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22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422B
CN102193422B CN201110051380.8A CN201110051380A CN102193422B CN 102193422 B CN102193422 B CN 102193422B CN 201110051380 A CN201110051380 A CN 201110051380A CN 102193422 B CN102193422 B CN 1021934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slewing rollers
intermediate transfer
imaging device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13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422A (zh
Inventor
山本真路
吉田康美
深坂敏宽
松本直
平塚崇
早乙女纯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controlling drive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部件;可旋转带部件,用于携带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或者携带记录材料,所述记录材料携带有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可旋转支撑辊,用于拉伸所述带部件;转向辊,用于拉伸所述带部件,并且通过倾斜动作沿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带部件;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关于宽度方向的所述带部件的位置;第一控制装置,用于响应所述检测装置的输出,控制所述转向辊的倾斜动作的量,以控制沿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带部件的力;和第二控制装置,用于响应所述检测装置的输出,控制所述转向辊的倾斜动作的量,以沿宽度方向位移所述带部件。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倾斜其带转向辊以准确地定位其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成像设备。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具有带转向***的成像设备,该带转向***可控以防止带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的位置偏离(使所述位置偏离最小),所述位置偏离可归因于一个或多个带支撑辊的振动移动。
背景技术
这样的成像设备已投入实际应用,该成像设备被设计成当其带(中间转印带和/或记录介质承载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发生位置偏离时,该成像设备通过倾斜设备的带转向辊,动态校正带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的位置。此外,这样的成像设备也已投入实际应用,该成像设备具有可转向带,并且通过一对一地在多个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颜色不同的多个调色剂图像并把所述多个调色剂图像放在可转向带上,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全色图像(图1)。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8-129518公开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控制其倾斜其带转向辊的量(角度),以便抵消因当带转向辊被旋转时发生的带转向辊的振动移动,而使带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的位置偏离的量。更具体地说,就该成像设备来说,通过带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带的位置偏离的量,并且与检测的带的位置偏离量成比例地控制要使带转向辊倾斜的量(角度),以使带沿抵消该位置偏离的量的方向移动。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4-229353公开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以抵消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摇摆位置偏离的方式,控制其带驱动电动机,所述摇摆位置偏离的发生频率对应于带的旋转频率。
一般来说,如果带支撑辊的周面不平行于带支撑辊的轴线,那么带支撑辊摆动(wobble)(像用于研磨的研棒似的章动(nutate))。当带支撑辊旋转时,带支撑辊的这种摆动(章动)使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摇动(振动)(图4)。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这种位置偏离的量在几微米到10微米的范围内。换句话说,它很小,不过有时导致形成遭受颜色偏差的图像。
与可归因于带旋转的带偏移相比,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振动带偏移(它可归因于带支撑辊的摆动(章动))的出现间隔较短。于是,难以利用任何常规的转向控制对付后一种带偏移,因为常规的转向控制用于对付前一种带偏移。即,当转向辊将被倾斜的量变化时,使带横向偏移(即,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偏移)的速度与转向辊的角度的变化成比例地改变。从而,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偏离量被因转向辊的倾斜而使带横向偏移的速度的积分所抵消。不过到带的横向速度被积分时,带支撑辊将已旋转180°,于是,可归因于带支撑辊的振动带移动的方向将已反转。
作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可以增大带转向***的增益,以便增大带转向***的要使转向辊与带的位置偏离量成比例地倾斜的量。这种解决方案增大带转向***对带位置变化的响应。不过,它会干扰对带的蛇行运动的控制,于是使得难以使带收敛到预定位置。
因此,可向转向控制***提供一种沿与转向辊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与转向辊一起移动带的机构,以致可使带和转向辊能够一起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移动。不过,这种解决方案增大了带转向***(成像设备)的尺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与能够在带的位置偏离方面控制其带转向***的任何常规成像设备相比,该成像设备的归因于其带支撑辊的其带的快速、振动的位置偏离量较小,并且尺寸明显较小。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部件;可旋转的带部件,用于携带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或者携带记录材料,所述记录材料携带有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可旋转的支撑辊,用于拉伸所述带部件;转向辊,用于拉伸所述带部件,并且通过倾斜动作沿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带部件;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关于宽度方向的所述带部件的位置;第一控制装置,用于响应所述检测装置的输出,控制所述转向辊的倾斜动作量,以控制沿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带部件的力;和第二控制装置,用于响应所述检测装置的输出,控制所述转向辊的倾斜动作量,以沿宽度方向位移所述带部件。
当结合附图考虑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下述说明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带转向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带边缘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移动的示图,所述移动直接由带转向辊的倾斜引起。
图5是比较性的带偏移控制***的第一例子的方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比较性的控制***的第一例子的增益的频率特性的示图。
图7是用于说明比较性的控制***的第一例子的对于干扰的灵敏度系数的频率特性的示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的方框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控制器的增益的频率特性的示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由比较性的带偏移控制***的第一例子检测的带偏移量的频率分析结果的示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比较性的带偏移控制***的第一例子的频率分析结果的示图(图10)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由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检测的带偏移量的频率分析结果的示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比较性的成像设备的第二例子的结构的示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由比较性的带控制***的第二例子测量的带偏移量的频率分析的示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的方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的示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的方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适用于除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之外的成像设备,只要这些成像设备是这样构成的,即,使得这些成像设备的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移动(所述移动直接由这些成像设备的带转向辊的倾斜引起)被控制,即使这些成像设备在结构上部分或者完全地不同于下述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
