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6703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6703B
CN102196703B CN201110047341.0A CN201110047341A CN102196703B CN 102196703 B CN102196703 B CN 102196703B CN 201110047341 A CN201110047341 A CN 201110047341A CN 102196703 B CN102196703 B CN 102196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connector
capacitor
connector end
sub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73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6703A (zh
Inventor
萩原克将
藤本政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595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740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595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718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6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6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6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6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30);安装在壳体(30)中的电路板(10、20);附接至壳体(30)的基部(50);连接器(40、40A-40G),其中,所述电路板(10、20)与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电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附接有电子部件(90)以经由所述电子部件(90)使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彼此电连接,并且所述基部(50)保持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9-03582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先前提出的电子设备。在该技术中,在与电子设备的终端端口连接的连接器部分的基底侧容纳电子部件。
在该专利申请中,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路板容纳在连接器部分的基底侧。
然而,在上述专利的技术申请中,连接器部分有必要形成一个用于安装已安装有电子部件的电路板的空间。因此,难以小型化连接器部分。也就是说,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根据上述专利申请的技术的电子设备难以进一步小型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成进一步小型化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中的电路板,其中电路板上安装第一电子部件;和包括与电路板电连接的至少两个连接端子和基部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附接第二电子部件以使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经由第二电子部件彼此电连接,而所述基部附接至壳体并保持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将变得清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8A是沿图3的线A-A所取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8B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电源连接端子的电子部件附接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9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例中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9B是第一变型例中的连接器的电源连接端子的电子部件附接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中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23是沿图19的线A-A所取的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中,将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描述为电子设备的一个示例。以下多个实施例中的任一个包括与以下多个实施例中的另一个的相应结构元件相似的结构元件。因此,将给予这些相似结构元件公用的附图标记,从而将省略对这些相似结构元件的重复说明,以简化本公开。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电子设备)1包括用作容纳部的壳体30。壳体30由热传导性相对较高的金属材料(比如铝合金)形成。例如,该壳体30通过铸造(例如压铸)形成。
壳体30形成有马达接收部32和部件接收部31。马达接收部32用于接收或封装马达(未示出),并大致形成为圆筒形状。部件接收部31邻近马达接收部32形成,与马达接收部32平行地延伸。也就是说,壳体30包括被夹持在马达接收部32与部件接收部31之间的分隔壁(分隔体)33。
部件接收部31接收或封装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busbar board,相当于电路板)20。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两者均通过使用例如螺丝等紧固部件(未示出)而固定至壳体30。此外,从部件接收部31的底侧(图1中的左下侧)依次层叠汇流条基板20和印刷电路板10。汇流条基板20和印刷电路板10设置成在它们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空间(空隙)。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1所示的示例中,汇流条基板20包括接合突部27,而印刷电路板10包括接合凹部11。通过使接合突部27与接合凹部11接合,汇流条基板20和印刷电路板10配置成在其间保持适当的空间。然而,根据本实施例,也可相对于壳体30适当设定汇流条基板20和印刷电路板10的固定位置,来确保汇流条基板20与印刷电路板10之间的适当的空间。或者,也可在汇流条基板20与印刷电路板10之间设置分隔物等来确保适当的空间。请注意,汇流条基板20和印刷电路板10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发明的电路板。
印刷电路板10包括由例如玻璃环氧树脂等绝缘树脂材料形成的基底10a。在基底10a的表面10b(图1中面对汇流条基板20的表面)中,形成配线电路图案(未示出)。
然后,通过向配线电路图案以钎焊等方式安装例如CPU等电子部件(未示出),形成控制电路(未示出)。请注意,该例如CPU等电子部件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电子部件。
该控制电路基于外部信号、内部信号等信号进行运算处理。由此,控制电路控制开关元件(未示出),以使待供给至马达的电流的特性得到改变。因此,控制电路控制马达的旋转速度和扭矩。
此外,汇流条基板20可通过以下方式、即通过嵌件注塑(insert molding)形成:向模子(模具)的预定位置处设置包括汇流条25和汇流条26在内的多个汇流条,然后向模子中输入绝缘合成树脂(例如,PBT(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PS(polyphenylene sulfide,聚苯硫醚树脂)、或PA(polyamide,聚酰胺)),然后将输入的合成树脂固结成大致板状。这时,汇流条基板20形成有多个通孔,包括通孔24a和24b,其中的每一个都贯穿汇流条基板20。汇流条的端子部暴露于一部分通孔中的每一个的侧面。也就是说,一部分汇流条的端子部分别位于一部分通孔的内表面上。通过以熔焊、钎焊等方式使汇流条的暴露部分与马达和各种部件的端子等连接起来,能够确保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汇流条基板20上安装有电容器(condenser)21、继电器22、线圈23、和开关元件(未示出)等。这些电子部件容纳在由部件接收部31限定出的凹部中。请注意,电容器21、继电器22、线圈23、和开关元件等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电子部件。
此外,汇流条基板20上还形成有驱动电路和信号电路。驱动电路用于生成用于马达的驱动电流。信号电路与例如电容器21(第一电子部件)等电子部件电连接,用于将这些电子部件的控制信号传送至印刷电路板10。也就是说,汇流条基板20包括用于生成马达的驱动电流的驱动电路、和用于传送电子部件的控制信号至印刷电路板10的信号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流通有大电流的汇流条25等未与印刷电路板10连接。另一方面,未流通有大电流的汇流条26等(设置于汇流条基板20中的所有汇流条中的其它汇流条)与印刷电路板10连接。
此外,在壳体30的部件接收部31还设置有连接器40。连接器40使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1的内部与控制单元1的外部电连接。
如图1和2所示,连接器40包括多个连接端子70和基部50。连接端子70中的每一个与汇流条基板20或印刷电路板10电连接。基部50保持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并附接至壳体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包括各自大致形成为平板状的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和各自形成为棒状的三个信号连接端子72。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中的每一个通过嵌件注塑一体地设置于基部50。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由电源供给用连接端子和接地用连接端子组成。请注意,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发明的板状连接端子。
