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53841B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53841B
CN107053841B CN201710067846.0A CN201710067846A CN107053841B CN 107053841 B CN107053841 B CN 107053841B CN 201710067846 A CN201710067846 A CN 201710067846A CN 107053841 B CN107053841 B CN 1070538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tank
sub
carriage
pressur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78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53841A (zh
Inventor
平泽雄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53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3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53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38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副罐,其与液体喷射头连接;主罐,其能够向所述副罐供给所述液体,在所述副罐上设置有从所述主罐接收所述液体的液体导入部,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从所述主罐接受所述液体的容纳体,所述容纳体为,通过浸渍有所述液体从而对压力室进行密封的多孔部件,所述主罐具有贮留有所述液体的贮留部和从所述贮留部起延伸的连接流道,所述连接流道具有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及分离的末端部。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
2016年2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23393号的全部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被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从液体喷射头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众所周知有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具备滑架和被搭载于滑架上的液体喷射头,喷墨打印机在使滑架进行扫描移动的同时从液体喷射头的喷嘴喷射油墨(液体)从而实施印刷。
喷墨式打印机大致分为滑架装载型和非滑架装载型,所述滑架装载型为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油墨的墨盒被搭载于滑架上的类型,所述非滑架装载型为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油墨的墨盒未被搭载于滑架上,而是通过软管与液体喷射头连接的类型。
在滑架装载型中,由于墨盒被搭载于滑架上,因此具有难以增大其容量的课题。
非滑架装载型需要填补由连结液体喷射头与墨盒的软管产生的压力损失的结构以及用于使软管不阻碍滑架的动作的结构。因此,具有装置大型化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油墨记录装置(喷墨打印机),该油墨记录装置通过被设置于滑架外的油墨补充罐与被设置于滑架上的油墨罐(副罐)对接,从而对油墨进行供给。在此,将这样的方式称为对接式。对接式的喷墨打印机具备被搭载于滑架上的油墨罐和未被搭载于滑架上的油墨补充罐。在油墨罐上设置有油墨填充口,并且在油墨补充罐上设置有能够与油墨填充口连接、分离的油墨供给口。油墨填充口通过滑架的移动而与油墨供给口卡合,从而向油墨罐供给油墨。
在对接式的喷墨打印机中,存在有气泡流入到滑架上的油墨罐内。因此,需要设置对气泡向油墨罐的流入进行抑制的阀结构,从而存在装置复杂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587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向副罐供给油墨的液体喷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副罐,其与液体喷射头连接;主罐,其能够向所述副罐供给所述液体,在所述副罐上设置有从所述主罐接收所述液体的液体导入部,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从所述主罐接受所述液体的容纳体;能够经由所述容纳体而与外部连通的压力室;和使所述压力室内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机构,所述容纳体为,通过浸渍有所述液体从而对所述压力室进行密封的多孔部件,所述主罐具有贮留有所述液体的贮留部和从所述贮留部起延伸的连接流道,所述连接流道具有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及分离的末端部。
根据该结构,在末端部与液体导入部连接时,主罐的贮留部与被施加有负压的压力室连通,从而能够使液体流入压力室内。由此,能够从主罐自动地向副罐供给液体。由此,不需要像现有的滑架装载型那样频繁地更换墨盒。此外,也不需要像现有的非滑架装载型那样的对液体喷射头与墨盒进行连结的软管,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根据上述的结构,从主罐接受液体的容纳体为浸渍有液体的多孔部件。因此,当浸渍有液体的多孔部件的一侧被施加负压时,在另一侧上会因表面张力而形成有弯液面。弯液面是指液面变为凹状的现象,并且产生与预定的负压平衡而使液体保持在孔内的保持力。当从末端部向容纳体供给液体时,凹状的弯液面将被液体填埋。因此,负压状态的压力室引入液体,直至在容纳体的孔内再次形成弯液面为止。以此方式,通过从容纳体向压力室引入液体,从而能够在不设置阀结构的条件下,抑制气泡流入到压力室内的情况。因此,与现有的对接式相比,不需要复杂的阀结构,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负压产生机构具有可动壁和施力部件,所述可动壁构成所述压力室的壁面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在改变所述压力室的内容积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可动壁向使所述压力室的内容积增加的方向施力。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施力部件对可动壁进行施力这一简易的结构而使压力室内产生负压。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备滑架,所述滑架搭载有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副罐,并能够进行往复运动,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从而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连接流道被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使液体喷射头移动的滑架,而使液体导入部与连接流道连接。因此,无需用于使液体导入部与连接流道连接的其他的驱动单元,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多个所述副罐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滑架的往复运动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搭载于所述滑架上,与多个所述副罐对应的所述主罐的多个所述连接流道的所述末端部以与对应的所述副罐对置的方式而排列。