换句话说,本发明适用于采用可转向带的任何成像设备,而不管所述设备是串列式还是单鼓式,以及所述设备是中间转印式还是直接转印式。此外,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下述说明中,只说明了普通成像设备的对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和转印来说必不可少的那些部分。不过,本发明也适用于除下述实施例中的那些成像设备之外的成像设备。即,本发明还适用于各种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多功能成像设备等等,它们是类似于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成像设备、附加设备和框架等的组合。
<成像设备>
图1是用于说明成像设备1的结构的示图。参见图1,成像设备1是串列式全色打印机。成像设备1还是中间转印式成像设备。它具有中间转印带31,分别用于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单色调色剂图像的成像部分20Y、20M、20C和20K。成像部分20在中间转印带31附近,沿带31的移动方向相互对齐。
在成像部分20Y中,黄色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21Y上,并被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在成像部分20M中,品红色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21M上,并以被层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的方式被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在成像部分20C中,青色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21C上,并以被层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黄色和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的方式被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在成像部分20K中,黑色调色剂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21K上,并以被层叠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图像上的方式被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
中间转印带31上的颜色不同的分层的四个单色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并被一起转印(二次转印)到在二次转印部分T2中的记录介质片材P上。在将分层的四个单色图像,即,由颜色不同的四个单色调色剂图像组成的全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片材P上之后,利用中间转印带31形成的曲率,使片材P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并将片材P送入定影设备27中。定影设备27通过加热和加压,把片材P上的分层的四个单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片材P的表面。之后,从成像设备1排出片材P。
尽管成像设备20Y、20M、20C和20K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使用分别利用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的显影设备24Y、24M、24C和24K,但是成像设备20Y、20M、20C和20K在结构上实质上相同。于是,下面只说明黄色成像部分20Y,因为其它成像部分20M、20C和20K的说明与黄色成像部分20Y的说明相同,除了必须分别用M、C和K代替的结构组件的附图标记的后缀Y之外。
成像部分20Y具有感光鼓21Y。它还具有在感光鼓21Y的周面附近的电晕式带电装置22Y、曝光设备23Y、显影设备24Y、一次转印辊25Y和鼓清洁设备(未示出)。
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例子的感光鼓21Y具有可带负电的感光表面层。感光鼓21Y以300mm/sec的处理速度沿箭头R1指示的方向旋转。电晕式带电装置22Y通过使带电电粒子放电(电晕),使感光鼓21Y的周面带负电到预定电平(预曝光电位电平VD)。曝光设备23Y通过用它投射到其旋转反射镜上的激光束来扫描感光鼓21Y的周面的带电部分,同时按照通过显影黄色单色图像的数据而获得的成像数据来调制(打开和关闭)激光束,把静电图像写在感光鼓21Y的周面上,所述黄色单色图像的数据是通过把要形成的图像分成单色图像而获得的。
显影设备24Y使由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带电,并通过使带电的双组分显影剂被承载在显影套筒24s的周面上,把带电的双组分显影剂传送到在其显影套筒24s的周面和感光鼓21Y的周面之间的界面。对显影套筒24s施加作为DC电压和AC电压的组合的振荡电压,从而通过曝光,使显影套筒24s的周面上的带负电的非磁性调色剂转印到相对于带负电的调色剂的电位电平带正电的感光鼓21Y的周面的曝光部分上。即,感光鼓21Y的周面上的静电图像被反转地显影。
一次转印辊25Y通过压紧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1形成的环),形成中间转印带31的外表面和感光鼓21Y的周面之间的一次转印部分T1。当对一次转印辊25Y施加正电压时,在感光鼓21Y的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鼓清洁设备通过用其清洁刀片摩擦感光鼓21Y的周面,回收在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1Y的周面上的调色剂(转印残余调色剂)。
二次转印辊37通过使其被放置为与由带支撑辊36从带环的内侧支撑的那部分中间转印带31接触,而构成二次转印部分T2。记录片材盒44保存多个记录介质片材P。在使盒44中的每个记录介质片材P与盒44中的剩余记录介质片材P分离的同时,通过分离辊43把所述每个记录介质片材P送入成像设备1的主要组件中。随后,所述记录介质片材P被送到一对配准辊28,所述一对配准辊28抓住片材P,同时保持静止,并使片材P处于准备就绪状态。随后,所述一对配准辊28以使得片材P和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时到达二次转印部分T2的定时来松开片材P。
在使中间转印带31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即,颜色不同的分层的四个单色调色剂图像)和记录介质片材P在中间转印带31和二次转印辊37之间保持被压紧在一起的状态下传送经过二次转印部分T2的同时,对二次转印辊37施加正DC电压,从而全色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31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片材P上。至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转印残余调色剂),即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未被转印到片材P上的调色剂,其被带清洁设备39回收。
<带单元>
采用环形带的成像设备需要在驱动带的同时,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校正带的位置。即,它需要摆脱其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快速的摇摆移动,蛇行运动等)。在驱动带的同时发生的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可归因于带驱动机构的不精确,带本身的结构不精确,带性质的变化,当记录介质开始接触带的时候发生的振动,施加于带的各种外力,和类似因素。此外,使带在位置上偏离的量受这些因素的量和程度的影响。带的位置偏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支撑带的辊不相互平行而产生沿与带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作用于带的力。
有各种已知方法来校正成像设备的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这些方法之一是检测带在其宽度方向方面的位置,按照检测的带位置来控制带转向辊要倾斜的量。
就成像设备1来说,它具有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31的横向边缘之一的位置的带边缘传感器38A,和能够调整其要倾斜的量(角度)的带转向辊35。成像设备1被控制,以使得动态调整带转向辊35要倾斜的量(角度),从而正确地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定位中间转印带。
带单元30由中间转印带31和一组四个辊组成,更具体地说,所述一组四个辊是驱动辊34、转印面形成辊32A、转印面形成辊32B、带转向辊35(下面将简称为转向辊35)、和支撑中间转印带31并使之保持拉伸的带支撑辊36。中间转印带31以300mm/sec的处理速度沿箭头R2所示的方向由驱动辊34旋转。成像设备的主要组件被构成为使得带单元30连同上面提及的一次转印辊25(25Y、25M、25C和25K)一起能够被替换。