基部50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基部50包括在其四个角部形成的四个***孔51。也就是说,这四个***孔51位于基部50的矩形截面的四个角部处。通过向这些***孔51中***例如螺丝等紧固部件(未示出),基部50得以附接至壳体30。
这时,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的位于其延伸方向(即连接器40朝壳体30的***方向)的一侧(印刷电路板10侧)的前端部71a从部件接收部31的底侧(图1中的左下侧)***通孔24a中。通孔24a在汇流条基板20的大致中心部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前端部71a与暴露于通孔24a的两侧(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的汇流条25连接或接合。由此,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板状连接端子)与汇流条基板(电路板)20电连接,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连接端子71的前端部71a与汇流条25之间的接合由焊接(例如TIG焊接)来进行。图2及后面的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
当基部50附接至壳体30时,信号连接端子72的位于其延伸方向(即连接器40朝壳体30的***方向)的一侧(印刷电路板10侧)的前端部72a完全穿过在汇流条基板20中形成为缝状的通孔24b。由此,前端部72a与印刷电路板10连接。因此,通过连接信号连接端子72的前端部72a与印刷电路板10,信号连接端子72与印刷电路板10形成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细长电源连接端子71和细长信号连接端子72用作多个连接端子70,基部50与汇流条基板20之间的距离在组装时变大。也就是说,部件接收部31的空间被这些细长电源连接端子71和细长信号连接端子72加宽。因此,由于部件接收部31的空间宽,所以发热部件(例如安装于汇流条基板20中的电子部件)的热辐射性能得到增强。
各连接端子70设置成完全穿过基部50。也就是说,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的位于其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壳体30的外侧)的端部71b从基部50的外表面50a沿壳体30的外侧方向突出,如图2和3所示。
此外,信号连接端子72的位于其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壳体30的外侧)的端部72b也从基部50的外表面50a沿壳体30外侧方向突出,如图2和3所示。
在基部50的外表面50a上设置有壁部60,以围绕或防护沿壳体30的外侧方向突出的连接端子70。
具体说,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壁部61来围绕或防护电源连接端子71,以形成电源用外部连接端口62。该电源用外部连接端口62用于与连接至直流电源的线束连接。此外,设置壁部63来围绕或防护信号连接端子72,以形成信号用外部连接端口64。该信号用外部连接端口64用于与连接至外部ECU、传感器等的线束连接。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示例中,电源用外部连接端口62和信号用外部连接端口64一体设置在一个基部50中。然而,根据第一实施例,电源用外部连接端口62也可设置在两个基部中的一个中,而信号用外部连接端口64可设置在两个基部中的另一个中。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容器90(相当于电子部件)附接至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也就是说,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通过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请注意,各电容器90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电子部件,而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对应于本发明的至少两个连接端子。
由于电容器90使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彼此电连接,所以能够阻止噪音或静电从外部区域进入壳体30(朝向汇流条基板2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8所示,使用了三个电容器90。这三个电容器90包括两个尺寸大致彼此相等的电容器、和一个尺寸少于这两个电容器的电容器(即尺寸不同于这两个电容器)。这三个电容器90中的每一个均附接至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
各电容器90包括本体部91和一对引线92。本体部91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所述一对引线92从本体部91的一端侧延伸。通过将所述一对引线92分别焊接至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作为该焊接方法,可采用TIG焊接、点焊、钎焊、激光焊、电子束焊接、超声波焊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源连接端子71的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图4中的上侧)71h形成有多个槽部71c。所述多个槽部71c是通过使所述一个端部71h朝各电源连接端子71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图4中的下侧)71i凹入而形成的,从而形成三个凸部71d。也就是说,所述多个槽部71c形成在各电源连接端子71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1h中,以提供各自沿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图4的上方)突出的多个凸部71d。各凸部71d在其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的延伸方向(即相对于连接器40朝壳体30的***方向)的大致中心部形成有槽部71e。槽部71e比槽部71c浅。各引线92的前端部安装在(附接到)槽部71e中,如图8所示。
所述三个凸部71d形成在从汇流条基板20与电源连接端子71之间的连接部71f到电源连接端子71与基部50之间的固定部71g(基部侧)的范围内。上述大小三个电容器90分别附接至所述三个凸部71d。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三个凸部71d形成在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的延伸方向靠近基部50的位置处。也就是说,所述三个凸部71d的位置比起连接部71f更靠近固定部71g。
向基部50和附接有电容器90的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用于保护电容器90的保护部80。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该示例中,保护部80设置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71i侧。该保护部80从基部50的内表面50b(即从基部50的面对印刷电路板10的表面)朝印刷电路板10延伸。保护部80通过嵌件注塑与基部50一体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80形成为骑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另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之间的区域。
具体说,保护部80包括侧壁81和81(相当于限制壁部)以及底壁82,从而大致形成为U形。这些侧壁81和81以及底壁82限定出用于容纳或接收电容器90的一个空间部S1,如图7和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各侧壁81的上端部81a覆盖电源连接端子7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的两侧(相对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的面对方向)的平面部71j。由此,在侧壁81的上端与槽部71c的底部之间给出一个预定间隙C。因此,通过在侧壁81的上端与槽部71c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C,在向电源连接端子71焊接各引线92时变得容易向电源连接端子71附接焊接电极。因此,改善了焊接的操作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大小三个电容器90中的每一个的本体部91均已容纳在空间部S1内、并且引线92已被分别焊接至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的各凸部71d的状态下,向空间部S1中注入液体树脂(未示出)。由此,电容器90得到固定。在该状态下,侧壁81的上端相对于图8A的上下方向(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的宽度方向)位于各本体部91的上端的上方。
优选的是,将在粘结后仍具有相对较高的弹性的硅系树脂用作上述液体树脂。通过使用这种硅系树脂来紧固电容器90,在发生热收缩等时能够允许(抵消)树脂自身的变形,使得施加至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或引线92的固定部(焊接部)92a的应力能够得到缓解。因此,能够防止(抑制)已粘结树脂发生开裂。此外,还能防止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和引线92发生破裂或损坏。此外,还能防止引线92的固定部(焊接部)92a发生损坏。
通过向空间部S1填充硅系树脂来固定电容器90,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和引线92以及引线92的固定部(焊接部)92a。
在使用弹性相对较高的硅系树脂来固定电容器90的情况下,在振动生成时硅系树脂自身会发生变形。由于该变形,施加至各电容器90的应力能够如上所述地得到缓解。然而,如果硅系树脂量大,硅系树脂自身的变形量(程度)大,使得因硅系树脂自身变形引起的相对较大的应力被施加至电容器90。也就是说,当硅系树脂在空间部S1中所占的百分比(份额)大时,会由于硅系树脂自身因振动等所生成的变形而向电容器90施加相对较大的应力。因此,在该情况下,硅系树脂自身由于振动所生成的变形会大幅影响电容器90。
因此,如图8A所示,在底壁82的位于空间部S1侧的部分上形成台阶部82a。在包括于空间部S1中并由台阶部82a的下段形成的空间(即位于底壁82的薄部上方的空间)中,设置(容纳)两个大的电容器90。另一方面,在包括于空间部S1中并由台阶部82a的上段形成的空间(即位于底壁82的厚部上方的空间)中,设置(容纳)小的电容器90。
