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4589A -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4589A
CN102374589A CN201110221732XA CN201110221732A CN102374589A CN 102374589 A CN102374589 A CN 102374589A CN 201110221732X A CN201110221732X A CN 201110221732XA CN 201110221732 A CN201110221732 A CN 201110221732A CN 102374589 A CN102374589 A CN 102374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ade
indoor set
blow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17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4589B (zh
Inventor
代田光宏
福井智哉
山田彰二
迫田健一
加贺邦彦
森刚
道籏聪
高守辉
铃木仁一
谷川喜则
松本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74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4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4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4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能够对室内的不同场所分别输送不同风量的气流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室内机(100)具有形成了吸入口(2)和吹出口(3)的壳体(1)、并排设置在壳体(1)内的多个轴流式或斜流式风扇(20)、设在风扇(20)下游侧且吹出口(3)上游侧的热交换器(50)、设在吹出口(3)处并控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的朝向的左右叶片(80)、设在吹出口(3)处并控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上下方向的上下叶片(70)、检测室内人员所在位置的红线外传感器(410),根据红外线传感器(410)的检测结果,控制多个风扇(20)各自的风量、左右叶片(80)的朝向和上下叶片(70)的朝向。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风扇和热交换器收纳在壳体内的室内机、以及具有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作为已往的空调机(具体地说是室内机)提出有如下的方案,该空调机具有被分割成三部分的上下叶片和左右叶片,用这些被分割成三部分的上下叶片及左右叶片来控制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具体地说,中央以外的2个上下叶片在关闭吹出口的方向控制,左右叶片在把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挤入中央的方向控制,从而提高从吹出口的中央吹出的气流的风速。这样,可以提高室内人员的舒适性(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534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已往的空调机仅利用被分割成三部分的上下叶片和左右叶片来控制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因此,存在不能对室内的不同场所分别输送不同风量的气流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对室内不同的场所分别输送不同风量气流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有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壳体,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多个轴流式或斜流式的风扇,并排设置在壳体内的吸入口的下游侧;热交换器,在壳体内的风扇的下游侧设在吹出口的上游侧,对从风扇吹出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左右叶片,设在吹出口处,控制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的朝向;上下叶片,设在吹出口处,控制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上下方向的朝向;以及人检测传感器,检测存在于室内的人的位置;根据上述人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多个风扇各自的风量、左右叶片的朝向和上下叶片的朝向。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具有上述室内机。
在本发明中,利用人检测传感器,可以检测室内的状态(例如人员所在位置等)。根据人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多个风扇各自的风量、左右叶片的朝向以及上下叶片的朝向,这样,可以对室内的不同场所分别输送不同风量的气流。另外,这里所说的控制多个风扇各自的风量并不是指各个风扇的风量全都不同。一部分风扇的风量相同当然也是可以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正面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红外线传感器的受光元件的各配光视场角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收纳红外线传感器的框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红外线传感器的可动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红外线传感器的纵剖面中的纵配光视场角的说明图。
图9是用本实施方式1的红外线传感器得到的热图像数据的一例。
图10是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将室内地面区域区划分成多个区域块时的一例。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正面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正面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前面右侧看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6是从背面右侧看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前面左侧看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排水盘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结露产生位置的纵剖面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信号处理装置的构成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另一例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纵剖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壳体,1b...背面部,2...吸入口,3...吹出口,5...喇叭口,5a...上部,5b...中央部,5c...下部,6...喷嘴,10...过滤器,15...护手部件,16...马达支承件,17...固定部件,18...支承部件,20...风扇,20a...旋转轴,21...毂,30...风扇马达,50...热交换器,50a...对称线,51...前面侧热交换器,55...背面侧热交换器,56...翅片,57...传热管,70...上下叶片,70a...上下叶片,70b...上下叶片,70c...上下叶片,80...左右叶片,80a...左右叶片,80b...左右叶片,80c...左右叶片,81...马达,81a...马达,81b...马达,81c...马达,82...连接杆,82a连接杆,82b...连接杆,82c...连接杆,90...分隔板,100...室内机,110...前面侧排水盘,111...排水路,111a...舌部,115...背面侧排水盘,116...连接口,117...排水软管,151...传声放大器,152...A/D转换器,154...D/A转换器,155...放大器,158...FIR滤波器,159...LMS算法单元(アルゴリズム),161...噪音检测扩音器,181...控制扬声器,191...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201...信号处理装置,281...控制装置,410...红外线传感器,411...金属罐,412...配光视场角,413...框体,414...马达,415...安装部,416...主妇,417...幼儿,418...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空调机(具体地说是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壁挂式室内机为例说明本发明。在各实施方式所示的图中,各单元(或各单元的构成部件)的形状、大小等,也有一部分不相同的情形。
实施方式1
<基本构造>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称为室内机100)的纵剖面图。图2是表示该室内机的外观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1及后述的实施方式中,把图1的左侧作为室内机100的前面侧进行说明。下面基于图1和图2来说明室内机100的构造。
(整体构造)
该室内机100,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把空调空气供给到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室内机100主要具有壳体1、风扇20和热交换器50。壳体1形成有用于把室内空气吸入内部的吸入口2和用于把空调空气供给到空调对象区域的吹出口3。风扇20收纳在该壳体1内,从吸入口2吸入室内空气,从吹出口3吹出空调空气。热交换器50配设在从风扇20到吹出口3的风路上,通过在制冷剂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而产生空调空气。借助这些构成要素,在壳体1内连通有风路(箭头Z)。吸入口2在壳体1的上部开口形成。吹出口3在壳体1的下部(具体地说,是在壳体1的前面部下侧)开口形成。风扇20配设在吸入口2的下游侧且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例如由轴流式或斜流式风扇等构成。
