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4375B - 液封式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封式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4375B
CN102734375B CN201210089181.0A CN201210089181A CN102734375B CN 102734375 B CN102734375 B CN 102734375B CN 201210089181 A CN201210089181 A CN 201210089181A CN 102734375 B CN102734375 B CN 1027343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hamber
hole
valve portion
barrier film
pli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91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4375A (zh
Inventor
山本健太郎
伊泽现
樱井腾弘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4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4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4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4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6Design of constituent elastomeric parts, e.g. decoupling valve elements, or of immediate abutments therefor, e.g. c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课题是确保通常使用区域的衰减性能的同时,缓冲输入大振幅时急剧的压力变化引起的空穴现象。在利用隔开体(40)将液体封入室(36)隔开为主液室(42)和第一副液室(44)且设有连结两液室的第一孔流道(50)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中,在隔开体上设置第二隔膜(60),设置利用第二隔膜从主液室划分出的第二副液室(53)和连结第一副液室和第二副液室的第二孔流道(54)。在第二隔膜的可挠性膜部(60B)上以从可挠性膜部的膜面立起的周壁状设置抵接并围绕第二孔流道开口(54A)周围的阀部(72)。另外,在阀部的外侧设置贯通孔(76),在可挠性膜部的主液室侧的膜面上设置压紧于对置壁(78)的突起(84)。

Description

液封式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将汽车发动机等振动源的振动不向车体侧传递的方式支撑的发动机支架等防振装置,为人们所知具有如下结构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第一安装件,其安装于车体侧;第二安装件,其安装于振动源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于该两个安装件之间;主液室,其由防振基体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副液室,其由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孔流道,其连通这些液室之间。
在该液封式防振装置中,输入普通的振动时,通过孔流道的液体流动所产生的液体共振作用或防振基体的减振效果,实现振动衰减功能和振动绝缘功能,但输入较大的振动时,有时防振装置自身成为异常噪音产生源而使该振动传递至车室内。
该异常噪音是由于液室内的空穴现象(cavitation)而产生的。空穴现象是由于在防振装置中输入较大振动时,孔流道堵塞,导致主液室内呈过度的负压状态(即,主液室的液压低于规定值的状态),从而低于被密封的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由此产生很多气泡所引起的现象。另外,这样产生的气泡消失时的冲击音成为异常噪音被传递至外部。
此处,为防止由该空穴现象所引起的异常噪音产生,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在用于隔开主液室和副液室的隔开构件上设置使两液室短路的短路路径,并由板簧等金属弹簧构成对该短路路径进行连通状态和切断状态切换的阀芯,由此,当主液室呈过度的负压状态时,使短路路径开放而从副液室向主液室供给液体。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由弹簧来保持相同的阀芯的结构。
进而,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在用于隔开主液室和副液室的隔开构件上设置可动膜(membrane),并在该可动膜的一部分上设置发挥阀芯功能的狭缝状(slit)的开口部,进而使该阀芯的配置位置相对于阀芯位移限制构件偏向副液室侧,由此具有回动阀的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1077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7-2708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8-1753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金属弹簧和隔开构件通过阀芯相抵接,因此当阀开放后恢复阀芯位置时,由于刚体之间的碰撞,因该冲击较大可能产生异常噪音。另外,由于金属弹簧在不冻液中,因此需要防锈处理,由此引起成本的增加。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由于将与弹簧直接连结的金属作为主体的阀芯抵接于隔开构件,因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存在如下问题:从设置于可动膜的阀芯部的狭缝中可能常有液体漏出,使在通常使用区域中本应发挥的由外周孔流道所产生的衰减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确保通常使用区域的衰减性能并能缓冲输入大振幅时急剧的压力变化所引起的空穴现象的液封式防振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具有:第一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一侧;第二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另一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主液室,其由所述防振基体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第一副液室,其由以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第一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隔开体,其用于隔开所述主液室和第一副液室;第一孔流道,其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第一副液室。