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9955U - 清掃具 - Google Patents

清掃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9955U
TWM579955U TW107212190U TW107212190U TWM579955U TW M579955 U TWM579955 U TW M579955U TW 107212190 U TW107212190 U TW 107212190U TW 107212190 U TW107212190 U TW 107212190U TW M579955 U TWM579955 U TW M57995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fiber bundle
dust
area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21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眞鍋優佳
髙井智世
山道步香
須田朋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79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9955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3/00Implement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3/10Scrubbing; Scouring; Cleaning; Polishing
    • A47L13/16Cloths; Pads; Spon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3/00Implement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3/10Scrubbing; Scouring; Cleaning; Polishing
    • A47L13/20Mo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ndscapes

  • Cleaning Implements For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And The Lik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清掃具係具有抵接於清掃對象之清掃區域(101)。清掃區域係具有:配置有第1纖維體(10)之第1區域(R1);及配置有第2纖維體(20)之第2區域(R2)。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分別在清掃區域的長度方向及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著間隔配置有複數個。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之色差ΔE12為49.0以上。

Description

清掃具
本創作係關於用來清掃清掃對象的清掃具。
提供有掃除具,其用來捕捉毛髮、綿屑等的塵埃。提供有清掃具,其可使粉塵等接近白色之塵埃明顯(下述專利文獻1)。在專利文獻1,記載有為了因應色調不同之塵埃,提供各種顏色之分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新型專利第3145316號
[新型所欲解決的課題]
若依據專利文獻1,藉由對成為清掃對象之塵埃,選擇容易顯眼的顏色之薄片,能夠容易辨識該塵埃。但,一般,成為清掃對象之塵埃並非只有一種顏色,混合存在有顏色不同之塵埃。因此,即使可辨識一部分的塵埃,也會有不易辨識其他塵埃之情況。因此,期望有容易掌握色調不同的塵埃之捕捉狀況的清掃具。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一態樣之清掃具,係具有抵接於清掃對象之清掃區域的清掃具,其特徵為:前述清掃區域係具有配置有第1纖維體之第1區域和配置有第2纖維體之第2區域,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分別係在前述清掃區域的長度方向及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之正交方向上,隔著間隔配置有複數個,前述第1纖維體與前述第2纖維體之色差ΔE為49.0以上。
(1)實施形態之概要   依據本說明書附加及圖面的記載,至少可使以下的事項更明確。
一態樣之清掃具係具有抵接於清掃對象之清掃區域的清掃具。前記清掃區域係具有:配置有第1纖維體之第1區域;和配置有第2纖維體之第2區域。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分別在前述清掃區域的長度方向及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著間隔配置有複數個。前述第1纖維體與前述第2纖維體之色差ΔE為49.0以上。
