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8485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8485B
CN101528485B CN2007800391094A CN200780039109A CN101528485B CN 101528485 B CN101528485 B CN 101528485B CN 2007800391094 A CN2007800391094 A CN 2007800391094A CN 200780039109 A CN200780039109 A CN 200780039109A CN 101528485 B CN101528485 B CN 1015284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enhancement layer
carcass
bead
bead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91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8485A (zh
Inventor
宫园俊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8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8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8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84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27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low ply turn-up, i.e. folded around the bead core and terminating at the bead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55Characterized by the carcass, carcass material, or physical arrangement of the carcass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充气轮胎,具有结构被优化的加强层,以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且可靠地防止胎体从胎圈部拔出,从而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充气轮胎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5),胎体由主体部(3)和折回部(4)构成,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下述各部分:一对胎圈部(1),其中埋设有胎圈芯(2);一对胎侧部,从胎圈部(1)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其跨越各胎侧部之间延伸,折回部(4)从主体部(3)延伸并绕各胎圈芯(2)从轮胎的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回。轮胎还包括至少两层加强层(8),加强层(8)由大致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帘线(7)和其上的橡胶涂层构成,加强层(8)被沿着胎体(5)的内面布置在胎圈芯(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该胎体包括主体部和折回部,该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包括下述部分的各部分:一对胎圈部,其具有埋设在其中的胎圈芯;一对胎侧部,其从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其跨越胎侧部之间延伸,该折回部从主体部延伸并绕各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外侧折回,以增强胎圈部的耐久性。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充气轮胎中,以环状从胎面部(未示出)经由各胎侧部延伸到各胎圈部101的至少一个胎体105通常绕埋设在各胎圈部101中的各胎圈芯102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外侧折回,从而保持在胎圈芯上。在如上所述的胎圈部的结构中,当组装有轮辋的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轮辋凸缘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各胎圈部101倾向于朝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重复地塌陷变形(collapse deform)。因此,应力集中在塌陷变形的胎体部分和折回端部106上,由此,在橡胶和胎体105之间产生裂纹(crack),从而塌陷变形的胎体部分和折回端部106倾向于易于与橡胶分离。此外,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张力朝轮胎径向外侧施加在胎体105上,由此,如果作用在胎圈部102上的接合力不足,胎体105就倾向于易于从胎圈部102拔出。
因此,为了防止折回端部如上所述地与橡胶分离,例如日本特开2001-191758号公报提出设置加强层,以增强胎圈部的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倾向于塌陷变形并承受集中应力的区域的刚性,从而抑制胎圈部的塌陷变形并由此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的发生。此外,日本特开平09-156310号公报提出将胎体围绕每个胎圈芯进行卷绕,以将胎体的折回端部布置在胎圈部变形相对较小的区域,以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防止从折回端部产生裂纹,且绕胎圈芯卷绕的胎体产生抵抗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张力的接合力,从而使胎体难以从胎圈部拔出。
发明内容
在日本特开2001-191758号公报公开的发明中,抑制了胎圈部的塌陷变形,从而有效地防止胎体在胎圈部处与橡胶分离。此外,申请人作出了一个发明,在该发明中,当特别是使用相对较大的张力作用在胎体上的重载用轮胎时,进一步增强了抵抗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张力的接合力。然而,在日本特开平09-156310号公报公开的发明中,尽管能够防止在胎体的折回端部产生裂纹,在塌陷变形的胎体部分处仍然会发生分离,而且接合力可能仍然不足,特别是在重载用轮胎中。