其中,所述隔开体具备:第二隔膜,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且相对于该隔开体,其外周部在上以液密方式被保持,且在比该外周部更靠内侧处具备可挠性膜部;第二副液室,其从所述主液室通过所述第二隔膜划分而得;第二孔流道,其被调至比所述第一孔流道更高的高频域,用于连结所述第一副液室和第二副液室;对置壁,其在所述第二隔膜的主液室侧,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主液室侧的膜面隔开间隔而对置。在所述可挠性膜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孔流道的开口周围且围绕该开口闭塞的阀部,以从该可挠性膜部的膜面立起的周壁状形成,在该周壁状的阀部内侧,被该阀部围成的空间成为所述第二副液室,且所述可挠性膜部在所述阀部的外侧设置有贯通孔,并且压紧于所述对置壁的突起设置于主液室侧的膜面上。
发明的效果
若采用本发明,在通常使用区域中,第二隔膜的周壁状阀部抵接于第二孔流道的主液室侧开口周围而堵塞该开口,因而能防止液体从该部分的渗漏。另外,当第二孔流道的流量达到规定量以上时,所述阀部以离开第二孔流道的开口周围的隔开体壁面偏向主液室侧的方式弯曲变形,由此能从设置于可挠性膜部的贯通孔向主液室侧供给液体。因此,在通常使用区域中,能在发挥利用第一孔流道的对低频域振动的衰减性能和利用第二孔流道的对高频域振动的防振效果的同时,缓冲输入大振幅时急剧的压力变化所引起的空穴现象。另外,能使伴随第二隔膜复原的冲击变小从而降低异常噪音,而且不需要防锈处理等,所以能降低成本。另外,由于阀部为从可挠性膜部的膜面立起的周壁状(弹性壁状),因此能利用变形来吸收能量,因而能进一步降低传递到隔开体的冲击,从而进一步降低异常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案的隔开体的剖面图。
图3是上述隔开体的主体的俯视图。
图4是(a)是上述实施方案的固定构件的仰视图,(b)是沿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上述隔开体的通常使用区域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通常使用区域)。
图6是上述隔开体的第二隔膜(diaphragm)的弯曲变形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7表示上述实施方案的第二隔膜,(a)为俯视图、(b)为沿其B-B线的剖面图、(c)为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封式防振装置    12...第一安装件
14...第二安装件        16...防振基体
38...第一隔膜          40...隔开体
42...主液室            44...第一副液室
50...第一孔流道        53...第二副液室
54...第二孔流道        54A...开口
60...第二隔膜          60A...外周部
60B...可挠性膜部       72...阀部
74...加强筋            76...贯通孔
78...对置壁            80...中心贯通孔
82...外周贯通孔        84...突起
X...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案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的纵剖面图。该防振装置10是用于支撑汽车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其具有:下侧的第一安装件12,其安装于支撑侧的车体并形成筒状;上侧的第二安装件14,其安装于作为振动源的发动机侧;防振基体16,其由橡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在这两个安装件12、14之间用于连结两者。另外,图1表示无负载状态。
第二安装件14是配置在第一安装件12的轴芯部上方的凸出金属件,其形成有朝径向外侧以法兰状突出的阻挡部18。另外,在上端部设有螺栓孔20,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安装于发动机侧。
第一安装件12包括防振基体16硫化成形的圆筒状的筒状金属件22和杯状的底部金属件24,在底部金属件24向下突出设置有安装螺栓26,并通过该螺栓26安装于车体侧。筒状金属件22的下端部利用铆接部28铆接固定于底部金属件24的上端开口部。附图标记30是铆接固定于筒状金属件22的上端部的阻挡金属件,其在与第二安装件14的阻挡部18之间发挥阻挡作用。并且,符号32是覆盖阻挡金属件30的上面的阻挡橡胶。
防振基体16以伞状形成,其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硫化粘结在第二安装件14和筒状金属件22的上端开口部。在该防振基体16的下端部连接有橡胶膜状的密封壁部34,该密封壁部34覆盖筒状金属件22的内周面。
在第一安装件12安装有由可挠性橡胶膜构成的第一隔膜38,该第一隔膜38在轴方向X与防振基体16的下面对置而配置,并在与该下面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36,液体封入室36中封入有水、或乙二醇(ethylene glycol)、硅油(silicone oil)等液体。第一隔膜38在其外周部具有环状的加强金属件39,并利用该加强金属件39固定于上述铆接部28。
设置于第一安装件12内侧的上述液体封入室36被隔开体40隔开成:防振基体16侧(即上侧)的主液室42,和第一隔膜38侧(即下侧)的第一副液室44。主液室42是防振基体16为室壁的一部分的液室,第一副液室44是第一隔膜38为室壁的一部分的液室。在第一隔膜38的下侧的底部金属件24内侧设置有空气室46,因此,第一隔膜38为构成第一副液室44和空气室46之间隔壁的隔膜。
隔开体40俯视呈圆形且由树脂或金属等刚性材料构成,并通过密封壁部34嵌接于筒状金属件22的内侧。在隔开体40的下面抵接配置有环形板状的隔开托板48,隔开托板48与第一隔膜38的加强金属件39由上述铆接部28固定,由此隔开体40在设于密封壁部34的阶梯状部34A和隔开托板48之间以在轴方向X上被夹持的状态保持。
