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9941B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封式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9941B
CN102149941B CN2009801360158A CN200980136015A CN102149941B CN 102149941 B CN102149941 B CN 102149941B CN 2009801360158 A CN2009801360158 A CN 2009801360158A CN 200980136015 A CN200980136015 A CN 200980136015A CN 102149941 B CN102149941 B CN 102149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hamber
separates
membrane portions
secondary liquid
orific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60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9941A (zh
Inventor
山本健太郎
大口贵广
伊泽现
长谷建吾
古泽纪光
樱井胜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84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105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84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842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84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842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428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842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9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9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9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9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6Design of constituent elastomeric parts, e.g. decoupling valve elements, or of immediate abutments therefor, e.g. c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在具备第1孔流道(56)和第2孔流道(60)的液封式防振装置中,将第2孔流道(60)开闭的橡胶状弹性膜构成的阀构件(66)以与第2孔流道的液体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式设置于隔开体(40)上。阀构件,其外周部被阀容纳室(68)的壁面夹持,且在外周部的内侧具备由第2孔流道内液体的流动而产生挠性变形的膜部分(66B),通过膜部分(66B)的挠性变形,闭塞第2孔流道的开口(60C、60D)。在与膜部分(66B)的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以连通第2孔流道的连通孔(76)。由此,能够制造构造价格低廉且特性可以切换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Description

液封式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发动机支架等防振装置,其中发动机支架用于支撑发动机,以使汽车发动机等振动源的振动不传达至车体侧,公知的有如下构成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具备:第1安装件,安装于振动源侧;第2安装件,安装于支撑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设置于这些安装件之间;主液室,防振基体为室壁的一部分;副液室,隔膜(diaphragm)为室壁的一部分;孔流道,用于连通这些液室之间。通过所述孔流道产生的液体的流动效果和防振基体的减振效果,实现振动衰减功能和振动隔离功能。 
另外,还提出了能够切换孔流道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即:在这种液封式防振装置中,设置有调至不同频率的多个孔流道,以应对宽范围频率的振动。 
例如,在下述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高频侧孔流道的开口处使用弹簧等加力装置,从而能够闭塞开口的切换式液封式防振装置。在该文献中,利用负压力使所述开口从闭塞状态切换至开放状态。即,通过在隔膜后面设置可选择性地导入大气压和负压的切换室,通过将大气压导入切换室,使高频侧孔流道借助加力装置处于闭塞状态,通过将负压导入切换室,使高频侧孔流道处于开放状态。 
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主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的隔开体上设置被称为折缘机(flanger)的滑动部,通过弹簧使折缘机向高频侧孔流道的开放状态靠近,并通过两液室间的压力差使折缘机上下移动,从而使高频侧孔流道在开放状态和闭塞状态之间切换。 
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上侧安装件内侧形成高频侧孔流道,在其上设置第2副液室,在该第2副液室内配置可动膜片(menbrane),通过可动膜片的上下运动实现高频侧孔流道的开放和闭塞。 
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隔开体的主液室侧使用板簧等加力装置,使连通主液室和副液室的连接流道闭塞。但是,该文献中的结构,通过冲击性的大负载振动使主液室内达到规定以下的压力时,开放所述连接流道,由此使液体从副液室渗至(leak)主液室从而抑制空穴现象(cavitation),无意于实现调至不同频率的孔流道的切换。 
在下述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将隔开主液室和中间室的可动膜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板状体构成,并对可动膜的板厚方向的弹性变形赋予非线性的弹簧特性,使在输入怠速振动时的可动膜的变形发生在弹簧特性低的区域,另一方面,在比第1孔流道的共振频率更高的高频域中,输入比怠速振动的振幅更大的振动时,使可动膜的变形达到弹簧特性高的区域。但是,该文献的结构中,可动膜的膜刚性具有振幅依赖性,充其量只不过是大振幅时提高振动衰减性能的装置而已,并不是进行第2孔流道开闭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3663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0036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8-05121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7-107712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7-046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需要设置切换室,因此防振装置就变得大型化。另外,需要另外设置作为加力装置的弹簧和用于形成切换室的隔膜,因此成本也随之增加。 
在所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是通过主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的压力差使折缘机滑动,因此高频侧孔流道的闭塞频率就会变得较高。即,此时,不是通过高频侧孔流道内液体的流动使折缘机滑动,而是通过主液室和副液室间的压力差使折缘机滑动。利用压力差的情况与利用液体流动的情况相比,作用的频带变高,因此,作用效果迟缓,低频摇动振动的衰减效果差。另外,在该文献的结构中,为保证折缘机的滑动,需要部件尺寸精度高,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 
在所述专利文献3的结构中,由于可动膜片不具有复位装置,因此,可动膜片的位置易受重力影响,位置缺乏稳定性,切换动作的可靠性不充分。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多个孔流道的液封式防振装置中构造便宜且特性能够切换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具备:第1安装件,安装于振动源侧和支撑侧的其中一侧;第2安装件,安装于振动源侧和支撑侧的另一侧;防振基体,设置于所述第1安装件和第2安装件之间,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主液室,所述防振基体为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至少一个副液室,橡胶状弹性膜构成的隔膜为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第1孔流道,连通所述主液室与任一个所述副液室;第2孔流道,被调至比所述第1孔流道更高频率的高频区域,且连通所述主液室和副液室中的任意两个液室;隔开体,将所述主液室和任一个所述副液室隔开,并形成所述第2孔流道;阀构件,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其用于开闭所述第2孔流道,在所述隔开体上设置有阀容纳室,其容纳保持所述阀构件,以使该阀构件在所述第2孔流道的一部分上与该流道的液体流动方向垂直相交,所述阀构件,其外周部被所述阀容纳室的壁面夹持,且在该外周部的内侧具备挠性膜部分,所述膜部分通过所述第2孔流道内液体的流动所产生的挠性变形闭塞第2孔流道的开口,该第2孔流道的开口朝向设置在所述隔开体上的所述阀容纳室。所述膜部分,在与所述隔开体的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具有连通所述第2孔流道的连通孔,在所述膜部分离开所述开口的状态下开放所述第2孔流道。 
