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5300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5300B
CN107925300B CN201680046936.5A CN201680046936A CN107925300B CN 107925300 B CN107925300 B CN 107925300B CN 201680046936 A CN201680046936 A CN 201680046936A CN 107925300 B CN107925300 B CN 1079253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wire
coil lead
stator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69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5300A (zh
Inventor
小川幸祐
服部隆志
村上俊辅
新子刚央
芳贺英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25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5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5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53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05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for large machine windings, e.g. ba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中,线支承部件具有:线保持部,其保持从线圈向上侧方向延伸的线圈引出线中的一部分线圈引出线;第一导通部件,其将另一部分线圈引出线相互电连接;以及主体部,其支承线保持部以及第一导通部件,汇流条单元具有:第二导通部件,其与保持于线保持部的线圈引出线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第二导通部件。轴承保持架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使线圈引出线的线圈端或第二导通部件通过。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马达中,从定子引出线圈引出线。有线圈引出线与控制装置或汇流条单元连接的马达(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010409号公报、日本特开2011-200022号公报)。定子所具有的线圈根据卷线方法有供电用线圈和中性点用线圈等。供电用线圈与外部的控制装置连接。中性点用线圈与其他中性点用线圈连接。在这样的连接结构中,需要使线圈引出线在确保与周边部件之间的电绝缘的同时引绕至连接目标。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与周边部件之间的电绝缘的同时引绕至连接目标的线圈引出线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马达包括:转子,其具有轴,所述轴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定子,其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相对地配置;轴承,其支承所述轴;线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线支承部件的上侧,保持所述轴承;以及汇流条单元,其配置于所述线支承部件的上侧,所述定子具有:多个齿;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多个所述齿,所述线支承部件具有:线保持部,其保持从所述线圈向上侧方向延伸的线圈引出线中的一部分所述线圈引出线;第一导通部件,其将另一部分所述线圈引出线相互电连接;以及主体部,其支承所述线保持部以及所述第一导通部件,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第二导通部件,其与保持于所述线保持部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所述第二导通部件,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使所述线圈引出线的线圈端或所述第二导通部件通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与周边部件之间的电绝缘的同时引绕至连接端的线圈引出线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线支承部件以及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轴承保持架以及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汇流条单元以及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线保持部的另一方式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变形例1的线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的线支承部件的卸下上侧支承部件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1的马达中的变形例2的线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马达410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马达510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马达10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但是,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只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前提下,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绕中心轴线J的轴)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延伸的情况,还包含沿在小于45°的范围内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还包含沿在小于45°的范围内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线支承部件以及定子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轴承保持架以及定子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汇流条单元以及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马达10包括机壳20、转子30、定子40、线支承部件70、轴承保持架55、上侧轴承51、下侧轴承52以及汇流条单元60。在马达10中,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配置有汇流条单元60、轴承保持架55、线支承部件70以及定子40。马达10在汇流条单元60的上侧具有能够容纳控制装置100的至少一部分的控制装置容纳区域20A。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是具有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马达。
机壳2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部21;位于筒部21的下端的底壁部23;以及向上侧开口的开口部20a。在机壳20的内表面从下侧依次固定有定子40和轴承保持架55。
筒部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21具有:保持定子40的内周面20b;保持轴承保持架55的内周面20c;以及容纳控制装置100的一部分的控制装置容纳区域20A的内周面20d。内周面20d的内径比内周面20c的内径大。内周面20c的内径比内周面20b的内径大。即,机壳20具有内径随着从开口部20a朝向里侧(底壁部23侧)而变小的内表面形状。
