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66591B - 车辆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66591B
CN109866591B CN201811323558.8A CN201811323558A CN109866591B CN 109866591 B CN109866591 B CN 109866591B CN 201811323558 A CN201811323558 A CN 201811323558A CN 109866591 B CN109866591 B CN 1098665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attery pack
fastening
width direction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235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66591A (zh
Inventor
佐藤史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66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66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66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665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4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ssembly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ic energy storing means, e.g. batteries or capaci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6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 B62D27/065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using screwth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90Vehicles comprising electric prime movers
    • B60Y2200/9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在车辆后部构造中,抑制质量较大的电池包的纵梁上的紧固部由于车辆行驶中的上下振动而提前劣化。车辆后部构造具备: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及左侧且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底面侧紧固于纵梁的电池包。车辆后部构造还具备在电池包的上方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固定于车辆的车身的后部上方骨架部件即后围上盖构造部件,电池包的上表面侧固定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后部构造,特别是涉及配置有电池包的车辆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辆中,作为电池包的配置场所的一例,有设于客室的后方的行李室。日本特开2005-247063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的构造:在车辆受到后方碰撞时,为了抑制搭载于行李室的电池包的损伤,在车辆的侧部设置一对的纵梁上,在向上方侧弯曲的一对上曲部的前部和后部固定电池包。电池包的前部固定于在将一对上曲部的前部连结而设置的横梁上焊接的前部托架,电池包的后部固定于连接一对上曲部的后部的桥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当在纵梁上通过紧固来固定电池包的情况下,在车辆行驶中会向电池包施加上下方向上的振动。当电池包的质量较大时,上下方向上的振动也变强,其载荷集中于纵梁上的紧固部,会产生紧固点的提前劣化。因此,希望有能够抑制质量较大的电池包的紧固部由于车辆行驶中的上下振动而提前劣化的车辆后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车辆后部构造具备: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及左侧且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底面侧紧固于纵梁的电池包、在电池包的上方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固定于车辆的车身的后部上方骨架部件,电池包的上表面侧固定于后部上方骨架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的车辆后部构造,电池包的底面侧紧固于纵梁,并且上表面侧固定于后部上方骨架部件,因此即使接收到车辆行驶中的上下振动,也能使载荷向底面侧的紧固部和上表面侧的固定部分散。由此,能够抑制质量较大的电池包的紧固部由于车辆行驶中的上下振动而提前劣化。
在本公开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优选的是,电池包的上表面侧经由紧固部件而与后部上方骨架部件固定。根据上述结构,电池包的上表面与后部上方骨架部件不是直接连结地进行固定,而是经由紧固部件来固定,因此能够通过紧固部件来吸收配置质量较大的电池包时的位置偏差。
在本公开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优选的是,紧固部件包括:第一面,与电池包的上表面平行且具有对电池包的上表面的第一紧固部;及第二面,以与后部上方骨架部件的前表面相对于电池包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对应的角度与第一面一体成形,并且具有对后部上方骨架部件的前表面的第二紧固部,所述第二紧固部相对于第一紧固部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外侧且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
根据上述构造,紧固部件中的第一紧固部与第二紧固部在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的配置位置错开。由此,能够通过紧固部件吸收配置质量较大的电池包时的相对于后部上方骨架部件的三维位置偏差。
在本公开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优选的是,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具有紧固用的长孔。根据上述结构,容易吸收配置质量较大的电池包时的相对于后部上方骨架部件的三维位置偏差。
在本公开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优选的是,后部上方骨架部件是后围上盖构造部件,上述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包括:后围上盖周缘部,对车辆的客室和行李室进行分隔,并结合于后车轮罩部并且从后车轮罩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及后围上盖板部,连接于后围上盖周缘部并在行李室的上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构成行李室的上壁部,电池包的上表面侧经由紧固部件而紧固于后围上盖周缘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部分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部分之间的转角部。
