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4407A -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4407A
CN105264407A CN201480031004.4A CN201480031004A CN105264407A CN 105264407 A CN105264407 A CN 105264407A CN 201480031004 A CN201480031004 A CN 201480031004A CN 105264407 A CN105264407 A CN 1052644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lare
antiglare film
layer
film
antiglar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10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4407B (zh
Inventor
江口淳哉
外田铁兵
小久见尚一郎
松山公亮
古井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20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243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08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766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5318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057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64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4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4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4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2Polarizing, birefringent, filt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晃眼并且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低的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防眩膜(10),其具备透光性基材(1)与防眩层(12),该防眩层(12)设置在透光性基材(2)上、并且具有凹凸面(12A);该防眩膜(10)的特征在于,防眩膜(10)的表面(10A)为凹凸面;防眩膜(10)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10)的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满足下式(1)和式(2)。C(0.25)-C(0.125)≥2%?…(1)C(0.125)≥65%??…(2)。

Description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屏(LCD)、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等离子体显示屏(PDP)、电致发光显示屏(ELD)、场发射显示屏(FED)等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面,通常为了抑制观察者和观察者的背景等的映入,设置有在表面具有凹凸的防眩膜、或设置有在最外表面具有抗反射层的抗反射性膜。
防眩膜使外部光在防眩层的凹凸面发生散射,抑制观察者和观察者的背景等的映入。防眩膜主要具备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该防眩层设置在透光性基材上并具有凹凸面。
防眩层通常含有粘合剂树脂与有机微粒,该有机微粒存在于粘合剂树脂中,且用于形成凹凸面。
但是,在将这样的防眩膜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的情况下,屏幕图像光由于防眩层的凹凸面而发生散射,可能会产生所谓的晃眼。针对这样的问题,有人提出了提高防眩膜的内部雾度来抑制晃眼的提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02186号公报)。
另一方面,近年来开发出了被称为4K2K(水平像素数3840×垂直像素数2160)的水平像素数为3000以上的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
在这样的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也与上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同样地在图像显示面设置防眩膜,但在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要求迄今以上的亮度和透光性。此处,由于在提高防眩膜的总雾度或内部雾度时会引起亮度或透光率的降低,因而在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作为用于抑制如上所述的晃眼的手段,无法采用提高防眩膜的内部雾度这样的手段。另外,在提高防眩膜的内部雾度时,屏幕图像光在防眩膜内扩散,一部分的屏幕图像光可能会变成杂散光,其结果,暗室对比度降低,并且图像可能会模糊。从而,目前,作为组装到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防眩膜,希望为能够抑制晃眼、且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低的防眩膜。
进而,目前,作为组装到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防眩膜,还希望为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低、能够抑制晃眼、并且能够淡化映入像(例如,观察者或观察者的背景)的轮廓的防眩膜。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即,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晃眼、且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低的防眩膜;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低、能够抑制晃眼、且能够淡化映入像的轮廓的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防眩膜,其具备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该防眩层设置在上述透光性基材上、且具有凹凸面,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膜的表面为凹凸面;上述防眩膜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上述防眩膜的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上述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上述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满足下式(1)和式(2)。
C(0.25)-C(0.125)≥2%…(1)
C(0.125)≥65%…(2)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提供一种防眩膜,其具备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该防眩层设置在上述透光性基材上、且具有凹凸面,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眩膜的表面为凹凸面;
上述防眩膜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上述防眩膜的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
将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时的上述防眩膜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μm]、将短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且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0μm时的上述防眩膜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1000)[μm]时,满足下式(3)和式(4)。
Ra(100)/Ra(100-1000)≤0.5…(3)
0.04μm≤Ra(100-1000)≤0.12μm…(4)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提供一种偏振片,其具备上述防眩膜与偏振元件,该偏振元件形成在上述防眩膜的上述透光性基材的与形成有上述防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具备上述防眩膜或上述偏振片。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上述防眩膜或上述偏振片、且水平像素数为3000以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防眩膜和其它方式的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防眩膜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的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上述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上述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满足上述式(1)和式(2),从而可提供能够抑制晃眼、且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低的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式的防眩膜和其它方式的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防眩膜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的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将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时的防眩膜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μm]、将短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且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0μm时的防眩膜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1000)[μm]时,满足上述式(3)和式(4),从而可提供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低、能够抑制晃眼、且能够淡化映入像的轮廓的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2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3为示出利用透射图像鲜明度测定装置来测定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的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第1实施方式的偏振片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5为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6是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一例的液晶显示屏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7为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8为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9为图8的部分放大图。
图10为第3实施方式的偏振片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11为第3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12是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一例的液晶显示屏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13为第4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示意性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进行说明。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示意性构成图,图2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图3为示出利用透射图像鲜明度测定装置来测定本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的模式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膜”、“片”、“板”等术语并非只根据称呼的差异就可相互区别的。因此,例如“膜”是也包括还能够被称为片或板这样的部件在内的概念。作为一具体例,“防眩膜”也包括被称为“防眩片”或“防眩板”等的部件。
<<防眩膜>>
如图1所示,防眩膜10具备透光性基材11与防眩层12,该防眩层12设置在透光性基材11上、且具有凹凸面12A。在防眩膜10中,如图1所示优选在透光性基材11的防眩层12的界面附近形成了混存区域11A,该混存区域11A中混存有透光性基材11与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下的光聚合性单体作为单体单元的树脂。在本说明书中,“重均分子量”为溶解在四氢呋喃(THF)等溶剂中并利用现有公知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通过聚苯乙烯换算得到的值。
防眩膜10的表面10A为凹凸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12上未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因而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为防眩膜10的表面10A。本说明书中的“功能层”是指在防眩膜中意图发挥出某种功能的层,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用于发挥出抗反射性、抗静电性或防污性等功能的层。功能层不仅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层。
在防眩膜10中,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且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是作为防眩膜整体进行测定时的值。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12上未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因而防眩膜10的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11和防眩层12构成的防眩膜10测定得到的值。另外,在例如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在防眩层上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的情况下,防眩膜的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防眩层和功能层构成的防眩膜测定得到的值。
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可使用雾度计(HM-15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通过基于JISK7136的方法进行测定。具体地说,使用雾度计,按照JISK7136测定防眩膜的总雾度值。其后藉由透明光学粘着层将三乙酸纤维素基材(富士胶片社制造,TD60UL)粘贴在防眩膜的表面。由此,防眩膜的表面的凹凸形状坍塌(潰れ),防眩膜的表面变得平坦。于是,在该状态下,使用雾度计(HM-15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按照JISK7136测定雾度值,从而求出内部雾度值。该内部雾度不考虑防眩膜中的表面的凹凸形状。
防眩膜10的总雾度值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上0.5%以下。优选内部雾度值实质上为0%。此处,“内部雾度值实质上为0%”的含义并不限于内部雾度值完全为0%的情况,其包括即使内部雾度值大于0%的情况也处于测定误差的范围内而内部雾度值可大致看作0%的范围(例如,0.3%以下的内部雾度值)。
在防眩膜10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的情况下,防眩膜10的表面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10的表面雾度值优选为0%以上1%以下、更优选为0%以上0.3%以下。表面雾度值是仅由于防眩膜中的表面的凹凸形状所致的雾度值,通过从总雾度值中减去内部雾度值来求出仅由于防眩膜中的表面的凹凸形状所致的表面雾度值。
在防眩膜10中,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满足下式(1)和式(2)。
C(0.25)-C(0.125)≥2%…(1)
C(0.125)≥65%…(2)
“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是指作为防眩膜整体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12上未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因而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11和防眩层12构成的防眩膜10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另外,例如在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在防眩层上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的情况下,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防眩层和功能层构成的防眩膜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
在本发明中,防眩膜需要满足上述式(1)和式(2)是由于下述理由。首先,在防眩膜中,为了得到防眩性,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中的凹凸有时发挥出了透镜那样的作用(透镜效果)。于是,在产生这样的透镜效果时,来自液晶显示屏等的分割像素的黑点矩阵或像素的透过光被随机地强调了,从而认为会产生晃眼。与透射图像鲜明度高的防眩膜相比,透射图像鲜明度低的防眩膜中作为透镜发挥作用的凹凸增多,认为具有晃眼情况恶化的倾向。本发明人针对这一点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研究结果,具体地说,在C(0.125)的值小于65%时,作为透镜发挥作用的凹凸会变得过多,晃眼情况会恶化。此外,本发明人进一步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其理由尚不清楚,但C(0.25)的值与C(0.125)的值之差小的防眩膜的透镜效果强于二者之差大的防眩膜,具有晃眼情况恶化的倾向。具体地说,若C(0.25)的值与C(0.125)的值之差小于2%,则透镜效果过强,晃眼情况恶化。由于这样的原因,防眩膜需要满足上述式(1)和式(2)。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抑制晃眼的方面考虑可预测到:C(0.25)的值与C(0.125)的值之差小时为好;若该二者之差大,则晃眼情况恶化。这种情况例如也可由日本特开2010-269504号公报得到证实。在该公报中记载了,从抑制晃眼的方面考虑,将使用0.125mm的光梳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与使用2.0mm的光梳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之比设为0.70以上和使该比优选为0.80以上0.93以下。即,在该公报中,尽管未使用0.25mm的光梳,但记载了上述比优选为0.70以上、更优选为0.80以上的情况,因而其指示出了使用0.125mm的光梳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与使用2.0mm的光梳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之差小的情况是优选的这样的方向性。而与此相对,与该预测相反地,在本发明中,为了抑制晃眼,使C(0.25)的值与C(0.125)的值之差为2%以上。从而可以说,满足上述(1)和(2)的防眩膜超出了依照现有防眩膜的技术水准可进行预测的范围。
C(0.25)的值与C(0.125)的值之差优选为3%以上、更优选为4%以上。从确保防眩性的方面考虑,C(0.25)的值与C(0.125)的值之差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7%以下。C(0.125)的值优选为75%以上。从确保防眩性的方面考虑,C(0.125)的值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
上述透射图像鲜明度可利用基于JISK7374的图像鲜明度的透射法的透射图像鲜明度测定装置进行测定。作为这样的测定装置,可以举出SUGATESTINSTRUMENTS社制造的图像清晰度测定仪ICM-1T等。
如图3所示,透射图像鲜明度测定装置200具备光源201、狭缝202、透镜203、透镜204、光梳205和受光器206。透射鲜明度测定装置200中,从光源201发出且通过了狭缝202的光利用透镜203成为平行光,该平行光照射至防眩膜10的透光性基材11侧,从防眩膜10的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透过的光被透镜204聚焦,通过了光梳205的光由受光器206接受,基于由该受光器206接受的光量,通过下式(5)计算出透射图像鲜明度C。
C(n)={(M-m)/(M+m)}×100(%)…(5)
式(5)中,C(n)为光梳的宽为n(mm)时的透射图像鲜明度(%),M为光梳的宽为n(mm)时的最高光量,m为光梳的宽为n(mm)时的最低光量。
光梳205可沿着光梳205的长度方向移动,具有遮光部分和透过部分。光梳205的遮光部分和透过部分的宽度比为1:1。此处,在JISK7374中,作为光梳,规定了宽为0.125mm、0.25mm、0.5mm、1.0mm、2.0mm这5种光梳。
<透光性基材>
作为透光性基材11,只要具有透光性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纤维素酰化物基材、环烯烃聚合物基材、聚碳酸酯基材、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基材、聚酯基材、或玻璃基材。
作为纤维素酰化物基材,例如可以举出三乙酸纤维素基材、二乙酸纤维素基材。作为环烯烃聚合物基材,例如可以举出由降冰片烯系单体和单环环烯烃单体等的聚合物形成的基材。
