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6769A - 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6769A
CN110416769A CN201910346142.6A CN201910346142A CN110416769A CN 110416769 A CN110416769 A CN 110416769A CN 201910346142 A CN201910346142 A CN 201910346142A CN 110416769 A CN110416769 A CN 110416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terminal
connector
shell
le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61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6769B (zh
Inventor
伊藤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877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174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876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25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876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19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16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6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6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6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unter-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4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square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端子,其保持于壳体并能够安装于配置在壳体的外侧的被安装构件。另外,端子包括:主体部,其***到形成于壳体的空间内;腿部,其在将端子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自主体部朝向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延伸设置;以及安装部,其与腿部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被安装构件。并且,连接器还包括与壳体连接而用于保持腿部的腿部保持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连接器,已知如日本特开2016-110994号公报(以下标记为专利文献1)所示地包括壳体和端子的连接器,该端子被收纳在壳体内并与对象侧连接器的端子导通连接。
在该专利文献1中,端子包括收纳在壳体内的端子主体以及自端子主体延伸设置的腿部,在腿部的顶端形成有向电缆(被安装构件)安装的安装部。并且,在将端子主体收纳在壳体内的状态下,以自壳体暴露的方式配置安装部,从而能够容易地使连接器与电缆(被安装构件)连接。
另外,作为连接器,已知如日本特开2005-322658号公报(以下标记为专利文献2)所示地包括端子、壳体以及保持架的连接器,上述端子与电线连接,上述壳体形成有多个供端子***的空间,上述保持架安装于壳体并限制端子脱离壳体。
在该专利文献2中,通过使安装于壳体的保持架向卡定位置移动,使形成于保持架的卡定突部卡定于***到壳体内的端子,从而利用保持架防止端子的脱离。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壳体的上下形成有两个沿宽度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的空间组,将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的多个端子分别***上下的空间。此时,在上侧的空间和下侧的空间分别***有互为反转的状态的端子。并且,将两个保持架安装于壳体的上下侧,使各个保持架向卡定位置移动,从而将***于上侧的空间的端子和***于下侧的空间的端子分别卡定于保持架,防止各端子的脱离。
发明内容
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向壳体***端子时等,自端子主体延伸设置的腿部可能变形。这样,当端子的腿部变形时,安装部的位置发生变化,可能无法再将端子安装于被安装构件。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更可靠地将端子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另外,在如所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那样设为将端子***壳体的上下的构造时,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此外,通过将互为反转的状态的端子分别***于上下的空间,能够抑制连接器的高度增高。
但是,在将端子以互为反转的状态***壳体的上下时,需要在壳体的上下安装两个保持架,这使连接器的构造复杂化。
这样,采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无法在不使构造复杂化的前提下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形成为更简单的结构的连接器。
本公开的连接器包括:壳体;以及端子,其保持于所述壳体并能够安装于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的被安装构件。另外,所述端子包括:主体部,其***到形成于所述壳体的空间内;腿部,其在将所述端子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自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延伸设置;以及安装部,其与所述腿部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并且,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而用于保持所述腿部的腿部保持部。
另外,本公开的连接器用端子是所述连接器所包括的连接器用端子。
另外,本公开的连接器包括:端子,其为多个,与电线连接;壳体,其形成有多个供所述端子***的空间;以及保持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而限制所述端子脱离所述壳体。另外,所述端子包括:端子主体部,其具有沿所述端子向所述空间***的***方向延伸的周壁;接点部,其与所述端子主体部的所述***方向一侧连续设置;以及电线连接部,其与所述端子主体部的所述***方向另一侧连续设置,并与所述电线连接。并且,在沿所述***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接点部形成在自沿所述***方向延伸的所述电线的中心偏离的位置,所述空间包括第1空间和第2空间,所述第1空间和第2空间分别形成在以所述***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壳体的上侧和下侧。另外,在以所述第1空间位于所述第2空间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的情况下,向所述第1空间***的所述端子以使所述接点部位于下侧的状态***所述第1空间。另外,在以所述第1空间位于所述第2空间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的情况下,向所述第2空间***的所述端子以使所述接点部位于上侧的状态***所述第2空间。此外,在以所述***方向成为水平方向并且所述接点部位于下侧的方式配置所述端子的情况下,在所述端子的所述周壁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第1通孔以及向下方开口的第2通孔。另外,所述保持架包括保持架主体,在以所述第1空间位于所述第2空间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保持架主体能沿上下方向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另外,在所述保持架主体形成有第1限制突部和第2限制突部,在使所述保持架主体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一侧滑动了时,所述第1限制突部限制被***所述第1空间的所述端子的脱离,所述第2限制突部限制被***所述第2空间的所述端子的脱离。并且,在使所述保持架主体向所述一侧滑动了时,所述第1限制突部***所述第1通孔和所述第2通孔中的任一者,所述第2限制突部***另一者。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公开,能够获得能更可靠地将端子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另外,采用本公开,能够获得能实现小型化并且能设为更简单的结构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连接器组的一个例子的图,是将该连接器组分解表示为安装于电缆的插塞式连接器和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插座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连接器组的一个例子的图,是表示使安装于电缆的插塞式连接器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的连接器组的插塞式连接器侧的端子与插座式连接器侧的端子的接触状态的图,(a)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侧的第1端子与插座式连接器侧的第1端子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侧的第2端子与插座式连接器侧的第2端子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连接器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是将该连接器组分解表示为安装于电缆的插塞式连接器和连接于电线的插座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连接器组的另一个例子的图,是表示使安装于电缆的插塞式连接器与连接于电线的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连接器组的插塞式连接器侧的端子与插座式连接器侧的端子的接触状态的图,(a)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侧的第1端子与插座式连接器侧的端子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侧的第2端子与插座式连接器侧的端子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作为一个例子和另一个例子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备的插塞式连接器安装于电缆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向电缆安装作为一个例子和另一个例子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备的插塞式连接器的情形的图,(a)是从反面侧观察安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从反面侧观察安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分解表示作为一个例子和另一个例子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备的插塞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插塞壳体的图,(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
图11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插塞壳体的图,(a)是主视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d)是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所具备的第1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主视图,(f)是后视图。
图13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所具备的第2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主视图,(f)是后视图。
图14是表示插塞式连接器与电缆的安装状态的图,(a)是表示将第1端子安装于电缆的导体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b)是表示将第2端子安装于电缆的导体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5是放大表示插塞式连接器的腿部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16是说明插塞式连接器的第1空间由第2腿部分割的状态的图。
图17是放大表示插塞式连接器的端子用引导槽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备的插座式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分解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备的插座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插座壳体的图,(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
图21是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插座壳体的图,(a)是主视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d)是侧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第1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主视图,(f)是后视图。
图23是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第2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主视图,(f)是后视图。
图24是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状态的图,(a)是表示将第1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导体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b)是表示将第2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导体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5是分解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连接器组所具备的插座式连接器和电线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插座壳体的图,(a)是从前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插座壳体的图,(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
图28是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插座壳体的图,(a)是主视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d)是侧剖视图。
图29是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保持架的图,(a)是从前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保持架的图,(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c)是主视图,(d)是后视图,(e)是侧视图,(f)是侧剖视图。
图31是示意地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的图,(a)是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反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所具备的端子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仰视图,(d)是主视图,(e)是后视图。
图33是表示将保持架以一部分突出的方式安装于作为另一个例子示出的插座式连接器的插座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在图33的状态下将端子***插座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图34所示的状态下的保持架与端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将保持架收纳于插座壳体的状态下的保持架与端子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图34所示的状态下的保持架与上侧的端子的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38是表示将保持架收纳于插座壳体的状态下的保持架与上侧的端子的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图34所示的状态下的保持架与下侧的端子的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40是表示将保持架收纳于插座壳体的状态下的保持架与下侧的端子的关系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安装于电缆1A的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插座式连接器2以及与电线3A连接的插座式连接器3。
