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02326A - 发动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02326A
CN110402326A CN201780086566.2A CN201780086566A CN110402326A CN 110402326 A CN110402326 A CN 110402326A CN 201780086566 A CN201780086566 A CN 201780086566A CN 110402326 A CN110402326 A CN 1104023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ressure stage
gas
cylinder head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65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堀正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stern Stock Co
Original Assignee
Western Stock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ern Stock Co filed Critical Western Stock Co
Publication of CN110402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023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67/1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charging or scavenging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04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with exhaust drive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13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with exhaust-driven pump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10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exhaust manifo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heavy duty applications, e.g. trucks, buses, tractors, locomoti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2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cooling, or for removing solid constituents of, exhaust
    • F01N3/021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cooling, or for removing solid constituents of, exhaust by means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Exhaust-Gas Circulating Devic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发动机装置(1)具备:排气歧管(4),其设置在作为气缸盖(2)的一个侧面的排气侧面;以及二级增压器(30),其通过从排气歧管(4)排出废气来驱动。二级增压器(30)由与排气歧管(4)连结的高压级增压器(51)和与高压级增压器(51)连结的低压级增压器(52)构成。高压级增压器(51)配置在排气歧管(4)的侧方。低压级增压器(52)配置在排气歧管的上方(4)。高压级增压器(51)的排气出口(58)和低压级增压器(52)的排气入口(60)经由具有挠性的高压废气配管(59)而连结。

Description

发动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增压器的发动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提高发动机输出、改善油耗为目的,在发动机装置中搭载有通过排气能量来压缩新气体的增压器,以增大发动机的气缸内的空气密度(参照专利文献1)。在柴油机发动机中,不仅通过向气缸内大量供给高密度的空气来使大量燃料燃烧以增大发动机输出、发动机转矩,还通过促进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来抑制预混合燃烧,从而实现NOx排出量的减少。
另外,在由1台增压器构成的单级增压器中,由于在满足高输出发动机的要求方面存在极限,所以提出有搭载二级增压器的发动机,该二级增压器是将2台增压器以高压级和低压级的方式串联连结而成的(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175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2377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发动机的搭载空间根据搭载对象的作业车辆(建设机械、农业作业机等)是各种各样的,但近年来,由于轻量化、紧凑化的要求,搭载空间受限(狭小的)的情况较多。因此,需要紧凑地布局发动机的构成部件。
本申请发明研究如上所述的现状,以提供实施了改进的发动机装置为目的。
本申请发明的发动机装置具备:排气歧管,其设置在作为气缸盖的一个侧面的排气侧面;以及增压器,其通过从所述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来驱动,所述增压器由二级增压器构成,所述二级增压器具备:高压级增压器,其与所述排气歧管连结;以及低压级增压器,其与所述高压级增压器连结,所述高压级增压器固定于所述排气歧管并配置在所述排气歧管的侧方,所述低压级增压器固定于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排气侧面并配置在所述排气歧管的上方,另一方面,所述高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出口与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入口经由具有挠性的配管而连结。
在本申请发明的发动机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气缸盖在其内部具备肋部,所述肋部从所述排气侧面中的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安装部朝向与所述排气侧面相对的进气侧面而延伸设置。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发动机装置中,也可以为:所述发动机装置为具备废气净化装置的结构,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用于净化来自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入口配置在和所述排气侧面交叉的所述气缸盖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与所述排气侧面相交的角部的附近,从所述排气侧面的那一侧观察,所述低压级增压器配置在靠近所述一个侧面处,并且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出口朝向所述一个侧面的那一侧设置。
进一步地,也可以为:在所述气缸盖的上方,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的窜缸混合气体出口在靠近所述气缸盖的与所述一个侧面为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的位置朝向所述排气侧面侧配置,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新气体入口设置在所述另一个侧面的那一侧,所述窜缸混合气体出口经由还原软管而与供气管连结,所述供气管与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新气体入口连结。
在本申请发明的发动机装置中,由于小容量的高压级增压器配置在排气歧管的侧方且高容量的低压级增压器配置在排气歧管的上方,所以能够将排气歧管和二级增压器紧凑地配置在大致方框内,能够实现发动机装置的小型化。进一步地,由于高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出口与低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入口经由具有挠性的配管而连结,所以能够降低由热伸长所引起的该配管的低循环疲劳断裂的危险性。另外,由于低压级增压器固定于气缸盖的排气侧面并且高压级增压器固定于排气歧管,所以能够将构成二级增压器的高压级增压器和低压级增压器分开并牢固地固定在气缸盖以及排气歧管。进一步地,由于高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出口和低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入口是经由具有挠性的配管连结的,所以能够减小由于该配管的热伸长而施加于二级增压器的应力。由此,能够减小施加于高压级增压器和排气歧管的连结部的应力和施加于低压级增压器和气缸盖的连结部的应力,能够防止这些连结部的连结不良、连结部件的破损。
在本申请发明的发动机装置中,若使气缸盖在其内部具备:从排气侧面中的低压级增压器的安装部朝向与排气侧面相对的进气侧面延伸设置的肋部,则能够在气缸盖中提高低压级增压器的安装部周边的刚性,能够防止由于向气缸盖安装低压级增压器而引起的气缸盖的变形等。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发动机装置中,发动机装置为具备用于对来自排气歧管的废气进行净化的废气净化装置的结构,废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入口配置在和上述排气侧面交叉的气缸盖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与上述排气侧面相交的角部的附近,从排气侧面侧观察,低压级增压器配置在靠近一个侧面处,并且低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出口朝向一个侧面侧设置,如果设为上述结构,则能够缩短并简化用于将低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出口与废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入口相连的配管。由此,能够将供给至废气净化装置的废气维持在高温,能够防止废气净化装置的再生能力下降。
进一步地,若使得在气缸盖的上方,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的窜缸混合气体出口在靠近气缸盖的与一个侧面为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的位置朝向排气侧面侧配置,低压级增压器的新气体入口朝向另一个侧面侧设置,窜缸混合气体出口经由还原软管与连结于低压级增压器的新气体入口的供气管连结,则通过将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的窜缸混合气体出口以及连结于低压级增压器的新气体入口的供气管这双方配置在靠近气缸盖的上述另一个侧面的位置,能够缩短还原软管,并且不需要还原软管内部的冻结对策。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动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左视图。
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右视图。
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是放大示出二级增压器的周边的示意性左视图。
图7是放大示出上述二级增压器的周边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8是放大示出上述二级增压器的周边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9是将气缸盖罩局部剖开而放大示出低压级增压器的周边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上述低压级增压器的安装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1是放大示出用于支承废气净化装置的支承台的周边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2是放大示出上述支承台的周边的示意性左视图。
图13是放大示出上述支承台的周边的示意性右视图。