作为聚碳酸酯基材,例如可以举出以双酚类(双酚A等)为基础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基材、二甘醇双烯丙基碳酸酯等脂肪族聚碳酸酯基材等。
作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基材,例如可以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材、聚(甲基)丙烯酸乙酯基材、(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基材等。
作为聚酯基材,例如可以举出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构成成分的基材等。
作为玻璃基材,例如可以举出钠钙硅玻璃、硼硅酸盐玻璃、无碱玻璃等玻璃基材。
它们之中,纤维素酰化物基材由于延迟(retardation)优异、且与偏振元件的粘接容易而优选,进一步地,在纤维素酰化物基材中,优选三乙酸纤维素基材(TAC基材)。三乙酸纤维素基材是在可见光域380~780nm中能够使平均透光率为50%以上的透光性基材。三乙酸纤维素基材的平均透光率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
另外,作为三乙酸纤维素基材,除了纯粹的三乙酸纤维素以外,还可以为如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那样的还合用了乙酸以外的成分作为与纤维素形成酯的脂肪酸的物质。并且,在这些三乙酸纤维素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二乙酸纤维素等其它纤维素低级脂肪酸酯或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易滑剂等各种添加剂。
从延迟和耐热性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环烯烃聚合物基材;另外,从机械特性和耐热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聚酯基材。
透光性基材1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5μm以上1000μm以下;从处理性等方面出发,透光性基材11的厚度的下限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25μm以上。从薄膜化的方面出发,透光性基材11的厚度的上限优选为80μm以下。
<混存区域>
关于混存区域11A,如上所述,是混存有透光性基材11与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下的光聚合性单体作为单体单元的树脂的区域。该光聚合性单体与在防眩层12的后述粘合剂树脂14中作为单体单元含有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下的光聚合性单体相同。
混存区域11A的厚度优选为0.01μm以上1μ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防眩层12的后述凹凸面12A充分地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因而即使混存区域11A的厚度像这样地很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现有的抗反射膜中所形成的混存区域的厚度为3μm以上,因而与现有的抗反射膜中所形成的混存区域相比,可以说混存区域11A的厚度足够薄。此外,通过形成混存区域11A,能够进一步提高透光性基材11与防眩层12的密合性。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利用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充分地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因而在防眩膜10中也可以不形成这样的混存区域11A。即使在像这样不形成混存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因而即使是例如丙烯酸基材、环烯烃聚合物基材或聚酯基材等难以形成混存区域的基材,也能够用作透光性基材。
<防眩层>
防眩层12为发挥出防眩性的层。防眩层12可在发挥出防眩性的同时发挥出其它功能。具体地说,防眩层12可以为在发挥出防眩性的同时发挥出例如硬涂性、抗反射性、抗静电性或防污性等功能的层。
在防眩层12为除了发挥出防眩性以外还发挥出硬涂性的层的情况下,防眩层12在JISK5600-5-4(1999)所规定的铅笔硬度试验(4.9N负荷)中具有“H”以上的硬度。
防眩层12的表面如上所述为凹凸面12A。“防眩层的表面”是指防眩层的与透光性基材侧的面(防眩层的背面)相反一侧的面。
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的范围内时,内部雾度值不会对透射图像鲜明度带来影响,因而透射图像鲜明度受到防眩膜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防眩膜10的表面10A为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是否满足上述式(1)和式(2)是由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的凹凸形状来确定的。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防眩膜满足上述式(1)和式(2)这样的防眩层的凹凸面称为“特异的凹凸面”。
特异的凹凸面可通过对凹凸的数目、凹凸的尺寸或凹凸的倾斜角等进行适当调整来形成,作为对它们进行调整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A)使用含有在固化后成为粘合剂树脂的光聚合性化合物和微粒的防眩层用组合物来形成凹凸面的方法;(B)通过使用模具的转印方法来形成凹凸面的方法;(C)通过喷砂使防眩层的表面粗糙来形成凹凸面的方法;或(D)利用压纹辊对防眩层的表面赋予凹凸来形成凹凸面的方法;等等。它们之中,出于制造容易的原因,优选上述(A)的方法。
在上述(A)的方法中将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交联)而形成粘合剂树脂时,在不存在微粒的部分,光聚合性化合物产生固化收缩,因而整体收缩。与此相对,在存在微粒的部分,微粒不会产生固化收缩,因而仅是在微粒的上下所存在的光聚合性化合物产生固化收缩。由此,与不存在微粒的部分相比,在存在微粒的部分,防眩层的膜厚变厚,从而防眩层的表面成为凹凸面。由此,通过适当地选择微粒的种类或粒径以及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种类、并调整涂膜形成条件,能够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防眩层。
如图2所示,防眩层12含有粘合剂树脂14和微粒15,通过上述(A)的方法形成。
(粘合剂树脂)
粘合剂树脂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物(交联物)。粘合剂树脂除了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物(交联物)以外,还可以含有溶剂干燥型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光聚合性化合物具有至少1个光聚合性官能团。在本说明书中,“光聚合性官能团”为可通过光照射进行聚合反应的官能团。作为光聚合性官能团,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烯丙基等烯键式双键。需要说明的是,“(甲基)丙烯酰基”是指包含“丙烯酰基”和“甲基丙烯酰基”这两者的含义。此外,作为对光聚合性化合物进行聚合时所照射的光,可以举出可见光线以及紫外线、X射线、电子射线、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之类的电离射线。
作为光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举出光聚合性单体、光聚合性低聚物或光聚合性聚合物,可将它们适宜调整来使用。作为光聚合性化合物,优选光聚合性单体与光聚合性低聚物或光聚合性聚合物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混存区域11A的情况下,至少含有光聚合性单体作为光聚合性化合物。
光聚合性单体
光聚合性单体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下。通过使光聚合性单体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下,能够使光聚合性单体随着渗透到透光性基材11中的溶剂一起渗透到透光性基材11中。由此,在透光性基材11的防眩层12的界面附近能够形成混存区域11A,该混存区域11A用于缓和透光性基材11与防眩层12的折射率,混存有透光性基材11与含有该光聚合性单体作为单体单元的树脂。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光聚合性单体可以仅使用一种,也可以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光聚合性单体,优选具有2个(即2官能)以上光聚合性官能团的多官能单体。
作为2官能以上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八(甲基)丙烯酸酯、四季戊四醇十(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三(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二(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三(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二(甲基)丙烯酸酯、双甘油四(甲基)丙烯酸酯、金刚烷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冰片基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它们经PO、EO等改性得到的改性物。
它们之中,从得到硬度高的防眩层的方面考虑,优选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DPPA)等。
光聚合性低聚物
光聚合性低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大于1000且为10000以下。作为光聚合性低聚物,优选光聚合性官能团为3个(3官能)以上的多官能低聚物。作为光聚合性低聚物,优选2官能以上的多官能低聚物。作为多官能低聚物,可以举出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三聚氰胺(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等。
光聚合性聚合物
光聚合性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大于10000,作为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0以上80000以下、更优选为10000以上40000以下。重均分子量大于80000的情况下,由于粘度高,因而涂布适性会降低,所得到的防眩膜的外观可能会恶化。作为上述多官能聚合物,可以举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等。
溶剂干燥型树脂为热塑性树脂等仅通过使在涂布时为了调整固体成分而添加的溶剂进行干燥即可形成覆膜这样的树脂。在添加溶剂干燥型树脂的情况下,在形成防眩层12时,能够有效地防止涂液的涂布面的覆膜缺陷。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使用热塑性树脂。
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乙烯基醚系树脂、含卤素的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硅酮系树脂以及橡胶或弹性体等。
热塑性树脂优选为非结晶性且可溶于有机溶剂(特别是能够溶解2种以上的聚合物或固化性化合物的通用溶剂)中的树脂。从透明性、耐候性这样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等)等。
作为热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酚树脂、脲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脲醛共缩合树脂、硅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等。
(微粒)
微粒可以为无机微粒或有机微粒的任一种,它们之中,例如优选二氧化硅(SiO2)微粒、氧化铝微粒、二氧化钛微粒、氧化锡微粒、锑掺杂氧化锡(简称ATO)微粒、氧化锌微粒等无机氧化物微粒。无机氧化物微粒能够在防眩层中形成凝聚体,根据该凝聚体的凝聚程度的不同,能够形成特异的凹凸面。
作为有机微粒,例如可以举出塑料珠。关于塑料珠,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聚苯乙烯珠、三聚氰胺树脂珠、丙烯酸珠、丙烯酸-苯乙烯珠、硅酮珠、苯并胍胺珠、苯并胍胺·甲醛缩合珠、聚碳酸酯珠、聚乙烯珠等。
关于有机微粒,优选在上述固化收缩中微粒所具有的相对于固化收缩的抵抗力被适度调整。为了调整该相对于收缩的抵抗力,优选事先制作多个通过改变三维交联程度而制作的含有硬度不同的有机微粒的防眩膜,对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进行评价,从而选择适于形成特异的凹凸面的交联程度。
作为微粒使用无机氧化物颗粒的情况下,优选无机氧化物颗粒被施以表面处理。通过对无机氧化物微粒实施表面处理,能够适当地控制微粒在功能层12中的分布,并且还能够谋求微粒本身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皂化性的提高。
作为表面处理,优选将微粒的表面制成疏水性的疏水化处理。这样的疏水化处理可通过使微粒的表面与硅烷类或硅氮烷类等表面处理剂发生化学反应来得到。作为具体的表面处理剂,例如可以举出二甲基二氯硅烷、硅油、六甲基二硅氮烷、辛基硅烷、十六烷基硅烷、氨基硅烷、甲基丙烯酰硅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等。在微粒为无机氧化物微粒的情况下,在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表面存在羟基,但通过实施上述那样的疏水化处理,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表面存在的羟基减少、无机氧化物微粒通过BET法测得的比表面积减小,同时能够抑制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过度凝聚,能够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功能层。
作为微粒使用无机氧化物颗粒的情况下,优选无机氧化物微粒为非晶态的。这是由于,在无机氧化物颗粒为结晶性的情况下,由于该结晶结构中所含有的晶格缺陷,使得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路易斯酸盐增强,可能无法控制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过度凝聚。
微粒相对于防眩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由于微粒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上,因而能够更为确实地形成特异的凹凸面;并且由于微粒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下,因而凝聚体也不会过度地产生,能够抑制内部扩散和/或抑制在功能层的表面产生大的凹凸,从而能够抑制白浊感。微粒含量的下限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微粒含量的上限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
微粒在单颗粒状态下的形状优选为球状。通过使微粒的单颗粒为这样的球状,在将光学膜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面时,能够得到对比度优异的图像。此处的“球状”是指包括例如正球状、椭圆球状等、但不包括所谓无定形的形状的含义。
作为微粒使用有机微粒的情况下,从能够抑制微粒所致的光的漫射的方面考虑,优选通过改变折射率不同的树脂的共聚比来减小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例如使之小于0.01。有机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小于8.0μm、更优选为5.0μm以下。
图2所示的防眩层12是在上述(A)的方法中使用可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緩やかな凝集体)的微粒15来形成的。“松松的凝聚体”是指,微粒的凝聚体并非为块状的,而是具有包含屈曲部15A和被屈曲部15A夹在中间的内侧区域15B的结构的凝聚体,该屈曲部15A是通过一次颗粒连接而形成的。此处,在本说明书中,“屈曲部”是指也包括弯曲部在内的概念。作为具有屈曲部15A的形状,例如可以举出V字状、U字状、圆弧状、C字状、线团状、笼状等。屈曲部15A的两端可以闭合,例如微粒15可以为具有屈曲部15A的环状结构。
屈曲部15A可以由通过一次颗粒连接而形成的且呈屈曲状的1个微粒凝聚体构成,也可以由主干部和分枝部来构成,该主干部是通过一次颗粒连接形成的,该分枝部由主干部分枝出并且是通过一次颗粒连接形成的;此外还可由2个分枝部来构成,该2个分枝部由主干部分枝出并且在主干部联结。上述“主干部”是指微粒凝聚体中的最长部分。
内侧区域15B被粘合剂树脂14填埋。屈曲部15A优选按照从防眩层12的厚度方向夹着内侧区域15B的方式存在。
对于凝聚成块状的凝聚体,在固化后成为粘合剂树脂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固化收缩(聚合收缩)时,其以单一固体的形式起作用,因而防眩层的凹凸面与凝聚体的形状相对应。与此相对,微粒15松松地凝聚而成的凝聚体具有屈曲部15A和被屈曲部15A夹在中间的内侧区域15B,因而在固化收缩时作为具有缓冲作用的固体起作用。因此,微粒15松松地凝聚而成的凝聚体在固化收缩时容易地且均匀性地发生坍塌。从而,与微粒凝聚成块状的情况相比,凹凸面12A的形状平缓,并且不容易在一部分产生大的凹凸。
作为可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例如优选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微粒。由于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因而能够更为容易地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防眩层;并且由于平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下,因而能够抑制微粒所致的光的漫射、能够得到优异的暗室对比度。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的下限更优选为5nm以上,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的上限更优选为50n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由截面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且倍率为5万倍以上的显微镜)的图像测定得到的值。
在使用无机氧化物微粒作为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的情况下,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以上2.0μm以下。该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上时,能够容易地形成特异的凹凸面;并且其为2.0μm以下时,能够抑制微粒的凝聚体所致的光的漫射、能够得到暗室对比度优异的光学膜的图像像显示装置。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的下限优选为200nm以上、上限优选为1.5μm以下。
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为如下得到的粒径:从利用截面电子显微镜进行的观察(1万~2万倍左右)中选择包含大量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5μm见方的区域,测定该区域中的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将10个最大的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取平均,得到凝聚体的平均粒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是如下进行测定的:在利用任意平行的2条直线将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截面夹在中间时,将这2条直线间距离达到最大时的2条直线的组合中的直线间距离作为该粒径。另外,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可使用图像解析软件来算出。
在使用无机氧化物微粒作为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的情况下,防眩层的凹凸面中的凹凸优选仅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防眩层的凹凸面中的凹凸仅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是指,防眩层的凹凸面中的凹凸除了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以外,实质上不包括还因无机氧化物微粒以外的微粒而形成的情况。此处所说的“实质上不包括”是指,只要为不形成防眩层的凹凸面中的凹凸的微粒、或者即使形成凹凸也为不会影响防眩性的极少量,则防眩层也可以含有无机氧化物微粒以外的其它微粒。
无机氧化物微粒中,从形成松松的凝聚体、能够容易地形成特异的凹凸面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气相法二氧化硅。气相法二氧化硅是通过干式法制作的具有200nm以下粒径的非晶态二氧化硅,可通过使含有硅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气相中反应来得到。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使四氯化硅(SiCl4)等硅化合物在氧与氢的火焰中水解而生成的物质等。作为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市售品,可以举出NIPPONAEROSIL株式会社制造的AEROSILR805等。
在气相法二氧化硅中,有显示出亲水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和显示出疏水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它们之中,从水分吸收量少、容易在功能层用组合物中分散的方面考虑,优选显示出疏水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疏水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可以通过使上述那样的表面处理剂与气相法二氧化硅表面所存在的硅烷醇基发生化学反应而得到。从容易得到上述那样的凝聚体的方面考虑,气相法二氧化硅最优选进行了辛基硅烷处理。
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优选为100m2/g以上200m2/g以下。通过使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为100m2/g以上,气相法二氧化硅不会过度分散,容易形成适度的凝聚体;并且,通过使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为200m2/g以下,气相法二氧化硅不容易形成过大的凝聚体。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的下限更优选为120m2/g、进一步优选为140m2/g。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的上限更优选为180m2/g、进一步优选为165m2/g。
