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5256A - 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5256A
CN104225256A CN201410525076.6A CN201410525076A CN104225256A CN 104225256 A CN104225256 A CN 104225256A CN 201410525076 A CN201410525076 A CN 201410525076A CN 104225256 A CN104225256 A CN 104225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ortion
radix
rhizoma
weight
herb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250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丽军
吕春雷
张秀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5250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2525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225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52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中药由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组成,所述内服药物中各种原料药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人参、黄芪、山药、甘草、南沙参、玉竹、墨旱莲、漏芦、蘡薁、赤石脂和棒棒草;外用药物中各种原料药包括以下原料药材:金莲花、半枝莲、马尾连、红天葵、莲生桂子花、木竹子、竹叶参、黄精、天门冬、空心柳、粪箕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清营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烧伤火毒内陷证,疗效显著,能够抗感染,防止创面扩散,提高细胞修复、皮肤愈合能力给药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之为烧伤。烧伤是由高温、化学物质或电引起的组织损伤。烧伤的程度由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局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度。烧伤时可见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动静脉血的pH值降低,随着组织毛细血管功能障碍的加重,缺氧血症也增重。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则可有生命危险。
病因:
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致,如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放射线等。
临床表现
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组织的范围和深度,烧伤深度可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
Ⅰ度烧伤损伤最轻。烧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
Ⅱ度烧伤损伤较深。皮肤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黏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
Ⅲ度烧伤损伤最深。烧伤表面可以发白、***或者呈黑色、炭化皮革状。由于被烧皮肤变得苍白,在白皮肤人中常被误认为正常皮肤,但压迫时不再变色。破坏的红细胞可使烧伤局部皮肤呈鲜红色,偶尔有水疱,烧伤区的毛发很容易拔出,感觉减退。Ⅲ度烧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烧伤后常常要经过几天,才能区分深Ⅱ度与Ⅲ度烧伤。
中医学认为烧伤是由于强热作用于人体,热毒人侵,气血瘀滞,轻者皮肉腐烂,重者热毒炽盛,伤及体内阴液,或热毒内攻脏腑,以致脏腑失和,阴阳失调。
中医烧伤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火热伤津:发热,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2、阴伤阳脱: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息低促,自汗肢冷,体温反低,嗜睡,甚则神志恍惚;舌质红绛或紫暗,无苔,脉细欲绝。治法:回阳救逆,养阴生津。
3、火毒内陷:壮热烦渴或高热神昏,躁动不安,***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脉细数。
4、气血两虚:低热或不发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创面肉芽色淡,难以愈合;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脾胃虚弱:病程日久,创面难以愈合,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腰腹胀满,或呕吐腹泻,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腻,脉弱。
西医治疗烧伤:轻度烧伤应尽可能立即浸泡在冷水中。很多烧伤患者都需要应用止痛剂止痛。威胁生命的严重烧伤需要立即治疗,急救人员应用面罩给伤员输氧,减轻火灾中一氧化碳和有毒气体对伤员的影响。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检查是否有其他威胁生命的创伤,并补充液体和预防感染。创面清理干净后,涂敷抗生素软膏或油膏,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每天更换纱布两三次。深度烧伤很容易引起严重感染,应静脉输入抗生素。如果下层真皮受损面积较大,常需要植皮。
西医治疗烧伤需应用大量抗生素以防止创面感染、扩散,但是长期应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较多,并且,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抗生素效果不甚理想。临床市场急需要一种治疗烧伤,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抗感染,促进皮肤恢复,促进创面愈合,并且毒副作用较低,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有效的新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清营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火毒内陷型烧伤中药。本发明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针对不同程度的烧伤进行阶段性辨证论治,不仅可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促进水电解质等动态平衡,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并且靶向性较强,疗效显著,能够抗感染,防止创面扩散,提高细胞修复、皮肤愈合能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精选中药材,***格低廉;配方严谨,制作工艺简单,给药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所述中药由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组成,所述内服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人参、黄芪、山药、甘草、南沙参、玉竹、墨旱莲、漏芦、蘡薁、赤石脂和棒棒草; 
所述外用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金莲花、半枝莲、马尾连、红天葵、莲生桂子花、木竹子、竹叶参、黄精、天门冬、空心柳和粪箕笃。
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9-17重量份、玄参25-40重量份、紫草11-26重量份、菊花10-28重量份、升麻15-28重量份、葛根16-34重量份、桑叶15-31重量份、黄芩12-33重量份、黄连27-36重量份、贯众18-34重量份、三颗针23-35重量份、地锦草25-43重量份、大黄9-19重量份、芒硝3-5重量份、芦荟5-17重量份、紫珠20-35重量份、地榆15-33重量份、檵木12-29重量份、白及14-26重量份、人参22-39重量份、黄芪11-28重量份、山药17-35重量份、甘草25-42重量份、南沙参15-37重量份、玉竹17-34重量份、墨旱莲24-38重量份、漏芦13-27重量份、蘡薁4-13重量份、赤石脂5-12重量份和棒棒草12-20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0-19重量份、半枝莲17-30重量份、马尾连8-18重量份、红天葵20-33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10重量份、木竹子21-36重量份、竹叶参18-34重量份、黄精23-37重量份、天门冬13-22重量份、空心柳15-31重量份和粪箕笃4-12重量份。
