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0971B - 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0971B
CN102140971B CN2011100310165A CN201110031016A CN102140971B CN 102140971 B CN102140971 B CN 102140971B CN 2011100310165 A CN2011100310165 A CN 2011100310165A CN 201110031016 A CN201110031016 A CN 201110031016A CN 102140971 B CN102140971 B CN 1021409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injection
air
feedback
fuel ratio
are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10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0971A (zh
Inventor
大西谦太
田中弘志
岛田信弘
永露敏弥
高野祐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0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0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0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0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lectrical Control Of Air Or Fuel Supplied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即使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区域中也进行基于燃料喷射的空燃比控制,该燃料喷射反映内燃机的时效变化。控制单元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负载区域中,使用与该负载区域相邻的O2反馈区域的学习值来控制燃料喷射量。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具备:燃料喷射阀,其向吸气通路喷射燃料;氧传感器,其检测在排气通路中流通的废气中的残留氧浓度;节气门阀,其控制在所述吸气通路中流通的吸气量;节气门传感器,其检测该节气门阀的开度即节气门开度;转速传感器,其检测发动机转速;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氧传感器、所述节气门传感器及所述转速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从所述燃料喷射阀喷射的燃料喷射量,其中,该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节气门开度及所述发动机转速确定用于使空燃比成为目标空燃比的基本燃料喷射量,并通过将根据所述氧传感器的检测值确定的反馈补偿系数、以根据内燃机的时效变化而变化的方式学习并同时按发动机负载确定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乘以所述基本燃料喷射量,从而得到至少不基于吸气压力及大气压力的燃料喷射量,并同时对包括多个O2反馈区域的多个负载区域独立进行燃料喷射控制。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有一种设定使空燃比反馈的多个O2反馈区域,并对上述的各区域独自进行O2反馈控制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31580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装置通过基于氧传感器的检测值的O2反馈控制,考虑发动机的劣化引起的时效变化等而能够得到适当的燃料喷射状态,但在O2反馈区域中,控制燃料喷射量以使空燃比成为理论配比(理论空燃比)。然而,在内燃机处于高旋转·高节气门开度区域的运转状态时,优选通过使燃料喷射量成为比理论配比高的空燃比(浓侧的空燃比)而防止内燃机的高温化(喷射冷却),在上述运转状态下执行O2反馈控制时,存在不能够实现喷射冷却的情况。另外,在内燃机处于低旋转·低节气门开度区域的运转状态时,由于内燃机吸引的空气量少而燃烧量也减少,从而难以期待高精度的O2反馈控制。
因此,在基于发动机转速及节气门开度而定义的运转区域中,设定有执行O2反馈控制的区域和不执行O2反馈控制的区域,在不执行O2反馈控制的区域中,通常进行燃料喷射补偿,以在该区域中形成适当的运转状态。并且,在进行该补偿时,通常基于大气压力传感器、吸气压力传感器或大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进行补偿。
然而,在搭载于机动二轮车等小型车辆的内燃机时,部件的搭载空间等的限制严格,而且要求使燃料喷射的***成本廉价,因而考虑了不使用大气压力传感器、吸气压力传感器等而实现燃料喷射的***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需要一种在不执行上述那样的O2反馈控制的区域中能够进行适当的燃料喷射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吸气压力传感器等且在O2反馈控制区域以外的区域也能够进行适当的燃料喷射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具备:燃料喷射阀,其向吸气通路喷射燃料;氧传感器,其检测排气通路中流通的废气中的残留氧浓度;节气门阀,其控制在所述吸气通路中流通的吸气量;节气门传感器,其检测该节气门阀的开度即节气门开度;转速传感器,其检测发动机转速;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氧传感器、所述节气门传感器及所述转速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从所述燃料喷射阀喷射的燃料喷射量,其中,该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节气门开度及所述发动机转速,确定用于使空燃比成为目标空燃比的基本燃料喷射量,并通过将根据所述氧传感器的检测值确定的反馈补偿系数、以根据内燃机的时效变化而变化的方式学习并同时按发动机负载确定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乘以所述基本燃料喷射量,从而得到至少不基于吸气压力及大气压力的燃料喷射量,并同时对包括多个O2反馈区域的多个负载区域独立进行燃料喷射控制,所述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多个所述O2反馈区域以外的所述负载区域中,使用与该负载区域相邻的所述O2反馈区域的学习值来控制燃料喷射量。