这样的防眩层12例如可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形成。首先,在透光性基材11的表面涂布下述的防眩层用组合物。作为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的方法,可以举出旋涂法、浸渍法、喷雾法、坡流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凹板印刷法、模涂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
防眩层用组合物至少含有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上述微粒。此外可根据需要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添加上述热塑性树脂、上述热固化性树脂、溶剂、聚合引发剂。进一步地,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根据提高防眩层的硬度、抑制固化收缩、控制折射率等目的,可以添加现有公知的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硅烷偶联剂、增稠剂、防着色剂、着色剂(颜料、染料)、消泡剂、流平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粘接赋予剂、阻聚剂、抗氧化剂、表面改性剂、易滑剂等。
(溶剂)
溶剂可出于以下目的来使用:为了易于涂布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而对粘度进行调整的目的;调整蒸发速度或相对于微粒的分散性、在防眩层形成时调整微粒的凝聚程度,从而易于形成特异的凹凸面的目的。作为溶剂,例如可示例出醇(例如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苯甲醇、PGME、乙二醇)、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MEK)、环己酮、甲基异丁基酮、二丙酮醇、环庚酮、二乙基酮等)、醚类(1,4-二氧六环、二氧戊环、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化碳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乳酸乙酯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二甲基亚砜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也可以为它们的混合物。
此外,如图1所示,在透光性基材11的与防眩层12的界面附近形成混存区域11A的情况下,作为溶剂,使用包含渗透性溶剂的溶剂,同时作为光聚合性化合物使用至少包含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下的光聚合性单体的化合物,该渗透性溶剂相对于透光性基材11的渗透性高、使透光性基材11溶解或溶胀。通过使用渗透性溶剂和光聚合性单体,在透光性基材11中不仅渗透性溶剂发生渗透、而且光聚合性单体也发生渗透,由此能够在透光性基材11的与防眩层12的界面附近形成混存有透光性基材11与含有光聚合性单体作为单体单元的树脂的混存区域11A。
作为渗透性溶剂,例如可以举出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MEK)、环己酮、甲基异丁基酮、二丙酮醇、环庚酮、二乙基酮)、酯类(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乳酸乙酯等)、醚类(1,4-二氧六环、二氧戊环、四氢呋喃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二甲基亚砜等)、苯酚类(苯酚、邻氯苯酚)等。并且也可以为它们的混合物。作为透光性基材使用三乙酸纤维素基材的情况下,它们之中,作为渗透性溶剂,例如优选为选自由甲基异丁基酮、甲基乙基酮、环己酮、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另外,作为透光性基材使用聚酯基材的情况下,优选邻氯苯酚。
(聚合引发剂)
聚合引发剂为通过光照射而发生分解、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或推进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交联)的成分。
聚合引发剂只要通过光照射能够放出引发自由基聚合的物质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米氏苯甲酰苯甲酸酯(Michler’sbenzoylbenzoate)、α-戊基肟酯(α-アミロキシムエステル)、噻吨酮类、苯丙酮类、苯偶酰类、苯偶姻类、酰基氧化膦类。还优选混合光敏剂进行使用,作为其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正丁胺、三乙胺、聚正丁基膦等。
作为上述聚合引发剂,在上述粘合剂树脂为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树脂系的情况下,优选单独或混合使用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苯偶姻、苯偶姻甲醚等。
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聚合引发剂的含量相对于光聚合性化合物100质量份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10.0质量份以下。通过使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为该范围内,能够充分确保硬涂性能、并且能够抑制固化障碍。
作为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原料的含有比例(固体成分)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为5质量%以上7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
(流平剂)
作为流平剂,出于避免防眩层形成贝纳德漩涡结构的原因,例如优选硅油、氟系表面活性剂等。在涂布含有溶剂的树脂组合物并进行干燥的情况下,在涂膜内在涂膜表面与内面会产生表面张力差等,从而在涂膜内引起大量的对流。由该对流产生的结构被称为贝纳德漩涡结构,成为在所形成的防眩层中产生桔皮皱纹(ゆず肌)或涂布缺陷之类问题的原因。
贝纳德漩涡结构有可能使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过大。在使用上述那样的流平剂时,由于能够防止该对流,因而不仅可得到没有缺陷或不均的防眩层,而且还容易调整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
作为防眩层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只要能够将各成分均匀混合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涂料摇摆器、珠磨机、捏合机、混合器等公知的装置来进行。
在透光性基材11的表面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之后,为了使涂膜状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干燥,将其传送到经加热的区域,利用各种公知的方法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干燥、使溶剂蒸发。此处,可通过对溶剂相对蒸发速度、固体成分浓度、涂布液温度、干燥温度、干燥风的风速、干燥时间、干燥区域的溶剂气氛浓度等进行选择来调整微粒的分布状态。
特别是,通过选择干燥条件来调整微粒的分布状态的方法简便,为优选的。作为具体的干燥温度优选为30~120℃、干燥风速优选为0.2~50m/s,通过进行1次或2次以上在该范围内适宜调整的干燥处理,能够将微粒的分布状态调整成所期望的状态。
此外,在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干燥时,渗透到透光性基材中的渗透性溶剂蒸发,而光聚合性化合物残存在透光性基材中。
其后对涂膜状的防眩层用组合物照射紫外线等光,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交联),从而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固化,形成防眩层12,同时形成混存区域11A。
在使用紫外线作为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固化时的光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由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氙弧、金属卤化物灯等发出的紫外线等。此外,作为紫外线的波长,可以使用190~380nm的波段。作为电子射线源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考克罗夫特-瓦尔顿(Cockcroft-Walton)型、范德格拉夫(VandeGraaff)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或者直线型、地那米(Dynamitron)型、高频型等的各种电子射线加速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用光聚合性化合物与溶剂干燥型树脂作为形成粘合剂树脂的材料,也能够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防眩层。具体地说,例如,使用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溶剂干燥型树脂和微粒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在透光性基材上形成防眩层用组合物的涂膜,与上述同样地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固化。作为形成粘合剂树脂的材料,在将光聚合性化合物与溶剂干燥型树脂合用的情况下,与仅使用光聚合性化合物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粘度、并且还能够减少固化收缩(聚合收缩),因而在干燥时和固化时,能够在不追从微粒的形状的情况下形成防眩层的凹凸面,能够形成特异的凹凸面。但是,由于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形状受到防眩层的膜厚等的影响,因而即使在利用这样的方法形成防眩层的情况下,也当然需要对防眩层的膜厚等进行适宜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防眩层12为1层结构,但只要满足上述式(1)和式(2),防眩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具体地说,防眩层可以为由表面为凹凸面的基底凹凸层和在基底凹凸层上形成的表面调整层构成的2层结构。基底凹凸层可以为防眩层12。表面调整层为用于填埋在基底凹凸层的表面存在的微细的凹凸而得到平滑的凹凸面的层、和/或用于调整在凹凸层的表面存在的凹凸的间隔、尺寸等的层。表面调整层的表面为凹凸面,表面调整层的凹凸面为特异的凹凸面。但是,在防眩层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制造工艺复杂、并且制造工艺的管理可能难于1层结构的情况,因而优选防眩层为1层结构。
从调整凹凸的方面考虑,表面调整层的膜厚优选为0.5μm以上20μm以下。表面调整层的膜厚的上限优选为12μm以下、更优选为8μm以下。表面调整层的膜厚的下限优选为3μm以上。
由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构成的防眩层可以通过使用基底凹凸层用组成物和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作为防眩层用组合物,并利用下述方法来形成。
作为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可以使用与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一栏中说明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同样的组成物。此外,作为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可以使用至少含有与上述粘合剂树脂一栏中说明的光聚合性化合物同样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中,除了光聚合性化合物以外,还可以含有与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一栏中说明的流平剂、溶剂同样的流平剂、溶剂等。
在形成由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构成的防眩层时,首先在透过性基材上涂布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在透光性基材上形成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的涂膜。然后,在将该涂膜干燥后,对涂膜照射紫外线等光,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交联),从而使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其后,在基底凹凸层上涂布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形成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的涂膜。然后,在将该涂膜干燥后,对涂膜照射紫外线等光,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交联),从而使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固化,形成表面调整层。由此,即使不使用可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也能够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防眩层。但是,由于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形状还受到涂膜的干燥条件以及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的膜厚等的影响,因而即使在利用这样的方法形成防眩层的情况下,也当然需要对涂膜的干燥条件以及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的膜厚等进行适宜调整。
<<防眩膜的物性>>
防眩膜10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全光线透过率为85%以上时,在将防眩膜10安装于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色彩再现性、可见性。全光线透过率更优选为90%以上。全光线透过率可使用雾度计(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制品编号:HM-150)按照基于JISK7361的方法进行测定。
在防眩膜10的表面10A,构成该表面10A的凹凸的平均间隔Sm优选为0.1mm以上0.8mm以下、更优选为0.3mm以上0.6mm以下。在防眩膜的表面,构成该表面的凹凸的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0.01°以上0.1°以下、更优选为0.03°以上0.08°以下。
在防眩膜10的表面10A,构成该表面的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02μm以上0.12μm以下、更优选为0.04μm以上0.10μm以下。在防眩膜的表面,构成该表面的凹凸的轮廓最大高度Ry优选为0.1μm以上0.8μm以下、更优选为0.3μm以上0.6μm以下。在防眩膜的表面,构成该表面的凹凸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优选为0.1μm以上0.7μm以下、更优选为0.2μm以上0.5μm以下。
上述“Sm”、“Ra”、“Ry”和“Rz”的定义基于JISB0601-1994。“θa”的定义基于表面粗糙度测定仪: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操作说明书(1995.07.20修订)。具体地说,θa由下式(6)表示。
θa=tan-1Δa…(6)
式中,Δa为以纵横比例表示斜率的值,是将各凹凸的极小部与极大部之差(相当于各凸部的高度)的总和除以基准长度得到的值。
Sm、θa、Ra、Ry、Rz例如可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仪(型号: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造)按照下述测定条件进行测定。
1)表面粗糙度检出部的触针((株)小坂研究所制造的商品名SE2555N(2μ标准))
·前端曲率半径2μm、顶角90度、材质金刚石
2)表面粗糙度测定仪的测定条件
·基准长度(粗糙度曲线的取样长度值λc):2.5mm
·评定长度(基准长度(取样长度值λc)×5):12.5mm
·触针的进给速度:0.5mm/s
·预备长度:(取样长度值λc)×2
·纵倍率:2000倍
·横倍率:10倍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防眩膜10满足上述式(1)和式(2),因而即使防眩膜10具有0%以上5%以下这样较低的总雾度、并且具有0%以上5%以下这样较低的内部雾度,基于上述理由,也能够抑制晃眼。
作为微粒,在使用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微粒(例如气相法二氧化硅)形成防眩层12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具有更低的总雾度值(例如1%以下的总雾度值)和更低的内部雾度值(例如实质上为0%的内部雾度值)的防眩膜10。即,由于防眩膜的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为透过防眩膜的透过光之中的通过前方散射而相对于入射光偏离2.5度以上的透过光的比例,因而只要能够降低相对于入射光偏离2.5度以上的透过光的比例,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就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平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微粒在防眩层12中不会凝聚成块状而形成松松的凝聚体,因而透过防眩层12的光在防眩层12中不易扩散。从而,在使用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微粒来形成防眩层12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相对于入射光偏离2.5度以上的透过光的发生,由此能够得到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更低的防眩膜10。
在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中的凹凸仅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可得到防眩性的平缓且具有均匀凹凸的凹凸面12A。因此,可得到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低、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晃眼的防眩膜10。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防眩膜10中,由于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并且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因而能够抑制亮度或透光性的降低。此外,由于能够抑制防眩膜10内部的屏幕图像光的漫射,因而不会有部分屏幕图像光变成杂散光,其结果,暗室对比度不会降低、并且图像也不会模糊。由此,能够将防眩膜10组装到4K2K(水平像素数3840×垂直像素数2160)这样的水平像素数为3000以上的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进行使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防眩膜10具备具有凹凸面12A的防眩层12,因而能够抑制在透光性基材11和防眩层12的界面处反射的光与由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反射的光的干涉。由此能够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此外,在形成混存区域11A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透光性基材11和防眩层12的界面处的反射,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
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中的凹凸仅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的情况下,还能够容易地不增大构成凹凸面12A的凹凸的倾斜角度。由此,不会产生外部光的过度漫射,从而能够抑制明室对比度的降低。此外还能够防止屏幕图像光变成杂散光,因而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暗室对比度。进而,由于具有适度的正反射成分,因而在显示动态图像时,图像的光泽和亮度会增加,能够得到跃动感。由此,能够得到兼具优异的对比度与跃动感的黑彩感。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满足上述式(1)和式(2)的防眩膜还能够提供晃眼的改善方法。
<<偏振片>>
防眩膜10例如可组装到偏振片中进行使用。图4为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偏振片的示意性构成图。如图4所示,偏振片20具备防眩膜10、偏振元件21和保护膜22。偏振元件21在透光性基材11的与形成有防眩层12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保护膜22设置在偏振元件21的与设有防眩膜10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保护膜22可以为相位差膜。
作为偏振元件21,例如可以举出通过碘等染色并进行了拉伸的聚乙烯醇膜、聚乙烯醇缩甲醛膜、聚乙烯醇缩醛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皂化膜等。在将防眩膜10与偏振元件21层叠时,优选预先对透光性基材11实施皂化处理。通过实施皂化处理,粘接性变好,还能够得到抗静电效果。
<<液晶面板>>
防眩膜10、偏振片20可组装到液晶面板中进行使用。图5为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液晶面板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5所示的液晶面板30具有从光源侧(背光单元侧)向着观察者侧依次层叠三乙酸纤维素膜(TAC膜)等保护膜31、偏振元件32、相位差膜33、接合剂层34、液晶盒35、接合剂层36、相位差膜37、偏振元件21、防眩膜10而成的结构。液晶盒35在2片玻璃基材间配置有液晶层、取向膜、电极层、滤色器等。
作为相位差膜33、37,可以举出三乙酸纤维素膜、环烯烃聚合物膜。相位差膜37可以与保护膜22相同。作为构成接合剂层34、36的接合剂,可以举出压敏接合剂(PSA)。
此外,在图5所示的液晶面板30中,也可将保护膜31换为防眩膜10。这种情况下,替换保护膜31的防眩膜10按照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为光源侧进行配置。
<<图像显示装置>>
防眩膜10、偏振片20、液晶面板30例如可以组装到4K2K(水平像素数3840×垂直像素数2160)这样的水平像素数为3000以上的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进行使用。作为图像显示装置,例如可以举出液晶显示屏(LCD)、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等离子体显示屏(PDP)、电致发光显示屏(ELD)、场发射显示屏(FED)、触控面板、平板电脑、电子纸等。图6是作为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一例的液晶显示屏的示意性构成图。
