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4983B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制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制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4983B
CN102054983B CN201010527952.0A CN201010527952A CN102054983B CN 102054983 B CN102054983 B CN 102054983B CN 201010527952 A CN201010527952 A CN 201010527952A CN 102054983 B CN102054983 B CN 1020549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particle
nonaqueous
electrode material
secondar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279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4983A (zh
Inventor
渡边浩一朗
中西铁雄
谷口一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4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4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4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49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40Alloys based on alkali metals
    • H01M4/405Alloys based on lith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其是采用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用的负极材料,其中,至少是由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即氧化硅粒子,以及被覆在该氧化硅粒子的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被膜所构成。由此,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相较于以前,可制作出一种适合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中的负极,从而,使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更高安全性和循环特性。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制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制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在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来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循环特性。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携带型的电子机器、通讯机器等的显著发展,从经济性与机器的小型化、轻量化的观点出发,强烈期望有一种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
作为达成此期望的手段,有在负极材料中采用氧化硅的方法(参照日本特许第2997741号公报)、根据化学蒸镀法将碳层被覆在碳化硅粒子表面上的方法(参照日本特开2002-42806号公报)等。
然而,上述以前的方法,虽然充放电容量上升、能量密度变高,但循环性不足,还没有充分满足市场的要求特性,不一定能满足上述期望,因此,期望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
特别是在日本特许第2997741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中,将氧化硅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来使用,可得到高容量的电极,但是就本发明人所知,这种技术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首次充放电时的不可逆容量大、或是循环性尚未达到实用的水平,因而,还有改良的余地。
另外,关于对负极材料赋予导电性的技术(参照日本特开2002-42806号公报、特开2000-243396号公报等),也因为是固体与固体的焊接,因此没有形成均匀的碳覆膜而有导电性不充分这样的问题。而且,在专利文献2、3所记载的方法中,由于碳被覆的结构及与基材的焊接并不充分,即使循环性有提高,一旦反复进行充放电的循环,容量便会渐渐地降低,而在一定次数后便会有快速地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作为二次电池用的时候,仍然有性能不充分的的问题。
另外,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大多采用链状碳酸酯或环状碳酸酯来作为电解液,已知这些物质特别容易在电极附近被电解,而成为发生气体的原因。这种气体发生的现象,由于会引起电池变形和电池特性降低等,所以需要加以解决,并且,相较于以前的碳系材料,对于高容量的氧化硅,要求更安全的对策。
作为此种抑制气体发生的方法,在日本特开2000-138075号公报中,报告一种在正极活性物质中采用以LiCo1-xNbxO2(0.00001≤x≤0.05)所示的复合氧化物的方法。另外,在日本特许第4056123号公报中,报告一种将Lin(CnF2n+1SO2)2(n是2、3或4)添加于电解液中的方法,而在日本特开2009-054319号公报中,报告一种将包含异氰酸酯基的有机化合物作为添加剂而加入电解液中的方法等,对于各构成材料,报告了许多对策。
然而,对于负极活性材料,降低气体发生的对策,还不够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出来,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相较于以前,可制作出一种适合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中的负极,而使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更高安全性和循环特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是采用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用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至少是由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氧化硅粒子)以及被覆在该氧化硅粒子的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被膜所构成。
如此,若是在表面上被覆有金属氧化膜被膜而成的粒子,该粒子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则由于在表面上被覆有金属氧化物被膜,负极材料的表面处的表面活性降低,电解液的分解会被抑制,因此能达成气体发生量的降低和循环特性的提高等。另外,相较于以前的情况,可更有效地防止电池发生起火、破裂等,而成为一种更安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
另外,负极材料几乎都是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相较于以前的石墨材料等,容量大,适于制造高容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此处,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优选是由镁(Mg)、铝(Al)、钛(Ti)、硅(Si)中选出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来构成。
金属氧化物被膜,通过设为由上述元素中选出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来构成,则能更有效地降低表面活性,且能更抑制电解液的分解。