因此,在底壁82的面对空间部S1的内表面设置了台阶部82a,从而根据各电容器90的尺寸设定容纳空间。因此,防止了硅系树脂在空间部S1内的百分比变大。因此,能够抑制附接至电源连接端子71的各电容器90受到振动的影响。
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40按如下方式制造。
首先,在模子内的预定位置设置三个信号连接端子72和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这时,已提前在各电源连接端子7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中形成了凸部71d和槽部71e和71c。然后,向已设置有信号连接端子72和电源连接端子71的模子中输入绝缘合成树脂(例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PS(聚苯硫醚树脂)、或PA(聚酰胺))。通过固结输入的合成树脂,电源连接端子71、信号连接端子72和基部50由嵌件注塑形成。同时,壁部60和保护部80由嵌件注塑形成。
其次,在形成于保护部80处的空间部S1内容纳(设置)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同时将电容器90的两根引线92分别放置到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的槽部71e中。
其次,将各引线92焊接至电源连接端子71,使得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
最后,向保护部80的空间部S1中输入液体树脂,以使液体树脂粘附至各电容器90。由此,形成了连接器4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各电容器90附接至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以经由电容器90使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彼此电连接。因此,在本领域现有技术中作为死区而存在的空间(被夹持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之间的空间)能够在本实施例中被有效地用作用于电子部件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使连接器40小型化。由此,能够进一步使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电子设备)1小型化。
具体说,由于电容器90使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彼此电连接,所以能够减少应该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0或汇流条基板20中的第一电子部件(例如电容器21)的数量。也就是说,在本领域其它技术中作为第一电子部件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0或汇流条基板20中的电子部件在本实施例中用作第二电子部件。由此,根据本实施例,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0或汇流条基板20中的第一电子部件的数量变少,使得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能够进一步小型化。
换言之,在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在使用尺寸与其它技术相同的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的情况下,能够安装在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1中的全体电子部件的数量(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的总数)能够增加。也就是说,能够在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电子设备)1中安装更多的电子部件,而不会使控制单元1大型化。
此外,电容器(第二电子部件)90附接至焊接于汇流条基板20的平板状电源连接端子71。也就是说,电容器90附接至不易受振动影响的电源连接端子71。因此,能够防止各电容器(第二电子部件)90受到振动的影响。因此,能够防止因电容器90的振动而向固定部(焊接部)92a施加载荷。因此,能够抑制电容器90与电源连接端子71之间的电导通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凸部71d形成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每一个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1h处,而电容器90通过焊接而附接至凸部71d。由于电容器90的引线92是焊接至凸部71d,所以与将引线92放置于电源连接端子的直线形成(没有凸部71d)的宽度方向端部上的状态下焊接引线92的情况相比,能够以低焊接能量来进行焊接。因此,能够降低电能消耗,并且还能缩短焊接所需的时间。
此外,由于焊接是在凸部71d处进行的,所以与将引线92放置于电源连接端子的直线形成的宽度方向端部上的状态下焊接引线92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焊接时焊接材料的熔化量在各焊点间(各引线92间)发生变化。此外,由于焊接是在凸部71d处进行的,所以能够抑制熔化的焊接材料发生流动。由此,能够防止焊接强度在各焊点间(即在固定部(焊接部)92a间)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焊接凸部71d,焊接时变得容易调节焊接材料的熔化量。因此,能够改善焊接的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引线92的前端部安装在槽部71e中。因此,各电容器90相对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的定位在将两引线92放置于槽部71e中时已得到进行。也就是说,能够防止各电容器90的位置在焊接时发生偏移(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凸部71d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的延伸方向位于基部50附近。也就是说,电容器90是在邻近基部50而远离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的位置处附接至电源连接端子71的。因此,通过在远离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的位置处附接电容器90,能够在连接器40的入口侧阻挡试图从外部区域进入壳体30的噪音和静电。因此,能够抑制发生从外部区域起源的噪音或静电经由存在于基部50与电路板(印刷电路板10、汇流条基板20)之间的空气传播从而影响印刷电路板10或汇流条基板20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向基部50和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用于保护电容器90的保护部80。因此,通过设置保护部80,能够防止因振动生成的载荷施被加至各电容器90的固定部(焊接部)92a。因此,能够防止在电容器90与电源连接端子71之间发生电导通不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80骑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另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两侧壁81和81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和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中的另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发生接触。因此,保护部80形成为围绕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因此,能够在电容器90的安装区域抑制电源连接端子71的振动。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容器90与电源连接端子71之间的传导被阻挡的情况。
下面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变型例。
(第一变型例)
首先,将参考图9A和9B来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例的连接器40A。
该变型例中的连接器40A的结构基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变型前的例子中的连接器40。在该变型例中,连接器40A包括多个连接端子70、和基部50。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与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电连接。基部50保持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并附接至壳体30。
各电容器90附接至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A。由此,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A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
向基部50和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A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用于保护电容器90的保护部80A。由此,在保护部80A内形成用于容纳电容器90的空间部S2。
在该变型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变型前的例子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A中每一个的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1h(图9A中的上侧)形成有各自沿上方(沿宽度方向)突出的三个凸部71dA。也就是说,所述三个凸部71dA从一个端部71h的宽度方向边缘面(即从图9A中一个端部71h的上表面)沿宽度方向突出。此外,在各凸部71dA的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A的延伸方向(连接器40A朝壳体30的***方向)的大致中心部形成有突部71k。各突部71k从凸部71dA突出,即比起凸部71dA更向上突出。引线92安装在突部71k上。
