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10155B - 前叉以及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叉以及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10155B
CN107010155B CN201710058567.8A CN201710058567A CN107010155B CN 107010155 B CN107010155 B CN 107010155B CN 201710058567 A CN201710058567 A CN 201710058567A CN 107010155 B CN107010155 B CN 1070101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fork
guide portion
liquid
wheel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585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10155A (zh
Inventor
今井良幸
金子直博
吉田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10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0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10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01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02Front wheel forks or equivalent, e.g. single t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1/02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in which cycle wheels are engaged by brak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叉以及跨骑型车辆,该前叉是用于支承前轮(3)的车轴(3a)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叉(30),在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引导部(40),其引导附着在前叉(30)上的液体的流动。

Description

前叉以及跨骑型车辆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前叉以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跨骑型车辆,例如具有在日本特开平2-200591号中所公开的跨骑型车辆。在这种跨骑型车辆中,在轴保持架(axle holder)的车宽方向外侧部设有叉保护件(fork protector),并在轴保持架与叉保护件之间配置有制动软管。在轴保持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以引导制动软管的方式设有向着叉保护件突出的一对突起。
但是,在如日本特开平2-200591号中所公开的跨骑型车辆中,有可能因轴保持架的尺寸以及形状而导致附着在轴保持架上的雨水以及泥水等的液体向前盘式制动器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叉,该前叉是跨骑型车辆的前叉,并支承前轮的车轴,能够抑制附着在前叉上的液体向前盘式制动器的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构成。
(1)本发明的一个形式提供一种前叉,其是用于支承前轮的车轴的跨骑型车辆的前叉,其中,在所述前叉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引导部,其引导附着在所述前叉上的液体的流动。
(2)在上述前叉中,也可以为,所述前叉具有:沿上下配置的上部筒体以及下部筒体;和供所述下部筒体结合并且支承所述车轴的轴保持架,所述引导部配置在所述轴保持架的所述车宽方向内侧。
(3)在上述前叉中,也可以为,所述前叉是倒立式前叉。
(4)在上述前叉中,也可以为,所述引导部设在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的一对所述前叉之中的、与侧支架一侧为相对侧的所述前叉上。
(5)在上述前叉中,也可以为,所述引导部具有沿上下并列配置的上引导部以及下引导部。
(6)在上述前叉中,在侧视下,所述上引导部以越靠向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沿前后延伸,在侧视下,所述上引导部的前端与沿前后延伸的所述下引导部的后端相比位于前方,并且与所述下引导部的前端相比位于后方。
(7)在上述前叉中,也可以为,在侧视下,所述下引导部具有V字状的形状。
(8)在上述前叉中,也可以为,所述引导部是与所述前叉一体地形成的肋部。
(9)本发明的另一形式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有在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也可以为,在该跨骑型车辆中还具有前盘式制动器,其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侧支架的一侧相对的一侧。
根据上述(1)的前叉,在前叉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引导部,其引导附着在前叉上的液体的流动,由此即使在雨水以及泥水等的液体附着在前叉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引导部来引导液体的流动。例如,与前叉的尺寸以及形状配合地将引导部设为各种尺寸以及形状,由此能够以使液体从所设想的位置滴下的方式引导液体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附着在前叉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上。另外,与在前叉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引导部的情况相比,由于变得从外部难以观察到引导部,所以能够提升外观性。