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中优化了加强层的结构,以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且可靠地防止胎体从胎圈部拔出,从而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所述胎体由主体部和折回部构成,所述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下述各部分:一对胎圈部,所述胎圈部具有埋设其中的胎圈芯;一对胎侧部,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所述胎面部跨越两个所述胎侧部之间延伸,所述折回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并绕各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折回,所述充气轮胎包括:至少两层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由大致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帘线和涂覆在所述帘线上的橡胶形成,在所述胎圈芯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沿着所述胎体的内面布置所述加强层。由于上述结构,可以抑制胎圈部的塌陷变形,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且胎体被布置成使得胎体被夹置在各加强层和各胎圈芯之间,由此增强胎体的抵抗朝轮胎径向外侧的张力的接合力,从而显著地减小胎体从各胎圈部附近拔出的可能性。在本说明书中,“大致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表示当通过以环状连续卷绕单层帘线而形成加强层时,以非常小的角度倾斜地延伸,该倾斜在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地发生。
此外,构成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优选是金属帘线或有机纤维帘线。
此外,各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优选地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最外端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在本说明书中,“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端”表示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位置。
此外,各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优选地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最内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在本说明书中,“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内端”表示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内位置。
所述加强层优选地经过位于所述胎圈芯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此外,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优选地位于所述胎体的折回端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
所述折回部的折回端部优选远离所述胎圈芯。
此外,优选地,所述胎体的整个所述折回部的沿着所述胎圈芯折回。更优选地,所述胎体的整个所述折回部分塑性地折回。
此外,优选地,相邻的两层加强层被布置成彼此错开。在本说明书中,叙述“相邻的两层加强层彼此错开”表示相邻的加强层的其中一层加强层的帘线的中心位置与其中另一层加强层的帘线的中心位置不同时存在于与所述加强层的共同切线垂直的同一条假想线上。
此外,优选地,与各所述加强层的其他部分处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相比,各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在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处相对较小。
此外,优选地,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从所述加强层的在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向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内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逐渐增大。在本说明书中,“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端”表示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位置。
此外,优选地,所述加强层被设置成在存在所述胎圈芯的区域中设置两层所述加强层,而在其它区域中设置单层加强层。在本说明书中,“胎圈芯存在的区域”是通过将胎体夹置在加强层和胎圈芯之间来特别有效地获得防止胎体从胎圈芯拔出的效果的区域,该区域就是图8中“X”指示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具有多层适当配置的加强层的胎圈部,可以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中,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且可靠地防止胎体从胎圈部拔出,从而,显著地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传统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胎圈部结构的轮胎的实施例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胎圈部
2 胎圈芯
3 主体部
4 折回部
5 胎体
6 折回端部
7 帘线
8 加强层
X 存在胎圈芯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下面将称为“轮胎”)的胎圈部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2中示出的轮胎的胎圈部1包括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5,该胎体5包括主体部3和折回部4,该主体部3以环状延伸过包括下述部分的各个部分:一对胎圈部1,其具有埋设在其中的胎圈芯2(图中仅示出两个胎圈部中的一个);一对胎侧部,其从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其跨越各个胎侧部之间延伸,该折回部4从主体部3延伸并且绕各个胎圈芯2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朝外侧折回。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回部4的折回端部6被布置成使得折回端部6远离胎圈芯2。此外,双层加强层8沿着胎体5的内面布置在胎圈芯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该加强层8由大致沿着轮胎的圆周方向延伸且其上设置有涂层橡胶的帘线7形成。在本发明中,双层加强层8被布置在轮胎的如下部分处: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所述部分倾向于塌陷变形。因此,抑制了塌陷变形并防止胎体5与橡胶分离。此外,由于加强层8被布置成使得胎体5由胎圈芯2和加强层8夹置,所以胎体5与胎圈部1接合或被保持在胎圈部1处的力通过这种夹置效应而被增强,从而可以可靠地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1拔出。