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10-16重量份、玄参25-37重量份、紫草11-24重量份、菊花14-24重量份、升麻16-26重量份、葛根17-32重量份、桑叶16-29重量份、黄芩15-30重量份、黄连27-33重量份、贯众19-29重量份、三颗针23-31重量份、地锦草25-40重量份、大黄9-16重量份、芒硝3-4重量份、芦荟5-14重量份、紫珠20-31重量份、地榆17-27重量份、檵木14-25重量份、白及16-24重量份、人参22-35重量份、黄芪11-25重量份、山药19-29重量份、甘草25-40重量份、南沙参15-30重量份、玉竹17-26重量份、墨旱莲24-34重量份、漏芦13-23重量份、蘡薁4-11重量份、赤石脂5-10重量份和棒棒草12-18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2-17重量份、半枝莲19-27重量份、马尾连9-16重量份、红天葵23-30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9重量份、木竹子21-32重量份、竹叶参18-28重量份、黄精23-34重量份、天门冬13-20重量份、空心柳15-26重量份和粪箕笃4-10重量份。
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10重量份、玄参28重量份、紫草18重量份、菊花24重量份、升麻16重量份、葛根25重量份、桑叶16重量份、黄芩27重量份、黄连33重量份、贯众24重量份、三颗针31重量份、地锦草37重量份、大黄9重量份、芒硝3重量份、芦荟14重量份、紫珠23重量份、地榆17重量份、檵木18重量份、白及24重量份、人参28重量份、黄芪11重量份、山药24重量份、甘草30重量份、南沙参15重量份、玉竹22重量份、墨旱莲34重量份、漏芦23重量份、蘡薁4重量份、赤石脂7重量份和棒棒草18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2重量份、半枝莲21重量份、马尾连9重量份、红天葵28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重量份、木竹子25重量份、竹叶参28重量份、黄精31重量份、天门冬13重量份、空心柳19重量份和粪箕笃4重量份。
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16重量份、玄参37重量份、紫草11重量份、菊花14重量份、升麻26重量份、葛根32重量份、桑叶29重量份、黄芩15重量份、黄连27重量份、贯众29重量份、三颗针23重量份、地锦草25重量份、大黄16重量份、芒硝4重量份、芦荟5重量份、紫珠31重量份、地榆27重量份、檵木25重量份、白及16重量份、人参22重量份、黄芪25重量份、山药29重量份、甘草40重量份、南沙参30重量份、玉竹26重量份、墨旱莲32重量份、漏芦16重量份、蘡薁6重量份、赤石脂10重量份和棒棒草12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7重量份、半枝莲19重量份、马尾连12重量份、红天葵30重量份、莲生桂子花9重量份、木竹子32重量份、竹叶参18重量份、黄精34重量份、天门冬20重量份、空心柳26重量份和粪箕笃10重量份。
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13重量份、玄参25重量份、紫草24重量份、菊花19重量份、升麻22重量份、葛根17重量份、桑叶20重量份、黄芩30重量份、黄连30重量份、贯众19重量份、三颗针28重量份、地锦草40重量份、大黄11重量份、芒硝3重量份、芦荟8重量份、紫珠20重量份、地榆20重量份、檵木14重量份、白及21重量份、人参35重量份、黄芪22重量份、山药19重量份、甘草25重量份、南沙参29重量份、玉竹17重量份、墨旱莲24重量份、漏芦13重量份、蘡薁11重量份、赤石脂5重量份和棒棒草14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3重量份、半枝莲27重量份、马尾连16重量份、红天葵23重量份、莲生桂子花6重量份、木竹子21重量份、竹叶参20重量份、黄精23重量份、天门冬17重量份、空心柳15重量份和粪箕笃6重量份。
所述内服药物的剂型为蜜炼丸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和三颗针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馏结晶得粉末;
步骤2:再取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4400-98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至87℃时相对密度为1.04的浸膏,成为组分1;
步骤3:将步骤2中药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时,加热煎煮1.5-2小时,过滤,浓缩滤液为浸膏状,为组分2;
步骤4:将上述组分1和组分2两种浸膏浓缩成糊状,加上步骤1得到的粉末,加蜂蜜搓成丸剂。
所述内服药物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步骤二: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所述内服药物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和黄连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50℃,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和人参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7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
所述外用药物的剂型为软膏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浸泡1-2小时,然后置于多功能提取罐中,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为药材的5-10倍,煎煮,加热至100℃时,开始计时,微沸2小时后,自下料口滤过放出药液,置储液罐中;第二次煎煮,加水量为药材5-10倍量,加热至100℃,微沸2小时后,抽出药液,与第一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将合并后2次的煎煮液抽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至 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 60℃-70℃的浸膏,冷却;将珍珠粉碎加入浸膏中,紫外线照射杀菌消毒后装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内服药物剂型为:汤剂、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糖衣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硬胶囊剂、***剂、冲剂、蜜炼丸剂、颗粒剂、散剂、丹剂、糖浆剂;外用药物剂型为擦剂、滴剂、软膏剂、熏蒸剂、贴剂、栓剂、酊剂、硬膏剂、凝胶剂和喷雾剂。
所述中药,内服药物在使用时煎汤剂服用,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每9天为一基本疗程;当本中药外用药物为擦剂、滴剂、软膏剂、熏蒸剂、贴剂、栓剂、酊剂、硬膏剂、凝胶剂和喷雾剂使用时,一日5-6次,每9天为一基本疗程;当本中药内服药物为片剂、薄膜衣片剂、肠溶衣片剂、糖衣片剂、胶囊剂、软胶囊剂、口服液、硬胶囊剂、***剂、冲剂、蜜炼丸剂、颗粒剂、散剂、丹剂、糖浆剂蜜丸剂使用时,一日3次,每9天为一基本疗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清营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烧伤火毒内陷证。本发明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针对不同程度的烧伤进行阶段性辨证论治,不仅可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促进水电解质等动态平衡,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并且靶向性较强,疗效显著,能够抗感染,防止创面扩散,提高细胞修复、皮肤愈合能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精选中药材,***格低廉;配方严谨,制作工艺简单,给药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具体实施方式
烧伤创面是一系列并发症的根源,创面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疾病的病情演变过程和创面愈合情况,故必须保持创面清洁以预防和控制感染。中医学认为,由于强热作用于人体,热毒入侵,气血瘀滞,轻者皮肉腐烂,重者热毒炽盛,伤及体内阴液,或热毒内攻脏腑,以致脏腑失和,阴阳失调。气、血、津液、精等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因此,本发明以清营凉血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烧伤火毒内陷证,选用内服方剂: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人参、黄芪、山药、甘草、南沙参、玉竹、墨旱莲、漏芦、蘡薁、赤石脂和棒棒草;外用方剂:金莲花、半枝莲、马尾连、红天葵、莲生桂子花、木竹子、竹叶参、黄精、天门冬、空心柳和粪箕笃。