因此,同样,在通过使电源连接端子71A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1h的一些部分从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1h的其它部分向上突出来形成凸部71dA的情况下,与在将引线92放置于电源连接端子的直线形成的宽度方向端部上的状态下焊接引线92的情况相比,能够以低焊接能量进行焊接。或者,也可在各凸部71dA的上缘部中设置安装引线92的槽部。在该情况下,同样能获得与上述情况类似的操作和效果。
在该变型例中,同样能获得类似于变型前的例子的操作和效果。
(第二变型例)
其次,将参考图10来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连接器40B。
该变型例中的连接器40B的结构基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变型前的例子中的连接器40。在该变型例中,连接器40B包括多个连接端子70、和基部50。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与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电连接。基部50保持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并附接至壳体30。
各电容器90附接至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B。由此,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B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
与变型前的例子的方式相同地,在各电源连接端子71B的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图10中的上侧)71h中形成槽部71c。各槽部71c是通过使所述一个端部71h朝各电源连接端子71B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图10中的下侧)71i凹入而形成的,从而形成三个凸部71d。在各凸部71d的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B的延伸方向(连接器40B朝壳体30的***方向)的大致中心部形成有槽部71e。槽部71e比槽部71c浅。各引线92安装(附接)到槽部71e中。
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变型前的例子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该变型例中,如图10所示,两个凸部71d形成为邻近连接部71f。也就是说,两个凸部71d的位置比起电源连接端子71B与基部50之间的固定部71g更靠近电源连接端子71B与汇流条基板20之间的连接部71f。尺寸大致彼此相等的两个电容器90分别附接至这两个凸部71d。
保护部80B形成为骑跨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B中的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B中的另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之间,方式与变型前的例子相同。
也就是说,保护部80B包括侧壁81和81以及底壁82。这些侧壁81和81以及底壁82限定出用于容纳或接收电容器90的一个空间部S3。各侧壁81的上端部81a覆盖电源连接端子71B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的两侧(相对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B的面对方向)的平面部71j。在该变型例中,保护部80B设置成作为与基部50分离的构件,如图10所示。
在该变型例中,同样能获得类似于上述变型前的例子的操作和效果。
此外,在该变型例中,两个凸部71d形成为邻近电源连接端子71B与汇流条基板20之间的连接部71f。也就是说,电容器90安装在引起较少振动或者不会引起振动的连接部71f的附近。因此,能够抑制因振动引起的固定部(焊接部)92a的破损或液体树脂的开裂,实现产品耐久性的改善。
<第二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11和12来描述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40C。
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40C的结构基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变型前的例子。在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器40C包括多个连接端子70、和基部50。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与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电连接。基部50保持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并附接至壳体30。
各电容器90附接至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由此,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
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变型前的例子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1和12所示,保护部80C设置成围绕附接有电容器90的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
具体说,保护部80C以矩形管形状从基部50的内表面50b(基部50的面对印刷电路板10的表面)朝印刷电路板10延伸。该保护部80C通过嵌件注塑与基部50一体形成。
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第二实施例的保护部80C包括侧壁81和81、底壁82、和顶壁部83。由此,保护部80C具有沿与电源连接端子7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所取的封闭矩形截面。由此,保护部80C在其中形成空间部S4。也就是说,侧壁81和81、底壁82和顶壁部83限定出空间部S4。因此,空间部S4沿电源连接端子71朝印刷电路板10的延伸方向(连接器40C朝壳体30的***方向)打开。在空间部S4中容纳或接收电容器90,如图11所示。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同样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上述变型前的例子相似的操作和效果。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由于保护部80C设置成在沿与电源连接端子7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所取的截面中完全围绕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所以能够向空间部S4中轻松地注入液体树脂。此外,能够阻止注入空间部S4中的液体树脂发生泄漏,使得连接器40C的制造能够更加轻松。
<第三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13和14来描述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40D。
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40D的结构基本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连接器40D包括多个连接端子70、和基部50。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与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电连接。基部50保持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并附接至壳体30。
各电容器90附接至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D。由此,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D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请注意,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D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发明的连接端子。
保护部80D设置成围绕附接有电容器90的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D,如图14所示。
也就是说,保护部80D以矩形管形状从基部50的内表面50b(基部50的面对印刷电路板10的表面)朝印刷电路板10延伸。该保护部80D通过嵌件注塑与基部50一体形成。
具体说,如图14所示,第三实施例的保护部80D包括侧壁81和81、底壁82、和顶壁部83。由此,保护部80D具有沿与电源连接端子71D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所取的封闭矩形截面。由此,保护部80D在其中形成空间部S5。也就是说,侧壁81和81、底壁82和顶壁部83限定出空间部S5。因此,空间部S5沿电源连接端子71D朝印刷电路板10的延伸方向(连接器40D朝壳体30的***方向)打开。在空间部S5中容纳或接收电容器90,如图14所示。
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该第三实施例中,电容器90是从保护部80D的开口侧***的。
具体说,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D中的每一个形成为L形,方法是扩大电源连接端子71D的位于基部50附近的端部711的宽度,如图13所示。在第三实施例的该示例中,端部711的一个端部71h沿电源连接端子71D的宽度方向(与信号连接端子72相反的方向)被扩大。也就是说,端部711平行于基部50的内表面50b地延伸,如图13所示。电容器90附接至端部711的面对保护部80D的开口的一端71m。
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使端部711的开口侧端部71m朝基部50的内表面50b凹入而形成多个槽部71cD,从而形成凸部71dD。也就是说,所述多个槽部71cD形成在开口侧端部71m中,以提供各自沿电源连接端子71D朝汇流条基板20的延伸方向突出的凸部71dD。各凸部71dD在其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D的宽度方向(图13中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心部形成有槽部71eD。槽部71eD通过使凸部71dD沿电源连接端子71D的与汇流条基板20相反的延伸方向凹入而形成,并比槽部71cD浅。各引线92安装(附接)到槽部71eD中。