图14是放大示出上述支承台的周边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上述支承台和废气净化装置的安装结构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通过图14的A-A位置的剖面示出上述支承台和废气净化装置的示意性左视图。
图17是放大示出气缸盖周边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18是放大示出上述气缸盖的前部周边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9是放大示出上述气缸盖的前部周边的示意性左视图。
图20是将上述气缸盖的前部以及EGR冷却器局部剖开而示出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1是示出气缸盖中的排气流路以及进气流路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俯视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气缸盖前部周边的线束(Wire Harness)的配置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23是示出气缸盖前部周边的线束的配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5对作为发动机装置的一例的发动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发动机1由柴油发动机构成。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对于发动机1,将与曲轴5平行的两个侧部(夹着曲轴5的两侧的侧部)称为左右,将飞轮壳体7的设置侧称为前侧,将冷却风扇9的设置侧称为后侧,为便于说明,将这些作为发动机1的四周以及上下的位置关系的基准。
如图1~图5所示,在发动机1的与曲轴5平行的一个侧部配置有进气歧管3,并在另一个侧部配置有排气歧管4。在实施方式中,在气缸盖2的右侧面,进气歧管3与气缸盖2一体成形。在气缸盖2的左侧面设置有排气歧管4。气缸盖2搭载在内置有曲轴5和活塞(省略图示)的气缸体(cylinder block)6上。
使曲轴5的前后端侧从气缸体6的前后两个侧面突出。在发动机1的与曲轴5交叉的一个侧部(在实施方式中为气缸体6的前侧面侧)固定安装有飞轮壳体7。在飞轮壳体7内配置有飞轮8。飞轮8被构成为固定安装在曲轴5的前端侧并与曲轴5一体旋转。构成为:经由飞轮8而将发动机1的动力取出到作业机(例如,液压挖掘机、叉车等)的工作部。在发动机1的与曲轴5交叉的另一个侧部(在实施方式中为气缸体6的后侧面侧)设置有冷却风扇9。构成为:从曲轴5的后端侧经由带10向冷却风扇9传递旋转力。
在气缸体6的下表面配置有机油盘11。在机油盘11内积存有润滑油。机油盘11内的润滑油由润滑油泵(省略图示)吸引,并经由配置在气缸体6的右侧面的机油冷却器13以及滤油器14而供给至发动机1的各润滑部,上述润滑油泵配置在气缸体6的与飞轮壳体7的连结部分,且配置在气缸体6的右侧面侧。供给至各润滑部的润滑油在这之后将返回到机油盘11。润滑油泵构成为通过曲轴5的旋转来驱动。
如图4所示,在发动机1的右侧部,在气缸体6的与飞轮壳体7的连结部分安装有用于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泵15。燃料供给泵15配置在EGR装置24的下方。另外,在气缸盖2的进气歧管3与燃料供给泵15之间配置有共轨16。共轨16固定在气缸体6的右侧面的上部靠前部位。在利用气缸盖罩18覆盖的气缸盖2上表面部,设置有具有电磁开关控制型的燃料喷射阀的对应于4个气缸的各喷射器(省略图示)。
各喷射器经由燃料供给泵15以及圆筒状的共轨16而与搭载于作业车辆的燃料箱(省略图示)连接。燃料箱的燃料被从燃料供给泵15压送到共轨16,从而高压燃料将贮存于共轨16。通过对各喷射器的燃料喷射阀分别进行开关控制,共轨16内的高压燃料被从各喷射器喷射到发动机1的各气缸。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用于覆盖设置于气缸盖2上表面部的进气阀门以及排气阀门(省略图示)等的气缸盖罩18的上表面,设置有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该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用于取入从发动机1的燃烧室等泄露到气缸盖2上表面侧的窜缸混合气体(Blowby Gas)。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的窜缸混合气体出口经由还原软管68而与二级增压器30的进气部连通。在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内被去除了润滑油成分的窜缸混合气体经由二级增压器30等而回到进气歧管3。
如图3所示,在发动机1的左侧部,飞轮壳体7安装有发动机启动用启动器20。发动机启动用启动器20配置在排气歧管4的下方。发动机启动用启动器20在气缸体6与飞轮壳体7的连结部的下方的位置,安装在飞轮壳体7的后侧面的左侧部位。
如图2所示,在气缸体6的后侧面的靠左部位配置有冷却水润滑用的冷却水泵21。另外,在冷却水泵21的左侧设置有交流发电机12,该交流发电机12是通过发动机1的动力进行发电的发电机。从曲轴5的前端侧经由带10向冷却风扇9、交流发电机12以及冷却水泵21传递旋转动力。搭载于作业车辆的散热器(省略图示)内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泵21的驱动而被供给至冷却水泵21。然后,冷却水被供给至气缸盖2内以及气缸体6内,来冷却发动机1。
如图3所示,冷却水泵21配置在低于排气歧管4的高度的位置,与散热器(radiator)的冷却水出口连通的冷却水入口管22固设在气缸体6的左侧面,且设置在与冷却水泵21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另一方面,如图2以及图5所示,与散热器的冷却水入口连通的冷却水出口管23固设在气缸盖2的上表面的后部靠右部位。气缸盖2在其右后角部具有冷却水排水部35,并在冷却水排水部35的上表面设置有冷却水出口管23。
如图4以及图5所示,EGR装置24配置在气缸盖2的右侧。EGR装置24具有:作为中继管道的收集器25,其使发动机1的再循环废气(来自排气歧管4的EGR气体)与新气体(来自空气净化器的外部空气)混合并供给至进气歧管3;进气节流阀部件26,其使收集器25与空气净化器连通;再循环废气配管28,其为经由EGR冷却器27而与排气歧管4连接的回流管道的一部分;以及EGR阀部件29,其使收集器25与再循环废气配管28连通。
在该实施方式中,EGR装置24的收集器25与进气歧管3的右侧面连结,该进气歧管3和气缸盖2一体成形而构成气缸盖2的右侧面。即,收集器25的出口开口部连结在设置于气缸盖2的右侧面的进气歧管3的入口开口部。另外,再循环废气配管28的EGR气体入口在气缸盖2的右侧面的靠前部位与设置在气缸盖2内的EGR气体通路的EGR气体出口连结。收集器25安装于进气歧管3,再循环废气配管28安装于气缸盖2,由此,EGR装置24被固定于气缸盖2。
在EGR装置24中,进气歧管3与新气体导入用的进气节流阀部件26经由收集器25而连通连接。与再循环废气配管28的出口侧相连的EGR阀部件29与收集器25连通连接。收集器25形成为前后长尺寸的大致筒状。进气节流阀部件26借助螺栓而被紧固在收集器25的供气取入侧(长尺寸方向的前部侧)。收集器25的供气排出侧借助螺栓而紧固在进气歧管3的入口侧。此外,EGR阀部件29通过调节位于其内部的EGR阀的开度,来调节EGR气体向收集器25的供给量。
向收集器25内供给新气体,并且从排气歧管4经由EGR阀部件29向收集器25内供给EGR气体(从排气歧管4排出的废气的一部分)。新气体与来自排气歧管4的EGR气体在收集器25内混合之后,收集器25内的混合气体被供给至进气歧管3。即,从发动机1排出至排气歧管4的废气的一部分从进气歧管3返回发动机1,由此,高负荷运行时的最高燃烧温度下降,来自发动机1的NOx(氮氧化物)的排出量降低。
如图1以及图3~图5所示,EGR冷却器27固定于气缸盖2的前侧面。在气缸盖2内流动的冷却水和EGR气体相对于EGR冷却器27而流入流出,在EGR冷却器27内对EGR气体进行冷却。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突出设置有用于连结EGR冷却器27的左右一对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并且,在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的前侧面连结EGR冷却器27。即,EGR冷却器27以使EGR冷却器27的后侧面与气缸盖2的前侧面分离的方式,配置在飞轮壳体7的上方位置且配置在气缸盖2的前方位置。
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在气缸盖2的左侧配置有二级增压器30。二级增压器30具备高压级增压器51和低压级增压器52。高压级增压器51具有:内置有涡轮机叶轮(turbine wheel,省略图示)的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和内置有鼓风机叶轮(blower wheel,省略图示)的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低压级增压器52具有:内置有涡轮机叶轮(省略图示)的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和内置有鼓风机轮(省略图示)的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
在二级增压器30的排气路径中,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连结于排气歧管4,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经由高压废气配管59而连结于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排气连结管119连结于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高压废气配管59由具有挠性的配管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高压废气配管59的一部分形成为蛇腹状。
尾管(省略图示)经由废气净化装置100而连接在排气连结管119。从发动机1的各气缸排出至排气歧管4的废气经过二级增压器30以及废气净化装置100等而从尾管排放到外部。
在二级增压器30的进气路径中,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经由供气管62而连接于空气净化器,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经由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而连结于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EGR装置24的进气节流阀部件26经由中间冷却器(省略图示)而连接于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被吸入到空气净化器的新气体(外部空气)在通过空气净化器被除尘以及净化之后,经由二级增压器30、中间冷却器、进气节流阀部件26、收集器25等而被送到进气歧管3,然后被供给至发动机1的各气缸。
废气净化装置100是用于捕集废气中的粒状物质(PM)等的装置。如图1~图5所示,在俯视时,废气净化装置100具有在与曲轴5交叉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得比较长的大致圆筒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废气净化装置100配置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的上方。废气净化装置100借助左支承托架117、右支承托架118和支承台121而被支承在气缸盖2的前部。
废气取入侧和废气排出侧左右分开设置在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左右两侧(长尺寸方向一端侧和长尺寸方向另一端侧)。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废气取入侧的废气入口管116经由排气连结部件120和直线状的排气连结管119而与二级增压器30的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的排气出口连接,其中,排气连结部件120具有侧视时呈大致L字形的废气通路。排气连结部件120固定于支承台121的左侧面。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废气排出侧连接于尾管(省略图示)的废气取入侧。
废气净化装置100具有如下结构,即,将例如铂金等柴油氧化催化剂102和蜂窝结构的烟尘过滤器(soot filter)103串联排列而容纳在内部。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柴油氧化催化剂102的氧化作用而生成的二氧化氮(NO2)被取入到烟尘过滤器103内。发动机1的废气中包含的粒状物质被烟尘过滤器103捕集,并通过二氧化氮而被连续地氧化去除。因此,除了去除发动机1的废气中的粒状物质(PM)之外,还降低了发动机1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的含量。