该液封式防振装置,当所输入的振幅较小时,不会出现因阀构件而第2孔流道闭塞的情况,通过设置于阀构件上的连通孔能使第2孔流道内的液体在液室间来回流动,因此,能够实现利用高频侧的第2孔流道的特性。另一方面,当所输入的振幅较大时,通过使第2孔流道内的液体的流动变大,使阀构件产生挠性变形,高频侧的第2孔流道关闭。由此,只介由低频率侧的第1孔流道使液体在液室间流动,因此能确保在低频率侧的高衰减性能。 
另外,由于其构成是通过橡胶状弹性膜构成的阀构件的挠性变形实现第2孔流道的闭塞,因此,在液体向阀构件的流动变小时,通过阀构件所具有的复位力,能使第2孔流道恢复开放状态。由此,不需 要弹簧等加力装置或用于导入负压的切换室等,就容易实现装置的小型化、降低成本。 
在所述液封式防振装置中,也可以在与所述隔开体的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的所述膜部分的膜面上设置突起,所述突起通过该膜部分的挠性变形,被压缩在所述阀容纳室的对向的壁面之间。这样,通过在阀构件的膜部分上设置突起,能使阀构件挠性变形后的复位力更大。由此,更能确保挠性变形后的阀构件的复位,使第2孔流道确实处于开放状态。另外,即使在阀构件产生挠性变形时,也能够抑制突起周围的膜部分的位移,使第2孔流道闭塞时的阀构件与隔开体的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从而发挥降低噪音的作用。 
此时,也可以在围绕位于所述膜部分中心的栓部分的圆周上的多处并列设置有所述连通孔,所述突起与所述连通孔在所述圆周上的多处以交错的方式设置。这样,通过在圆周上交错设置多个连通孔和突起,能提高挠性变形后的阀构件的复位力且降低噪音效果优异。 
在所述液封式防振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隔开体的所述开口的周缘部或与该周缘部对向的所述膜部分上,以围绕所述开口的方式设置环状凸部。通过设置这样的环状凸部,能简单地调整阀构件与其闭塞的第2孔流道60的开口之间的间隙,并且对第2孔流道所闭塞的区域(输入振幅等)的调整变得容易。另外,通过设置该环状凸部,阀构件的所述膜部分至闭塞第2孔流道的开口为止的冲程变小,能缓冲接触时的冲击,并且,由于环状凸部的存在,也能够减小阀构件与阀容纳室的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噪音水平。 
此时,也可以是,所述环状凸部设置于所述膜部分上,在所述环状凸部的内侧设置有从该环状凸部的中心向径向延伸的放射状凸部。这样,通过在环状凸部上组合设置放射状凸部,能够避免第2孔流道60闭塞时,阀构件的膜部分吸附于隔开体而难以恢复复位位置的问题。 
在所述液封式防振装置中,所述第2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与任一个所述副液室的方式设置也可。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副液室包括:安装于所述第2安装件上的第1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的第1副液室,和设置于所述隔开体上的第2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的第2副液室,所述隔开体隔开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1副液室,所述第1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与所述第1副液室的方式设置,所述第2孔流道以连通所述第2副液室与所述主液室或所述第1副液室的方式设置。 
此时,所述第2副液室设置于所述隔开体的中心部上,所述第2孔流道具备第1流道部和第2流道部,所述第1流道部在所述隔开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2流道部与所述第1流道部相连接并沿所述第2副液室周围延伸;所述阀容纳室在所述第1流道部途中以与该流道部的液体流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隔开体上;所述阀构件中心偏离所述第2副液室中心,以使所述第1流道部在所述隔开体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2副液室不重合。这样,将第2副液室设置在隔开体的中心部上,在此基础上,设置成阀构件中心与第2副液室的中心偏心,通过使阀构件所开闭的第2孔流道的第1流道部在隔开体的厚度方向上与第2副液室不重合,能将该第1流道部直接连接在第2副液室周围的第2流道部上。由此,能控制隔开体的厚度较小且容易确保第2孔流道的长度。 
另外,此时,所述隔开体俯视呈圆形,且所述阀构件呈圆板状,所述阀构件的中心从所述隔开体的中心偏离所述阀构件的半径以上的距离。这样,通过使阀构件相对于隔开体中心偏离,使所述第1流道部与第2副液室不重合这样的设定变得容易。 
在所述液封式防振装置中,也可以设置使所述膜部分的挠性变形在圆周上不均匀的不均匀化结构。作为该不均匀化结构,例如可以列举: 
(1)设置与所述膜部分的表面和里面中的至少一侧膜面对向的所述隔开体的所述开口,相对于所述阀构件的中心偏心; 
(2)设定所述膜部分的刚性在围绕位于该膜部分中心的栓部分的圆周上不均匀; 
(3)在与所述膜部分的表面和里面中的至少一侧膜面对向的所述阀容纳室的壁面上,以圆周上不均匀的方式设置挠性变形限制突起,所述挠性变形限制突起用以至少在所述膜部分产生挠性变形时,通过与该膜部分相抵接来限制所述挠性变形。 
根据所述(1)的结构,使用来向阀构件流入液体的第2孔流道的开口相对于阀构件的中心偏离,由此使阀构件的挠性变形以从阀构件的中心偏离的位置为起点产生。因此,能将阀构件与对向的阀容纳室壁面的接触在周上分散成不均匀的时间,从而能降低该接触所引起的噪音水平。 
根据所述(2)的构成,由于使阀构件的刚性在周上不均匀,当挠性变形时,能使阀构件与对向的阀容纳室壁面的接触在周上呈不均匀状态,与所述(1)的情况相同,能降低由该接触引起的噪音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设置膜部分的刚性在周上不均匀的方法,也可以将设置在膜部分的所述连通孔在围绕所述栓部分的圆周上的多处以不均匀的间隔并列设置。另外,可以在所述膜部分的与所述隔开体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的膜面上设置突起,所述突起通过所述膜部分的挠性变形被压缩在所述阀容纳室的对向的壁面之间,并在围绕所述栓部分的圆周上的多处以不均匀的间隔并列设置该突起。 
根据所述(3)的结构,由于在阀容纳室的壁面的周上不均匀地设置有用来限制阀构件挠性变形的挠性变形限制突起,因此,阀构件挠性变形时,能使其与阀容纳室壁面的接触在周上呈不均匀状态,与所述(1)的情况相同,能降低由该接触引起的噪音水平。 
在所述液封式防振装置中,所述阀构件的所述外周部以比所述膜部分更厚的方式形成,在所述阀容纳室的壁面上设置有环状限制突起,所述环状限制突起与该厚壁的外周部的内周面相抵接,用于限制该外周部向内侧的位移。由此,阀构件在挠性变形时,难以向径向内侧偏离,能维持其性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多个孔流道的液封式防振装置中,即使不设置弹簧等加力装置或导入负压的切换室等,也能够有效地切换特性,从而,能够廉价地提供可以实现这样的特性切换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2是相同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剖面图。 
图3是相同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表示相同实施方案的阀构件的图,(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c)为其a-a剖面图。 
图5是表示相同实施方案的隔开体主体的图,(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c)为仰视图。 
图6是相同实施方案的盖构件的仰视图。 
图7是相同实施方案的包括阀构件的其周边的立体剖面图(省略盖构件),(a)是在阀构件的中间位置上的图(第2孔流道开放状态),(b)是阀构件挠性变形时的图(第2孔流道闭塞状态)。 
图8是表示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防振特性的图表,(a)是振幅较小时的图表,(b)是振幅较大时的图表。 
图9(a)是表示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主液室的压力变化的图表,(b)是表示相同防振装置的第2孔流道内的液体流动的图表。 
图10是第2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a)为阀构件的中间位置上的图,(b)为阀构件的挠性变形时的图。 
图11是第3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案的阀构件的图,(a)为俯视图,(b)为其b-b线剖面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案的阀构件的图,(a)为俯视图,(b)为其c-c线剖面图。 
