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6864B - 制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6864B
CN107206864B CN201680006613.3A CN201680006613A CN107206864B CN 107206864 B CN107206864 B CN 107206864B CN 201680006613 A CN201680006613 A CN 201680006613A CN 107206864 B CN107206864 B CN 1072068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main body
heater main
airbag device
deploy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66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6864A (zh
Inventor
佐合康弘
石川公威
生出裕康
关秀树
加古英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06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6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6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26Electric heaters using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2001/2228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hea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2001/226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2293Integration into other parts of a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制热装置,具备:加热器主体(10、110、210、310、410、510)以及加热器壳体(4、104)。加热器主体具有片状,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部(11),且加热器主体放出从发热部供给的热。加热器壳体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5)设置于车室内侧,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3)或者是内饰部件的一部分,加热器壳体收容加热器主体。加热器壳体具有展开允许部(30、42),展开允许部允许气囊装置展开并向车室内侧弹出。发热部设置为包含位于与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的一部分,加热器主体具有低强度部(100、200、300、400、500、600),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展开允许部的地方且低强度部的强度比与展开允许部对应的部位低。

Description

制热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5年2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24543号为基础,并将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车室内的乘员提供温热的制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呈面状发热体的制热装置的一个方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热装置具备设置在与气囊装置的展开方向对应的部位的面状发热体。此外,在内饰部件设置有薄壁部,该薄壁部设置有在气囊装置展开时优先断裂的破裂部。该薄壁部设置在与面状发热体的开口部对应的位置,即与不存在发热部的部分对应的位置。当在车辆碰撞时气囊装置动作并展开的情况下,气囊装置能够从面状发热体的开口部展开。在面状发热体的开口部中,与薄壁部对应的地方的机械强度比不与薄壁部对应的地方的机械强度弱。因此,制热装置以不阻碍气囊装置展开的方式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67号公报
但是,通过本发明的发明者们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的制热装置的情况下,若在靠近乘员的位置的面状发热体设置开口部,则不能从该部分放出辐射热,因此能够对乘员提供的辐射热量减少。因此,由于该辐射热量的减少,与不具备开口部的情况相比,有乘员的温热感降低而不能充分地感到温暖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热装置,具备能够展开气囊装置的结构,并且实现对乘员的温热感的确保。
本发明的制热装置具备加热器主体以及加热器壳体。加热器主体具有片状,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部,加热器主体放出从发热部供给的热。加热器壳体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设置于车室内侧,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或者是内饰部件的一部分,加热器壳体收容加热器主体。加热器壳体具有展开允许部,展开允许部允许气囊装置展开并向车室内侧弹出。发热部设置为包含位于与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的一部分,加热器主体具有低强度部,该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展开允许部的地方且低强度部的强度比与展开允许部对应的部位低,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加热器主体的中央部的靠近端部的地方,气囊装置使加热器主体在低强度部处断裂。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与允许气囊装置展开的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具备发热部,因此也能够将从辐射热该部分向车室内侧提供。由此,能够避免如上述的以往技术那样的辐射热量减少,并且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展开的加热器装置。
此外,加热器主体在偏离展开允许部的地方具备强度低的低强度部。由此,能够在加热器主体中对车室内放出辐射热量的必要性低的地方,例如偏离加热器主体的中央部的靠近端部的部位设置低强度部。在气囊装置展开时,通过使加热器主体在这样的加热器主体的地方断裂,从而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展开的加热器主体。
综上,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制热装置,其具备能够使气囊装置展开的结构,还能够确保对乘员的温热感。
附图说明
对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通过参照附图和下述的详细记述,变得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与气囊装置以及乘员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加热器主体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低强度部与加热器壳体的展开允许部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4是从车室内侧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图。
图5是从车室内侧看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具有低强度部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低强度部与加热器壳体的展开允许部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低强度部与加热器壳体的展开允许部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8是从车室内侧看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图。
图9是从车室内侧看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具有低强度部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图。