另外,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作为构成元素,优选是进一步包含由锆(Zr)、铪(Hf)、钒(V)、铌(Nb)、钽(Ta)、铬(Cr)、钼(Mo)、钨(W)、锰(Mn)、铁(Fe)、钌(Ru)、钴(Co)、铑(Rh)、铱(Ir)、镍(Ni)、钯(Pd)、铈(Ce)、铟(In)、锗(Ge)、锡(Sn)、铋(Bi)、锑(Sb)、镉(Cd)、铜(Cu)、银(Ag)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若是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其形成有进一步包含上述元素的金属氧化物被膜,则可更抑制充放电中的电解液的分解。由此,能防止循环特性的劣化,且能更降低气体发生量,因而能更抑制电池的膨胀和破裂的危险性。
而且,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相对于氧化硅粒子,优选是以0.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比例来进行被覆。
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被覆量,若是0.1质量%以上,则被膜的厚度是适当的,且成为均匀的被膜,而能作成一种安全性更高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另外,若是30质量%以下,非活性物质即金属氧化物的比例不会过多,而成为一种可抑制电池容量降低的负极材料。
进一步地,前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优选是进一步在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表面,被覆有碳被膜。
如此,在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表面上进一步被覆有碳被膜而成的氧化硅粒子,在其表面处的电解液的分解会被抑制,且表面的导电性良好,因此成为一种负极材料,适于作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而使循环特性更优异。
另外,本发明中,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是至少由正极、负极及锂离子导电性的非水电解质所构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前述负极,采用本发明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在作为负极来使用的情况,相较于以前,能改善安全性和循环特性等。因此,将此种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用于负极而构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较于以前,是一种改善了安全性和循环特性的二次电池。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是采用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用的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将金属醇盐加水分解,并以金属氧化物被膜来被覆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氧化硅粒子)的表面。
如此,相较于以前的石墨材料等,根据将金属氧化物被膜,被覆在高容量的氧化硅粒子(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上,在用于负极的时候,能抑制在充放电时的表面处的电解液的分解。另外,能尽可能地降低电池发生起火和破裂等的危险性。因此,若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采用高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用的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相较于以前的情况,其安全性更高且循环特性优异。
而且,只要是金属醇盐的加水分解,便能容易地将均匀厚度的金属氧化物被膜,被覆在氧化硅粒子的表面上,制造成本不会变高,而能作为一种廉价的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
此处,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优选是设为由镁(Mg)、铝(Al)、钛(Ti)、硅(Si)中选出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
如此,通过将由镁、铝、钛、硅选出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作为金属氧化物被膜而被覆在氧化硅粒子的表面上,能制造出一种负极材料,可更抑制在充放电时的电解液的分解。
另外,优选是将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作为构成元素,进一步包含由锆(Zr)、铪(Hf)、钒(V)、铌(Nb)、钽(Ta)、铬(Cr)、钼(Mo)、钨(W)、锰(Mn)、铁(Fe)、钌(Ru)、钴(Co)、铑(Rh)、铱(Ir)、镍(Ni)、钯(Pd)、铈(Ce)、铟(In)、锗(Ge)、锡(Sn)、铋(Bi)、锑(Sb)、镉(Cd)、铜(Cu)、银(Ag)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如此,进一步使上述元素包含于金属氧化物被膜中,由此,能更抑制充放电中的电解液的分解,能更防止循环特性的劣化。另外,能更降低气体发生量,因而能更抑制电池的膨胀和破裂的危险性。
而且,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相对于前述氧化硅粒子,优选是以0.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比例来进行被覆。
根据将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被覆量设为0.1质量%以上,则被膜的厚度是适当的,且成为均匀的被膜,而能作成一种安全性更高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另外,根据设为30质量%以下,能防止非活性物质即金属氧化物的比例不会过多,而能防止电池容量降低。
进一步地,优选是在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表面,被覆碳被膜。
如此,进一步在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表面上被覆碳被膜,由此,便能抑制在充放电时的表面处的电解液的分解,同时成为一种表面的导电性良好的负极材料,进而能制造出一种负极材料,适于作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而使循环特性更优异。
根据上述说明,如本发明所述,根据利用金属氧化物来被覆粒子的表面而成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该粒子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则能得到一种负极材料,适合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采用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负极,而使安全性和循环特性优异。另外,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是简单的,也非常适合工业上的大规模的生产,对于廉价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有很大的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采用的圆筒型电池(实际电池)用气体采取箱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
如前述,相较于以前,期待开发出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利用此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可制造出一种适合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中的负极,而使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更高安全性和循环特性。
因此,本发明经过深入研究后的结果,发现了若是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其粒子表面以金属氧化物加以被覆,而该粒子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则根据金属氧化物被膜的存在,可有效地防止电池发生起火、破裂等。另外,发现能降低表面活性,能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并可谋求提高循环特性,由此而完成本发明。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这些说明。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至少是由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氧化硅粒子)以及被覆在该氧化硅粒子的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被膜所构成。