另外,关于插塞式连接器1和插座式连接器2,将在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与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安装面的法线方向)设为连接器的上下方向(Z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将收纳于各连接器的壳体的端子所排列设置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Y方向),将向各连接器的壳体内***端子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X方向)而进行说明。
此外,将使安装于被安装构件的连接器位于安装面的上侧的状态下的上方规定为上下方向的上方,将使连接器彼此嵌合时相互与对象侧连接器相对的那一侧规定为前后方向的前方。
另外,关于插座式连接器3,将收纳于壳体的端子所排列设置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Y方向),将向壳体内***端子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X方向)而进行说明。并且,将与宽度方向(Y方向)和前后方向(X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方向)而进行说明。
并且,将壳体的供保持架***的那一侧规定为上下方向的上方,将使连接器彼此嵌合时相互与对象侧连接器相对的那一侧规定为前后方向的前方。
[连接器组的结构例]
在图1~图3所示的连接器组C1、图4~图6所示的连接器组C2等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插塞式连接器(连接器)1。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组C1包括与上述的插塞式连接器1嵌合的插座式连接器2,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器组C2包括与上述的插塞式连接器1嵌合的插座式连接器3。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塞式连接器1形成为能够安装于FPC、FFC等电缆(被安装构件:被连接构件)1A。即,通过将插塞式连接器1所具备的端子13、14电连接(安装)于电缆1A的导体部151bA,将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
另一方面,插座式连接器2形成为能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2A。即,通过将插座式连接器2所具备的端子23、24电连接(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导体部2bA,能将插座式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基板2A。
另外,插座式连接器3包括多个中继端子33,电线3A的导体部3bA分别电连接于各中继端子3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中继端子33电连接于自电线3A的覆盖部3aA暴露的导体部3bA,使插座式连接器3与多个电线3A电连接。
这样,连接器组C1通过使插塞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而将端子13、14与端子23、24导通连接,从而使电缆1A与电路基板2A电连接(参照图2和图3)。
另一方面,连接器组C2通过使插塞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3嵌合而将端子13、14与端子33导通连接,从而使电缆1A与电线3A电连接(参照图5和图6)。
[电缆1A的结构例]
接下来,基于图7和图8说明供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的电缆1A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电缆1A形成为具有正面(前表面:一面)1aA和反面(后表面:另一面)1bA的片状(平板状),正面1aA形成为供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的安装面。此外,电缆1A具有挠性,能使电缆1A沿电缆厚度方向弯曲。
该电缆1A包括在与插塞式连接器1连结时所使用的连结区域11A以及为了与其他电路的布线而使导体层15bA延伸而成的延伸区域12A。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A形成为使连结区域11A位于延伸区域12A的一端侧。并且,在使连结有连结区域11A的插塞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2、插座式连接器3)嵌合的状态下,延伸区域12A位于插座式连接器的相反侧。
另外,电缆1A形成多层构造,包括支承层15aA和被支承层15aA支承的导体层15bA。支承层15aA由多个绝缘体膜形成,用于覆盖导体层15bA。另一方面,导体层15bA是印刷在构成支承层15aA的绝缘体膜之上的导体膜,是与后述的多个端子13、14分别对应的多个布线图案。
另外,在连结区域11A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导体部151bA,该导体部151bA是自支承层15aA暴露的导体层15bA。多个导体部151bA沿前后方向形成两列,各列的导体部151bA形成为沿宽度方向(Y方向)以预定的节距排列。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导体部151bA形成为在俯视(沿安装面1aA观察的状态)下成为交错状。
例如通过在支承层15aA之上印刷多个导体膜而形成导体层15bA,并利用另一支承层15aA覆盖该导体层15bA,从而能够形成上述这样的构造。此时,在以不覆盖导体层15bA的顶端的方式设置另一支承层15aA时,形成导体层15bA的顶端在一侧(上下方向的上方)暴露的电缆1A。
另外,电缆1A的形成方法并不限定于所述的方法,能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形成。
另外,在连结区域11A的上表面形成有固定部15cA,该固定部15cA供插塞式连接器1的后述的保持配件15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A包括宽幅部16A,该宽幅部16A延伸设置于比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导体层15bA靠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侧的位置,在各宽幅部16A的顶端侧(前后方向的前侧)形成有一对固定部15cA。另外,在各宽幅部16A的前后方向的后侧形成有固定部15dA,该固定部15dA供插塞式连接器1的插塞壳体(壳体)10固定。例如能在导体层15bA的印刷工序中与导体层15bA同样地形成该固定部15cA、固定部15d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沿前后方向(X方向)细长地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狭缝11aA。并且,在连结区域11A的狭缝11aA的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沿电缆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贯通的通孔11b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1A包括加强板14A。使用玻璃环氧树脂、不锈钢等形成该加强板14A,通过将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夹入该加强板14A与插塞式连接器1之间,加强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板14A形成为与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加强板14A的俯视(沿安装面1Aa观察的状态)下的轮廓形状形成为与连结区域11A的轮廓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因而,在加强板14A沿前后方向(X方向)细长地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狭缝14aA以及沿电缆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贯通的通孔14bA。并且,在使狭缝11aA与狭缝14aA连通并且使通孔11bA与通孔14bA连通的状态下,利用粘接剂等将加强板14A安装于连结区域11A的反面侧。
此时,优选在俯视(沿安装面1Aa观察的状态)下,导体部151bA的整体与加强板14A重叠。这样,利用加强板14A支承导体部151bA的整体,因此能够抑制导体部151bA沿上下方向(Z方向)弯折或沿宽度方向(Y方向)挠曲。
[插塞式连接器1的结构例]
接下来,基于图9~图17说明插塞式连接器1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如图9所示,插塞式连接器1包括插塞壳体(壳体)10、保持于插塞壳体10的插塞端子(端子:连接器用端子)13、14以及保持于插塞壳体10的保持配件15。
并且,通过将保持于插塞壳体10的插塞端子13、14安装于配置在插塞壳体10的外侧的电缆1A的导体部151bA,将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缆1A。另外,插塞端子13、14通过锡焊等安装于导体部151bA。另外,保持配件15用于在保持于插塞壳体10的状态下通过锡焊等固定于电缆1A的固定部15cA从而将插塞壳体10固定于电缆1A。
插塞壳体10包括具有刚性的壳体主体11,例如使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该插塞壳体10。
另外,在壳体主体11的上部形成有锁定部12,该锁定部12将插塞壳体10和插座式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2、插座式连接器3)的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或解除嵌合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塞壳体10包括壳体主体11和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锁定部12。
壳体主体11包括顶壁111、底壁112、侧壁113以及前壁114,上述侧壁113为一对,分别与顶壁111和底壁112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连续设置,上述前壁114与顶壁111、底壁112以及侧壁113、113的前端连续设置。
并且,在顶壁111的上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锁定部12。具体而言,锁定部12包括杆部121,该杆部121与顶壁111的前端连续设置并向后方延伸。该杆部121的后侧能相对于顶壁111(壳体主体11)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并且,在杆部121的后端形成有操作杆部121的操作部121a,在杆部12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卡合突部121b,该卡合突部121b与形成于插座式连接器的被卡合部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插塞壳体10与插座式连接器的壳体嵌合在一起时,卡合突部121b与被卡合部卡合,能够将各连接器的壳体彼此锁定(维持为嵌合状态)。并且,通过按下杆部121的操作部121a而使杆部121向下方移动,卡合突部121b也向下方移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解除各连接器的壳体彼此的嵌合。
此外,在操作部121a的下侧处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被卡定部121c。该被卡定部121c通过卡定于在顶壁111形成的限制突部111d从而抑制杆部121的后端(操作部121a)向上方过度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壁111处的锁定部12的宽度方向两侧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引导壁部111a,该引导壁部111a引导插塞壳体10与插座式连接器的壳体的嵌合。
并且,在引导壁部111a的后部形成有限制突部111d,该限制突部111d在俯视下以顶端与被卡定部121c重叠的方式向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通过这样设置,在向上方以预定量抬起操作部121a时,被卡定部121c卡定于限制突部111d的顶端,从而限制杆部121向上方的移动。
另外,在顶壁111还形成有引导插塞壳体10与插座式连接器的壳体的嵌合的引导槽111b。
另外,在底壁112的下侧(反面侧)的前端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突部112a以及自突部112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突部112b。该突部112a和突部112b以突出量为电缆1A的厚度与加强板14A的厚度之和以上的方式形成于底壁112。
由于在底壁112形成有上述这样的突部112a、112b,因此在底壁112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112c。并且,在将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时,安装有加强板14A的连结区域11A被收纳于该凹部112c(参照图8的(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塞壳体10包括沿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相对的一对壁部(顶壁111和底壁112)。并且,在作为一对壁部(顶壁111和底壁112)中的一侧的壁部的底壁112形成有收纳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的凹部112c。即,插塞壳体10在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壁部(底壁112)具有用于接纳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接纳部(凹部112c)。
另外,突部112b形成为与狭缝11aA和狭缝14aA对应,通过将突部112b***狭缝11aA和狭缝14aA,抑制电缆1A的宽度方向的错位。另外,利用突部112a抑制电缆1A向前方的错位。
另外,壳体主体11包括分隔壁115,该分隔壁115与一对侧壁113和前壁114连续设置,将利用顶壁111、底壁112、侧壁113、113以及前壁114划分形成的空间上下分隔。
此外,壳体主体11包括多个与顶壁111、分隔壁115以及前壁114连续设置的上侧分隔壁116,利用该上侧分隔壁116将被分隔壁115分隔形成的上侧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空间。另外,壳体主体11包括多个与底壁112、分隔壁115以及前壁114连续设置的下侧分隔壁117,利用该下侧分隔壁117将被分隔壁115分隔形成的下侧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空间。
另外,在前壁114以与利用分隔壁115、上侧分隔壁116以及下侧分隔壁117分隔而成的多个空间连通的方式形成有通孔114a。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多个空间。并且,插塞端子13、14分别压入(***)到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空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1沿上下方向(Z方向)形成有两级的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的空间。此外,在从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壳体主体11时,多个空间形成为交错状。通过这样设置,实现了插塞式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具体而言,在壳体主体11的下侧(安装面1aA侧)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由底壁112、分隔壁115以及下侧分隔壁117划分形成的空间。并且,形成于该壳体主体11的下侧(安装面1aA侧)的空间成为供插塞端子13、14中的后述的第1插塞端子(下侧插塞端子)13压入(***)的第1空间S1。
另一方面,在壳体主体11的上侧(比第1空间S1远离安装面1aA的位置)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由顶壁111、分隔壁115以及上侧分隔壁116划分形成的空间。并且,形成于该壳体主体11的上侧的空间成为供插塞端子13、14中的后述的第2插塞端子(上侧插塞端子)14压入(***)的第2空间S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分隔壁116和下侧分隔壁117形成在沿宽度方向错开的位置。即,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形成为在俯视下有一部分重叠。换言之,在将插塞端子13、14保持于插塞壳体10并且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在沿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上下方向)观察插塞壳体10时,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重叠。
并且,自第1空间S1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压入(***)第1插塞端子13,从而该第1空间S1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口S1a。另外,第1空间S1的前端侧的开口比***口S1a小,以使第1插塞端子13不会脱落。即,利用前壁114限制自***口S1a压入(***)的第1插塞端子13向前方的移动。另外,第1空间S1的前端侧的开口成为向第1空间S1内导入后述的插座式连接器的插座端子的接点部的导入口S1b。该导入口S1b的周缘部形成为锥形,以易于导入插座端子的接点部。