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在多个所述O2反馈区域中执行使用所述反馈补偿系数及所述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的燃料喷射控制,在所述O2反馈区域以外的负载区域,将所述反馈补偿系数确定为“1”,并将所述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确定为相邻的O2反馈区域的值而执行燃料喷射控制。
本发明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多个所述O2反馈区域设定为所述节气门开度越小其越窄。
本发明在第一~第三特征结构中任一结构的基础上,其第四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单元中,多个负载区域彼此的边界设定为具有滞后作用。
另外,本发明在第一~第四特征结构中任一结构的基础上,其第五特征在于,在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在多个所述负载区域间转变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燃料喷射控制,以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逐渐接近新的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控制单元在燃料喷射控制时至少不基于吸气压力及大气压力,因此在燃料喷射控制***中无需使用吸气压力传感器及大气压力传感器,从而实现***的成本降低及部件个数的减少,同时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负载区域中,使用与该负载区域相邻的O2反馈区域的学习值来控制燃料喷射量,因此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区域也能够进行基于燃料喷射的空燃比控制,该燃料喷射反映内燃机时效变化。尤其是在低节气门开度的区域中,能够实现对内燃机的摩擦变化、煤向节气门阀的附着引起的吸入量变化等的发动机的劣化进行掌控的空燃比控制,而且在高节气门开度的区域中,节气门传感器的输出偏差的特性有取决于节气门开度的倾向,但通过参照接近该节气门开度的O2反馈区域,而能够进行适当的空燃比的设定。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负载区域中,由于将反馈补偿系数确定为“1”且将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确定为相邻的O2反馈区域的值而进行燃料喷射控制,因此能够防止O2反馈区域以外的空燃比的稀少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多个所述O2反馈区域设定为节气门开度越小其越窄,因此在容易受到旁通阀等的劣化的影响的低节气门开度区域中能够进行细微的学习控制,从而能够进行更适当的空燃比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多个负载区域彼此的边界设定为具有滞后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在边界附近产生振动的情况。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当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在负载区域间转变时,能够抑制燃料喷射量急剧变化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内燃机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控制单元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确定发动机的各负载区域的反馈补偿系数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用于检索发动机的负载区域的映射的图。
图5是表示O2反馈区域的图。
图6是将图4及图5重叠而表示的图。
图7是表示在以小于设定下限节气门开度设定的多个发动机负载区域中确定反馈补偿系数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在以设定上限节气门开度以上设定的多个发动机负载区域中确定反馈补偿系数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确定发动机负载区域转变时的处理顺序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确定基本模式转变时的处理顺序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确定伴随发动机负载区域的转变而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逐渐变化的顺序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7吸气通路
18排气通路
21节气门阀
22燃料喷射阀
26节气门传感器
30转速传感器
32氧传感器
C控制单元
