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6995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6995A
CN106466995A CN201610585086.8A CN201610585086A CN106466995A CN 106466995 A CN106466995 A CN 106466995A CN 201610585086 A CN201610585086 A CN 201610585086A CN 106466995 A CN106466995 A CN 106466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ral
tire
main groove
band ditch
la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850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6995B (zh
Inventor
兼松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66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69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69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69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69Tie bars for linking block elements and bridging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84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cor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92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5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60C2011/0383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at the centre of the t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0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 B60C2011/1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walls comprising re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的轮胎。轮胎(1)在胎面部(2)具有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第一中央主沟(3A)、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第二中央主沟(3B)、以及在它们之间划分出的中央陆地部(6)。中央陆地部(6)设置有从第一中央主沟(3A)延伸、且在中央陆地部(6)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一中央横纹沟(11)。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与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壁(3Aw)之间的第一拐角部(13a)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a)、以及未被倒角或者与第一部分(21a)相比以更小的幅度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a)沿轮胎周向排列。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如下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在主沟间划分出的陆地部设置有从主沟延伸并在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横纹沟。这种轮胎利用主沟以及横纹沟而将雪压实并对其进行剪切,由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
并且,在陆地部且在胎面部的接地面与主沟的沟壁之间的拐角部设置有多个倒角部,这些倒角部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横纹沟之间连续延伸。利用这种倒角部,能够增加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7114号公报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的轮胎存在下述问题:因倒角部而使得陆地比降低,从而导致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大幅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实际情形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其在胎面部具备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第一中央主沟、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第二中央主沟、以及在上述第一中央主沟与上述第二中央主沟之间划分出的中央陆地部,该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第一中央主沟延伸、且在上述中央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一中央横纹沟,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之间,上述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与上述第一中央主沟的沟壁之间的第一拐角部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以及未被倒角或者与上述第一部分相比以更小的幅度被倒角的第二部分沿轮胎周向排列。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上述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的一方连通。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与上述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的另一方连通。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具有一对沟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述沟壁与上述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之间的拐角部被倒角的第三部分。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第二中央主沟延伸、且在上述中央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二中央横纹沟,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之间,上述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与上述第二中央主沟的沟壁之间的第二拐角部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以及未被倒角或者与上述第一部分相比以更小的幅度被倒角的第二部分沿轮胎周向排列。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与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向同一方向倾斜、且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以及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成30°~50°。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在向车辆安装时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位于车辆内侧,在向车辆安装时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位于车辆外侧,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小于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在向车辆安装时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位于车辆内侧,在向车辆安装时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位于车辆外侧,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以圆弧状延伸,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以直线状延伸。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还具备在上述第一中央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第一胎肩主沟、以及在上述第一中央主沟与上述第一胎肩主沟之间划分出的第一中间陆地部,上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具备将上述第一中央主沟与上述第一胎肩主沟之间连通的多条第一中间横沟,上述第一中间横沟以及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经由上述第一中央主沟而连续。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还具备在上述第一胎肩主沟与上述胎面接地端之间划分出的第一胎肩陆地部,上述第一胎肩陆地部具备将上述第一胎肩主沟与上述胎面接地端之间连通的多条第一胎肩横沟,上述第一胎肩横沟以及上述第一中间横沟经由上述第一胎肩主沟而连续。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在向车辆安装时上述第一中央主沟、上述第一胎肩主沟、上述第一中间陆地部、上述第一胎肩陆地部、上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上述第一中间横沟以及上述第一胎肩横沟位于车辆内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还具备在上述第二中央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第二胎肩主沟、以及在上述第二中央主沟与上述第二胎肩主沟之间划分出的第二中间陆地部,上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第二中央主沟延伸、且在上述中央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二中央横纹沟,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第二中央主沟向上述第二胎肩主沟侧延伸、且在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一中间横纹沟,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以及上述第一中间横纹沟经由上述第二中央主沟而连续。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还设置有:第二中间横纹沟,其从上述第二胎肩主沟向上述第二中央主沟侧延伸、且在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内形成终端;以及中间刀槽花纹,其将上述第二中间横纹沟与上述第一中间横纹沟之间连通。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轮胎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在向车辆安装时上述第二中央主沟、上述第二胎肩主沟、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上述第二胎肩陆地部、上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上述第一中间横纹沟、上述第二中间横纹沟以及上述中间刀槽花纹位于车辆外侧。
本发明的轮胎在胎面部具备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第一中央主沟、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第二中央主沟、以及在该第一中央主沟与第二中央主沟之间划分出的中央陆地部。这种第一中央主沟以及第二中央主沟能够在各沟内将雪压实而形成雪柱。
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第一中央主沟延伸、且在中央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一中央横纹沟。这种第一中央横纹沟既能够维持中央陆地部的刚性,又能够形成雪柱。
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之间,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与第一中央主沟的沟壁之间的第一拐角部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以及未被倒角或者与第一部分相比以更小的幅度被倒角的第二部分沿轮胎周向排列。
这种第一部分能够在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以及第一中央主沟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由于第二部分未被倒角或者与第一部分相比以更小的幅度被倒角,因此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积的减小、中央陆地部的刚性的降低,进而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发明的轮胎能够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一个例子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1-A1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3的A2-A2剖视图。
图5是中央陆地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第一中间陆地部以及第一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6的A3-A3剖视图。
图8是第二中间陆地部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9是图8的A4-A4剖视图。
图10(a)是比较例1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10(b)是比较例2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2…胎面部;3A…第一中央主沟;3B…第二中央主沟;6…中央陆地部;11…中央横纹沟;13a…第一拐角部;21a…第一部分;22a…第二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一个例子的展开图。图2是图1的A1-A1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优选作为轿车用的子午线轮胎而使用。