在轿车型的车辆后部构造中通常设有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在从车辆的前方侧观察时具有门型形状。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后围上盖构造部件作为后部上方骨架部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在门型形状的开口部中配置电池包。配置在门型形状的开口部中的电池包的上表面侧紧固于后围上盖周缘部的转角部。
由于车辆行驶中的振动等载荷而门型形状的构造会产生由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规定的平面内的扭转变形,但是根据上述结构,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在门型形状的转角部通过紧固部件而紧固于质量较大的电池包。通过将门型形状的转角部紧固于质量较大的电池包,能抑制门型形状的转角部的位移,由此门型形状抗扭转变形的刚性提高。另外,车辆后部构造的刚性也提高。由此,后围上盖构造部件的门型形状的构造的截面能够实现小型化,能够抑制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因此,即使质量较大的电池包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后围上盖构造部件的上表面高度位置,能够确保从车辆的驾驶席进行观察的后方视野。
在本公开的车辆后部构造中,优选的是,紧固部件具有平行于将第一紧固部和第二紧固部连结的方向所形成的诱导槽部。根据上述结构,后围上盖构造部件抗扭转变形的刚性通过诱导槽部而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车辆后部构造,能够抑制质量较高的电池包的纵梁上的紧固部由于车辆行驶中的上下振动而提前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中的II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的IV部的放大图。
图5是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观察图1中的IV部的主视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作为比较例,表示在将电池包仅在底面侧固定于纵梁的结构中,车辆在行驶中进行上下振动的情况的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中,车辆在行驶中进行上下振动的情况的图。
图9是作为比较例,表示未使用角隅支柱部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图9的结构中,车辆行驶而电池包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受上下振动,向后围上盖构造部件施加使其产生扭转的载荷的情况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中,电池包、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及角隅支柱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的结构中,车辆行驶而电池包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受上下振动,向后围上盖构造部件施加使其产生扭转的载荷的情况的图。
图13是作为参考例,表示不使用角隅支柱部而使用分隔板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在图13的结构中,车辆行驶而电池包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受上下振动,向后围上盖构造部件施加使其产生扭转变形的载荷的情况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使用角隅支柱部的结构能够近似于使用分隔板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以下,叙述轿车型的混合动力车辆的车辆后部构造,但是这是说明用的例示。将车辆中的配置座椅的空间称为客室,将比客室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空间称为行李室时,只要是在行李室配置电池包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即可,也可以不是轿车型。例如,可以是货车型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后部构造,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是仓背型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后部构造。
以下,作为后部上方骨架部件,叙述后围上盖构造部件,但这是说明用的例示,只要是在电池包的上方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固定于车辆的下车身或上车身的部件即可。
以下叙述的形状、材质等是说明用的例示,能够根据车辆后部构造的规格等而适当变更。另外,以下,在全部的附图中,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在轿车型的车辆中,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观察的车辆后部构造10的立体图。轿车型的定义根据着眼的观点不同而存在各种,但是在此,设为客室、客室的前方侧的发动机室、客室的后方侧的行李室的三厢型,行李室的后部的门设置于后部窗玻璃的下方侧的型式的车辆。在轿车型的车辆中,构成行李室的上壁部的后围上盖板部的上表面设定为不会遮挡从驾驶席进行观察的后方视野的高度。
在以下的各图中,适当表示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构成车辆的各要素关于车辆的宽度方向成为左右对称的配置的情况较多。因此,关于宽度方向,使用与宽度方向的左右对称相关的车辆的中心轴CL,将从车辆外侧朝着中心轴CL侧的车辆内侧的方向表示为IN,将从中心轴CL侧朝着车辆外侧的车辆外侧的方向表示为OUT。另外,关于车辆宽度方向在表示车辆的右侧、左侧的情况下,称为“车辆宽度方向的右侧”、“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关于车辆前后方向,表示为FR的方向是车辆前方侧的方向,相反方向是车辆后方侧的方向。关于车辆上下方向,表示为UP的方向是相对于路面而为上侧的上方侧,相反方向是路面侧的方向的下方侧。
有时将车辆外侧、车辆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车辆前方侧、车辆后方侧分别称为外侧、内侧、右侧、左侧、前方侧、后方侧。
车辆后部构造10包括: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及左侧且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12、13、后车轮罩部14、宽度方向结合杆18、电池包40、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及角隅支柱部70、71。另外,在图1中,虽然未包含于车辆后部构造10,但是图示出客室侧的横梁6及下车身8的一部分。