废气净化装置100具备:在外周面具备废气入口管116的上游侧壳部105、与上游侧壳部105连结的中间壳部106、以及与中间壳部106连结的下游侧壳部107。将上游侧壳部105与中间壳部106串联排列并连结,从而构成耐热金属材料制的气体净化壳体104。在气体净化壳体104内借助圆筒的内侧壳部(省略图示)而容纳有柴油氧化催化剂102和烟尘过滤器103。另外,下游侧壳部107内装有开设着许多消音孔的内侧壳部(省略图示),并且在与内侧壳部之间填充有陶瓷纤维制消音材料,由此构成了消音器。
在废气通过柴油氧化催化剂102以及烟尘过滤器103时,若废气温度超过可再生温度(例如,约300℃),则在柴油氧化催化剂102的作用下,废气中的一氧化氮被氧化成不稳定的二氧化氮。然后,通过二氧化氮还原为一氧化氮时所释放出的氧,堆积在烟尘过滤器103中的粒状物质被氧化去除,由此,烟尘过滤器103的粒状物质捕集能力得以恢复,烟尘过滤器103得到再生。
接下来,参照图6~图10等,对二级增压器30的结构以及安装结构进行说明。二级增压器30通过从排气歧管4排出的废气的流体能量而使流入到气缸盖2的进气歧管3的新气体压缩。二级增压器30包括:与排气歧管4连结的高压级增压器51和与高压级增压器51连结的低压级增压器52。
如图7以及图8所示,高压级增压器51配置在排气歧管4的左侧。低压级增压器52配置在排气歧管4的上方。即,将小容量的高压级增压器51与排气歧管4的左侧面对置地配置,另一方面,将大容量的低压级增压器52与气缸盖2以及气缸盖罩18的左侧面对置地配置。因此,在气缸盖2的左侧的空间中,不仅能够将排气歧管4和二级增压器30紧凑地配置在主视及后视呈大致方形的框内,还能够使二级增压器30的最上部位置为低于发动机1的最上部位置的位置。因此,能够有利于发动机1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3以及图6所示,从左侧观察发动机1时,低压级增压器52配置在气缸盖2的左侧,并且相比高压级增压器51配置在前方。因此,能够在低压级增压器52的下方的、气缸体6的左侧面前部的周边,扩大用于配置其他应用部件的空间。例如,能够在低压级增压器52与发动机启动用启动器20之间配置通过曲轴5的旋转力而工作的液压泵等外部辅助设备。
如图6~图8等所示,高压级增压器51具备: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其配置在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的后侧;以及高压级中间壳体72,其将两个壳部53、54连结起来。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具备:高压级排气入口57,其与排气歧管4的排气歧管排气出口49连通;以及高压级排气出口58,其与高压废气配管59的上游侧端部连通。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具备:高压级新气体入口66,其与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的下游侧端部连通;以及高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7,其与中间冷却器(省略图示)连接。此外,管的上游侧端部是指气流的上游侧的端部,管的下游侧端部是指气流的下游侧的端部。
另一方面,低压级增压器52具备: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其配置在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的后侧;以及低压级中间壳体75,其将两个壳部55、56连结起来。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具备:低压级排气入口60,其与高压废气配管59的下游侧端部连通;以及低压级排气出口61,其与排气连结管119的上游侧端部连通。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具备: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其与供气管62的下游侧端部连通;以及低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4,其与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的上游侧端部连通。
排气歧管4的用于排出废气的排气歧管排气出口49朝向左方开口。并且,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的高压级排气入口57朝向排气歧管4开口,另一方面,高压级排气出口58朝向前方开口。另外,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的低压级排气入口60朝向下方开口,另一方面,低压级排气出口61朝向前方开口。
如图6~图8所示,在二级增压器30中,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的高压级新气体入口66朝向后方开口,另一方面,高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7朝向下方开口。另外,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的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朝向后方开口,另一方面,将低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4构成为从左侧突出之后朝向后方。并且,U字状的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的下游侧端部连结在高压级新气体入口66,另一方面,低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4与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的上游侧端部连结。
如图6~图8所示,利用凸缘部将排气歧管4的排气歧管排气出口49和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的高压级排气入口57螺纹连结。由此,高压级增压器51固定于坚固的排气歧管4。另外,利用凸缘部将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的高压级排气出口58与大致L字状的高压废气配管59的下游侧端部(后端)螺纹连结,另一方面,利用凸缘部将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的低压级排气入口60与高压废气配管59的上游侧端部(上端)螺纹连结。大致L字状的高压废气配管59由具有挠性的配管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具备蛇纹管部59a。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低压级增压器52固定于气缸盖2的左侧面(排气侧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缸盖2的左侧面的中央部靠前部位设置有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同时参照图12、图16和图19)。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设置在排气歧管4的上方且设置在与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对置的位置。低压级增压器52借助大致L字形的安装托架132而安装于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安装托架132具备:增压器侧平面部132a,其配设在左右方向上;以及头侧平面部132b,其从增压器侧平面部132a的右侧端向前方突出。
安装托架132的增压器侧平面部132b通过螺栓133而固定安装在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的前侧面右边缘部位。安装托架132的头侧平面部132a通过前后一对的螺栓133而固定安装在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由此,低压级增压器52固定于坚固的气缸盖2。
在该实施方式中,低压级增压器52固定在气缸盖2的左侧面(排气侧面),高压级增压器51固定于排气歧管4,因此能够将构成二级增压器30的高压级增压器51和低压级增压器52分开而牢固地固定在坚固的气缸盖2以及排气歧管4。另外,低压级增压器52经由排气连结管119和排气连结部件120与固定在气缸盖2的前部的支承台121连结,因此能够将低压级增压器52可靠地固定于发动机1,进而能够将二级增压器30可靠地固定于发动机1。
另外,高压级增压器51的高压级排气出口58和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排气入口60经由具有挠性的高压废气配管59而连结,因此能够降低由热伸长引起的高压废气配管59的低循环疲劳断裂的危险性。进一步地,能够降低由于高压废气配管59的热伸长而施加于二级增压器30的应力。由此,能够降低施加于高压级增压器51和排气歧管4的连结部的应力以及施加于低压级增压器52和气缸盖2的连结部的应力,能够防止这些连结部的连结不良、连结部件的破损。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气缸盖2在其内部具备肋部135,该肋部135从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朝向气缸盖2的右侧面(进气侧面)延伸设置。肋部135从气缸盖底面136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由此,能够在气缸盖2中提高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的周边的刚性,能够防止由向气缸盖2安装低压级增压器52所引起的气缸盖2的变形等。另外,在气缸盖底面136,与肋部135的右端部连续地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阀臂机构安装座137。由此,能够提高肋部135的刚性,进而能够提高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的周边的刚性。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发动机1是OHV(Overhead valve,顶置气门)式的发动机,将利用气缸盖2和气缸盖罩18围起来的空间构成为阀臂室。如图9所示,在该阀臂室内容纳有喷射器138以及气门机构。在前后方向以等间隔配置有多个阀臂机构安装座137,在阀臂机构安装座137上配置有用于支承阀臂轴(省略图示)的阀臂轴支承部139,多个阀臂140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阀臂轴。构成为:通过使各阀臂189绕阀臂轴摆动,各气缸的进气阀门以及排气阀门(省略图示)进行开关动作。
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从左侧观察,低压级增压器52配置在靠近气缸盖2的前侧面(一个侧面)处,并且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的低压级排气出口61朝向气缸盖2的前侧面侧设置。另外,构成废气净化装置100的排气入口的废气入口管116配置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和右侧面(排气侧面)相交的角部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并简化作为将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排气出口61和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废气入口管116相连的配管的排气连结管119和排气连结部件120。由此,能够将供给至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废气维持在高温,能够防止废气净化装置1的再生能力下降。
此外,在本申请发明中,若为废气净化装置100的排气入口配置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一个侧面)和右侧面(排气侧面)相交的角部的附近的结构,则不管废气净化装置100的搭载位置、配置方向如何,都能得到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上述效果。例如,废气净化装置100可以以左右横长的方式配置在气缸盖2的前方且配置在飞轮壳体7的上方(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012598号公报),也可以以前后横长的方式(沿着曲轴5的方向)配置在气缸盖2的上方(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6-079870号公报)。
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取入窜缸混合气体的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设置在气缸盖2上。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载置并固定在用于覆盖气缸盖2的上表面的气缸盖罩18的上表面。在气缸盖2的上方,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的窜缸混合气体出口70在靠近气缸盖2的后侧面(另一个侧面)的位置朝向左侧面侧配置。另外,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的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朝向后方开口。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供气管62连结于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由此,能够在窜缸混合气体出口70的附近配置供气管62,能够缩短将窜缸混合气体出口70与供气管62相连的还原软管68的尺寸,从而防止在低温环境下的还原软管68内的冻结。
