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56390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56390B
CN104656390B CN201410649238.7A CN201410649238A CN104656390B CN 104656390 B CN104656390 B CN 104656390B CN 201410649238 A CN201410649238 A CN 201410649238A CN 104656390 B CN104656390 B CN 1046563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leader
liquid
image form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492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56390A (zh
Inventor
星野高志
竹之下雄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368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9691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368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9690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56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6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56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6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图像形成单元、电路板、接收单元,电路板用于控制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进入壳体内的液体。壳体包括:壁部,该壁部组成顶表面并且位于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第一框架,该第一框架支撑电路板;和第二框架,该第二框架在与竖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第一框架相对。壁部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彼此接近以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提供第一间隙。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接收单元位于第一间隙的下方,并且接收单元包括接收壁,接收壁用于接收通过第一间隙进入壳体的液体,接收壁朝向第二框架向下倾斜。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本领域中已知的一种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是设置有壳体的激光打印机;并且,在壳体中配置处理盒和定影单元,处理盒在记录纸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定影单元定影形成在记录纸上的图像(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应用申请No.2006-53508)。
发明内容
上述激光打印机也设置有用于控制处理盒和定影单元的操作的电路板。因此如果上述常规的激光打印机的使用者意外地使液体洒落在打印机的顶上,洒落的液体可以通过本体壳体中的接缝或者接合处贯穿和流入到本体壳体。
如果洒落的液体流入到激光打印机的本体壳体,电路板可能变湿,导致短路。同样地,如果液体贯穿激光打印机的本体壳体,处理盒、定影单元等等也可能变湿,导致诸如短路的故障。
考虑到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当液体洒落在组成设备的本体壳体的壁或者盖上时,该图像形成设备能够防止图像形成设备中的电路板、图像形成单元和其他组件变湿。
为了达到上述及其他目的,设置有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包括:壳体;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壳体内并且被构造成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电路板,该电路板被构造成控制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和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被构造成接收进入壳体的液体。该壳体包括壁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壁部组成壳体的顶表面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壁部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彼此接近以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提供第一间隙。第一框架支撑电路板。第二框架配置成在与竖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第一框架相对并且远离第一框架,图像形成单元在正交方向上配置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接收单元位于第一间隙下方,接收单元包括接收壁,接收壁被构造成接收通过第一间隙进入壳体的液体,接收壁朝向第二框架向下倾斜。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排出构件,排出构件被构造成在排出方向上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壳体外;和支撑盘,支撑盘被构造成接收由排出构件排出的记录介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组成支撑盘以提供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间隙,第一构件在排出方向上位于第二构件的下游。
优选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的一个包括引导部分,引导部分被构造成朝向接收单元引导通过第一间隙进入壳体的液体。
优选地:接收壁位于引导部分下方,以在竖直方向上与引导部分相对;并且接收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和第二壁分别从接收壁向上延伸以在排出方向上彼此相对。
优选地,接收壁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从第二壁朝向第一壁延伸,并且朝向第一壁向下倾斜,第二部从第一部朝向第一壁在排出方向上延伸。
优选地:接收壁、第一壁和第二壁也在正交方向上延伸,接收壁具有在正交方向上接近第二框架的一个接收端,第一壁具有在正交方向上接近第二框架的一个第一端并且第二壁具有在正交方向上接近第二框架的一个第二端,其中,接收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壁,第三壁从接收壁的一个接收端向上延伸,第一壁的一个第一端在正交方向上与第三壁相对并且在两者之间限定有空间,第二壁的一个第二端连接到第三壁;并且其中,第一壁的一个第一端、第三壁和接收壁的介于所述第一壁的一个第一端与第三壁之间的部分限定排出端口,排出端口被构造成排出由接收单元接收的液体。
接收单元进一步包括第四壁,第四壁从第一壁的一个第一端沿着远离第二壁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导管,导管被构造成将壳体内的气体朝向壳体外排出,导管与接收单元整体地形成。
优选地: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处理单元,处理单元配置在壳体内并且被构造成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显影剂图像,和定影单元,定影单元位于远离处理单元的位置并且被构造成将显影剂图像热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并且导管位于处理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并且形成有通道,通道用于允许从排出端口排出的液体穿过。
优选地壁部进一步包括盖,盖组成壁部的顶表面,盖形成有开口,当从上方看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配置在开口内。
优选地:开口由外周壁限定,第一构件位于接近于外周壁的位置以在第一构件和外周壁之间提供第二间隙,并且盖包括盖引导部分,盖引导部分被构造成引导通过第二间隙进入壳体的液体,以从第二间隙排出该液体。
优选地:第二间隙在正交方向上延伸;并且盖引导部分包括:第一引导部分,第一引导部分位于靠近第一框架的位置;和第二引导部分,第二引导部分位于在正交方向上靠近第二框架的位置,第一引导部分被构造成朝向第一框架引导液体,并且第二引导部分被构造成朝向第二框架引导液体。
优选地,盖引导部分进一步包括凹陷部,凹陷部在正交方向上位于第一引导部分和第二引导部分之间,凹陷部向下凹陷,以接收通过第二间隙进入壳体的液体。
优选地,盖引导部分包括倾斜部分,倾斜部分在正交方向上具有内端和外端,倾斜部分相对于正交方向倾斜,使得外端位于比内端更下的位置。
优选地,盖引导部分在正交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正交方向上具有外边缘,外边缘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突出部分。
优选地:盖引导部分在正交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正交方向上具有外端;并且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的一个包括接收部分,接收部分位于外端的下方以在竖直方向上与外端重叠,接收部分被构造成接收被引导进入盖引导部分的液体。
优选地接收部分包括壁部,壁部在正交方向上位于盖引导部分的外端的外部,壁部向上延伸以提供上边缘,该上边缘在竖直方向上高于盖引导部分的外端。
优选地接收部分包括底部分,底部分组成接收部分的底壁。
优选地接收部分进一步包括围绕部分,围绕部分从底部分向上突出并且围绕底部分,从而当从上方看时,具有大致U形形状。
优选地设置有接收部分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的一个包括上表面,底部分连接到上表面。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作为图像形成设备实例的打印机的总体构造的中心截面图,该打印机包括上壁和液体接收单元;
图2是从左上侧看的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上壁的分解立体图,上壁包括顶盖、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
图4A是从右上侧看的根据实施例的组成打印机的上壁的顶盖的立体图;
