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6968B - 用於容器之蓋件 - Google Patents

用於容器之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6968B
TWI846968B TW109135377A TW109135377A TWI846968B TW I846968 B TWI846968 B TW I846968B TW 109135377 A TW109135377 A TW 109135377A TW 109135377 A TW109135377 A TW 109135377A TW I846968 B TWI846968 B TW I8469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cover
hollow portion
main body
longitudin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5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0395A (zh
Inventor
芝諾 速法
Original Assignee
義大利商沙克米機械合作伊莫拉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IT1020190000187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IT201900018737A1/it
Application filed by 義大利商沙克米機械合作伊莫拉公司 filed Critical 義大利商沙克米機械合作伊莫拉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0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6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6968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用於一容器之蓋件包含:一主體,其經組配以相對於該容器之頸部耦接及脫開,且包括圍繞一縱向軸線延伸之一側壁及一橫壁;一破壞存跡環,其經組配成即使當該主體自該容器之該頸部脫開時,仍保持錨定至該頸部,且包括該破壞存跡環接合至該主體之一接合部分,該接合部分經組配以沿著包圍該縱向軸線之一全周邊撕開,其中該蓋件包含一連接帶,該連接帶具有連接至該主體之該側壁的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之留持部分的一第二端。

Description

用於容器之蓋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一容器之蓋件。本發明亦係關於一種用於製造用於一容器之蓋件之方法。本發明亦係關於一種用於製造用於一容器之蓋件之模具。
習知地,容器蓋件包含:一主體,其經組配以相對於該容器之該頸部耦接及脫開;及一破壞存跡環,其經組配以甚至當該主體自該容器之該頸部脫開時,仍保持錨定至該頸部。主體及破壞存跡環由一接合部分相互接合,該接合部分圍繞蓋件之一縱向軸線延伸且包括由窗相互分開之一系列橋接件或鉸鏈,且經組配以當第一次擰開蓋件時撕開,由此指示容器已經打開。此等蓋件之實例描述於例如專利文獻MO2010A000359A1及MO2010A000360A1中。然而,此等蓋件具有允許使用者在打開容器後將蓋件主體丟入環境中的劣勢,由此產生污染問題。
先前技術中亦已知的為保持連接至破壞存跡環的蓋件:除了意欲當蓋件打開時撕開該一系列橋接件之外,此等蓋件之接合部分亦包括一穩定連接區域,在該穩定連接區域,蓋件主體永久連接至破壞存跡環,且甚至在打開蓋件後仍保持連接至破壞存跡環;因此,在此等蓋件中,接合部分未沿著包圍縱向軸線的全周邊撕開,而是在穩定連接區域中保持完整。此等蓋件之實例描 述於專利文件US20180370701A1、US6474491B1及WO2009/002057A2中。此等蓋件具有若干劣勢:首先,穩定連接區域相對弱且易於當蓋件打開時意外撕開;又,當蓋件打開時,主體傾向於彈性返回至其與容器之頸部界面連接的位置,由此使自容器倒出液體不方便;此外,模製蓋件係困難的,因為塑膠材料並不始終均勻地填充穩定連接區域。
亦在先前技術中已知的為在打開後蓋件主體保持藉由一條帶連接至破壞存跡環之蓋件,諸如,在文獻JP2005059876A、JP2006143321A、KR100839542B1及CA2676854A1中描述之蓋件。在此等蓋件中,亦存在以下問題:當蓋件打開時,主體傾向於彈性返回至其與容器之頸部界面連接的位置,由此使自容器倒出液體不方便;此外,模製蓋件之製程困難。
本揭露內容具有一目標,為提供用於容器之蓋件以及其製造方法及模具以克服先前技術的上面提到之劣勢。