塵埃的顏色,粗分有皮膚屑、頭皮屑等的白色,灰塵等的灰色,人、動物的毛髮,沙粒等的白、黑、茶色等,有多種顏色混合存在著。第1纖維體的色差與第2纖維體的色差ΔE係49.0以上,因此,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的色調大幅度不同,能夠發揮對於多色的塵埃之辨識性。具體而言,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中的其中一方為白色基調,另一方為黑色基調。因此,藉由白色基調的纖維體,能夠發揮對黑色的塵埃之辨識性,藉由黑色的纖維體,能夠發揮對白色及灰色的塵埃之辨識性。由於在清掃區域,第1區域與第2區域分別隔著間隔而配置複數個,故,在長度方向及正交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均可在寬廣的範圍,發揮對色調不同之塵埃的辨識性。藉由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的至少其中一方,能夠發揮對色調不同的塵埃之任一者的辨識性,變得容易掌握塵埃的捕捉狀況。再者,請求項1之色差ΔE係為實施形態之ΔE12。
再者,清掃區域係為抵接於塵埃之面,例如,在薄片狀的清掃具,設在薄片表面。在清掃區域,第1區域與第2區域隔著間隔而配置複數個即可,例如,包含有在薄片內面,第1纖維體及第2纖維體的至少一方連續地配置,但配置有該一方之第1區域或第2區域間歇地設在薄片表面的結構,第1纖維體本身及第2纖維體本身間歇地配置之結構。
又,第1區域與第2區域規則性配置,亦可不規則性配置。例如,亦可為在由帶狀或繩狀的纖維體之集合體所構成的清掃具,將帶狀或繩狀的第1纖維體或帶狀或繩狀的第2纖維體綑在一起,分別被不規則性地配置。
若依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係在前述長度方向及前述正交方向上相鄰接。
當跨越第1區域與第2區域而捕捉到塵埃時,藉由其中一個區域,可發揮對塵埃之辨識性。
若依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第2區域係配置於前述清掃區域的前述長度方向之端部及前述清掃區域的前述正交方向之端部中的至少其中一方。
沙粒等較重的塵埃、較大的塵埃等係不會停留於清掃區域的表面,在清掃過程中容易進入到內部。另外,粉塵、頭皮屑、皮屑等較輕的塵埃、較細微的塵埃等係容易停留於清掃區域的表面,且容易停留於清掃區域的長度方向之端部、清掃區域的正交方向之端部等。藉由清掃區域的長度方向之端部、清掃區域的正交方向之端部等的第2纖維體,能夠發揮對白色的頭皮屑、皮屑、及灰色的粉塵等輕量的塵埃、細微的塵埃等之辨識性。因此,第2纖維體係為黑色基調,第1纖維體係為白色基調為佳。
若依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第1纖維體係為前述不織布薄片。前述第2纖維體係為具有可朝從前述不織布薄片分離的方向起立之起立部的纖維束。
頭皮屑、皮屑係容易附著於由纖維束所構成的第2纖維體。藉由第2纖維體,能夠發揮對頭皮屑、及皮屑等的白色塵埃之辨識性。粉塵容易被壓著於纖維束及不織布薄片。沙粒會纏於纖維束,或附著於不織布。毛髮會纏於纖維束,或附著遍及於纖維束及不織布。亦即,粉塵、沙粒及毛髮係容易藉由色差不同的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雙方進行捕捉。藉由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雙方,能夠發揮對各種色調的塵埃之辨識性。
若依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纖維束係在前述起立部未起立的狀態覆蓋前述不織布薄片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則使前述不織布薄片露出。
為了有效地捕捉頭皮屑、皮屑等的塵埃,使起立部起立,讓纖維束的接觸面積變大為佳。由於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和未起立的狀態下,第1纖維體的辨識性不同,故,依據第1纖維體的辨識性,可判斷是否為適合進行清掃的狀態之清掃具,能夠促進纖維束的起立操作。
若依據理想的一態樣,在前述纖維束未起立的狀態,前述不織布薄片具有未被前述纖維束覆蓋之非被覆部。
藉由設置非被覆部,比起藉由構成第2纖維體的纖維體覆蓋第1纖維體全體之結構,使用者容易發現具有2種不同的形狀(不織布薄片與纖維束)。因此,可促進纖維束的起立操作。
若依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纖維束係具有:可從前述不織布薄片起立之起立部;和沿著前述不織布薄片配置之非起立部。前述起立部係在前述長度方向及前述正交方向上,隔著間隔進行配置。在前述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形成有藉由前述非起立部包圍且供前述不織布薄片露出之口袋部。
沙粒是藉由纏於起立部或收容於口袋部加以捕捉。藉由起立部,可發揮對白色沙粒之辨識性,藉由口袋部,能發揮對黑色沙粒之辨識性。
若依據理想的一態樣,前述清掃具為具有第1面與第2面之薄片狀。在前述第1面及前述第2面,分別設有前述清掃區域。前述第1面之前述第2纖維體的基重係較前述第2面之前述第2纖維體的基重大。
若依據這樣的結構,依據主要的塵埃之種類,能夠使用適當的面進行清掃。又,較大的塵埃會先附著,較小的塵埃會飄散或掉落而容易殘留。因此,使用第2面捕捉較大的塵埃後,再使用第1面捕捉頭皮屑、皮屑等的較小塵埃,藉此,更容易掌握塵埃的捕捉。
(2)清掃具的結構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實施形態之清掃具。再者,在以下的圖面記載,對於相同或類似的部分賦予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但,圖式為示意顯示者,請留意各尺寸的比率等會與現實物不同。因此,具體的尺寸等應參照以下的說明加以判斷。又,在各圖面相互之間亦可含有相互的尺寸之關係、比率等不同之部分。
