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4107B -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 Google Patents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34107B
CN104334107B CN201380028989.0A CN201380028989A CN104334107B CN 104334107 B CN104334107 B CN 104334107B CN 201380028989 A CN201380028989 A CN 201380028989A CN 104334107 B CN104334107 B CN 1043341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ssue
bio
energy
processing unit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898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34107A (zh
Inventor
傍岛秀雄
高篠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34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34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0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085Forceps, scis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017Electrical control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 A61B2017/00115Electrical control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with audible or visual outpu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53Mechanical features of the instrument of device
    • A61B2018/00059Material properties
    • A61B2018/00089Thermal conductivity
    • A61B2018/00101Thermal conductivity low, i.e. thermally insul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89Coag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01Cutt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用于对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来对该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包括:一对钳构件;能量释放部,其能够对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释放出能量;绝缘部,其配置在所述钳构件与所述能量释放部之间,并具有切断从所述能量释放部向所述钳构件的电的流动的电绝缘性;外缘部,其设于所述钳构件;流路,其由设有所述能量释放部的钳构件中的与另一个钳构件相对的侧、所述能量释放部、所述绝缘部以及所述外缘部协作形成,供因从所述能量释放部释放出的能量而自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流入;以及支承部,其以确保用于向所述流路流入流体的入口同时覆盖所述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流路,并用于支承生物体组织以防止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进入所述流路内。

Description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来对该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器具。
背景技术
例如在US 2010/0042101 A1、US 2008/0195091 A1、US 2009/0270852 A1及日本特开2003-7963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处理器具,其具有能够开闭的处理部,并能够将生物体组织夹入处理部来进行处理。
一般来说,当用具有能够开闭的处理部的处理器具以保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对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来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时,会自生物体组织产生水蒸气、体液等流体。由于这种流体为高温,因此若流到处理部的外侧,则会对生物体组织引起热损伤。因此,例如在US 2010/0042101 A1、US 2008/0195091 A1、US 2009/0270852 A1所公开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中,以包围电极等能量释放部的外缘的方式在处理部上形成了槽,使流体流入由该槽形成的空间内。
但是,若为了使更多的流体流入而增大槽宽,则在闭合处理部而保持着生物体组织时,生物体组织进入该槽内,存在易于妨碍流体流入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若为了防止生物体组织进入槽内而自处理部去除槽,则存在易于使带有热量的流体逃至处理部的外侧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器具,该处理器具具有在利用能够开闭的处理部保持生物体组织并对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来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时能够供自生物体组织发出的流体充分地流入的槽、能够在生物体组织处理后且打开处理部时防止生物体组织配置在槽内。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用于对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来对该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器具具有处理部,该处理部包括:一对钳构件,其为了能够保持和释放包括周边组织在内的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而能够彼此相对地开闭;能量释放部,其设于所述一对钳构件中的至少一者上并能够对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释放出能量;绝缘部,其配置在所述钳构件与所述能量释放部之间,并具有切断从所述能量释放部向所述钳构件的电的流动的电绝缘性;外缘部,其设于所述钳构件;流路,其由设有所述能量释放部的钳构件中的与另一个钳构件相对的侧、所述能量释放部、所述绝缘部以及所述外缘部协作形成,供因从所述能量释放部释放出的能量而自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流入;以及支承部,其以确保用于向所述流路流入流体的入口同时覆盖所述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流路,并用于支承生物体组织,以防止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进入所述流路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能量的处理***的概略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治疗处理***的概略框图。
图3是表示来自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能量源的高频能量输出电路和发热构件驱动电路的能量的输出状态的概略图。
图4A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闭合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4B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打开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5A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闭合后的状态的图4A中的面5A剖切了的位置的概略截面立体图。
图5B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闭合后的状态的图4A中的面5B剖切了的位置的概略截面立体图。
