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4993B -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4993B
CN109074993B CN201780024277.XA CN201780024277A CN109074993B CN 109074993 B CN109074993 B CN 109074993B CN 201780024277 A CN201780024277 A CN 201780024277A CN 109074993 B CN109074993 B CN 1090749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fixed
movable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42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4993A (zh
Inventor
箕轮亮太
森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74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4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4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49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9Relays having armature, contacts, and operating coil within a sealed ca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触头开闭装置,其具备:并列设置的一对固定触头端子(33、33),其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触头(33a、33a);可动接触件(49),其在两端部具备与所述固定触头(33a、33a)可接触分离地对置的一对可动触头(49a、49a),以跨设在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33、33)的方式配置,被支承为能够朝向所述固定触头端子(33、33)往复移动;一对引出端子(70、75),其将设在一侧的端部的固定部(71、76)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33、33)的另一侧的端部;将至少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70)的与固定部(71)连续的延伸部(72)以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49)的方式配置,并且经由一对所述引出端子(70、75)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33、33)以及所述可动接触件(49)通电。

Description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头开闭装置,特别涉及能够降低在大电流通过的情况下产生的电磁排斥力的触头开闭装置,例如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当在如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电磁继电器中通过大电流时,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接触时产生电磁排斥力。因此,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的触头压力下降,存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分离的风险。其结果,不仅接触可靠性低,还存在由于电弧的产生而易于发生触头熔融的不良情况。因此,可以考虑例如通过使电磁铁单元的线圈的匝数增大,来增加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的相互吸引力,以降低前述的电磁排斥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71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使线圈的匝数增大时,电磁铁单元大型化,从而使电磁继电器大型化。进一步地,当将引出端子与具有固定触头的触头端子连接时,存在电磁继电器进一步大型化的问题点。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点,其课题在于,提供小型且接触可靠性高的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是具备以下的触头开闭装置:
并列设置的一对固定触头端子,其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触头;
可动接触件,其在两端部具备与所述固定触头可接触分离地对置的一对可动触头,以跨设在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方式配置,被支承为能够朝向所述固定触头端子往复移动;
一对引出端子,其将设在一侧的端部的固定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将至少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与固定部连续的延伸部以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
并且经由一对所述引出端子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以及所述可动接触件通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方式,在大电流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流动的情况下,由在延伸部中流动的大电流产生磁场,磁场的磁力能够降低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特别是,不需要为了提高触头间的引力而使电磁铁单元的线圈的匝数增大。因此,能够在避免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使接触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图1中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图1卸下外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从图4卸下外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从图5进一步卸下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从图6进一步卸下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从图7进一步卸下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从图8进一步卸下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5的正面剖视立体图。
图11是图5的右侧面剖视立体图。
图12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俯视图。