實施形態的清掃具係安裝於保持具後使用。但,作為其他實施形態,亦可為不安裝於保持具而進行使用之清掃具。作為不安裝於保持具而進行使用之清掃具,可舉出例如擦拭地面等的清掃面之抹布。不安裝於保持具而進行使用之清掃具的清掃區域為可抵接於塵埃之所有的區域,例如,清掃具全體構成清掃區域。
圖1係顯示安裝有清掃具之保持具的斜視圖。圖2係顯示清掃具的概要之平面圖。保持具200係具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210;從把持部210延伸之管部250;頭部220;及將管部250與頭部220連結之連結部260。
如圖1所示,頭部220係具有當使用者清掃地面時,朝向使用者側之第1頭面220Z1。頭部220還具有與第1頭面220Z1相對向的面之第2頭面220Z2。第2頭面220Z2係當使用者清掃地面時,朝向地面側之面。第1頭面220Z1係具有用來保持清掃具100之保持部230。保持部230係可自由裝卸地保持清掃具100。如圖1所示,第2頭面220Z2係形成有供安裝於保持部230之清掃具100抵接的抵接部240。
圖2係顯示清掃具的概要之平面圖。清掃具100係為薄片狀,延伸於長度方向Y、與長度方向Y正交的方向亦即正交方向X、及與長度方向Y和正交方向X雙方交叉之方向亦即厚度方向Z。長度方向及正交方向係將清掃具之任意的方向作為長度方向,將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作為正交方向。例如,亦可在呈圓柱形,且其外周面構成清掃區域之清掃具,將圓柱狀之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將其外周面之周方向作為正交方向。
清掃具100係設想為使用者將清掃具100朝正交方向X往復移動而設計。清掃具100係具有正交方向X上的端部100X、和長度方向Y上的端部100Y。
圖3係顯示清掃具100的結構之分解圖。如圖3所示,清掃具100係具有第1面100Z1;及與該第1面100Z1相對向之面亦即第2面100Z2。清掃具100係具有基部110、蓋部120及側方部180。蓋部120與側方部180分別設在第1面100Z1側與第2面100Z2側。側方部180係在包含蓋部120與基部110之正交方向X上的端部之區域,接合於蓋部120與基部110。亦即,基部110與蓋部120的正交方向X上之端部分別係藉由第1面100Z1側的側方部180與第2面100Z2側的側方部180加以挾持。基部110與側方部180亦可藉由將預定的區域進行熱熔融加以接合。
在將清掃具100安裝於保持具200的頭部220之情況,具有側方部180之區域亦可朝第1頭面220Z1側折返。此清掃具100之[折返之區域]係未抵接於頭部220的抵接部240之區域。朝第1頭面220Z1折返之側方部180的一部分係固定於保持具200的保持部230。在安裝於保持具200的頭部220之情況,清掃具100之[未折返之區域]係構成抵接於清掃對象之清掃區域101。保持具的抵接部240之正交方向的長度係較一對側方部180之正交方向的間隔短。藉由安裝成抵接部的正交方向的中心與清掃具的正交方向的中心成為一致,側方部180朝第1頭面220Z1折返,未配置於第2頭面220Z2側。
清掃區域101亦可分別設在第1面100Z1側與第2面100Z2側。在第1面100Z1側與保持具的抵接部240相對向之狀態,在第2面100Z2設置清掃區域101,在第2面100Z2側與保持具的的抵接部240相對向之狀態,在第1面100Z1設置清掃區域101。亦即,藉由將清掃具的第1面100Z1與第2面100Z2交換,可在兩面形成清掃區域101。
清掃區域101係藉由纖維體構成。纖維體至少包含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之色差ΔE12為49.0以上。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的色差ΔE12係49.0以上,因此,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的色調大幅度不同,能夠發揮對於多色的塵埃之辨識性。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之色差ΔE12,理想為67.0以上,更理想為77.0以上。再者,關於色差的測定方法,容後詳細說明。
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之顏色的組合未特別限定。例如,第1纖維體的一方為白色基調,另一方為黑色基調。因此,藉由白色基調的纖維體,能夠發揮對黑色的塵埃之辨識性,藉由黑色的纖維體,能夠發揮對白色及灰色的塵埃之辨識性。白色基調的纖維體係指對白色基準板之(L*a*b*)顏色空間的ΔL為4.0以下的纖維體。又,黑色基調的纖維體係指對白色基準板之顏色空間的ΔL為54.0以上的纖維體。作為其他顏色的組合,可為第1纖維體的一方為白色基調、另一方為紅色基調之組合。此ΔL係可採用後述的計算式1及計算式2進行測定時的lab值,具體而言,可藉由(L0-L1)及(L0-L2)算出。
又,第1纖維體10係對白色基準板之色差ΔE1為11.0以下即可,理想為6.0以下,更理想為1.0以下。又,第2纖維體20係對白色基準板之色差ΔE2為54.0以上即可,理想為80.0以上。