如图6所示,在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和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中,将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低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4以及高压级新气体入口66朝向同一方向(后方)开口。因此,成为容易将与空气净化器连通的供气管62连结到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并且容易将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连结到低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4以及高压级新气体入口66的结构,所以能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由大致U字形的金属管65a和树脂管65b构成,其中,大致U字形的金属管65a的一端通过凸缘连结而螺纹紧固在高压级新气体入口66,树脂管65b将金属管65a的另一端和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的低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4连通。由此,在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中,金属管65a以高刚性固定于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另一方面,通过树脂管65b使得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和金属管65a的组装误差得以缓和并将它们连通。
另外,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的低压级新气体供给口64从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的外周面的左下部位朝向左斜上方伸出,并进一步朝向后方弯曲,因此能够增大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金属管65a)的弯折部分的曲率。因此,能够抑制在低压新气体通路管65内发生紊流,从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排出的压缩空气被顺利地供给至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
如图8所示,高压级增压器51在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的外周面下部的靠右部位具备朝向下方伸出的新气体供给口64。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与和中间冷却器连通的高压新气体通路管71连结,经由高压新气体通路管71而将压缩空气供给至中间冷却器。另外,在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的下方,设置有朝向左侧开口的冷却水入口管22。在冷却水入口管22,连接有与散热器相连的冷却水配管150。因此,能够集中布设高压新气体通路管71和冷却水配管150,所以不仅能够简化搭载发动机1的主机侧的配管结构,还能够构成为容易进行组装作业、维护作业的状态。
另外,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发动机1在其后部(冷却风扇9侧)配置有冷却水出口管23、供气管62以及进气节流阀部件26。因此,在搭载发动机1的主机侧,在将利用冷却风扇9的冷却风的散热器、空气净化器以及中间冷却器配置于冷却风扇9后方的情况下,不仅能够缩短与散热器连接的冷却水配管、与空气净化器以及中间冷却器连通的新气体用配管的尺寸,还能够集中进行该配管连接作业。因此,不仅主机侧的组装作业性、维护作业性变得容易,还能够在主机侧有效地配置与发动机1连结的各部件。
如图6~图8所示,在高压级增压器51中,在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和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的连结部分亦即高压级中间壳体72的外周面的上部以及下部,连结有高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3以及高压用润滑油返回管74。在低压级增压器52中,在低压级涡轮机壳部55与低压级压缩机壳部56的连结部分亦即低压级中间壳体75的外周面的上部以及下部,连结有低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6以及低压用润滑油返回管77。
高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3的下端与设置在气缸体6的左侧面的中央部的连接部件78a连接,另一方面,上端与高压级增压器51的高压级中间壳体72的上部连结。在高压级中间壳体72的上部,设置有将高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3的上端和低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6的下端连通的连结接头78b。低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6的上端与设置在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中间壳体75的上部的连接部件78c连结。由此,在气缸体6内的油路中流动的润滑油通过高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3而被供给至高压级增压器51的高压级中间壳体72,并且通过高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3以及低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6而被供给至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中间壳体75。
高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3被从气缸体6的左侧面的连接部件78a导向后方斜上方,在高压级压缩机壳部54和气缸体6之间通过而被导向与气缸盖2的左侧面对置的位置。进一步地,高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3绕开排气歧管4的后端部并在高压级中间壳体72的右侧通过,被导向连结接头78b。另外,低压用润滑油供给管76具有侧视呈大致L字形的形状,从连结接头78b以沿着高压级增压器51和高压废气配管59的方式被导向连接部件78c。这样,通过以缩短润滑油供给管73、76的尺寸、并利用作为高刚性部件的二级增压器30围起来的方式配置管道,从而能够将润滑油高效地供给至二级增压器30,同时,还能够防止由外力造成的润滑油供给管73、76的破损。
另外,高压用润滑油返回管74的一端(下端)在连接部件78a的上方与设置于气缸体6的左侧面的中央部的连结接头80的前端面连结。高压用润滑油返回管74的另一端(上端)与高压级增压器51的高压级中间壳体72的外周面下部连结。另外,低压用润滑油返回管77的一端(下端)与从连结接头80的中途部朝向前方斜上方突出的连接部位连结。另一方面,低压用润滑油返回管77的另一端(上端)与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中间壳体75的外周面下部连结。因此,在高压级增压器51以及低压级增压器52中流动的润滑油从中间壳体72、75的下部经由润滑油返回管74、77而在连结接头80中合流,并回到气缸体6内的油路。
高压用润滑油返回管74从高压级涡轮机壳部53的下方通过排气歧管4的排气歧管排气出口49的下方而被导至连结接头80。另外,低压用动作返回管77在高压废气配管59和排气歧管4之间通过而被导至连结接头80。这样,通过以缩短润滑油返回管74、77的尺寸、并利用作为高刚性部件的二级增压器30覆盖的方式配置管道,从而能够将润滑油高效地供给至二级增压器30,并且还能够防止由外力造成的润滑油返回管74、77的破损。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6等,对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废气净化装置100构成为上游侧壳部105、中间壳部106、下游侧壳部107按照该顺序串联连结,并且以左右横长的方式配置在气缸盖2的前部上方。
上游侧壳部105和中间壳部106的连结部分由一对厚板状的夹持凸缘108、109从废气移动方向的两侧夹持而连结。即,利用夹持凸缘108、109来夹持设置在上游侧壳部105的下游侧开口边缘的接合凸缘和设置在中间壳部106的上游侧开口边缘的接合凸缘,将上游侧壳部105的下游侧和中间壳部106的上游侧连结起来,构成气体净化壳体104。此时,通过借助螺栓对夹持凸缘108、109进行紧固,上游侧壳部105和中间壳部106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起来。
另外,中间壳部106和下游侧壳部107的连结部分由一对厚板状的夹持凸缘110、111从废气移动方向的两侧夹持而连结。即,利用夹持凸缘108、109来夹持设置在中间壳部106的下游侧开口边缘的接合凸缘和设置在下游侧壳部107的上游侧开口边缘的接合凸缘,将中间壳部106的下游侧和下游侧壳部107的上游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起来。
在上游侧壳部105的排气入口侧的外周部设置有废气入口管116,废气入口管116的排气取入侧经由作为排气中继路的排气连结部件120以及排气连结管119而与二级增压器30的低压级排气出口61(参照图6等)连通。排气连结部件120被构成为侧视呈大致L字形的形状,并且将排气取入侧设置在后方而与排气连结管119连结,另一方面,将排气排出侧设置在上方而与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废气入口管116连结。如图11、图12以及图16所示,排气连结部件120通过上下一对的螺栓122、12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支承台121的左侧面的前部。
如图11以及图15所示,废气净化装置100借助左右支承托架117、118和支承台121而安装于气缸盖2的前部。废气净化装置100具备:左托架紧固脚112,其焊接固定在上游侧壳部105的外周面下部;以及右托架紧固脚113,其形成在夹持凸缘110的下部。
左右支承托架117、118具有包括水平部和立起部的大致L字形,该立起部从该水平部的左右外侧端朝向上方突出。左支承托架117的水平部通过前后一对的螺栓固定在支承台121的平面部121a的上表面靠左部位。右支承托架118的水平部通过前后一对的螺栓固定在支承台121的平面部121a的上表面右边缘部位。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左右托架紧固脚112、113分别通过前后一对的螺栓以及螺母而安装于左右支承托架117、118。
在右支承托架118的立起部的上表面形成有缺口部118a,该缺口部118a能够临时放置用于对夹持凸缘110、111的下部进行紧固的螺栓的头部。在将废气净化装置100组装到发动机1时,在将左右支承托架117、118以及排气连结部件120安装到支承台121的状态下,将用于对夹持凸缘110、111的下部进行紧固的螺栓的头部与右支承托架118的缺口部118a对准。由此,能够使废气净化装置100相对于发动机装置1对准,并且容易进行将废气净化装置100组装到发动机1时的螺纹紧固作业,从而提高组装作业性。
如图11~图16所示,俯视时,支承台121的平面部121a具有右部位比左部位更长的大致L字形。俯视时,平面部121a被配置为沿着气缸盖2的前侧面以及右侧面而覆盖气缸盖2的前部。在平面部121a之上搭载有废气净化装置100。
另外,支承台121具备多个脚部121b、121c、121d、121e,多个脚部121b、121c、121d、121e从平面部121a朝向下方突出设置并固定于气缸盖2。脚部121b、121c、121d、121e之间,在上侧形成有凸形的拱形。在气缸盖2,在左侧面的靠前部位设置有排气侧安装部123b,在前侧面的中央部靠上部位设置有第1中央安装部123c,在前侧面的右边缘部位设置有第2中央安装部123d,在与右侧面一体成形的进气歧管3的上表面的前端部位设置有进气侧安装部123e。
排气侧脚部121b的下端部利用前后一对的螺栓固定于排气侧安装部123b。第1中央脚部121c的下端部利用1个螺栓固定于第1中央安装部123c。第2中央脚部121d的下部利用上下一对的螺栓固定于第2中央安装部123d。进气侧脚部121e具备在上下方向贯穿设置的前后一对的螺栓插通孔,并且利用插通于这些螺栓插通孔的前后一对的螺栓而安装于进气侧安装部123e。
