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74385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74385B
CN109774385B CN201811206400.2A CN201811206400A CN109774385B CN 109774385 B CN109774385 B CN 109774385B CN 201811206400 A CN201811206400 A CN 201811206400A CN 109774385 B CN109774385 B CN 1097743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mall hole
width direction
tire width
shou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064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74385A (zh
Inventor
横枕圣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74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74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74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743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充气轮胎(10),其在胎面部(16)具备: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沟(36)、以及由主沟(36)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38、40、42),其中,主沟(36)具备: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的胎肩主沟(36B),陆地部(38、40、42)具备:形成于胎肩主沟(36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的胎肩陆地部(42),胎肩陆地部(42)具备:沿着轮胎周向而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的多个小孔(50),小孔(50)具备:相对于深度方向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弯曲的弯曲部(53)。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具有如下倾向:通常,行驶时,在胎面部的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接地压力较高。其结果,与胎面部的其它陆地部相比,有时发生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的磨损量变大这样的偏磨损。作为抑制这种偏磨损的方法,如日本特开平8-258513号及日本特开平5-294112号所公开的那样,有时会在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设置有:在胎面表面呈开口的多个小孔。根据该方法,能够使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的刚性降低,从而实现接地压力的均匀化。
发明内容
胎肩陆地部的接地压力有时会有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逐渐降低的倾向。但是,根据上述文献中公开的轮胎,能够在设置有小孔的位置使刚性降低,但在其它位置的刚性几乎没有降低,因此,难以使接地压力变得均匀化,无法充分地抑制在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发生的偏磨损。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胎肩陆地部发生的偏磨损的充气轮胎。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下述[1]~[9]的方案。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具备: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沟、和由所述主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其中,所述主沟具备: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主沟,所述陆地部具备:形成于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所述胎肩陆地部具备:沿着轮胎周向隔开间隔而设置于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多个小孔,所述小孔具备:相对于深度方向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
[2]根据上述[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肩陆地部具备:在所述小孔与所述接地端之间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沟。
[3]根据上述[2]中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小孔比所述细沟还深。
[4]根据上述[2]或[3]中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小孔的截面呈圆形,从所述小孔的开口缘至所述细沟的开口缘为止的距离为:所述小孔的直径的1~1.5倍。
[5]根据上述[1]~[4]中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小孔比所述胎肩主沟还深。
[6]根据上述[1]~[5]中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小孔具备:从所述胎面表面朝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第一笔直部,所述弯曲部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笔直部的里侧连续。
[7]根据上述[6]中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小孔具备: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第二笔直部,且该第二笔直部被设置成:与所述弯曲部的里侧连续。
[8]根据上述[7]中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小孔具备扩大部,该扩大部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二笔直部的里侧连续,
所述扩大部由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笔直部还长的空腔构成。
[9]根据上述[8]中记载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扩大部不是朝向比所述第二笔直部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而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扩展。
根据本发明,设置于胎肩陆地部的多个小孔具备:相对于深度方向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小孔沿着轮胎宽度方向较宽地分布,并且,越是趋近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也就越是被配置于胎肩陆地部的较深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的刚性降低量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缓慢地减少,与设置了不具备弯曲部的小孔的情形相比,接地压力变得均匀,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胎肩陆地部发生的偏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半截面图。