其中,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三颗针、地锦草、漏芦、蘡薁清热解毒凉血;大黄、芒硝、芦荟泻下通便;紫珠、地榆、檵木、白及、赤石脂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人参、黄芪、山药、甘草、南沙参、玉竹、墨旱莲、棒棒草益气养阴生津;。全方配伍严谨,不仅可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促进水电解质等动态平衡,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并且能够抗感染,防止创面扩散,提高细胞修复、皮肤愈合能力,不易产生耐药性,靶向性较强,疗效显著。
金莲花、半枝莲、马尾连、红天葵清热解毒凉血;莲生桂子花、木竹子和竹叶参消炎止痛; 黄精和天门冬益气养阴生津; 空心柳和粪箕笃泻下通便。
其中,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凉血、止血活血。生地性寒,功能为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
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的功效,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等证。
紫草:性寒,味甘、咸,归心、肝经。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切者亦可用。主要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等。紫草的***、水、乙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紫草煎剂口服对家兔实验性发热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其提取物及色素成分亦有轻度解热作用。
菊花:性微寒,味苦、辛。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
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归肺经、脾经、大肠经、胃经。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NI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本草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功用清热解毒、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热毒斑疹、外感表证,时疫火毒、口疮、咽痛、头痛寒热、痈肿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
葛根:性凉,味甘、辛,入脾、胃经。葛,性甘、辛、平、无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弊,起阴气,解诸毒。可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黄芩有解热、镇静、降血压、利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肠管蠕动等作用,对葡萄球菌、血溶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痢疾球菌、新城疫、绿脓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菌痢等有较好的疗效。
黄连:苦,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长于泻心胃之火,兼有止呕消痞之功,可用于治疗心火旺所致之心烦不眠,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的功效。可主治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神农本草经》云:“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三颗针: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利;腹泻;黄疸;湿疹;疮疡;口疮;目赤;咽痛
地锦草:辛,平。归肝、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能够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等。血热吐血、衄血者,可与生地黄、牡丹皮同用,以增凉血止血之功。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芦荟:苦,寒。归肝、胃、大肠经。清肝热,通便。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紫珠:辛、苦,平 。归肝、脾、胃经。散瘀止血,消肿止痛。止血,散瘀,消炎。用于衄血,咯血,胃肠出血,子宫出血,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伤。
地榆:苦酸,寒,无毒;归肝、肺、肾、大肠经。功用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檵木:苦、涩,平。归肝、胃、大肠经。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根、叶、花、果入药,能解热、止血、通经活络;木材坚实耐用;核和叶含鞣质,可提拷胶。本品涩可收敛,具有较好的收敛止血作用,可用于多种出血病证。本品既能止血生肌,又能清热解毒,可用治水火烫伤。本品苦涩,功能收敛止泻,主治泄泻、痢疾。
白及:性苦、甘、涩,性微寒,入肺、胃、肝经,《日华子本草》:"止惊邪、血邪,痢疾,赤眼,症结,发背,瘰疬,肠风,痔瘿,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风痹。"《本草图经》:"治金疮不瘥,痈疽方中多用之。"有收敛止血、消肿生机的作用,主要用于肺虚、肺痨、阴虚内热之咳血、热伤胃络之吐血;外伤出血等证,白及具有促进红细胞聚集和局部止血的租用,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有止血作用。
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心经。功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黄芪: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本草备要》:“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炙用补中,益元气,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本草正义》:“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功用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排脓,通调水道。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证。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经。《本经》曰:“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人阴(不)《药性论》曰:“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可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清热养阴,有润肺止咳,养胃生津的作用,主要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劳嗽痰血,胃阴不足、口感咽燥、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大便秘结、舌红少苔等证。
玉竹:味甘,性平;归肺、胃经。《药性论》:“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去虚劳客热,头痛不安,加而用之良。”《日华子本草》:“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天行热狂。”《本草纲目》:“主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脾胃虚乏,男子小便频数,失精,一切虚损。” 
墨旱莲:性凉,味甘酸。《唐本草》:“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汁涂发眉,生速而繁。”《分类草药性》:“止血,补肾,退火,消肿。治淋、崩。”具有凉血止血、补肾益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伤出血、须发早白、白喉、淋浊、带下、***湿痒等症。
漏芦:苦,寒。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蘡薁:酸、甘、涩,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用于肝炎,阑尾炎,乳腺炎,肺脓疡,多发性脓肿,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疮疡肿毒,中耳炎,蛇虫咬伤。