转向辊35被布置成与驱动辊34相对,在转向辊35和驱动辊34之间存在一次转印面53。当它由于受驱动辊34驱动而沿箭头R2的方向旋转时,它沿箭头X1-X2指示的方向移动一次转印面53的给定点,所述驱动辊34由带驱动电动机40驱动。一次转印面53由转印面形成辊32A(它在转向辊35附近)和转印面形成辊32B(它在驱动辊34附近)保持平坦。此外,带单元30具有一对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带边缘传感器38B在驱动辊34侧的转印面形成辊32B附近,并且在一次转印面53的上游侧检测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量。带边缘传感器38A在转向辊35侧的转印面形成辊32A附近,在一次转印面53的下游侧,检测带的位置偏离量。
<转向机构>
图2是用于说明带转向机构33(下面将简称为转向机构33)的结构的示图。参见图2,转向机构可以按照使转向辊35的前端沿着箭头Z指示的方向移动以控制中间转印带31沿其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速度的方式,倾斜转向辊35。
转向辊35在其长度方向两端处由一对承座(bearing)107(保持器)一对一地支撑,所述一对承座107垂直于记录介质(纸)的表面,并且相互平行。从而,转向辊35可旋转。转向机构还具有一对滑动器105。承座107(保持器)和滑动器105被附接到转向臂101,在每个承座107和对应的转向臂101之间,以及在每个滑动器105和对应的转向臂101之间存在滑轨106。从而,承座107和滑动器105在由滑轨106导引的同时,能够沿转向臂101移动。
滑轨106的一端被固定地附接到承座107(保持器)和滑动器105,滑轨106的另一端被固定地附接到转向臂101。
带单元30还具有压缩弹簧42,压缩弹簧42的一端被附接到滑动器105,另一端被附接到转向臂101。压缩弹簧42使滑动器105和承座107(保持器)沿箭头T指示的方向被压紧。从而,承座107在沿被使得沿箭头T的方向在转向臂101上滑动的同时,使转向辊35保持压紧在中间转印带31的内表面上。从而,中间转印带31具有张力。换句话说,转向辊35兼任向中间转印带31提供预定量的张力的张紧辊。即,使在由中间转印带31形成的环内的转向辊35在其长度方向端部处保持向带环外侧压紧,从而向中间转印带31提供预定量的张力。
转向机构的前侧和后侧在结构上类似,因为都由滑轨106、承座保持器107、滑动器105、转向臂101和压缩弹簧42组成。不过,虽然后转向臂(未示出)被固定地附接到带单元30的框架,不过转向臂101,或者说前转向臂被附接到带单元30的框架,以使得它能够摇摆地围绕轴104旋转移动。于是,通过好像后承座保持器(未示出)是前转向辊35的旋转中心那样,旋转地(实质上垂直地)移动承座保持器107,能够使转向辊35倾斜。
转向***还具有用于摇摆地围绕轴104旋转地移动转向臂101(前转向臂)的凸轮随动件102。凸轮随动件102在转向臂101的远离转向辊35的对侧,并围绕它自己的轴装配。此外,转向***具有凸轮103,凸轮103与凸轮随动件102接触,并由固定地附接到带单元30的框架上的转向电动机41旋转。
当转向电动机41沿箭头A指示的方向旋转凸轮103时,使转向臂101沿这样的方向绕轴104旋转,以使得转向臂101的凸轮随动件侧沿箭头C指示的方向移动。从而,远离凸轮随动件102的转向辊35的对端沿箭头E指示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转向辊35沿降低其前端的方向倾斜。从而,沿箭头R2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受到使带以与转向辊35被倾斜的量(角度)成比例的速度向后偏移的力。
另一方面,当转向电动机41沿箭头B指示的方向旋转凸轮103时,转向臂101绕轴104沿这样的方向旋转,以使得转向臂101的凸轮随动件侧沿箭头D指示的方向移动。从而,远离凸轮随动件102的转向辊35的对端沿箭头F指示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使转向辊35沿升高其前端的方向倾斜。从而,沿箭头R2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31受到使带以与转向辊35倾斜的量(角度)成比例的速度向前偏移的力。
顺便提及,成像设备1被构成为使得转向辊35兼任向中间转印带31提供张力的构件。不过,成像设备可以被构成为使得向中间转印带31提供张力的带支撑辊不同于使中间转印带31转向的带支撑辊。
此外,成像设备1被构成为使得好像后承座保持器(未示出)是前承座保持器107的旋转移动中心那样,垂直移动承座保持器107(前承座保持器)。不过,带转向***的后侧也可具有与前侧具有的转向辊倾斜机构类似的转向辊倾斜机构,以使得转向辊35能够倾斜,以升高其前端和后端任意之一。在转向***被构成为使得能够使转向辊倾斜以升高其前端和后端任意之一的情况下,可以使转向***的前侧和后侧在转向辊35的对应长度方向端部以摇摆方式移动的方向方面相反,并且在对应长度方向端部移动的量的绝对值方面相同,以使得转向辊35倾斜,好像转向辊35的长度方向中心是转向辊35的倾斜的旋转中心那样。
<带边缘传感器>
图3是用于说明带边缘传感器的示图。参见图3,带边缘传感器38A(38B)由带位移传感器153和把传感器153附接到其上的臂151组成。臂151可绕其轴心152旋转。臂151受到由拉簧154沿反时针方向对其施加的压力。于是,臂151的导向部分151a保持与中间转印带31的横向边缘之一接触。臂151的带边缘检测面151b面对带位移传感器153,面151b和传感器153之间存在距离d。从而,带边缘和导向部分151a之间的接触点的位置变化使臂151旋转移动,从而改变检测面151b和带位移传感器153之间的距离d。带位移传感器153输出电压,该电压的量反映距离d。即,当中间转印带31沿其宽度方向偏移时,带边缘和导向部分151a之间的接触点的位置改变。从而,带边缘传感器38A(38B)的输出电压与带位置的变化量成比例地改变。
带边缘传感器38A(38B)通过直接接触中间转印带31的横向边缘之一,直接检测带位移的量。于是,中间转印带31每旋转一圈时中间转印带31的横向边缘的给定点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移动的距离量的变化的模式表示检测的带位移量的误差量。于是,就成像设备1来说,为了使带边缘位置检测装置的可归因于带边缘的给定点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上述摆动移动的带位置检测误差降至最小,成像设备1被设计成获得开始带偏移控制操作时的带边缘的轮廓(形状)。随后,在实际控制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的同时,从指示以预定时间间隔检测的每个带位置的值中减去反映带边缘的轮廓的值,以便获得不受带形状(轮廓)的影响的带位移量。
顺便提及,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接触式带边缘传感器来检测带位移量。不过,代替接触式带边缘传感器,也可采用非接触式带边缘传感器,比如检测(读取)在带上画的标记、穿过带形成的孔等的传感器。
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偏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带单元30的一个或多个带支撑辊旋转的不精确性。更具体地说,除非例如带支撑辊之一的周面平行于辊的轴线,否则当辊旋转时,辊摆动(章动)(类似于用于研磨的研棒)。从而,中间转印带31以与支撑辊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沿其宽度方向摇摆(振动)。为了防止中间转印带31在转向辊35的周面和驱动辊34的周面上滑动,带单元30被构成为使得转向辊35和驱动辊34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1的接触角较大。于是,转向辊35和驱动辊34的旋转精确性显著影响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上述位置偏离。
在本发明的下述优选实施例中,使用由转向辊的倾斜而引起的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直接带位移(与转向辊的旋转无关地发生的带位移),来抵消以与辊32A和/或32B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由转印面形成辊32A和/或转印面形成辊32B的旋转引起的带位置偏离。
<利用由转向辊的倾斜引起的带的直接横向偏移来控制带的振动横向位移的方法>
图4是用于说明由转向辊35的倾斜引起的中间转印带31的直接横向偏移的示图。参见图4,当使转向辊35倾斜时,中间转印带31变得扭曲。从而,中间转印带31沿其宽度方向移动。更具体地说,如果沿箭头a指示的方向倾斜转向辊35,那么转向辊35的长度方向端部从位置e(初始位置)移动到位置e′,中间转印带31的对应边缘从位置d(初始位置)移动到位置d′。另一方面,如果沿箭头b指示的方向倾斜转向辊35,那么转向辊35的长度方向端部从位置e(初始位置)移动到位置e″,中间转印带31的上述带边缘从位置d(初始位置)移动到位置d″。
由转向辊35的倾斜引起的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移动(与转向辊35的旋转无关)导致当在转向辊35的倾斜之后转向辊35旋转时,整个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偏移。因转向辊35的倾斜而使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的量(与转向辊35的旋转无关)与转向辊35的半径和转向辊35倾斜的角度成比例。中间转印带31的直接宽度方向移动,即,由转向辊35的倾斜引起的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移动(与转向辊35的旋转无关)在响应速度方面比中间转印带31的间接宽度方向的移动快,即,所述中间转印带31的间接宽度方向的移动是在转向辊35的倾斜之后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由转向辊35的旋转引起的中间转印带31的移动,并且其表观速度是相对于转向辊35的角度的速度的积分。于是,能够利用通过倾斜转向辊35可立即引起的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上述直接移动,即时抵消以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发生的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振动移动。即,通过检测以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发生的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量,并把转向辊35要被倾斜的量(角度)设定成能够抵消以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发生的中间转印带31的检测的位置偏离量的值,能够使中间转印带31收敛到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的预定位置。
