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2795A - 载重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载重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2795A
CN101722795A CN200910166424A CN200910166424A CN101722795A CN 101722795 A CN101722795 A CN 101722795A CN 200910166424 A CN200910166424 A CN 200910166424A CN 200910166424 A CN200910166424 A CN 200910166424A CN 101722795 A CN101722795 A CN 101722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mferential
pattern block
angle point
opposing party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6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2795B (zh
Inventor
芝野圭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22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2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2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27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69Tie bars for linking block elements and bridging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S152/03Slits in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载重轮胎。中间花纹块的踏面被内、外周向花纹块边缘、和近似直线状的一方、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包围。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具有:比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一方侧的外角点、比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的外角点、配置于其间的内角点,从一方、另一方的外角点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到内角点。从内周向花纹块边缘一方的周向端部到外角点的周向距离及从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外角点的周向距离,分别为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的5~15%的范围。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具有:比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一方侧的外角点、比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的外角点、配置于其间的内角点,从一方、另一方外角点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到内角点。

Description

载重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借助在轮胎赤道两侧配置的内周向沟和在该轮胎轴向外侧配置的外周向沟,从而在胎面部设置五条陆地部的轮胎,特别是涉及一种将上述内、外周向沟之间的陆地部形成为花纹块列的载重轮胎。
背景技术
安装于卡车、客车等载重车辆的驱动轴侧的轮胎,要求有较高的牵引性能。因此,在驱动轴侧的轮胎的胎面部广泛地采用由五条花纹块列构成的块状花纹,该五条花纹块列被在轮胎赤道两侧沿周向延伸的内周向沟、在该轮胎轴向外侧配置的外周向沟以及与这些周向沟相交的多条横沟所划分。
另一方面,在载重车辆中,未装载货物的所谓空车时的驱动轴侧的轮胎的荷载变化较大,减少到最大装载时荷载的40%左右等。因此,在空车时,配置在比外周向沟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花纹块列,以及配置在内外的周向沟之间的中间花纹块列的接地压力,与配置在内周向沟之间的中心花纹块列的接地压力相比显著地降低。其结果是,在与中心花纹块列相邻的中间花纹块列中存在与路面的滑动量显著增加,该中间花纹块列与其他花纹块列相比,容易产生早期磨损的所谓波动磨损这类问题。
为了抑制该中间花纹块列的波动磨损,一直以来,虽然进行在周向邻接的中间花纹块之间使用拉筋连结来提高花纹块刚性,但却未能获得充分的效果。
鉴于这样的状况,本发明人着眼于作用在中间花纹块的磨损能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在中间花纹块的各部位中通过平衡磨损能和花纹块刚性,能够将该中间花纹块中的磨损抑制到最小限度,能够抑制中间花纹块列的波动磨损而不损害牵引性能。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WO2007/072717A1号公开文本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确定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周向花纹块边缘和外侧的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形状为基础,能够在与路面的滑动量较大且磨损能较高的周向两端侧的部位提高刚性,相反在磨损能相对较低的周向中央侧部位能够降低刚性等,从而能够在各部位中使磨损能和刚性平衡而不损害牵引性能,抑制中间花纹块列的波动磨损的载重轮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载重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周向延伸的内周向沟和在该轮胎的轴向外侧配置的外周向沟,从而在该内周向沟和外周向沟之间形成中间陆地部,其特征在于,把上述中间陆地部形成为中间花纹块列,该中间花纹块列是沿周向间隔设置由横切上述中间陆地部的横沟所划分的多个中间花纹块而成的,并且上述中间花纹块的踏面的周围被下述边缘包围:上述内周向沟侧的内周向花纹块边缘;上述外周向沟侧的外周向花纹块边缘;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其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一方的周向端部与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一方的周向端部之间连接,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其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另一方的周向端部与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另一方的周向端部之间连接,并且与上述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基本平行,其中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在比包括其周向长度Li的1/2即中间点的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一方的外角点,在比上述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另一方的外角点,在上述一方的外角点和另一方的外角点之间,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内角点,并且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从上述一方的外角点、另一方的外角点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到上述内角点,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的周向距离Lia以及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上述另一方外角点的周向距离Lib,分别为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i的5~15%的范围,其中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在比包括其周向长度Lo的1/2即中间点的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一方的外角点,在比上述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另一方的外角点,在上述一方外角点和另一方的外角点之间,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内角点,并且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从上述一方的外角点、另一方的外角点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到上述内角点,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的周向距离Loa以及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的周向距离Lob,分别为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o的5~15%的范围。