赤石脂:甘;涩;酸;温;无毒。归 脾;胃;心;大肠经。涩肠;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生肌。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湿疹;外伤出血。
棒棒草:甘;苦;微温。补肺;健脾;养阴生津。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自汗;疲惫乏力;口干。
其中,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金莲花: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明目。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疮;牙龈肿痛;牙龈出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急性鼓膜炎;急性***炎。
半枝莲:辛、苦,寒。归肺、肝、肾经。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水肿,黄疸。
马尾连:味苦;性寒。归心;肝;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疮疡肿毒;目赤肿痛;感冒发热;癌肿。
红天葵:味甘,性凉。清热凉血;止咳化痰;解毒消肿。主外感高热;中暑;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疔疮;瘰疬;疥癣;烫火伤;跌打瘀痛。
莲生桂子花:苦;性寒。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消肿止痛。消炎止血,生肌止痛。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热淋;***;崩漏;带下;痈疮肿毒;湿疹;顽癣;创伤出血。
木竹子:甘;凉。归脾经。消炎止痛,收敛生肌,清热;生津。主胃热津伤;呕吐;口渴;肺热气逆;咳嗽不止。
竹叶参:味苦;辛;性凉。祛风湿;舒筋活血;清热祛痰止咳。主风湿痹证;关节腰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虚劳;骨蒸潮热;肺痨咯血;肺热咳嗽;烫火伤。
黄精:甘,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天门冬: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滋阴润燥;清肺。
空心柳:苦;平。归肺;肝经。活血调经,利水通便,化痰止咳。主跌打损伤,关节酸痛,闭经,痛经,小便不利,大便秘结,咳嗽痰多。
粪箕笃: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祛风活络。主泻痢;小便淋涩;水肿;黄疸;风湿痹痛;喉痹;聤耳;疮痈肿毒;毒蛇咬伤,通大便。
提供了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中药由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组成,内服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人参、黄芪、山药、甘草、南沙参、玉竹、墨旱莲、漏芦、蘡薁、赤石脂和棒棒草; 
外用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金莲花、半枝莲、马尾连、红天葵、莲生桂子花、木竹子、竹叶参、黄精、天门冬、空心柳和粪箕笃。
其中,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优选为:生地黄9-17重量份、玄参25-40重量份、紫草11-26重量份、菊花10-28重量份、升麻15-28重量份、葛根16-34重量份、桑叶15-31重量份、黄芩12-33重量份、黄连27-36重量份、贯众18-34重量份、三颗针23-35重量份、地锦草25-43重量份、大黄9-19重量份、芒硝3-5重量份、芦荟5-17重量份、紫珠20-35重量份、地榆15-33重量份、檵木12-29重量份、白及14-26重量份、人参22-39重量份、黄芪11-28重量份、山药17-35重量份、甘草25-42重量份、南沙参15-37重量份、玉竹17-34重量份、墨旱莲24-38重量份、漏芦13-27重量份、蘡薁4-13重量份、赤石脂5-12重量份和棒棒草12-20重量份;
其中,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优选为:金莲花10-19重量份、半枝莲17-30重量份、马尾连8-18重量份、红天葵20-33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10重量份、木竹子21-36重量份、竹叶参18-34重量份、黄精23-37重量份、天门冬13-22重量份、空心柳15-31重量份和粪箕笃4-12重量份。
其中,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优选为:生地黄10-16重量份、玄参25-37重量份、紫草11-24重量份、菊花14-24重量份、升麻16-26重量份、葛根17-32重量份、桑叶16-29重量份、黄芩15-30重量份、黄连27-33重量份、贯众19-29重量份、三颗针23-31重量份、地锦草25-40重量份、大黄9-16重量份、芒硝3-4重量份、芦荟5-14重量份、紫珠20-31重量份、地榆17-27重量份、檵木14-25重量份、白及16-24重量份、人参22-35重量份、黄芪11-25重量份、山药19-29重量份、甘草25-40重量份、南沙参15-30重量份、玉竹17-26重量份、墨旱莲24-34重量份、漏芦13-23重量份、蘡薁4-11重量份、赤石脂5-10重量份和棒棒草12-18重量份;
其中,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优选为:金莲花12-17重量份、半枝莲19-27重量份、马尾连9-16重量份、红天葵23-30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9重量份、木竹子21-32重量份、竹叶参18-28重量份、黄精23-34重量份、天门冬13-20重量份、空心柳15-26重量份和粪箕笃4-10重量份。
其中,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优选为:生地黄10重量份、玄参28重量份、紫草18重量份、菊花24重量份、升麻16重量份、葛根25重量份、桑叶16重量份、黄芩27重量份、黄连33重量份、贯众24重量份、三颗针31重量份、地锦草37重量份、大黄9重量份、芒硝3重量份、芦荟14重量份、紫珠23重量份、地榆17重量份、檵木18重量份、白及24重量份、人参28重量份、黄芪11重量份、山药24重量份、甘草30重量份、南沙参15重量份、玉竹22重量份、墨旱莲34重量份、漏芦23重量份、蘡薁4重量份、赤石脂7重量份和棒棒草18重量份;
其中,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优选为:金莲花12重量份、半枝莲21重量份、马尾连9重量份、红天葵28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重量份、木竹子25重量份、竹叶参28重量份、黄精31重量份、天门冬13重量份、空心柳19重量份和粪箕笃4重量份。
其中,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又可以优选为:生地黄16重量份、玄参37重量份、紫草11重量份、菊花14重量份、升麻26重量份、葛根32重量份、桑叶29重量份、黄芩15重量份、黄连27重量份、贯众29重量份、三颗针23重量份、地锦草25重量份、大黄16重量份、芒硝4重量份、芦荟5重量份、紫珠31重量份、地榆27重量份、檵木25重量份、白及16重量份、人参22重量份、黄芪25重量份、山药29重量份、甘草40重量份、南沙参30重量份、玉竹26重量份、墨旱莲32重量份、漏芦16重量份、蘡薁6重量份、赤石脂10重量份和棒棒草12重量份;
其中,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又可以优选为:金莲花17重量份、半枝莲19重量份、马尾连12重量份、红天葵30重量份、莲生桂子花9重量份、木竹子32重量份、竹叶参18重量份、黄精34重量份、天门冬20重量份、空心柳26重量份和粪箕笃10重量份。
其中,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优选为:生地黄13重量份、玄参25重量份、紫草24重量份、菊花19重量份、升麻22重量份、葛根17重量份、桑叶20重量份、黄芩30重量份、黄连30重量份、贯众19重量份、三颗针28重量份、地锦草40重量份、大黄11重量份、芒硝3重量份、芦荟8重量份、紫珠20重量份、地榆20重量份、檵木14重量份、白及21重量份、人参35重量份、黄芪22重量份、山药19重量份、甘草25重量份、南沙参29重量份、玉竹17重量份、墨旱莲24重量份、漏芦13重量份、蘡薁11重量份、赤石脂5重量份和棒棒草14重量份;
其中,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优选为:金莲花13重量份、半枝莲27重量份、马尾连16重量份、红天葵23重量份、莲生桂子花6重量份、木竹子21重量份、竹叶参20重量份、黄精23重量份、天门冬17重量份、空心柳15重量份和粪箕笃6重量份。
其中,内服药物的剂型为蜜炼丸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和三颗针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馏结晶得粉末;