图2是图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陆地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陆地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充气轮胎、12…胎圈部、14…胎侧部、16…胎面部、18…支承部、20…胎体帘布、22…胎圈芯、24…内衬、26…带束、28…胎面胶、36…主沟、36A…中心主沟、36B…胎肩主沟、38…中央陆地部、40…中间陆地部、42…胎肩陆地部、50…小孔、51…开口缘、52…第一笔直部、53…弯曲部、54…第二笔直部、55…扩大部、60…细沟、61…开口缘。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为示例,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此。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接地端是指:将充气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以填充了正规内压的状态而垂直地置于平坦的路面上,在被施加有正规载荷的正规载荷状态下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正规轮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该规格,针对每一轮胎而被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正规内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一轮胎而被确定的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中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不过,在轮胎用于乘用车的情况下,正规气压为180kPa。另外,正规载荷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一轮胎而被确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是TRA,则为上述的表中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负荷能力”,不过,在轮胎用于乘用车的情况下,则为相当于所述载荷的88%的载荷。
另外,关于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尺寸,除了特别提及的情形以外,上述各尺寸为:将充气轮胎装配于正规轮辋并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状态下的各尺寸。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0在包含轮胎轴在内的子午线截面进行切断而得到的右侧半截面图。此处,由于轮胎左右对称,所以省略了左半部分的图示。
图1的充气轮胎10具备:左右一对的胎圈部12;左右一对的胎侧部14,它们从胎圈部12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胎面部16,其构成胎面表面;以及左右一对的支承部18,它们配置于胎面部16的轮胎径向内侧。此处,支承部18为:胎面部16与胎侧部14之间的边界区域,被设置成:将胎面部16与胎侧部14之间连结起来。
充气轮胎10具备:呈环状地架设于一对的胎圈部12之间的胎体帘布20。在一对的胎圈部12分别埋设有:环状的胎圈芯22。
胎体帘布20是从胎面部16经由支承部18以及胎侧部14而在胎圈部12被胎圈芯22卡止,胎体帘布20对上述各部分12、14、16、18进行加强。在该例中,胎体帘布20的两端部是在胎圈芯22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回,从而被卡止。在胎体帘布20的内侧配设有:用于保持气压的内衬24。
胎体帘布20是由使有机纤维帘线以规定的角度(例如、70°~90°)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地排列并且利用上层橡胶来被覆所得到的至少1个帘布构成,在该例中,是由1个帘布构成的。作为构成胎体帘布20的帘线,例如,优选使用聚酯纤维、人造丝纤维、芳纶纤维、尼龙纤维等有机纤维帘线。
在胎侧部14,且在胎体帘布20的外侧(即、轮胎外表面侧)设置有:胎侧胶32。另外,在胎圈部12,且在胎圈芯22的外周侧配置有: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呈尖细状延伸的且由硬质橡胶材料构成的胎圈外护胶34。
在胎面部16中的胎体帘布20的外周侧,配设有带束26。即,在胎面部16,带束26被设置于胎体帘布20与胎面胶28之间。带束26是由使带束帘线以规定的角度(例如、10°~35°)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地排列得到的多片交叉带束帘布构成的。作为带束帘线,使用钢丝帘线或具有较高张力的有机纤维帘线。
在胎面部16的表面,设置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4条主沟36。具体而言,主沟36构成为包括:一对的中心主沟36A,它们夹着轮胎赤道面CL而配置于两侧;以及一对的胎肩主沟36B,它们设置于一对的中心主沟36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所谓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离开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
利用上述的4条主沟36,在胎面部16,且在2条中心主沟36A之间形成有:中央陆地部38,在中心主沟36A与胎肩主沟36B之间形成有:中间陆地部40,在2条胎肩主沟36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形成有:胎肩陆地部42。胎肩陆地部42的胎面表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构成胎面接地端E,并连接有: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且构成轮胎侧面上部的支承部18。
并且,在胎肩陆地部42设置有:在胎面表面42a呈开口的多个小孔50。
多个小孔50为:朝向轮胎径向内侧Ri凹陷的截面圆形的凹部,并具备:相对于深度方向(轮胎径向内侧Ri)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弯曲的弯曲部53。具体而言,小孔50具备:圆筒状的第一笔直部52,其从形成于胎面表面42a的开口缘51开始而与轮胎径向R平行地延伸;弯曲部53,其被设置成与第一笔直部52的里侧连续;第二笔直部54,其被设置成与弯曲部53的里侧连续;以及扩大部55,其被设置成与第二笔直部54的里侧连续。
弯曲部53设置成:相对于沿着轮胎径向R延伸的第一笔直部52而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弯曲。由此,设置于弯曲部53的里侧的第二笔直部54被配置于:比第一笔直部52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的位置。
第二笔直部54呈:从弯曲部53的里侧开始而与轮胎径向R平行地延伸的圆筒状。在第二笔直部54的底部,设置有:由宽度比第一笔直部52及第二笔直部54的宽度还宽的空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空腔)构成的扩大部55。扩大部55构成为:空腔部分不是朝向比第二笔直部54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扩展而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扩展。扩大部55的轮胎径向内侧Ri构成小孔50的底部。像这样的多个小孔50是沿着轮胎周向而隔开间隔地被设置于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
