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8377A - 气体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8377A
CN101178377A CNA2007101665642A CN200710166564A CN101178377A CN 101178377 A CN101178377 A CN 101178377A CN A2007101665642 A CNA2007101665642 A CN A2007101665642A CN 200710166564 A CN200710166564 A CN 200710166564A CN 101178377 A CN101178377 A CN 101178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or
guide body
outside
inboard
entranc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65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8377B (zh
Inventor
奥村达也
石川聪
大场健弘
船桥智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78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8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8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8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03Cells and electrode assemblies
    • G01N27/406Cells and probe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G01N27/407Cells and probe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for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gases
    • G01N27/4077Means for protecting the electrolyte or the elec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asur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体传感器(1),其包括:在此限定的检测元件(10);在此限定的壳体(50);在此限定的内侧保护器(120);在此限定的外侧保护器(110);以及在此限定的引导体(180),其中,在外侧保护器(110)的外周面(118)侧,外侧导入孔(170)的沿圆周方向的长度(L1)大于引导体(180)的终端(182)与始端(181)之间的长度(L2)。

Description

气体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用于防止暴露在待测气体中的检测元件暴露在水中等的保护器的气体传感器。
背景技术
传统已知的气体传感器具有检测元件,在该检测元件中,与从汽车等排出的排气中的如氮氧化物(NOx)和氧气等特定气体的浓度对应,产生大小不同的电动势,或者其阻值变化。通过将该气体传感器安装在汽车的排气管等中来使用该气体传感器,但是由于检测元件暴露在高温的排气中,所以,如果由于包含在排气中的水的附着(暴露在水中)导致检测元件经受热冲击,则可能会产生裂纹。因此,用于覆盖检测元件的保护器被装配到气体传感器,并且防止检测元件暴露在水中。
作为气体传感器的保护器,已知一种具有双重结构的保护器,其包括内侧保护器和外侧保护器,该内侧保护器覆盖检测元件的从金属壳突出的前端部,该外侧保护器在保持相对于内侧保护器的空隙的状态下包围径向周围(例如,参照JP-A-2004-109125(对应于EP1541999A1))。在该具有双重结构的保护器中,多个外侧导入孔和内侧导入孔分别形成在外侧保护器和内侧保护器中,并且排气跟随以下路线流动,沿着该路线,排气通过外侧导入孔被导入到外侧保护器和内侧保护器之间的空隙中,且通过内侧导入孔被进一步导入到内侧保护器中,以与检测元件接触。
顺便提及,延伸到空隙内部的引导体被安装到JP-A-2004-109125(对应于EP1541999A1)中的气体传感器的外侧保护器的每一个外侧导入孔。该引导体引导通过外侧导入孔被导入到空隙中的排气的流路,并且产生包围内侧保护器的外周面的旋流(swirl flow)。由于伴随该旋流产生的惯性力,使较重的水滴和较轻的气体成分分离。然后,通过主要使气体成分通过内侧导入孔被导入到内侧保护器中而更加可靠地防止检测元件暴露在水中。在JP-A-2004-109125(对应于EP1541999A1)中,规定从外侧导入孔延伸到空隙中的引导体的角度(相对于外周切线的角度),以确保可以更加可靠地实现通过该旋流产生的气体成分和水滴之间的分离。
发明内容
然而,在考虑到气体传感器的小型化的需求而使保护器的外径较小的情况下,由于空隙中的内侧保护器的外周面与外侧保护器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利用JP-A-2004-109125(对应于EP 1541999A1)的引导体,存在引导体与内侧保护器接触的可能,从而妨碍旋流的产生。因此,如果使引导体的弯曲角度较小,则外侧导入孔与引导体之间的间隙变小,从而存在以下问题:被导入空隙中的排气自身的导入量减少,并且由于气体可交换性的下降导致响应变得迟缓。