图10是从车室内侧看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具有低强度部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图。
图11是从车室内侧看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防护部件的图。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低强度部与加热器壳体的展开允许部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13是从车室内侧看第四实施方式中气囊装置展开时的防护部件的图。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气囊装置展开时的加热器主体与防护部件的剖面图。
图15是从车室内侧看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防护部件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气囊装置展开时的加热器主体与防护部件的剖面图。
图17是从车室内侧看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防护部件的图。
图1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中气囊装置展开时的加热器主体与防护部件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加热器主体与加热器壳体以及防护部件的剖面图。
图2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中气囊装置展开时的加热器主体、加热器壳体及防护部件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加热器主体、加热器壳体以及防护部件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加热器主体与加热器壳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
在各方式中有对与在先前的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的情况。在各实施方式中,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附图附加了同一符号的结构部件以及未说明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且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各方式中,在仅对各方式中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能够对结构的其他部分应用先前进行了说明的其他方式。不光能够将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明示的能够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只要不特别妨碍组合,即使未明示也能够部分地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加热器装置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具有发热部,且通过辐射热、对流而将从发热部放出的热供给到车室内。因此,该加热器装置也可以是能够从高温的固体表面向低温的固体表面与它们之间的空气等的存在无关地提供通过热线传递的辐射热的辐射加热器装置。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提供辐射加热器装置1来作为车室内的制热装置即加热器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以下,将辐射加热器装置1仅称为加热器装置1。加热器装置1设置在行驶于道路的各种车辆等的室内。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参照图1~图5进行说明。
加热器装置1是由搭载于车辆的电池、发电机等的电源供电而发热的电气式加热器。加热器装置1形成为板状。加热器装置1在被供给电力时发热。加热器装置1主要朝向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放射辐射热R,以加热定位于与加热器装置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对象物。
在车室内设置有供乘员2就座的座位。加热器装置1以向乘员2的脚边放射辐射热R的方式设置于室内。加热器装置1设置于仪表板、车门装饰件、顶棚等车辆的内饰部件。
如图1所示,在例如与从乘员2的膝部直到小腿部相对的部位的内饰部件3的背侧,即在车室内的相反侧邻接地设置有气囊装置5。因此,加热器装置1在气囊装置5的车室内侧以与假想的一般姿势的乘员2相对的方式设置。
图2的剖面图表示加热器装置1所涉及的代表性的加热器主体的结构的一例。加热器装置1具有大致四边形的薄板状。加热器装置1具备构成加热器部的加热器主体10。加热器主体10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多个发热部11和作为导电部的一对端子12。加热器装置1也能够称为主要朝向与表面垂直的方向从表面放射辐射热R的面状加热器。
加热器主体10由提供优异的电绝缘性并且耐高温的树脂材料制成。加热器主体10是例如多层基板。加热器主体10构成为具有表面层10a、背面层10b、中间层10c。表面层10a面向辐射热R的放射方向。表面层10a是在将加热器装置1设置于车辆的状态下,与加热对象物即乘员2的身体的一部分相对配置的面。背面层10b形成加热器装置1的背面。中间层10c在夹于表面层10a和背面层10b的状态下支承发热部11和端子12。加热器主体10是用于支承分别具有线状的多个发热部11的部件。表面层10a、背面层10b、中间层10c是由热传导率比发热部11、端子12低的原材料构成的绝缘部。例如,表面层10a、背面层10b、中间层10c由聚酰亚胺树脂或含有提高热传导率的材料的树脂制成。
多个发热部11分别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材料制成。发热部11能够由铜、银、锡、不锈钢、镍、镍镉等金属材料制成。多个发热部11分别相对于加热器主体10的面呈平行的线状或板状,且相对于加热器主体10的表面分散地配置。并且,发热部11也可以是一根线状体,以遍及加热器主体10的整体的方式配置。
各发热部11与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端子12连接。发热部11在一对端子12之间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发热部11以搭接一对端子12之间的方式与一对端子12并列地连接,并遍及加热器主体10表面的大致整体地设置。多个发热部11以与中间层10c一起夹于表面层10a和背面层10b之间的方式设置。多个发热部11被加热器主体10从外部保护。表面层10a以及背面层10b能够通过印刷、粘接来设置。
各发热部11至少与表面层10a热连接并通过通电来发热。由此,发热部11产生的热传递到表面层10a。各发热部11产生的热经由包含于加热器主体10的部件而作为辐射热被从表面层10a向外部放射,进而被提供给与表面层10a相对的乘员2。
为了得到规定的发热量,发热部11被设定为具有规定长度。因此,各发热部11被设定为具有规定的电阻值。另外,各发热部11的尺寸、形状被设定为在横方向上的热电阻为规定值。由此,多个发热部11通过被施加规定的电压而产生规定的发热量。多个发热部11产生规定的发热量并上升到规定温度。上升到规定温度的多个发热部11将表面层10a加热到规定的放射温度。并且,加热器装置1能够对乘员2,即对人放射使人感到温暖的辐射热R。
加热器主体10连接有电力供给用的连接器13。连接器13具有与引线结合的连接器端子,该引线对将电流供给到发热部11的电流线、温度等的信号线进行捆束。
发热部11的输出、温度、发热量由加热器ECU控制。加热器ECU是能够通过控制施加到发热部11的电压值、电流值而控制发热部11的输出、温度、发热量等电子控制单元。例如,加热器ECU能够将从电池得到的电力供给到加热器装置1,并控制该供给电力。加热器ECU能够通过该电力控制来控制发热部11的输出。
因此,加热器ECU能够改变给予乘员2的辐射热量。当通过加热器ECU而开始对加热器装置1的通电时,加热器装置1的表面温度急速地上升到控制的规定放射温度。因此,即使在冬季等,也能够迅速地给予乘员2温暖。
在物体与加热器装置1的表面层10a接触的情况下,从发热部11传递到表面层10a的热急速地传递到与表面层10a接触的物体。其结果,表面层10a中的与物体接触的部分的温度急速地降低。因此,加热器装置1中的物体所接触的部分的表面温度急速地降低。表面层10a中的物体所接触的部分的热传递扩散到与表面层10a接触的物体。因此,与表面层10a接触的物体的表面温度的过度上升被抑制。
接着,关于加热器装置1的结构,与加热器主体10以外的各部分的结构一起参照图1、图3~5来进行说明。加热器装置1至少具备片状的加热器主体10和收容加热器主体10的加热器壳体4。加热器壳体4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5设置于车室内侧。加热器壳体4设置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3。另外,加热器壳体4也可以是内饰部件3的一部分并构成为收容加热器主体10。在该情况下,内饰部件3的一部分发挥作为加热器壳体4的功能。