根据上述(2)的前叉,通过将引导部配置在轴保持架的车宽方向内侧,能够抑制流到轴保持架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
根据上述(3)的前叉,通过使前叉是倒立式前叉,与正立式前叉的情况相比,由于在前叉上容易形成凹凸,所以在抑制液体经由前叉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这点上变得特别有效。
根据上述(4)的前叉,通过将引导部设在与设有侧支架的一侧为相对侧的前叉上,由于在使用侧支架而停车时车辆向设有侧支架的一侧倾斜,所以尽可能地向着朝侧支架侧倾斜的前叉的车宽方向内侧疏导液体。并且,能够通过引导部来引导所疏导来的液体的流动,并且能够由车轮来引导从前叉的车宽方向内侧垂落的液体。因此,在使用侧支架停车时能够确实地抑制附着在前叉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上。
根据上述(5)的前叉,引导部具有上引导部以及下引导部,由此即使假设液体超过上引导部向下方流动,也能够通过下引导部来引导流下来的液体。另外,与只具有一个引导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引导部的大型化。因此,能够抑制引导部的大型化,并且能够确实地抑制附着在前叉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
根据上述(6)的前叉,在侧视下,上引导部以越靠向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沿前后延伸,由此垂落到上引导部的液体会向着上引导部的前端流动。另外,在侧视下,上引导部的前端与沿前后延伸的下引导部的后端相比位于前方,并且与下引导部的前端相比位于后方,由此即使液体从上引导部的前端向下方垂落也能够由下引导部来引导垂落下来的液体。因此,能够更加确实地抑制附着在前叉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上。
根据上述(7)的前叉,在侧视下,下引导部具有V字状的形状,由此能够使垂落下来的液体汇集到V字的顶部,由此能够使液体滴下到任意的地方。
根据上述(8)的前叉,引导部是与前叉一体地形成的肋部,由此相比较于引导部与前叉不是一体地形成的情况,能够使引导部简单化。另外,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加强前叉。
根据上述(9)的跨骑型车辆,在具有所述前叉的跨骑型车辆中还具有前盘式制动器,其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侧支架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在使用侧支架的停车时车辆向设有侧支架的一侧倾斜。因此,尽可能地向着朝设有侧支架的一侧倾斜的前叉的车宽方向内侧疏导液体。并且,能够由车轮引导从前叉的车宽方向内侧垂落的液体。另外,在使用侧支架停车时,流到车轮的液体不会传递到与设有侧支架的一侧为相对侧的前盘式制动器上。因此,在使用侧支架停车时,能够确实地抑制附着在前叉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二轮摩托车的前下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上述二轮摩托车的右侧的前叉的主视图。
图4是上述右侧的前叉的车轴支承部的左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上述前叉中的前叉侧引导部的作用的右侧视图。
图6是上述二轮摩托车的车轮的右侧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上述车轮中的车轮侧引导部的作用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如果没有特别记载的话,在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是与在以下说明的车辆的朝向相同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图中的适当位置上,示出有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以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表示作为跨骑型车辆一例的二轮摩托车1。参照图1,二轮摩托车1具有:前轮3,其通过车把5来操作方向;和后轮4,其通过包括发动机的动力单元10来驱动。以下,具有将二轮摩托车仅称为“车辆”的情况。
包括车把5以及前轮3的转向***部件能够转向地枢轴支承在形成于车身架2前端部的头管20上。在头管20上穿插有与车把5连接的未图示的车把转向轴。在车身架2的前后中央部上配置有动力单元10。在动力单元10的后部以枢轴6a为中心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有转向臂6。在转向臂6的前部与车身架2的后部之间安装有未图示的后减震器。
例如,车身架2以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为一体的方式形成。车身架2具有:一对主车架21,其从头管20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下方折曲地延伸且配置在左右;未图示的下横梁,其以连结左右的主车架21彼此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和一对座椅横梁22,其从左右的主车架21的后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且配置在左右。在左右的主车架21的前下端部设有向后下方延伸的第一发动机吊架25。在左右的主车架21的折曲部21a上设有向前下方突出的第二发动机吊架26。动力单元10安装在左右的主车架21的后下部、第一发动机吊架25以及第二发动机吊架26上。动力单元10具有:曲轴箱11;和并列两汽缸的气缸部12,其在侧视下从曲轴箱11的上部向前上方突出。在气缸部12的后壁(具体来说在气缸盖的后壁)上设有与吸气端口连接并且调整吸收量的未图示的节气门主体。另外,在气缸部12的上方(具体来说在气缸盖罩的上方)连接有向动力单元10进行吸气的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主车架21之间。空气过滤器使向上述节气门主体的吸气洁净化。
另一方面,在气缸部12的前壁(具体来说在气缸盖的前壁)上连接有与排气端口连通的排气管(都未图示)。排气管从动力单元10的下方通过,与配置在后轮4的右侧方且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未图示的消音器连接。
