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9778A -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9778A
CN105799778A CN201610037329.4A CN201610037329A CN105799778A CN 105799778 A CN105799778 A CN 105799778A CN 201610037329 A CN201610037329 A CN 201610037329A CN 105799778 A CN105799778 A CN 105799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side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373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99778B (zh
Inventor
枣裕贵
丸山贤司
后藤英贵
木崎勇
中村悟志
桥田光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99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9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99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97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提高边梁前端和相对于该边梁设置在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边梁之间的载荷传递效率。左右一对倾斜梁(20、31、32)配设在地板(2)的上部或下部,该左右一对倾斜梁(20、31、32)在车辆俯视时构成为大致X字形状,该左右一对倾斜梁(20、31、32)将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边梁(3)的前部位置和从该前部位置向上方延伸的铰链柱(4)的结合部位附近CFr、CFl、以及该结合部位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边梁(3)和从边梁(3)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向上方延伸的中立柱(5)的结合部位附近CRl、CRr连结。

Description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该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的边梁,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铰链柱,从左右的边梁各自的前部位置朝向上方延伸;中立柱,从左右的边梁各自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位置朝向上方延伸;地板,与左右的边梁连结;以及地板通道,在该地板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为了确保偏置碰撞安全性能,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2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为了确保侧面碰撞安全性能,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但是,近年来不但要求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正面碰撞安全性能和侧面碰撞安全性能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小区域偏置(smalloverlap)碰撞(简称SOL碰撞)要求安全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但是,在专利文献1、2中,对于小区域偏置碰撞,不但没有提到具体的对策,甚至没有关注小区域偏置碰撞安全性能的进一步提高这一课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8-230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8-2304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轻量的构造,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提高边梁前端和相对于该边梁位于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边梁之间的载荷传递性能。
本发明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左右的边梁,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铰链柱,从所述左右的边梁各自的前部位置朝向上方延伸;中立柱,从所述左右的边梁各自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位置朝向上方延伸;地板,与所述左右的边梁连结;以及地板通道,在该地板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该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设置有左右一对倾斜梁,该左右一对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上部及/或下部,将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和该结合部位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连结,该左右一对倾斜梁在车辆俯视时成为大致X字形状。
在此,“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上部或下部”指的是,在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和该结合部位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之间,不仅包括将所述倾斜梁仅设置在所述地板的上部、或者仅设置在下部的构造,还包括在所述地板的上部和下部的双方均设置的构造。
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不限于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也包括所述倾斜梁能够与该结合部位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以重叠(overlap)的方式连接的结合部位附近。
同样,上述的结合部位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不限于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也包含所述倾斜梁能够以与所述该结合部位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连接的结合部位附近。
即,在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还包括所述铰链柱的基部(下部)向车辆前后方向扩展的扩展部分,包括将所述倾斜梁与所述铰链柱的下部的扩展部分以前后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结合的构造。
此外,“所述左右一对倾斜梁在车辆俯视时为大致X字形状”,不限于在车辆俯视时为X字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与向车辆前方开口的一对棱线部的开口角度相比向车辆后方开口的一对棱线部更大的形状等、在车辆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上一对棱线部彼此的角度不同的形状,或者也可以是,在车辆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的一方所具有的一对棱线部和另一方所具有的一对棱线部之间,设置有将这一对棱线部彼此连结的直线部的形状。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左右一对倾斜梁包括:地板下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下部,从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地板上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上部,从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起,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通道梁,在车辆俯视时具有大致X字形状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轻量的构造在梁前端(铰链柱)和反侧边梁(B立柱)之间进行载荷传递。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通道梁的所述大致X字形状部为闭合截面部,在从车辆正面观察时,所述通道梁的所述大致X字形状部的闭合截面部与由所述地板上倾斜梁和所述地板形成的闭合截面部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
根据上述构成,用于闭合截面部具有重合部分,所以不会在特定部分应力集中而产生压曲等,就能够传递载荷,因此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在边梁前端(铰链柱)和相反侧边梁(中立柱)之间进行载荷传递的上述效果。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所述地板的下部具有沿着所述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两侧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侧框,将该通道侧框的下面和所述地板的下面连结的连结部件(桥架)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地板上倾斜梁重合。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在正面观察时通道侧框的闭合截面部与地板上倾斜梁的闭合截面部上下偏移的部位的载荷传递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左右一对倾斜梁包括:左右的地板上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上部,从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起,越附近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左右的地板下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下部,从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起,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以及通道梁,在车辆俯视时具有大致X字形状部。