图14是第5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5是第5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剖面图。 
图16是相同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阀构件的中间位置)。 
图17是表示第5实施方案的阀构件的图,(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c)为其d-d线剖面图。 
图18是第5实施方案的盖构件的仰视图。 
图19是阀构件挠性变形时相同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20是第6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21是表示第6实施方案的阀构件的图,(a)为俯视图,(b)为其e-e线剖面图。 
图22是表示第7实施方案的阀构件的图,(a)为俯视图,(b)为其f-f线剖面图。 
图23(a)为第8实施方案的隔开体主体的俯视图,(b)为相同实施方案的盖构件的仰视图。 
图24为第8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a)是在阀构件的中间位置上的图,(b)为阀构件挠性变形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液封式防振装置 
12…第1安装件,14…第2安装件,16…防振基体,38…第1隔膜 
40…隔开体,42…主液室,44…第1副液室 
50…第2隔膜,52…第2副液室 
56…第1孔流道 
60…第2孔流道,60A…第1流道部,60B…第2流道部,60C、60D…开口 
66…阀构件,66A…外周部,66B…膜部分,66C…栓部分 
68…阀容纳室,68A、68B…壁面 
76…连通孔,78…突起,80…限制突起 
82、84…环状凸部,86…放射状凸部,88…挠性变形限制突起 
OP…隔开体中心,OL…第2副液室的中心,OV…阀构件的中心,Oa…隔开体开口的中心 
41,42,43,44功率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案) 
图1是实施方案涉及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的纵剖面图。该防振装置10作为支撑汽车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其具备:上侧的第1安装件12,其安装于作为振动源的发动机侧;下侧的第2安装件14,其安装于支撑侧的车体上、呈筒状;防振基体16,其设置于这两个安装件12,14之间,并由连结两者的橡胶弹性体构成。 
第1安装件12作为配置于第2安装件14的轴芯部上方的轮毂配件,其形成有朝径向外侧以法兰状突出的阻挡部18(stopper)。另外,在上端部设置有螺栓孔20,所述安装件介由未图示的螺栓安装于发动机侧。 
第2安装件14包括硫化成形防振基体16的圆筒状的筒状配件22和杯状的底部配件24,在底部配件24的中心部突出设置有向下的安装螺栓26,所述安装件介由该螺栓26安装于车体侧。筒状配件22的下端部通过铆接部28铆接固定于底部配件24的上端开口部。附图标记30是铆接固定于筒状配件22上端部的阻挡配件,其在该阻挡配件与第1安装件12的阻挡部18之间发挥阻挡作用。另外,附图标记32是覆盖阻挡配件30上面的阻挡橡胶。 
防振基体16形成为圆锥台形状,其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硫化粘结于第1安装件12和筒状配件22的上端开口部。在该防振基体16的下端部上连接有用于覆盖筒状配件22的内周面的橡胶膜状的密封壁部34。 
在第2安装件14上安装有由可挠性橡胶模构成的第1隔膜38,所述第1隔膜相对于防振基体16的下面在轴方向X上对向配置,并 与该下面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36,液体封入室36中封入有液体。第1隔膜38在其外周部上具有环状加强配件39,并介由该加强配件39固定于所述铆接部28。 
所述液体封入室36由隔开体40被隔开成:上侧的主液室42,防振基体16构成其室壁的一部分;下侧的第1副液室44,第1隔膜38构成其室壁的一部分。 
隔开体40包括:隔开体主体46,所述隔开体主体俯视呈圆形,并介由密封壁部34嵌接于的筒状配件22的内侧,且由金属等刚性材料构成;隔开支撑板48,所述隔开支撑板抵接配置于该隔开体主体46的下面侧。隔开支撑板48为中心部上具有圆形开口的圆板状的配件,在该中心开口部上通过硫化成形一体设有由可挠性橡胶膜构成的第2隔膜50。另外,将该隔开支撑板48与第1隔膜3的加强配件39一起固定在所述铆接部28上,由此,隔开体主体46保持以轴方向X被夹持在设置于密封壁部34上的段部34A和隔开支撑板48之间的状态。 
在隔开体40的第1副液室44侧设有第2副液室52,第2副液室是通过第2隔膜50从第1副液室44隔出的。更详细地,如图5(c)所示,在隔开体主体46的下面中心部上设有圆形凹处54,用第2隔膜50从下方以液密的方式堵住该凹处54,由此形成第2隔膜50作为室壁的一部分的俯视呈圆形的第2副液室52。这样,第2副液室52被设置于隔开体40的第1副液室44侧的中心部,但是严格地说,如图2及图5(b)所示,在该例中,第2副液室52的中心OL以从隔开体40的中心(轴心)OP稍向径向外侧偏离的方式配置。 
所述主液室42和第1副液室44介由作为节流流道的第1孔流道56相连通。在该例中,第1孔流道56是为减弱车辆行驶时的摇动振动而被调至与摇动振动相对应的低频区域(例如,5-15Hz左右)的低频侧孔。即,通过调整流道的剖面积和长度来调整其频率,使得基于经过第1孔流道56而流动的液体的共振作用所产生的衰减效果在输入摇动振动时得到有效发挥。 
第1孔流道56设置于隔开体40的外周侧。详细地说,第1孔流道56形成于第1孔形成槽58(参照图5)和所述密封壁部34之间,并在周方向C(参照图5(b))上延伸,所述第1孔形成槽设置于隔开体主体46的外周部上且向外开口。如图5(a)所示,第1孔流道56在周方向C的一端具备向主液室42开口的主液室侧开口56A, 并在周方向C的另一端具备向第1副液室44开口的副液室侧开口56B。 
所述主液室42和第2副液室52介由作为节流流道的第2孔流道60相连通。第2孔流道60为调至比第1孔流道56更高频率的高频区域的高频侧孔,在该例中,为降低怠速时(车辆停止时)的怠速振动,其频率被调至与怠速振动相对应的高频区域(例如,15-50Hz左右)。即,通过调整流道的剖面积和长度来调整其频率,使得基于通过第2孔流道60而流动的液体的共振作用所产生的低动态弹性(dynamic spring)效果在输入怠速振动时得到有效发挥。 
第2孔流道60设置于隔开体40的内周侧,其由第1流道部60A和第2流道部60B构成,所述第1流道部在隔开体40的厚度方向(在该例中与所述轴方向X相同。)上延伸,所述第2流道部在隔开体40的第1副液室44侧与第1流道部60A相连接并延着第2副液室52周围延伸。 
详细地,如图2所示,第2孔流道60由第1流道部60A和圆弧状的第2流道部60B构成(参照图5);所述第1流道部在比第1孔形成槽58更靠内的内周侧以轴方向X贯通隔开体主体46;所述第2流道部设置于隔开体主体46下面的第2副液室52的径向外侧且在周方向C上延伸。另外,在第1流道部60A的上端向主液室42开口,在第1流道部60A的下端连接第2流道部60B的一端,第2流道部60B的另外一端与第2副液室52相连接,由此连通主液室42和第2副液室52。第2流道部60B以如下方式形成:用从第2隔膜50的外周部一体连接设置在隔开支撑板48上面的密封橡胶部64,将凹陷设置于隔开体主体46下面的第2孔形成槽62以液密方式密封。 
该防振装置10具备用于开闭第2孔流道60且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圆板状(圆形膜状)的阀构件66。在隔开体40上,于第2孔流道60的一部分设置有阀容纳室68,在该阀容纳室68内阀构件66以与第2孔流道60的液体流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式被容纳保持。如图1-3所示,阀构件66以在第2孔流道60的第1流道部60A的途中,其膜面以与作为该流动方向的轴方向X垂直相交的状态配置。 
详细地,如图5(a)及(b)所示的那样,在隔开体主体46的上面设置有俯视呈圆形的阶梯状凹部70,通过在该阶梯状凹部70的开口侧内嵌固定由金属等刚性材料构成的圆板状的盖构件72,使由阶梯状凹部70和盖构件72形成的空间成为所述阀容纳室68。如图5(b)所示,在阶梯状凹部70的中心部上设置有第2孔流道60的圆 形开口60C,另外,在轴方向X上与其对向的盖72的中心部上设有图6所示的圆形开口60D,这些开口60C、60D成为第2孔流道60向阀容纳室68的开口。 
阀构件66安装于阶梯状凹部70内,通过固定所述盖构件72,阀构件66以如下状态,被保持在阀容纳室68内:外周部66A被阀容纳室68的上下壁面68A、68B(即盖构件72的下面和阶梯状凹部70的底面)以液密方式夹持。如图4所示,阀构件66,其外周部66A在整个周上呈厚壁状,且在该厚壁的外周部66A内侧具备呈薄壁膜状的挠性膜部分66B。膜部分66B以在厚壁的外周部66A的厚度方向(轴方向X)的中间位置堵住该内周面空隙的方式形成。 
所述膜部分66B通过第2孔流道60内的液体流动,从图7(a)所示的中间位置向轴方向X挠性变形(弹性变形),由此,如图7(b)所示,以闭塞第2孔流道60的所述开口60C、60D的方式构成。因此,膜部分66B的与这些开口60C、60D对向的中心部成为闭塞该开口的栓部分66C。 
如图4所示,膜部分66B在相对于所述开口60C、60D不重合的位置,即从轴方向X看不重合,具有连通第2孔流道60的多个连通孔76。在围绕所述栓部分66C的圆周上多处并列设置有连通孔76,所述栓部分位于膜部分66B中心,在该例中,等间隔地设置4个圆形连通孔76。连通孔76以如下方式构成:在膜部分66B离开所述开口60C、60D的状态下,即栓部分66C将这些开口开放的状态下(参照图3),液体经过该连通孔76流入第2孔流道60内,由此使第2孔流道60开放。连通孔76的开口面积设置成其总面积比第2孔流道60的剖面积即所述开口60C、60D的面积更大,以使在连通孔76中无法发挥节流效果。 