在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加强层8容易地移动的情况下,加强层8和胎圈芯2之间的胎体5在轮胎带有施加于其上的负载地旋转时也随着加强层8的移动而移动。结果,胎体5没有被充分地固定,由此减弱了胎体5由于胎体5由胎圈芯2和加强层8夹置而被接合在胎圈部处的接合力,且不能以有效的方式抑制胎体5从胎圈部1扯下。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由于加强层8具有双层结构,所以相邻的加强层8的其中一层加强层的帘线7和其中另一层加强层的帘线7限制彼此的移动,从而不仅很好地抑制了其上施加有载荷的轮胎在轮胎旋转时的塌陷变形,还将胎体5牢固地夹置在胎圈芯2和移动被抑制的加强层8之间。结果,充分地保持了胎体5被接合在胎圈部1处的接合力,从而有效地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拔出。此外,将加强层8的帘线7和胎体5的帘线相邻布置,使得各自帘线彼此交叉。因此,当张力作用在胎体5上时,胎体5的帘线被加强层8的帘线7钩住,从而产生增大了对胎体5的接合力,并由此增强了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拔出的效果。由于较强的张力作用在重载用轮胎的胎体5上,所以在这种轮胎上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的结构是特别有利的。
此外,取决于所要求的重量、刚性等,构成加强层8的帘线7优选地是金属帘线或有机纤维帘线。如果没有使用具有取决于车辆的类型而不同的足够的柔软性(flexibility)和强度的帘线7,则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因为不再能充分地抑制塌陷变形,所以更容易发生胎体5与橡胶分离,并且因为不再能充分地增强胎体5接合在胎圈部1处的接合力,所以可能不能可靠地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1拔出。具体地,客车用轮胎中构成加强层8的帘线7不需要太高的刚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轮胎应具有较轻的重量。因此,客车用轮胎优选地采用有机纤维帘线,所述有机纤维帘线通常具有的特性是其刚性一般,但其每单位体积重量较小。相反,用于公共汽车、卡车、农用机械、施工车辆等的重载用轮胎中构成加强层8的帘线7需要较高的刚性,从而优选地采用金属帘线,所述金属帘线通常具有的特性是:其刚性较高且其每单位体积重量相对较大。金属帘线的优选例包括单根丝形成的钢丝帘线、编织起来的多根丝形成的钢丝帘线等。有机纤维帘线的优选例包括人造丝帘线、芳族聚酰胺(芳香族聚酰胺)帘线等。可以根据构成胎圈部1的橡胶的类型、胎圈芯2的刚性、横截面形状等的要求来改变帘线7的尺寸。
此外,优选的是,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位于胎圈芯2的在轮胎径向上的最外端部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外侧。在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位于胎圈芯2的在轮胎径向上的最外端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情况下,不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防止胎圈芯2的在轮胎径向上的最外端部附近的塌陷变形,由此,在塌陷变形过程中,应力集中在胎圈芯2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端部处,并且更可能发生胎体从橡胶的分离。
此外,优选的是,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位于胎圈芯2的在轮胎径向上的最内端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由于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位于胎圈芯2的在径向上的最内端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内侧,所以增大了胎体5的由胎圈芯2和加强层8夹置的面积,由此增强了胎体5在胎圈芯2和加强层8之间的夹置效果,所以胎体不太可能被拔出。
此外,如图4所示,优选的是,当将加强层8安装到胎圈部时,加强层8经过位于胎圈芯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位置,即,经过加强层8被胎圈芯2和轮辋凸缘夹置的区域。因为通过使加强层8的至少一部分经过加强层8被胎圈芯2和轮辋凸缘夹置的区域,加强层8就被牢固地夹置在轮辋凸缘和胎圈芯2之间,所以上述结构是优选的。由于加强层的被牢固夹置的区域将胎体5夹置在该区域和胎圈芯2之间,所以增强了胎体5接合在胎圈部1处的接合力,由此,胎体5不太可能被从胎圈部1拔出。此外,优选的是,加强层8经过位于胎圈芯2的在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并进一步沿着胎体延伸,使得端部如此延伸,即,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位于胎体5的折回端部6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在加强层8经过胎圈芯2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上的位置并进一步沿着胎体延伸以使端部如此延伸,即,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位于胎体5的折回端部6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结构中,应力不太可能集中于胎体5的折回端部6上,由此,折回端部6和橡胶之间的裂纹不太可能产生,所以更加可以防止胎体5和橡胶的分离。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其它结构的轮胎中,为了令人满意地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拔出,优选的是,如图2所示,折回部4的折回端部6远离胎圈芯2。如果将胎体5绕胎圈芯2而卷绕,则胎体5的折回端部6将被布置在胎圈部1被较小地张紧的区域,从而可以防止裂纹从折回端部6开始产生。此外,当轮胎在其上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旋转时,由于绕胎圈芯2卷绕的胎体5将施加抵抗朝胎体5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张力的接合力,所以胎体5不太可能从胎圈部1拔出。然而,与胎体5没有围绕胎圈芯2而卷绕的本发明相比,由于将胎体5围绕胎圈芯2进行卷绕的过程包括以比本发明更长的长度沿着胎圈芯2折回折回端部6,所述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折回操作并且需要更复杂的生产步骤,由此,在硫化成形以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动,这将有悖于能量和劳力的节约并且有悖于轮胎的人工生产率的提高。
