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6129A - 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76129A
CN104176129A CN201410223028.1A CN201410223028A CN104176129A CN 104176129 A CN104176129 A CN 104176129A CN 201410223028 A CN201410223028 A CN 201410223028A CN 104176129 A CN104176129 A CN 104176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rail
mentioned
inner panel
pillar inne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30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田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76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761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其为上边梁部与支柱部之间的接合构造,该上边梁部由内上边梁和外上边梁在车顶部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形成有封闭截面,该支柱部由支柱内板和支柱外板形成有封闭截面,其中,沿上述内上边梁(7)的下端部凸缘部(7b)形成梯度从而形成棱线(73),在上述支柱内板(9)的上端部朝向上方设置突出设置部(91),使上述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超过上述内上边梁(7)的凸缘部的棱线(73a)而在上述内上边梁(7)的纵壁部(7c)上层叠上述支柱内板(9)的重叠部分,将该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与上述内上边梁(7)之间的重叠部分接合。

Description

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设有车顶盖的车顶部下部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上边梁(roof side rail),并将支柱部接合在该上边梁上的构造,该上边梁,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提高了上边梁与支柱部之间的接合强度的、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的车顶部下部,通过将在车身侧面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多个支柱部接合于在车顶部两侧沿前后方向设置的上边梁而构成车辆车顶部的骨架。该上边梁通常具有由内板和外板构成的封闭截面构造,且沿车辆车顶部下部的车身前后方向配置(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
另一方面,例如一侧的三个支柱中的第二个支柱被称为所谓的B支柱,该B支柱,即中柱构成为具有由支柱内板和支柱外板构成的封闭截面构造。该支柱外板通常形成为车身侧围板的一部分。该中柱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车辆上方侧端部连结于上边梁(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作为车顶部的外侧构造,公知有一种所谓的莫西干式(日文:モヒカン)车顶的汽车,即,在车顶盖与车身侧围外板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
该莫西干式车顶是利用在车身侧围外板的上端部设置外上边梁部的台阶部和设于车顶盖的两端部的台阶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形成槽部而成的。而且,在作为车顶盖下表面侧的车厢内侧沿车宽度方向配置有带状的车顶加强件。另外,在车身侧围外板的中柱部上,在车厢内侧设有中柱内板,在外上边梁部的下方侧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有恒定宽度的内上边梁(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
内上边梁的上端部与在车身侧围外板的上端部设置的外上边梁部的台阶部和在车顶盖的两端部设置的台阶部之间的接合部相接合。而且,用于加强车顶盖下表面侧的车顶加强件与车顶盖的两端部相接合。
当这样的构造的汽车因侧面冲突而受到冲撞时,向车身整体作用扭转作用,在扭转的变形模式中,产生截面在支柱上部的接合部发生崩溃(日语:崩れる)这样的局部变形。通常,为了确保凸缘的精度以及增加碰撞时的耐力,而在内上边梁上设有台阶部、所谓的架(日语:棚)。但是,该架却成为局部的变形的原因。为了以较小的截面、较薄的板厚产生较高的刚性,通过凸缘的台阶部的棱线分散应力而利用车身整体承受应力的方法比较有效,但若去除该架则可能导致棱线崩溃。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莫西干式槽部的刚性,公知有一种在连接内上边梁和车顶加强件的部位设置加强件作为加强构件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为了省略向车厢内侧安装其他部件,公知有这样的现有技术:通过在由车顶和车顶加强件构成的截面内追加L字状构件、在莫西干式槽部的上表面侧设置肋、或者在车顶加强件的顶端部设置折回部来提高刚性等,从而对应力集中的部分进行加强(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10-1679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350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1113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220599号公报
在以往的技术中,在车身整体扭转变形时,支柱部的上推负荷产生作用而使上边梁自身扭曲,从而在支柱部与上边梁之间的结合部发生变形。在以往的构造中,由于无法有效地分散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部的应力,因此,发生支柱部上部的扭曲作用而成为弯折的原因。另外,在侧面冲突时,支柱在向车厢内侧变形时被上推地进行变形,因而导致在支柱前后方向上的整个上边梁发生弯折。
