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17248B - 振动式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振动式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17248B
CN105217248B CN201410258506.2A CN201410258506A CN105217248B CN 105217248 B CN105217248 B CN 105217248B CN 201410258506 A CN201410258506 A CN 201410258506A CN 105217248 B CN105217248 B CN 1052172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f spring
vibrationproof
conveying
spring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85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17248A (zh
Inventor
原顺
原顺一
折桥英树
皆川恭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SH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585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172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17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7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17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72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gging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振动式输送装置能够容易地调整沿着输送路的输送状态;本发明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具备:设有输送路的输送体;一对驱动用板簧(11)、(12),其分别在输送路的输送方向(F)的前后位置处支撑输送体;一对连接体(15)、(16),其分别配置在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并且分别经由一对驱动用板簧与输送体连接;一对压电驱动体(D1)、(D2),其分别配置在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并且一对压电驱动体的一端分别与一对连接体连接;联结部件(Cn)、(Cw),其将一对压电驱动体的另一端彼此间加以连接;一对防振用板簧(17)、(18),其在设置面上的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分别支撑一对连接体;以及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其被构成能够调整输送方向前后的至少任意一侧的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

Description

振动式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式输送装置,尤其涉及用于调整输送物的输送状态的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用于在制造设备中将电子器件等一边在输送路上排列整齐一边供给检查装置等的振动式输送装置。该情况下,由于配置于输送路下游侧的检查装置等供给对象装置对于输送物的处理速度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振动式输送装置的输送路的供给端,必须以与下游侧的供给对象装置的处理速度相对应的速度供给输送物。
在此,若输送物的供给速度低于供给对象装置的处理速度,则制造设备整体的处理效率降低,因而无法充分发挥制造设备的处理能力。因此,通常只要将输送物的供给速度设定为高于供给对象装置的处理速度即可。但是,若供给速度过快,则在上述供给端附近输送物长时间滞留于输送路上,因而输送物会在输送路上被磨损、或者前后输送物彼此间接触从而受损。因此,实际上必须根据供给对象装置的处理速度精密地调整振动式输送装置的输送速度。
在现有的振动式输送装置中,已知有下述振动式输送装置,即: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构成为能够通过间隔件和安装部的可动结构等来调整用于使设有输送路的输送体振动的驱动用板簧的倾斜角度。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振动式输送装置,即:构成为能够调整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而不是用于使输送体振动的驱动用板簧,从而能够设定输送速度,其中,防振用板簧用于将与输送体连接的砝码(counter weight)连接到底座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公昭44-3778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特开平3-106711号
但是,在将振动式输送装置设置到制造设备中时,必须根据应设装置与其上游侧或下游侧的制造设备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调整作业。尤其必须将输送物的输送速度调整到与生产线对应的范围内。
但是,在如上述现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调整驱动用板簧的倾斜角度的方法中,由于是直接调整输送体的振动角度,从而能够大幅改变输送物的输送速度,但是,由于驱动用板簧的弹簧常数大,因而在改变了其倾斜角度时,振动***整体的谐振频率或振幅也会大幅变化。因此,在欲将输送物的输送速度等精密地设定为所希望的值时,必须在考虑各种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复杂且微妙的调整作业。
另外,当调整了驱动用板簧的倾斜角度时,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会根据该倾斜角度大幅变化,因此,尤其是在近年来将微小的部件作为输送物的装置中,对于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所要求的精度高,因此,必须在倾斜角度的调整作业后重新调整输送路的姿态或高度,由此使得作业更加复杂。