图6A是表示从第2处理部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第1处理部所看到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6B是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第1处理部的沿着图6A中的6B-6B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图6C是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第1处理部的沿着图6A中的6C-6C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图7是表示在用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保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从能量释放部以某一预定的输出输出能量来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时的罩84的宽度方向中央和轴向中央的相对于时间t的温度T的变化的图,是将设置了隔热层的情况(实线)与未设置隔热层的情况(虚线)两者进行比较表示的概略图表。
图8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为双极类型的概略图。
图8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为单极类型的概略图。
图9A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闭合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9B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打开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0A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闭合后的状态的图9A中的面10A剖切了的位置的概略截面立体图。
图10B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处理部闭合后的状态的图9A中的面10B剖切了的位置的概略截面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从第2处理部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第1处理部所看到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11B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第1处理部的沿着图11A中的11B-11B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图11C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第1处理部的沿着图11A中的11C-11C线的概略横截面图。
图12是表示使用了第2实施方式的能量的处理***的概略图。
图13A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主体侧处理部与脱离侧处理部卡合、使脱离侧处理部相对于主体侧处理部离开并打开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主体侧处理部与脱离侧处理部卡合、使脱离侧处理部靠近主体侧处理部的闭合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3C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主体侧处理部的表面的概略图。
图14A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主体侧处理部的用图13A中的附图标记14A表示的位置放大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4B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主体侧处理部的用图13A中的附图标记14B表示的位置放大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5A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脱离侧处理部的用图13A中的附图标记15A表示的位置放大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5B是表示将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的处理器具的脱离侧处理部的用图13A中的附图标记15B表示的位置放大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7说明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使用了能量的处理***10包括处理器具(能量处理器具)12和用于对处理器具12施加能量的能量源14。在能量源14上连接有脚踏开关16,该脚踏开关16具有用于切换对处理器具12施加的能量的接通/断开的踏板16a。处理器具12与能量源14之间利用多条引线、信号线束缚而成的第1线缆18a进行电连接,能量源14与脚踏开关16之间利用多条引线、信号线束缚而成的第2线缆18b进行电连接。脚踏开关16通过踏板16a的操作等而能够向能量源14输入信号,能量源14能够根据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的操作等来控制对处理器具12施加的能量。
如图2所示,能量源14包括控制部22、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发热构件驱动电路26、显示部28以及扬声器30。
在此,能量源14的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被控制部22控制,以对处理器具12的后述的能量释放部62、64(电极132)施加高频能量并使保持在能量释放部62、64之间的生物体组织发热,利用其热能使生物体组织改性。能量源14的发热构件驱动电路26被控制部22控制,以向能量释放部62、64(发热构件(电阻加热器)82)供给能量并使其发热,将其热量(热能)传递到电极132,使热量(热能)传递到生物体组织而使生物体组织脱水。即,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2使热能作用于生物体组织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处理。
显示部28为了能够在显示能量源14的状态或者进行各种设定时使用而优选使用例如触摸面板。另外,扬声器30被控制为能够利用声音来通知来自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发热构件驱动电路26的输出的接通/断开。
能量源14的控制部22能够在将使用了处理器具12的后述的能量释放部62、64(电极132)的高频能量(热能)和使用了后述的能量释放部62、64(发热构件134)的热能施加给生物体组织时控制其供给时间等。控制部22通过压下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而如图3所示控制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并输出时间t1的适当的高频能量,且在使输出停止之后,控制扬声器30发出声音以通知手术者使用了高频能量的处理结束了。另外,控制部22在进行了使用高频能量的处理之后,控制发热构件驱动电路26并输出时间t2的适当的热能,且在使输出停止之后,控制扬声器30发出声音以通知手术者使用了后述的发热构件134、84的处理结束了。另外,从使用了高频能量的处理切换为使用了热能的处理的时间t3既可以为0,也可以采用例如数秒等适当的时间。
控制部22也可以通过显示部28处的设定将利用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输出时间t1的适当的高频能量的设定切换为使用能量释放部62、64并采用能够测量的生物体组织的生物体信息(例如阻抗、相位差等)的变化来输出高频能量的设定,亦可以在两者(时间和生物体信息)中的一者较早到达的时刻停止输出高频能量。
如图1所示,处理器具12包括用于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部42、***部44以及操作部46。处理部42包括第1处理部42a、第2处理部42b以及用于使第1和第2处理部42a、42b开闭的开闭动作部42c。由于开闭动作部42c为公知技术,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如图4A~图5B所示,处理部42包括:一对钳构件(第1和第2钳构件)52、54,其作为生物体组织的保持部,并且能够开闭;能量释放部(第1和第2能量释放部)62、64,其配置于钳构件52、54;以及中间夹设部(第1和第2中间夹设部)72、74,其配置在钳构件52、54与能量释放部62、64之间。其中,第1钳构件52、第1能量释放部62及第1中间夹设部72形成第1处理部42a。另外,虽未详细说明,但是优选的是配置于第2钳构件54的第2能量释放部64和第2中间夹设部74与配置于第1钳构件52的第1能量释放部62和第1中间夹设部72相同地形成。因此,第2钳构件54、第2能量释放部64及第2中间夹设部74形成第2处理部42b。即,虽然省略了具体的说明,但是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2处理部42b包括与第1钳构件52相同地形成的第2钳构件54、与第1能量释放部62相同地形成的第2能量释放部64以及与第1中间夹设部72相同地形成的第2中间夹设部7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B~图5B中描绘为能量释放部62、64为平板状,但是允许为各种形状。