根据该结构,以多个副罐的排列方向与多个末端部的排列方向相互一致的方式而对置。由此,仅通过使滑架移动便能够将副罐的液体导入部连接在末端部上。因此,仅通过滑架的移动便能够完成多个液体导入部与对应的多个连接流道的连接,并同时实施向多个副罐的液体供给。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所述液体导入部上设置有覆盖所述容纳体的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进行开闭。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浸渍有液体的容纳体发生干燥的情况进行抑制。尤其是在液体为因干燥而发生固化的油墨等的情况下,能够对在容纳体的孔内发生堵塞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所述连接流道上设置有覆盖所述末端部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进行开闭。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末端部的液体发生干燥的情况进行抑制。尤其是在液体为因干燥而发生固化的油墨等的情况下,能够对在末端部处的连接流道中发生堵塞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所述连接流道的所述末端部上设置有供给体,所述供给体由通过浸渍有所述液体从而对所述终端部进行密封的多孔部件构成,负压从所述贮留部侧作用于所述供给体上。
根据该结构,在供给体的孔内与容纳体同样地形成有弯液面,从而液体被保持在孔内。因此,能够在不在连接流道的末端部处设置阀结构等的条件下抑制液体从末端部漏出的情况,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此外,由于在供给体的孔内浸渍有液体,因此能够抑制气泡从末端部流入到主罐内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从所述贮留部侧作用于所述供给体上的负压的绝对值与作用于所述压力室内的负压的绝对值相比较小。
在此,负压的绝对值是指压力相对于大气压的差分的绝对值。因此,与作用于供给体上的欲向贮留部侧引入液体的压力相比,作用于容纳体上的欲向压力室侧引入液体的压力较大。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使末端部与液体导入部连接从而使液体自动地从主罐向副罐流入,由此实现装置的简化。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所述供给体与所述容纳体接触,从而所述连接流道的所述末端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容纳体与供给体接触,从而能够将保持在彼此的孔内的液体连结,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时混入气泡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备框体,所述框体对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副罐进行收纳,所述主罐的所述贮留部被配置在所述框体的外侧。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采用设置有外设于框体的外部的主罐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化。
此外,在上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所述主罐的所述贮留部上设置有用于从外部补给所述液体的补给孔。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实施液体向主罐的供给,因此能够避免因主罐内的液体不足而变得无法进行液体喷射的状态。此外,不需要实施主罐的更换等。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实施方式的副罐以及连接流道的末端部的剖视模式图。
图4为实施方式的容纳体以及供给体的剖视模式图。
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的供给体与容纳体接触时的液体的运动状态的剖视模式图。
图6为实施方式的副罐以及连接流道的末端部的剖视模式图,并且表示副罐内的液体不足的状态。
图7为实施方式的副罐以及连接流道的末端部的剖视模式图,并且表示副罐靠近末端部且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打开的状态。
图8为实施方式的副罐以及连接流道的末端部的剖视模式图,并且表示液体导入部与连接流道被连接在一起的状态。
图9为改变例1的副罐的剖视模式图。
图10为改变例2的副罐以及连接流道的末端部的剖视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各个附图中,为了将各个部件设为可识别的大小,而适当地改变各个部件的比例尺。此外,在各个附图中,根据需要而描绘有相互正交的XYZ轴。各图的XYZ轴彼此对应于XYZ轴。在本实施方式中,Z轴向为铅直方向,X轴向为前后方向,将+X侧设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前表面侧,将-X侧设为背面侧,并将Y轴方向设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宽度方向。
图1为表示液体喷射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液体喷射装置1的框体4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液体喷射装置1例如为,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实施记录(印刷)的喷墨打印机。
液体喷射装置(喷墨打印机)1具备打印机主体(液体喷射装置主体)2和被配置于打印机主体2的外部的外部罐(主罐)10。此外,如图2所示,打印机主体2具有框体4和被配置于框体4的内部的记录部5、馈送部(副扫描机构)6以及控制部8。记录部5向印刷介质P(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纸张)喷射液体(油墨)从而印刷(记录)文字、图形以及图像等数据。馈送部6将印刷介质P引导至框体4的内部。此外,馈送部6将在框体4的内部于记录部5处被实施了记录的印刷介质P排出至框体4的外部。控制部8与记录部5以及馈送部6电连接,并对它们进行控制。
框体4具备构成其外观的罩壳4a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罩壳4a的上表面上的罩4b。在罩壳4a的上表面的背面侧设置有供纸口4c。层叠有印刷介质(记录纸张)P的漏斗7以能够将上方作为支点而进行摆动的方式被设置在供纸口4c上。被层叠在漏斗7的最上方的印刷介质P通过馈送部6而向作为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记录部5被馈送。此外,在罩壳4a上,以从上表面横跨至前表面的方式而设置有前表面开口部4d。前表面开口部4d在打印机主体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在前表面开口部4d上安装有罩4b。罩4b在打印机主体2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以截面呈L字状的方式延伸。罩4b具有沿着背面侧的端部而延伸的转动轴(省略图示)。通过罩4b进行转动,从而将罩壳4a的前表面开口部4d开放。
在罩壳4a的前表面侧且在与罩4b连接的连接部分上,形成有朝向背面侧凹陷的把手部4e。把手部4e被用于如下情况,即,用户伸入手指并用手指钩住把手部4e的上端且向上方抬起罩4b,从而打开罩4b。此外,在把手部4e上形成有用于插穿在后文中进行说明的连接流道12的插穿口4f。框体4的内部与外部经由插穿口4f而连通。
在外部罐10中设置有贮留有液体的四个(多个)贮留部11和与各个贮留部11连接的连接流道12。
多个贮留部11在框体4的外侧且沿着侧壁而配置。贮留部11为在内部贮留有液体(油墨)的容器。本实施方式的贮留部11对应于四种颜色(黑色、黄色、品红色、蓝绿色)的油墨而设置有四个。贮留部11的内部的液体经由连接流道12而被供给至框体4的内部。在贮留部11的上部上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向贮留部11内补给液体(油墨)的补给孔11a。补给孔11a被盖覆盖,从而防止了内部的液体的干燥。优选为,在贮留部11上设置有供使用者对内部的液量进行判断的窗口部。使用者在贮留部11的液量不足的情况下,从补给孔11a向贮留部11补给液体。
外部罐10的连接流道12为用于向框体4内供给被收纳于贮留部11中的液体的软管。连接流道12对应于四种颜色的油墨而设置有四个。连接流道12经由框体4的插穿口4f而对框体4的内外进行连接。因此,连接流道12的与贮留部11相反的一侧的末端部13位于框体4的内部。连接流道12在插穿口4f处通过胶带等而被固定在框体4上。