另外,在相对于所述开口60C、60D不重合的位置的膜面上,通过挠性变形膜部分66B,设置有多个突起78,该多个突起被压缩在阀容纳室68的相对向的壁面68A、68B之间。如图4所示,突起78为锥体状,在该例中为圆锥状,其与所述连通孔76在相同的圆周上以与连通孔76交错的方式设置。另外,突起78突出设置在膜部分66B的上下两侧的膜面上,上下对称地形成。在该例中,突起78以在阀构件66的中间位置中,其顶端,即椎体的顶部略抵接于阀容纳室68的壁面68A、68B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于中立位置不抵接的方式设置。 
如图3所示,在阀容纳室68的上下壁面68A、68B设置有环状的限制突起80,所述限制突起抵接于阀构件66的厚壁的外周部66A的内周面66A1(参照图4(c)),用于限制该外周部66A向内侧的位移。即,如图5(a)及图6所示,限制突起80以上下对向于阶梯状凹部70的底面和盖构件72的下面的方式突出形成。 
另外,如图3所示,所述开口60C、60D的周缘部,作为向轴方向X突出的环状凸部82而设置(参照图5,6),并以相对于所述突起78所接触的周围壁面68A、68B向膜部分66B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环状凸部82围绕圆形的所述开口60C、60D的整个圆周形成且俯视呈圆形。环状凸部82的顶端面平坦,在该平坦的顶端面和与该顶端面对向的阀构件66中心部的栓部分66C之间,在轴方向X上确保有规定的间隙。 
如图2所示,阀构件66如下配置:其中心OV相对于隔开体40的中心OP向第2副液室52的中心OL的相反侧偏移。即,阀构件66以其中心OV从第2副液室52的中心OL偏离的方式配置,以使在其开闭的第1流道部60A在隔开体40的厚度方向X上不与第2副液室52重合。如图2及图5(b)所示,阀构件66本身(在图5(b)中参照阀容纳室68),从所述厚度方向X看其与第2副液室52部分重合,但为使位于其中心OV的第1流道部60A与第2副液室52(在图5(b)中参照凹处54)不重合,阀构件66以从隔开体40中心部向周缘部侧偏离的方式设置。在该例中,阀构件66的中心OV从隔开体40的中心OP偏离阀构件66的半径值以上的距离。 
就如上构成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而言,在输入停车怠速时那样的微振幅的高频侧振动时,由于第2孔流道60内的液体的流量小,因此,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几乎不出现挠性变形。因此,如图7(a)所示,不会出现阀构件66闭塞第2孔流道60的情况,并且通过设置于阀构件66的连通孔76,第2孔流道60内的液体能够在主液室42与第2副液室52间来回流动。由此,经过在高频侧的第2孔流道60内流动的液体的共振作用,能够发挥出对抗怠速振动的突出的防振效果。 
另一方面,在输入如车辆行驶时摇动振动那样的较大振幅的低频率侧振动时,第2孔流道60内的液体的流量变大,由于该液体流动而使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在流动方向X上被挤压,从而产生挠性变形。由此,如图7(b)所示,第2孔流道60因膜部分66B而闭塞。因此,液体只介由低频率侧的第1孔流道56,在主液室42和第1副 液室44之间来回流动,因此,基于在第1孔流道56内流动的液体的共振作用,能够发挥出对抗摇动振动的高衰减性能。 
这样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由于其通过由橡胶弹性膜构成的阀构件66的挠性变形,来进行第2孔流道60闭塞,因此,当向阀构件66的液体流量变小时,能够通过阀构件66所具有的复位力,使第2孔流道60恢复开放状态。由此,即使不另外设置弹簧等加力装置,也能够切换两个孔流道56、60的特性,从而能够提供廉价且小型的可切换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另外,在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如所述那样设置有突起78,该突起78,在膜部分66B挠性变形时,如图7(b)所示,被压缩在阀容纳室68的壁面68A、68B之间。通过该被压缩的突起78的反弹力,使阀构件66的挠性变形后的复位力更大,因此,能更确保挠性变形后的阀构件66的恢复,从而能使第2孔流道60彻底而顺利地变为开放状态。 
另外,如图7(b)所示,在阀构件66的挠性变形时,也能抑制突起78的周边的膜部分66B的位移,并能使第2孔流道60闭塞时的阀构件66与阀容纳室68的壁面68A、68B之间的接触面积小。由此,能发挥降低由于阀构件66与所述壁面68A、68B的碰撞而产生的噪音的效果。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在阀构件66,由于连通孔76和突起78在同一圆周上交错设置有多个,因此,能提高挠性变形后的阀构件66的复位力,另外,由于与壁面68A、68B的接触面积减小使得降低噪音的效果突出。 
另外,由于在阀容纳室68的上下壁面68A、68B上设置有限制突起80,在阀构件66挠性变形时,限制突起80抵接于阀构件66的外周部66A的内周面,从而限制其向内侧的位移,因此阀构件66难以向径向内侧偏离(难以移动),从而能够维持阀构件66的性能。 
另外,由于将与阀构件66的栓部分66C对向的开口60C、60D周缘的壁面68A、68B形成为比其周围更凸的环状凸部82,因此能通过设定环状凸部82的高度,简单地调整栓部分66C与其闭塞的开口60C、60D之间的间隙。由此,对第2孔流道60闭塞的区域(输入振幅等)的调整变得容易。 
另外,通过设置环状凸部82,栓部分66C闭塞开口60C、60D为止的冲程变小,能够缓冲接触时的冲击。另外,由于环状凸部82 的存在,也能将阀构件66与壁面68A、68B之间的接触限定在该环状凸部82上,并且随接触面积的减小噪音水平也能降低。 
另外,在该实施方案中,由于阀构件66以偏离隔开体40的方式设置,因此在隔开体40的中心部上设置第2副液室52的基础上,容易将第2孔流道60设置在第2副液室52的半径方向外侧。即,以由阀构件66开闭的第2孔流道60的向所述厚度方向X上延伸的第1流道部60A在隔开体40的厚度方向X上不与第2副液室52重合的方式配置阀构件66,因此,能将第1流道部60A的下端直接连接在第2副液室52的周围的第2流道部60B上。由此,能控制隔开体40的厚度使其较小且确保第2孔流道60的长度。在此,如果以第1流道部与第2副液室重合的方式配置时,为确保第2孔流道的长度较大,欲在第2副液室的周围设置第2流道部,为与该第2流道部相连接,需要暂且将第1流道部以不与第2副液室重合的方式从第2副液室向径向外侧引出,而且需要隔开体的厚度为在径向上延伸的流道的长度,另外,虽然该结构复杂,但通过使其以所述的方式偏离就能够解决所述缺点。 
图8是表示所述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的防振特性的图表,也显示了作为比较例省略阀构件66、其他具有与实施方案相同的孔结构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特性。 
如图8(a)所示,在振幅较小(±0.05mm)时,实施方案的特性(储藏弹簧常数Kd及衰减系数C)和比较例的特性(储藏弹簧常数Kd’及衰减系数C’)相同。但是,如图8(b)所示,在振幅较大(±0.5mm)时,相对于用细线表示的比较例的特性(Kd’、C’),用粗线表示的实施方案的特性(Kd、C),在低频侧保持了更高的衰减性能C。 
图9是表示,对于所述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振幅较大(±0.5mm)时,(a)主液室42的压力变化与(b)高频孔(第2孔流道60)内的液体流量的频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主液室42的压力变化可以视为与主液室42和第2副液室52之间的压力差,如图9(a)所示,在该实施方案中,在超过15Hz的附近处液压变化最大,在比其频率低的低频率侧压力变化小。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对于第2孔流道60内的液体流量,即使在7Hz的频率下也出现大的液体流量。由此,与专利文献2那样的通过液室间的压力差来工作的方案相比,通过第2孔流道内的液体流动来工作的本实施方案,更能期待在更低的频率下切换孔的特性。即,如本实施方案的阀构件66那样通过第2孔流道60的液体流动来工作的实施方 案,比起压力差液体流动在低频区域开始变得活跃,因此,能够在更低的低频率上闭塞第2孔流道60,这有利于减弱低频率区域的摇动振动。 
(第2实施方案) 
图10是第2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隔开体4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在该例中,在阀容纳室68的开口60C、60D周围未设置环状凸部82,这一点不同于第1实施方案,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省略其说明。对于其作用效果,虽然得不到环状凸部所起的所述作用效果,但其他的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 
(第3实施方案) 
图11是第3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隔开体4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在该例中,在与隔开体40的开口60C、60D的周缘部对向的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上一体形成环状凸部84,用以代替在隔开体40的开口60C、60D的周缘部上设置的环状凸部82,。 
如图11,12所示,环状凸部84比连通孔76及突起78更靠内侧、且比所述开口60C、60D更靠外侧时,围绕该开口60C、60D的整个圆周形成且俯视呈圆形。更详细地,环状凸部84沿用于关闭所述开口60C、60D的栓部分66C的外周部而设置,其在膜部分66B的上下两面以上下对称的方式设置。另外,设置环状凸部84的突出高度低于突起78,并且如图11所示,在该环状凸部84与开口60C、60D周缘的壁面68A、68B之间,在轴方向X上确保有规定的间隙。 