当认识到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其它结构的轮胎在更可靠地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拔出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时,如图3所示,优选的是,胎体5的整个折回部4的沿着胎圈芯2折回。在整个折回部4沿着胎圈芯2折回的上述结构中,在当组装有轮辋的轮胎在载荷施加于其上的情况下旋转时胎圈部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塌陷变形的情况下,应力不太可能集中在折回端部6上,并且橡胶和折回端部6之间不太可能产生裂纹,由此,胎体5不太可能与橡胶分离。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抵抗张力的接合力因设法围绕胎圈芯2卷绕胎体5而得到增强,所以胎体5不太可能从胎圈部1拔出。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胎体5的折回部4沿着胎圈芯2塑性地折回。塑性地折回的结果是,与弹性地折回相比,胎体5的折回部4呈现出很好地与胎圈芯2对应的形状,并且胎体5的折回部4和胎圈芯2之间的全部间隙较小,由此,胎体5的折回部4与胎圈芯2牢固地接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胎体5的抵抗朝轮胎径向的外侧的张力的接合力,这进一步防止胎体5被从胎圈部1拔出。
此外,如图5所示,优选的是,将相邻的两层加强层8布置成使得这些加强层彼此错开。具体地,优选的是,相邻的加强层8的其中一层加强层的帘线7的中心位置与其中另一层加强层的帘线7的中心位置不同时存在于与加强层8的共同切线垂直的同一条假想线上。在相邻的加强层8中的其中一层加强层的帘线7的至少一个中心位置与其中另一层加强层的帘线7的至少一个中心位置同时存在于与加强层8的共同切线垂直的同一条假想线上的情况下,帘线7的分布不足够密且加强层8不能再保持用于防止胎圈部1的塌陷变形所需的足够的刚性,由此,更可能发生胎体5从橡胶的分离和胎体5的扯下。此外,在相邻的两层加强层8彼此错开地布置但是两层之间的距离太大的情况下,也不能保持胎圈部1的足够的刚性,由此,抑制胎体5从橡胶的分离以及胎体5的扯下的效果可能会劣化。
此外,如图6所示,优选的是,与加强层8的其他部分处的帘线的布置密度(driving density)相比,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处的帘线7的布置密度相对较小。在上述结构中,至少胎圈芯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胎体部被加强层的具有相对较大的帘线布置密度的帘线7的一部分和胎圈芯2夹置,由于因轮胎的内压而施加将胎圈部1沿轮胎的宽度方向从内侧向外侧推的力,所以胎体5被牢固地夹置,从而可靠地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拔出。关于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上位于外侧的帘线7,由于在轮胎径向上越位于外侧的帘线距离胎圈芯2越远,将加强层8设置在远离胎圈芯2的这种位置上仅带来较小的夹置效果,由此,减小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处的帘线7的布置密度不会显著地影响胎体5在加强层8和胎圈芯2之间的夹置。简言之,通过减小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处的帘线7的布置密度,能够抑制加强层8的在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处的胎体5上的应力集中,还增强了胎圈部1的耐久性并抑制了胎圈部1的重量的增加。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结构的范围内,加强层8的帘线7的布置密度在加强层8的至少一部分处可以是不均一的。此外,尽管图中未示出,两层加强层的其中一层的帘线布置密度和其中另一层的帘线布置密度可以制成为彼此不同。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带来比其中另一层相对于胎圈部1的夹置效果更大的夹置效果的布置在胎体侧的其中一层加强层8的帘线布置密度被制成为大于所述另一层的帘线的布置密度。
此外,如图7所示,优选的是,加强层8的帘线的布置密度从加强层8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加强层8的在胎圈芯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逐渐增大。加强层8越接近位于胎圈芯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加强层位置,胎圈芯2和加强层8之间的距离就越小,胎体5就更加牢固地被夹置在胎圈芯2和加强层8之间。因此,通过使加强层8的帘线7的布置密度朝加强层8的位于胎圈芯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逐渐增大,胎体5可以由加强层的具有相对较大的帘线布置密度的帘线7的部分和胎圈芯2牢固地夹置,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1拔出。此外,由于在上述结构中,在加强层8的轮胎径向外侧距离加强层8越远的帘线7具有越小的帘线布置密度,所以可以抑制胎体5上的应力集中,同时还增强胎圈部1的耐久性并抑制胎圈部1的重量的增加。
此外,如图8所示,优选的是,当沿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时,双重或两层加强层8存在于胎圈芯2出现的区域X,而单层加强层被设置在其它区域。为了充分地保持将胎体5保持在胎圈部1上的接合力从而有效地防止胎体5从胎圈部1拔出,由于因轮胎的内压而施加沿轮胎宽度方向将胎圈部1从内侧向外侧推的力,所以仅在胎体5由加强层和胎圈芯2夹置的区域X处设置两层加强层8就足够了。另外,由于单层加强层8设置在除上述区域X以外的区域,所以施加在胎体5上的接合力逐步减小,由此,应力不太可能集中在加强层8的端部上,且可以增强胎圈部1的耐久性并抑制胎圈部1的重量的增大,同时抑制应力在胎体5上的集中。
胎圈芯2的形状可以变型为包括椭圆形和其它多边形的各种形状。上述说明仅示出本发明的一部分可能的实施方式,而且,可以将上述结构进行组合、互换或进行各种变型,而只要这种变型没有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即可。
实施例
下面,分别制备了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如图2-5、9和10所示的胎圈部的轮胎(实施例轮胎)和具有传统胎圈部的轮胎(传统轮胎),并评价它们的性能。下文将描述其细节。
实施例1-5的轮胎是分别具有如图2-5和9所示的胎圈部结构的公共汽车/卡车用轮胎。实施例6的轮胎是具有如图10所示的胎圈部结构的施工车辆用轮胎。除了传统例1-5的轮胎仅具有单层加强层8(图中未示出)以外,传统例1-5的轮胎具有与实施例1-5的轮胎基本相同的结构。此外,除了传统例6的轮胎中没有设置加强层8(图中未示出)以外,传统例6的轮胎具有与实施例6的轮胎基本相同的结构。这些实施例的轮胎和传统例的轮胎的加强层由均具有如表1所示的特性的钢丝帘线形成。
实施例轮胎和传统例轮胎组装有如表1所述的预定尺寸的轮辋以制成为轮胎车轮。这些轮胎车轮被安装到试验车辆上,在包括轮胎内压(表示为相对压力)、轮胎负载重量等如表1所示的各种工况应用到轮胎车轮上的情况下,通过测量轮胎中产生裂纹之前各个轮胎所行驶的距离来进行评价。
试验的评价结果示出在表1中。表1中的评价结果分别表示为相对于在传统例的对应的轮胎中产生裂纹之前获得的行驶距离的指数比,其中,传统例轮胎的行驶距离被转换成100。评价值越大表示性能越好。
表1
轮胎尺寸 轮辋尺寸   加强层的帘线直径 室温 内压   轮胎载荷重量 行驶速度 评价
  实施例1 2 11R22.5 8.25×22.5 1.8mm 45℃ 700kPa 25kN 60km/h 125
  实施例2 3 11R22.5 8.25×22.5 1.1mm 45℃ 700kPa 25kN 60km/h 130