纵梁12、13是在车辆后部构造10中,隔着中心轴CL而配置于右侧及左侧,且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部件。纵梁12、13是构成下车身8的部件,虽然未图示但是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形状,例如,在车辆受到由碰撞等产生的冲击载荷的情况或者受到连续的振动的情况等下,具有有效的刚性。
后车轮罩部14是在车辆后部构造10中,隔着中心轴CL而配置于右侧及左侧,且分别将车辆的未图示的右后轮及左后轮覆盖的圆顶状的部件。后车轮罩部14根据右后轮用和左后轮用,而隔着中心轴CL对称地配置,因此在图1中,省略左后轮用的后车轮罩部14的图示,对右后轮用的后车轮罩部14进行叙述。后车轮罩部14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圆顶状的后车轮罩内部15和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圆顶状的后车轮罩外部16。此外,包括从后车轮罩内部15及后车轮罩外部16的接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延伸的平板状的延伸部17。这三个部件相互通过焊接来结合,此外也具有圆顶状的形状刚性,后车轮罩部14通常是在车辆后部构造10中对于变形的刚性较高的部分。
宽度方向结合杆18是截面为礼帽型的板金制部件,将左右的纵梁12、13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结合。礼帽型是在图1中的宽度方向结合杆1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如立体图所示,具有从平板如圆顶礼帽那样突出的上表面的形状。结合的部位是车辆的客室与行李室的交界附近,在图1的例子中,是与左右的后车轮罩部1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部位对应的左右的纵梁12、13的上表面。作为结合方法,可利用使用了螺栓和螺母的紧固手段。宽度方向结合杆18是用于固定作为后排座椅的后座20(参照图2)的被称为帽檐杆r(イソバー)的部件。电池包40的底面侧的固定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的固定利用宽度方向结合杆18来进行。
电池包40在内部包含车辆驱动用的高电压大电流的大容量二次电池。在车辆为从充电站等接收充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下,车辆的续航距离基本上由二次电池的容量决定,因此与能够通过发动机充电的一般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相比,容量大很多,大型且质量也较大。以下,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使用的包含质量较大的大容量二次电池的电池包40进行叙述。作为上述大容量二次电池,可使用镍氢电池组。可以取代于此而使用锂离子电池组。
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是在电池包40的上方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固定于车辆的车身的后部上方骨架部件。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包括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和后围上盖板部64。
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是在将车辆的客室与行李室分隔的位置处,周缘部结合于后车轮罩部14,并从后车轮罩部14沿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隔着中心轴CL对称地配置。后围上盖周缘部62在右后轮用的后车轮罩部14侧,通过焊接而一体化固定于圆顶状的后车轮罩内部15和平板状的延伸部17。相同地,后围上盖周缘部63在左后轮用的后车轮罩部14侧,通过焊接而一体化固定于圆顶状的后车轮罩内部15和平板状的延伸部17。
后围上盖板部64是连接于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在行李室的上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而构成行李室的上壁部的部件。在图1中如局部剖切面所示,后围上盖板部6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的部分具有矩形框形状的箱型截面65,该箱型截面6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与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连接并一体化。比箱型截面65的部分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为板状形状,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后围上盖板部64的箱型截面65的部分的两端部分别与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连接、固定,因此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如图1的单点划线的圆内所示,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观察时,具有门型形状68。门型形状68的左右的转角部66、67是后围上盖板部64的箱型截面65的部分与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连接的部分。
角隅支柱部70、71是分别设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门型形状68的转角部66、67、对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进行固定的固定部。关于角隅支柱部70、71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接下来,使用图2和图3,说明电池包40向车辆后部构造10的搭载中的底面侧的固定方法。
图2是从在图1中表示为II方向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观察车辆后部构造10的图。在客室的最后方侧配置后座20。后座20固定于宽度方向结合杆18。后座20用的座椅安全带24的一端设置于后座20本身,另一端固定于后围上盖板部64的箱型截面65的部分。电池包40在后座20的后方侧的行李室中,配置于后座20的紧接着的后方侧。在行李室中,在比电池包40更靠后方侧处,在纵梁12、13之间的下车身8处设有比行李室的地板面凹陷的车身地板26。在车身地板26的凹陷中收纳备用轮胎28,通过行李板30覆盖其上表面而成为行李室的地板面。在后围上盖板部64的上方侧配置有行李箱装饰物32。在从车辆的顶棚部34相行李箱装饰物32及后围上盖板部64下降的斜面上配置有后玻璃36。从驾驶席进行观察的透过后玻璃36的后方视野被行李箱装饰物32的上表面限制。因此,即使电池包4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增加,行李箱装饰物32及配置于其下方的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高度也需要抑制在能够确保后方视野的范围中。
图3是为了表示车辆后部构造10的与电池包40的底面侧的固定而在图2的III-III线的高度位置处,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观察的图。凸缘部42、43沿电池包40的底面侧的前后方向分别伸出设置,在电池包40的右侧及左侧的侧面以紧固的方式设有电池紧固托架46、48。电池包40的底面侧的固定使用该凸缘部42、43和电池紧固托架46、48。