第1纖維體10係構成基部110,第2纖維體20係構成第1面側的蓋部120及第2面側的蓋部120。如圖2等所示,基部110與蓋部120係藉由朝正交方向X延伸的連接元件130連接。連接元件130係藉由隔著間隔配置於長度方向Y上之複數個連接部131所構成。連接元件130亦可藉由將基部110與蓋部120之預定區域進行熱熔融形成。再者,連接部131係具備有對朝清掃具100的長度方向Y延伸之中心線100YC(參照圖2)具有預定的傾斜角度之區域。再者,在本實施形態,「構成要件等朝正交方向X(長度方向Y)延伸」係顯示該構成要件等與正交方向X(長度方向Y)平行之情況、該構成要件等的延伸方向具有正交方向X成分之情況者。
圖4係圖2所示的A部分之放大圖。圖5係顯示 起立部未起立的狀態之圖4的B部分之結構的說明圖。圖6係顯示 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之圖4的B部分之結構的說明圖。圖7係沿著圖6的C-C線之清掃具的斷面圖。基部110係藉由作為第1纖維體10之不織布薄片111形成。蓋部120係藉由作為第2纖維體20之纖維束121形成。纖維束121係成為可朝自不織布薄片111分離的方向起立。纖維束121係為在長度方向Y上具有纖維定向性之纖維集合體。此纖維束121係使用熱可塑性纖維。纖維束121,典型為藉由將纖維束纖維進行開纖可獲得。纖維束121係具有:可從不織布薄片111起立之起立部122;和沿著不織布薄片111配置之非起立部123(參照圖6)。起立部122係包含後述的第1纖維束及第2纖維束,非起立部123係包含有藉由連接部131所連接之部分及後述的非切斷部125。
如圖4等所示,在一對連接部131間,形成有朝正交方向X延伸之切斷元件140。切斷元件140係藉由將複數個切斷部141隔著預定間隔而朝正交方向X延伸的方式連續地配置來構成。切斷部141係在長度方向Y上,位於一對連接部131之間。
如圖5所示,纖維束121係在纖維束121未起立的狀態,配置成覆蓋基部110的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在一對連接部131間,亦可具有:藉由切斷部141將不織布薄片111及纖維束121切斷之切斷區域145;及位於正交方向X上之切斷區域145間,未被切斷部141切斷之非切斷區域146。在非切斷區域146,配置纖維束121,將一對連接部131間連結。將此連接部131間連結之纖維束121係構成非切斷部125。非切斷部125,亦可在連接部131以外的區域(一對連接部131的長度方向Y之間的區域)未連接於基部110,對基部110浮起(參照圖7)。非切斷部125的長度方向Y之兩端係藉由連接部131連接於基部110。因此,非切斷部125係構成非起立部123。
如圖5及圖6所示,切斷區域145的纖維束121係具有:連接於一對連接部131中的一方之第1連接部131A的第1纖維束121A;和連接於第2連接部131B之第2纖維束121B。第1纖維束121A與第2纖維束121B中的至少其中一方係構成為能以連接部131作為基點而起立。實施形態的清掃具100,第1纖維束121A及第2纖維束121B雙方係構成為可起立。因此,第1纖維束121A及第2纖維束121B雙方構成起立部122。再者,第2纖維束121B係在切斷部141,與不織布薄片111壓合固定,第1纖維束係在切斷部141,未與不織布薄片111壓合固定。因此,第1纖維束121A係構成為較第2纖維束121B更容易起立。圖6係顯示第1纖維束121A起立而第2纖維束121B未起立的狀態。又,第2纖維束121B係壓合固定於不織布薄片111,構成為對不織布薄片111不起立。在這樣的形態,第2纖維束121B係構成非起立部123。
切斷部141係較一對連接部131的長度方向Y之中心線更靠長度方向Y偏移。亦即,第1纖維束121A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係較第2纖維束121B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長。又,第1纖維束121A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亦可與第2纖維束121B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相同。
又,由於第1纖維束121A係在切斷部141,未與不織布薄片111壓合固定,故,纖維束121在未起立的狀態僅從不織布薄片111稍微浮起,比起形成切斷部141之前,長度方向Y之長度變得較短。因此,如圖5所示,在纖維束121未起立的狀態,在切斷部141與第1纖維束121A之間,形成有間隙,讓不織布薄片111部分地露出。在此切斷部141與第1纖維束之間的間隙係構成本創作的非被覆部126。非被覆部126係藉由一對非切斷部125、第1纖維束121A的前端及第2纖維束121B的前端所包圍。
藉由讓手等沿著這樣的清掃區域101的表面滑動,纖維束121形成為對不織布薄片111起立之狀態。在起立部122已經起立的狀態,至少第1纖維束121A係以連接部131為基點而起立,使不織布薄片111露出。如圖6所示,在起立部122已經起立的狀態,清掃區域101係形成有藉由非起立部123所包圍之口袋元件150。口袋元件150係藉由複數個口袋部151所構成。口袋部151係被一對非切斷部125和一對連接部131所包圍。口袋部151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係為一對連接部131間之間隔,口袋部151的正交方向X之長度係為一對非切斷部125間之間隔。
在如此所構成的清掃具之清掃區域101,在平面視角上,設有供基部110(不織布薄片111)露出之第1區域R1;和蓋部120(纖維束121)配置於基部110上之第2區域R2。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分別在清掃區域101的長度方向Y及正交方向X上,隔著間隔進行配置。清掃區域101係藉由裝設於保持具的狀態之表面所構成。因此,第2區域R2係形成為本創作之配置有第2纖維體20的區域,供基部110露出之第1區域R1係形成為本創作之配置有第1纖維體10的區域。