图13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主视图。
图14是图13的I-I线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利用图15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正面剖视立体图。
图17是利用图15所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右侧面剖视立体图。
图18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俯视图。
图19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主视图。
图20是图19的II-II线剖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通电路径的概要立体图。
图22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俯视图。
图23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主视图。
图24是图23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通电路径的概要立体图。
图26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俯视图。
图27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主视图。
图28是图27的IV-IV线剖视图。
图2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通电路径的概要立体图。
图30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俯视图。
图31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主视图。
图32是图31的V-V线剖视图。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通电路径的概要立体图。
图34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俯视图。
图35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主视图。
图36是图35的VI-VI线剖视图。
图3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通电路径的概要立体图。
图38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俯视图。
图39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主视图。
图40是图39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4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通电路径的概要立体图。
图42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俯视图。
图43是示出通电路径的概要主视图。
图44是图43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继续本发明的记述之前,在所附的附图中对相同部件赋予相同参照附图标记。
依据图1~图44的所附的附图,对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头开闭装置适用于电磁继电器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图1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在将外罩20组装到外壳10而形成的壳体内,组装入有触头机构单元30和电磁铁单元60。而且,一对线圈端子64、64和一对引出端子70、75从所述壳体突出。触头机构单元30由触头开闭装置构成,该触头开闭装置至少具备:并列设置的一对固定触头端子33、33,其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触头33a;可动接触件49,其在两端部具备与固定触头33a可接触分离地对置的一对可动触头49a,以跨设在一对固定触头端子33、33的方式配置,被支承为能够朝向固定触头端子33、33往复移动;一对引出端子70、75,其将设在一侧的端部的固定部71、76分别固定在固定触头端子33的另一侧的端部。
具体地,所述触头机构单元30被组装入密封空间内,该密封空间由金属制筒状凸缘31、陶瓷板32、板状第一轭41以及有底筒体46构成。而且,所述电磁铁单元60从密封空间外驱动所述触头机构单元30。因此,如后所述,可动接触件49以基于电磁铁单元60的励磁以及消磁而朝向固定触头端子33往复移动地被支承。
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10为大致箱型形状的树脂成形品。而且,所述外壳10在对置的侧面的开口缘部将一对嵌合用肋11、11各自沿Y1方向突出设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外罩20具有可覆盖所述外壳10的开口部的平面形状,且为浅底的箱形状。而且,所述外罩20在对置的侧面的两侧缘部中的上方侧设置膨出部21、22,并且在其下方侧设置膨出部23、24。
所述触头机构单元30如已述这样,被组装入密封空间内,该密封空间由金属制筒状凸缘31、陶瓷板32、板状第一轭41以及有底筒体46形成。而且,所述触头机构单元30由保持架35、筒状固定铁芯42、可动轴43、可动铁芯45以及可动接触件49构成。
如图3所示,所述金属制筒状凸缘31具有将金属板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大致筒形状。而且,在所述金属制筒状凸缘31中,其上方侧的外周缘部钎焊有所述陶瓷板32。另外,在所述金属制筒状凸缘31中,其下方侧的外周缘部与后述的板状第一轭41一体化焊接(图6)。
所述陶瓷板32具有能够钎焊到所述金属制筒状凸缘31的上方开口缘部的平面形状。另外,所述陶瓷板32设有端子孔32a、32a以及排气孔32b。而且,所述陶瓷板32在所述端子孔32a的开口缘部以及所述排气孔32b的开口缘部分别形成有未图示的金属层。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在所述陶瓷板32中,固定触头端子33钎焊到其端子孔32a。所述固定触头端子33在其下端部设有固定触头33a。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在所述陶瓷板32中,排气管34钎焊到其排气孔32b。
所述保持架35由具有箱形状的耐热性的绝缘材料形成,收纳在所述金属制筒状凸缘31内(图10)。而且,所述保持架35在其对置的两侧外侧面,各自形成能够对永磁体36进行保持的袋部35a。另外,所述保持架35在其底面中央低一级地设有俯视为正方形的中央凹部35b(图10)。所述中央凹部35b在下方侧从其中心突出设置有筒状绝缘部35c(图10)。所述筒状绝缘部35c在产生了电弧的情况下,即使在金属制筒状凸缘31、板状第一轭41以及筒状固定铁芯42的路径中为高电压,也能通过使筒状固定铁芯42和可动轴43绝缘,来防止两者的熔融一体化。另外,所述保持架35在所述中央凹部35b和所述袋部35a之间,设有能够配置后述的消弧片38的凹部35d(图10)。而且,如图10所示,所述保持架35经由衬垫39以及一组缓冲材料40载置在后述的板状第一轭41上。
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板37由正面大致长方形的弹性金属板构成,将其两侧缘部竖起以形成弹性爪部。而且,所述限位板37通过压入到所述保持架35内(图11),来限制后述的可动接触件49以及可动轭48的空转(图9)。