内周面20c的内径与内周面20d的内径不同。机壳20具有连接内周面20c与内周面20d的倾斜面20e。倾斜面20e的表面形状为内径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变小的形状。即,中心轴线J与倾斜面20e之间的径向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优选倾斜面20e的截面形状为直线状或弯曲形状。由此,组装作业人员等(组装作业人员或组装装置)能够将从开口部20a***的轴承保持架55顺畅地配置在安装位置(内周面20c)。
另外,机壳20也可以并非一定具有倾斜面20e。例如,机壳20也可以是内周面20c与内周面20d在轴向上经由台阶部连接的结构。
机壳20具有架面20f。架面20f配置于内周面20b与内周面20c之间,面向开口部20a而沿周向延伸。架面20f是在轴向上支承轴承保持架55的支承面。通过该结构,机壳20能够在轴向上以较高的精度将轴承保持架55保持在规定的位置处。
筒部21的形状并不限于圆筒状。只要是筒部21的内周面能够保持定子40和轴承保持架55的形状,则也可以将筒部21的外形例如设为箱形。并且,筒部21的外形也可以是组合圆筒形和箱形的形状。也可以在筒部21的内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保持定子40或轴承保持架55。
底壁部23配置于定子40的下侧。底壁部23具有轴承保持部23a和输出轴孔22。轴承保持部23a保持下侧轴承52。输出轴孔22沿轴向贯通底壁部23。
转子30具有轴31。轴3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转子30与轴31一同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沿周向旋转。轴31的下侧的端部经由输出轴孔22向机壳20的下侧突出。
上侧轴承51以及下侧轴承52将轴31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轴承保持部23a在定子40的下侧保持下侧轴承52。轴承保持架55在定子40的上侧保持上侧轴承51。
定子40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2以及多个线圈43。定子铁芯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定子铁芯41具有多个齿41a。绝缘件42安装于齿41a。线圈43由卷绕于绝缘件42的导线构成。线圈43配置于各齿41a。定子40的外周面固定于机壳20的内周面20b。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线支承部件70具有第一导通部件71、第二导通部件72、多个线保持部75以及主体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线保持部的数量是六个。线支承部件70配置于定子40上。在第一导通部件71、72上连接有线圈的中性点。在以下说明中,将第一导通部件71称作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将第二导通部件72称作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
主体部73呈环状,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主体部73具有向轴向下侧延伸的多个脚部73a。通过脚部73a嵌入到绝缘件42的安装槽42a内,线支承部件70被支承于定子40上。主体部73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
线保持部75配置于主体部73的内周缘。线保持部75具有支承壁部75a和凹部75b。支承壁部75a从主体部73向上方突出。凹部75b向支承壁部75a的径向内侧开口。六个线保持部75在周向的每隔120°的三个部位各配置两个。另外,线保持部75还能够配置于主体部73的外周缘。线保持部75的配置和个数能够考虑后述线圈引出线的根数和线圈引出线的引出位置等而适当地改变。
主体部73包括俯视观察时具有扇形的外形的缺口部73b、73c。缺口部73b、73c配置于主体部73的外周部的两个部位处。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具有三个U形的连接端子71a和一个贯通孔71b,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具有三个U形的连接端子72a和一个贯通孔72b。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配置于比线保持部75靠主体部73的外周侧的位置处。从轴向观察时,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从缺口部73b、73c露出。主体部73具有沿轴向突出的突起部73d、73e。突起部73d、73e配置于主体部73的外周侧。突起部73d、73e的周向位置与缺口部73b、73c的周向位置相同。突起部73d、73e在嵌入到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的贯通孔71b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的贯通孔72b内之后,经加热而熔融固化。由此,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固定于主体部73。另外,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也可以与缺口部73b、73c一同配置于主体部73的内周部。
定子40具有从多个线圈43延伸的十二根线圈引出线91A~91C、91a~91c、92A~92C、92a~92c。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拉绕至定子40的上侧,并以线保持部75的凹部75b为起点向轴向上侧弯折,从而保持于线保持部75。凹部75b的径向内侧的开口部中的周向宽度比线圈43的线径小。凹部75b在径向外侧的部位中的内径与线圈43的线径大致相同。由此,在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从凹部75b的开口部被向里侧压入时,开口部通过弹性变形而扩大,在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容纳于凹部75b内之后,开口部恢复原样。这样一来,线圈43保持于线保持部75。保持于线保持部75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从凹部75b向轴向上侧突出。另外,线圈43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从线保持部75突出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不会歪倒或者大幅偏离。
线圈引出线91a~91c与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的连接端子71a连接。线圈引出线92a~92c与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的连接端子72a连接。
线圈引出线91A~91C是各相(U相、V相、W相)的供电用配线。线圈引出线91a~91c是与线圈引出线91A~91C对应的中性点连接用配线。线圈引出线92A~92C是各相的供电用配线。线圈引出线92a~92c是与线圈引出线92A~92C对应的中性点连接用配线。
在从线圈43引出的线圈引出线安装有作为绝缘部件的绝缘管98。绝缘管98将沿线支承部件70的下表面延伸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1a~91c、92A~92C、92a~92c彼此之间以及线圈引出线91A~91C、91a~91c、92A~92C、92a~92c与线圈43之间进行电绝缘。另外,从线圈43引出的线圈引出线也可以通过绝缘管98以外的绝缘部件等进行电绝缘。
轴承保持架55呈大致圆板状,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5保持上侧轴承51。轴承保持架55通过过盈配合而保持于机壳20的内周面20c。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轴承保持架55通过热压配合而固定于内周面20b。另外,热压配合是包含于过盈配合的配合方法。轴承保持架55也可以通过压入等其他方法固定于机壳20的内周面20b。
由此,不使用C形圈等固定部件而能够将轴承保持架55固定于机壳20,从而能够削减马达10的零件数。假设在使用C形圈将轴承保持架55固定于机壳20的情况下,需要在机壳20的内周面20b设置保持C形圈的槽。但是,通过上述结构,无需设置该槽,因此能够使机壳20的壁厚薄。其结果是,既能够维持为了保持定子40或轴承保持架55等而所需的内径,又能够减小机壳20的外径。由此,能够实现马达10的小型化。
如图1以及图3所示,轴承保持架55具有内侧筒部55a、外侧筒部55b以及连接部55c。内侧筒部55a保持上侧轴承51。外侧筒部55b与机壳20的内周面20b嵌合。连接部55c连接内侧筒部55a与外侧筒部55b。
连接部55c具有中间筒部55d、内侧连接部55e以及外侧连接部55f。中间筒部55d呈圆筒状,位于内侧筒部55a与外侧筒部55b之间。在俯视观察时,内侧连接部55e的形状呈圆环状。内侧连接部55e连接中间筒部55d的下端与内侧筒部55a的外周面。在俯视观察时,外侧连接部55f的形状呈圆环状。外侧连接部55f连接内侧连接部55e的上端与外侧筒部55b的上端。