E  内燃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在图1中,例如在搭载于机动二轮车上的水冷式的内燃机E的气缸筒11中嵌合有能够滑动的活塞12,将用于向面对该活塞12顶部的燃烧室13供给混合气的吸气装置14和用于排出来自所述燃烧室13的废气的排气装置15与所述内燃机E的气缸盖16连接,在吸气装置14中形成有吸气通路17,在排气装置15中形成有排气通路18。另外,在气缸盖16上安装有前端面对所述燃烧室13的火花塞20。
在所述吸气装置14中配设有能够开闭的用于控制在吸气通路17中流通的吸气量的节气门阀21,并且附设有用于向比节气门阀21靠下游侧的吸气通路17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22。而且在所述节气门阀21中迂回的旁通通路27与吸气通路17连接,在该旁通通路27中流通的空气量由促动器28调节。而且在所述排气装置15中夹设有催化转换器25。
由所述火花塞20点火的点火时刻、由所述燃料喷射阀22喷射的燃料喷射量以及所述促动器28的动作由控制单元C控制,向该控制单元C输入检测所述节气门阀21开度即节气门开度的节气门传感器26的检测值、检测与所述活塞12连接的曲轴29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30的检测值、检测发动机冷却水的水温的水温传感器31的检测值、为了检测在排气通路18中流通的废气中的残留氧浓度而在比所述催化转换器25靠下游侧安装在所述排气装置15上的氧传感器32的检测值。
在图2中,所述控制单元C中的控制所述燃料喷射阀22的喷射量的部分具备:基本喷射量算出机构34,其基于通过转速传感器30得到的转速及通过节气门传感器26得到的节气门开度,参照映射33的同时确定用于得到目标空燃比的基本燃料喷射量;反馈补偿系数算出机构35,其基于通过所述氧传感器32得到的氧浓度,以接近目标空燃比的方式算出反馈补偿系数而进行O2反馈控制;补偿机构36,其基于通过反馈补偿系数算出机构35得到的补偿量,对基本燃料喷射量进行补偿;最终燃料喷射时间算出机构37,其求出与通过补偿机构36得到的最终的燃料喷射量相对应的燃料喷射时间,所述控制单元C中的控制所述燃料喷射阀22的喷射量的部分构成为能得到至少不基于吸气压力及大气压力的燃料喷射量。
所述反馈补偿系数算出机构35具有:浓、稀判定部38,其基于通过氧传感器32检测的氧浓度,判定废气的浓、稀程度;参数算出部39,其基于该浓、稀判定部38的判定结果,对反馈补偿系数及基本燃料喷射量进行补偿。参数算出部39以规定的周期向EPROM或闪存器等不挥发性存储部40存储参数,且在点火开关接通时(***起动时),从不挥发性存储部40读入参数。
而在所述参数算出部39中,通过周期地存储于不挥发性存储部40的反馈补偿系数KO2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将基于氧传感器32的检测值的用于空燃比控制的综合补偿系数KT作为KT←(KO2×KBU)而算出。在此,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是以根据内燃机E的劣化等的时效变化而变化的方式学习并同时按发动机负载确定的系数,以规定的周期存储在不挥发性存储部40,在点火开关断开(***停止)后也保持该值,在***起动时读入,进行学习控制。
所述反馈补偿系数KO2是在进行O2反馈控制时在每一个规定的周期一次性使用的变量,基本上基于该反馈补偿系数KO2进行反馈控制,使空燃比接近目标空燃比。而且,基于浓、稀判定部38中的浓、稀的判定结果,确定反馈补偿系数KO2。
参数算出部39在多个O2反馈区域中,基于发动机转速NE及节气门开度TH,算出各O2反馈区域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并使用该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算出综合补偿系数KT(=KO2×KBU),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发动机的负载区域中,使用与该负载区域相邻的所述O2反馈区域的学习值而控制燃料喷射量。
对此种参数算出部39中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在图3中,在步骤S1中,基于发动机转速NE及节气门开度TH,检索发动机的负载处于哪个区域。即,如图4所示,设定下限节气门开度TH02L、设定上限节气门开度THO2H、以及上述的设定下限及上限节气门开度THO2L、THO2H之间的多个设定节气门开度THFB0、THFB1、THFB2、THFB3随着发动机转速NE的增大而变大,并且被预先设定为TH02L<THFB1<THFB2<THFB3<THO2H。而且,各设定节气门开度TH02L、THFB1、THFB2、THFB3、THO2H在节气门开度TH的增大侧的值由实线表示,在节气门开度TH的减小侧的值由虚线表示,设定成具有滞后作用。
另一方面,如图5的斜线所示,O2反馈区域设定为由设定下限转速NLOP、设定上限转速NHOP及怠速区域上限转速NTHO2L、设定下限节气门开度THO2L及设定上限节气门开度THO2H所确定的区域。而且怠速区域上限转速NTHO2L在发动机转速NE的增大侧的值由实线表示,在发动机转速NE的减小侧的值由虚线表示,设定下限节气门开度THO2L及设定上限节气门开度THO2H在节气门开度TH的增大侧的值由实线表示,在节气门开度TH的减小侧的值由虚线表示,设定为具有滞后作用。
而且,当使由图4及图5确定的区域重叠时,如图6所示,基于发动机转速NE及节气门开度TH,设定包括多个O2反馈区域的多个负载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六个O2反馈区域标注“1”~“6”的号码,将O2反馈区域以外的区域标注“0”、“7”~“11”的号码。
并且,图6所示的多个负载区域彼此的边界确定成具有滞后作用,“1”~“6”所示的O2反馈区域设定为节气门开度TH越小其越窄。