另外,室内机100还具有控制装置281,该控制装置281控制风扇20的转速、以及后述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设有后述的辅助上下叶片71时,也包含辅助上下叶片71)的朝向(角度)等。在本实施方式1及后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图面中,有时也省略控制装置281的图示。
在这样构成的室内机100中,由于风扇20设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所以,与把风扇20设在吹出口3处的已往空调机的室内机相比,可以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产生旋流、风速分布的不均。因此,可以向空调对象区域进行舒适的送风。另外,由于在吹出口3处没有风扇等复杂的构造物,所以,对于制冷运转时在热气与冷气的交界处产生的结露,也能容易地应对。另外,由于风扇马达30不暴露于空调空气即冷气、热气,所以,可提供长时间的运转寿命。
(风扇)
通常,空调机的室内机在设置空间方面存在制约,所以,风扇大都不能很大。因此,为了得到所需的风量,要并排配置多个适度大小的风扇。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如图2所示,沿着壳体1的长度方向(换言之,吹出口3的长度方向),并排配置着3个风扇20。按照现在通常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尺寸,为了得到所需的热交换能力,风扇20优选为大致3个~4个。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中,风扇20全部是相同的形状,全部用相同的工作转速运转,从而所有的风扇20可得到大致相同的送风量。
借助这样的构造,根据所需风量、室内机100内部的通风阻力,对风扇20的个数、形状和大小等进行组合,可得到与多种规格的室内机100对应的最佳风扇设计。
(喇叭口)
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在风扇20的周围配置着管道上的喇叭口5。喇叭口5用于顺畅地引导风扇的吸气及排气。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喇叭口5,从平面上看是大致圆形的。在纵剖面中,本实施方式1的喇叭口5具有以下形状。上部5a形成其端部朝上方扩开的大致圆弧形。中央部5b是喇叭口的直径为一定的直立部分。下部5c是其端部朝下方扩开的大致圆弧形。由喇叭口5的上部5a的端部(吸入侧的圆弧部分)形成了吸入口2。
为了减少零部件数目及提高强度,喇叭口5例如也可以与壳体1形成为一体。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喇叭口5、风扇20及风扇马达30等组件化,使其相对于壳体1可装卸,这样,可提高维护性。
在本实施方式1中,喇叭口5的上部5a的端部(吸入侧的圆弧部分),相对于喇叭口5的开口面的周向,是相同的形状。即,在以风扇20的旋转轴20a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喇叭口5没有缺口、肋等的构造,是具有轴对称性的均匀的形状。
通过这样构成喇叭口5,由于喇叭口5的上部5a的端部(吸入侧的圆弧部分)相对于风扇20的旋转是均匀的形状,所以,作为风扇20的吸入流,也实现均匀的气流。因此,可以降低因风扇20的吸入流的偏流而产生的噪音。
(分隔板)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在相邻的风扇20之间设有分隔板90。这些分隔板90设置在热交换器50与风扇20之间。即,热交换器50与风扇20之间的风路被分割成多个风路(本实施方式1中是3个)。由于分隔板90设置在热交换器50与风扇20之间,所以,与热交换器50相接的一侧的端部是沿着热交换器50的形状。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从室内机100的前面侧到背面侧的纵剖面(即,从右侧看室内机100的纵剖面。下面称为右侧纵剖面)中,热交换器50配置成大致A形。因此,分隔板90的靠热交换器50一侧的端部也是大致A形。
分隔板90的靠风扇20侧的端部的位置,例如可以如下地决定。当相邻的风扇20相距足够远而在吸入侧不产生相互影响的情形下,分隔板90的靠风扇20侧的端部延伸到风扇20的出口面即可。但是,在相邻的风扇20相距比较近而在吸入侧产生相互影响时,并且,在喇叭口5的上部5a的端部(吸入侧的圆弧部分)的形状能形成得足够大时,分隔板90的靠风扇20侧的端部也可以以不影响相邻风路的方式(以相邻的风扇20在吸入侧不相互影响的方式)一直延伸到风扇20的上游侧(吸入侧)。
分隔板90可用各种材质形成。例如,可以用钢、铝等的金属形成分隔板90。另外,例如也可以用树脂等形成分隔板90。但是,由于热交换器50在供热运转时是高温,所以,在分隔板90是用树脂等低融点的材质形成时,可以在分隔板90与热交换器50之间形成很小的空间。在分隔板90是铝、钢等融点高的材质时,也可以把分隔板90与热交换器50相接地配置。在热交换器50是例如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时,也可以把分隔板90***热交换器50的翅片间。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50与风扇20之间的风路被分割成多个风路(本实施方式1中是3个)。在该风路内、即在分隔板90、壳体1等上设置吸音材料,可以降低管道内产生的噪音。
另外,这些被分割的风路,从平面上看,形成边长为L1和L2的大致四边形。即,被分割的风路的宽度是L1和L2。因此,例如,设置在由L1、L2形成的大致四边形内部的风扇20所产生的风量切实地通过位于风扇20下游的、被L1、L2包围的区域内的热交换器50。
这样,通过把壳体1内的风路分割成多个风路,即使风扇20在下游形成的流场有旋回成分,从各风扇20吹出的空气也不能在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与图1纸面正交的方向)自由地移动。因此,风扇20吹出的空气能通过在该风扇20下游的、被L1、L2包围的区域的热交换器50。结果,可以抑制流入整个热交换器50的室内机100长度方向(与图1纸面正交的方向)的风量分布的不均,从而具有高热交换性能。另外,通过用分隔板90将壳体1内分隔,在相互相邻的风扇20间,可以防止相邻风扇20产生的旋流的干扰。因此,可以抑制因旋流的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流体能量损失,可以在改善风速分布的同时降低室内机100的压力损失。另外,各分隔板90不一定要用一块板形成,也可以用多块板形成。例如,也可以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侧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侧,将分隔板90一分为二。当然,构成分隔板90的各板的相互接合部位优选没有间隙。通过把分隔板90分割成多个来提高分隔板90的组装性。
(风扇马达)
风扇20由风扇马达30驱动旋转。所采用的风扇马达30可以是内转子式的,也可以是外转子式的。在外转子式的风扇马达30的情况下,也采用转子和风扇20的毂21成一体的构造(毂21上具有转子)。另外,通过使风扇马达30的尺寸小于风扇20的毂21的尺寸,可以防止对风扇20生成的气流造成损失。另外,把马达配置在毂21的内部,可以减小轴方向尺寸。通过把风扇马达30和风扇20做成容易装卸的构造,清扫性也提高。
通过采用成本比较高的DC无刷马达作为风扇马达30,可以提高效率、提高控制性和实现长寿命化。但是,即使采用其它形式的马达,也能满足作为空调机的初级功能,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风扇马达30的驱动用的电路,可以与风扇马达30成为一体,也可以在外部构成并实施防尘、防火的对策。
风扇马达30借助马达支承件16安装在壳体1上。另外,若把风扇马达30做成为用于CPU冷却的盒式(风扇20、框体、风扇马达30等成一体而被组件化),做成为相对于马达支承件16可以装卸的构造,则可提高维护性,风扇20的顶隙的精度也可提高。
另外,风扇马达30的驱动电路可以在风扇马达30的内部构成,也可以在外部。
(马达支承件)
马达支承件16具有固定部件17和支承部件18。固定部件17安装有风扇马达30。支承部件18是用于把固定部件17固定到壳体1上的部件。支承部件18例如是杆状,从固定部件17的外周部例如呈放射状地延伸设置。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支承部件18在大致水平方向延伸设置。
(热交换器)
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热交换器50配置在风扇20的下风侧。该热交换器50例如可以采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等。如图1所示,在右侧纵剖面中,热交换器50被对称线50a分割。对称线50a把该剖面中的热交换器50的设置范围在大致中央部分割为左右方向。即,前面侧热交换器51相对于对称线50a配置在前面侧(图1中纸面左侧),背面侧热交换器55相对于对称线50a配置在背面侧(图1中纸面右侧)。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这样地配置在壳体1内:前面侧热交换器51与背面侧热交换器55间的间隔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扩开,即,在右侧纵剖面中,热交换器55的剖面形状呈大致A形。也就是说,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相对于从风扇20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以具有倾斜的方式配置。
另外,热交换器50的特征在于,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路面积大于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路面积。即,对于热交换器50,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大于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右侧纵剖面,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长度方向长度比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长度方向长度长。这样,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路面积大于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路面积。另外,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其它构造(图1中进深方向的长度等)相同。即,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传热面积大于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传热面积。另外,风扇20的旋转轴20a设置在对称线50a的上方。
通过这样构成热交换器50,与把风扇设在吹出口的已往空调机的室内机相比,可以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空气产生旋流、抑制风速分布的不均。另外,通过这样构成热交换器50,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风量大于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风量。借助该风量差,分别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在合流时,该合流后的空气朝前面侧(吹出口3侧)弯曲。因此,不必使气流在吹出口3附近急剧地弯曲,可以降低吹出口3附近的压力损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从背面侧热交换器55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从背面侧朝前面侧流动。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与在右侧纵剖面中把热交换器50配置成大致v形时相比,通过了热交换器50后的空气的流动更容易弯曲。