在图1中,连接部55c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下侧弯曲,并向径向内侧延伸而与内侧筒部55a连接。在内侧筒部55a与连接部55c之间构成有间隙。因此,内侧筒部55a以及连接部55c能够在径向上弹性变形。因而,即使在轴承保持架55以及机壳20因组装马达10时或使用马达10时的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从而导致过大的按压力作用于轴承保持架55与机壳20的嵌合部或上侧轴承51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内侧筒部55a以及连接部55c的弹性变形而吸收其按压力。因此,能够抑制轴承保持架55与机壳20之间的固定强度下降,从而上侧轴承51能够将轴31支承为能够顺畅地旋转。
轴承保持架55具有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55的多个贯通孔56a~56c、57a~57c。多个贯通孔56a~56c、57a~57c配置于外侧连接部55f。
线圈引出线91A、91B、91C分别通过对应的贯通孔56a、56b、56c向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延伸。线圈引出线92A、92B、92C分别通过对应的贯通孔57a、57b、57c向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延伸。贯通孔56a、56c的开口的内径比线保持部75的外径大。由此,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b、92c与连接端子71a、72a之间的连接部能够和轴承保持架55维持电绝缘。关于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56d、56e的结构,也与贯通孔56a、56c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优选轴承保持架55由金属材料构成。轴承保持架55在轴承保持架55的外缘部的上表面具有三个凹部58。凹部58通过在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进行利用销等的加压加工(例如,凿紧加工等)等而设置。若对轴承保持架55进行加压加工,则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的加压之后的部位塑性变形而形成凹部58,形成从轴承保持架55的外侧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按压部59。在将轴承保持架55配置于机壳20内时,能够通过按压部59局部按压机壳20的内周面20c。轴承保持架55能够通过热压配合和凿紧而固定于内周面20c。
通过在轴承保持架55的与机壳20过盈配合的部分配置按压部59,机壳20与轴承保持架55之间的按压力局部增加,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两个部件的紧固强度。
凹部58中的至少一个凹部配置于贯通孔56a~56c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贯通孔56a的附近以及贯通孔56b的附近配置有凹部58。按照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的周向的角度计,贯通孔56a、56b与附近的凹部58之间的距离在15°以内。凹部58通过塑性变形而形成。因此,提高部件的在形成凹部58的位置处的强度。轴承保持架55的强度容易在贯通孔56a~56c的附近下降。但是,由于在贯通孔56a~56c的附近配置有凹部58,因此能够确保贯通孔56a~56c的附近的强度。
构成轴承保持架55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与构成机壳20的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相同。通过该结构,相对于将轴承保持架55组装于机壳20之后的温度变化,机壳20和轴承保持架55的膨胀量以及收缩量相同。因此,轴承保持架55在机壳20中的安装不易松弛。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轴承保持架55的材料由铝或铝合金构成。机壳20的材料由铝或铝合金构成。轴承保持架55以及机壳20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材料。
汇流条单元60具有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和汇流条保持架65。汇流条保持架65保持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汇流条保持架65具有沿轴向贯通汇流条保持架65的三个贯通孔65A、65B、65C。
汇流条保持架65固定于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从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56a~56c、57a~57c向上侧延伸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穿过汇流条保持架65的贯通孔65A~65C向汇流条保持架65的上侧延伸。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在汇流条保持架65的上表面分别与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连接。
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作为与控制装置100之间的连接端子发挥功能。汇流条单元60固定于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该轴承保持架55固定于机壳20。因此,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在轴向上以较高的精度定位在控制装置容纳区域20A内。通过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连接马达10与控制装置100。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具有线支承部件70。因此,能够在确保与周边部件之间的电绝缘的同时引绕至连接目标的线圈引出线。
如前述,马达10中的定子40的线圈43根据规定的卷线方法具有各相的供电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和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各相的供电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与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的汇流条单元60连接。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相互连接。
线支承部件70能够通过线保持部75将引绕至定子40的上侧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定位在特定的位置处,并沿轴向支承这些线圈引出线。即,能够通过线支承部件70高精度地相对于作为连接目标的汇流条单元60的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定位并引出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线保持部75的支承壁部75a延伸至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56a~56c、57a~57c的内侧。由此,在马达10中,能够实现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与轴承保持架55之间的电绝缘的同时将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引绕至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
由此,若将轴承保持架55配置于组合了定子40和线支承部件70的组装体,则能够经由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56a~56c、57a~57c容易地引出各相的供电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被高精度地定位。因此,在将汇流条单元6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5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被高精度地定位,因此能够容易地与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连接。