例如,在与从乘员2的膝部直到小腿部相对的部位的内饰部件3的背侧,即在车室内的相反侧邻接地设置有气囊装置5。在内饰部件3中,在与气囊装置5邻接的地方设置有厚度比周围小的强度低的薄壁部30。通过该薄壁部30,在内饰部件3形成有例如楔状的凹部,也将该凹部称为破裂部。薄壁部30是通过与车辆的碰撞联动而向车室内侧膨胀并突出的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而优先断裂的地方,是允许气囊装置5向车室内展开的部分。
此外,在加热器壳体4设置有允许气囊装置5展开并向车室内弹出的展开允许部。例如图1及图3所示,该展开允许部具有贯通加热器壳体4的开口部42。在车辆碰撞时而气囊装置5展开的情况下,开始膨胀的气囊装置5能够从薄壁部30冲破破裂的内饰部件3,并通过开口部42而弹出到车室内侧。
加热器装置1具备绝热性部件6,该绝热性部件6相对于加热器主体10在车室内侧的相反侧以覆盖加热器主体10的方式设置。绝热性部件6形成抑制加热器主体10的热向背侧散热的绝热部。绝热性部件6由例如发泡性材料、聚氨酯树脂、橡胶材料等的具有绝热性的材料构成。绝热性部件6由绝热性能比发热部11、表面层10a、背面层10b高的材料构成。
此外,绝热性部件6优选至少在外表面具有构成凹凸部的多个凹部。通过具有多个凹部,能够减小绝热性部件6与存在于周围的部件的接触面积。即,能够有助于抑制从绝热性部件6向其周围的部件的散热。此外,优选在绝热性部件6中,在位于加热器主体侧的表面设置对向外部的辐射热的放射进行抑制的放射抑制层。该放射抑制层以辐射热的放射率比发热部11、表面层10a小的方式设定。该放射抑制层能够通过例如铝的蒸镀膜、铝片的粘接等来形成。
加热器壳体4具有背侧框部40和室内侧框部41,该背侧框部40靠近内饰部件3的背侧且向内侧突出,该室内侧框部41在车室内侧向内侧突出。背侧框部40以及室内侧框部41设置在加热器壳体4中的相当于加热器主体10的一边以及与该一边相对的另一边的两端部(图3中的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因此,背侧框部40、室内侧框部41均不遍及加热器壳体4的外周缘的整周地设置。在背侧框部40的内侧设置有开口部42。形成于室内侧框部41和背侧框部40之间的空间是收容有加热器主体10及绝热性部件6的空间。室内侧框部41和背侧框部40提供从两面侧夹持设置于该收容空间的加热器主体10及绝热性部件6而使加热器主体10、绝热性部件6不容易脱落的保持力。即,加热器壳体4在上部(上端部分)和下部(下端部分)对加热器主体10提供保持力。
加热器主体10具有设置于从作为展开允许部的开口部42脱离的地方的针孔线结构100。针孔线结构100具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加热器主体10的部分和不贯通加热器主体10的部分交替排列的结构。因此,针孔线结构100是具有间断排列的贯通部的结构,因此强度比加热器主体10的其他部分低,相比于其他部分容易因外力断裂。
如图1、图3所示,针孔线结构100设置于在气囊装置5的展开方向上与开口部42不重叠的位置。即,在从车室内看加热器主体10的情况下,针孔线结构100和开口部42具有不重叠的关系。如前所述的针孔线结构100是强度比加热器主体10的与开口部42对应的地方低的低强度部(强度降低部)。换言之,加热器主体10中的相对于开口部42位于车室内侧的部分,即加热器主体10中的在气囊装置5的展开方向上与开口部42重叠的部分的强度比针孔线结构100的强度高。
如图4所示,针孔线结构100从加热器主体10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到外周缘的另一部分连续地设置。针孔线结构100以连结左右的端面之间的方式沿着加热器主体10的上端设置。换言之,针孔线结构100在一对端子12排列的方向(图4中的左右方向)上遍及加热器主体10的一端到另一端,并沿着加热器主体10中的与一对端子12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外周缘(图4中的上端)设置。即,针孔线结构100在发热部11的上方处以横穿加热器主体10的左右的端面的方式连续地设置。换言之,针孔线结构100位于加热器主体10中的发热部11与加热器主体10的外周缘之间,并沿着该外周缘遍及该外周缘全长地延伸。
加热器壳体4通过背侧框部40和室内侧框部41来夹持形成有针孔线结构100的加热器主体10的外周缘(上端部分)和与该外周缘相对的外周缘(下端部分)。并且,加热器主体10在比针孔线结构100更靠近加热器主体10的外周缘的部分处被加热器壳体4保持。因此,在针孔线结构100中的不贯通加热器主体10的部分断裂的情况下,加热器壳体4能够对比针孔线结构100更靠近加热器主体10的外周缘的上端部分(在图4中,加热器主体10中的针孔线结构100的上方的部分)和加热器主体10的下端部分继续提供保持力。换言之,在加热器主体10沿着针孔线结构100断裂的情况下,加热器壳体4能够继续保持位于针孔线结构100的外侧的加热器主体10的上端部分和与上端部分相对的加热器主体10的下端部分。
因此,在加热器主体10的针孔线结构100的下侧的部分中,加热器壳体4仅保持加热器主体10的下端部分。其结果,在加热器主体10沿着针孔线结构100断裂的情况下,加热器主体10中的针孔线结构100的下侧的部分中的上端部分变为以头部悬垂的方式下垂。因此,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5展开的加热器主体10。即,通过加热器主体10在针孔线结构100处断裂,从而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加热器主体10容易从加热器壳体4脱离,不阻碍气囊装置5展开。
并且,如图5所示,作为低强度部的变形例的针孔线结构200也可以从加热器主体110的外周缘的一部分遍及到外周缘的另一部分连续地设置。即,针孔线结构200从加热器主体110的下端的左侧的端面附近向上方纵贯,在上端附近将朝向改变90度并横穿到右侧的端面附近,进一步在右端附近将朝向改变90度并纵贯到下端。换言之,针孔线结构200沿着加热器主体110的四个外周缘中的三个外周缘设置。
具体而言,针孔线结构200沿着在一对端子12排列的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加热器主体110的第一外周缘与第二外周缘,而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两根针孔线。两根针孔线分别从与一对端子12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图5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加热器主体110的第三外周缘(图5中的加热器主体110的下端)到与该第三外周缘相对的第四外周缘(图5中的加热器主体110的上端)附近为止向上下方向延伸。沿第一外周缘与第二外周缘延伸的两根针孔线的上端通过如下的针孔线来连接:沿着第四外周缘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针孔线。
根据该针孔线结构200,即使在加热器壳体4遍及加热器主体110的外周缘的整周地夹持加热器主体110的情况下,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加热器主体110沿着针孔线结构200断裂,加热器主体110中的被针孔线结构200包围的部分使头部悬垂。因此,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5的展开的加热器主体110。
在加热器壳体4的框部中,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多个安装片。在各安装片形成有贯通孔。当将加热器壳体4安装到内饰部件3时,在该贯通孔中插通有固定用的螺丝。在内饰部件3设置多个形成有螺丝孔的基座部。各基座部以与加热器壳体4的各安装片的贯通孔一致的方式设置。通过使螺丝分别贯通并紧固一致的基座部的螺丝孔与安装片的贯通孔,从而加热器壳体4固定于内饰部件3。并且,也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加热器壳体4和内饰部件3具备彼此嵌合的部分来将加热器壳体4固定于内饰部件3。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制热装置带来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加热器装置1具备加热器主体10和加热器壳体4。加热器主体10具有片状,并放出由发热部11供给的热。加热器壳体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5设置在车室内侧,安装于设置在车室内的内饰部件3,并收容加热器主体10。加热器壳体4具有作为展开允许部的开口部42,该展开允许部允许气囊装置5展开并向车室内侧弹出。发热部11设置为包含与开口部42对应的地方。加热器主体10具有设置于从开口部42脱离的地方且作为强度比与开口部42对应的地方低的低强度部的针孔线结构100。