如此,在粒子表面有金属氧化物被膜来加以被覆而成的负极材料,根据被覆在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被膜,表面活性降低而可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其中该粒子具有将高容量的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由此,能降低气体发生量,且能提高循环特性。而且,相较于以前的情况,可更有效地防止电池发生起火、破裂等,而成为一种安全且高容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
此处,能从镁、铝、钛、硅选出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来形成金属氧化物被膜。进一步地,在上述元素之外,作为构成元素,能包含由锆(Zr)、铪(Hf)、钒(V)、铌(Nb)、钽(Ta)、铬(Cr)、钼(Mo)、钨(W)、锰(Mn)、铁(Fe)、钌(Ru)、钴(Co)、铑(Rh)、铱(Ir)、镍(Ni)、钯(Pd)、铈(Ce)、铟(In)、锗(Ge)、锡(Sn)、铋(Bi)、锑(Sb)、镉(Cd)、铜(Cu)、银(Ag)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由此,相较于以前,能更有效地降低表面活性,可更抑制充放电中的电解液的分解,而作成能更减少气体发生量。因此,成为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可更抑制循环特性的劣化、电池的膨胀和破裂的危险性等。
而且,金属氧化物被膜,相对于氧化硅粒子,能以0.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比例来进行被覆。
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被覆量,相对于氧化硅粒子,作成0.1质量%以上,由此,被膜的厚度充分的厚,且成为均匀的被膜,而成为一种对于电解液的安全性更高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另外,根据作成30质量%以下,非活性物质即金属氧化物的比例不会过多,而成为一种可抑制电池容量降低的负极材料。
进一步地,能作成在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表面,被覆有碳被膜。
由此,能作成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可一边抑制在表面处的电解液的分解,一边使表面的导电性良好,进而使循环特性优异。
进一步地,说明有关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此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例如是将金属醇盐加水分解,并以金属氧化物来被覆粒子(氧化硅粒子)而得到。该粒子(氧化硅粒子),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
此处,为了将金属醇盐加水分解,并以金属氧化物进行被覆,首先,准备一种粒子(氧化硅粒子),其具有将作为原料的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
具有将作为原料的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例如,能利用以下的方式来制造。也即:将硅的微粒子与硅系化合物混合后的混合物加以焙烧的方法;或是将以通式SiO来表示的歧化(disproportionation)前的氧化硅粒子,在氩等的惰性的非氧化性环境中,以400℃以上,优选是800~1100℃的温度,进行热处理来实行歧化反应的方法。
特别是以后面的方法而得到的材料,由于硅的微结晶均匀地分散,所以是优选的。而且,通过此种歧化反应,能将硅纳米粒子的尺寸做成1~100纳米。
另外,本发明中的氧化硅,是表示非晶质的硅氧化物的总称,有关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中的氧化硅,期望是二氧化硅。此歧化反应前的氧化硅,是以通式SiO来表示。此种氧化硅,能将二氧化硅与金属硅的混合物加热而生成的一氧化硅气体,加以冷却析出而得到。而且,根据透过型电子显微镜,能确认硅的纳米粒子(结晶)是分散于非晶质的氧化硅中的状态。
另外,歧化反应前的氧化硅的粒子和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氧化硅粒子)等的物性,能根据作为目标的复合粒子,来作适当的选择,其一般的物性并没有特别限定。
但是,平均粒径优选是0.1~50μm,期望是其下限为0.2μm以上,特别优选是0.5μm以上。另外,上限是30μm以下,特别优选是20μm以下。另外,本发明中的所谓的平均粒径,是根据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法,当将粒子的全部体积设为100%而求出累积曲线时,该累积曲线成为50%的点的粒子直径D50(中间直径)的意思。
另外,BET比表面积(根据Brunauer-Emmett-Teller法而得到的比表面积),优选是0.5~100m2/g,更优选是1~20m2/g。
而且,准备金属醇盐溶液,使先前准备的氧化硅粒子悬浮,然后添加水来进行加水分解,由此来使金属氧化物的被膜,被覆于氧化硅粒子的表面上。此处,此金属氧化物被膜,对于不会损害作为二次电池的功能这方面的作用,是必要的。
该金属氧化物被膜的组成,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不会损害作为二次电池的功能便可以,例如能设为从镁、铝、钛及硅选出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这些元素的氧化物,可单独使用或是作成复合氧化物来使用。
进一步地,作为构成元素,也可以包含由锆(Zr)、铪(Hf)、钒(V)、铌(Nb)、钽(Ta)、铬(Cr)、钼(Mo)、钨(W)、锰(Mn)、铁(Fe)、钌(Ru)、钴(Co)、铑(Rh)、铱(Ir)、镍(Ni)、钯(Pd)、铈(Ce)、铟(In)、锗(Ge)、锡(Sn)、铋(Bi)、锑(Sb)、镉(Cd)、铜(Cu)、银(Ag)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利用由上述元素所构成的金属氧化物被膜来进行被覆,由此,能更抑制充放电中的电解液的分解,而能同时达成抑制循环特性的劣化与气体发生量的降低。由此,能更抑制电池的膨胀和破裂的危险性。
另外,表面中的金属氧化物的比例,相对于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能设为0.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更优选是1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是1质量%以上10质量%以下。
根据作成0.1质量%以上,能更进一步地减少在安全方面会产生问题的危险性,此安全方面的危险性是由于被膜的厚度薄容易变成不均匀而产生。而且,根据作成30质量%以下,能防止非活性物质的比例过多而导致电池容量降低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作为高容量电池是不利的。
进一步地,在被覆金属氧化物被膜然后,为了对该粒子表面赋予导电性,能被覆碳被膜。但是,用以赋予此导电性的方法,能根据混合具有导电性的碳等的粒子、蒸镀碳、或是组合这些方法来实行。
作为此种利用此碳被膜来进行被覆的方法,在有机物气体中,对被覆有金属氧化物被膜的氧化硅粒子,进行化学气相蒸镀(CVD)的方法是适合的,在热处理时,将有机物气体导入反应器内,便可有效率地实行。
具体来说,将在上述所得到的被覆有金属氧化物被膜的氧化硅粒子,在有机物气体中,于50Pa~30000Pa的减压环境下,以700~1200℃,进行化学蒸镀处理,由此便能得到。此处,上述压力,优选是50Pa~10000Pa,更优选是50Pa~2000Pa。另外,化学蒸镀温度是800~1200℃,更优选是期望为900~1100℃。
另外,处理时间,可根据作为目标的碳被覆量、处理温度、有机物气体的浓度(流速)和导入量等,作适当的选择,通常是1~10小时,特别是设为2~7小时左右时,经济性佳且有效率。
而且,根据将化学蒸镀时的压力设为30000Pa以下,能尽可能地避免发生:具有石墨结构的石墨材料的比例过大,在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来使用的情况,不但电池容量降低而且循环性低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将处理温度设为800℃以上,不需要长时间的处理,而使生产性提高。而且,根据设为1200℃以下,能确实地抑制由于化学蒸镀处理而使粒子之间发生融接、凝集的可能性,在凝集面不会形成导电性被膜,当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来使用的情况,能确实地防止循环性能没有提高的情况发生。