图4A所示的第1和第2钳构件52、54的开闭、即第1和第2处理部42a、42b的开闭利用图1所示的操作部46的开闭杆46a来操作。若操作开闭杆46a,则利用例如配置于***部44的内部的线、棒等公知的部件使第1和第2钳构件52、54开闭。另外,第1和第2钳构件52、54既可以设为仅一者活动,也可以设为双方活动。即第1和第2钳构件52、54能够相对地开闭。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第1和第2钳构件52、54中的另一者(第2钳构件54)相对于一者(第1钳构件52)活动的例子。
如图6A~图6C所示,第1钳构件52包括主体部82和罩84。另外,主体部82为了确保生物体组织的保持力而优选的是由例如不锈钢材料等硬质材料形成。罩84能够由具有耐热性、电绝缘性的金属材料、陶瓷、树脂材料等各种原材料形成。
主体部82的横截面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在该主体部82中的与其他钳构件54相对的侧,沿着长度方向并列设有形成为后述的流路120的一部分的凹部(槽部)92。凹部(第1通道)92的基端开口,凹部92在主体部82的顶端被闭塞或相互连通。凹部92形成于主体部82的外缘附近。
罩84位于主体部82的与其他钳构件54相对的侧的相反侧。在主体部82与罩84之间形成有用于抑制从主体部82向罩84的热传导的隔热层86。优选的是隔热层86为真空,但是也可以进入有空气,亦可以埋设有各种隔热材料(优选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原材料)。
中间夹设部72能够由例如具有耐热性、电绝缘性的金属材料、陶瓷、树脂材料等各种原材料形成。中间夹设部72的一部分配置在能量释放部62与主体部82之间。中间夹设部72包括:基部(绝缘部)102,其配置在能量释放部62与主体部82之间,并且呈大致矩形板状;外缘部104,其具有分别与第1钳构件52的主体部82的边缘部和罩84的边缘部相抵接的抵接部104a;以及多个连结部(生物体组织支承部)106,其以适当的间隔离散地连结基部102与外缘部104之间。连结部106形成为配置在后述的流路120上。即,如图6A所示,在沿着轴向配置的连结部106之间形成有开口(第2通道)108。换言之,在主体部82的凹部92上交错配置有连结部106与开口108。另外,由于在连结部106之间形成有各个开口(空间)108,因此能够使自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从能量释放部62的上侧通过开口108向主体部82的凹部92流动。
另外,当将生物体组织保持在第1和第2处理部42a、42b之间时,多个连结部106能够支承生物体组织,以防止所保持的生物体组织进入凹部92内的。
能量释放部62配置在主体部82的凹部92之间的区域内。在能量释放部62与中间夹设部72的外缘部104之间形成有空间(第3通道)112。因此,能够使自生物体组织发出的流体流入能量释放部62与中间夹设部72的外缘部104之间的空间112内。
而且,如图6A~图6C所示,能量释放部62与中间夹设部72的外缘部104之间的空间112、中间夹设部72的基部102与外缘部104之间的开口108以及主体部82的凹部92协作形成了自生物体组织发出的流体的流路120。
在此,如图6B和图6C所示,虽然在能量释放部62与中间夹设部72的外缘部104之间形成有供自生物体组织发出的流体流动的空间112,但是由于在中间夹设部72的基部102与外缘部104之间形成有连结部106,因此不会使流体通过连结部106直接流入主体部82的凹部92内。但是,由于在连结部106之间形成有开口(空间)108,因此能够使自生物体组织发出的流体从连结部106通过开口(空间)108流入主体部82的凹部92内。另外,连结部106的靠近第2处理部42b侧的表面位于比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生物体组织保持面)62a远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自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从连结部106的空间112(其他处理部42b)侧的表面106a通过开口108流入凹部92内。
而且,由于在将生物体组织保持在相对的能量释放部62、64的表面62a、64a之间及外缘部104之间时生物体组织自身被配置并支承在连结部106的表面106a上,因此中间夹设部72的连结部106极力防止了自中间夹设部72的开口108进入主体部82的凹部92内。
如图6B和图6C所示,配置于第1钳构件52的能量释放部62包括高频电极132和配置于高频电极132的发热构件134。虽未详细说明,但是优选的是配置于第2钳构件54的能量释放部64与配置于第1钳构件52的能量释放部62相同地形成。
发热构件134既可以使用多个发热元件,而且,也可以使用板状的加热器。优选的是,如果发热构件134为多个发热元件,则配置或埋设于电极132的背面,如果发热构件134为板状的加热器,则配置于电极132的背面。也优选的是,发热构件134具有在电极132的长度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较长的条形状。
图7中的实线表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部42在保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从能量释放部62、64以某一预定的输出输出能量来对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时的、罩84的表面(例如罩84的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且轴向中央)的相对于时间t的温度T的变化。在此,为了便于比较,在图7中以虚线一并示出了未设置隔热层86、而是使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制的罩84紧贴于第1钳构件52的主体部82中的与第2钳构件54相反侧的状态的罩84的表面(例如罩84的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且轴向中央)的温度变化。
根据图7,当在罩84与主体部82之间形成有空气层作为隔热层86时,与未形成有隔热层86时相比,发现温度难以上升。因而,能够防止从处理部42对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外侧的周边组织带来热影响。
另外,在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62a,为了在闭合处理部42时将能量释放部62、64的相对的表面62a、64a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而形成有具有电绝缘性并且具有耐热性的突起122。因此,在闭合了处理部42时,防止了能量释放部62、64的表面62a、64a彼此接触。另外,突起122既可以形成于能量释放部62、64中的一者上,也可以形成于两者上。另外,突起122既可以如图6A所示形成于能量释放部62中的相对于操作部46远位侧的顶端部,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形成于相对于操作部46近位侧的基端部,亦可以形成于两者上。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对接合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来对该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10的作用。
使处理部42与例如要接合的生物体组织相对峙。在该状态下操作操作部46的开闭杆46a并在能量释放部62、64的表面62a、64a之间保持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这样,当用第1和第2处理部42a、42b保持着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及其周边组织时,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配置为分别紧贴于能量释放部62、64的表面62a、64a的状态。而且,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保持为紧贴于外缘部104之间的状态。
另外,当用第1和第2处理部42a、42b保持着生物体组织时,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的一部分进入第1处理部42a的空间112内。而且,连结部106的表面106a以通过空间112配置的周边组织不会从相邻的开口108进入凹部92内的方式进行支承。这样,当利用第1和第2处理部42a、42b保持着生物体组织时,在第1处理部42a的外缘部104保持为按压有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的状态。此时,由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及其周边组织、设于第1钳构件52的外缘部104、流路120以及能量释放部62的保持面62a包围的部位闭合。
