曲线的梯度达到最大这样的线所引出的折线相交的交点的温度。另外,可由下述温度求出中间点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Tmg,所述温度是在纵轴方向距离各基线的延长直线等距离的直线与玻璃化转变的阶梯状变化部分的曲线相交的温度。
(3)比浓粘度
使用中央理化制造的DT-504型自动粘度计,利用乌氏粘度计,作为溶剂使用苯酚与1,1,2,2-四氯乙烷的1:1混合溶剂(质量比),在温度30.0℃±0.1℃进行测定。将浓度精密地调整成1.00g/dl。将样品一边在110℃进行搅拌一边利用30分钟溶解,冷却后用于测定。由溶剂的通过时间t0、溶液的通过时间t利用下式求出相对粘度ηrel,
ηrel=t/t0(g·cm-1·sec-1)
由相对粘度ηrel利用下式求出比粘度ηsp。
ηsp=(η-η0)/η0=ηrel-1
将比粘度ηsp除以浓度c(g/dl),利用下式求出比浓粘度(换算粘度)ηred。
ηred=ηsp/c
该数值越高,分子量越大。
(4)5%热失重温度(Td)
在实施例1-7的测定中,使用Netzsch Japan社制造的“TG-DTA”(2000SA),将约10mg试样置于铂制容器中,在氮气气氛下(氮流量50ml/分钟)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由30℃升温至500℃进行测定,求出失重5%时的温度(Td)。该温度越高,越不容易热分解。
实施例8-55的测定使用SII Nano Technology社制造的TG/DTA7200,将约10mg试样置于容器中,在氮气气氛下(氮流量50ml/分钟)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由30℃升温至500℃进行测定,求出失重5%时的温度(Td)。该温度越高,越不容易热分解。
(5)NMR
在实施例1-7的测定中,作为溶剂使用氘代氯仿,利用Bruker BioSpin社制造的“AVANCE”,以共振频率400MHz、翻转角45°、测定温度室温进行1H-NMR测定。
实施例8-57的测定中,将约30mg试样装入外径5mm的NMR试样管中,溶解在氘代氯仿(含有0.03v/v%四甲基硅烷)0.7ml中。利用Bruker社制造的“AVANCE III950”,以共振频率950.3MHz、翻转角30°、测定温度25℃进行1H-NMR测定。
(6)吸水率的测定
将聚碳酸酯树脂的颗粒于90℃真空干燥5小时以上。使用干燥后的颗粒约4g以及长14cm、宽14cm、厚0.1mm的隔板,在试样的上下铺设聚酰亚胺膜,在温度200℃~230℃预热3分钟,在压力40MPa的条件下加压5分钟。其后与隔板一同取出并进行冷却,制作厚度为100μm~300μm膜。将试样切成长100mm、宽100mm的正方形,按照JIS K 7209中记载的“塑料的吸水率和沸腾吸水率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7)铅笔硬度的测定
·片材的成型
使用宽8cm、长8cm、厚0.5mm的隔板,利用热压机对于在80℃进行了5小时真空干燥的聚碳酸酯树脂样品4.0g在热压温度200℃~250℃、预热1分钟~3分钟、在压力20MPa的条件下加压1分钟后,与隔板一同取出,利用水管冷却式压力机以压力20MPa加压冷却3分钟,制作片材。
使用上述的片材,利用(株)东洋精机制作所制造的铅笔刮痕涂膜硬度试验机,以JIS K5600-5-4中记载的方法测定铅笔硬度。
(8)光弹性系数
<样品制作>
使用宽8cm、长8cm、厚0.5mm的隔板,利用热压机对于在80℃进行了5小时真空干燥的聚碳酸酯树脂样品4.0g在热压温度200℃~250℃、预热1分钟~3分钟、在压力20MPa的条件下加压1分钟后,与隔板一同取出,利用水管冷却式压力机以压力20MPa加压冷却3分钟,制作片材。由该片材切出宽5mm、长20mm的样品。
<测定>
使用将由He-Ne激光器、起偏振器、补偿板、检偏振器以及光检测器构成的双折射测定装置与振动型粘弹性测定装置(Rheology社制造DVE-3)组合而成的装置进行测定(具体可参照日本流变学学会杂志(日本レオロジー学会誌)Vol.19,p93-97(1991))。
将切出的样品固定于粘弹性测定装置,在25℃的室温下以频率96Hz测定储能模量E’。同时使射出的激光依次通过起偏振器、试样、补偿板、检偏振器,利用光检测器(光电二极管)拾取,通过锁相放大器,对于角频率ω或2ω的波形求出其振幅以及相对于应变的相位差,求出应变光学系数O’。此时,起偏振器与检偏振器的方向正交,并且分别按照相对于试样的拉伸方向呈π/4的角度进行了调整。
光弹性系数C使用储能模量E’和应变光学系数O’由下式求出。
C=O’/E’
[合成例1:DL-2,3:5,6-二-O-环己叉基-肌肉肌醇(下文中简称为“DCMI”)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Dimroth)冷凝管的500ml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投入肌肉肌醇30g(167mmol)、DMF200mL、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863mg、二甲氧基环己烷75mL,于100℃搅拌3小时。冷却至40℃后,加入三乙胺2.5mL,减压蒸馏除去作为反应溶剂的DMF。其后加入乙酸乙酯250mL,利用5%碳酸钠水溶液300mL实施分液后,利用离子交换水300mL清洗1次。减压蒸馏除去所得到的有机相,利用乙酸乙酯50mL/正己烷70mL实施析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沉淀。其后再次利用乙酸乙酯50mL/正己烷70mL实施析晶。将所得到的固体在60℃实施5小时真空干燥,从而得到目标化合物DCMI 9.8g(收率17.2%)。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9.0面积%。
该DCMI的NMR谱图如图8所示。
[合成例2:DL-2,3:5,6-二-O-异丙叉基-肌肉肌醇(下文中简称为“IN1”)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冷凝管的5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投入肌肉肌醇30g(167mmol)、DMF(200mL)、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863mg(4.5mmol)、2,2-二甲氧基丙烷52g(500mmol),于130℃搅拌3小时。冷却到室温后,添加6重量%的碳酸氢钠水溶液9.5g,减压蒸馏除去DMF。加入离子交换水300mL,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后,减压蒸馏除去离子交换水。其后加入乙酸乙酯250mL,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沉淀。再次减压蒸馏除去滤液,利用甲醇对所得到的固体进行析晶,结果得到目标化合物IN13.0g(收率6.9%)。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9.8面积%。
该IN1的NMR谱图如图9所示。
[合成例3:DL-2,3:5,6-二-O-环戊叉基-肌肉肌醇(下文中简称为“IN2”)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冷凝管的5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加入环戊酮44mL(500mmol)、原甲酸三甲酯55mL(500mmol)、甲醇(150mL)、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863mg(4.5mmol),于室温搅拌5分钟后,投入肌肉肌醇30g(167mmol)、DMF(200mL),于130℃搅拌3小时。其间除去馏出到迪安-斯达克(Dean-Stark)管中的液体。冷却到室温后,添加6重量%的碳酸氢钠水溶液9.5g,减压蒸馏除去DMF。加入乙酸乙酯250mL,利用离子交换水300mL清洗3次。减压蒸馏除去有机相,利用乙酸乙酯70mL/正己烷30mL实施析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沉淀。再次减压蒸馏除去滤液,将所得到的固体利用乙酸乙酯析晶,结果得到目标化合物IN2 2.5g(收率4.8%)。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9.0面积%。
该IN2的NMR谱图如图10所示。
[合成例4:DL-2,3:5,6-二-O-金刚烷叉基-肌肉肌醇(下文中简称为“IN4”)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冷凝管的5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加入2-金刚烷酮50g(334mmol)、原甲酸三甲酯37mL(334mmol)、甲醇(100mL)、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575mg(3mmol),于室温搅拌5分钟后,投入肌肉肌醇20g(111mmol)、DMF(140mL),于130℃搅拌3小时。其间除去馏出到迪安-斯达克管中的液体。冷却到室温后,添加6重量%的碳酸氢钠水溶液6.5g,减压蒸馏除去DMF。加入乙酸乙酯250mL后,过滤出所得到的固体。利用水50mL/甲醇50mL清洗,得到目标化合物IN4 7.2g(收率15%)。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8.9面积%。
该IN4的NMR谱图如图11所示。
[合成例5:DL-2,3:5,6-二-O-3,3,5-三甲基环己叉基-肌肉肌醇(下文中简称为“IN12”)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冷凝管的5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加入3,3,5-三甲基环己酮79mL(500mmol)、原甲酸三甲酯55mL(500mmol)、甲醇(150mL)、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863mg(4.5mmol),于室温搅拌5分钟后,投入肌肉肌醇30g(167mmol)、DMF(200mL),于130℃搅拌3小时。其间除去馏出到迪安-斯达克管中的液体。冷却到室温后,添加6重量%的碳酸氢钠水溶液9.5g,减压蒸馏除去DMF。加入乙酸乙酯250mL,利用离子交换水300mL清洗3次。减压蒸馏除去有机相,利用乙酸乙酯100mL实施析晶,对所得到的白色沉淀进行过滤,结果得到目标化合物IN12 1.3g(收率1.8%)。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9.2面积%。
该IN12的NMR谱图如图12所示。
[合成例6:DL-2,3:5,6-二-O-环己基甲叉基-肌肉肌醇(下文中简称为“IN16”)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冷凝管的5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加入环己烷羧基醛56g(500mmol)、原甲酸三甲酯55mL(500mmol)、甲醇(150mL)、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863mg(4.5mmol),于室温搅拌5分钟后,投入肌肉肌醇30g(167mmol)、DMF(200mL),于130℃搅拌3小时。其间除去馏出到迪安-斯达克管中的液体。冷却到室温后,添加6重量%的碳酸氢钠水溶液9.5g,减压蒸馏除去DMF。加入乙酸乙酯250mL,利用离子交换水300mL清洗3次。减压蒸馏除去有机相,利用乙酸乙酯70mL/己烷30mL实施析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沉淀,结果得到目标化合物IN16 0.8g(收率1.3%)。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8.0面积%。