  实施例3 4 295/75R22.5 8.25×22.5 1.1mm 45℃ 660kPa 25kN 60km/h 123
  实施例4 5 435/45R22.5 14×22.5 1.8mm 45℃ 900kPa 50kN 60km/h 120
  实施例5 9 1000R20 7.50×22.5 1.1mm 45℃ 725kPa 27kN 60km/h 128
  实施例6 10 59/80R63 44×63 2.3mm 40℃ 600kPa 1016kN 15km/h 130
如表1中的结果所示,与传统例的对应的轮胎相比,在实施例轮胎的胎圈部产生裂纹之前所获得的行驶距离分别增加了20-30%。因此,可以理解,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防止胎体从胎圈部拔出对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产生了显著的贡献。
工业实用性
正如从上述结果中明显看到的,可以获得一种充气轮胎,其中,优化了加强层的结构以防止胎体与橡胶分离并可靠地防止胎体从胎圈部拔出,从而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

Claims (11)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至少一层帘布层形成的胎体,所述胎体由主体部和折回部构成,所述主体部以环状延伸过下述各部分:一对胎圈部,所述胎圈部具有埋设其中的胎圈芯;一对胎侧部,所述胎侧部从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所述胎面部跨越两个所述胎侧部之间延伸;所述折回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并绕各所述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折回,所述充气轮胎包括:
至少两层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由大致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帘线和涂覆在所述帘线上的橡胶形成,在所述胎圈芯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沿着所述胎体的内面布置所述加强层;
与各所述加强层的其他部分处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相比,各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在所述加强层的在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处相对较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是金属帘线或有机纤维帘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外端部的轮胎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上的最内端的轮胎径向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经过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回部的折回端部远离所述胎圈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的整个所述折回部沿着所述胎圈芯折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的整个所述折回部塑性地折回。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层加强层被布置成彼此错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的所述帘线的布置密度从所述加强层的在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向位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被设置成在存在所述胎圈芯的区域中设置两层所述加强层,而在其它区域中设置单层加强层。
CN2007800391094A 2006-10-20 2007-10-22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84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86048 2006-10-20
JP286048/2006 2006-10-20
PCT/JP2007/070578 WO2008047938A1 (fr) 2006-10-20 2007-10-22 Pneumatiq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8485A CN101528485A (zh) 2009-09-09
CN101528485B true CN101528485B (zh) 2011-01-19

Family

ID=39314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910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8485B (zh) 2006-10-20 2007-10-22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319831A1 (zh)
EP (1) EP2077194B1 (zh)
JP (1) JP5205272B2 (zh)
KR (1) KR101059333B1 (zh)
CN (1) CN101528485B (zh)
AT (1) ATE539902T1 (zh)
ES (1) ES2382306T3 (zh)
WO (1) WO20080479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54324B1 (ko) * 2009-12-04 2012-06-13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비드부를 개량한 자동차용 타이어
KR200455108Y1 (ko) * 2009-12-21 2011-08-17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스크래치가 형성된 비드 코어 와이어 및 이를 내장한 타이어
CN103317973A (zh) * 2013-07-09 2013-09-25 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胎圈结构改进的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JP2016538190A (ja) 2013-11-27 2016-12-08 ブリヂストン アメリカズ タイヤ オペレーションズ、 エルエルシー 連続的なボディプライ折返し構造を有するタイヤ構造体
JP6325910B2 (ja) * 2014-06-13 2018-05-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20069906A (ja) 2018-10-31 2020-05-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7333289B2 (ja) * 2020-05-27 2023-08-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7450A (zh) * 1997-05-27 2000-06-21 米什兰集团总公司 轮胎胎体的锚定装置