步骤2:再取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4400-98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至87℃时相对密度为1.04的浸膏,成为组分1;
步骤3:将步骤2中药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时,加热煎煮1.5-2小时,过滤,浓缩滤液为浸膏状,为组分2;
步骤4:将上述组分1和组分2两种浸膏浓缩成糊状,加上步骤1得到的粉末,加蜂蜜搓成丸剂。
其中,内服药物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步骤二: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其中,内服药物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和黄连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50℃,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和人参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7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
其中,外用药物的剂型为软膏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浸泡1-2小时,然后置于多功能提取罐中,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为药材的5-10倍,煎煮,加热至100℃时,开始计时,微沸2小时后,自下料口滤过放出药液,置储液罐中;第二次煎煮,加水量为药材5-10倍量,加热至100℃,微沸2小时后,抽出药液,与第一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将合并后2次的煎煮液抽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至 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 60℃-70℃的浸膏,冷却;将珍珠粉碎加入浸膏中,紫外线照射杀菌消毒后装罐。
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1  本发明的内服蜜炼丸剂的制备方法 
取生地黄10g、玄参28g、紫草18g、菊花24g、升麻16g、葛根25g、桑叶16g、黄芩27g、黄连33g、贯众24g、三颗针31g、地锦草37g、大黄9g、芒硝3g、芦荟14g、紫珠23g、地榆17g、檵木18g、白及24g、人参28g、黄芪11g、山药24g、甘草30g、南沙参15g、玉竹22g、墨旱莲34g、漏芦23g、蘡薁4g、赤石脂7g和棒棒草18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和三颗针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馏结晶得粉末;
步骤2:再取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倍量的90%乙醇浸泡1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15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44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至87℃时相对密度为1.04的浸膏,成为组分1;
步骤3:将步骤2中药渣加4倍量水浸泡2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过滤,浓缩滤液为浸膏状,为组分2;
步骤4:将上述组分1和组分2两种浸膏浓缩成糊状,加上步骤1得到的粉末,加蜂蜜搓成丸剂。
 
实施例2  本发明的内服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取生地黄16g、玄参37g、紫草11g、菊花14g、升麻26g、葛根32g、桑叶29g、黄芩15g、黄连27g、贯众29g、三颗针23g、地锦草25g、大黄16g、芒硝4g、芦荟5g、紫珠31g、地榆27g、檵木25g、白及16g、人参22g、黄芪25g、山药29g、甘草40g、南沙参30g、玉竹26g、墨旱莲32g、漏芦16g、蘡薁6g、赤石脂10g和棒棒草12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倍的醇浓度为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9Mpa下减压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75℃、出风温度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步骤二: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4倍的蔗糖粉和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50℃干燥,获得颗粒剂。
 
实施例3 本发明的内服胶囊剂的制备方法
取生地黄13g、玄参25g、紫草24g、菊花19g、升麻22g、葛根17g、桑叶20g、黄芩30g、黄连30g、贯众19g、三颗针28g、地锦草40g、大黄11g、芒硝3g、芦荟8g、紫珠20g、地榆20g、檵木14g、白及21g、人参35g、黄芪22g、山药19g、甘草25g、南沙参29g、玉竹17g、墨旱莲24g、漏芦13g、蘡薁11g、赤石脂5g和棒棒草14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和黄连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5,搅拌70分钟,温度50℃,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和人参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6倍量醇浓度为80%的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2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9倍量水,煮沸8小时,过滤,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7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6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4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80重量份醇浓度为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4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
 
实施例4 本发明的外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取金莲花12g、半枝莲21g、马尾连9g、红天葵28g、莲生桂子花5g、木竹子25g、竹叶参28g、黄精31g、天门冬13g、空心柳19g和粪箕笃4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浸泡1小时,然后置于多功能提取罐中,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为药材的6倍,煎煮,加热至100℃时,开始计时,微沸2小时后,自下料口滤过放出药液,置储液罐中;第二次煎煮,加水量为药材7倍量,加热至100℃,微沸2小时后,抽出药液,与第一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将合并后2次的煎煮液抽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至 0.05MPa,温度保持在7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 70℃的浸膏,冷却;将珍珠粉碎加入浸膏中,紫外线照射杀菌消毒后装罐。
 
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试验:应用NIH小鼠60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7~24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即对照组和给药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制备的蜜炼丸剂溶解在水中,(浓度为5.74g生药/ml,最高浓度)灌胃,灌胃容积为5ml/kg(即单次给药剂量为28.7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体重增长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蜜炼丸剂LD50>28.7生药/kg,每日最大给药量为57.4生药/kg/日。本发明的中药临床用药量为4.6g生药/日/人,成人体重以60KG计,平均用药剂量为0.077g生药/kg/日。按体重计:小鼠(平均体重以21g计)口服灌胃本发明的中药的耐受量为临床用量的745倍。因此本发明实施例1的蜜炼丸剂急性毒性低,临床用药安全。
长期毒性实验:将本发明实施例2的颗粒剂对小鼠按6.43、15.72和36.41g生药/k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长期毒性实验:将本发明实施例3的胶囊剂对小鼠按6.43、15.72和36.41g生药/k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过敏试验: 
