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5605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5605B
CN103985605B CN201410042502.0A CN201410042502A CN103985605B CN 103985605 B CN103985605 B CN 103985605B CN 201410042502 A CN201410042502 A CN 201410042502A CN 103985605 B CN103985605 B CN 1039856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ccessory
contact sheet
mobile contact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25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5605A (zh
Inventor
桝井保幸
柿本俊行
山下司
矢野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85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5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56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56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 H01H50/642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generally a slide plate, e.g. a c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5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making a resilient or flexible connection
    • H01H50/646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making a resilient or flexible connection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a blade spr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即使对可动接触片使用弹性系数大的材料,也节省电力并顺畅地驱动可动接触片。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固定接触片(38),该固定接触片(38)具有固定触点(45);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39),该可动接触片(39)具有可动触点(51),该可动触点(51)以与固定触点(45)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该固定触点(45)对置;辅助部件(40),该辅助部件(40)向固定接触片(38)侧对该可动接触片(39)施力;电磁铁(18);以及,中间部件(34),该中间部件(34)通过电磁铁(18)的励磁而动作,使可动接触片(51)弹性形变。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磁继电器而为人所公知的是:例如重叠3片板簧,通过三个突起铆接固定该3片板簧的一端侧,并在该3片板簧的另一端侧铆接固定触点而使该3片板簧形成为一体,由此构成弹簧组装件(可动接触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电磁继电器中,可动接触片通过3片板簧构成,且3片板簧构成为一体,因此,在使其弹性形变的情况下,需要使可抵抗3片板簧的弹力的力作用其上。因此,需要增大为了使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而使用的线圈组装件(电磁铁)所产生的驱动力。因此,存在必须增大电磁铁的体积,或使通电量增大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7102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是即使将弹性系数大的材料使用于可动接触片,也可节省电力并顺畅地驱动可动接触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作为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电磁继电器如下构成。
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
固定接触片,所述固定接触片具有固定触点;
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点以与所述固定触点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
辅助部件,所述辅助部件向着所述固定接触片侧对所述可动接触片施力;
电磁铁;以及
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通过所述电磁铁的励磁而动作,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
此处,所谓中间部件是起到将伴随电磁铁的励磁\消磁的驱动力传达至可动接触片的效果的部件,例如,可动铁片或者插件部件等包含在其中。
通过这样的构成,由于通过辅助部件,可动接触片被向着固定接触片侧施力,因此即使是在励磁电磁铁并且无法对中间部件作用较大的吸引力的初期阶段,也能够顺畅地使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因此,即使将弹性系数较大的材料使用于可动接触片,也无需增大电磁铁的体积,或者,使消费电力增大。另外,即使冲击力作用于电磁继电器,由于辅助部件对可动接触片进行施力,因此,耐冲击性优异,不发生可动接触片变形等的不良。