如图11、图13~图15以及图21所示,在气缸盖2的右侧面一体成形有进气歧管3。并且,进气侧脚部121e固定于设置在进气歧管3的进气侧安装部123e,因此能够在坚固的进气歧管3上载置并牢固地固定进气侧脚部121e。另外,能够从气缸盖2的上侧进行用于将进气侧脚部121e固定于进气歧管3的前后一对螺栓的松紧作业。因此,能够在将配置在例如气缸盖2的右侧的EGR装置24(参照图5等)安装到进气歧管3的状态下实施支承台121的安装作业以及拆卸作业,从而提高发动机1的组装作业性以及维护性。
如图11、图13以及图15所示,在进气侧安装部123e的下方,在进气歧管3的右侧面以及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前后一对的加强肋部124、124。加强肋部124、124在上下方向延伸设置,能够提高进气侧安装部123e周边的进气歧管3的强度。由此,能够防止由向进气歧管3安装支承台121而引起的进气歧管3以及气缸盖2的变形。
如图11~图16所示,在支承台121中,平面部121a和脚部121b、121c、121d、121e一体成形,另一方面,脚部121b、121c、121d、121e之间形成为拱形,因此既能够确保支承台121的刚性又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通过使支承台121为一体成形部件,能够降低部件数量。另外,通过在脚部121b、121c、121d、121e之间形成拱形的间隙,能够防止在脚部121b、121c、121d、121e的周边形成热积存。由此,能够防止对搭载在例如后述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等的脚部周边的电子部件的热损伤、EGR冷却器27等冷却部件的冷却不足。
另外,支承台121具备:排气侧脚部121b,其固定在气缸盖2的左侧面;进气侧脚部121e,其固定在气缸盖2的右侧面;以及中央脚部121c、121d,其固定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因此,能够在气缸盖2的右侧面、左侧面和前侧面这共计3个面固定支承台121,能够提高废气净化装置100的支承刚性。
如图11、图13以及图15所示,关于进气侧脚部121e与第2中央脚部121d之间的拱形、中央脚部121c、121d之间的拱形、排气侧脚部121b与第1中央脚部121c之间的拱形,拱形的高度和大小(宽度)上是彼此不同的。另外,排气侧脚部121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和进气侧脚部121e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彼此不同。通过适当地设计这些拱形、脚部的长度,能够利用支承台121来抵消进气侧和排气侧的振动,能够降低废气净化装置100的振动。
如图11以及图16所示,支承台121的平面部121a以及脚部121b、121c、121d、121e与气缸盖罩18隔开间隔而配置。由此,在支承台121与气缸盖罩18之间形成有冷却风通路148,该冷却风通路148供来自配置在发动机1的后部的冷却风扇9(参照图3等)的冷却风149流动。因此,能够经由冷却风通路148而将来自冷却风扇9的冷却风149引导至气缸盖2的前侧面侧,能够适当地冷却气缸盖2的前侧面周边。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安装有EGR冷却器27和后述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因此通过从冷却风扇9经由冷却风通路148而引导至气缸盖2的前侧面的冷却风149,能够促进EGR冷却器27的冷却,能够防止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热损伤。
接下来,参照图17~图21等,对气缸盖2的前侧面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1所示,气缸盖2形成有:多个进气流路36,它们将新气体导入至多个进气端口(省略图示);以及多个排气流路37,它们从多个排气端口导出废气。并且,将多个进气流路36合流到一起的进气歧管3与气缸盖2的右侧部一体形成。通过将气缸盖2和进气歧管3构成为一体,能够提高从进气歧管3到进气流路36的气体密封性,并且提高气缸盖2的刚性。
在与气缸盖2的左侧面连结的排气歧管4的右侧面,与气缸盖2内的上游侧EGR气体通路31连通的EGR气体出口41以及与多个排气流路37连通的排气入口42在前后方向排列并开口。在排气歧管4内,形成有与EGR气体出口41以及排气入口42连通的排气集中部43。在排气歧管4的左侧面后部,与排气集中部43连通的排气歧管排气出口49开口。若来自气缸盖2的排气流路37的废气通过排气入口42而流入到排气集中部43,则废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而从EGR气体出口41流入到气缸盖2内的上游侧EGR气体通路31,剩余的废气从排气歧管排气出口49流入到二级增压器30(参照图7等)。
气缸盖2在与一体成形有进气歧管3的右侧面(进气侧面)相反一侧的左侧面(排气侧面)连结有排气歧管4,并且在前侧面(与排气侧面交叉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连结有EGR冷却器27。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的左右两个边缘部(气缸盖2的左前角部以及右前角部),左右的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朝向前方突出设置。EGR冷却器27与左右的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的前侧面连结。在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内形成有EGR气体通路31、32和冷却水路38、39。
通过在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中构成EGR气体通路31、32以及冷却水路38、39,无需在EGR冷却器27与气缸盖2之间设置冷却水用配管以及EGR气体用配管。因此,EGR气体、冷却水不会影响配管的伸缩等,从而能够确保与EGR冷却器27的连结部分的密封性,不仅如此,还能够在提高针对热、振动等来自外部的变动要素的耐性(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紧凑地构成。
如图17、图20以及图21所示,在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内设置有上游侧EGR气体通路31,在右EGR冷却器连结部34内设置有下游侧EGR气体通路32。上游侧EGR气体通路31俯视呈大致L字形,并且一端和另一端在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的前侧面和左侧面开口,将EGR冷却器27的背面左下部位和设置在排气歧管4的右侧面靠前部位的EGR气体出口41相连。下游侧EGR气体通路32俯视呈大致L字形,并且一端和另一端在右EGR冷却器连结部34的前侧面和右侧面开口,将EGR冷却器27的背面右上部位和再循环废气配管28的EGR气体入口相连。
在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内形成有下游侧冷却水路38,该下游侧冷却水路38被从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的前侧面导向后侧。下游侧冷却水路38设置在比上游侧EGR气体通路31更靠上侧的位置,将从EGR冷却器27的背面左上部位排出的冷却水输送到气缸盖2内的冷却水通路。另外,在右EGR冷却器连结部34内形成有上游侧冷却水路39,该上游侧冷却水路39被从右EGR冷却器连结部34的前侧面导向后侧。上游侧冷却水路39设置在比下游侧EGR气体通路32更靠下侧的位置,将在气缸盖2内的冷却水通路中流动的冷却水输送到EGR冷却器27的背面右下部位。
如图17~图20所示,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设置有排气压力传感器151,该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用于检测排气歧管4内的废气压力。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安装于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该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的中央部靠上部位处朝向前方突出设置。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设置在左右的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之间。在该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中,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的左边缘部与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的右边缘部靠上部位连续形成。
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经由设置在气缸盖2内的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和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而与排气歧管4连接,该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将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与排气歧管4相连。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从气缸盖2的左侧面的前端部位朝向右侧贯穿设置,在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的内部通过而被导向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的内部。另外,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在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内朝向前侧弯折,并且在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的前侧面开口。在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的前侧面,安装有孔填充部件155,该孔填充部件155用于封堵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的端部。
如图18所示,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具备传感器安装孔152a,该传感器安装孔152a从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的上表面朝向下方贯穿设置并与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相连。在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安装于传感器安装孔152a的状态下,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下端部在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露出。
另一方面,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在气缸盖2的左侧面前部的左侧,配置在排气歧管4的上方。检测用配管安装台座156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在排气歧管4的上表面的靠前部位。在检测用配管安装台座156的上表面安装有后侧接头部件157。另外,前侧接头部件158安装于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的端部,该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在气缸盖2的左侧面的前端部位开口。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前端经由前侧接头部件158而与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连接。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后端经由后侧接头部件157而与排气歧管4内的排气集中部43(参照图21)连接。此外,在检测用配管安装台座156的上表面,在比后侧接头部件157更靠前方的位置安装有废气温度传感器159。废气温度传感器159是用于检测在排气歧管4内的排气集中部43中流动的废气的温度的传感器。