已经作出了本发明以克服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传感器,其能够获得直径的减小而不会使通过外侧导入孔导入到空隙中的待测气体的导入量减少,该空隙位于双重结构的外侧保护器和内侧保护器之间,该外侧导入孔均具有安装到其上的引导体。
为了获得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气体传感器,其包括:检测元件(10),在其前端侧具有用于检测待测气体的检测部(11);壳体(50),其包围检测元件,使得检测元件从壳体的前端突出;内侧保护器(120),其固定在壳体中,并且其中容纳检测元件的检测部,内侧保护器具有侧壁(122),该侧壁设置有用于将待测气体导入内侧保护器的内部的内侧导入孔(130);外侧保护器(110),其在相对于内侧保护器保持空隙(119)的状态下至少包围内侧保护器的侧壁,外侧保护器具有侧壁(112),该侧壁设置有用于将待测气体导入空隙中的外侧导入孔(170);以及引导体(180),其具有与外侧导入孔的开口边(171)连接的始端(181)和朝向内侧保护器突出到空隙中的终端(182),引导体基本上沿外侧保护器的圆周方向延伸,并且适于引导被导入空隙(119)中的待测气体的流路,其中,在外侧保护器的外周面(118)侧,外侧导入孔的沿圆周方向的长度(L1)大于引导体的终端和始端之间的长度(L2)。
由于该构造被设置成外侧导入孔的沿圆周方向的长度L1大于引导体的终端和始端之间的长度(延伸长度)L2,所以可以进一步增大外侧导入孔和引导体之间的间隙,由此可以充分确保通过外侧导入孔导入的排气的导入量。结果,可以在检测待测气体时获得良好的响应速度。为了充分获得该效果,引导体的终端和外侧导入孔的开口边之间的距离应优选为大于等于0.5mm。另外,为了防止过量的水的进入,引导体的终端和外侧导入孔的开口边之间的距离应优选为小于等于1.5mm,更优选为小于等于1.2mm。
此外,为了充分确保通过外侧导入孔导入的待测气体的导入量,外侧导入孔的沿圆周方向的长度(L1)和引导体(180)的终端与始端之间的长度(L2)之间的关系应优选为0.5≤L2/L1≤0.75。
另外,为了有效地导入待测气体并形成旋流,引导体的终端和外侧导入孔的开口边之间的距离应优选大于引导体的终端和内侧保护器的侧壁之间的距离。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气体传感器中,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引导体,该多个引导体包括第一引导体(从该多个引导体中任选的一个)和最靠近该第一引导体(280)的终端侧设置的第二引导体,并且,当通过将外侧保护器和内侧保护器投影到与气体传感器的轴线垂直的假想平面来观察外侧保护器和内侧保护器时,第一引导体的外周面应优选布置在锐角区域中,该锐角区域夹在第一假想直线(M-M)与第二假想直线(N-N)之间,该第一假想直线(M-M)通过位于第一引导体的始端处的外周面侧的点(K)和位于第二引导体的始端处的内周面侧的点(I),该第二假想直线(N-N)通过位于第一引导体的始端处的外周面侧的点(K)并且外切内侧保护器的侧壁的外周面。
此外,对于通过第一外侧导入孔导入到空隙中的待测气体,由于以直接撞击第二引导体的内周面的方式引导其流路,所以产生旋流,由此使待测气体与水分离。此外,以通过第二引导体与内侧保护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撞击位于流路的下游侧的另一引导体的方式来引导某些待测气体的流路。然而,由于撞击壁面的数量小,所以抑制了流速的下降,并且使待测气体与水有效地分离。
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一引导体的外周面相对于第一假想直线布置在前述区域外侧的情况下,在待测气体的流路方面,待测气体跟随以下路线的情况增加:在通过第一外侧导入孔进入空隙之后,待测气体撞击位于第一外侧导入孔的另一端和第二外侧导入孔的一端之间的外侧保护器的内周面。由该内周面弹回的待测气体被引向待测气体进一步撞击第二引导体的内周面以产生上述旋流的流路。然而,由于总共发生两次撞击,所以流速降低,从而存在未能有效地实现待测气体与水分离的可能性。另外,由于第一外侧导入孔的另一端和第一引导体的另一端之间的间隙也变窄,因此,可能使排气自身的导入量降低,从而存在妨碍用检测元件10检测待测气体时的响应速度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第一引导体的外周面相对于第二假想直线布置在前述区域外侧的情况下,在待测气体的流路方面,待测气体跟随以下路线的情况增加:在通过第一外侧导入孔进入空隙之后,待测气体直接撞击内侧保护器的外周面。由该外周面弹回的待测气体被引向待测气体进一步撞击第二引导体的内周面以产生上述旋流的流路。然而,由于总共发生两次撞击,所以,流速按照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降低。另外,由于第二引导体的内周面以接近于垂直于排气的流路方向的角度面对排气的流路方向,从而难以沿旋流方向引导撞击第二引导体的待测气体。因此,存在未能有效地实现待测气体与水(水滴)分离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气体传感器1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气体传感器1的前端侧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安装到外侧保护器110的外侧导入孔170上的引导体180的立体图;