取健康白色豚鼠18只,体重250-300g,雌雄兼用,试验前剔除两侧背毛,每侧3×3cm,随机分为试验组、空白对照组(基质)和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用2,4-二硝基氯苯,致敏用1%浓度,激发用0.1%浓度;试验组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软膏剂。取本发明实施例4的软膏剂0.1g涂于背部去毛区,隔日1次,共3次。于末次接触后14天,在背部同一区域涂抹本品0.1g,6h后去除药品后即刻观察,并于24、48、72h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用同法激发接触和观察。试验结果:阳性对照组动物皮肤在致敏1小时后即出现局限性红斑和轻微水肿,24小时过敏反应症状加重,并有硬结形成,致敏率为100%,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动物皮肤均未出现任何过敏反应症状,致敏率为0%。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320 例病人均为Ⅱ度烧伤。以门诊病例为主, 部分住院病例。其中火焰烧伤( 柴火、电火花、烟花爆竹等) 110 例, 热液烫伤( 开水、热粥、沸油、含有碱性的纸浆等)210 例; 年龄最小10 个月, 最大70 岁; 其中男253 例, 女67 例; 面积最小31 %, 最大55%; 遍及头、面、四肢、躯干, 而以四肢躯干为主; 在别处治疗创面有不同程度污染导致壮热烦渴或高热神昏,躁动不安,***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脉细数,辩证属于火毒内陷型。创面情况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水疱, 创基红润或红白相兼, 疱皮大多剥脱, 以小儿为主, 渗出较多, 疼痛; 污染创面创周红肿疼痛明显, 有脓性分泌物。
内服蜜炼丸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80人,男63人,女17人。
内服颗粒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80人,男64人,女16人。
内服胶囊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80人,男63人,女17人。
京万红烫伤药膏对照组:80人,男63人,女17人。
 
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标准,目前多采用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讨论通过的分类方法。
成人(14岁以上)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的Ⅱ°烧伤。
2、中度烧伤:总面积在11%-30%的Ⅱ°烧伤或Ⅲ°烧伤面积在9%以下的烧伤。
3、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Ⅲ°烧伤面积在11%-19%之间,或总面积不超过31%,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全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者,有复合伤或合并伤(如严重创伤、化学中毒等),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
4、特重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Ⅲ°烧伤面积在20%以上。
小儿(0-14岁)烧伤严重程度和成人不同,分类如下:
1、轻度烧伤:总面积在5%以下的Ⅱ°烧伤。
2、中度烧伤:总面积在5%~15%的Ⅱ°烧伤或Ⅲ°烧伤面积在5%以下的烧
伤。
3、重度烧伤:总面积在15%~25%或Ⅲ°烧伤面积在5%~10%之间的烧伤。
4、特重度烧伤:总面积在25%以上或Ⅲ°烧伤面积在10%以上者。
烧伤面积的计算:
(1)中国九分法,成人体表面积,头颈部为9%(1个9%),双上肢为18%(2
个9%),躯干(含***1%)为27%,双下肢(含臀部)为46%(5个9%+1%),
共为11×9%+1%=100%.
(2)手掌法,无论成人或小孩,手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2.5%,掌侧占1.25%,
如果五指并拢,一掌面积约等于体表面积的1%。
烧伤深度烧伤程度:多采用国际通用的三度四分法判断烧伤的深度:
Ⅰ°:病变最轻。一般伤及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再生能力强。表面红斑状、疼痛、感觉过敏。常于短期内(3-5天)脱屑痊愈,不遗留瘢痕。有时有色素沉着。
浅Ⅱ°: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层。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的附件。局部红肿明显,水疱较大,去表皮层后创面湿润,创底艳红,并有红色颗粒或脉络状血管网。如无感染,一般经过一两周后愈合,亦不留瘢痕。有时有较长时间的色素改变。
深Ⅱ°:伤及皮肤***层以下的真皮层,但仍残留有部分真皮。表皮下积薄液,或水疱较小,去表皮后创面微湿或红白相间,有时可见许多红色小点或细小血管,水肿明显。感觉迟钝。愈后多遗留有瘢痕,发生瘢痕组织增生的机会也较多。如无感染,愈合时间一般需三四周。如发生感染,不仅愈合时间延长,严重时可将皮肤附件或上皮小岛破坏,创面须植皮方能愈合。
Ⅲ°:全皮层烧伤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痛觉消失、呈焦痂状,痂下可见树枝状栓塞的血管。疼痛消失。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创面已无上皮再生的来源,修复必须有赖于植皮及皮瓣移植修复,严重者需行截肢术。
 
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烧伤患者均先采用冷水外敷或用自来水冲洗创面, 以尽量减少热力对皮肤肌肉的损伤; 简单清除创面及创面周围异物后, 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 再用1 ‰新洁尔灭溶液消毒, 无菌纱布揩干创面水液, 清理剥脱污染的疱皮, 大的水疱予以放液减张。 
内服蜜炼丸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内服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蜜炼丸剂,每日三次,每次4粒;对头面、***部的创面直接外涂外用软膏剂, 每4 h 一次, 并及时清理周围的分泌物,对躯干、四肢的创面, 均采用多层涂有外用软膏剂的纱布外敷, 无菌敷料包扎, 隔日换药一次, 直至创面愈合,对于污染的创面, 清创后用单层涂有外用软膏剂纱外敷包扎, 每日换药一次,15天为一疗程。
内服颗粒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内服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颗粒剂,每日三次,每次2包;对头面、***部的创面直接外涂外用软膏剂, 每4 h 一次, 并及时清理周围的分泌物,对躯干、四肢的创面, 均采用多层涂有外用软膏剂的纱布外敷, 无菌敷料包扎, 隔日换药一次, 直至创面愈合,对于污染的创面, 清创后用单层涂有外用软膏剂纱外敷包扎, 每日换药一次,15天为一疗程。
内服胶囊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内服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胶囊剂,每日三次,每次4粒;对头面、***部的创面直接外涂外用软膏剂, 每4 h 一次, 并及时清理周围的分泌物,对躯干、四肢的创面, 均采用多层涂有外用软膏剂的纱布外敷, 无菌敷料包扎, 隔日换药一次, 直至创面愈合,对于污染的创面, 清创后用单层涂有外用软膏剂纱外敷包扎, 每日换药一次,15天为一疗程。
京万红烫伤药膏对照组:对头面、***部的创面直接外涂京万红烫伤药膏, 每4 h 一次, 并及时清理周围的分泌物,对躯干、四肢的创面, 均采用多层涂有京万红烫伤药膏的纱布外敷, 无菌敷料包扎, 隔日换药一次, 直至创面愈合,对于污染的创面, 清创后用单层涂有京万红烫伤药膏纱外敷包扎, 每日换药一次,15天为一疗程。
疗效标准 根据国际及我国通用之“三度四分法”为诊断依据, 特制定如下标准:
治愈: 在治疗后, 对各种深度烧伤感染及不同面积的患者, 1 个疗程内, 疮面出现一期生理性愈合,不留功能障碍、瘢痕、挛缩、玻璃样变等;
有效: 在治疗后, 10~60min 内痛疼缓解, 肿胀渐消, 或1 周内疮面出现生理性逆转为有效;
无效:在治疗后, 1 疗程内未出现生理性逆转为无效。
 
治疗结果:
参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相对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改进;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相对于对照组,在治疗时间上显著缩短。
表1 四组分别治疗30天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内服蜜炼丸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 80 30 50 0 100%
内服颗粒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 80 29 51 0 100%