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构造包括: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其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其从上述一方的外角点朝向上述内角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延伸;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朝向上述内角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延伸;凹线部,其在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和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之间连接,同时向轮胎轴向外侧凹成“コ”字形并且包含上述内角点,并且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构造包括: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其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其从上述一方的外角点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内角点;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内角点,从而与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在上述内角点相交。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a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b为5~15°,并且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γa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γb为5~15°。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凹线部的周向长度K是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i的20~30%。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和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延长线相交的交点,与上述内角点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Ti为2~6mm。
另外,申请的技术方案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角度αa为10~20°。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花纹块在花纹块中央具备两端在中间花纹块内被截断的中间刀槽花纹,并且该中间刀槽花纹形成为近似Z字形,其中上述Z字形的构造包括:相对于周向以30~60°的角度θ向轮胎轴向的一方侧、另一方侧交替地倾斜的三个近似直线状的锯齿片部;平滑地连接于周向邻接的上述锯齿片部之间且曲率半径R为2.0mm以上的圆弧部。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花纹块长度L与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之比L/Wmax为1.15~1.35,其中上述花纹块长度L定义为: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i以及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o中的较大一方的长度;上述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定义为: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和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之间的、一方的外角点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a以及另一方的外角点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b中的较大一方的距离。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9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与花纹块最小宽度Wmin之比Wmax/Wmin为1.15~1.35,其中上述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定义为: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和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之间的、一方的外角点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a以及另一方的外角点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b中的较大一方的距离;上述花纹块最小宽度定义为上述内角点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0的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形成为: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的轮胎轴向距离Xia与上述周向距离Lia之比Xia/Lia为1.0~3.0,并且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的轮胎轴向距离Xib与上述周向距离Lib之比Xib/Lib为0.5~1.5,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的轮胎轴向距离Xoa与上述周向距离Loa之比Xoa/Loa为0.5~1.5,并且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的轮胎轴向距离Xob与上述周向距离Lob之比Xob/Lob为1.0~3.0。
由于本发明是如上所述的构成,因此在与路面的滑动量较大且磨损能较高的周向两端侧的部位能够提高刚性,相反在磨损能相对较低的周向中央侧部位能够降低刚性等,从而能够在各部位中使磨损能和刚性平衡。其结果是,中间花纹块的磨损能够被抑制得较低,不会损害牵引性能,抑制中间花纹块列的波动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载重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2是放大表示中间花纹块的俯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中间花纹块的俯视图。
图4是胎面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5放大表示中央花纹块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1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附图符号说明:1...载重轮胎;2...胎面部;3...内周向沟;4...外周向沟;6...中间陆地部;10...中间横沟;10A...拉筋;11...中间花纹块;11R...中间花纹块列;14a...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b...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i...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o...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5a...一方的外角点;15b...另一方的外角点;16...内角点;17a...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17b...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18a...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8b...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9...凹线部;19A...底边;20a...一方的外角点;20b...另一方的外角点;21...内角点;22a...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22b...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23a...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23b...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25...中间刀槽花纹;25A...锯齿片部;25R...圆弧部;26...拉筋刀槽花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载重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载重轮胎1在胎面部2上具备:在轮胎赤道CC的两侧沿周向延伸的内周向沟3、3;在该轮胎轴向外侧配置的外周向沟4、4。由此,在上述内周向沟3、3之间形成中心陆地部5,在内、外周向沟3、4之间形成中间陆地部6,并且在外周向沟4和胎面端缘TE之间形成胎肩陆地部7。
而且,上述中心陆地部5形成为将被横切该中心陆地部5的中心横沟8划分的多个中心花纹块9沿周向间隔设置的中心花纹块列9R。而且,上述中间陆地部6形成为将被横切该中间陆地部6的中间横沟10划分的多个中间花纹块11沿周向间隔设置的中间花纹块列11R。另外,上述胎肩陆地部7在本例中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周向条状部12。
在上述周向沟3、4中,踏面S上的沟宽度Wt以及距离踏面S的沟深度Ht(表示于图4),能够采用与以往的载重轮胎的周向沟的沟宽度以及沟深度同等程度的尺寸,在本例中沟宽度Wt设定在8~15mm的范围,例如沟深度Ht设定在16~26mm的范围。
另外,基于确保牵引性能的观点,上述横沟8、10优选将踏面S上的沟宽度Wy设为6~10mm的范围。基于确保花纹块刚性的观点,横沟8、10的沟深度Hy(表示于图4)优选小于上述周向沟3、4的沟深度Ht,在本例中,在横沟8上形成从其沟底***并连接周向上邻接的中心花纹块9、9彼此的拉筋8a,而且在横沟10上形成从其沟底***并在周向上邻接的中间花纹块11、11之间连接彼此的拉筋10A。
接着,如图2放大表示的那样,上述中间花纹块11的踏面S,其周围被下述的边缘包围,即:在上述内周向沟3侧配置的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在上述外周向沟4侧配置的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在周向一方侧(图中为上方侧)的一方配置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a、在周向另一方侧(图中为下方侧)的另一方配置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b。