纖維束121的起立部122已經起立的狀態、及纖維束121的起立部122未起立的狀態,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分別在清掃區域101的長度方向Y及正交方向X上,隔著間隔進行配置。具體而言,在纖維束121已經起立的狀態,在清掃區域101,於長度方向Y及正交方向隔著間隔而配置有口袋部151。口袋部151係未藉由纖維束121覆蓋不織布薄片111,形成為第1區域。在纖維束122已經起立的狀態及起立部122未起立的狀態,在清掃區域101,於正交方向隔著間隔而配置有非切斷部125及連接部131。非切斷部125係藉由纖維束121覆蓋不織布薄片111,形成為第2區域R2。連接部131係藉由纖維束121覆蓋不織布薄片111,形成為第2區域R2。在起立部122未起立的狀態,在清掃區域101形成有非被覆部126。非被覆部126係未藉由纖維束121覆蓋不織布薄片111,形成為第1區域R1。再者,由於清掃具係在纖維束121已經起立的狀態下使用,故,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分別至少在纖維束121已經起立的狀態,於清掃區域101的長度方向Y及正交方向隔著間隔而配置複數個即可。
接著,說明關於如此所構成的清掃具之塵埃的捕捉態樣。纖維束121係構成為可從不織布薄片111起立,藉由與清掃面接觸,使微粒子、毛髮這樣的細長塵埃、及粉塵纏繞而加以捕捉。又,藉由纖維束121接觸於清掃面,刮取沙粒般較大的塵埃。沙粒般較大的塵埃會從纖維束121進入到口袋部151,不會掉落地被保持。又,由於連接部131係對作為清掃方向之正交方向X傾斜且並排地配置,故,當清掃具100朝正交方向X方向前進時,清掃對象物會被交叉狀延伸的連接部131捕捉,並且朝鄰接於接合部的纖維束121誘導而纏繞,藉此保持。
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係色差不同,至少一方容易發揮對色調不同的塵埃之辨識性。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之色差ΔE12為49.0以上。由於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分別隔著間隔而配置複數個,故,在長度方向Y及正交方向X中的任一方向上,均可在寬廣的範圍,發揮對色調不同之塵埃的辨識性。因此,藉由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的至少其中一方,能夠發揮對色調不同的塵埃之任一者的辨識性,變得容易掌握塵埃的捕捉狀況。
塵埃的顏色,粗分有皮屑、頭皮屑等的白色,灰塵等的灰色,人、動物的毛髮,沙粒等的白、黑、茶色等,有多種顏色混合存在著。依據塵埃的種類,清掃具之捕捉態樣會不同。具體而言,頭皮屑、皮屑為白色。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中的一方為黑色基調,對白色的塵埃容易發揮辨識性。又,頭皮屑、皮屑係容易被纖維束121捕捉。因此,構成纖維束之第2纖維體20係黑色基調為佳。粉塵容易被壓著於纖維束121及不織布薄片111。沙粒會纏於纖維束121,或附著於不織布薄片111。人、動物等的毛髮會配置遍及於纖維束121及不織布薄片111。亦即,粉塵、沙粒及毛髮係容易藉由色差不同的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進行捕捉。   藉由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之雙方,能夠發揮對各種色調的塵埃之辨識性。藉由掌握塵埃的捕捉狀況,能夠獲得使清掃時的滿足感提升之效果、亦可在不衛生的狀態下持續使用之效果。
第1區域R1與第2區域R2亦可在長度方向Y及正交方向X上相鄰接。藉由塵埃配置遍及於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可藉由其中任一的區域發揮對塵埃之辨識性。尤其是可提高對長條狀的塵埃之毛髮的辨識性。
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之第1區域R1的正交方向之間隔及第2區域R2的正交方向之間隔,25mm以下即可,更理想為10mm以下,更加理想為5mm以下。若依據這樣的結構,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可平衡地配置,更容易發揮藉由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雙方之塵埃的辨識效果。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之第1區域R1的正交方向之間隔為第2區域R2的正交方向之長度,且為非切斷部125的正交方向之長度。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之第2區域R2的正交方向之間隔為第1區域R1的正交方向之長度,且為口袋部151的正交方向之長度。