根据该结构,在与允许气囊装置5展开的展开允许部(开口部42)对应的地方具备发热部11,因此也能够从该部分将辐射热提供到车室内侧。由此,能够避免如上述的以往技术那样的辐射热量减少,并且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5展开的加热器装置1。此外,根据该加热器装置1,加热器主体10在从开口部42脱离的地方具有强度较低的低强度部(针孔线结构100)。
由此,能够在加热器主体10中对车室内放出辐射热量的必要性低的地方,例如偏离加热器主体10的中央部的靠近端部的部位设置针孔线结构100。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使针孔线结构100处加热器主体10断裂,从而得到不阻碍气囊装置5展开的加热器主体10。因此,根据加热器装置1,具备能够使气囊装置5展开的结构,还能够确保对乘员的温热感。
并且,加热器装置1的低强度部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加热器主体10的部分和不贯通加热器主体10的部分交替排列的针孔线结构100。加热器主体10在比针孔线结构100更靠近加热器主体10的外周缘的部分处被加热器壳体4保持。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加热器主体10通过冲压加工等的少量工序来制造结构简单的低强度部。因此,能够提供利用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的作用而容易断裂并且生产效率优异的加热器装置1。
并且,针孔线结构100从加热器主体10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到外周缘的另一部分连续地设置。根据该结构,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展开力对加热器主体10作用,切口沿着针孔线结构100开始,由此,能够可靠地切断加热器主体10。切断后的加热器主体10允许气囊装置5向车室内侧进一步突出,气囊装置5能够在所期望的时间膨胀到所期望的大小。
并且,加热器装置1在加热器主体10的背侧具备绝热性部件6。绝热性部件6以埋于加热器主体10的背面与加热器壳体4之间的空间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该绝热性部件6,能够抑制加热器主体10向背侧的散热。因此,能够提供向车室内的制热效率优异的加热器装置1。
并且,绝热性部件6在与加热器主体10的低强度部(例如针孔线结构100)对应的地方具备断裂促进部60,该断裂促进部60具有与加热器主体10的低强度部相同的结构。断裂促进部60具有与针孔线结构100同样的结构的针孔线结构。根据该结构,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各个加热器主体10和绝热性部件6能够在同一地方同时切断成多个。由于能够使这两个部件一体地从加热器壳体4脱落,因此能够使气囊装置5顺利地展开,并在所期望的展开时间膨胀到发挥其功能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101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作为加热器主体210的低强度部,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101具备厚度比加热器主体210的其他部位小的薄壁部300。加热器主体210在比薄壁部300更靠近加热器主体210的外周缘的部分处被加热器壳体104保持。
根据该结构,当气囊装置5展开时,加热器主体210在加热器主体210中厚度小的薄壁部300处断裂。在该情况下,加热器壳体104能够继续对比薄壁部300更靠近加热器主体210的外周缘的上端部分(图6中薄壁部300的上方的部分)和加热器主体210下端部分提供保持力。换言之,在加热器主体210沿着薄壁部300断裂的情况下,加热器壳体104能够继续保持相对于薄壁部300位于外侧的加热器主体210的上端部分和与上端部分相对的加热器主体210的下端部分。因此,加热器主体210中的薄壁部300的下侧的部分仅下端部分由加热器壳体104保持。
其结果,在加热器主体210在薄壁部300处断裂的情况下,加热器主体210中的薄壁部300的下侧的部分中的上端部分变为以头部悬垂的方式下垂。因此,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5展开的加热器主体210。即,加热器主体210在薄壁部300处断裂,从而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加热器主体210容易从加热器壳体4脱离,因此气囊装置5的展开不被阻碍。
并且,加热器壳体104是内饰部件3的一部分。即,加热器装置101具有形成于内饰部件3的部分即加热器壳体104。
并且,与加热器主体210一同收容于加热器壳体104的绝热性部件106在与加热器主体210的薄壁部300对应的地方具备断裂促进部160,该断裂促进部160与薄壁部300具有相同的结构。断裂促进部160具有厚度比其他部位薄的薄壁部。根据该结构,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能够分别将加热器主体210和绝热性部件106在同一地方同时切断成多个。由于能够使这两个部件一体地从加热器壳体104脱落,因此,能够使气囊装置5顺利地展开,并能够使气囊装置5在所期望的展开时间膨胀到发挥其功能的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7~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201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对于加热器装置1,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201的保持加热器主体310及绝热性部件206的结构、低强度部及断裂促进部260的结构不同。如图7所示,加热器主体310具有贯通孔,使用***该贯通孔并贯通加热器主体310的柱状部件即销7而支承于加热器壳体4。此外,绝热性部件206与加热器主体310一体,也使用贯通绝热性部件206的销7而支承于加热器壳体4。因此,当使销7从加热器主体310、绝热性部件206脱离,或销7的安装部从加热器主体310以及绝热性部件206切断时,加热器主体310以及绝热性部件206从加热器壳体4脱落。
作为加热器主体310的低强度部,加热器主体310在从展开允许部即开口部42脱离的地方具有针孔线结构400。在气囊装置5的展开方向上,针孔线结构400设置于与开口部42不重叠的位置。即,在从车室内看加热器主体310的情况下,针孔线结构400与开口部42不重叠。
与上述针孔线结构100相同,针孔线结构400是交替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加热器主体310的部分和不贯通加热器主体310的部分低强度部。针孔线结构400在销7的周围从加热器主体310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到外周缘的另一部分连续地设置。针孔线结构400间断的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加热器主体310的部分,因此针孔线结构400的强度比加热器主体310的其他部分低。因此,当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作用时,图8所示的具有销7的一侧的加热器主体310的部分,即图8的左上角部及右上角部分别与加热器主体310的其他部分切断。
在该情况下,加热器主体310中的未由销7固定的部分(图8中的销7的下侧的部分)仅在与加热器主体310中的销7侧的外周缘相对的外周缘(图8中的加热器主体310的下端部分)也由加热器壳体4保持。由此,加热器主体310中的未由销7固定的部分中的上端部分变为以头部悬垂的方式下垂。因此,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5展开的加热器主体310。
此外,绝热性部件206在与加热器主体310的针孔线结构400对应的地方具备断裂促进部260,该断裂促进部260具有与针孔线结构400相同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能够分别将加热器主体310和绝热性部件206在同一地方同时切断成多个。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两个部件一体地从加热器壳体4脱落,因此能够使气囊装置5顺利地展开,并能够使气囊装置5在所期望的展开时间膨胀到发挥其功能的状态。
并且,作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低强度部的第一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图9所示的针孔线结构500。针孔线结构500以连接销7所贯通的贯通孔和加热器主体410的外周缘的方式设置。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针孔线结构500中不贯通加热器主体410的部分(间断性连接的部分)全部断裂,因此销7从该断裂的切口脱落。并且,仅剩销7安装在加热器壳体4,而加热器主体410的整体从加热器壳体4完全脱落。此外,绝热性部件206在与加热器主体410的针孔线结构500对应的地方具备断裂促进部360,该断裂促进部360具有与针孔线结构500相同的结构。如前所述,在该情况下,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也能够分别使加热器主体410和绝热性部件206在同一地方同时从加热器壳体4脱落。