所述主液室42和第一副液室44通过作为节流流道的第一孔流道50互相连通。在该例中,第一孔流道50是为减弱车辆行驶时的摇摆式(shake)振动而被调至与摇摆式振动相对应的低频域(例如5-15Hz左右)的低频侧孔。即,通过调整流道的剖面积和长度来进行调谐,使得基于经过第一孔流道50而流动的液体的共振作用所产生的衰减效果在输入摇摆式振动时得到有效发挥。
第一孔流道50设于隔开体40的外周侧。详细地讲,在第一孔形成槽52与上述密封壁部34之间形成有在周方向C(参照图3)上延伸的第一孔流道50,该第一孔形成槽52设在隔开体40的外周部且向外开口。如图3所示,第一孔流道50在周方向C的一端具有向主液室42开口的主液室侧开口50A,并且在周方向C的另一端具有向第一副液室44开口的副液室侧开口50B,并且第一孔流道50是相对主液室42和第一副液室44双方平时不闭塞而连通的平时连通状态的孔流道。
在隔开体40上设置有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第二隔膜60。如图5所示,第二隔膜60的外周部60A在隔开体40上以液密(即,使液体不漏出)方式被保持,并在比外周部60A更靠内侧处具备可挠性膜部60B。另外,在隔开体40上设置有利用第二隔膜60从主液室42划分出的第二副液室53,并且设有用于连结第一副液室44和第二副液室53的节流流道的第二孔流道54。
第二孔流道54是调至比第一孔流道50更高频域的高频侧孔,在该例子中,为降低怠速时(车辆停止时)的怠速振动,其频率被调至与怠速振动相对应的高频域(例如15-50Hz左右)。即,通过调整流道的剖面面积和长度来进行调谐,使得基于通过第二孔流道54而流动的液体的共振作用所产生的低动倍率效果在输入怠速振动时能得到有效发挥。
如图2所示,在隔开体40的内周侧(即,比上述外周部更靠径向内侧的隔开体部分),以沿隔开体40的厚度方向(在该例子中与上述轴方向X相同)延伸并贯通该隔开体40的方式设置第二孔流道54。详细地讲,在隔开体主体56的上面设有俯视呈圆形的阶梯状凹部58(参照图3),通过在该阶梯状凹部58的中心部设置圆形贯通孔来形成第二孔流道54。另外,在该阶梯状凹部58上,与第二孔流道54的朝向第二副液室53侧的开口54A相对置地设置有上述第二隔膜60。
详细地,第二隔膜60如图7所示那样呈圆板状(圆形膜状),外周部60A在整个外周上呈厚壁状,并且在该厚壁的外周部60A的内侧具备圆形的可挠性膜部60B。可挠性膜部60B以在厚壁的外周部60A的厚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堵住该外周部60A的内周面间的方式形成。在隔开体40的阶梯状凹部58的外周部设置有环状的限制突起64,在其外周侧设置有用于配置第二隔膜60的外周部60A的环状槽62。
为了固定配置于该阶梯状凹部58的第二隔膜60,设置有固定构件66。固定构件66由树脂或金属等刚性材料构成,如图5所示,其内嵌固定于阶梯状凹部58的外周部的阶梯状部68,并在与隔开体主体56的环状槽62之间,将第二隔膜60的外周部60A以在轴方向X上压缩的状态夹持,由此将第二隔膜60的外周部60A以液密方式保持。在固定构件66上与阶梯状凹部58的限制突起64相对置地设置有同样的环状限制突起70。这些限制突起64、70用于限制向第二隔膜60的外周部60A径向内侧的位移。
在第二隔膜60的可挠性膜部60B设置有与第二孔流道54的上述开口54A的周围相抵接并堵塞该开口54A的阀部72。阀部72突出设置在与上述开口54A对置的可挠性膜部60B的第二副液室53侧的膜面上。在该例中,阀部72是从可挠性膜部60B的下面立起抵接于上述开口54A周围并围绕该开口54A的周壁状——更详细地是中空短圆筒状——的橡胶壁部分,通过被按压于上述开口54A周围来堵塞第二孔流道54。由此,在周壁状的阀部72内侧,被该阀部72围成的空间成为上述第二副液室53。即,阀部72的内侧、可挠性膜部60B的膜部分60C与开口54A周围的隔开体壁面40A之间的空间成为第二副液室53,第二隔膜60构成主液室42和第二副液室53之间的隔壁。
阀部72形成为筒状,以缓冲向隔开体40的因抵接而引起的冲击,并且在抵接状态下允许阀部72在轴方向X上的变形从而缓冲向隔开体40传递的能量,即,设定轴方向尺寸(从可挠性膜部60B突出的高度)Q大于其壁厚(轴方向X上的平均壁厚)P(P<Q)(参照图7(b))。另外,设定该轴方向尺寸Q大于阀部72外侧的可挠性膜部60B的壁厚R(Q>R)。在该例中,阀部72以如下方式构成:以越向顶端侧壁厚越薄的方式将外周面形成为锥面状,即,构成顶端部为薄壁、基部在外周面侧增厚的筒状,由此,在轴方向X上容易变形。
在阀部72的内侧的膜部分60C上设有用于加强阀部72的由突条构成的加强筋74。加强筋74构成如下形状:多条(在该例中为3条)加强筋74从膜部分60C中心以放射状延伸并与阀部72的内周面连结,加强筋74的上面如图7(b)所示那样从中心向径向外侧逐渐变高地倾斜,由此加强阀部72的基部。
如图5所示,在可挠性膜部60B的不与第二孔流道54的上述开口54A重合的位置上,即从轴方向X看不重叠(rap)的位置,至少设有一个贯通孔76。贯通孔76设在上述阀部72的外侧,如图7(c)所示,在围绕该阀部72的圆周上的多处并列设置有贯通孔76,在该例子中,等间隔地设有四个贯通孔7。设定贯通孔76的总面积大于第二孔流道54的上述开口54A的面积。
如图5所示,在第二隔膜60的主液室42侧设有与可挠性膜部60B的主液室42侧的膜面隔开间隔而对置的对置壁78。对置壁78与固定构件66设置成一体。如图4所示,在该例中,固定构件66呈圆板状,在其外周部具有上述限制突起70,在其内侧设有圆形的对置壁78。在该对置壁78上中心部设有作为用于连通主液室42和第二隔膜60侧的贯通孔的中心贯通孔80,且在该中心贯通孔80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外周贯通孔82。
中心贯通孔80设置在与上述阀部72内侧的膜部分60C相对置的位置上,为使该部分上没有压力损失,设定其开口面积大于第二孔流道54的剖面积,即大于上述开口54A的面积。
在从轴方向X看与设有第二隔膜60的贯通孔76的圆周重合的相同直径的圆周上,以圆周方向的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在该例中为4个)外周贯通孔82。设定外周贯通孔82的总面积大于第二孔流道54的上述开口54A的面积。在该例中,从轴方向X看在与第二隔膜60的贯通孔76互相重合的位置上,即与贯通孔76相对置地设置有外周贯通孔82。
如图5所示,在第二隔膜60的可挠性膜部60B的与上述阀部72相反侧的主液室42侧的膜面上,设置有压紧于上述对置壁78的突起84。由此,可以调整阀部72对开口54A周围的隔开体壁面40A的抵接力。因此,可以将该突起84称为阀部抵接力调整突起。
如图7所示,在隔着可挠性膜部60B而与阀部72重合的位置,即从轴方向X看重叠的位置上设置突起84。由此,如图5所示,在上述开口54A周围的隔开体壁面40A与对置壁78之间,阀部72和突起84以在轴方向X上被压缩的状态保持。更详细地,在隔着可挠性膜部60B与阀部72相重合的位置上以周壁状形成突起84。即,突起84是从可挠性膜部60B的上面立起且与上述中心贯通孔80周围相抵接包围该中心贯通孔80的周壁状,更详细地是中空短圆筒状的橡胶壁部分。与上述阀部72同样地,设定突起84的轴方向尺寸(从可挠性膜部60B突出的高度)大于壁厚(在轴方向X上的平均壁厚)。