在左右主车架21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座椅横梁22上配置有座椅9。
通过车身罩7覆盖车身架2。车身罩7具有:前罩7a,其覆盖车身架2的前部;前侧罩7b,其覆盖车身架2的前部侧方;底罩7c,其覆盖车身架2的下部;和后罩7d,其覆盖车身架2的后部。
此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15表示前挡泥板、附图标记16表示后挡泥板、附图标记17表示主踏板、附图标记18表示侧支架。侧支架18在车宽方向左侧安装在车身架2的下端部(具体来说在左主车架21的后下端部)。
<前叉>
结合参照图1以及图2,二轮摩托车1还具有一对前叉30,其支承前轮3的车轴3a且配置在左右。在图1的侧视下,左右前叉30以越靠向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沿上下延伸。
如图2所示,前叉30具有:沿上下配置的上部筒体31以及下部筒体32;和供下部筒体32的下端部结合并且支承车轴3a的轴保持架33。上部筒体31是呈圆筒状的外管。下部筒体32是呈比上部筒体31细的圆筒状的内管。也就是说,前叉30是倒立式前叉。
<轴保持架>
在前叉30的下端部上设有轴保持架33。在侧视下,轴保持架33呈以越靠向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沿上下延伸的Y字状。
结合参照图2~图4,轴保持架33具有:车轴支承部34,其支承车轴3a;保持架主体35,其下端部与车轴支承部34连接,并且呈比下部筒体32粗的圆筒状;前延伸部36,其在图2的侧视下,在从保持架主体35的前上部向前上方突出后以沿着下部筒体32的轴线的方式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和后延伸部37,其在图2的侧视下,在从保持架主体35的后部向后方突出后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例如,车轴支承部34、保持架主体35、前延伸部36以及后延伸部37通过铸造等一体地形成。
此外,在前延伸部36上安装有前挡泥板15(参照图1)。在后延伸部37上设有:上下凸起部37a、37b,其以沿着下部筒体32的轴线的方式上下分离地配置;和上端凸起部37c,其从上凸起部37a向上方分离地配置。
<前叉侧引导部>
如图4所示,在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前叉侧引导部40,其引导附着在前叉30上的液体的流动。
此外,前叉侧引导部40相当于“引导部”。以下,具有将前叉侧引导部40只称为“引导部40”的情况。
前叉侧引导部40设在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的左右一对前叉30之中的、与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为相对侧的前叉30上。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叉侧引导部40设在右前叉30上。前叉侧引导部40配置在右前叉30上的轴保持架33的车宽方向内侧。
前叉侧引导部40是与轴保持架33一体地形成的肋部。前叉侧引导部40具有沿上下并列地配置的上引导部41以及下引导部42。
在图4的侧视下,上引导部41配置在与保持架主体35以及后延伸部37的边界部分重叠的位置上。在图4的侧视下,上引导部41以越靠向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平缓倾斜地沿前后延伸。
在图4的侧视下,下引导部42与上引导部41相比位于下方,并且配置在与轴保持架33的保持架主体35以及后延伸部37重叠的位置上。在图4的侧视下,下引导部42具有顶部42v位于保持架主体35下部的前后中央部的V字状形状。具体来说,下引导部42在图4的侧视下,具有:第一肋部43,其以越靠向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平缓地倾斜并沿前后延伸,并且前后长度比上引导部41长;第二肋部44,其以沿着保持架主体35的轴线的方式从第一肋部43的前端43a向后上方延伸。
在图4的侧视下,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与下引导部42的第一肋部43的后端43b相比位于前方,并且与第一肋部43的前端43a以及第二肋部44的上端44a相比位于后方。在图4的侧视下,上引导部41的后端41b与下引导部42的第一肋部43的后端43b相比位于后方。此外,在图4的侧视下,下引导部42的第一肋部43的后端43b与上引导部41的前后中间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车轮>
结合参照图1以及图6,车轴3a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在车轮50上。车轮50具有:圆筒状的轮毂51;盘缘52,其具有配置在车轮50的外周的圆环状的形状,并且在外周部上安装有轮胎;和多根辐条53(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七根),其从轮毂51的外周部以放射状延伸并且将轮毂51的外周部和盘缘52的内周部连接。
例如,轮毂51、盘缘52以及辐条53通过铸造等一体地形成。结合参照图2以及图6,在轮毂51的直径方向内侧形成有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车轴3a的轴支承部55。在轮毂51的右侧面上的直径方向外侧设有紧固部56,其紧固有前盘式制动器71。紧固部56具有向右方突出的圆筒状的形状,并且沿车轴3a的圆周方向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六个)。
在轮毂51的右侧面上的轴支承部55与紧固部56之间设有紧固座57,该紧固座57上紧固有脉冲发生环(pulsar ring)81。紧固座57具有向右方突出并且在图6的侧视下具有矩形状的座面。沿车轴3a的圆周方向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三个)紧固座57。各个紧固座57与六个紧固部56之中彼此不相邻(也就是说隔开一个地配置)的三个紧固部56连接。
在轮毂51上,形成有将轮毂51沿车宽方向贯穿的穿孔51h。在图6的侧视下,穿孔51h具有沿着车轴3a的圆周方向的长孔形状。沿车轴3a的圆周方向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六个)穿孔51h。各个穿孔51h在车轴3a的圆周方向上以与紧固座57并列的方式配置在相邻的两个紧固部56之间。
<车轮侧引导部>