优选的,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与所述固定接触片相反侧的面对所述可动接触片施力。
优选的,所述辅助部件被构成为,直至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闭合前的预定位置为止,向着所述固定接触片侧对所述可动接触片施力。
通过这样的构成,消磁电磁铁的情况下,因为由辅助部件产生的施加力不会作用到可动接触片,所以能够通过可动接触片自身的弹性力,顺畅地开放触点。因此,能够设置动作特性好的电磁继电器。
所述辅助部件被构成为,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闭合后,不对所述可动接触片进一步按压。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触点闭合后,即使解除由辅助部件产生的施加力,也能够对可动接触片充分地作用由电磁铁产生的吸引力。另外,能够防止触点压力高于需要以上。
优选的,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与所述固定接触片的端子部相对应的位置直至可动触点的附近为止,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进行面接触。
通过这样的构成,即通过使可动接触片和辅助部件相互地面接触的构成,能够增大截面积并使电流容量增大。该情况下,由于对应可动接触片,辅助部件不被固定,因此是仅追随可动接触片的弹性形变。因此,即使重复驱动可动接触片,也如固定的情况那样的应力不会集中。也就是说,能够设置可动接触片的重复弹性寿命到达所希望的值。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设置向着触点闭合侧对可动接触片施力的辅助部件,无需增大电磁铁的体积或使通电量增大,即使是弹性系数大的可动接触片,也能够顺畅地使其弹性形变。另外,即使冲击力作用,由于通过辅助部件对可动接触片施力,因此耐冲击性优异,不会发生变形等的不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图2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4为图2的电磁铁的分解立体图;
图5(a)为图2的可动铁片以及插件部件的扩大立体图,图5(b)为示出图5(a)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图2的固定接触片的扩大立体图;
图7为图2的可动接触片和辅助部件的扩大立体图;
图8为在除去图1中示出的电磁继电器的壳体和触点开闭部的状态下的正视截面图;
图9为图1中示出的壳体的局部截取立体图;
图10为图1中示出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除去在无励磁状态下的壳体后的正视图;
图11为示出从图10励磁电磁铁且触点闭合后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2为在从图11通过可动触点压入固定触点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13为示出吸引力曲线和作用于可动接触片的力(驱动力)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4为示出在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从图10励磁电磁铁且触点闭合后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5为在从图14通过可动触点压入固定触点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接触片和辅助部件的立体图;
图17为具有图16示出的可动接触片和辅助部件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除去在无励磁状态中的壳体后正视图;
图18为示出从图17励磁电磁铁且触点闭合前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9为示出从图18可动接触片驱动后的、触点闭合后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0为在从图19通过可动触点压入固定触点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21(a)为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被一体地形成的可动接触片和辅助部件弯曲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1(b)为示出弯曲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基座
2电磁铁部
3触点开闭部
4壳体
4a分离壁
4b通气孔
5分隔壁
7第一安装部
8加强筋
9线圈端子孔
10固定端子孔
11凹部
12辅助壁
13装配凹部
14退出凹部
15定位孔
16导引部
17导引槽
18电磁铁
19可动铁片
19a水平部
20铁芯
21卷线筒
22线圈
23磁轭
24主体部
25上端侧凸缘部
26下方侧凸缘部
27线圈端子
28线圈压入孔
29宽度扩大部
30缠付部
31压入部
32中枢弹簧
33弯曲部
34插件部件(中间部件)
35突出部
36按压部
37导引片部
38固定接触片
39可动接触片
40辅助部件
41压入部
42接触片部
43端子部
44缝隙
45固定触点
46压入部
47主体部
48突起
49卡止爪
50压入片
51可动触点
52延伸部
53压入部
54施力部
55凹部
56第一切口部
57第二切口部
58按压突部
60可动接触片
61导引孔
61a缝隙部
61b宽度扩大部
62辅助部件
63导引突部
63a连结部