图4B是从左上侧看的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上壁的顶盖和液体接收单元的立体图,顶盖包括盖引导部分;
图5A是从右上侧看的根据实施例的组成打印机的上壁的第一托盘的立体图;
图5B是从左上侧看的图5A所示的第一托盘的立体图;
图5C是图5B所示的第一托盘的平面图;
图6A是从右上侧看的根据实施例的组成打印机的上壁的第二托盘的立体图;
图6B是从左上侧看的图6A所示的第二托盘的立体图;
图7A是从左前侧看的根据实施例的组成打印机的上壁的第二托盘的立体图;
图7B是根据实施例的组成打印机的上壁的顶盖的盖引导部的截面后视图;
图8A是从右上侧看的根据实施例的组成打印机的液体接收单元的立体图;
图8B是从左上侧看的图8A所示的液体接收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上侧看的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液体接收单元的立体图;和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截面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将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作为图像形成设备实例的打印机1的整体构造。
实施例的打印机1是采用电子照相***的单色打印机。如图1所示,打印机1包括作为壳体的实例的盒状的主壳体2、片状物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片状物排出单元5和传送引导单元6。
主机壳体2容纳片状物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片状物排出单元5和传送引导单元6。
在整个说明书中,术语“上”、“下”、“右”、“左”、“前”、“后”等等在假设打印机1搁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被使用。更具体地,在图1中,右侧和左侧将分别指打印机1的前侧和后侧。进一步,在下文中描述的打印机1的左右侧将依据使用者面对打印机1的前侧的视角。因此,在图1中的打印机1的近侧被认为是“左侧”,其远侧被认为是“右侧”。进一步,打印机1的顶和底将依据图1中的竖直方向。即,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都是水平的,并且上下方向是竖直的。这些方向具体地在每一个附图中显示。
上下方向对应于竖直方向并且左右方向对应于正交方向。从后侧到前侧的方向是排出方向X的实例。换句话说,正交方向是垂直于上下方向(竖直方向)和排出方向X的方向。
主壳体2包括盒***开口9、前盖10和作为支撑托盘的实例的排出托盘13。
盒***开口9设置在主壳体2的前端部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主壳体2的前壁。前盖10被支撑在主壳体2的前壁上并且能够绕着它的下边缘部枢转。通过枢转,前盖10能够露出或者覆盖盒***开口9。
如稍后更多的细节描述,排出托盘13配置在组成主壳体2的顶壁43的后部中。排出托盘13在主壳体2的顶表面中向下凹陷,主壳体2用以接收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纸张的片状物P。
片状物馈送单元3布置在主体壳体2的底部中。片状物馈送单元3被构造成向图像形成单元4供应片状物P。片状物馈送单元3包括纸张托盘12。纸张托盘12具有盒状并且在上方打开用于容纳堆叠布置的多个片状物P。纸张托盘12能够安装在主壳体2中并且能够从主壳体2移去。
图像形成单元4被构造成在片状物P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单元4设置在主壳体2中,片状物馈送单元3上方。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作为处理单元实例的处理盒15、扫描单元16和定影单元17。
处理盒15被构造成在片状物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处理盒15能够通过盒***开口9安装在主壳体2中并且能够从主壳体2移去。当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处理盒15配置在主壳体2的近似竖直的中心区域。
处理盒15包括鼓盒18和显影盒19。
鼓盒18包括鼓感光鼓20、转印辊21和电晕充电器22。感光鼓20设置在鼓盒18的后端部中。转印辊配置在感光鼓20的下方从而转印辊21的顶表面接触感光鼓20的底表面。电晕充电器22配置在感光鼓20的斜后上方同时通过微小的间隙与感光鼓分离。
显影盒19被构造成能够安装在鼓盒18中并且从鼓盒18移除。当安装在鼓盒18中时,显影盒19位于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
显影盒19包括显影辊26、供应辊27和层厚调节片28。显影盒19也容纳调色剂。
显影辊26配置在显影盒19的后端部中从而显影辊26的后部露出在显影盒19外。显影辊26具有在感光鼓20的前侧与感光鼓20接触的后表面。
供应辊27配置在显影辊26的前下方。供应辊27的后上表面压力接触显影辊26的前下表面。厚度调节片28具有在左右和竖直方向上伸长的板状。厚度调节片28的底端部接触显影辊26的前上表面。
扫描单元16配置在主壳体2中,处理盒15上方。如在图1中由实线描绘,扫描单元16朝向感光鼓20发射根据图象数据的激光束L,使感光鼓20的外周表面曝光。
定影单元17配置在主壳体2中,处理盒15的后方,定影单元17和处理盒15之间形成空间。
定影单元17包括加热辊30和加压辊31。加热辊30位于加压辊31的前上侧。加热辊30的后下表面压力接触加压辊31的前上表面。
片状物排出单元5配置在定影单元17后上方。片状物排出单元5包括作为排出构件的实例的一对排出辊32。
排出辊32布置在排出托盘13的后方。排出辊32是大致圆柱形状,其轴线与左右方向对齐。排出辊32中的一个位于另一个的后上侧并且一个的前下表面与另一个的后上表面接触。每一个排出辊32的旋转方向能够在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之间切换。当正向旋转时,排出辊32将片状物P传送到排出托盘13上。当反向旋转时,排出辊32将片状物P传送到稍后描述的第二传送引导部35。
传送引导单元6被构造成引导正在被传送的片状物P。传送引导单元6包括第一传送引导部34和第二传送引导部35。
当图像要被形成在片状物P的一个表面(第一表面)时第一传送引导部34引导片状物P的传送。具体地,第一传送引导部34引导来自纸张托盘12的片状物P从而片状物P通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并且然后穿过加热辊30和加压辊31之间到达排出辊32。以这种方式,第一传送引导部34限定具有在侧视图中大致S形状的传送路径P1。
在图像已经形成在第一表面之后,当图像要被形成在片状物P的另一个表面(第二表面)时第二传送引导部35引导片状物P的传送。具体地,第二传送引导部35引导来自排出辊32的片状物P回到感光鼓20的前侧。以这种方式,第二传送引导部35限定具有在侧视图中大致C形的再传送路径P2,“C”的开口面向上。
第二传送引导部35具有在排出辊32的后侧连接到第一传送引导部34的上端的后端。第二传送引导部35具有在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的前方连接到第一传送引导部34的中点的前端。
当如上所述的打印机1在控制单元(图中未示)的控制之下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时,电晕充电器22将均匀电荷加到感光鼓20的表面上。接下来,扫描单元16使感光鼓的表面曝光,在感光鼓20的表面上根据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
供应辊27将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26。此时,调色剂在显影辊26和供应辊27之间摩擦带正电从而显影辊26承载充电的调色剂。厚度调节片28将承载在显影辊26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调节为均匀厚度。显影辊26然后将均匀厚度的调色剂供应至形成在感光鼓20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结果,感光鼓20在其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图像。
同时,打印机1中的各种辊旋转以馈送来自纸张托盘12的片状物P并且在规定的时刻逐一将片状物P供应至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的位置,同时片状物P由第一传送引导部34引导。当片状物P经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时,承载在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状物P的第一表面上。
片状物P随后通过定影单元17并且朝向排出辊32被传送同时仍然由第一传送引导部34引导。当穿过定影单元17时,加热辊30和加压辊31施加热和压力到片状物P,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到片状物P。随后,正向旋转的排出辊32在排出方向X上(向前)传送片状物P并且将片状物P排出到排出托盘上13。因此,从主壳体2排出的片状物P被接收在排出托盘13上。
当在片状物P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时,即,当在片状物P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时,首先如上所述,图像形成在片状物的第一表面。然而,在片状物P被从主壳体2排出之前,排出辊32反向旋转以传送片P到第二传送引导部35。此时,片状物P由第二传送引导部35引导并且返回到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的前方的第一传送引导部34的中点。
这里,片状物P连续地被传送到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与加热辊30和加压辊31之间,从而在片状物P的第二表面上形成图像。接下来,被驱动正向旋转的排出辊32将片状物P排出到排出托盘上13。
2.主壳体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2所示,主壳体2包括右壁40、左壁41、后壁42和顶壁43。
如图1所示,右壁40组成主壳体2的右端部并且位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右方。右壁40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
如图10所示,右壁40包括第一框架45和第一侧盖46。
第一框架45组成右壁40的左端部。第一框架45由众所周知的树脂材料形成。如图3和10所示,第一框架45具有盒状形状并且向右打开。
更具体地,第一框架45整体地设置有板47和外周侧壁48。板47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的矩形形状的板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如图3所示,外周侧壁48从板47的外周边缘向右突出。因此,第一框架45分别沿着竖直方向以及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凹入形状的横截面。