在为了提高刚性而使用许多加强件时,则导致重量增大,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其能够在不增加部件个数的情况下提高车身的扭转刚性,并且能够吸收扩散侧面冲突的负荷,能够谋求提高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的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其为上边梁部与支柱部之间的接合构造,该上边梁部由内上边梁和外上边梁在车顶部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形成有封闭截面,该支柱部由支柱内板和支柱外板形成有封闭截面,其中,沿上述内上边梁的下端部凸缘部形成梯度从而形成棱线,在上述支柱内板的上端部朝向上方设置突出设置部,使上述支柱内板的突出设置部超过上述内上边梁的凸缘部的棱线且在上述内上边梁的纵壁部与上述支柱内板的与上述内上边梁的纵壁部重叠的重叠部分层叠,将该支柱内板的突出设置部与上述内上边梁之间的重叠部分接合。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上述支柱内板的突出设置部的两侧形成圆弧状部,其构成车身的车门开口部角部,至少沿着该圆弧状部形成加强用加强筋。
另外,在本发明中,将沿上述内上边梁的下端部凸缘部中的与在上述支柱内板的上端部设置的突出设置部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棱线,该棱线的棱的角度形成为大于其他部分的棱的角度,使得上述支柱内板部分处的棱的弯折减少。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由于支柱的上部突出设置部跨过内上边梁的凸缘部的棱线地与内上边梁的壁面相结合,因此,能够减少发生以下情况,即,内上边梁的封闭截面以弯折棱线为起始而发生崩溃。
另外,由于隔着内上边梁的凸缘部的棱线承受来自支柱的上下方向上的负荷,因此,还能够针对上边梁的长度方向上的弯折分散负荷,而能够使上边梁难以弯折。
另外,采用本发明,在上述支柱内板的突出设置部的两侧形成圆弧状部,该圆弧状部构成车身的车门开口部角部,至少沿着该圆弧状部形成有加强用加强筋,因此,能够谋求提高支柱内板的刚性。另外,沿上述内上边梁的下端部凸缘部中的与在支柱内板的上端部设置的突出设置部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棱线,该棱线的棱的角度形成为大于其他部分的棱的角度,使得上述支柱内板部分处的棱线的弯折减少,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来自支柱内板的负荷传递到内上边梁。因而,能够减少发生内上边梁的封闭截面的崩溃。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的车厢内侧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中柱上部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的A-A线剖切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顶部;2、支柱部;3、车顶盖;4、车顶中央构件;5、车身侧围外板;6、上边梁部;7、内上边梁;8、外上边梁;9、支柱内板;10、支柱外板;5a、7a、7b、凸缘部;7c、纵壁部;73、73a、棱线;74、突部;91、突出设置部;94、加强用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所示的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的图,是观察设有右侧中柱的车厢内侧而得到的示意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中柱部上部的内上边梁与车顶部的立体图。另外,车辆的车顶部中的设有左侧中柱的部分与侧部之间的结合部也为相同的结构。图3是表示内上边梁与中柱之间的结合部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在图1中的A-A线切断地表示车顶部和支柱部的立体图。
图1~图4是表示所谓的莫西干式车顶车辆的车顶部1与支柱部2之间的结合部的图。车顶部1由车顶盖3和车顶中央构件(也称作车顶增强构件)4构成,该车顶中央构件4呈带状,在车顶盖3的下表面侧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沿车宽度方向配置,在上述车顶盖3的两侧部上设有车身侧围外板5,其上端部接合于车顶盖3而构成所谓的莫西干部,并且其侧面部构成车身的侧部。
在上述车顶部1的两侧下部配设有上边梁部6,其在车厢内侧上端部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且构成为其外侧被上述车身侧围外板覆盖。上边梁部6由内上边梁7和外上边梁(还称作支柱上加强件)8形成有封闭截面。
另一方面,支柱部2由支柱内板9和支柱外板10构成封闭截面,支柱内板9的上端接合于内上边梁7,支柱外板10的上端接合于外上边梁8。
上述内上边梁7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配置的带状的板,在其上下两端部,且在纵壁部7c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凸缘部7a、7b。上部侧的凸缘部7a设有突片71和切口部72,用于与车身侧围外板5的上端凸缘部5a相接合,车顶盖3与车身侧围外板5的上端凸缘部5a在切口部72的部分相接合。
另一方面,下部侧的凸缘部7b设有沿凸缘部7b分隔凸缘部7b和纵壁部7c的棱线73,将设在与支柱内板9相接合的接合部分的棱线73a形成得较浅。在供支柱内板9接合的上述内上边梁7的纵壁部7c上,在棱线73a的下部侧设有比凸缘部7b向车身内侧突出设置的凸缘状的突部74,在该突部74的两侧形成有圆弧状的缘部75、76,缘部75形成前门的开口部11,缘部76形成后门的开口部12。上述突部74形成为,上述棱线73a浅得与上述突部74比上述凸缘部7b向车厢内侧突出的突出幅度相对应。
另一方面,在支柱内板9的上端部设有与上述内上边梁7的纵壁部7c相重叠的平面状的突出设置部91,该突出设置部91的两侧设有圆弧状的缘部92、93,缘部92形成上述前门的开口部11,缘部93形成上述后门的开口部12。该圆弧状的缘部92形成为与上述内上边梁7的圆弧状的缘部75相配合,该圆弧状的缘部93形成为与上述内上边梁7的圆弧状的缘部76相配合,在上述突出设置部91上沿缘部75、76以及突部74形成有加强用加强筋94。