并且,***口S1a与导入口S1b之间成为***部主体S1c,第1插塞端子13的主体部130被收纳于该***部主体S1c。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空间S1包括***口S1a和***部主体S1c,上述***口S1a朝向插塞壳体10的外侧(后方)开口,上述***部主体S1c与***口S1a连通并收纳第1插塞端子13的主体部130。
同样,自第2空间S2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压入(***)第2插塞端子14,从而该第2空间S2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口S2a。另外,第2空间S2的前端侧的开口比***口S2a小,以使第2插塞端子14不会脱落。即,利用前壁114限制自***口S2a压入(***)的第2插塞端子14向前方的移动。另外,第2空间S2的前端侧的开口也成为向第2空间S2内导入后述的插座式连接器的插座端子的接点部的导入口S2b。该导入口S2b的周缘部也形成为锥形,以易于导入插座端子的接点部。
并且,***口S2a与导入口S2b之间成为***部主体S2c,第2插塞端子14的主体部140被收纳于该***部主体S2c。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空间S2包括***口S2a和***部主体S2c,上述***口S2a朝向插塞壳体10的外侧(后方)开口,上述***部主体S2c与***口S2a连通并收纳第2插塞端子14的主体部140。
另外,在顶壁111的下部以与第2空间S2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后方和下方开口的槽部111c。该槽部111c供后述的第2插塞端子14的侧壁144的上端***而引导第2插塞端子14向第2空间S2压入(***)。
该槽部111c形成于第2空间S2的***部主体S2c。此外,在***口S2a也形成有引导第2插塞端子14向第2空间S2压入(***)的第2槽部111e。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槽部111c形成于第2空间S2的宽度方向两侧,各槽部111c形成为自***口S2a延伸至前壁114。
即,第2槽部111e与槽部111c连通。并且,槽部111c存在于第2空间S2的比***方向(X方向)的中央部靠里侧(前侧)的位置。并且,槽部111c的***方向(X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以下的距离以上,该距离是第2插塞端子14在从侧壁144的上端开始向槽部111c***到完成该***的期间内移动的距离。因而,在从开始向槽部111c***到完成第2插塞端子14向第2空间S2的压入(***)的期间内,侧壁144的上端处的最先***槽部111c的部位存在于槽部111c内。
另外,槽部111c形成为槽宽(Y方向的长度)比侧壁144的板厚宽一些。
同样,在分隔壁115的下部以与第1空间S1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后方和下方开口的槽部115a。该槽部115a供后述的第1插塞端子13的侧壁134的上端***而引导第1插塞端子13向第1空间S1压入(***)。
该槽部115a形成于第1空间S1的***部主体S1c。此外,在***口S1a也形成有引导第1插塞端子13向第1空间S1的压入(***)的第2槽部115c。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槽部115a也形成于第1空间S1的宽度方向两侧,各槽部115a形成为自***口S1a延伸至前壁114。
即,第2槽部115c与槽部115a连通。并且,槽部115a存在于第1空间S1的比***方向(X方向)的中央部靠里侧(前侧)的位置。并且,槽部115a的***方向(X方向)的长度形成为第1插塞端子13在从侧壁134的上端开始向槽部111c***到完成该***的期间内移动的距离以上。因而,在从开始向槽部115a***到完成第1插塞端子13向第1空间S1的压入(***)的期间内,侧壁134的上端处的最先***槽部115a的部位存在于槽部115a内。
另外,槽部115a形成为槽宽(Y方向的长度)比侧壁134的板厚宽一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壁115的后端形成有槽部115b,该槽部115b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向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开口。具体而言,槽部115b形成为沿上下方向与形成为连通于1个第2空间S2的两个槽部111c中的一侧(图16和图17的右侧)的槽部111c相对。
即,如图16所示,在从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插塞壳体10时,槽部115b和一槽部111c(图16的右侧)配置为沿上下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该槽部115b供压入(***)完成状态下的第2插塞端子14的腿部141的上部***。
另外,在底壁112的后端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上端向第1空间S1开口的槽部112d。具体而言,在从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插塞壳体10时,槽部112d、一槽部111c(图16的右侧)以及槽部115b配置为沿上下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该槽部112d供压入(***)完成状态下的第2插塞端子14的腿部141的下部***。
此外,在底壁112的后端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分别向第1空间S1和插塞壳体10的下方开口的槽部112e。具体而言,槽部112e形成为沿上下方向与形成为连通于1个第1空间S1的两个槽部115a中的一侧(图16和图17的右侧)的槽部115a相对。
即,如图16所示,在从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插塞壳体10时,槽部112e和一槽部115a(图16的右侧)配置为沿上下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该槽部112e供压入(***)完成状态下的第1插塞端子13的腿部131***。
另外,在底壁112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和后方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112f。该凹部112f收纳压入(***)完成状态下的插塞端子13的安装片(安装部)132。
另外,在一对侧壁113、113分别形成有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113a、113a,延伸部113a、113a相对的区域成为收纳端子13、14的安装片(安装部)132、142的凹部113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13、14的安装片(安装部)132、142在比延伸部113a、113a的后端靠前侧的位置安装于电缆1A的导体部151b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延伸部113a、113a的顶端部(后端部)固定于电缆1A的固定部15dA。此时,利用延伸部113a、113a和加强板14A夹持电缆1A的连结区域11A。
当这样设置时,在电缆1A受到冲击而向与加强板14A分开的方向移动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缆1A与加强板14A的粘接剥离。此外,由于端子13、14的安装片(安装部)132、142位于比延伸部113a、113a的顶端(后端)靠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端子13、14的腿部131、141、安装片132、142因电缆1A的冲击而变形。即,能够保护端子13、14与电缆1A的安装部分不受电缆1A的冲击的影响。
另外,在一对侧壁113、113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对保持配件15进行保持的保持配件安装部113c、113c。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配件安装部113c包括凹部113d和狭缝113e、113e,上述凹部113d向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上述狭缝113e、113e与凹部113d的宽度方向内侧连续设置,供保持配件15的主体部151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并且,在将保持配件15保持于插塞壳体10的状态下,通过将与主体部151的下端连续设置的固定片152固定于电缆1A的固定部15cA,将插塞壳体10固定于电缆1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塞端子包括主体部、腿部以及安装部,上述主体部***到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空间内,上述腿部在将插塞端子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主体部朝向电缆1A的安装面1aA延伸设置,上述安装部与腿部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缆1A。
具体而言,插塞端子包括第1插塞端子13,该第1插塞端子13压入(***)到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下侧(安装面1aA侧)的第1空间S1内。此外,插塞端子包括第2插塞端子14,该第2插塞端子14压入(***)到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上侧(比第1空间S1远离安装面1aA的位置)的第2空间S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插塞端子13具有导电性,并沿插塞壳体1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如图12所示,该第1插塞端子13形成为使1片带板状的金属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后形成的形状,在沿***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呈大致U字形(参照图12的(e)、(f))。这样的第1插塞端子13能够通过例如对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弯曲加工来形成。
另外,第1插塞端子13包括向第1空间S1压入(***)的第1主体部130。此外,第1插塞端子13包括第1腿部131和第1安装片(安装部)132,上述第1腿部131在将第1插塞端子13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第1主体部130朝向安装面1aA延伸设置,上述第1安装片(第1安装部)132与第1腿部131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缆1A。
第1主体部130包括底壁133和侧壁134,该侧壁134与底壁133的宽度方向(Y方向)两端部连续设置。
底壁133包括底壁主体135和接点保护部136,上述底壁主体135与侧壁134的下端连续设置,上述接点保护部136与底壁主体135的前端连续设置并向前方突出。在向第1空间S1压入(***)第1主体部130时,该接点保护部136抑制第1插塞端子13的接点部130a与壳体主体11接触。
另外,在底壁主体135和接点保护部136分别形成有自宽度方向(Y方向)两端朝向外侧突出的限制片135a、136a。并且,在向第1空间S1压入(***)第1主体部130时,利用该限制片135a、136a抑制第1主体部130被倾斜地压入(***)。
侧壁134包括侧壁主体137和接触片138,上述侧壁主体137的下端与底壁主体135连续设置,上述接触片138能弹性变形地与侧壁主体137的前端连续设置,并与插座式连接器的接点部接触。
在侧壁主体137的上端形成有限制突起137a,在向第1空间S1压入(***)第1主体部130时,利用该限制突起137a抑制第1主体部130浮起。
另外,接触片138包括内侧折曲片138a和外侧折曲片138b,上述内侧折曲片138a以向宽度方向内侧折曲的方式与侧壁主体137的前端连续设置,上述外侧折曲片138b以向宽度方向内侧折曲的方式与内侧折曲片138a的前端连续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触片138与一对侧壁主体137、137的各个侧壁主体137、137连续设置,并形成为在俯视下大致轴对称。即,一对接触片138、138包括随着向前方去而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折曲的形状的内侧折曲片138a、138a以及随着向前方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折曲的形状的外侧折曲片138b、138b。
并且,在一对接触片138、138最靠近的部位(内侧折曲片138a与外侧折曲片138b的连续设置部)夹持插座式连接器的接点部(参照图3的(a)和图6的(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一对接触片138、138作为第1插塞端子13的接点部130a发挥功能。并且,使一对外侧折曲片138b作为用于更顺利地导入插座式连接器的接点部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后方突出的延伸设置壁139与一对侧壁主体137、137中的一侧壁主体137的后端连续设置,第1主体部130形成为单侧向后方突出的形状。
在该延伸设置壁139的上端形成有压入突起139a,通过使该压入突起139a与壳体主体11咬合,将第1主体部130压入第1空间S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槽部115a,该槽部115a供第1插塞端子13的侧壁134的上端***,引导第1插塞端子13向第1空间S1的压入(***)。因此,即使在通过按压向第1主体部130的后方突出的单侧的侧壁134而向第1空间S1压入(***)第1插塞端子13的情况下,也抑制第1插塞端子13的错位。结果,能够更顺利且更准确地向第1空间S1压入(***)第1插塞端子13。
并且,第1腿部131自延伸设置壁139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电缆1A:被安装构件)延伸设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腿部131自被压入(***)第1空间S1的状态下的第1主体部130沿壳体厚度方向延伸设置。另外,第1安装片132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与第1腿部131的下端连续设置。
此时,第1腿部131和第1安装片132形成为薄板状(板状),并且形成为板厚方向成为与侧壁主体137的板厚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因而,在将第1主体部130***第1空间S1并且将第1安装片(第1安装部)132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第1腿部131的板厚方向成为宽度方向(Y方向)。即,在将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第1腿部131的板厚方向成为与第1主体部130向第1空间S1***的***方向和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1插塞端子13压入(***)到第1空间S1内时,构成侧壁134的一部分的侧壁主体137的上端被***槽部115a内。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主体137的上端的前端缘成为侧壁134的上端处的最先***槽部115a的部位。
另一方面,第2插塞端子14也具有导电性,并沿插塞壳体1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如图13所示,该第2插塞端子14形成为使1片带板状的金属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后形成的形状,在沿***方向(前后方向;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呈大致U字形(参照图13的(e)、(f))。这样的第2插塞端子14也能够通过例如对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弯曲加工来形成。
另外,第2插塞端子14包括向第2空间S2压入(***)的第2主体部140。此外,第2插塞端子14包括第2腿部141和第2安装片(安装部)142,上述第2腿部141在将第2插塞端子14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第2主体部140朝向安装面1aA延伸设置,上述第2安装片(安装部)142与第2腿部141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缆1A。
第2主体部140包括底壁143和侧壁144,该侧壁144与底壁143的宽度方向(Y方向)两端部连续设置。
底壁143包括底壁主体145和接点保护部146,上述底壁主体145与侧壁144的下端连续设置,上述接点保护部146与底壁主体145的前端连续设置并向前方突出。在向第2空间S2压入(***)第2主体部140时,该接点保护部146抑制第2插塞端子14的接点部140a与壳体主体11接触。
另外,在底壁主体145和接点保护部146分别形成有自宽度方向(Y方向)两端朝向外侧突出的限制片145a、146a。并且,在向第2空间S2压入(***)第2主体部140时,利用该限制片145a、146a抑制第2主体部140被倾斜地压入(***)。
侧壁144包括侧壁主体147和接触片148,上述侧壁主体147的下端与底壁主体145连续设置,上述接触片148能弹性变形地与侧壁主体147的前端连续设置,并与插座式连接器的接点部接触。
在侧壁主体147的上端形成有限制突起147a,在向第2空间S2压入(***)第2主体部140时,利用该限制突起147a抑制第2主体部140浮起。
另外,接触片148包括内侧折曲片148a和外侧折曲片148b,上述内侧折曲片148a以向宽度方向内侧折曲的方式与侧壁主体147的前端连续设置,上述外侧折曲片148b以向宽度方向内侧折曲的方式与内侧折曲片148a的前端连续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接触片148与一对侧壁主体147、147的各个侧壁主体137、137连续设置,并形成为在俯视下大致轴对称。即,一对接触片148、148包括随着向前方去而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折曲的形状的内侧折曲片148a、148a以及随着向前方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折曲的形状的外侧折曲片148b、148b。