室内机100,由于具有多个风扇20,所以重量容易增加。室内机100加重时,用于安装室内机100的壁面就要求具有一定强度,成为安装上的制约。因此,优选实现热交换器50的轻量化。另外,室内机100由于把风扇20配置在热交换器50的上游侧,所以,室内机100的高度尺寸增加,容易成为安装上的制约。因此,优选使热交换器50小型化。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采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作为热交换器50(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以实现热交换器50的小型化。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50具有隔开预定间隙叠置的多个翅片56和贯通这些翅片56的多个传热管57。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壳体1的左右方向(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叠置着翅片56。即,传热管57沿着壳体1的左右方向(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贯穿翅片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提高热交换器50的热交换效率,在热交换器50的通风方向(翅片56的宽度方向)配置了2列传热管57。这些传热管57在右侧纵剖面中呈大致交错状配置。
传热管57由直径细(直径3mm~7mm左右)的圆管构成,流经传热管57的制冷剂(在室内机100和具有该室内机100的空调机中使用的制冷剂)是R32,这样,可实现热交换器50的小型化。即,在热交换器50中,流经传热管57内部的制冷剂和室内空气经由翅片56进行热交换。因此,采用细的传热管57时,与传热管直径粗的热交换器相比,在相同的制冷剂循环量下,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大。但是,R32与R410A相比,在相同温度下的蒸发潜热大,可用更少的制冷剂循环量来发挥相同的能力。因此,通过使用R32,可以削减所用的制冷剂量,在热交换器50中,可以降低压力损失。因此,通过用细的圆管构成传热管57并采用R32作为制冷剂,可以使热交换器50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50中,通过用铝或铝合金形成翅片56及传热管57,可以实现热交换器50的轻量化。在热交换器50的重量不成为安装上的制约时,传热管57也可以用铜构成。
(护手部件及过滤器)
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在吸入口2处设有护手部件15、过滤器10。护手部件15是出于防止手接触到旋转着的风扇20的目的而设置的。因此,护手部件15的形状是任意的,只要是手不能接触到风扇20的形状即可。例如,护手部件15的形状可以是格子状,也可以是由多个大小不同的环构成的圆形。另外,护手部件15可以用树脂等材料构成,也可以用金属材料构成,但需要强度时,希望用金属构成。另外,从减小通风阻力和保持强度的观点考虑,护手部件15优选是尽量细、强度大的材料和形状。过滤器10是为了防止粉尘流入室内机100的内部而设置的。过滤器10可装卸地设在壳体1上。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具有自动地清扫过滤器10的自动清扫机构。
(风向控制叶片)
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在吹出口3设有控制气流吹出方向的机构即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在本实施方式1中,根据人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各风扇20的风量一起控制这些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这样,可更加提高室内机100的气流控制性。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正面剖面图。图4是表示该室内机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沿风扇20的大致中心部剖切的正面剖面图。图3和图4所示的室内机100表示具有3个风扇20(风扇20A~20C)的室内机100。
左右叶片80经由连接杆82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81连接。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81的指令步进数而驱动马达81,从而左右叶片80的朝向(角度)被变更,能把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方向控制为左右方向。上下叶片70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图未示)连接。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81的指令步进数而驱动该马达,从而上下叶片70的朝向(角度)被变更,能把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方向控制为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中,设有检测室内人员所在位置的人检测传感器。作为人检测传感器,可以采用利用照相机的人检测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采用红外线传感器410作为人检测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410一边扫描室内温度检测对象范围一边检测温度检测对象范围的温度,检测是否有人员、发热设备等的存在。
该红外线传感器410在壳体1的前面下部设在吹出口3的上方。红外线传感器410可朝左右方向自由旋转,以约24.5度的俯角朝下安装。这里所说的俯角是指红外线传感器410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换言之,红外线传感器410相对于水平线以约24.5度的角度朝下安装。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红外线传感器的受光元件的各配光视场角的说明图。
如图5所示,红外线传感器410,在金属罐411的内部,沿纵方向排列有一排8个受光元件(图未示)。在金属罐411的上面设有用于使红外线通过8个受光元件的透镜制的窗(图未示)。各受光元件的配光视场角412是纵方向7度、横方向8度。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中,各受光元件的配光视场角412是纵方向7度、横方向8度,但是配光视场角412并不限定于该值(纵方向7度、横方向8度)。只要根据各受光元件的配光视场角412来变更受光元件的数目即可。例如,只要使1个受光元件的纵配光视野角与受光元件数目的积成为一定即可。
图6是表示收纳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红外线传感器的框体的立体图。该图6是从里侧(从壳体1的内部)看红外线传感器410附近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红外线传感器410收纳在框体413内。在框体413的上方设置驱动红外线传感器410(具体地说,是使红外线传感器410朝左右方向旋转)的马达414。马达414例如是步进马达。与框体413形成为一体的安装部415固定在壳体1的前面下部,这样,红外线传感器410被安装于壳体1。在红外线传感器410安装于壳体1的状态下,马达414与框体413大致垂直。在框体413的内部,红外线传感器410以约24.5度的俯角朝下安装。
红外线传感器410由马达414驱动,可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朝左右方向旋转(这里,把该旋转驱动称为可动)。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红外线传感器的可动状态的说明图。在此,图7(a)是表示红外线传感器朝左侧端部(从室内机100看室内的状态下,是右侧端部)可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红外线传感器朝中央部可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c)是表示红外线传感器朝右侧端部(从室内机100看室内的状态下,是左侧端部)可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红外线传感器410从左侧端部(a)经过中央部(b)到右侧端部(c)可动,若到达了右侧端部(c),则再朝相反方向可动。反复地进行该动作,这样,红外线传感器410一边左右地扫描室内温度检测对象范围一边检测温度检测对象的温度。
在此,说明用红外线传感器410取得房间的墙壁、地板等的热图像数据的方法。另外,红外线传感器410等的控制是由将预定动作程序化了的控制装置281(例如微机)进行的。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了控制装置281进行的每一个控制的记载。
要取得房间的墙壁、地板等的热图像数据时,由马达414使红外线传感器410朝左右方向可动,在马达414的可动角度(红外线传感器410的旋转驱动角度)的每1.6度,在各位置使红外线传感器410停止预定时间(0.1~0.2秒)。在各位置使红外线传感器410停止了时,等待预定时间(比0.1~0.2秒短的时间),取入红外线传感器410的8个受光元件的检测结果(热图像数据)。取入了红外线传感器410的检测结果后,再驱动马达414(可动角度1.6度),然后停止,用同样的动作取入红外线传感器410的8个受光元件的检测结果(热图像数据)。
反复进行上述动作,根据左右方向94个部位的红外线传感器410的检测结果,计算检测区域内的热图像数据。由于是在马达414的可动角度的每1.6度、在94个部位使红外线传感器410停止而取入热图像数据,所以,红外线传感器410的左右方向的可动范围(朝左右方向旋转驱动的角度范围)约为150.4度。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红外线传感器在纵剖面中的纵配光视场角的说明图。该图8表示把室内机100安装在距房间的地面1800mm高度的状态下,8个受光元件沿纵向排成一排的红外线传感器410在纵剖面中的纵配光视场角。图8中所示的角度7°是1个受光元件的纵配光视场角。
图8中的角度37.5°表示未进入红外线传感器410的纵视野区域的区域(距离安装着室内机100的墙壁的角度)。如果红外线传感器410的俯角是0°,则该角度是90°-4(水平以下的受光元件数)×7°(1个受光元件的纵配光视场角)=62°。本实施方式1中的红外线传感器410,由于俯角是24.5°,所以,62°-24.5°=37.5°。
通过采用这样的红外线传感器410,可得到例如下述的热图像数据。