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配置为与上述内上边梁7的纵壁部7c重叠,利用点焊w将重叠部分接合。这样一来,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超过棱线73a且跨越棱线73a地利用点焊w接合于纵壁部7c(参照图2)。
另一方面,支柱外板10利用点焊与外上边梁8的外侧侧面相接合。该支柱外板10的外侧设有车身侧围外板5。
接着,采用上述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在将支柱内板9和内上边梁7之间接合时,使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超过内上边梁7的棱线73a且跨越棱线73a地与纵壁部7c重叠。这样一来,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利用点焊w接合于内上边梁7的纵壁部7c。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重叠而利用点焊w接合为:圆弧状的缘部92与内上边梁7的缘部75连接,圆弧状的缘部93与内上边梁7的缘部75、76连接。支柱内板9的圆弧状的缘部92与内上边梁7的缘部75一起形成车门开口部11的一部分,支柱内板9的圆弧状的缘部93与内上边梁7的缘部76一起形成车门开口部12的一部分。而且,在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设置的加强筋94沿圆弧状的缘部92、93设置。
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发生以下情况,即,内上边梁7的封闭截面以弯折棱线73为起始而发生崩溃。另外,由于隔着棱线73a承受来自支柱内板9的上下方向上的负荷,因此,还能够针对内上边梁7的长度方向上的弯折分散负荷,而能够使内上边梁7难以弯折。
另外,在突出设置部91上沿着缘部75、76以及顶端缘部且沿着圆弧状的缘部92、93形成有加强用加强筋94,因此,能够谋求提高刚性,并且通过将加强筋94与内上边梁7的纵壁部7c相连结,能够高效地分散应力,且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刚性。
上述突部74形成为比上述凸缘部7b向车厢内侧突出,与该突出宽度相应地将上述棱线73a形成得较浅,因此,内上边梁7的纵壁部7c与上述突部74之间的梯度减小,能够确保纵壁部7c与突部74之间的连续性,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纵壁部7c与支柱内板9的突出设置部91之间的接合,能够确保刚性的提高。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内上边梁7与支柱内板9之间的接合构造,但不言而喻,支柱内板9不限定于中柱、即所谓的B支柱,还能够应用其他支柱。另外,不言而喻,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变更。

Claims (3)

1.一种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其为上边梁部与支柱部之间的接合构造,该上边梁部由内上边梁和外上边梁在车顶部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形成有封闭截面,该支柱部由支柱内板和支柱外板形成有封闭截面,其特征在于,
沿上述内上边梁的下端部凸缘部形成梯度从而形成棱线,在上述支柱内板的上端部朝向上方设置突出设置部,使上述支柱内板的突出设置部超过上述内上边梁的凸缘部的棱线且在上述内上边梁的纵壁部与上述支柱内板的与上述内上边梁的纵壁部重叠的重叠部分层叠,将该支柱内板的突出设置部与上述内上边梁之间的重叠部分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柱内板的突出设置部的两侧形成圆弧状部,该圆弧状部构成车身的车门开口部角部,至少沿着该圆弧状部形成加强用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其特征在于,
沿上述内上边梁的下端部凸缘部中的与在上述支柱内板的上端部设置的突出设置部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棱线,该棱线的棱的角度形成为大于其他部分的棱的角度,使得上述支柱内板部分处的棱的弯折减少。
CN201410223028.1A 2013-05-24 2014-05-23 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 Pending CN1041761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9899 2013-05-24
JP2013109899A JP6066317B2 (ja) 2013-05-24 2013-05-24 車両におけるピラー部とルーフ部下部との接合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76129A true CN104176129A (zh) 2014-12-03

Family

ID=51863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3028.1A Pending CN104176129A (zh) 2013-05-24 2014-05-23 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66317B2 (zh)
CN (1) CN104176129A (zh)
DE (1) DE102014107246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2008A (zh) * 2015-08-17 2018-04-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0228534A (zh) * 2018-03-06 2019-09-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中柱
CN114286779A (zh) * 2019-10-04 2022-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98099B2 (ja) 2020-12-09 2024-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6655A (zh) * 2010-11-19 2012-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JP2012240515A (ja) * 2011-05-18 2012-12-10 Mazda Motor Corp バックドア開口の補強構造