图6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40是水平像素数为3000以上的液晶显示屏。图像显示装置40由背光单元41、以及与背光单元41相比更靠近观察者侧进行配置的具备防眩膜10的液晶面板30构成。作为背光单元41,可以使用公知的背光单元。
在图6所示的图像显示装置40中,也可将保护膜31换为防眩膜10。这种情况下,替换保护膜31的防眩膜10按照防眩层12的凹凸面12A为光源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图7为本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示意性构成图。
<<防眩膜>>
如图7所示,防眩膜50至少具备透光性基材51、设置在透光性基材51上并且具有凹凸面52A的防眩层52、以及设置在防眩层52上的功能层53。透光性基材51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透光性基材11相同,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透光性基材51的防眩层52的界面附近,优选如图7所示形成了混存有透光性基材51与防眩层52的粘合剂树脂成分的混存区域51A。
防眩膜50的表面50A为凹凸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52上设置有功能层53,因而功能层53的表面53A成为防眩膜50的表面50A。
在防眩膜50中,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并且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50的总雾度值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上0.5%以下。内部雾度值优选实质上为0%。
在防眩膜50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的情况下,防眩膜50的表面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50的表面雾度值优选为0%以上1%以下、更优选为0%以上0.3%以下。
在防眩膜50中,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5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满足下式(1)和式(2)。
C(0.25)-C(0.125)≥2%…(1)
C(0.125)≥65%…(2)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52上设置有功能层53,因而防眩膜5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51、防眩层52和功能层53构成的防眩膜50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
C(0.25)的值与C(0.125)的值之差优选为3%以上、更优选为4%以上。C(0.125)的值优选为75%以上。为了确保防眩性,C(0.125)的值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防眩膜50满足上述(1)和(2),防眩膜50的表面50A的凹凸形状与防眩层52的凹凸面52A的凹凸形状也可以不同。此处,使用低折射率层作为功能层53的情况下,由于低折射率层的膜厚很薄,因而在低折射率层的表面,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形状可大致维持原样。从而,防眩膜50的表面50A(功能层53的表面53A)的凹凸形状实质上为防眩层52的凹凸面52A的凹凸形状。下面对使用低折射率层作为功能层53的情况进行说明。
防眩膜50优选具有与上述防眩膜的物性一栏中说明的物性同样的物性。
<防眩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眩层52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防眩层12相同,因而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
<低折射率层>
低折射率层为在来自外部的光(例如荧光灯、自然光等)在防眩膜的表面发生反射时用于使其反射率降低的层。低折射率层具有低于防眩层的折射率。具体地说,例如,低折射率层优选具有1.45以下的折射率、更优选具有1.42以下的折射率。
低折射率层的厚度没有限定,只要从通常为30nm~1μm左右的范围内适宜设定即可。低折射率层的厚度dA(nm)优选满足下式(7)。
dA=mλ/(4nA)…(7)
上述式中,nA表示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m表示正奇数,优选为1;λ为波长,优选为480nm以上580nm以下的范围的值。
从低反射率化的方面出发,低折射率层优选满足下式(8)。
120<nAdA<145…(8)
低折射率层为单层即可得到效果,但出于调整更低的最低反射率、或者调整更高的最低反射率的目的,也可以适当设置2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层。在设置2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优选在各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和厚度方面设有差异。
作为低折射率层,优选能够由1)含有二氧化硅、氟化镁等低折射率颗粒的树脂、2)属于低折射率树脂的氟系树脂、3)含有二氧化硅或氟化镁的氟系树脂、4)二氧化硅、氟化镁等低折射率物质的薄膜等中的任一种来构成。关于氟系树脂以外的树脂,可以使用与上述构成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同样的树脂。
另外,二氧化硅优选为中空二氧化硅微粒,这样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粒例如可按照日本特开2005-099778号公报的实施例中记载的制造方法来制作。
作为氟系树脂,可以使用至少在分子中含有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其聚合物。作为聚合性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具有光聚合性官能团、进行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等固化反应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此外还可以为同时兼具这些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相对于该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物是完全不具备上述那样的反应性基团等的物质。
作为光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广泛使用具有烯键式不饱和键的含氟单体。更具体地说,可示例出氟代烯烃类(例如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丁二烯、全氟-2,2-二甲基-1,3-间二氧杂环戊烯等)。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还有(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丁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己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辛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癸基)乙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甲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乙酯之类的在分子中具有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在分子中具有至少带有3个氟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14的氟代烷基、氟代环烷基或氟代亚烷基并具有至少2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含氟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等等。
作为上述进行热固化的极性基团,优选为例如羟基、羧基、氨基、环氧基等氢键形成性基团。它们不仅与涂膜的密合性优异,而且与二氧化硅等无机超微粒的亲和性也优异。作为具有热固化性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4-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氟乙烯-烃系乙烯基醚共聚物;环氧、聚氨酯、纤维素、苯酚、聚酰亚胺等各树脂的氟改性物等。
作为上述兼具光聚合性官能团与进行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可示例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部分和完全氟代烷基酯、链烯基酯、芳基酯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醚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酯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酮类等。
作为氟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树脂。包含至少一种作为上述具有电离射线固化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上述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之类的在分子中不含有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共聚物;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三氟氯乙烯、3,3,3-三氟丙烯、1,1,2-三氯-3,3,3-三氟丙烯、六氟丙烯之类的含氟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等。还可以使用在这些共聚物中含有硅酮成分的含硅酮偏二氟乙烯共聚物。作为该情况下的硅酮成分,可示例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乙基硅氧烷、(聚)二苯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含有偶氮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酮、苯基甲基硅酮、烷基·芳烷基改性硅酮、氟硅酮、聚醚改性硅酮、脂肪酸酯改性硅酮、聚甲基氢硅氧烷、含硅烷醇基硅酮、含烷氧基硅酮、含苯酚基硅酮、甲基丙烯酸改性硅酮、丙烯酸改性硅酮、氨基改性硅酮、羧酸改性硅酮、甲醇改性硅酮、环氧改性硅酮、巯基改性硅酮、氟改性硅酮、聚醚改性硅酮等。它们之中,优选具有二甲基硅氧烷结构的物质。
此外,由下述那样的化合物形成的非聚合物或聚合物还可以用作氟系树脂。即,可以使用下述化合物:使在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异氰酸酯基的含氟化合物与在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氨基、羟基、羧基之类的可与异氰酸酯基发生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使含氟聚醚多元醇、含氟烷基多元醇、含氟聚酯多元醇、含氟ε-己内酯改性多元醇之类的含氟多元醇与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等。
此外,在使用上述具有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聚合物的同时,还可以混合使用如上述防眩层12中所记载的各粘合剂树脂。进一步地,还能够适当使用用于使反应性基团等固化的固化剂、用于提高涂布性或赋予防污性的各种添加剂、溶剂。
在低折射率层的形成中,添加上述材料而成的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的粘度优选处于可得到优选涂布性的0.5~5mPa·s(25℃)、优选0.7~3mPa·s(25℃)的范围。由此能够实现可见光线的优异的抗反射层,并且能够形成均匀的、无涂布不均的薄膜,且还能够形成密合性特别优异的低折射率层。
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的固化手段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12中说明的相同。在为了进行固化处理而应用加热手段的情况下,优选将通过加热而产生例如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的热聚合引发剂添加到氟系树脂组合物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5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防眩膜50满足上述式(1)和式(2),因而出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理由,防眩膜50即使在具有0%以上5%以下这样较低的总雾度、且具有0%以上5%以下这样较低的内部雾度时,也能够抑制晃眼。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防眩层52上形成低折射率层作为功能层53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防眩膜50的外部光反射率。由于外部光反射率降低,因而防眩膜50的透光率相对上升,从而能够提高防眩膜50的透光率。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图8为本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示意性构成图。
<<防眩膜>>
如图8所示,防眩膜60具备透光性基材61以及设置在透光性基材61上并且具有凹凸面62A的防眩层62。在防眩膜60中,在透光性基材61的防眩层62的界面附近,优选如图8所示形成了混存有透光性基材61与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下的光聚合性单体作为单体单元的树脂的混存区域61A。
防眩膜60的表面60A为凹凸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62上未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因而防眩层62的凹凸面62A为防眩膜60的表面60A。
在防眩膜60中,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且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是作为防眩膜整体进行测定时的值。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62上未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因而防眩膜60的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61和防眩层62构成的防眩膜60测定得到的值。另外,在例如像第4实施方式那样在防眩层上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的情况下,防眩膜的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防眩层和功能层构成的防眩膜测定得到的值。
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可以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进行测定。
防眩膜60的总雾度值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上0.5%以下。优选内部雾度值实质上为0%。此处,“内部雾度值实质上为0%”的含义并不限于内部雾度值完全为0%的情况,其包括即使内部雾度值大于0%的情况也处于测定误差的范围内而内部雾度值可大致看作0%的范围(例如,0.3%以下的内部雾度值)。
在防眩膜60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的情况下,防眩膜60的表面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60的表面雾度值优选为0%以上1%以下、更优选为0%以上0.3%以下。表面雾度值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表面雾度值含义相同,可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进行测定。
在防眩膜60中,在将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时的防眩膜60表面60A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μm]、将短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且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0μm时的防眩膜60表面60A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1000)[μm]时,满足下式(3)和式(4)。
Ra(100)/Ra(100-1000)≤0.5…(3)
0.04μm≤Ra(100-1000)≤0.12μm…(4)
上述“长波长截止波长”是指,在求解防眩膜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时,为了除去比该截止波长更长的波长的凹凸而设定的波长。从而,在进行Ra(100)的测定时,除去比100μm更长的波长的凹凸;在进行Ra(100-1000)的测定时,除去比1000μm更长的波长的凹凸。另外,上述“短波长截止波长”是指,在求解防眩膜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时,为了除去具有比该截止波长更短的波长的凹凸而设定的波长。从而,在进行Ra(100-1000)的测定时,除去比100μm更短的波长的凹凸。
另外,关于上述“防眩膜的表面”,在防眩层上形成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的情况下,是指功能层的表面;在防眩层上未形成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的情况下,是指防眩层的表面。此外,上述“功能层的表面”是指功能层的与透光性基材侧的面(功能层的背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述“防眩层的表面”是指防眩层的与透光性基材侧的面(防眩层的背面)相反一侧的面。在图8所示的防眩膜60中,由于在防眩层62上未设置低折射率层,因而防眩膜60的表面60A为防眩层62的表面。
本发明人发现,具有比1000μm更长的波长的凹凸表现为防眩膜整体的波纹,与光学特性无直接关系;具有100μm~1000μm波长的凹凸为以光学特性的形式反映到人眼中的区域,防眩性主要由具有该范围的波长的凹凸来确定;另外,尽管具有小于100μm波长的凹凸不能由人眼直接观察到,但其造成凹凸的微细变形,成为晃眼的原因。即,具有小于100μm的波长的凹凸成分越强,越容易发生晃眼。需要说明的是,在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增大时,防眩性也增强,具有晃眼也增强的倾向。因此,在本发明中,为了抑制晃眼、并且淡化在图像显示面的映入像的轮廓,使Ra(100)/Ra(100-1000)的值为0.5以下、并且使Ra(100-1000)的值为0.04μm以上0.12μm以下。使Ra(100)/Ra(100-1000)的值为0.5以下的原因在于,该值大于0.5时,Ra(100)的比例多,因而可能会发生晃眼。另外,使Ra(100-1000)的值为0.04μm以上0.12μm以下的原因在于,Ra(100-1000)的值小于0.04μm时,防眩性弱,因而无法淡化映入像的轮廓;另外在Ra(100-1000)的值大于0.12μm时,尽管防眩性增强,但是会发生晃眼。需要说明的是,在JISB0601-1994中规定了测定算术平均粗糙度时的取样长度值,但JISB0601-1994中规定的取样长度值为0.08mm等,因而与本发明的截止波长完全不同。
从进一步抑制晃眼的方面考虑,防眩膜60的表面60A的Ra(100)优选满足下式(9)。Ra(100)可以为0μm。
Ra(100)≤0.03μm…(9)
Ra(100-1000)的下限优选为0.045μm以上、更优选为0.05μm以上。Ra(100-1000)的上限优选为0.1μm以下、更优选为0.08μm以下。
防眩膜表面的Ra(100)和Ra(100-1000)的测定通过测定防眩膜的表面形状而得到。作为测定表面形状的装置,可以举出接触式表面粗糙度计、非接触式表面粗糙度计(例如干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它们之中,出于测定的简便性的原因,优选干涉显微镜。作为这样的干涉显微镜,可以举出Zygo社制造的“NewView”系列等。
测定表面形状时的采样间隔优选为4μm以下。采样间隔大于4μm时,可能无法精确地估算对晃眼带来影响的微细变形。测定面积越广越优选,在至少为500μm×500μm以上、更优选为2mm×2mm以上的区域进行测定为宜。
<透光性基材、混存区域>
透光性基材61和混存区域61A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透光性基材11和混存区域11A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防眩层>
防眩层62为发挥出防眩性的层。防眩层62可以在发挥出防眩性的同时发挥出其它功能。具体地说,防眩层62可以为在发挥出防眩性的同时发挥出例如硬涂性、抗反射性、抗静电性或防污性等功能的层。
防眩层62为除了发挥出防眩性以外还发挥出硬涂性的层的情况下,防眩层62在JISK5600-5-4(1999)所规定的铅笔硬度试验(4.9N负荷)中具有“H”以上的硬度。
防眩层62的表面如上所述为凹凸面62A。“防眩层的表面”是指防眩层的与透光性基材侧的面(防眩层的背面)相反一侧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防眩膜60的表面60A为防眩层62的凹凸面62A,因而防眩膜60的表面60A是否满足上述式(3)和式(4)是由防眩层62的凹凸面62A的凹凸形状来确定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中,将本实施方式中的防眩膜满足上述式(3)和式(4)这样的防眩层的凹凸面称为“特异的凹凸面”。
本实施方式的特异的凹凸面可通过对凹凸的数目、凹凸的尺寸、或凹凸的倾斜角等进行适宜调整来形成,作为对它们进行调整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A)使用含有在固化后成为粘合剂树脂的光聚合性化合物和微粒的防眩层用组合物来形成凹凸面的方法;(B)通过使用模具的转印方法来形成凹凸面的方法;(C)通过喷砂使防眩层的表面粗糙来形成凹凸面的方法;或(D)利用压纹辊对防眩层的表面赋予凹凸来形成凹凸面的方法;等等。它们之中,出于制造容易的原因,优选上述(A)的方法。
在上述(A)的方法中将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交联)而形成粘合剂树脂时,在不存在微粒的部分,光聚合性化合物产生固化收缩,因而整体收缩。与此相对,在存在微粒的部分,微粒不会产生固化收缩,因而仅是在微粒的上下所存在的光聚合性化合物产生固化收缩。由此,与不存在微粒的部分相比,在存在微粒的部分,防眩层的膜厚变厚,从而防眩层的表面成为凹凸面。由此,通过适当地选择微粒的种类或粒径以及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种类、并调整涂膜形成条件,能够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防眩层。
如图9所示,防眩层62含有粘合剂树脂64和微粒65,通过上述(A)的方法形成。
(粘合剂树脂)
粘合剂树脂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粘合剂树脂相同,因而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
(微粒)