若维持在该状态下用脚压下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的状态,则能量源14的控制部22从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向能量释放部62、64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因此,利用因高频能量而产生的热能(焦耳热)使能量释放部62、64的表面62a、64a之间的生物体组织发热。然后,在利用热能使生物体组织改性之后,停止向能量释放部62、64供给能量。另外,能量源14的控制部22在对能量释放部62、64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施加了预定时间t1的能量之后,停止从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输出能量。
在此,在从能量的输出开始经过了预定时间t1时,即使在压下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的情况下,能量源14也停止向能量释放部62、64供给能量。另一方面,在在经过预定时间t1之前使脚离开踏板16a时,能量源14自该脚离开踏板16a时停止向能量释放部62、64供给能量。
这样,若使能量释放部62、64的表面62a、64a之间的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发热,则自接触或紧贴于表面62a、64a的生物体组织产生水蒸气(气体)和体液(液体)等流体。此时,由于由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及其周边组织、外缘部104、流路120以及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62a所包围的部位形成为闭合的空间,因此其内部压力升高。因此,流体沿着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62a、即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表面朝向流路120的空间112流动,并流入空间112内。
这样,由生物体组织、外缘部104、流路120及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62a所包围的部位的内部压力升高。因此,流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外缘部104并欲从处理部42的内侧向外侧流动。
在此,流路120自能量释放部62的保持面62a形成为将能量释放部62的厚度、中间夹设部72的基部102的厚度及与第1钳构件52的主体部82的凹部92的深度加在一起后的深度。即,流路120形成得比例如未存在基部102而仅是能量释放部62的厚度与主体部82协作形成流路时深。因此,不用改变与处理部42a的轴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大小,就能够增大流路120的容积。因而,能够使自生物体组织产生中的流体很多通过流路120的空间112、开口108并更可靠地流入至流路120的最深处的凹部92。
然后,流入至流路120内的深处(凹部92内)的流体与例如未存在基部102而仅是能量释放部62的厚度与主体部82时相比,流路在与处理部42a的轴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得更深,因此能够可靠地使流体难以自流路120内流出。即,由于将入口形成得较窄,将深度去向(深度方向)形成得较宽,因此若一旦使流体流入流路120内,则能够使其难以自流路120流出。另外,连结部106发挥预先将流体关进流路120内的盖的作用。因此,能够利用连结部106将流体更可靠地预先关进流路120内。因而,能够极力防止流体向处理部42的外部流出。
另外,进入空间112内、并由连结部106的表面支承的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特别越是靠近能量释放部62(高频电极132)的部位,越受到高频能量的影响。因此,进入空间112内的周边组织中的、靠近能量释放部62的一部分组织与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一起被进行了处理。另外,自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62a的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比周边组织的温度高,且流体沿着生物体组织及其周边组织的表面移动,因此进入空间112内、并由连结部106的表面支承的周边组织易于受到热传播的影响。但是,由于用外缘部104可靠地保持周边组织,因此外缘部104的内侧端部发挥防止流体向外侧移动的间壁部的功能。因此,流体流入流路120内,能够防止向处理部42的外部流出。
而且,若维持用脚压下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的状态,则在停止从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输出能量之后,在经过适当的时间(图3中的时间t3)后(也可以是0秒)的时间t2的期间从发热构件驱动电路26输出能量并使发热构件144发热。因此,发热构件144的热量(热能)传递到电极132,能够用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62a使生物体组织脱水。此时,也是自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产生流体,该流体欲经由周边组织向处理部42的外部流动,但是如上所述流体流入流路120内,并且用外缘部104按压周边组织,从而防止了流体向外部流出并抑制了热传播。
在该一系列的处理中,第2处理部42b与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及其周边组织之间也同样地被进行处理,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说是以下内容。
由于在第1处理部42a的厚度方向上将流路120形成得更大,因此不用增大第1处理部42a的宽度方向,就能够增大流路120的容积。因此,能够使因利用能量的处理而自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中的更多的流体流入流路120内,能够极力防止传递到周边组织并向处理部42的外侧散热。
另外,当在第1和第2处理部42a、42b之间保持着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及其周边组织时,由于能够用连结部106保持周边组织,因此能够防止周边组织通过开口108进入凹部92内。
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钳构件52上形成了隔热层86,因此例如即使流体流入至流路120的最深处的凹部92、并向钳构件52的主体部82传热,由于形成有隔热层86,因此也能够极力防止流体带来的热量向处理部42中的厚度方向的外侧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处理器具12为图8A所示的双极类型的处理器具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用图8B所示的单极类型的处理器具。在图8B所示的情况下,在将对极板R安装于患者P的状态下进行处理。即,使用了能量释放部62、64的生物体组织的处理可以是单极类型和双极类型中的任一种。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2作为单极类型进行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仅对配置于一对钳构件52、54的能量释放部62、64中的一个能量释放部施加高频能量。另外,像图8A和图8B所示的状态那样,也优选的是使用板状的加热器作为能量释放部62、64。
[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接着,使用图9A~图11C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该变形例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9所示,在第1处理部42a中的与第2处理部42b相对的位置,利用能量释放部62、中间夹设部72的基部102及第1钳构件52的主体部82合作形成有刀具引导槽152。刀具引导槽152具有绝缘性。在第2处理部42b中的与第1处理部42a相对的位置,利用能量释放部64、中间夹设部74的基部102及第2钳构件54合作形成有刀具引导槽154。
未图示的刀具能够相对于刀具引导槽152、154内拆装。刀具借助未图示的棒连结于图1所示的操作部46的刀具移动杆46b。因此,通过操作刀具移动杆46b,能够沿着***部44的轴向在预定的范围内引导刀具。即,刀具能够在将刀具的顶端配置于第1和第2钳构件52、54之间的位置的状态与将刀具的顶端自第1和第2钳构件52、54之间拉入到***部44的内部的状态之间移动。因此,在从能量释放部62、64对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并进行了处理之后,操作刀具移动杆46b,使刀具的顶端从第1和第2钳构件52、54的基端侧移动至第1和第2钳构件52、54的顶端侧,从而能够切断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