在上述构成中,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也能够通过轻量的构造在边梁前端(铰链柱)和相反侧边梁(B立柱)之间进行载荷传递。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轻量的构造提高边梁前端和相对于该边梁设置在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边梁之间的载荷传递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平面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
图3是将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地板省略而示出的底面图。
图4是图3中的A-A线截面图。
图5是用上下方向的规定的水平面将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切断的截面图。
图6是图3中的B-B线截面图。
图7是本实施例及其他实施例的前侧通道梁向车体的安装构造的说明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前侧通道梁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施例及其他实施例的前侧通道梁的底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扭矩箱和前侧倾斜梁的上下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对于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关注各梁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12是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正面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13是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正面碰撞时的其他作用说明图。
图14是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说明图。
图15是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
图16是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车辆前侧的底面图。
符号说明:
V…车辆;2…地板;3…边梁;4…铰链柱;5…中立柱;8…地板通道;20,20A,20B,20C,200…前侧通道梁(通道梁);21…X字形状部;21A,21B,21C…大致X字形状部;31,320…地板下倾斜梁;32,310…地板上倾斜梁;20S…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通道梁的大致X字形状部的闭合截面部);32S…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由地板上倾斜梁和地板形成的闭合截面部);CFr,CFl…结合部位附近(边梁与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CRl,CRr…结合部位附近(该结合部位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体前方,箭头(U)表示车体上方,箭头(IN)表示车体内侧,箭头(OUT)表示车体外侧。
附图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图1表示从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平面观察的立体图,图2表示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图3表示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图4是使图3中的A-A线向视上下反转的截面图,图5是用水平面将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上下方向的规定部位切断的截面图。
图6表示使图3中的B-B线向视上下反转的截面图,图7是本实施例及其他实施例的前侧通道梁向车体的安装构造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7(a)表示图6中的区域Z2的扩大图,图7(b)是与图7(a)对应地示出的其他实施例的说明图,图7(c)是与图7(a)对应地示出的又一实施例的说明图。图8表示从下方观察前侧通道梁的立体图,图9(a)表示本实施例的前侧通道梁的底面图,图9(b)、(c)、(d)分别表示其他实施例的前侧通道梁的底面图。图10(a)是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车宽方向左侧前部的底面图,图10(b)是使图10(a)中的C-C线向视上下反转的截面图。图11是对于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着眼于各梁的配置的说明图,图12(a)(b)是着眼于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的各种情况下在各梁中传递的载荷的作用说明图,图13(a)表示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正面碰撞时的其他作用说明图,图13(b)表示本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与图5对应地示出的作用说明图。
此外,图3、图11及图12(a)、(b)在从底面观察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状态下省略了地板2的图示省略。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V,如图1~图3所示,具备划分发动机室E和车室(图示省略)的发动机挡板1、以及形成上述车室的底面的地板2,发动机挡板1从地板2的前端立起。车辆V在地板2的车宽方向的两外侧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设的一对边梁3、3。
如图4所示,边梁3具有规定的闭合截面构造,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两侧的边缘部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宽方向的两侧的边梁3与地板2连结(参照图1、图2及图4)。详细地说,边梁3具有截面コ字状的内面板3n和外面板3u,这些面板3n、3u的上下两端部彼此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在边梁3的内面板3n的内侧壁面的下部接合着地板2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参照图4)。
如图1及图4所示,在车辆V设置有铰链柱4和中立柱5,该铰链柱4从上述的边梁3的前部位置朝向上方延伸,该中立柱5从边梁3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朝向上方延伸。
铰链柱4具备铰链柱外部件4u和铰链柱内部件4n,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闭合截面,铰链柱4是将未图示的前门可开闭地支承的车体刚性部件,该铰链柱4立设固定在上边梁6和边梁3之间,根据需要,在铰链柱外部件4u和铰链柱内部件4n之间设置铰链柱加强件4r、4s(参照图4)。
另外,铰链柱4向边梁3的结合部位(铰链柱4的裙边部),随着朝向该铰链柱4的下端部而从边梁3的前端逐渐向车辆后方向具有宽度(参照图1)。
此外,中立柱5具备中立柱外部件5u和中立柱内部件5n,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闭合截面,是将未图示的后门可开闭地支承的车体刚性部件,该中立柱5立设固定在上边梁6和边梁3之间(参照图1、图4)。
另外,中立柱5向边梁3的结合部位(中立柱5的裙边部),随着朝向中立柱5的下端部而逐渐在边梁3的大致中间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宽度(参照图1)。
在此,将由上述的铰链柱4、边梁3、中立柱5、上边梁6围绕的空间部设定在前排乘客的乘降口50F(门开口部),并且将由中立柱5、边梁3、边立柱(图示省略)和上边梁6围绕的空间部设定在后排乘客的乘降口50R(门开口部)(参照图1)。
此外,如图1~图3所示,车辆V具有左右一对前侧框7,该左右一对前侧框7在发动机挡板1的前部的发动机室E的侧方分别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前侧框7具有截面□字状的闭合截面构造(图示省略)。如图2及图3所示,前侧框7的后方侧的部分与发动机挡板1的下部结合。在该前侧框7的后端部,在地板2的下部具备前侧框延长部11,该前侧框延长部11从该后端部连续,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与后述的通道侧框9的前部连接。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前侧框延长部11安装在地板2的下面部(背面),在与地板通道8的下面部(背面)之间构成前侧框延长部闭合截面部11S。
如图1~图4所示,在该地板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具备地板通道8,该地板通道8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朝向上方(车室侧)鼓起。该地板通道8的前端部与发动机挡板1连接。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在地板通道8的下部的两边缘部,安装有对地板通道8进行加强的左右一对通道侧框9。详细地说,车宽方向的两侧的通道侧框9、9,在地板2和地板通道8的车宽方向两外侧的平坦部的边界区域沿车辆前后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并且具有与地板通道8的车宽方向尺寸大致相等的间隔而相互大致平行。
如图4~图7(a)所示,通道侧框9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上方开口的大致コ字状(截面帽状)的コ字状部9a,该コ字状部9a由底面部91、外面部92、内面部93形成,安装在地板通道8的下面部中的、地板通道8与地板2的边界部分的下面部,在与地板通道8的下面部(背面)之间构成通道侧框闭合截面部9S。
此外,如图1所示,地板通道8的后端部与从地板2朝向斜上方立起的上翘部12(上翘面板12)连接。