这样即使在阀构件66上设置环状凸部84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环状凸部84的高度,能简单地调整阀构件66与其所闭塞的开口60C、60D之间的间隙,因此对第2孔流道60闭塞的区域(输入振幅等)的调整变得容易。另外,通过设置环状凸部84,阀构件66闭塞开口60C、60D为止的冲程变小,能够缓冲接触时的冲击。另外,由于环状凸部84的存在,也能将阀构件66与壁面68A、68B之间的接触限定在该环状凸部84上,并且随接触面积的减小噪音水平也能降低。 
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省略其说明。 
(第4实施方案) 
图13表示第4实施方案的阀构件66。在该例中,与所述第3实施方案同样,在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上设置环状凸部8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该环状凸部84的内侧设置从该环状凸部84的中心O向径向延伸的放射状凸部86。 
放射状凸部86可以形成为从中心O向三个方向延伸的Y字状或向四个方向延伸的十字状,但如图13(a)所示,在该例中形成为以连接在环状凸部84径向上对向的两个位置的方式以直线状延伸的I字状。放射状凸部86,其径向外端与环状凸部84相连接,由此,提高并加强环状凸部84内侧的栓部分66C的刚性,使该栓部分66C难以挠性变形。该放射状凸部86在上下两面的环状凸部84以上下对称的方式设置。 
这样,通过在环状凸部84上组合设置放射状凸部86,再加上第3实施方案,具有如下的作用效果。第2孔流道60闭塞时,能防止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吸附于隔开体40上,即,能防止栓部分66C被吸入隔开体40的开口60C、60D内而变形,由此,能避免阀构件66难以恢复中立位置的问题。其他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省略其说明。 
(第5实施方案) 
图14-19是关于第5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A的图。在该实施方案中,分别与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上下两侧的膜面对向的上下开口60C、60D中,上侧(即盖构件72侧)的开口60D以相对于阀构件66的中心Ov偏心而设置(参照图16)。即,上侧开口60D的中心Oa与阀构件66的中心Ov不同轴,而是偏移地设置。偏移量并无特别限定,对于偏移的开口60D,以由所述挠性变形的膜部分66B闭塞开口60D的方式,将其设定在比连通孔76更靠内侧的区域,即与栓部分66C对向的范围内。此外,在该例中,对于下侧(即凹部70侧)的开口60C,以其中心与阀构件66的中心Ov同轴的方式设置。 
这样,用来使液体向阀构件66流入的第2孔流道60的开口60D相对于阀构件66的中心Oa偏心(偏离),因此,从该开口60D流出的液体的流动而挠性变形的膜部分66B,不是以其中心Ov而是以偏离位置Oa为起点挠性变形。由此,该挠性变形在周上呈不均匀的状态。因此,如图19所示,与阀容纳室68的壁面68B的接触在周上不均匀,因此与在周上均匀地挠性变形的情况相比,与该壁面68B接触的时间分散。由此,就能够降低因阀构件66的挠性变形出现的与阀容纳室68的接触所引起的噪音水平。 
此外,在该实施方案中,只使与阀构件66的表里两侧对向的开口60C、60D中的上侧开口60D偏心,但也可以只使下侧开口60C偏心,或使两侧开口60C、60D都偏心。另外,使两侧开口60C、60D 偏心时,可以是两者相对于阀构件66的中心Ov向同一方向偏心,也可以是向不同方向偏心。 
在第5实施方案中,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省略其说明。 
(第6实施方案) 
图20,21是关于第6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图。在该例中,设定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的刚性在周上不均匀,用以代替隔开体40的开口60C、60D偏心。 
即,在该例中,如图20所示,设定向第2孔流道60的阀容纳室68的开口60C、60D与阀构件66的中心同轴,不偏离。 
另一方面,设定膜部分66B的刚性,使其在围绕位于其中心的栓部分66C的周上不均匀。如图21所示,在该例中,设置在膜部分66B的所述连通孔76,在围绕栓部分66C的圆周上的多处、以在周方向上不均匀的间隔并列设置。即,与4个连通孔76以90度间隔平均配置的图17(b)所示的情况相比,在如图21(a)所示的该例中,其中的1个被省略,设置有3个连通孔76,由此,在该省略的部分上连通孔76的间隔变大为180度,连通孔76的配置间隔在周方向上变得不均匀。 
这样,通过使连通孔76的配置间隔在周方向上不均匀,阀构件66的刚性在周方向变得不均匀,因此,膜部分66B的挠性变形在周方向上呈不均匀的状态。由此,在该膜部分挠性变形时,能使向与其对向的阀容纳室68的壁面68A、68B的接触在周方向上呈不均匀的状态,从而同第5实施方案那样,能够降低该接触所引起的噪音水平。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省略其说明。 
(第7实施方案) 
图22是表示第7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阀构件66的图。在该例中,设定突起78的配置间隔在圆周上不均匀,用以代替在第6实施方案中使连通孔76的配置间隔在圆周上的不均匀。 
即,在该例中,设置在膜部分66B上的所述突起78,在围绕栓部分66C的圆周上的多处、以在周方向上不均匀的间隔并列设置。详细地,与4个突起78以90度间隔平均配置的图17(b)所示的情况相比,在如图22(a)所示的该例中,其中的1个被省略,设置有3个突起78,由此,在该省略的部分上突起78的间隔变大为180度,突起78的配置间隔在圆周方向上变得不均匀。 
由此,阀构件66B的刚性在周方向上变得不均匀,因此,同第6实施方案那样,膜部分66B的挠性变形在周方向上呈不均匀的状态,能够降低膜部分66B与阀容纳室68之间的接触所引起的噪音水平。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省略其说明。 
此外,在第7实施方案中,突起78的配置间隔在周上不均匀地设定时,可以在膜部分66B两侧的膜面上设定,也可以只在其中任一个膜面上设定。 
(第8实施方案) 
图23,24是关于第8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图。在该例中,在与膜部分66B对向的阀容纳室68的壁面68A、68B上以圆周上不均匀的方式设置挠性变形限制突起88,用以代替隔开体40的开口60C、60D偏心。 
即,在该例中,如图24所示,设置向第2孔流道60的阀容纳室68的开口60C、60D与阀构件66的中心同轴,不偏离。 
另一方面,在分别与膜部分66B的上下两侧膜面对向的阀容纳室68的上下壁面68A、68B上,以周方向上不均匀的方式设置挠性变形限制突起88。挠性变形限制突起88至少在膜部分66B挠性变形时,通过抵接于膜部分66B,限制该挠性变形,在该例中,如图24(a)所示,即使在膜部分66B的中间位置,其高度也设定成能够抵接于膜部分66B的高度。 
可以在围绕所述栓部分66C的圆周上以不均匀的配置间隔设置多个挠性变形限制突起88,但在该例中,如图23所示,在该圆周上的一处以点状设置。在阀容纳室68的上侧壁面68A和下侧壁面68B,于上下对称的位置上设置挠性变形限制突起88。此外,也可以将挠性变形限制突起88仅设置在阀容纳室68的上下壁面68A、68B中的任一个壁面上。 
这样,由于将挠性变形限制突起88在周方向上不均匀地设置在阀容纳室68的壁面68A、68B上,如图24(b)所示,当阀构件66挠性变形时,就能使其与阀容纳室68的壁面68A、68B之间的接触在周上呈不均匀的状态。由此,同第5实施方案那样,能够降低该接触所引起的噪音水平。其他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案相同,省略其说明。 
(其他实施方案) 
设置于阀构件66上的连通孔76与突起78的配置、数目及形状并不被所述实施方案限定,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所述实施方 案中,突起78设置于膜部分66B的上下两面,但也可以仅设置于其中任意一面。另外,在本发明中并非必须设置突起78,本发明也包含不设置突起78的情况。 
阀构件66的上下环状凸部82、84也可以只设置在上下其中任一侧。另外,也可以在上下任意一侧上,在阀容纳室68的开口60C、60D周围设置环状凸部82,在另一侧上,在阀构件66的膜部分66B上设置环状凸部84。另外,在上下两侧设置环状凸部84时,所述放射状凸部86可以设置在其两侧,也可以只设置在上下任意一侧。 
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设置有第2副液室52,且设置第2孔流道60使得主液室42与第2副液室52相连通,但也可以只设置第1副液室44作为副液室,即使第2孔流道60也同第1孔流道56那样,以连通主液室42与第1副液室44的方式设置,也同样能适用于本发明。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案中,其构成为:在隔开体40的第1副液室44侧设置第2副液室52,通过第2孔流道60使主液室42与第2副液室52相连通,但也可以如下构成来代替,即:在隔开体的主液室侧设置第2副液室,用第2隔膜将其与主液室隔开,在此基础上,通过第2孔流道使该第2副液室与第1副液室相连通。此时,就第2孔流道而言,在隔开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流道部向第1副液室侧开口,而沿第2副液室周围延伸的第2流道部设置于隔开体的主液室侧且与第2副液室相连接。 
这样,如果第2孔流道用于连通不同的液室之间,例如,可以连通主液室与任一个副液室,或者连通两个副液室之间。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是以摇动振动和怠速振动为对象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频率不同的各种振动。此外,虽然在此不逐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发动机支架及、例如车身支架(body mount)、差动支架(diff mount)等各种防振装置。 