另外,刀具引导槽152、154与流路120相同地具有容纳自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的功能。
另外,在第1处理部42a的外缘部104中的与第2处理部42b的中间夹设部74的外缘部104相抵接及离开的位置形成有冷却管路(冷却部)162。能够使制冷剂在冷却管路162内循环。另外,优选的是,在第2处理部42b的外缘部104中的与第1处理部42a的中间夹设部72的外缘部104相抵接及离开的位置形成有能够供制冷剂循环的冷却管路(冷却部)162。因此,例如在保持面62a、64a之间保持生物体组织并在中间夹设部72、74之间保持周边组织,从能量释放部62、64释放出能量,并且使制冷剂在冷却管路162中循环来对周边组织进行制冷,从而更有效地抑制热传播。
另外,当没有在保持面62a上设置能量释放部时,也可以不形成有图11B和图11C所示的冷却管路162。
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在外缘部104的外周面上配置热传导性良好的板,并向该板传递冷却管路162的热量,从而对被外缘部104按压的周边组织整体进行制冷。
如图11A~图11C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取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结部(生物体组织支承部)106和开口108而配置有许多具有连通空间112与凹部92的开口174的网状构件(生物体组织支承部)172。在此,网状构件172除了通过编织而形成有开口174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形成有许多笔直的开口174的情况。另外,图11B和图11C中所示的开口174是形成为笔直的状态的例子。
网状构件172的空间112(其他处理部42b)侧的表面172a能够支承周边组织。网状构件172的开口174作为用于使流体从空间112流入凹部92内的通路发挥作用。即,网状构件172配置为确保用于向流路120流入流体的入口(开口174)同时覆盖流路12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支持生物体组织以防止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进入流路120的深处侧(凹部92)。在此,开口174形成得比能量释放部62与外缘部104之间的空间112的宽度小。这样,由于将流体的入口形成得较窄,将深度去向(深度方向)形成得较宽,因此若一旦使流体流入流路120,则能够使其难以自流路120流出。另外,网状构件172发挥将流体预先关进流路120内的盖的作用。因此,能够利用网状构件172将流体更可靠地预先关进流路120内。
其他结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作用相同,因此省略在此处的说明。
另外,关于中间夹设部72中的、基部102与外缘部104之间的构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结部106和开口108,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中说明了具有开口174的网状构件172,但是只要是能够使流体通过凹部92内、并且能够支承周边组织的结构,就也容许上述其他结构。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2~图15B说明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包含各个变形例在内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极其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此,作为能量处理器具,以例如用于通过腹壁或在腹壁外进行处理的、圆环类型的处理器具(能量处理器具)212为例来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双极型的处理器具212,但是通过使用图6B所示的对极板R,也可以形成为单极型的能量处理器具。
如图13所示,使用了能量的处理***10包括处理器具(能量处理器具)212、用于对处理器具212施加能量的能量源14以及脚踏开关16。
处理器具212包括手柄222、轴224以及能够开闭的处理部226。在手柄222上,借助线缆18a连接有能量源14。
在手柄222上配置有保持部开闭旋钮232和刀具驱动杆234。保持部开闭旋钮232能够相对于手柄222旋转。若使该保持部开闭旋钮232相对于手柄222例如向右旋转,则处理部226的后述的脱离侧处理部(脱离侧把持部)244相对于主体侧处理部(主体侧把持部)242离开(参照图14A),若使该保持部开闭旋钮232相对于手柄222向左旋转,则脱离侧处理部244靠近主体侧处理部242(参照图14B)。
如图13所示,轴224形成为圆筒状。该轴224考虑到向生物体组织***的***性而适度弯曲。当然,也优选的是笔直地形成轴224。
在轴224的顶端配置有处理部226。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处理部226包括形成于轴224的顶端的主体侧处理部(第1保持构件、第1钳构件)242和能够相对于该主体侧处理部242拆装的脱离侧处理部(第2保持构件、第2钳构件)244。在脱离侧处理部244相对于主体侧处理部242闭合的状态下,主体侧处理部242的外缘部242a和脱离侧处理部244的外缘部244a接近于彼此相对的状态,或者相互抵接。因此,圆环状的外缘部242a与圆环状的外缘部244a相对,形成用于保持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的保持部(第2保持部)。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主体侧处理部242包括圆筒体252、框架254以及通电用管256。这些圆筒体252和框架254具有绝缘性。圆筒体252连结于轴224的顶端。框架254以固定于圆筒体252的状态配置。
框架254的中心轴开口。在该框架254的开口的中心轴线C上,通电用管256配置为能够沿着框架254的中心轴线C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若使保持部开闭旋钮232旋转,则如图14A和图14B所示,该通电用管256例如在滚珠丝杠(未图示)的作用下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在该通电用管256上,以能够供脱离侧处理部244的后述的通电用轴282的连接器部282a卡合脱离的方式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256a。
如图14A~图14C所示,在圆筒体252与框架254之间形成有刀具引导槽(空间)266。在该刀具引导槽266内配置有圆筒状的刀具262。该刀具262的基端部与配置于轴224的内侧的刀具用推动件264的顶端部相连接。刀具262固定于刀具用推动件264的外周面。虽未图示,但是该刀具用推动件264的基端部连接于手柄222的刀具驱动杆234。因此,若操作手柄222的刀具驱动杆234,则刀具262借助刀具用推动件264进行移动。
在该刀具用推动件264与框架254之间形成有第1流体通气路径(流体通路)268a。而且,在轴224或手柄222上形成有用于将通过了第1流体通气路径268a的流体排出到外部的流体排出口(未图示)。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圆筒体252的顶端由具有电绝缘性并且具有耐热性的原材料形成。即,在圆筒体252的顶端形成有绝缘部252a。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绝缘部252a与圆筒体252为一体的情况,但也可以是绝缘部252a与圆筒体252相独立。在圆筒体252的顶端,作为输出构件、能量释放部,配置有第1高频电极272和多个发热构件274。
第1高频电极272配置于配置有刀具262的刀具引导槽266的外侧。第1高频电极272与刀具引导槽266相同地形成为圆环状。在该第1高频电极272上固定有第1通电线272a的顶端。第1通电线272a经由主体侧处理部242、轴224、手柄222连接于线缆18a。
如图14A~图14C所示,发热构件274隔开适当的间隔地固定于第1高频电极272的背面。在发热构件274上固定有加热器用通电线274a的顶端。该加热器用通电线274a经由主体侧处理部242、轴224、手柄222连接于线缆18a。
另外,也优选的是,发热构件274使用一个或多个板状加热器。
在第1高频电极272的外侧,呈圆环状形成有流体排出槽276。该流体排出槽276连通于第1流体通气路径268a。在该流体排出槽276的外侧,在比第1高频电极272的表面突出的位置形成有上述外缘部242a。即,主体侧处理部242的外缘部242a比第1高频电极272的表面靠近于脱离侧处理部244的后述的头部284。因此,外缘部242a的内侧(接近第1高频电极272的侧)的端部(最上端)243a发挥防止蒸气等流体向比流体排出槽276靠外侧逃脱的间壁部(拦截坝)的作用。