该IN16的NMR谱图如图13所示。
[合成例7:DL-2,3:5,6-二-O-环十二烷叉基-肌肉肌醇(下文中简称为“IN37”)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冷凝管的5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加入环十二烷酮91g(500mmol)、原甲酸三甲酯55mL(500mmol)、甲醇(150mL)、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863mg(4.5mmol),于室温搅拌5分钟后,投入肌肉肌醇30g(167mmol)、DMF(200mL),于130℃搅拌3小时。其间除去馏出到迪安-斯达克管中的液体。冷却到室温后,添加6重量%的碳酸氢钠水溶液9.5g,减压蒸馏除去DMF。加入乙酸乙酯250mL,过滤出所得到的沉淀。在THF500mL中使其加热溶解后,加入离子交换水400mL,过滤出白色沉淀,结果得到目标化合物IN37 9.0g(收率11%)。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6.4面积%。
该IN37的NMR谱图如图14所示。
[合成例8:DL-2-O-苄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以下简称为IN44)的合成]
(合成例8-1)DL-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以下简称为OEM)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冷凝管、迪安-斯达克管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投入肌肉肌醇140g(777mmol)、DMF582g、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11.8g(62.2mmol)、原乙酸三甲酯135g(1127mmol),浸在130℃的油浴中搅拌40分钟。其间除去馏出到迪安-斯达克管中的液体。冷却到室温后,添加6.2重量%的碳酸氢钠水溶液93.7g,减压蒸馏除去DMF。其后向所得到的浓缩物中添加甲醇300mL进行加热溶解,之后冷却进行析晶并过滤。将所得到的固体于50℃实施8小时真空干燥,从而得到目标化合物OEM117.5g(收率74%)。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
OEM的NMR谱图如图15所示。
(合成例8-2)DL-2-O-苄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以下简称为IN44)的合成
对10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投入60重量%氢化钠15.67g(391.8mmol)、DMF360mL,滴加将合成例8-1中合成的OEM80g(381.8mmol)溶解在DMF360mL中得到的溶液。其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苄基溴67.02g(391.8mmol),在内温10℃~25℃的范围内搅拌1小时。其后添加离子交换水80g,减压蒸馏除去DMF。添加乙酸乙酯400mL、离子交换水300mL进行萃取,回收有机层。接着添加离子交换水300mL进行清洗,之后进行分液,回收有机层。进一步添加离子交换水300mL进行清洗,之后进行分液,回收有机层。减压蒸馏除去乙酸乙酯后,添加甲醇120mL、庚烷100mL进行搅拌,之后进行分液,回收甲醇层。减压蒸馏除去甲醇后,添加叔丁基甲醚100mL进行析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固体并进行回收。进一步利用乙酸乙酯80mL、庚烷80mL对所得到的白色固体进行重结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固体并进行回收。将所得到的固体于50℃真空干燥8小时,得到目标化合物IN44 60g(收率52%)。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9.7面积%。
IN44的NMR谱图如图16所示。
[合成例9:DL-2-O-苄基-1,3,5-O-甲叉基-肌肉肌醇(以下简称为IN45)的合成]
(合成例9-1)DL-1,3,5-O-甲叉基-肌肉肌醇(以下简称为OEH)的合成
对具备蛇形双螺旋冷凝管、迪安-斯达克管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投入肌肉肌醇134.76g(748.0mmol)、DMF560g、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11.38g(59.8mmol)、原甲酸三甲酯111.13g(1047.2mmol),浸在130℃的油浴中搅拌5小时。其间除去馏出到迪安-斯达克管中的液体。冷却到室温后,添加7.7重量%的碳酸氢钠水溶液72g,减压蒸馏除去DMF。其后向所得到的浓缩物中添加甲醇500mL进行加热溶解,之后冷却进行析晶并过滤。对所得到的固体于50℃实施8小时真空干燥,从而得到目标化合物OEH 63.3g(收率45%)。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
OEH的NMR谱图如图17所示。
(合成例9-2)DL-2-O-苄基-1,3,5-O-甲叉基-肌肉肌醇(以下简称为IN45)的合成
对2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投入60重量%氢化钠2.73g(68.4mmol)、DMF65mL,滴加将合成例9-1中合成的OEH13g(68.4mmol)溶解在DMF65mL中得到的溶液。其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苄基溴11.69g(68.4mmol),在内温9℃~12℃的范围内搅拌1小时。其后添加离子交换水30g,减压蒸馏除去DMF。向浓缩物中添加乙酸乙酯100mL、离子交换水100g进行萃取,回收有机层。进一步添加离子交换水100g进行清洗,之后进行分液回收有机层。减压蒸馏除去乙酸乙酯后,添加甲醇50mL、庚烷50mL进行搅拌,之后进行分液回收甲醇层,减压蒸馏除去甲醇。向浓缩物中添加叔丁基甲醚60mL进行析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固体并进行回收。进一步利用乙酸乙酯40mL、庚烷40mL对所得到的白色固体进行重结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固体并进行回收。将所得到的固体于50℃真空干燥8小时,得到目标化合物IN45 10.9g(收率57%)。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9.8面积%。
IN45的NMR谱图如图18所示。
[合成例10:DL-2-O-正己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以下简称为IN57)的合成]
对10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投入60重量%氢化钠15.36g(357.5mmol)、DMF360mL,滴加将合成例8-1中合成的OEM73g(383.9mmol)溶解在DMF360mL中得到的溶液。其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正己基碘81.42g(383.9mmol),在内温为60℃~70℃的范围内搅拌1.5小时。冷却到室温后,添加离子交换水50g,减压蒸馏除去DMF。添加乙酸乙酯400mL、离子交换水200g进行萃取,回收有机层。接着添加离子交换水200g进行清洗,之后进行分液,回收有机层。进一步添加离子交换水200g进行清洗,之后进行分液,回收有机层。减压蒸馏除去乙酸乙酯后,添加甲醇100mL、正己烷100mL进行搅拌,之后进行分液,回收甲醇层。向浓缩物中添加叔丁基甲醚100mL、正己烷200mL进行重结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固体并进行回收。进一步利用叔丁基甲醚100mL、正己烷200mL对所得到的白色固体进行析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固体并进行回收。将所得到的固体于室温真空干燥8小时,得到目标化合物IN5752.0g(收率50%)。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7.5面积%。
IN57的NMR谱图如图19所示。
[合成例11:DL-2-O-环己基甲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以下简称为IN58)的合成]
对1000mL的反应容器进行氮气置换后,投入60重量%氢化钠14.7g(3367.3mmol)、DMF320mL,滴加将合成例8-1中合成的OEM 75g(367.3mmol)溶解在DMF360mL中得到的溶液。其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环己基甲基溴65.05g(367.3mmol),在内温为80℃~90℃的范围内搅拌2小时。冷却到室温后,添加60重量%氢化钠14.7g(3367.3mmol),于室温搅拌30分钟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环己基甲基溴65.05g(367.3mmol),在内温为80℃~90℃的范围内搅拌2小时。冷却到室温后,添加离子交换水90g,减压蒸馏除去DMF。添加乙酸乙酯400mL、离子交换水300g进行萃取,回收有机层。接着添加离子交换水300g进行清洗,之后进行分液,回收有机层。进一步添加离子交换水300g进行清洗,之后进行分液,回收有机层。减压蒸馏除去乙酸乙酯后,添加甲醇200mL、正己烷100mL进行搅拌,之后进行分液,回收甲醇层。减压蒸馏除去甲醇后,添加叔丁基甲醚50mL、正己烷100mL进行重结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固体并进行回收。进一步利用叔丁基甲醚100mL、正己烷100mL对所得到的白色固体进行析晶,过滤出所得到的白色固体并进行回收。将所得到的固体于50℃真空干燥8小时,得到目标化合物IN58 29g(收率26%)。进行该化合物的1H-NMR分析,确认为目标化合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确认为99.4面积%。
IN58的NMR谱图如图20所示。
[实施例1]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6.69g(0.0197摩尔),与之相对,投入1,4-环己烷二甲醇(下文中简称为“CHDM”)6.61g(0.0458摩尔)、碳酸二苯酯(下文中简称为“DPC”)14.59g(0.0681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碳酸氢钠5.50×10-5g(6.55×10-7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保持温度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20分钟升温至240℃并经30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390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97℃、Tmg为105℃。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19℃。