在上述地板2的后端部,经由上翘部12连结着后部地板13。
此外,在上述后部地板13的车宽方向两外侧,将沿着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边梁后部14接合固定,将左右一对边梁后部14、14的前端部分别连接到边梁3的后端部(参照图1)。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车宽方向的各侧的前侧框7的后部,配设有从该后部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扭矩箱15。这些扭矩箱15是提高车体的刚性的车体刚性部件,并且其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边梁3的前端直接结合,以形成将前侧框7被施加的载荷向边梁3有效地传递的闭合截面15S。
此外,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在地板2的上面部配设有左右一对前后梁16(地板框16),该左右一对前后梁16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与该上面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该左右一对前后梁16在俯视时配置在与分支部D重合的位置,该分支部D是在前侧框7的后部配设于地板2的下面部的扭矩箱15和前侧框延长部11的分支部(参照图1~图3)。
前后梁16的后部与后述的地板上倾斜梁32的大致中间部、详细地说是比地板上倾斜梁32的中间部更靠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连接(参照图1、图3)。
此外,在车辆V的下部,如图1中假想线所示,具备导轨状的座椅托架60,该座椅托架60是用于安装作为乘车用座椅的前座椅(图示省略)的车辆用座椅构造部件。
详细地说,导轨状的座椅托架60在地板2的车宽方向的地板通道8的左右各侧,与车宽方向的内侧和外侧分别相互大致平行地沿着前后方向各配置一对。
另外,在图1中,仅图示出了相对于地板通道8配置在右侧的地板2所配设的一对座椅托架60、60。
这些一对座椅托架60、60中的、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座椅托架60的前端部由座椅支承部件17支承。
如图1及图3所示,座椅支承部件17以从边梁3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在地板2的上面部配设于地板上倾斜梁32的前方,该座椅支承部件17的车宽方向内端与上述前后梁16结合。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支承部件17采用了支承作为车辆用座椅构造部件的导轨状的座椅托架60的构造,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车辆用座椅构造部件作为乘车用座椅,采用将该乘车用座椅不经由座椅托架60而直接支承的构造。
此外,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V的前部,在相对于前侧框7俯视时大致平行、并且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分离的位置,左右一对围挡加强件18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
围挡加强件18的后端部与铰链柱4的上端部接合,是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围挡加强件闭合截面的车体刚性部件。
此外,如图1及图3所示,在地板2的上部,在与中立柱5相比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具备沿大致车宽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横梁30(No.2.5横梁30),该横梁30与边梁3和地板通道8连接。
横梁30安装在地板2的上面部,在与地板通道8的上面部之间构成横梁闭合截面部30S(参照图3)。
此外,如图3所示,在车辆V的下部设置有倾斜梁20、31、32,该倾斜梁20、31、32将边梁3与铰链柱4的结合部位附近CFr、CFl、以及该结合部位CFr、CFl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边梁3与中立柱5的结合部位附近CRl、CRr连结。倾斜梁20、31、32通过前侧通道梁20、地板下倾斜梁31、地板上倾斜梁32,在车辆俯视时构成为大致X字形状。
前侧通道梁20是在车辆仰视时与X字形状的倾斜梁20、31、32中的交叉部分相当的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地板下倾斜梁31连接到通道侧框9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2、图3),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地板上倾斜梁32部分重叠于通道侧框9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1、图3)。
如图2、图3、图8、图9(a)所示,前侧通道梁20具有车辆俯视时大致X字形状的X字形状部21而构成,跨过地板通道8将地板2中的地板通道8的下部的车宽方向两侧连结,由此,将来自地板上倾斜梁32的载荷、或者来自地板下倾斜梁31的载荷在地板通道8的下部向车宽方向的相反侧传递。
X字形状部21具备棱线部22(倾斜部),该棱线部22在车辆俯视时与地板下倾斜梁31及地板上倾斜梁32分别以大致直线状连续,并且相互以大致X字形状交叉(参照同图)。
另外,在X字形状部21的交叉部分的下面具备突条21a,该突条21a向下方以突状形成,形成为俯视X字形状(参照图2、图3、图6、图8、图9(a))。
如图6及图7(a)所示,前侧通道梁20具有:第1面部261,以与通道侧框9(通道侧梁9)的上述底面部91接近地对置的方式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第2面部262,从第1面部261的车宽方向内端起,以在上方与通道侧框9的上述内面部93接近地对置的方式延伸;以及第3面部263,从该第2面部262的上端起,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此外,前侧通道梁20在车辆仰视时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在由第1面部261和X字形状部21围出的部分形成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9(参照图2、图3、图8、图9(a)),并且具备下侧面板23和比该下侧面板23位于上侧的上侧面板24(参照图4、图6)。
如图4、图6及图8所示,下侧面板23的与棱线部22相当的部位,相对于与第3面部263相当的部分、即X字形状部21的前后各边缘部及贯通孔29的周边缘部,形成为向下方以俯视时大致X字形状凹陷的凹形状,以与第1面部261成为大致同一面。
上侧面板24在车辆俯视时形成为与下侧面板23大致相同形状,并且上侧面板24的第1面部261以相对于整体形成为平坦状的第3面部263位于下方的方式,经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面部262形成为台阶状(参照同图)。
如图4及图6所示,在使上述的上侧面板24和下侧面板23在上下各侧对置的状态下,前侧通道梁20配置于地板通道8的下部,以在X字形状部21构成闭合截面部20S(以下称为“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
这时,前侧通道梁20的第1面部261和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对置,并且前侧通道梁20的第2面部262和通道侧框9的内面部93对置(参照图4、图6、图7(a)、图8)。
如图2、图3、图6、图7(a)、图8、图9(a)所示,前侧通道梁20在地板2中的地板通道8的车宽方向的两外缘遍及多个部位通过螺栓B及螺母N紧固。前侧通道梁20在这些紧固部25(25u、25n)通过螺栓B及螺母N将上侧面板24和下侧面板23一起紧固,从而在一体化的状态下紧固到通道侧框9。
详细地说,如图7(a)所示,通过螺栓B及螺母N将第1面部261紧固到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并且将第3面部263经由托架19紧固到地板通道8,从而将前侧通道梁20安装到车体。
在此,如图6、图7(a)、图8及图9所示,将第1面部261紧固到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的紧固部25被设定为外侧紧固部25u,并且将第3面部263紧固到地板通道8的紧固部25被设定为内侧紧固部25n。
这时,如图2、图3、图8及图9(a)所示,前侧通道梁20在车宽方向的两侧,在前端部、中间部、后端部分别配置各一对外侧紧固部25u和内侧紧固部25n,一对外侧紧固部25u和内侧紧固部25n分别安装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
详细地说,如图8及图9(a)所示,在前侧通道梁20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将前侧通道梁20的前端部、大致中间部、后端部的各外侧紧固部25u分别设定为外侧前端紧固部25uf、外侧中间紧固部25um、外侧后端紧固部25ur,并且将前侧通道梁20的前端部、大致中间部、后端部的各内侧紧固部25n分别设定为内侧前端紧固部25nf、内侧中间紧固部25nm、内侧后端紧固部25nr。外侧前端紧固部25uf和内侧前端紧固部25nf在前侧通道梁20的前端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安装在大致相同位置,外侧中间紧固部25um和内侧中间紧固部25nm在前侧通道梁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安装在大致相同位置,外侧后端紧固部25ur和内侧后端紧固部25nr在前侧通道梁20的后端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安装在大致相同位置(参照同图)。
另外,着眼于内侧紧固部25n,内侧紧固部25n中的内侧前端紧固部25nf将具有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的X字形状部21的前端部紧固,内侧后端紧固部25nr将X字形状部21的后端部紧固,此外,内侧中间紧固部25nm将构成X字形状部21的一对棱线部22、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紧固(参照图8及图9(a))。
此外,如图5所示,上述的前侧通道梁20在X字形状的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下半部具有车辆俯视时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大致V字状的闭合截面部20Sv(以下称作“前侧通道梁V字状闭合截面部20Sv”),该前侧通道梁V字状闭合截面部20Sv以与地板上倾斜梁32连续的方式形成(参照图3、图4)。
接着,使用图2及图3说明上述的地板下倾斜梁31。地板下倾斜梁31是与车辆仰视时比X字形状的倾斜梁20、31、32中的交叉部更靠车辆前侧相当的梁,相对于地板2中的地板通道8在车宽方向两外侧具备一对,并且以从边梁3和铰链柱4的结合部位附近CFr、CFl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的方式配设在地板2的下部。