参见图3,控制部分1000通过根据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输出控制转向电动机41,来倾斜转向辊35,以使得中间转印带31保持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的预定位置。更具体地说,转向电动机41是脉冲电动机,控制部分1000由高速算术元件构成。从而,控制部分1000通过以电脉冲的形式输出基于输入数据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控制转向电动机41要旋转的方向和电动机41的旋转角。
位置偏离量计算部分1007每10msec对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输出数据取样,并根据带边缘轮廓数据校正所述数据。随后,它通过比较校正后的数据和带边缘的目标位置,计算位置偏离量。
第一控制器1001通过以相对于带31的位置偏离量来说增益较低的方式控制转向电动机41,使中间转印带31摆脱蛇行运动,即,低频率发生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可被视为第一控制器1001的一种典型器件是PID控制器等,并根据通过对因转向辊35的倾斜和旋转而使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移动的速度进行积分而获得的值,校正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
第二控制器1003通过以较大的增益控制转向电动机41,校正以特定的较高频率发生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即,可归因于带支撑辊的摆动的位置偏离。更具体地说,第二控制器1003通过利用因转向辊35的倾斜而直接并且立即产生的中间转印带31和转向辊35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积分位移(图4),使中间转印带31沿着与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朝着预定位置移动。
控制部分1000根据通过简单地相加转向辊35将由第一控制器1001控制的量(角度)、和转向辊35将由第二控制器1003控制的量(角度)而获得的值,控制转向电动机41。由第二控制器1003响应检测到的中间转印带31的给定位置偏离量而设为将使转向辊35倾斜的量(角度)的值远远大于由第一控制器1001响应检测到的中间转印带31的相同位置偏离量而设为将使转向辊35倾斜的量(角度)的值。不过,以特定频率发生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量很小,不大于10μm,并且由第二控制器1003作为将使转向辊35倾斜的量(角度)而输出的值以短时间间隔(高频率)交替地变为正值和负值。于是,第二控制器1003通过倾斜转向辊35而使中间转印带31移动的量,即,第二控制器1003通过倾斜转向辊35而使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移动的速度的积分,并不算是很大的值。
第一控制器1001在使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横向移动的速度(包括在第二控制器1003的控制之后残余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方面,控制中间转印带31,以使中间转印带31在其宽度方向方面的位置逐渐收敛到预定点。换句话说,第二控制器1003进行的控制的时间间隔短。于是,与时间间隔较长的第一控制器1001的控制同时地进行第二控制器1003的控制不会引起不稳定性。
<比较的带偏移控制***1>
图5是比较性的带偏移控制***的第一例子的方框图。图6是用于说明比较性的带偏移控制***的第一例子的增益的频率特性的示图。图7是用于说明比较性的带偏移控制***的第一例子的干扰灵敏度系数的频率特性的示图。
参见图5,在第一比较性的带偏移控制***中,第一控制器1001控制对象1002(中间转印带31)。在第一控制器1001和对象1002之间发生的干扰b1是例如转向机构(图2中的33)的机械间隙(play)。在对象1002开始移动之后发生的干扰b2直接影响中间转印带31的横向偏移。干扰b2的例子是由带支撑辊的摆动引起的中间转印带31沿与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位置偏离。即,这是本发明打算解决的问题之一。干扰b3是由带边缘传感器38A读取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的误差。干扰b3的典型例子是电噪声、上述带边缘轮廓的误差等等。
图6是表示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的频率和增益之间的关系的波德(Bode)图,表示控制对象1002(中间转印带31)的偏移的频率特性。输入是转向辊35倾斜的量(角度),输出是因转向辊35的倾斜而使中间转印带31移动的量。从图6可看出,在低频范围中的增益的量大于在高频范围中的增益的量。不过,在从低频范围过渡到高频范围期间,增益稍微增大。
在低频范围中增益的量更大的原因在于因转向辊35的倾斜而使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移的速度被积分。另一方面,在高频侧出现的微小增益可归因于由转向辊35的倾斜(与转向辊35的旋转无关)引起的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图7中表示的是当不具有微分功能的PI控制器件被用作第一控制器1001时,在干扰b2的出现和输出y之间的时期中发生的增益的特性(干扰灵敏度系数)。即,图7表示增益与驱动辊的旋转频率、转向辊的旋转频率和转印面形成辊的旋转频率之间的关系,即,干扰b2对输出y的影响。
参见图7,频率越高,干扰灵敏度系数越接近于0dB。这意味着频率越高,由干扰b2产生的信号在影响输出y的同时,其振幅衰减量越小。于是,第一控制器1001能够以频率越低,影响越小的方式,降低由干扰b2产生的信号的影响。
下面参见图6,另一方面,控制对象1002的增益特性包括由带的扭曲引起的带偏移。从而,在高频一侧,增益较大。于是,图7中所示的干扰灵敏度系数在高频侧的增益稍低,不是能够令人满意地抑制干扰b2的量。即,第一控制器1001抵消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的响应速度过慢,该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以与带支撑旋转部件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由干扰b2引起。
顺便提及,被认为对降低干扰灵敏度系数的增益来说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增大第一控制器1001在高频范围中的增益。例如,可以使用PID控制器作为第一控制器1001,以便增大第一控制器1001的微分项。不过,这种方法增大中间转印带31横向偏移的速度,于是,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读取误差b3被放大,这使带转向***不稳定。从而,不会影响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边缘读取性能的控制和结构的组合是必需的。
从而,在本发明的下述优选实施例中,关注了带支撑旋转部件的摆动(它是干扰b2的主要原因)的频率已知的事实。从而,通过与第一控制器1001并联地连接能够仅仅抑制频率特定的干扰b2的第二控制器1003,降低干扰b2的影响。
<实施例1>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的方框图。图9是关于第二控制器1003的增益和频率之间的关系,说明第二控制器1003的示图。图10(a)和10(b)是表示在由第一比较性的转向***(带单元)执行的带偏移控制中测量的带偏移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的曲线图。图11(a)和11(b)分别是图10(a)和10(b)的曲线图中用拉长的虚线圆围绕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2(a)和12(b)是用于说明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期间测量的带偏移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的曲线图。
参见图8及图3,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关注了干扰峰值,其频率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即,主要目的是消除该干扰的影响。更具体地说,利用第二控制器1003,使成像设备1的可归因于在转向辊35附近的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摆动(章动)的颜色偏差降至最小。为了利用反馈处理使干扰b2的影响降至最小,与第一控制器1001并联地连接第二控制器1003。
接下来参见图9,第一控制器1001根据下面的数学等式,进行通常的PI控制的计算:
C=Kp+Kix(1/(Z-1))
这里,Kp代表比例增益,Ki代表积分增益。Z表示“前进到下一取样步骤”。C代表离散数字PI控制器件的传递系数。
另一方面,第二控制器1003用作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在波德图中的特定频率范围中其增益更大。假定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为f(Hz),取样时间的长度为t秒,如果第二控制器1003的增益在与f(Hz)相同的频率达到峰值,那么其增益为K的滤波器的传递系数可用下述等式的形式表示:
Cpeak = K z 2 - 2 &CenterDot; cos ( 2 &CenterDot; &pi; &CenterDot; f &CenterDot; t ) &CenterDot; z + 1 . . . ( 1 )
等式(1)的分母是用于从在三个连续取样周期期间获得的振幅中提取其频率为f的干扰的振幅的公式。
顺便提及,转向***控制器可以具有多个第二控制器1003,所述多个第二控制器1003在频率方面一对一地与多个带支撑辊相同,并且与第一控制器1001并联连接,以使得能够单独抵消循环干扰,即,多个带支撑辊中的每个带支撑辊的摆动(章动)的影响(使之降至最小)。
接下来参见图1,作为第二控制器1003的控制对象的成像设备1的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是利用下述方法确定的。