如图3所示,所述消弧片38具有对薄板金属施加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剖面反向门形状。而且,所述消弧片38为了快速冷却并有效地消除在触头开闭时产生的电弧,设置在所述保持架35的凹部35d中(图10)。
如图3所示,所述缓冲材料40为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板状体。而且,所述缓冲材料40被所述保持架35和被所述衬垫39覆盖的板状第一轭41夹持(图10、图11)。
如图3所示,所述板状第一轭41具有能够嵌合到所述外壳10的开口部内的平面形状。另外,所述板状第一轭41在其中心设有铆接孔41a。而且,在所述板状第一轭41中,所述金属制筒状凸缘31的外周缘部与其上表面外周缘部一体化焊接。而且,在所述板状第一轭41中,筒状固定铁芯42的上端部铆接固定在其铆接孔41a中。
如图10所示,在所述筒状固定铁芯42中,可动轴43经由所述保持架35的筒状绝缘部35c可滑动移动地***到其贯通孔42a。所述可动轴43在其上方侧具备环状锷部43a。而且,所述可动轴43贯穿***复位弹簧44,并且可动铁芯45固定在其下端部。
如图10所示,所述可动轴43从其上端部开始依次贯穿***接受部47a、触头弹簧47、可动轭48以及可动接触件49,并利用环状锷部43a卡止。而且,所述可动轴43利用固定在其上端部的止脱环50来防止所述可动接触件49脱落。
如图11所示,所述可动轭48通过将板状磁性材料的两端部沿同一方向且平行地弯曲竖起来形成弯曲竖起部48a、48a,从而形成剖面反向门形形状。而且,所述可动轭48与所述可动接触件49的下表面接触。
在所述可动接触件49中,在其上表面的两端部利用突出加工设置可动触头49a、49a。所述可动触头49a、49a各自可连接分离地与配置于所述保持架35内的固定触头端子33的固定触头33a、33a对置。
如图10所示,收纳所述可动铁芯45的有底筒体46的开口缘部与设在所述板状第一轭41上的铆接孔41a的下表面缘部附近气密接合。而且,在从所述排气管34吸入内部空气以后,通过填充并密封气体,从而形成密封空间。
如图3所示,固定轭51为俯视为矩形状的板状磁性材料,配置在固定触头端子33之间。另外,所述固定轭51的较长方向(Y1-Y2方向)的长度尺寸比所述可动厚48的较长方向(Y1-Y2方向)的长度尺寸大。因此,所述可动轭48整体与所述固定轭51重合,磁通泄漏较小,磁效率高。而且,如图11所示,所述固定轭51跨设于保持架35的对置的开口缘部。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轭48具备能够与固定轭51的两端连接分离的对置的两端部,且被支承为能够与可动接触件49一体地往复移动。由此,构成为在固定触头33a和可动触头49a接合的情况下,基于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固定轭51和可动轭48相互吸引。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盖体52是具有能够嵌合到所述保持架35的开口部的平面形状的绝缘性的板状体。而且,所述盖体52设有一对端子孔52a、52a。
内罩53是具有能够覆盖金属制筒状凸缘31的立体形状的弹性体,该金属制筒状凸缘31钎焊有所述陶瓷板32。所述内罩53例如可以使用易于吸收碰撞声的橡胶材料。而且,所述内罩53在设置在其顶面上的一对端子孔53a、53a之间设有贯通孔53b。
如图3所示,所述电磁铁单元60将线圈61缠绕在线轴62的主体部而形成。在设在所述线轴62的两端的锷部,固定有中继端子63、63。而且,线圈61的引线分别捆绑并焊接到所述中继端子63、63。另外,线圈端子64的连接部64a与所述中继端子63、63连接(图4、图5)。而且,所述线圈端子64的端子部64b从外罩20的膨出部23、24突出到外方。
而且,如图10所示,所述有底筒体46贯穿***设在所述线轴62的贯通孔。随后,所述有底圆筒体46的下端部嵌合到第二轭65的嵌合孔65a中。而且,所述第二磁轭65的腕部65b、65b的上端部分别与所述板状第一轭41的两端部卡合并固定(图7)。作为固定方法,可以列举例如铆接、压入或焊接等。由此,所述电磁铁单元60和触头机构单元30被一体化。
如图5所示,所述引出端子70、75将板状导电材料折曲而形成。而且,所述引出端子70、75各自具备经由六角螺母71a、76a固定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33上的固定部71、76、与所述固定部71、76连接的延伸部72、77、设在所述延伸部72、77的前端的端子部73、78。
而且,当将所述固定部71、76分别与固定触头端子33、33固定时,如图12、13所示,延伸部72、77以沿着可动接触件49的方式沿X1-X2方向配置,能够经由一对引出端子70、75与固定触头端子33、33以及可动接触件49通电。如图13所示,所述延伸部72、77的沿着X1-X2方向的轴心配置于比所述固定触头33a和所述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靠近固定触头端子侧、例如固定触头端子33侧(Z1方向)的较高位置。而且,在延伸部72、77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同一方向。
接下来,对前述结构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0所示,在线圈61没有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可动铁芯45利用复位弹簧44的弹簧力向下方(Z2方向)侧施力。因此,与所述可动铁芯45一体的可动轴43被向下方(Z2方向)按下,可动接触件49被向下方侧拉下。此时,可动轴43的环状锷部43a与保持架35的中央凹部35b的底面卡合。此时,可动触头49a从固定触头33a分离,但可动铁芯45与有底筒体46的底面不抵接。
随后,当对所述线圈61施加电压并励磁时,可动铁芯45被筒状固定铁芯42吸引。因此,可动轴43与复位弹簧44的弹簧力对抗并向上方(Z1方向)滑动移动。然后,可动触头49a与固定触头33a接触。进一步地,可动轴43与复位弹簧44以及触头弹簧47的弹簧力对抗而被向上按压。因此,所述可动触头49a和所述固定触头33a以规定的触头压力而压接。此时,可动轭48向固定轭51接近。但是,固定轭51和可动轭48的弯曲竖起部48a不相互直接接触,而是在保持规定的气隙的同时构成磁路。这是为了确保接触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可动触头49a与所述固定触头33a抵接时产生的碰撞声被内罩53吸收并缓解。因此,能够获得静音型的电磁继电器。
在所述可动触头49a与所述固定触头33a接触从而大电流流过时,在所述固定触头33a和所述可动触头49a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
但是,如图13、图14所示,延伸部72、77的轴心位于在Z1方向上比固定触头33a和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更高的位置。进一步地,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延伸部72、77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同一方向。因此,大电流在延伸部72、77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力以将可动接触件49向固定触头端子33拉近的方式作用。其结果,在大电流流过的情况下产生的前述电磁排斥力降低,接触可靠性提高,并且能够防止电弧的产生。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头闭合时,可动轭48和固定轭51在保持规定的气隙的同时,构成磁路。因此,磁力线流过所述可动轭48和所述固定轭51,并形成磁路。其结果,即可大电流流过所述可动接触件49从而在固定触头33a和可动触头49a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通过利用所述固定轭51和所述可动轭48a形成的磁路,从而可动轭48被固定轭51吸引,以抑制所述电磁排斥力。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防止触头压力的减少和触头分离,从而存在提高接触可靠性,并且能够防止电弧的产生和触头熔融的优点。