另外,在如上述现有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改变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的方法中,由于通常情况下防振用板簧的振动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小于驱动用板簧的弹簧常数,因而对于由输送路和砝码构成的驱动振动***的谐振频率或振幅造成的影响小,其中,输送路和砝码通过驱动用板簧连接。另外,在使防振用板簧的下端部移动时,也可以在不改变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的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度。
但是,该方法仅仅是改变支撑砝码的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而非直接改变输送体的振动形态。即,通过改变砝码的弹性支撑特性,从而间接地控制经由驱动用板簧被弹性支撑的输送体的振动形态。因此,存在下述问题点,即:若不某种程度大幅改变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便无法充分调整输送物的输送速度,但在大幅改变了上述倾斜角度时,振动形态变得不稳定。
另外,在该方法中,由于由经由驱动用板簧连接的输送体和砝码所构成的驱动振动***在输送方向上的支撑形态大幅变化,因此,在欲适当地设定输送体整体的输送状态的平衡、例如整个输送路上的输送速度的均匀化或者输送方向上的输送速度的变化形态时,必须考虑前后防振用板簧的平衡,因而实际的调整作业大多数情况下难以进行。
另外,在如上所述调整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的方法中,虽然能够保持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几乎固定不变,但是无法避免因为螺栓或螺钉等的安装、拆除而导致姿态或高度产生微小的偏差,因此,为了应对近年来随着输送物的微小化而对于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所要求的精度逐渐变高的情况,与上述方法同样地无法省略用于重新调整姿态或高度的复杂作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实现能够容易地调整沿着输送路的输送状态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另外,其另一课题在于实现即使对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进行了调整也无需重新调整输送路的姿态或高度的振动式输送装置。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设有输送路的输送体;一对驱动用板簧,其分别在所述输送路的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支撑所述输送体;一对连接体,其分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并且分别经由一对所述驱动用板簧与所述输送体连接;一对压电驱动体,其分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并且,一对所述压电驱动体的一端分别与一对所述连接体连接;联结部件,其将一对所述压电驱动体的另一端彼此间加以连接;一对防振用板簧,其在设置面上的所述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分别支撑一对所述连接体;以及弹簧角度调整机构,其构成为能够调整所述输送方向前后的至少任意一侧的所述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一对压电驱动体所产生的振动,分别经由配置在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的连接体传递至与各连接体对应的驱动用板簧,从而通过一对驱动用板簧使输送体振动,由此将输送路上的输送物沿着输送方向进行输送,其中,一对压电驱动体均连接在联结部件上。此时,能够减少经由弹性支撑连接体的防振用板簧朝向底座等的装置的设置面侧漏出的振动能。
另外,通过利用弹簧角度调整机构改变弹性支撑连接体的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由压电驱动体驱动的连接体所受到的弹性支撑特性也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改变输送体的振动方向和振幅。因此,能够通过弹簧角度调整机构来控制输送体的输送速度及其他输送状态。
尤其是在本发明中,由于配置在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的一对防振用板簧分别与分开配置在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的连接体连接,因此,即使改变了其中一个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也基本上几乎不会对另一个防振用板簧所支撑的驱动振动***造成影响。因此,在调整了输送方向前后的任意一侧的输送速度时,由于另一侧的输送速度及其他输送状态几乎未变,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调整作业。
在此,通过将上述联结部件设为与连接于驱动用板簧上的输送体的质量相对应的惯性质量,能够进一步减少经由防振用板簧朝向设置面侧漏出的振动能,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输送方向前后的一对驱动振动***之间的独立性,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通过调整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来控制输送体的振动形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连接体被固定的状态下改变所述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由此,由于连接体经由驱动用板簧弹性支撑输送体,因此,在以连接体被固定的状态进行调整作业时,能够在不改变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的情况下改变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关于连接体的固定方法,并不仅限于将连接体本身直接固定的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压电驱动体、驱动用板簧、输送体或者联结部件固定在底座上等、最终能够间接地将连接体固定的各种方法进行。该情况下,优选使用下述支撑固定机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被构成为:能够使所述输送方向前后的至少任意一侧的所述防振用板簧绕虚拟中心点转动,并且能够在转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将该至少任意一侧的防振用板簧加以保持固定,其中,所述虚拟中心点位于驱动振动***的振动中心侧,所述驱动振动***由与该至少任意一侧的防振用板簧连接的所述连接体、与该连接体连接的所述压电驱动体和所述驱动用板簧、以及与该驱动用板簧连接的所述输送体构成。