此目標係藉由如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表徵的本揭露內容之蓋件、方法及模具來充分達成。
本揭露內容係關於一種用於一容器之蓋件。更具體言之,本揭露內容係關於一種用於容器(諸如,用於水及其他飲料之瓶)之塑膠蓋件。然而,本揭露內容亦可適用於由諸如金屬之不同材料製成的蓋件。
該容器包括界定一內容空間以含有產品之一主體,及一螺紋頸部。
該蓋件包含一主體,其經組配以相對於該容器之該頸部耦接及脫開。該蓋件主體包括一側壁(或裙部),其圍繞一縱向軸線在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之間延伸(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在圍繞該縱向軸線之一環中延伸)。較佳地,該側壁有內螺紋;該蓋件因此為一螺帽。該蓋件主體包括一橫壁,其接合至該側壁 之該第一端。較佳地,該橫壁垂直於該縱向軸線定向。
該蓋件亦包含一破壞存跡環,其經組配以甚至當該主體自該容器之該頸部脫開時,保持錨定至該頸部。該破壞存跡環亦圍繞該縱向軸線延伸。該破壞存跡環包括一留持部分,其經組配以嚙合該容器之該頸部上的一鎖定部件(或環形突起)。該破壞存跡環包括一接合部分,在該接合部分處,該破壞存跡環接合至該蓋件主體。更具體言之,該接合部分包括相互間隔之多個橋接件或鉸鏈,及與該等橋接件交替之多個窗。該接合部分經組配以回應於該主體遠離該破壞存跡環之一移動,沿著包圍該縱向軸線之一全周邊撕開。應注意,包圍該縱向軸線之該周邊較佳地為圓形。
應注意,為了打開容器,使用者誘發蓋件之旋轉(更具體言之,在接合部分處相互連接的蓋件主體及破壞存跡環兩者之旋轉,);由於蓋件主體之側壁有內螺紋且耦接至在容器之頸部上的對應的螺紋,因此旋轉蓋件使其沿著縱向軸線移位(具體言之,遠離容器之主體)。該容器之該頸部包括一抵接部件,其經組配以抵接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且阻止其沿著該縱向軸線之移位(例如,該抵接部件可具有自該容器之該頸部之一壁突出的一環形部分之形狀)。因此,當使用者誘發蓋件之旋轉時,蓋件主體及破壞存跡環首先沿著縱向軸線移位,直至破壞存跡環碰到抵接部件;其後,歸因於沿著縱向軸線引導之力,蓋件之再一旋轉在接合區域中創造張力,此傾向於遠離破壞存跡環移動主體。此張力導致接合區域之撕開(特別是,在存在之情況下,接合區域之橋接件經撕開)。一旦接合區域經撕開,蓋件主體可繼續旋轉且遠離破壞存跡環移動,直至其在螺紋外且自容器之頸部脫開,同時破壞存跡環保持耦接至容器之頸部。
該蓋件亦包含一連接帶,其具有連接至該主體之該側壁的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的一第二端。
因此,該蓋件可定位於一第一操作組態中,其中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嚙合該容器頸部之該鎖定部件,該蓋件主體耦接至該容器頸部,且該破壞存跡環由該破壞存跡環之該接合部分及由該連接帶兩者接合至該蓋件主體,且可定位於一第二操作組態中,其中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嚙合該容器頸部之該鎖定部件,該蓋件主體自該容器頸部脫開,且該破壞存跡環由該連接帶接合至該蓋件主體,但在經撕開之該接合部分,與該蓋件主體分開。特別是,在該蓋件第一次打開前,該蓋件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且一旦該蓋件已打開,則在該第二操作組態中。應注意,在該第二操作組態中,該接合部分皆沿著其環形構型撕開。該連接帶在該接合區域外且保持連接至該蓋件主體及至該破壞存跡環,甚至當該接合區域經撕開時。因此,在根據本揭露內容之蓋件中,將該蓋件主體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以防止該蓋件主體污染環境之功能及指示容器已打開之破壞存跡功能為由蓋件之不同部分執行的兩個不同功能:連接功能由連接帶執行,且破壞存跡功能由破壞存跡環執行。此意謂,該接合區域可完全撕開,從而允許該蓋件主體比在先前技術解決方案中距該破壞存跡環移動得更遠,以便不干擾液體之倒出。
較佳地,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該連接帶自該蓋件主體之該側壁且自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遠離該縱向軸線突起。
該連接帶之該第一端在一第一連接區域(由該主體之該側壁界定)中連接至該主體之該側壁,且該連接帶之該第二端在一第二連接區域(由該留持部分界定)中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較佳地,(至少)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該連接帶自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之長度大於該第一連接區域與該第二連接區域之間的距離。較佳地,該連接帶自該接合部分拆開,且因此與該主體之該側壁一起及與該破壞存跡環一起形成一槽。