在胎面部2形成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左右非对称的胎面花纹。在轮胎1的胎侧部等处利用文字(例如“INSIDE”以及/或者“OUTSIDE”)等明确示出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省略图示)。
在胎面部2设置有:一对中央主沟3A、3B,它们沿轮胎周向连续;以及一对胎肩主沟4A、4B,它们在各中央主沟3A、3B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由此,在胎面部2设置有在一对中央主沟3A、3B之间划分出的中央陆地部6、在一对中央主沟3A、3B与胎肩主沟4A、4B之间划分出的一对中间陆地部7A、7B、以及在一对胎肩主沟4A、4B与胎面接地端2t、2t之间划分出的一对胎肩陆地部8A、8B。
当在外观上能够通过清晰的边缘进行识别时,将该边缘设为“胎面接地端2t”。此外,在无法识别边缘的情况下,对于以轮辋组装的方式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正规状态下的轮胎1,将对其施加了正规载荷并使胎面部2以0度的外倾角与平面地面接触时在轮胎轴向最外侧与平面地面接触的接地端规定为胎面接地端2t。在本说明书中,在未特别声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分的尺寸设为在正规状态下确定的值。
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意味着标准轮辋,若为TRA则意味着“Design Rim”,若为ETRTO则意味着“Measuring Rim”。
上述“正规内压”是指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上述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INFLATION PRESSURE”,但在轮胎用于轿车的情况下一律设为180kPa。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LOADCAPACITY”,但在轮胎1用于轿车的情况下,设为与上述载荷的88%相当的载荷。
一对中央主沟3A、3B区分为第一中央主沟3A以及第二中央主沟3B。在向车辆安装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央主沟3A相对于轮胎赤道C位于车辆内侧(以下,有时简称为“车辆内侧”。)Si。另一方面,在向车辆安装时,第二中央主沟3B相对于轮胎赤道C位于车辆外侧(以下,有时简称为“车辆外侧”。)So。
第一中央主沟3A以及第二中央主沟3B形成为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直沟。这种第一中央主沟3A以及第二中央主沟3B能够将雪压实而形成雪柱,并且能够获得对该雪柱进行剪切时的雪柱剪切力,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第一中央主沟3A以及第二中央主沟3B能够沿轮胎周向对路面的水膜进行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各中央主沟3A、3B的沟宽W1a、W1b设定为胎面接地端2t、2t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亦即胎面宽度TW的3%~8%左右。另外,各中央主沟3A、3B的沟深D1a、D1b(图2所示)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3%~7%左右。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央主沟3B的沟宽W1b设定为小于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宽W1a。由此,第二中央主沟3B能够防止在转弯时作用有较大载荷的车辆外侧So的接地面积的减小。因此,第二中央主沟3B能够相对地提高胎面部2的车辆外侧So的刚性,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第二中央主沟3B的沟宽W1b优选设定为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宽W1a的60%~80%左右。
一对胎肩主沟4A、4B区分为第一胎肩主沟4A以及第二胎肩主沟4B。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主沟4A相对于轮胎赤道C位于车辆内侧Si。另一方面,第二胎肩主沟4B相对于轮胎赤道C位于车辆外侧So。
与一对中央主沟3A、3B相同,第一胎肩主沟4A以及第二胎肩主沟4B形成为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直沟。这种第一胎肩主沟4A以及第二胎肩主沟4B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以及湿路性能。
各胎肩主沟4A、4B的沟宽W2a、W2b设定于与各中央主沟3A、3B的沟宽W1a、W1b相同的范围。如图2所示,各胎肩主沟4A、4B的沟深D2a、D2b设定于与各中央主沟3A、3B的沟深D1a、D1b相同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主沟4B的沟宽W2b设定为小于第一胎肩主沟4A的沟宽W2a。由此,第二胎肩主沟4B能够防止在转弯时作用有较大载荷的车辆外侧So的接地面积的减小,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第二胎肩主沟4B的沟宽W2b优选设定为第一胎肩主沟4A的沟宽W2a的65%~85%左右。
中央陆地部6形成为在第一中央主沟3A与第二中央主沟3B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肋状体。此处,肋状体所涉及的“连续”意味着未由横沟在轮胎周向上分断,刀槽花纹不包含于上述横沟中。例如与由横沟(省略图示)分断的花纹块列相比,这种中央陆地部6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上的刚性以及轮胎轴向上的刚性。因此,轮胎1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此外,中央陆地部6的最大宽度W3a优选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10%~16%左右。
图3是图1的中央陆地部6的放大图。图4是图3的A2-A2剖视图。如图1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陆地部6设置有多条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多条第二中央横纹沟12。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从第一中央主沟3A延伸并在中央陆地部6内形成终端。因此,第一中央横纹沟11在中央陆地部6位于车辆内侧Si。另一方面,第二中央横纹沟12从第二中央主沟3B延伸并在中央陆地部6内形成终端。因此,第二中央横纹沟12在中央陆地部6位于车辆外侧So。
这种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既能够维持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又能够形成雪柱,因此能够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并且,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第一中央主沟3A侧或者第二中央主沟3B侧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如图1所示,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沟宽(最大宽度)W4a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沟宽(最大宽度)W4b例如优选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3%~5%左右。如图4所示,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沟深(最大深度)D4a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沟深(最大深度)D4b例如设定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3%~5%左右。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于中央陆地部6,因此既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降低,又能够有效地将路面的水膜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这种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既能够提高中央陆地部6的周向刚性,又能够均衡地提供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周向的两个方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配置为横穿轮胎赤道C。这种第一中央横纹沟11能够遍及中央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上的广阔范围地将路面的水膜排出,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向同一方向倾斜。由此,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能够使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因此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0°~50°的角度α4a、α4b倾斜。此外,若角度α4a、α4b不足30°,则有可能无法充分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反之,若角度α4a、α4b超过50°,则有可能无法充分提供轮胎周向上的边缘成分。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a从第一中央主沟3A朝向车辆外侧So逐渐减小。由此,第一中央横纹沟11从第一中央主沟3A朝向车辆外侧So以圆弧状延伸。这种第一中央横纹沟11能够使中央陆地部6的车辆内侧Si的刚性变化变得平滑,因此能够提高在干燥路面上转弯时的过渡特性。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b设定为从第二中央主沟3B朝向车辆内侧Si相同。由此,第二中央横纹沟12从第二中央主沟3B朝向车辆内侧Si以直线状延伸。这种第二中央横纹沟12在转弯时作用有较大载荷的车辆外侧So能够维持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沟宽W4a从第一中央主沟3A侧朝向车辆外侧So逐渐减小。并且,如图4所示,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沟深D4a从第一中央主沟3A侧朝向车辆外侧So逐渐减小。这种第一中央横纹沟11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沟深D4b也从第二中央主沟3B侧朝向车辆内侧Si逐渐减小。这种第二中央横纹沟12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降低。
如图1所示,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4b小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4a。由此,第二中央横纹沟12能够使在转弯时作用有较大载荷的车辆外侧So的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大于车辆内侧Si的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长度L4b优选为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长度L4a的25%~90%。此外,若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长度L4b超过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长度L4a的90%,则有可能无法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反之,若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长度L4b不足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长度L4a的25%,则车辆内侧Si的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与车辆外侧So的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之差变得过大,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根据这种观点,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长度L4b更优选为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长度L4a的50%以上,另外,更优选为60%以下。
图5是中央陆地部6的局部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具有形成于其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沟壁11w、11w中的至少一个沟壁11w、与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之间的拐角部15a被倒角的第三部分23a。这种第三部分23a能够在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以及第一中央横纹沟11内提供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优选第三部分23a形成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一对沟壁11w、11w。
如图3所示,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若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较小,则无法形成足够的边缘成分,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反之,若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较大,则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减小,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根据这种观点,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0mm以上,另外,优选为3.5mm以下,更优选为3.0mm。
同样,如图5所示,第三部分23a的深度D7a优选为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深D1a(图2所示)的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另外,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
优选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以及深度D7a从第一中央主沟3A侧朝向车辆外侧So逐渐减小。这种第三部分23a能够从第一中央主沟3A侧朝向中央陆地部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相对地提高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央横纹沟12具有形成于其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沟壁12w、12w中的至少一个沟壁12w、与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之间的拐角部15b被倒角的第三部分23b。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相同,这种第三部分23b也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优选第三部分23b形成于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一对沟壁12w、12w。