并且,只要线支承部件70能够将线圈引出线定位在特定的位置并沿轴向保持,则线保持部75也可以不从主体部73突出。例如,也可以在主体部73的内周缘附近设置V字状等缺口或孔等,并在该缺口或孔等中保持线圈引出线。在该结构中,线圈引出线被高精度地保持。因此,在被保持的线圈引出线穿过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时,即使线保持部不配置在贯通孔内,只要增大该贯通孔的孔径,则线圈引出线也难以与贯通孔的内周面接触,从而能够确保线圈引出线与轴承保持架55之间的电绝缘。
在马达10中,线支承部件70借助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保持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由此,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利用位于定子40的上方的线支承部件70连接。因此,不会加长线圈的引出长度而能够相互连接而配置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的短路。
并且,通过将定子40的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与设置于线支承部件70的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连接,能够简化与供电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连接的汇流条单元60的结构。从而,能够简化汇流条单元60的结构。由此,例如能够容易地确保机壳20中的配置控制装置100的空间。
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有时根据卷线方法的种类而与一个部位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中性点用汇流条的片数设为一片。
在马达10中,供电用以及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91a~91c、92a~92c被引出至定子40的上侧。即,定子40的所有线圈引出线被引出至定子40的上侧。由此,无需在定子40与底壁部23之间设置引绕线圈引出线的空间。因此,能够将定子40与底壁部23靠近配置。在马达10中,由于定子40的重量在总重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若定子40的轴向位置发生改变,则能够大幅移动马达的重心位置。如图1所示,在马达10以定子40配置于马达10的轴向下侧的状态安装于外部装置的情况下,马达10的重心位于该外部装置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马达10产生的振动。
被引出至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与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连接。在控制装置100上连接有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由于汇流条单元60固定于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因此与汇流条单元60固定于定子40的情况相比,相用汇流条61a~61c、62a~62c的轴向的位置精度较高。因此,能够将汇流条单元60高精度地安装于规定的位置处,从而能够良好地电连接汇流条单元60与控制装置100。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够采用如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有时适当地标注相同符号等而省略说明。
图5是示出线保持部的另一方式的局部立体图。
图5所示的线保持部175具有圆筒状的支承壁部175a。支承壁部175a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从定子40延伸的线圈引出线91A穿过支承壁部175a的贯通孔而被引出至线支承部件70的上侧。
在图2所示的线保持部75中,凹部75b向径向内侧开口。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凹部75b内嵌入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进行定位等作业。另一方面,在图5所示的圆筒状的线保持部175中,通过支承壁部175a保持线圈引出线的整周。因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倾斜,或者脱离支承壁部175a,还能够提高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绝缘性。
(变形例1)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线支承部件270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线支承部件270的卸下上侧支承部件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图6以及图7中,图6所示的线支承部件270代替图1或图2所示的线支承部件70而安装于马达10。线支承部件270具有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主体部273以及多个线保持部75。在图6中,线保持部75的数量是六个。主体部273具有图6所示的上侧支承部件273a和图7所示的下侧支承部件273b。
上侧支承部件273a以及下侧支承部件273b是绝缘部件,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环状。六个线保持部75配置于上侧支承部件273a的内周缘。在下侧支承部件273b的外周部安装有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和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下侧支承部件273b具有多个脚部273c。在图6以及图7中,脚部273c的数量是三条。脚部273c从下侧支承部件273b的外缘端向轴向下侧延伸。脚部273c被绝缘件42的安装槽42a支承。另外,俯视观察时的上侧支承部件273a的外形以及下侧支承部件273b的外形并不限于圆环状,也可以是例如椭圆状或圆弧状等。
从定子40延伸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从下侧支承部件273b的外周绕到上表面,并容纳于下侧支承部件273b的上表面的凹部274内。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在下侧支承部件273b的内周缘向轴向上侧弯曲。上侧支承部件273a安装于下侧支承部件273b的上表面。上侧支承部件273a对配置于凹部274内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的一部分进行覆盖。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穿过上侧支承部件273a与下侧支承部件273b之间而向上侧支承部件273a的线保持部75延伸。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保持于线保持部75。
在上述结构中,上侧支承部件273a和下侧支承部件273b夹住线圈引出线。通过在定子40与线圈引出线之间配置下侧支承部件273b,能够对定子40与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之间进行绝缘。通过在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与轴承保持架55之间配置上侧支承部件273a,能够确保线圈引出线与轴承保持架55之间的绝缘。即,在上述结构中,无需设置图1所示的线圈引出线的绝缘管98。
上侧支承部件273a具有贯通的贯通孔273a1。下侧支承部件273b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突起部273b1。在贯通孔273a1内***有突起部273b1,突起部273b1被加热而熔融固化。由此,上侧支承部件273a与下侧支承部件273b固定在一起。
另外,上侧支承部件273a与下侧支承部件273b还能够通过压入、粘接、搭扣配合等而固定在一起。线保持部75也可以设置于下侧支承部件273b而不设置于上侧支承部件273a。
(变形例2)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线支承部件370的立体图。
在图8中,线支承部件370代替图1或图2所示的线支承部件70而安装于马达10。线支承部件370具有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主体部373以及多个线保持部75。在图8中,线保持部75的数量是六个。