而且,当停止对所述线圈61施加电压以释放励磁时,可动铁芯45通过触头弹簧47以及复位弹簧44的弹簧力而与筒状固定铁芯42分离。因此,在可动轴43向下方(Z2方向)侧滑动移动从而可动触头49a与固定触头33a分离之后,可动轴43的环状锷部43a与保持架35的中央凹部35b卡合,并复位到原本的状态(图10、11)。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动轴43的冲击力经由保持架35被缓冲材料40吸收并缓解。特别是,即使可动轴43复归到原本的状态,可动铁芯45也不与有底筒体46的底面抵接。因此,可动轴43的碰撞声通过保持架35、缓冲材料40、筒状固定铁芯42、内罩53、电磁铁单元60等被吸收和缓解。其结果,存在能够获得开闭声较小的密封型电磁继电器的优点。
另外,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限位板37,通过可动轴43上下移动,可动接触件49也上下移动。此时,即使所述可动接触件49、可动轭48错开,所述可动轭48也与被压入到保持架35中的限位板37抵接而被限位。因此,所述可动接触件49、所述可动轭48不与树脂制的保持架35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其结果,不产生树脂粉末,不产生接触不良。特别是,所述限位板37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难以产生磨损粉末。
如图15~图2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固定轭以及可动轭。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部件个数、组装工时较少且生产性能较高的电磁继电器。
其他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件赋予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21~图24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引出端子70、75的端子部73、78的引出方向为相反方向。
即,如图22所示,引出端子70和引出端子75具有以点对称的方式折曲的形状。而且,延伸部72朝向X2方向延伸,延伸部77朝向X1方向延伸。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所述延伸部72、77的沿着X1-X2方向的轴心配置于比所述固定触头33a和所述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靠近可动接触件端子侧、例如Z2方向的较低位置。而且,在延伸部72、77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相反方向。
其他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件赋予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3、24所示,在所述可动触头49a与所述固定触头33a接触从而大电流流过时,在所述固定触头33a和所述可动触头49a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
但是,延伸部72、77的轴心位于在Z2方向上比固定触头33a和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更低的位置。进一步地,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延伸部72、77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相反方向。因此,大电流在延伸部72、77中流动而产生的磁力沿抵抗可动接触件49中产生的磁力的方向作用。其结果,在延伸部72、77中产生的磁力将可动接触件49沿Z1方向向上按压,因此电磁排斥力降低。由此,接触可靠性提高,并且能够防止电弧的产生。
如图25~图2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与前述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固定轭以及可动轭。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部件个数、组装工时较少且生产性能较高的电磁继电器。
其他与前述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件赋予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29~图32所示,第五实施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同点在于将引出端子70、75的延伸部72、77的引出方向设为同一方向(X1方向),且将延伸部72、77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配置。
即,引出端子70的延伸部72沿着X1方向延伸,并且端子部73朝向Y2方向引出。另外,引出端子75的延伸部77也沿着X方向延伸,并且端子部78朝向Y2方向引出。进一步地,如图31、图32所示,延伸部72的轴心以及延伸部77的轴心将固定触头33a以及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夹在中间而沿上下(Z1-Z2方向)配置。
其他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件赋予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1、32所示,在所述可动触头49a与所述固定触头33a接触从而大电流流过时,在所述固定触头33a和所述可动触头49a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
但是,延伸部72的轴心位于在Z1方向上比固定触头33a和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延伸部77的轴心位于在Z2方向上比固定触头33a和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更低的位置。
另外,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延伸部72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同一方向。另一方面,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延伸部77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相反方向。
因此,当大电流在延伸部72、77中流动而产生磁力时,在延伸部72中产生的磁力以将可动接触件49沿Z1方向上提的方式作用,在延伸部77中产生的磁力以将可动接触件49沿Z1方向向上按压的方式作用。其结果,通过在延伸部72、77中产生的磁力,前述电磁排斥力降低,因此接触可靠性提高,并且能够防止电弧的产生。
如图33~图36所示,第六实施方式与前述第五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固定轭以及可动轭。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部件个数、组装工时较少且生产性能较高的电磁继电器。