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的底面侧的固定的顺序如下进行。电池包40的质量根据电池包40所搭载的车辆的续航距离的规格等而不同,但是作为说明用的例示而列举一例时,为100kg至200kg左右,是通过作业者的手工作业难以移动的大小的质量。
首先,将电池包40的前方侧的凸缘部42与宽度方向结合杆18在沿着宽度方向的六处紧固点44a、44b、44c、44d、44e、44f使用螺栓和螺母进行紧固。然后,将电池紧固托架46、48与纵梁12、13带有的托架56、58在两处紧固点54a、54b使用螺栓和螺母进行紧固。另外,将电池包40的后方侧的凸缘部43与行李室的车身地板26带有的托架50、52在凸缘部4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两处紧固点54c、54d使用螺栓和螺母进行紧固。
这样,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的底面侧经由宽度方向结合杆18和托架46、48而固定于纵梁12、13。上述固定方法是说明用的例示,能够根据车辆后部构造10、电池包40及作业工具的规格等而适当变更。
接下来,返回图1,说明电池包40向车辆后部构造10的搭载中的上表面侧的固定方法。
在图1中,在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门型形状68的转角部66、67上分别设置的角隅支柱部70、71是对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进行固定的固定部。通过使用角隅支柱部70、71,而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的底面侧紧固于纵梁12、13,并且上表面侧固定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由此,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即使接收到车辆行驶中的上下振动,载荷也向底面侧的紧固部和上表面侧的紧固部分散,能抑制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的紧固部的提前劣化。
即使接收到车辆行驶中的振动等载荷,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也不会产生扭转等变形,因此能抑制经由角隅支柱部70、71而与电池包40紧固的门型形状68的转角部66、67的位移。除此之外,门型形状68的两侧的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固定于刚性较高的后车轮罩部14。因此,门型形状68的对于由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规定的平面内的扭转变形(参照图10、图12)的刚性提高。另外,车辆后部构造的10的刚性也提高。由此,能够实现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中的箱型截面65的小型化,能够降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因此,即使电池包4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增加,也能够抑制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高度的增加,能够确保从驾驶席进行观察的后方视野。
角隅支柱部70、71在门型形状68中隔着中心轴CL而对称配置,形状等相对于中心轴CL为对称。以下,对于图1中的由单点划线包围的IV部分的角隅支柱部70进行叙述。图4是图1的IV部的放大图。
使用图4,叙述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的关系。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是电池包40中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的面。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是转角部66中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的面。在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转角部66中,后围上盖周缘部62与后围上盖板部64一体化,因此在图4中,将后围上盖板部64的前表面表示为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
如图4所示,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相对于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以角度θ倾斜。在图4的例子中,角度θ为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向后方侧倒下的方向,角度θ为锐角。将由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形成的面称为车辆水平面时,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与车辆水平面平行地配置,在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倾斜地配置的情况下,转角部66相对于车辆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角度θ。角度θ为锐角是说明用的例示,根据车辆后部构造10的规格不同,可以为角度θ=90度,角度θ也可以为钝角。
角隅支柱部70包括:作为紧固部件的安装板72、对安装板72与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之间进行紧固的第一紧固件90a、90b及对安装板72与转角部66之间进行紧固的第二紧固件92a、92b、92c。
安装板72是具有第一面74和相对于第一面74以角度θ倾斜而与第一面74一体成形的第二面76的弯折形状的板部件。如图4所示,当将第一面74配置于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时,第二面76与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平行,第二面76能够通过进行定位而配置成与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抵接。
在安装板72的第一面74上设有两个紧固部80a、80b。两个紧固部80a、80b是第一紧固件90a、90b用的紧固用孔。相同地,在第二面76上设有三个紧固部82a、82b、82c。三个紧固部82a、82b、82c是第二紧固件92a、92b、92c用的紧固孔。以下,区分设于第一面74的两个紧固部与设于第二面76的三个紧固部区分,将设于第一面74的两个紧固部称为第一紧固部80a、80b,将设于第二面76的三个紧固部称为第二紧固部82a、82b、82c。
在安装板72上横跨第一面74和第二面76地形成有诱导槽部84a、84b。诱导槽是使薄板的材质和板厚相同,为了使面强度增加而以适当的深度形成的槽。通过附加诱导槽,可提高薄板抗弯曲和扭转的面强度。诱导槽部84a、84b在第一面74的背侧及第二面76的背侧形成槽,在图4中,图示出与槽对应的凸部。诱导槽部84a、84b都是以随着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靠近下方侧而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靠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