在四个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上设置有一个共用的连接部件14。连接部件14在与后述的滑架50的往复运动的方向(Y轴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连接部件14经由省略图示的中继部而被固定在框体4上。四个末端部13以朝向滑架50的宽度方向侧面50a的方向的状态而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并被支承在连接部件14上。在连接部件14的内部形成有与四个连接流道12对应的四个贮液室14a(参照图3)。末端部13能够与在后文中进行说明的副罐20的液体导入部21连接以及分离。
馈送部6构成将印刷介质P从打印机主体2的背面朝向前表面侧进行输送的副扫描机构。馈送部6具有输送电机(输送驱动部)6a以及输送辊(省略图示)、压纸滚筒(介质支承部)6b。馈送部6通过将输送电机6a的动力向输送辊(省略图示)进行传递,从而向压纸滚筒6b的方向输送印刷介质P。
记录部5具有:滑架50;被搭载于滑架50上的四个(多个)副罐20;被固定在滑架50的下侧并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30;和对滑架50进行驱动的主扫描输送机构60。
主扫描输送机构60具有:滑架电机61;被安装于滑架电机61的旋转轴上的驱动辊63;从动辊64;和被卷绕在驱动辊63以及从动辊64上的驱动带62。驱动带62在打印机主体2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此外,在驱动带62上固定有滑架50。驱动带62将滑架电机61的动力向滑架50进行传递。
在滑架50上搭载有液体喷射头30以及多个副罐20。在滑架50的宽度方向侧面50a上设置有被第一盖体25覆盖的开口(省略图示)。副罐20的液体导入部21位于开口处。从滑架50起延伸的扁平电缆8a与控制部8连接,并在滑架50上的液体喷射头30以及副罐20与控制部8之间交换电信号。
滑架50通过主扫描输送机构60而能够在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滑架50在打印机主体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初始区域HA和印刷区域PA内进行移动,印刷区域PA为从初始区域HA到另一端侧的区域且为印刷介质P所通过的区域。
在滑架50位于印刷区域PA内的情况下,记录部5使液体30从液体喷射头30被喷射从而对印刷介质P实施印刷。
此外,在滑架50位于初始区域HA内的情况下,针对液体喷射头30而实施维护。更具体而言,实施从液体喷射头30的喷嘴35抽吸液体的清洁从而抑制喷嘴35的堵塞。而且,在滑架50位于初始区域HA内的情况下,自动地从外部罐10向副罐20补给液体(油墨)。
副罐
副罐20在内部暂时性地收纳液体(油墨),以向液体喷射头30供给液体。副罐20对应于四种颜色(黑色、黄色、品红色、蓝绿色)的油墨而设置有四个。多个副罐20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50的往复运动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搭载于滑架50上。在副罐20上设置有从外部罐10接收液体的液体导入部21。
多个液体导入部21作为副罐20的一部分而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50的往复运动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上排列。各个液体导入部21与从外部罐10的多个贮留部11分别延伸的多个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中的所对置的末端部13对应。液体导入部21能够随着滑架50的移动而与末端部13连接以及分离。当滑架50移动至初始区域HA时,液体导入部21与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会被连接。即,液体导入部21与连接流道12通过滑架50的移动而被连接。当液体导入部21与连接流道12被连接时,液体(油墨)会从外部罐10向副罐20移动。
对副罐20、液体喷射头30以及连接流道12的终端部13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3为副罐20以及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的剖视模式图。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简化结构来进行说明,而省略了主扫描输送机构60以及滑架50的结构部件的图示。
副罐20具有外壳部件22和液体导入部21。
液体导入部21具有负压产生机构34和容纳体38,所述负压产生机构34具有可动壁37以及螺旋弹簧(施力部件)36,所述容纳体38被固定于外壳部件22的开口部23d上并从外部罐10侧接受液体。
副罐20与液体喷射头30连接。副罐20既可以相对于液体喷射头30而可拆装,也可以相对于液体喷射头30而不可拆装。液体喷射头30位于副罐20的下侧。液体喷射头30具有将液体以液滴的形式而喷射的多个喷嘴35。多个喷嘴35分别与收纳有四种颜色的油墨的副罐20连通。多个喷嘴35对应于每种颜色而在滑架50的往复移动方向上排列。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而将喷嘴35喷射液体L的方向设为下方向(重力方向),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向。
外壳部件22具有外壳主体部23和外壳盖部24。
外壳主体部23具有与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对置的对置壁23a和从对置壁23a的周缘起向一侧突出的壁部23e。在对置壁23a上设置有贯穿壁面的开口部23d。开口部23d与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对置。在对置壁23a上以覆盖开口部23d的方式而固定有容纳体38。在壁部23e上设置有与对置壁23a平行的高低差面23f。在被对置壁23a以及壁部23e包围的区域内形成有收纳空间22c。
外壳盖部24以与对置壁23a大致平行的方式而被固定在外壳主体部23的壁部23e上。在外壳盖部24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开关(第一检测开关)SW1和第二接触开关(第二检测开关)SW2。第一接触开关SW1以及第二接触开关SW2具有能够在可动壁37的移动方向上移动的接触销P1、P2。第一接触开关SW1以及第二接触开关SW2对接触销P1、P2与可动壁37的接触进行检测。第一接触开关SW1的接触销P1的可动长度与第二接触开关SW2的接触销P2的可动长度相比较长。第一接触开关SW1以及第二接触开关SW2通过检测到可动壁37到达预定位置的情况,从而能够间接地检测到压力室27内的液体L的液量超过了阈值的情况。第一接触开关SW1对压力室27内的液体L不足的情况进行检测。第二接触开关SW2对压力室27内满载有液体L的情况进行检测。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检测开关而采用了接触开关(第一接触开关SW1以及第二接触开关SW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代替接触开关而利用光学传感器来对可动壁37的位移进行检测。此外,在该情况下,可以利用一个光学传感器而实施压力室27内的液体L的不足检测以及压力室27内的液体L的满载检测。
在外壳部件22的收纳空间22c内设置有通过可动壁37而划分出的压力室27和预备室26。即,副罐20具有压力室27和预备室26。压力室27以及预备室26的内部的体积的比例通过可动壁37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压力室27在收纳空间22c内位于对置壁23a侧。构成压力室27的壁面为可动壁37和外壳主体部23的对置壁23a以及壁部23e的一部分。压力室27能够经由容纳体38而与外部连通。如后文所述,由于容纳体38通过浸渍有液体L从而对开口部23d进行密封,因此压力室27的内部被封闭,并且压力室27的内部的压力通过可动壁37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在构成压力室27的外壳主体部23的壁部23e上,设置有与液体喷射头30的喷嘴35相连的供给孔23g。被收纳于压力室27内的液体L经由供给孔23g而向液体喷射头30供给液体L。
预备室26在收纳空间22c内位于外壳盖部24侧。构成预备室26的壁面为外壳盖部24和外壳主体部23的壁部23e。在构成预备室26的壁面(在附图示例中为外壳盖部24)上,设置有使预备室26的内外连通的贯穿孔24a。由此,预备室26的内部的压力成为与大气压相同。
负压产生机构34位于外壳部件22的内部并使压力室27内产生负压。负压产生机构34具有可动壁37和螺旋弹簧36。可动壁37构成压力室27的壁面的一部分,并能够在改变压力室27的内容积的方向上位移。螺旋弹簧36通过对可动壁37向远离对置壁23a的方向进行按压(施力),从而使压力室27的内容积增加。
可动壁37具有受压板(板体)37a和薄膜材料37b。可动壁37能够在改变内容积的方向上进行位移。