如图4及图5所示,地板下倾斜梁31具有上方开口的コ字状部,并且具有从开口侧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两外侧延设的突缘部,通过将这些突缘部结合到地板2的下面部,在与地板2的下面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部31S(以下称作“地板下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1S”)。
如图2、图3及图10(a)所示,地板下倾斜梁31的前端经由扭矩箱15与边梁3前端结合。
即,如图10(b)中的特别是区域Z3所示,在边梁3前端,从车辆上方起依次接合边梁3前端下部、扭矩箱15、地板下倾斜梁31。
另外,图10(b)中的符号52是加强部件。
另一方面,如图2、图3及图10(a)所示,地板下倾斜梁31的后部与前侧框延长部11的后部结合而成为一体,与通道侧框9的前端接合。进而,这样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地板下倾斜梁31的至少1个棱线部31U(上面部31U)和前侧通道梁20的X字形状部21的至少1个棱线部22以俯视时位于大致直线上的方式形成,进一步提高载荷传递性能。
此外,如图1及图3所示,上述的地板上倾斜梁32(倾斜No.2横梁32)是与车辆仰视时比X字形状的倾斜梁20、31、32中的交叉部分更靠后侧相当的梁,相对于地板通道8在车宽方向两外侧的地板2具备一对。地板上倾斜梁32的外侧后部与边梁3和中立柱5的结合部位附近CRl、CRr接合,从该结合部位附近CRl、CRr起、换句话说从边梁3中的横梁30的接合部位附近C30(参照图3)的前方位置起,以上述的前后梁16的后方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向前方延伸的方式,配设于地板2的上面部(参照同图)。
如图1及图4所示,地板上倾斜梁32具有下方开口的コ字状部,并且具有从开口侧端部向车宽方向的两外侧延设的突缘部,通过将这些突缘部接合到地板2的上面部,在与地板2的上面部之间构成闭合截面部32S(以下称作“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2S”)。
如图1及图3所示,地板上倾斜梁32的前端部接合到与地板通道8的车宽方向两侧的边缘部中的前侧通道梁20的后端相当的位置,如上述那样,与X字形状部21的棱线部22以直线状连续的方式接合。另外,前侧通道梁20的后端位置和座椅支承部件17的配设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当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3)。
此外,如图4所示,关于地板上倾斜梁32的前端部向地板通道8的车宽方向两侧的边缘部的接合部位,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2S和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形成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
另外,如图2中以假想线示出的框构造L1所示,地板下倾斜梁31、前侧框延长部11、通道侧框9均配设于地板2的下面部,在车辆俯视时构成为大致Y字状。
进而,如图5中以假想线示出的框构造L2所示,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通道侧框闭合截面部9S、前侧框延长部闭合截面部11S、地板下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1S在车辆俯视时形成为大致X字形状,这些闭合截面部20S、9S、11S、31S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同一平面内。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闭合截面部20S、9S、11S、31S、包括扭矩箱闭合截面部15S(参照图2、图3)在内,全部形成在同一平面内。
进而,着眼于包括扭矩箱15在内的框构造,如图11中以假想线示出的框构造L31所示,地板下倾斜梁31、前侧框延长部11、扭矩箱15在车辆俯视时形成为三角形状。另一方面,着眼于包括前侧通道梁20在内的框构造,如图11中以假想线示出的框构造L32所示,前侧通道梁20的X字形状部21的包括其交叉部分在内的车宽方向的单侧一半和通道侧框9在车辆俯视时形成为三角形状,由此,在车体下部构成在车辆俯视时彼此的顶点相对的一对三角形状的框构造L31、L32。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比地板通道8的前侧通道梁20更靠后侧位置、详细地说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地板通道8中的配设有横梁30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配设有跨过地板通道8而将地板2的地板通道8的下面的车宽方向两侧连结的直线状的后侧通道梁40。后侧通道梁40在车辆俯视时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30呈大致直线状地连续配设(参照图3)。
后侧通道梁40由上侧面板(图示省略)和下侧面板40D构成,并且在将这些面板彼此上下接合的状态下,在内部沿车宽方向具有直线状的后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40S(参照图2、图3)。
在此,如图11中以假想线示出的框构造L4所示,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2S、横梁闭合截面部30S、前侧通道梁V字状闭合截面部20Sv、后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40S在车辆俯视时构成大致三角形状。
以上详述的本实施例的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实现如下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例的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的边梁3、3,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铰链柱4、4,从左右的边梁3、3各自的前部位置向上方延伸;中立柱5、5,从左右的边梁3、3各自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向上方延伸;地板2,与左右的边梁3、3连结;地板通道8,在该地板2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该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一对倾斜梁20、31、32,该左右一对倾斜梁20、31、32配设于地板2的上部或下部,将边梁3和铰链柱4的结合部位附近CFr、CFl、以及该结合部位CFr、CFl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边梁3和中立柱5的结合部位附近CRl、CRr连结,该左右一对倾斜梁20、31、32在车辆俯视时构成为大致X字形状(参照图1~图3,特别是图3中的载荷F)。
根据上述构成,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能够在设置于边梁3前端的铰链柱4和设置于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边梁3的中立柱5之间进行载荷传递。
详细地说,在正面碰撞时,地板下倾斜梁31能够从边梁3向通道侧框9传递载荷,并且地板上倾斜梁32能够从通道侧框9向边梁3传递载荷。在侧面碰撞时,地板上倾斜梁32能够从边梁3向通道侧框9传递载荷,并且地板下倾斜梁31能够从通道侧框9向边梁3传递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左右一对倾斜梁20、31、32包括:地板下倾斜梁31,配设在地板2的下部,从边梁3和铰链柱4的结合部位附近CFr、CFl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地板上倾斜梁32,配设在地板2的上部,从边梁3和中立柱5的结合部位附近CRl、CRr起,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以及前侧通道梁20,是在车辆俯视时具有X字形状的X字形状部21的通道梁(参照图1~图3)。
根据上述构成,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轻量的构造在设置于边梁3前端的铰链柱4和设置于相反侧边梁3的中立柱5之间进行载荷传递(参照图3中的载荷F)。
此外,根据本发明,前侧通道梁20的X字形状部21的内部是闭合截面部20S(参照图4、图5),作为前侧通道梁20的大致X字形状部21的闭合截面部20S的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以及由地板上倾斜梁32和地板2形成的作为闭合截面部的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2S,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参照图4)。
根据上述构成,闭合截面部20S、32S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由此,不会在特定部分应力集中而发生压曲等,能够传递载荷,所以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能够进一步改善提高铰链柱4和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中立柱5之间的载荷传递性能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的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的边梁3、3,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中立柱5,是从左右的边梁3、3各自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向上方延伸的立柱;地板2,与该左右的边梁3、3连结;地板通道8,在该地板2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横梁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中立柱5的大致相同位置,沿着大致车宽方向延伸,与边梁3和地板通道8连接,该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具有地板上倾斜梁32,该地板上倾斜梁32配设于地板2的上部,从边梁3中的横梁30的连接部位附近C30的前方位置起,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与地板通道8连接(参照图1及图3)。
根据上述构成,如图12(b)所示,在侧面碰撞时,能够将输入至中立柱5下部的载荷Fs通过横梁30和倾斜横梁30等多个载荷路径有效地进行载荷传递(参照图12(b)中的载荷Fs1、Fs2)。