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該蓋件包含(至少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位於該第一連接區域與該第二連接區域之間的一窄厚度區域。應注意,該厚度係在該蓋件之一徑向方向上界定。該窄厚度區域係在該蓋件主體之該側壁中及/或在該破壞存跡環中(在該留持部分中或在該接合部分中)界定。更詳細地看,該窄厚度區域可在該接合區域中界定(因此,該等橋接件中之一或多者將具有比其他者小的一徑向厚度)。更具體言之,相對於圍繞該縱向軸線的該蓋件之構型,該窄厚度區域在該連接帶處(亦即,在該連接帶前方)界限於一有限角度部分內。因此,在該蓋件中(亦即,在該蓋件主體之該側壁中及/或在該破壞存跡環中),存在一環,該環具有在位置最接近該連接帶之一部分(界定該窄厚度區域)中的一第一厚度及在遠離該連接帶之一部分中的一第二厚度,其中該第一厚度小於該第二厚度。在該連接帶前方之該窄厚度區域在形成該蓋件之步驟期間有用:實際上,該窄厚度區域由在該模具中之一收縮部形成,以有助於材料流入至該連接帶內。該窄厚度區域可僅為一毫米之數百分之一厚(一薄膜之厚度)。該窄厚度區域較佳地具有大於該接合區域之該等多個窗中之各窗的一角度延伸。
該窄厚度區域可包括一開口(其角度延伸大於各窗)。因此,在一有限情況中,該窄厚度區域可為一零厚度區域。該窄厚度區域(具體言之,該開口)可具有不同形狀(例如,菱形、矩形、圓形、半圓形或卵形)。
在一實施例中,該連接帶成形似具有一雙曲率之一緞帶。更具體言之,該連接帶圍繞與該縱向軸線正交之一第一彎曲軸線及與該縱向軸線平行之一第二彎曲軸線彎曲。該緞帶可在其中具有一孔洞;該孔洞改良該蓋件之該第二操作組態之穩定性。該緞帶亦可經內部修圓以有助於脫模(特別是,該第一橫向元件及該第二橫向元件之脫模)。
以實例說明,該緞帶可具有沿著其圍繞該縱向軸線之構型界定的 自6mm至8mm(例如,7mm)之一寬度。
在一實施例中,該連接帶包括一第一條帶及一第二條帶,使得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及在該第二操作組態中,該蓋件主體由該第一條帶及由該第二條帶兩者接合至該破壞存跡環。在此實施例中,該連接帶亦包括遠離該縱向軸線自該主體之該側壁突出的一第一托架(及較佳地,一第二托架),及遠離該縱向軸線自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突出的一第三托架。因此,應注意,該第一托架(及若存在,該第二托架)位於沿著該縱向軸線之一第一層面處,而該第三托架位於沿著該縱向軸線的與該第一層面不同之一第二層面處。
較佳地,沿著圍繞該縱向軸線的該蓋件之該構型,該第一托架、該第二托架與該第三托架相互角度偏移,且該第三托架設置於該第一托架與該第二托架之間。該第一條帶具有連接至該第一托架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第三托架之一第二端。該第二條帶具有連接至該第二托架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第三托架之一第二端。因此應注意,在此實施例中,該連接帶之該第一端(連接至該蓋件主體之該側壁)由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界定,而該第二端(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由該第三托架界定。
應注意,存在連接至該主體之兩個托架及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之一中心托架的事實對於填充該模具係有用的(該填充通常自該主體之該橫壁朝向該破壞存跡環開始:因此,該塑膠材料沿著該主體之該側壁向上流動且首先填充連接至該主體之該等托架,接著該等條帶,且最後,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之該托架)。然而,在一可能實施例,可存在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之兩個托架及連接至該主體之一中心托架。
在一實施例中,該連接帶包含一皮帶及一托架,其中該托架遠離該縱向軸線自該主體之該側壁突起;該皮帶在其一第一端處連接至該托架,且 在其一第二端處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該托架垂直於該縱向軸線延伸。
在一實施例中,該連接帶包含至少一個凸座。該凸座自前述托架中之一者延伸。更具體言之,在該連接帶包含一第一、一第二及一第三托架之情況中,該凸座自該第一托架、該第二托架及該第三托架之間的一者延伸。在該連接帶包含連接至該皮帶之一托架之情況中,該凸座自彼托架突出。該凸座主要地平行於該縱向軸線延伸。該凸座與該主體及/或與該破壞存跡環間隔。