微粒可以为无机微粒或有机微粒的任一种,它们之中,例如优选二氧化硅(SiO2)微粒、氧化铝微粒、二氧化钛微粒、氧化锡微粒、锑掺杂氧化锡(简称ATO)微粒、氧化锌微粒等无机氧化物微粒。无机氧化物微粒能够在防眩层中形成凝聚体,根据该凝聚体的凝聚程度的不同,能够形成特异的凹凸面。
作为有机微粒,例如可以举出塑料珠。关于塑料珠,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聚苯乙烯珠、三聚氰胺树脂珠、丙烯酸珠、丙烯酸-苯乙烯珠、硅酮珠、苯并胍胺珠、苯并胍胺·甲醛缩合珠、聚碳酸酯珠、聚乙烯珠等。
关于有机微粒,优选在上述固化收缩中微粒所具有的相对于固化收缩的抵抗力被适度调整。为了调整该相对于收缩的抵抗力,优选事先制作多个通过改变三维交联程度而制作的含有硬度不同的有机微粒的防眩膜,对防眩膜表面的凹凸形状进行评价,从而选择适于形成特异的凹凸面的交联程度。
作为微粒使用无机氧化物颗粒的情况下,优选无机氧化物颗粒被施以表面处理。通过对无机氧化物微粒实施表面处理,能够适当地控制微粒在功能层12中的分布,并且还能够谋求微粒本身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皂化性的提高。
作为表面处理,优选将微粒的表面制成疏水性的疏水化处理。这样的疏水化处理可通过使微粒的表面与硅烷类或硅氮烷类等表面处理剂发生化学反应来得到。作为具体的表面处理剂,例如可以举出二甲基二氯硅烷、硅油、六甲基二硅氮烷、辛基硅烷、十六烷基硅烷、氨基硅烷、甲基丙烯酰硅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等。在微粒为无机氧化物微粒的情况下,在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表面存在羟基,但通过实施上述那样的疏水化处理,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表面存在的羟基减少、无机氧化物微粒通过BET法测得的比表面积减小,同时能够抑制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过度凝聚,能够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功能层。
作为微粒使用无机氧化物颗粒的情况下,优选无机氧化物微粒为非晶态的。这是由于,在无机氧化物颗粒为结晶性的情况下,由于该结晶结构中所含有的晶格缺陷,使得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路易斯酸盐增强,可能无法控制无机氧化物微粒的过度凝聚。
微粒相对于防眩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由于微粒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上,因而能够更为确实地形成特异的凹凸面;并且由于微粒的含量为5.0质量%以下,因而凝聚体也不会过度地产生,能够抑制内部扩散和/或抑制在功能层的表面产生大的凹凸,从而能够抑制白浊感。微粒含量的下限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微粒含量的上限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
微粒在单颗粒状态下的形状优选为球状。通过使微粒的单颗粒为这样的球状,在将光学膜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面时,能够得到对比度优异的图像。此处的“球状”是指包括例如正球状、椭圆球状等、但不包括所谓无定形的形状的含义。
作为微粒使用有机微粒的情况下,从能够抑制微粒所致的光的漫射的方面考虑,优选通过改变折射率不同的树脂的共聚比来减小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例如使之小于0.01。有机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优选小于8.0μm、更优选为5.0μm以下。
图9所示的防眩层62是在上述(A)的方法中使用可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65来形成的。“松松的凝聚体”是指,微粒的凝聚体并非为块状的,而是具有包含屈曲部65A和被屈曲部65A夹在中间的内侧区域65B的结构的凝聚体,该屈曲部65A是通过一次颗粒连接而形成的。此处,在本说明书中,“屈曲部”是指也包括弯曲部在内的概念。作为具有屈曲部65A的形状,例如可以举出V字状、U字状、圆弧状、C字状、线团状、笼状等。屈曲部65A的两端可以闭合,例如微粒65可以为具有屈曲部65A的环状结构。
屈曲部65A可以由通过一次颗粒连接而形成的且呈屈曲状的1个微粒凝聚体构成,也可以由主干部和分枝部来构成,该主干部是通过一次颗粒连接形成的,该分枝部由主干部分枝出并且是通过一次颗粒连接形成的;此外还可由2个分枝部来构成,该2个分枝部由主干部分枝出并且在主干部联结。上述“主干部”是指微粒凝聚体中的最长部分。
内侧区域65B被粘合剂树脂64填埋。屈曲部65A优选按照从防眩层62的厚度方向夹着内侧区域65B的方式存在。
对于凝聚成块状的凝聚体,在固化后成为粘合剂树脂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的固化收缩(聚合收缩)时,其以单一固体的形式起作用,因而防眩层的凹凸面与凝聚体的形状相对应。与此相对,微粒65松松地凝聚而成的凝聚体具有屈曲部65A和被屈曲部65A夹在中间的内侧区域65B,因而在固化收缩时作为具有缓冲作用的固体起作用。因此,微粒65松松地凝聚而成的凝聚体在固化收缩时容易地且均匀性地发生坍塌。从而,与微粒凝聚成块状的情况相比,凹凸面62A的形状平缓,并且不容易在一部分产生大的凹凸。
作为可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例如优选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微粒。由于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因而能够更为容易地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防眩层;并且由于平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下,因而能够抑制微粒所致的光的漫射、能够得到优异的暗室对比度。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的下限更优选为5nm以上,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的上限更优选为50n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由截面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且倍率为5万倍以上的显微镜)的图像测定得到的值。
在使用无机氧化物微粒作为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的情况下,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以上2.0μm以下。该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上时,能够容易地形成特异的凹凸面;并且其为2.0μm以下时,能够抑制微粒的凝聚体所致的光的漫射、能够得到暗室对比度优异的光学膜的图像像显示装置。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的下限优选为200nm以上、上限优选为1.5μm以下。
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为如下得到的粒径:从利用截面电子显微镜进行的观察(1万~2万倍左右)中选择包含大量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5μm见方的区域,测定该区域中的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将10个最大的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取平均,得到凝聚体的平均粒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是如下进行测定的:在利用任意平行的2条直线将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截面夹在中间时,将这2条直线间距离达到最大时的2条直线的组合中的直线间距离作为该粒径。另外,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可使用图像解析软件来算出。
在使用无机氧化物微粒作为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的情况下,防眩层的凹凸面中的凹凸优选仅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防眩层的凹凸面中的凹凸仅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是指,防眩层的凹凸面中的凹凸除了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以外,实质上不包括还因无机氧化物微粒以外的微粒而形成的情况。此处所说的“实质上不包括”是指,只要为不形成防眩层的凹凸面中的凹凸的微粒、或者即使形成凹凸也为不会影响防眩性的极少量,则防眩层也可以含有无机氧化物微粒以外的其它微粒。
无机氧化物微粒中,从形成松松的凝聚体、能够容易地形成特异的凹凸面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气相法二氧化硅。气相法二氧化硅是通过干式法制作的具有200nm以下粒径的非晶态二氧化硅,可通过使含有硅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气相中反应来得到。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使四氯化硅(SiCl4)等硅化合物在氧与氢的火焰中水解而生成的物质等。作为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市售品,可以举出NIPPONAEROSIL株式会社制造的AEROSILR805等。
在气相法二氧化硅中,有显示出亲水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和显示出疏水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它们之中,从水分吸收量少、容易在功能层用组合物中分散的方面考虑,优选显示出疏水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疏水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可以通过使上述那样的表面处理剂与气相法二氧化硅表面所存在的硅烷醇基发生化学反应而得到。从容易得到上述那样的凝聚体的方面考虑,气相法二氧化硅最优选进行了辛基硅烷处理。
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优选为100m2/g以上200m2/g以下。通过使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为100m2/g以上,气相法二氧化硅不会过度分散,容易形成适度的凝聚体;并且,通过使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为200m2/g以下,气相法二氧化硅不容易形成过大的凝聚体。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的下限更优选为120m2/g、进一步优选为140m2/g。气相法二氧化硅的BET比表面积的上限更优选为180m2/g、进一步优选为165m2/g。
这样的防眩层62例如可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形成。首先,在透光性基材61的表面涂布下述的防眩层用组合物。作为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的方法,可以举出旋涂法、浸渍法、喷雾法、坡流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凹板印刷法、模涂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
防眩层用组合物至少含有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上述微粒。此外可根据需要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添加上述热塑性树脂、上述热固化性树脂、溶剂、聚合引发剂。进一步地,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根据提高防眩层的硬度、抑制固化收缩、控制折射率等目的,可以添加现有公知的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硅烷偶联剂、增稠剂、防着色剂、着色剂(颜料、染料)、消泡剂、流平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粘接赋予剂、阻聚剂、抗氧化剂、表面改性剂、易滑剂等。
(溶剂、聚合引发剂、流平剂)
溶剂、聚合引发剂和流平剂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溶剂、聚合引发剂和流平剂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8所示,在透光性基材61的与防眩层62的界面附近形成混存区域61A的情况下,作为溶剂,使用包含渗透性溶剂的溶剂,同时作为光聚合性化合物使用至少包含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下的光聚合性单体的化合物,该渗透性溶剂相对于透光性基材61的渗透性高、使透光性基材61溶解或溶胀。通过使用渗透性溶剂和光聚合性单体,在透光性基材61中不仅渗透性溶剂发生渗透、而且光聚合性单体也发生渗透,由此能够在透光性基材61的与防眩层62的界面附近形成混存有透光性基材61与含有光聚合性单体作为单体单元的树脂的混存区域61A。渗透性溶剂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渗透性溶剂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作为防眩层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只要能够将各成分均匀混合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涂料摇摆器、珠磨机、捏合机、混合器等公知的装置来进行。
在透光性基材61的表面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之后,为了使涂膜状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干燥,将其传送到经加热的区域,利用各种公知的方法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干燥、使溶剂蒸发。此处,可通过对溶剂相对蒸发速度、固体成分浓度、涂布液温度、干燥温度、干燥风的风速、干燥时间、干燥区域的溶剂气氛浓度等进行选择来调整微粒的分布状态。
特别是,通过选择干燥条件来调整微粒的分布状态的方法简便,为优选的。作为具体的干燥温度优选为30~120℃、干燥风速优选为0.2~50m/s,通过进行1次或2次以上在该范围内适宜调整的干燥处理,能够将微粒的分布状态调整成所期望的状态。
此外,在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干燥时,渗透到透光性基材中的渗透性溶剂蒸发,而光聚合性化合物残存在透光性基材中。
其后对涂膜状的防眩层用组合物照射紫外线等光,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交联),从而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固化,形成防眩层62,同时形成混存区域61A。
在使用紫外线作为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固化时的光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由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氙弧、金属卤化物灯等发出的紫外线等。此外,作为紫外线的波长,可以使用190~380nm的波段。作为电子射线源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考克罗夫特-瓦尔顿(Cockcroft-Walton)型、范德格拉夫(VandeGraaff)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或者直线型、地那米(Dynamitron)型、高频型等的各种电子射线加速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用光聚合性化合物与溶剂干燥型树脂作为形成粘合剂树脂的材料,也能够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防眩层。具体地说,例如,使用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溶剂干燥型树脂和微粒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在透光性基材上形成防眩层用组合物的涂膜,与上述同样地使防眩层用组合物固化。作为形成粘合剂树脂的材料,在将光聚合性化合物与溶剂干燥型树脂合用的情况下,与仅使用光聚合性化合物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粘度、并且还能够减少固化收缩(聚合收缩),因而在干燥时和固化时,能够在不追从微粒的形状的情况下形成防眩层的凹凸面,能够形成特异的凹凸面。但是,由于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形状受到防眩层的膜厚等的影响,因而即使在利用这样的方法形成防眩层的情况下,也当然需要对防眩层的膜厚等进行适宜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防眩层62为1层结构,但只要满足上述式(3)和式(4),防眩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具体地说,防眩层可以为由表面为凹凸面的基底凹凸层和在基底凹凸层上形成的表面调整层构成的2层结构。基底凹凸层可以为防眩层62。表面调整层为用于填埋在基底凹凸层的表面存在的微细的凹凸而得到平滑的凹凸面的层、和/或用于调整在凹凸层的表面存在的凹凸的间隔、尺寸等的层。表面调整层的表面为凹凸面,表面调整层的凹凸面为特异的凹凸面。但是,在防眩层为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制造工艺复杂、并且制造工艺的管理可能难于1层结构的情况,因而优选防眩层为1层结构。
从调整凹凸的方面考虑,表面调整层的膜厚优选为0.5μm以上20μm以下。表面调整层的膜厚的上限优选为12μm以下、更优选为8μm以下。表面调整层的膜厚的下限优选为3μm以上。
由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构成的防眩层可以通过使用基底凹凸层用组成物和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作为防眩层用组合物,并利用下述方法来形成。
作为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可以使用与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一栏中说明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同样的组成物。此外,作为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可以使用至少含有与上述粘合剂树脂一栏中说明的光聚合性化合物同样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中,除了光聚合性化合物以外,还可以含有与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一栏中说明的流平剂、溶剂同样的流平剂、溶剂等。
在形成由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构成的防眩层时,首先在透过性基材上涂布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在透光性基材上形成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的涂膜。然后,在将该涂膜干燥后,对涂膜照射紫外线等光,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交联),从而使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固化,形成基底凹凸层。其后,在基底凹凸层上涂布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形成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的涂膜。然后,在将该涂膜干燥后,对涂膜照射紫外线等光,使光聚合性化合物聚合(交联),从而使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固化,形成表面调整层。由此,即使不使用可形成松松的凝聚体的微粒,也能够形成具有特异的凹凸面的防眩层。但是,由于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形状还受到涂膜的干燥条件以及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的膜厚等的影响,因而即使在利用这样的方法形成防眩层的情况下,也当然需要对涂膜的干燥条件以及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的膜厚等进行适宜调整。
<<防眩膜的物性>>
在防眩膜60中,在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6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1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优选满足下式(1)和式(2)。
C(0.25)-C(0.125)≥2%…(1)
C(0.125)≥65%…(2)
“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是指作为防眩膜整体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62上未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因而防眩膜6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61和防眩层62构成的防眩膜60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另外,例如在像第4实施方式那样在防眩层上设置低折射率层等功能层的情况下,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使用由透光性基材、防眩层和功能层构成的防眩膜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
C(0.25)的值与C(0.125)的值之差优选为3%以上、更优选为4%以上。C(0.125)的值优选为75%以上。从确保防眩性的方面考虑,C(0.125)的值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
上述透射图像鲜明度可利用基于JISK7374的图像鲜明度的透射法的透射图像鲜明度测定装置进行测定。作为这样的测定装置,可以举出SUGATESTINSTRUMENTS社制造的图像清晰度测定仪ICM-1T等。
防眩膜60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全光线透过率为85%以上时,在将防眩膜60安装于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色彩再现性、可见性。全光线透过率更优选为90%以上。全光线透过率可使用雾度计(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制品编号:HM-150)按照基于JISK7361的方法进行测定。
在防眩膜60的表面60A,构成该表面60A的凹凸的平均间隔Sm优选为0.1mm以上0.8mm以下、更优选为0.3mm以上0.6mm以下。在防眩膜的表面,构成该表面的凹凸的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0.01°以上0.1°以下、更优选为0.03°以上0.08°以下。