如图13C所示,在主体侧处理部242的高频电极272与外缘部242a之间、即在流体排出槽276内,形成有用于支承生物体组织并防止生物体组织进入流体排出槽276内的环状的支承部(生物体组织支承部)278。支承部278沿着周向交替配置有自外缘部242a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突出部278a和与突出部278a相邻的开口(第2通道)278b。如图14A所示,突出部278a一体形成于外缘部242a,并自外缘部242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方突出。图14B所示的开口278b通过流体排出槽276连通于刀具引导槽266和第1流体通气路径268a。
突出部278a中的靠近脱离侧处理部244的侧的面位于比外缘部242a中的与脱离侧处理部244的外缘部244a相对的对向面和高频电极272的保持面273靠近轴224和手柄222的位置。即,在电极272与外缘部242a之间形成有空间(第3通道)279。而且,流到突出部278a中的靠近脱离侧处理部244的侧的面的流体从相邻的开口278b向流体排出槽276流动。
另外,电极272与外缘部242a之间的空间(第3通道)279和开口(第2通道)278b同流体排出槽(第1通道)276协作形成了自生物体组织发出的流体的流路280。
脱离侧处理部244包括具有连接器部282a的通电用轴282和头部284。通电用轴282的截面为圆形状,一端形成为锥形,另一端固定于头部284。连接器部282a形成为能够卡合于通电用管256的突起256a的凹槽状。通电用轴282的除连接器部282a以外的部分的外表面通过涂敷等而绝缘。
如图15A和图15B所示,头部284的与圆筒体252的顶端相对的位置由具有电绝缘性并且具有耐热性的原材料形成。即,头部284形成有绝缘部284a。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绝缘部284a与头部284为一体的情况,但也可以是绝缘部284a与头部284相独立。在头部284上,作为输出构件、能量释放部,配置有第2高频电极286。即,在头部284上,以与主体侧处理部242的第1高频电极272相对的方式配置有第2高频电极286。在该第2高频电极286上固定有第2通电线286a的一端。第2通电线286a的另一端连接于通电用轴282。
高频电极272、286彼此相互相对,被用作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保持面(第1保持部)273、287。因此,当在将生物体组织保持在电极272、286的保持面273、287之间的状态下对电极272、286施加高频能量时,能够利用使生物体组织发热的热能使生物体组织改性。另外,电极272由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原材料形成。因此,在使发热构件274发热时,该热量(热能)传递到电极272,进而能够将该热量(热能)传递到与电极272的保持面273相接触的生物体组织。因此,保持面273、287也作为生物体组织的处理面发挥作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在电极286的背面配置发热构件,但是也可以用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的原材料来形成电极286,在电极286的背面配置发热构件,将由发热构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电极286。
在配置于头部284的第2高频电极286的内侧,以接受刀具262的顶端的刀刃的方式呈圆环状形成有刀具座部288。另一方面,在第2高频电极286的外侧,呈圆环状形成有流体排出槽290。在该流体排出槽290的外侧,在比第2高频电极286的表面突出的位置形成有上述外缘部244a。即,脱离侧处理部244的外缘部244a比第2高频电极286的表面靠近主体侧处理部242。因此,外缘部244a的内侧(靠近第2高频电极286的侧)的端部245a发挥防止蒸气等流体向比流体排出槽290靠外侧逃脱的间壁部(拦截坝)的作用。
而且,流体排出槽290连通于头部284和通电用轴282的流体排出路径290a。该流体排出路径290a连通于通电用管256的第2流体通气路径(流体通路)268b。在轴204或手柄202上形成有用于将通过了第2流体通气路径268b的流体排出到外部的流体排出口(未图示)。
在脱离侧处理部244的高频电极286与外缘部244a之间、即流体排出槽290内形成有用于支承生物体组织并防止生物体组织进入流体排出槽290内的环状的支承部292。支承部292沿着周向交替配置有自外缘部244a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突出部292a和与突出部292a相邻的开口(第2通道)292b。如图15A所示,突出部292a一体地形成于外缘部244a,并自外缘部244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方突出。图15B所示的开口292b通过流体排出槽290连通于第2流体通气路径268b。
突出部292a中的靠近主体侧处理部242的侧的面位于比外缘部244a和保持面287向轴224和手柄222远离的位置。即,在电极286与外缘部244a之间形成有空间(第3通道)293。而且,流到突出部292a中的靠近主体侧处理部242的侧的面的流体从相邻的开口292b向流体排出槽290流动。
另外,电极286与外缘部244a之间的空间(第3通道)293和开口(第2通道)292b同流体排出槽(第1通道)290协作形成了自生物体组织发出的流体的流路294。
另外,通电用管256经由轴224和手柄222连接于线缆18a。因此,若脱离侧处理部244的通电用轴282的连接器部282a卡合于通电用管256的突起256a,则第2高频电极286与通电用管256进行电连接。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治疗处理***10的作用。
手术者预先操作能量源14的显示部28(参照图2和图12),并预先设定治疗处理***10的输出条件。具体地说,预先设定高频能量输出的设定电力Pset[W]、热能输出的设定温度Tset[℃]、生物体组织的阻抗Z的阈值Z1、Z2等。
如图13B所示,在使主体侧处理部242相对于脱离侧处理部244闭合的状态下例如通过腹壁向腹腔内***外科用处理器具212的处理部226和轴224。使外科用处理器具212的主体侧处理部242和脱离侧处理部244相对于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相对峙。
为了利用主体侧处理部242和脱离侧处理部244把持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而操作手柄222的把持部开闭旋钮232。此时,相对于手柄222例如向右转动。这样的话,如图13A所示,使通电用管256相对于轴224的框架254向顶端部侧移动。因此,主体侧处理部242与脱离侧处理部244之间打开,能够使脱离侧处理部244自主体侧处理部242脱离。
然后,将要处理的生物体组织配置在主体侧处理部242的第1高频电极272与脱离侧处理部244的第2高频电极286之间。将脱离侧处理部244的通电用轴282***主体侧处理部242的通电用管256内。在该状态下,使手柄222的把持部开闭旋钮232例如向左转动。因此,脱离侧处理部244相对于主体侧处理部242闭合。这样一来,将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保持在主体侧处理部242与脱离侧处理部244之间。这样,当用处理部242、244保持着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及其周边组织时,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配置为分别紧贴于电极272、286的表面273、287的状态。而且,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保持为紧贴于外缘部242a、244a之间的状态。
另外,当用处理部242、244保持着生物体组织时,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被保持于保持面273、287,并且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的一部分进入主体侧处理部242的流路280的空间279内,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的一部分进入脱离侧处理部244的流路294的空间293内。然后,突出部278a的表面以使得通过空间279而配置的周边组织不会从相邻的开口278b进入流体排出槽276内的方式进行支承。这样,当利用处理部242、244保持着生物体组织时,在处理部242、244的外缘部242a、244a上,以按压的状态保持有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周边组织。
在该状态下,操作脚踏开关216的踏板216a,从能量源14经由线缆18a分别向第1高频电极272和第2高频电极286供给能量。因此,主体侧处理部242的第1高频电极272与脱离侧处理部244的第2高频电极286之间的生物体组织因焦耳热而被加热。
随着生物体组织被加热,从生物体组织排出流体(液体(血液)和/或气体(水蒸气))。此时,使从生物体组织排出的流体流入主体侧处理部242的刀具引导槽266和流路280内并且使其流入脱离侧处理部244的流路294内。然后,流入到主体侧处理部242的刀具引导槽266和流路280内的流体从刀具引导槽266通过第1流体通气路径268a例如抽吸流到轴224。另外,流入到脱离侧处理部244的流路294内的流体从头部284和通电用轴282的流体排出路径290a通过通电管256的第2流体通气路径268b例如抽吸流到轴224。