63b卡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说明中视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包含“上”、“下”、“侧”、和“端”等的术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用于参照附图以便于理解发明,并非通过这些术语的含义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此外,以下说明从本质上来说仅为示例,无意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适用产品、或本发明的用途。
图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示出其分解立体图。该电磁继电器大致上通过基座1、电磁铁部2、触点开闭部3和壳体4构成。
如图2所示,更详细地如图3所示,基座1是通过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形加工而将其设置为板状而成的。在基座1的上表面中央部形成分隔壁5,基座1被两分成第一安装部6和第二安装部7,所述第一安装部6用于配置电磁铁部2,所述第二安装部7用于配置触点开闭部3。
在第一安装部6的上表面中央部分,通过平面观察呈矩形状的多个凹部形成格子状的加强筋8。另外,在第一安装部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贯通上下表面、
在第二安装部7上,在沿着该第二安装部7一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两处分别形成有贯通上下表面的固定端子孔10。另外,沿着固定端子孔10形成有多个凹部11。固定端子孔10和凹部11被中央的辅助壁12分隔。另外,形成有与所述多个凹部11邻接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装配凹部13。装配凹部13在其中央部具有向第二安装部7的另一端侧扩大的退出凹部14。在退出凹部14的底面中央部,形成有贯通至下表面的定位孔15。
在分隔壁5的两侧形成有比该分隔壁5更突出的导引部16。在各导引部16中,在其对置面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导引槽17。
电磁铁部2包括电磁铁18和由该电磁铁18驱动的可动铁片19。
如图4所示,电磁铁18是经由卷线筒21将线圈22缠绕到铁芯20上而成的。
铁芯20是将磁性材料设置为圆柱状而成的,在铁芯20下端部形成有凸缘部20a,铁芯20下表面形成吸引面。在铁芯20的上端部铆接固定有磁轭23。
卷线筒21是将合成树脂材料以大致圆筒状地成形加工而成的。在卷线筒21的主体部24(参照图8)上缠绕线圈22。在卷线筒21的两端部形成有凸缘部。在上端侧凸缘部25的上表面,形成有配置磁轭23的水平部的槽部。在下方侧凸缘部2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压人线圈端子27的线圈压入孔28。
线圈端子27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性板材形成,在其上端部分形成有宽度扩大部29。宽度扩大部29的一部分被切起,形成缠付线圈22的引出线的缠付部30。在宽度扩大部29的单面中央部形成有突起29a。另外,在线圈端子27的两侧部上,形成有在宽度扩大部29的附近向侧面突出的突起29b。当将线圈端子27***到在卷线筒21的下方侧凸缘部26上形成的的线圈压入孔28时,这些突起29a、29b呈压入状态,将线圈端子27相对于卷线筒21定位。
磁轭23是大致L字形地弯曲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板材而成的。在水平部的中央部分形成有贯通孔23a。所述铁芯20的上端部穿过贯通孔23a并铆接。在该铆接状态下,磁轭23的水平部沿着缠绕到卷线筒21的线圈22向下端侧延伸。磁轭23垂直部的下端两侧形成向侧面和下方侧突出的压入部31。压入部31被压入到形成于基座1的导引部16的导引槽17,相对于基座1对磁轭23即电磁铁18进行定位。另外,在垂直部的外表面上,铆接用的突起23b形成于该外表面的上下两处。利用这些突起23b,中枢弹簧32被铆接固定于磁轭23。
中枢弹簧32在下端侧形成有大致C字状的弯曲部33。该弯曲部33在其与磁轭23的下端部之间弹性地支持可动铁片19。因此,可动铁片19能够以磁轭23的下端部(详细而言为图8中左侧的角部)为中心转动。
如图5所示,可动铁片19由磁性材料的板材形成,在其中间部分弯曲而形成大致L字形。通过弯曲而得到的水平部19a被铁芯20的吸引面所吸引。在垂直部19b形成有用于中枢弹簧32的弯曲部33穿过的矩形孔19c。另外,在垂直部19b上,在位于矩形孔19c的上方部分的两处形成有用于与插件部件34一体化的贯通孔(未图示)。
在可动铁片19上,插件部件34通过***成形被形成为一体(也可以不通过***成形,而是通过热铆接等使其形成为一体)。插件部件34是将合成树脂材料设置为板状而成的,可动铁片19的垂直部19b抵接在插件部件34的背面,在该垂直部19b的周围三条边上形成有突条34a以包围该垂直部19b。另外,在插件部件34的背面,经由形成于可动铁片19垂直部的上方部分的切口部,形成有向背面侧突出的突出部35。该突出部35与铆接固定在磁轭23上的中枢弹簧32抵接,限制在该方向上的转动范围。另一方面,在插件部件34的前面,在宽度方向上以两列的方式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突条34a,在各突条34a的上端部分分别形成有向前面侧突出的按压部36。在插件部件34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进而朝向下方弯曲的导引片部37。导引片部37越过所述基座1的分隔壁5而向第二安装部7侧配置。
触点开闭部3包括固定接触片38、可动接触片39和辅助部件40。
如图6所示,固定接触片38是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而成的。固定接触片38包括压入部41、接触片部42和端子部43,该压入部41压入到形成于基座1的固定端子孔10,该接触片部42从压入部41向上方延伸,该端子部43从压入部41向下方侧延伸。在压入部41上,在单面上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部41a。在接触片部42上,在其心位置处形成上下延伸的缝隙44。另外,在接触片部42的上端部,铆接固定有固定触点45。另外,端子部43从两侧设置出两次弯折。