通过在第一面74和第二面76上相对于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的两个诱导槽部84a、84b,将安装板72分成三个紧固区域。区分三个紧固区域,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靠近外侧,称为第一紧固区域78a、第二紧固区域78b、第三紧固区域78c。在第一紧固区域78a中,在第一面74上设置第一紧固部80a,在第二面76上设置第二紧固部82a。在第二紧固区域78b中,在第一面74上设置第一紧固部80b,在第二面76上设置第二紧固部82b。在第三紧固区域78c中,在第二面76上设置第二紧固部82c,在第一面74上未设置紧固部。
在第一紧固区域78a中,第二紧固部82a相对于第一紧固部80a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外侧且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相同地,在第二紧固区域78b中,第二紧固部82b相对于第一紧固部80b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外侧且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
在作为紧固部件的安装板72中,第二面76相对于第一面74向车辆后方侧以角度θ倾斜。因此,在第一紧固区域78a中,第二面76的第二紧固部82a相对于第一面74的第一紧固部80a而配置于在三维上不同的位置。相同地,在第二紧固区域78b中,第二面76的第二紧固部82b相对于第一面74的第一紧固部80b而配置于在三维上不同的位置。
换言之,在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紧固的第二紧固部82a、82b相对于在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紧固的第一紧固部80a、80b处于在三维上不同的配置位置。在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与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之间的相对的三维性的配置关系未按照设计图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作业者的手工作业来调整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的配置位置。因此,如图4所示,第一紧固部80a、80b及第二紧固部82a、82b、82c均设为长孔形状。长孔的长度方向在第一紧固部80a、80b中是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在第二紧固部82a、82b、82c中是与车辆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这是说明用的例示,能够根据电池包40的底面侧的固定方法等而适当变更长孔的长度方向的设定。
这样,通过将安装板72中的第一紧固部80a、80b和第二紧固部82a、82b、82c分别设为适当的形状的长孔,能够吸收配置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时的相对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三维位置偏差。
第一紧固件90a、90b使用带凸缘的螺母。而且,第二紧固件92a、92b、92c使用带垫片的螺栓。
图5是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观察图1中的IV部的主视图。在此,第一紧固件90a、90b紧固于从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突出的螺栓,第二紧固件92a、92b、92c紧固于在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设置的螺纹孔。这样,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侧经由作为紧固部件的安装板72,使用第一紧固件90a、90b及第二紧固件92a、92b、92c,紧固固定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转角部66。
在图5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的转角部66紧固的角隅支柱部70的诱导槽部84a、84b在从转角部66朝着电池包40的中央部的方向上延伸。相同地,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左侧的转角部67紧固的角隅支柱部71的诱导槽部84a、84b也在从转角部67朝着电池包40的中央部的方向上延伸(参照图1)。诱导槽部84a、84b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刚性较高。因此,通过设置诱导槽部84a、84b,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门型形状68对于在由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规定的平面内产生的扭转变形的刚性提高。
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示出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转角部66的前表面61相对于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而以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向后方侧倒下的方向的锐角的角度θ倾斜。
关于上述结构的车辆后部构造10的作用效果,一边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一边通过图7以后更详细地叙述。
图7、图8是表示对电池包40不仅在底面侧进行紧固,而且在上表面41也进行紧固的情况下的作用效果的图。这些图是对应于图2的、由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规定的平面内的剖视图。图7是作为比较例,表示关于电池包40,仅通过紧固点44、54将底面侧固定于纵梁12、13的情况的图。在图7的结构中,当车辆在行驶中进行上下振动F时,载荷集中于电池包40的底面侧的紧固点44、54,在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的情况下,载荷的集中度变大,与质量较小的电池包的情况相比,会发生紧固点44、54的提前劣化。
图8在图6所述的结构中,使用角隅支柱部70、71通过紧固件90、92对电池包40的上表面41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进行固定。在该结构的情况下,电池包40不仅通过底面侧的紧固点44、54,而且也通过上表面41侧的紧固件90、92固定,因此即使车辆在行驶中进行上下振动F,载荷也分散。由此,即使在电池包40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紧固点44、54、紧固件90、92产生提前劣化。
图9至图12是表示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经由角隅支柱部70、71而固定于电池包40的作用效果的图。这些图是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观察的图,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模型化地由粗线表示。