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之第1區域R1的長度方向Y之間隔及第2區域R2的長度方向Y之間隔,25mm以下即可,更理想為20mm以下。若依據這樣的結構,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可平衡地配置,更容易發揮藉由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雙方之塵埃的辨識效果。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之第1區域R1的長度方向Y之間隔為第2區域R2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且為連接部131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之第2區域R2的長度方向Y之間隔為第1區域R1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且為口袋部151的長度方向Y之長度及連接部131的長度方向之間隔。再者,第1區域R1的正交方向之間隔、第2區域R2的正交方向之間隔、第1區域R1的長度方向之間隔及第2區域R2的長度方向之間隔,可為一定,亦可為部分地不同。
第2區域R2係配置於清掃區域101的長度方向之端部及清掃區域101的正交方向之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實施形態,第2纖維體配置於清掃區域101的長度方向之兩端部。沙粒等較重的塵埃、較大的塵埃等係不會停留於清掃區域101的表面,在清掃過程中容易進入到內部。另外,粉塵、頭皮屑、皮膚片等較輕的塵埃、較細微的塵埃等係容易停留於清掃區域101的表面,且容易停留於清掃區域101的長度方向之端部、清掃區域101的正交方向之端部等。藉由清掃區域101的長度方向之端部、清掃區域101的正交方向之端部等的第2纖維體,能夠發揮對輕量的塵埃、細微的塵埃等之辨識性。
纖維束121係在纖維束121未起立的狀態,覆蓋不織布薄片111的至少一部分,纖維束121已經起立的狀態,使不織布薄片111露出。為了有效地捕捉頭皮屑、皮屑等的塵埃,使起立部121起立,讓纖維束121的接觸面積變大為佳。由於起立部121已經起立的狀態和未起立的狀態下,第1纖維體10的辨識性不同,故,依據第1纖維體10的辨識性,可判斷是否為適合進行清掃的狀態之清掃具,能夠促進纖維束121的起立操作。
在纖維束121未起立的狀態,不織布薄片111具有未被纖維束121覆蓋之非被覆部。非被覆部126係在纖維束121未起立之狀態,藉由一對非切斷部125、第1纖維束121A、及第2纖維束121B所包圍的區域。藉由設置非被覆部126,比起藉由構成第2纖維體20覆蓋第1纖維體10全體之結構,使用者容易發現具有2種不同的形狀(不織布薄片111與纖維束121)。因此,可促進纖維束121的起立操作。
在清掃區域101,形成有: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藉由非起立部包圍且不織布薄片111露出之口袋部151。沙粒是藉由纏於起立部或收容於口袋部151加以捕捉。藉由起立部,可發揮對白色沙粒之辨識性,藉由口袋部151,能發揮對黑色沙粒之辨識性。口袋部151係被一對非切斷部125和一對連接部131所包圍,供不織布薄片111露出。因此,成為口袋部151的底部之不織布薄片111係對周圍的纖維束121,非同系色,而是對周圍的纖維束121之色差ΔE12至少為49.0以上。因此,容易發揮被捕捉到的微粒子、毛髮、粉塵、沙粒等各種不同尺寸、顏色之塵埃的辨識性。
其次,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之色差的測定方法。第1纖維體10之對白色基準板的色差ΔE1及第2纖維體之對白色基準板的色差ΔE2係可分別測定白色基準板的lab值與對象樣品(第1纖維體或第2纖維體)的lab值而算出。作為測定色差時的基準色,採用白色基準板(L96.76 a+0.44 b+2.17)。色差測定器係例如可採用Konica Minolta公司製的CR-300,作為測定機器的光源,可使用C光源(國際照明委員會(CIE)的規格)。測定機器的測定窗之直徑為40mm。在此,L為亮度指標之值,a、b為色度的平面座標。將白色基準板的數值與在白色基準板上測定到的對象樣品的數值套入到計算式1及計算式2加以算出。
將白色基準板的Lab值作為L0、a0、b0,將作為對象樣品之第1纖維體的Lab值設為L1、a1、b1及第2纖維體的Lab值設為L2、a2、b2時,可藉由計算式1求取ΔE1,藉由計算式2求取ΔE2。
[計算式1]
[計算式2] 可藉由前述計算式加以求取。
第1纖維體10與第2纖維體20之色差ΔE12係當將第1纖維體10的Lab值設為L1、a1、b1、第2纖維體的Lab值設為L2、a2、b2時,可藉由計算式3求取ΔE12。
[計算式3] 其次,依據圖8及圖9,說明關於變形例之清掃具。在以下的說明,針對與前述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使用相同的圖號並省略其說明。變形例之清掃具100A係具有:複數個第1纖維體11;及配置於第1纖維體11間之複數個第2纖維體21。第1纖維體11係配置於清掃具的第1面與第2面。在第1面,形成有供保持具***之開口。第2面係構成清掃區域101A。第1纖維體係藉由不織布薄片所構成,具有朝正交方向X延伸之切斷部143。第2纖維體21係藉由會起毛之纖維體所構成。第1纖維體11及第2纖維體21皆是藉由具有可撓性之纖維所構成,當使用時容易變形。
位於第1纖維體11的厚度方向Z之內側的第2纖維體21係在第1纖維體11於切斷部143未變形的狀態,無法從外面側辨識,在第1纖維體11於切斷部143已經變形的狀態,可經由藉由切斷部143所形成的間隙進行辨識。第1纖維體11與第2纖維體21,亦可在第1纖維體11與第2纖維體21中的至少一方已經變形之狀態,於清掃區域101A的長度方向Y及正交方向X上隔著間隔而配置複數個。