并且,在一对接触片148、148最靠近的部位(内侧折曲片148a与外侧折曲片148b的连续设置部)夹持插座式连接器的接点部(参照图3的(b)和图6的(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一对接触片148、148作为第2插塞端子14的接点部140a发挥功能。并且,使一对外侧折曲片148b作为用于更顺利地导入插座式连接器的接点部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后方突出的延伸设置壁149与一对侧壁主体147、147中的一侧壁主体147的后端连续设置,第2主体部140形成为单侧向后方突出的形状。
在该延伸设置壁149的上端形成有压入突起149a,通过使该压入突起149a与壳体主体11咬合,将第2主体部140压入第2空间S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槽部111c,该槽部111c供第2插塞端子14的侧壁144的上端***,引导第2插塞端子14向第2空间S2的压入(***)。因此,即使在通过按压向第2主体部140的后方突出的单侧的侧壁144而向第2空间S2压入(***)第2插塞端子14的情况下,也抑制第2插塞端子14的错位。结果,能够更顺利且更准确地向第2空间S2压入(***)第2插塞端子14。
并且,第2腿部141自延伸设置壁149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电缆1A:被安装构件)延伸设置。该第2腿部14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第1腿部131长。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腿部141自被压入(***)第2空间S2的状态下的第2主体部140沿壳体厚度方向延伸设置。另外,第2安装片142以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与第2腿部141的下端连续设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安装片(第1安装部)132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主体部向空间的***方向)的前方(一侧)突出的方式与第1腿部131连续设置。另外,第2安装片(第2安装部)142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主体部向空间的***方向)的后方(另一侧)突出的方式与第2腿部141连续设置。
另外,在将第1主体部130和第2主体部140***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状态下,第1腿部131和第2腿部14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参照图14)。并且,在将第1主体部130和第2主体部140***第1空间S1和第2空间S2的状态下,第1腿部131和第2腿部141的宽度方向的位置错开大致半个节距。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多个插塞端子保持于插塞壳体10的状态下,安装部(第1安装片132和第2安装片142)呈交错状配置。
此外,在将第1主体部130***第1空间S1的状态下,第1安装片132被收纳于形成在底壁112的后端部的凹部112f。另一方面,在将第2主体部140***第2空间S2的状态下,第2安装片142位于比第2空间S2的***口S1a靠后方的位置。
因而,在将多个插塞端子保持于插塞壳体10并且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的俯视下,第1安装片132与插塞壳体10重叠。另一方面,在将多个插塞端子保持于插塞壳体10并且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的俯视下,第2安装片142自插塞壳体10暴露。
即,在将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在沿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观察插塞壳体10时,第1安装片132和第2安装片142中的任一安装片(安装部)与插塞壳体10重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多个插塞端子保持于插塞壳体的状态下,安装部在隔着空间的***口(后端缘)的两侧呈交错状配置。
另外,第2腿部141和第2安装片142也形成为薄板状(板状),并且形成为板厚方向成为与侧壁主体147的板厚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因而,在将第2主体部140***第2空间S2并且将第2安装片(第2安装部)142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第2腿部141的板厚方向成为宽度方向(Y方向)。即,在将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第2腿部141的板厚方向成为与第2主体部140向第2空间S2***的***方向和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2插塞端子14压入(***)到第2空间S2内时,构成侧壁144的一部分的侧壁主体147的上端被***槽部111c内。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主体147的上端的前端缘成为侧壁144的上端处的最先***槽部111c的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端子13、14的主体部130、140***空间S1、S2的状态下,在从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时,第1***口S1a由第2腿部141分割为两个区域R1、R2(参照图16)。即,在将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在沿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的***方向观察插塞壳体时,第1空间S1的第1***口S1a由第2腿部141分割为两个区域R1、R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主体部130向第1空间S1的压入(***)完成的位置,第1腿部131被***槽部112e而保持为沿宽度方向(Y方向;板厚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使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底壁112的槽部112e作为保持第1腿部131的腿部保持部118发挥功能。这样,插塞式连接器1包括与插塞壳体10连接并用于保持第1腿部131的腿部保持部118。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保持部118与插塞壳体10形成为一体。另外,也可以使与插塞壳体10相互独立的构件与插塞壳体10连接,从而形成腿部保持部。
另外,在第2主体部140向第2空间S2的压入(***)完成的位置,第2腿部141被***槽部115b和槽部112d而保持为沿宽度方向(Y方向;板厚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使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分隔壁115的槽部115b和形成于底壁112的槽部112e作为保持第2腿部141的腿部保持部119发挥功能。这样,插塞式连接器1具备与插塞壳体10连接并用于保持第2腿部141的腿部保持部119。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保持部119也与插塞壳体10形成为一体,但两者也可以相互独立地形成。
通过这样设置,在端子13、14的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压入(***)时、被压入(***)空间S1、S2的端子13、14向电缆1A安装时等,抑制腿部131、141变形。
[插座式连接器2的结构例]
接下来,基于图18~图24说明插座式连接器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如图18和图19所示,插座式连接器2包括插座壳体(壳体)20和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插座端子(端子)23、24。另外,插座式连接器2包括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保持配件25。
并且,通过将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插座端子23、24安装于配置在插座壳体20的外侧的电路基板2A的导体部2bA,将插座式连接器2安装于作为被安装构件的电路基板2A。另外,插座端子23、24也通过锡焊等安装于导体部2bA。另外,保持配件25用于在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状态下通过锡焊等固定于电路基板2A的固定部2cA,从而将插座壳体20固定于电路基板2A。
另外,电路基板2A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包括由具有刚性和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的基板主体2aA。并且,以暴露于该基板主体2aA的正面21aA的方式形成有导体部2bA和固定部2cA。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主体2aA的正面21aA成为安装面。
插座壳体20包括具有刚性的壳体主体21,例如使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该插座壳体20。
另外,在壳体主体21的上部形成有供锁定部12***的锁定部***部22,该锁定部12将插塞壳体10和插座壳体20保持为嵌合状态或解除嵌合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壳体20包括壳体主体21和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锁定部***部22。
壳体主体21包括顶壁211、底壁212、侧壁213以及后壁214,上述侧壁213为一对,分别与顶壁211和底壁212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连续设置,上述后壁214与顶壁211、底壁212以及侧壁213、213的后端连续设置。
并且,在顶壁2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锁定部***部22。具体而言,锁定部***部22包括收纳部221,该收纳部221形成于顶壁211的向上方突出的部位的内侧,用于收纳杆部121。在该收纳部22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与锁定部12的卡合突部121b卡合的被卡合部(卡合凹部)221a。另外,在收纳部221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供引导壁部111a***的引导槽221c。
并且,在顶壁211形成有向引导槽111b收纳的引导突部211b。
另外,在后壁214形成有多个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的空间沿上下方向(Z方向)形成两级。此外,在从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壳体主体21时,多个空间形成为交错状。通过这样设置,实现了插座式连接器2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并且,插座端子23、24分别被压入(***)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空间内。
具体而言,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下侧(安装面21aA侧)的空间成为供插座端子23、24中的后述的第1插座端子23压入(***)的第1空间S3。
另一方面,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上侧(比第1空间S3远离安装面21aA的位置)的空间成为供插座端子23、24中的后述的第2插座端子24压入(***)的第2空间S4。
并且,自第1空间S3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压入(***)第1插座端子23,该第1空间S3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口S3a。同样,自第2空间S4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压入(***)第2插座端子24,该第2空间S4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口S4a。
另外,在壳体主体21形成有向前方(插塞式连接器1侧)开口的嵌合空间S5。该嵌合空间S5是供插塞壳体10的壳体主体11***嵌合的空间,由顶壁211、底壁212、后壁214以及一对侧壁213、213划分形成。因而,第1空间S3和第2空间S4形成为分别与嵌合空间S5连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壁214的后端沿宽度方向排列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向后方突出的突条214a。具体而言,突条214a形成在沿宽度方向彼此相邻的第1空间S3与第2空间S4之间。
另外,在底壁212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和后方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212a。该凹部212a收纳压入(***)完成状态下的第2插座端子24的安装片(安装部)242。
另外,在一对侧壁213、213分别形成有对保持配件25进行保持的保持配件安装部213a、213a。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配件安装部213a包括凹部213b和狭缝213c、213c,上述凹部213b向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上述狭缝213c、213c与凹部213b的宽度方向内侧连续设置,供保持配件25的主体部251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并且,通过在将保持配件25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状态下将与主体部251的下端连续设置的固定片252固定于电路基板2A的固定部2cA,将插座壳体20固定于电路基板2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端子包括主体部、腿部以及安装部,上述主体部***到形成于插座壳体20的空间内,上述腿部在将插座端子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2A的状态下自主体部朝向电路基板2A的安装面21aA延伸设置,上述安装部与腿部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路基板2A。
具体而言,插座端子包括被压入(***)第1空间S3的第1插座端子23,该第1空间S3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下侧(安装面21aA侧)。此外,插座端子包括被压入(***)第2空间S4的第2插座端子24,该第2空间S4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上侧(比第1空间S3远离安装面21aA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插座端子23具有导电性,并沿插座壳体2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如图22所示,该第1插座端子23形成为薄板状,在使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Y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自后方压入(***)第1空间S3,该第1空间S3形成于壳体主体21。这样的第1插座端子23能够通过例如对薄板金属进行冲裁加工来形成。
另外,第1插座端子23包括向第1空间S3压入(***)的第1主体部230。此外,第1插座端子23包括第1腿部231和第1安装片(第1安装部)232,上述第1腿部231在将第1插座端子23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2A的状态下自第1主体部230朝向安装面21aA延伸设置,上述第1安装片(第1安装部)232与第1腿部231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路基板2A。
并且,在第1主体部230的前端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大致棒状的接点部230a。另外,在第1主体部230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有压入突起230b,通过使该压入突起230b与壳体主体21咬合,将第1主体部230压入第1空间S3。并且,在将第1主体部230压入(***)了第1空间S3的状态下,接点部230a被配置在嵌合空间S5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腿部231自第1主体部230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电路基板2A:被安装构件)延伸设置。具体而言,第1腿部231形成为呈曲轴状弯折的形状,下端位于比第1主体部230靠后方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腿部231自被压入(***)第1空间S3的状态的第1主体部230沿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且,第1安装片232以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与该第1腿部231的下端连续设置。
另一方面,第2插座端子24也具有导电性,并沿插座壳体2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如图23所示,该第2插座端子24形成为薄板状,在使板厚方向与宽度方向(Y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自后方压入(***)第2空间S4,该第2空间S4形成于壳体主体21。这样的第2插座端子24也能够通过例如对薄板金属进行冲裁加工来形成。
另外,第2插座端子24包括向第2空间S4压入(***)的第2主体部240。此外,第2插座端子24包括第2腿部241和第2安装片(第2安装部)242,上述第2腿部241在将第2插座端子24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2A的状态下自第2主体部240朝向安装面21aA延伸设置,上述第2安装片(第2安装部)242与第2腿部241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路基板2A。