其他与前述第五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件赋予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37~图40所示,第七实施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同点在于将引出端子70、75的引出方向设为同一方向,且将延伸部72、77沿上下配置。
即,引出端子70的延伸部72沿着X1方向延伸,并且端子部73也沿着X1方向引出。另外,引出端子75的延伸部77沿着X1方向延伸,并且端子部78也沿着X1方向引出。进一步地,如图39、图40所示,延伸部72的轴心以及延伸部77的轴心将固定触头33a以及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夹在中间而沿上下(Z1-Z2方向)配置。
其他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件赋予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9、40所示,在所述可动触头49a与所述固定触头33a接触从而大电流流过时,在所述固定触头33a和所述可动触头49a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
但是,延伸部72的轴心位于在Z1方向上比固定触头33a和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延伸部77的轴心位于在Z2方向上比固定触头33a和可动触头49a的接合面更低的位置。
而且,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延伸部72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同一方向。另一方面,在可动接触件49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延伸部77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为相反方向。
因此,当大电流在延伸部72、77中流动而产生磁力时,在延伸部72中产生的磁力以将可动接触件49沿Z1方向上提的方式作用,在延伸部77中产生的磁力以将可动接触件49沿Z1方向向上按压的方式作用。其结果,在延伸部72、77中产生的磁力使电磁排斥力降低,因此接触可靠性提高,并且能够防止电弧的产生。
如图41~图44所示,第八实施方式与前述第七实施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没有设置固定轭以及可动轭。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部件个数、组装工时较少且生产性能较高的电磁继电器。
其他与前述第七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对同一部件赋予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中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在最后对本发明的各种形态进行说明。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电磁继电器是具备以下的触头开闭装置:
并列设置的一对固定触头端子,其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触头;
可动接触件,其在两端部具备与所述固定触头可接触分离地对置的一对可动触头,以跨设在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方式配置,被支承为能够朝向所述固定触头端子往复移动;
一对引出端子,其将设在一侧的端部的固定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将至少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与所述固定部连续的延伸部以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
并且经由一对所述引出端子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以及所述可动接触件通电。
根据所述第一方式,在大电流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流动的情况下,由在延伸部中流动的大电流产生磁场,能够降低磁场的磁力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特别是,不需要为了提高触头间的引力而使电磁铁单元的线圈的匝数增大。因此,能够在避免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使接触可靠性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中,即,一种触头开闭装置,其具备:
并列设置的一对固定触头端子,其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触头;
可动接触件,其在两端部具备与所述固定触头可接触分离地对置的一对可动触头,以跨设在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方式配置,被支承为能够朝向所述固定触头端子往复移动;
一对引出端子,其将设在一侧的端部的固定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将至少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与所述固定部连续的延伸部以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
构成为,将所述延伸部的轴心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接合面靠近固定触头端子侧,
将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所述延伸部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设为同一方向。
根据该第二方式,在可动接触件中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和在延伸部中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为同一方向。因此,在延伸部中产生的磁力以吸引可动接触件的方式作用。其结果,能够利用延伸部的磁力来降低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从而能够使装置不大型化地使接触可靠性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中,即,一种触头开闭装置,其具备:
并列设置的一对固定触头端子,其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触头;
可动接触件,其在两端部具备与所述固定触头可接触分离地对置的一对可动触头,以跨设在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方式配置,被支承为能够朝向所述固定触头端子往复移动;
一对引出端子,其将设在一侧的端部的固定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将至少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与所述固定部连续的延伸部以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