CN202624385U (zh) * 2012-04-27 2012-12-2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汽车中柱
CN103101578A (zh) * 2011-11-11 2013-05-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5052B2 (ja) 2002-01-22 2008-09-03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センタピラー上部結合構造
JP4558441B2 (ja) 2004-10-14 2010-10-0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4483588B2 (ja) * 2005-01-12 2010-06-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JP4985192B2 (ja) 2007-08-01 2012-07-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ピラー上部構造
JP2009220599A (ja) 2008-03-13 2009-10-01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JP5358200B2 (ja) 2009-01-26 2013-12-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11201389A (ja) 2010-03-25 2011-10-13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上部構造
CN103237715B (zh) 2010-11-29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6655A (zh) * 2010-11-19 2012-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上部构造
JP2012240515A (ja) * 2011-05-18 2012-12-10 Mazda Motor Corp バックドア開口の補強構造
CN103101578A (zh) * 2011-11-11 2013-05-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CN202624385U (zh) * 2012-04-27 2012-12-2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汽车中柱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2008A (zh) * 2015-08-17 2018-04-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0228534A (zh) * 2018-03-06 2019-09-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中柱
CN114286779A (zh) * 2019-10-04 2022-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107246B4 (de) 2023-02-09
JP2014227114A (ja) 2014-12-08
DE102014107246A1 (de) 2014-11-27
JP6066317B2 (ja) 2017-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35458B2 (en) Skeleton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0933918B2 (en) Vehicle-body upper structure
US8123286B2 (en) Vehicle side section structure
CN103038125B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4340276B (zh) 车辆车身
US20160194034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3370258A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20130187406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919869B2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CN104176129A (zh) 车辆中的支柱部与车顶部下部之间的接合构造
CN110816671A (zh) B柱上部接头
JP6816676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2010167978A (ja) 車体構造
CN111252144B (zh) 前支柱构造
JP7038686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9955909A (zh) 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JP2012111380A (ja) ドア構造
CN107804374A (zh) 车体上部结构
JP5186230B2 (ja) 車体構造
JP6107209B2 (ja) 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構造
JP5470356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3192885A (zh) 车辆的前围上盖板结构
JP2016088462A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209208868U (zh)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JP7189498B2 (ja) 車両側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