如图10所示,第一框架45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通孔49。通孔49形成在板47的上部的大约前后中心并且定位成对应于稍后描述的风扇142。通孔49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板47的上部。
第一侧盖46组成右壁40的右部。第一侧盖46覆盖第一框架45的右侧。第一侧盖46由众所周知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一侧盖46为大致板形,并且在侧视图中与第一框架具有近似相同的尺寸和形状。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框架45和第一侧盖46组成其中限定有容纳空间A1的第一围绕部50。
第一侧盖46具有通风孔51。通风孔51设置在第一侧盖46的上部的近似前后中心区域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面对通孔49的位置,在通风孔51和通孔49之间形成空间。通风口51由多个狭缝52构造。狭缝52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一侧盖46的上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狭缝52在竖直方向上以规律的间隔布置。
左壁44组成主壳体2的左端部。左壁44位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左方从而图像形成单元4介于右壁40和左壁44之间。如图2所示,左壁44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
如图3和10所示,左壁44包括第二框架55和第二侧盖56。
第二框架55组成左壁44的右部。第二框架55由众所周知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在左侧打开的盒状。
更具体地,第二框架55整体地设置有板57和外周侧壁58。板57为板形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如图3所示,外周侧壁58从板57的外周边缘向左突出。因此,第二框架55分别沿着竖直方向以及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凹入形状的横截面。
如图10所示,第二侧盖56组成左壁44的左部。第二侧盖56覆盖第二框架55的左侧。第二侧盖56由众所周知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大致板形状。在侧视图中,第二侧盖56与第二框架55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和形状。第二框架55和第二侧盖56组成其中限定有容纳空间A2的第二围绕部60。
如图1所示,后壁42组成主壳体2的后端部并且位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后方。后壁4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将第一框架45的后边缘连接到第二框架55的后边缘。
如图2所示,前盖10配置在第一框架45的前端的上部和第二框架55的前端的上部之间。
如图1和2所示,顶壁43组成主壳体2的上端部并且位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上方。因此顶壁43形成主壳体2的顶表面。
如图3所示,顶壁43包括作为盖实例的顶盖63、作为第一托盘实例的第一托盘64和作为第二托盘实例的第二托盘65。
如图2所示,顶盖63组成上壁43的顶端部(顶表面)。如图4A和4B所示,顶盖63是板形状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开口66形成在顶盖63中。开口66位于顶盖63的大致中心区域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开口66竖直地贯穿顶盖63的近似中心区域。
在开口66内,顶盖63整体地设置有作为外周壁实例的突出壁71、作为盖引导部分实例的盖引导部分67和四个限制突起68。
突出壁71具有竖直地延伸的方筒形形状并且从顶盖63向下突出,并且具体地从限定开口66的外周边缘突出。更具体地,突出壁71整体地包括前突出壁71A、左突出壁71B、右突出壁71C和后突出壁71D。前突出壁71A从开口66的前外周边缘向下突出。左突出壁71B从开口66的左外周边缘向下突出。右突出壁71C从开口66的右外周边缘向下突出。前突出壁71D从开口66的后外周边缘向下突出(参见图2)。
右突出壁71C也包括切口凹槽72。切口凹槽72形成在右突出壁71C的前端(参见图4B)。切口凹槽72在突出壁71(右突出壁71C)的底边缘中向上凹陷,在侧视图中形成大致V形形状,其顶点向上和向前倾斜。
盖引导部分67设置成邻近前突出壁71A的后端。盖引导部分67包括引导部分本体73和凸缘部分74。
引导部分本体73为板形并且沿着前突出壁71A和左突出壁71B延伸从而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L形形状。引导部分本体73整体地设置有作为第一引导部分实例的右引导部分75、作为凹陷部分的实例的中间部分77和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实例的左引导部分76,。
右引导部分55组成引导部分本体73的右部。如图4B和7B所示,右引导部分75具有倾斜部分81和突起部分82。如图4B所示,倾斜部分81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倾斜部分81从在其右部的前突出壁71A的下边缘向后突出。如图7B所示,倾斜部分81在后视图中从左向右向下倾斜。因此,倾斜部分81具有右端(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外端),该右端低于倾斜部分81的左端(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内端)。
进一步,倾斜部分81的右端穿过切口凹槽72比右突出壁71C更向右突出。
突出部分82在后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从倾斜部分81的右端(边缘)向下突出。突出部分82越过倾斜部分81的整个右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4B所示,中间部分77形成在引导部分本体73的近似左右中心区域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右引导部分75和左引导部分76之间。中间部分77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在后视图中,中间部分77具有大致U形形状,“U”的开口面向上。换言之,中间部分77向下凹陷。中间部分77从前突出壁71A的下边缘的近似左右中心区域向后突出。中间部分77具有近似倾斜部分81的尺寸的一半的前后尺寸。中间部分77的右端的前部连接到倾斜部分81左端。
如图4A所示,左引导部分76组成引导部分本体73的左部并且配置成邻近中间部分77的左端。左引导部分76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的L形形状。左引导部分76从中间部分77的左端向左连续地延伸,并且然后弯曲向后延伸延伸。
更具体地,左引导部分76包括作为倾斜部分的实例的第一倾斜部分78和第二倾斜部分79。
中间部分78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第一倾斜部分78在其左区域从前突出壁71A的下边缘向后突出。如图7B所示,在后视图中,第一倾斜部分78从右到左向下倾斜。即,第一倾斜部分78倾斜成左端(在左右方向上的外端)低于右端(在左右方向上的内端)。
第一倾斜部分78的前后尺寸大致等于右引导部分75的倾斜部分81的前后尺寸。在第一倾斜部分78的右端的前部分连接到中间部分77的左端,并且第一倾斜部分78的左端连接到左突出壁71B的前部。
第二倾斜部分79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在侧视图中,第二倾斜部分79从其前端朝向其后端向下倾斜。第二倾斜部分79的前端连接到第一倾斜部分78的左端的后边缘。第二倾斜部分79的左边缘连接到左突出壁71B。
凸缘部分从盖引导部分67的内边缘向上突出。更具体地。凸缘部分74从倾斜部分81的后边缘、倾斜部分81的左边缘的后部、中间部分77的后边缘、第一倾斜部分78的右边缘的后部、第一倾斜部分78的后边缘和第二倾斜部分79的右边缘向上突出。
限制突起68布置在引导部分本体73的上方,前突出壁71A的后表面上。多个限制突起6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四个限制突起68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限制突起68是板形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限制突起68从前突出壁71A的后表面向后突出。限制突起68的下边缘连接到引导部分本体73的顶表面。限制突起68具有比凸缘部分更大的竖直尺寸。
如图2和3所示,顶盖63布置在主壳体2的上端部从而覆盖右壁40、左壁44和后壁42的顶表面。换言之,顶盖63形成主壳体2的顶表面的一部分。
当从上方看时,如图2所示,第一托盘64布置在开口66的前部。
如图5A至5C所示,第一托盘64整体地设置有第一托盘本体85、四个接收部分86、作为接收部分实例的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右接合部分88和左接合部分89。
如图5C所示,第一托盘本体85为板形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如图1所示,在后视图中,第一托盘本体85朝向后向下倾斜。
如图5A和5B所示,接收部分86配置在第一托盘本体85的后边缘的下方并且邻近于第一托盘本体85的后边缘。多个接收部分86(四个接收部分86)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接收部分86是板形状并且在后视图中具有U形形状,“U”形的开口面向上。接收部分86的顶端连接到第一托盘本体85的后边缘。
如图5A至5C所示,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布置在第一托盘本体85的右方并且邻近于第一托盘本体85。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具有侧板90、作为底部分实例的底板91、作为围绕部分实例的围绕板92和倾斜板93。
如图5A所示,侧板90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并且从第一托盘本体85的右边缘向下突出。侧板90的下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5C所示,底板91形成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的底表面。底板91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在侧视图中,底板79朝向后方向下倾斜。底板91具有前部,该前部的左边缘形成有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切口。底板91具有后部,该后部的左边缘在其下边缘连接到侧板90的右表面。如图5B所示,在底板91的后端的顶表面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托盘本体85的顶表面连续地形成。
如图5C所示,围绕板92的前区域配置在底板91的顶表面上。围绕板92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U形形状,“U”形的开口面向上。围绕板92从底板91的前部的外周边缘向上突出。