再回到图3中,在上述步骤S1中的检索结束后,通过步骤S2~S7分成用于执行各区域的处理的子程序。即在步骤S2中确认到TH<THO2L时,从步骤S2进入步骤S8,确定TH<THO2L的区域中的反馈补偿系数KO2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在步骤S3中确认到THO2L≤TH≤THFB0时,从步骤S3进入步骤S9,确定THO2L≤TH≤THFB0的区域中的反馈补偿系数KO2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在步骤S4中确认到THFB0<TH≤THFB1时,从步骤S4进入步骤S10,确认THFB0<TH≤THFB1的区域中的反馈补偿系数KO2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在步骤S5中确认到THFB1<TH≤THFB2时,从步骤S5进入步骤S11,确定THFB1<TH≤THFB2的区域中的反馈补偿系数KO2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在步骤S6中确认到THFB2<TH≤THFB3时,从步骤S6进入步骤S12,确定THFB2<TH≤THFB3的区域中的反馈补偿系数KO2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在步骤S7中确认到THFB3<THTHO2H时,从步骤S7进入步骤S13,确定THFB3<TH<THO2H的区域中的反馈补偿系数KO2及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在确认到TH≥THO2H时,从步骤S7进入步骤S14,确定TH≥THO2H的区域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另外,在步骤S8~S14中的子程序的处理结束时,在步骤S15中执行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逐渐转变的判断。
步骤S8的处理以图7所示的顺序执行,在图7的步骤S21中,判断标志FNLOP是否为“1”。而标志FNLOP在发动机转速NE大于设定下限转速NLOP时(NLOP<NE)为“1”,在FNLOP为“0”时,即在NE≤NLOP时,从步骤S21进入步骤S22,在该步骤S22中,发动机的运转区域成为处于图6所示O2反馈区域以外的区域“0”的区域而将KBU区域KBUZN确定为“0”,在下一步骤S23中,将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与上述区域“0”相邻的O2反馈区域即“1”的区域的值KBU1。
另外,在上述步骤S21中,在确认到FNLOP为“1”时,从步骤S21进入步骤S24,判断是否为NE<NTHO2L,在判断为NE<NTHO2L时,在步骤S25中,发动机的运转区域成为处于怠速运转状态下的O2反馈区域中的图6所示的区域“1”而将KBU区域KBUZN确定为“1”,在下一步骤S26中,将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O2反馈区域“1”的值KBU1,并将反馈补偿系数KO2N确定为区域“1”的值KO21。
并且,在上述步骤S24中,在判断为NTHO2L≤NE时,在步骤S27中,发动机的运转区域成为处于O2反馈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图6所示的区域“7”而将KBU区域KBUZN确定为“7”,在下一步骤S28中,将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确定为与区域“7”相邻的O2反馈区域“2”的值KBU2。
在图3中的步骤S9~S13的子程序中,进行与上述图7所示的处理同样的处理,在步骤S9中,将THO2L≤TH≤THFB0的范围中的反馈区域“2”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区域“2”的值即KBU2,并将反馈补偿系数KO2N确定为区域“2”的值,将与反馈区域“2”相邻的区域“7”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O2反馈区域“2”的值即KBU2。另外,在步骤S10中,将THFB0<TH≤THFB1的范围中的反馈区域“3”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区域“3”的值即KBU3,并将反馈补偿系数KO2N确定为区域“3”的值,将与反馈区域“3”相邻的区域“8”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O2反馈区域“3”的值即KBU3。在步骤S11中,将THFB1<TH≤THFB2的范围中的反馈区域“4”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区域“4”的值即KBU4,并将反馈补偿系数KO2N确定为区域“4”的值,将与反馈区域“4”相邻的区域“9”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O2反馈区域“4”的值即KBU4。在步骤S12中,将THFB2<TH≤THFB3的范围中的反馈区域“5”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区域“5”的值即KBU5,并将反馈补偿系数KO2N确定为区域“5”的值,将与反馈区域“5”相邻的区域“10”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O2反馈区域“5”的值即KBU5。在步骤S13中,将THFB3<TH≤TH02H的范围中的反馈区域“6”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区域“6”的值即KBU6,并将反馈补偿系数KO2N确定为区域“6”的值,将与反馈区域“6”相邻的区域“11”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O2反馈区域“6”的值即KBU6。
步骤S14中的处理以图8所示的顺序执行,在图8的步骤S31中,将KBU区域KBUZN确定为“11”,在下一步骤S32中,将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与上述区域“11”相邻的O2反馈区域即“6”的区域的值KBU6。