由此,由于构成为至少任意一侧的防振用板簧能够绕压电驱动体的虚拟中心点转动,而且能够在其转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将该至少任意一侧的防振用板簧加以保持固定,因此,在改变了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时,虽然连接体围绕虚拟中心点的振动角度发生变化,但是从虚拟中心点观察时的防振用板簧的姿态未变,因此,能够抑制该驱动振动***的振动中心错位、或者相对于压电驱动体的负载发生变动,并且能够抑制谐振频率发生变动或者驱动振动***的振动形态变得不稳定。该情况下,优选将上述虚拟中心点设定在相比防振用板簧更靠近上述振动中心的位置上,尤其优选上述虚拟中心点与所述驱动振动***的振动中心几乎一致。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具有:第一滑接部,其形成于所述防振用板簧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并且由沿着转动方向而形成的第一引导面引导,其中,所述转动方向为绕所述虚拟中心点转动的方向;第一保持结构,其用于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对所述防振用板簧进行定位并将所述防振用板簧保持在所述连接体上;第二滑接部,其形成于所述防振用板簧与所述设置面之间,并且由沿着所述转动方向而形成的第二引导面引导;以及第二保持结构,其用于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对所述防振用板簧进行定位并将所述防振用板簧保持在所述设置面上。
该情况下,优选所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还具有操作显示部,其中,所述操作显示部具备转动操作部件和弹簧角度显示部件,所述转动操作部件用于使所述防振用板簧沿所述转动方向转动,所述弹簧角度显示部件用于显示通过所述转动操作部件设定的所述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振动式输送装置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所述连接体的位置的支撑固定机构。通过在利用弹簧角度调整机构调整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时利用支撑固定机构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连接体的位置,能够维持经由驱动用板簧被弹性支撑在连接体上的输送体在输送方向上的姿态和高度,因此,能够省略用于重新设置输送体的姿态和高度的作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可以通过弹簧角度调整机构容易地调整沿着输送路的输送状态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另外,能够实现通过设置支撑固定机构而即使在调整了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后也无需重新调整输送路的姿态或高度的振动式输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输送方向前方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振动式输送装置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输送方向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侧面覆盖板拆除后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4是表示进一步将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固定部件拆除后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不同姿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侧面覆盖板拆除后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7是表示从输送方向后方观察将本实施方式的侧面覆盖板拆除后的状态时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的操作显示部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将防振用板簧处于标准状态时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的内部结构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1是将改变了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后的状态下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的内部结构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2是在与图10所示的纵剖面垂直的纵剖面中将弹簧角度调整机构的内部结构放大进行表示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的动作的结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 振动式输送装置 10F 输送体
1F 第一槽 1B 第二槽
11~14 驱动用板簧 15、16 连接体
15A 连接部件 15B 上部安装结构
15C 下部安装结构 15D 防振弹簧安装结构
15a 圆弧状部 15b 内侧保持部件
15c 外侧保持部件 17、18 防振用板簧
19 底座 20、20’ 弹簧角度调整机构
21 防振弹簧安装部件 21D 防振弹簧安装结构
21a 卡合部 21b 螺纹孔
21c 凸轮槽 22、23 侧架
22a 操作部 22b 显示部
22c、23c 贯通孔 22d 引导槽
24 螺栓 25 凸轮
D1、D2 压电驱动体 Cn 连接板
Cw 配重块 F、B 输送方向
Fv、Bv 振动方向 θ 倾斜角度
W 输送物 50 供给对象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将侧面覆盖板拆除后状态的左视图,图4是表示进一步将支撑固定部件拆除后的状态的左视图,图5是另一个立体图,图6是表示将侧面覆盖板拆除后状态的右视图,图7是将侧面覆盖板拆除后的另一个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10能够安装具有输送路的未图示的输送体。输送体具有与输送物(例如电子器件)的形状尺寸相对应的凹槽状输送路。在图示例子中,振动式输送装置10具有第一槽1F和第二槽1B,其中,在第一槽1F中安装有具有朝向输送方向F呈直线状地延伸的输送路的第一输送体(下述输送体10F),在第二槽1B中安装有具有朝向与输送方向F呈反方向的输送方向B呈直线状地延伸的输送路的第二输送体。
在第一槽1F上,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相互分开的两处位置的下方分别连接有驱动用板簧11、12。另外,在第二槽1B上,在输送方向B的前后相互分开的两处位置的下方分别连接固定有驱动用板簧13、14。上述驱动用板簧11~14在图示例子中呈平板状,并且如图3所示,驱动用板簧11、12以与振动方向Fv大致垂直的姿态安装,驱动用板簧13、14以与振动方向Bv大致垂直的姿态安装,其中,振动方向Fv、Bv分别随着朝向输送方向F、B的前方而向上倾斜。即,驱动用板簧11、12的法线与振动方向Fv大致平行,驱动用板簧13、14的法线与振动方向Bv大致平行。在图3中,驱动用板簧11、12的上部安装法线Lfu和下部安装法线Lfd均被设定为与振动方向Fv平行,驱动用板簧13、14的上部安装法线Lbu和下部安装法线Lbd均被设定为与振动方向Bv平行。