将实施例1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另外,该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1所示。
[实施例2]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9.51g(0.0279摩尔),与之相对,投入CHDM 4.03g(0.0279摩尔)、DPC 12.46g(0.0582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碳酸铯4.70×10-5g(1.44×10-7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保持温度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20分钟升温至240℃并经30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680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50℃、Tmg为160℃。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15℃。
将实施例2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另外,该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2所示。
[实施例3]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4.84g(0.0142摩尔),与之相对,投入异山梨醇(下文中简称为“ISB”)8.31g(0.0569摩尔)、DPC 15.39g(0.0718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2.98×10-5g(1.69×10-7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保持温度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利用15分钟使加热槽温度升温至250℃。从第2段的升温开始起15分钟后,一边进行控制使压力经30分钟由13.3kPa降至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347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65℃、Tmg为170℃。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39℃。
将实施例3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进一步将该聚碳酸酯共聚物于250℃进行模压成型,成型为厚度约200μm的膜时的D线的折射率为1.5027、C线的折射率为1.5002、e线的折射率为1.5050、F线的折射率为1.5124,阿贝值为41。将这些结果列于表3。
另外,该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3所示。
[实施例4]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8.67g(0.0255摩尔),与之相对,投入三环癸烷二甲醇(下文中简称为“TCDDM”)5.00g(0.0255摩尔)、DPC 11.03g(0.0515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2.14×10-5g(1.21×10-7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保持温度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利用15分钟使加热槽温度升温至250℃。从第2段的升温开始起10分钟后,一边进行控制使压力经30分钟由13.3kPa降至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471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49℃、Tmg为156℃。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41℃。
将实施例4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另外,该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4所示
[实施例5]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4.88g(0.0143摩尔),与之相对,投入螺环二醇(3,9-双(1,1-二甲基-2-羟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下文中简称为“SPG”)4.37g(0.0144摩尔)、DPC 6.40g(0.0299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6.02×10-5g(3.42×10-7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保持温度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利用15分钟使加热槽温度升温至250℃。从第2段的升温开始起10分钟后,一边进行控制使压力经30分钟由13.3kPa降至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201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27℃、Tmg为136℃。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46℃。
将实施例5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另外,该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5所示。
[实施例6]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3.52g(0.0103摩尔),与之相对,投入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下文中简称为“BPEF”)10.58g(0.0241摩尔)、DPC 7.46g(0.0348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1.44×10-5g(8.17×10-8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保持温度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利用15分钟使加热槽温度升温至250℃。从第2段的升温开始起10分钟后,一边进行控制使压力经30分钟由13.3kPa降至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337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27℃、Tmg为136℃。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58℃。
将实施例6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进一步将该聚碳酸酯共聚物于250℃进行模压成型,成型为厚度约200μm的膜时的D线的折射率为1.6019、C线的折射率为1.5964、e线的折射率为1.6077、F线的折射率为1.6193,阿贝值为26。将这些结果列于表3。
另外,该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6所示
[实施例7]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3.02g(0.0089摩尔),与之相对,投入ISB 7.65g(0.0523摩尔)、双[9-(2-苯氧基羰基乙基)芴-9-基]甲烷(下文中简称为“2Q”)4.12g(0.0064摩尔)、DPC 11.73g(0.0548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2.56×10-5g(1.45×10-7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保持温度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利用15分钟使加热槽温度升温至250℃。从第2段的升温开始起10分钟后,一边进行控制使压力经30分钟由13.3kPa降至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从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387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65℃、Tmg为169℃。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46℃。
将实施例7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2A、表2B。
进一步将该聚碳酸酯共聚物于250℃进行模压成型,成型为厚度约200μm的膜时的D线的折射率为1.5311、C线的折射率为1.5275、e线的折射率为1.5344、F线的折射率为1.5421,阿贝值为36。将这些结果列于表3。
另外,该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7所示。
[比较例1]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SB110.37g(0.755摩尔)、DPC163.40g(0.763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1.99×10-4g(1.13×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0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30分钟升温至210℃,在常压下反应60分钟。接下来利用9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3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30℃,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聚合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聚合物的比浓粘度为0.678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62℃、Tmg为165℃。