在此,流路280、294自电极272、286的保持面273、287形成为将电极272、286的厚度、与自处理部242、244的外缘部242a、244a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突出部278a、292a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的高度(厚度)以及流体排出槽(凹部)276、290的深度加在一起后的深度。即,流路280、294形成得比例如未存在有突出部278a、292a而是仅电极272、286的厚度和流体排出槽(凹部)276、290协作形成流路时深。因此,不用改变处理部242、244的径向的大小,就能够增大流路280、294的容积。因而,能够使自生物体组织产生的许多流体通过流路280、294的空间279、293、开口278b、292b更可靠地流入至流路280、294的流体排出槽276、290的最深侧部分。另外,能够使自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中的、通过流路280、294的空间279、293流到突出部278a、292a的表面的流体通过开口278b、292b流入至流路280、294的流体排出槽276、290的最深侧部分。
然后,流入至流路280、294内的深处(流体排出槽(凹部)276、290内)的流体与例如仅是电极272、286的厚度与流体排出槽(凹部)276、290时相比,流路在与处理部242、244的径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得更深,因此能够可靠地使流体难以自流路280、294内流出。即,由于将入口形成得较窄,将深度去向(深度方向)形成得较宽,因此若一旦使流体流入流路280、294,则能够使其难以自流路280、294流出。另外,突出部278a、292a发挥将流入到流体排出槽276、290内的流体预先关进流路280、294内的盖的作用。因此,能够利用突出部278a、292a将流体更可靠地关进流路280、294内。因而,能够极力防止流体向处理部226的外部流出。
这样,在流体自生物体组织排出的期间,能够使该流体继续流入流路280、294内。因此,能够防止因在温度上升的状态下自生物体组织排出的流体而产生热传播,能够防止对不是处理对象的部分带来影响。
在判断为阻抗Z大于阈值Z1的情况下,从控制部22向发热元件驱动电路26传递信号。然后,发热元件驱动电路26向发热构件274供给电力以使得发热构件274的温度达到预先设定的温度Tset[℃]、例如100[℃]~300[℃]的温度。因此,把持在主体侧处理部242和脱离侧处理部244的电极272、286之间的生物体组织通过从发热构件274热传导从而向第1高频电极272传递热量,利用该热量使生物体组织自紧贴于第1高频电极272的生物体组织的表面侧朝向内部凝固。
接着,控制部22对利用高频能量输出电路24监视的生物体组织的阻抗Z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Z2以上进行判断。在判断为阻抗Z小于阈值Z2的情况下,继续对发热构件274施加能量。另一方面,在判断为阻抗Z为阈值Z2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22从扬声器30发出警报,并且停止输出高频能量和热能。因此,使用了治疗处理***10的生物体组织的处理完成。
这样,利用第1和第2高频电极272、286及发热构件274使生物体组织连续地改性(为大致圆环状的状态)。
然后,若操作手柄222的刀具驱动杆234,则刀具262自主体侧处理部242的刀具引导槽266突出,并朝向脱离侧处理部244的刀具座部288移动。由于刀具262的顶端具有刀刃,因此处理后的生物体组织被呈圆弧状、圆形状等切断。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能够在主体侧处理部242上呈环状配置第1高频电极272和发热构件274、在脱离侧处理部244上呈环状配置第2高频电极286来进行处理。因此,能够将主体侧处理部242与脱离侧处理部244之间的生物体组织呈大致圆环状进行处理。
由于在处理部242、244的厚度方向(与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上将流路280、294形成得更大,因此不用增大处理部242、244的径向的大小,就能够增大流路280、294的容积。因此,能够使因利用能量的处理而自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中的更多的流体流入流路280、294内,能够极力防止该流体传递到周边组织并向处理部242、244的外侧散热。
另外,当在处理部242、244之间保持着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及其周边组织时,能够用突出部278a、292a保持周边组织,因此能够防止周边组织通过开口278b、292b进入流体排出槽276、29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呈环状交替配置突出部278a、292a和开口278b、292b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说明的网状构件。
至此,参照附图具体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其包括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Claims (6)

1.一种处理器具(10),其用于对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施加能量来对该生物体组织进行处理,其中,该处理器具具有处理部,该处理部包括:
第1钳构件(52),其包括第1主体部(82);
第2钳构件(54),其包括第2主体部,所述第2主体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主体部(82)开闭,且所述第2主体部能够保持和释放包括周边组织在内的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
能量释放部(62),其能够对所述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释放出能量;
基部(102),其配置在所述第1主体部(82)与所述能量释放部(62)之间,并具有切断从所述能量释放部(62)向所述第1主体部(82)的电的流动的电绝缘性;
外缘部(104),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52)的外缘侧,并在相对地闭合所述第1主体部和所述第2主体部时保持所述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所述周边组织;
支承部(278,292),其设于所述基部和所述外缘部之间,所述支承部包括离散的连结部(106)和形成于所述连结部(106)之间的开口(108),所述连结部支承所述生物体组织;
槽部(92),其由所述第1主体部(82)形成且设于支承部(278,292)后方,因从所述能量释放部释放出的所述能量而自所述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流入所述槽部(92);
通道(112),其设于所述支承部(278,292),并形成于所述外缘部与所述能量释放部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112)、所述开口(108)和所述槽部(92)协作形成流路(120),
所述流路(120)是从所述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形成一定的深度而形成,该深度是所述能量释放部(62)的厚度、所述基部(102)的厚度和所述第1钳构件(52)的所述第1主体部(82)的所述槽部(92)的深度之和,并且
所述流路(120)的所述支承部(278,292)利用所述连结部限定流体通过所述开口流入所述槽部(92),且所述支承部(278,292)支承所述生物体组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设于所述第1主体部(82)的所述槽部(92)配置成收集因来自所述能量释放部的能量的输出而自生物体组织产生的流体,
所述支承部(278,292)设置为在确保所述槽部(92)的所述流路的同时覆盖所述槽部(92),
所述通道形成为确保所述槽部(92)和所述支承部(278,292)的所述开口的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支承部(278,292)的所述连结部支承所述生物体组织,以防止在所述第1主体部和第2主体部相对闭合且保持包括周边组织在内的处理对象的所述生物体组织时所述生物体组织进入所述槽部(9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支承部(278,292)的所述连结部(106)形成为用网状构件(172)覆盖所述槽部(9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所述第1钳构件(52)包括:罩,其配置于所述第1主体部(82)中的与配置有所述能量释放部(62)的侧相反的侧,并覆盖所述第1主体部(82),
在所述第1主体部(82)与所述罩之间形成有隔热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具,其中,
相对于所述第2钳构件,所述支承部(278,292)的表面位于比所述能量释放部(62)的表面远的位置。
CN201380028989.0A 2012-06-01 2013-05-31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Active CN104334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54346P 2012-06-01 2012-06-01