在防眩膜60的表面60A,构成该表面60A的凹凸的轮廓最大高度Ry优选为0.1μm以上0.8μm以下、更优选为0.3μm以上0.6μm以下。在防眩膜60的表面60A,构成该表面60A的凹凸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优选为0.1μm以上0.7μm以下、更优选为0.2μm以上0.5μm以下。
上述“Sm”、“Ry”、“Rz”的定义基于JISB0601-1994。“θa”的定义基于表面粗糙度测定仪: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操作说明书(1995.07.20修订)。具体地说,θa由上述式(6)表示。
Sm、θa、Ry、Rz例如可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仪(型号: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造)利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测定条件同样的测定条件进行测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防眩膜60的表面60A的Ra(100)和Ra(100-1000)满足上述式(3)和式(4),因而即使防眩膜10具有0%以上5%以下这样较低的总雾度、并且具有0%以上5%以下这样较低的内部雾度,基于上述理由,也能够抑制晃眼、并且能够淡化映入像的轮廓。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6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防眩膜60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在防眩膜60满足上述式(1)和式(2)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晃眼。
作为微粒,在使用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微粒(例如气相法二氧化硅)形成防眩层62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具有更低的总雾度值(例如1%以下的总雾度值)和更低的内部雾度值(例如实质上为0%的内部雾度值)的防眩膜60。即,由于防眩膜的总雾度和内部雾度为透过防眩膜的透过光之中的通过前方散射而相对于入射光偏离2.5度以上的透过光的比例,因而只要能够降低相对于入射光偏离2.5度以上的透过光的比例,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就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平均一次粒径为10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微粒在防眩层62中不会凝聚成块状而形成松松的凝聚体,因而透过防眩层62的光在防眩层62中不易扩散。从而,在使用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的无机氧化物微粒来形成防眩层62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相对于入射光偏离2.5度以上的透过光的发生,由此能够得到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更低的防眩膜60。
在防眩层62的凹凸面62A中的凹凸仅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可得到防眩性的平缓且具有均匀凹凸的凹凸面62A。因此,可得到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值低、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晃眼的防眩膜60。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防眩膜60中,由于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并且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因而能够抑制亮度或透光性的降低。此外,由于能够抑制防眩膜60内部的屏幕图像光的漫射,因而不会有部分屏幕图像光变成杂散光,其结果,暗室对比度不会降低、并且图像也不会模糊。由此,能够将防眩膜10组装到4K2K(水平像素数3840×垂直像素数2160)这样的水平像素数为3000以上的超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中进行使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防眩膜60具备具有凹凸面62A的防眩层62,因而能够抑制在透光性基材61和防眩层62的界面处反射的光与由防眩层62的凹凸面62A反射的光的干涉。由此能够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此外,在形成混存区域61A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透光性基材61和防眩层62的界面处的反射,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干涉条纹的发生。
防眩层62的凹凸面62A中的凹凸仅因无机氧化物微粒而形成的情况下,还能够容易地不增大构成凹凸面62A的凹凸的倾斜角度。由此,不会产生外部光的过度漫射,从而能够抑制明室对比度的降低。此外还能够防止屏幕图像光变成杂散光,因而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暗室对比度。进而,由于具有适度的正反射成分,因而在显示动态图像时,图像的光泽和亮度会增加,能够得到跃动感。由此,能够得到兼具优异的对比度与跃动感的黑彩感。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满足上述式(3)和式(4)的防眩膜还能够提供晃眼的改善方法。
<<偏振片、液晶面板、图像显示装置>>
如图10~图12所示,防眩膜6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组装到例如偏振片70、液晶面板80、图像显示装置90中进行使用。在图10~图12中,附以与图4~图6同样符号的部件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防眩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省略与第3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图13为本实施方式的防眩膜的示意性构成图。
<<防眩膜>>
如图13所示,防眩膜100至少具备透光性基材101、设置在透光性基材101上并且具有凹凸面102A的防眩层102、以及设置在防眩层102上的功能层103。透光性基材101与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透光性基材61相同,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透光性基材61的防眩层62的界面附近,优选如图13所示形成了混存有透光性基材61与防眩层62的粘合剂树脂的成分的混存区域101A。
防眩膜100的表面100A为凹凸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防眩层102上设置有功能层103,因而功能层103的表面103A成为防眩膜100的表面100A。
在防眩膜100中,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并且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100的总雾度值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上0.5%以下。内部雾度值优选实质上为0%。
在防眩膜100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的情况下,防眩膜100的表面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防眩膜100的表面雾度值优选为0%以上1%以下、更优选为0%以上0.3%以下。
在防眩膜100中,在将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时的防眩膜100表面100A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μm]、将短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且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0μm时的防眩膜100表面100A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1000)[μm]时,满足下式(3)和式(4)。
Ra(100)/Ra(100-1000)≤0.5…(3)
0.04μm≤Ra(100-1000)≤0.12μm…(4)
从进一步抑制晃眼的方面考虑,防眩膜100的表面100A的Ra(100)优选满足下式(10)。Ra(100)可以为0μm。
Ra(100)≤0.03μm…(10)
Ra(100-1000)的下限优选为0.045μm以上、更优选为0.05μm以上。Ra(100-1000)的上限优选为0.1μm以下、更优选为0.08μ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防眩膜100的表面100A的凹凸形状满足上述(3)和(4),防眩膜100的表面100A的凹凸形状与防眩层102的凹凸面102A的凹凸形状也可以不同。此处,使用低折射率层作为功能层103的情况下,由于低折射率层的膜厚很薄,因而在低折射率层的表面,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形状可大致维持原样。从而,防眩膜100的表面100A(功能层103的表面103A)的凹凸形状实质上为防眩层102的凹凸面102A的凹凸形状。下面对使用低折射率层作为功能层103的情况进行说明。
防眩膜100优选具有与上述防眩膜的物性一栏中说明的物性同样的物性。
<防眩层>
本实施方式中,防眩层102与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防眩层62相同,因而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
<低折射率层>
低折射率层与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低折射率层53相同,因而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防眩膜100的表面100A的Ra(100)和Ra(100-1000)满足上述式(3)和式(4),因而即使防眩膜100具有0%以上5%以下这样较低的总雾度、并且具有0%以上5%以下这样较低的内部雾度,基于上述理由,也能够抑制晃眼、并且能够淡化映入像的轮廓。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防眩层102上形成低折射率层作为功能层103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防眩膜100的外部光反射率。由于外部光反射率降低,因而防眩膜50的透光率相对上升,从而能够提高防眩膜100的透光率。
实施例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下面举出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记载。
<<实施例A>>
<防眩层用组合物的制备>
首先按下述所示组成混配各成分,得到防眩层用组合物。
(防眩层用组合物A1)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5质量份
·二氧化硅微粒(甲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2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2)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3质量份
·二氧化硅微粒(甲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5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3)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7质量份
·二氧化硅微粒(甲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2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4)
·球状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珠(折射率1.52、平均一次粒径5μm、积水化成品社制造):4质量份
·异氰脲酸EO改性二丙烯酸酯(产品名“M-215”、东亚合成社制造):50质量份
·PMMA树脂(溶剂干燥型树脂、分子量75,000、三菱丽阳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3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5)
(1)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
·球状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珠(折射率1.52、平均一次粒径5μm、积水化成品社制造):8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1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2)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35质量份
·甲苯:11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6)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5质量份
·二氧化硅微粒(甲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2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90质量份
·异丙醇:2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7)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7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90质量份
·异丙醇:2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8)
·球状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珠(折射率1.52、平均一次粒径5μm、积水化成品社制造):4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70质量份
·异氰脲酸EO改性二丙烯酸酯(产品名“M-215”、东亚合成社制造):3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3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9)
(1)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
·球状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珠(折射率1.52、平均一次粒径5μm、积水化成品社制造):10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1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2)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35质量份
·甲苯:11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A10)
·球状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珠(折射率1.52、平均一次粒径5μm、积水化成品社制造):5质量份
·异氰脲酸EO改性二丙烯酸酯(产品名“M-215”、东亚合成社制造):50质量份
·PMMA树脂(溶剂干燥型树脂、分子量75,000、三菱丽阳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3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的制备>
按如下所示组成来混配各成分,得到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A。
(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A)
·中空二氧化硅微粒(中空二氧化硅微粒的固体成分:20质量%、溶液:甲基异丁基酮、平均粒径:50nm):40质量份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产品名:PETIA、DaicelSciTech社制造):1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27;BASFJapan社制造):0.35质量份
·改性硅油(X22164E;信越化学工业社制造):0.5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MIBK):320质量份
·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PGMEA):161质量份
<实施例A1>
准备作为透光性基材的厚度6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富士胶片社制造,TD60UL),在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的单面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A1,形成涂膜。接下来,对于所形成的涂膜以0.2m/s的流速使5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来进行干燥,从而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在氮气气氛(氧浓度200ppm以下)下按照累积光量为10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从而形成4μm厚度(固化时)的防眩层,制作实施例A1的防眩膜。
<实施例A2>
在实施例A2中,使干燥条件为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之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A3>
在实施例A3中,除了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2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A4>
在实施例A4中,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3;使干燥条件为以5.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之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A5>
在实施例A5中,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4;使固化时的厚度为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A6>
在实施例A6中,准备作为透光性基材的厚度6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富士胶片社制造,TD60UL),在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的单面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A5的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形成涂膜。接下来,对于所形成的涂膜,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来进行干燥,从而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在氮气气氛(氧浓度200ppm以下)下按照累积光量为5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从而形成3μm厚度(固化时)的基底凹凸层。进一步在基底凹凸层上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A5的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形成涂膜,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来进行干燥,从而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在氮气气氛(氧浓度200ppm以下)下按照累积光量为10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形成表面调整层,按照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的合计厚度为6μm(固化时)来形成防眩层,制作实施例A6的防眩膜。
<实施例A7>
在实施例A7中,除了使紫外线的累积光量为50mJ/cm2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在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上形成防眩层。接下来,在防眩层的表面按照干燥后(40℃×1分钟)的膜厚为0.1μm的方式涂布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A,在氮气气氛(氧浓度200ppm以下)下以累积光量为100mJ/cm2进行紫外线照射使其固化而形成低折射率层,制作实施例A7的光学膜。
<比较例A1>
在比较例A1中,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6;使干燥条件为以1.0m/s的流速使5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之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A2>
比较例A2中,除了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7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A3>
比较例A3中,除了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6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A4>
比较例A4中,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8;使固化时的厚度为4.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A5>
在比较例A5中,除了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5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9以外,与实施例A6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A6>
比较例A6中,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A10;使固化时的厚度为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A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透射图像鲜明度的测定>