如图6所示,在车轮5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车轮侧引导部60,其引导附着在车轮50上的液体的流动。车轮侧引导部60设于在车宽方向上与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轮侧引导部60设在车轮50的右侧部。
车轮侧引导部60是与车轮50一体地形成的肋部。在图6的侧视下,车轮侧引导部60以向着轮毂51成为缓和的凸起的方式形成为凸形。车轮侧引导部60配置在将车轴3a与紧固部56连结的虚拟线C1上。在这里,虚拟线C1是连结车轴3a的中心P1与紧固部56的中心P2之间的虚拟直线。在图6的侧视下,车轮侧引导部60具有:延伸部61,其以与虚拟线C1垂直相交的方式延伸;和连接部62,其将在车轴3a的圆周方向上的延伸部61的两端部与穿孔51h之间连接。
在车轴3a的圆周方向上,延伸部61配置在相邻的两个穿孔51h之间。延伸部61沿车轴3a的圆周方向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地配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是三个)。各个延伸部61与六个紧固部56之中不相邻地(也就是说隔开一个地配置)并且没有与紧固座57连接的三个紧固部56连接。
在车轴3a的直径方向上,延伸部61的内侧端与穿孔51h的外侧端相比稍微位于直径方向内侧。连接部62在车轴的圆周方向上以越从延伸部61离开(也就是说越与穿孔51h的外侧端接近)越位于车轴3a的直径方向外侧的方式平缓地倾斜并延伸。
<制动装置>
如图2所示,二轮摩托车1(参照图1)还具有盘式的制动装置70。制动装置70具有:圆环状的前盘式制动器71,其与前轮3一体地旋转;制动钳72,其在制动时对前盘式制动器71付与摩擦力。
前盘式制动器71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盘式制动器71安装在前轮3的车轮50的右侧部上。前盘式制动器71与车轮50同心地配置。
前盘式制动器71具有:圆环状的制动壁71a,其在制动时由制动钳72夹持;和盘式被安装部71b,其配置在制动壁71a的直径方向内侧,并且具有在前盘式制动器7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多个贯穿孔71h。前盘式制动器71在盘式被安装部71b通过螺栓等与车轮50的右侧部的各个紧固部56(参照图6)紧固。
制动钳72支承在卡钳托架90上,该卡钳托架90安装在右侧的前叉30上。制动器软管73的一端部与制动钳72连接。制动器软管73的另一端部经由未图示的ABS(防抱死制动***)回路与制动杆连接。此外,图中的附图标记74是能够将制动钳72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通气阀。
<车轮速检测装置>
如图2所示,二轮摩托车1(参照图1)还具有检测前轮3的旋转速度的车轮速检测装置80。车轮速检测装置80具有:圆环状的脉冲发生环81,其与前轮3一体地旋转;和采集传感器82,其检测脉冲发生环81的旋转。
脉冲发生环81安装在前轮3的车轮50的右侧部。脉冲发生环81配置在前盘式制动器71的车宽方向右侧。脉冲发生环81配置在前盘式制动器71的直径方向内侧。脉冲发生环81与车轮50同心地配置。
脉冲发生环81具有:圆环状的基础壁81a,其沿自身的圆周方向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采集孔(未图示);和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三个)舌片状的环被安装部81b,其从基础壁81a的内周缘部向直径方向内侧突出。脉冲发生环81在环被安装部81b上通过螺栓等与车轮50的右侧部的各个紧固座57(参照图6)紧固。
结合参照图2以及图3,采集传感器82由卡钳托架90支承。在图3的主视下,采集传感器82以与前叉30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前叉30的后方。采集传感器82具有未图示的采集线圈,其根据伴随脉冲发生环81的旋转的磁束变化而产生脉冲信号。传感器线缆83的一端部与采集传感器82连接。传感器线缆83的另一端部与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连接。由此,由上述采集线圈产生的脉冲信号向控制单元输出。例如,将上述脉冲信号用于前轮3的滑移率的检测以及车速的检测等。
<卡钳托架>
结合参照图3以及图5,卡钳托架90具有沿车宽方向具有厚度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卡钳托架90具有:托架被紧固部91,其通过螺栓等与轴保持架33的后延伸部37的上下凸起部37a、37b紧固;卡钳紧固部92,其通过螺栓等紧固有制动钳72;和传感器安装部93,其安装有采集传感器82。此外,在卡钳托架90的上端部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保持传感器线缆83的保持支撑件94。保持支撑件94通过螺栓等与轴保持架33的后延伸部37的上端凸起部37c紧固。
传感器线缆83从采集传感器82向上方延伸,在从轴保持架33的后延伸部37的车宽方向内侧通过并向后上方平缓地折曲同时延伸之后向后方折曲,并由卡钳托架90上方的保持支撑件94支持。并且,传感器线缆83在向后上方平缓地倾斜延伸之后,向上方折曲延伸,并且与制动器软管73一起向着车身架2(参照图1)配置。由此,与在轴保持架33的后延伸部37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传感器线缆83的情况相比,由于变得从外部难以观察到传感器线缆83,所以能够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通过轴保持架33保护传感器线缆83。
<前叉侧引导部的作用>
以下,说明前叉侧引导部40的作用的一个例子。此外,实施例是具有前叉侧引导部40的例子,比较例是不具有前叉侧引导部40的例子。
在图5中,实线箭头W1表示在实施例中的液体的流动。另一方面,虚线箭头W2表示在比较例中的液体的流动。
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中,附着于前叉30的下部筒体32的液体因自重而向着下方的轴保持架33流动。并且,在比较例中,液体经由轴保持架33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等(参照图5的虚线箭头W2)。
对此,在实施例中,通过前叉侧引导部40来引导流至轴保持架33的液体。具体来说,在实施例中,液体垂落到前叉侧引导部40的上引导部41后,垂落的液体向着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流动。之后,液体从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向下方垂落,并向着下引导部42的第一肋部43的前端43a流动。并且,液体被引导至V字的顶部42v,并以顶部42v为起点而滴下(自由落下)(参照图5的实线箭头W1)。因此,在实施例中,能够避免液体经由轴保持架33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等。