如图3所示,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三部分23b的宽度W7b以及深度D7b(图5所示)。优选第三部分23b的宽度W7b以及深度D7b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以及深度D7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
优选第三部分23b的宽度W7b以及深度D7b从第二中央主沟3B侧朝向车辆内侧Si恒定。这种第三部分23b能够在转弯时作用有较大载荷的车辆外侧So的中央陆地部6提供较大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与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壁3Aw之间的第一拐角部13a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a、以及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a沿轮胎周向排列。第一部分21a具有对第一拐角部13a进行切割而成的斜面18a。
这种第一部分21a能够在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以及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第一部分21a能够使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积在局部减小,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另一方面,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a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积的减小、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借助第一部分21a以及第二部分22a而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3所示,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此外,若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较小,则无法形成足够的边缘成分,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由于无法降低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积,所以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湿路性能。反之,若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较大,则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减小,从而有可能无法充分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根据这种观点,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优选为0.8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优选为2.5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
同样,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21a的深度D5a优选为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深D1a(图2所示)的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另外,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并且,如图3所示,第一部分21a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a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a的4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另外,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5%以下。
另外,优选第二部分22a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6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设定于与第一部分21a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
第一部分21a的一端21as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的一方连通。由此,第一部分21a能够提供相对于一方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连续的、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部分22a的一端22as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的另一方连通。由此,中央陆地部6能够在另一方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附近维持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第一部分21a与第二部分22a之间形成有第一阶梯面25a。这种第一阶梯面25a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并且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对第一部分21a内的雪进行刮扫,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此外,为了有效地刮扫第一部分21a内的雪,第一阶梯面25a相对于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优选以70°~90°的角度α5a交叉。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阶梯面25a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呈尖头状的三角形状。因此,能够维持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
如图3所示,第一部分21a的另一端21at形成为尖头状。这种第一部分21a能够使在第一部分21a与第二部分22a之间形成的刚性梯度差缓和,因此能够防止操纵稳定性能的降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部分22a,举例示出了第一拐角部13a未被倒角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与第一部分21a相比以更小的幅度对第二部分22a进行倒角(省略图示)。这种第二部分22a既能够在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以及第一中央主沟3A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又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积的减小、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的降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二中央横纹沟12、12之间,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与第二中央主沟3B的沟壁3Bw之间的第二拐角部13b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b以及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b沿轮胎周向排列。第一部分21b具有对第二拐角部13b进行切割而成的斜面18b。
与第一中央主沟3A侧的第一部分21a相同,这种第一部分21b既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又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另一方面,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b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积的减小、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借助第一部分21b以及第二部分22b而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中央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配置有第一部分21a、21b以及第二部分22a、22b,所以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为了有效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一部分21b的宽度W5b、深度D5b(图4所示)以及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b(相对于一对第二中央横纹沟12、12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b的比例)分别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深度D5a(如图4所示)以及长度L5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优选第二部分22b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6b(相对于一对第二中央横纹沟12、12之间的距离L3b的比例)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的长度L6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
第一部分21b的一端21bs与一对第二中央横纹沟12、12的一方连通。由此,第一部分21b能够提供相对于一方的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第三部分23b连续的、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部分22b的一端22bs与一对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另一方连通。由此,中央陆地部6能够在另一方的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附近维持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第一部分21b与第二部分22b之间形成有第二阶梯面25b。这种第二阶梯面25b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并且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对第一部分21b内的雪进行刮扫,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二阶梯面25b相对于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的角度α5b设定于与第一阶梯面25a的角度α5a相同的范围。另外,为了使在第一部分21b与第二部分22b之间形成的刚性梯度差缓和,优选第一部分21b的另一端21bt形成为尖头状。
与第一中央主沟3A侧的第二部分22a相同,可以与第一部分21b相比以更小的幅度对第二部分22b进行倒角(省略图示)。这种第二部分22b既能够在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2S以及第二中央主沟3B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又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6的接地面积的减小、中央陆地部6的刚性的降低。
如图1所示,一对中间陆地部7A、7B区分为第一中间陆地部7A以及第二中间陆地部7B。在第一中央主沟3A与第一胎肩主沟4A之间划分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7A,该第一中间陆地部7A位于车辆内侧Si。另一方面,在第二中央主沟3B与第二胎肩主沟4B之间划分出第二中间陆地部7B,该第二中间陆地部7B位于车辆外侧So。
第一中间陆地部7A设置有将第一中央主沟3A与第一胎肩主沟4A之间连通的多条第一中间横沟27。利用这种第一中间横沟27在第一中间陆地部7A划分出多个第一中间花纹块28。
第一中间横沟27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这种第一中间横沟27能够均衡地提供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的两个方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第一中间横沟27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第一中央主沟3A侧或者第一胎肩主沟4A侧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第一中间横沟27的沟宽W4c优选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3%~5%左右。如图4所示,第一中间横沟27的沟深(最大深度)D4c优选设定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2.5%~4.5%左右。如图1所示,第一中间横沟27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c优选设定为50°~80°。
第一中间横沟27经由第一中央主沟3A而相对于第一中央横纹沟11连续。这种第一中间横沟27以及第一中央横纹沟11能够将路面的水膜从轮胎赤道C侧朝车辆内侧Si连续地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如图1所示,第一中间横沟27在其轮胎轴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沟底面***的第一拉筋50。这种第一拉筋50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中间花纹块28、28连结,能够提高第一中间陆地部7A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如图4所示,第一拉筋50的高度H4c优选设定为第一中间横沟27的沟深D4c的20%~40%左右。
图6是第一中间陆地部7A以及第一胎肩陆地部8A的放大图。图7是图6的A3-A3剖视图。第一中间横沟27具有一对沟壁27w、27w中的至少一个沟壁27w与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2S之间的拐角部(省略图示)被倒角的第三部分23c。与图5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相同,这种第三部分23c也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优选第三部分23c形成于第一中间横沟27的一对沟壁27w、27w。