上述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a,近似直线状地连接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的一方的周向端部Pia与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的一方的周向端部Poa之间,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角度αa倾斜。而且,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b也同样,近似直线状地连接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的另一方的周向端部Pib与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的另一方的周向端部Pob之间,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角度αb倾斜。在本例子中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a的上述角度αa与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b的上述角度αb,实际上设定为相等。
另外,对于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而言,其在比包括其周向长度Li的1/2即中间点xi的中央区域Ci更靠近周向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一方的外角点15a,其在比上述中央区域Ci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另一方的外角点15b,其在上述一方、另一方的外角点15a、15b之间,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内角点16。
而且,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从上述一方、另一方的外角点15a、15b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到上述内角点16。
具体而言,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的构造包括: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17a,其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Pia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15a;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8a,其从上述一方的外角点15a朝向上述内角点16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延伸;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17b,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Pib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15b;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8b,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15b朝向上述内角点16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延伸;
凹线部19,其在上述一方、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8a、18b之间连接,同时向轮胎轴向外侧凹成“コ”字形并且包括上述内角点16。这里,在本例中上述内角点16形成为上述“コ”字形的凹线部19的底边19A。
另一方,对于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而言,其在比包括其周向长度Lo的1/2即中间点xo的中央区域Co更靠近周向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一方的外角点20a,其在比上述中央区域Co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另一方的外角点20b,其在上述一方、另一方的外角点20a、20b之间,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内角点21。
而且,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从上述一方、另一方的外角点20a、20b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到上述内角点21。
具体而言,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的构成包括: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22a,其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Poa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20a;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23a,其从上述一方的外角点20a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内角点21;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22b,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Pob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20b;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23b,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20b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内角点21,从而与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23a在上述内角点21相交。
这里,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中,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Pia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15a的周向距离Lia以及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Pib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15b的周向距离Lib,分别被设定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的周向长度Li的5~15%的范围内。而且,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8a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a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8b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b,分别被设定在5~15°的范围内。
而且,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Pia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15a的轮胎轴向距离Xia与上述周向距离Lia之比Xia/Lia,被设定在1.0~3.0的范围内,并且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Pib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15b的轮胎轴向距离Xib与上述周向距离Lib之比Xib/Lib,被设定在0.5~1.5的范围内。
而且,在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也同样,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Poa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20a的周向距离Loa以及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Pob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20b的周向距离Lob,分别被设定在上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的周向长度Lo的5~15%的范围内。而且,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23a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γa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23b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γb,分别被设定在5~15°的范围内。
优选地,上述角度βa与上述角度βb之差|βa-βb|为2°以下且与角度βb为基本相同的倾斜度,另外,优选地,上述角度γa与上述角度γb之差|γa-γb|为2°以下且与角度γb为基本相同的倾斜度。而且,优选地上述角度βa与角度γa之差|βa-γa|以及角度βb与角度γb之差|βb-γb|都为2°以下。