主体部373是俯视观察时呈圆环状的部件。六个线保持部75设置于主体部373的内周缘。第一中性点汇流条71以及第二中性点汇流条72安装于主体部373的外周部。
在主体部373的上表面配置有凹部374。从定子40延伸的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从主体部373的外周饶到上表面,并容纳于凹部374内。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沿着主体部373的上表面朝向内周缘的线保持部75延伸。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保持于线保持部75。
主体部具有将线圈引出线固定或卡定在主体部的上表面的固定部76。更详细地说,在凹部374配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固定部76。在变形例2中,固定部76呈大致L字形状。固定部76的顶端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延伸。线圈引出线92B、92C配置于固定部76与主体部373的上表面之间。优选固定部76在轴向以及径向上与线圈引出线92B、92C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92B、92C从主体部373浮起。并且,即使外力等施加于马达10而导致线圈引出线92B、92C欲在主体部373的上表面上移动,也由于与固定部76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92B、92C在径向上移动。另外,固定部76可以设置于多个凹部374的每一个凹部中,也可以只设置于一部分凹部374。并且,固定部76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也可以使固定部76夹住线圈引出线92B、92C的一部分。
在变形例2的结构中,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引绕至主体部373的上表面。即,在定子40与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之间配置有主体部373。由此,能够对定子40与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进行绝缘。并且,固定部76抑制线圈引出线92B、92C等在主体部373的上表面上移动。主体部373配置于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与轴承保持架55之间。由此,能够确保线圈引出线与轴承保持架55之间的绝缘。与变形例1的结构不同地,在变形例2中,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露出于凹部374的外部。因此,从绝缘的观点来看,优选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与轴承保持架55分开配置。另外,也可以在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安装绝缘管等绝缘部件。
(变形例3)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马达410的局部剖视图。
在图1所示的马达10中,汇流条单元60固定于轴承保持架55的上表面。与此相对,图9所示的马达410包括固定于轴承保持架55的下表面的汇流条单元460。汇流条单元460具有汇流条461和保持汇流条461的汇流条保持架465。汇流条461与保持于线保持部75的线圈引出线91A连接。汇流条461穿过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而向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延伸,并与控制装置100连接。
汇流条单元460具有与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连接的汇流条。在图9中,只图示与线圈引出线91A连接的汇流条461,省略图示与其他线圈引出线91B、91C、92A~92C连接的汇流条。
在变形例3的结构中,汇流条单元460固定于轴承保持架55的下表面。因此,即使定子40或线支承部件70等在轴向上从规定的位置偏离,也能够相对于机壳20准确地定位汇流条461的上端。因而,能够稳定地连接汇流条461与控制装置100。
汇流条461中的与线圈引出线91A连接的部位位于设置在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551内。由此,能够减小该部位与轴承保持架55之间的轴向尺寸。
(变形例4)
图10是示出变形例4的马达510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0所示,马达510具有线支承部件570。线支承部件570是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线支承部件70上设置了连接端子571的结构。连接端子571固定于线支承部件570的主体部73。连接端子571的一个端部与保持于线保持部75的线圈引出线91A连接。连接端子571的另一端部穿过轴承保持架55的贯通孔56a向轴承保持架55的上侧延伸,并与控制装置100连接。
线支承部件570具有端子保持部572。端子保持部572覆盖连接端子571中的穿过贯通孔56a的部分。端子保持部572是绝缘材料,能够对连接端子571与轴承保持架55进行电绝缘。
另外,在图10中,线支承部件570具有与线圈引出线91A~91C、92A~92C连接的连接端子。在图10中,只图示与线圈引出线91A连接的连接端子571,省略图示与其他线圈引出线91B、91C、92A~92C连接的连接端子。
在变形例4中,线支承部件570包括连接端子571。因此,在马达510中,不需要与控制装置100连接的汇流条单元。由此,能够削减零件数,并且能够使马达510在轴向上小型化。
(变形例5)
图11是示出变形例5的马达10的局部剖视图。与图1以及图2所示的马达10的结构不同,变形例5的马达10并未设置有汇流条单元60,线圈引出线91A与控制装置100直接连接。在该结构中,由于不需要汇流条单元60,因此能够削减零件数,并且能够使马达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在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
符号说明
10、410、510…马达、20…机壳、20a…开口部、20f…架面、23…底壁部、30…转子、31…轴、40…定子、41a…齿、43…线圈、55…轴承保持架、56a、56b、57a、65A…贯通孔、58、75b、274、374…凹部、60、460…汇流条单元、65、465…汇流条保持架、70、270、370、570…线支承部件、71…第一中性点汇流条(第一导通部件)、72…第二中性点汇流条(第二导通部件)、73、273、373…主体部、75、175…线保持部、75a、175a…支承壁部、76…固定部、91A~91C、91a~91c、92A~92C、92a~92c…线圈引出线、98…绝缘管、273a…上侧支承部件、273b…下侧支承部件、461…汇流条、571…连接端子、51…上侧轴承、J…中心轴线。

Claims (32)

1.一种马达,该马达是三相马达,其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相对地配置;
轴承,其支承所述轴;
线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
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线支承部件的上侧,保持所述轴承;以及
汇流条单元,其配置于所述线支承部件的上侧,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
多个齿;以及
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多个所述齿,
所述线支承部件具有:
线保持部,其保持从所述线圈向上侧方向延伸的线圈引出线中的各相的供电用的线圈引出线;
第一导通部件,其将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相互电连接,该第一导通部件是中性点汇流条;以及
主体部,其支承所述线保持部以及所述第一导通部件,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第二导通部件,其与保持于所述线保持部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保持所述第二导通部件,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使所述线圈引出线的线圈端或所述第二导通部件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单元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
所述第二导通部件与穿过所述贯通孔而向上侧延伸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单元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定子之间,