并且,在第2主体部240的前端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大致棒状的接点部240a。另外,在第2主体部240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有压入突起240b,通过使该压入突起240b与壳体主体21咬合,将第2主体部240压入第2空间S4。并且,在将第2主体部240压入(***)了第2空间S4的状态下,接点部240a被配置在嵌合空间S5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腿部241自第2主体部240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电路基板2A:被安装构件)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设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腿部241自被压入(***)第2空间S4的状态的第2主体部240沿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该第2腿部24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第1腿部231长。并且,第1安装片232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与该第2腿部241的下端连续设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安装片(第2安装部)242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主体部向空间的***方向)的前方(一侧)突出的方式与第2腿部141连续设置。另外,第1安装片(第1安装部)232以向前后方向(X方向:主体部向空间的***方向)的后方(另一侧)突出的方式与第1腿部231连续设置。
即,在将多个插座端子保持于插座壳体20的状态下,安装部(第1安装片232和第2安装片242)呈交错状配置。
此外,在将第2主体部240***第2空间S4的状态下,第2安装片242被收纳在形成于底壁212的后端部的凹部212a内。另一方面,在将第1主体部230***第1空间S3的状态下,第1安装片232位于比第1空间S3的***口S3a靠后方的位置。
因而,在将多个插座端子保持于插座壳体20并且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状态下的俯视下,第2安装片242与插座壳体20重叠。另一方面,在将多个插座端子保持于插座壳体20并且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状态下的俯视下,第1安装片232自插座壳体20暴露。
即,在将插座式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基板2A的状态下,在沿安装面21aA的法线方向观察插座壳体20时,第1安装片232和第2安装片242中的任一安装片(安装部)与插座壳体20重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多个插座端子保持于插座壳体的状态下,安装部在隔着空间的***口(后端缘)的两侧呈交错状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主体部230向第1空间S3的压入(***)完成的位置,第1腿部231在突条214a间被保持为沿宽度方向(Y方向;板厚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使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后壁214的突条214a作为保持第1腿部231的腿部保持部216发挥功能。这样,插座式连接器2包括与插座壳体20连接并用于保持第1腿部231的腿部保持部216。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保持部216与插座壳体20形成为一体。另外,也可以使与插座壳体20相互独立的构件与插座壳体20连接,从而形成腿部保持部。
另外,在第2主体部240向第2空间S4的压入(***)完成的位置,第2腿部241在突条214a间被保持为沿宽度方向(Y方向;板厚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即,使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后壁214的突条214a作为保持第2腿部241的腿部保持部217发挥功能。这样,插座式连接器2包括与插座壳体20连接并用于保持第2腿部241的腿部保持部217。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保持部217也与插座壳体20形成为一体,但两者也可以相互独立地形成。
通过这样设置,在向空间S3、S4压入(***)端子23、24的主体部230、240时,抑制腿部231、241变形。
在使上述的插塞式连接器1与形成有上述这样的结构的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时,插塞壳体10的锁定部12被***插座壳体20的锁定部***部22,壳体主体11被***嵌合空间S5。
此时,杆部121的卡合突部121b***座壳体20的顶壁211向下方按压。这样,在卡合突部121b被顶壁211向下方按压时,杆部121的后端部(操作部121a)以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卡合突部121b能够移动至锁定部***部22的里侧。
并且,在使卡合突部121b移动至锁定部***部22的里侧时,顶壁211对卡合突部121b向下方的按压解除,卡合突部121b利用杆部121的弹性复原力向上方移动。并且,卡合突部121b通过向上方移动而与形成于插座式连接器2的被卡合部221a卡合,从而将插塞式连接器1和插座式连接器2锁定为嵌合状态。
另外,在使插塞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的中途,第1插座端子23的接点部230a的顶端自导入口S1b被导入到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第1空间S1内而与第1插塞端子13的接点部130a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棒状的接点部230a***到一对接触片138、138之间并由一对接触片138、138夹持,从而使第1插塞端子13与第1插座端子23导通连接。
同样,第2插座端子24的接点部240a的顶端自导入口S2b被导入到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第2空间S2内而与第2插塞端子14的接点部140a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棒状的接点部240a***到一对接触片238、238之间并由一对接触片238、238夹持,从而使第2插塞端子14与第2插座端子24导通连接。
通过这样使插塞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2嵌合而使端子13、14与端子23、24导通连接,形成使电缆1A与电路基板2A电连接的连接器组C1。
另一方面,在自插座式连接器2卸下插塞式连接器1时,首先按下杆部121的操作部121a而使杆部121向下方移动。通过这样操作,卡合突部121b也向下方移动,从而解除卡合突部121b与被卡合部221a的卡合。并且,在解除了卡合突部121b与被卡合部221a的卡合的状态下,当沿拔出方向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2拉拽插塞式连接器1时,插塞式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2沿拔出方向进行相对移动。这样,在使插塞式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2沿拔出方向进行相对移动时,首先解除端子彼此的导通连接,然后解除壳体彼此的嵌合。这样自插座式连接器2卸下插塞式连接器1。
[插座式连接器3的结构例]
接下来,基于图25~图40说明插座式连接器3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如图25所示,插座式连接器3包括与电线3A连接的多个中继端子33和形成有多个供中继端子33***的空间的插座壳体30。此外,插座式连接器3包括保持架34,该保持架34安装于插座壳体30而限制中继端子33脱离插座壳体30。
插座壳体30具有刚性,例如能够使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插座壳体30。
如图25和图26所示,该插座壳体30包括大致长方体状的前侧壳体31和与该前侧壳体31的后端连续设置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后侧壳体32。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壳体32形成为比前侧壳体31小一圈,插座壳体30整体上形成将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体连结而成的那样的形状。
前侧壳体31包括顶壁311、底壁312、侧壁313以及后壁314,上述侧壁313为一对,分别与顶壁311和底壁312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连续设置,上述后壁314与顶壁311、底壁312以及侧壁313、313的后端连续设置。
并且,在顶壁3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有锁定部12。具体而言,在顶壁311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收纳杆部121的收纳部311a。并且,在收纳部311a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与锁定部12的卡合突部121b卡合的被卡合部(卡合孔)311b。另外,在收纳部311a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供引导壁部111a***的引导槽311c。
另外,在前侧壳体31形成有向前方(插塞式连接器1侧)开口的嵌合空间S6。该嵌合空间S6是供插塞壳体10的壳体主体11***嵌合的空间,由顶壁311、底壁312、后壁314以及一对侧壁313、313划分形成。
另一方面,后侧壳体32包括顶壁321、底壁322、侧壁323以及前壁324,上述侧壁323为一对,分别与顶壁321和底壁322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连续设置,上述前壁324与顶壁321、底壁322以及侧壁323、323的前端连续设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前侧壳体31的后壁314与后侧壳体32的前壁324一体化,利用后壁314和前壁324形成将插座壳体30前后划分的分隔壁300。
另外,后侧壳体32包括分隔壁325,该分隔壁325与一对侧壁323连续设置,将由顶壁321、底壁322以及侧壁323、323划分而成的空间上下分隔。
此外,后侧壳体32包括多个与顶壁321和分隔壁325连续设置的上侧分隔壁326,利用该上侧分隔壁326将利用分隔壁325分隔出的上侧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空间。另外,后侧壳体32包括多个与底壁322和分隔壁325连续设置的下侧分隔壁327,利用该下侧分隔壁327将利用分隔壁325分隔出的下侧的空间分隔为多个空间。
另外,在分隔壁300形成有使嵌合空间S6与形成于后侧壳体32的空间连通的通孔300a。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插座壳体30的情况下,该通孔300a形成在与利用上侧分隔壁326、下侧分隔壁327分隔出的空间对应的部位。即,在插座壳体30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多个空间。并且,中继端子33分别***到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空间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壳体32的后端部沿上下方向(Z方向)形成两级的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的空间。此外,在从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后侧壳体32时,多个空间形成为交错状。通过这样设置,实现了插座式连接器3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具体而言,在后侧壳体32的后端部的上侧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利用顶壁321、分隔壁325以及上侧分隔壁326划分出的空间。并且,形成于该后侧壳体32的上侧的空间成为供中继端子33***的第1空间S7。
另一方面,在后侧壳体32的后端部的下侧沿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利用底壁322、分隔壁325以及下侧分隔壁327划分出的空间。并且,形成于该后侧壳体32的下侧的空间成为供中继端子33***的第2空间S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分隔壁326和下侧分隔壁327形成在沿宽度方向错开的位置。即,在以中继端子33的***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插座壳体30的状态下的俯视下,第1空间S7的一部分与第2空间S8的一部分重叠。
并且,中继端子33自第1空间S7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被***,该第1空间S7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口S7a。另外,第1空间S7的前端侧的开口(通孔300a)比***口S7a小,以使中继端子33不会脱落。即,利用分隔壁300限制自***口S7a***的中继端子33向前方的移动。另外,第1空间S7的前端侧的开口(通孔300a)成为供中继端子33的大致棒状的接点部333***的***孔S7b。
同样,中继端子33自第2空间S8的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前方被***,该第2空间S8的后端侧的开口成为***口S8a。另外,第2空间S8的前端侧的开口(通孔300a)比***口S8a小,以使中继端子33不会脱落。即,利用分隔壁300限制自***口S8a***的中继端子33向前方的移动。另外,第2空间S8的前端侧的开口(通孔300a)成为供中继端子33的大致棒状的接点部333***的***孔S8b。
另外,在顶壁321的下部以与第1空间S7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前后方向以及下方开口的槽部321a。该槽部321a供后述的中继端子33的突片331d的顶端***而引导中继端子33向第1空间S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8的(b)所示的状态下,槽部321a形成于第1空间S7的宽度方向的单侧(右侧)。并且形成为,在从中继端子33开始向第1空间S7***到完成***的状态为止的期间内,中继端子33的突片331d的顶端通过槽部321a。
同样,在底壁322的下部以与第2空间S8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前后方向以及上方开口的槽部322a。该槽部322a也供中继端子33的突片331d的顶端***而引导中继端子33向第2空间S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8的(b)所示的状态下,槽部322a形成于第2空间S8的宽度方向的单侧(左侧)。并且形成为,在从中继端子33开始向第2空间S8***到完成***的状态为止的期间内,中继端子33的突片331d的顶端通过槽部322a。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插座壳体30时,第2空间S8形成为使第1空间S7反转(旋转180度)后的形状。
另外,在顶壁321以与第1空间S7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上下方向以及前方开口的缺口321c,在该缺口321c内形成有向前方突出并能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抵接片321b。在将中继端子33***第1空间S7的状态(***完成状态)下,该抵接片321b与后述的中继端子33的防脱片331e抵接,从而抑制与电线3A连接的中继端子33脱离(参照图37和图38)。
同样,在底壁322以与第2空间S8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上下方向以及前方开口的缺口322c,在该缺口322c内形成有向前方突出并能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抵接片322b。在将中继端子33***第2空间S8的状态(***完成状态)下,该抵接片322b也与中继端子33的防脱片331e抵接,从而抑制与电线3A连接的中继端子33脱离(参照图39和图4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壳体32的前部形成有供保持架34能滑动地***的保持架收纳空间S9。保持架收纳空间S9形成为在以第1空间S7位于第2空间S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后侧壳体32的情况下向上方开口。即,在以第1空间S7位于第2空间S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后侧壳体32的状态下,保持架34自上方被***保持架收纳空间S9。此时,保持架34能沿上下方向滑动地收纳于保持架收纳空间S9。
该保持架34包括保持架主体340,在以第1空间S7位于第2空间S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后侧壳体32的情况下,该保持架主体340能沿上下方向滑动地安装于后侧壳体32。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主体340包括顶壁341、底壁342以及侧壁343,该侧壁343为一对,分别与顶壁341和底壁342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连续设置。