于是,在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中,其一方、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8a、18b分别从外角点15a、15b朝向内角点16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且在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中,其一方、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23a、23b分别从外角点20a、20b朝向内角点21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因此,中间花纹块11在与路面的滑动较大且磨损能较高的周向两端侧的部分中,通过增大花纹块宽度能够提高刚性实现抑制磨损。相反,在磨损能相对较低的周向中央侧的部分中,花纹块宽度变狭而能够减小刚性。即,能够在花纹块的各部位中使磨损能和刚性平衡,因而能够将中间花纹块11的磨损抑制到最小限度。
特别是,各中部倾斜线部18a、18b、23a、23b分别以近似直线状倾斜。因此,与至少一个中部倾斜线部18a、18b、23a、23b相对于周向不倾斜(与轮胎赤道CC平行)情况相比,由于中间花纹块11的周向两端侧宽度更宽,因此能够提高刚性。而且,与上述不倾斜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对轮胎周向带来柔软性,因此能够提高与路面的追随性进一步减小磨损。
这里,在上述中部倾斜线部18a、18b、23a、23b相对于周向的上述角度βa、βb、γa、γb小于5°的情况下,则刚性变化过小而难于与磨损能平衡,而且减小轮胎周向的柔软性因而磨损抑制不充分。相反若上述角度βa、βb、γa、γb超过15°时,则刚性变化过大也难于与磨损能平衡,而且还存在易于产生沿着中部倾斜线部18a、18b、23a、23b的轨道磨损状的新的不均匀磨损。
另外,在中间花纹块11中,设置上述端部倾斜线部17a、17b、22a、22b,分别使在上述外角点15a、15b、20a、20b与周向端部Pia、Pib、Poa、Pob之间,在周向上仅间隔上述距离Lia、Lib、Loa、Lob。由此,防止中间花纹块11的角部在上述外角点15a、15b、20a、20b的位置以及上述周向端部Pia、Pib、Poa,Pob的位置形成锐角。即,通过防止中间花纹块11的角部锐角化,从而能够防止该部位的磨损能极端变化上升。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一方、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a、14b形成近似直线状,因此与该轴向花纹块边缘14a、14b形成圆弧状曲线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上述角部锐角化,并能够抑制磨损能的变化来进一步抑制磨损。
这里,本说明书中上述“近似直线状”是指包括直线、以及曲率半径为200mm以上的接近直线的圆弧状曲线。
在上述距离Lia、Lib为周向长度Li的5%以下,以及上述距离Loa、Lob为周向长度Lo的5%以下的情况下,在中间花纹块11的角部的磨损能依然较高。相反,在距离Lia、Lib超过周向长度Li的15%,以及上述距离Loa、Lob超过周向长度Lo的15%的情况下,在花纹块的周向两端部的刚性变得过小从而引起与磨损能的平衡的恶化。这里,在本例中,上述端部倾斜线部17a、17b、22a、22b通过将上述中间花纹块11的四角进行倒角而形成。
另外,在中间花纹块11中,上述一方、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14a、14b分别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倾斜角度αa、αb倾斜。因此,转动时该轴向花纹块边缘14a、14b能够从其轴向一方侧向另一方侧慢慢地与路面接触,从而能够使磨损能分散。这里,在上述倾斜角度αa、αb小于10°时,则不能充分地发挥磨损能的分散效果,相反当超过20°时,则引起牵引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本例中,在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上设置上述凹线部19而在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处不形成凹线部。这是由于与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相比,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与轮胎赤道CC近,因而接地压力相对较大。因此,周向两端侧与周向中央侧的磨损能之差,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侧大于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侧等造成不平衡。因此,为了使磨损能和刚性平衡,需要进一步减小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侧的周向中央侧的刚性,因此仅在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处形成上述凹线部19。
此时如图3所示,优选地,上述凹线部19的周向长度K为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的周向长度Li的20~30%。另外,优选地,上述一方、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18a、18b的延长线相交的交点J,与上述内角点16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Ti为2~6mm。在上述周向长度K小于周向长度Li的20%的情况下,以及轮胎轴向距离Ti小于2mm的情况下,则凹线部19过小因而不能充分地发挥该凹线部19的上述的效果。相反,在上述周向长度K超过周向长度Li的30%的情况下,以及轮胎轴向距离Ti超过6mm的情况下,则凹线部19变得过大,从而引起损害刚性平衡的结果。
另外,在中间花纹块11中,优选地花纹块长度L与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之比L/Wmax为1.15~1.35,其中花纹块长度L定义为:上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14i的周向长度Li、以及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o的周向长度Lo中的较大一方的长度;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定义为:在上述内、外周向花纹块边缘14i、14o之间的、一方的外角点15a、20a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a,以及另一方的外角点15b、20b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b中的较大一方的距离。当上述比L/Wmax小于1.15时,由于花纹块的周向端部与周向中央部的距离变短因此磨损能之差自身减小,因而不能充分地发挥本发明的作用效果。相反,当上述比L/Wmax超过1.35时,则存在显著减小初馏橡胶牵引性能这类问题。
另外,优选地上述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与定义为上述内角点16、21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的花纹块最小宽度Wmin之比Wmax/Wmin为1.15~1.35。当上述比Wmax/Wmin小于1.15时,则花纹块端与花纹块中央部的刚性差变小,存在破坏磨损能的平衡使花纹块端部易于磨损这类问题,当相反超过1.35时,则花纹块端与花纹块中央部的刚性差过大,则存在破坏磨损能的平衡使花纹块中央部易于磨损这类问题。
接着,上述中间花纹块11在花纹块中央具备两端在中间花纹块内被截断的中间刀槽花纹25。如上述图3所示,该中间刀槽花纹25形成为近似Z字形,上述Z字形的构造包括:相对于周向以30~60°的角度θ向轮胎轴向的一方侧、另一方侧交替地倾斜的三个近似直线状的锯齿片部25A、25B、25C;平滑地连接于周向邻接的上述锯齿片部之间且曲率半径R为2.0mm以上的圆弧部25R。这里,周向两侧的锯齿片部25A、25C的倾斜方向,与上述轴向花纹块边缘14a、14b的倾斜方向为相同方向。
上述中间刀槽花纹25,为了能够减小花纹块中央侧的局部的刚性,实现花纹块刚性与磨损能的平衡化,并具有能够抑制因上述角度βa、βb、γa、γb过大引起的沿着上述中部倾斜线部18a、18b、23a、23b的新的不均匀磨损这样的优点。而且从各个方向对花纹块作用应力。因此,通过将上述中间刀槽花纹25作成近似Z字形,即使在从各个方向作用了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形变只集中在刀槽花纹的一部分而易于产生裂缝这样的问题。
优选地,上述中间刀槽花纹25,其周向的刀槽长度LS1是上述花纹块长度L的35~45%的范围,并且如图4所示,刀槽距离踏面S的深度DS1是上述沟深度Ht的15~25%的范围。当上述刀槽长度LS1超过上述花纹块长度L的45%时,则中间刀槽花纹25过于接近端部倾斜线部17、22从而存在损害刚性平衡的倾向,相反当小于35%时,则不能看出中间刀槽花纹25的效果。另外,随着磨损的进行,由于花纹块刚性增高而变得难于产生波动磨损。因此,在新轮胎时,为了实现抑制波动磨损,刀槽深度DS1必须为沟深度Ht的15%以上,若小于15%则看不出中间刀槽花纹25的效果。另外,刀槽深度DS1为上述沟深度Ht的25%以下,若超过25%则存在花纹块整体的刚性减小的倾向,因此难于根据磨损能的分布对刚性赋予变化。这里优选地中间刀槽花纹25的刀槽宽度是0.5~1.0mm的范围。
接下来,形成于上述横沟10的沟底的拉筋10A,连结周向上邻接的中间花纹块11、11彼此,从而提高中间花纹块11整体的刚性,提高抗磨损性以及牵引性能。图3如所示,上述拉筋10A沿着上述横沟10的宽度中心线i的拉筋长度LT1,是上述横沟10的沟长度Ly的30~50%的范围。而且如图4所示,拉筋10A距离横沟10的沟底的拉筋高度HT1,被设定在横沟10的沟深度Hy的30~50%的范围内。在上述拉筋长度LT1小于沟长度Ly的30%,以及拉筋高度HT1小于沟深度Hy的30%的情况下,则不能发挥拉筋10A的上述效果。相反,在上述拉筋长度LT1超过沟长度Ly的50%,以及拉筋高度HT1超过沟深度Hy的50%的情况下,则过度降低横沟10的沟容积,从而引起排水性以及牵引性能的显著降低。另外,在上述拉筋10A的径向外面,形成有沿着上述宽度中心线i跨越拉筋10A的全长延伸的拉筋刀槽花纹26。由此,能够弥补因拉筋10A的形成而引起的牵引性能的降低,从而实现保持牵引性能。这里,优选地拉筋刀槽花纹26距离拉筋10A的径向外面的深度HS1,为拉筋高度HT1的60~100%的范围。
接下来,对中心花纹块列9R进行说明。该中心花纹块列9R中虽然不产生波动磨损,然而在本例中为了将磨损抑制到最低限度,对中心花纹块9也与中间花纹块11同样,在花纹块的各部位中使磨损能和刚性平衡。
即,如图5放大表示的那样,中心花纹块9的踏面S,其周围被下述的边缘包围,即:在轮胎轴向两侧配置的周向花纹块边缘30、30;在周向一方侧(图中为上方侧)的一方配置的轴向花纹块边缘31a;在周向另一方侧(图中为下方侧)的另一方配置的轴向花纹块边缘31b。