将比较例1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2]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SB77.52g(0.530摩尔)、CHDM32.78g(0.227摩尔)、DPC162.33g(0.758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2.00×10-4g(1.14×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0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30分钟升温至210℃,在常压下反应60分钟。接下来利用9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3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20℃,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744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20℃、Tmg为123℃。
将比较例2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3]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SB55.50g(0.380摩尔)、CHDM54.76g(0.380摩尔)、DPC161.07g(0.752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4.01×10-4g(2.28×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0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30分钟升温至210℃,在常压下反应60分钟。接下来利用9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3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20℃,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1.000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00℃、Tmg为102℃。
比较例3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4]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SB71.05g(0.486摩尔)、TCDDM40.90g(0.208摩尔)、DPC150.27g(0.701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1.84×10-4g(1.04×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0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30分钟升温至210℃,在常压下反应60分钟。接下来利用9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3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30℃,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687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28℃、Tmg为131℃。
将比较例4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5]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SB48.17g(0.330摩尔)、TCDDM64.70g(0.330摩尔)、DPC142.62g(0.666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3.48×10-4g(1.98×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0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30分钟升温至210℃,在常压下反应60分钟。接下来利用9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3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30℃,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730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12℃、Tmg为115℃。
将比较例5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6]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TCDDM114.83g(0.585摩尔)、DPC127.83g(0.597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碳酸铯9.55×10-4g(2.93×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5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70分钟的时间升温至220℃,同时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5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20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40℃,一边利用3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聚合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聚合物的比浓粘度为1.002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74℃。
将比较例6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7]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SB60.56g(0.414摩尔)、SPG54.05g(0.178摩尔)、DPC130.61g(0.610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2.08×10-3g(1.18×10-5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0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30分钟的时间升温至220℃,在常压下反应60分钟。接下来利用9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45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40℃,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787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32℃、Tmg为135℃。
将比较例7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8]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SB37.81g(0.259摩尔)、SPG78.74g(0.259摩尔)、DPC114.16g(0.533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一水合物1.82×10-3g(1.03×10-5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0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30分钟升温至220℃,在常压下反应60分钟。接下来利用9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45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40℃,一边利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846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21℃、Tmg为124℃。
将比较例8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9]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SB44.98g(0.308摩尔)、BPEF72.67重量份(0.166摩尔)、DPC101.54g(0.474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碳酸铯7.71×10-4g(2.37×10-7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8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5分钟)。
在溶解后,在常压下于180℃进行30分钟反应。其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20分钟的时间升温至200℃,保持20分钟后,利用30分钟的时间升温至230℃并同时利用2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20.0kPa,在20.0kPa保持5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0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30℃,一边利用6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413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47℃。
将比较例9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比较例10]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BPEF122.72g(0.280摩尔)、DPC61.15g(0.285摩尔)和作为催化剂的碳酸铯1.82×10-3g(5.59×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设为17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5分钟)。
在溶解后,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利用70分钟的时间升温至220℃,利用4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在13.3kPa保持5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接下来,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利用10分钟的时间将加热槽的温度升温至230℃,一边利用30分钟的时间将压力减压至0.10kPa以下,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聚合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聚合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聚合物的比浓粘度为0.457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52℃。