<车轮侧引导部的作用>
以下,说明车轮侧引导部60的作用的一例。此外,实施例是具有车轮侧引导部60的例子,比较例是不具有车轮侧引导部60的例子。
在图6以及图7,实线箭头W1表示在实施例中的液体的流动。另一方面,虚线箭头W2表示在比较例中的液体的流动。
如图7所示,在比较例中,附着于车轮50的轮毂51的液体因自重而向着下方的紧固部56流动。并且,在比较例中,液体经由紧固部56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等(参照图7的虚线箭头W2)。
对此,在实施例中,附着在车轮50的轮毂51上的液体因自重而向着下方的车轮侧引导部60流动。并且,通过车轮侧引导部60引导液体。具体来说,在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液体垂落到车轮侧引导部60的延伸部61后,垂落的液体经由延伸部61的端部向着连接部62流动。之后,液体沿着连接部62流动并被引导到穿孔51h(参照图6的实线箭头W1)。并且,如图7所示,液体以穿孔51h为起点而沿着车轮50的辐条53垂落(参照图7的实线箭头W1)。因此,在实施例中,能够避免液体经由紧固部56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
如以上所说明地,上述实施方式的前叉30为二轮摩托车1的前叉30,并支承前轮3的车轴3a,其中,在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引导部40,其引导附着在前叉30上的液体的流动。
根据该构成,即使在雨水以及泥水等的液体附着在前叉30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引导部40来引导液体的流动。例如,与前叉30的尺寸以及形状配合地将引导部40设定为各种尺寸以及形状,由此能够以使液体从设想的位置滴下的方式引导液体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附着在前叉30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
另外,与在前叉3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引导部40的情况相比,由于变得难以从外部观察到引导部40,所以能够提高外观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部40配置在轴保持架33的车宽方向内侧,由此能够抑制流到轴保持架33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叉30是倒立式前叉,由此与正立式前叉的情况相比,在前叉30上能够容易形成凹凸,因此在抑制液体经由前叉30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这点上会特别有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40设在与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为相对侧的前叉30上,由此在使用侧支架而停车时车辆向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倾斜。因此,尽可能地向着朝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倾斜的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疏导液体。并且,能够通过引导部40来引导所疏导来的液体的流动,并且能够由车轮50来引导从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垂落的液体。因此,在使用侧支架停车时能够确实地抑制附着在前叉30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40具有上引导部41以及下引导部42,由此即使假设液体超过上引导部41向下方流动,也能够通过下引导部42引导流下来的液体。另外,与只具有一个引导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引导部40的大型化。因此,能够抑制引导部40的大型化,并且能够确实地抑制附着在前叉30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下,上引导部41以越靠向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沿前后延伸,由此垂落到上引导部41的液体向着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流动。另外,在侧视下,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与沿前后延伸的下引导部42的后端43b相比位于前方,并且与下引导部42的前端43a相比位于后方,由此即使液体从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向下方垂落,也能够由下引导部42来引导垂落下来的液体。因此,能够更加确实地抑制附着在前叉30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下,下引导部42具有V字状的形状,由此能够使垂落下来的液体汇集到V字的顶部42v,由此能够使液体滴下到任意的地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40是与前叉30一体地形成的肋部,由此相比较于引导部40与前叉30不是一体地形成的情况,能够使引导部简单化。另外,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加强前叉3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前叉30的二轮摩托车1中还具有前盘式制动器71,其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在使用侧支架的停车时车辆向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倾斜,所以尽可能地向着朝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倾斜的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疏导液体。