图9是用本实施方式1的红外线传感器得到的热图像数据之一例。该图9表示一边使红外线传感器410朝左右方向可动一边检测在8个塌塌米大小的房间内主妇416抱着幼儿417的生活场景的检测结果,并由此作为热图像数据而计算出的结果。
图9是在冬季且阴天的日子取得的热图像数据。因此,窗418的温度低,是10~15℃。另一方面,主妇416和幼儿417的温度最高。尤其是主妇416和幼儿417的上半身的温度是26~30℃。这样,通过使红外线传感器410朝左右方向可动,例如,可取得室内各部的温度信息。
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根据红外线传感器410得到的室内各部的温度信息,控制各风扇20各自的风量、上下叶片70的朝向、及左右叶片80的朝向。具体地说,设在室内机100内的控制装置281具有输入部、CPU、存储器和输出部。在CPU内部内置有室内状态判断部、目标区域决定部、区域风向控制部。控制装置281把室内地面区域划分成多个区域块,把由红外线传感器410得到的热图像数据的各座标点向这些多个区域块置换。这样,可以高精度地掌握室内的哪个区域块有人存在。
图10是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将室内地面区域区划分成多个区域块时的一例。
例如,室内机100的控制装置281,把室内的地面区域划分成A1~E3这样15个区域块。然后,控制装置281,根据从红外线传感器410得到的热源数据来控制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的朝向。另外,控制装置281根据从红外线传感器410得到的热源数据来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
例如,在需要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到达远处时,使全部风扇20的转速增加(使全部风扇20的风量增加),从而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风量增加。另外,例如在要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到达极靠近室内机100的地方时,使全部风扇20的转速减少(使全部风扇20的风量减少),从而使从吹出口3吹出的风量减少。
另外,例如,即使在室内温度接近了设定温度时,有时也希望对有人存在的区域块集中地进行空调。在这种情况下,对产生到达希望集中空调的场所(有人存在的区域块)的气流的风扇20,增加其风量(即转速)。这时,对其余的风扇20,可使其以低转速运转,也可以使其停止。这样,通过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虽然从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整体是小风量,但可以使气流集中地到达有人存在的区域块。因此,可以使有人存在的区域块的温度环境更加稳定,可实现舒适、节能的室内机100的运转。
另外,例如,也有希望避开从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人存在的情形。这时,在有希望避开从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场所时,对产生到达希望避开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场所的风扇20,使其风量(即转速)减少。这样,通过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可以一边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到达该场所一边进行室内的空气调节。因此,可以使得希望避开从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场所的环境稳定,并实现舒适、节能的室内机100的运转。
如上所述地分别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时,只要把产生到达“希望集中进行空调的场所”、“希望避开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场所”的气流的风扇20,作为最接近这些场所的风扇20即可。例如,在图10所示的区域块E3相当于这些场所时,只要把产生到达区域块E3的气流的风扇20作为风扇20C(见图3)即可。通过这样选择风扇20,可以使得从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整体朝向室内的大致中央部,可实现更节能的室内机100的运转。
(排水盘)
图15是从前面右侧看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16是从背面右侧看该室内机的立体图。图17是从前面左侧看该室内机的立体图。另外,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排水盘的立体图。为了便于理解排水盘的形状,在图15和图16中,用剖面表示室内机100的右侧,在图17中,用剖面表示室内机100的左侧。
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下端部(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前面侧端部)下方,设有前面侧排水盘110。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下端部(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背面侧端部)下方,设有背面侧排水盘115。在本实施方式1中,背面侧排水盘115和壳体1的背面部1b形成为一体。在该背面侧排水盘115上,在其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双方都设有用于连接排水软管117的连接口116。不必把排水软管117连接到两个连接口116上,只要把排水管117连接到任一方连接口116上即可。例如,在室内机100的安装工程中,在希望把排水软管117引出到室内机100的右侧时,只要把排水软管117连接到设在背面侧排水盘115的右侧端部的连接口116,用橡皮帽等将设在背面侧排水盘115的左侧端部的连接口116堵住即可。
前面侧排水盘110配置在比背面侧排水盘115高的位置。在前面侧排水盘110与背面侧排水盘115之间,在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双方都设置了作为排水移动路的排水路111。排水路111设置成,其前面侧的端部与前面侧排水盘110连接,从前面侧排水盘110朝着背面侧排水盘115往下方倾斜。另外,在排水路111的背面侧的端部形成了舌部111a。排水路111的背面侧的端部以覆盖在背面侧排水盘115的上面的方式配置。
制冷运转时,在室内空气被热交换器50冷却时,在热交换器50上产生结露。附着在前面侧热交换器51上的露水从前面侧热交换器51的下端部滴下,由前面侧排水盘110回收。附着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5上的露水从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下端部滴下,由背面侧排水盘115回收。
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把前面侧排水盘110设在比背面侧排水盘115高的位置,所以,由前面侧排水盘110回收了的排水,在排水路111中朝着背面侧排水盘115流动。该排水从排水路111的舌部111a滴下到背面侧排水盘115,由背面侧排水盘115回收。被背面侧排水盘115回收了的排水通过排水软管117排出到壳体1(室内机100)的外部。
如本实施方式1这样,通过把前面侧排水盘110设在比背面侧排水盘115高的位置,可以将由两排水盘回收了的排水聚集到背面侧排水盘115(配置在最靠壳体1背面侧的排水盘)。因此,通过在背面侧排水盘115设置排水软管117的连接口116,可以把由前面侧排水盘110和背面侧排水盘115回收的排水排出到壳体1的外部。因此,在打开壳体1的前面部等、进行室内机100的维护(热交换器50的清扫等)时等,不必进行连接着排水软管117的排水盘的装卸等,可提高维护等的作业性。
由于在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双方都设置了排水路111,所以,即使室内机100以倾斜状态设置,也能把由前面侧排水盘110回收的排水切实地导向背面侧排水盘115。另外,由于连接排水软管117的连接口设在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双方上,所以,可以根据室内机100的安装条件,选择软管的引出方向,提高设置室内机100时的作业性。另外,由于排水路111以覆盖在背面侧排水盘115的上方的方式设置(即,在排水路111与背面侧排水盘115之间不需要连接机构),所以,前面侧排水盘110的装卸很容易,提高了维护性。
另外,也可以将排水路111的背面侧端部与背面侧排水盘115连接,使前面侧排水盘110覆盖在排水路111上方地配置排水路111。做成这样的构造,也可以得到与排水路111覆盖在背面侧排水盘115上方地配置的结构相同的效果。另外,前面侧排水盘110也不一定要高于背面侧排水盘115,即使前面侧排水盘110与背面侧排水盘115是相同高度,也能把由两排水盘回收的排水从与背面侧排水盘115连接着的排水软管排出。
(喷嘴)
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在右侧纵剖面中,喷嘴6的入口侧的开口长度d1(在前面侧排水盘110与背面侧排水盘115部分之间被定义的排水盘间的节流长度d1)大于喷嘴6的出口侧的开口长度d2(吹出口3的长度)。即,室内机100的喷嘴6是d1>d2。
之所以将喷嘴6做成为d1>d2,是基于下述理由。d2对室内机的基本性能之一即气流的到达性有影响,所以,下面将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d2作为与已往室内机的吹出口相同程度的长度进行说明。
通过把纵剖面中的喷嘴6的形状做成为d1>d2,可以加大空气的风路,并且可以加大配置在上游侧的热交换器50的角度A(热交换器50下游侧的前面侧热交换器51与背面侧热交换器55所成的角度)。因此,在热交换器50产生的风速分布得到缓和,并且可以加大热交换器50下游的空气风路,从而可降低室内机100整体的压力损失。另外,借助缩流的效果,可以使得在喷嘴6入口附近产生的风速分布的偏离均匀化,导向吹出口3。
例如,在d1=d2时,在喷嘴6的入口附近产生的风速分布的偏离(例如偏向背面侧的气流)就此成为吹出口3处的风速分布的偏离。即,d1=d2时,在具有风速分布偏离的状态下,空气被从吹出口3吹出。另外,例如在d1<d2时,在通过了前面侧热交换器51和背面侧热交换器55的空气在喷嘴6的入口附近合流时,缩流损失加大。因此,d1<d2时,如果得不到吹出口3的扩散效果,则产生相当于缩流损失的损失。
(ANC)