另外,保持架主体340包括多个与顶壁341和底壁342连续设置的分隔壁344。这样,通过设置分隔壁344,在保持架主体340沿宽度方向排列设有多个通孔345,该通孔345由顶壁341、底壁342以及彼此相邻的分隔壁344、344划分形成,并沿前后方向贯通。并且,各通孔345形成为在将保持架主体340收纳于保持架收纳空间S9的状态下与第1空间S7连通。因而,中继端子33在被***第1空间S7时也贯穿于通孔34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343包括向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后侧延伸部343a和向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下侧延伸部343b。通过这样设置,在将保持架主体340收纳于保持架收纳空间S9时、在使收纳于保持架收纳空间S9的保持架主体340上下滑动时等,能够抑制保持架主体340沿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在顶壁341的下部以配置在通孔345内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第1限制突部341a。在使保持架主体340滑动时,该第1限制突部341a限制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
另外,在第1限制突部341a的后端一体地连续设置有延伸突部341b,该延伸突部341b形成为下表面与防脱片331e的上表面的形状匹配。
并且,在顶壁341的下部以与通孔345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向后方和下方开口的槽部345a。在将中继端子33***第1空间S7的状态(***完成状态)下,中继端子33的突片331d的顶端被***该槽部345a。并且,中继端子33的突片331d引导保持架主体340沿上下方向的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30的(c)所示的状态下,槽部345a形成于通孔345的宽度方向的单侧(右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壁342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第2限制突部342a。该第2限制突部342a沿与第1限制突部341a相同的方向突出,在使保持架主体340滑动时限制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
中继端子33具有导电性,以上下形成有两个通过沿插座壳体30的宽度方向(Y方向)排列设有多个中继端子33而形成的中继端子组的方式保持于插座壳体30。如图31所示,该中继端子33形成为使1片带板状的金属构件沿板厚方向弯曲后形成的形状。这样的中继端子33能够通过例如对带板状的金属构件实施弯曲加工来形成。
另外,中继端子33包括端子主体部331和接点部333,上述端子主体部331具有沿前后方向(中继端子33向空间***的***方向)延伸的周壁,上述接点部333与端子主体部331的前后方向的前侧(一侧)连续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点部333形成为大致棒状,经由连结部332与端子主体部331连结,该连结部332形成为随着向前方去而直径减小。
另外,中继端子33包括电线连接部334,该电线连接部334与端子主体部331的前后方向的后侧(另一侧)连续设置,并与电线3A连接。
电线3A具有挠性,包括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覆盖部3aA和被覆盖部3aA覆盖的导体部3bA。并且,电线3A在与中继端子33连接的那一侧的顶端,使导体部3bA暴露。
并且,通过使电线连接部334与暴露的导体部3bA电连接,将电线3A的导体部3bA与中继端子33导通连接。电线连接部334包括导体铆接部334a和电线铆接部334b,上述导体铆接部334a形成于端子主体部331侧并铆接固定于导体部3bA,上述电线铆接部334b形成在比导体铆接部334a远离端子主体部331的位置,并铆接固定于覆盖部3aA。
此外,中继端子33形成有引导片335,该引导片335形成在比电线铆接部334b远离端子主体部331的位置,引导与电线3A连接的中继端子33向空间***。
端子主体部331包括底壁331a、侧壁331b以及顶壁331c,上述侧壁331b为一对,与底壁331a的宽度方向两端连续设置,上述顶壁331c与侧壁331b连续设置,覆盖底壁331a的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331a、一对侧壁331b、331b以及顶壁331c相当于周壁,端子主体部331形成为大致整周被周壁覆盖的大致箱形。
另外,在一个侧壁331b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片331d。该突片331d是在向空间***中继端子33时使顶端通过槽部321a、槽部322a或收纳于槽部345a的部位。
另外,在顶壁331c的后端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防脱片331e。该防脱片331e能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地形成,在使中继端子33***第1空间S7的状态(***完成状态)下,该防脱片331e的后端与抵接片321b抵接。另外,在使中继端子33***第2空间S8的情况(设为***完成状态的情况)下,该防脱片331e的后端与抵接片322b抵接。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的状态(沿中继端子33向空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接点部333形成在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电线3A的中心偏离的位置(参照图32的(d))。
并且,在以第1空间S7位于第2空间S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后侧壳体32的情况下,向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以接点部333位于下侧的状态***第1空间S7。
另一方面,在以第1空间S7位于第2空间S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后侧壳体32的情况下,向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以接点部333位于上侧的状态***第2空间S8。
即,向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在使***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以电线3A的轴线方向为中心反转(旋转180度)了的状态下***第2空间S8。此外,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接点部333与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接点部333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最短距离)小于电线3A的中心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最短距离)。
此外,在端子主体部331的周壁形成有在如所述那样将中继端子33***到空间内的情况下,向上方开口的第1通孔331f和向下方开口的第2通孔331g。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通孔331f和第2通孔331g形成为在俯视下沿上下方向相互相对。即,第1通孔331f和第2通孔331g形成为在俯视下沿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位于相同的位置。
并且,在使保持架主体340向上下方向的下方(一方向)滑动了时,形成于保持架主体340的第1限制突部341a被***第1通孔331f和第2通孔331g中的任一者(第1通孔331f)。此外,形成于保持架主体340的第2限制突部342a被***另一者(第2通孔331g)。
通过这样设置,仅通过使1个保持架34向一侧(下方)滑动,就能利用保持架34同时限制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以及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
另外,仅通过使1个保持架34向另一侧(上方)滑动,就能同时解除对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的限制以及对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的限制。
另外,在将中继端子33***到各个空间(第1空间S7、第2空间S8)的状态下,接点部333配置在嵌合空间S6内。
接下来,说明插座式连接器3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另外,插座式连接器3的组装方法并不限定于下述的方法。
首先,如图33所示,将保持架34以上部比顶壁321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后侧壳体32。此时,在使通孔345与第1空间S7分别连通的状态下,将保持架主体340收纳于保持架收纳空间S9。
另外,使电线3A与要向后侧壳体32的空间***的多个中继端子33连接(参照图31和图32)。
另外,保持架主体340向后侧壳体32的安装以及电线3A与多个中继端子33的连接可以先进行任一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下来,如图34所示,向后侧壳体32的空间***与电线3A连接的中继端子33。此时,将使***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以电线3A的轴线方向为中心反转(旋转180度)了的状态的中继端子33***第2空间S8。此外,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接点部333与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接点部33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最短距离)小于电线3A的中心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最短距离)。
并且,在将中继端子33***到第1空间S7的状态(***完成状态)下,使第1通孔331f与第1限制突部341a相对,在将中继端子33***到第2空间S8的状态(***完成状态)下,使第2通孔331g与第2限制突部342a相对。
接着,使保持架主体340向下方滑动而将保持架34收纳在保持架收纳空间S9内。通过这样设置,形成于保持架主体340的第1限制突部341a被***第1通孔331f,第2限制突部342a被***第2通孔331g。
这样形成由保持架34同时限制了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以及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的插座式连接器3(参照图36、图38以及图40)。
在使上述的插塞式连接器1与形成为上述这样的结构的插座式连接器3嵌合时,插塞壳体10的锁定部12被***插座壳体30的顶壁3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并且,壳体主体11被***前侧壳体31的嵌合空间S6。
具体而言,杆部121的卡合突部121b被前侧壳体31的顶壁311向下方按压。这样,在卡合突部121b被顶壁311向下方按压时,杆部121的后端部(操作部121a)以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卡合突部121b能够移动至嵌合空间S6的里侧。
并且,在使卡合突部121b移动至嵌合空间S6的里侧时,顶壁311对卡合突部121b向下方的按压解除,卡合突部121b利用杆部121的弹性复原力向上方移动。并且,卡合突部121b通过向上方移动而与形成于插座式连接器3的被卡合部311b卡合,从而将插塞式连接器1和插座式连接器3锁定为嵌合状态。
另外,在使插塞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3嵌合的中途,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接点部333的顶端自导入口S1b被导入到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第1空间S1内而与第1插塞端子13的接点部130a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棒状的接点部333***到一对接触片138、138之间并由一对接触片138、138夹持,从而使第1插塞端子13与中继端子33导通连接。
同样,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接点部333的顶端自导入口S2b被导入到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第2空间S2内而与第2插塞端子14的接点部140a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棒状的接点部333***到一对接触片238、238之间并由一对接触片238、238夹持,从而使第2插塞端子14与第2插座端子33导通连接。
通过这样使插塞式连接器1与插座式连接器3嵌合而使端子13、14与中继端子33导通连接,形成使电缆1A与电线3A电连接的连接器组C2。
另一方面,在自插座式连接器3卸下插塞式连接器1时,首先按下杆部121的操作部121a而使杆部121向下方移动。通过这样操作,卡合突部121b也向下方移动,从而解除卡合突部121b与被卡合部311b的卡合。并且,在解除了卡合突部121b与被卡合部311b的卡合的状态下,当沿拔出方向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3拉拽插塞式连接器1时,插塞式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3沿拔出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这样,在使插塞式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式连接器3沿拔出方向进行相对移动时,首先解除端子彼此的导通连接,然后解除壳体彼此的嵌合。这样自插座式连接器3卸下插塞式连接器1。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插塞式连接器(连接器)1包括插塞壳体(壳体)10和插塞端子(端子),该插塞端子(端子)保持于插塞壳体10,并安装于配置在插塞壳体10的外侧的电缆(被安装构件)1A。
另外,插塞端子包括主体部、腿部以及安装片(安装部),上述主体部被***到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空间S1、S2内,上述腿部在将插塞端子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主体部朝向电缆1A的安装面1aA延伸设置,上述安装片(安装部)与腿部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缆1A。
并且,插塞式连接器1还包括与插塞壳体10连接而用于保持腿部的腿部保持部。
当这样设置时,在向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空间S1、S2***插塞端子时,使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腿部保持部保持插塞端子的腿部。结果,能够抑制插塞端子的腿部变形,更可靠地将插塞端子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
另外,当在向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空间S1、S2***插塞端子时插塞端子的腿部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通过设置腿部保持部,腿部不再被腿部保持部保持,并且不再能将主体部***至***完成位置。因此,能够更容易地确认插塞端子的***不良,出于这样的观点,也能将插塞端子更可靠地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形成为板状。并且,在将主体部***空间并且将安装部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使腿部的板厚方向成为与主体部向空间***的***方向(X方向)和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Z方向)交叉的方向(Y方向)。这样,即使在向空间***具有易于沿板厚方向变形的腿部的插塞端子的情况下,在设置腿部保持部时,也能将插塞端子更可靠地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塞壳体10在壳体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壁部(底壁112)具有用于接纳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接纳部(凹部112c)。并且,腿部自主体部沿壳体厚度方向延伸设置。
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抑制将插塞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的高度增高。另外,能够减小腿部的延伸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保持部一体地形成于插塞壳体10。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抑制零件件数增加。另外,抑制像将腿部保持部设为另外的构件的情况那样地腿部保持部脱离插塞壳体1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腿部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包括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第1空间S1以及在将主体部***空间并且将安装部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比第1空间S1远离安装面1aA的位置的第2空间S2。另外,插塞端子包括第1插塞端子(第1端子)13和第2插塞端子(第2端子)14。并且,第1插塞端子13具有向第1空间S1***的第1主体部130、在将第1插塞端子13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第1主体部130朝向安装面1aA延伸设置的第1腿部131以及与第1腿部131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缆1A的第1安装部132。
另外,第2插塞端子14具有向第2空间S2***的第2主体部140、在将第2插塞端子14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的状态下自第2主体部140朝向安装面1aA延伸设置的第2腿部141以及与第2腿部141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电缆1A的第2安装部142。
并且,第1腿部131和第2腿部141中的至少任一腿部保持于腿部保持部。