图4是保护器100的沿图2中的双点划线A-A的箭头方向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气体传感器1的变形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
1:气体传感器
10:检测元件
11:检测部
50:金属壳
56:前端接合部
110:外侧保护器
112:(外)侧壁
113:(外)前端部
121:基端部
122:(内)侧壁
123:(内)前端部(内锥状部)
124:底壁
125:排出孔
128:外周面
129:气体检测室
130:内侧导入孔
170:外侧导入孔
171、271、371:一个开口边
172、272:另一开口边
180:引导体
181、281、381:始端
182、282:终端
213:(外)锥状部
270:第一外侧导入孔
280:第一引导体
283:外周面
370:第二外侧导入孔
380:第二引导体
283:内周面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气体传感器的实施例。首先,将参照图1~图3说明气体传感器1的结构。图1是气体传感器1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气体传感器1的前端侧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安装到外侧保护器110的外侧导入孔170上的引导体180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气体传感器1是所谓的全量程空燃比传感器,其被安装在汽车的排气管(未示出)中,并且保持在其中的检测元件10的检测部11暴露在排气管中流通的包括待测气体的排气中,并且从排气中的氧化物的浓度检测排气的空燃比。
检测元件10具有沿轴线O方向延伸的板状形状,并且具有主要由氧化锆形成的固体电解质和主要由铂形成的检测电极,该检测电极被布置在检测元件10的前端侧的检测部11中。检测元件10结合有用于检测部11的早期活化而进行加热的加热器。此外,保护层15以包围检测部11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在检测元件10的检测部11上,以保护检测电极不被排气污染。另外,电极板16(图1示出其中之一)形成在检测元件10的后端侧的后端部12上。
借助于填在金属壳50的弯边部(caulked portion)53和台阶部54之间的金属杯形座(metal cup)20、氧化铝制的陶瓷环21、滑石环22、滑石环26、以及陶瓷套管27使检测元件10保持在用作壳体的金属壳50中。另外,金属壳50在其外周上具有用于与稍后说明的保护器100接合的前端接合部56、用于安装到排气管的外螺纹部51、工具接合部52、用于与稍后说明的外筒30接合的后端接合部57、以及弯边部53。
外筒30与金属壳50的后端接合部57接合。用于覆盖检测元件10的从金属壳50的后端突出的后端部12的陶瓷分隔件(separator)60设置在外筒3 0中。在分隔件60中,电极板16与连接端子61连接,该连接端子61通过引线65与外部电路连接。
另一方面,外侧保护器110和内侧保护器120被装配到金属壳50的前端接合部56,以覆盖检测元件10的检测部11。其后,将参照图2说明外侧保护器110和内侧保护器120。内侧保护器120具有带底的筒状形状,并且在其侧壁122中具有多个内侧导入孔130。同时,外侧保护器110具有包围内侧保护器120的径向周围的筒状形状,并且在其侧壁112中具有多个外侧导入孔170。在内侧保护器120的侧壁122的外周面128与外侧保护器110的侧壁112的内周面117之间形成空隙119。应该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空隙119的径向距离是1.0mm。
对于内侧保护器120,其侧壁122的外径比金属壳50的前端接合部56的外径小。通过激光环焊(laserwelding-all-around)将直径比侧壁122的直径大的基端部121固定到金属壳50的前端接合部56。同时,前端部123以从侧壁122向底壁124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形状。
另外,在内侧保护器120的侧壁122的前端侧,***孔150形成在外周面128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6个)圆周部分,该***孔150均通过将L形切口部弯向气体检测室129的内部而呈开口状地形成。这些***孔150用作使包含在排气中的水(水滴)等导入到空隙119中以通过气体检测室129排出到外部的引导通道。
排出孔125设置在内侧保护器120的底壁124中,该排出孔125具有用于将被导入到气体检测室129内的排气和水滴排出到外部的排出口160。通过以从外侧向内侧加压的方式使位于内侧保护器120的前端侧的底壁124的一部分凹陷(caving)来形成具有排出口160的排出孔125。
接着,外侧保护器110具有基端部111,通过如点焊或者激光环焊等使该基端部111与内侧保护器120的基端部121的外周接合。另外,使位于内侧保护器120的前端部123附近的该外侧保护器110的前端部113朝内侧保护器120的侧壁122的外周面128向内弯曲。该前端部113抵靠内侧保护器120的外周面128,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前端部113也可以与内侧保护器120的外周面128间隔开。内侧保护器120的锥状前端部123沿轴向从外侧保护器110的前端部113向外突出。