薄膜材料37b由具有柔韧性的材料构成。薄膜材料37b的周缘被粘合固定在壁部23e的高低差面23f上。由此,薄膜材料37b在俯视观察时覆盖对置壁23a的开口部23d。薄膜材料37b以松弛的状态被固定。
受压板37a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等构成并具有足够的刚性。受压板37a以与对置壁23a大致平行的方式而被固定并保持在螺旋弹簧36上。当受压部37a向对置壁23a侧移动时,薄膜材料37b的松弛变得显著。此外,当受压板37a向外壳盖部24侧移动时,薄膜材料37b的松弛变得缓和。
螺旋弹簧36具有从一侧趋向于另一侧而减小直径的圆锥形状。螺旋弹簧36使一个端部与对置壁23a接触,并且使另一个端部与受压板37a接触,从而在对置壁23a与受压板37a之间被压缩。螺旋弹簧36对可动壁37向使压力室27的内容积增加的方向施力。由此,螺旋弹簧36使压力室27的内部产生负压。
另外,对可动壁37进行施力的螺旋弹簧36只要为至少在一个方向上产生应力的施力部件,则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例如板簧)。此外,作为使施力部件和可动壁一体化的负压产生机构的一个方式,可以采用隔膜。而且,作为负压产生机构34的其他的结构,能够采用与压力室27连接的减压泵。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压力室27和预备室26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划分的副罐20,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配置。例如,副罐20也可以以压力室27和预备室26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划分。此外,根据压力室27与预备室26的划分方向,负压产生机构34、开口部23d、容纳体38等的布局也能够适当改变。
图4为图3所示的容纳体38的剖视模式图。
本实施方式的容纳体38为具有与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对置的第一面38a和朝向压力室27侧的第二面38b的薄片状多孔部件。在容纳体38上设置有使第一面38a与第二面38b连通的多个孔38c。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容纳体38为形成有无数个孔38c的薄片部件而进行说明。然而,容纳体38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容纳体38既可以为沿着纹理而形成有无数个孔的布或金属,也可以为形成有无数个不定型孔的无纺布。而且,容纳体38也可以为海绵状的树脂部件。
压力室27将在容纳体38的第一面38a侧所接收到的液体(油墨)L引入到内部。容纳体38被液体L浸渍。当作为多孔部件的容纳体38被液体L浸渍时,将成为在容纳体38的孔38c内充满有液体L的状态。当孔38c内的液体L的一侧被施加负压时,在另一侧上会因表面张力而形成有弯液面。弯液面是指液面成为凹状的现象,并且产生与预定的负压平衡而使液体L保持在孔38c内的保持力。由于容纳体38被安装在压力室27的开口部23d上且对开口部23d进行覆盖,因此容纳体38通过浸渍有液体L从而对开口部23d进行密封。
如图3所示,容纳体38的第一面38a被第一盖体25覆盖。在第一盖体25上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使第一盖体25上下移动的滑动机构(开闭机构)25a和使第一盖体25沿着滑动机构25a而移动的动作开关25b。动作开关25b以与滑架50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第一盖体25驱动,从而对第一盖体25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
当滑架50进行移动而是副罐20接近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时,动作开关25b将成为导通(ON),从而第一盖体25沿着滑动机构25a而移动并将容纳体38开放。此外,当副罐20从末端部13离开时,动作开关25b将成为断开(OFF),从而第一盖体25以覆盖容纳体38的方式而进行移动。即,第一盖体25以与滑架50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进行开闭。
连接流道的末端部
如图3所示,在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上设置有在内部形成贮液室14a的连接部件14。在连接部件14的与副罐20对置的端面14c上,形成有贮液室14a所开口的开口部14b。此外,在开口部14b上设置有由多孔部件构成的供给体18。供给体18具有与上述的容纳体38相同的结构,并通过浸渍有液体L从而对开口部14b进行密封。因此,贮液室14a的内部被封闭。
供给体18的外侧的面(第一面18a)被第二盖体15覆盖。在第二盖体15上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使第二盖体15上下移动的滑动机构(开闭机构)15a和使第二盖体15沿着滑动机构15a进行移动的动作开关15b。动作开关15b以与滑架50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使第二盖体15驱动,从而对第二盖体15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
当滑架50进行移动而使副罐20接近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时,动作开关15b将成为导通,从而第二盖体15沿着滑动机构15a而移动并将供给体18开放。此外,当副罐20从末端部13离开时,动作开关15b将成为断开,从而第二盖体15以覆盖供给体18的方式而进行移动。即,第二盖体15以与滑架50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进行开闭。
另外,虽然被设置于第一盖体25以及第二盖体15上的动作开关25b、15b可以为由传感器和致动器构成的电部件,但也可以为对盖体25、15的开闭状态进行机械切换的部件。例如,动作开关25b、15b也可以为被安装在第一或第二盖体25、15上的凸轮从动件和被设置于滑架50的移动路径上的凸轮。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盖体25以及第二盖体15的开闭机构为一个示例,只要是以与滑架50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进行开闭的机构,则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
如图3所示,终端部13位于与外部罐10的贮留部11相比靠上侧。因此,在末端部13中,负压从贮留部11侧作用于贮液室14a上。
供给体18与容纳体38同样地被贮液室14a内的液体L浸渍。如图4所示,当供给体18被液体L浸渍并在一侧(第二面18b侧)上施加有负压时,在另一侧(第一面18a侧)上将形成有弯液面的液面。供给体18的弯液面相对于由与贮留部11之间的水位差所产生的负压而发挥保持力,从而将液体L保持在孔18c内。此外,由于供给体18被安装在贮液室14a的开口部14b上且覆盖开口部14b,因此通过被浸渍液体L从而对末端部13进行密封。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利用水位差而使负压作用于供给体18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在贮液室14a中设置负压产生机构从而使负压作用于供给体18上。
从贮留部11侧作用于供给体18上的负压的绝对值与作用于副罐20的压力室27内的负压的绝对值相比较小。在此,负压的绝对值是指压力相对于大气压的差分的绝对值。因此,在负压的绝对值较大的情况下,意味着对压力室27或贮液室14a内的液体L进行抽吸的力较大。
图5为表示供给体18与容纳体38接触时的液体L的运动状态的剖视模式图。
如图5所示,当供给体18与容纳体38接触时,被保持于供给体18的孔18c内的液体L与被保持于容纳体38的孔38c内的液体L相连。由此,被形成在供给体18以及容纳体38中的凹状的弯液面被液体L填埋。相对于从贮留部11侧施加于供给体18上的负压的绝对值,从压力室27侧施加于容纳体38上的负压的绝对值较大。因此,液体L经由供给体18的孔18c以及容纳体38的孔38c而从贮液室14a向压力室27移动。由此,液体L从外部罐10的贮留部11被供给至副罐20的压力室27。
作用
图6至图8与图3同样为副罐20以及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的剖视模式图,并且分别为表示从外部罐10向副罐20供给液体L的供给顺序的图。