上述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31a近似直线状地连接在上述各周向花纹块边缘30的一方的周向端部Ua、Ua之间,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角度Aa倾斜。而且,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31b也同样近似直线状地连接在上述各周向花纹块边缘30的另一方的周向端部Ub、Ub之间,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20°的角度Ab倾斜。在本例子中上述角度Aa与上述角度Ab实际上设定为相等。
另外,对于上述各周向花纹块边缘30而言,其在比包括其周向长度L的1/2即中间点x的中央区域C更靠近周向一方侧,具有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一方的外角点32a,其在比上述中央区域C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另一方的外角点32b,其在上述一方、另一方的外角点32a、32b之间,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内角点33。
而且,该周向花纹块边缘30,从上述一方、另一方的外角点32a、32b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到上述内角点33。
具体而言,各周向花纹块边缘30的构成包括: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34a,其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Ua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延伸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32a;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35a,其从上述一方的外角点32a朝向上述内角点33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延伸;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34b,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Ub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延伸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32b;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35b,其从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32b朝向上述内角点33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延伸;
凹线部36,其在上述一方、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35a、35b间连接,同时向轮胎轴向外侧凹成“コ”字形并且包括上述内角点33。上述内角点33形成为上述“コ”字形的凹线部36的底边36A。
在上述周向花纹块边缘30中,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Ua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32a的周向距离La,以及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Ub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32b的周向距离Lb,分别被设定在上述周向花纹块边缘30的周向长度L的3~15%的范围内。而且,上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35a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Ba,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35b相对于周向的角度Bb,分别被设定在3~10°的范围内。而且,从上述一方的周向端部Ua到上述一方的外角点32a的轮胎轴向距离Xa与上述周向距离La之比Xa/La为0.5~1.0的范围,并且从上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P b到上述另一方的外角点32b的轮胎轴向距离Xb与上述周向距离Lb之比Xb/Lb,被设定在1.0~3.0的范围内。
优选地,上述角度Ba与上述角度Bb之差|Ba-Bb|为2°以下且与角度Bb为基本相同的倾斜度。
这样由于构成中心花纹块9,就能够在磨损能较高的周向两端侧的部分中提高刚性,相反,在磨损能相对的较低的周向中央侧的部分中减小刚性等,从而能够在花纹块的各部位中使磨损能和刚性平衡,因而能够将中心花纹块9的磨损抑制到最小限度。
另外,中心花纹块9在以下各个方面与上述中间花纹块11的情况相同,即:上述轴向花纹块边缘31a、31b的上述角度Aa、Ab,分别为10~20°的范围;从上述周向端部Ua、Ub到外角点32a、32b的上述周向距离La、Lb,为上述周向长度L的3~15%的范围;上述轴向花纹块边缘31a、31b、上述中部倾斜线部35a、35b,分别以近似直线状倾斜;上述中部倾斜线部35a、35b的相对于周向的上述角度Ba、Bb,分别为3~10°的范围。
另外,在中心花纹块9中,在两侧的周向花纹块边缘30上分别设置上述凹线部36。这是因为中心花纹块9与轮胎赤道CC近,因此两侧的周向花纹块边缘30的接地压力较大,周向两端侧与周向中央侧的磨损能之差较大。因此,通过在两侧的周向花纹块边缘30上分别设置凹线部36,就能够进一步减小周向中央侧的刚性,从而能够实现与磨损能的平衡。优选地,上述凹线部36的周向长度K为周向花纹块边缘30的周向长度L的20~30%,另外,优选地,一方、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35a、35b的延长线相交的交点,与上述内角点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Ti为2~6mm。
另外,在中心花纹块9的花纹块中央,也形成有近似Z字形的中心刀槽花纹37。该中心刀槽花纹37也与上述中间刀槽花纹25为相同的构成,包括:相对于周向以30~60°的角度θ向轮胎轴向的一方侧、另一方侧交替地倾斜的三个近似直线状的锯齿片部37A、37B、37C;平滑地连接于周向邻接的上述锯齿片部之间且曲率半径R为2.0mm以上的圆弧部37R。这里,周向两侧的锯齿片部37A、37C的倾斜方向,与上述轴向花纹块边缘31a、31b的倾斜方向为同向。
该中心刀槽花纹37,实现花纹块刚性和磨损能的平衡,并且能够抑制因上述角度Ba、Bb过大而引起的沿着上述中部倾斜线部35a、35b的不均匀磨损。而且还能够抑制对该中心刀槽花纹37产生裂缝。
优选地,中心刀槽花纹37的周向的刀槽长度LS2是上述周向长度L的35~45%的范围,并且刀槽距离踏面S的深度DS2(表示于图4)是上述沟深度Ht的15~25%的范围。
然后,形成于上述横沟8的沟底的拉筋8A,沿着上述横沟8的宽度中心线i的拉筋长度LT2是上述横沟8的沟长度Ly的30~50%的范围。而且如图4所示,拉筋8A距离横沟8的沟底的拉筋高度HT2,被设定在横沟8的沟深度Hy的30~50%的范围内。而且在上述拉筋8A的径向外面,形成有沿着上述宽度中心线i跨越拉筋8A的全长延伸的拉筋刀槽花纹38。优选地,拉筋刀槽花纹38距离拉筋8A径向外面的深度HS2,为拉筋高度HT2的60~100%的范围。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是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实施。
基于表*中所表示的规格试制了轮胎尺寸为11R22.5、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花纹的载重轮胎,并且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牵引性和耐波动磨损性。
在各测试轮胎中,下述尺寸在各轮胎中实际上都是相同的。
内周向沟:沟宽度中心(在锯齿沟的情况下,是锯齿的中心距离轮胎赤道的距离(28.0mm)、沟宽度Wt(11.0mm)、沟深度Ht(25.0mm),
外周向沟:沟宽度中心(在锯齿沟的情况下,是锯齿的中心距离轮胎赤道的距离(76.0mm)、沟宽度Wt(12.0mm)、沟深度Ht(25.0mm),
中心横沟:沟宽度Wy(9.0mm)、沟深度Hy(21.0mm),
中间横沟:沟宽度Wy(9.0mm)、沟深度Hy(21.0mm),
各花纹块列的花纹块数(56个),
拉筋长度LT1(16.0mm)、LT2(16.0mm),
拉筋高度HT1(8.5mm)、HT2(8.5mm),
拉筋刀槽花纹的深度HS1(6.5mm)、HS2(6.5mm)。
图6表示比较例1的胎面花纹。
(1)牵引性:
在轮辋(8.25×22.5)、内压(750kPa)的条件下,安装于车辆(2-DD车)的驱动轮上,计时测量了在干燥路面的测试路线上,从三挡慢速行驶经全加速行驶20m的时间,并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指数越大越优越。
(2)耐波动磨损性:
在用该车辆行驶了160000km之后,将在中间花纹块列的波动相对于全花纹块数(56个×2列)有多少花纹块产生了波动,以产生比例进行了比较。
表1: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花纹形状>   图6 图1 图1 图1 图1
  <中间花纹块>
  ·轴向花纹块边缘   圆弧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倾斜角度αa、αb(度)   ---- 15 15 15 15
  ·内周向花纹块边缘
  ··端部倾斜线部   无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距离Lia之比<Lia/Li>   ---- 0.06 0.05 0.15 0.06
  距离Lib之比<Lib/Li>   ---- 0.11 0.05 0.15 0.11
  距离Xia之比<Xia/Lia>   ---- 2.2 2.2 2.2 2.2
  距离Xib之比<Xib/Lib>   ---- 0.8 0.8 0.8 0.8
  ··中部倾斜线部
  角度βa∶角度βb(度)   0∶10 8∶8 8∶8 8∶8 3∶3
  ··凹线部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周向长度K之比<K/Li>   0.24 0.26 0.26 0.26 0.26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轴向距离Ti(mm)   4.0 4.0 4.0 4.0 4.0
  ·外周向花纹块边缘