更具体地,围绕板92具有作为壁部分实例的右板101、左板100和前板102。
左板100组成围绕板92的左端。如图5A所示,左板100是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如图7B所示,左板100在其前部从底板91的左边缘向上延伸。
右板101组成围绕板92的右端并且配置在左板100的右方并且远离左板100。如图5A所示,右板101是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如图7B所示,右板101从底板91的前部的右边缘向上延伸。右板101具有比左板100更大的竖直尺寸。
如图5C所示,前板102组成围绕板92的前端并且桥接左板100的前边缘和右板101的下部。如图5B所示,前板102从底板91的前边缘向上延伸。前板102的竖直尺寸与左板100的竖直尺寸近似相等。
倾斜板93从右板101的后端连续地延伸,朝向后向左倾斜,右板组成围绕板92。如图5B所示,倾斜板93具有连接到底板91的顶表面的底边缘。
右接合部分88配置成邻近于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的后端。右接合部88在后视图中具有大致方形的U形形状,并且“U”的开口面向下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右接合部分88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的左边缘连接到倾斜板93的后端。右接合部分88具有左表面,该左表面的前端部在第一托盘本体85的后端连接到第一托盘本体85的右边缘。
如图5A所示,左接合部分89在第一托盘本体85的左侧配置成邻近于第一托盘本体85。左接合部分89在后视图中具有大致的U形形状,“U”的开口面相下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左接合部分89具有右表面,该右表面的前端部在第一托盘本体85的后部连接到第一托盘本体85的左边缘。
如图2和10所示,第一托盘64配置在开口66的前部,从而第一托盘本体85的前边缘邻近前突出壁71A的后侧,并且第一托盘本体85的左右边缘的前端分别邻近于左突出壁71B和右突出壁71C的左右内侧。换言之,当从上方看时,如图2所示,第一托盘64在前后方向上邻近于开口66的前外周边缘,开口66被限定在顶盖63中。
根据这个构造,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间隙C1(作为第二间隙的实例)被限定在第一托盘本体85的前边缘和形成在顶盖63中的开口66的前外周边缘之间。
如图7B所示,第一托盘本体85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的底表面与限制突起68的顶端接触。因此,如图1所示,第一托盘本体85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与引导部分本体73重叠,第一托盘本体85的前端部和引导部分本体73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7B所示,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配置在右突出壁71C的右方并且在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的下方,倾斜部分81组成右引导部分75。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也布置有底板91的前部,底板91在倾斜部分81的右端的下方并且与倾斜部分81的右端分离从而与倾斜部分81的右端竖直地重叠。进一步,围绕板92的左板100配置到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的左方并且在倾斜部分81的右端的下方并且与倾斜部分81的右端分离。进一步,围绕板92的右板101配置在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的右方,右板101的上部配置到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的右方并且与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分离从而在左右方向上与倾斜部分81重叠。进一步,右板101的顶边缘位于比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高的位置。
如图10所示,右接合部分88配置到右突出壁71C的右方,并且左接合部分89配置到左突出壁71B的左方。
如图2所示,开口94由右突出壁71C的底边缘、第一托盘本体85的右边缘和在右接合部分88的左侧的前边缘定义。开口94在左右方向上提供在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和排出托盘13之间连通(也参见图5C)。
如图2所示,当从上方看时,第二托盘65配置在开口66的后部中。
如图6A、6B和7A所示,第二托盘65整体地包括第二托盘本体105、辊支撑壁110、作为引导部分实例的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四个接合突起113、右接合壁106和左接合壁107。
如图1所示,在侧视图中,第二托盘本体105是具有大致L形形状的板形状。第二托盘本体105由倾斜壁111和竖直壁112整体地构成。
倾斜壁111组成第二托盘本体105的前部。如图6A所示,倾斜壁111是板形状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如图1所示,在侧视图中,倾斜壁111朝向后方向下倾斜。
如图6B所示,倾斜壁111具有顶表面,在顶表面上突出脊109形成。多个突出脊109,特别地四个突出脊109,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突出脊109具有类似轨道形状并且朝向后方向下延伸。突出脊109连接到倾斜壁111的顶表面,突出脊109的前端比倾斜壁111的前边缘更向上和向前突出。
竖直壁112组成第二托盘本体105的后部。竖直壁112是板形状并且在后视图中呈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如图1所示,竖直壁112从倾斜壁111的后边缘连续地向上延伸。
如图6A所示,辊支撑壁110从竖直壁112的上端连续地向后延伸。辊支撑壁110是板形状并且平面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如图1所示,排出辊32被可旋转地支撑在辊支撑壁110的顶表面。注意排出辊32被从图2、3、6A、6B和7A中的附图中省略以简化描述。
如图1所示,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在倾斜壁111的前端配置在倾斜壁111的底表面上。如图7A所示,在侧视图中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是具有大致L形形状的板形状。如图1所示,打印机1首先从倾斜壁111的前端部连续地向下延伸,并且然后弯曲并且斜向前下延伸。
如图7A所示,四个接合突起113设置成对应于四个接收部分86。四个接合突起113在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上部配置在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前表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接合突起113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从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上部的前表面向前突出。
如图6B所示,右接合壁106组成第二托盘65的右端。右接合壁106从倾斜壁111的右边缘连续地向上延伸。右接合壁106是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其顶点指向前。右接合壁106具有连接到竖直壁112的右边缘的后端。右接合壁106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顶边缘。在侧视图中,右接合壁106的顶边缘从倾斜壁111的前端向竖直壁112的顶端延伸。
右接合壁106整体地包括右接合肋103。右接合肋103从右接合壁106的顶边缘的右部向上突出。右接合肋103是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其顶点指向后。右接合肋103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顶边缘。
如图6A所示,左接合壁107组成第二托盘65的左端。左接合壁107从倾斜壁111的左边缘连续地向上延伸。左接合壁107是板形状并且侧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其顶点指向前。左接合壁107具有连接到竖直壁112的左边缘的后端。左接合壁107的顶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侧视图中,左接合壁107的顶边缘从倾斜壁111的前端向竖直壁112的顶端延伸。
左接合壁107具有整体设置的左接合肋104。左接合肋104从左接合壁107的顶边缘的左部连续地向上延伸。左接合肋104是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其顶点指向后。左接合肋104的顶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2、5B和7A所示,第二托盘65配置在开口66的后部同时接合突起113从其后侧***相应的接收部分86并且倾斜壁111的前边缘位于第一托盘本体85的后边缘的后方并且邻近于第一托盘本体85的后边缘。换句话说,如图1所示,第一托盘64配置在第二托盘65在排出方向X上的下游。第二托盘65的左右边缘分别被支撑在第二框架55和第一框架45中。
如图2所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间隙C2(作为第一间隙的实例)限定在倾斜壁111的相邻部和第一托盘本体85之间,即,在倾斜壁111的前边缘和第一托盘本体85的后边缘之间。
如图1所示,竖直壁112的顶端位于后突出壁71D的底端的下方,间隙形成在竖直壁112的顶端和后突出壁71D的底端之间。
如图2、5B和6B所示,右接合肋103从下方被接收在右接合部分88中,并且左接合肋104从下方被接收在左接合部分89中。第一托盘64和第二托盘65一起形成排出托盘13。
3.驱动机构、控制板和风扇
如图10所示,打印机1包括作为电路板实例的控制板141、风扇142和齿轮机构140。
控制板141和风扇142容纳在形成在右壁40中的容纳空间A1中。控制板141被构造成控制图像形成单元4的操作。控制板141具有在侧视图中为大致矩形并且竖直地伸长的板形。控制板141固定到组成第一框架45的板47的右表面。
风扇142被构造成产生在主壳体2内的空气的流动。风扇14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通孔49和通风孔51之间并且固定到组成第一框架45的板47的右表面。当风扇142被驱动时,在第一围绕部50内的空气从主壳体2通过通风孔51被排出,并且在主壳体2内的空气朝向风扇142通过通孔49被抽出。因此,接近导管单元115(稍后描述)的底端的空气通过通孔121(稍后描述)和通道134(稍后描述)向上流动并且从主壳体2通过通孔49和通风孔51排到外部。
如图10所示,齿轮机构140被容纳在形成在左壁44中的容纳空间A2中。齿轮机构140被构造成传输驱动力至图像形成单元4。齿轮机构140包括多个齿轮,多个齿轮被支撑在组成第二框架55的板57的左表面上。