US61/654,346 2012-06-01
PCT/JP2013/065260 WO2013180293A1 (ja) 2012-06-01 2013-05-31 エネルギを用いた処置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4107A CN104334107A (zh) 2015-02-04
CN104334107B true CN104334107B (zh) 2017-06-13

Family

ID=4967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8989.0A Active CN104334107B (zh) 2012-06-01 2013-05-31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76805A1 (zh)
EP (1) EP2856963A4 (zh)
JP (1) JP5650352B2 (zh)
CN (1) CN104334107B (zh)
WO (1) WO20131802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6780B1 (ja) * 2013-12-27 2015-1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及び処置システム
CN105979893B (zh) * 2014-08-05 2019-07-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治疗用处置***
EP3222239B1 (en) * 2014-11-18 2022-04-20 Olympus Corporation Treatment tool and treatment system
CN109922749B (zh) * 2016-11-09 2021-10-1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医疗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1190A (zh) * 2007-05-08 2008-11-12 富士能株式会社 ***辅助具
CN101610728A (zh) * 2007-02-14 2009-12-2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处理***及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5621A (en) * 1979-10-19 1981-05-05 Mcvey Kenneth E Tip for dental aspirator
CA1309920C (en) * 1987-03-23 1992-11-10 Richard J. Yarger Surgical aspirator sleeve
GB9612993D0 (en) * 1996-06-20 1996-08-21 Gyrus Medical Ltd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CN1222065A (zh) * 1996-06-20 1999-07-07 盖拉斯医疗有限公司 水下疗法
JP2003079633A (ja) 2001-09-13 2003-03-18 Aloka Co Ltd 超音波手術器
JP3746722B2 (ja) * 2002-03-26 2006-02-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US7025763B2 (en) * 2002-03-26 2006-04-11 Olympus Corporation Medical apparatus
US20060100605A1 (en) * 2004-11-06 2006-05-11 Mehmet Bicakci Medical suction tube
US20080114355A1 (en) * 2006-11-09 2008-05-15 Ncontact Surgical, Inc. Vacuum coagulation probes
US7935114B2 (en) 2007-02-14 2011-05-0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urative treatment system, curative treatment device, and treatment method for living tissue using energy
US8348947B2 (en) 2008-04-25 2013-01-0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reatment system, and treatment method for living tissue using energy
US8454599B2 (en) 2008-08-13 2013-06-04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electro-surgical device
US8753338B2 (en) * 2010-06-10 2014-06-17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employing a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0728A (zh) * 2007-02-14 2009-12-2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处理***及处理装置
CN101301190A (zh) * 2007-05-08 2008-11-12 富士能株式会社 ***辅助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76805A1 (en) 2014-09-18
CN104334107A (zh) 2015-02-04
EP2856963A4 (en) 2016-01-27
JPWO2013180293A1 (ja) 2016-01-21
EP2856963A1 (en) 2015-04-08
JP5650352B2 (ja) 2015-01-07
WO2013180293A1 (ja) 201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4105B (zh)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CN104334107B (zh)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US10098688B2 (en) Treatment system, and treatment method for living tissue using energy
CN102448395B (zh) 感应加热的手术工具
EP2449993B1 (en) Ablation system
EP2100567A1 (en) Bipolar cutting end effector
WO2016115031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ssue ablation
CN106456235A (zh) 用于处理肿瘤和增生细胞的处理方法和便携式外科设备
CN107970057A (zh) 组织切除***
US20140364844A1 (en) Miniaturized dual-mode electrosurgical device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CN107072709A (zh) 处置器具及处置***
CN102088923B (zh) 电外科装置和用于在探针主体上产生指定热量分布方法以及用于产生热量分布场的方法
WO2002072198A1 (fr) Methode de desagregation de tissus de cellules cancereuses par rayonnement microelectromagnetique et emetteur microelectromagnetique
KR20160000143U (ko) 포커스 초음파 비침습식 지방제거 성형장치
JP2016218415A (ja) 内視鏡手術・検査トレーニング用管状臓器設置装置
CN205515532U (zh) 癌症灸疗针
CN104207823A (zh) 一种开放式外科手术用超声刀装置
KR100461469B1 (ko) 발열수단이 구비된 온열 부항기
US11607266B2 (en) Electrosurgical device
CN204500950U (zh) 一种外科用电热刀
CN219331898U (zh) 一种腔镜用戳卡
KR102494523B1 (ko) 치료용 전기 자극기
JP3148843U (ja) 手術用具及び手術システム
CN207384319U (zh) 生物组织烧灼治疗装置
Rempp et al. MR-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iver tumors: Can thermometry be used to predict the therapy outco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