所述第二导通部件穿过所述贯通孔向上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线圈引出的所述线圈引出线穿过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定子之间而向所述线保持部延伸,
在位于所述定子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所述线圈引出线上安装有绝缘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在轴向上相互对置的上侧支承部件和下侧支承部件,
所述上侧支承部件具有所述线保持部,
所述线圈引出线被从所述线圈引出至所述下侧支承部件的上表面,并穿过所述上侧支承部件与所述下侧支承部件之间而向所述线保持部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出线被从所述线圈引出至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并沿着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朝向所述线保持部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将所述线圈引出线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在所述主体部的缘部向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开口的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主体部的贯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支承壁部,所述支承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上方突出,并支承所述线圈引出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有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被引出至所述定子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
所述机壳在轴向下侧具有底壁部,在轴向上侧具有所述定子能够通过的开口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的内表面设置有架面,所述架面面向所述开口部而沿周向延伸,
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架面接触地配置,
所述汇流条单元固定于所述机壳的上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容纳于所述机壳内,并直接或经由所述第二导通部件与所述线圈引出线电连接。
15.一种马达,该马达是三相马达,其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相对地配置;
轴承,其支承所述轴;
线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以及
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线支承部件的上侧,保持所述轴承,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
多个齿;以及
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多个所述齿,
所述线支承部件具有:
线保持部,其保持从所述线圈向上侧方向延伸的线圈引出线中的各相的供电用的线圈引出线;
第一导通部件,其将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相互电连接,该第一导通部件是中性点汇流条;以及
主体部,其支承所述线保持部以及所述第一导通部件,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
所述各相的供电用的线圈引出线的线圈端穿过所述贯通孔而向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延伸而与汇流条单元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线圈引出的所述线圈引出线穿过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定子之间而向所述线保持部延伸,
在位于所述定子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所述线圈引出线上安装有绝缘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支承壁部,所述支承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上方突出,并支承所述线圈引出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主体部的贯通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向所述支承壁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凹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有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被引出至所述定子的上方。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
所述机壳在轴向下侧具有底壁部,在轴向上侧具有所述定子能够通过的开口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的内表面设置有架面,所述架面面向所述开口部而沿周向延伸,
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架面接触地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容纳于所述机壳内,并直接与所述线圈引出线电连接。
24.一种马达,该马达是三相马达,其包括: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相对地配置;
轴承,其支承所述轴;
线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以及
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线支承部件的上侧,保持所述轴承,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
多个齿;以及
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设置于多个所述齿,
所述线支承部件具有:
线保持部,其保持从所述线圈向上侧方向延伸的线圈引出线中的各相的供电用的线圈引出线;
第一导通部件,其将中性点连接用的线圈引出线相互电连接,该第一导通部件是中性点汇流条;
连接端子,其与保持于所述线保持部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连接;以及
主体部,其支承所述线保持部、所述第一导通部件以及所述连接端子,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贯通孔,
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贯通孔而向所述轴承保持架的上侧延伸。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线圈引出的所述线圈引出线穿过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定子之间而向所述线保持部延伸,
在位于所述定子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所述线圈引出线上安装有绝缘部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支承壁部,所述支承壁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上方突出,并支承所述线圈引出线。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主体部的贯通孔。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保持部具有向所述支承壁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凹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有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被引出至所述定子的上方。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