  ··端部倾斜线部   直线(一方为无)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距离Loa之比<Loa/Lo>   0.13 0.11 0.11 0.11 0.11
  距离Lob之比<Lob/Lo>   ---- 0.06 0.06 0.06 0.06
  距离Xoa之比<Xoa/Loa>   0.15 0.8 0.8 0.8 0.8
  距离Xob之比<Xob/Lob>   ---- 2.0 2.0 2.0 2.0
  ··中部倾斜线部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角度γa∶角度γb(度)   11∶8 10∶9 10∶9 10∶9 10∶9
  ·中间刀槽花纹   く字 Z字 Z字 Z字 Z字
  ··角度θ   40 45 45 45 45
  ··刀槽长度LS1之比<LS1/L>   55 40 40 40 40
  ··刀槽深度DS1之比<DS1/Ht>   0.2 0.2 0.2 0.2 0.2
  <中心花纹块>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轴向花纹块边缘   S字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倾斜角度Aa、Ab(度)   ---- 15 15 15 15
  ·两侧的周向花纹块边缘
  ··端部倾斜线部   无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距离La之比<La/Li>   ---- 0.11 0.11 0.11 0.11
  距离Lb之比<Lb/Li>   ---- 0.05 0.05 0.05 0.05
  距离Xa之比<Xa/La>   ---- 0.7 0.7 0.7 0.7
  距离Xb之比<Xb/Lb>   ---- 2.3 2.3 2.3 2.3
  ··中部倾斜线部   直线(一方为弯曲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角度Ba∶角度Bb(度)   10∶(0,70) 6 6 6 6
  ··凹线部   无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周向长度K之比<K/L>   ---- 0.26 0.26 0.26 0.26
  轴向距离Ti(mm)   ---- 4.0 4.0 4.0 4.0
  ·中心刀槽花纹   Z字 Z字 Z字 Z字 Z字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角度θ   80,22,80 45 45 45 45
  ··刀槽长度LS2之比<LS2/L>   0.52 0.40 0.40 0.40 0.40
  ··刀槽深度DS2之比<DS2/Ht>   0.2 0.2 0.2 0.2 0.2
  牵引性   100 100 105 95 100
  耐波动磨损性   30 5 20 20 25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花纹形状> 图1 图1 图1 图1 图1
  <中间花纹块>
  ·轴向花纹块边缘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倾斜角度αa、αb(度) 15 15 15 15 15
  ·内周向花纹块边缘
  ··端部倾斜线部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距离Lia之比<Lia/Li> 0.06 0.06 0.06 0.06 0.06
  距离Lib之比<Lib/Li> 0.11 0.11 0.11 0.11 0.11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距离Xia之比<Xia/Lia> 2.2 2.2 2.2 2.2 2.2
  距离Xib之比<Xib/Lib> 0.8 0.8 0.8 0.8 0.8
  ··中部倾斜线部
  角度βa∶角度βb(度) 18∶18 8∶8 8∶8 8∶8 8∶8
  ··凹线部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周向长度K之比<K/Li> 0.26 0.1 0.4 0.26 0.26
  轴向距离Ti(mm) 4.0 1.0 7.0 4.0 4.0
  ·外周向花纹块边缘
  ··端部倾斜线部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距离Loa之比<Loa/Lo> 0.11 0.11 0.11 0.11 0.11
  距离Lob之比<Lob/Lo> 0.06 0.06 0.06 0.06 0.06
  距离Xoa之比<Xoa/Loa> 0.8 0.8 0.8 0.8 0.8
  距离Xob之比<Xob/Lob> 2.0 2.0 2.0 2.0 2.0
  ··中部倾斜线部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角度γa∶角度γb(度) 10∶9 10∶9 10∶9 3∶3 20∶20
  ·中间刀槽花纹 Z字 Z字 Z字 Z字 Z字
  ··角度θ 45 45 45 45 45
  ··刀槽长度LS1之比<LS1/L> 40 40 40 40 40
  ··刀槽深度DS1之比<DS1/Ht> 0.2 0.2 0.2 0.2 0.2
  <中心花纹块>
  ·轴向花纹块边缘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倾斜角度Aa、Ab(度) 15 15 15 15 15
  ·两侧的周向花纹块边缘
  ··端部倾斜线部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距离La之比<La/Li> 0.11 0.11 0.11 0.11 0.11
  距离Lb之比<Lb/Li> 0.05 0.05 0.05 0.05 0.05
  距离Xa之比<Xa/La> 0.7 0.7 0.7 0.7 0.7
  距离Xb之比<Xb/Lb> 2.3 2.3 2.3 2.3 2.3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中部倾斜线部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直线
  角度Ba∶角度Bb(度) 6 6 6 6 6
  ··凹线部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有(″コ″字)
  周向长度K之比<K/L> 0.26 0.26 0.26 0.26 0.26
  轴向距离Ti(mm) 4.0 4.0 4.0 4.0 4.0
  ·中心刀槽花纹 Z字 Z字 Z字 Z字 Z字
  ··角度θ 45 45 45 45 45
  ··刀槽长度LS2之比<LS2/L> 0.40 0.40 0.40 0.40 0.40
  ··刀槽深度DS2之比<DS2/Ht> 0.2 0.2 0.2 0.2 0.2
  牵引性 100 100 100 100 100
  耐波动磨损性 25 20 20 25 25

Claims (10)

1.一种载重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周向延伸的内周向沟和在该轮胎的轴向外侧配置的外周向沟,从而在该内周向沟和外周向沟之间形成中间陆地部,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中间陆地部形成为中间花纹块列,该中间花纹块列是沿周向间隔设置由横切所述中间陆地部的横沟所划分的多个中间花纹块而成的,
并且所述中间花纹块的踏面的周围被下述边缘包围:
所述内周向沟侧的内周向花纹块边缘;
所述外周向沟侧的外周向花纹块边缘;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其在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一方的周向端部与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一方的周向端部之间连接,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其在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另一方的周向端部与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另一方的周向端部之间连接,并且与所述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基本平行,
其中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在比包括其周向长度(Li)的1/2即中间点的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一方的外角点,在比所述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另一方的外角点,在所述一方的外角点和另一方的外角点之间,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内角点,
并且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从所述一方的外角点、另一方的外角点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到所述内角点,
从所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到所述一方的外角点的周向距离(Lia)以及从所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所述另一方外角点的周向距离(Lib),分别为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i)的5~15%的范围,
其中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在比包括其周向长度(Lo)的1/2即中间点的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一方的外角点,在比所述中央区域更靠近周向另一方侧,具备向轮胎轴向外侧最突出的另一方的外角点,在所述一方外角点和另一方的外角点之间,具备向轮胎轴向内侧最突出的内角点,
并且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从所述一方的外角点、另一方的外角点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到所述内角点,