而参数算出部39在所述O2反馈区域以外的负载区域中,将所述反馈补偿系数KO2确定为“1”,并将所述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确定为相邻的O2反馈区域中的值而算出综合补偿系数KT(=KO2×KBU),在图6中,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标注有号码“0”的负载区域中,选择O2反馈区域“1”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1,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有标注号码“7”的负载区域中,选择O2反馈区域“2”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2,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标注有号码“8”的负载区域中,选择O2反馈区域“3”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3,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标注有号码“9”的负载区域中,选择O2反馈区域“4”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4,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标注有号码“10”的负载区域中,选择O2反馈区域“5”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5,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标注有号码“11”的负载区域中,选择O2反馈区域“6”中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6。
图3的步骤S15的处理按照图9所示顺序执行,在图9的步骤S41中,确认上一次的KBU区域KBUZN1与本次的KBU区域KBUZN是否相等,即确认是否存在发动机的负载区域的转变,在不存在转变的情况下,在步骤S42中使标志FZCHANGE为“0”并进入步骤S44,在存在转变的情况下,在步骤S43中使标志FZCHANGE为“1”并进入步骤S44。
在步骤S44中,确认标志FKBUSFT是否为“1”。在发动机的负载区域为逐渐转变中时,该标志FKBUSFT为“1”,在未处于逐渐转变中时为“0”,在判断为FKBUSFT为“0”时,进入步骤S45,确认标志FZCHANGE是否为“1”,在判断为标志FZCHANGE为“1”时,进入步骤S46。在步骤S46中,确认标志F1STZX是否为“1”,而该标志F1STZX表示发动机起动后是否实施了KBU区域的判断,在实施了KBU区域的判断时,标志F1STZX为“1”。而在步骤S46中判断为标志F1STZX为“0”而未实施KBU区域的判断时,在步骤S47执行基本模式转变时的KBU处理。另外,在步骤S46中判断为实施了KBU区域的判断时,从步骤S46进入步骤S48,执行在转变负载区域时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逐渐转变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44中,在判断为标志FKBUSFT为“1”而发动机的负载区域在逐渐转变中时,从步骤S44进入步骤S49,在该步骤S49中判断标志FZCHANGE是否为“1”,在判断标志FZCHANGE为“0”时从步骤S49进入步骤S50,执行在同一区域内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逐渐转变的处理,在步骤S49中判断为标志FZCHANGE为“1”时,从步骤S49进入步骤S51,执行在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逐渐转变的中途切换负载区域时的处理。
图9的步骤S47的处理按照图10所示的顺序执行,在图10的步骤S61中,将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作为本次的负载区域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在下一步骤S62中,将标志FZCHANGE确定为“0”,将标志F1STZX确定为“1”。
另外,图9的步骤S48的处理按照图11所示的顺序执行,在图11的步骤S71中,确认上一次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1是否为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即目标值以下(KBU1≤KBUN)。然后,在KBUN<KBU1时,为了进行减少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的处理而在步骤S72中使标志FKBUINC为“0”。
在下一步骤S73中,从上一次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1减去规定值DKBUSFT而确定为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的缓存KBUBUF,在步骤S74中,判断所述缓存KBUBUF是否在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以下。而在确认到KBUBUF≤KBUN时,在步骤S75中将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确定为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并且在步骤S76中使标志KBUSFT为“0”,使标志HZCHANGE为“0”。
另外,在步骤S74中确认到KBUBUF>KBUN时,从步骤S74进入步骤S77,在步骤S77中将缓存KBUBUF确定为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在步骤S78中,使标志KBUSFT为“1”,使标志HZCHANGE为“0”。
另外,在步骤S71中确认到KBU1≤KBUN时,为了进行增大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的处理而在步骤S79使标志FKBUINC为“1”。