因此,电容器90能够从保护部80D的开口侧***。
根据该第三实施例,同样能获得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类似的操作和效果。
此外,根据第三实施例,由于电容器90是从保护部80D的开口侧***保护部80D中的,所以能够更轻松地进行电容器90向空间部S5中的***。
<第四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15和16来描述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40E。
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40E的结构基本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中,连接器40E包括多个连接端子70、和基部50。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与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电连接。基部50保持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并附接至壳体30。
各电容器90附接至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E。由此,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E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请注意,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E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发明的(板状)连接端子。
保护部80E设置成围绕附接有电容器90的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E,如图16所示。
也就是说,保护部80E以矩形管形状从基部50的内表面50b(基部50的面对印刷电路板10的表面)朝印刷电路板10延伸。该保护部80E通过嵌件注塑与基部50一体形成。
具体说,如图16所示,第四实施例的保护部80E包括侧壁81和81、底壁82、和顶壁部83。由此,保护部80E具有沿与电源连接端子71E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所取的封闭矩形截面。由此,保护部80E在其中形成空间部S6。也就是说,侧壁81和81、底壁82和顶壁部83限定出空间部S6。因此,空间部S6沿电源连接端子71E朝印刷电路板10的延伸方向(连接器40E朝壳体30的***方向)打开。在空间部S6中容纳或接收电容器90。
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电容器90设置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E中每一个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71h和71i。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各电源连接端子71E具有大的宽度。因此,当向电源连接端子71E的两侧(两个端部71h和71i)安装电容器90时,安装至端部71h的电容器90的本体部不妨碍安装至端部71i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也就是说,从电源连接端子71E的延伸方向观察时,位于端部71h的电容器90不与位于端部71i的电容器90重叠,如图15和16所示。
在各电源连接端子71E的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中心部设置有分隔壁84。该分隔壁84设置在彼此相对的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E之间。也就是说,分隔壁84形成为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E的宽度方向使电源连接端子71E的一侧(端部71h侧)与电源连接端子71E的另一侧(端部71i侧)分隔开。因此,被夹持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E之间的区域被分隔壁84分成两个区域,如图16所示。
在分隔壁84的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E的宽度方向的两个表面的每一个中设置有一个台阶部84a。也就是说,这些宽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中的每一个包括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E的宽度方向改变分隔壁84的厚度的台阶部84a。基于该分隔壁84,根据电容器90的尺寸在容纳空间设定空间部S6。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同样能获得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类似的操作和效果。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例,电容器90能够附接至各电源连接端子71E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71h和71i。因此,能够安装大量的电容器90。
此外,由于分隔壁84设置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E之间以将各电源连接端子71E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E的宽度方向分隔成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所以能够防止附接至电源连接端子71E的电容器90被振动影响。因此,能够抑制电容器90的破损和树脂的开裂。
<第五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17至23来描述第五实施例的连接器40F。
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21和23所示,使用了尺寸彼此不同的两个电容器90。这些电容器90中的每一个附接至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请注意,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发明的(板状)连接端子。
各电容器90包括本体部91和一对引线92。本体部91大致形成为长方体形状。所述一对引线92从本体部91的一端侧延伸。通过将所述一对引线92分别焊接至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作为该焊接方法,可采用TIG焊接、点焊、钎焊、激光焊、电子束焊接、超声波焊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各电源连接端子71F的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图20中的上侧)71h形成有多个槽部71c。所述多个槽部71c是通过使所述一个端部71h朝各电源连接端子71F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图20中的下侧)71i凹入而形成的,从而形成凸部71d。也就是说,所述多个槽部71c形成在各电源连接端子71的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1h中,以提供各自沿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图20的上方)突出的多个凸部71d。各凸部71d在其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延伸方向(连接器40F朝壳体30的***方向)的大致中心部形成有槽部71e。槽部71e比槽部71c浅。各引线92的前端部安装在(附接到)槽部71e中,如图23所示。
所述两个凸部71d形成在从汇流条基板20与电源连接端子71F之间的连接部71f到电源连接端子71F与基部50之间的固定部71g(基部侧)的范围内。上述大小两个电容器90分别附接至所述两个凸部71d。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凸部71d形成在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延伸方向靠近基部50的位置处。也就是说,所述两个凸部71d的位置比起连接部71f更靠近固定部71g。
向基部50和附接有电容器90的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用于保护电容器90的保护部80F。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该示例中,保护部80F设置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71i侧。该保护部80F从基部50的内表面50b朝印刷电路板10延伸。保护部80F通过嵌件注塑与基部50一体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80F形成为骑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另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之间的区域。
具体说,保护部80F包括侧壁81和81以及底壁82。各侧壁81的上端部81a覆盖或覆叠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的两侧(相对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的面对方向)的平面部71j。由此,在侧壁81的上端与槽部71c的底部之间给出一个预定间隙C。因此,通过在侧壁81的上端与槽部71c的底部之间形成间隙C,在向电源连接端子71F焊接引线92时变得容易向电源连接端子71F附接焊接电极。因此,改善了焊接的操作性。
在该第五实施例中,保护部80F包括用于限制各电容器90的移动的限制壁部。
具体说,在两侧壁81之间形成前壁85、分隔壁87和后壁86(它们相当于限制壁部)。也就是说,前壁85、分隔壁87和后壁86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使两侧壁81彼此一体地连接。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延伸方向,从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前端部71a侧(从汇流条基板20侧)依次配置前壁85、分隔壁87和后壁86。两侧壁81、前壁85、分隔壁87和后壁86限定出用于限制电容器90的移动的限制壁部。