4.液体接收单元
如图1所示,打印机1也设置有液体接收单元114。
液体接收单元114配置在排出托盘13的下方,处理盒15的后上侧和定影单元17的前上侧。
如图8A和8B所示,液体接收单元114整体地包括作为导管实例的导管单元115和作为接收单元实例的液体接收构件116。
导管单元115组成液体接收单元114的前部。导管单元115具有第一导管壁117、第二导管壁118、第一联结部分119和第二联结部分120。
第一导管壁117组成导管单元115的前部。第一导管壁117是板形状并且在前视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第二导管壁118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面对第一导管壁117的位置,间隙形成在第二导管壁118和第一导管壁117之间。第二导管壁118在后视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第二导管壁118的竖直尺寸为第一导管壁117的竖直尺寸的大约二分之一。第二导管壁118的顶端低于第一导管壁117的顶端。
如图8A和9所示,第一联结部分119连接第一导管壁117和第二导管壁118的底边缘。如图9所示,第一联结部分119是板形状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第一联结部分119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多个通孔121。通孔12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通孔121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竖直地贯穿第一联结部分119。注意,当从斜后上方看通孔121时,通孔121的最左通孔121A与稍后描述的液体出口133对齐。
如图8B所示,第二联结部分120连接第一导管壁117和第二导管壁118的左边缘。第二联结部分120是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竖直地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
第一导管壁117、第二导管壁118和第二联结部分120限定通道134(参见图1和9)。
液体接收构件116位于第二导管壁118上方并且邻近于第二导管壁118并且配置在第一导管壁117的上部的后方,间隙形成在液体接收构件116和第一导管壁117的上部之间。
液体接收构件116具有向上打开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凹入形状。液体接收构件116整体地包括作为第一壁的实例的第一引导壁128、作为第二壁的实例的第二引导壁129、接收壁125、围绕壁130、作为第三壁的实例的限制壁131和作为第四壁的实例的延伸壁132。
第一引导壁128组成液体接收构件116的前部。如图10所示,第一引导壁128是板形状并且在后视图中具有在朝向右方变窄的大致梯形的形状。更具体地,第一引导壁128具有从左至右向下倾斜的顶边缘,和从左至右向上倾斜的底边缘。
如图8A和8B所示,第二引导壁129从后侧面对第一引导壁128,间隙形成第二引导壁129和第一引导壁128之间。第二引导壁129是板形状并且在前视图中具有在朝向右端变窄的大致梯形的形状。更具体地,第二引导壁129具有与第一引导壁128的顶边缘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顶边缘,和与第一引导壁128的底边缘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底边缘。第二引导壁129的左右尺寸大于第一引导壁128的左右尺寸,同时第二引导壁129的竖直尺寸小于第一引导壁128的竖直尺寸。
当在前后方向上看第二引导壁129时,第二引导壁129的顶边缘与第一引导壁128的顶边缘近似对齐。因此,因为第二引导壁129具有较小的竖直尺寸,所以第二引导壁129的底边缘位于高于第一引导壁128的底边缘的位置。进一步,第二引导壁129的右边缘与第一引导壁128的右边缘近似对齐。
接收壁125桥接第一引导壁128和第二引导壁129的下边缘。
如图1所示,接收壁125是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的L形形状。接收壁125包括第一部126和第二部127。第一部126组成接收壁125的后部并且从第二引导壁129的下边缘朝向前连续地向下倾斜。换句话说,第二引导壁129从第一部126的后边缘连续地向上延伸。
第二部127组成接收壁125的前部。第二部127从第一部126的下边缘向前连续地延伸并且连接到第一引导壁128的底边缘。即,第一引导壁128从第二部127的前边缘连续地向上延伸。如图10所示,第二部127从右至左向下倾斜。换句话说,第二部127在从右上朝向左下的方向上延伸。因此,至少接收壁125的一部分,特别地第二部127,从第一框架45侧朝向第二框架55侧向下倾斜。
如图8A所示,围绕壁130桥接第一引导壁128和第二引导壁129的右边缘。围绕壁130具有连接到接收壁125的右边缘的底边缘。
如图10所示,限制壁131组成液体接收构件116的左端并且在后视图中具有类似曲柄的板形状。限制壁131首先从接收壁125的左边缘向上延伸,然后弯曲并且向左延伸,并且然后弯曲并且向上延伸。如图8A和8B所示,限制壁131具有上部,该上部的前端连接到第二联结部分120的后边缘的上端,并且限制壁131的后端连接到第二引导壁129的左端。
限制壁131具有配置在第一引导壁128的左端的左方的底部以在左右方向上面对第一引导壁128的左端,间隙形成在限制壁131和第一引导部128的左端之间。
如图8B和9所示,延伸壁132与第一引导壁128的左边缘连续地形成并且斜向左前方突出,远离第二引导壁129。延伸壁132是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竖直地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
第一引导壁128的左边缘、限制壁131的底部和位于这些组件之间的接收壁125的左端限定液体出口133。液体出口133在后视图中具有大致U形形状,“U”的开口面向上。液体出口133在前后方向上提供在液体接收构件116的内部空间和通道134之间的连通。
如图1所示,液体接收单元114配置成液体接收构件116位于间隙C2的下方,并且导管单元115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处理盒15和定影单元17之间。
对于这个构造,接收壁125配置在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下方并且竖直地面对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并且其间具有间隙。进一步,第一引导壁128位于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前方,并且第二引导壁129位于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后方。
如图4B所示,导管单元115的左端配置在组成左引导部分76的第二倾斜部分79的后端下方;第一导管壁117的左端位于第二倾斜部分79的后边缘的前方;第二导管壁118的左端位于第二倾斜部分79的后边缘的后方;并且第二联结部分120(图4B中未示)位于第二倾斜部分79的左边缘的左方。因此,通道134的左端与第二倾斜部分79的后边缘竖直地对齐。
5.第一传送引导部和第二传送引导部
如图1所示,第一传送引导部34包括第一传送构件143,用于在片状物P穿过感光鼓20和传送辊21之间后,朝向加热辊30和加压辊31之间的位置传送片状物P。
第一传送构件143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并且位于这样的位置:其前部分在处理盒15的下方并且其后部分在导管单元115的下方并且与导管单元115分离。如图3所示,第一传送构件143是板形状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第一传送构件143具有分别固定到第二框架55的板57和第一框架45的板47的左端和右端。
第一传送构件143也具有第一液体通道145。第一液体通道145配置在第一传送构件143的后部中,在与形成在导管单元115中的通道134竖直地对齐的位置。如图3所示,第一液体通道145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第一液体通道145竖直地贯穿第一传送构件143的后部。
如图1所示,第二传送引导部35包括第二传送构件144,第二传送构件144用于引导从后侧朝向前侧穿过纸张托盘12的片状物P的传送。第二传送构件144位于第一传送构件143的下方并且与第一传送构件143分离并且位于纸张托盘12的上方并且与纸张托盘12分离。第一传送构件143和第二传送构件144在上下方向上限定第一传送构件143和第二传送构件144之间的间隙,该间隙组成再次传送路径P2的一部分。
第二传送构件144具有在平面图中为大致矩形的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板形状。第二传送构件144具有分别固定到第二框架55的板57和第一框架45的板47的左端和右端。
第二传送构件144也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二液体通道146。第二液体通道146形成在与第一液体通道145在竖直方向上对齐的位置。第二液体通道146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第二液体通道146竖直地贯穿第二传送构件144。
6.液体引导功能
(1)由盖引导部分引导的液体
接下来,将参考图1和2描述当液体意外地洒落在打印机1上时液体在打印中是如何被引导的。当打印机1的使用者意外地洒落水或者另一种一体在主壳体2的顶部时,液体落在顶壁43的顶表面上。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一些液体可能进入间隙C1,间隙C1形成在第一托盘64的第一托盘本体85和形成在顶盖63中的开口66的前外周边缘之间。
如图2所示,在间隙C1的右部的液体L1穿过在第一托盘本体85的前边缘和顶盖63的突出壁71A之间的间隙C1并且如图4A和4B所示,落在组成右引导部分75的倾斜部分81的上表面上。如图7B所示,液体L1然后沿着倾斜部分81的斜面向下流向右,穿过切口凹槽72(参见图4A和4B)。当到达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时,液体L1沿着在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的突起部分82向下流动,落在组成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的底板91的前部。如图5C所示,液体L1继续沿着底板91的斜面向下朝向后流动,如图2和5C所示,穿过开口94并且流到在排出托盘13中的第一托盘本体85的上表面上。
进一步,进入间隙C1的左部的液体L2穿过在第一托盘本体85的前边缘和顶盖63的突出壁71A之间的间隙C1并且流到组成左引导部分76的第一倾斜部分78的上表面上,如图4A和4B所示。同时,如图7B所示,液体L2沿着第一倾斜部分78的斜面朝向左向下流动。这里,如图4B所示,前突出壁71A和左突出壁71B将流动方向从斜左下方向改变至斜后下方向,并且液体L2流到第二倾斜部分79的顶表面上。同时,液体L2继续沿着第二倾斜部分79的斜面朝向后向下流动。当到达第二倾斜部分79的后边缘时,液体L2向下流动进入形成在导管单元115中的通道134的左端。液体L2随后穿过形成在第一联结部分119中的最左通孔121A(参见图9)。