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如图1所示,设有能动消音机构。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的消音机构由噪音检测扩音器161、控制扬声器181、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以及信号处理装置201构成。噪音检测扩音器161是检测包括风扇20的送风音在内的室内机100的运转音(噪音)的噪音检测装置。该噪音检测扩音器161配置在风扇20与热交换器5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设在壳体1内的前面部。控制扬声器181是输出对噪音的控制音的控制音输出装置。该控制扬声器181配置在噪音检测扩音器161的下侧、热交换器50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1中,朝向风路中央地设在壳体1内的前面部。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是检测控制音的消音效果的消音效果检测装置。该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为了检测从吹出口3出来的噪音而设在吹出口3附近。另外,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以不碰撞从吹出口3出来的吹出空气的方式安装在避开风流的位置。信号处理装置201是根据噪音检测扩音器161和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的检测结果,使控制扬声器181输出控制音的控制音生成装置。信号处理装置201例如收容在控制装置281内。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信号处理装置的构成图。从噪音检测扩音器161和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输入的电气信号,被传声放大器151放大后,由A/D转换器152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转换后的数字信号被输入到FIR滤波器158和LMS算法单元159。在FIR滤波器158,生成以由噪音检测扩音器161检测出的噪音与到达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设置场所时的噪音同振幅·反相位的方式经过修正的控制信号,由D/A转换器154从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后,被放大器155放大,作为控制音从控制扬声器181放出。
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时等,如图19所示,热交换器50与吹出口3间的区域B,因冷气而温度下降,所以,产生空气中的水蒸汽成为水滴的结露。因此,在室内机100上,在吹出口3附近安装了使水滴不从吹出口3出来的接水盘等(图未示)。另外,热交换器50的上游即配置着噪音检测扩音器161和控制扬声器181的区域,由于在由冷气制冷的区域的上游,所以不产生结露。
下面说明室内机100的运转音的抑制方法。室内机100中的包括风扇20的送风音在内的运转音(噪音)由安装在风扇20与热交换器50之间的噪音检测扩音器161检测出来,经由传声放大器151、A/D转换器152成为数字信号后,被输入到FIR滤波器158和LMS算法单元159。
FIR滤波器158的抽头系数由LMS算法单元159逐次更新。在LMS算法单元159,抽头系数按照公式1(h(n+1)=h(n)+2·μ·e(n)·x(n))被更新,以误差信号e接近0的方式更新为最适当的抽头系数。
式中,h:滤波器的抽头系数,e:误差信号,x:滤波器输入信号,μ:步进尺寸参数,步进尺寸参数μ是控制每个试样的滤波器系数更新量的参数。
这样,通过了在LMS算法单元159被更新了抽头系数的FIR滤波器158的数字信号,由D/A转换器154转换为模拟信号,被放大器155放大,作为控制音从安装在风扇20与热交换器50之间的控制扬声器181放出到室内机100内的风路中。
另一方面,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在室内机100的下端,以不碰撞从吹出口3放出的风的方式安装在吹出口3的外侧壁方向。该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检测出使从控制扬声器181放出的控制音对从风扇20通过风路传播并从吹出口3出来的噪音干扰后的音。由于把由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检测出的音输入上述LMS算法单元159的误差信号中,所以,以该干扰后的音接近0的方式更新FIR滤波器158的抽头系数。结果,可利用通过了FIR滤波器158的控制音来控制吹出口3附近的噪音。
这样,在采用了能动消音方法的室内机100中,把噪音检测扩音器161和控制扬声器181配置在风扇20与热交换器50之间,把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安装在不碰撞从吹出口3出来的风流的部位。因此,在产生结露的区域B不安装能动消音的必要部件即可,从而可防止水滴附着到控制扬声器181、噪音检测扩音器161和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上,防止消音性能劣化、扬声器、扩音器的故障。
另外,本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噪音检测扩音器161、控制扬声器181和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的安装位置,仅仅是作为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如图21所示那样,把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与噪音检测扩音器161、控制扬声器181一起配置在风扇20与热交换器50之间。另外,作为利用噪音、控制音消除了噪音后的消音效果检测机构,例举了扩音器,但是,也可用检测壳体振动的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另外,也可以把声音作为空气流的紊乱加以捕捉,把利用噪音、控制音消除了噪音后的消音效果作为空气流的紊乱而检测出来。即,作为利用噪音、控制音消除了噪音后的消音效果的检测机构,也可以采用检测空气流的流速传感器、热线探测器等。也可以提高扩音器的增益,检测出空气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信号处理装置201采用了FIR滤波器158和LMS算法单元159,但是,也可采用在能动消音方法中通常使用的滤波X(filtered-X)算法单元,只要是使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检测出的音接近0的适应信号处理电路即可。另外,信号处理装置201也可以不是适应信号处理,而是借助固定的抽头系数生成控制音的构造。另外,信号处理装置201也可不是数字信号处理,而是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记载了配置产生结露的对空气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50的情形,但是,也适用于配置不产生结露的程度的热交换器50的情形,不考虑热交换器50是否产生结露,都具有防止噪音检测扩音器161、控制扬声器181和消音效果检测扩音器191等的性能劣化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将叶片分割成多个)
在根据红外线传感器410的检测结果控制上下叶片70、左右叶片80、和各风扇20的风量时,可以将上下叶片70及左右叶片80分割成多个,分别地控制这些叶片。这样,能更加提高舒适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未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构造采用相同的标记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正面剖面图。图12是表示该室内机的立体图。另外,图11是沿风扇20的大致中心部剖切的正面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被分割成多个(图11和图12中,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被分割成2个)。
具体地说,左右叶片80被分割成配置在壳体1左侧的左右叶片80a和配置在壳体1右侧的左右叶片80b。左右叶片80a经由连接杆82a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81a连接。左右叶片80b经由连接杆82b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81b连接。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81的指令步进数,马达81a和马达81b驱动,这样,左右叶片80a和左右叶片80b的朝向(角度)改变,可把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方向控制为左右方向。左右叶片80a和左右叶片80b能分别地改变其朝向(角度)。
另外,上下叶片70被分割成配置在壳体1左侧的上下叶片70a和配置在壳体1右侧的上下叶片70b。上下叶片70a和上下叶片70b分别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图未示)连接。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81的指令步进数,这些马达驱动,这样,上下叶片70a和上下叶片70b的朝向(角度)改变,可把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方向控制为上下方向。上下叶片70a和上下叶片70b能分别地改变其朝向(角度)。
即,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能向室内的2个不同部位同时输送不同风量的气流。因此,在室内的2个不同部位,希望集中地输送气流时,增加向该场所输送的气流风量;希望避开气流时,减少向该场所输送的气流风量。因此,既能同时稳定地保持2个不同场所的环境又能进行室内的空气调节。
例如,假设有2个人存在于室内分开的2个区域块内。在希望对这2个区域块集中地进行空调时,对产生到达该2个区域块的气流的风扇20,增加其风量(即转速)。对其余的风扇20,使其以低风量运转或成为停止状态。这样,通过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虽然从室内机100的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整体上是小风量,但是,能使气流集中地到达有人存在的区域块。这样,可以使得有人存在的区域块的温度环境更加稳定,可实现舒适、节能的室内机100的运转。
另外,例如,假设有2个人存在于室内分开的2个区域块内,一个区域块达到了设定温度,另一个区域块未达到设定温度。在这种情形下,对产生到达希望集中空调场所(未达到设定温度的区域块)的气流的风扇20,增加其风量(即转速)。而对产生到达已成为设定温度的区域块的气流的风扇20,使其风量(即转速)为低风量。另外,其余的风扇20,以低风量运转或成为停止状态。通过这样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可以对希望集中空调的场所(未达到设定温度的区域块)集中地输送气流,对已达到设定温度的区域块输送小风量的气流。
即,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被分割了的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比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100能实现更舒适、节能的运转。
实施方式3
(将叶片分割成与风扇数相同的个数)
通过增加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的分割数,能更加提高舒适性。另外,通过使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的分割数与风扇20的个数相同,可更加提高舒适性。在本实施方式3中,未特别说明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构造采用相同的标记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的正面剖面图。图14是表示该室内机的立体图。另外,图13是沿风扇20的大致中心部剖切的正面剖面图。图13和图14所示的室内机100表示具有3个风扇20(风扇20A~20C)的室内机100。