在下一步骤S80中,在上一次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1上加上规定值DKBUSFT而确定为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的缓存KBUBUF,在步骤S81中,判断所述缓存KBUBU是否在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以上。而在确认到KBUBUF≥KBUN时,在步骤S82中将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设定为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并且,在步骤S83中使标志KBUSFT为“0”,使标志HZCHANGE为“0”。
另外,在步骤S81中,在确认KBUBUF<KBUN时,从步骤S81进入步骤S82,在步骤S84中将缓存KBUBUF确定为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在步骤S85中,使标志KBUSFT为“1”,使标志HZCHANGE为“0”。
根据这样的步骤S71~S85的处理,在发动机负载的区域间的转变发生时,将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N作为目标值,例如在曲柄角的每720度执行从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减去规定值DKBUSFT或在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加上规定值DKBUSFT而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逐渐接近所述目标值的处理。
另外,在图9的步骤S50及步骤S51中,执行与上述的图11所示的子程序同样的处理,在步骤S50中,在区域切换后,也执行将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加上或减去规定值DKBUSFT而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逐渐变化的处理,在步骤S51中,在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逐渐转变的中途切换负载区域时,执行将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加上或减去规定值DKBUSFT而使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朝新的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目标值逐渐变化的处理。
在基本喷射量算出机构34中,基于映射33使基本燃料喷射量为TO时,在补偿机构36中将补偿燃料喷射量T1作为(TO×KT)而求出,最终燃料喷射时间算出机构37求出与最终的燃料喷射量(TO×KT)相对应的燃料喷射时间。即控制单元C进行用于使基于氧传感器32的检测值的空燃比接近目标空燃比的学习控制,而控制从所述燃料喷射阀22喷射的燃料喷射量。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控制单元C基于节气门开度及发动机转速而确定用于使空燃比成为目标空燃比的基本燃料喷射量,并且通过将根据氧传感器32的检测值确定的反馈补偿系数KO2、以根据内燃机E的时效变化而变化的方式学习并同时按发动机负载确定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乘以基本燃料喷射量,从而得到至少不基于吸气压力及大气压力的燃料喷射量,并对包括多个O2反馈区域的多个负载区域独立进行上述那样的燃料喷射控制,而在所述O2反馈区域以外的所述负载区域中,使用与该负载区域相邻的所述O2反馈区域的学习值来控制燃料喷射量。
因此,控制单元C在燃料喷射控制时至少不基于吸气压力及大气压力,因此在燃料喷射控制***中无需使用吸气压力传感器及大气压力传感器,从而实现***的成本降低及部件个数的减少,同时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负载区域中,使用与该负载区域相邻的O2反馈区域的学习值来控制燃料喷射量,因此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区域也能够进行基于燃料喷射的空燃比控制,该燃料喷射反映内燃机的时效变化。尤其是在低节气门开度的区域中,能够实现对内燃机E的摩擦变化、煤向节气门阀21的附着引起的吸入量变化等的发动机的劣化进行掌控的空燃比控制,另外,在高节气门开度的区域中,节气门传感器26的输出偏离的特性有取决于节气门开度的倾向,但通过参照接近该节气门开度的O2反馈区域,能够进行适当的空燃比的设定。
另外,控制单元C在O2反馈区域中执行使用所述反馈补偿系数KO2及所述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的燃料喷射控制,在所述O2反馈区域以外的负载区域中将所述反馈补偿系数KO2确定为“1”,并将所述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确定为相邻的O2反馈区域中的值而执行燃料喷射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在O2反馈区域以外的空燃比的稀少化。
另外,由于O2反馈区域设定为节气门开度越小其越窄,因此在容易受到旁通阀等的劣化的影响的低节气门开度区域中能够进行细微的学习控制,从而能够进行更适当的空燃比控制。
另外,在控制单元C中,由于多个负载区域彼此的边界设定为具有滞后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在边界附近产生振动的情况。
并且当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在多个负载区域间转变时,控制单元C以逐渐接近新的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值的方式进行燃料喷射控制,因此当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在负载区域间转变时能够抑制燃料喷射量急剧变化的情况。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专利请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8)