可以构成为,将所述延伸部的轴心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接合面靠近可动接触件侧,
将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所述引出端子的延伸部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设为相反方向。
根据该第三方式,在可动接触件中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和在延伸部中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为相反方向。因此,在延伸部中产生的磁力以抵抗可动接触件的方式作用,设于可动接触件的可动触头被向固定触头侧按压。其结果,能够利用延伸部的磁力来降低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从而能够使装置不大型化地提高接触可靠性。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中,即,一种触头开闭装置,其具备:
并列设置的一对固定触头端子,其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触头;
可动接触件,其在两端部具备与所述固定触头可接触分离地对置的一对可动触头,以跨设在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方式配置,被支承为能够朝向所述固定触头端子往复移动;
一对引出端子,其将设在一侧的端部的固定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另一侧的端部;
可以构成为,将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与所述固定部连续的延伸部以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
并且将至少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所述延伸部的轴心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接合面靠近固定触头端子侧,并将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所述延伸部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设为相同方向,
另一方面,将剩余的另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与所述固定部连续的延伸部以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并且将所述延伸部的轴心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接合面靠近可动接触件侧,并将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所述引出端子的延伸部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设为相反方向。
根据该第四方式,在一方的延伸部中产生的磁力将可动触头向固定触头拉近。另一方面,在剩余的另一方的延伸部中产生的磁力将可动触头向固定触头按压。因此,能够利用在一对延伸部中产生的磁力来降低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其结果,能够获得小型且接触可靠性高的触头开闭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一至第四中的任一方式中,可以构成为,具有:
固定轭,其配置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之间;
可动轭,其具备能够与所述固定轭的两端连接分离的对置的两端部,且被支承为能够与所述可动接触件一体地往复移动;
在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接合的情况下,基于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所述固定轭和所述可动轭相互吸引。
根据该第五方式,在大电流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在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产生的磁力,可动轭被固定轭吸引。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触头与固定触头吸附连接的情况下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其结果,能够不使装置大型化地提高接触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电磁继电器构成为具备在第一至第五中的任一方式中的触头开闭装置、
驱动所述触头开闭装置的电磁铁单元,
所述可动接触件以基于所述电磁铁单元的励磁以及消磁而朝向所述固定触头端子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大电流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流动的情况下,由在延伸部中流动的大电流产生磁场,磁场的磁力能够降低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电磁排斥力。特别是,不需要为了提高触头间的引力而使电磁铁单元的线圈的匝数增大。因此,存在能够获得小型且接触可靠性高的电磁继电器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所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进行适当组合,可以实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可以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还可以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的彼此的组合。
本发明参照所附的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地记载,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变形或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不脱离根据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范围,这样的变形或修改应当理解为包含在其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所述方式的触头开闭器不限定于适用于前述的电磁继电器的情况,显而易见,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触头开闭器。
附图标记说明
10 外壳
11 嵌合用肋
20 外罩
21 膨出部
22 膨出部
23 膨出部
24 膨出部
30 触头机构单元
31 金属制筒状凸缘
32 陶瓷板
32a 端子孔
32b 排气孔
33 固定触头端子
33a 固定触头
34 排气管
35 保持架
35a 袋部
35b 中央凹部
35c 筒状绝缘部
36 永磁体
37 限位板
38 消弧片
39 衬垫
40 缓冲材料
41 板状第一轭
41a 铆接孔
42 筒状固定铁芯
43 可动轴
43a 环状锷部
44 复位弹簧
45 可动铁芯
46 有底筒体