并且,作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低强度部的第二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缺口结构600。缺口结构600是从加热器主体510的外周缘朝向销7延伸的切口。因此,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加热器主体510从缺口结构600断裂,切口从加热器主体510的外周缘缺口到销7所贯通的贯通孔。销7从该切口脱落。并且,仅剩销7安装在加热器壳体4,加热器主体510的整体从加热器壳体4完全脱落。此外,绝热性部件在与加热器主体510的缺口结构600对应的地方具备断裂促进部460,该断裂促进部460具有与缺口结构600相同的结构。如前所述,在该情况下,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也能够分别使加热器主体510和绝热性部件在同一地方同时从加热器壳体4脱落。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图14对第四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301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加热器装置301在加热器壳体4的车室内侧具备防护部件8。如图11所示,防护部件8是具备格子部81和从格子部81的周围竖立设置的框部85的框架状的部件,具有从车室内侧保护加热器主体10的功能。该框部85具有包含四个边的四边形。格子部81在其周围形成多个开口部80。多个开口部80的开口面积也可以不全相同,也可以包含具有不同开口面积的开口部80。
防护部件8具有由多个开口部80的集合组成的开口。并且,如图12所示,防护部件8的开口位于加热器装置301中的车室内侧,该开口的尺寸比表面层10a的尺寸小。此外,在将加热器主体10中的与针孔线结构100相邻的外周缘和与该外周缘相对的外周缘的排列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图12中的上下方向)时,防护部件8的开口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发热部1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或比发热部1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和上述加热器壳体4与内饰部件3的安装结构相同,防护部件8能够通过利用固定用的螺丝的紧固结构,或者利用嵌合的一体化结构来安装于加热器壳体4。
格子部81具有与框部85相比更容易因外力而变形的硬度。格子部81的原材料是例如具有容易因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而变形的硬度的树脂,或者包含合成橡胶以及天然橡胶的弹性体。当格子部81变形时,位于变形的格子部81的周围的开口部80的开口面积与其他的开口部80的开口面积相比局部变大。因此,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当车辆的碰撞时气囊装置5展开的情况下,防护部件8通过格子部81变形而允许气囊装置5弹出到车室内。即,展开的气囊装置5能够在针孔线结构100及断裂促进部60处排出断裂的加热器主体10及绝热性部件6,并通过进一步使防护部件8的格子部81大幅变形而弹出到车室内。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格子部81容易变形,因而发挥作为展开允许部的功能。该展开允许部也是强度比框部85低的低强度部。由此,即使在具有防护部件8的加热器装置301的情况下,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格子部81从背侧扩张且容易变形。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气囊装置5顺利地展开,并在所期望的展开时间膨胀到发挥其功能的状态。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及图16对第五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401进行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加热器装置401在加热器壳体4的车室内侧具备防护部件108。防护部件108是具备格子部81和从格子部81的周围竖立设置的框部85的框架状的部件,且具有从车室内侧保护加热器主体10的功能。防护部件108的框部85具有包含四个边的四边形。格子部81在其周围形成有多个开口部80和开口面积比多个开口部80的开口面积大的开口部即间隔扩大部82。如图15所示,间隔扩大部82是构成格子部81的两个线状部之间的间隔,即形成于该两个线状部间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比多个开口部80的开口面积大的部分。并且,和上述加热器壳体4与内饰部件3的安装结构相同,防护部件108能够通过利用固定用的螺丝的紧固结构,或者利用嵌合的一体化结构来安装于加热器壳体4。
因此,如图16所示,当在车辆的碰撞时气囊装置5展开的情况下,防护部件108能够令气囊装置5通过间隔扩大部82而弹出到车室内。间隔扩大部82是展开时的气囊装置5的通道。即,展开的气囊装置5能够在针孔线结构100及断裂促进部60处排出断裂的加热器主体10及绝热性部件6,并通过进一步使防护部件8的格子部81大幅变形而弹出到车室内。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防护部件108的间隔扩大部82发挥作为展开允许部的功能。由此,即使在具有防护部件108的加热器装置401的情况下,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能够通过间隔扩大部82而使气囊装置5容易地突出到车室内。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气囊装置5顺利地展开,并在所期望的展开时间膨胀到发挥其功能的状态。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及图18对第六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501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加热器装置501在加热器壳体4的车室内侧具备防护部件208。防护部件208是具备格子部81和从格子部81的周围竖立设置的框部85的框架状的部件,且具有从车室内侧保护加热器主体10的功能。防护部件208的框部85具有包含四个边的四边形。格子部81在其周围形成有多个开口部80。如图17及图18所示,防护部件208在框部85的端部(例如,图18中的上端部)具备能够使防护部件208整体进行角位移的成为旋转轴的轴部83。因此,在外力对防护部件208作用的情况下,防护部件208以轴部83为旋转中心进行角位移。
因此,如图18所示,在气囊装置5展开而弹出到车室内侧时,在针孔线结构100及断裂促进部60处排出断裂的加热器主体10及绝热性部件6,此外,防护部件208被从背侧按压。被从背侧按压防护部件208以轴部83为中心进行角位移,因此气囊装置5能够弹出到车室内。
并且,防护部件208通过利用嵌合的一体化结构而安装于加热器壳体4。因此,通过作用于防护部件208的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而解除两者的嵌合,因此能够使防护部件208以轴部83为中心进行角位移。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能够使以防护部件208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角位移的结构发挥作为展开允许部的功能。由此,即使在具有防护部件208的装置501的情况下,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防护部件208向车室内侧打开,因此,气囊装置5向车室内弹出时的障碍物消失,也能够使气囊装置5向车室内突出。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气囊装置5顺利地展开,并在所期望的展开时间膨胀到发挥其功能的状态。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及图20对第七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601进行说明。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加热器装置601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加热器壳体204和防护部件308能够由多个分割部件分割地构成。加热器壳体204由第一分割壳204a和第二分割壳204b组合构成。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割壳204a与第二分割壳204b相对地配置,第一分割壳204a以支承加热器主体10中的与针孔线结构100相邻的外周缘的方式位于第二分割壳204b的上方。