在该例中如图7所示那样阀部72和突起84以相对可挠性膜部60B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面(在厚度方向的中心与该厚度方向垂直的面)呈上下对称的形状形成。由此,消除组装第二隔膜60时的上下方向性,从而提高组装操作性。
此外,在突起84内侧设置有与在上述阀部72内侧所设置的下面侧的加强筋74相同的加强用加强筋86。该加强筋86与下面侧的加强筋74以相同形状形成,但相对该下面侧的加强筋74偏移相位而配置加强筋86(参照图7(a)-(c))。
如果是如上结构的液封式防振装置10,则在主液室42的液压处于规定值以上的通常使用区域中,第二隔膜60的阀部72与第二孔流道54的上述开口54A周围相抵接,从而堵塞该开口54A。即,在通常使用区域,利用阀部72使第二副液室53相对于主液室42闭塞,从而通过第二孔流道54的液体不向主液室42渗漏。另一方面,当主液室42的液压变得低于可能产生空穴现象的规定值并且第二孔流道54的流量在规定量以上时,如图6所示,保持了外周部60A的第二隔膜60,其内侧的可挠性膜部60B因液体流动而被压向主液室42侧,由此弯曲变形,且阀部72离开上述开口54A周围的隔开体壁面40A而偏向主液室42侧(即上方)。由此,使第二副液室53相对主液室42打开,能够从可挠性膜部60B上设置的贯通孔76向主液室42侧供给液体。此外,利用第二隔膜60来阻止从主液室42向第二副液室53侧的液体流入,阀部72作为回动阀而发挥作用。
因此,如果是上述液封式防振装置10,则在通常使用区域中,车辆行驶时以摇摆式振动那样比较大的大振幅输入低频侧振动时,在防止第二隔膜60内的液体渗漏的同时,通过低频侧的第一孔流道50使液体在主液室42和第一副液室44之间流动,因此,基于流动在第一孔流道50的液体的共振作用,对摇摆式振动发挥高衰减性能。
另外,如停车空转时那样当以较小的微振幅输入高频侧振动时,第二隔膜60在维持第二副液室53的闭塞状态的同时因微小振幅产生弯曲变形。即,第二副液室53通过第二隔膜60朝向主液室42,因此与主液室42处于相同压力状态。因此,利用主液室42和第一副液室44之间的压力差使液体在第二孔流道54中流动。因此,对于高频侧的振动输入,在第二孔流道54中产生液体流动,通过经由该高频侧第二孔流道54的液体的共振作用,发挥对怠速振动的出色的防振效果。
另一方面,因大振幅输入,第二孔流道54的流量达到规定量以上时,可挠性膜部60B发生弯曲变形,以使第二隔膜60的阀部72离开开口54A周围的隔开体壁面40A偏向液室42侧(参照图6)。由此,第二副液室53向主液室42侧打开,从设置于可挠性膜部60B上的贯通孔76向主液室42侧供给液体,因而能缓和在主液室42内产生过度负压,并能抑制空穴现象的产生。
在第二隔膜60离开后,当第二孔流道54的流量达到规定量以下时,第二隔膜60再次抵接于上述开口54A周围的隔开体壁面40A,其复原力有赖于弹簧的弹性,由于伴随复原的冲击小,因此不易产生伴随复原的异常噪音。
如果是这样的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0,则在通常使用区域中,将具有作为隔膜作用的第二隔膜60在第二孔流道54的流量达到规定量以上时用于缓冲压力的阀来使用,所述隔膜使第二孔流道54中产生液体流动。因此,由于能实现部件数的削减、构造的简化,且作为阀的可动部件为由橡胶状弹性体组成的结构,因此,无需使用金属弹簧时的防锈处理而能够控制成本的增加。
另外,如果是本实施方案,由于阀部72为在其内侧形成第二副液室53的周壁状,因而在第二孔流道54闭塞时,阀部72能在轴方向X上产生弹性变形。由此,例如,在路况差的路上行驶时等输入大振幅时,即使第二孔流道54闭塞后也能使阀部72变形,由此能够缓冲传到隔开体40的传递能量。即,此时,设弯曲变形的可挠性膜部60B的动能为E1,设因阀部72变形而消耗的能量为E2,则向隔开体40传递的能量E被表示成E=E1-E2,因此,能够将向隔开体40的传递的能量减少相当于阀部72的变形所消耗的能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异常噪音的产生。
另外,如果是本实施方案,则能够通过将设置在可挠性膜部60B的主液室42侧的阀部抵接力调整突起84压缩在与对置壁78之间,因此能使第二隔膜60的刚性产生变化,而且能容易地调整阀部72从第二孔流道54的开口54A离开的时间点。
详细地,为提高高频侧的第二孔流道54的特性,需要将第二隔膜60的刚性变小、且使其容易变形,但是如果为此而单纯减小橡胶硬度,则输入大振幅时第二隔膜60容易弯曲变形从而过早从第二孔流道54的开口54A处离开,因而可能有损第一孔流道50原本的衰减性能。与此相对,如果事先设置上述突起84,即使减小橡胶硬度使第二隔膜60易于变形,但由于突起84的压缩而使阀部72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推迟从第二孔流道54的开口54A处离开的时间点。另外,如果能这样减小橡胶硬度,就能抑制第二隔膜60复原时的冲击,从而难以产生异常噪音。
特别是如果是本实施方案,突起84形成在与阀部72重合的位置上,并且在开口54A周围的隔开体壁面40A与对置壁78之间,突起84和阀部72以压缩状态被保持,因此,能更有效地提高阀部72的刚性,从而能更有效地控制从开口54A处离开的时间点。特别是,通过使阀部72和突起84呈上下对称形状,就能上下均等地压缩保持,因此更有利。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以单一的圆筒状突起形成突起84,但只要是通过压缩阀部72来调整抵接力的结构,例如设置多个突起也可。
如果是本实施方案,另外,在阀部72和突起84内侧设置加强用的加强筋74、86,由此能改善由于阀部72和突起84反复离开-复原所引起的弹力减弱,从而能兼顾降低异常噪音和可靠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在固定构件66的对置壁78上,与中心贯通孔80一起设置其周围的外周贯通孔82。这是突起84抵接于中心贯通孔80周围而进行液密密封的结构,因此,当阀部72堵塞开口54A时,经由中心贯通孔80使主液室42的液压作用于阀部72内侧的膜部分60C,并且当阀部72离开了开口54A时,通过其外周侧的贯通孔76从对置壁78的外周贯通孔82向主液室42供给液体。因此,如果突起84不是密封中心贯通孔80的结构,就能省略中心贯通孔80和外周贯通孔82中的其中一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作为液室,对设有主液室42以及第一副液室44和第二副液室53的两个副液室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设置有三个以上的副液室也可以。此时,经由第一孔流道与主液室连通的副液室、和经由第二孔流道与第二副液室连通的副液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以下列举本发明优选方案,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1.