又,其他變形例之清掃具,第1面側的蓋部120與第2面側的蓋部120可為相同結構,亦可為不同結構。例如,亦可為第1面側的蓋部及基部係藉由第2纖維體所構成,第2面側的蓋部係藉由第1纖維體所構成。由於第1面側的蓋部及基部為第2纖維體,故,在第1面之幾乎全面範圍設置第2區域。例如,在第2纖維體為黑色基調之情況,第1面的全面幾乎成為黑色。又,由於第1面側的蓋部為第1纖維體,基部為第2纖維體,故,在第2面,第1區域與第2區域混合存在。例如,在第1纖維體為白色基調、第2纖維體為黑色基調之情況,第1面成為黑色與白色。如此,藉由在第1面與第2面,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的比率不同,能夠依據主要的塵埃之種類,採用適當的面而進行清掃。在這樣的結構,第1面之第2纖維體的基重係較第2面之第2纖維體的基重大。較大的塵埃會先附著,較小的塵埃會飄散或掉落而容易殘留。因此,藉由在使用第2面進行清掃後,再使用第1面進行最終清掃,更容易掌握塵埃的捕捉狀況。
接著,說明關於如此所構成的清掃具之塵埃的辨識性評價。塵埃的辨識性評價係採用樣品1至樣品8之纖維體。關於各樣品之對白色基準板的Lab值之差(ΔL、Δa及Δb)及對白色基準板之色差ΔE、以及色相,顯示於表1。Δa係可藉由a0-a1進行求取,Δb係可藉由b0-b1進行求取。
辨識性的評價試驗係從樣品1至樣品10之纖維體選擇第1纖維體的樣品與第2纖維體的樣品,使黑色的塵埃(黑色的毛髮、沙粒)與白色的塵埃(皮屑、頭皮屑)附著於雙方的樣品,再以目視將對黑色的塵埃之辨識性及對白色的塵埃之辨識性進行評價。評價者為10人,在可辨識塵埃之評價者為90%以上的情況則評價為「◎◎」,在可辨識塵埃之評價者為80%以上的情況則評價為「◎」,在可辨識塵埃之評價者為70%以上的情況則評價為「〇」,在可辨識塵埃之評價者為50%以上的情況則評價為「Δ」,在可辨識塵埃之評價者為未滿50%的情況則評價為「×」。將評價結果顯示於表2。
如表2所示,從實施例1至5,在黑色的塵埃之辨識性及白色的塵埃之辨識性,皆獲得良好的結果。若依據該結果,第1纖維體與第2纖維體之色差ΔE12為49.0以上為佳。比較例1、2及4,實施例1至5,針對黑色的塵埃之辨識性,獲得良好的結果。若依據該結果,第1纖維體的ΔL係3.61以下為佳,第1纖維體之ΔE1為5.17以下為佳。比較例5,實施例1至5,針對白色的塵埃之辨識性,獲得良好的結果。若依據該結果,第2纖維體的ΔL係54.49以上為佳,第2纖維體之ΔE2為54.51以上為佳。
以上,使用上述實施形態詳細說明了本創作,但,對該業者而言,本創作不限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實施形態者。本創作在不超出申請專利範圍中的記載所限定的本創作的技術思想及範圍,能夠進行各種修正及變更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目的為舉例說明,並不是用來限定本創作。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若依據前述態樣,本創作能夠提供容易掌握色調不同的塵埃之捕捉狀況的清掃具。
100、100A‧‧‧清掃具
100Z1‧‧‧第1面
100Z2‧‧‧第2面
100YC‧‧‧中心線
100X、100Y‧‧‧端部
101‧‧‧清掃區域
10、11‧‧‧第1纖維體
20、21‧‧‧第2纖維體
110‧‧‧基部
111‧‧‧不織布薄片
120‧‧‧蓋部
121‧‧‧纖維束
121A‧‧‧第1纖維束
121B‧‧‧第2纖維束
122‧‧‧起立部
123‧‧‧非起立部
125‧‧‧非切斷部
126‧‧‧非被覆部
130‧‧‧連接元件
131‧‧‧連接部
131A‧‧‧第1連接部
131B‧‧‧第2連接部
140‧‧‧切斷元件
141、143‧‧‧切斷部
145‧‧‧切斷區域
146‧‧‧非切斷區域
150‧‧‧口袋元件
151‧‧‧口袋部
180‧‧‧側方部
200‧‧‧保持具
220‧‧‧頭部
220Z1‧‧‧第1頭面
230‧‧‧保持部
240‧‧‧抵接部
R1‧‧‧第1區域
R2‧‧‧第2區域
X‧‧‧正交方向
Y‧‧‧長度方向
Z‧‧‧厚度方向
圖1係顯示裝設有實施形態之清掃具的保持具的斜視圖。   圖2係顯示清掃具的概要之平面圖。   圖3係顯示清掃具的結構之分解圖。   圖4係圖2所示的A部分之放大圖。   圖5係顯示纖維束的起立部未起立的狀態之圖4的B部分之結構的說明圖。   圖6係顯示纖維束的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之圖4的B部分之結構的說明圖。   圖7係沿著圖6的C-C線之清掃具的斷面圖。   圖8係顯示變形例之清掃具及保持具的斜視圖。   圖9係顯示變形例之清掃具的結構之分解圖。

Claims (8)

  1. 一種清掃具,係具有抵接於清掃對象之清掃區域,其特徵為:   前述清掃區域係具有:配置有第1纖維體之第1區域;及配置有第2纖維體之第2區域,   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分別在前述清掃區域的長度方向及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隔著間隔配置有複數個,   前述第1纖維體與前述第2纖維體之色差ΔE為49.0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清掃具,其中,前述第1區域與前述第2區域係在前述長度方向及前述正交方向上相鄰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清掃具,其中,前述第2區域係配置於前述清掃區域的前述長度方向之端部及前述清掃區域的前述正交方向之端部中的至少其中一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清掃具,其中,前述第1纖維體係為不織布薄片,   