另外,在位于形成内侧保护器120的内侧导入孔130的位置前面的位置处,沿外侧保护器110的侧壁112的圆周方向形成用于使外侧保护器110外侧与空隙119互相连通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是6个)外侧导入孔170。向内侧延伸(到空隙119中)的引导体180分别被安装到这些外侧导入孔170。如图3所示,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引导体180:向内弯曲,使得在其始端181与外侧导入孔170的开口边171连接的状态下,其终端182靠近内侧保护器120的侧壁122。
通过外侧保护器110的外侧导入孔170将在排气管中流通的排气导入到空隙119中。此时,排气的流路方向由引导体180引导,在空隙119中产生沿内侧保护器120的侧壁122的外周面128的旋流。由于伴随该旋流产生的惯性力,使包含在排气中的较重的水(水滴)和较轻的气体成分分离,并且通过***孔150将具有较大比重的水导入到内侧保护器120的气体检测室129中,而通过内侧导入孔130将气体成分导入到气体检测室129中。当被导入到气体检测室129中的排气中的气体成分与检测元件10的检测部11接触时,气体传感器1检测排气中的氧浓度。另一方面,如果在排气管中流通的排气撞击内侧保护器120的前端部123,则产生气体沿着锥形流向底壁124的气流。由于该气流在排出孔125附近产生负压,从而以通过排出口160抽吸到外侧的方式排出气体检测室129中的排气和水滴。
顺便提及,利用本实施例中的气体传感器1,设置对引导体180的尺寸和延伸方向的规定,使得即使外侧保护器110的内周面117和内侧保护器120的外周面128之间的距离随着直径的减小而变小,也可以充分确保通过外侧导入孔170导入到空隙119中的排气的导入量。其后,将参照图4说明关于引导体180的规定。图4是外侧保护器110和内侧保护器120的沿图2中的双点划线A-A的箭头方向截取的剖视图。
首先,将说明对安装到外侧导入孔170的引导体180的尺寸的规定。如图4所示,沿圆周方向从一个开口边171到另一开口边172形成外侧导入孔170。这里,假设位于一个开口边171(=引导体180的始端181)的外周面118侧的点B和位于另一开口边172的外周面118侧的点C之间的沿圆周方向的长度是L1。应该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L1=3.0mm。另外,假设位于引导体180的始端181的外周面118侧的点B和位于终端182的外周面118侧的点D之间的沿延伸方向的长度是L2。应该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L2=2.0mm。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将该构造设置成L1比L2长。优选使L1比L2长0.3mm以上,在本实施例中,L1-L2=3.0mm-2.0mm=1.0mm。这样,由于将引导体180的尺寸规定成L1比L2长,所以可以进一步增大外侧导入孔170和引导体180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充分确保通过外侧导入孔170导入的排气的导入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L2/L1=0.67。由于L1和L2之间的关系是0.5≤L2/L1≤0.75,所以,可以充分确保通过外侧导入孔导入的待测气体的导入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引导体180的终端182的外周面118侧的点D和位于外侧导入孔170的开口边172的内周面117侧的点E之间的距离L3被设定成比位于内侧保护器120的外周面128侧的引导体180的终端182的边缘和内侧保护器120的外周面128之间的距离L4大,从而,在确保气体的导入量的同时,依靠旋流有效地进行空气和水的分离。
接着,将说明对引导体180的延伸方向的规定。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外侧保护器110的外周面118上,第一引导体280被安装到沿绕轴线O的圆周方向形成的六个外侧导入孔170中的第一外侧导入孔270。第一外侧导入孔270沿圆周方向从两个开口边中的一个开口边271向另一开口边272开口。此外,第一引导体280从与一个开口边271连接的始端281向终端282延伸。此外,第一引导体280具有外周面283,该外周面283连接位于始端281的外周面侧的点K和位于终端282的外周面侧的点P。
同时,第二外侧导入孔370具有第二引导体380,该第二外侧导入孔370形成为沿圆周方向最靠近第一引导体280的终端282。第二引导体380的始端381与第二外侧导入孔370的一个开口边371连接。
接着,假设通过位于第一引导体280的始端281(=第一外侧导入孔270的一个开口边271)的外周面283侧的点K和通过位于第二引导体380的始端381(=第二外侧导入孔370的一个开口边371)的内周面117侧的点I的假想直线是第一假想直线M-M,而通过点K且是内侧保护器120的外周面128的切线(其切点是点J)的假想直线是第二假想直线N-N。则形成一区域,该区域由第一假想直线M-M和第二假想直线N-N夹着并且在点K形成锐角。在本实施例中,将该构造设置成使第一引导体280的外周面283布置在该区域中。