图9和图10是作为比较例,表示未使用角隅支柱部70、71的情况的图。图9是车辆未行驶的情况,电池包40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都静止。图10是车辆行驶,电池包40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受上下振动的情况。电池包40的质量较大,因此不会产生扭转变形,而向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施加使其产生扭转变形的载荷T。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门型形状68的两侧的后围上盖周缘部62、63固定于刚性较高的后车轮罩部14,因此对于载荷T成为固定端。因此,接收到载荷T的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门型形状68产生由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规定的平面内的扭转变形。
图11和图12是表示在图1至图6所述的结构中,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经由角隅支柱部70、71而固定于电池包40的情况的图。这些图与图9、图10相同地是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观察的图,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模型化地由粗线表示。另外,示意性地示出角隅支柱部70、71中的诱导槽部84a、84b延伸的方向。图11对应于图9,在车辆未行驶的情况下,电池包40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都静止。图12是与图10对应的图,是车辆行驶而电池包40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受上下振动的情况。电池包40的质量较大,因此不会产生扭转。虽然向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施加使其产生扭转的载荷T,但是由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经由角隅支柱部70、71而固定于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因此能抑制接收到载荷T的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的门型形状68产生的扭转变形。此外,诱导槽部84a、84b沿抑制由载荷T引起的扭转变形的方向延伸,因此能进一步抑制门型形状68所产生的扭转变形。另外,角隅支柱部70的诱导槽部84a、84b抵抗图12所示的方向的载荷T而抑制扭转变形,角隅支柱部71的诱导槽部84a、84b抵抗与图12相反的方向的载荷T而抑制扭转变形。
图13和图14是作为参考例,表示不使用角隅支柱部70、71而在客室与行李室之间设置分隔板100的情况的图。电池包40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都固定于分隔板100。图13和图14是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观察的图,电池包40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配置在分隔板100的背后侧而固定于分隔板100。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模型化地由粗虚线表示。
图13对应于图9、图11,在车辆未行驶的情况下,分隔板100、电池包40和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都静止。图14是与图10、图12对应的图,是车辆行驶而分隔板100、电池包40、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受上下振动的情况。虽然向分隔板100施加使其产生扭转的载荷T,但是固定于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因此能抑制扭转变形。分隔板100为板状部件,但是具有将客室与行李室分隔的大小,因此与使用角隅支柱部70、71的图12的情况相比,扭转变形的抑制效果大。但是,分隔板100为大型的板状部件,因此与角隅支柱部70、71相比成本高,质量也大。与此相对,使用图1至图6所述的角隅支柱部70、71的车辆后部构造10虽然与分隔板100相比扭转变形的抑制效果稍小,但是具有能够降低成本且质量也小的优点。
图15是表示使用角隅支柱部70、71的结构能够近似于使用分隔板100的结构的情况的图。图15的上部分的图与图6相同。下部分的图是以图15的上部分的图为基础,近似于使用分隔板100的模型的图。在使用分隔板100的模型中,分隔板100的底面侧通过紧固件102而紧固于纵梁12、13侧,在上方端侧,通过紧固件104而紧固于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当对图15中的上部分的图与下部分的图进行比较时,若将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考虑为分隔板100的一部分,则成为大致相同的结构。不同的是上部分的图的结构中的紧固部的个数多。根据该模型可知,使用角隅支柱部70、71的车辆后部构造10虽然与分隔板100相比对于扭转变形的抑制效果稍小,但是为在成本方面有效的结构。
在上述中,作为后部上方骨架部件,叙述了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但是除此以外,只要是在电池包40的上方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固定于车辆的下车身8的部件即可。例如,可以将对客室与行李室进行分隔,周缘部结合于后车轮罩部14并从后车轮罩部14沿车辆宽度方向及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的分隔板部作为后部上方骨架部件。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将在电池包40的上方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固定于车辆的上车身的梁状部件作为后部上方骨架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的车辆后部构造10,电池包40的底面侧紧固于纵梁12、13,并且上表面41侧固定于作为后部上方骨架部件的后围上盖构造部件60。由此,即使接收到车辆行驶中的上下振动,载荷也向底面侧的紧固部和上表面侧的紧固部分散,对于质量较大的电池包40的紧固部,能够抑制由于车辆行驶中的上下振动引起的提前劣化。

Claims (6)

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具备:
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及左侧且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
底面侧紧固于所述纵梁的电池包;及
在所述电池包的上方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固定于车辆的车身且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观察时具有门型形状的后部上方骨架部件,
所述电池包配置于所述门型形状的开口部中,所述门型形状的左右的转角部设有固定部,配置于所述门型形状的开口部中的所述电池包的上表面侧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后部上方骨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电池包的上表面侧经由紧固部件而与所述后部上方骨架部件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紧固部件包括:
第一面,与所述电池包的上表面平行且具有对所述电池包的上表面的第一紧固部;及