在保护部80F的前部(即保护部80F的更靠近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前端部71a的部分)形成空间部88。也就是说,空间部88由两侧壁81、前壁85、分隔壁87和底壁82围成。空间部88沿朝向电源连接端子71F的一个端部71h的方向打开。
此外,在保护部80F的后部(即保护部80F的更靠近基部50的部分)形成空间部89。也就是说,空间部89由两侧壁81、分隔壁87、后壁86和底壁82围成。空间部89沿朝向电源连接端子71F的一个端部71h的方向打开。
在本实施例中,空间部88形成(设计)为在大小两个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已容纳在空间部88和89中的状态下,在空间部88的内壁面88a与大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的侧面91a之间提供微小间隙。相同地,空间部89形成(设计)为在大小两个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已容纳在空间部88和89中的状态下,在空间部89的内壁面89a与小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的侧面91a之间提供微小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在大小两个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已分别容纳于空间部88和89内、并且引线92已分别焊接至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凸部71d的状态下,向空间部88和89中(即向空间部88的内壁面88a与本体部91的侧面91a之间的间隙和空间部89的内壁面89a与本体部91的侧面91a之间的间隙中)注入液体树脂(未示出)。由此,电容器90得到固定。
优选的是,将在粘结后仍具有相对较高的弹性的硅系树脂用作上述液体树脂。通过使用这种硅系树脂来固定电容器90,在发生热收缩等时能够允许(抵消)树脂自身的变形,使得施加至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或引线92的固定部(焊接部)92a的应力能够得到缓解。因此,能够防止已粘结树脂发生开裂。此外,还能防止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和引线92发生破裂或损坏。此外,还能防止引线92的固定部(焊接部)92a发生损坏。
通过向空间部分88和89填充硅系树脂来固定电容器90,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和引线92以及各引线92的固定部(焊接部)92a。
在使用弹性相对较高的硅系树脂来固定电容器90的情况下,在振动生成时硅系树脂自身会发生变形。由于该变形,施加至各电容器90的应力能够如上所述地得到缓解。然而,如果硅系树脂量大,硅系树脂自身的变形量(程度)大,使得因硅系树脂自身变形引起的相对较大的应力被施加至电容器90。也就是说,当硅系树脂在空间部88或89中所占的百分比(份额)大时,会由于硅系树脂自身因振动等所生成的变形而向电容器90施加相对较大的应力。因此,在该情况下,硅系树脂自身由于振动所生成的变形会大幅影响电容器90。
因此,如图23所示,限定出空间部89的底壁82的部分做得比限定出空间部88的底壁81的部分厚。由此,空间部88的深度变得比空间部89的深。大电容器90被接收于空间部88中。小电容器90被接收在比空间部88窄的空间部89中。
因此,分离的容纳空间被赋予每个电容器90,而各分离的容纳空间的尺寸是基于电容器90的尺寸而设定的。因此,能够防止硅系树脂在空间部88或89内的百分比变大。因此,能够防止附接至电源连接端子71F的电容器90受到振动的影响。
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40F按如下方式制造。
首先,在模子内的预定位置设置三个信号连接端子72和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这时,已提前在各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中形成了凸部71d和槽部71e和71c。然后,向已设置有信号连接端子72和电源连接端子71F的模子中输入绝缘合成树脂(例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PS(聚苯硫醚树脂)、或PA(聚酰胺))。通过固结输入的合成树脂,电源连接端子71F、信号连接端子72和基部50由嵌件注塑形成。同时,壁部60和保护部80F由嵌件注塑形成。
其次,在形成于保护部80F处的空间部88或89内容纳(设置)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同时将电容器90的两根引线92分别放置到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的槽部71e中。
其次,将各引线92焊接至电源连接端子71F,使得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
最后,向保护部80F的空间部88和89中输入液体树脂,以使相应电容器90得到固定。由此,形成了连接器40F。
因此,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电子设备)1提供以下有益效果。
首先,在第五实施例中,各电容器90附接至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使得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因此,在本领域现有技术中作为死区而存在的空间(被夹持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之间的空间)能够根据本实施例被有效地用作用于电子部件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够使连接器40F小型化。由此,能够进一步使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1小型化。
具体说,由于电容器90使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彼此电连接,所以能够减少应该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0或汇流条基板20中的第一电子部件(例如电容器21)的数量。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在本领域其它技术中作为第一电子部件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0或汇流条基板20中的电子部件被安装成为第二电子部件。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0或汇流条基板20中的第一电子部件的数量变少,使得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能够进一步小型化。
换言之,根据本实施例,在使用尺寸与其它技术相同的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的情况下,能够安装在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1中的全体电子部件的数量(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的总数)能够增加。也就是说,能够在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电子设备)1中安装更多的电子部件,而不会使控制单元1大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凸部71d形成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每一个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1h处,而电容器90通过焊接而附接至凸部71d。由于电容器90的引线92是焊接至凸部71d,所以与将引线92放置于电源连接端子的直线地形成的宽度方向端部上的状态下焊接引线92的情况相比,能够以低焊接能量来进行焊接。因此,能够降低电能消耗,并且还能缩短焊接所需的时间。
此外,由于焊接是在凸部71d处进行的,所以与将引线92放置于电源连接端子的直线形成的宽度方向端部上的状态下焊接引线92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焊接时焊接材料的熔化量在各焊点间(各引线92间)发生变化。此外,由于焊接是在凸部71d处进行的,所以能够抑制熔化的焊接材料发生流动。由此,能够防止焊接强度在各焊点间(即各焊接部92a间)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焊接凸部71d,焊接时变得容易调节焊接材料的熔化量。因此,能够改善焊接的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引线92的前端部安装在槽部71e中。因此,各电容器90相对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定位在将两引线92放置于槽部71e中时已得到进行。也就是说,能够防止各电容器90的位置在焊接时发生偏移(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凸部71d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延伸方向位于基部50附近。也就是说,电容器90是在邻近基部50而远离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的位置处附接至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因此,通过在远离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的位置处附接电容器90,能够在连接器40F的入口侧阻挡试图从外部区域进入壳体30的噪音和静电。因此,能够抑制发生从外部区域起源的噪音或静电经由存在于基部50与电路板(印刷电路板10、汇流条基板20)之间的空气传播从而影响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向基部50和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用于保护电容器90的保护部80F。因此,通过设置保护部80F,能够防止因振动生成的载荷施被加至各电容器90的固定部(焊接部)92a。因此,能够防止在电容器90与电源连接端子71F之间发生电导通不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80F骑跨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另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两侧壁81和81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和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另一个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部71i发生接触。因此,保护部80F形成为围绕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因此,能够在电容器90的安装区域抑制电源连接端子71F的振动。能够进一步防止电容器90与电源连接端子71F之间的传导被阻挡。