从变成高温的排气歧管4传递到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热经由前侧接头部件158而在气缸盖2中扩散。由此,成为如下结构,即,排气歧管4的热以及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热不会直接传递到不耐热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因此,能够防止由排气歧管4以及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热引起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故障、误动作,同时,还能够缩短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长度。另外,通过缩短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长度,能够提高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可靠性并且使得容易配置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从而实现设计工时的降低、发动机1的制造性及组装性的提高。
如图17以及图20所示,在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内,在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的附近设置有下游侧冷却水路38,因此能够高效降低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内的气体温度。因此,能够使从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内的气体传递到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热收敛在允许范围内,同时还能够缩短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并且使得容易向气缸盖2形成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另外,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在突出设置于气缸盖2的前侧面的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以及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的内部通过,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内的气体,能够防止由热引起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故障、误动作。进一步地,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安装在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该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在一对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之间突出设置于气缸盖2的前侧面,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压力传感器151,能够防止由热引起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故障、误动作。
另外,如图19所示,前侧接头部件158的安装位置设置在比检测用配管安装台座156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在从后侧接头部件157朝向左斜前方向伸出之后,绕开废气温度传感器159而向右方弯曲并被导向斜上方,之后,沿着气缸盖2的左侧面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朝向前方配设,并与前侧接头部件158连接。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前侧接头部件158那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后侧接头部件157那一侧的端部更高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废气所包含的油分、水分在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内变成液体而侵入到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内,能够准确地检测废气压力。
如图17~图21所示,通过构成为突出设置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的结构,不需要用于将排气歧管4、EGR冷却器27以及EGR装置24连通的EGR气体用的配管,从而减少了EGR气体通路中的连结部位。因此,在利用EGR气体来实现降低NOx的发动机1中,不仅能够降低EGR气体泄露,还能够抑制由配管的伸缩引起的应力变化等所导致的变形。另外,在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内形成有EGR气体通路31、32和冷却水路38、39,因此简化了在气缸盖2内构成的各通路31、32、38、39的形状,由此,不使用复杂的型芯就能够容易地铸造气缸盖2。
另外,由于排气歧管4侧的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和进气歧管3侧的右EGR冷却器连结部34是分离的,所以能够抑制由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各自中的热变形引起的相互影响。因此,不仅能够防止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与EGR冷却器27的连结部分的气体泄露、冷却水泄露、破损等,还能够保持气缸盖2的刚性平衡。另外,能够降低气缸盖2的前侧面中的容积,所以能够实现气缸盖2的轻量化。进一步地,由于能够从气缸盖2的前侧面分离地配置EGR冷却器27,从而构成为在EGR冷却器27的前后具有空间的结构,所以能够使冷却空气在EGR冷却器27的周边流动,能够提高EGR冷却器27中的冷却效率。
如图17所示,在左EGR冷却器连结部33,上下地配置有下游侧冷却水路38和上游侧EGR气体通路31,在右EGR冷却器连结部34,上下配置有下游侧EGR气体通路32和上游侧冷却水路39。并且,下游侧冷却水路38的冷却水入口和下游侧EGR气体通路32的EGR气体入口配置在同一高度,另一方面,上游侧冷却水路39的冷却水出口和下游侧EGR气体通路32的EGR气体出口配置在同一高度。
通过构成为在分离并突出设置的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中内设有EGR气体通路31、32以及冷却水路38、39,从而缓和了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双方中的热变形的影响。另外,在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内,在EGR气体通路31、32中流动的EGR气体被在冷却水路38、39中流动的冷却水冷却,还抑制了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中的热变形本身。进一步地,在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各自中,EGR气体通路31、32和冷却水路38、39掉换各自的上下高度位置而配置。因此,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中的热分布上下反向,能够降低气缸盖2中的高度方向的热变形的影响。
接下来,参照图22以及图23等,对配设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周边的线束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中,将多个线束捆扎而成的线束集合体171沿着气缸盖罩18的右侧面而在前后方向上配设。线束集合体171是从主线束集合体(省略图示)分支出来的,该主线束集合体从安装于发动机1的外部连接用线束连接器(省略图示)延伸。
线束集合体171的前端部配设在气缸盖罩18与支承台121的进气侧脚部121e之间。在气缸盖罩18的右前角部的附近,线束集合体171分支成EGR阀线束172、EGR气体温度传感器线束173和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4。EGR阀线束172在支承台121的第2中央脚部121d与进气侧脚部121e之间通过而与EGR阀部件29电连接。EGR气体温度传感器线束173在第2中央脚部121d与进气侧脚部121e之间通过而与EGR气体温度传感器181电连接,该EGR气体温度传感器181用于检测再循环废气配管28内的废气温度。
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4被从线束集合体171导向左侧,并且在气缸盖罩18的前侧面靠右部位的前方朝向下方折弯。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4的前端部被分支成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和排气压力传感器线束176。排气压力传感器线束176从线束集合体174出发,在气缸盖罩18与支承台121的第1中央脚部121c之间通过而被导向左侧,并与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电连接。
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从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4出发,沿着气缸盖2的前侧面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另外,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在飞轮壳体7的正上方位置朝向左侧折弯,被导向气缸盖2的前侧面左下角部的前方位置。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被分支成曲轴旋转角传感器线束177和凸轮轴旋转角传感器线束178。曲轴旋转角传感器线束177与安装在飞轮壳体7的前部的左靠上部位的曲轴旋转角传感器182(参照图1)电连接。凸轮轴旋转角传感器线束178与安装在飞轮壳体7的左上边缘部的凸轮轴旋转角传感器183(参照图1)电连接。
如图17所示,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的左右中央部形成有上下排列的卡止部件安装部185、186。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的靠上部位,上侧的卡止部件安装部185配置在右EGR冷却器连结部34与第1中央安装部123c之间的位置。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的靠下部位处,下侧的卡止部件安装部186在左右的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之间配置于上侧卡止部件安装部185的正下方位置。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与气缸盖2的前侧面对置的部分的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通过安装于上下的卡止部件安装部185、186的卡止部件187、188而安装于气缸盖2的前侧面。并且,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从线束集合体174出发,在右EGR冷却器连结部34与支承台121的第1中央脚部121c之间以及气缸盖2与EGR冷却器27之间通过,被导至与气缸盖2的前侧面下边缘部位对置的位置。
EGR冷却器27安装于左右一对的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该左右一对的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在气缸盖2的前侧面朝向前方突出设置。并且,在EGR冷却器27的背面与气缸盖2之间形成有空间。通过在该空间中在上下方向配设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能够保护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并且容易进行旋转角传感器线束集合体175的布局设计。
另外,在气缸盖罩18的侧面与支承台121之间形成有空间。通过利用该空间来配置线束集合体171、174以及线束172、173、176,能够保护这些线束以及线束集合体,并且容易进行线束的布局设计。
如图1~图10所示,发动机1具备:排气歧管4,其设置在作为气缸盖2的一侧面的排气侧面(例如,左侧面);以及二级增压器30,其通过从排气歧管4排出的废气来驱动。二级增压器30由与排气歧管4连结的高压级增压器51和与高压级增压器51连结的低压级增压器52构成。高压级增压器51配置在排气歧管4的侧方,低压级增压器52配置在排气歧管4的上方,因此能够将排气歧管4和二级增压器30紧凑地配置在大致方框内,能够实现发动机1的小型化。进一步地,高压级增压器51的高压级排气出口58和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排气入口60经由作为具有挠性的配管的一例的高压废气配管59而连结,因此能够降低由热伸长引起的高压废气配管59的低循环疲劳断裂的危险性。