而且,在本发明中作为用以发生有机物气体而使用的有机物,特别是在非氧化性环境下,选择在上述热处理温度下可进行热分解而生成碳(石墨)的有机物。
例如,可举出:甲烷、乙烷、乙烯、乙炔、丙烷、丁烷、丁烯、戊烷、异丁烷、己烷等的链状碳氢化合物;环己烷等的环状碳氢化合物的单独一种或混合物;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二苯基甲烷、萘、苯酚、甲酚、硝基苯、氯苯、茚、苯并呋喃、吡啶、葱、菲(phenanthrene)等的1环~3环的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或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另外,也能单独或混合使用在焦油蒸馏工序中所得到的气体轻油、染酚油、葱油、石脑油裂解焦油等。
该碳被膜的被覆量,并没有特别地限定,相对于碳被覆后的粒子全体,优选是0.3~40质量%,进一步优选是期望为0.5~20质量%。
根据将碳被膜的被覆量设为0.3质量%以上,能维持充分的导电性,在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时,能提高循环特性。另外,根据将碳被膜的被覆量设为40质量%以下,能防止负极材料中碳所占的比例过大,因而能更确实地防止充放电容量降低。
此处,被覆有金属氧化物被膜的氧化硅粒子和在该氧化硅粒子的表面上被覆有碳被膜而成的粒子等的物性,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平均粒径优选是设为0.1~50μm。下限设为0.2μm以上,特别期望是0.5μm以上。上限设为30μm以下,特别更期望是20μm以下。
平均粒径若是0.1μm以上,则比表面积变大,于是粒子表面的二氧化硅的比例变大,在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来使用时,能作成可尽可能地降低电池容量下降的可能性。另外,根据设为50μm以下,能降低:在涂布于电极上时成为异物而使电池特性下降的可能性。
另外,这些粒子的BET比表面积,优选是设在0.5~100m2/g的范围内,更优选是设在1~20m2/g的范围内。
根据将BET比表面积设为0.5m2/g以上,能防止在涂布于电极上时的黏着性降低,而能更降低电池特性下降的可能性。另外,根据设为100m2/g以下,能防止发生:粒子表面的二氧化硅的比例变大,在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来使用时,电池容量下降的可能性。
如此,若根据本发明,能制造出一种采用高容量的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用的负极材料,此负极材料,是在用于负极时,其表面活性小,且能抑制在充放电时的表面处的电解液发生分解,也就是说,相较于以前的情况,更不易发生电池的膨胀等的情况,且循环特性优异。
而且,以金属氧化物被覆上述氧化硅粒子的表面而成为复合粒子,将此复合粒子作为活性物质使用,来制作出负极,而能制作出锂离子二次电池。
另外,制作负极的情况,能更添加碳、石墨等的导电剂。此导电剂的种类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在所构成的电池中,不会发生分解或变质的具有电子传导性的材料便可以。具体来说,能采用铝、钛、铁、镍、铜、锌、银、锡、硅等的金属粒子、金属纤维或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各种焦炭粒子、中间相碳、气相成长碳纤维、沥青系碳纤维、聚丙烯腈(PAN)系碳纤维、各种树脂焙烧体的石墨。
另外,作为负极(成形体)的调制方法,例如可举出以下的方法。
对以前制造出来的负极材料、因需要而添加的导电剂、及黏着剂等的其它添加剂,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加以混合搅拌而作成糊状的混合剂,然后将此混合剂涂布在集电体的薄片上,然后,通过实行干燥、冲压等的工序,能将负极形成于集电体上。
此集电体,只要是铜箔、镍箔等的通常作为负极的集电体来使用的材料,则不用对厚度、表面处理作特别的限制便能加以使用。
另外,将混合剂形成薄片状的成形方法,并没有特别地限定,能采用先前通常的方法。
而且,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采用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特征,其它的正极、负极、电解质(电解液)、分离器等的材料和电池形状等,能使用先前通常的材料或形状,并没有特别地限定。
例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采用:LiCoO2、LiNiO2、LiMn2O4、V2O5、MnO2、TiS2、MoS2等的过渡金属的氧化物;锂和硫属化合物等。
作为电解质,例如可采用包含六氟化磷酸锂、过氯酸锂等的锂盐的非水溶液;作为非水溶剂,可采用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二甲氧基乙烷、γ-丁内酯、2-甲基四氢呋喃等的一种或组合二种以上。另外,也能使用其它以外的各种非水系电解质或固体电解质等。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制造出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相较于以前,能改善安全性和循环特性等。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将其用于负极而构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较于以前,能改善安全性和循环特性等。
实施例
以下,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子。
实施例1
准备一种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得到的粉末,该粉末的平均粒径为5μm、BET比表面积为3.5m2/g。然后,将此粉末在通有氮气的电干燥炉中,以120℃干燥6小时,作成原料粉末[A]。
然后,在室温下,先制作出将30g乙醇镁(Magnesium diethoxide)粉末溶解于400g脱水乙醇中而得到的溶液,然后将先前进行干燥后的原料粉末[A]100g,慢慢地放入该溶液中,而制作出浆液。为了防止大气中的水分扩散到烧杯内,这些作业是一边将干燥氮气通气至烧杯内一边进行。
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将5克(g)纯水以10分钟的时间滴加,接着在此状态下,持续搅拌3小时。然后,舍弃上层澄清液,并利用吸滤器进行减压过滤而得到滤饼(cake),然后将此滤饼在减压下,以100℃干燥3小时。所得到的粉末有104克。另外,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来分析此粉末而得的结果,判定镁(Mg)含量为2.3质量%。
继而,将此粉末放入批次式加热炉内。然后一边利用油旋转式真空泵将炉内减压一边将炉内升温至1000℃。
然后,以1.0NL/min(标准升/分钟)的流量,使甲烷气体流入,实行5小时的碳被覆处理。另外,此时的减压度是设为200Pa。处理后降温而得到109克的黑色粉末。
所得到的黑色粉末,其平均粒径为5.2μm、BET比表面积为4.5m2/g。当利用堀场制作所(公司名称)的EMIA-110碳分析装置来实行碳量测定后的结果,此黑色粉末是一种导电性粉末,其相对于黑色粒子的碳被覆量为5.2质量%。另外,依据X射线衍射(XRD)中的波峰(peak),确认镁是以氧化镁的形式存在。由此,判断出此导电性粉末中的氧化镁含量为3.6质量%。
<初期评价>
接下来,以下述的方法,将所得到的粉末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来实行电池评价(初期评价)。
混合所得到的粉末(占85质量%)与聚酰亚胺(宇部兴产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U-varnish)(占15质量%),进一步地,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而作成浆液。
继而,将此浆液涂布在厚度12μm的铜箔上,以80℃干燥1小时后,根据辊压机来将电极加压成形。将此电极以350℃进行1小时的真空干燥后,冲压成2cm2的尺寸而作成负极。
然后,以下述方式来制作出评价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首先,相反侧的电极是使用锂箔,然后将六氟化磷酸锂以1摩尔/升的浓度溶解于碳酸乙烯酯(Ethylene carbonate)与碳酸二乙酯(Diethyl carbonate)的1∶1(体积比)的混合液中而得到非水电解质溶液,将此非水电解质溶液作为非水电解质,且分离器(separator)是采用厚度30μm的聚乙烯制造的多微孔质薄膜。