如图7所示,可动接触片39是将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板状而成的。可动接触片39包括压入部46和一对主体部47,该一对主体部47从压入部46的两侧分别向上方侧延伸。在压入部46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向板厚度方向膨出的一对突起48(在图7中,仅图示出用于形成突起48的凹部侧)。压入部46的两端部进一步地向侧方延伸,从其侧边缘突出卡止爪49。另外,在压入部46的下边缘中央部,形成有进一步地向下方延伸的压入片50。主体部47在压入部46的附近部分被弯曲并延伸,在主体部47的上端部形成有贯通孔,可动触点51被分别铆接固定在该贯通孔。另外,在主体部47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固定接触片侧并向斜上方弯曲的延伸部52。
如图7所示,与所述可动接触片39同样地,辅助部件40是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薄板状而成的。辅助部件40包括压入部53和施力部54。在与形成在所述可动接触片39的一对突起48对应的位置上,通过形成相互地重叠的凹部分别形成突起55(在图7中,仅图示出用于形成突起55的凹部侧)。另外,压入部53从两侧进一步地向侧方延伸。在压入部53的下边缘中央部形成第一切口部56,在其两侧形成有切入量较少的第二切口部57。第一切口部56对应所述可动接触片39的压入片50的位置。另外,压入部53与所述可动接触片39的压入部46面接触。施力部54从压入部53的上边缘两侧部突出、进而向可动接触片侧倾斜。在施力部54的上端部分,形成有按压可动接触片39的按压突部58。按压突部58通过在施力部54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突条构成。
如图9所示,壳体4是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形加工而设置为底面开口的箱体形状而成的。通过将壳体4的其下端侧开口部嵌合到基座1的外侧面,壳体4相对基座1被固定,覆盖安装到基座1的各部件。4a是分离一对触点开闭部分的分离壁。4b是在电磁继电器完成后被除去、用于形成连通内外的通气孔的突起。但是,该突起4b也存在不除去,在维持密封状态下使用的情况。
接下来,对由上述构成形成的电磁继电器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将线圈22缠绕到卷线筒21的主体部24,从下方侧将铁芯20插穿卷线筒21的中心孔,并将线圈端子27压入到压入孔。在此状态下,铁芯20的吸引面露出至卷线筒21的下端侧凸缘部的下表面。另外,将从卷线筒21的上端侧凸缘部25突出的铁芯20的上端部插穿磁轭23的贯通孔并铆接固定。在磁轭23处预先铆接固定中枢弹簧32。在此,将线圈22的引出线缠付到线圈端子27的缠付部30,焊接后,以沿着缠绕的线圈22的方式弯曲缠付部30。由此,电磁铁18完成。在完成的电磁铁18上,使可动铁片19弹性支撑于中枢弹簧32的弯曲部33和磁轭23的下端部之间。在可动铁片19上预先将插件部件34设置成一体。
这样一来,将组装了可动铁片19的电磁铁18安装到基座1的第一安装部6。即,将线圈端子27压入到基座1的线圈端子孔9,并将磁轭23的压入部31压入到形成于导引部16的导引槽17。
将触点开闭部3安装到基座1的第二安装部7。即,从基座1的上表面侧向固定端子孔10压入固定接触片38的端子部43,使该端子部43从基座1的下表面突出。另外,通过压入部46、53重叠可动接触片39和辅助部件40,并向装配凹部13压入。此时,由于可动接触片39侧的突起48卡合到用于形成辅助部件40侧的突起55的凹部中,因此压入部彼此之间不会错位,能够顺畅地压入装配凹部13。并且,卡合部分发挥按压接触到装配凹部13的内壁的按压接触功能。
这样一来,在安装到基座1的触点开关部3上,可动接触片39通过其自身具有的弹性力,使可动触点51从固定触点45分离。并且,经由插件部件34的按压部36,可动接触片39的主体部47的上方侧使与该插件部件34设置为一体的可动铁片19转动。在此状态下,由辅助部件40的施力部54产生的施加力作用,以消除由可动接触片39的主体部47产生的施加力的一部分。
最后,将壳体4包覆在基座1上,电磁继电器完成。
下面,对由所述构成形成的电磁继电器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未向线圈22施加电压的电磁铁18的消磁状态下,如图10所示,可动接触片39位于通过其自身具有的弹性力使可动触点51从固定触点45分离的位置。另外,经由插件部件34的按压部36使可动铁片19转动。即,可动铁片19以磁轭23的下端边缘部为中心(参照图8)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维持水平部19a从电磁铁18的铁芯20的吸引面分离的状态。
如果向线圈22施加电压而励磁电磁铁18,则磁力从铁芯20的吸引面作用到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虽然从可动接触片39产生的弹性力经由插件部件34的按压部36作用到可动铁片19,但是,从辅助部件40产生的施加力会作用到可动接触片39上以消除该弹性力。因此,在电磁铁18的励磁初期,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与铁芯20的吸引面相距最远,即使处于无法使吸引力充分地作用的状态,如图10-12所示,也能够抵抗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使可动铁片19转动。
详细地,如图13的图表所示,能够针对可由电磁铁18作用于可动铁片19的吸引力曲线来设置辅助部件40,由此能够以两个阶段变更驱动可动接触片39所必要的力(驱动力)。
首先,直到解除由辅助部件40产生的施加力为止(初期驱动期间:从图10到图11之前),使可动接触片39弹性形变所必要的力(驱动力)如图13中以实线的直线(a)所示地缓慢地位移。这是由于针对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由辅助部件40产生的弹性力作用以消除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因此,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从铁芯20的吸引面远离,无法使吸引力充分地作用于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在吸引力曲线缓慢地变化的初期阶段,能够较小地抑制驱动力。由于辅助部件40未固定于可动接触片39,因此,在初期驱动期间,辅助部件40在可动接触片39上的滑动接触位置变化。因此,不会如相互地固定的情况那样,发生弹性力增大和由向固定处的应力集中产生的早期损伤等。