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三部分23c的宽度W7c以及深度(省略图示)。优选第三部分23c的宽度W7c以及深度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c的宽度W7a(图3所示)以及深度D7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花纹块28设定为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轮胎周向上的最大长度L3a大于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3b,并形成为俯视时的平行四边形状。这种第一中间花纹块28能够在轮胎周向上以及轮胎轴向上均衡地提高花纹块刚性,从而能够提高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最大长度L3b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15%~20%左右。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最大宽度W3b为胎面宽度TW(图1所示)的10%~15%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花纹块28设置有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从第一中央主沟3A朝向车辆内侧Si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内形成终端。另一方面,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从第一胎肩主沟4A朝向车辆外侧So延伸,并且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内形成终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这种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能够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提供轮胎周向上以及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的宽度(省略图示)优选为0.6mm~1.0mm。另外,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的深度(省略图示)优选为2.0mm~3.0mm。
优选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与第一中间横沟27平行地倾斜。由此,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能够使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刚性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因此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27之间,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2S与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壁3Aw之间的第三拐角部13c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c以及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c沿轮胎周向排列。与图5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相同,第一部分21c具有对第三拐角部13c进行切割而成的斜面18c。
这种第一部分21c能够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2S以及第一中央主沟3A的沟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第一部分21c能够使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积在局部减小,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另一方面,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c能够防止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借助第一部分21c以及第二部分22c而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部分21c的宽度W5c、深度D5c(图7所示)以及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c(相对于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27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c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深度D5a(图4所示)以及长度L5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另外,优选第二部分22c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6c(相对于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27之间的距离L3c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的长度L6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
第一部分21c的一端21cs与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27的一方连通。由此,第一部分21c能够提供相对于一方的第一中间横沟27的第三部分23c连续的、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部分22c的一端22cs与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的另一方连通。由此,第一中间花纹块28能够在另一方的第一中间横沟27的附近维持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3所示,优选第一部分21c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在第一中央主沟3A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第一部分21a、21c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并且,优选第二部分22c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在第一中央主沟3A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有第二部分22a、22c,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6所示,在第一部分21c与第二部分22c之间形成有第三阶梯面25c。与图5所示的第一阶梯面25a相同,这种第三阶梯面25c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并且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对第一部分21c内的雪进行刮扫,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三阶梯面25c相对于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2S的角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阶梯面25a的角度α5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另外,为了使在第一部分21c与第二部分22c之间形成的刚性梯度差缓和,优选第一部分21c的另一端21ct形成为尖头状。
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相同,可以与第一部分21c相比以更小的幅度对第二部分22c进行倒角。这种第二部分22c既能够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2S以及第一中央主沟3A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又能够防止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刚性的降低。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27之间,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2S与第一胎肩主沟4A的沟壁4Aw之间的第四拐角部13d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d以及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d沿轮胎周向排列。与图5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相同,第一部分21d具有对第四拐角部13d进行切割而成的斜面18b。
与第一中央主沟3A侧的第一部分21c相同,这种第一部分21d既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又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另一方面,与第一中央主沟3A侧的第二部分22c相同,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d能够防止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借助第一部分21d以及第二部分22d而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配置有第一部分21c、21d以及第二部分22c、22d,所以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部分21d的宽度W5d、深度D5d(图7所示)以及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d(相对于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27之间的距离L3c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深度D5a(图4所示)以及长度L5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另外,优选第二部分22d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6d(相对于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27之间的距离L3c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的长度L6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
第一部分21d的一端21ds与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27的一方连通。由此,第一部分21d能够提供相对于一方的第一中间横沟27的第三部分23c连续的、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部分22d的一端22ds与一对第一中间横沟27的另一方连通。由此,第一中间花纹块28能够在另一方的第一中间横沟27的附近维持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6所示,优选地,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将第一部分21c、21d配置为在轮胎轴向上不重叠。由此,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有第一部分21c、21d,因此既能够维持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刚性,又能够有效地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以及湿路性能。
在第一部分21d与第二部分22d之间形成有第四阶梯面25d。与图5所示的第一阶梯面25a相同,这种第四阶梯面25d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并且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对第一部分21d内的雪进行刮扫,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四阶梯面25d相对于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2S的角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阶梯面25a的角度α5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另外,为了使在第一部分21d与第二部分22d之间形成的刚性梯度差缓和,优选第一部分21d的另一端21dt形成为尖头状。
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相同,可以与第一部分21d相比以更小的幅度对第二部分22d进行倒角。这种第二部分22d既能够在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2S以及第一胎肩主沟4A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又能够防止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一中间花纹块28的刚性的降低。
如图1所示,第二中间陆地部7B形成为在第二中央主沟3B与第二胎肩主沟4B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肋状体。与配置于车辆内侧Si的第一中间陆地部7A相比,第二中间陆地部7B在转弯时作用有较大载荷。由于这种作用有较大载荷的第二中间陆地部7B形成为能够确保高刚性的肋状体,所以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此外,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最大宽度W3c优选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10%~15%左右。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陆地部7B设置有多条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多条第二中间横纹沟36。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从第二中央主沟3B向第二胎肩主沟4B侧(即车辆外侧So)延伸,并且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内形成终端。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横纹沟35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位于车辆内侧Si。另一方面,第二中间横纹沟36从第二胎肩主沟4B向第二中央主沟3A侧(即车辆内侧Si)延伸,并且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内形成终端。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横纹沟36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位于车辆外侧So。