47 触头弹簧
47a 接受部
48 可动轭
48a 弯曲竖起部
49 可动接触件
49a 可动触头
50 止脱环
51 固定轭
52 盖体
52a 端子孔
53 内罩
60 电磁铁单元
61 线圈
62 线轴
63 中继端子
64 线圈端子
65 第二轭
65a 嵌合孔
65b 腕部
70 引出端子
71 固定部
72 延伸部
73 端子部
75 引出端子
76 固定部
77 延伸部
78 端子部

Claims (6)

1.一种触头开闭装置,其具备:
一对固定触头端子,其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具有固定触头;
可动接触件,其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相对于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的各自的所述固定触头分别可接触分离地对置的一对可动触头,被支承为能够朝向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一对引出端子,其分别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一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各自的另一侧的端部;延伸部,其与所述固定部连续;端子部,其设置在所述延伸部的前端;
所述触头开闭装置的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引出端子的各自的所述延伸部以包含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的平面延伸的板状且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
并且经由一对所述引出端子对所述固定触头端子以及所述可动接触件通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延伸部的轴心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接合面靠近固定触头端子侧,
将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所述延伸部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设为同一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延伸部的轴心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接合面靠近可动接触件侧,
将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所述引出端子的延伸部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设为相反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所述延伸部的轴心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接合面靠近固定触头端子侧,并将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所述延伸部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设为相同方向,
另一方面,将剩余的另一方的所述引出端子的与所述固定部连续的延伸部以沿着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并且将所述延伸部的轴心配置在比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的接合面靠近可动接触件侧,并将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和在所述引出端子的延伸部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设为相反方向。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固定轭,其配置在所述固定触头端子之间;
可动轭,其具备能够与所述固定轭的两端连接分离地对置的两端部,且被支承为能够与所述可动接触件一体地往复移动;
在所述固定触头和所述可动触头接合的情况下,基于在所述可动接触件中流动的电流,所述固定轭和所述可动轭相互吸引。
6.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开闭装置、驱动所述触头开闭装置的电磁铁单元,
所述可动接触件以基于所述电磁铁单元的励磁以及消磁而朝向所述固定触头端子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CN201780024277.XA 2016-04-22 2017-02-27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90749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6448 2016-04-22
JP2016086448 2016-04-22
PCT/JP2017/007517 WO2017183305A1 (ja) 2016-04-22 2017-02-27 接点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4993A CN109074993A (zh) 2018-12-21
CN109074993B true CN109074993B (zh) 2019-12-03

Family

ID=60115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4277.XA Active CN109074993B (zh) 2016-04-22 2017-02-27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48095A1 (zh)
JP (1) JPWO2017183305A1 (zh)
CN (1) CN109074993B (zh)
DE (1) DE112017002107T5 (zh)
WO (1) WO20171833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68997B2 (ja) * 2016-07-29 2020-03-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28294B2 (ja) * 2016-07-29 2021-02-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11139133B2 (en) 2017-01-11 2021-10-0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ical device
JP6841047B2 (ja) * 2017-01-16 2021-03-1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897461B2 (ja) * 2017-09-27 2021-06-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JP2019083174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919504B2 (ja) * 2017-10-31 2021-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801629B2 (ja) * 2017-10-31 2020-1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964252B2 (ja) * 2017-11-27 2021-11-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US20210375569A1 (en) * 2017-11-27 2021-12-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111406300A (zh) * 2017-11-27 2020-07-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电气设备以及电气设备用机壳