在一實施例中,該凸座自一托架之(具體言之,該第一托架、該第二托架或該第三托架之)自該破壞存跡環突出且面向該主體之該橫壁的一表面延伸,且經組配以在該蓋件之一打開組態(其中該主體與該破壞存跡環間隔)中與該主體之該側壁相互作用(亦即,變得接觸)。
在一實施例中,該凸座自一托架之(具體言之,該第一托架、該第二托架或該第三托架之)自該主體之該側壁突出且面向該破壞存跡環的一表面延伸,且經組配以在該蓋件之一打開組態中與該連接帶之一部分鎖定在一起。
更具體言之,在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自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突出且該第三托架自該主體之該側壁突出之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第三條帶,具有連接至該第一托架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第二托架之一第二端;在此實施例中,亦存在自該第三托架、平行於該縱向軸線、遠離該破壞存跡環延伸之一凸座,其中該凸座經組配以在該蓋件之一打開組態中與該第三條帶鎖定在一起。
在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自該主體之該側壁突出且該第三托架自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突出之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三托架包括與該破壞存跡環間隔之側翼;此實施例包含一第一凸座及一第二凸座,該等凸座自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朝向該主體之該側壁延伸且經組配以在該蓋件之該打開組 態中與該第三托架之該等側翼鎖定在一起。
在一實施例中,該凸座自該第一托架、該第二托架與該第三托架之間的一者之自該側壁突出且面向該破壞存跡環的一表面延伸,且經組配以在該蓋件之一打開組態中與該容器之該頸部相互作用。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三托架包括接合至該破壞存跡環(或至該主體之該側壁)之一中心部分,及遠離彼此自該中心部分延伸遠至各別端之一第一翼及一第二翼。該第一條帶之該第二端及該第二條帶之該第二端分別連接至該第一翼及該第二翼之端部。因此,在此實施例中,該第三托架具有一觸鬚之形狀,其端部連接至該等條帶。當該蓋件正打開時,此實施例給予該連接帶良好的可撓性。
在一實施例中,該蓋件包含:多個接合托架,其遠離該縱向軸線自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突出;多個額外接合托架,其遠離該縱向軸線自該主體之該側壁突出;較佳地,沿著在該縱向軸線四周之一全圓周延伸部(惟由該連接帶佔據之一圓弧部分除外)提供該等接合托架及該等額外接合托架。該蓋件亦包含多個接合條帶,各具有連接至該等多個中之一接合托架的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等多個中之一額外接合托架的一第二端;更具體言之,各接合托架連接至一對條帶,該一對條帶又連接至一對額外接合托架。該等接合條帶經組配以回應於該主體遠離該破壞存跡環之一移動撕開;該等接合條帶因此界定該破壞存跡環之該接合部分。應注意,該等接合托架及該等接合條帶可自身界定在該破壞存跡環與該蓋件之間的該等連接橋接件(亦即,該接合部分);實際上,該蓋件可經製造,在內部上具有一不中斷切口:亦即,藉由位於在蓋件內部之空間內部且經組配以刻劃該破壞存跡環與該蓋件之間的壁之一切刀;該切刀不切割位於該壁之一徑向最外位置處的該等接合條帶。除了該等習知橋接件之外, 亦可提供該等接合條帶及該等托架。應注意,該等接合托架、該等額外接合托架及該等接合條帶亦可提供於不具有一連接帶之一蓋件中;在此情況中,其將沿著圍繞該縱向軸線的該蓋件之全圓周安置,且將在該蓋件打開時完全撕開。
該第一條帶包括在一第一方向上延伸之一部分,且該第二條帶包括在一第二方向上延伸之一部分。該第一方向可與該第二方向重合;特別是,該等條帶可平行於該縱向軸線(且垂直於該等托架)。然而,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不同。更具體言之,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朝向該破壞存跡環會聚且朝向該蓋件主體發散。此組態改良在該第二操作組態中(亦即,當其打開時)的該蓋件之穩定性,且亦有助於自模具提取蓋件。
該第一條帶及該第二條帶各亦包括平行於該第一托架、該第二托架及該第三托架定向之一各別水平部分。更具體言之,該第一條帶可包括在該第一端連接至該第一托架之一第一水平部分,及在該第二端連接至該第三托架之一第二水平部分。類似地,該第二條帶可包括在該第一端連接至該第二托架之一第一水平部分,及在該第二端連接至該第三托架之一第二水平部分。較佳地,該等水平部分比該等托架厚(在該軸向方向上)。
該等水平部分使該連接帶更順應扭轉;其亦可用於有助於填充模具。