并且,能够由车轮50来引导从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垂落的液体。另外,在使用侧支架的停车时,流到车轮50的液体不会传递到与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的前盘式制动器71上。因此,在使用侧支架的停车时,能够确实地抑制附着在前叉30上的液体传递到前盘式制动器71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前叉30是倒立式前叉为例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前叉30也可以是正立式前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引导部40设在与设有侧支架18一侧为相对侧的前叉30上为例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引导部40也可以设在设有侧支架18一侧的前叉30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引导部40具有上引导部41以及下引导部42为例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引导部40只具有一个引导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侧视下引导部42具有V字状的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在侧视下,下引导部42形成为U字状或W字状。也就是说,在能够使液体滴落到任意地方的范围内,下引导部42的侧视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形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引导部40是与前叉30一体地形成的肋部为例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引导部40也可以是与前叉30分别地形成的引导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前盘式制动器71只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设有侧支架18一侧相对的一侧为例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前盘式制动器71也可以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设有侧支架18的一侧上。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者跨过车身而乘车的所有车辆,不只是二轮摩托车(包括带电动机的自行车以及小型二轮摩托车辆),也包括三轮(在前一轮且后两轮的结构之外也包括前两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只是二轮摩托车也能够适用于汽车等的四轮车辆。
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例如是并列两汽缸的发动机,也可以是四汽缸。另外,也可以是具有后倾气缸的发动机。另外,并不限定于使曲柄轴沿着车宽方向的即所谓的横置发动机,也可以是使曲柄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即所谓的纵置发动机,并且该情况下气缸配置也可以有多种。并且,动力单元10也可以是在驱动源中包括电气马达的构成。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成公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变形。

Claims (8)

1.一种前叉,其是用于支承前轮(3)的车轴(3a)的跨骑型车辆(1)的前叉(30),所述前叉(30)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引导部(40),其引导附着在所述前叉(30)上的液体的流动,
所述引导部(40)具有沿上下并列配置的上引导部(41)以及下引导部(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叉(30)具有:沿上下配置的上部筒体(31)以及下部筒体(32);和供所述下部筒体(32)结合并且支承所述车轴(3a)的轴保持架(33),
所述引导部(40)配置在所述轴保持架(33)的所述车宽方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叉(30)是倒立式前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40)设在沿车宽方向并列配置的一对所述前叉(30)之中的、与侧支架(18)那一侧为相对侧的所述前叉(3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下,所述上引导部(41)以越靠向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沿前后延伸,
在侧视下,所述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与沿前后延伸的所述下引导部(42)的后端(43b)相比位于前方,并且与所述下引导部(42)的前端(43a)相比位于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下,所述下引导部(42)具有V字状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叉,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40)是与所述前叉(30)一体地形成的肋部。
8.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前叉(30),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前盘式制动器(71),其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侧支架(18)那一侧的相对侧。
CN201710058567.8A 2016-01-27 2017-01-23 前叉以及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70101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3653 2016-01-27