根据本发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地板通道8的连接着地板上倾斜梁32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配设有将地板通道8的左右的下部连结的前侧通道梁20(参照图3)。
根据上述构成,在侧面碰撞时,能够将输入至中立柱5下部的载荷向车宽方向的相反侧有效地进行载荷传递(参照图3中的载荷F)。
根据本发明,在地板通道8的连接着横梁30的位置,配设有将地板通道8的左右的下部连结的后侧通道梁40(参照图2、图3),前侧通道梁20具有前侧通道梁V字状闭合截面部20Sv,该前侧通道梁V字状闭合截面部20Sv与地板上倾斜梁32连续地形成,作为在车辆俯视时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大致V字状的闭合截面部(参照图5),由地板上倾斜梁32和地板2形成的作为闭合截面部的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2S(参照图4)、由横梁30和地板2形成的作为闭合截面部的横梁闭合截面部30S、上述前侧通道梁V字状闭合截面部20Sv、作为后侧通道梁40的闭合截面部的后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40S,在车辆俯视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参照图11)。
根据上述构成,由这些闭合截面部20Sv、30S、32S、40S在车辆俯视时构成三角形状(衍架形状),由此,能够提高侧面碰撞时的强度,在侧面碰撞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将输入至中立柱5下部的载荷通过多个载荷路径有效地进行载荷传递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的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的边梁3、3,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板2,与该左右的边梁3、3连结;地板通道8,在该地板2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发动机挡板1,从地板2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左右的前侧框7、7,在该发动机挡板1的前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扭矩箱15,从前侧框7的后部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与边梁3的前部连接;通道侧框9、9,在地板2的下部沿着地板通道8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侧框延长部11,从前侧框7、7的后部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与通道侧框9的前部连接,前端部配设为,与前侧框7的后部的扭矩箱15和前侧框延长部11的分支部D在俯视时重合,设有前后梁16,该前后梁16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参照图1、图3)。
如图12(a)所示,上述构成将正面碰撞载荷Ff向沿着扭矩箱15的载荷Ff1、沿着前侧框延长部11的载荷Ff2、沿着前后梁16的载荷Ff3这3个方向分散传递,从而能够提高正面碰撞时的载荷传递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前后梁16配设于地板2的上部,在前后梁16的后方从左右的边梁3起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而与地板通道8连接的地板上倾斜梁32配设于地板2的上部,前后梁16的后部与地板上倾斜梁32的中间部连接(参照图1、图3、图4)。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将正面碰撞载荷Ff向3个方向分散传递,能够提高正面碰撞时的载荷传递效率(参照图12(a)中的载荷Ff1、Ff2、Ff3)。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地板上倾斜梁32的前方,支承作为车辆用座椅构造部件的座椅托架60的座椅支承部件17从边梁3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地配设,前后梁16与车辆用座椅支承部件17结合(参照图1、图3)。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正面碰撞载荷Ff从沿着前后梁16的载荷Ff3进一步分散传递为沿着车辆用座椅支承部件17的载荷Ff4(存在图12(a)),并且也能够提高座椅托架60的支承刚性。
此外,本实施例的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的边梁3、3,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板2,与该左右的边梁3、3连结;地板通道8,在该地板2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通道侧框9、9,沿着地板通道8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前侧通道梁20,作为将地板通道8的左右的下部连结的通道梁,通道侧框9具有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上方开口的大致コ字状的コ字状部9a,该コ字状部9a由底面部91、外面部92、内面部93形成(参照图4、图6、图7(a)),前侧通道梁20具有:与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对置的第1面部261、与通道侧框9的内面部93对置的第2面部262、以及从该第2面部262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第3面部263(参照同图),通过将第1面部261经由上侧面板24安装到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并且将第3面部263经由上侧面板24和托架19安装到地板通道8,从而将前侧通道梁20安装到车体(参照同图)。
根据上述构成,在碰撞载荷输入时,前侧通道梁20和通道侧框9中的作为对置面部的内面部93无错移地抵接,能够在地板通道8下部进行顺畅的载荷传递。
此外,根据本发明,将第1面部261通过螺栓B及螺母N直接紧固到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的外侧紧固部25u、以及将第3面部263通过螺栓B及螺母N经由托架19紧固到地板通道8的内侧紧固部25n,安装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参照图2、图3、图6、图7(a)、图8、图9(a))。
根据上述构成,外侧紧固部25u和内侧紧固部25n在前端位置、大致中间位置及后端位置的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安装在大致相同位置,所以在碰撞时即使施加大载荷也不会扭曲,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安装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安装强度。
因此,进一步改善能够提高地板通道8下部的载荷传递性能的上述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的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的边梁3、3,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板2,与该左右的边梁3、3连结;地板通道8,在该地板2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发动机挡板1,从地板2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左右的前侧框7、7,在该发动机挡板1的前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通道侧框9、9,沿着地板通道8的车宽方向两侧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配设于地板2的下部而将前侧框7的后部和通道侧框9的前部连结的前侧框延长部11、配设于地板2的下部而将边梁3与铰链柱4的结合部位附近CFr、CFl和通道侧框9的前部连结的地板下倾斜梁31、以及通道侧框9,在车辆俯视时构成为大致Y字状(参照图2中的假想线所示的L1)。
根据上述构成,如图13(a)所示,将正面碰撞载荷Ff通过边梁3和地板下倾斜梁31进行分散传递(参照载荷Ff1、Ff2),并且在载荷减少的后方侧,将由地板下倾斜梁31和前侧框延长部11传递的载荷Ff2、Ff3集中到通道侧框9而传递(参照载荷Ff4),由此,能够通过轻量的构造来有效地进行载荷传递。
根据本发明,具备作为将地板通道8的左右的下部连结的通道梁的前侧通道梁20,该前侧通道梁20具有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该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是车辆俯视时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而沿着前后延伸的闭合截面部,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由通道侧框9和地板2形成的作为闭合截面部的通道侧框闭合截面部9S、由前侧框延长部11和地板2形成的作为闭合截面部的前侧框延长部闭合截面部11S、由地板下倾斜梁31和地板2形成的作为闭合截面部的地板下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1S,在车辆俯视时构成为大致X字形状,这些闭合截面部20S、9S、11S、31S形成在相同平面内(参照图5中的假想线所示的L2)。
根据上述构成,如图13(b)所示,闭合截面部20S、9S、11S、31S连续地形成在相同平面内,由此,在正面碰撞载荷Ff2、Ff3输入时,向车宽方向的相反侧进行载荷传递等(参照载荷Ff5),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载荷分散(参照图13(b)中的载荷Ff2~Ff5)。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从左右的边梁3、3各自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向上方延伸的1对中立柱5、5,地板上倾斜梁32与边梁3和中立柱5的结合部位附近CRl、CRr结合(参照图1、图3、图4)。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从中立柱5向地板上倾斜梁32的载荷传递性能,有效地传递来自中立柱5的侧面碰撞载荷Fs(参照图12(b)中的载荷Fs1、Fs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左右的地板下倾斜梁31、31,该左右的地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前侧通道梁20具有车辆俯视时X字形状的X字形状部21,地板下倾斜梁31的至少1个上面部31U(棱线部)(参照图2)和前侧通道梁20的X字形状部21的至少1个棱线部22在俯视时位于大致直线上(参照图2~图5)。