内服胶囊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 80 31 49 0 100%
京万红烫伤药膏对照组 80 20 57 3 96.3%
表2 四组治愈的创面愈合时间和平均愈合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创面愈合时间(天) 平均愈合时间(天)
内服蜜炼丸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 30 18-25 20.7±1.6
内服颗粒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 29 17-24 19.8±1.7
内服胶囊剂配合外用软膏剂治疗组 31 19-26 21.2±1.8
京万红烫伤药膏对照组 20 22-32 25.9±1.9
根据上述表格内的临床统计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的优势。
 
典型病例:吕某,男,48岁。患者因工作中不慎被纸浆烧伤,曾在其他医院治疗38天后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高热神昏,***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脉细数。创面苍白欠红活,肉芽老化。入院诊断:纸浆烧伤60%,深Ⅱ°-Ⅲ°,中医辨证火毒内陷。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的胶囊剂,经清创后,用涂有本发明实施例4的外用软膏剂纱布外敷包扎, 每日换药1 次, 换药后患者能够平卧或侧卧休息,1周后后患者胃纳明显增加,精神转佳,经创面肉芽清创多次及自体皮移植术,20天内大部分创面愈合,住院35d患者痊愈出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由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组成,所述内服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人参、黄芪、山药、甘草、南沙参、玉竹、墨旱莲、漏芦、蘡薁、赤石脂和棒棒草;
所述外用药物包括以下原料药材:金莲花、半枝莲、马尾连、红天葵、莲生桂子花、木竹子、竹叶参、黄精、天门冬、空心柳和粪箕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9-17重量份、玄参25-40重量份、紫草11-26重量份、菊花10-28重量份、升麻15-28重量份、葛根16-34重量份、桑叶15-31重量份、黄芩12-33重量份、黄连27-36重量份、贯众18-34重量份、三颗针23-35重量份、地锦草25-43重量份、大黄9-19重量份、芒硝3-5重量份、芦荟5-17重量份、紫珠20-35重量份、地榆15-33重量份、檵木12-29重量份、白及14-26重量份、人参22-39重量份、黄芪11-28重量份、山药17-35重量份、甘草25-42重量份、南沙参15-37重量份、玉竹17-34重量份、墨旱莲24-38重量份、漏芦13-27重量份、蘡薁4-13重量份、赤石脂5-12重量份和棒棒草12-20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0-19重量份、半枝莲17-30重量份、马尾连8-18重量份、红天葵20-33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10重量份、木竹子21-36重量份、竹叶参18-34重量份、黄精23-37重量份、天门冬13-22重量份、空心柳15-31重量份和粪箕笃4-12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10-16重量份、玄参25-37重量份、紫草11-24重量份、菊花14-24重量份、升麻16-26重量份、葛根17-32重量份、桑叶16-29重量份、黄芩15-30重量份、黄连27-33重量份、贯众19-29重量份、三颗针23-31重量份、地锦草25-40重量份、大黄9-16重量份、芒硝3-4重量份、芦荟5-14重量份、紫珠20-31重量份、地榆17-27重量份、檵木14-25重量份、白及16-24重量份、人参22-35重量份、黄芪11-25重量份、山药19-29重量份、甘草25-40重量份、南沙参15-30重量份、玉竹17-26重量份、墨旱莲24-34重量份、漏芦13-23重量份、蘡薁4-11重量份、赤石脂5-10重量份和棒棒草12-18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2-17重量份、半枝莲19-27重量份、马尾连9-16重量份、红天葵23-30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9重量份、木竹子21-32重量份、竹叶参18-28重量份、黄精23-34重量份、天门冬13-20重量份、空心柳15-26重量份和粪箕笃4-10重量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10重量份、玄参28重量份、紫草18重量份、菊花24重量份、升麻16重量份、葛根25重量份、桑叶16重量份、黄芩27重量份、黄连33重量份、贯众24重量份、三颗针31重量份、地锦草37重量份、大黄9重量份、芒硝3重量份、芦荟14重量份、紫珠23重量份、地榆17重量份、檵木18重量份、白及24重量份、人参28重量份、黄芪11重量份、山药24重量份、甘草30重量份、南沙参15重量份、玉竹22重量份、墨旱莲34重量份、漏芦23重量份、蘡薁4重量份、赤石脂7重量份和棒棒草18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2重量份、半枝莲21重量份、马尾连9重量份、红天葵28重量份、莲生桂子花5重量份、木竹子25重量份、竹叶参28重量份、黄精31重量份、天门冬13重量份、空心柳19重量份和粪箕笃4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16重量份、玄参37重量份、紫草11重量份、菊花14重量份、升麻26重量份、葛根32重量份、桑叶29重量份、黄芩15重量份、黄连27重量份、贯众29重量份、三颗针23重量份、地锦草25重量份、大黄16重量份、芒硝4重量份、芦荟5重量份、紫珠31重量份、地榆27重量份、檵木25重量份、白及16重量份、人参22重量份、黄芪25重量份、山药29重量份、甘草40重量份、南沙参30重量份、玉竹26重量份、墨旱莲32重量份、漏芦16重量份、蘡薁6重量份、赤石脂10重量份和棒棒草12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7重量份、半枝莲19重量份、马尾连12重量份、红天葵30重量份、莲生桂子花9重量份、木竹子32重量份、竹叶参18重量份、黄精34重量份、天门冬20重量份、空心柳26重量份和粪箕笃10重量份。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生地黄13重量份、玄参25重量份、紫草24重量份、菊花19重量份、升麻22重量份、葛根17重量份、桑叶20重量份、黄芩30重量份、黄连30重量份、贯众19重量份、三颗针28重量份、地锦草40重量份、大黄11重量份、芒硝3重量份、芦荟8重量份、紫珠20重量份、地榆20重量份、檵木14重量份、白及21重量份、人参35重量份、黄芪22重量份、山药19重量份、甘草25重量份、南沙参29重量份、玉竹17重量份、墨旱莲24重量份、漏芦13重量份、蘡薁11重量份、赤石脂5重量份和棒棒草14重量份;
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金莲花13重量份、半枝莲27重量份、马尾连16重量份、红天葵23重量份、莲生桂子花6重量份、木竹子21重量份、竹叶参20重量份、黄精23重量份、天门冬17重量份、空心柳15重量份和粪箕笃6重量份。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的剂型为蜜炼丸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先将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黄连、贯众和三颗针按所述比例混合,蒸馏结晶得粉末;
步骤2:再取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2-6倍量的83-94%乙醇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1.5小时,合并提取液、124-15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4400-98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至87℃时相对密度为1.04的浸膏,成为组分1;
步骤3:将步骤2中药渣加4-6倍量水浸泡1-2.5小时,加热煎煮1.5-2小时,过滤,浓缩滤液为浸膏状,为组分2;
步骤4:将上述组分1和组分2两种浸膏浓缩成糊状,加上步骤1得到的粉末,加蜂蜜搓成丸剂。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步骤二: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生地黄、玄参、紫草、菊花、升麻、葛根、桑叶、黄芩和黄连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水提取挥发油,将获得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例为1∶3~6,搅拌60分钟~90分钟,温度30℃~50℃,得挥发油包合物,备用;另将水提取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15~1.17的清膏;