将比较例10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1A、表1B。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21
[表1B]
表1B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31
[表2A]表2A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32
[表2B]
表2B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33
[表3]
表3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41
由以上可知,具有源自肌醇衍生物的结构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具有高耐热性和透明性。
[实施例8]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3.65g(0.0107摩尔),与之相对,投入ISB 7.32g(0.0501摩尔)、1,12-十二烷二醇(下文中简称为“1,12-DD”)2.17g(0.0107摩尔)、DPC15.94g(0.0744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3.15×10-4g(1.79×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后,在220℃保持30分钟,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保持在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20分钟由220℃升温至240℃、同时经30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反应物由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577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11℃、Tmg为128℃。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28℃。
将实施例8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4A、表4B。
另外,实施例8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21所示。
[实施例9-20]
除了以表4A所示的投料量投入原料以外,与实施例8的条件同样地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将评价结果列于表4B。另外,实施例18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22所示。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51
[表4B]
表4B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61
[实施例21]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6.50g(0.0191摩尔),与之相对,投入ISB 2.79g(0.0191摩尔)、CHDM 2.76g(0.0191摩尔)、1,12-DD 1.29g(0.0064摩尔)、DPC 14.20g(0.0663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3.37×10-3g(1.91×10-5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后,于220℃保持30分钟,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保持在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20分钟由220℃升温至240℃、同时经30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由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783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17℃、Tmg为125℃。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34℃。
将实施例21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5A、表5B。
[实施例22-24]
除了以表5A所示的投料量投入原料以外,与实施例21的条件同样地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将评价结果列于表5B。
另外,实施例22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23所示。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81
[表5B]
表5B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791
[实施例25]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N1:DL-2,3:5,6-二-O-异丙叉基-肌肉肌醇3.10g(0.0119摩尔),与之相对,投入ISB 8.12g(0.0556摩尔)、CHDM 1.72g(0.0119摩尔)、DPC 17.69g(0.0826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3.50×10-4g(1.98×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后,于220℃保持30分钟,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保持在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20分钟由220℃升温至240℃、同时经30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由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459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43℃、Tmg为148℃。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31℃。
将实施例25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6A、表6B。
另外,实施例25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24所示。
[实施例26-30]
除了以表6A所示的投料量投入原料以外,与实施例25的条件同样地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将评价结果列于表6B。另外,实施例26以及28~30的NMR谱图分别如图25~图28所示。
[实施例31]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N44:DL-2-O-苄基-1,3,5-O-乙叉基-肌肉肌醇3.41g(0.0116摩尔),与之相对,投入ISB 7.91g(0.0541摩尔)、CHDM 1.67g(0.0116摩尔)、DPC17.22g(0.0804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1.70×10-3g(9.66×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后,于220℃保持30分钟,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保持在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20分钟由220℃升温至240℃、同时经30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由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389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42℃、Tmg为147℃。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49℃。
将实施例31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6A、表6B。
另外,实施例31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29所示。
[实施例32-34]
除了以表6A所示的投料量投入原料以外,与实施例31的条件同样地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将评价结果列于表6B。另外,实施例32-34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30-32所示。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811
[表6B]
表6B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821
[实施例35]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IN12:DL-2,3:5,6-二-O-3,3,5-三甲基环己叉基-肌肉肌醇10.26g(0.0242摩尔),与之相对,投入CHDM 3.48g(0.0241摩尔)、DPC 10.77g(0.0503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2.13×10-4g(1.21×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后,于220℃保持30分钟,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保持在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20分钟由220℃升温至240℃、同时经30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所生成的反应物由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267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54℃、Tmg为158℃。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27℃。
将实施例35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7A、表7B。