在发动机1中,低压级增压器52固定在气缸盖2的排气侧面,高压级增压器51固定在排气歧管4,因此能够将构成二级增压器30的高压级增压器51和低压级增压器52分开并牢固地固定在坚固的气缸盖2以及排气歧管4。进一步地,高压级增压器51的高压级排气出口58和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排气入口60经由具有挠性的高压废气配管59而连结,因此能够降低由于高压废气配管59的热伸长而施加于二级增压器30的应力。由此,能够降低施加于高压级增压器51与排气歧管4的连结部的应力以及施加于低压级增压器52与气缸盖2的连结部的应力,能够防止这些连结部的连结不良、连结部件的破损。
进一步地,气缸盖2在其内部具备肋部135,该肋部135从排气侧面中的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朝向与排气侧面相对的进气侧面(例如右侧面)而延伸设置,能够提高气缸盖2中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1的周边的刚性,并能够防止由向气缸盖2安装低压级增压器52而引起的气缸盖2的变形等。
另外,发动机1具备废气净化装置100,该废气净化装置100用于净化来自发动机1的废气。作为废气净化装置100的排气入口的废气入口管116配置在与上述排气侧面交叉的气缸盖2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和上述排气侧面相交的角部的附近,从排气侧面侧观察,低压级增压器52配置在靠上述一个侧面处,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排气出口61朝向上述一个侧面侧设置。因此,发动机1能够缩短并简化作为将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排气出口61与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废气入口管116相连的配管的一例的排气连结管119以及排气连结部件120。由此,能够将供给至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废气维持在高温,能够防止废气净化装置100的再生能力下降。
进一步地,在气缸盖2的上方,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的窜缸混合气体出口70在靠近气缸盖2的与上述一个侧面为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的位置朝向排气侧面侧配置,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朝向上述另一个侧面侧设置。另外,窜缸混合气体出口70经由还原软管68而与和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连结的供气管62连结。因此,发动机1通过将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19的窜缸混合气体出口70和与低压级增压器52的低压级新气体入口63连结的供气管62双方配置在靠近气缸盖2的上述另一个侧面的位置,能够缩短还原软管68,并且不需要还原软管68内部的冻结对策。
如图1~图5以及图11~图16所示,发动机1在气缸盖2的上方借助支承台121而设置有废气净化装置100。支承台121具备:平面部121a,其用于搭载废气净化装置100;以及多个脚部121b、121c、121d、121e,它们从平面部121a朝向下方突出设置并固定于气缸盖2。平面部121a与脚部121b、121c、121d、121e一体成形。另外,脚部脚部121b、121c、121d、121e彼此之间形成为拱形。因此,通过上述一体成形结构以及拱形,既能够确保支承台121的刚性又能够实现轻量化。另外,通过使支承台121为一体成形部件,能够降低部件数量。另外,通过在多个脚部121b、121c、121d、121e之间形成拱形的间隙,能够防止在支承台121的脚部周边形成热积存,能够防止对作为搭载在例如脚部周边的传感器的一例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等电子部件的热损伤、EGR冷却器27等冷却部件的冷却不足。
发动机1为排气歧管4和进气歧管3分开配置在彼此相对的气缸盖2的排气侧面和进气侧面的结构。支承台121配置在与曲轴5的轴向交叉的气缸盖2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的上方,并且,作为脚部而具备:固定于排气侧面的排气侧脚部121b、固定于进气侧面的进气侧脚部121e、以及固定于上述一个侧面的中央脚部121c、121d。因此,发动机1能够在气缸盖2的排气侧面、进气侧面和上述一个侧面共计3个面固定支承台121,并且能够提高废气净化装置100的支承刚性。另外,在排气侧脚部121b与第1中央脚部121c之间以及进气侧脚部121e与第2中央脚部121d之间,使两个拱形的高度、大小等彼此不同,或者使排气侧脚部121b和进气侧脚部121e的长度不同,从而能够利用支承台121来抵消进气侧和排气侧的振动,能够降低废气净化装置100的振动。
另外,发动机1为在气缸盖2的上述两个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侧具备冷却风扇9的结构。并且,在气缸盖2上的气缸盖罩18与支承台121之间形成有冷却风通路148,该冷却风通路148供来自冷却风扇9的冷却风149流动。因此,发动机1能够经由冷却风通路148而将来自冷却风扇9的冷却风引导至气缸盖2的上述一个侧面侧,能够适当地冷却气缸盖2的上述一个侧面周边。
进一步地,发动机1为如下结构,即,具备:EGR装置24,其用于使从排气歧管4排出的废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而回到进气歧管3;EGR冷却器27,其用于对EGR气体进行冷却;以及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其用于检测排气歧管4内的废气压力。在气缸盖2的上述一个侧面,安装有EGR冷却器27和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因此,通过从冷却风扇9经由冷却风通路148而引导至上述一个侧面的冷却风149,能够促进EGR冷却器27的冷却和防止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热损伤。
另外,在发动机1中,在气缸盖2的进气侧面一体成形有进气歧管3,进气侧脚部121e固定在进气歧管3的上表面,因此,能够在坚固的进气歧管3之上载置并牢固地固定进气侧脚部121e。另外,能够从气缸盖2的上侧进行用于将进气侧脚部121e固定到进气歧管3的螺栓的松紧作业,因此能够在将配置于气缸盖2的进气侧面的侧方的EGR装置24安装到进气歧管3的状态下,实施支承台121的安装作业以及拆卸作业,从而提高发动机1的组装作业性以及维护性。
如图1~图5以及图17~图21所示,发动机1具备:设置在气缸盖2的排气侧面的排气歧管4;以及用于检测排气歧管4内的废气压力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安装于气缸盖2,排气歧管4与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经由设置在气缸盖2内的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以及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而连接,该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用于将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和排气歧管4相连,因此能够使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热在气缸盖2中扩散。因此,发动机1能够防止由排气歧管4以及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热引起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故障、误动作,并且能够缩短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长度。进一步地,通过缩短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长度,能够提高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可靠性并且容易进行排气压力检测用配管154的配置,能够实现设计工时的降低、发动机1的制造性以及组装性的提高。进一步地,在发动机1中,在气缸盖2内,在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的附近设置有冷却水路38,因此能够高效地降低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内的气体温度。因此,发动机1能够使从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内的气体传递到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热收敛在允许范围内,并且能够缩短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从而使得容易形成向气缸盖2的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
发动机1为如下结构,即,具备:EGR装置24,其用于使从排气歧管4排出的废气的一部分作为EGR气体回到进气歧管3;以及EGR冷却器27,其用于冷却EGR气体。气缸盖2具备一对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该一对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在与上述排气侧面交叉的气缸盖2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突出设置,冷却水路38在一方的EGR冷却器连结部33内通过而与EGR冷却器37相连,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在EGR冷却器连结部33内通过。因此,发动机1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压力旁通路径153内的气体,能够防止由热引起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故障、误动作。
进一步地,排气压力传感器151安装在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该排气压力传感器安装部152在一对EGR冷却器连结部33、34之间突出设置在气缸盖2的上述一个侧面。因此,发动机1能够高效地冷却排气压力传感器151,能够防止由热引起的排气压力传感器151的故障、误动作。
此外,本申请发明中的各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更。
附图标记
1…发动机(发动机装置);2…气缸盖;3…进气歧管;4…排气歧管;30…二级增压器;51…高压级增压器;52…低压级增压器;59…高压废气配管(具有挠性的配管);131…低压级增压器安装部;135…肋部;100…废气净化装置;116…废气入口管(废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入口);19…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70…窜缸混合气体出口;63…低压级新气体入口(低压级增压器的新气体入口);62…供气管;68…还原软管。

Claims (4)

1.一种发动机装置,其具备:排气歧管,其设置在作为气缸盖的一个侧面的排气侧面;以及增压器,其通过从所述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来驱动,所述发动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增压器由二级增压器构成,所述二级增压器具备:高压级增压器,其与所述排气歧管连结;以及低压级增压器,其与所述高压级增压器连结,
所述高压级增压器固定于所述排气歧管并配置在所述排气歧管的侧方,所述低压级增压器固定于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排气侧面并配置在所述排气歧管的上方,另一方面,所述高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出口与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入口经由具有挠性的配管而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盖在其内部具备肋部,所述肋部从所述排气侧面中的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安装部朝向与所述排气侧面相对的进气侧面而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装置为具备废气净化装置的结构,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用于净化来自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
所述废气净化装置的排气入口配置在和所述排气侧面交叉的所述气缸盖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与所述排气侧面相交的角部的附近,