所述机壳在轴向下侧具有底壁部,在轴向上侧具有所述定子能够通过的开口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的内表面设置有架面,所述架面面向所述开口部而沿周向延伸,
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架面接触地配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容纳于所述机壳内,并直接与所述线圈引出线电连接。
CN201680046936.5A 2015-08-10 2016-08-09 马达 Active CN107925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8390 2015-08-10
JP2015158390 2015-08-10
JP2016-068372 2016-03-30
JP2016068372 2016-03-30
PCT/JP2016/073480 WO2017026492A1 (ja) 2015-08-10 2016-08-09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5300A CN107925300A (zh) 2018-04-17
CN107925300B true CN107925300B (zh) 2021-01-15

Family

ID=57983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6936.5A Active CN107925300B (zh) 2015-08-10 2016-08-09 马达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862363B2 (zh)
JP (1) JP6717310B2 (zh)
KR (1) KR101986555B1 (zh)
CN (1) CN107925300B (zh)
DE (1) DE112016003656T5 (zh)
WO (1) WO20170264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9894A1 (ja) * 2016-08-12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052789B2 (ja) * 2017-03-31 2022-04-1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CN208571864U (zh) * 2017-07-31 2019-03-01 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马达
JPWO2019044149A1 (ja) * 2017-08-30 2020-08-1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7031441B2 (ja) * 2017-09-28 2022-03-0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9068538A (ja) * 2017-09-29 2019-04-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19082709A1 (ja) * 2017-10-27 2019-05-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CN111247722B (zh) * 2017-10-27 2022-07-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和马达
JPWO2020013078A1 (ja) * 2018-07-13 2021-07-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WO2020026710A1 (ja) * 2018-08-03 2021-08-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US20210320548A1 (en) * 2018-08-03 2021-10-14 Nidec Corporation Stator and motor
JP7131212B2 (ja) * 2018-08-30 2022-09-0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054208A (ja) * 2018-09-28 2020-04-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0088877A (ja) * 2018-11-14 2020-06-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JP7218861B2 (ja) * 2018-12-18 2023-02-07 Kyb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WO2020195401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2020203875A1 (de) 2020-01-24 2021-07-29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Kontaktvorrichtung eines Stators
CN111224493B (zh) 2020-03-17 2022-07-29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接线装置和相应的电机
CN113726073A (zh) 2020-05-26 2021-11-3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气产品
US20220109341A1 (en) * 2020-10-01 2022-04-07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Connection unit for electric motor
DE102021101695A1 (de) 2021-01-26 2022-07-28 Nidec Motors & Actuators (Germany) Gmbh Bürstenloser Elektromotor mit Sammelschieneneinheit
DE102022203218A1 (de) * 2022-03-31 2023-10-05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Elektromotor und Kühlerlüfter mit einem solchen Elektromoto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8851A (zh) * 2004-12-28 2006-07-2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动力转向用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82246A (zh) * 2007-05-25 201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刷电动机
CN201533207U (zh) * 2009-11-03 2010-07-2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连接电机线圈绕组和线路板的连接机构
CN102163885A (zh) * 2010-01-15 2011-08-24 盖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定子用连接器
JP2011200022A (ja) * 2010-03-19 2011-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792562A (zh) * 2010-01-07 2012-11-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轴承端盖
CN107925301A (zh) * 2015-08-10 2018-04-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80013882A (ko) 1996-08-05 1998-05-15 구자홍 전동기의 리드와이어 용접부 절연장치
JP3613262B2 (ja) * 2002-04-26 2005-01-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7005357A1 (de) * 2006-02-03 2007-10-04 Asmo Co., Ltd., Kosai Stator