在实施例A1~A7和比较例A1~A6中得到的各防眩膜中,如下测定透射图像鲜明度。首先准备图像清晰度测定仪(型号:ICM-1T、SUGATESTINSTRUMENTS社制造)。然后按照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侧为图像清晰度测定仪的光源侧的方式设置实施例A1~A7和比较例A1~A6的各防眩膜,按照基于JISK7374的透射法的图像鲜明度的测定法测定透射图像鲜明度。作为光梳使用0.125mm宽、0.25mm宽的光梳。并且求出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透射图像鲜明度(C(0.25))与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透射图像鲜明度(C(0.125))之差(C(0.25)-C(0.125))。另外,为了进行参考,使用0.5mm宽、1.0mm宽、2.0mm宽的光梳,与上述同样地测定实施例A1~A7和比较例A1~A6的各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求出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C(0.125))、使用0.5mm宽的光梳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C(0.5))、使用1.0mm宽的光梳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C(1.0))和使用2.0mm宽的光梳测定得到的透射图像鲜明度(C(2.0))之和。
<晃眼评价(1)>
在实施例A1~A7和比较例A1~A6中得到的各防眩膜中,在防眩膜的未形成防眩层的面利用透明粘着剂粘贴玻璃板(厚度3mm)。进一步将该玻璃板中的未贴合防眩膜的玻璃面与350ppi黑点矩阵(玻璃厚度0.7mm)的未形成矩阵的玻璃面用水贴合。对于这样得到的试样,在黑点矩阵侧设置白色面光源(HAKUBA制LIGHTBOX、平均亮度1000cd/m2),从而模拟发生晃眼。从防眩膜侧利用CCD照相机(KP-M1、C转接环、近摄接圈;PK-11A尼康、照相机镜头;50mm,F1.4sNIKKOR)对其进行拍摄。设CCD照相机与防眩膜的距离为250mm,按照CCD照相机的焦距对准防眩膜来进行调节。将利用CCD照相机拍摄的图像导入到个人计算机中,利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Plusver.6.2;MediaCybernetics社制造)如下进行解析。首先,从导入的图像中选取200×160像素的评价处,在该评价处变换成16bit灰度。接着,从滤波器指令的强调标签(強調タブ)中选择低通滤波器,在3×3、次数3、强度10的条件下实施滤波。由此除去黑点矩阵图案来源的成分。接着选择平坦化,在背景:暗、对象(オブジェクト)宽度10的条件下进行阴影校正。接着,在对比度强调指令下以对比度:96、亮度:48的形式进行对比度强调。将所得到的图像转换为8bit灰度,对于其中的150×110像素,计算出每个像素的值的偏差作为标准偏差值,从而将晃眼数值化。该数值化的晃眼值越小,可以说晃眼越少。
<晃眼评价(2)>
对于实施例A1~A7和比较例A1~A6中得到的各防眩膜,如下进行晃眼的评价。以亮度为1500cd/m2的灯箱(白色面光源)、350ppi的黑点矩阵玻璃、防眩膜的顺序从下方起重叠,在该状态下,以30cm左右的距离从上下、左右各种角度由15名被测者进行目视评价。判断是否感到晃眼,通过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13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10~12人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7~9人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6人以下
<总雾度、内部雾度、表面雾度测定>
对于上述实施例A1~A7和比较例A1~A6中得到的各防眩膜,如下进行总雾度、内部雾度、表面雾度的测定。首先使用雾度计(HM-15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按照JISK7136测定防眩膜的总雾度值。其后在防眩层的表面藉由透明光学粘着层粘贴三乙酸纤维素基材(富士胶片社制造,TD60UL)。由此使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形状坍塌、使防眩膜的表面平坦。在该状态下,使用雾度计(HM-15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按照JISK7136测定雾度值,求出内部雾度值。并通过从总雾度值减去内部雾度值来求出表面雾度值。
<Sm、θa、Ra、Ry和Rz的测定>
对于实施例A1~A7和比较例A1~A6中得到的各防眩膜的表面(在无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为防眩层的表面、在有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为低折射率层的表面)进行Sm、θa、Ra、Ry和Rz的测定。Sm、Ra、Ry和Rz的定义为基于JISB0601-1994中的定义,θa为基于表面粗糙度测定仪: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操作说明书(1995.07.20修订)中的定义。
关于Sm、θa、Ra、Ry和Rz,具体地说,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仪(型号: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造)按照下述测定条件进行测定。
1)表面粗糙度检出部的触针((株)小坂研究所制造的商品名SE2555N(2μ标准))
·前端曲率半径2μm、顶角90度、材质金刚石
2)表面粗糙度测定仪的测定条件
·基准长度(粗糙度曲线的取样长度值λc):2.5mm
·评定长度(基准长度(取样长度值λc)×5):12.5mm
·触针的进给速度:0.5mm/s
·预备长度:(取样长度值λc)×2
·纵倍率:2000倍
·横倍率:10倍
将结果列于下述表1和表2。
如表1所示,在比较例A1~A6中,未得到防眩膜的C(0.25)与C(0.125)之差为2%以上、且C(0.125)为65%以上的防眩膜,因而无法抑制晃眼。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A1~A7中,得到了防眩膜的C(0.25)与C(0.125)之差为2%以上、且C(0.125)为65%以上的防眩膜,因而即使在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为0%以上5%以下的防眩膜中也抑制了晃眼。
需要说明的是,若对实施例A1~A7的防眩膜与比较例A1~A6的防眩膜中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之和进行比较,则由表1可以了解到,实施例A1~A7的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之和有大于比较例A1~A6的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之和的情况、也有小于比较例A1~A6的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之和的情况。根据该结果可以理解,由透射图像鲜明度之和无法对防止晃眼性进行评价。
另外,由于晃眼评价1的结果与晃眼评价2的结果相对应,因而可以判断,在晃眼评价1中使用的测定方法具有可靠性。
<<实施例B>>
<防眩层用组合物的制备>
首先,按照如下所示组成混配各成分,得到防眩层用组合物。
(防眩层用组合物B1)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5质量份
·二氧化硅微粒(甲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2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B2)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7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B3)
·球状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珠(折射率1.52、平均一次粒径5μm、积水化成品社制造):4质量份
·异氰脲酸EO改性二丙烯酸酯(产品名“M-215”、东亚合成社制造):50质量份
·PMMA树脂(溶剂干燥型树脂、分子量75,000、三菱丽阳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3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B4)
(1)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
·球状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珠(折射率1.52、平均一次粒径5μm、积水化成品社制造):8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1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2)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35质量份
·甲苯:11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B5)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5质量份
·二氧化硅微粒(甲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2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9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2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B6)
·二氧化硅微粒(辛基硅烷处理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12nm、NIPPONAEROSIL社制造):0.7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9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2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B7)
(1)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
·球状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珠(折射率1.52、平均一次粒径5μm、积水化成品社制造):12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15质量份
·甲苯:70质量份
·异丙醇:4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2)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50质量份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产品名“V-4000BA”、DIC社制造):5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84、BASF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产品名“TSF4460”、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社制造):0.035质量份
·甲苯:110质量份
·环己酮:40质量份
<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的制备>
按照如下所示组成来混配各成分,得到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
(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B)
·中空二氧化硅微粒(中空二氧化硅微粒的固体成分:20质量%、溶液:甲基异丁基酮、平均粒径:50nm):40质量份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产品名:PETIA、DaicelSciTech社制造):1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27;BASFJapan社制造):0.35质量份
·改性硅油(X22164E;信越化学工业社制造):0.5质量份
·甲基异丁基酮(MIBK):320质量份
·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PGMEA):161质量份
<实施例B1>
准备作为透光性基材的厚度6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富士胶片社制造,TD60UL),在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的单面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B1,形成涂膜。接下来,对于所形成的涂膜以0.5m/s的流速使5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来进行干燥,从而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在氮气气氛(氧浓度200ppm以下)下按照累积光量为10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从而形成4μm厚度(固化时)的防眩层,制作实施例B1的防眩膜。
<实施例B2>
实施例B2中,除了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2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B3>
实施例B3中,除了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3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实施例B4>
在实施例B4中,准备作为透光性基材的厚度60μm的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富士胶片社制造,TD60UL),在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的单面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B4的基底凹凸层用组合物,形成涂膜。接下来,对于所形成的涂膜,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来进行干燥,从而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在氮气气氛(氧浓度200ppm以下)下按照累积光量为5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从而形成3μm厚度(固化时)的基底凹凸层。进一步在基底凹凸层上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B4的表面调整层用组合物,形成涂膜,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来进行干燥,从而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在氮气气氛(氧浓度200ppm以下)下按照累积光量为100mJ/cm2的方式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形成表面调整层,按照基底凹凸层和表面调整层的合计厚度为6μm(固化时)的方式来形成防眩层,制作实施例B4的防眩膜。
<实施例B5>
在实施例B5中,除了使紫外线的累积光量为50mJ/cm2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在三乙酸纤维素树脂膜上形成防眩层。接下来,在防眩层的表面按照干燥后(40℃×1分钟)的膜厚为0.1μm的方式涂布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在氮气气氛(氧浓度200ppm以下)下以累积光量100mJ/cm2的方式进行紫外线照射使其固化而形成低折射率层,制作实施例B5的光学膜。
<比较例B1>
在比较例1中,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5;使干燥条件为以4.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之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B2>
在比较例2中,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1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6;使干燥条件为以2.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15秒、之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使70℃的干燥空气流通30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B1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比较例B3>
在比较例B3中,除了不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4而使用防眩层用组合物B7以外,与实施例B4同样地制作防眩膜。
<Ra(100)和Ra(100-1000)的测定>
对于实施例B1~B5和比较例B1~B3中得到的各防眩膜的表面(在无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为防眩层的表面、在有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为低折射率层的表面),使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进行算术平均粗糙度Ra(100)的测定。另外使短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并且使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0μm来进行算术平粗糙度Ra(100-1000)的测定。
在实施例B1~B5和比较例B1~B3中得到的各防眩膜的与形成有防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藉由透明粘着剂粘贴玻璃板而制成样品,使用白色干涉显微镜(NewView6300、Zygo社制造)在下述条件下进行防眩膜的表面形状的测定·解析。需要说明的是,解析软件使用MetroProver8.3.2的AdvancedTextureApplication。
[测定条件]
物镜:2.5倍
变焦:2倍
数据点数:992×992点
分辨率(每1点的间隔):2.2μm
[解析条件]
Removed:None
HighFFTFilter:Fixed
LowFFTFilter:Fixed
HighFilterWavelen:100μm
LowFilterWavelen:1000μm
在以上条件下,设定取样长度值100μm和1000μm的滤波器。
Removespikes:on
SpikeHeight(xRMS):2.5
在以上条件下,能够除去尖峰状的噪音。
接着,利用上述解析软件(MetroProver8.3.2-AdvancedTextureApplication)来显示三波段图(ThreeBandMap)。显示画面的“HighBand”中的Ra相当于Ra(100),“MidBand”中的Ra相当于Ra(100-1000)。
<晃眼评价(1)>
在实施例B1~B5和比较例B1~B3中得到的各防眩膜中,在防眩膜的未形成防眩层的面利用透明粘着剂粘贴玻璃板(厚度3mm)。进一步将该玻璃板中的未贴合防眩膜的玻璃面与350ppi黑点矩阵(玻璃厚度0.7mm)的未形成矩阵的玻璃面用水贴合。对于这样得到的试样,在黑点矩阵侧设置白色面光源(HAKUBA制LIGHTBOX、平均亮度1000cd/m2),从而模拟发生晃眼。从防眩膜侧利用CCD照相机(KP-M1、C转接环、近摄接圈;PK-11A尼康、照相机镜头;50mm,F1.4sNIKKOR)对其进行拍摄。设CCD照相机与防眩膜的距离为250mm,按照CCD照相机的焦距对准防眩膜来进行调节。将利用CCD照相机拍摄的图像导入到个人计算机中,利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Plusver.6.2;MediaCybernetics社制造)如下进行解析。首先,从导入的图像中选取200×160像素的评价处,在该评价处变换成16bit灰度。接着,从滤波器指令的强调标签中选择低通滤波器,在3×3、次数3、强度10的条件下实施滤波。由此除去黑点矩阵图案来源的成分。接着选择平坦化,在背景:暗、对象宽度10的条件下进行阴影校正。接着,在对比度强调指令下以对比度:96、亮度:48的形式进行对比度强调。将所得到的图像转换为8bit灰度,对于其中的150×110像素,计算出每个像素的值的偏差作为标准偏差值,从而将晃眼数值化。该数值化的晃眼值越小,可以说晃眼越少。
<晃眼评价(2)>
对于实施例B1~B5和比较例B1~B3中得到的各防眩膜,如下进行晃眼的评价。以亮度为1500cd/m2的灯箱(白色面光源)、350ppi的黑点矩阵玻璃、防眩膜的顺序从下方起重叠,在该状态下,以30cm左右的距离从上下、左右各种角度由15名被测者进行目视评价。判断是否感到晃眼,通过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13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10~12人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7~9人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6人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为“△”时,可以判断为未感觉晃眼的水平。
<映入防止性>
在实施例B1~B5和比较例B1~B3中得到的各防眩膜的三乙酸纤维素基材的与形成有防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藉由透明粘着剂粘贴用于防止背面反射的黑亚克力(丙烯酸)板,制成样品。在明室环境下由15名被测者通过目视观察该样品,按下述基准对于映入防止性进行评价。关于此处的“映入防止性”,以在样品中的映入像轮廓模糊的情况为良好。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数为9人以下
<总雾度、内部雾度、表面雾度测定>
对于上述实施例B1~B5和比较例B1~B3中得到的各防眩膜,如下进行总雾度、内部雾度、表面雾度的测定。首先使用雾度计(HM-15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按照JISK7136测定防眩膜的总雾度值。其后在防眩层的表面藉由透明光学粘着层粘贴三乙酸纤维素基材(富士胶片社制造,TD60UL)。由此使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凹凸形状坍塌、使防眩膜的表面平坦。在该状态下,使用雾度计(HM-15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按照JISK7136测定雾度值,求出内部雾度值。并通过从总雾度值减去内部雾度值来求出表面雾度值。
<Sm、θa、Ry和Rz的测定>
对于实施例B1~B5和比较例B1~B3中得到的各防眩膜的表面(在无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为防眩层的表面、在有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为低折射率层的表面)进行Sm、θa、Ra、Ry和Rz的测定。Sm、Ra、Ry和Rz的定义为基于JISB0601-1994中的定义,θa为基于表面粗糙度测定仪: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操作说明书(1995.07.20修订)中的定义。
关于Sm、θa、Ry和Rz,具体地说,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仪(型号: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造)按照下述测定条件进行测定。
1)表面粗糙度检出部的触针((株)小坂研究所制造的商品名SE2555N(2μ标准))
·前端曲率半径2μm、顶角90度、材质金刚石
2)表面粗糙度测定仪的测定条件