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被分割成与风扇20的个数相同的数目。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由于设有3个风扇20(风扇20A~20C),所以,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也被分割成3个。
具体地说,左右叶片80被分割成配置在壳体1左侧的左右叶片80a、配置在壳体1中央部的左右叶片80b和配置在壳体1右侧的左右叶片80c。左右叶片80a经由连接杆82a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81a连接。左右叶片80b经由连接杆82b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81b连接。左右叶片80c经由连接杆82c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81c连接。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81的指令步进数,马达81a~81c分别驱动,这样,左右叶片80a~左右叶片80c的朝向(角度)改变,可把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方向控制为左右方向。左右叶片80a~左右叶片80c能分别改变其朝向(角度)。
另外,上下叶片70被分割成配置在壳体1左侧的上下叶片70a、配置在壳体1中央部的上下叶片70b和配置在壳体1右侧的上下叶片70c。上下叶片70a~上下叶片70c分别与步进马达等的马达(图未示)连接。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81的指令步进数,这些马达驱动,这样,上下叶片70a~上下叶片70c的朝向(角度)改变,可把从吹出口3吹出的气流的方向控制为上下方向。上下叶片70a~上下叶片70c能分别改变其朝向(角度)。
即,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能向室内3个不同部位同时输送不同风量的气流。因此,在室内的3个不同部位,希望集中地输送气流时,增加向该场所输送的气流风量;希望避开气流时,减少向该场所输送的气流风量。因此,既能同时稳定地保持3个不同场所的环境又能进行室内的空气调节。
例如,假设有3个人存在于室内分开的3个区域块内,1个区域块达到了设定温度,其余2个区域块未达到设定温度。在这种情形下,对产生到达希望集中空调的场所(未达到设定温度的2个区域块)的气流的风扇20,分别增加其风量(即转速)。而对产生到达已成为设定温度的区域块的气流的风扇20,使其风量(即转速)成为低风量。通过这样控制各风扇20的风量,可以对希望集中空调的场所(未达到设定温度的2个区域块)集中地输送气流,对已达到设定温度的区域块输送小风量的气流。这样,可以对希望集中空调的场所(未达到设定温度的2个区域块)积极地进行空气调节,同时也使得已达到设定温度的区域块的温度环境稳定。
即,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0,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的分割数比实施方式2多,能比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实现更舒适、节能的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的分割数与风扇20的数目相同,所以,更加提高舒适性。即,如图13和图14所示,风扇20A产生的气流的方向由上下叶片70a和左右叶片80a控制。风扇20B产生的气流的方向由上下叶片70b和左右叶片80b控制。风扇20C产生的气流的方向由上下叶片70c和左右叶片80c控制。这样,各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控制的气流不是多个风扇20产生的气流,而是1个风扇20产生的气流。因此,可以高精度地调节送到希望集中控制风量的场所的气流的风量,较之上下叶片70和左右叶片80的分割数与风扇20的个数不同的室内机100(例如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0),可实现更舒适、节能的运转。

Claims (6)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该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
壳体,该壳体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
多个轴流式或斜流式的风扇,上述多个轴流式或斜流式的风扇并排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吸入口的下游侧;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风扇的下游侧设在上述吹出口的上游侧,对从上述风扇吹出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左右叶片,该左右叶片设在上述吹出口处,控制从该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的朝向;
上下叶片,该上下叶片设在上述吹出口处,控制从该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上下方向的朝向;以及
人检测传感器,该人检测传感器检测存在于室内的人的位置;
根据上述人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多个风扇各自的风量、上述左右叶片的朝向和上述上下叶片的朝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左右叶片被分割成多个左右叶片;
上述上下叶片被分割成与上述左右叶片相同的数目;
被分割的上述左右叶片和上述上下叶片的朝向被分别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叶片和上述上下叶片被分割成与上述风扇的个数相同的数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室内存在希望集中进行空调的场所时,使最靠近该场所的上述风扇的风量增加。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室内存在希望避开从上述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场所时,使最靠近该场所的上述风扇的风量减少。
6.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1110221732.XA 2010-08-04 2011-08-04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Active CN102374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5336 2010-08-04
JP2010175336A JP5220068B2 (ja) 2010-08-04 2010-08-04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4589A true CN102374589A (zh) 2012-03-14
CN102374589B CN102374589B (zh) 2014-12-31

Family

ID=44735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1732.XA Active CN102374589B (zh) 2010-08-04 2011-08-04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31983A1 (zh)
EP (1) EP2416074B1 (zh)
JP (1) JP5220068B2 (zh)
CN (1) CN102374589B (zh)
ES (1) ES2904324T3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7652A (zh) * 2012-10-09 2013-02-13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室内人物位置的智能空调调控方法
CN103615791A (zh) * 2013-11-13 2014-03-05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的能够纵横扫描的温度检测装置
CN103615783A (zh) * 2013-11-13 2014-03-05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能够纵向扫描的空调用温度检测装置
CN103615794A (zh) * 2013-11-13 2014-03-05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具有动态温度控制功能的空调
CN103629790A (zh) * 2013-11-13 2014-03-12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能够纵横扫描检测温度进行温度控制的空调
CN103697560A (zh) * 2013-11-13 2014-04-02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温方法
CN104236033A (zh) * 2013-06-18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4422085A (zh) * 2013-09-09 2015-03-1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4903655A (zh) * 2012-12-28 2015-09-09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5371464A (zh) * 2014-09-01 2016-03-0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4110762B (zh) * 2013-04-24 2017-03-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随身感空调以及空调风门控制方法
CN107514685A (zh) * 2017-08-01 2017-12-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34314A (zh) * 2018-04-27 2018-09-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37002A (zh) * 2018-03-19 2020-10-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5930420A (zh) * 2023-01-13 2023-04-0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导风板及其导风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8305B2 (ja) 2012-04-27 2017-05-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5967358B2 (ja) * 2012-04-27 2016-08-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用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551498B2 (en) * 2012-06-28 2017-01-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air conditioner