例如,如箭头R所示,对于通过第一外侧导入孔270导入到空隙119中的排气,引导其流路,使得在通过点P和位于第一外侧导入孔270的另一开口边272的内周面117侧的点Q之间的间隙之后,排气进入到空隙119,然后,直接撞击第二引导体380的内周面383,从而产生旋流。因此,由于撞击壁面的数量小,所以抑制了流速的减小,并且使待测气体与水有效地分离。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外侧导入孔270的另一开口边272的内周面117侧的点Q与位于第一引导体280的终端282的外周面283侧的点P之间的直线距离(等于前述的点E和点D之间的距离)是0.85mm。这样,由于点Q和点P之间的直线距离变为大于等于0.5mm,所以可以防止进入到空隙119中的排气自身的导入量的减小,并且可以防止检测元件10检测氧浓度的速度降低。另外,可以防止由包含在排气中的物质沉积物(例如,如燃料灰和油成分等污染沉积物)引起的外侧导入孔270的堵塞的发生。另外,由于点Q和点P之间的直线距离变为小于等于1.5mm,水难以进入外侧保护器和内侧保护器之间的空隙,使得由于暴露到水中而导致检测元件产生裂纹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导入孔170形成在外侧保护器110的沿圆周方向的至少四个部分。在通过金属壳50的外螺纹部51与内燃机的安装孔(未示出)螺纹接合的气体传感器1中,在排气管中流通的排气从与轴线O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垂直方向)撞击露出到该排气管中的保护器100。此时,如上所述,如果在四个或更多部分形成外侧导入孔170,则可以使任一个或多个外侧导入孔170指向排气流路的上游侧,从而可以在将排气导入到空隙119中时获得良好的效率。
应该注意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外侧保护器110的前端部113充分抵靠内侧保护器120的外周面。此外,***孔150设置在内侧保护器120中,用于排出水滴等。相反,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中,以与内侧保护器120的前端部(内锥状部)123相同的方式,使外侧保护器110的前端部(外锥状部)213具有锥状形状。外侧保护器110的前端部213与内侧保护器120的前端部123彼此相对,并且在其间具有间隙250。由于可以通过该间隙250排出进入空隙119的水滴,所以在该变形例中,在内侧保护器120中不形成***孔150。另外,由于设计成前端部213的终端和内侧保护器之间的距离L6比前端部213的始端和内侧保护器之间的距离L5小,所以使气体难以进入。
本发明同样适用于在NOx传感器、HC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中使用的保护器。
尽管已经参照优选实施例及其变形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这些优选实施例进行其它修改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气体传感器(1),其包括:
检测元件(10),在所述检测元件(10)的前端侧具有用于检测待测气体的检测部(11);
壳体(50),其包围所述检测元件(10),使得所述检测元件(10)从所述壳体(50)的前端突出;
内侧保护器(120),其固定在所述壳体(50)中,并且容纳所述检测元件(10)的所述检测部(11),所述内侧保护器(120)具有侧壁(122),所述侧壁(122)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待测气体导入所述内侧保护器(120)的内部的内侧导入孔(130);
外侧保护器(110),其在相对于所述内侧保护器(120)保持空隙(119)的状态下至少包围所述内侧保护器(120)的所述侧壁(122),所述外侧保护器(110)具有侧壁(112),所述侧壁(112)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待测气体导入所述空隙(119)中的外侧导入孔(170);以及
引导体(180),其具有与所述外侧导入孔(170)的开口边(171)连接的始端(181)和朝向所述内侧保护器(120)突出到所述空隙(119)中的终端(182),所述引导体(180)基本上沿所述外侧保护器(110)的圆周方向延伸,并且适于引导被导入所述空隙(119)中的所述待测气体的流路,
其中,在所述外侧保护器(110)的外周面(118)侧,所述外侧导入孔(170)的沿圆周方向的长度(L1)大于所述引导体(180)的所述终端(182)和所述始端(181)之间的长度(L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导入孔(170)的沿圆周方向的所述长度(L1)与所述引导体(180)的所述终端(182)和所述始端(181)之间的所述长度(L2)满足关系0.5≤L2/L1≤0.7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体(180)的所述终端(182)与所述外侧导入孔(170)的开口边(17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引导体(180)的所述终端(182)与所述内侧保护器(120)的所述侧壁(122)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体(180)的所述终端(182)与所述外侧导入孔(170)的开口边(172)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体(180)的所述终端(182)与所述外侧导入孔(170)的开口边(172)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体(180)的所述终端(182)与所述外侧导入孔(170)的开口边(172)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外侧保护器(110)的所述侧壁(112)的一部分向内弯曲来形成所述引导体(180),在使所述引导体(180)弯回以靠近所述外侧保护器(110)的所述侧壁(112)取向的情况下,所述外侧导入孔(170)的沿圆周方向的所述长度(L1)与所述引导体(180)的所述终端(182)和所述始端(181)之间的所述长度(L2)满足关系L1-L2≥0.3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圆周方向设置多个引导体(180,280,380),所述多个引导体包括第一引导体(280)和最靠近所述第一引导体(280)的终端侧设置的第二引导体(380),以及