Claims (19)

1.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1安装件,安装于振动源侧和支撑侧的其中一侧;
第2安装件,安装于振动源侧和支撑侧的另一侧;
防振基体,设置于所述第1安装件和第2安装件之间,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
主液室,所述防振基体为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
至少一个副液室,橡胶状弹性膜构成的隔膜为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
第1孔流道,连通所述主液室与任一个所述副液室;
第2孔流道,被调至比所述第1孔流道更高频率的高频区域,且连通所述主液室和副液室中的任意两个液室;
隔开体,将所述主液室和任一个所述副液室隔开,并形成所述第2孔流道;
阀构件,由橡胶状弹性膜构成,其用于开闭所述第2孔流道,
在所述隔开体上设置有阀容纳室,其容纳保持所述阀构件,以使该阀构件在所述第2孔流道的一部分上与该流道的液体流动方向垂直相交,
所述阀构件,其外周部被所述阀容纳室的壁面夹持,且在该外周部的内侧具备挠性膜部分,所述膜部分通过所述第2孔流道内液体的流动所产生的挠性变形闭塞第2孔流道的开口,该第2孔流道的开口朝向设置在所述隔开体上的所述阀容纳室,
所述隔开体的所述开口在所述膜部分的表面和背面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
所述膜部分,在与所述隔开体的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具有连通所述第2孔流道的连通孔,在所述膜部分离开所述开口的状态下开放所述第2孔流道。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所述膜部分,在与所述隔开体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的膜面上设置有突起,所述突起通过所述膜部分的挠性变形,被压缩在所述阀容纳室的对向的壁面之间。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在围绕位于所述膜部分中心的栓部分的圆周上的多处并列设置有所述连通孔,所述突起与所述连通孔在所述圆周上的多处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4.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所述突起呈锥体状。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在所述隔开体的所述开口的周缘部或与该周缘部对向的所述膜部分上,以围绕所述开口的方式设置有环状凸部。
6.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所述环状凸部设置于所述膜部分上,在所述环状凸部的内侧设置有从该环状凸部的中心向径向延伸的放射状凸部。
7.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所述膜部分,在与所述隔开体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的膜面上设置有突起,所述突起通过所述膜部分的挠性变形,被压缩在所述阀容纳室的对向的壁面之间。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所述第2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与任一个所述副液室的方式设置。
9.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所述副液室包括:安装于所述第2安装件上的第1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的第1副液室,和设置于所述隔开体上的第2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的第2副液室,
所述隔开体隔开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1副液室,
所述第1孔流道以连通所述主液室与所述第1副液室的方式设置,所述第2孔流道以连通所述第2副液室与所述主液室或所述第1副液室的方式设置。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所述第2副液室设置于所述隔开体的中心部上,
所述第2孔流道具备第1流道部和第2流道部,所述第1流道部在所述隔开体的厚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2流道部与所述第1流道部相连接并沿所述第2副液室周围延伸,
所述阀容纳室在所述第1流道部途中以与该流道部的液体流动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隔开体上,
所述阀构件中心偏离所述第2副液室中心,以使所述第1流道部在所述隔开体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2副液室不重合。
11.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所述隔开体俯视呈圆形,且所述阀构件呈圆板状,所述阀构件的中心从所述隔开体的中心偏离所述阀构件的半径以上的距离。
12.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设置与所述膜部分的表面和里面中的至少一侧膜面对向的所述隔开体的所述开口,相对于所述阀构件的中心偏心。
13.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设定所述膜部分的刚性在围绕位于该膜部分中心的栓部分的圆周上不均匀。
14.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通过在围绕所述栓部分的圆周上的多处以不均匀的间隔并列设置所述连通孔,使所述膜部分的刚性在圆周上不均匀。
15.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所述膜部分,在与所述隔开体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的膜面上设置有突起,所述突起通过所述膜部分的挠性变形,被压缩在所述阀容纳室的对向的壁面之间,并通过在围绕所述栓部分的圆周上的多处以不均匀的间隔并列设置所述连通孔,使所述膜部分的刚性在圆周上不均匀。
16.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在与所述膜部分的表面和里面中的至少一侧膜面对向的所述阀容纳室的壁面上,以圆周上不均匀的方式设置挠性变形限制突起,所述挠性变形限制突起用以至少在所述膜部分产生挠性变形时,通过与该膜部分相抵接来限制所述挠性变形。
17.权利要求12、13或16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所述膜部分,在与所述隔开体所述开口不重合的位置的膜面上设置有突起,所述突起通过所述膜部分的挠性变形,被压缩在所述阀容纳室的对向的壁面之间。
18.权利要求12、13或16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所述副液室包括:安装于所述第2安装件上的第1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的第1副液室,和设置于所述隔开体上的第2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的第2副液室,
所述隔开体隔开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1副液室,在所述隔开体的所述第1副液室侧设置有通过所述第2隔膜从所述第1副液室隔出的所述第2副液室,
所述第1孔流道连通所述主液室与所述第1副液室,所述第2孔流道连通所述主液室与所述第2副液室。
19.权利要求1、2、5、12、13或16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所述阀构件的所述外周部以比所述膜部分更厚的方式形成,在所述阀容纳室的壁面上设置有环状限制突起,所述环状限制突起与该厚壁的外周部的内周面相抵接,用于限制该外周部向内侧的位移。
CN2009801360158A 2008-09-17 2009-03-13 液封式防振装置 Active CN1021499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8414 2008-09-17
JP2008238414A JP5010564B2 (ja) 2008-09-17 2008-09-17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238406A JP5184272B2 (ja) 2008-09-17 2008-09-17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238410 2008-09-17
JP2008-238406 2008-09-17
JP2008238410A JP5184273B2 (ja) 2008-09-17 2008-09-17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242810A JP5184276B2 (ja) 2008-09-22 2008-09-22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242810 2008-09-22
PCT/JP2009/001143 WO2010032344A1 (ja) 2008-09-17 2009-03-13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9941A CN102149941A (zh) 2011-08-10