首先,成像设备1的中间转印带31被旋转,同时用图5中所示的比较性的带偏移控制方法的第一例子控制其横向偏移。即,在通过反馈回路发送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输出的同时,控制将使转向辊35倾斜的量(角度)。带偏移量是利用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两者测量的,不过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只兼容具有单个转向辊(35)的带单元。
随后,对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获得的数据,即,带偏移量进行频率分析。即,获得在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处的带偏移的振幅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带单元的特性。
参见图10(a),由作为下游传感器的带边缘传感器38A获得的带偏移数据是:驱动辊34的旋转频率;转向辊35的旋转频率;和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其与可归因于带支撑旋转部件的干扰b2的峰值化频率对应。结果,发现第一控制器1001不能独自令人满意地消除其峰值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干扰的影响。
随后参见图10(b),在由带边缘传感器38B(即,上游传感器)获得的带偏移数据的情况下,在其频率对应于转向辊35的旋转频率的峰值方面,干扰的影响较小。不过,其频率对应于驱动辊34和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的干扰的影响的峰值被检测为干扰b2。
图11是图10的用虚线围绕的部分的放大图,表示在带偏移的振幅方面的干扰的特性。参见图11(a),就可归因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摆动(章动)的偏移的振幅来说,由带边缘传感器38A(即,下游传感器)检测的带边缘偏移较大。另一方面,如图11(b)中所示,就可归因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摆动(章动)的偏移的振幅来说,由带边缘传感器38B(即,上游传感器)检测的带边缘偏移较小。
下面参考图8,通过布置具有用上面给出的数学等式(1)表示的传递函数特性的与第一控制器1001并联连接的第二控制器1003,调整增益。随后,在通过反馈回路把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输出反馈给第二控制器1003的同时,控制要使转向辊35倾斜的量。在进行控制的同时,用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测量关于带偏移的数据。
随后,对带边缘传感器38A和38B获得的数据(即,带偏移量)进行频率分析。即,获得在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处的带偏移的振幅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带单元的特性。
参见图12(a),由作为下游传感器的带边缘传感器38A获得的带偏移数据是:驱动辊34的旋转频率;转向辊35的旋转频率;和与可归因于带支撑旋转部件的干扰b2的峰值化频率对应的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如在比较性的控制的第一例子的情况中一样。结果发现就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控制来说,由于增加了第二控制器1003,令人满意地抑制了其峰值的频率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干扰的影响。
从图11和12之间的比较显见,与比较性控制的第一例子相比,第一实施例中的控制显著降低了由带边缘传感器38B检测的带偏移的振幅与由带边缘传感器38A检测的带偏移的振幅之间的差的量。
上述结果的原因如下:当转向辊35被倾斜预定量(角度)时发生的中间转印带31的直接宽度方向移动量在转向辊35附近较大;离转向辊35越远,所述移动量越小。于是,与在带边缘传感器38B(即,上游传感器)的位置相比,在转向辊35附近的带边缘传感器38A(即,下游传感器)的位置处,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量能够被减小的量更大。即,通过按照使中间转印带31摆脱在转向辊35附近发生的位置偏离,或者摆脱其频率对应于转向辊35的旋转频率的振动位置偏离的方式操作第二控制器1003,能够提高控制的效果。
此外,如果成像部分20Y、20M、20C和20K之中的相邻两个成像部分之间的间隔等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的倍数,那么即使一次转印面53周期性地平行于中间转印带31的移动方向偏移,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成像设备的颜色偏差量。即,在使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沿与带(31)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对齐,并与带(31)接触的情况下,期望多个图像承载部件中的相邻两个图像承载部件之间的间隔等于第一带支撑辊(32A)的周长的倍数。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装置(1003)按照使带被移动到预定位置的方式,利用通过倾斜转向辊35而使转向辊35和带一起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移动的移动量,来控制转向辊35。第一控制器1001控制转向辊35,以减小当使中间转印带31循环移动时中间转印带31相对于转向辊35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偏移的量。第二控制器1003控制转向辊35,以减小由于当转印面形成辊32A支撑中间转印带31的同时旋转时发生的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摆动(章动),而使中间转印带31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偏移的量。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器1003用作其增益在特定频率下达到峰值的滤波器,并与第一控制器1001并联连接。带转向***可以具有多个第二控制器1003,所述多个第二控制器1003用作其增益在与多个带支撑辊的旋转频率一一对应的特定频率下达到峰值的滤波器,并与第一控制器1001并联连接。借助这种安排,不仅能够消除可归因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摆动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使之降至最小),而且能够消除可归因于转向辊35、驱动辊34和/或带支撑辊36的摆动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使之降至最小)。
<比较的带偏移控制***2>
图13是用于说明比较性的成像设备的第二例子的结构的示图。图14是用于说明成像设备的第二比较例的带偏移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的示图。
参见图13,成像设备1E(比较性的成像设备的第二例子)的结构使得其驱动辊34兼任其转向辊。另外其张紧辊35J不能被倾斜,驱动辊34能够被与图2中所示的转向机构类似的转向机构转向。就该设备的带偏移控制方面来说,通过根据带边缘传感器38B(即,上游传感器)的输出控制转向电动机41来倾斜驱动辊34,使设备的中间转印带31收敛到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的预定位置。
参见图8,上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B的输出通过反馈回路被馈送到第一和第二控制器1001和1003。更具体地说,通过设计如上所述的成像设备1E,研究是否能够防止成像设备输出遭受颜色偏差的图像,所述颜色偏差可归因于其频率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干扰(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所述转印面形成辊32A在一次转印面53的远离驱动辊34的对侧。研究结果如下:对其带单元只具有一个转向机构的成像设备1E(即比较性的成像设备的第二例子)应用第一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并不能防止设备1E输出遭受颜色偏差的图像。
成像设备1E利用上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B检测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并通过根据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方面中间转印带31距离目标位置的位置偏离量而设定将使转向辊35倾斜的量(角度),使中间转印带31收敛到目标位置(使蛇行运动降至最小)。
重新参见图8,通过在经反馈回路把上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B的输出馈送回第一控制器1001的同时,控制将使驱动辊34倾斜的量(角度),使中间转印带31收敛到目标位置。此外,通过在经反馈回路把上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B的输出馈送回第二控制器1003的同时,控制将使驱动辊34倾斜的量(角度),消除其出现频率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干扰b2。参见图9,使第二控制器1003的频率特性对应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
带偏移数据由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测量。随后,关于带偏移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分析由上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A和下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B获得的带偏移数据,以获得在每个频率下在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的位置处测量的带偏移的振幅特性。图14是图10的其中外部干扰在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达到峰值的部分的放大图。