該第一條帶及該第二條帶(或相反地,其分別在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上延伸之該等部分)可具有一橫截面,該橫截面具有一圓形、橢圓、矩形或其他形狀。
應注意,該第一托架、該第二托架及該第三托架向外遠離該縱向軸線延伸。其可垂直於該縱向軸線或傾斜於該縱向軸線(例如,按與垂直於縱向軸線之一水平面成約15°與30°之間的一傾斜度)延伸。更具體言之,在一實施例 中,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朝向該第三托架傾斜於該縱向軸線;此外或替代地,該第三托架朝向該第一托架及該第二托架傾斜於該縱向軸線。
應注意,如下所描述,在連接帶包含托架及條帶之實施例中,可使用具有可僅沿著縱向軸線移動之組件(無必要有橫向元件)的一模具製造該連接帶。然而,在此情況下,該模具亦可裝備有可橫向移動之元件及/或可徑向移動之元件,以便有助於將該連接帶脫模。
該蓋件可藉由注入或壓縮模製而形成為一單一部分。在此情況中,主體、破壞存跡環及連接帶包括(特別是,經模製自)單一材料,較佳地,塑膠。
替代地,該主體及該破壞存跡環可首先藉由注入或壓縮模製來形成,且該連接帶在其後藉由包覆模製形成。包覆模製可藉由注入或注入-壓縮模製來進行。在此情況中,該主體及該破壞存跡環包括(特別是,經模製自)一第一材料(較佳地,塑膠),且該連接帶包括(特別是,經模製自)與該第一材料不同之一第二材料(較佳地,塑膠)。較佳地,該連接帶之該第二材料比該第一材料有彈性,因此其可更易於在打開期間變形。舉例而言,該第一材料可為(或包括)聚乙烯。該第二材料可為(或包括)聚丙烯。該第二材料可為(或包括)非聚烯烴(PP/PE),諸如,食品安全矽酮橡膠。該第二材料可為(或包括)樹脂。
該側壁包括在一開始端與一結束端之間延伸的一內螺紋,其中該開始端為更靠近該破壞存跡環之端部,且該結束端為更靠近該橫壁之端部。沿著圍繞該縱向軸線延伸的該蓋件之構件,該內螺紋之該開始端具有一第一角度位置,且該連接帶具有一第二角度位置。應注意,在實際情況中,該連接帶在一各別初始角度位置與一各別最終角度位置之間延伸;為了簡單起見,關於連接帶之「第二角度位置」,意謂在該初始位置與該最終位置之間的中間角度位 置。
該連接帶具有相對於該內螺紋之開始端的一預定角度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該螺紋之該開始端之)該第一角度位置(大致)與(該連接帶之)該第二角度位置同相;特別是,該第一角度位置與該第二角度位置按在+20°與-20°之間(較佳地,在+10°與-10°之間)的一角度異相。以此方式,在撕開該接合區域後的該蓋件之打開期間,該蓋件主體之保持附接至該容器之該頸部的最後角度部分為該連接帶所處之位置,而與其直徑相對之部分首先經拆開。此特徵允許製造在長度上比連接帶不與螺紋之開始端同相的解決方案短的一連接帶。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螺紋之該開始端之)該第一角度位置與(該連接帶之)該第二角度位置按在80°與190°之間(特別是,在90°與180°之間)的一角度異相。
應注意,以上不僅適用於內螺紋具有單一螺紋出發點之情況,亦適用於內螺紋具有多個螺紋出發點(具體言之,兩個或三個螺紋出發點)之情況。
應注意,當該蓋件在打開時,該連接帶經受機械應力以自該第一操作組態傳至該第二操作組態。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該連接帶包括經組配以當經受機械應力時改變色彩之材料。舉例而言,該連接帶可覆蓋有當經受機械應力時改變色彩之一薄膜,及/或該連接帶可包括含有一有色液體之一器皿,當該連接帶經受機械應力時,釋放該有色液體。以此方式,該連接帶可提供該蓋件(或相反地,該容器)已第一次打開之證據。
雖然吾人已提及接合區域在打開期間完全撕開之一蓋件,但應注意,根據本揭露內容之一或多個態樣的連接帶亦有利地適用於接合區域之一部分甚至在打開後仍保持完整的蓋件(例如,如在以本申請人之名義申請的意大利 專利申請102019000012585中揭露之蓋件)。
本揭露內容亦係關於一種用於製造用於一容器之蓋件之方法。該蓋件較佳地為根據本揭露內容之一或多個態樣的一蓋件。
該方法包含一形成步驟。在該形成步驟中製造的為蓋件之一主體,其經組配以相對於容器之頸部耦接及脫開;該蓋件主體包括一側壁,其有內螺紋且圍繞一縱向軸線在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延伸。該蓋件主體亦包括一橫壁,其接合至該側壁之該第一端。亦在該形成步驟中製造的為一破壞存跡環,其經組配以甚至當該主體自該容器之該頸部脫開時,保持錨定至該頸部。該破壞存跡環包括:一留持部分,其經組配以嚙合該容器之該頸部上的一鎖定部分;一接合部分,在該接合部分處,該破壞存跡環接合至該蓋件主體;該接合部分經組配以回應於該主體遠離該破壞存跡環之一移動,沿著包圍該縱向軸線之一全周邊撕開。
亦在該形成步驟中製造的為一連接帶,其具有連接至該主體之該側壁的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的一第二端。該破壞存跡環因此由該破壞存跡環之該接合部分及由該連接帶兩者接合至該蓋件主體。