这种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既能够维持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又能够形成雪柱,因此能够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并且,由于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第二中央主沟3B侧或者第二胎肩主沟4B侧引导,所以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横纹沟35经由第二中央主沟3B而相对于第二中央横纹沟12连续。由于这种第二中央横纹沟12以及第一中间横纹沟35能够顺畅地将路面的水膜从中央陆地部6侧向车辆外侧So的第二中间陆地部7B侧引导,所以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图8是第二中间陆地部7B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8B的放大图。图9是图8的A4-A4剖视图。如图1所示,优选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沟宽(最大宽度)W4d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沟宽(最大宽度)W4e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沟宽(最大宽度)W4a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沟宽(最大宽度)W4b相同的范围。如图9所示,优选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沟深D4d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沟深D4e例如设定于与图4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沟深D4a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沟深D4b相同的范围。
如图1所示,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因此既能够防止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降低,又能够有效地将路面的水膜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这种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能够均衡地提供轮胎轴向以及轮胎周向的两个方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此外,优选第一中间横纹沟3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d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e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角度α4a以及第二中央横纹沟12的角度α4b相同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向同一方向倾斜。由此,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能够使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因此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d从第二中央主沟3B朝向车辆外侧So逐渐减小。另外,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e从第二胎肩主沟4B朝向车辆内侧Si逐渐减小。上述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能够使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变化变得平滑,因此能够提高在干燥路面上转弯时的过渡特性。
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沟宽W4d从第二中央主沟3B侧朝向车辆外侧So逐渐减小。并且,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沟宽W4e从第二胎肩主沟4B侧朝向车辆内侧Si逐渐减小。这种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能够防止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4e小于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d。这种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能够使在转弯时作用有较大载荷的车辆外侧So侧的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大于车辆内侧Si的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因此,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4e优选设定为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4d的60%~80%。
如图8所示,第一中间横纹沟35具有一对沟壁35w、35w中的至少一个沟壁35w与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之间的拐角部(省略图示)被倒角的第三部分23d。与图5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相同,这种第三部分23d也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三部分23d形成于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一对沟壁35w、35w。另外,优选第三部分23d的宽度W7d以及深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图3所示)以及深度D7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
优选第三部分23d的宽度W7d以及深度(省略图示)从第二中央主沟3B侧朝向车辆外侧So逐渐减小。这种第三部分23d能够防止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车辆外侧So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第二中间横纹沟36具有一对沟壁36w、36w中的至少一个沟壁36w与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之间的拐角部(省略图示)被倒角的第三部分23e。这种第三部分23e也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此外,优选第三部分23d形成于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一对沟壁36w、36w。优选第三部分23e的宽度W7e以及深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图3所示)以及深度D7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优选第三部分23e的宽度W7e以及深度从第二胎肩主沟4B侧朝向车辆内侧Si逐渐减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陆地部7B设置有第三中间刀槽花纹31c,该第三中间刀槽花纹31c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中间横纹沟35与第二中间横纹沟36之间连通。本实施方式的第三中间刀槽花纹31c相对于轮胎周向朝与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相反的方向倾斜。这种第三中间刀槽花纹31c能够在车辆外侧So且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提供与第一中间横纹沟35以及第二中间横纹沟36相反的方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三中间刀槽花纹31c的宽度(省略图示)以及深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的宽度(省略图示)以及深度(省略图示)相同的范围。另外,第三中间刀槽花纹31c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8c(图1所示)优选设定为20°~40°。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中间横纹沟35、35之间,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与第二中央主沟3B的沟壁3Bw之间的第五拐角部13e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e以及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e沿轮胎周向排列。第一部分21e具有对第五拐角部13e进行切割而成的斜面18e。
这种第一部分21e能够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以及第二中央主沟3B的沟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第一部分21e能够使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积在局部减小,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另一方面,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c能够防止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借助第一部分21e以及第二部分22e而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部分21e的宽度W5e、深度D5e以及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e(相对于一对第一中间横纹沟35、35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e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深度D5a(图4所示)以及长度L5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优选第二部分22e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6e(相对于一对第一中间横纹沟35、35之间的距离L3e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的长度L6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
第一部分21e的一端21es与一对第一中间横纹沟35、35的一方连通。由此,第一部分21e能够提供相对于一方的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第三部分23d连续的、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部分22e的一端22es与一对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另一方连通。由此,第二中间陆地部7B能够在另一方的第一中间横纹沟35的附近维持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3所示,优选第一部分21e与第二中央横纹沟12、12之间的第一部分21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在第二中央主沟3B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有第一部分21b、21e,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并且,优选第二部分22e与第二中央横纹沟12、12之间的第二部分22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在第二中央主沟3B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有第二部分22b、22e,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如图8所示,在第一部分21e与第二部分22e之间形成有第五阶梯面25e。与图5所示的第一阶梯面25a相同,这种第五阶梯面25e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并且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对第一部分21e内的雪进行刮扫,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五阶梯面25e相对于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的角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阶梯面25a的角度α5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另外,为了使在第一部分21e与第二部分22e之间形成的刚性梯度差缓和,优选第一部分21e的另一端21et形成为尖头状。
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相同,可以与第一部分21e相比以更小的幅度对第二部分22e进行倒角。这种第二部分22e既能够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以及第二中央主沟3B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又能够防止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的降低。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二中间横纹沟36、36之间,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与第二胎肩主沟4B的沟壁4Bw之间的第六拐角部13f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f以及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f沿轮胎周向排列。第一部分21f具有对第六拐角部13f进行切割而成的斜面18f。
这种第一部分21f能够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以及第二胎肩主沟4B的沟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第一部分21f能够使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积在局部减小,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另一方面,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f能够防止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借助第一部分21f以及第二部分22f而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配置有第一部分21e、21f以及第二部分22e、22f,所以能够以更高水平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部分21f的宽度W5f、深度D5f(图9所示)以及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f(相对于一对第二中间横纹沟36、36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f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深度D5a(图4所示)以及长度L5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优选第二部分22f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6f(相对于一对第二中间横纹沟36、36之间的距离L3f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的长度L6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