通过上述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载荷传递性能。
在本发明的构成和上述实施例的对应中,通道梁与前侧通道梁20对应,以下同样地,
大致X字形状部与X字形状部21对应,
通道梁的大致X字形状部的闭合截面部与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对应,
由地板上倾斜梁和地板形成的闭合截面部与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2S对应,
边梁和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与结合部位附近CFr、CFl对应,
该结合部位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边梁和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与结合部位附近CRl、CRr对应,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构成。
例如,车辆V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如下那样以各种实施方式来形成,使用图14~图17说明这些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
另外,图14是具备桥架的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14(a)是表示在图2中的区域Z1具备桥架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4(b)是使图14(a)中的D-D线向视上下反转的截面图。图15表示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底面图,图16是使扭矩箱和前侧倾斜梁的上下关系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反的其他实施例的说明图,详细地说,图16(a)是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车宽方向左侧前部的底面图,图16(b)表示使图16(a)中的E-E线向视上下反转的截面图。图17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的车辆前侧的底面图。
例如,如图14(a)、(b)所示,也可以是,将通道侧框9的下面和地板2的下面连结的连结部件80(桥架)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地板上倾斜梁32重合。
具体地说,连结部件80通过通道侧框接合片81、地板接合片82、连结部83而一体地形成。
通道侧框接合片81形成为能够与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下面)抵接的面状。
地板接合片82形成为能够与地板2的下面抵接的面状,在车辆俯视时,一边从通道侧框9的外面部92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一边向车辆后方延伸(参照图14(a))。
连结部83将通道侧框接合片81和地板接合片82连结,如图14(a)、(b)所示,由越朝向车辆后方越向下方及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连结面84、形成该倾斜连结面8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面的壁面85、以能够与通道侧框9的外面部92抵接的方式在比倾斜连结面84更靠宽度方向的外侧将通道侧框接合片81和地板接合片82沿上下方向连结的连结片86形成。
连结部件80通过焊接等将通道侧框接合片81接合到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并且通过焊接等将地板接合片82接合到地板2的下面或通道侧框9的突缘部(上面)。
根据上述构成,连结部件80以地板接合片82与配设于地板2的上面的地板上倾斜梁32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将通道侧框9的下面和地板2的下面连结,由此,能够提高在正面观察时通道侧框闭合截面部9S和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2S上下偏移的部位的载荷传递性能。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比地板2的前侧通道梁20更靠前侧,将从边梁3和铰链柱4的结合部位附近CFr、CFl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的左右的地板前侧倾斜梁设定为配设于地板2的下部的地板下倾斜梁31,并且在比地板2的前侧通道梁20更靠后侧,将从边梁3和中立柱5的结合部位附近CRl、CRr起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的左右的地板后侧倾斜梁设定为配设于地板2的上部的地板上倾斜梁3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他实施方式来构成。
例如,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也可以在地板2的上部配设地板前侧倾斜梁和地板后侧倾斜梁的双方,或者也可以在地板2的下部配设地板前侧倾斜梁和地板后侧倾斜梁的双方。
或者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反,如图15所示,将地板前侧倾斜梁作为配设于地板2的上部的地板上倾斜梁310,将地板后侧倾斜梁作为配设于地板2的下部的地板下倾斜梁320。
在上述构成中,与上述的实施例同样,在SOL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轻量的构造在设置于边梁3前端的铰链柱4和设置于相反侧边梁3的铰链柱4之间进行载荷传递。
进而,像这样,在将地板前侧倾斜梁作为地板上倾斜梁310、并且将地板后侧倾斜梁作为地板下倾斜梁320的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将通道侧框9的下面和地板2的下面连结的连结部件与图示省略的配设于地板2的上部的地板上倾斜梁310(地板前侧倾斜梁)在车辆俯视时至少一部分重合。
进而,虽然图示省略,如上述那样,在将地板前侧倾斜梁作为地板上倾斜梁310、并且将地板后侧倾斜梁作为地板下倾斜梁320的上述构成中,由前侧通道梁闭合截面部20S、以及由地板上倾斜梁310(地板前侧倾斜梁)和地板2形成的地板上倾斜梁闭合截面部310S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在车宽方向上重合。
作为其他实施例,前侧通道梁20不限于上述那样将第1面部261安装到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将第3面部263安装到地板通道8的构造,例如也可以如图7(b)所示,通过紧固部25(称作“中间紧固部25s(25sf、25sm、25sr)”)安装到车体,该紧固部25将第2面部262通过螺栓B及螺母N经由上侧面板24紧固到通道侧框9的内面部93。
在上述构成中,在碰撞载荷输入时,前侧通道梁20和作为与通道侧框9的对置面部的内面部93不会错移地抵接,能够在地板通道8下部进行顺畅的载荷传递。
此外,作为其他实施例,前侧通道梁20除了上述的中间紧固部25s之外,还如图7(c)所示,优选为通过外侧紧固部25u安装到车体,该外侧紧固部25u将第1面部261通过螺栓B及螺母N紧固到通道侧框9的底面部91。
根据上述构成,进一步改善能够在地板通道8下部进行顺畅的载荷传递的上述效果。
另外,与将外侧紧固部25u和内侧紧固部25n安装到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的上述实施例同样(参照图7(a)),在该实施例中,优选为将外侧紧固部25u和中间紧固部25s安装到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参照图7(c))。
在上述构成中,也与上述的实施例同样,能够提高安装强度,所以能够提高地板通道8下部的载荷传递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大致X字形状部不限于图9(a)所示的上述实施例那样的车辆俯视时形成为X字形状的X字形状部21,也可以是对车辆俯视X字形状实施了变形的大致X字形状。
本发明的大致X字形状部,例如可以像图9(b)所示的大致X字形状部21A那样,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车辆后方部分的一对棱线部22r、22r的开口角度θr比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车辆前方部分的一对棱线部22f、22f的开口角度θf更大,相反,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是,车辆后方部分的一对棱线部22r、22r的开口角度θr比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车辆前方部分的一对棱线部22f、22f的开口角度θf更小。
此外,本发明的大致X字形状部可以像图9(c)所示的大致X字形状部21B那样,在朝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开口的一对棱线部22r、22r和朝向车宽方向的另一方开口的一对棱线部22l、22l之间,存在将这些车宽方向的各侧的一对棱线部22r、22l彼此连结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7W。
或者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大致X字形状部如图9(d)所示的大致X字形状部21C那样,在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车辆后方部分的一对棱线部22r、22r和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车辆前方部分的一对棱线部22f、22f之间,存在将这些车辆前后各侧的一对棱线部22r、22f彼此连结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7L。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如图10(a)、(b)所示,在边梁3前端,从车辆上方起依次接合边梁3前端下部、扭矩箱15、地板下倾斜梁31(参照图10(b)中的区域Z3)。通过上述构成,通过将扭矩箱15直接接合到边梁3前端下部,能够更优先地发挥扭矩箱15所具有的作为提高车体刚性的刚性部件的效果。
但是,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如图16(a)、(b)所示,在边梁3前端,也可以从车辆上方起依次接合边梁3前端下部、地板下倾斜梁31、扭矩箱15(参照图16(b)中的区域Z4)。