第一分割壳204a与第二分割壳204b的配合部43位于加热器壳体204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这里所说的上下方向相当于加热器主体10中的与针孔线结构100相邻的外周缘和与该外周缘相对的外周缘所排列的方向。第一分割壳204a和第二分割壳204b形成一体的加热器壳体204,具有其结合可被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切断的程度的结合力。例如,第一分割壳204a和第二分割壳204b通过利用嵌合的一体化结构来构成加热器壳体204。
并且,防护部件308由第一分割部件308a和第二分割部件308b组合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割部件308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二分割部件308b的上方。第一分割部件308a与第二分割部件308b的配合部84位于防护部件308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位于与加热器壳体204中的配合部43同样的高度。第一分割部件308a和第二分割部件308b形成一体的防护部件308,具有其结合可被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切断的程度的结合力。例如,第一分割部件308a和第二分割部件308b通过利用嵌合的一体化结构来构成防护部件308。
如图20所示,在气囊装置5展开而弹出到车室内侧时,加热器壳体204在配合部43切断为上下两个部件,在针孔线结构100及断裂促进部60处排出断裂的加热器主体10及绝热性部件6。此外,防护部件308也从配合部84切断为上下两个部件。气囊装置5能够从如此切断为上下两个的部件之间弹出到车室内。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配合部43及配合部84分别发挥作为展开允许部的功能。该展开允许部也是强度比其他部位低的低强度部。因此,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气囊装置5向车室内弹出时的障碍物消失,能够使气囊装置5顺利地展开。因此,能够使气囊装置5在所期望的展开时间膨胀到发挥其功能的状态。
(第八实施方式)
参照图21对第八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701进行说明。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相对于第七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601,第八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701的不同在于具有夹于防护部件308的配合部84与加热器主体10之间的支承部件9。如图21所示,支承部件9用于在从车室内侧对低强度部即配合部84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加强配合部84。即,抑制如下情况: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以外冲击被施加到配合部84,导致防护部件308被切断。因此,根据第八实施方式,即使乘员等对防护部件308施加冲击,通过支承部件9,也能够抑制防护部件308分开。并且,支承部件9能够抑制伴随防护部件308的分开而产生的加热器主体10的损伤。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图22对第九实施方式的辐射加热器装置801进行说明。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仅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加热器装置801具备加热器主体10、绝热性部件6以及加热器壳体304。绝热性部件6与加热器主体10一体地设置。加热器壳体304相对于气囊装置5在车室内侧安装于内饰部件3,并收容有加热器主体10及绝热性部件6。例如,绝热性部件6利用粘接剂而与加热器主体10一体地设置。
加热器壳体304具有作为展开允许部的开口部42和突起部44。开口部42允许气囊装置5展开并向车室内侧弹出。突起部44通过陷入或卡在绝热性部件6来保持加热器主体。换言之,突起部44将绝热性部件6保持为可脱离。由突起部44保持绝热性部件6的结构提供与由粘接、夹入、螺丝紧固等所产生的保持力相比小的保持力。因此,由突起部44保持绝热性部件6的结构构成上述低强度部。
并且,突起部44不限定于一个地方。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多个突起部44对绝热性部件6提供保持力的结构。在与开口部42对应的地方设置有发热部11。突起部44设置于偏离开口部42的地方。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801,由于在与允许气囊装置5展开的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具备发热部11,因此也能够从该部分向车室内侧放出辐射热。由此,能够避免上述以往技术那样的辐射热量减少,并且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5的展开的制热用的加热器装置801。此外,根据加热器装置801,通过与突起部44和绝热性部件6相关联的结构,在偏离展开允许部的地方具备强度低的低强度部。由此,能够在对车室内放出辐射热量的必要性低的地方设置低强度部。在气囊装置5展开时,通过解除由突起部44所进行的绝热性部件6的保持,从而能够提供不阻碍气囊装置5展开的辐射加热器装置801。由此,能够提供具备可以使气囊装置5展开的结构,还能够确保对乘员的温热感的装置801。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进行种种变形来实施。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这些记载的范围。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包含与上述的记载等同的含义以及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防护部件208是承受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而以轴部83为中心进行角位移的结构,但防护部件位移的结构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防护部件承受气囊装置5的展开力而滑动位移的结构。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加热器壳体304形成为内饰部件3的一部分。即,第九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装置801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形成于内饰部件3的部分即加热器壳体304。

Claims (15)

1.一种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片状的加热器主体(10、110、210、310、410、510),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发热部(11)且将从所述发热部供给的热放出,所述发热部通过通电而发热;以及
加热器壳体(4、104),所述加热器壳体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5)设置于车室内侧,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3)或者是所述内饰部件的一部分,所述加热器壳体***述加热器主体,
所述加热器壳体具有展开允许部(30、42),所述展开允许部允许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向所述车室内侧弹出,
所述发热部设置为包含位于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的一部分,
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低强度部,所述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展开允许部的地方且所述低强度部的强度比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部位低,
所述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加热器主体的中央部的靠近端部的地方,所述气囊装置使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所述低强度部处断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强度部具有针孔线结构(100、200),在所述针孔线结构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部分和不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部分交替排列,