另外,实施例35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33所示。
[实施例36-42]
除了以表7A所示的投料量投入原料以外,与实施例35的条件同样地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将评价结果列于表7B。另外,实施例37、39和42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分别如图34-图36所示。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841
[表7B]
表7B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851
[实施例43]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18.58g(0.0546摩尔),与之相对,投入ISB 42.45g(0.2905摩尔)、CHDM 25.42g(0.1763摩尔)、DPC 112.79g(0.5265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4.59×10-4g(2.61×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30分钟升温至220℃后,于220℃保持30分钟,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保持在220℃,将压力利用90分钟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后,在13.3kPa保持3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15分钟由220℃升温至240℃、之后经15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由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455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26℃、Tmg为130℃。该聚合物的吸水率为1.6wt%、铅笔硬度为H、光弹性系数为19×10-12Pa-1
[实施例44]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8.05g(0.0236摩尔),与之相对,投入ISB 48.14g(0.3294摩尔)、双[9-(2-苯氧基羰基乙基)芴-9-基]甲烷(下文中简称为“2Q”)21.99g(0.0343摩尔)、DPC 68.27g(0.3187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1.24×10-3g(7.06×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30分钟升温至220℃后,于220℃保持30分钟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保持在220℃,将压力利用90分钟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后,在13.3kPa保持3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15分钟由220℃升温至245℃、之后经15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由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318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63℃、Tmg为167℃。光弹性系数为11×10-12Pa-1
[实施例45]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DCMI 3.38g(0.0099摩尔),与之相对,投入ISB 6.77g(0.0463摩尔)、AE-2S:2,2-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2.17g(0.0099摩尔)、DPC14.74g(0.0688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乙酸钙2.91×10-4g(1.65×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将加热槽温度加热至150℃,根据需要进行搅拌,在常压下利用60分钟升温至220℃后,于220℃保持30分钟,使原料溶解。
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保持在220℃,利用40分钟将压力由常压减压至13.3kPa,之后于13.3kPa保持60分钟,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作为第2段的工序,一边进行控制使加热槽温度经20分钟由220℃升温至240℃、同时经30分钟使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由反应容器中取出,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共聚物。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516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140℃、Tmg为144℃。氮气气氛下的5%热失重温度(Td)为338℃。
将实施例45的制造条件和评价结果列于表8A、表8B。
另外,实施例45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如图37所示。
[实施例46-55]
除了以表8A所示的投料量投入原料以外,与实施例45的条件同样地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透明的非晶性聚碳酸酯。将评价结果列于表8B。另外,实施例46、47、49、50、53以及54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NMR谱图分别如图38~图43所示。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881
[表8B]
表8B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891
将实施例31、实施例32、实施例38、实施例40以及实施例43的吸水率、铅笔硬度、光弹性系数列于表9。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901
将实施例31、实施例32、实施例33、实施例34、实施例37以及实施例39的折射率和阿贝值的测定结果列于表10。
Figure BDA0002300379670000921
[比较例11]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异山梨醇(ISB)24.11g(0.165摩尔),与之相对,投入CHDM61.73g(0.428摩尔)、DPC120.18g(0.561摩尔)以及作为催化剂的碳酸铯4.66×10-4g(1.43×10-6摩尔)(ISB/CHDM的投料摩尔比为28/72),在氮气气氛下,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加热到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5分钟)。
接下来,将压力由常压变为13.3kPa,一边使加热槽温度利用1小时升温至190℃一边将生成的苯酚抽出到体系外,于190℃保持30分钟后,作为第2段的工序,将反应容器内的压力设为6.67kPa,使加热槽温度利用45分钟升温至220℃,抽出生成的苯酚。搅拌扭矩增加,但由于进一步除去生成的苯酚,因而反应容器内的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反应物挤出到水中,得到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979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74℃、Tmg为77℃。5%热失重温度为345℃。
[比较例12]
向反应容器中投入1,4-CHDM86.10g(0.597摩尔)、DPC117.34g(0.548摩尔)、作为催化剂的碳酸铯4.37×10-4g(1.75×10-6摩尔),在氮气气氛下,作为反应第1段的工序,将加热槽温度加热到150℃,根据需要一边进行搅拌一边使原料溶解(约15分钟)。
接下来,将压力利用3分钟由常压减压至13.3kPa并保持该压力。一边使加热槽温度利用60分钟升温至190℃,一边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
将反应容器整体在190℃保持15分钟后,作为第2段的工序,将反应容器内的压力设为6.67kPa,使加热槽温度利用45分钟升温至220℃,将所生成的苯酚抽出到反应容器外。搅拌机的搅拌扭矩增加,但由于进一步除去生成的苯酚,因而反应容器内的压力达到0.200kPa以下。
达到规定的搅拌扭矩后终止反应,将生成的反应物挤出到水中,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的颗粒。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比浓粘度为0.662dl/g、玻璃化转变温度Tig为40℃、Tmg为43℃、5%热失重温度为348℃。
与比较例11、比较例12的Tg相比,实施例的Tg高,可知将本发明的肌醇衍生物共聚得到的聚碳酸酯的耐热性高。
[实施例56]
在具备搅拌机、馏出液收集器以及压力调整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加入DCMI7.60g(22.3mmol)、16HD 7.91g(66.9mmol)、DPC 14.5g(67.7mmol)、乙酸镁水溶液0.12ml(8.4g/L、4.7μmmol),利用氮气置换。将反应容器浸在160℃的油浴中,升温使内容物加热溶解。其后利用3分钟使压力降至17kPa,之后一边蒸馏除去苯酚一边利用3小时的时间减压至14kPa并进行反应。接着将油浴温升温至170℃,利用3小时的时间将压力由14kPa降至11kPa,进一步将油浴温升温至180℃,利用1小时由11kPa降至0.3kPa后,进行4小时反应,得到聚碳酸酯树脂。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Mn为725、DCMI/16HD摩尔比为22/78、每1分子的羟基数为2.00。
[实施例57]
在具备搅拌机、馏出液收集器以及压力调整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加入DCMI7.60g(22.3mmol)、DPC 14.5g(67.7mmol)、氢氧化钠水溶液0.046ml(0.1mol/L、4.6μmmol),利用氮气置换。将反应容器浸在160℃的油浴中,升温使内容物加热溶解。其后利用3分钟使压力降至17kPa,之后一边蒸馏除去苯酚一边利用2小时减压至15kPa并进行反应。接着将油浴温升温至170℃,利用2小时的时间将压力由15kPa降至13kPa,进一步将油浴温升温至180℃,利用3小时由13kPa降至1kPa后,在1kPa进行1小时反应。其后加入16HD7.85g(66.4mmol),浸在160℃的油浴中利用2小时由17kPa降至15kPa,进一步将油浴温设为170℃,利用2小时由15kPa降至5kPa后,在5kPa保持1小时。将压力降至0.7kPa后,将油浴温升温至180℃进行1小时反应。将油浴温设为170℃后在0.3kPa反应2小时、在油浴温180℃、0.3kPa反应4小时,得到聚碳酸酯树脂。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Mn为712、DCMI/16HD摩尔比为16/84、每1分子的羟基数为1.97。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耐热性、透明性、耐光性、耐候性、机械强度优异,因而作为应用于各种注射成型领域、挤出成型领域、压缩成型领域等的成型材料在工业上是有用的。