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其具有:第一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一侧;第二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另一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主液室,其由所述防振基体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第一副液室,其由以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第一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隔开体,其用于隔开所述主液室和第一副液室;第一孔流道,其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第一副液室。其中,所述隔开体具备:第二隔膜,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且相对于该隔开体其外周部在以液密方式被保持,且在比该外周部更靠内侧处具备可挠性膜部;第二副液室,其从所述主液室通过所述第二隔膜划分而得;第二孔流道,其被调至比所述第一孔流道更高的高频域,用于连结所述第一副液室和第二副液室;对置壁,其在所述第二隔膜的主液室侧,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主液室侧的膜面隔开间隔而对置。在所述可挠性膜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孔流道的开口周围且围绕该开口闭塞的阀部,以从该可挠性膜部的膜面立起的周壁状形成,在该周壁状的阀部内侧,被该阀部围成的空间成为所述第二副液室,且所述可挠性膜部在所述阀部的外侧设置有贯通孔,并且与所述对置壁进行压力接触的突起设置于主液室侧的膜面上。。
2.在上述1的方案中,所述突起隔着所述可挠性膜部设置在与所述阀部重合的位置上,在所述开口周围的隔开体壁面和所述对置壁之间,所述阀部和突起以被压缩状态保持。
3.在上述2的方案中,所述突起在隔着所述可挠性膜部与所述阀部相重合的位置以周壁状形成。
4.在上述3的方案中,所述阀部和所述突起以相对所述可挠性膜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面呈对称的形状形成。
5.在上述1-4任一项方案中,所述第二隔膜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可挠性膜部能够弯曲变形以使所述阀部离开所述开口的周围隔开体壁面而偏向主液室侧,由此,能从设置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所述贯通孔向主液室侧供给液体。
6.在上述1-5任一项方案中,在所述阀部内侧的膜部分设置有加强筋。
7.在上述1-6任一项方案中,在所述对置壁的与所述阀部的内侧膜部分相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中心贯通孔,且在该中心贯通孔周围设有多个外周贯通孔,所述突起呈围绕所述中心贯通孔的周壁状。
8.在上述1-7任一项方案中,所述第一隔膜是构成所述第一副液室与空气室或外部气体之间隔壁的隔膜。
9.在上述1-8任一项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件呈筒状,在该第一安装件的轴心部配置有所述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隔膜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件上,并且在该第一安装件内侧与所述防振基体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所述隔开体将所述液体封入室隔开为所述防振基体侧的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隔膜侧的所述第一副液室,所述第一孔流道设置于所述隔开体的外周部且连结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副液室,所述第二孔流道在比所述隔开体的外周部更靠内侧的隔开体部分连结所述第一副液室和第二副液室。
关于上述8的方案,在图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二孔流道54用于连结将朝向空气室46的第一隔膜38作为室壁的一部分的第一副液室44和第二副液室53之间。将朝向空气室46的第一隔膜38作为室壁的一部分的第一副液室44,与将朝向主液室42的第二隔膜60作为室壁的一部分的第二副液室53之间的压力差大,因而第二孔流道54的流量容易变大,因此,能提高上述第二隔膜60所产生的压力缓冲效果。此外,作为第一隔膜38也可以是朝向外部气体来代替朝向空气室46的隔膜。因此,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列举了利用第二孔流道与第二副液室相连结的第一副液室是如下副液室的例子:构成与空气室或外部气体之间隔壁的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
若采用上述9的方案,构成副液室室壁一部分的第一隔膜由于具有朝向空气室或外部气体的结构,因而有利于提高上述压力缓冲效果。
另外,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将摇摆式振动和怠速振动作为对象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用于频率不同的各种振动。另外,在此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除了用于发动机支架之外,还可以用于例如支撑马达等其他动力设备的支架、车身支架、差速器支架(diff mount)等各种防振装置。

Claims (8)

1.一种液封式防振装置,
其具有:
第一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一侧,
第二安装件,其安装在振动源侧和支撑侧中的另一侧,
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
主液室,其由所述防振基体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
第一副液室,其由以橡胶状弹性体形成的第一隔膜构成室壁的一部分,其中封入有液体,
隔开体,其用于隔开所述主液室和第一副液室,
第一孔流道,其用于连结所述主液室和第一副液室;
所述液封式防振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隔开体具备:
第二隔膜,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且相对于该隔开体,其外周部以液密方式被保持,且在比该外周部更靠内侧处具备可挠性膜部,
第二副液室,其从所述主液室通过所述第二隔膜划分而得,
第二孔流道,其被调至比所述第一孔流道更高的高频域,用于连结所述第一副液室和第二副液室,