进一步,如图2中所示的进入间隙C1的近似左右中心区域的液体L3穿过第一托盘本体85的前边缘和顶盖63的突出壁71A之间的间隙C1,并且如图4A和4B所示向下流动到中间部分77的上表面上。由于中间部分77、前突出壁71A和凸缘部分74的结构,液体L3临时地积蓄在中间部分77中并且,在积蓄的液体L3的水平面上升之后,液体L3开始从中间部分77的左右端流出进入到右引导部分75和左引导部分76。
因此,具有以上构造的开口66引导液体流动进入到间隙C1从而排出来自间隙C1的液体。
(2)由液体接收单元引导的液体
如图1和2所示,洒落到顶壁43的顶表面上的液体也可以贯穿形成在第一托盘64的第一托盘本体85和第二托盘65的倾斜壁111之间的间隙C2。
如图1所示,贯穿间隙C2的液体L4通过间隙C2进入主壳体2并且沿着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向下流动。当到达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底部时,液体L4从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底边缘掉落到在接收壁125的上表面上。换句话说,接收壁125接收通过间隙C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流动到接收壁125上的液体然后沿着组成接收壁125的第一部分126的斜面朝前向下流动。
如图10所示,在液体L4从接收壁125的第一部126向下流动到第二部分127的上表面上之后,液体L4开始沿着第二部127的上表面和第一引导壁128的后表面向下流向左。一旦液体L4到达液体接收构件116的左端,限制壁131和第二引导壁129将流动方向从斜左下方向改变到向前方向并且通过液体出口133排出液体L4。如图1所示,通过液体出口133排出的液体L4进入形成在导管单元115中的通道134并且通过通道134向下流动。当液体L4到达第一联结部分119时,液体L4穿过图9所示的最左的通孔121A。
(3)朝向纸张托盘向下流动的液体
穿过最左的通孔121A的液体(即,液体L2和L4)朝向形成在第一传送构件143中的第一液体145继续向下流动。液体穿过第一液体通道145然后穿过形成在第二传送构件144中的第二液体通道146以被收集在纸张托盘12中。
7.操作和有益效果
(1)如图1所示,接收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的液体接收构件116包括接收壁125。接收壁125配置在间隙C2的下方,间隙C2形成在第一托盘64和第二托盘65的相邻部分之间。因此,通过间隙C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L4被接收在液体接收构件116的接收壁125上。因为接收壁125从第一框架45侧朝向框架55侧向下倾斜,如图10所示,被接收在接收壁125上的液体L4从最接近第一框架45侧朝向第二框架55侧被引导,即,在远离控制板141的方向上被引导,第一框架45支撑控制板141。
因此,这个构造能够防止当液体洒落在主壳体2的上壁43上时控制板141变湿。
(2)如图1所示,排出托盘13由第一托盘64和第二托盘65形成并且配置在主壳体2的上表面上。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接触到已经由排出辊排出到排出托盘13中的片状物P。
进一步,因为间隙C2和液体接收构件116都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2和10所示,液体接收构件116能够可靠地接收通过间隙C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L4。
(3)如图1所示,第二托盘65具有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朝向液体接收构件116引导通过间隙C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L4。因此,液体接收构件116能够可靠地接收通过间隙C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L4。
(4)如图1所示,接收壁125位于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的下方以竖直地面对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并且与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分离。因此,接收壁125能够可靠地接收从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向下流动的液体L4。
液体接收构件116具有接收壁125、第一引导壁128和第二引导壁129并且当在左右方向上看时液体接收构件116布置成朝向第二托盘引导部分108打开的凹入形状。这种构造能够从第一框架45侧朝向第二框架55侧可靠地引导被接收在接收壁125上的液体L4。
(5)如图1所示,接收壁125具有从第二引导壁129朝向第一引导壁128侧向下倾斜的第一部126。因此,被接收在接收壁125上的液体L4沿着第一部126的斜面朝向在第一引导壁128侧的第二部127向下流动。如图10所示,液体L4沿着第二部127和第一引导壁128朝向第二框架55侧流动,即,向左流动。因此,液体接收构件116能够可靠地朝向第二框架引导液体L4。
(6)如图10所示,液体出口133由第一引导壁128的左端、限制壁131和接收壁125位于这些部件之间的部分限定。换句话说,液体出口133布置在液体接收构件116的左端,即,在最远离控制板141的位置。
以这种方式,在液体接收构件116中的液体L4首先被引导至液体接收构件116中最远离控制板141的位置,然后通过液体出口133从液体接收构件116被排出。因此,该构造可靠地防止控制板141被从液体接受构件116排出的液体溅湿。
(7)如图8A和8B所示,延伸壁132从第一引导壁128的左边缘向前连续地延伸以延伸远离第二引导壁129。换句话说,延伸壁132从液体出口133的右外周边缘在液体排出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当液体从液体出口133排出时,延伸壁132能够抑制液体向右流动,即,朝向控制板141侧返回。该构造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控制板141由于从液体接收构件116排出的液体变湿。
(8)如图1所示,液体接收单元114设置有导管单元115。导管单元115使在主壳体2内的空气能够从主壳体2排出。因此,能够有效地从打印机1散热。
进一步,液体接收单元114整体地设置有导管单元115和液体接收构件116。该构造比如果导管单元115和液体接收构件116是单独的构件需要更少的部件。
(9)如图1所示,导管单元11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处理盒15和定影单元17之间。该布置能够有效地冷却处理盒15和定影单元17。
进一步,因为导管单元115具有通道134,通道134用于引导已经从液体出口133排出的液体,从液体出口133排出的液体通过处理盒15和定影单元17之间的导管单元115的通道134向下流动。因此,能够防止从液体出口133排出的液体接触处理盒15和定影单元17,并且,因此,防止使处理盒15和定影单元17故障。
(10)如图2所示,第一托盘64和第二托盘65都通过开口66向上露出。因此,当液体洒落在打印机1的顶上时,液体通过形成在顶盖63中的开口66到达第一托盘64和第二托盘65。因此,如图10所示,液体穿过间隙C1并且由液体接收构件116接收,液体接收构件116引导液体远离控制板141。因此,当液体洒落在打印机1上时,液体接收构件116能够可靠地接收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
(11)如图4A和4B所示,盖引导部分67引导通过间隙C1进入的液体从而从间隙C1排出液体,间隙C1形成在第一托盘64和开口66的外周边缘的相邻部分之间。因此,该构造能够防止液体通过间隙C1进入主壳体2。
(12)如图2、4A和4B所示,位于相对接近控制板141的右引导部分75引导进入间隙C1的液体L1到第一托盘64上。被引导到第一托盘64上的液体然后通过间隙C2进入主壳体2。如图10所示,通过间隙C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首先由液体接收构件116引导远离控制板141并且然后通过液体出口133排出到导管单元115的通道134。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位于相对远离控制板141的左引导部分76朝向形成在导管单元115中的通道134引导进入间隙C1的液体L2。换句话说,右引导部分75和左引导部分76都在远离控制板141的位置引导液体排出到导管单元115的通道134。该布置可靠地防止控制板141由于通过间隙C1进入的液体变湿。
(13)如图7B所示,右引导部分75(倾斜部分81)朝向右引导进入间隙C1的液体L1,同时左引导部分76(第一倾斜部分78)朝向左引导通过间隙C1进入的液体L2。因此,盖引导部分67的结构比只在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引导液体的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排出)进入间隙C1的液体。
(14)如图4B所示,盖引导部分67包括向下凹陷的中间部分77。因此,当进入间隙C1的液体的量增加时,中间部分77能够收集或者积蓄液体。因此,当液体的量增加时,盖引导部分67能够可靠地接收进入间隙C1的液体。该构造能够因此抑制液体通过间隙C1进入主壳体2。
(15)如图4A和4B所示,顶盖63设置有盖引导部分67。因此,即使洒落在顶盖63的顶上的液体进入形成在顶盖63中的开口66的外周边缘和第一托盘64之间的间隙C1,如图2所示,盖引导部分67能够沿着开口66的外周边缘并且远离间隙C1引导该液体。
因此,盖引导部分67在左右方向上引导进入间隙C1的液体至规定位置。如图1所示,该构造防止穿过间隙C1的任何液体流动到配置在顶盖下方的图像形成单元4上。因此,即使液体洒落在顶盖63上,本发明的结构防止图像形成单元4等等变湿。
(16)盖引导部分67包括引导部分本体73,引导部分本体73由右引导部分75和左引导部分76构造而成。如图7B所示,右引导部分75具有倾斜部分81并且左引导部分76具有第一倾斜部分78。倾斜部分81和第一倾斜部分78倾斜成:它们的左右外端低于它们的左右内端。因此,进入间隙C1的液体沿着倾斜部分81和第一倾斜部分78被引导以在左右方向上从内侧朝向外侧流动。
换句话说,盖引导部分67能够可靠地引导进入间隙C1的液体至规定位置。该结构可靠地防止进入间隙C1的液体到达图像形成单元4。
(17)如图7B所示,突起部分82从组成右引导部分75的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向下突出。因此,在进入间隙C1的液体L1沿着倾斜部分81的倾斜表面被引导至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之后,液体L1沿着突起部分82从倾斜部分81向下流动。因此,突起部分82能够可靠地将右引导部分75中的液体引导至规定位置。
(18)如图7B所示,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配置在右突出部分75的右端的下方,在竖直方向上与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重叠的位置。因此,在进入间隙C1的液体沿着右引导部分75的倾斜部分81被引导至倾斜部分81的右边缘之后,液体向下流入第一托盘64的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因此,该结构可靠地防止从盖引导部分67流出的液体接触图像形成单元4。