第二面,以与所述后部上方骨架部件的前表面相对于所述电池包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对应的角度与所述第一面一体成形,并且具有对所述后部上方骨架部件的所述前表面的第二紧固部,所述第二紧固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紧固部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外侧且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紧固部及所述第二紧固部具有紧固用的长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后部上方骨架部件是后围上盖构造部件,所述后围上盖构造部件包括:
后围上盖周缘部,对车辆的客室和行李室进行分隔,且结合于后车轮罩部并且从所述后车轮罩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及
后围上盖板部,连接于所述后围上盖周缘部并在所述行李室的上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构成所述行李室的上壁部,
所述电池包的上表面侧经由所述紧固部件而紧固于所述后围上盖周缘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延伸部分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部分之间的转角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中,
所述紧固部件具有平行于将所述第一紧固部和所述第二紧固部连结的方向所形成的诱导槽部。
CN201811323558.8A 2017-11-16 2018-11-08 车辆后部构造 Active CN109866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0895A JP6870588B2 (ja) 2017-11-16 2017-11-16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7-220895 2017-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66591A CN109866591A (zh) 2019-06-11
CN109866591B true CN109866591B (zh) 2022-04-05

Family

ID=66335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23558.8A Active CN109866591B (zh) 2017-11-16 2018-11-08 车辆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7871B2 (zh)
JP (1) JP6870588B2 (zh)
CN (1) CN109866591B (zh)
DE (1) DE1020181276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8251B2 (ja) * 2019-06-07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318323B2 (ja) * 2019-06-07 2023-08-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3968283B (zh) * 2020-07-24 2023-06-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部框架结构和车辆
CN112407060B (zh) * 2020-11-24 2022-11-2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包裹架结构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1412B2 (en) * 2001-11-15 2006-04-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mounting box for containing high-voltage electrical equipment on vehicle
US7422271B2 (en) * 2005-06-01 2008-09-09 Dr. Ing. H.C.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Passenger cell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CN103183062A (zh) * 2011-12-28 2013-07-03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的构造
DE102013114310A1 (de) * 2013-12-18 2015-06-1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 eines elektrisch antreibbaren Kraftfahrzeugs
JP2016043907A (ja) * 2014-08-27 2016-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5764730A (zh) * 2013-10-28 2016-07-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保护构造
CN106132812A (zh) * 2014-03-22 2016-11-16 奥迪股份公司 机动车和用于机动车的车后部模块
CN106553515A (zh) * 2015-09-30 2017-04-05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以及车载用电池
CN107199868A (zh) * 2016-03-17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4864B2 (ja) * 2001-08-28 2007-04-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3828000B2 (ja) * 2001-11-28 2006-09-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製電装ケースの防振構造
JP3571704B2 (ja) * 2002-03-29 2004-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配置構造
JP3880901B2 (ja) * 2002-07-24 2007-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高圧電装部品の車両搭載構造
JP2005112284A (ja) * 2003-10-10 2005-04-28 Nissan Motor Co Ltd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JP4649849B2 (ja) * 2004-03-02 2011-03-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機構の取付構造
US7503585B2 (en) * 2004-09-08 2009-03-17 Nissan Motor Co., Ltd. Rear vehicle structure
JP5141026B2 (ja) * 2006-02-27 2013-0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US8276696B2 (en) * 2010-07-27 2012-10-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ructural battery duct assembly