对置壁,其在所述第二隔膜的主液室侧,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主液室侧的膜面隔开间隔而对置,
在所述可挠性膜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孔流道的开口周围且围绕该开口闭塞的阀部,以从该可挠性膜部的膜面立起的周壁状形成,在该周壁状的阀部内侧,被该阀部围成的空间成为所述第二副液室,且所述可挠性膜部在所述阀部的外侧设置有贯通孔,并且与所述对置壁进行压力接触的突起设置于主液室侧的膜面上,
在所述开口周围的隔开体壁面与所述对置壁之间,所述阀部和所述突起以被压缩的状态保持,
所述第二隔膜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可挠性膜部能够弯曲变形以使所述阀部离开所述开口的周围隔开体壁面而偏向主液室侧,由此,能从设置于所述可挠性膜部的所述贯通孔向主液室侧供给液体。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隔着所述可挠性膜部设置在与所述阀部重合的位置上。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在隔着所述可挠性膜部与所述阀部相重合的位置以周壁状形成。
4.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部和所述突起以相对所述可挠性膜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面呈对称的形状形成。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部内侧的膜部分设置有加强筋。
6.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置壁的与所述阀部的内侧膜部分相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中心贯通孔,且在该中心贯通孔周围设有多个外周贯通孔,所述突起呈围绕所述中心贯通孔的周壁状。
7.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是构成所述第一副液室与空气室或外部气体之间隔壁的隔膜。
8.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式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件呈筒状,在该第一安装件的轴心部配置有所述第二安装件,
所述第一隔膜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件上,并且在该第一安装件内侧与所述防振基体之间形成液体封入室,
所述隔开体将所述液体封入室隔开为所述防振基体侧的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隔膜侧的所述第一副液室,
所述第一孔流道设置于所述隔开体的外周部且连结所述主液室和所述第一副液室,
所述第二孔流道在比所述隔开体的外周部更靠内侧的隔开体部分连结所述第一副液室和第二副液室。
CN201210089181.0A 2011-03-31 2012-03-29 液封式防振装置 Active CN102734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0002A JP5248645B2 (ja) 2011-03-31 2011-03-31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1-080002 2011-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4375A CN102734375A (zh) 2012-10-17
CN102734375B true CN102734375B (zh) 2014-10-15

Family

ID=4684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9181.0A Active CN102734375B (zh) 2011-03-31 2012-03-29 液封式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07545B2 (zh)
JP (1) JP5248645B2 (zh)
CN (1) CN102734375B (zh)
DE (1) DE10201200599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828718C (en) 2004-07-23 2016-05-03 Oy Halton Group Ltd. Improvements for control of exhaust systems
DE112009002210B4 (de) * 2008-09-17 2020-03-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chwingungsabsorber mit eingeschlossener Flüssigkeit
JP5225923B2 (ja) 2009-04-16 2013-07-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713341B (zh) 2009-12-10 2014-09-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液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5095763B2 (ja) * 2010-01-21 2012-12-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98605B2 (ja) 2011-03-11 2013-05-1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DE102012217427A1 (de) * 2012-09-26 2014-05-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ydrolager, insbesondere Aggregatla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240397B2 (ja) * 2013-04-09 2017-11-2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DE102013221503A1 (de) * 2013-10-23 2015-04-23 Boge Elastmetall Gmbh Axial dämpfendes Elastomerlager,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066695B2 (en) 2013-11-11 2018-09-0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CN103925327B (zh) * 2014-04-30 2017-09-2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悬置装置及其工装装置、组装方法