在一實施例中,該形成步驟全部藉由(注入或壓縮)模製來進行;因此,在(注入或壓縮)模製期間,將該連接帶與該主體及該破壞存跡環一起製造為整體。
在一實施例中,該形成步驟包括形成主體及破壞存跡環的(注入或壓縮)模製之一子步驟,及在模製步驟後製造連接帶的包覆模製之一子步驟。在此實施例中,模製包含在該主體之該側壁中製造至少一第一孔洞,及在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中製造一第二孔洞。接下來,在該包覆模製步驟中,製造該連接帶,其中其第一端插設(鎖定)於該第一孔洞中,且其第二端插設(鎖定)於 該第二孔洞中。更具體言之,該等孔洞各具有至少一個部分,在該至少一個部分處,橫截面遠離該縱向軸線按以便留持該連接帶之該等各別端之此方式會聚。
該方法亦可包含在該形成步驟後的雕刻(或切刻)該接合區域之一步驟,以便製造一弱區域(具體言之,製造多個窗),該弱區域經組配以有助於回應於該主體遠離該破壞存跡環之一移動撕開該接合區域。藉由一切割裝置來進行雕刻,該切割裝置可經組配以自該蓋件之內部或外部切割該接合區域。較佳地,自內部進行雕刻(亦即,藉由置放於由蓋件主體之側壁劃定的內部空間中之一切割裝置),以便不干擾連接帶。
在其他實施例中,在模製期間製造該弱區域(例如,在注入模製中,可使用一具體成形之模具來製造窗及橋接件)。
本揭露內容亦係關於一種用於製造一蓋件之模具。該蓋件較佳地為根據本揭露內容之一或多個態樣的一蓋件。
該模具可在一打開組態與一閉合組態之間移動。在該閉合組態中,該模具界定一成形空腔。在該打開組態中,該模具經組配以允許提取該蓋件。
該成形空腔包括一側中空部。該側中空部包括一主體區域,其有內螺紋性且圍繞一縱向軸線在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之間延伸。該側中空部包括一接合區域,其圍繞該縱向軸線延伸且連接至該主體區域之該第二端。該側中空部包括一破壞存跡區域,其圍繞該縱向軸線延伸且連接至該接合區域。該接合區域因此設置於該主體區域與該破壞存跡區域之間。該接合區域界定在該主體區域與該破壞存跡區域之間的一第一通道。該主體區域經組配以形成該蓋件之該主體之該側壁;該接合區域經組配以形成該破壞存跡環之該接合部分;該破壞存跡區域經組配以形成該破壞存跡環之該留持部分。
該成形空腔包括一橫中空部,其連接至該側中空部之該主體區域之該第一端。該橫中空部經組配以形成該蓋件之該主體之該橫中空部。
該成形空腔亦包括一旁路中空部。該旁路中空部具有與該側中空部之該主體區域(流體)連通的一第一端,及與該側中空部之該破壞存跡區域(流體)連通的一第二端。該旁路中空部因此界定在該主體區域與該破壞存跡區域之間一第二通道,其與該第一通道不同。該旁路中空部經組配以形成該蓋件之該連接帶。應注意,經由該第一通道及該第二通道平行地填充該模具:實際上,該旁路中空部及該側中空部界定平行通道(或槽道)。
該旁路中空部坐落於接合區域之包圍縱向軸線的周邊之外部上。該旁路中空部具有圍繞該縱向軸線的比該周邊小的一角度延伸(意謂其界限於一有限角度區域內──亦即,其不圍繞縱向軸線完全延伸)。
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該側中空部界定位於該旁路中空部之第一端(亦即,第一端連接至主體區域之區域)與該旁路中空部之第二端(亦即,第二端連接至破壞存跡區域之區域)之間的一收縮部。該收縮部經組配以形成該蓋件之該窄厚度區域。該收縮部由具有一減小之(或零)橫截面的一通道界定。該收縮部可位於該主體區域中、該接合區域中或該破壞存跡區域中。該收縮部在該旁路中空部處界限於一有限角度部分內。
該模具包含一上部單元及一下部單元,其可相對於彼此沿著該縱向軸線在一隔開位置(以界定該模具之該打開組態)與一閉合位置(以界定該模具之該閉合組態)之間移動。
該下部單元及該上部單元為經匹配以在該模具之該閉合組態中界定一(環形)接觸表面的形狀。該接觸表面包括處於一閉合平面中之一(第一)部分。該接觸表面亦包括傾斜於該閉合平面之兩個或更多個部分。該接觸表面亦 可包括至少一個平坦部分,其處於平行於該閉合平面之一平面中且其將傾斜於該閉合平面之該等兩個部分相互連接。
該下部單元因此界定遠離該上部單元延伸之一或多個空間,且該上部單元界定一或多個隆凸,該一或多個隆凸自該閉合平面突出且在該模具之該閉合組態中經組配以穿透該下部單元之該一或多個空間以劃定該旁路中空部。
應注意,該下部單元之該等隆凸及該等空間具有在其中製成之凹座(例如,藉由材料之移除)以劃定形成該連接帶之該旁路中空部。
更具體言之,該旁路中空部較佳地包括:一第一托架中空部及一第二托架中空部,其與該主體區域連通且自該主體區域突出;一第三托架中空部,其與該破壞存跡區域連通且自該破壞存跡區域突出;一第一條帶中空部,其在與該第一托架中空部連通之一第一端與與該第三托架中空部連通之一第二端之間延伸;一第二條帶中空部,其在與該第二托架中空部連通之一第一端與與該第三托架中空部連通之一第二端之間延伸。應注意,沿著圍繞該縱向軸線的該成形空腔之該構型,該第一托架中空部、該第二托架中空部與該第三托架中空部相互角度偏移,且該第三托架中空部設置於該第一托架中空部與該第二托架中空部之間。在該閉合位置中,該上部單元之該一或多個隆凸及該下部單元之該一或多個空間劃定該第一托架中空部、該第二托架中空部、該第三托架中空部、該第一條帶中空部及該第二條帶中空部。更具體言之,接觸表面之傾斜部分(亦即,隆凸及空間之表面)劃定第一及第二條帶中空部,而平行於閉合平面之平坦表面劃定托架中空部。