第二步,将贯众、三颗针、地锦草、大黄、芒硝、芦荟、紫珠、地榆、檵木、白及和人参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8倍量醇浓度为75%~90%的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3小时,分别过滤,各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清膏,备用;
第三步,将剩余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8~10倍量水,煮沸6~8小时,过滤,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8~1.30的清膏;
第四步,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清膏混合,60℃~70℃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
第五步,将第一步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第四步所述干膏粉充分混合,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5~7重量份羧甲基淀粉钠、5~50重量份淀粉混合均匀,加入150~200重量份醇浓度为80%~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随后加入相对于100重量份所述挥发油包合物和干膏粉的混合物,3~5重量份硬脂酸镁,然后装入明胶胶囊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药物的剂型为软膏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浸泡1-2小时,然后置于多功能提取罐中,第一次煎煮加水量为药材的5-10倍,煎煮,加热至100℃时,开始计时,微沸2小时后,自下料口滤过放出药液,置储液罐中;第二次煎煮,加水量为药材5-10倍量,加热至100℃,微沸2小时后,抽出药液,与第一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将合并后2次的煎煮液抽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冷却,紫外线照射杀菌消毒后装罐。
CN201410525076.6A 2014-10-08 2014-10-08 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42252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5076.6A CN104225256A (zh) 2014-10-08 2014-10-08 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5076.6A CN104225256A (zh) 2014-10-08 2014-10-08 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5256A true CN104225256A (zh) 2014-12-24

Family

ID=52214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5076.6A Pending CN104225256A (zh) 2014-10-08 2014-10-08 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2525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9249A (zh) * 2015-03-25 2015-06-10 魏玉娟 一种用于护理治疗气血两虚型烧伤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14404533A (zh) * 2022-03-31 2022-04-29 江西纤仁本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烧烫伤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8894A (zh) * 2010-12-22 2011-05-11 陈远征 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60941A (zh) * 2014-04-01 2014-06-18 李佃场 一种治疗精神***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8894A (zh) * 2010-12-22 2011-05-11 陈远征 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60941A (zh) * 2014-04-01 2014-06-18 李佃场 一种治疗精神***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庞宗超等: "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
郭辉: "《现代中医临床学》", 30 September 1998,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9249A (zh) * 2015-03-25 2015-06-10 魏玉娟 一种用于护理治疗气血两虚型烧伤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14404533A (zh) * 2022-03-31 2022-04-29 江西纤仁本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烧烫伤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0578B (zh)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19989B (zh) 一种治疗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肩周炎、关节炎、颈椎病的中药胶囊
CN103520572B (zh) 一种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32475B (zh) 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10947B (zh) 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00164B (zh)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55B (zh) 一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3509B (zh) 用于治疗淡水鱼水霉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77487A (zh)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46824B (zh) 一种治疗寒湿血瘀阻络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3405A (zh) 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烧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27831A (zh) 一种治疗感邪型产后身痛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4225256A (zh) 一种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3446310B (zh) 一种治疗腰腿痛的中药药浴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35916B (zh) 一种治疗肾病综合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3973A (zh) 一种治疗痢疾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77279A (zh) 一种治疗母猪子宫炎的中药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57871B (zh) 用于治疗湿热毒蕴型急性网状***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63586A (zh) 一种治疗肺脓肿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11806A (zh) 一种治疗癔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89249A (zh) 一种用于护理治疗气血两虚型烧伤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5343794A (zh) 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97782A (zh) 一种用于治疗肾石症的中药丸剂及制备方法
CN104689156A (zh) 一种治疗黄褐斑脾虚湿蕴证的药物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4645071A (zh) 治疗肾阴亏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