如图6所示,在印刷区域PA内,液体L从液体喷射头30的喷嘴35被喷射。通过喷射液体L,从而被收纳于副罐20的压力室27内的液体L减少,由此受压板37a向对置壁23a侧移动。第一接触开关SW1对接触销P1从受压板37a分离的情况进行检测。第一接触开关SW1的检测结果被发送至控制部8(参照图2)。由此,控制部8判断为副罐20内的液体L不足,并使滑架50向初始区域HA进行移动。
如7所示,当滑架50朝向初始区域HA移动时,第一盖体25将沿着滑动机构25a而向上侧移动,第二盖体15将沿着滑动机构15a而向下侧移动。由此,副罐20的容纳体38与末端部13的供给体18直接对置。
如图8所示,当滑架50到达初始区域HA时,第一盖体25以及第二盖体15被完全打开,并且容纳体38与供给体18接触。由此,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与液体导入部21连接,从而经由容纳体38、供给体18、末端部13以及连接流道12而使副罐20的压力室27与外部罐10的贮留部11连通。由于相对于从贮留部11侧施加于供给体18上的负压的绝对值,从压力室27侧施加于容纳体38上的负压的绝对值较大,因此液体L从贮液室14a向压力室27侧移动。受压板37a随着压力室27内的液体L的液量增加而向外壳盖部24侧移动。随此,首先,第一接触开关SW1的接触销P1与受压板37a接触。第一接触开关SW1的检测结果被发送至控制部8(参照图2)。由此,控制部8判断为液体L向压力室27的填充已开始。而且,当在压力室27内填充有足够的量的液体L时,第二接触开关SW2的接触销P2与受压板37a接触。第二接触开关SW2的检测结果被发送至控制部8(参照图2)。由此,控制部8判断为在压力室27内填充了足够的液量的液体L,并使滑架50向印刷区域PA移动,从而实施印刷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副罐20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开关SW1和第二接触开关SW2的情况,所述第一接触开关SW1对压力室27内的液体L的液量小于阈值的情况进行检测,所述第二接触开关SW2对液量超过了阈值的情况进行检测。然而,副罐2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接触开关SW1以及第二接触开关SW2。在不具有第一接触开关SW1的情况下,控制部8根据喷嘴35中的累积的液体喷射量而对压力室27内的液量进行推断,并对液量不足进行判断。此外,在不具有第二接触开关SW2的情况下,控制部8根据容纳体38与供给体18的接触时间而对压力室27内的液量进行推断,并对供给完成进行判断。
第一接触开关SW1以及第二接触开关SW2的检测结果也可以被用于对副罐20的动作错误进行检测。控制部8例如能够在第一接触开关SW1的检测结果与第二接触开关SW2的检测结果矛盾的情况下,判断为在副罐20内的机构中产生了某些不良情况。
虽然在图6至图8中对向一个副罐20的液体供给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四个副罐20中的一个副罐20内的液体L不足的情况下,也以同样的顺序而供给液体L。此时,同时向所有的副罐20供给液体L,并且在所有的副罐20均满载有液体L的阶段,控制部8判断为液体供给完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由于在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与液体导入部21连接时,外部罐10的贮留部11与被施加有负压的压力室27连通,因此能够使液体L流入至压力室内。即,能够从外部罐10自动地向副罐20供给液体L。由此,不需要像现有的滑架装载型那样频繁地更换墨盒。此外,也不需要像现有的非滑架装载型那样的对液体喷射头与墨盒进行连结的软管,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从外部罐10接受液体L的容纳体38为多孔部件。因此,容纳体38通过在浸渍有液体的状态下被施加负压,从而形成弯液面而对液体L进行保持。通过利用容纳体38对压力室27进行密封,从而能够在不设置复杂的阀结构的条件下抑制气泡流入到压力室27内的情况。此外,当向容纳体38的形成有弯液面的第一面38a侧供给液体L时,将对应于负压而向相反侧的第二面38b侧引入液体L,直至形成弯液面为止。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供给液体L的加压装置,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副罐20与液体喷射头30一起被搭载在滑架50上,并通过滑架50的移动而使液体导入部21与连接流道12连接。因此,无需用于使液体导入部21与连接流道12连接的其他的驱动单元,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多个副罐20在俯视观察时与滑架50的往复运动交叉的方向上排列,与多个副罐20对应的多个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以与对应的副罐20对置的方式而排列。因此,仅通过使滑架50移动便能够将副罐20的液体导入部21连接在末端部13上。即,仅通过滑架50的移动便能够完成多个液体导入部21与对应的多个连接流道12的连接,并同时实施向多个副罐20的液体供给。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在末端部13上设置有由通过浸渍有液体L从而对末端部13进行密封的多孔部件构成的供给体18。由于负压从贮留部11侧作用于该供给体18上,因此在供给体18的外侧的面(第一面18a)上形成有弯液面,并且在孔18c内保持有液体L。因此,不仅能够在不在末端部13上设置阀结构的条件下抑制液体L从末端部13的漏出,而且还能够抑制气泡流入到外部罐10内的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从贮留部11侧作用于供给体18上的负压的绝对值与作用于压力室27内的负压的绝对值相比较小。因此,与在供给体18中欲向贮留部27侧引入液体L的压力相比,在容纳体38中欲向压力室27侧引入液体L的压力较大。由此,能够通过将终端部13与液体导入部21连接,从而使液体L自动地从外部罐10向副罐20流入,由此能够实现装置的简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通过供给体18与容纳体38接触,从而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与液体导入部21连接。因此,能够通过使容纳体38与供给体18接触,从而将保持在彼此的孔内的液体L相连,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时混入气泡的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容纳体38以及供给体18分别被第一盖体25以及第二盖体15覆盖。由此,能够抑制被浸渍在容纳体38以及供给体18中的液体L发生干燥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在孔内发生堵塞的情况。此外,由于第一盖体25以及第二盖体15分别以与滑架50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进行开闭,因此不会阻碍容纳体38与供给体18的连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具备对液体喷射头30、副罐20以及滑架50等记录部5和馈送部6进行收纳的框体4,外部罐10被配置在框体4的外侧。此外,在外部罐10的贮留部11上设置有用于从外部补给液体L的补给孔11a。由此,能够实施液体L向外部罐10的供给,并且能够避免因外部罐10内的液体L不足而变得无法进行液体喷射的状态。此外,不需要外部罐10的更换等。
另外,优选为,在外部罐10的贮留部11上设置对液量的不足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由此,能够实施如下的控制,即,对外部罐10内的液体L不足,空气从外部罐10流入到副罐20内的情况进行抑制的控制。此外,也可以设置在贮留部11内的液量成为固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封闭连接流道12的阀体(例如浮子阀),以防止空气的流入。
改变例1
图9表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的改变例1的副罐120的概要模式图。本改变例的副罐120主要在如下方面有所不同,即,压力室127被划分为第一液室127a和第二液室127b,并且在第二液室127b中设置有容纳结构部140。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改变例的副罐120具备外壳部件122和液体导入部121,所述外壳部件122具有外壳主体部123以及外壳盖部124并在内侧形成收纳空间122c。液体导入部121具有负压产生机构134和容纳结构部140,所述负压产生机构134具有可动壁137以及螺旋弹簧(施力部件)136。