應注意,在一實施例中,旁路中空部可與以上描述之旁路中空部相反:更具體言之,第一托架中空部及第二托架中空部可與破壞存跡區域連通, 且第三托架中空部可與主體區域連通。
應注意,較佳地,該等平坦表面界定用於形成該等托架之凹座,且其在長度上比其自身沿著圍繞該縱向軸線之一構型的該等平坦表面短。以此方式,有可能藉由合適成形該等凹座來形成具有特殊圓邊緣之托架。
該上部單元包括一核心(亦即,一陽元件),其經組配以與該下部單元之該凹座(亦即,一陰元件)相互作用,以劃定在該模具之該閉合組態中的該側中空部及該橫中空部。該上部單元亦包括一提取器,其包圍該核心且可相對於該核心沿著該縱向軸線移動。更詳細言之,該提取器及該下部單元為經匹配以界定上部單元與下部單元之間的環形接觸表面之形狀,且該一或多個隆凸界定於該提取器中。
應注意,該核心可包括在未由該連接帶覆蓋之一角度區域中的一側向邊緣,及在由該連接帶覆蓋之一角度區域中的自該側向邊緣徑向突起之一凸座;該凸座形成該側中空部之該收縮部。換言之,該核心包括圍繞該縱向軸線對稱延伸之一中心元件,及在該連接帶中空部之前方之一有限角度區域中的自該中心元件徑向突出之一凸座。
較佳地,該等隆凸及該等空間在形狀上為梯形。亦即,該一或多個隆凸及該一或多個空間包括斜地傾斜於該閉合平面之各別邊緣。更具體言之,該等邊緣較佳地按與一直角不同之一角度傾斜於該閉合平面。
在一實施例中,在該閉合位置中,該上部單元及該下部單元劃定該側中空部及該橫中空部,但不劃定該連接帶中空部。在此實施例中,該模具亦包含一第一橫向元件及一第二橫向元件,其可沿著垂直於該縱向軸線之一橫向方向在其相互接觸之一工作位置與其間隔開之一靜止位置之間相對於彼此移動。在該模具之該打開組態中,該第一橫向元件及該第二橫向元件處於該靜止 位置,且在該模具之該閉合組態中,該第一橫向元件及該第二橫向元件處於該工作位置且劃定該旁路中空部。更具體言之,劃定該旁路中空部之凹座係在該第一橫向元件(經組配以在該閉合位置處接觸該第二橫向元件)之一端處及/或在該第二橫向元件(經組配以在該閉合位置處接觸該第一橫向元件)之一端處製成。
該第一橫向元件及該第二橫向元件部分劃定該側中空部。應注意,在一實施例中,該側中空部之該收縮部可藉由合適地成形該第一橫向元件及該第二橫向元件來製造,亦即,藉由在該第一橫向元件及該第二橫向元件之該壁中創造劃定該側中空部之一突起。
該第一橫向元件及該第二橫向元件可具有一橫截面,其具有一矩形、圓形、半圓、橢圓或其他形狀。
1:蓋件
2:主體
3:破壞存跡環
4:連接帶
5:窄厚度區域
6:模具
7:成形空腔
9,6110:凸座
9A:第一凸座
9B:第二凸座
9C:額外凸座
21:主體之側壁
22:蓋件之橫壁
31:留持部分
32:接合部分
41:第一端
42:第二端
43:孔洞
44:第一條帶
44A:第一水平部分
44B:第二水平部分
44C:傾斜部分
45:第二條帶
45A:第一水平部分
45B:第二水平部分
45C:傾斜部分
46:第一托架
47:第二托架
48:第三托架
49A,49B:側翼
51:開口
61:上部單元
62:下部單元
62A:空腔
63:第一橫向元件
64:第二橫向元件
71:側中空部
72:橫中空部
73:旁路中空部
90:第三條帶
91:接合托架
92:接合條帶
210:第一連接區域
310:第二連接區域
410:水平前部分
411:縱向前部分;縱向部分
412:扣緊部分;第一扣緊部分;第二扣緊部分;第三扣緊部分
413:板
611:核心
611A:內核心
611B:中心核心
611C:外核心
612:提取器
711:主體區域
712:接合區域
713:破壞存跡區域
714:收縮部
731:第一端
732:第二端
734:第一條帶中空部
735:第二條帶中空部
736:第一托架中空部
737:第二托架中空部
738:第三托架中空部
A:縱向軸線
C1:第一曲率軸線
C2:第二曲率軸線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P:閉合平面
S1:部分
S2':第一部分;第一傾斜部分
S2":第二部分;第二傾斜部分
S2''':第三部分;第三傾斜部分
S2'''':第四部分;第四傾斜部分
S3:部分
S3':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平行部分
S3":部分;第二部分;第二平行部分
S3''':部分;第三部分