接着,如果可动接触片39驱动,由辅助部件40产生的施加力不作用(中间驱动期间:图11),则需要抵抗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使可动铁片19转动,从而驱动力变大,但是,由于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接近铁芯20的吸引面,因此能够使吸引力充分的作用。因此,即使失去由辅助部件40产生的施加力,也能够使可动接触片39驱动。
此后,如果可动触点51闭合于固定触点45,则除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力以外还需要附加固定接触片38的弹性力的驱动力。在该状态下,可动铁片19的水平部19a接近铁芯20的吸引面,能够使较大的吸引力充分地作用。因此,能够针对固定触点45按下可动触点51,确保所希望的触点压力(最终驱动期间:从图11到图12)。
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通过设置辅助部件40,在电磁铁18的励磁初期无法作用充分的吸引力的阶段,能够抑制可动接触片39的驱动所必要的力(驱动力)。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触点的开闭动作。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即使是由于错误使电磁继电器掉落等而产生的冲击力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辅助部件40按压接触到可动接触片39,不易使变形等不良发生。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0至图12所示,其构成为,在可动触点51闭合到固定触点45之前,由辅助部件40产生的施加力不作用到可动接触片39上,但是其还可以构成为,如图14和15所示,辅助部件40总是按压接触到可动接触片39上。
即,从图10所示的电磁铁18的消磁状态,向线圈22施加电压励磁电磁铁18,如图14所示,使可动接触片39弹性变形,从而将可动触点51闭合到固定触点45。这期间,辅助部件40对可动接触片39施力,辅助可动接触片39的弹性形变。并且,如图15所示,触点闭合后,如果进入通过可动触点51按下固定触点45的阶段,则由辅助部件40产生的按压状态解除,可动接触片39在此基础上不会进一步被按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通过辅助部件40按压可动接触片39的一侧的面(与固定接触片38相反侧的面)的方式设置,但是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以从固定接触片38侧牵引可动接触片39的方式构成。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7所示的可动接触片39和辅助部件40的相同构成,标注对应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即,在可动接触片60的主体部47上,导引孔61形成于可动触点51的下方部分。导引孔61通过沿着主体部47的中心线的缝隙部61a和延续到其下端部的宽度扩大部61b构成。另一方面,在在辅助部件62上,从各施力部54的上端中央部,被导引到所述导引孔61的导引突部63突出。导引突部63通过比缝隙部61a宽度窄的连结部63a和在导引凸部63的前端设置的宽度较宽的卡止部63b构成。卡止部63b能够插穿宽度扩大部61b,形成得比缝隙部61a宽度宽。
辅助部件62被配置为,针对可动接触片60在固定解除片38侧使压入部46、53彼此之间相互面接触。并且,辅助部件62的导引突部63插穿可动接触片60的导引孔61,连结部63a位于缝隙部61a,卡止部63b位于可动接触片60的相反面(与固定接触片38相反侧的面)。在该状态下,辅助部件62的卡止部63b按压接触到可动接触片60,其施加力产生作用以抵消可动接触片60的弹性力的一部分。
根据具有上述构成的可动接触片60和辅助部件62的电磁继电器,在未向线圈22施加电压的电磁铁19未励磁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触点通过可动接触片60的弹性力而维持在开放状态。此时,如前述那样,从辅助部件62向可动接触片60作用施加力,以抵消弹性力。因此,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减少在励磁电磁铁18使可动铁片19转动的初期阶段所需的驱动力。并且,如果从图18所示的触点即将闭合之前变为图19所示的触点闭合状态,则由辅助部件62产生的施加力不再作用于可动接触片60。其后,如图20所示,可动触点51压入固定触点45能够获得所需要的触点压力下的闭合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使得使可动接触片60与辅助部件62仅在压入部46处面接触,但是优选的是,至少使两个可动触点51之间连续的部分(主体部47及压入部46)面接触。由此,不仅可动接触片39,辅助部件40也能够构成可动触点51之间的导通部分。也即是说,能够增大导通部分的截面积而设置出通电性优异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与可动接触片39(60)不同的部件构成辅助部件40,但是也可以如图21所示设置为一体的构成。即,辅助部件40能够转动地连接到可动接触片39的下端边缘。详细地,如图21(a)所示,在可动接触片39的下端边缘,除了在形成中央部的压入片50的部分和在其两侧的两处形成的缝隙以外,与辅助部件40的一端边缘能够弯折地连结。如图21(b)所示,作为辅助部件40的部分在中途弯曲,通过在弯曲部分弯曲,前端部变得能够抵接可动接触片39。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冲压加工一体地加工辅助部件40和可动接触片39,无需分别管理,其后的操作也很便利。并且,仅通过弯折压入基座1,能够对发挥辅助部件40的所希望的功能,并且在装配加工性上也较为优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39(60)虽然设置为一对可动触点51之间导通,一对固定接触片彼此开闭的构成,但不限于此,可以设置将可动接触片39和固定接触片38作为一组、具有两组以上的触点开闭部分的构成等。根据需要,只要是使可动接触片39驱动的构成的电磁继电器,不管其形态的差异,都能够设置辅助部件40并获得上述效果。