当通过将所述外侧保护器(110)和所述内侧保护器(120)投影到与所述气体传感器(1)的轴线垂直的假想平面来观察所述外侧保护器(110)和所述内侧保护器(120)时,
所述第一引导体(280)的外周面设置在锐角区域中,所述锐角区域夹在第一假想直线(M-M)与第二假想直线(N-N)之间,所述第一假想直线(M-M)通过位于所述第一引导体(280)的始端处的外周面侧的点(K)和位于所述第二引导体(380)的始端处的内周面侧的点(I),所述第二假想直线(N-N)通过位于所述第一引导体(280)的始端处的外周面侧的点(K)并且外切所述内侧保护器(120)的所述侧壁(122)的外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外侧保护器(110)的圆周方向在所述外侧保护器(110)设置四个或者更多所述外侧导入孔(170,270,370)。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保护器包括设置有排出孔(125)的底壁(124)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保护器的所述侧壁(122)与所述内侧保护器的所述底壁(124)之间的内锥状部(123),所述外侧保护器包括与所述外侧保护器的所述侧壁(112)的前端连接的外锥状部(213),其中,所述外锥状部的前端与所述内锥状部之间的距离(L6)小于所述外侧保护器的所述侧壁与所述内侧保护器的所述侧壁之间的距离(L5)。
CN2007101665642A 2006-11-06 2007-11-06 气体传感器 Active CN101178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00580 2006-11-06
JP2006-300580 2006-11-06
JP2006300580A JP5000984B2 (ja) 2006-11-06 2006-11-06 ガスセ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8377A true CN101178377A (zh) 2008-05-14
CN101178377B CN101178377B (zh) 2011-08-31

Family

ID=39110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65642A Active CN101178377B (zh) 2006-11-06 2007-11-06 气体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1918699B1 (zh)
JP (1) JP5000984B2 (zh)
CN (1) CN10117837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4220A (zh) * 2015-06-28 2015-09-16 哈尔滨东方报警设备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传感器防护罩
CN113474634A (zh) * 2019-02-21 2021-10-01 株式会社电装 传感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87935A (ja) * 2008-05-27 2009-12-10 Ngk Spark Plug Co Ltd ガスセンサ及びガス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JP5156099B2 (ja) * 2008-10-29 2013-03-0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JP5254154B2 (ja) 2009-08-17 2013-08-07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JP5276149B2 (ja) * 2010-11-10 2013-08-2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DE102012207216A1 (de) * 2012-04-30 2013-10-31 Robert Bosch Gmbh Messfühler zur Bestimmung mindestens einer Eigenschaft eines Messgases in einem Messgasraum
JP5722829B2 (ja) * 2012-06-12 2015-05-2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JP6170442B2 (ja) * 2014-01-10 2017-07-2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JP6329820B2 (ja) 2014-06-16 2018-05-23 株式会社Soken 粒子状物質検出センサ
DE102015205636A1 (de) * 2015-03-27 2016-09-29 Robert Bosch Gmbh Messfühler, insbesondere Gassensor, zur Bestimmung einer physikalischen Eigenschaft eines Messgases