从所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到所述一方的外角点的周向距离(Loa)以及从所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所述另一方的外角点的周向距离(Lob),分别为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o)的5~15%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构造包括: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其从所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所述一方的外角点;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其从所述一方的外角点朝向所述内角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延伸;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其从所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所述另一方的外角点;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其从所述另一方的外角点朝向所述内角点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延伸;
凹线部,其在所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和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之间连接,同时向轮胎轴向外侧凹成“コ”字形并且包含所述内角点,
并且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构造包括: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其从所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延伸到所述一方的外角点;
近似直线状的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其从所述一方的外角点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所述内角点;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端部倾斜线部,其从所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延伸到所述另一方的外角点;
近似直线状的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其从所述另一方的外角点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并延伸到所述内角点,从而与所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在所述内角点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所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a)以及所述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βb)为5~15°,
并且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所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γa)以及所述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相对于周向的角度(γb)为5~15°。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线部的周向长度(K)是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i)的20~30%。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所述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和另一方的中部倾斜线部的延长线相交的交点,与所述内角点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Ti)为2~6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的轴向花纹块边缘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角度(αa)为10~2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花纹块在花纹块中央具备两端在中间花纹块内被截断的中间刀槽花纹,并且该中间刀槽花纹形成为近似Z字形,
其中所述Z字形的构造包括:相对于周向以30~60°的角度(θ)向轮胎轴向的一方侧、另一方侧交替地倾斜的三个近似直线状的锯齿片部;平滑地连接于周向邻接的所述锯齿片部之间且曲率半径(R)为2.0mm以上的圆弧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花纹块长度(L)与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之比(L/Wmax)为1.15~1.35,
其中所述花纹块长度(L)定义为: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i)以及外周向花纹块边缘的周向长度(Lo)中的较大一方的长度;所述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定义为:在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和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之间的、一方的外角点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a)以及另一方的外角点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b)中的较大一方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与花纹块最小宽度(Wmin)之比(Wmax/Wmin)为1.15~1.35,
其中所述花纹块最大宽度(Wmax)定义为:在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和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之间的、一方的外角点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a)以及另一方的外角点间的轮胎轴向距离(Wb)中的较大一方的距离;所述花纹块最小宽度定义为所述内角点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载重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周向花纹块边缘形成为:从所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到所述一方的外角点的轮胎轴向距离(Xia)与所述周向距离(Lia)之比(Xia/Lia)为1.0~3.0,并且从所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所述另一方的外角点的轮胎轴向距离(Xib)与所述周向距离(Lib)之比(Xib/Lib)为0.5~1.5,
所述外周向花纹块边缘从所述一方的周向端部到所述一方的外角点的轮胎轴向距离(Xoa)与所述周向距离(Loa)之比(Xoa/Loa)为0.5~1.5,并且从所述另一方的周向端部到所述另一方的外角点的轮胎轴向距离(Xob)与所述周向距离(Lob)之比(Xob/Lob)为1.0~3.0。
CN200910166424.4A 2008-10-17 2009-08-12 载重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27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68949A JP4598851B2 (ja) 2008-10-17 2008-10-17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8-268949 2008-10-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2795A true CN101722795A (zh) 2010-06-09
CN101722795B CN101722795B (zh) 2013-08-21

Family

ID=42107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642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2795B (zh) 2008-10-17 2009-08-12 载重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91597B2 (zh)
JP (1) JP4598851B2 (zh)
CN (1) CN101722795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960A (zh) * 2010-09-02 2013-06-1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5658448A (zh) * 2013-11-07 2016-06-0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轮胎