CN102149941B true CN102149941B (zh) 2013-10-16

Family

ID=4203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60158A Active CN102149941B (zh) 2008-09-17 2009-03-13 液封式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78360B2 (zh)
CN (1) CN102149941B (zh)
DE (1) DE112009002210B4 (zh)
WO (1) WO20100323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09002210B4 (de) 2008-09-17 2020-03-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chwingungsabsorber mit eingeschlossener Flüssigkeit
JP5225923B2 (ja) * 2009-04-16 2013-07-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713341B (zh) 2009-12-10 2014-09-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液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5095763B2 (ja) * 2010-01-21 2012-12-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DE102010045277B4 (de) * 2010-09-14 2013-09-19 Carl Freudenberg Kg Trennwand für ein Hydrolager
JP5198605B2 (ja) 2011-03-11 2013-05-1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248645B2 (ja) 2011-03-31 2013-07-3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719704B2 (ja) * 2011-06-30 2015-05-2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CN102588493B (zh) * 2012-03-02 2014-12-24 上海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 解耦膜、解耦膜骨架和隔振悬置
EP2711585B1 (de) * 2012-09-20 2015-08-26 TrelleborgVibracoustic GmbH Hydrolager
DE102012217427A1 (de) * 2012-09-26 2014-05-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ydrolager, insbesondere Aggregatla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355242B2 (ja) * 2014-06-05 2018-07-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DE102014211952A1 (de) * 2014-06-23 2015-12-24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Hydrolager sowie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derartigen Hydrolager
DE102015111505B4 (de) 2015-07-15 2018-03-08 Vibracoustic Gmbh Trennvorrichtung und Hydrolager
DE102016101203A1 (de) * 2016-01-25 2017-07-27 Vibracoustic Gmbh Hydrolager mit Unterdruckventil
JP6577911B2 (ja) * 2016-06-23 2019-09-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DE102016116079A1 (de) * 2016-08-29 2018-03-01 Vibracoustic Gmbh Hydrolager
DE102016120959B4 (de) * 2016-11-03 2020-07-09 Vibracoustic Gmbh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Lager
JP6807723B2 (ja) * 2016-12-07 2021-01-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WO2018193895A1 (ja) * 2017-04-17 2018-10-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983060B2 (ja) * 2017-12-26 2021-12-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N113404804A (zh) * 2021-06-15 2021-09-1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悬置装置及车辆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2755A (zh) * 2002-05-01 2005-08-31 株式会社富科库 液封型液体灌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44443A (ja) 1984-12-14 1986-07-02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液体封入型インシユレ−タのバルブ装置
JPS63203940A (ja) 1987-02-19 1988-08-23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マウント装置
JP2510903B2 (ja) * 1991-06-03 1996-06-26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マウン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273262A (en) * 1992-06-15 1993-12-2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Hydraulic mount with low amplitude, low-to-medium frequency vibration isolation
JPH06307481A (ja) * 1993-04-19 1994-11-0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ばね
JP2817570B2 (ja) * 1993-04-26 1998-10-3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マウント
JP3547494B2 (ja) * 1994-08-31 2004-07-28 丸五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弁式流体封入防振支持装置
JP3414245B2 (ja) * 1998-01-14 2003-06-0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3697565B2 (ja) * 1998-08-31 2005-09-2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3663482B2 (ja) * 1999-05-27 2005-06-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切替型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2372091A (ja) 2001-06-18 2002-12-26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3097632A (ja) * 2001-07-16 2003-04-03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WO2003091597A1 (en) * 2002-04-25 2003-11-0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Vibration control equipment
JP2004003614A (ja) * 2002-04-25 2004-01-08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WO2004081408A1 (ja) * 2003-03-11 2004-09-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防振装置