JP2007318885A (ja) * 2006-05-25 2007-12-06 Mabuchi Motor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217117B2 (ja) 2006-06-05 2013-06-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9124902A (ja) * 2007-11-16 2009-06-04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載用電機システム
JP5290612B2 (ja) * 2008-04-15 2013-09-18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1577455B (zh) 2008-05-05 2013-07-31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多级电路的电机及其导线连接器
JP4811749B2 (ja) 2009-06-24 2011-1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5703604B2 (ja) * 2010-03-03 2015-04-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モータ
JP5452570B2 (ja) * 2011-11-09 2014-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ステータコイルの結線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5328969B2 (ja) * 2012-03-12 2013-10-30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集中配電部材
JP5727973B2 (ja) * 2012-07-09 2015-06-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6098920B2 (ja) * 2012-10-19 2017-03-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2014093880A (ja) 2012-11-05 2014-05-19 Denso Corp 回転電機
CA2895591C (en) * 2012-12-28 2020-08-25 Masaki Ishizeki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pump
JP6135982B2 (ja)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251920B2 (ja) 2013-01-17 2017-12-27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ポンプ
US9929614B2 (en) 2013-07-02 2018-03-27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with integrated slot liner and bobbin with guides for conductor coils
JP6184520B2 (ja) * 2013-12-16 2017-08-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機電一体型駆動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866080B2 (en) * 2013-12-30 2018-0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ressor, motor included therei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motor
DE102015212821A1 (de) * 2015-07-09 2017-01-12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Statoranordnung, elektrische Drehstrom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tatoranordnung
WO2017026550A1 (ja) * 2015-08-10 2017-02-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8851A (zh) * 2004-12-28 2006-07-2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动力转向用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82246A (zh) * 2007-05-25 201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刷电动机
CN201533207U (zh) * 2009-11-03 2010-07-2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连接电机线圈绕组和线路板的连接机构
CN102792562A (zh) * 2010-01-07 2012-11-2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轴承端盖
CN102163885A (zh) * 2010-01-15 2011-08-24 盖茨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及其定子用连接器
JP2011200022A (ja) * 2010-03-19 2011-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925301A (zh) * 2015-08-10 2018-04-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3656T5 (de) 2018-05-09
US20210028665A1 (en) 2021-01-28
JP6717310B2 (ja) 2020-07-01
US11557936B2 (en) 2023-01-17
KR20180030602A (ko) 2018-03-23
WO2017026492A1 (ja) 2017-02-16
JPWO2017026492A1 (ja) 2018-05-31
US10862363B2 (en) 2020-12-08
CN107925300A (zh) 2018-04-17
KR101986555B1 (ko) 2019-06-07
US20180248438A1 (en) 2018-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5300B (zh) 马达
CN107925301B (zh) 马达
JP6178869B2 (ja) 自動車部品用の電気モータ
JP6098920B2 (ja)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2013201896A (ja)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20200014273A1 (en) Stator,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08141113B (zh) 马达
JPWO2020026710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CN113452179A (zh) 定子以及马达
CN111788760B (zh) 马达
JP6856067B2 (ja)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9082708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7405089B2 (ja) モータ
JP2021016293A (ja) モータ
CN112583212B (zh) 马达
JP6719531B2 (ja) 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CN113439378B (zh) 马达
CN114465392B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CN113424406A (zh) 马达
WO2019082709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21058011A (ja) バスバー装置、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23066070A (ja) モータ
JP2022120280A (ja) モータ
CN116937853A (zh) 旋转电机的电枢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