(19)如图7B所示,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的围绕板92的右板101配置到倾斜部分81的右方并且与倾斜部分81分离并且延伸到倾斜部分81上方的位置。因此,当液体从倾斜部分81流入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时,右板101能够防止该液体向右移动。因此,该构造可靠地将液体从右引导部分75转移到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
(20)如图7B所示,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具有底板91。因此,从右引导部分75转移到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的液体能够可靠地由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接收。
(21)如图5A至5C所示,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具有围绕板92。因此,被接收在底板91上的液体保持在围绕板92中。因此,该构造能够抑制液体流出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的趋势。
(22)如图5C所示,底板91与第一托盘本体85的顶表面连续地形成。因此,接收在第一托盘引导部分87中的液体首先沿着底板91流动,然后从底板91排出到第一托盘64的顶表面上排出。结果,能够防止穿过间隙C1的液体进入主壳体2。
(23)如图4A和4B所示,盖引导部分67设置在顶盖63上。因此,该构造盖便于引导部分67的形成。
虽然本发明已经参考它的实施例而被详细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地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作出各种变化和修改。

Claims (20)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
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被构造成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被构造成控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和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被构造成接收进入所述壳体的液体;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
壁部,所述壁部组成所述壳体的顶表面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所述壁部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彼此接近以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之间提供第一间隙;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支撑所述电路板;和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配置成在与所述竖直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并且远离所述第一框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下方,所述接收单元包括接收壁,所述接收壁被构造成接收通过所述第一间隙进入所述壳体的液体,所述接收壁朝向所述第二框架向下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排出构件,所述排出构件被构造成在排出方向上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壳体外;和
支撑盘,所述支撑盘被构造成接收由所述排出构件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组成所述支撑盘,以提供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的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构件在所述排出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构件的下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中的一个包括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被构造成朝向所述接收单元引导通过所述第一间隙进入所述壳体的液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壁位于所述引导部分下方,以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与所述引导部分相对;并且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分别从所述接收壁向上延伸,以在排出方向上彼此相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壁包含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从所述第二壁朝向所述第一壁延伸,并且朝向所述第一壁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部从所述第一部朝向所述第一壁在所述排出方向上延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壁、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也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所述接收壁具有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接近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个接收端,所述第一壁具有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接近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个第一端,并且所述第二壁具有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接近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个第二端;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包括第三壁,所述第三壁从所述接收壁的所述一个接收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壁的所述一个第一端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与所述第三壁相对并且在两者之间限定有空间,所述第二壁的所述一个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三壁;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壁的所述一个第一端、所述第三壁和所述接收壁的介于所述第一壁的所述一个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壁之间的部分限定排出端口,所述排出端口被构造成排出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液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进一步包括第四壁,所述第四壁从所述第一壁的所述一个第一端沿着远离所述第二壁的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导管,所述导管被构造成将所述壳体内的气体朝向所述壳体外排出,所述导管与所述接收单元整体地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包含: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被构造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显影剂图像;和
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位于远离所述处理单元的位置,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显影剂图像热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
其中,所述导管位于所述处理单元和所述定影单元之间,并且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允许从所述排出端口排出的液体穿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进一步包含盖,所述盖组成所述壁部的顶表面,所述盖形成有开口;当从上方看时,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配置在所述开口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由外周壁限定,所述第一构件位于接近于所述外周壁的位置,以在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外周壁之间提供第二间隙;并且
其中,所述盖包括盖引导部分,所述盖引导部分被构造成引导通过所述第二间隙进入所述壳体的液体,以排出所述液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盖引导部分包含:第一引导部分,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位于靠近所述第一框架的位置;和第二引导部分,所述第二引导部分位于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二框架的位置;所述第一引导部分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一框架引导液体,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部分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二框架引导液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引导部分进一步包含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之间,所述凹陷部向下凹陷,以接收通过所述第二间隙进入所述壳体的液体。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引导部分包括倾斜部分,所述倾斜部分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具有内端和外端,所述倾斜部分相对于所述正交方向倾斜,使得所述外端位于比所述内端更向下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引导部分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具有外边缘,所述外边缘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突出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引导部分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正交方向上具有外端;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包括接收部分,所述接收部分位于所述外端的下方以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与所述外端重叠,所述接收部分被构造成接收被引导进入所述盖引导部分的液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分包括壁部,所述壁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位于所述盖引导部分的所述外端的外部,所述壁部向上延伸以提供上边缘,所述上边缘在所述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盖引导部分的所述外端。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分包括底部分,所述底部分组成所述接收部分的底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分进一步包括围绕部分,所述围绕部分从所述底部分向上突出并且围绕所述底部分,从而当从上方看时,具有大致U形形状。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接收部分的所述第一构件包括上表面,所述底部分连接到所述上表面。