第一部分21f的一端21fs与一对第二中间横纹沟36、36的一方连通。由此,第一部分21f能够提供相对于一方的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第三部分23e连续的、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部分22f的一端22fs与一对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另一方连通。由此,第二中间陆地部7B能够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附近维持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在第一部分21f与第二部分22f之间形成有第六阶梯面25f。与图5所示的第一阶梯面25a相同,这种第六阶梯面25f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并且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对第一部分21e内的雪进行刮扫,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六阶梯面25f相对于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的角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阶梯面25a的角度α5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另外,为了使在第一部分21f与第二部分22f之间形成的刚性梯度差缓和,优选第一部分21f的另一端21ft形成为尖头状。
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相同,可以与第一部分21f相比以更小的幅度对第二部分22f进行倒角。这种第二部分22f既能够在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2S以及第二胎肩主沟4B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又能够防止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二中间陆地部7B的刚性的降低。
如图1所示,一对胎肩陆地部8A、8B区分为第一胎肩陆地部8A以及第二胎肩陆地部8B。在第一胎肩主沟4A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划分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陆地部8A,该第一胎肩陆地部8A位于车辆内侧Si。另一方面,在第二胎肩主沟4B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划分出第二胎肩陆地部8B,该第二胎肩陆地部8B位于车辆外侧So。
第一胎肩陆地部8A设置有将第一胎肩主沟4A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连通的多条第一胎肩横沟41。利用这种第一胎肩横沟41将第一胎肩陆地部8A划分为多个第一胎肩花纹块42。
第一胎肩横沟41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这种第一胎肩横沟41能够均衡地提供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的两个方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由于第一胎肩横沟41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第一胎肩主沟4A侧或者胎面接地端2t侧引导,所以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优选第一胎肩横沟41的沟宽W4f以及沟深D4f(图2所示)设定于与第一中间横沟27的沟宽W4c以及沟深D4c(图4所示)相同的范围。第一胎肩横沟4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f优选设定为60°~90°。
第一胎肩横沟41经由第一胎肩主沟4A而相对于第一中间横沟27连续。这种第一中间横沟27以及第一胎肩横沟41能够顺畅地将路面的水膜从第一中间陆地部7A侧朝车辆内侧Si的胎面接地端2t引导。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横沟27经由第一中央主沟3A而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连通。因此,第一中央横纹沟11、第一中间横沟27以及第一胎肩横沟41能够将路面的水膜从轮胎赤道C侧连续地引导至车辆内侧Si的胎面接地端2t,从而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另外,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角度α4a、第一中间横沟27的角度α4c以及第一胎肩横沟41的角度α4f从轮胎赤道C侧朝向车辆内侧Si逐渐增大。因此,第一中央横纹沟11、第一中间横沟27以及第一胎肩横沟41能够顺畅地将路面的水膜从轮胎赤道C侧引导至车辆内侧Si的胎面接地端2t。
如图1以及图7所示,第一胎肩横沟41在第一胎肩主沟4A侧设置有沟底面***的第二拉筋51。这种第二拉筋51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胎肩花纹块42、42连结,能够提高第一胎肩陆地部8A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此外,第二拉筋51的高度H4f优选设定为第一胎肩横沟41的沟深D4f(图2所示)的30%~60%左右。
如图6所示,第一胎肩横沟41具有一对沟壁41w、41w中的至少一个沟壁41w与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接地面2S之间的拐角部(省略图示)被倒角的第三部分23f。与图5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相同,这种第三部分23f也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优选第三部分23f形成于第一胎肩横沟41的一对沟壁41w、41w。此外,优选第三部分23f的宽度W7f以及深度(省略图示)例如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图3所示)以及深度D7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花纹块42设定为其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3d大于轮胎周向上的最大长度L3d,并形成为横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这种第一胎肩花纹块42能够使轮胎轴向上的刚性相对地增大,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最大宽度W3d优选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13%~17%左右。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最大长度L3d优选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15%~20%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花纹块42设置有第一胎肩刀槽花纹31d。第一胎肩刀槽花纹31d从车辆内侧Si的胎面接地端2t向车辆外侧So延伸,并且未到达第一胎肩主沟4A而形成终端。并且,第一胎肩刀槽花纹31d与第一胎肩横沟41大致平行地倾斜。这种第一胎肩刀槽花纹31d能够在第一胎肩花纹块42提供轮胎周向上以及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胎肩刀槽花纹31d的宽度(省略图示)以及深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的宽度(省略图示)以及深度(省略图示)相同的范围。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胎肩横沟41、41之间,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接地面2S与第一胎肩主沟4A的沟壁4Aw之间的第七拐角部13g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g以及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g沿轮胎周向排列。第一部分21g具有对第七拐角部13g进行切割而成的斜面18g。
这种第一部分21g能够在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接地面2S以及第一胎肩主沟4A的沟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第一部分21g能够使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接地面积在局部减小,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另一方面,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g能够防止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借助第一部分21g以及第二部分22g而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部分21g的宽度W5g、深度D5g(图7所示)以及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g(相对于一对第一胎肩横沟41、41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g的比例)分别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深度D5a(图4所示)以及长度L5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另外,优选第二部分22g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6g(相对于一对第一胎肩横沟41、41之间的距离L3g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的长度L6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
第一部分21g的一端21gs与一对第一胎肩横沟41、41的一方连通。由此,第一部分21g能够提供相对于一方的第一胎肩横沟41的第三部分23f连续的、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部分22g的一端22gs与一对第一胎肩横沟41的另一方连通。由此,第一胎肩花纹块42能够在另一方的第一胎肩横沟41的附近维持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部分21g与第一中间横沟27、27之间的第一部分21d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在第一胎肩主沟4A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有第一部分21d、21g,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并且,优选第二部分22g与第一中间横沟27、27之间的第二部分22d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在第一胎肩主沟4A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有第二部分22d、22g,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在第一部分21g与第二部分22g之间形成有第七阶梯面25g。与图5所示的第一阶梯面25a相同,这种第七阶梯面25g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并且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对第一部分21g内的雪进行刮扫,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七阶梯面25g相对于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接地面2S的角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阶梯面25a的角度α5a相同的范围。另外,为了使在第一部分21g与第二部分22g之间形成的刚性梯度差缓和,优选第一部分21g的另一端21gt形成为尖头状。
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相同,可以与第一部分21g相比以更小的幅度对第二部分22g进行倒角。这种第二部分22g既能够在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接地面2S以及第一胎肩主沟4A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又能够防止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刚性的降低。
如图1所示,第二胎肩陆地部8B设置有将第二胎肩主沟4B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连通的多条第二胎肩横沟45。利用这种第二胎肩横沟45将第二胎肩陆地部8B划分为多个第二胎肩花纹块46。
第二胎肩横沟45与轮胎轴向平行、或者相对于轮胎轴向略微倾斜。这种第二胎肩横沟45主要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并且,由于第二胎肩横沟45能够将路面的水膜向第二胎肩主沟4B侧或者胎面接地端2t侧引导,所以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优选第二胎肩横沟45的沟宽W4g以及沟深D4g(图2所示)设定于与第一中间横沟27的沟宽W4c以及沟深D4c分别相同的范围。第二胎肩横沟4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g例如优选设定为70°~90°。
第二胎肩横沟45经由第二胎肩主沟4B而与第二中间横纹沟36连通。由于这种第二中间横纹沟36以及第二胎肩横沟45能够顺畅地将路面的水膜从第二中间陆地部7B侧引导至车辆外侧So的胎面接地端2t,所以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另外,第二中间横纹沟36的角度α4e以及第二胎肩横沟45的角度α4g从第二中间陆地部7A朝向车辆外侧So逐渐增大。因此,第二中间横纹沟36以及第二胎肩横沟45能够顺畅地将路面的水膜从第二中间陆地部7B侧引导至车辆外侧So的胎面接地端2t。
如图1以及图9所示,第二胎肩横沟45在第二胎肩主沟4B侧设置有沟底面***的第三拉筋52。这种第三拉筋52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二胎肩花纹块46、46连结,能够提高第二胎肩陆地部8B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此外,第三拉筋52的高度H4g优选设定为第一胎肩横沟41的沟深D4g(图2所示)的30%~60%左右。