CN107053957A (zh) * 2015-10-14 2017-08-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747341A (zh) * 2017-11-08 2019-05-14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654174A (zh) * 2018-06-29 2020-01-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196113A (zh) * 2018-11-20 2020-05-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829520A (zh) * 2019-11-25 2021-05-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0207199B2 (en) * 2009-01-26 2012-12-1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4705684B2 (ja) * 2009-02-06 2011-06-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898837B2 (ja) * 2010-09-02 2016-04-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34662B2 (ja) * 2010-09-10 2013-01-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DE112014000113B4 (de) * 2013-01-23 2018-02-08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5852703B2 (ja) * 2014-05-28 2016-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852686B2 (ja) * 2014-02-10 2016-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852627B2 (ja) * 2013-11-07 2016-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15223967A (ja) 2014-05-28 2015-12-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35985B2 (ja) * 2014-11-06 2017-11-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93162B2 (ja) * 2014-11-21 2018-09-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414965B (zh) * 2016-07-19 2021-08-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828386B2 (ja) * 2016-11-11 2021-02-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77274B2 (ja) * 2017-02-23 2021-12-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97341B2 (ja) * 2017-06-06 2021-06-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KR102034804B1 (ko) * 2018-03-23 2019-10-21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주식회사 V형상 커프를 구비하는 타이어
JP7052502B2 (ja) * 2018-04-04 2022-04-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238488B2 (ja) * 2019-03-07 2023-03-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10407A (ja) * 1991-04-05 1992-11-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CN1325349A (zh) * 1998-10-29 2001-12-05 倍耐力轮胎公司 轮胎及其胎面
JP2005289122A (ja) * 2004-03-31 2005-10-2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6103464A (ja) * 2004-10-04 2006-04-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07072717A1 (ja) * 2005-12-20 2007-06-2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2511A (ja) * 1991-12-10 1993-06-2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892924B2 (ja) * 1993-11-30 1999-05-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低騒音タイヤ
JP3469654B2 (ja) * 1994-09-14 2003-11-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JP3079026B2 (ja) * 1995-11-15 2000-08-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EP0823340B1 (en) * 1996-08-05 2003-06-11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Pneumatic tyre
JP4165728B2 (ja) * 2000-08-02 2008-10-1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026158A (ja) * 2003-10-20 2004-01-29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スタッドレス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38387B2 (ja) * 2006-08-31 2012-05-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42167B2 (ja) * 2006-08-31 2012-05-3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10407A (ja) * 1991-04-05 1992-11-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CN1325349A (zh) * 1998-10-29 2001-12-05 倍耐力轮胎公司 轮胎及其胎面
JP2005289122A (ja) * 2004-03-31 2005-10-2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6103464A (ja) * 2004-10-04 2006-04-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07072717A1 (ja) * 2005-12-20 2007-06-2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960A (zh) * 2010-09-02 2013-06-1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3167960B (zh) * 2010-09-02 2015-07-2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5658448A (zh) * 2013-11-07 2016-06-0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轮胎
CN105658448B (zh) * 2013-11-07 2017-11-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轮胎
CN107053957A (zh) * 2015-10-14 2017-08-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747341A (zh) * 2017-11-08 2019-05-14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747341B (zh) * 2017-11-08 2021-01-2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654174A (zh) * 2018-06-29 2020-01-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196113A (zh) * 2018-11-20 2020-05-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1196113B (zh) * 2018-11-20 2023-06-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829520A (zh) * 2019-11-25 2021-05-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829520B (zh) * 2019-11-25 2024-04-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98851B2 (ja) 2010-12-15
US8091597B2 (en) 2012-01-10
US20100096055A1 (en) 2010-04-22
JP2010095196A (ja) 2010-04-30
CN101722795B (zh) 201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2795B (zh) 载重轮胎
CN103204033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1772429B (zh) 充气轮胎
CN102529595B (zh) 充气轮胎
CN105711342B (zh) 充气轮胎
CN101341035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4057782B (zh) 充气轮胎
CN105936197B (zh) 充气轮胎
EP3023267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4349915B (zh) 充气轮胎
US10518587B2 (en) Pneumatic tire
JP54523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0471698C (zh) 载重轮胎
CN105882321A (zh) 充气轮胎
CN104118278B (zh) 充气轮胎
CN103707722A (zh) 充气轮胎
CN104842716A (zh) 充气轮胎
CN103832219A (zh) 充气轮胎
CN101835634A (zh) 充气轮胎
JP201206679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492223A (zh) 充气轮胎
CN104553623A (zh) 充气轮胎
CN104972844A (zh) 充气轮胎
CN104129236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5667219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