1.一种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具备:燃料喷射阀(22),其向吸气通路(17)喷射燃料;氧传感器(32),其检测排气通路(18)中流通的废气中的残留氧浓度;节气门阀(21),其控制在所述吸气通路(17)中流通的吸气量;节气门传感器(26),其检测该节气门阀(21)的开度即节气门开度;转速传感器(30),其检测发动机转速;控制单元(C),其基于所述氧传感器(32)、所述节气门传感器(28)及所述转速传感器(30)的检测值,控制从所述燃料喷射阀(22)喷射的燃料喷射量,其中,该控制单元(C)基于所述节气门开度及所述发动机转速,确定用于使空燃比成为目标空燃比的基本燃料喷射量,并通过将根据所述氧传感器(32)的检测值确定的反馈补偿系数(KO2)、以根据内燃机(E)的时效变化而变化的方式学习并同时按发动机负载确定的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乘以所述基本燃料喷射量,从而得到至少不基于吸气压力及大气压力的燃料喷射量,并同时对包括多个O2反馈区域的多个负载区域独立进行燃料喷射控制,所述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C)在多个所述O2反馈区域以外的所述负载区域中,使用与该负载区域相邻的所述O2反馈区域的学习值来控制燃料喷射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C)在多个所述O2反馈区域中执行使用所述反馈补偿系数及所述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的燃料喷射控制,在所述O2反馈区域以外的负载区域,将所述反馈补偿系数(KO2)确定为“1”,并将所述时效变化对应补偿系数(KBU)确定为相邻的O2反馈区域的值而执行燃料喷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O2反馈区域设定为所述节气门开度越小其越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单元(C)中,多个负载区域彼此的边界设定为具有滞后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在多个所述负载区域间转变时,所述控制单元(C)以逐渐接近新的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值的方式进行燃料喷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单元(C)中,多个负载区域彼此的边界设定为具有滞后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在多个所述负载区域间转变时,所述控制单元(C)以逐渐接近新的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值的方式进行燃料喷射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在多个所述负载区域间转变时,所述控制单元(C)以逐渐接近新的转变目的地的负载区域的值的方式进行燃料喷射控制。
CN2011100310165A 2010-01-28 2011-01-25 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Active CN102140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7114 2010-01-28
JP2010017114A JP5411728B2 (ja) 2010-01-28 2010-01-28 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学習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0971A CN102140971A (zh) 2011-08-03
CN102140971B true CN102140971B (zh) 2013-10-30

Family

ID=43975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10165A Active CN102140971B (zh) 2010-01-28 2011-01-25 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411728B2 (zh)
CN (1) CN102140971B (zh)
BR (1) BRPI1100595B1 (zh)
IT (1) IT1403451B1 (zh)
TW (1) TWI4458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3812B2 (ja) * 2011-09-13 2016-04-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9291526B2 (en) 2012-11-12 2016-03-22 Kerdea Technologies, Inc. Oxygen sens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06536902B (zh) * 2014-07-15 2019-06-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燃料供给装置
DE102014217112A1 (de) * 2014-08-28 2016-03-03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Adaption eines Common-Rail-Einspritzsystem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S9845759B2 (en) * 2015-12-07 2017-12-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ucing a fuel system fault
TWI593875B (zh) * 2016-01-21 2017-08-01 Rong-Bin Liao Engine control