将制作出来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室温下放置一晚后,通过二次电池充放电试验装置(长野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实行充放电试验。
具体来说,以0.5mA/cm2的定电流来实行充电,直到测试电池(test cell)的电压达到0V(零伏特)为止,而在达到零伏特后,以可将电池(cell)电压保持在零伏特的方式,使电流减少,来实行充电。而且,在电流值下降至40μA/cm2时,结束充电。放电则是以0.5mA/cm2的定电流来实行,在电池电压达到1.3V时,结束放电,并求出放电容量。将其结果表示于表1中。
<电池评价>
进一步地,正极是采用钴酸锂,实行实际电池评价。
混合制作出来的粉末是9质量%、人造石墨(平均粒径10μm)是81质量%及聚酰亚胺是10质量%,然后,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而作成浆液。
而且,将此浆液涂布在厚度12μm的铜箔的双面上,以100℃干燥30分钟后,根据辊压机来将电极加压成形为厚度120μm。将此电极以400℃进行2小时的真空干燥,然后,切割成长度5.8cm、宽度65cm而作成负极。
进一步地,混合钴酸锂94质量%、乙炔碳黑3质量%及聚偏氟乙烯3质量%,然后,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而作成浆液,并将此浆液涂布在厚度16μm的铝箔的双面上。然后,以100℃干燥1小时,然后,根据辊压机来将电极加压成形为厚度140μm,将此电极以120℃进行5小时的真空干燥后,切割成长度5.7cm、宽度59cm而作成正极。
采用前述所制作出来的负极和正极、非水电解质溶液(作为非水电解质)、以及厚度20μm的聚丙烯制造的多微孔质薄膜的分离器,来制作出评价用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该非水电解质溶液,是将六氟化磷酸锂以1摩尔/升的浓度溶解于碳酸乙烯酯(Ethylene carbonate)与碳酸二乙酯(Diethylcarbonate)的1∶1(体积比)的混合液中而得到。
将制作出来的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室温下放置一晚后,使用二次电池充放电试验装置(ASKA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来实行充放电。
首先,在25℃的温度,以500mAh的定电流来实行充电,直到测试电池(test cell)的电压达到4.2伏特(V)为止,而在达到4.2伏特后,以可将电池(cell)电压保持在4.2伏特的方式,使电流减少,来实行充电,且在电流值下降至50mAh时,结束充电。放电则是以500mAh的定电流来实行,在电池电压达到2.5伏特时,结束放电,并求出充电容量和放电容量。将其结果表示于表1中。
进一步地,对在充放电试验后的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内部所发生的气体量,实行分析。
气体发生量的分析,是在将充放电试验后的电池以60℃/1小时的条件加以保持后,封入图1所示的配备有压力计气体采取箱,然后测定当用针刺向安全阀而使电池内部开放时的压力上升值,以此方式来进行评价,其中该气体采取箱是参考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狛江研究所的报告No.T99040(2000)而制作出来的。
此处,针对图1,简单地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气体采取箱10,是由箱盖1、箱上部3、箱中部4及箱底部6所构成,使不锈钢针2刺入设在箱底部6上的圆筒型电池5中,并根据经由管9、接头8而连接至箱中部4上的压力计7,来评价由于圆筒型电池5所发生的气体而造成的箱内部的压力上升。
实施例2
在已放入300g脱水异丙醇(IPA)后的2公升烧杯中,在室温下,将100g在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原料粉末[A],慢慢地放入而制作出浆液。
而且,加入在别的容器内制作出来的100g脱水异丙醇与50g仲丁醇铝(Aluminium tri-sec-butoxide)的混合溶液,并进行搅拌。为了防止大气中的水分扩散到烧杯内,这些作业是一边将干燥氮气通气至烧杯内一边进行。
此处,一边搅拌一边将10g纯水以10分钟的时间滴加,接着在此状态下,持续搅拌3小时。然后,舍弃上层澄清液,并利用吸滤器进行减压过滤而得到滤饼(cake),然后将此滤饼在减压下,以100℃干燥3小时。所得到的粉末有105克。另外,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来分析此粉末而得的结果,判定铝(Al)含量为2.5质量%。
对此粉末,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实行碳被膜(碳覆膜)的被覆处理。
所得到的黑色粉末是一种导电性粉末,重量为109g,其平均粒径为5.3μm、BET比表面积为4.7m2/g、相对于黑色粒子的碳被覆量为4.5质量%。又,依据X射线衍射(XRD)中的波峰(peak),确认铝是以α-Al2O3的形式存在。由此,判断出粒子的氧化铝含量为4.5质量%。
使用此粉末,实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初期评价、实际电池评价、气体发生量的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3
在已放入300g脱水异丙醇(IPA)后的2公升烧杯中,在室温下,将100g在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原料粉末[A],慢慢地放入而制作出浆液。
而且,加入在别的容器内制作出来的100g脱水异丙醇与50g四异丙烷氧化钛(TTIP)的混合溶液,并进行搅拌。为了防止大气中的水分扩散到烧杯内,这些作业是一边将干燥氮气通气至烧杯内一边进行。
此处,一边搅拌一边将10g纯水以10分钟的时间滴加,接着在此状态下,持续搅拌3小时。然后,舍弃上层澄清液,并利用吸滤器进行减压过滤而得到滤饼(cake),然后将此滤饼在减压下,以100℃干燥3小时。所得到的粉末有106克。另外,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来分析此粉末而得到的结果,判定钛(Ti)含量为3.4质量%。
对此粉末,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实行碳被膜的被覆处理。
其结果,得到111g的黑色粉末。所得到的黑色粉末是一种导电性粉末,其平均粒径为5.2μm、BET比表面积为4.5m2/g、相对于黑色粉末的碳被覆量为5.4质量%。另外,依据X射线衍射(XRD)中的波峰(peak),确认钛是以TiO2的形式存在。由此,判断出此粒子的二氧化钛含量为5.4质量%。
使用此粉末,实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初期评价、实际电池评价、气体发生量的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实施例4
在已放入300g脱水异丙醇(IPA)后的2公升烧杯中,将100g在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原料粉末[A],慢慢地放入而制作出浆液。
而且,加入在别的容器内制作出来的100g脱水异丙醇、38g四异丙烷氧化钛(TTIP)及5g四乙氧基硅烷(Tetraethyl Orthosilicate)的混合溶液,并进行搅拌。另外,进一步加入在别的容器内制作出来的将2g乙醇镁(Magnesium diethoxide)溶解于50g脱水乙醇中而得到的溶液,并进行搅拌。为了防止大气中的水分扩散到烧杯内,这些作业是一边将干燥氮气通气至烧杯内一边进行。
此处,一边搅拌一边将10g纯水以10分钟的时间滴加,接着在此状态下,持续搅拌3小时。然后,舍弃上层澄清液,并利用吸滤器进行减压过滤而得到滤饼(cake),然后将此滤饼在减压下,以100℃干燥3小时。所得到的粉末有107克。又,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来分析此粉末而得的结果,判定:硅以外的元素,钛、镁的含量分别为2.5质量%、0.2质量%。
对此粉末,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实行碳被膜的被覆处理。
其结果,得到113g的黑色粉末。所得到的黑色粉末是一种导电性粉末,其平均粒径为5.2μm、BET比表面积为4.5m2/g、相对于黑色粉末的碳被覆量为5.3质量%。另外,依据X射线衍射中的波峰,确认Ti16Si3Mg2On的含量为6.5质量%。
使用此粉末,实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初期评价、实际电池评价、气体发生量的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比较例1
对于在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100g原料粉末[A],省略根据金属醇盐所实行的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被覆工序,其它则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条件来实行碳被覆处理。