JP2005113954A (ja) * 2003-10-03 2005-04-28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4330437B2 (ja) * 2003-12-12 2009-09-16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7416173B2 (en) * 2004-05-24 2008-08-26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ally switchable type fluid-filled engine mount
FR2872878B1 (fr) * 2004-07-07 2008-07-04 Hutchinson Sa Support antivibratoire hydraulique pilotable
JP4718137B2 (ja) 2004-07-23 2011-07-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3934129B2 (ja) 2004-08-19 2007-06-2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並びに、その液封入式防振装置に使用される弾性仕切り膜および挟持部材
WO2006040809A1 (ja) * 2004-10-12 2006-04-20 Toyo Tire & Rubber Co.,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103008B2 (ja) * 2004-10-18 2008-06-1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688067B2 (ja) * 2005-07-14 2011-05-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4585941B2 (ja) * 2005-08-18 2010-11-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265613B2 (ja) * 2005-09-14 2009-05-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179623B2 (ja) 2005-09-27 2008-11-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092972A (ja) * 2005-09-30 2007-04-12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348553B2 (ja) * 2005-12-15 2009-10-2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77973A (ja) 2005-12-28 2007-07-12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7177975A (ja) 2005-12-28 2007-07-12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4896616B2 (ja) * 2006-07-26 2012-03-1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051214A (ja) * 2006-08-24 2008-03-06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8069905A (ja) 2006-09-15 2008-03-27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4919783B2 (ja) 2006-12-05 2012-04-18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DE112007002950B4 (de) * 2006-12-05 2014-05-28 Honda Motor Co., Ltd. Flüssigkeitsgedichtete Vibrations-Isolations-Vorrichtung
JP4741540B2 (ja) * 2007-03-30 2011-08-03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DE112009002210B4 (de) 2008-09-17 2020-03-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chwingungsabsorber mit eingeschlossener Flüssigkeit
JP5225923B2 (ja) * 2009-04-16 2013-07-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095763B2 (ja) * 2010-01-21 2012-12-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98605B2 (ja) * 2011-03-11 2013-05-1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248645B2 (ja) * 2011-03-31 2013-07-3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2755A (zh) * 2002-05-01 2005-08-31 株式会社富科库 液封型液体灌装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113954A 2005.04.28
JP特开2007-051713A 2007.03.01
JP特开2008-138854A 2008.06.19
JP特开平6-307491A 1994.11.0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9941A (zh) 2011-08-10
WO2010032344A1 (ja) 2010-03-25
US20110210488A1 (en) 2011-09-01
US8678360B2 (en) 2014-03-25
DE112009002210B4 (de) 2020-03-05
DE112009002210T5 (de) 2011-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9941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395811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734375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1460762B (zh) 减振装置
US8864114B2 (en) Liquid-sealed antivibration device
CN102725558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JP482079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6112608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865780B2 (ja) 防振装置
WO2018193670A1 (ja) 防振装置
JP2016125632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243510A (ja) 自動車用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2009150451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9312811B (zh) 防振装置
JP5184276B2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14728573A (zh) 隔振装置
US11448284B2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CN102395809A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JP7350627B2 (ja) 防振装置
JP7349325B2 (ja) 防振装置
WO2021090938A1 (ja) 防振装置
KR20070048551A (ko) 유체봉입식 마운트장치
JP4697459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2012225412A (ja) 防振装置
JP5899039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yogo

Co-patentee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Patentee after: TOYO TIRE &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Co-patentee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Patentee before: TOYO TIRE & RUBBE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yogo

Co-patentee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Patentee after: Tong Yiou Tire Co.,Ltd.

Address before: Hyogo

Co-patentee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Patentee before: TOYO TIRE & RUBBE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