此处,参照图2及图3,举出了小孔50的尺寸的一例,针对于胎肩主沟36B的沟深度f为10~15mm,胎面接地宽度(左右的接地端E的间隔)L为200~245mm,则可以将小孔50的孔深度a设定为10.5~18mm,将小孔50的直径c设定为1.5~3.0mm,将小孔50在轮胎周向上的间隔e设定为1.5~9mm,将从形成于胎面表面42a的小孔50的开口缘51至接地端E为止的距离g设定为2~4.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胎肩陆地部42的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的多个小孔50具备:相对于深度方向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弯曲的弯曲部53。因此,能够将小孔50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W上的较宽的范围,而不是增大小孔50的口径,并且,越是趋近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也就越被配置于胎肩陆地部的较深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胎肩陆地部42的接地端E附近的刚性降低量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朝向内侧Wi缓慢地减少,因此,胎肩陆地部42的接地端E附近的接地压力变得均匀,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胎肩陆地部42发生的偏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胎肩陆地部42的小孔50具备弯曲部53,因此,即便石子进入小孔50内,也能够通过弯曲部53而防止石子进一步进入孔沟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孔50在弯曲部53的胎面表面42a侧具备:从开口缘51开始而与轮胎径向R平行地延伸的第一笔直部52,因此,在将硫化成型后的轮胎脱模时,能够容易从小孔50中抽出:用于成型小孔50的突起,从而能够抑制脱模时在小孔50的周围产生缺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小孔50的截面为圆形时,应力不会集中在小孔50的周围的规定方向,而是分散到小孔50的整个周围,因此,能够抑制开裂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小孔50的直径c为1.5~3.0mm。如果小孔50的直径c为1.5mm以上,则能够有效地降低胎肩陆地部42的接地端E附近的刚性,如果小孔50的直径c为3.0mm以下,则能够抑制:小孔50的踏入侧和离开侧之中的一方产生出比另一方更大幅度磨损的胎面边缘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孔50的孔深度a优选设定为胎肩主沟36B的沟深度f以上。由此,能够使胎肩陆地部42的接地端E附近的接地压力均匀化,直至轮胎磨损末期。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4及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肩陆地部42的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除了小孔50以外,还设置有细沟60。
具体而言,细沟60是在胎肩陆地部42的接地端E与多个小孔50之间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该细沟60将胎肩陆地部42划分为: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的主体陆地部421、和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的牺牲陆地部422。在主体陆地部421,且在细沟6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细沟60的附近),设置有多个小孔50。
此外,细沟60可以从形成于胎肩陆地部42的胎面表面42a的开口缘61开始而与轮胎径向R平行地凹陷,以使得能够与小孔50的第一笔直部52以及第二笔直部54平行。
此处,参照图4及图5,举出了小孔50的尺寸的一例,针对于胎肩主沟36B的沟深度f为10~15mm,胎面接地宽度L为200~245mm,则可以将小孔50的孔深度a’设定为10.5~18mm,将细沟60的沟深度b’设定为10~15mm,将小孔50的直径c’设定为1.5~3.0mm,将细沟60的宽度m’设定为1.5~3.0mm,将细沟60与小孔50之间的间隔(从形成于胎面表面42a的细沟60的开口缘61至小孔50的开口缘51为止的距离)d’设定为2~4.5mm,将小孔50在轮胎周向上的间隔e’设定为1.5~9mm,将从形成于胎面表面42a的小孔50的开口缘51至接地端E为止的距离g’设定为5.5~12mm。
本实施方式中,在胎肩陆地部42的接地端E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设置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沟60,并且,在细沟60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Wi设置有:沿着轮胎周向而隔开间隔地并排的多个小孔50。由此,能够在胎肩陆地部4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形成出:牺牲陆地部422,从而能够降低:实质上对轮胎性能的帮助较大的主体陆地部421的偏磨损。除此之外,由于在主体陆地部4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设置有多个小孔50,因此,还能够使得主体陆地部421的接地压力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均匀化,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偏磨损。
并且,小孔50具备:相对于深度方向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53,小孔50的底部配置成:与开口端侧(胎面表面42a侧)相比离开细沟60,因此,能够缓和小孔50的底部与细沟60的底部之间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抑制开裂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将小孔50的孔深度a’设定为大于细沟60的沟深度b’(亦即、a’>b’),例如,可以使小孔50的孔深度a’大于细沟60的沟深度b’的1倍且为1.2倍以下(b’<a’≤1.2b’)。通过这样设定孔深度a’以及沟深度b’,能够利用小孔50实现主体陆地部421的接地压力的均匀化,直至轮胎磨损末期为止,抑制偏磨损。除此之外,小孔50的深度和细沟60的深度不同,因此,能够缓和小孔50的底部与细沟60的底部之间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抑制开裂的发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细沟60与小孔50之间的间隔d’优选为:小孔50的直径c的1倍~1.5倍(c’≤d’≤1.5c)。如果细沟60与小孔50之间的间隔d’为小孔50的直径c’以上,则能够确保细沟60与小孔50的距离,能够抑制主体陆地部421产生缺损,如果细沟60与小孔50之间的间隔d’为小孔50的直径c’的1.5倍以下,则在主体陆地部4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能够实现接地压力的均匀化,从而有效地抑制偏磨损。
(变更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该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例如,小孔50可以具有:多个相对于深度方向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53,这种情况下,除了上述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将胎肩陆地部的接地端附近的刚性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Wo朝向内侧Wi呈多级地降低,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偏磨损。