WO2019103061A1 (ja) * 2017-11-27 2019-05-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WO2019154855A1 (de) * 2018-02-07 2019-08-15 Tdk Electronics Ag Schaltvorrichtung zum schalten einer elektrischen last
SG10201801656YA (en) * 2018-02-28 2019-09-27 Schneider Electric Asia Pte Ltd A relay control device for a relay module
WO2019167825A1 (ja) * 2018-03-02 2019-09-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JP6822436B2 (ja) * 2018-03-30 2021-01-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6848924B2 (ja) * 2018-03-30 2021-03-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2020009674A (ja) * 2018-07-10 2020-0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2020009675A (ja) * 2018-07-10 2020-0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CN110349811A (zh) * 2019-08-08 2019-10-18 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JP7243535B2 (ja) * 2019-09-05 2023-03-2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接触器
JP7310474B2 (ja) *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451910B2 (ja) * 2019-09-18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380175B2 (ja) * 2019-12-19 2023-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21149362A1 (ja) * 2020-01-23 2021-07-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CN211980527U (zh) * 2020-05-29 2020-11-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7301A (en) * 1982-08-27 1984-08-21 Essex Group, Inc. Electric switch having enhanced fault current capability
CN102891040A (zh) * 2011-07-18 2013-01-23 安电株式会社 继电器
CN103311000A (zh) * 2012-03-09 2013-09-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9662B2 (ja) * 2010-11-10 2014-07-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2015037052A (ja) * 2013-08-14 2015-02-23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7301A (en) * 1982-08-27 1984-08-21 Essex Group, Inc. Electric switch having enhanced fault current capability
CN102891040A (zh) * 2011-07-18 2013-01-23 安电株式会社 继电器
CN103311000A (zh) * 2012-03-09 2013-09-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83305A1 (ja) 2019-02-21
WO2017183305A1 (ja) 2017-10-26
CN109074993A (zh) 2018-12-21
DE112017002107T5 (de) 2019-01-10
US20190148095A1 (en)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4993B (zh)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JP6910014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103311022B (zh) 密封接触装置
CN106504948B (zh) 触点开闭装置
CN103403832B (zh) 电磁继电器
JP5673878B1 (ja) 封止接点装置
US8841979B2 (en) Relay
US20140035705A1 (en) Relay
CN102194611A (zh) 密封接点装置
US915951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5741740B1 (ja) 封止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968022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12089493A (ja) 電磁開閉装置
CN107527769A (zh)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208027981U (zh) 密封式高压直流磁保持接触器
JP2012212668A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開閉器
JP6803568B2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205092750U (zh) 磁平衡导向线性振动马达
WO2020090265A1 (ja) リレー
JP2006310251A (ja) リレー用導電バー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CN108731309A (zh) 用于流动控制的电磁阀组件和包括电磁阀组件的制冷***
CN209419458U (zh) 一种线性激励器外壳及线性激励器
WO2022049912A1 (ja)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ユニット
JP2018026283A (ja) 電磁継電器
JP5924398B2 (ja) 封止接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