此外,在副罐120的下侧设置有液体喷射头30。液体喷射头30经由供给孔123g而与副罐120连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副罐120以及液体喷射头30能够通过省略图示的滑架而进行往复移动。
在外壳部件122的收纳空间122c内设置有通过可动壁137而被划分出的压力室127和预备室126。压力室127以及预备室126的内部的体积的比例通过可动壁137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可动壁137具有受压板(板体)137a和薄膜材料137b。可动壁137能够在改变内容积的方向上进行位移。
压力室127通过外壳主体部123的划分壁123j而被划分为第一液室127a和第二液室127b。第一液室127a与第二液室127b经由设置在划分壁123j上的连通通道127c而连通。因此,第一液室127a的内部的压力与第二液室127b的内部的压力相等。在第一液室127a上设置有开口部123d。开口部123d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与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对置的方式而开口(在图9中省略)。在第二液室127b的内部设置有容纳结构部140。在第一液室127a的内部设置有负压产生机构134。
容纳结构部140具有板簧(施力部件)141、泡沫件142、容纳薄膜(容纳体)143。容纳薄膜143以覆盖开口部123d的方式而设置。泡沫件142以及板簧141位于第一液室127a的内部。
容纳薄膜143以覆盖开口部123d的方式而在周缘部处以松弛的状态被粘合固定在外壳部件122上。容纳薄膜143为被设置在容纳结构140的最外面上的多孔部件。作为容纳薄膜143,例如能够采用织布、无纺布、利用冲压加工等而形成有无数个孔的过滤器等。在容纳薄膜143内浸渍有液体。此外,由于在压力室127内产生有负压,因此在容纳薄膜143的孔中形成有弯液面。由此,容纳薄膜143能够对压力室127进行密封。此外,压力室127能够经由容纳薄膜143而与外部连通。容纳薄膜143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容纳体38(参照图3、图5)同样地,通过与供给体18接触,从而从供给体18侧引入液体。由此,能够从外部罐10向副罐120导入液体。
板簧141具有与泡沫件142接触的支承部141a和从支承部141a起向泡沫件142的相反侧延伸并与划分壁123j接触的一对脚部141b。支承部141a对泡沫件142进行保持。一对脚部141b相互交叉。板簧141在划分壁123j与泡沫件142之间被压缩。板簧141经由泡沫件142而对容纳薄膜143向外侧施力。
泡沫件142为被配置于板簧141与容纳薄膜143之间的多孔部件。被设置于泡沫件142上的孔作为经由容纳薄膜143而向压力室127导入从外部供给来的液体的流道而发挥功能。
根据本改变例的容纳结构部140,通过设置有板簧141,从而能够使容纳薄膜143的外侧的面(容纳面)的姿态发生变化。由此,在将容纳薄膜143的外侧的面(容纳面)向供给体18(参照图3)进行按压的情况下,容纳面的姿态沿着供给体18而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容纳薄膜143以足够的接触面而与供给体18接触。
改变例2
图10表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的改变例2的副罐220以及连接流道212的概要模式图。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改变例的副罐220具备外壳部件222和液体导入部221,所述外壳部件222在内侧形成收纳空间222c并在上侧具有开口部222d。液体导入部221具有负压产生机构234和容纳体238,所述负压产生机构234具有可动壁237以及螺旋弹簧(施力部件)236,容纳体238被固定在外壳部件222的开口部222d上并由从外部罐10侧接受液体的多孔部件构成。
此外,在副罐220的下侧设置有液体喷射头30。液体喷射头30与副罐220连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副罐220以及液体喷射头30能够通过省略图示的滑架而进行往复移动。
在构成外壳部件222的壁部件中的覆盖收纳空间222c的上侧的上侧壁222a上,设置有开口部222d。此外,在上侧壁222a上设置有沿着开口部222d的边缘部而向上侧突出的筒状部222b。
在外壳部件222的收纳空间222c内设置有通过可动壁237而被划分出的压力室227和预备室226。压力室227以及预备室226的内部的体积比例通过可动壁237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可动壁237具有受压板(板体)237a和薄膜材料237b。可动壁237能够在改变内容积的方向上进行位移。
压力室227能够经由容纳体238而与外部连通。容纳体238通过浸渍有液体L从而对开口部222d进行密封。因此,压力室227的内部被封闭,并且压力室227的内部的压力通过可动壁237的移动而发生变化。此外,压力室227经由省略图示的供给孔而与液体喷射头30的喷嘴35相连。
连接流道212的末端部213位于与外部罐10的贮留部11相比靠下侧。末端部213朝向下侧。在连接流道212的末端部213上设置有连接部件214。连接部件214具有阀结构,所述阀结构在内部具有螺旋弹簧214a。末端部213通过连接部件214的阀结构而被密封。此外,连接部件214通过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驱动的驱动部(省略图示)而被支承。由此,连接部件214能够进行上下移动。
在本改变例中,副罐220能够随着滑架50的移动而使开口部222d位于连接流道212的下侧。而且,连接流道212通过连接部件214的上下移动而与开口部222d连接。当连接部件214向下侧移动时,筒状部222b对连接部件214内的螺旋弹簧214a进行按压,从而将阀结构开放。由于末端部213位于与贮留部11相比靠下侧,因此液体L通过水位差而向副罐220侧流动并经由容纳体238而流入到压力室227中。本改变例能够通过以上的顺序而从外部罐10向副罐220供给液体。
根据本改变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在压力室227与连接流道212之间设置有容纳体238,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到压力室227内的情况。此外,由于能够利用水位差而从外部罐10向副罐220供给液体L,因此能够高速地完成供给。
此外,根据本改变例,连接流道212的末端部213位于与外部罐10的贮留部11相比靠下侧。由此,从连接部件214的阀结构流入到末端部213内的气泡能够向贮留部11侧移动从而容易地被除去。即,在末端部213内,不会发生气泡流入到液体导入部221中或者阻碍液体L供给的情况。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为一个示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改变。此外,本发明并不通过实施方式而被限定。
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主罐而采用了可增补的外部罐10的示例,但是除此以外,作为主罐也可以采用大容量的油墨包或者可更换的墨盒。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既可以在连接流道12中设置开闭阀,也可以在压力室27的上侧设置对压力室27内的气泡进行抽吸的抽吸孔。由此,能够提高压力室27内的排气性。另外,优选为,在压力室27上设置抽吸孔的情况下,在抽吸孔中设置开闭阀,从而仅在液体导入部21与连接流道12连接的情况下将抽吸孔开放而实施抽吸。与抽吸孔连接的抽吸机构通过利用实施头维护的抽吸机构,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在副罐20移动至实施液体喷射头的维护的初始区域HA的情况下,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13与液体导入部21连接的情况。然而,末端部13也可以相对于滑架50的往复运动方向而位于与初始区域相反的一侧。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液体导入部21和连接流道12的末端部被连接的位置相反的一侧配置了外部罐10,但是也可以在与被连接的位置相同的一侧配置外部罐10。由此,能够使连接流道12的长度处于最低限度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简化装置结构。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如下的机构,即,使在头维护中从喷嘴抽吸出的液体(废墨)返回至主罐内并进行再利用的机构。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既可以是热喷墨打印机,也可以是行式喷墨打印机。此外,并不限于打印机,也可以是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装置。