Claims (4)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接触片,所述固定接触片具有固定触点;
可弹性形变的可动接触片,所述可动接触片具有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点以与所述固定触点能够接触分离的方式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
辅助部件,所述辅助部件向着所述固定接触片侧对所述可动接触片施力;
电磁铁;以及
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通过所述电磁铁的励磁而动作,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弹性形变;
其中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与所述固定接触片的端子部相对应的位置直至可动触点的附近为止,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进行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部件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与所述固定接触片相反侧的面对所述可动接触片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部件被构成为,直至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闭合前的预定位置为止,向着所述固定接触片侧对所述可动接触片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部件被构成为,在所述可动触点和所述固定触点闭合后,不对所述可动接触片进一步按压。
CN201410042502.0A 2013-02-13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39856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5687A JP6135168B2 (ja) 2013-02-13 2013-02-13 電磁継電器
JP2013-025687 2013-0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5605A CN103985605A (zh) 2014-08-13
CN103985605B true CN103985605B (zh) 2016-07-06

Family

ID=499186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2502.0A Active CN103985605B (zh) 2013-02-13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CN201420055877.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39294U (zh) 2013-02-13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55877.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39294U (zh) 2013-02-13 2014-01-28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42373B2 (zh)
EP (1) EP2768003B1 (zh)
JP (1) JP6135168B2 (zh)
KR (1) KR101608129B1 (zh)
CN (2) CN1039856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5168B2 (ja) * 2013-02-13 2017-05-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D772819S1 (en) * 2014-03-04 2016-11-29 Omron Corporation Relay
JP2015191857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6088403A1 (ja) 2014-12-05 2016-06-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414453B2 (ja) * 2014-12-05 2018-10-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6110843A (ja) * 2014-12-05 2016-06-2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4616934A (zh) * 2015-01-14 2015-05-13 宁波世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灵敏小型继电器
CN104576216B (zh) * 2015-01-21 2017-01-1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继电器
USD791716S1 (en) * 2015-03-11 2017-07-11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ic relay
JP1592932S (zh) * 2017-03-15 2017-12-11