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比所述针孔线结构更靠近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的部分被所述加热器壳体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孔线结构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到所述外周缘的另一部分连续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主体利用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柱状部件(7)而支承于所述加热器壳体,
所述低强度部分设置于所述柱状部件的周围,且具有针孔线结构(400、500)或缺口结构(600),在所述针孔线结构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部分和不贯通所述加热器主体的部分交替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强度部具有薄壁部(300),所述薄壁部的厚度尺寸比所述加热器主体中的其他部位小,
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比所述薄壁部更靠近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的部分被所述加热器壳体保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壁部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到所述外周缘的另一部分连续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绝热性部件(6、106、206),所述绝热性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所述车室内侧的相反侧以覆盖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方式设置,
所述绝热性部件在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低强度部对应的部位具备断裂促进部(60、160、260、360、460),所述断裂促进部具有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低强度部相同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展开允许部是贯通所述加热器壳体的开口部(42)。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防护部件(8),所述防护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设置于所述车室内侧,用于保护所述加热器主体,
所述防护部件通过变形而允许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弹出到所述车室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防护部件(108),所述防护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设置于所述车室内侧,
所述防护部件具备间隔扩大部(82),所述间隔扩大部的保护所述加热器主体的线状部间的间隔比所述防护部件的其他部位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防护部件(108),所述防护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设置于所述车室内侧,
所述防护部件具备格子部(81)和从所述格子部周围竖立设置的框部(85),所述防护部件是保护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框架状的部件,
所述格子部形成:
多个开口部(80);以及
间隔扩大部(82),所述间隔扩大部的开口面积比所述多个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防护部件(208),所述防护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设置于所述车室内侧,用于保护所述加热器主体,
所述防护部件构成为:在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向所述车室内侧弹出时,所述防护部件构能够以轴部(83)为中心进行角位移。
13.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防护部件(208),所述防护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设置于所述车室内侧,用于保护所述加热器主体,
所述防护部件具备:
格子部(81);
框部(85),所述框部从所述格子部周围竖立设置;以及
轴部(83),所述轴部在所述框部的端部成为旋转轴并能够使所述防护部件整体进行角位移,
所述防护部件是保护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框架状的部件,
所述防护部件构成为:在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向所述车室内侧弹出时,所述防护部件能够以所述轴部为中心进行角位移。
14.一种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片状的加热器主体(10),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发热部(11)且将从所述发热部供给的热放出,所述发热部通过通电而发热;
绝热性部件(6),所述绝热性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在车室内侧的相反侧与所述加热器主体一体地设置;以及
加热器壳体(304),所述加热器壳体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5)设置于车室内侧,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3)或者是所述内饰部件的一部分,所述加热器壳体***述加热器主体及所述绝热性部件,
所述加热器壳体具有:展开允许部(42),所述展开允许部允许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向所述车室内侧弹出;以及突起部(44),所述突起部通过陷入或者卡在所述绝热性部件来保持所述绝热性部件,
所述发热部设置于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
所述突起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展开允许部的地方,
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低强度部,所述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展开允许部的地方且所述低强度部的强度比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部位低,
所述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加热器主体的中央部的靠近端部的地方,所述气囊装置使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所述低强度部处断裂。
15.一种制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片状的加热器主体(10),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发热部(11)且将从所述发热部供给的热放出,所述发热部通过通电而发热;
绝热性部件(6),所述绝热性部件相对于所述加热器主体在车室内侧的相反侧与所述加热器主体一体地设置;以及
加热器壳体(304),所述加热器壳体相对于车辆的气囊装置(5)设置于车室内侧,安装于车室内的内饰部件(3)或者是所述内饰部件的一部分,所述加热器壳体***述加热器主体及所述绝热性部件,
所述加热器壳体具有:展开允许部(42),所述展开允许部允许所述气囊装置展开并向所述车室内侧弹出;以及突起部(44),所述突起部将所述绝热性部件保持为能够脱离,
所述发热部设置于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地方,
所述突起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展开允许部的地方,
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低强度部,所述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展开允许部的地方且所述低强度部的强度比与所述展开允许部对应的部位低,