上述驱动用板簧11~14的下端分别被连接固定在一对连接体15、16的上端,其中,该一对连接体15、16分别配置在输送方向F、B的前后位置的下方。连接体15被连接固定在朝向下方延伸的防振用板簧17上,防振用板簧17的下端被连接固定在设置于工厂地板面等设置面上的底座19上。连接体16被连接固定在朝向下方延伸的防振用板簧18上,防振用板簧18的下端被连接固定在底座19上。在图示例子中,防振用板簧17、18也被形成为平板状,并且基本上是以与上述振动方向Fv大致垂直的姿态安装。
防振用板簧17以其上部安装法线Ldul连接固定在连接体15上,并且以其下部安装法线Lddl连接固定在下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的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上。另外,防振用板簧18以其上部安装法线Ldu2连接固定在连接体16上,并且以其下部安装法线Ldd2连接固定在底座19上。
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防振用板簧17的上述上部安装法线Ldu l和下部安装法线Lddl均可以改变,从而能够通过之后详细说明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来调整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另一方面,防振用板簧18的上部安装法线Ldu2和下部安装法线Ldd2固定不变。
朝向上方延伸的压电驱动体D1的下端连接固定在连接体15的下端,压电驱动体D1的上端连接固定在连接板Cn的前端。另外,朝向上方延伸的压电驱动体D2的下端连接固定在连接体16的下端,压电驱动体D2的上端连接固定在连接板Cn的后端。因此,连接板Cn沿输送方向F延伸,并且将前后的一对压电驱动体D1和D2的上端彼此间加以连接。在连接板Cn的底部固定有配重块(weight block)Cw。连接板Cn和配重块Cw相当于联结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板Cn和配重块Cw作为整体构成连接在一对压电驱动体D1、D2的与连接体呈相反侧端部上的惯性质量体(砝码(counter weight))。该惯性质量体的质量与第一槽1F和安装在该第一槽1F中的输送体的总质量大致相等,从而减少经由防振用板簧17、18朝向底座19侧漏出的振动能。
压电驱动体D1、D2具有由板簧状的弹性基板和层压在该基板表面上的压电层构成的压电元件,通过对上述压电层的表面和背面施加交变电压,从而使压电驱动体D1、D2朝向与振动方向Fv大致平行的方向弯曲变形。在图示例子中,压电驱动体D1、D2仅由压电元件构成,但是,也可以在压电元件上串联连接板簧。无论是在压电驱动体D1、D2仅由压电元件构成的情况下,还是在压电元件上串联连接有板簧的情况下,压电驱动体D1、D2在上述振动***内均作为一个板簧发挥作用。
另外,在图示例子中,压电驱动体D1、D2是在弹性基板的两面上层压有压电体的双压电晶片式压电驱动体。压电驱动体D1、D2整体被构成为板状,并且以与输送方向F、B大致垂直的姿态安装,但是,尤其在输送方向F为供给方向时,优选以具有朝向该输送方向F与振动方向Fv之间的中间方位的法线的姿态安装压电驱动体D1、D2。
底座19上安装有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侧面覆盖板Sx(图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Sy。侧面覆盖板Sx、Sy分别从底座19朝向上方延伸,并且从左右两侧将底座19至连接板Cn的侧方、最好是第一槽1F和第二槽1B的底部附近为止的范围覆盖。另外,在左右两侧的至少任意一侧(图示例子中为左侧面侧)安装有支撑固定部件30。该支撑固定部件30构成固定连接体15的支撑固定机构。
在图示例子中,支撑固定部件30以横跨侧面覆盖板Sx的方式从外侧安装固定在底座19的侧部和连接板Cn的侧部之间。在如此安装固定的状态下,支撑固定部件30最终发挥固定连接体15的位置的作用。在图示例子中,在连接板Cn侧部的中央位置处设有螺纹孔Cna,在螺纹孔Cna的前后两侧设有凹孔Cnb,在底座19侧部的中央位置处也设有螺纹孔19a,在螺纹孔19a的前后两侧设有凹孔19b。
另一方面,在支撑固定部件30的上部和下部位置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和嵌合突起,其中,贯通孔内能够***与上述螺纹孔Cna、19a相对应的螺栓,嵌合突起分别与上述凹孔Cnb、19b相对应且朝向内侧突出。支撑固定部件30通过下述方式来安装,即:在将该嵌合突起嵌入上述凹孔Cnb、19b的状态下,将螺栓31分别从上下贯通孔拧入上述螺纹孔Cna、19a中。
通过安装该支撑固定部件30,与防振用板簧17连接的连接体15的位置被固定,因此,即使使防振用板簧17移动、或者将其拆除,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也保持不变。另外,由于支撑固定部件30的最终作用在于维持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因此,支撑固定部件30只要是最终将连接体15的位置固定的形态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将连接体15本身固定在底座19上的结构、或者是将第一槽1F或输送体本身固定在底座19上的结构。
在安装有支撑固定部件30的侧面的前端底部位置处,在底座19上安装有侧架(side frame)22。如图8所示,在该侧架22的外侧面上设有拨号式(dial type)的操作部22a和显示部22b,该显示部22b具有与该操作部22a对应的刻度,从而能够按照既定方法显示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在图示例子中,上述操作部22a由形成于凸曲面状的旋转轴头部上的直线状凹槽构成。另外,上述显示部22b由形成有操作部22a的旋转轴头部周围所形成的刻度构成,操作部22a所指的刻度位置与下述的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相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中,如图3所示,第一槽1F、驱动用板簧11~12、连接体15、16、压电驱动体D1、D2以及联结部件Cn、Cw构成被防振用板簧17、18弹性支撑的振动体结构。更加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联结部件Cn、Cw作为惯性质量体发挥作用,从而在输送方向F的前方由驱动用板簧11、连接体15以及压电驱动体D1构成驱动振动***,在输送方向F的后方由驱动用板簧12、连接体16以及压电驱动体D2构成驱动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体15和连接体16分开设置,因而有时可以将两个驱动振动***视作对于输送体(第一槽1F)的作用实质上独立的驱动振动***。