所得到的黑色粉末是一种导电性粉末,重量为106g,其平均粒径为5.0μm、BET比表面积为4.3m2/g、相对于黑色粉末的碳被覆量为5.5质量%。
使用此粉末,实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初期评价、实际电池评价、气体发生量的评价。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表1
如表1所示,在初期评价电池中,实施例1~4、比较例1,其初次充电容量全部在1643~1710mAh/g的范围内,其初次放电容量全部在1135~1180mAh/g的范围内,其初次的充放电效率全部在69~70的范围内。
另外,即使是在实际电池的情况中,实施例1~4、比较例1,其初次充电容量全部在2300~2350mAh/g的范围内,其初次放电容量全部在1574~1601mAh/g的范围内,因而判断出初次的充放电效率全部在68~70的范围内。
如此,初期评价用的电池和实际电池中的初次的充放电特性,在实施例1~4与比较例1中,没有看到大的差异。
但是,在实际电池试验中的由于电解液的分解而发生的气体的发生气体压力,在实施例1中是90kPa,在实施例2中是84kPa,在实施例3中是78kPa,在实施例4中是74kPa。相对于此,在比较例1中是120kPa,相较于采用了实施例1~4的负极材料(被覆有金属氧化物被膜)而构成的实际电池,判断出在电池内部会发生较多的气体。
依据以上的结果,判断出:即使被覆有金属氧化物被膜,充电容量、放电容量也几乎不会减少,而且能减少气体发生量(抑制电解液的分解),进一步地,也能改善循环特性。根据此结果,判断能制造出一种适合用于二次电池中的负极材料,该二次电池采用了安全性高的高容量非水电解质。
另外,本发明并未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上述实施形态只是例示,凡是具有与被记载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的技术思想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能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不论是何种形态,皆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是采用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用的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
至少是由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至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即,氧化硅粒子;以及被覆在该氧化硅粒子的表面上的金属氧化物被膜所构成,
并且,进一步在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表面,被覆有碳被膜,
并且,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是由镁、铝中选出的1种或2种的元素的氧化物来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其中,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作为构成元素,进一步包含由锆、铪、钒、铌、钽、铬、钼、钨、锰、铁、钌、钴、铑、铱、镍、钯、铈、铟、锗、锡、铋、锑、镉、铜、银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其中,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相对于前述氧化硅粒子,是以0.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比例来进行被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其中,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相对于前述氧化硅粒子,是以0.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比例来进行被覆。
5.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是至少由正极、负极及锂离子导电性的非水电解质构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前述负极,采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
6.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是采用非水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用的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将金属醇盐加水分解,并以作为由镁、铝中选出的1种或2种的元素的氧化物的金属氧化物被膜来被覆具有将硅纳米粒子分散于氧化硅中而成的结构的粒子即氧化硅粒子的表面,
并且,进一步在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的表面,被覆碳被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作为构成元素,进一步包含由锆、铪、钒、铌、钽、铬、钼、钨、锰、铁、钌、钴、铑、铱、镍、钯、铈、铟、锗、锡、铋、锑、镉、铜、银所组成的群组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其中,前述金属氧化物被膜,相对于前述氧化硅粒子,是以0.1质量%以上30质量%以下的比例来进行被覆。
CN201010527952.0A 2009-10-28 2010-10-28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制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Active CN1020549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7922A JP5215978B2 (ja) 2009-10-28 2009-10-28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9-247922 2009-10-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4983A CN102054983A (zh) 2011-05-11
CN102054983B true CN102054983B (zh) 2015-05-13

Family

ID=43898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27952.0A Active CN102054983B (zh) 2009-10-28 2010-10-28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制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87561B2 (zh)
JP (1) JP5215978B2 (zh)
KR (1) KR101767265B1 (zh)
CN (1) CN1020549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35013B2 (ja) 2011-08-30 2016-11-3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電極の作製方法
JP6028235B2 (ja) * 2011-08-31 2016-11-16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Si/C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極
JP2013054878A (ja) 2011-09-02 2013-03-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電極の作製方法および蓄電装置
US9384904B2 (en) 2012-04-06 2016-07-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JP6216154B2 (ja) 2012-06-01 2017-10-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用負極及び蓄電装置
US10483531B2 (en) * 2012-07-06 2019-11-19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ies
US9754728B2 (en) 2012-10-09 2017-09-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aterial for electrode of power storage device,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al appliance