JP5924225B2 (ja) * 2012-10-09 2016-05-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機器搭載構造
DE112013005203T5 (de) * 2012-10-31 2015-08-27 Honda Motor Co., Ltd. Elektrisches Fahrzeug
JP6201381B2 (ja) * 2013-04-05 2017-09-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の支持構造
JP5871983B2 (ja) * 2014-03-28 2016-03-0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後部に搭載される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の保護構造
CN104340282B (zh) * 2014-10-23 2017-09-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JP6664902B2 (ja) * 2015-08-07 2020-03-13 株式会社Subaru 車体構造
JP6118381B2 (ja) * 2015-09-30 2017-04-19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6647005B2 (ja) * 2015-10-20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776639B2 (ja) 2016-06-10 2020-10-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電子機器、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電子機器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1412B2 (en) * 2001-11-15 2006-04-0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mounting box for containing high-voltage electrical equipment on vehicle
US7422271B2 (en) * 2005-06-01 2008-09-09 Dr. Ing. H.C.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Passenger cell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CN103183062A (zh) * 2011-12-28 2013-07-03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的构造
CN105764730A (zh) * 2013-10-28 2016-07-1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保护构造
DE102013114310A1 (de) * 2013-12-18 2015-06-1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 eines elektrisch antreibbaren Kraftfahrzeugs
CN106132812A (zh) * 2014-03-22 2016-11-16 奥迪股份公司 机动车和用于机动车的车后部模块
JP2016043907A (ja) * 2014-08-27 2016-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6553515A (zh) * 2015-09-30 2017-04-05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以及车载用电池
CN107199868A (zh) * 2016-03-17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43802A1 (en) 2019-05-16
CN109866591A (zh) 2019-06-11
JP2019089507A (ja) 2019-06-13
JP6870588B2 (ja) 2021-05-12
US10857871B2 (en) 2020-12-08
DE102018127690A1 (de)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66591B (zh) 车辆后部构造
US20170113727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EP3738865B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and vehicle
US20090001769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7013995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3401223B (zh) 汽车车身
JPH10167114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ボウ取付構造
CN103796908A (zh) 用于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19010924A (ja) ピラー骨格構造及び車体モジュール構造
US20230271581A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JP3321065B2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JP3311648B2 (ja)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メンバ補強構造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JP3423100B2 (ja) トラックのキャブ
JP706317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レール取り付け構造
JP2022083565A (ja) 車体構造
JP3315898B2 (ja) 自動車の車体端部構造
JP6274854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JP6360679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JP6407390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及び車体の製造方法
JPH061129U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US20230264557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with side frame support
US20230097315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that improves protection for pedestrian collision
JP2996038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KR930002557Y1 (ko) 승용차의 대쉬패널(dash panel)과 센터플로어(center floor) 접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