根据上述构成,将地板下倾斜梁31直接接合到边梁3前端下部,所以能够提高从边梁3和铰链柱4的结合部位(CFr、CFl)向地板下倾斜梁31的载荷传递性能。
此外,通过将扭矩箱15经由地板下倾斜梁31接合到边梁3前端下部,与扭矩箱15所具有的载荷传递效果相比,能够更优先地发挥作为提高车体刚性的刚性部件的效果。
像这样,能够考虑扭矩箱15所具有的提高车体刚性的效果和载荷传递效果的平衡,来决定将地板下倾斜梁31和扭矩箱15按照怎样的顺序从车辆上方接合到边梁3前端下部。
此外,如上述那样,前侧框延长部11在地板2的下面从前侧框7的后部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而与通道侧框9的前部连接,但是作为其他实施例,也可以如图17所示,将前侧框延长部110形成为大致直线状,以将前侧框7的后部和通道侧框9的前部以大致直线状连结,并且,将前侧通道梁200扩宽形成,使得其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在俯视时越朝向车辆前侧越向宽度方向彼此分离。
即,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前侧框延长部110、和越朝向车辆前侧越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前侧通道梁200向通道侧框9的安装部(第1面部261),以在车辆俯视时位于大致相同直线上的方式配置于车辆前后各侧(参照同图)。
另外,像这样扩宽形成的前侧通道梁200,以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车辆前方部分的一对棱线部22f、22f的开口角度比朝向车辆后方开口的车辆后方部分的一对棱线部22r、22r的开口角度更大的方式,形成X字形状部210(参照同图)。
像这样,通过将前侧通道梁200的前部扩宽形成,前侧通道梁200与不将前部扩宽形成的上述实施例的前侧通道梁20相比,向通道侧框9的安装部(第1面部261)和构成X字形状部210的棱线部220能够设为在前侧框延长部110的尽量前部侧分支的分支形状。
由此,能够提高来自前侧框7的输入载荷的分散传递特性。
此外,如图17所示,能够使前侧框延长部110和前侧通道梁200的安装部(第1面部261)以直线状连续,所以能够将来自前侧框7的输入载荷Ff从前侧框延长部110向车辆后方更有效地传递。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例如在如下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中是有用的,该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的边梁,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铰链柱,从左右的边梁各自的前部位置向上方延伸;中立柱,从左右的边梁各自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向上方延伸;地板,与左右的边梁连结;以及地板通道,在该地板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左右的边梁,在车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铰链柱,从所述左右的边梁各自的前部位置朝向上方延伸;
中立柱,从所述左右的边梁各自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位置朝向上方延伸;
地板,与所述左右的边梁连结;以及
地板通道,在该地板的中央部向上方鼓起,
该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设置有左右一对倾斜梁,该左右一对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上部及/或下部,将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以及该结合部位的车宽方向的相反侧的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连结,该左右一对倾斜梁在车辆俯视时成为大致X字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左右一对倾斜梁包括:
地板下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下部,从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地板上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上部,从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起,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以及
通道梁,在车辆俯视时具有大致X字形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通道梁的所述大致X字形状部为闭合截面部,
在从车辆正面观察时,所述通道梁的所述大致X字形状部的闭合截面部与由所述地板上倾斜梁和所述地板形成的闭合截面部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地板的下部具有沿着所述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两侧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侧框,将该通道侧框的下面和所述地板的下面连结的连结部件在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地板上倾斜梁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左右一对倾斜梁包括:
左右的地板上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上部,从所述边梁与所述铰链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起,越朝向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左右的地板下倾斜梁,配设在所述地板的下部,从所述边梁与所述中立柱的结合部位附近起,越朝向前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以及
通道梁,在车辆俯视时具有所述地板上倾斜梁和大致X字形状部。
CN201610037329.4A 2015-01-21 2016-01-20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997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9294A JP6187487B2 (ja) 2015-01-21 2015-01-21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15-009294 2015-01-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9778A true CN105799778A (zh) 2016-07-27
CN105799778B CN105799778B (zh) 2018-04-03

Family

ID=56293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3732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99778B (zh) 2015-01-21 2016-01-20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16939B2 (zh)
JP (1) JP6187487B2 (zh)
CN (1) CN105799778B (zh)
DE (1) DE102016000366B4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1798A (zh) * 2018-04-03 2019-10-1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横梁组件
CN111434569A (zh) * 2019-01-15 2020-07-21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构造
CN111942478A (zh) * 2019-05-15 2020-1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2119003A (zh) * 2018-05-23 2020-12-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构造
CN112124441A (zh) * 2019-06-07 2020-12-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3212562A (zh) * 2020-01-21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0481B2 (ja) * 2013-12-25 2016-04-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パネル構造
JP6171946B2 (ja) * 2014-01-22 2017-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CN104340282B (zh) * 2014-10-23 2017-09-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JP6522982B2 (ja) * 2015-02-1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499558B2 (ja) * 2015-09-14 2019-04-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6354729B2 (ja) * 2015-10-22 2018-07-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床部構造
DE102016001241A1 (de) * 2016-02-04 2017-08-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Strukturknoten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DE102016203209B4 (de) * 2016-02-29 2020-11-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Zumindest teilweise elektrisch betreibbares Kraftfahrzeug