·基准长度(粗糙度曲线的取样长度值λc):2.5mm
·评定长度(基准长度(取样长度值λc)×5):12.5mm
·触针的进给速度:0.5mm/s
·预备长度:(取样长度值λc)×2
·纵倍率:2000倍
·横倍率:10倍
将结果列于下述表3和表4。
【表4】
如表3所示,在比较例B1~B3中,未得到Ra(100)/Ra(100-1000)为0.5以下、且Ra(100-1000)为0.04μm以上0.12μm以下的防眩膜,因而无法抑制晃眼、或未得到良好的映入防止性。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B1~B5中,得到了Ra(100)/Ra(100-1000)为0.5以下、且Ra(100-1000)为0.04μm以上0.12μm以下的防眩膜,因而即使在总雾度值和内部雾度为0%以上5%以下的防眩膜中,也能够抑制晃眼,并得到了良好的映入防止性。
另外,由于晃眼评价1的结果与晃眼评价2的结果相对应,因而可以判断,在晃眼评价1中使用的测定方法具有可靠性。
符号的说明
10、50、60、100…防眩膜
10A、50A、60A、100A…表面
11、51、61、101…透光性基材
11A、51A、61A、101A…混存区域
12、52、62、102…防眩层
12A、52A、62A、102A…凹凸面
14、64…粘合剂树脂
15、65…微粒
20…偏振片
21…偏振元件
30…液晶面板
40…图像显示装置
53、103…功能层

Claims (15)

1.一种防眩膜,其具备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该防眩层设置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且具有凹凸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膜的表面为凹凸面;
所述防眩膜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所述防眩膜的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
设使用0.1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所述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125)、设使用0.25mm宽的光梳测定的所述防眩膜的透射图像鲜明度为C(0.25)时,满足下式(1)和式(2),
C(0.25)-C(0.125)≥2%…(1)
C(0.125)≥65%…(2)。
2.一种防眩膜,其具备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该防眩层设置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且具有凹凸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膜的表面为凹凸面;
所述防眩膜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所述防眩膜的内部雾度值为0%以上5%以下;
将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时的所述防眩膜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μm]、将短波长截止波长为100μm且长波长截止波长为1000μm时的所述防眩膜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100-1000)[μm]时,满足下式(3)和式(4),
Ra(100)/Ra(100-1000)≤0.5…(3)
0.04μm≤Ra(100-1000)≤0.12μm…(4)。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防眩层的所述凹凸面为所述防眩膜的所述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防眩膜进一步具备设于所述防眩层上的功能层,所述功能层的表面为所述防眩膜的所述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防眩层含有粘合剂树脂与微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微粒为无机氧化物微粒。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无机氧化物微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100nm以下。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无机氧化物微粒为表面进行了疏水化处理的无机氧化物微粒。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无机氧化物微粒在所述防眩层内形成了凝聚体,所述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上2.0μ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其中,所述防眩膜的总雾度值为0%以上1%以下,所述防眩膜的内部雾度值实质上为0%。
11.一种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偏振元件和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该偏振元件形成在所述防眩膜的所述透光性基材的与形成有所述防眩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
12.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
13.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具备权利要求11所述的偏振片。
14.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膜、且水平像素数为3000以上。
15.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1所述的偏振片、且水平像素数为3000以上。
CN201480031004.4A 2013-07-05 2014-06-19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1052644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53185.3A CN106405710B (zh) 2013-07-05 2014-06-19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2012A JP5924311B2 (ja) 2013-07-05 2013-07-05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142012 2013-07-05
JP2013-150873 2013-07-19
JP2013150873A JP5976602B2 (ja) 2013-07-19 2013-07-19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CT/JP2014/066251 WO2015001966A1 (ja) 2013-07-05 2014-06-19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53185.3A Division CN106405710B (zh) 2013-07-05 2014-06-19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4407A true CN105264407A (zh) 2016-01-20
CN105264407B CN105264407B (zh) 2018-01-02

Family

ID=521435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53185.3A Active CN106405710B (zh) 2013-07-05 2014-06-19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201480031004.4A Active CN105264407B (zh) 2013-07-05 2014-06-19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53185.3A Active CN106405710B (zh) 2013-07-05 2014-06-19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04300B2 (zh)
KR (2) KR101751157B1 (zh)
CN (2) CN106405710B (zh)
TW (2) TWI598618B (zh)
WO (1) WO201500196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6459A (zh) * 2017-06-26 2019-01-01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偏光片、液晶显示装置及偏光片的制备方法
CN110054418A (zh) * 2018-01-18 2019-07-26 Agc株式会社 玻璃板和显示装置
CN110622046A (zh) * 2017-05-15 2019-12-27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透明物品以及透明物品的制造方法
CN114585951A (zh) * 2019-10-17 2022-06-03 株式会社大赛璐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N115516342A (zh) * 2020-03-09 2022-12-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防反射部件、具备该防眩性防反射部件的偏光板、表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以及防眩性防反射部件的筛选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51157B1 (ko) 2013-07-05 2017-06-26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편광판, 액정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6634685B2 (ja) * 2015-03-03 2020-01-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6391820B2 (ja) * 2015-06-01 2018-09-19 八光産業株式会社 グラスライニング、グラスライニングの製造方法及びグラスライニング機器の洗浄方法
JP6819156B2 (ja) * 2015-11-11 2021-01-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6730803B2 (ja) * 2015-12-18 2020-07-2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光学体の形成方法、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
JP6880829B2 (ja) * 2016-03-04 2021-06-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加飾成形品、加飾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転写シート
JP6852731B2 (ja) * 2016-04-25 2021-03-3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光学シート及び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
WO2018155404A1 (ja) * 2017-02-24 2018-08-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レンズ
CN110869821B (zh) * 2017-08-04 2021-12-21 株式会社大赛璐 防眩膜
CN107728372B (zh) * 2017-10-31 2020-06-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07656399A (zh) * 2017-11-01 2018-02-02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
KR102215026B1 (ko) 2017-11-28 2021-02-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시인성 개선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663732B (zh) * 2018-05-10 2021-09-14 明基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雾度防眩膜及偏光板
TWI667303B (zh) * 2018-08-02 2019-08-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硬塗層光學膜、具有此硬塗層光學膜的偏光板、及含此硬塗層光學膜及/或偏光板的影像顯示裝置
CN113167939B (zh) * 2019-02-12 2023-03-10 株式会社大赛璐 笔输入设备用表面材料
US11372137B2 (en) * 2019-05-29 2022-06-28 Apple Inc. Textured cover assemblies for display applications
KR20220141588A (ko) * 2021-04-13 2022-10-20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편광 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5284A1 (en) * 2000-10-31 2002-07-04 Kazuhiro Nakamura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70253064A1 (en) * 2006-04-08 2007-11-01 Toru Ookubo Antiglare light diffusing member and display having antiglare light diffusing member
JP2008046497A (ja) * 2006-08-18 2008-02-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1779146A (zh) * 2008-06-09 2010-07-14 索尼公司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CN102004278A (zh) * 2009-08-28 2011-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偏光膜、层压体和液晶显示装置
TW201316045A (zh) * 2011-10-12 2013-04-1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4649B2 (ja) 2003-08-28 2012-10-3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積層体
JP2010102186A (ja) * 2008-10-24 2010-05-0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848072B2 (ja) 2009-03-30 2011-12-28 日本製紙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407545B2 (ja) * 2009-05-19 2014-0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5229108B2 (ja) 2009-05-21 2013-07-03 東洋紡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積層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導電性積層シート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
KR101771104B1 (ko) 2011-05-27 2017-08-2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방현 필름, 이를 이용한 편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JP5778997B2 (ja) 2011-05-31 2015-09-1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30015935A (ko) 2011-08-05 2013-02-1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방현성 반사방지 코팅 조성물, 이를 이용한 방현성 반사방지 필름, 편광판 및 표시장치
JP2013037323A (ja) 2011-08-11 2013-02-21 Lintec Corp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653378B2 (ja) 2011-09-27 2015-01-14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CN103998953B (zh) * 2011-12-26 2017-03-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1751157B1 (ko) 2013-07-05 2017-06-26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편광판, 액정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5924311B2 (ja) 2013-07-05 2016-05-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5284A1 (en) * 2000-10-31 2002-07-04 Kazuhiro Nakamura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70253064A1 (en) * 2006-04-08 2007-11-01 Toru Ookubo Antiglare light diffusing member and display having antiglare light diffusing member
JP2008046497A (ja) * 2006-08-18 2008-02-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1779146A (zh) * 2008-06-09 2010-07-14 索尼公司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CN102004278A (zh) * 2009-08-28 2011-04-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偏光膜、层压体和液晶显示装置
TW201316045A (zh) * 2011-10-12 2013-04-1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2046A (zh) * 2017-05-15 2019-12-27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透明物品以及透明物品的制造方法
CN109116459A (zh) * 2017-06-26 2019-01-01 深超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偏光片、液晶显示装置及偏光片的制备方法
CN110054418A (zh) * 2018-01-18 2019-07-26 Agc株式会社 玻璃板和显示装置
CN114585951A (zh) * 2019-10-17 2022-06-03 株式会社大赛璐 光学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途
CN115516342A (zh) * 2020-03-09 2022-12-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防反射部件、具备该防眩性防反射部件的偏光板、表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以及防眩性防反射部件的筛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52795A (ko) 2016-05-12
KR20150119104A (ko) 2015-10-23
CN106405710A (zh) 2017-02-15
WO2015001966A1 (ja) 2015-01-08
US9835768B2 (en) 2017-12-05
US20160195642A1 (en) 2016-07-07
US9804300B2 (en) 2017-10-31
CN105264407B (zh) 2018-01-02
KR101751192B1 (ko) 2017-06-26
TWI598618B (zh) 2017-09-11
KR101751157B1 (ko) 2017-06-26
TW201629529A (zh) 2016-08-16
TW201506440A (zh) 2015-02-16
CN106405710B (zh) 2018-03-30
TWI559025B (zh) 2016-11-21
US20160245955A1 (en) 2016-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4407A (zh)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308959B (zh) 光学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4246540B (zh) 光学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0916172B1 (ko) 방현성 하드코트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표시장치
CN103439761B (zh) 光学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0917949B1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팅 필름, 편광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방현성하드 코팅 필름의 제조방법
CN105005104A (zh)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JP5924311B2 (ja)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0807014A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593914B1 (ko) 방현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표시 장치
CN106886065B (zh) 光学层叠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5976602B2 (ja)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5319613A (zh) 光学膜和带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4237978A (zh) 带触摸屏的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牛顿环发生的抑制方法
JP6435681B2 (ja) 光学積層体
JP2016118788A (ja)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98106B2 (ja)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