此外,电容器90附接至焊接于汇流条基板20的平板状电源连接端子71F。也就是说,电容器90附接至不易受振动影响的电源连接端子71F。因此,能够防止各电容器(第二电子部件)90受到振动的影响。因此,能够防止因电容器90的振动而向固定部(焊接部)92a施加载荷。因此,能够抑制电容器90与电源连接端子71F之间的电导通不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向保护部80F设置限制壁部,而基于各电容器90的尺寸来形成空间部88和89。由此,被接收在空间部88和89中的相应电容器90的移动受到空间部88和89的内壁面88a和89a的约束或限制。
由于向保护部80F设置了用于限制各电容器90的移动的限制壁部,所以能够抑制各电容器90的固定部(焊接部)92a受到振动影响。因此,获得了能够抑制在各电容器90的固定部(焊接部)92a处发生电导通不良的、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电子设备)1。
在上述日本专利申请9-035820号公报的技术中,形成在安装于连接器部分中的电路板中的电路图案连接至同轴线缆的导线。因此,当同轴线缆振动时,存在如下风险,即该振动影响电路板与导线之间的连接点,使得该连接点造成电导通不良。相反,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能够除掉这种风险。
<第六实施例>
现在将参考图24和25来描述第六实施例的连接器40G。
第六实施例的连接器40G的结构基本类似于第五实施例。在第六实施例中,连接器40G包括多个连接端子70、和基部50。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与印刷电路板10和汇流条基板20电连接。基部50保持所述多个连接端子70,并,附接至壳体30。
各电容器90附接至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由此,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经由电容器90彼此电连接。
向基部50和所述一对电源连接端子71F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用于保护电容器90的保护部80G。
保护部80G包括用于限制各电容器90的移动的限制壁部。
具体说,在两侧壁81之间形成前壁85、分隔壁87和后壁86。也就是说,前壁85、分隔壁87和后壁86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使两侧壁81彼此一体地连接。相对于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延伸方向,从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前端部71a侧(从汇流条基板20侧)依次配置前壁85、分隔壁87和后壁86。两侧壁81、前壁85、分隔壁87和后壁86限定出用于限制电容器90的移动的限制壁部。
在保护部80G的前部(即保护部80G的更靠近电源连接端子71F的前端部71a的部分)形成空间部88。也就是说,空间部88由两侧壁81、前壁85、分隔壁87和底壁82围成。空间部88沿朝向电源连接端子71F的一个端部71h的方向(即沿电源连接端子71F的与信号连接端子72相反的宽度方向)打开。
此外,在保护部80G的后部(即保护部80G的更靠近基部50的部分)形成空间部89。也就是说,空间部89由两侧壁81、分隔壁87、后壁86和底壁82围成。空间部89沿朝向电源连接端子71F的一个端部71h的方向打开。
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该第六实施例中,如图24和25所示,限制壁部经由弹簧100(偏压构件)支持电容器90。
具体说,板状弹簧100由嵌件注塑形成,以从四个内壁面88a(即从两侧壁81、前壁85和分隔壁87的四个内表面)朝空间部88的中心突出。相同地,板状弹簧100由嵌件注塑形成,以从四个内壁面89a(即从两侧壁81、分隔壁87和后壁86的四个内表面)朝空间部89的中心突出。
然后,当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放置于空间部88或89中时,本体部91的沿图24所示截面中的纵向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91a被弹簧100支持,以沿纵向方向被夹持在弹簧100之间。同时,本体部91的沿垂直于图24所示截面中的纵向方向的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91a被弹簧100支持,以沿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方向被夹持在弹簧100之间。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各电容器90的本体部91通过按压装配而***到空间部88或89中,从而使电容器90得到固定。
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该示例中,本体部91的四个周缘侧面91a与弹簧100发生接触,以被弹簧100按压。然而,根据第六实施例,也可只有两个彼此相对的侧面91a(即沿纵向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91a或者沿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侧面91a)被弹簧(偏压构件)100夹持和支持。
根据第六实施例,同样能获得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类似的操作和效果。
此外,根据第六实施例,由于限制壁部经由弹簧(偏压构件)100支持电容器90,所以不必输入液体树脂。因此,能够轻松地制造连接器40G。
虽然以上参考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教导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型和变更。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电子设备例示的是电动力转向***的控制单元。然而,本发明也适用于除电动力转向***外的各种***(例如制动器控制单元等全体车辆控制单元)。此外,本发明也适用于除车辆控制单元外的各种***。
此外,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变型例的凸部也能应用于上述第二至第六实施例。
此外,在第五实施例中,是向容纳第二电子部件(电容器)的空间部中输入液体树脂。然而,根据本发明,也可通过静按压装配(static press fitting)向空间部中***第二电子部件。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给出的电容器(第二电子部件)的数量以及各电容器的尺寸仅为一个示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示例数量和尺寸。
此外,在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中,向连接端子附接的是大小两个电容器(第二电子部件)。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电容器的数量和各电容器的尺寸并不局限于此。即使在向连接端子附接一个电容器或三个或三个以上电容器的情况下,也可根据电容器的数量来设置限制壁部以形成空间部。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根据相应电容器的尺寸,来恰当地设定各空间部的尺寸。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第二电子部件例示的是电容器。然而,本发明的第二电子部件并不局限于电容器。例如线圈、电阻器、继电器和二极管等其它电子部件也能用作本发明的第二电子部件。或者,也可将多种电子部件用作本发明的第二电子部件。例如,可将电容器与电阻器组合而成的R-C电路(阻容电路)用作本发明的第二电子部件。此外,也可通过组合电容器与线圈来构成C-L电路。
此外,根据本发明,也可将通过在小电路板上配置电子部件而形成的子电路用作本发明的第二电子部件。在该情况下,可在向主电路板供给电动力和信号前,通过子电路去除噪音或进行信号处理。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电子部件(电容器)附接至的是电源连接端子。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就是说,第二电子部件(例如电容器、电阻器、等等)也可附接至信号连接端子。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将电阻器附接至信号连接端子,能够通过电阻器修正平稳(光滑)的信号。
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16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0-059502和2010年3月16日提交的No.2010-059513。这些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5)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30);
安装在壳体(30)中的电路板(10、20);
附接至壳体(30)的基部(50);
连接器(40、40A-40G),
其中,
所述电路板(10、20)与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电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附接有电子部件(90)以经由所述电子部件(90)使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彼此电连接,并且
所述基部(50)保持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
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中的每一个在从所述基部(50)到一连接部(71f)的范围的区域中形成有凸部(71d、71dA、71dD),其中所述连接部(71f)是所述电路板(10、20)与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之间的连接部,并且
所述凸部(71d、71dA、71dD)形成有槽部(71e),所述电子部件(90)的引线附接到所述槽部(71e)中从而附接至所述连接端子(70、71、71A-71F、7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连接器(40、40A-40G)还包括保护所述电子部件(90)的保护部(80、80A-80G),并且