尽管使用特定的方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更和变形。另外,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4-257435),以引用的方式援用其全部内容。

Claims (19)

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在分子内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结构,
[化1]
Figure FDA0002300379660000011
所述式(1)中的X具有由下述式(2)~式(4)中的任一式所表示的结构,下述式(2)~式(4)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者碳原子数为1~30的有机基团,这些有机基团具有任意的取代基或不具有取代基,另外,R1~R4中的任意2个以上相互键合形成环或者不相互键合,
[化2]
Figure FDA00023003796600000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1)中的X为由所述式(2)表示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2)~式(4)中的R1与R2、R3与R4分别相互通过缩醛键合形成了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2)~式(4)中的环己烷环为衍生自肌肉肌醇的肌醇残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1)中的X为由下式(5)表示的结构,
[化5]
Figure FDA000230037966000002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在对所述聚碳酸酯树脂进行水解得到的全部肌肉肌醇衍生物化合物中,具有由下式(6)表示的结构的化合物的比例为90mol%以上,由下述结构式(7)表示的化合物和由下述结构式(8)表示的化合物的合计比例为5mol%以下,
[化6]
Figure FDA000230037966000002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1)中的X为由所述式(4)表示的结构,式(4)中的R1、R3、R4形成了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4)中的环己烷环为衍生自肌肉肌醇的肌醇残基。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该聚碳酸酯树脂的中间点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Tmg为100℃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该聚碳酸酯树脂的比浓粘度为0.20dl/g以上、1.50dl/g以下。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在将全部碳酸酯重复单元设为100的情况下,由所述式(1)表示的结构以重复单元计包含80以下。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具有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的源自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和/或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5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的源自异山梨醇的结构单元。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的源自具有伯羟基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的源自具有伯羟基的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40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的源自由下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化7]
Figure FDA0002300379660000031
所述通式(9)中,R11~R1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环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Y1和Y2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10的亚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环亚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亚芳基,m和n各自独立地为0~5的整数。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相对于所述聚碳酸酯树脂中的源自全部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该聚碳酸酯树脂含有50mol%以上、80mol%以下的源自由下式(10)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化8]
Figure FDA0002300379660000041
所述式(10)中,R21~R2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5~20的环烷基、或者取代或无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含有1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的由下式(11)表示的结构和/或由下式(12)表示的结构,
[化9]
Figure FDA0002300379660000042
式(11)和式(12)中,R31~R33各自独立地为直接键合、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4的亚烷基,R34~R39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4~10的芳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酰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烷氧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4~10的芳氧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氨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10的烯基、具有或不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10的炔基、具有取代基的硫原子、具有取代基的硅原子、卤原子、硝基或氰基,其中R34~R39相互相同或不同,R34~R39中相邻的至少2个基团相互键合形成环或不相互键合。
19.单体在聚酯、聚醚、聚丙烯酸酯的制造中的应用,所述单体为下述单体中的任一种,。
Figure FDA0002300379660000051
CN201911219429.9A 2014-12-19 2015-12-18 聚碳酸酯树脂 Pending CN1109510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7435 2014-12-19
JP2014-257435 2014-12-19
CN201580069415.7A CN107108873B (zh) 2014-12-19 2015-12-18 聚碳酸酯树脂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9415.7A Division CN107108873B (zh) 2014-12-19 2015-12-18 聚碳酸酯树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1065A true CN110951065A (zh) 2020-04-03

Family

ID=561267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19429.9A Pending CN110951065A (zh) 2014-12-19 2015-12-18 聚碳酸酯树脂
CN201580069415.7A Active CN107108873B (zh) 2014-12-19 2015-12-18 聚碳酸酯树脂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9415.7A Active CN107108873B (zh) 2014-12-19 2015-12-18 聚碳酸酯树脂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5846B2 (zh)
EP (1) EP3235849B1 (zh)
JP (2) JP6828237B2 (zh)
KR (1) KR102406750B1 (zh)
CN (2) CN110951065A (zh)
TW (1) TWI694094B (zh)
WO (1) WO20160988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06750B1 (ko) * 2014-12-19 2022-06-08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JP6900663B2 (ja) * 2015-12-10 2021-07-0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共重合体
JP6801194B2 (ja) * 2016-03-04 2020-12-16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該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該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からなる透明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
TWI658061B (zh) * 2017-07-21 2019-05-01 長興材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多元醇及其製備方法與用途
EP3676973A4 (en) 2017-08-31 2021-05-05 Metalenz, Inc. INTEGRATION OF LENS WITH PERMEABLE METAL SURFACE