CN104837768B (zh) * 2012-10-12 2017-05-17 宾夕法尼亚州研究基金会 微米尺寸的互连Si‑C复合材料的合成
WO2014073461A1 (en) 2012-11-07 2014-05-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de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de for power storage device
KR101708363B1 (ko) * 2013-02-15 201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채용한 음극과 리튬 전지
JP6030995B2 (ja) * 2013-05-15 2016-11-24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967024B2 (ja) * 2013-06-20 2016-08-10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活物質、負極成型体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150017527A1 (en) * 2013-07-12 2015-01-15 Posco Chemtech Co., Lt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using the same
JP6430489B2 (ja) * 2014-03-24 2018-11-28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負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KR102318864B1 (ko) 2014-03-31 2021-10-29 대주전자재료 주식회사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용 음극재,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
KR102308691B1 (ko) 2014-03-31 2021-10-05 대주전자재료 주식회사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용 음극재,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
JP6256855B2 (ja) 2014-07-15 2018-01-10 川上 総一郎 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電極構造体、二次電池、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6389159B2 (ja) * 2015-10-08 2018-09-12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7081854A1 (ja) * 2015-11-09 2017-05-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負極活物質
TW201725772A (zh) * 2015-12-16 2017-07-16 Jnc Corp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的製造方法
US10930929B2 (en) 2016-01-22 2021-02-23 Jfe Chemical Corporation Negative-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ion secondary cel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id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ion-secondary-cell, and Li-ion secondary cell
JP2017152125A (ja) * 2016-02-23 2017-08-31 Tdk株式会社 負極活物質、負極活物質を含む負極及びその負極を含む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9314235A (zh) 2016-04-08 2019-02-05 捷恩智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JP6592603B2 (ja) * 2016-06-13 2019-10-16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負極活物質、混合負極活物質材料、及び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CN109415213A (zh) * 2016-06-30 2019-03-01 捷恩智株式会社 含有硅纳米粒子的氢聚倍半硅氧烷、其烧结体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WO2018113267A1 (zh) * 2016-12-21 2018-06-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TW201826598A (zh) 2017-01-11 2018-07-16 日商捷恩智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矽奈米粒子的氫聚倍半矽氧烷燒結體-金屬氧化物複合體及其製造方法、鋰離子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鋰離子電池用負極以及鋰離子電池
US10714745B2 (en) 2017-07-28 2020-07-14 Uchicago Argonne, Llc High energy, long cycle life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10048114A (zh) * 2019-04-30 2019-07-2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双壳硅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210033725A (ko) 2019-09-19 2021-03-29 주식회사 테라테크노스 금속실리콘복합산화물 음극재
WO2021102848A1 (zh) * 2019-11-28 2021-06-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KR102342309B1 (ko) * 2020-10-30 2021-12-24 주식회사 테라테크노스 이차전지용 음극재
WO2022205100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活性材料以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181659A1 (ja) * 2022-03-22 2023-09-2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粒子、粒子の製造方法、負極の製造方法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4497522A (zh) * 2022-04-01 2022-05-13 深圳索理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氧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7438587B (zh) * 2023-12-19 2024-04-16 深圳市本征方程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3922A (zh) * 2002-05-17 2004-07-21 ��Խ��ѧ��ҵ��ʽ���� 导电硅复合物、其制备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
CN1855586A (zh) * 2005-04-27 2006-11-0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二次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7741B2 (ja) 1992-07-29 2000-01-1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56123B2 (ja) 1998-03-30 2008-03-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4097337B2 (ja) 1998-10-30 2008-06-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2000243396A (ja) 1999-02-23 2000-09-08 Hitachi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負極材並びに電気機器