前述第2纖維體係為具有可朝從前述不織布薄片分離的方向起立之起立部的纖維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清掃具,其中,前述纖維束係在前述起立部未起立的狀態覆蓋前述不織布薄片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則使前述不織布薄片露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清掃具,其中,在前述起立部未起立的狀態,前述不織布薄片具有未被前述纖維束覆蓋之非被覆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清掃具,其中,前述纖維束係具有:前述起立部;和沿著前述不織布薄片配置之非起立部,   前述起立部係在前述長度方向及前述正交方向上,隔著間隔進行配置,   在前述起立部已經起立的狀態,形成有藉由前述非起立部包圍且供前述不織布薄片露出之口袋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清掃具,其中,前述清掃具為具有第1面與第2面之薄片狀,   在前述第1面及前述第2面,分別設有前述清掃區域,   前述第1面之前述第2纖維體的基重係較前述第2面之前述第2纖維體的基重大。
TW107212190U 2017-09-15 2018-09-06 清掃具 TWM57995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8147 2017-09-15
JP2017178147A JP2019051130A (ja) 2017-09-15 2017-09-15 清掃具
PCT/JP2018/030640 WO2019054132A1 (ja) 2017-09-15 2018-08-20 清掃具
??PCT/JP2018/030640 2018-08-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9955U true TWM579955U (zh) 2019-07-01

Family

ID=65722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2190U TWM579955U (zh) 2017-09-15 2018-09-06 清掃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51130A (zh)
CN (1) CN212326306U (zh)
TW (1) TWM579955U (zh)
WO (1) WO201905413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9746B (zh) * 2000-07-10 2010-06-30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清扫物品
JP4636923B2 (ja) * 2005-04-15 2011-02-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清掃用物品
JP5421634B2 (ja) * 2009-03-30 2014-02-19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清掃用シート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26306U (zh) 2021-01-12
JP2019051130A (ja) 2019-04-04
WO2019054132A1 (ja) 2019-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5478B2 (ja) 清掃用シート
JP4545086B2 (ja) 清掃用物品
JP6553751B2 (ja) 多層ギャザーストリップ要素を有する掃除用品
TWI617275B (zh) Sweeping tool
HUE032979T2 (en) Cleaning tool with perforated plate and fiber thread
US8359699B2 (en) Cleaning tool and cleaning element
JP5231854B2 (ja) 清掃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00943A (ja) 差異的結合部パターンを有するストリップを有する床掃除用品
CA2653937C (en) Cleaning element and cleaning tool
TWM579955U (zh) 清掃具
US5537707A (en) Brush for removing spots from carpet
JP2018089124A (ja) 清掃用物品
JP7404077B2 (ja) 清掃用シート
JP3213832U (ja) 清掃具
JP3140483U (ja) フローリングシート
EP2954821B1 (en) Cleaning tool
JP2008100133A (ja) 塗装面検査方法および清拭除塵布
EP2954818B1 (en) Cleaning tool
JP2004174163A (ja) 清掃用具
JP2558434Y2 (ja) 衣料製品欠陥度判定指標板
US9204777B2 (en) Duster with interior sleeve
JP3179983U (ja) モップ用副清掃材及びモップ
JP2014150970A (ja) 清掃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