KR102034104B1 (ko) 2012-06-28 2019-10-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US9651269B2 (en) * 2012-07-02 2017-05-16 Ormat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inimizing the effect of ambient conditions on the operation of a heat exchanger
JP5950810B2 (ja) * 2012-12-13 2016-07-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664644B2 (ja) 2012-12-28 2015-02-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JP5678952B2 (ja) *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US10180257B2 (en) 2013-07-26 2019-01-15 Whirlpool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for at least two rooms using a single outdoor unit
WO2015059770A1 (ja) * 2013-10-22 2015-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6129126B2 (ja) * 2014-08-04 2017-05-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10895402B2 (en) 2015-03-27 2021-01-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439860B2 (ja) * 2015-03-30 2018-12-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空調機、センサユニット、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WO2016208009A1 (ja) * 2015-06-24 2016-12-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1707617B1 (ko) * 2015-09-30 2017-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18124026A (ja) * 2017-02-03 2018-08-0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ユニット
CN108870542B (zh) * 2018-07-06 2021-05-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2655688B1 (ko) * 2018-12-14 2024-04-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3310200A (zh) * 2020-02-26 2021-08-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32250B (zh) * 2021-06-08 2022-10-11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空调器防夹人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JP7433278B2 (ja) * 2021-09-01 2024-02-19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センサ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3635A (ja) * 1989-02-13 1990-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EP0483977A1 (en) * 1990-11-01 1992-05-0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JP2001065950A (ja) * 1999-08-27 2001-03-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DE20216099U1 (de) * 2002-10-19 2004-03-04 Ingenieurbüro Timmer Reichel GmbH Raumtemperierungselement
JP2005003244A (ja) * 2003-06-10 2005-01-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8002896L (sv) * 1980-04-17 1981-10-18 Bahco Ventilation Ab Vermeatervinningsanordning
US4671458A (en) * 1985-02-25 1987-06-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4988930A (en) * 1990-04-25 1991-01-29 Oberheide George C Plural motor fan system with improved speed control
GB2260831B (en) * 1991-10-18 1995-02-15 Toshiba Kk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louver for changing the direction of air into room
CN1056225C (zh) * 1992-03-07 2000-09-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US5341650A (en) * 1992-03-13 1994-08-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inlets for taking in indoor air at a plurality of portions of main body thereof
US5326028A (en) * 1992-08-24 1994-07-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System for detecting indoor conditions and air conditioner incorporating same
JP2957378B2 (ja) * 1993-05-18 1999-10-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0161063B1 (ko) * 1993-06-14 1999-01-15 윤종용 공기조화기의 운전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TW331584B (en) * 1996-05-20 1998-05-11 Fujitsu General Ltd The air conditioner
TW342439B (en) * 1996-09-12 1998-10-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charge current control apparatus of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thereof
KR0182727B1 (ko) * 1996-10-08 1999-05-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풍향제어방법
JP2000283526A (ja) * 1999-03-25 2000-10-13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エア・コンデイショニング・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3356143B2 (ja) 1999-12-01 2002-12-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方法
JP4130047B2 (ja) * 2000-01-11 2008-08-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20040020225A1 (en) * 2002-08-02 2004-02-05 Patel Chandrakant D. Cooling system
JP2004150731A (ja) * 2002-10-31 2004-05-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6715689B1 (en) * 2003-04-10 2004-04-0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ntelligent air-condition system
JP3972860B2 (ja) * 2003-05-15 2007-09-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7337018B2 (en) * 2003-07-31 2008-02-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Heat sink fan management based on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US7084774B2 (en) * 2003-11-13 2006-08-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KR20050117665A (ko) * 2004-06-11 2005-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US7490479B2 (en) * 2005-03-30 2009-02-17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of advanced fan speed control
JP4478099B2 (ja) * 2005-11-25 2010-06-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7176391A (ja) * 2005-12-28 2007-07-12 Calsonic Kansei Corp 空調装置