所述低强度部设置于偏离所述加热器主体的中央部的靠近端部的地方,所述气囊装置使所述加热器主体在所述低强度部处断裂。
CN201680006613.3A 2015-02-10 2016-02-02 制热装置 Active CN1072068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4543A JP6365335B2 (ja) 2015-02-10 2015-02-10 暖房装置
JP2015-024543 2015-02-10
PCT/JP2016/000522 WO2016129240A1 (ja) 2015-02-10 2016-02-02 暖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6864A CN107206864A (zh) 2017-09-26
CN107206864B true CN107206864B (zh) 2020-01-17

Family

ID=56615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6613.3A Active CN107206864B (zh) 2015-02-10 2016-02-02 制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7342B2 (zh)
JP (1) JP6365335B2 (zh)
CN (1) CN107206864B (zh)
DE (1) DE112016000686B4 (zh)
WO (1) WO20161292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5335B2 (ja) 2015-02-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暖房装置
JP6687127B2 (ja) * 2016-12-20 2020-04-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輻射ヒータ装置
KR101864637B1 (ko) * 2017-11-06 2018-07-04 주식회사 서연이화 면상 발열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396217B2 (en) * 2019-06-03 2022-07-26 Hyundai Motor Company Heater assembly
JP2020199988A (ja) * 2019-06-13 2020-12-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暖房装置
KR102219658B1 (ko) * 2019-10-07 2021-02-24 주식회사 서연이화 차량용 쉬라우드의 발열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1293696B (zh) * 2020-03-19 2022-09-06 安徽航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谐波电容器
CN115027268A (zh) * 2021-03-05 2022-09-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饰结构
DE102023002700A1 (de) 2023-07-03 2024-06-27 Mercedes-Benz Group AG Fahrzeuginnenraum-Verkleidung zur Abgabe von Wärmestrahlung mit Airbagschnittstel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6897B2 (ja) 1994-04-26 2001-02-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SE513029C2 (sv) 1995-09-04 2000-06-19 Volvo Ab Anordning och förfarande för personskydd i fordon
JP3353652B2 (ja) 1996-10-18 2002-12-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8180C (zh) 1997-07-23 2003-01-08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气囊板
KR100558916B1 (ko) * 2003-11-12 2006-03-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동승석 인비져블 에어백 장치
KR20090121803A (ko) * 2008-05-23 2009-11-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승객용 에어백이 내장된 인스트루먼트패널의 정상 절단유도장치
JP2010023567A (ja) * 2008-07-16 2010-02-04 Panasonic Corp 車両用暖房装置
DE202011004899U1 (de) 2011-04-05 2012-07-09 Peguform Gmbh Kraftfahrzeuginnenverkleidungsbauteil aus Kunststoff
JP5924196B2 (ja) * 2012-09-03 2016-05-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暖房装置
JP2015016703A (ja) * 2013-07-08 2015-01-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輻射ヒータ装置
DE102014001339B3 (de) 2014-01-24 2015-05-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JP6365335B2 (ja) 2015-02-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暖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17342B2 (en) 2020-07-21
CN107206864A (zh) 2017-09-26
JP2016147546A (ja) 2016-08-18
DE112016000686T5 (de) 2017-11-02
JP6365335B2 (ja) 2018-08-01
WO2016129240A1 (ja) 2016-08-18
DE112016000686B4 (de) 2022-11-03
US20170349029A1 (en) 2017-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06864B (zh) 制热装置
JP4732290B2 (ja) 加熱装置
WO2015004852A1 (ja) 輻射ヒータ装置
EP1612100B1 (en) Flexible seat heater
KR101682206B1 (ko) 시트 히터 및 점유자 센서 안테나 조합물
ES2279041T3 (es) Unidad de control electrico.
CN106536243B (zh) 制热装置
JP2007134315A (ja) 加熱装置の熱発生要素
WO2016017139A1 (ja) 暖房装置
JP2019168265A (ja) 車両用装飾部品
KR101966751B1 (ko) 면상발열장치
JP5924196B2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
JP5115807B2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の取付構造
WO2016017140A1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
US20080083718A1 (en) PTC airflow heater with airflow guider
JP4539609B2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の取付構造
JPWO2019064359A1 (ja)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
JP2010023567A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
JP4577219B2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
JP3193907U (ja) 乗員拘束装置制御装置
JP2019130926A (ja) 車載電子機器の熱対策構造
KR20210014852A (ko) 히팅 장치
JP2006004852A (ja) 電子部品内蔵コネクタ
JP7438895B2 (ja) 加熱装置
WO2021100377A1 (ja) ヒ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