参见图14(b),与图11中所示的成像设备的第一比较性例子(只有控制器1001被用于控制)相比,以与转印面形成辊32B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在上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B的位置处出现的带偏离的振幅明显较小。不过,在下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A的位置处,难以降低其频率与转印面形成辊32B的旋转频率对应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
从图12和14之间的比较可看出,向比较性的成像设备的第二例子中增加第二控制器1003降低了该设备的在转向辊35附近的上游带边缘传感器38B处出现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的振幅,但是没有降低在下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A处的所述位置偏离的振幅。即,不同于第二实施例,一次转印面53的循环偏移并不平行于记录介质通道。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相比,比较性的成像设备的第二例子1E的中间转印带31在上游带边缘传感器38B的位置偏离量和在下游带边缘传感器38A的位置偏离量之间的差异更大,另外就颜色偏差而论,图像质量可能更差。
因此,期望第二控制器1003被用于控制以与转印面形成辊32B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出现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而不是以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出现的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
于是,只具有一个转向辊(35)的带单元需要具有另一个控制器,即,第二控制器1003,第二控制器1003用作其频率与在能够被倾斜以便使带转向的带支撑旋转部件附近的带支撑旋转部件的旋转频率相符的滤波器,如在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述。通过把放置在能够被倾斜以使带转向的带支撑旋转部件附近的带位置检测装置的输出馈送回如上述第二控制器1003的控制器,能够最有效地降低可归因于带支撑旋转部件的成像设备的带的位置偏离的干扰峰值,从而降低成像设备的颜色偏差。
在第一实施例中,注意了其出现频率与在转向辊35附近的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干扰的峰值。不过,本发明也适用于由转向辊35和/或其它带支撑旋转部件引起的并且在与所述辊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达到峰值的干扰。换句话说,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确保成像设备的带以与多个带支撑旋转部件中的每个带支撑旋转部件的旋转频率对应的频率,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振动偏离的量减小。换句话说,所述带偏移控制确保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遭受颜色偏差的图像的主要原因之一被消除。即,所述带偏移控制能够减小成像设备的颜色偏差。
<实施例2>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的方框图。以大增益控制转向电动机41以仅仅使成像设备的带的按特定的短时间间隔出现的位置偏离降至最小的第二控制器(1003)的结构不必局限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控制器1003的结构。即,能够响应其出现频率与带支撑旋转部件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带的位置偏离,以大增益产生输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不必局限于图8中所示的结构。在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用不同的结构代替图8中所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
参见图15,在第二实施例中,使能够产生具有任意频率的信号的频率信号发生器1005与第一控制器1001串联连接。频率信号发生器1005包含实现正反馈的延迟时间生成补偿器1004。即,通过把生成时间长度早L的前一信号增加到当前信号的值中,频率信号发生器1005能够生成其时间间隔为L的信号。顺便提及,用于消除高频噪声的低通滤波器可被置于延迟时间生成补偿器1004之后。
即,在第二实施例中,延迟时间生成补偿器1004被用作消除在控制对象1002被控制之后以频率L出现的干扰b2的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装置被构成为使得生成具有特定时间间隔的频率信号的重复控制补偿器串联连接到第一控制装置。
<实施例3>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图17是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的方框图。
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输出通过反馈回路,被馈送给第一和第二控制器1001和1003。不过,在第三优选实施例中,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输出通过反馈回路被馈送给第一控制器1001,带边缘传感器38B的输出通过反馈回路被馈送给第二控制器。即,在转向辊35附近的带边缘传感器38A的输出通过反馈回路被馈送给用于使蛇行运动(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缓慢摇摆移动)降至最小的第一控制器1001。
比较起来,通过反馈回路,第二控制器1003被馈送带边缘传感器38B的输出,该带边缘传感器38B在转印面形成辊32A附近并检测一次转印面53的横向边缘之一的位置。该布置校正成像设备的一次转印面53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使之降至最小),所述位置偏离的发生频率和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相同。
参见图16,成像设备1F(即,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具有均在一次转印面53的下游侧的带边缘传感器38B和38A。在带边缘传感器38A的上游侧的带边缘传感器38B被置于在邻近转印面形成辊32A的一次转印面53的上游边缘附近,而在带边缘传感器38B的下游侧的带边缘传感器38A被布置成与到转印面形成辊32A相比,更接近于转向辊35。
下面参考图17,其主要任务是使中间转印带31收敛到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预定位置的第一控制器1001根据由转向辊35附近的带边缘传感器38A获得的带位置数据,控制带转向***,而第二控制器1003被馈送由在带边缘传感器38A的上游侧的带边缘传感器38B获得的带位置数据。
此外,通过把第二控制器1003的输出信号的相位改变180°而获得的信号被增加到第一控制器1001的输出信号中。随后,组合被用于对控制对象1002进行控制。
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特有特征之一在于由于下述原因,第一控制器1001被馈送下游带边缘传感器38B的输出。即,带转向***被构成为使得与上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A相比更为远离转向辊35的上游的带边缘传感器38B被用于设定第一控制器1001使转向辊35倾斜的量(角度)的目标值,该带转向***在控制对象1001的控制方面响应速度较慢,于是在使中间转印带31收敛到预定位置方面不可靠。
期望其输出被馈送给第二控制器1003的传感器在引起振动(摇摆)干扰的辊(即控制目标)的附近。其原因在于把边缘传感器38放置在离引起振动(摇摆)干扰的辊距离大的位置会产生在干扰的出现与干扰效果的读出之间的大的延迟量,该延迟可能使第二控制器1003不能令人满意地降低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量。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带转向***是如上所述构成的,因此第二控制器1003被馈送由在引起所述干扰的辊附近的传感器获得的带偏移数据。换句话说,带偏移控制器被提供与辊的旋转频率的相位有关的更精确信息(数据),于是能够防止成像设备遭受可归因于所述循环干扰的其中间转印带(31)的位置偏离,于是避免输出遭受颜色偏差的图像,所述颜色偏差可归因于中间转印带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循环摇摆移动。此外,由在转向辊35附近的下游带边缘传感器38A获得的数据被第一控制器1001使用来使带收敛到目标位置。于是,就使带收敛到在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面的预定位置的控制而论,本实施例中的带转向***明显更稳定。
另外,在第三优选实施例中,带转向***具有在带移动方向方面,一对一地被布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两个带位置检测装置。此外,由这两个传感器之一获得的带位置数据被输入第一控制装置,由另一个传感器获得的数据被输入第二控制装置。此外,第一控制装置被馈送由更接近转向辊的检测装置获得的数据。
<实施例4>
在上面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一到第三优选实施例中,转向辊在带接触图像承载部件的区域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不过,本发明还适用于具有两个转向辊的成像设备(带转向***),所述两个转向辊一对一地位于带与图像承载部件接触的区域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0-233843公开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具有放置在中间转印带形成的环的内侧的第一和第二转向辊,以便在中间转印带相对于带的旋转方向的歪斜方面,对成像设备进行校正。