从所述排气侧面的那一侧观察,所述低压级增压器配置在靠近所述一个侧面处,并且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排气出口朝向所述一个侧面的那一侧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缸盖的上方,窜缸混合气体还原装置的窜缸混合气体出口在靠近所述气缸盖的与所述一个侧面为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的位置朝向所述排气侧面的那一侧配置,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新气体入口朝向所述另一个侧面的那一侧设置,所述窜缸混合气体出口经由还原软管而与供气管连结,所述供气管与所述低压级增压器的新气体入口连结。
CN201780086566.2A 2017-03-24 2017-12-12 发动机装置 Pending CN1104023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0185 2017-03-24
JP2017060185A JP6675346B2 (ja) 2017-03-24 2017-03-24 エンジン装置
PCT/JP2017/044510 WO2018173385A1 (ja) 2017-03-24 2017-12-12 エンジ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02326A true CN110402326A (zh) 2019-11-01

Family

ID=63586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6566.2A Pending CN110402326A (zh) 2017-03-24 2017-12-12 发动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408324B2 (zh)
EP (2) EP3604760A4 (zh)
JP (1) JP6675346B2 (zh)
KR (5) KR102651205B1 (zh)
CN (1) CN110402326A (zh)
WO (1) WO201817338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2323A (zh) * 2017-03-24 2019-11-01 洋马株式会社 发动机装置
CN110573707A (zh) * 2017-03-24 2019-12-13 洋马株式会社 发动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1702B2 (ja) * 2019-01-11 2023-02-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US11118541B2 (en) * 2019-11-19 2021-09-14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Turbocharger support system
JP7448755B2 (ja) * 2021-03-18 2024-03-13 株式会社クボタ 排気処理装置の支持構造および排気処理装置付きエンジン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0937A (ja) * 2003-10-17 2005-05-12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
GB2470051A (en) * 2009-05-07 2010-11-10 Cummins Turbo Tech Ltd Arrangement for mounting a turbocharger on an engine
JP2010285959A (ja) * 2009-06-12 2010-12-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搭載用のターボ過給機付エンジン
JP2011169272A (ja) * 2010-02-19 2011-09-01 Daihatsu Motor Co Ltd 多気筒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CN102352790A (zh) * 2010-05-17 2012-02-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发动机组件及其形成方法
US20130269341A1 (en) * 2010-12-28 2013-10-17 Iori Kurata Multi-stage supercharging apparatus
CN103982286A (zh) * 2009-03-16 2014-08-13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5161202A (ja) * 2014-02-26 2015-09-0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JP2016037909A (ja) * 2014-08-07 2016-03-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システム
CN105683523A (zh) * 2013-10-28 2016-06-15 洋马株式会社 发动机装置
JP2016205319A (ja) * 2015-04-27 2016-12-0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7785B2 (zh) 1973-02-16 1977-09-24
JPS5237785U (zh) 1975-08-06 1977-03-17
KR100198121B1 (ko) * 1994-12-28 1999-06-15 류정열 자동차의 터보차저 지지구조
JP4517550B2 (ja) 2001-08-13 2010-08-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ターボチャージャ付エンジン
SE525218C2 (sv) 2003-05-15 2004-12-28 Volvo Lastvagnar Ab Turboladdarsystem för en förbränningsmotor innefattande två seriellt och väsentligen koncentriskt med rotationsaxlarna placerade turboenheter
JP2007263033A (ja) * 2006-03-29 2007-10-11 Isuzu Motors Ltd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
JP5237785B2 (ja) 2008-12-24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過給装置付き内燃機関
JP5390281B2 (ja) 2009-07-02 2014-01-1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5616194B2 (ja) * 2010-01-14 2014-10-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排気処理装置付きエンジン
JP5471899B2 (ja) * 2010-06-30 2014-04-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ターボ過給機の潤滑装置
US10316741B2 (en) * 2010-10-14 2019-06-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urbocharged combustion system
US8991355B2 (en) * 2011-12-01 2015-03-31 Loncin Motor Co., Ltd. Cylinder head of small-sized general-purpose gasoline engine and gasoline engine having the same
DE102012223643A1 (de) * 2012-12-18 2014-06-18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bscheideeinrichtung für eine Aerosolströmung
JP6322118B2 (ja) 2014-10-15 2018-05-0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0937A (ja) * 2003-10-17 2005-05-12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
CN103982286A (zh) * 2009-03-16 2014-08-13 洋马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GB2470051A (en) * 2009-05-07 2010-11-10 Cummins Turbo Tech Ltd Arrangement for mounting a turbocharger on an engine
JP2010285959A (ja) * 2009-06-12 2010-12-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搭載用のターボ過給機付エンジン
JP2011169272A (ja) * 2010-02-19 2011-09-01 Daihatsu Motor Co Ltd 多気筒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CN102352790A (zh) * 2010-05-17 2012-02-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发动机组件及其形成方法
US8544267B2 (en) * 2010-05-17 2013-10-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gin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US20130269341A1 (en) * 2010-12-28 2013-10-17 Iori Kurata Multi-stage supercharging apparatus
CN105683523A (zh) * 2013-10-28 2016-06-15 洋马株式会社 发动机装置
JP2015161202A (ja) * 2014-02-26 2015-09-0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JP2016037909A (ja) * 2014-08-07 2016-03-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システム
JP2016205319A (ja) * 2015-04-27 2016-12-0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2323A (zh) * 2017-03-24 2019-11-01 洋马株式会社 发动机装置
CN110573707A (zh) * 2017-03-24 2019-12-13 洋马株式会社 发动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62713A (ja) 2018-10-18
KR20210008168A (ko) 2021-01-20
US20220349332A1 (en) 2022-11-03
EP4112903A1 (en) 2023-01-04
KR20190092591A (ko) 2019-08-07
KR20230066479A (ko) 2023-05-15
JP6675346B2 (ja) 2020-04-01
KR20220025278A (ko) 2022-03-03
US11408324B2 (en) 2022-08-09
EP3604760A1 (en) 2020-02-05
KR102205821B1 (ko) 2021-01-20
KR102651205B1 (ko) 2024-03-25
US20200095918A1 (en) 2020-03-26
KR20240042182A (ko) 2024-04-01
EP3604760A4 (en) 2020-05-06
WO2018173385A1 (ja) 2018-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02323A (zh) 发动机装置
CN110402326A (zh) 发动机装置
KR102654997B1 (ko) 엔진 장치
CN105849377B (zh) 发动机装置
JP2023145789A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2023001225A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6868137B2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2024086811A (ja) エンジ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YANMA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