CN201410649238.7A 2013-11-15 2014-11-14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46563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6866A JP2015096910A (ja) 2013-11-15 2013-11-1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36866 2013-11-15
JP2013-236865 2013-11-15
JP2013236865A JP2015096909A (ja) 2013-11-15 2013-11-15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56390A CN104656390A (zh) 2015-05-27
CN104656390B true CN104656390B (zh) 2018-09-25

Family

ID=53173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49238.7A Active CN104656390B (zh) 2013-11-15 2014-11-14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207628B2 (zh)
CN (1) CN1046563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66586A1 (en) * 2017-03-14 2018-09-20 Hp Indigo B.V. Binary ink development unit support stand
JP7505271B2 (ja) * 2020-06-02 2024-06-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7861A (ja) 1990-01-24 1991-09-25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排水装置
JP4507387B2 (ja) 2000-10-31 2010-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3958520B2 (ja) 2000-12-11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オプション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282A (ja) 2001-05-28 2002-12-06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4093708A (ja) * 2002-08-30 2004-03-2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18011A (ja) 2003-06-02 2005-01-20 Seiko Epson Corp 外装カバー、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354213B2 (en) * 2004-03-17 2008-04-08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Printer having foreign material removing structure
EP1619563B1 (en) 2004-07-12 2009-06-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fixing unit
JP3981888B2 (ja) 2004-07-12 2007-09-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14530B2 (ja) 2005-05-31 2009-08-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78666B2 (en) 2005-06-30 2011-02-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lti-function device with pivoting display
DE602006000808T2 (de) 2005-08-09 2009-04-30 Seiko Epson Corp. Papierrollendrucker
JP2007062159A (ja) 2005-08-31 2007-03-15 Seiko Epson Corp 情報機器
JP2007292968A (ja) 2006-04-25 2007-11-0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6387B2 (ja) 2006-08-24 2011-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3520B2 (ja) 2007-10-02 2012-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2782B2 (ja) 2008-01-08 2013-11-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9120A (ja) 2008-01-17 2009-07-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9126A (ja) 2008-01-17 2009-07-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4578A (ja) * 2008-08-26 2010-03-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3989A (ja) 2011-03-23 2012-10-22 Brother Ind Ltd 操作パネルの防水構造
JP5402970B2 (ja) * 2011-03-29 2014-01-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48651B2 (ja) 2012-04-16 2015-01-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56390A (zh) 2015-05-27
US20150139685A1 (en) 2015-05-21
US9207628B2 (en) 2015-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461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hotosensitive unit
US9274457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JP5299419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8831473B2 (en)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26268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775172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having light transmitting portion to allow amount of developer to be detected
US851530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4010563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hotosensitive Unit
CN10465639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109794A (zh)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95538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2624071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253542B (zh) 介质传送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US88210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597732B (zh) 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7526263B (zh) 影像形成设备
CN102141751B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
CN104520774A (zh) 处理盒
CN11396849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输送装置
US20130051821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JP61718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969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20773B (zh)
JP69502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060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