另外,例如,小孔50可以不在弯曲部53的里侧设置第二笔直部54,而是在弯曲部53形成终端,或者,也可以在弯曲部53的里侧设置扩大部55并形成终端。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上述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具备: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沟、和由所述主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沟具备: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主沟,
所述陆地部具备:形成于所述胎肩主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
所述胎肩陆地部具备:沿着轮胎周向而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多个小孔,
所述小孔具备:相对于深度方向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胎肩陆地部具备:在所述小孔与所述接地端之间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细沟,
所述小孔比所述细沟还深,
所述小孔的截面呈圆形,从所述小孔的开口缘至所述细沟的开口缘为止的距离为:所述小孔的直径的1~1.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孔比所述胎肩主沟还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孔具备:从所述胎面表面朝向轮胎径向延伸的第一笔直部,
所述弯曲部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笔直部的里侧连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孔具备: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第二笔直部,且该第二笔直部被设置成:与所述弯曲部的里侧连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孔具备扩大部,该扩大部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二笔直部的里侧连续,
所述扩大部由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笔直部还长的空腔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大部不是朝向比所述第二笔直部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而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扩展。
CN201811206400.2A 2017-11-13 2018-10-17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9774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8609A JP2019089412A (ja) 2017-11-13 2017-11-13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218609 2017-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74385A CN109774385A (zh) 2019-05-21
CN109774385B true CN109774385B (zh) 2021-08-03

Family

ID=66496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06400.2A Active CN109774385B (zh) 2017-11-13 2018-10-17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89412A (zh)
CN (1) CN1097743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72289A (ja) * 2020-04-28 2021-11-0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8513A (ja) * 1995-03-22 1996-10-08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079809A (ja) * 2000-09-07 2002-03-1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631684A (zh) * 2007-03-13 2010-01-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1734111A (zh) * 2008-11-20 2010-06-1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重型充气轮胎
CN204123898U (zh) * 2013-09-26 2015-01-28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8513A (ja) * 1995-03-22 1996-10-08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079809A (ja) * 2000-09-07 2002-03-1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631684A (zh) * 2007-03-13 2010-01-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1734111A (zh) * 2008-11-20 2010-06-1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重型充气轮胎
CN204123898U (zh) * 2013-09-26 2015-01-28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74385A (zh) 2019-05-21
JP2019089412A (ja) 2019-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89591B2 (en) Pneumatic tire
AU2016234380B2 (en) Pneumatic tire
CN110049884B (zh) 充气轮胎
CA2969732A1 (en) Pneumatic tire
CN110914075A (zh) 充气轮胎
US20200001655A1 (en) Pneumatic Tire
EP3192673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9835119B (zh) 充气轮胎
US11198329B2 (en) Heavy duty ti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80056729A1 (en) Tire groove
CN109774385B (zh) 充气轮胎
CN110001297B (zh) 充气轮胎
CN109910522B (zh) 充气轮胎
JP623096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146153B (zh) 充气轮胎
JP2017039349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EP4046825B1 (en) Pneumatic tire
EP4049862A1 (en) Tire
JP201512042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5011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039961B (zh) 充气轮胎
US20190152265A1 (en) Pneumatic tire
EP4049861B1 (en) Tire
JP202006996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822095B1 (en) Pneumatic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