此外,虽然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喷射四种颜色的喷墨打印机而进行了说明,但是油墨并不限于四种颜色,而是能够根据打印机的结构进行改变。
此外,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采用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的结构。本发明例如能够活用于具备喷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另外,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从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状态。此外,在此所说的液体只需是能够由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需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不仅包括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之类的流状体或者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括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中的液体等。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油墨以外,也可以是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采用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而含有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从而实施记录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油墨是指包括通常的水性油墨以及油性油墨以及胶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的油墨。
液体喷射头所喷射的液体并不限于油墨,而且,印刷介质并不限于纸张,既可以是塑料薄膜或较薄的板材等,也可以是印染装置等所使用的布帛。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射装置;4:框体;10:外部罐(主罐);11:贮留部;11a:补给孔;12、212:连接流道;13、213:末端部;15:第二盖体;18:供给体;18c、38c:孔;20、120、220:副罐;21、121、221:液体导入部;25:第一盖体;27、127、227:压力室;30:液体喷射头;34、134、234:负压产生机构;36、136、236:螺旋弹簧(施力部件);37、137、237:可动壁;38、143、238:容纳体;50:滑架;L:液体。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
副罐,其与液体喷射头连接;
主罐,其能够向所述副罐供给所述液体,
在所述副罐上设置有从所述主罐接收所述液体的液体导入部,
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从所述主罐接受所述液体的容纳体;能够经由所述容纳体而与外部连通的压力室;和使所述压力室内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机构,
所述容纳体为,通过浸渍有所述液体从而对所述压力室进行密封的多孔部件,
所述主罐具有贮留有所述液体的贮留部和从所述贮留部起延伸的连接流道,
所述连接流道具有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及分离的末端部,
在所述连接流道的所述末端部上设置有供给体,所述供给体由通过浸渍有所述液体从而对所述末端部进行密封的多孔部件构成,
通过所述供给体与所述容纳体接触,从而所述连接流道的所述末端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在所述供给体与所述容纳体分离时,所述供给体和所述容纳体均露出于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负压产生机构具有可动壁和施力部件,所述可动壁构成所述压力室的壁面的一部分,并且能够在改变所述压力室的内容积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可动壁向使所述压力室的内容积增加的方向施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具备滑架,所述滑架搭载有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副罐,并能够进行往复运动,
通过所述滑架的移动,从而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连接流道被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副罐以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滑架的往复运动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搭载于所述滑架上,
与多个所述副罐对应的所述主罐的多个所述连接流道的所述末端部以与对应的所述副罐对置的方式而排列。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液体导入部上设置有覆盖所述容纳体的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进行开闭。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接流道上设置有覆盖所述末端部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以与所述滑架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而进行开闭。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负压从所述贮留部侧作用于所述供给体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从所述贮留部侧作用于所述供给体上的负压的绝对值与作用于所述压力室内的负压的绝对值相比较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具备框体,所述框体对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所述副罐进行收纳,
所述主罐的所述贮留部被配置在所述框体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主罐的所述贮留部上设置有用于从外部补给所述液体的补给孔。
CN201710067846.0A 2016-02-10 2017-02-07 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7053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3393 2016-02-10
JP2016023393A JP2017140763A (ja) 2016-02-10 2016-02-10 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53841A CN107053841A (zh) 2017-08-18
CN107053841B true CN107053841B (zh) 2020-11-17

Family

ID=59497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7846.0A Active CN107053841B (zh) 2016-02-10 2017-02-07 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37724B2 (zh)
JP (1) JP2017140763A (zh)
CN (1) CN1070538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13846A1 (en) * 2018-07-13 2020-01-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Unattended reservoir refillings