JP7060761B2 (ja) * 2019-03-29 2022-04-2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のセンサ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02091A (en) * 1976-02-24 1977-08-26 Nissan Motor Protection hood for oxygen concentration detector
JPS60146846U (ja) * 1984-03-12 1985-09-3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酸素センサ
JPS6387559U (zh) * 1986-11-28 1988-06-07
JPH01169350A (ja) * 1987-12-25 1989-07-04 Ngk Insulators Ltd 酸素センサ
JPH032256U (zh) * 1989-05-30 1991-01-10
JP3629786B2 (ja) * 1995-01-19 2005-03-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酸素濃度検出器
DE19705402B4 (de) * 1996-07-17 2007-04-26 Robert Bosch Gmbh Gassensor
JP4194648B2 (ja) * 1999-07-23 2008-12-10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JP4030351B2 (ja) * 2001-06-20 2008-0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ガスセンサ
JP2003107033A (ja) * 2001-07-27 2003-04-09 Denso Corp ガスセンサ
JP3803057B2 (ja) * 2001-11-27 2006-08-0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US7560012B2 (en) * 2002-08-27 2009-07-14 Ngk Spark Plug Co., Ltd. Gas sensor
JP4171376B2 (ja) * 2002-08-27 2008-10-2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JP3978384B2 (ja) * 2002-10-04 2007-09-1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ガスセンサ
EP1494023B1 (en) * 2003-06-30 2018-04-25 Ngk Spark Plug Co., Ltd Gas sensor comprising cylindrical protector cap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4220A (zh) * 2015-06-28 2015-09-16 哈尔滨东方报警设备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传感器防护罩
CN113474634A (zh) * 2019-02-21 2021-10-01 株式会社电装 传感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16355A (ja) 2008-05-22
JP5000984B2 (ja) 2012-08-15
EP1918699A1 (en) 2008-05-07
EP1918699B1 (en) 2017-05-17
CN101178377B (zh) 201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8377B (zh) 气体传感器
JP5069941B2 (ja) ガスセンサ
JP4131242B2 (ja) ガスセンサ
JP4194648B2 (ja) ガスセンサ
US7607340B2 (en) Gas sensor
US9506899B2 (en) Gas sensor
JP5171896B2 (ja) ガスセンサ
JP5276149B2 (ja) ガスセンサ
US20130305809A1 (en) Gas sensor
JP2008145288A (ja) ガスセンサ取付構造
JP2000171430A (ja) ガスセンサ
WO2004023130A1 (ja) ガスセンサ
JP2009145268A (ja) ガスセンサ
US7827849B2 (en) Gas sensor
JP2010066075A (ja) ガスセンサ
US10775342B2 (en) Gas sensor
JP2013231687A (ja) ガスセンサ
JP4171376B2 (ja) ガスセンサ
JP4315656B2 (ja) ガス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と取り付け方法
JP2006292609A (ja) ガスセンサ
JP2006058144A (ja) ガスセンサ
JP4809781B2 (ja) ガスセンサ
CN111406207B (zh) 传感器装置
JP2008224690A (ja) ガスセンサ
JP2011145235A (ja) ガス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