如图8所示,第二胎肩横沟45具有一对沟壁45w、45w中的至少一个沟壁45w与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接地面2S之间的拐角部(省略图示)被倒角的第三部分23g。与图5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相同,这种第三部分23g也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优选第三部分23g形成于第二胎肩横沟45的一对沟壁45w、45w。此外,优选第三部分23g的宽度W7g以及深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的第三部分23a的宽度W7a以及深度D7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花纹块46设定为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3e大于轮胎周向上的最大长度L3e,并形成为横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这种第二胎肩花纹块46能够使轮胎轴向上的刚性相对地增大,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最大宽度W3e以及最大长度L3e分别设定于与第一胎肩花纹块42的最大宽度W3d以及最大长度L3d相同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花纹块46设置有第二胎肩刀槽花纹31e。第二胎肩刀槽花纹31e从车辆外侧So的胎面接地端2t向车辆内侧Si延伸,并且未到达第二胎肩主沟4B而形成终端。并且,第二胎肩刀槽花纹31e与第二胎肩横沟45大致平行地倾斜。这种第二胎肩刀槽花纹31e能够在第二胎肩花纹块46提供轮胎周向上以及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二胎肩刀槽花纹31e的宽度(省略图示)以及深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1a以及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1b的宽度(省略图示)以及深度(省略图示)相同的范围。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二胎肩横沟45、45之间,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接地面2S与第二胎肩主沟4B的沟壁4Bw之间的第八拐角部13h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21h以及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h沿轮胎周向排列。第一部分21h具有对第八拐角部13h进行切割而成的斜面18h。
这种第一部分21h能够在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接地面2S以及第二胎肩主沟4B的沟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外,第一部分21h能够使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接地面积在局部减小,因此能够提高湿路性能。另一方面,未被倒角的第二部分22h能够防止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借助第一部分21h以及第二部分22h而高水平地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部分21h的宽度W5h、深度D5h(图9所示)以及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5h(相对于一对第二胎肩横沟45、45之间的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3h的比例)分别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一部分21a的宽度W5a、深度D5a(图4所示)以及长度L5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优选第二部分22g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6g(相对于一对第二胎肩横沟45、45之间的距离L3h的比例)设定于与图3所示的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6a(相对于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距离L3a的比例)相同的范围。
第一部分21h的一端21hs与一对第二胎肩横沟45、45的一方连通。由此,第一部分21h能够提供相对于一方的第二胎肩横沟45的第三部分23g连续的、俯视时大致呈L字状的边缘成分,因此能够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另一方面,第二部分22h的一端22hs与一对第二胎肩横沟45的另一方连通。由此,第二胎肩花纹块46能够在另一方的第二胎肩横沟45的附近维持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优选第一部分21h与第二中间横纹沟36、36之间的第一部分21f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在第二胎肩主沟4B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有第一部分21f、21h,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并且,优选第二部分22h与第二中间横纹沟36、36之间的第二部分22f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在第二胎肩主沟4B的轮胎轴向上的两侧遍及轮胎周向地配置有第二部分22f、22h,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在第一部分21h与第二部分22h之间形成有第八阶梯面25h。与图5所示的第一阶梯面25a相同,这种第八阶梯面25h能够提供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并且能够在轮胎周向上对第一部分21h内的雪进行刮扫,因此能够发挥雪路上的行驶性能。优选第八阶梯面25h相对于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接地面2S的角度(省略图示)设定于与第一阶梯面25a的角度α5a(图5所示)相同的范围。另外,为了使在第一部分21h与第二部分22h之间形成的刚性梯度差缓和,优选第一部分21h的另一端21ht形成为尖头状。
与第一中央横纹沟11、11之间的第二部分22a相同,可以与第一部分21h相比以更小的幅度对第二部分22h进行倒角。这种第二部分22h既能够在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接地面2S以及第二胎肩主沟4B内提供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又能够防止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接地面积的减小、第二胎肩花纹块46的刚性的降低。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制造了形成有图1所示的基本构造、且形成有表1中示出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的轮胎,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施例1~实施例16)。另外,为了进行比较,还制造了图10(a)所示的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横纹沟(或者横沟)之间连续延伸的倒角部的轮胎(比较例1)、以及图10(b)所示的未形成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轮胎(比较例2),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此外,在表1中代表性地记载了对一对第一中央横纹沟之间的第一拐角部进行倒角后的第一部分的尺寸,使对第二拐角部至第八拐角部进行倒角后的第一部分也形成为相同的尺寸。通用规格如下。
轮胎尺寸:225/40ZR18
轮辋尺寸:18×8J
内压:240kPa
测试车辆:所有车轮驱动车(排气量为2000cc)
胎面宽度TW:178mm
第一中央主沟:
沟宽W1a/TW:7.5%
沟深D1a:8.5mm
第二中央主沟:
沟宽W1b/TW:5.2%
沟深D1b:8.5mm
第一胎肩主沟:
沟宽W2a/TW:6.0%
沟深D2a:8.3mm
第二胎肩主沟:
沟宽W2b/TW:5.2%
沟深D2b:8.3mm
第二中间横纹沟的长度L4e与第一中间横纹沟的长度L4d之比:75%
测试方法如下。
<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以轮辋组装的方式将各供试轮胎组装于上述轮辋并对其填充上述内压,进而将其安装于上述车辆的所有车轮,并且由1名驾驶员驾驶车辆在干燥柏油路面的测试跑道上行驶,通过驾驶员的感官感受而对与方向盘响应性、刚性感、抓地力等有关的特性进行了评价。以将比较例2的结果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越好。此外,若达到75以上,则具有所需的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雪路上的行驶性能>
利用上述车辆在雪路(除积雪压实道路之外)的测试跑道上行驶,并通过驾驶员的感官感受而对与方向盘响应性、刚性感、抓地力等有关的特性进行了评价。以将比较例2的结果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湿路性能>
在利用上述车辆在具有厚度为0.5mm~2.0mm的水膜的湿润柏油路面上以65km/h的时速行驶的过程中实施制动,对速度从60km/h减速至20km/h所需的距离进行了测定。利用测定值的倒数、且以将比较例2的值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表1中示出了测试结果。
【表1】
根据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能够兼顾雪路以及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另外,能够确认: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能够提高湿路性能。

Claims (15)

1.一种轮胎,其在胎面部具备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第一中央主沟、沿轮胎周向连续的第二中央主沟、以及在所述第一中央主沟与所述第二中央主沟之间划分出的中央陆地部,
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一中央主沟延伸、且在所述中央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一中央横纹沟,
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之间,所述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与所述第一中央主沟的沟壁之间的第一拐角部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以及未被倒角或者与所述第一部分相比以更小的幅度被倒角的第二部分沿轮胎周向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一对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的一方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与一对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的另一方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具有一对沟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沟壁与所述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之间的拐角部被倒角的第三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二中央主沟延伸、且在所述中央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二中央横纹沟,
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之间,所述中央陆地部的接地面与所述第二中央主沟的沟壁之间的第二拐角部的被倒角的第一部分、以及未被倒角或者与所述第一部分相比以更小的幅度被倒角的第二部分沿轮胎周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与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向同一方向倾斜、且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以及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成30°~50°。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
在向车辆安装时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位于车辆内侧,
在向车辆安装时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位于车辆外侧,
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
在向车辆安装时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位于车辆内侧,
在向车辆安装时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位于车辆外侧,
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以圆弧状延伸,
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以直线状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还具备在所述第一中央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第一胎肩主沟、以及在所述第一中央主沟与所述第一胎肩主沟之间划分出的第一中间陆地部,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具备将所述第一中央主沟与所述第一胎肩主沟之间连通的多条第一中间横沟,
所述第一中间横沟以及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经由所述第一中央主沟而连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还具备在所述第一胎肩主沟与所述胎面接地端之间划分出的第一胎肩陆地部,
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具备将所述第一胎肩主沟与所述胎面接地端之间连通的多条第一胎肩横沟,
所述第一胎肩横沟以及所述第一中间横沟经由所述第一胎肩主沟而连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
在向车辆安装时所述第一中央主沟、所述第一胎肩主沟、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所述第一中央横纹沟、所述第一中间横沟以及所述第一胎肩横沟位于车辆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还具备在所述第二中央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第二胎肩主沟、以及在所述第二中央主沟与所述第二胎肩主沟之间划分出的第二中间陆地部,