JP2016013653A JP6233982B2 (ja) 2016-01-27 2016-01-27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0155A CN107010155A (zh) 2017-08-04
CN107010155B true CN107010155B (zh) 2019-07-30

Family

ID=59439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58567.8A Active CN107010155B (zh) 2016-01-27 2017-01-23 前叉以及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33982B2 (zh)
CN (1) CN1070101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6706A1 (ja) * 2022-03-18 2023-09-21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アクスルブラケ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7296024B1 (ja) * 2022-03-18 2023-06-21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アクスルブラケ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64454U (zh) * 1976-10-12 1978-05-31
JPH0554190U (ja) * 1991-12-20 1993-07-20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油圧緩衝器の油溜室構造
JPH06263078A (ja) * 1993-03-13 1994-09-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前輪懸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9545B2 (ja) * 1989-01-30 1998-02-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ブレーキホース保持装置
JPH04244491A (ja) * 1991-01-31 1992-09-01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2輪車の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カ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64454U (zh) * 1976-10-12 1978-05-31
JPH0554190U (ja) * 1991-12-20 1993-07-20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油圧緩衝器の油溜室構造
JPH06263078A (ja) * 1993-03-13 1994-09-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前輪懸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33982B2 (ja) 2017-11-22
JP2017132352A (ja) 2017-08-03
CN107010155A (zh) 2017-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4056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788696B2 (ja) 自動二輪車
US9260151B2 (en)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US10272968B2 (en)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sensor unit attachment structure
CN103029780A (zh) 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
CN107010155B (zh) 前叉以及跨骑型车辆
JP5067297B2 (ja) リヤブレーキ装置の配置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6800197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249487B (en) Motorcycle
JP2014080057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ブレーキ装置
TWI609814B (zh) 跨坐型車輛之前叉
JP5101231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7031772B (zh) 跨骑型车辆
EP3225526B1 (en)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cable support structure
CN109278909B (zh) 跨骑型车辆
JP711379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2441164B (zh) 鞍乘型车辆
JP7083041B2 (ja) 車輪速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681608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504729Y2 (ja) バ―ハンドル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ディスクブレ―キのブレ―キ配管構造
JPH057119Y2 (zh)
BR102019021582B1 (pt) Veículo provido de selim
BR102017001236A2 (pt) Front fork and mounting vehicle
BR102017001141A2 (pt) Wheel and mounting vehicle
CN102582722A (zh) 跨骑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