KR100809784B1 (ko) * 2006-05-20 2008-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횡류팬을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JPWO2008087959A1 (ja) * 2007-01-17 2010-05-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JP4936961B2 (ja) * 2007-04-04 2012-05-23 株式会社東芝 空調システム制御装置
JP4259590B2 (ja) * 2007-04-24 2009-04-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コントローラ
US20090061752A1 (en) * 2007-08-28 2009-03-05 Current Energy Controls, Lp Autonomous Ventilation System
TWI396817B (zh) * 2007-09-20 2013-05-21 Asustek Comp Inc 空調裝置
JP4589371B2 (ja) * 2007-10-05 2010-1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1253239B1 (ko) * 2008-03-11 2013-04-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5111445B2 (ja) * 2008-09-10 2013-01-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8032261B1 (en) * 2008-12-18 2011-10-04 Emc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with adaptive protocol cooling unit
KR101569414B1 (ko) * 2008-12-26 2015-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KR101556974B1 (ko) * 2008-12-26 2015-10-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3635A (ja) * 1989-02-13 1990-08-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EP0483977A1 (en) * 1990-11-01 1992-05-0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JP2001065950A (ja) * 1999-08-27 2001-03-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DE20216099U1 (de) * 2002-10-19 2004-03-04 Ingenieurbüro Timmer Reichel GmbH Raumtemperierungselement
JP2005003244A (ja) * 2003-06-10 2005-01-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7652B (zh) * 2012-10-09 2015-06-24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室内人物位置的智能空调调控方法
CN102927652A (zh) * 2012-10-09 2013-02-13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室内人物位置的智能空调调控方法
CN104903655B (zh) * 2012-12-28 2017-11-1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4903655A (zh) * 2012-12-28 2015-09-09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4110762B (zh) * 2013-04-24 2017-03-2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随身感空调以及空调风门控制方法
CN104236033A (zh) * 2013-06-18 2014-1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4422085B (zh) * 2013-09-09 2017-07-28 江森自控日立空调技术(香港)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机
CN104422085A (zh) * 2013-09-09 2015-03-1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615794B (zh) * 2013-11-13 2016-04-20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具有动态温度控制功能的空调
CN103615791A (zh) * 2013-11-13 2014-03-05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的能够纵横扫描的温度检测装置
CN103629790B (zh) * 2013-11-13 2016-01-20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能够纵横扫描检测温度进行温度控制的空调
CN103697560A (zh) * 2013-11-13 2014-04-02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温方法
CN103629790A (zh) * 2013-11-13 2014-03-12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能够纵横扫描检测温度进行温度控制的空调
CN103615791B (zh) * 2013-11-13 2016-04-20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的能够纵横扫描的温度检测装置
CN103697560B (zh) * 2013-11-13 2016-05-04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温方法
CN103615794A (zh) * 2013-11-13 2014-03-05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具有动态温度控制功能的空调
CN103615783A (zh) * 2013-11-13 2014-03-05 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能够纵向扫描的空调用温度检测装置
CN105371464A (zh) * 2014-09-01 2016-03-0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7514685A (zh) * 2017-08-01 2017-12-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WO2019024824A1 (zh) * 2017-08-01 2019-02-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37002A (zh) * 2018-03-19 2020-10-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1837002B (zh) * 2018-03-19 2022-07-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8534314A (zh) * 2018-04-27 2018-09-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930420A (zh) * 2023-01-13 2023-04-07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导风板及其导风方法
CN115930420B (zh) * 2023-01-13 2024-06-14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导风板及其导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04324T3 (es) 2022-04-04
JP2012037087A (ja) 2012-02-23
EP2416074B1 (en) 2021-12-22
CN102374589B (zh) 2014-12-31
US20120031983A1 (en) 2012-02-09
JP5220068B2 (ja) 2013-06-26
EP2416074A3 (en) 2017-09-27
EP2416074A2 (en) 201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4589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N102374587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CN102374588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JP547419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AU2018324134B2 (en) Air processing device
JP5430763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120018117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652018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995840A (zh) 空调
JP2013160449A (ja) エアフィルタの目詰まり検知装置
JP6167297B2 (ja) 換気装置
WO2014050072A1 (ja) 熱交換気装置
JP2019190694A (ja) 空気調和機
JP684895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WO201201748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5064170A (ja) 空調部材とそれを用いた換気装置
JP6223365B2 (ja) 換気装置
JP4997888B2 (ja) 換気装置
JP2009198014A (ja) 空調吹出装置
JP201007825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263511A (ja) 給気型換気装置
JP2004170056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7183080A (ja) 開閉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