JP6544932B2 (ja) * 2015-01-26 2019-07-17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6456200B2 (ja) * 2015-03-12 2019-01-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DE102015111505B4 (de) * 2015-07-15 2018-03-08 Vibracoustic Gmbh Trennvorrichtung und Hydrolager
DE102016101203A1 (de) * 2016-01-25 2017-07-27 Vibracoustic Gmbh Hydrolager mit Unterdruckventil
DE102016116079A1 (de) * 2016-08-29 2018-03-01 Vibracoustic Gmbh Hydrolager
JP6807723B2 (ja) * 2016-12-07 2021-01-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2019019836A (ja) * 2017-07-12 2019-02-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KR102451984B1 (ko) * 2017-10-31 2022-10-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유체 봉입형 마운트
JP6983060B2 (ja) * 2017-12-26 2021-12-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984947B2 (ja) * 2018-05-22 2021-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FR3088976B1 (fr) * 2018-11-27 2021-04-09 Vibracoustic Nantes Sas Module hydraulique antivibratoire commutable et element de separati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7292A (zh) * 2004-03-12 2005-09-14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17812A1 (de) * 1986-05-27 1987-12-03 Freudenberg Carl Fa Motorlager
JPS6449731A (en) * 1987-08-20 1989-02-27 Tokai Rubber Ind Ltd Fluid-sealed type mount device
DE3731495A1 (de) * 1987-09-18 1989-04-06 Metzeler Gmbh Hydraulisch daempfendes zweikammer-motorlager
JPH03121958A (ja) 1989-10-03 1991-05-23 Tokin Corp 水滴飛散装置付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
DE3937232A1 (de) * 1989-11-09 1991-05-16 Freudenberg Carl Fa Gummilager mit hydraulischer daempfung
JP3539067B2 (ja) * 1996-05-23 2004-06-1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マウント装置
DE19843558B4 (de) * 1998-09-23 2004-07-22 Zf Boge Elastmetall Gmbh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Gummilager
JP3702683B2 (ja) * 1998-12-22 2005-10-0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2031184A (ja) 2000-07-14 2002-01-31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6523816B1 (en) 2000-11-07 2003-02-25 Hutchinson Method of damping vibration, active hydraulic anti-vibration mount and vehicle including such a mount
US6439556B1 (en) * 2001-02-15 2002-08-2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ctive decoupler hydraulic mount
JP2006144806A (ja) * 2003-04-04 2006-06-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US7516947B2 (en) * 2003-04-04 2009-04-1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Liquid-sealed vibration control equipment and elastic partition film for use therein
JP2006118547A (ja) 2004-10-19 2006-05-11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701190A (zh) 2004-11-24 2005-11-23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以及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单元
JP4585941B2 (ja) * 2005-08-18 2010-11-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265613B2 (ja) 2005-09-14 2009-05-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270866A (ja) 2006-03-30 2007-10-18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75321A (ja) 2007-01-19 2008-07-3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4993358B2 (ja) * 2007-05-11 2012-08-08 丸五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型防振装置