所述保护部(80、80A-80G)与所述基部(50)和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连接端子(70、71、71A-71F、72)包括一对板状连接端子(71、71A-71F),
所述电子部件(90)附接至所述一对板状连接端子(71、71A-71F)中的每一个的相对于所述板状连接端子(71、71A-71F)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71i),并且
所述保护部(80、80A-80G)骑跨所述一对板状连接端子(71、71A-71F)中的一个的所述一个端部(71i)与所述一对板状连接端子(71、71A-71F)中的另一个的所述一个端部(71i)之间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保护部(80、80A-80G)包括构造成限制所述电子部件(90)的移动的限制壁部(81、85、86、8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限制壁部(81、85、86、87)经由偏压构件(100)支持所述电子部件(90)。
CN201110047341.0A 2010-03-16 2011-02-28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2196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9502/10 2010-03-16
JP2010059502A JP5174071B2 (ja) 2010-03-16 2010-03-16 電子機器装置
JP2010059513A JP5171866B2 (ja) 2010-03-16 2010-03-16 電子機器装置
JP059513/10 2010-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6703A CN102196703A (zh) 2011-09-21
CN102196703B true CN102196703B (zh) 2015-10-14

Family

ID=44585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7341.0A Active CN102196703B (zh) 2010-03-16 2011-02-2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30759B2 (zh)
CN (1) CN102196703B (zh)
DE (1) DE1020110055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9643B2 (ja) 2013-05-22 2017-05-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用積層コンデンサ
JP5936782B2 (ja) 2013-10-04 2016-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
CN104684293B (zh) 2013-11-26 2017-10-27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外壳与绕线筒架
US20150177072A1 (en) * 2013-12-20 2015-06-25 Aktiebolaget Skf Infrared temperature magnet with rfid antenna
JP6696791B2 (ja) * 2016-02-17 2020-05-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コネクタ、接続コネクタ付き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及び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DE202016006578U1 (de) 2016-05-18 2017-03-14 Hans-Christoph Kaiser Druckniederhalter für Schriftgut mit integriertem Datenspeicher
DE102016110742A1 (de) * 2016-06-10 2017-12-14 Epcos Ag Filterbauelement zur Filterung eines Störsignals
DE202017105939U1 (de) * 2017-09-28 2019-01-08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Gehäuseformteil sowie elektronische Baugruppe
US10847909B2 (en) * 2019-02-21 2020-11-24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ata storage devices and connectors for same
JP7259455B2 (ja) * 2019-03-22 2023-04-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ス、コネクタ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エンジン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6732A (en) * 1988-08-05 1989-07-11 Emp Connectors, Inc. Transient suppression connector with filtering capability
US6906483B2 (en) * 2002-03-14 2005-06-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691420A (zh) * 2004-04-28 2005-11-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气接插件
CN101189764A (zh) * 2005-04-05 2008-05-28 莫列斯公司 电子部件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5820A (ja) 1995-07-24 1997-02-07 Taiyo Yuden Co Ltd 電子部品内蔵コネクター
JP2001196770A (ja) * 2000-01-12 2001-07-19 Omron Corp 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
JP4161074B2 (ja) * 2004-02-02 2008-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102404B2 (ja) * 2005-11-21 2008-06-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004364A (ja) * 2006-06-22 2008-01-10 Omron Corp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2010059502A (ja) 2008-09-04 2010-03-18 Takuo Kawahara 銅エッチング廃液の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2010059513A (ja) 2008-09-05 2010-03-18 Kaisui Kagaku Kenkyusho:Kk 電磁鋼板用絶縁被膜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6732A (en) * 1988-08-05 1989-07-11 Emp Connectors, Inc. Transient suppression connector with filtering capability
US6906483B2 (en) * 2002-03-14 2005-06-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691420A (zh) * 2004-04-28 2005-11-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气接插件
CN101189764A (zh) * 2005-04-05 2008-05-28 莫列斯公司 电子部件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30759B2 (en) 2013-09-10
DE102011005570A1 (de) 2011-09-22
US20110226524A1 (en) 2011-09-22
CN102196703A (zh)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6703B (zh) 电子设备
US10297998B2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US20140105767A1 (en) Power supply module
CN102448241B (zh) 布线构造体及包括其的接线盒
WO2013054727A1 (ja) 電源制御装置
JP6750416B2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11232905B2 (en) Capacitor
JP7122657B2 (ja) コンデンサ
EP3208902A1 (en) Controll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troller
JP6740836B2 (ja) 蓄電装置
JP2019016453A (ja) 回路装置
JP6537107B2 (ja) 電気接続箱
JP7213408B2 (ja) コンデンサ
US20190267191A1 (en) Capacitor
CN113853837A (zh) 电子控制装置
WO2019220911A1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
US11404212B2 (en) Capacitor
WO2022054729A1 (ja) コンデンサ
EP3833167B1 (en) Electronic control device
JP6338094B2 (ja) 電子基板の電気接続構造およ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JP7336640B2 (ja) コンデンサ
JP5784094B2 (ja) 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搭載方法
JP2019518217A (ja) センサ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187103B2 (ja) 電気接続箱
JP2014086253A (ja) 電力供給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9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