接着,根据图9至图12对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进行说明。上述驱动振动***通常实质上以下述形态振动,即:在被压电驱动体D1、D2施加起振力后,围绕配置在压电驱动体D1、D2内的振动中心转动。但是,由于受到输送方向F前后的一对驱动振动***整体的结构或者防振用板簧17、18的弹性支撑特性、以及输送方向F前后的驱动振动***的平衡或者配置于两个驱动振动***之间的联结部件(惯性质量体)Cn、Cw的大小或刚性等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确定严格意义上的振动中心的位置。
因此,如图9所示,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构成为:设定假设从防振用板簧17观察时位于实际的振动中心所在侧的虚拟中心点O1,并且将防振用板簧17构成为能够绕虚拟中心点O1转动,从而能够通过使防振用板簧17转动来调整防振用板簧17相对于输送方向F的倾斜角度θ。在本实施方式中,虚拟中心点O1设定在相比防振用板簧17的各部分更靠近实际振动中心的位置(几乎可以视为振动中心的位置)上。
如图9所示,连接体15具有连接部件15A、上部安装结构15B、下部安装结构15C以及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其中,上部安装结构15B由间隔件(spacer)和螺栓等构成,并且用于将上述驱动用板簧11安装到该连接部件15A上,下部安装结构15C由间隔件和螺栓等构成,并且用于将上述压电驱动体D1安装到上述连接部件15A上,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由间隔件和螺栓等构成,并且用于将上述防振用板簧17安装到上述连接部件15A上。并且,该连接体15被构成为:通过该防振弹簧安装构造15D将防振用板簧17安装到连接部件15A上的安装高度,位于通过上部安装结构15B安装驱动用板簧11的安装位置与通过下部安装结构15C安装压电驱动体D1的安装位置之间。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在确保压电驱动体D1的配置空间、减小防振用板簧17的输送方向F(振动方向)上的弹簧常数、降低装置整体的高度等方面获得有益效果。另外,连接体16的结构也与上述连接体15的结构完全相同。
图10是表示防振用板簧17呈与驱动用板簧11平行的姿态时(倾斜角度θ=3.5度,与操作部22a相对应的显示部22b的值为1)防振用板簧17的安装结构的局部剖面图。防振用板簧17的上端连接固定在构成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的一部分的连接体15的上述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上。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具有设置在连接部件15A上且被形成为与上述虚拟中心点O1同轴的圆弧状部15a。该圆弧状部15a的内外两面上分别形成有圆弧状的滑接面,该圆弧状的滑接面被形成为与上述虚拟中心点O1同轴。另外,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构成为:通过螺栓等以能够解除的方式保持内侧保持部件15b和外侧保持部件15c,其中,内侧保持部件15b和外侧保持部件15c是间隔件,并且具有分别与圆弧状部15a的内外两面滑动接触的滑接面。
在此,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设有第一滑接部和第一保持结构,其中,第一滑接部由圆弧状部15a的内外两侧的圆弧状滑接面、内侧保持部件15b的外表面上的滑接面以及外侧保持部件15c的内表面上的滑接面构成,第一保持结构由圆弧状部15a和内侧保持部件15b的贯通孔、外侧保持部件15c的螺纹孔以及螺栓等构成。在此,通过上述圆弧状部15a的内外两侧的滑接面、内侧保持部件15b的外表面上的滑接面以及外侧保持部件15c的内表面上的滑接面构成第一引导面。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构成为:通过拧紧第一保持结构的螺栓等而将防振用板簧17固定在连接部件15A上,通过松动第一保持结构的螺栓等,从而能够使防振用板簧17沿着第一滑接部绕虚拟中心点O1转动。
另一方面,防振用板簧17的下端通过由间隔件和螺栓等构成的防振弹簧安装结构21D被连接固定在构成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的一部分的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上。该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设有卡合部21a、螺纹孔21b以及凸轮槽21c,其中,卡合部21a朝向左侧面侧(下述侧架22侧)突出,并在上下两侧具有沿着虚拟中心点O1周围与虚拟中心点O1呈同轴地形成的圆弧状卡合面,螺纹孔21b用于安装螺栓等并形成于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的左右两侧的侧面上,凸轮槽21c朝向左侧面侧开口。
在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安装固定在底座19上的侧架22、23。如图12所示,在侧架22、23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22c、23c,通过将插通该贯通孔22c、23c的螺栓24拧入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的螺纹孔21b中,从而能够将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固定在底座19上。在此,通过螺栓24实现的、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与侧架22、23之间的可拆装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第二保持结构。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侧架22的内侧面上,沿着围绕虚拟中心点O1的转动方向形成有引导槽22d,通过将上述卡合部21a嵌合在该引导槽22d中,并使其圆弧状的卡合面与引导槽22d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从而能够沿着上述转动方向引导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该引导结构构成第二滑接部。另外,通过上述卡合部21a的卡合面和引导槽22d的内表面构成第二引导面。
进而构成为:将以偏心的方式连接固定在操作部22a上的圆柱状凸轮25,嵌入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的上述凸轮槽21c中,从而在对拨号式的操作部22a进行旋转操作时,凸轮25偏心转动,由此使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沿着引导槽22d移动,其中,操作部22a以突出的状态设置于侧架22的外侧面上。由此,由于安装固定在防振用板簧17下端的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在固定于底座19上的侧架22的引导槽22d的引导下绕虚拟中心点O1转动,因此,即便使防振用板簧17转动,驱动振动***的姿态或高度也基本保持不变。