JP1592933S (zh) * 2017-03-15 2017-12-11
JP2018170241A (ja) * 2017-03-30 2018-11-0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1592947S (zh) * 2017-05-16 2017-12-11
JP6756453B1 (ja) * 2019-05-30 2020-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補助リレーおよび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装置
TWI680483B (zh) * 2019-07-03 2019-12-21 百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磁繼電器
US11328886B1 (en) * 2020-11-06 2022-05-10 Song Chuan Precision Co., Ltd. Relay structure
USD994618S1 (en) * 2021-05-13 2023-08-08 Song Chuan Precision Co., Ltd. Rel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540332A (zh) * 1954-10-25
DE3609726C1 (de) * 1986-03-21 1987-10-29 Hengstler Bauelemente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US6246306B1 (en) * 1999-02-04 2001-06-12 Klaus A. Gruner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pressure spring
JP2005166431A (ja) * 2003-12-02 2005-06-23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US7710224B2 (en) 2007-08-01 2010-05-04 Clodi, L.L.C. Electromagnetic relay assembly
DE102008057555B4 (de) * 2008-11-15 2010-08-12 Tyco Electronics Austria Gmbh Relais mit Flip-Flop-Feder
JP4952840B1 (ja) 2010-12-06 2012-06-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4883232B1 (ja) * 2011-03-14 2012-02-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923749B2 (ja) 2011-07-27 2016-05-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該接点装置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JP6135168B2 (ja) * 2013-02-13 2017-05-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35168B2 (ja) 2017-05-31
KR20140102127A (ko) 2014-08-21
JP2014154494A (ja) 2014-08-25
US9142373B2 (en) 2015-09-22
CN203839294U (zh) 2014-09-17
CN103985605A (zh) 2014-08-13
EP2768003B1 (en) 2017-04-05
US20140225689A1 (en) 2014-08-14
KR101608129B1 (ko) 2016-03-31
EP2768003A1 (en) 201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5605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4143478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403832A (zh) 电磁继电器
KR100770329B1 (ko) 전자기 릴레이
CN102194608B (zh) 接点开闭构造以及电磁继电器
US10650996B2 (en) Relay
CN105097363A (zh) 触点装置
JP6414019B2 (ja) リレー
CN105097362A (zh) 触点装置
US10784055B2 (en) Contact piece unit and relay
CN105097359A (zh) 触点装置
JP5930092B1 (ja) リレー
EP0070717A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4037023A (zh)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JP4844640B2 (ja) 電磁リレ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制御装置
JP3846105B2 (ja) 電磁リレー
JP4019719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2109028A (ja) 接点開閉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CN112233937A (zh) 一种继电器
JPS6351336B2 (zh)
JPH04109533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02170468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02075154A (ja) 電磁継電器の接極子ブロックの中間部材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