所述中央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二中央主沟延伸、且在所述中央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二中央横纹沟,
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二中央主沟向所述第二胎肩主沟侧延伸、且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第一中间横纹沟,
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以及所述第一中间横纹沟经由所述第二中央主沟而连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还设置有:
第二中间横纹沟,其从所述第二胎肩主沟向所述第二中央主沟侧延伸、且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内形成终端;以及
中间刀槽花纹,其将所述第二中间横纹沟与所述第一中间横纹沟之间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
在向车辆安装时所述第二中央主沟、所述第二胎肩主沟、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所述第二中央横纹沟、所述第一中间横纹沟、所述第二中间横纹沟以及所述中间刀槽花纹位于车辆外侧。
CN201610585086.8A 2015-08-20 2016-07-22 轮胎 Active CN1064669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2983A JP6582726B2 (ja) 2015-08-20 2015-08-20 タイヤ
JP2015-162983 2015-08-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6995A true CN106466995A (zh) 2017-03-01
CN106466995B CN106466995B (zh) 2020-03-06

Family

ID=56682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85086.8A Active CN106466995B (zh) 2015-08-20 2016-07-22 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6732B2 (zh)
EP (1) EP3135505B1 (zh)
JP (1) JP6582726B2 (zh)
CN (1) CN10646699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1703A (zh) * 2017-03-21 2018-10-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515068A (zh) * 2017-09-19 2019-03-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968913A (zh) * 2017-11-27 2019-07-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0497742A (zh) * 2018-05-17 2019-11-26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038179A (zh) * 2018-10-12 2020-04-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US12030346B2 (en) 2018-08-30 2024-07-0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76006B1 (en) * 2015-11-24 2018-06-2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Tire
US11090981B2 (en) * 2015-12-29 2021-08-17 Pirelli Tyre S.P.A. Tyre for vehicle wheels
JP6668782B2 (ja) * 2016-01-26 2020-03-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414244B2 (ja) * 2017-02-14 2018-10-3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5434B2 (ja) * 2017-03-16 2021-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44377B2 (ja) * 2017-03-30 2021-03-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13577B2 (ja) * 2017-09-12 2021-08-0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タイヤ加硫用金型
JP6943107B2 (ja) * 2017-09-19 2021-09-2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73041B2 (ja) * 2017-12-25 2021-11-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46923B2 (ja) * 2017-10-19 2021-10-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35769B2 (ja) * 2018-04-26 2022-03-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135606B2 (ja) * 2018-09-03 2022-09-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139860B2 (ja) * 2018-10-12 2022-09-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205168B2 (ja) * 2018-11-01 2023-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20220024258A1 (en) * 2018-12-20 2022-01-27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Tire with emerging snow feature
CN111619290B (zh) * 2019-02-28 2024-03-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7409062B2 (ja) 2019-02-28 2024-01-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11535066B2 (en) * 2019-05-31 2022-12-2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EP3744537B1 (en) * 2019-05-31 2021-12-0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JP7279523B2 (ja) * 2019-05-31 2023-05-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074120B2 (ja) * 2019-12-26 2022-05-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506298B2 (ja) * 2020-03-05 2024-06-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2080119A (ja) * 2020-11-17 2022-05-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4683778A (zh) * 2020-12-28 2022-07-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22177711A (ja) * 2021-05-18 2022-12-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3064576A (ja) 2021-10-26 2023-05-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02021212262A1 (de) * 2021-10-29 2023-05-04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EP4234277A1 (en) * 2022-02-25 2023-08-3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yre
DE102022203957A1 (de) 2022-04-25 2023-10-26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25957A2 (en) * 1997-12-25 1999-06-3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s
CN1720150A (zh) * 2002-12-03 2006-01-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09006870A (ja) * 2007-06-28 2009-01-1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555682A (zh) * 2010-12-14 2012-07-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85606A (zh) * 2011-11-08 2013-05-0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241070A (zh) * 2012-02-02 2013-08-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538429A (zh) * 2012-07-10 2014-01-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899376A (zh) * 2014-01-27 2016-08-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46323B2 (en) * 2012-02-02 2016-05-2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6104215B2 (ja) * 2014-09-24 2017-03-2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25957A2 (en) * 1997-12-25 1999-06-3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s
CN1720150A (zh) * 2002-12-03 2006-01-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09006870A (ja) * 2007-06-28 2009-01-1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555682A (zh) * 2010-12-14 2012-07-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85606A (zh) * 2011-11-08 2013-05-0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241070A (zh) * 2012-02-02 2013-08-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538429A (zh) * 2012-07-10 2014-01-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899376A (zh) * 2014-01-27 2016-08-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1703A (zh) * 2017-03-21 2018-10-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621703B (zh) * 2017-03-21 2022-01-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515068A (zh) * 2017-09-19 2019-03-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515068B (zh) * 2017-09-19 2022-04-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968913A (zh) * 2017-11-27 2019-07-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968913B (zh) * 2017-11-27 2022-07-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0497742A (zh) * 2018-05-17 2019-11-26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2030346B2 (en) 2018-08-30 2024-07-09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1038179A (zh) * 2018-10-12 2020-04-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1038179B (zh) * 2018-10-12 2023-04-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50470A1 (en) 2017-02-23
JP6582726B2 (ja) 2019-10-02
JP2017039407A (ja) 2017-02-23
EP3135505A1 (en) 2017-03-01
EP3135505B1 (en) 2019-10-09
CN106466995B (zh) 2020-03-06
US10286732B2 (en) 2019-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6995A (zh) 轮胎
CN105764709B (zh) 充气轮胎
CN104057784B (zh) 充气轮胎
CN104802604B (zh) 充气轮胎
CN102555682B (zh) 充气轮胎
CN103223825B (zh) 充气轮胎
EP2610080B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05764710B (zh) 充气轮胎
CN102837564B (zh) 充气轮胎
CN105324253B (zh) 充气轮胎
CN106080046B (zh) 充气轮胎
CN106994866A (zh) 轮胎
CN103303068B (zh) 充气轮胎
US9616714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03963570B (zh) 充气轮胎
CN106347032A (zh) 充气轮胎
CN109070655B (zh) 充气轮胎
JP688517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207922B2 (en) Tire
CN109968914B (zh) 轮胎
CN103381741A (zh) 充气轮胎
CN108621707A (zh) 轮胎
CN104044407B (zh) 充气轮胎
US9809059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3029524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