CN1284918A (zh) * 1998-01-12 2001-02-21 米什兰集团总公司 一种具有周向加强元件轮胎的轮胎边
US6443204B1 (en) * 1998-01-12 2002-09-03 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MICHELIN & Cie Tire bead with circumferential reinforcement elements
CN1393352A (zh) * 2001-05-31 2003-01-29 布里吉斯通公司 重型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0764A (en) * 1985-02-05 1987-10-2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Heavy duty pneumatic radial tires
JP2951667B2 (ja) * 1989-04-19 1999-09-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DE4037343A1 (de) * 1989-11-25 1991-06-27 Sumitomo Rubber Ind Schlauchloser reifen mit steilschulter-wulstteilen
US5885387A (en) * 1995-12-08 1999-03-2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having endless carcass cord ply
JP3113564B2 (ja) 1995-12-08 2000-12-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802351B1 (en) * 1999-07-02 2004-10-1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s
JP4462688B2 (ja) * 2000-01-13 2010-05-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ビード部耐久性に優れ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491079B2 (en) * 2000-01-14 2002-12-1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with turnup portion wrapped along outer peripheral face of bead core
JP2006175955A (ja) * 2004-12-21 2006-07-0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06188147A (ja) * 2005-01-06 2006-07-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7450A (zh) * 1997-05-27 2000-06-21 米什兰集团总公司 轮胎胎体的锚定装置
CN1284918A (zh) * 1998-01-12 2001-02-21 米什兰集团总公司 一种具有周向加强元件轮胎的轮胎边
US6443204B1 (en) * 1998-01-12 2002-09-03 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MICHELIN & Cie Tire bead with circumferential reinforcement elements
CN1393352A (zh) * 2001-05-31 2003-01-29 布里吉斯通公司 重型轮胎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191758A 2001.07.17
JP特开昭62-1606A 1987.01.0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05272B2 (ja) 2013-06-05
ES2382306T3 (es) 2012-06-07
EP2077194A1 (en) 2009-07-08
US20100319831A1 (en) 2010-12-23
EP2077194B1 (en) 2012-01-04
EP2077194A4 (en) 2010-07-07
KR20090069306A (ko) 2009-06-30
CN101528485A (zh) 2009-09-09
ATE539902T1 (de) 2012-01-15
WO2008047938A1 (fr) 2008-04-24
JPWO2008047938A1 (ja) 2010-02-25
KR101059333B1 (ko) 201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8485B (zh) 充气轮胎
US7152647B2 (en) Pneumatic tire
JP566576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6470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6605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274462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06347036A (zh) 重载用充气轮胎
JP3066332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02224024B (zh) 具有改进胎圈的轮胎
CN112770919A (zh) 充气轮胎
JP533137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12051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138700B1 (en) Pneumatic tire
CN211222914U (zh) 一种耐沟底裂的载重用轮胎
EP1110762A2 (en) A pneumaic tyre
JP200926282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277824A (ja) 空気入り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H1015740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08031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823914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radial tires with organic fiber cord bead reinforcing layer
JP201722220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0878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903189B (zh) 轻型轮胎
JP3377462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80011400A1 (en) Pneumatic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9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