JP2019177705A (ja) * 2016-07-11 2019-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6278072B2 (ja) * 2016-07-22 2018-02-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977307B2 (ja) * 2017-04-28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DE102018207486A1 (de) * 2017-05-29 2019-01-24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Struktur zur Montage eines Antriebsstrangs
JP6596466B2 (ja) * 2017-06-06 2019-10-23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パネル構造
JP6950561B2 (ja) * 2018-02-15 2021-10-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881395B2 (ja) * 2018-06-15 2021-06-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6881396B2 (ja) 2018-06-15 2021-06-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6881404B2 (ja) * 2018-08-13 2021-06-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7040469B2 (ja) * 2019-01-23 2022-03-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11091016B2 (en) * 2019-03-06 2021-08-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850931B2 (en) * 2021-03-17 2023-12-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ames for battery powered electric vehicl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9876U (zh) * 1985-01-15 1986-07-29
JPH0674579U (ja) * 1991-02-21 1994-10-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補強構造
EP2030870A1 (fr) * 2007-08-29 2009-03-0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1746420A (zh) * 2008-12-19 2010-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底板构造
CN101765535A (zh) * 2007-07-26 2010-06-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4203724A (zh) * 2012-03-26 2014-12-1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8654B2 (ja) * 2006-02-13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DE102006012629B4 (de) * 2006-03-20 2015-11-26 Audi Ag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R2905341B1 (fr) * 2006-08-31 2009-04-10 Heuliez Sa Dispositif de renfort
JP2008230417A (ja) 2007-03-20 2008-10-0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8230460A (ja) 2007-03-22 2008-10-0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738506B2 (ja) * 2009-03-26 2011-08-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補強体構造
US8702161B2 (en) * 2010-12-22 2014-04-22 Tesla Motors, Inc. System for absorbing and distributing side impact energy utilizing an integrated battery pack and side sill assembly
JP2016037072A (ja) * 2014-08-05 2016-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9876U (zh) * 1985-01-15 1986-07-29
JPH0674579U (ja) * 1991-02-21 1994-10-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補強構造
CN101765535A (zh) * 2007-07-26 2010-06-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EP2030870A1 (fr) * 2007-08-29 2009-03-0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1746420A (zh) * 2008-12-19 2010-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底板构造
CN104203724A (zh) * 2012-03-26 2014-12-1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1798A (zh) * 2018-04-03 2019-10-1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横梁组件
CN112119003A (zh) * 2018-05-23 2020-12-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构造
CN111434569A (zh) * 2019-01-15 2020-07-21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构造
CN111434569B (zh) * 2019-01-15 2022-09-02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构造
CN111942478A (zh) * 2019-05-15 2020-11-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1942478B (zh) * 2019-05-15 2022-11-0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2124441A (zh) * 2019-06-07 2020-12-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2124441B (zh) * 2019-06-07 2022-11-2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13212562A (zh) * 2020-01-21 2021-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构造
CN113212562B (zh) * 2020-01-21 2022-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16939B2 (en) 2017-04-11
DE102016000366A1 (de) 2016-07-21
JP6187487B2 (ja) 2017-08-30
CN105799778B (zh) 2018-04-03
JP2016132394A (ja) 2016-07-25
DE102016000366B4 (de) 2019-07-04
US20160207572A1 (en) 2016-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9778A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05799791A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US7204547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7848577B (zh)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CN110901772B (zh) 后部车体构造
US9187130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US7677643B2 (en) Body framework construction
JP6256519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6541998A (zh) 车身构造
JP6256518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20120119544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3118926A (zh) 车身结构
CN110077469A (zh) 车身构造
JP5353364B2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6256520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7021138A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JP625651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176227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248955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149874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16112915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187488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137156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9143476A (ja) 車体後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03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