JP2002042806A (ja) 2000-07-19 2002-02-08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0542184B1 (ko) * 2001-07-19 2006-01-1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용 활물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3952180B2 (ja) * 2002-05-17 2007-08-01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珪素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
KR100595896B1 (ko) * 2003-07-29 2006-07-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05149957A (ja) * 2003-11-17 2005-06-09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TWI263702B (en) * 2004-12-31 2006-10-11 Ind Tech Res Inst Anode materials of secondary lithium-ion battery
JP5006123B2 (ja) 2007-07-02 2012-08-22 河村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端子の接続不良検出回路及び回路遮断器
JP5319899B2 (ja) 2007-08-23 2013-10-16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液電池
JP5382569B2 (ja) * 2007-10-30 2014-01-08 国立大学法人東北大学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KR20090084693A (ko) * 2008-02-01 2009-08-05 소니 가부시끼가이샤 비수 전해질 전지 및 부극과 이들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3922A (zh) * 2002-05-17 2004-07-21 ��Խ��ѧ��ҵ��ʽ���� 导电硅复合物、其制备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
CN1855586A (zh) * 2005-04-27 2006-11-0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二次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96455A (ja) 2011-05-12
KR101767265B1 (ko) 2017-08-10
US20110097627A1 (en) 2011-04-28
US9287561B2 (en) 2016-03-15
KR20110046369A (ko) 2011-05-04
CN102054983A (zh) 2011-05-11
JP5215978B2 (ja) 2013-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4983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制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He et al. Uniform Na+ doping‐induced defects in Li‐and Mn‐rich cathod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JP6524158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負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
KR100796687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JP5879761B2 (ja) リチウム複合化合物粒子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aiswal et al. Nanoscale LiFePO4 and Li4Ti5O12 for high rate Li-ion batteries
JP6301619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
EP2523241B1 (en)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20231352A1 (en) Autogenic pressure reactions for battery materials manufacture
WO2011084817A1 (en) Anode material
EP3364483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mixed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producing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KR20170048184A (ko) 이차전지용 음극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JPWO2011013254A1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それに用いる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チタン酸アルカリ化合物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パック
JP2007042393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および負極活物質
TW201401612A (zh) 鋰離子二次電池
Quyen et al. Carbon coated NaLi0. 2Mn0. 8O2 as a superb cathode material for sodium ion batteries
Zhang et al. Synthesis and performance of fluorine substituted Li1. 05 (Ni0. 5Mn0. 5) 0.95 O2− xFx cathode materials modified by surface coating with FePO4
RU2656241C1 (ru) Кремниевый материал и отрицательный электрод вторичной батареи
Kim et 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Mn3O4 nanorods by N‐dop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using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for lithium storage
Li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nano spheroid‐like ZnMn2O4 materials as high‐performanc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Prepared nano ZnMn2O4 from spent zinc‐manganese batteries
JP6315998B2 (ja) 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JP3503688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907240B1 (ko) 전극재료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으로 제조된 전극재료
KR102628740B1 (ko) 충전식 리튬 이온 배터리용 양극 물질의 전구체
JP5053489B2 (ja) 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