接着,对于利用上述构成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调整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的调整方法以及各部分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开始调整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之前,将支撑固定部件30安装固定在连接板Cn的侧部和底座19的侧部之间,以维持第一槽1F(输送体)的姿态和高度。由此,即使将防振用板簧17被上述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以及侧架22、23保持固定的状态解除,由于连接体15被固定而其位置不会改变,从而安装在第一槽1F或第二槽1B中的未图示的输送体的姿态或高度也不会改变。
接着,通过松动螺栓等而将上述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的固定状态解除,另外,通过松动螺栓24而将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与侧架22、23的固定结构解除,由此将上述第一保持结构和上述第二保持结构解除,从而使防振用板簧17能够转动。由此,变为如下的状态,即:防振用板簧17的上端能够在设置于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的圆弧状部15a、内侧保持部件15b以及外侧保持部件15c上的第一滑接部的引导下绕虚拟中心点O1转动,防振用板簧17的下端能够在由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的卡合部21a和侧架22的引导槽22d构成的第二滑接部的引导下绕虚拟中心点O1转动。
当在该状态下对侧架22外侧面上的操作部22a进行旋转操作时,凸轮25进行偏心旋转,从而经由凸轮槽21c而使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在被如上所述那样引导而转动,与此同时,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也在被第一滑接部如上所述那样引导而转动,因此,固定在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上的防振用板簧17绕虚拟中心点O1转动。由此,通过操作部22a的旋转操作而改变图9所示的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例如,能够从图10所示的标准状态改变为图9和图11所示的状态。
在此,优选至少能够在±1.5度的范围内调整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尤其优选至少能够在±3.0度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另外,优选将倾斜角度θ的标准值设为2.5度~3.5度左右,并且能够相对于该标准值进行调整从而增大或减小倾斜角度θ。进而,优选设置以与上述倾斜角度θ呈规定的对应关系的方式适当地设置的刻度。
在图示例子的显示部22b中,将防振用板簧17呈与驱动用板簧11平行的姿态的图10所示标准状态设为0,并且设有表示角度变化量(单位=度)的刻度1~6,该刻度1~6在如图所示从该标准状态起朝向水平方向使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增大的方向上取正值。另外,图1至图8表示操作部22a指向显示部22b的刻度6的状态。另外,也可以将上述标准值设为刻度0,并从该标准值朝向正负两个方向分别设置刻度。
在如上所述对操作部22a进行了操作,从而将防振用板簧17的姿态变更为所希望的倾斜角度θ后,分别将上述防振弹簧安装结构15D的螺栓和侧架22外侧面上的螺栓24拧紧,从而将防振用板簧17的上端和下端(防振弹簧安装部件21)固定。最后,将上述支撑固定部件30从连接板Cn和底座19上拆除。
在以上述方式调整了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时,可以以如下方式改变输送体沿着输送方向的输送形态。图13是模式化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在此,在第一槽1F中安装有输送体10F。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标准状态(倾斜角度θ=3.5度)下的防振用板簧17调整为倾斜角度θ增大后的防振用板簧17’。
在此,标准状态下的防振用板簧17给予连接体15的弹性支撑特性为:与驱动用板簧11和防振用板簧17垂直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Sa最小,与驱动用板簧11和防振用板簧17平行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Sb最大。因此,通过压电驱动体D1的起振力而产生的振动经由实质上以最小的弹簧常数Sa被弹性支撑的连接体15传递至驱动用板簧11,因此,输送体10F在与驱动用板簧11的倾斜角度垂直的振动方向Fv上有效地进行振动。
相对于此,当倾斜角度θ增大时,防振用板簧17给予连接体15的弹性支撑特性为:具有最小的弹簧常数Sa’的方向与标准状态下的Sa相比朝向输送方向F的前方更加偏向上方,因此,通过压电驱动体D1驱动的连接体15的振动方向与标准状态相比朝向输送方向F的前方稍微偏向上方,其振幅也稍微变小。因此,输送体10F的振动方向Fv’也与标准状态下的振动方向Fv相比朝向输送方向F的前方稍微偏向上方,其振幅也变小,因而输送物W的输送速度降低。
另外,一般来说,通过增大或减小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能够改变由与该防振用板簧17对应的压电驱动体D1、连接体15以及驱动用板簧11所构成的驱动振动***施加的振动的振动方向Fv及其振幅,因而能够调整输送速度及其他输送状态(输送输送物W时的姿态稳定性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输送方向F前方的驱动振动***中,能够通过调整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来改变振动方向Fv。另一方面,由压电驱动体D2、连接体16以及驱动用板簧12构成且位于输送方向F后方的驱动振动***,与上述前方的驱动振动***通过连接板Cn和配重块Cw而被连接,因而其振动的相位同步,但是,其振动方向和振幅实质上是独立地作用于输送体10F上。
因此,只要弹性支撑连接体16的防振用板簧18的倾斜角度θ不变,则输送体10F的处于输送方向F后方的部分依然按照标准状态下的振动方向Fv和振幅进行振动。因此,如上所述配置在输送体10F的后方部分上的输送物W的输送状态不同于输送体10F的前方部分上的输送状态。例如,在上述例子中,输送体10F的后方部分的输送速度快,而前方部分的输送速度慢。