参见图1,第一转向辊(34)按照使带在上游带边缘传感器(38B)的位置被校正的方式对带进行转向,而第二转向辊(35)按照使带在下游带边缘传感器(38A)被进行位置校正的方式对带进行转向。
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的带转向***是所谓的双转向式。图18是本实施例中的带偏移控制序列的方框图。
首先,参见图18(a),下游带转向***具有第二控制器1003A。随后,参见图18(b),上游带转向***具有结构与第二控制器1003A不同的第二控制器1003B。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下游带边缘传感器38A获得的带偏移数据中,如图10(a)中所示,和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其出现频率与兼任第一转向辊的驱动辊34的旋转频率、第二转向辊35的旋转频率和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干扰的峰值被检测为可归因于带支撑旋转部件的干扰b2A。
此外,在上游带边缘传感器38B获得的带偏移数据中,其出现频率与兼任第一转向辊的驱动辊34的旋转频率和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干扰的峰值被检测为可归因于带支撑旋转部件的干扰b2B。
根据在第一带支撑旋转部件附近的第一检测装置(38A)的输出,计算带的位置偏离量,该位置偏离量用于计算将使第一转向辊(35)倾斜的量。根据在第二带支撑旋转部件(34)附近的第二检测装置(38B)的输出,计算带的位置偏离量,该位置偏离量用于计算将使第二转向辊(34)倾斜的量。这种设置的原因与在第三实施例的说明中给出的原因相同。
就双转向式带转向***,比如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双转向式带转向***来说,由上游带边缘传感器38B检测的干扰峰值的频率不必被选择为特定的频率。更具体地说,可以选择与转印面形成辊32B相比,离上游转向辊38B更远的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不过,由于在比较性的带转向***(成像设备)的第二例子的说明中给出的原因,本实施例中的消除带偏离分量的带转向***使成像设备的颜色偏差更差,所述带偏离可归因于与转向辊相隔较大距离的辊。
于是,本实施例的特有特征之一在于带转向***被构成为使得第二控制器1003A(即,下游转向***控制器)还被用于使带摆脱可归因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振动位置偏离。
即,由于在一次转印面53的上游和下游,带都摆脱可归因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振动位置偏离,因此整个一次转印面53摆脱可归因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沿记录介质通道的宽度方向的摆动位置偏离。于是,就颜色偏差而论,成像设备提高了图像质量。
此外,尽管在上面说明的本实施例中,关于其频率与转印面形成辊32A的旋转频率对应的带的振动位置偏离说明了本发明,不过本发明还适用于下游转向辊38A、上游转向辊38B和作为除本实施例中的带单元之外的带单元的结构组件的任意辊。
此外,其增益的峰值化频率一对一地对应于多个带支撑旋转部件的旋转频率的多个滤波器1003A、1003B...都可与第一控制装置并联连接。
此外,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四优选实施例中,带是复印机的中间转印带。不过,本发明也适用于复印机的中间转印带外的带单元。例如,本发明也适用于这样的成像设备的带转向***,其被构成为使得调色剂图像被直接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由记录介质传送部件正在传送的记录介质片材上,以及适用于这样的成像设备的带转向***,其被构成为使得在由带正在传送的记录介质上通过从喷墨头喷出的液态墨滴形成图像。
尽管关于这里公开的结构,说明了本发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陈述的细节,本申请意图覆盖以改进为目的的或者在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修改或变化。

Claims (5)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
可旋转的带部件,用于携带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或者携带记录材料,所述记录材料携带有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可旋转的支撑辊,用于拉伸所述带部件;
转向辊,用于拉伸所述带部件,并且通过倾斜动作沿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带部件;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关于宽度方向的所述带部件的位置;
第一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的结果来设置转向辊在倾斜动作中的第一倾斜量;
第二控制装置,用作其增益在与所述支撑辊的旋转频率对应的特定频率处达到峰值的滤波器,并且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设置转向辊在倾斜动作中的第二倾斜量;以及
控制器,用于形成其中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并联连接的反馈回路,并且用于基于所述检测装置的输出来控制所述带部件的位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二倾斜量大于第一倾斜量。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检测装置被布置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和所述转向辊之间。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多个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的间隔是所述支撑辊的周长的整数倍。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装置利用所述转向辊和所述带部件的整体移动,实现所述控制。
CN201110051380.8A 2010-03-04 2011-03-04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7891A JP5506458B2 (ja) 2010-03-04 2010-03-04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47891 2010-03-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422A CN102193422A (zh) 2011-09-21
CN102193422B true CN102193422B (zh) 2015-06-17

Family

ID=44531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138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22B (zh) 2010-03-04 2011-03-04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24939B2 (zh)
JP (1) JP5506458B2 (zh)
CN (1) CN1021934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1021B2 (ja) * 2010-02-18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3515B2 (ja) 2010-12-09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0225B2 (ja) * 2013-01-31 2017-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5001732A (ja) * 2013-06-18 2015-0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27197B2 (en) 2013-08-16 2019-03-12 The Procter & Gamble Plaza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parent roll variations during unwinding
JP6371585B2 (ja) * 2014-05-22 2018-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9497B1 (ja) * 2014-11-27 2016-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ローラ間搬送制御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7458A (zh) * 2005-06-07 2006-12-13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输送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493670A (zh) * 2007-12-17 2009-07-29 株式会社理光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103911T2 (de) * 1990-01-11 1995-01-19 Canon Kk Regelung für die seitliche Verschiebung eines Endlosbandes und Fixiergerät mit solcher Regelung.