当这样设置时,能够抑制第1插塞端子13和第2插塞端子14中的任一腿部变形,从而能将插塞端子更可靠地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特别是,在将比较长的第2插塞端子14的第2腿部141保持于腿部保持部119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腿部的变形。此外,在将第1插塞端子13和第2插塞端子14的腿部131、141都保持于腿部保持部118、119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腿部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塞端子保持于插塞壳体10并且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在沿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Z方向)观察插塞壳体10时,第1空间S1与第2空间S2重叠。
当这样设置时,能够实现插塞式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主体部130、140***到空间S1、S2内的状态下,在沿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的***方向(X方向)观察插塞壳体10时,第1空间S1的第1***口S1a由第2腿部141分割为两个区域R1、R2。
并且,第2腿部141在隔着第1***口S1a的两处保持于腿部保持部119(112d、115b)。
当这样设置时,能够实现插塞式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2腿部141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1安装部132以向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的***方向(X方向)的一侧突出的方式与第1腿部131连续设置。并且,使第2安装部142以向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的***方向(X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方式与第2腿部141连续设置。
当这样设置时,能够抑制第1安装部132、第2安装部142的位置变得与插塞壳体10分开较远,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腿部131、141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塞端子13、14保持于插塞壳体10并且安装于电缆1A的状态下,在沿安装面1aA的法线方向(Z方向)观察插塞壳体10时,第1安装部132和第2安装部142中的任一安装部132与插塞壳体10重叠。
当这样设置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1安装部132、第2安装部142的位置变得与插塞壳体10分开较远,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腿部131、141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多个插塞端子13、14,在将多个插塞端子13、14保持于插塞壳体10的状态下,安装部132、142配置为交错状。当这样设置时,能够确保绝缘距离,并且能够实现插塞式连接器1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在所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端子***到形成于壳体的空间内的技术,但期望使端子被更容易地***到形成于壳体的空间内。
为此,本实施方式的插塞式连接器(连接器)1包括插塞壳体(壳体)10和插塞端子(端子)13、14,该插塞端子(端子)13、14保持于插塞壳体10并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
另外,插塞端子13、14包括主体部130、140和安装片(安装部)132、142,上述主体部130、140***到形成于插塞壳体10的空间S1、S2内,上述安装片(安装部)132、142与主体部130、140连续设置并安装于电缆1A。另外,主体部130、140包括底壁133、143和与底壁133、143连续设置的侧壁134、144。
另外,在空间S1、S2形成有槽部111c、115a,该槽部111c、115a供侧壁134、144的顶端部***,引导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另外,空间S1、S2包括***口S1a、S2a和***部主体S1c、S2c,上述***口S1a、S2a向插塞壳体10的外侧开口,上述***部主体S1c、S2c与***口S1a、S2a连通并收纳插塞端子13、14的主体部130、140。并且,在***部主体S1c、S2c形成有槽部111c、115a。
通过这样设置,能在比***口S1a、S2a靠***方向的里侧(前侧)的位置引导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
另外,该槽部111c、115a的***方向(X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主体部130、140在从侧壁134、144的顶端部开始***到完成***的期间内移动的距离以上。
当这样设置时,在向空间S1、S2压入(***)插塞端子13、14时,能够抑制插塞端子13、14错位。
另外,槽部111c、115a存在于空间S1、S2的比***方向的中央部靠里侧的位置。因此,能将主体部130、140引导至***完成位置附近。
另外,在***口S1a、S2a形成有引导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的第2槽部111e、115c,第2槽部111e、115c与槽部111c、115a连通。当这样设置时,能将主体部130、140从开始***引导至***完成位置附近。
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将插塞端子13、14更顺利且更准确地压入(***)至空间S1、S2内的压入(***)完成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壁133、143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连续设有侧壁134、144,在一侧壁134、144形成有延伸设置壁139、149,该延伸设置壁139、149比另一侧壁134、144向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的***方向(X方向)的后方突出。
这样,在向空间S1、S2压入(***)单侧的侧壁134、144的长度较长的插塞端子13、14的情况下,通常按压向主体部130、140的后方突出的单侧的侧壁134、144。在使用了上述这样的插塞端子13、14的情况下,在向空间S1、S2压入(***)该插塞端子13、14时易于发生错位。
但是,当在空间S1、S2形成用于引导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的槽部111c、115a时,即使在使用了单侧的侧壁134、144的长度较长的插塞端子13、14的情况下,也能更顺利且更准确地向空间S1、S2压入(***)插塞端子13、14。
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按压向主体部130、140的后方突出的单侧的侧壁134、144的情况下,也会抑制插塞端子13、14的错位。结果,能够更顺利且更准确地向空间S1、S2压入(***)插塞端子13、1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塞端子(连接器用端子)13、14包括主体部130、140和安装片(安装部)132、142,上述主体部130、140***到形成于插塞壳体(壳体)10的空间S1、S2内,上述安装片(安装部)132、142与主体部130、140连续设置并安装于电缆(被安装构件)1A。
另外,主体部130、140包括底壁133、143和侧壁134、144,该侧壁134、144为一对,与底壁133、143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连续设置。
并且,在一对侧壁134、144中的一侧壁134、144形成有延伸设置壁139、149,该延伸设置壁139、149在主体部130、140向空间S1、S2***的***方向(X方向)上比另一侧壁134、144突出。
这样,在向形成于插塞壳体(壳体)10的空间S1、S2***具有长度不同的侧壁134、144的插塞端子(连接器用端子)13、14时,能够至少在具有长度较短的侧壁134、144的那一侧,减少向空间S1、S2***时产生于插塞端子13、14的摩擦力。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向空间S1、S2压入(***)插塞端子13、1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座式连接器(连接器)3包括与电线3A连接的多个中继端子(端子)33以及形成有多个供中继端子33***的空间的插座壳体(壳体)30。另外,插座式连接器3包括保持架34,该保持架34安装于插座壳体30而限制中继端子33自插座壳体30的脱离。
另外,中继端子33包括端子主体部331,该端子主体部331具有沿中继端子33向空间***的***方向(X方向)延伸的周壁。此外,中继端子33包括接点部333和电线连接部334,上述接点部333与端子主体部331的***方向一侧连续设置,上述电线连接部334与端子主体部331的***方向另一侧连续设置,并与电线3A连接。
这里,在沿***方向(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接点部333形成在自沿***方向延伸的电线3A的中心偏离的位置。另外,空间包括第1空间S7和第2空间S8,该第1空间S7和第2空间S8分别形成在以***方向(X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插座壳体30的上侧和下侧。
并且,在以第1空间S7位于第2空间S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插座壳体30的情况下,向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以使接点部333位于下侧的状态***第1空间S7。另外,在以第1空间S7位于第2空间S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插座壳体30的情况下,向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以使接点部333位于上侧的状态***第2空间S8。
此外,在以***方向(X方向)成为水平方向并且接点部333位于下侧的方式配置中继端子33的情况下,在中继端子33的周壁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第1通孔331f和向下方开口的第2通孔331g。
另外,保持架34包括保持架主体340,在以第1空间S7位于第2空间S8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插座壳体30的情况下,该保持架主体340能沿上下方向滑动地安装于插座壳体30。
在该保持架主体340形成有第1限制突部341a和第2限制突部342a,在使保持架主体340向下侧(上下方向的一侧)滑动了时,上述第1限制突部341a限制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上述第2限制突部342a限制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
并且,在使保持架主体340向下侧滑动了时,第1限制突部341a向被***第1空间S7的中继端子33的第1通孔331f***。此时,保持架主体340的第2限制突部342a向被***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第2通孔331g***。
通过这样将多个中继端子33***插座壳体30的形成为上下两级的空间,能够实现插座壳体30的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多个中继端子33以接点部333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减小的状态(相互反转后的状态)***到插座壳体30的上下侧。当这样设置时,能够抑制沿宽度方向形成为小型的插座壳体30的高度增高。
这样,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插座式连接器3的结构,能够实现插座式连接器3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中继端子33形成有第1通孔331f和第2通孔331g,因此仅使1个保持架34滑动,就能防止被***到上下侧的中继端子33的脱离。结果,能够简化插座式连接器3的结构。
这样,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能实现小型化并且设为更简单的结构的插座式连接器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方向(X方向)观察插座壳体30的状态下,第1空间S7和第2空间S8形成为交错状。
当这样设置时,被***第1空间S7和第2空间S8的中继端子33的接点部333也配置为交错状,从而能够确保接点部333间的绝缘距离,并且缩短高度方向的距离。结果,能够实现插座式连接器3的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公开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形。
例如,能将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适当地组合而形成连接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多个端子配置为上下两级的结构,但也能设为将多个端子只配置为1级的连接器、配置为3级以上的连接器。
另外,例示了将配置在同一级的端子的形状形成为同一形状的连接器,但也能设为在同一级配置有多种端子的连接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插座式连接器2也形成有腿部保持部。因而,也能将插座式连接器2设为本公开的连接器,将插塞式连接器1设为对象侧连接器。
另外,也可以将本公开应用于将基板彼此、电缆彼此电连接的连接器(插塞式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另外,也可以将本公开应用于将电线与基板电连接的连接器(插塞式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利用1个保持架对配置为两级的各个中继端子33的脱离进行限制的插座式连接器,但也可以使用两个以上的保持架来限制中继端子33的脱离。即,也可以设为使用了在端子主体部331的周壁没有形成第2通孔331g的中继端子的连接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与安装于电缆的插塞式连接器嵌合的插座式连接器,但也能设为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插塞式连接器嵌合的插座式连接器。
另外,也能将插塞式连接器侧的结构设为利用1个保持架对配置为两级的各个中继端子的脱离进行限制的结构。
另外,也能适当地改变壳体、端子以及其他细节部的规格(形状、大小以及布局等)。

Claims (18)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壳体;以及
端子,其保持于所述壳体并能够安装于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的被安装构件,
所述端子包括:
主体部,其***到形成于所述壳体的空间内;
腿部,其在将所述端子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自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延伸设置;以及
安装部,其与所述腿部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而用于保持所述腿部的腿部保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腿部形成为板状,
在将所述主体部***所述空间并且将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所述腿部的板厚方向成为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空间***的***方向和所述安装面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壳体厚度方向的一侧的壁部具有用于接纳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接纳部,
所述腿部自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壳体厚度方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腿部保持部与所述壳体形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包括:
第1空间,其形成于所述壳体;以及
第2空间,其在将所述主体部***所述空间并且将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形成于所述壳体的比所述第1空间远离所述安装面的位置,
所述端子包括:
第1端子,其具有***所述第1空间的第1主体部、在将所述端子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自所述第1主体部朝向所述安装面延伸设置的第1腿部以及与所述第1腿部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第1安装部;以及
第2端子,其具有***所述第2空间的第2主体部、在将所述端子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自所述第2主体部朝向所述安装面延伸设置的第2腿部以及与所述第2腿部连续设置并能够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第2安装部,
所述第1腿部和所述第2腿部中的至少任一腿部被所述腿部保持部保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壳体并且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在沿所述安装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壳体时,所述第1空间与所述第2空间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主体部***所述空间的状态下,在沿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空间***的***方向观察所述壳体时,所述第1空间的第1***口由所述第2腿部分割为两个区域,