EP1995491A3 (en) 2007-05-22 2014-02-19 Kurashiki Kako Co., Ltd. Liquid-filled anti-vibration mounting device
JP4861969B2 (ja) 2007-11-30 2012-01-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DE112009002210B4 (de) * 2008-09-17 2020-03-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chwingungsabsorber mit eingeschlossener Flüssigkeit
JP5184276B2 (ja) * 2008-09-22 2013-04-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0101466A (ja) * 2008-10-27 2010-05-0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989620B2 (ja) 2008-12-12 2012-08-0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225923B2 (ja) 2009-04-16 2013-07-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98605B2 (ja) * 2011-03-11 2013-05-1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7292A (zh) * 2004-03-12 2005-09-14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4-49731A 1989.02.27
JP特开2007-51713A 2007.03.01
JP特开2008-281118A 2008.11.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48669A1 (en) 2012-10-04
JP5248645B2 (ja) 2013-07-31
US8807545B2 (en) 2014-08-19
CN102734375A (zh) 2012-10-17
DE102012005991A1 (de) 2012-10-04
JP2012215214A (ja) 2012-11-08
DE102012005991B4 (de) 2021-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4375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725558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149941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US8960654B2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CN102906450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678811A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JP438133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KR101288997B1 (ko) 스위칭 엔진 마운트 장치
KR101510350B1 (ko) 진동을 흡수하는 마운팅 장치
JP482079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535958B2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275910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1813155B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4040212A (zh) 隔振装置
JP4922871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KR20200069589A (ko) 유체 봉입식 엔진 마운트
CN103363013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9312811B (zh) 防振装置
CN103477115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KR20100011765A (ko) 엔진 마운트 장치
JP2007271004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395809A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KR101987538B1 (ko) 차량용 세미 액티브 엔진 마운트
CN109312810B (zh) 防振装置
JP2004218753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yogo

Co-patentee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Patentee after: TOYO TIRE & RUBBER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City, Osaka of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Patentee before: TOYO TIRE & RUBBE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yogo

Co-patentee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Patentee after: Tong Yiou Tire Co.,Ltd.

Address before: Hyogo

Co-patentee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Patentee before: TOYO TIRE & RUBBE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