JP6857555B2 (ja) * 2017-06-08 2021-04-14 株式会社ミクニ エンジン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ンジン制御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2394A (zh) * 2005-03-18 2008-03-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50057A (ja) * 1982-03-01 1983-09-06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学習制御方法
JP2759545B2 (ja) * 1990-05-07 1998-05-28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制御装置
JPH04318246A (ja) * 1991-04-18 1992-11-09 Japan Electron Control Syst Co Ltd 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学習制御装置
JPH06272605A (ja) * 1993-03-23 1994-09-27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JP4314573B2 (ja) * 2003-07-30 2009-08-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気筒別空燃比算出装置
JP4453538B2 (ja) * 2004-12-16 2010-04-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燃料噴射制御装置
JP4297082B2 (ja) * 2005-05-31 2009-07-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制御装置
JP4341709B2 (ja) * 2007-08-13 2009-10-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091013B2 (ja) * 2008-01-31 2012-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燃料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2394A (zh) * 2005-03-18 2008-03-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336503A 2006.12.1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0971A (zh) 2011-08-03
ITTO20110038A1 (it) 2011-07-29
JP2011153608A (ja) 2011-08-11
BRPI1100595A2 (pt) 2013-04-30
TWI445882B (zh) 2014-07-21
IT1403451B1 (it) 2013-10-17
JP5411728B2 (ja) 2014-02-12
TW201139838A (en) 2011-11-16
BRPI1100595B1 (pt) 2020-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0971B (zh) 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CN102032059B (zh) 内燃机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CN102301118B (zh) 多气缸内燃机的空燃比控制装置
US7567866B2 (en) Fuel injection control device
CN103362669A (zh) 燃料组分识别
CN102140970B (zh) 车辆用内燃机构的空燃比学习控制装置
KR19990014156A (ko) 성층 연소를 행하는 내연 기관의 제어 장치
JPH1026039A (ja) エンジン
KR101355545B1 (ko) 람다 제어부를 가지는 내연 기관을 작동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4483980B2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7080624B2 (en) Method for avoiding an internal coking of an injection hole for injection holes in a multi-hole injection valve
JP2002030986A (ja) 内燃機関の気筒別空燃比推定装置
KR19990013771A (ko) 내연 기관의 가솔린 증기 퍼어징 장치
JP2007309212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4360324B2 (ja) 筒内直噴射式内燃機関における空燃比制御装置
KR100746914B1 (ko) 차량의 연료량 보정방법
JP4715768B2 (ja) 内燃機関の燃料噴射制御装置
JP2011052624A (ja) 燃料噴射制御装置の燃料性状識別手段
JP2022016818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983434B2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JP2023090018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2778375B2 (ja) エンジンの空燃比制御装置
JP2004286037A (ja) 内燃機関の燃料噴射制御装置
JP2020084902A (ja)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4749171B2 (ja) イオン電流に基づく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判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