CN107722252B (zh) * 2017-11-15 2020-02-04 江苏博云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降低吸水率的共聚碳酸酯
JP7319052B2 (ja) * 2019-01-31 2023-08-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用基材およ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US20220206186A1 (en) * 2019-04-15 2022-06-30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Hybrid metasurface-refractive super superachromatic lenses
US20220289906A1 (en) * 2019-09-06 2022-09-15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CN113402704B (zh) * 2021-07-09 2022-09-20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US11927769B2 (en) 2022-03-31 2024-03-12 Metalenz, Inc. Polarization sorting metasurface microlens array device
CN115160922B (zh) * 2022-06-09 2023-07-04 广东新翔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渗透防腐型有机硅防水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286780B (zh) * 2022-07-25 2023-12-19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兼具耐低温冲击性和高耐热性、高折射率的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40132A1 (de) * 1988-11-29 1990-05-31 Merck Patent Gmbh Wasserstoffbruecken-vernetzte hauptkettenpolymere
US20050113534A1 (en) * 2003-11-21 2005-05-26 Parminder Agarwal Stabilized polycarbonate polyester composition
CN101125926A (zh) * 2007-07-30 2008-02-20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端胺基星型聚乙丙交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制备方法、载药纳米胶束及应用
CN102775380A (zh) * 2012-08-14 2012-11-14 南京工业大学 固定酸法制备丙交酯的工艺
CN107108873B (zh) * 2014-12-19 2020-08-1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树脂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42999A1 (de) * 1986-12-17 1988-06-30 Merck Patent Gmbh Scyllo-inositverbindungen
DE602004025240D1 (de) 2003-06-16 2010-03-11 Teijin Ltd Polycarbonat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JP2006028441A (ja) 2004-07-21 2006-02-02 Teijin Ltd 脂肪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からなる光学用フィルム
DE102004038979A1 (de) * 2004-08-10 2006-02-23 Basf Ag Schlagzähmodifizierte Polyester mit hyperverzweigten Polyestern
JP4626847B2 (ja) 2005-02-22 2011-02-09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
WO2007148604A1 (ja) 2006-06-19 2007-12-2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32531B2 (ja) 2006-06-19 2014-06-2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46449B2 (ja) 2007-03-30 2013-11-20 帝人株式会社 光学用フィルム
WO2011062163A1 (ja) * 2009-11-17 2011-05-2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及びそれよりなる透明フィルム
WO2012133237A1 (ja) * 2011-03-31 2012-10-0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フィルム、並びに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ペレットおよ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40132A1 (de) * 1988-11-29 1990-05-31 Merck Patent Gmbh Wasserstoffbruecken-vernetzte hauptkettenpolymere
US20050113534A1 (en) * 2003-11-21 2005-05-26 Parminder Agarwal Stabilized polycarbonate polyester composition
CN101125926A (zh) * 2007-07-30 2008-02-20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端胺基星型聚乙丙交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制备方法、载药纳米胶束及应用
CN102775380A (zh) * 2012-08-14 2012-11-14 南京工业大学 固定酸法制备丙交酯的工艺
CN107108873B (zh) * 2014-12-19 2020-08-1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树脂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TSUSHI SUDO ET AL: "Synthesis of High-Performance Polyurethanes with Rigid 5-6-5-Fused Ring System in the Main Chain from Naturally Occurring myo-Inositol",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098898A1 (ja) 2017-10-19
WO2016098898A1 (ja) 2016-06-23
EP3235849A4 (en) 2017-12-13
CN107108873B (zh) 2020-08-18
EP3235849B1 (en) 2019-06-26
TW201630967A (zh) 2016-09-01
KR20170099897A (ko) 2017-09-01
US10155846B2 (en) 2018-12-18
US20170283550A1 (en) 2017-10-05
EP3235849A1 (en) 2017-10-25
CN107108873A (zh) 2017-08-29
TWI694094B (zh) 2020-05-21
JP6828237B2 (ja) 2021-02-10
JP6729388B2 (ja) 2020-07-22
KR102406750B1 (ko) 2022-06-08
JP2016117899A (ja) 201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8873B (zh) 聚碳酸酯树脂
US11220572B2 (en) Polycarbonate diol and polyurethane using same
KR101840063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디올 및 그 제조법, 그리고 그것을 사용한 폴리우레탄 및 활성 에너지선 경화성 중합체 조성물
KR101818266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디올 함유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그것을 사용한 폴리우레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252070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
JP6078988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0099943B (zh) 聚碳酸酯多元醇和聚氨酯
JP6544889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ポリウレタン
JP6229250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含有組成物及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含有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20128461A (ja) ポリウレタンエラストマ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36783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を用いたポリウレタン
JP2020125428A (ja) ポリウレタンエラストマ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222625A (ja) ジオール化合物、該ジオール化合物から製造される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ール樹脂、ポリエステル樹脂、ポリエステルポリオール樹脂及びポリウレタン樹脂
JP2011241277A (ja) 共重合ポリカーボネート
JP2020084152A (ja) ポリウレタンエラストマ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638491B1 (ko) 디안하이드로헥시톨 디알킬카보네이트 또는 디안하이드로헥시톨 카보네이트의 이량체로부터 수득된 올리고카보네이트 폴리올,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의 용도
JP2023103002A (ja) ポリエーテル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ジオ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