JP7147425B2 (ja) * 2018-09-27 2022-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部材、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ヘッドユニット群
JP2023044166A (ja) * 2021-09-17 2023-03-3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循環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25213Y (zh) * 2008-12-11 2009-10-14 聂瑞权 墨水自动补给盒
CN102189805A (zh) * 2010-02-19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WO2012087543A1 (en) * 2010-12-21 2012-06-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Biased wall ink tank with capillary breather
CN103213400A (zh) * 2012-01-23 2013-07-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41777B1 (en) * 1980-06-06 1985-07-31 Epson Corporation Ink supply system for a printer
JPH1158769A (ja) 1997-08-28 1999-03-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記録装置
CA2310181C (en) * 1999-05-31 2004-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ink-jet cartridge, ink-supplying apparatus,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ink
JP2002200774A (ja) 2000-12-28 2002-07-16 Canon Inc 液体タンクならびにこれに関する液体補給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ならびに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70375A (ja) * 2001-06-18 2002-12-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供給方法
JP2003312000A (ja) 2002-04-25 2003-11-06 Canon Inc 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および該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の記録液補給方法
US7347540B2 (en) * 2002-05-29 2008-03-25 Durst Phototechnik-A.G. Inkjet printing device
JP3991853B2 (ja) * 2002-09-12 2007-10-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039927A (ja) * 2007-08-08 2009-02-26 Brother Ind Ltd 液滴吐出装置
KR101484827B1 (ko) * 2010-07-15 2015-01-20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CN204586127U (zh) * 2015-04-07 2015-08-26 天津市雁博丰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供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25213Y (zh) * 2008-12-11 2009-10-14 聂瑞权 墨水自动补给盒
CN102189805A (zh) * 2010-02-19 2011-09-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WO2012087543A1 (en) * 2010-12-21 2012-06-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Biased wall ink tank with capillary breather
CN103213400A (zh) * 2012-01-23 2013-07-24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37724B2 (en) 2018-04-10
US20170225479A1 (en) 2017-08-10
JP2017140763A (ja) 2017-08-17
CN107053841A (zh) 2017-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54136B2 (en) Ink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ink cartridge
KR100723563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잉크 탱크, 잉크 공급 시스템, 및 잉크젯 기록 장치
JP2007230227A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初期充填方法
EP3718772B1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US8388119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iquid container
CN107053841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10208188A (ja) 気泡除去方法
US7926924B2 (en) Inkjet printer
JP5304110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
US7422308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10618298B2 (en) Liquid supply unit and liquid injection device
JP2018034378A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411883B2 (ja) 液体貯留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0737499B2 (en) Liquid-consumption apparatus hav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 positioned in storage chamber of tank at position avoiding wetting
CN107718889B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7718881B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供给方法
JP2006103056A (ja) 記録装置とインク供給方法
JP2018043423A (ja) 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194658B2 (ja) 再充填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2023124454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0001173A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供給装置、液体供給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0274470A (ja) 自己封止弁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体噴射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液体充填方法
JP2010012726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