另外,关于输送方向F前后的驱动振动***的独立性,仅通过利用连接板Cn将压电驱动体D1与D2加以连接时也能够得到,但是,在通过如图示例子那样连接有配重块Cw等的方法中,压电驱动体D1、D2的另一端侧的惯性质量越大,则输送方向F前后的驱动振动***的独立性越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通常是通过使防振用板簧17绕虚拟中心点O1转动来改变,因此,从虚拟中心点O1观察时的防振用板簧17的方位发生变化,但是从虚拟中心点O1观察时的防振用板簧17的姿态本身并未变化,其中,虚拟中心点O1位于被设定于压电驱动体D1内部的振动中心侧。因此,当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发生变化时,驱动用板簧11与防振用板簧17的连接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使振动形态发生变化,由此使连接体15围绕虚拟中心点O1的振动角度范围(振动方向)发生变化,但是,其不易对于围绕虚拟中心点O1的振动本身造成影响。
因此,即使在调整了倾斜角度θ的情况下,只要该角度范围小,便能够抑制振动中心错位、或者相对于压电驱动体D1的负载形态发生变动。另外,基于同样的理由,能够避免谐振频率发生变动、或者驱动振动***的振动形态变得不稳定。另外,关于虚拟中心点O1最好与实际的振动中心基本一致,但是,即使虚拟中心点O1与实际的振动中心不完全一致,只要虚拟中心点O1位于相比防振用板簧17的各部分更靠近振动中心的位置上,便能够得到同等效果。
关于如上所述改变输送体10F前后的输送速度,在下述情况中有效。例如,如图13所示,在输送体10F的下游侧配置有检查装置等其他供给对象装置50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该供给对象装置50对于输送物W的处理能力,必须将输送体10F上的输送物W的输送速度设定为大于与上述处理能力相对应的处理速度。
这是因为:在将输送姿态不正、或者结构上存在缺陷的输送物W从输送路上除去时(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一部分输送物W从输送体10F的供给用输送路排出至相邻输送体的回收用输送路中),若以与上述处理能力大致对应的输送速度输送输送物W,则因为一部分输送物W被排除而实际的供给量变得不足,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供给对象装置50的处理能力。
但是,在如上所述将输送体10F的输送速度设定为大于上述处理速度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输送物W会滞留在输送体10F的输送方向F前端、即与供给对象装置50之间进行交接的供给端附近位置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这样的输送物W滞留的状态,但是,若滞留状态持续过长则有可能因为输送物W与输送路之间的摩擦、或者输送物W彼此间接触而导致输送物W受损、被污染等。
因此,通过在上游侧(输送方向F的后方部分)提高输送速度,而在下游侧(输送方向F的前方部分)降低输送速度,从而能够缩短各输送物W的实际滞留时间,并且能够减少施加于供给端附近的输送物W上的输送能量本身,由此能够降低输送物W的受损或污染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地通过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进行控制,从而使输送速度从输送体10F的输送方向F的后方部分朝向前方部分增大,另外,当欲在整个输送体10F上得到均匀的输送速度时,也可以使用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槽1B也是经由驱动用板簧13连接在连接体15上,因此,也可以通过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来控制安装在第二槽1B中的未图示的输送体(例如具备接收从输送体10被排除的输送物W,并将该输送物W朝向反方向输送从而使其返回上游侧的回收用输送路的输送体)的输送速度及其他输送状态。但是,该情况下,由于输送方向B与上述输送方向F呈反方向,因而沿着输送方向B的输送状态的控制形态与输送体10F相反。
图14中示出除了用于调整防振用板簧17的倾斜角度θ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之外,还设有用于调整防振用板簧18的倾斜角度的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的结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位于输送方向F前方的驱动振动***与位于后方的驱动振动***实质上独立地对输送体10F施加作用,因此,通过在输送方向F的前后分别设置弹簧角度调整机构20、20’,从而能够更加高精度且容易地控制输送体10F的输送方向F前后的输送速度及其他输送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并不仅限于上述图示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追加各种变更。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振动式输送装置构成为能够平行地配置具备供给用输送路的输送体和具备回收用输送路的输送体,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仅可以安装具备供给用输送路的输送体的装置结构。

Claims (5)

1.一种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有输送路的输送体;
一对驱动用板簧,其分别在所述输送路的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支撑所述输送体;
一对连接体,其分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并且分别经由一对所述驱动用板簧与所述输送体连接;
一对压电驱动体,其分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并且,一对所述压电驱动体的一端分别与一对所述连接体连接;
联结部件,其将一对所述压电驱动体的另一端彼此间加以连接;
一对防振用板簧,其在设置面上的所述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分别支撑一对所述连接体;以及
弹簧角度调整机构,其能够调整所述输送方向前后的至少任意一侧的所述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
分别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前后位置处且由所述驱动用板簧、所述连接体以及所述压电驱动体构成的一对驱动振动***,分别以围绕配置在所述压电驱动体内的振动中心转动的形态进行振动,
所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被构成为:能够使所述输送方向前后的至少任意一侧的所述防振用板簧绕虚拟中心点转动,并且能够在转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将该至少任意一侧的防振用板簧加以保持固定,其中,所述虚拟中心点位于由与该至少任意一侧的防振用板簧连接的所述连接体、与该连接体连接的所述压电驱动体和所述驱动用板簧、以及与该驱动用板簧连接的所述输送体构成的所述驱动振动***的振动中心侧,并且,所述虚拟中心点设定在相比所述防振用板簧更靠近所述振动中心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连接体被固定的状态下改变所述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具有:
第一滑接部,其形成于所述防振用板簧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并且由沿着所述转动方向而形成的第一引导面引导;
第一保持结构,其用于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对所述防振用板簧进行定位并将所述防振用板簧保持在所述连接体上;
第二滑接部,其形成于所述防振用板簧与所述设置面之间,并且由沿着所述转动方向而形成的第二引导面引导;以及
第二保持结构,其用于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对所述防振用板簧进行定位并将所述防振用板簧保持在所述设置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角度调整机构还具有操作显示部,其中,所述操作显示部具备转动操作部件和弹簧角度显示部件,所述转动操作部件用于使所述防振用板簧沿所述转动方向转动,所述弹簧角度显示部件用于显示通过所述转动操作部件设定的所述防振用板簧的倾斜角度。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式输送装置还具有与一对所述防振用板簧的下端连接的底座和将所述连接体的位置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撑固定机构。
CN201410258506.2A 2014-06-12 2014-06-12 振动式输送装置 Active CN1052172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58506.2A CN105217248B (zh) 2014-06-12 2014-06-12 振动式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58506.2A CN105217248B (zh) 2014-06-12 2014-06-12 振动式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7248A CN105217248A (zh) 2016-01-06
CN105217248B true CN105217248B (zh) 2018-03-09

Family

ID=54986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8506.2A Active CN105217248B (zh) 2014-06-12 2014-06-12 振动式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172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9029A (zh) * 2017-12-19 2018-04-06 苏州鸿柏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双向送料的振动送料机构
JP3236528U (ja) * 2019-06-11 2022-02-25 株式会社 Bfc 搬送が安定する高速リニアフィーダ
CN113023264B (zh) * 2021-03-02 2021-12-10 珠海禅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振幅的振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6711A (ja) * 1989-09-20 1991-05-07 Shinko Electric Co Ltd 直線型振動フィーダ
JPH0977231A (ja) * 1995-09-18 1997-03-25 Shinko Electric Co Ltd 振動直進搬送装置
CN101298295A (zh) * 2007-05-01 2008-11-05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CN101376453A (zh) * 2007-08-30 2009-03-04 Ntn株式会社 振动式零件运送装置
CN103086125A (zh) * 2011-11-02 2013-05-08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6711A (ja) * 1989-09-20 1991-05-07 Shinko Electric Co Ltd 直線型振動フィーダ
JPH0977231A (ja) * 1995-09-18 1997-03-25 Shinko Electric Co Ltd 振動直進搬送装置
CN101298295A (zh) * 2007-05-01 2008-11-05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CN101376453A (zh) * 2007-08-30 2009-03-04 Ntn株式会社 振动式零件运送装置
CN103086125A (zh) * 2011-11-02 2013-05-08 株式会社大伸 振动式输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7248A (zh)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0670B (zh) 振动式传送设备
CN105217248B (zh) 振动式输送装置
KR100979318B1 (ko) 진동식 반송장치
CN104590830B (zh) 振动式输送装置
JP5460903B1 (ja) 振動式搬送装置
TWI585018B (zh) Vibrating parts conveyor
KR101316490B1 (ko) 부품 반송 장치
JP5739463B2 (ja) 振動式搬送装置
JP5070651B2 (ja) リニアフィーダ
TW201529447A (zh) 振動式輸送裝置
TW202126559A (zh) 振動輸送裝置
CN103052576B (zh) 振动式部件输送装置
TWI526378B (zh) Vibrating conveyor
KR20190095868A (ko) 부품 공급 장치
JP5445916B2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TWI531515B (zh) 振動式零件搬送裝置
KR102018933B1 (ko) 진동식 부품 반송 장치
KR101498425B1 (ko) 진동식 반송장치
US20110316360A1 (en) Linear vibratory drive
WO2015098492A1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KR101498421B1 (ko) 진동식 반송 장치
JP2018052636A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の調整方法
JP4857581B2 (ja) 部品搬送装置
JP2007161459A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6049244B2 (ja) パーツフィーダの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