EP0614130A3 (en) * 1993-03-05 1995-08-09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619310A (en) * 1993-03-05 1997-04-0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ystem for suppressing one-sided movement and zigzag running of a conveyor belt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515139A (en) * 1994-08-29 1996-05-07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teral belt control with backlash compensation
US5896979A (en) * 1995-10-19 1999-04-27 Fuji Xerox Co., Ltd. Endless belt type delivery device
KR100234296B1 (ko) * 1997-12-11 1999-12-15 윤종용 인쇄기용 감광 벨트 스티어링 장치
JP3976924B2 (ja) * 1999-02-16 2007-09-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195518B1 (en) * 1999-11-19 2001-02-27 Charles John Bennett Web cross-track force monitoring mechanism
JP2002072617A (ja) * 2000-08-24 2002-03-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03605B1 (en) * 2002-04-10 2003-10-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driving belt
JP2004229353A (ja) 2003-01-20 2004-08-12 Ricoh Co Ltd 回転体駆動制御装置
JP4413854B2 (ja) * 2005-11-29 2010-02-10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8506B2 (ja) * 2006-03-31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057A (ja) * 2006-11-16 2008-06-05 Ricoh Co Ltd ベルト移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53189B2 (en) * 2006-10-30 2010-12-14 Ricoh Company, Ltd. Belt mo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2008129518A (ja) * 2006-11-24 2008-06-05 Ricoh Co Ltd ベルト移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95053B2 (en) * 2007-04-17 2012-01-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ransfer belt uni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steering roller to correct meandering
JP2008281833A (ja) * 2007-05-11 2008-11-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8064810B2 (en) * 2007-11-09 2011-11-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bearing member adjustment
JP4458301B2 (ja) * 2007-12-05 2010-04-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15039B2 (en) * 2007-12-05 2010-10-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elt skew correction device, belt transportation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JP4613949B2 (ja) * 2007-12-26 2011-01-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7413B2 (ja) * 2008-12-22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89653B2 (ja) * 2008-12-22 2014-05-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51906A (ja) * 2008-12-24 2010-07-08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機構、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121B2 (ja) * 2009-03-19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55447B2 (ja) * 2009-06-03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部材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1207B2 (ja) * 2009-09-02 2012-04-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ユニット
JP5553203B2 (ja) * 2009-11-06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31021B2 (ja) * 2010-02-18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7458A (zh) * 2005-06-07 2006-12-13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输送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493670A (zh) * 2007-12-17 2009-07-29 株式会社理光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24939B2 (en) 2014-09-02
JP5506458B2 (ja) 2014-05-28
JP2011185977A (ja) 2011-09-22
CN102193422A (zh) 2011-09-21
US20110217090A1 (en) 2011-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422B (zh) 成像设备
CN102163024B (zh) 成像设备
US6941096B2 (en) Belt drive control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975593B (zh) 能够有效校准调色剂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的成像方法和装置
JP45976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10210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060064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32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5564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163025A (zh) 成像设备
JP5287190B2 (ja) 記録媒体長さ測定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90633B2 (ja) 無端移動部材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76726A (zh) 再利用方法,再利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662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217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46602B2 (ja) 無端ベルトの厚さ変動測定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11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89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69990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f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thod, including pre-secondary-transfer charging section and concentration detection section
JP4689162B2 (ja) ベルト走行安定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55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590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05941A (ja) 揺動体装置、それを用いた電位測定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45647B2 (ja) 無端ベルト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076685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Termination date: 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