所述第2腿部在隔着所述第1***口的两处被所述腿部保持部保持。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安装部以向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空间***的***方向的一侧突出的方式与所述第1腿部连续设置,
所述第2安装部以向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空间***的***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方式与所述第2腿部连续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壳体并且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状态下,在沿所述安装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壳体时,所述第1安装部和所述第2安装部中的任一安装部与所述壳体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多个所述端子,
在将多个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安装部呈交错状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续设置的侧壁,
在所述空间形成有槽部,所述槽部供所述侧壁的顶端部***而引导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空间***,
所述空间包括***口和***部主体,所述***口朝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开口,所述***部主体与所述***口连通并收纳所述端子的所述主体部,
在所述***部主体形成有所述槽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的***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所述主体部在从所述侧壁的顶端部开始***到完成***的期间内移动的距离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存在于所述空间的比***方向的中央部靠里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口形成有引导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空间***的第2槽部,
所述第2槽部与所述槽部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壁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连续设有所述侧壁,
在一侧壁形成有延伸设置壁,所述延伸设置壁在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空间***的***方向上比另一侧壁突出。
16.一种连接器用端子,其中,
该连接器用端子是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所包括的连接器用端子。
17.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端子,其为多个,与电线连接;
壳体,其形成有多个供所述端子***的空间;以及
保持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而限制所述端子脱离所述壳体,
所述端子包括:
端子主体部,其具有沿所述端子向所述空间***的***方向延伸的周壁;
接点部,其与所述端子主体部的所述***方向一侧连续设置;以及
电线连接部,其与所述端子主体部的所述***方向另一侧连续设置,并与所述电线连接,
在沿所述***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接点部形成在自沿所述***方向延伸的所述电线的中心偏离的位置,
所述空间包括第1空间和第2空间,所述第1空间和第2空间分别形成在以所述***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壳体的上侧和下侧,
在以所述第1空间位于所述第2空间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的情况下,向所述第1空间***的所述端子以使所述接点部位于下侧的状态***所述第1空间,
在以所述第1空间位于所述第2空间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的情况下,向所述第2空间***的所述端子以使所述接点部位于上侧的状态***所述第2空间,
在以所述***方向成为水平方向并且所述接点部位于下侧的方式配置所述端子的情况下,在所述端子的所述周壁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第1通孔以及向下方开口的第2通孔,
所述保持架包括保持架主体,在以所述第1空间位于所述第2空间的上方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保持架主体能沿上下方向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
在所述保持架主体形成有第1限制突部和第2限制突部,在使所述保持架主体向所述上下方向的一侧滑动了时,所述第1限制突部限制被***所述第1空间的所述端子的脱离,所述第2限制突部限制被***所述第2空间的所述端子的脱离,
在使所述保持架主体向所述一侧滑动了时,所述第1限制突部***所述第1通孔和所述第2通孔中的任一者,所述第2限制突部***另一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方向观察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形成为交错状。
CN201910346142.6A 2018-04-27 2019-04-26 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Active CN110416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7705A JP7117485B2 (ja) 2018-04-27 2018-04-27 コネクタ
JP2018087648A JP7122540B2 (ja) 2018-04-27 2018-04-27 コネクタ
JP2018-087705 2018-04-27
JP2018-087648 2018-04-27
JP2018087650A JP7001962B2 (ja) 2018-04-27 2018-04-27 コネクタ
JP2018-087650 2018-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6769A true CN110416769A (zh) 2019-11-05
CN110416769B CN110416769B (zh) 2022-09-23

Family

ID=68205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6142.6A Active CN110416769B (zh) 2018-04-27 2019-04-26 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11796B2 (zh)
CN (1) CN110416769B (zh)
DE (1) DE1020191106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7485B2 (ja) * 2018-04-27 2022-08-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64864B2 (ja) * 2020-12-11 2023-04-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5654A (en) * 1989-03-08 1991-07-3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ocket contacts of different sizes hav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erroneous connection
JPH0737632A (ja) * 1993-07-19 1995-02-07 Nippon Atsuchiyaku Tanshi Seizo Kk 表面実装コネクタ
JP2000077120A (ja) * 1998-08-27 2000-03-1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US6217347B1 (en) * 1999-10-01 2001-04-17 Berg Technology,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ultiple arrays of contacts with co-linear mounting points
CN1299168A (zh) * 1999-11-30 2001-06-13 莫列斯公司 电连接器
TW539306U (en) * 2002-06-20 2003-06-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5116230A (ja) * 2003-10-03 2005-04-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CN1855644A (zh) * 2005-02-02 2006-11-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US20090149087A1 (en) * 2007-12-05 2009-06-11 Yazaki Corporatio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CN105514708A (zh) * 2014-10-10 2016-04-2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7144Y2 (ja) * 1992-11-19 1997-02-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JPH1012309A (ja) * 1996-06-25 1998-01-16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4069937B2 (ja) 1996-08-01 2008-04-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6755680B2 (en) * 2001-01-19 2004-06-29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Fixture device for use in connection of flat wire member with terminal connector
US6835076B2 (en) * 2002-09-30 2004-12-2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4319166B2 (ja) * 2005-05-12 2009-08-26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遊動型コネクタ
US20070093089A1 (en) * 2005-10-20 2007-04-26 Ford Douglas K Relay-fuse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CN2932676Y (zh) * 2006-07-03 2007-08-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916955B2 (ja) * 2007-06-07 2012-04-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内蔵ユニット
SG152104A1 (en) * 2007-11-07 2009-05-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Connector
JP5141315B2 (ja) * 2008-03-14 2013-02-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支持構造
CN104756325B (zh) * 2012-10-30 2017-04-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4180145A (ja) * 2013-03-15 2014-09-25 Yazaki Corp ヒューズブロック
JP6279846B2 (ja) * 2013-07-01 2018-02-1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スクイブの接続装置
JP6664111B2 (ja) 2014-12-05 2020-03-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JP7033727B2 (ja) 2017-08-09 2022-03-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63446B1 (ja) * 2017-11-16 2019-02-0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5654A (en) * 1989-03-08 1991-07-3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ocket contacts of different sizes hav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erroneous connection
JPH0737632A (ja) * 1993-07-19 1995-02-07 Nippon Atsuchiyaku Tanshi Seizo Kk 表面実装コネクタ
JP2000077120A (ja) * 1998-08-27 2000-03-1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US6217347B1 (en) * 1999-10-01 2001-04-17 Berg Technology,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ultiple arrays of contacts with co-linear mounting points
CN1299168A (zh) * 1999-11-30 2001-06-13 莫列斯公司 电连接器
TW539306U (en) * 2002-06-20 2003-06-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652294B1 (en) * 2002-06-20 2003-11-25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having securely retained contacts
JP2005116230A (ja) * 2003-10-03 2005-04-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CN1855644A (zh) * 2005-02-02 2006-11-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US20090149087A1 (en) * 2007-12-05 2009-06-11 Yazaki Corporatio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CN105514708A (zh) * 2014-10-10 2016-04-2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110695A1 (de) 2019-10-31
CN110416769B (zh) 2022-09-23
US20190334265A1 (en) 2019-10-31
US10811796B2 (en) 202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4058B (zh) 连接器及使用该连接器的电线短路方法
US7850471B2 (en) Shorting terminal, connector and shorting method
CN110416824A (zh) 连接器组以及连接器
CN104466523B (zh) 连接器
CN101252232B (zh) 端子接头、连接器和形成方法
EP173217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378449B (zh) 连接器
US6220874B1 (en) Wire harness assembly
CN110416769A (zh) 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所具备的连接器用端子
US7090543B2 (en) Wire harness connector
CN102447185A (zh) 连接器
CN105900288A (zh) 电缆保持构件、插头式连接器、连接器装置、扁平电缆以及插头式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EP152472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6471683A (zh) 具有端子座的电连接器
CN201576789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2832508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3403973A (zh)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
EP0991139B1 (en) A connector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P3979432A1 (en) Plug housing and plug connector
JP2000251996A (ja) スプライス吸収構造
CN110416768A (zh) 连接器用端子以及连接器
GB1584910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ousin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7122540B2 (ja) コネクタ
CN107834317B (zh) 一种母头连接器、公头连接器及组合
CN113841307A (zh) 连接器组以及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