T:橫向方向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自藉由隨附圖式中之非限制性實例說明的以下較佳實施例之描述,此等及其他特徵將變得更顯而易見,其中:圖1繪示根據本揭露內容之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其中其包括具有具雙曲率之緞帶之形狀的一連接帶;圖1A繪示在一可能變體實施例中的圖1之蓋件之細節;圖2A以一縱向橫截面繪示圖1之蓋件;圖2B、圖2C、圖2D、圖2E及圖2F為在打開模具之一序列期間的圖1之蓋件及用以製造其之模具之縱向橫截面;圖3A及圖3B分別為在圖2B及圖2C之位置處的用於製造圖1之蓋件之模具之徑向橫截面;圖4A為在圖2A之位置處的圖1之蓋件及用以製造其之模具之細節之縱向橫截面; 圖4B展示圖4A之蓋件及模具之細節之一變體實施例,其中窄厚度區域包含一開口;圖5A及圖5B以徑向橫截面繪示圖4A及圖4B之蓋件之細節;圖6繪示根據本揭露內容之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其中其包括一連接帶,該連接帶包括連接至托架之一第一條帶及一第二條帶;圖7A、圖7B及圖7C為在打開模具之一序列期間的圖6之蓋件及用以製造其之模具之縱向橫截面;圖8A展示來自圖7A之細節;圖9A以與圖8A之縱向橫截面正交之一縱向橫截面展示圖6之蓋件及模具之細節;圖10A以與蓋件之縱向軸線及圖8A及圖9A之橫截面正交之一水平橫截面展示圖6之蓋件及模具之細節;圖8B、圖9B及圖10B分別為對應於圖8A、圖9A及圖10A之視圖的視圖,且展示圖6之蓋件之一可能變體實施例;圖8C為對應於圖8A及圖8B之視圖的視圖,且展示圖6之蓋件之再一變體實施例;圖11A及圖11B分別展示自模具提取的根據圖8B、圖9B及圖10B之各種實施例的連接帶之側視圖及俯視圖;圖12A及圖12B分別展示圖6之蓋件之再一變體實施例之側視圖及俯視圖;圖13A及圖13B分別展示圖6之蓋件之再一變體實施例之側視圖及俯視圖;圖14繪示根據本揭露內容之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其中連接帶係藉由包覆模製製造;圖15A展示在第一次打開前的圖12之蓋件之第一縱向橫截面; 圖15B展示在第一次打開前的圖12之蓋件之第二縱向橫截面;圖15C展示在第一次打開後的圖14之蓋件之第二縱向橫截面(亦即,與圖15B相同之橫截面);圖16繪示根據本揭露內容之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其中連接帶係藉由包覆模製製造;圖16A展示在第一次打開前的圖14之蓋件之縱向橫截面;圖16B展示在第一次打開後的圖14之蓋件之縱向橫截面(亦即,與圖17A相同之橫截面);圖17A繪示根據本揭露內容之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其中其包括一連接帶,該連接帶包括連接至一第一托架、一第二托架及一第三托架之一第一條帶及一第二條帶,及經組配以與第三托架之翼鎖定在一起之一對凸座;圖17B及圖17C分別以側視圖及俯視圖繪示圖17之蓋件之細節;圖18A及圖18B分別為根據其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之前視圖及側視圖,其中連接帶包括連接至一第一托架、一第二托架及一第三托架之一第一條帶及一第二條帶,及經組配以與跨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連接之一第三條帶鎖定在一起之一凸座;圖19A及圖19B分別為根據其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之前視圖及側視圖,其中連接帶包括連接至一第一托架及一第二托架之一第一條帶及一第二條帶,及經組配以與蓋主體之側壁相互作用之一凸座;圖20A及圖20B分別為根據其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之前視圖及側視圖,其中連接帶包括連接至托架之一第一條帶及一第二條帶,及經組配以與蓋主體之側壁相互作用之一凸座,且其中接合部分包括意欲當蓋件打開時撕開之額外托架及額外條帶; 圖21A及圖21B分別為根據其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之前視圖及側視圖,其中連接帶包括連接至托架之一第一條帶及一第二條帶,及經組配以與蓋主體之側壁相互作用之一凸座,且其中接合部分包括意欲當蓋件打開時撕開之額外托架及額外條帶;圖22A及圖22B分別為根據其再一實施例的用於一容器之一蓋件之前視圖及側視圖,其中連接帶包括連接至主體之側壁之一托架、連接至托架及至破壞存跡環之一皮帶及自托架延伸之一對凸座;圖22C展示在部分打開組態中或當其在打開時的圖22A及圖22B之蓋件;圖22D展示在一打開組態中的圖22A及圖22B之蓋件,其中凸座與瓶之頸部相互作用以阻止蓋件彈性返回至閉合組態。
參看隨附圖式,數字1表示用於容器之蓋件(或蓋)。
蓋件1包含一主體2。主體2經組配以耦接至容器之頸部以將容器閉合,及自容器之頸部脫開以打開容器。主體2包含一內螺紋側壁21(亦即,包含一內螺紋)以連接至在容器之頸部上的一對應的螺紋。側壁21圍繞一縱向軸線A延伸。側壁21關於縱向軸線A徑向對稱。側壁21具有形狀為環形之一第一端,及與第一端相對且形狀亦為環形之一第二端。主體2包含一橫壁22,其橫向於側壁定向且連接至側壁21之第一端。橫壁22形狀為圓形。
蓋件1包含一破壞存跡環3。破壞存跡環3經組配以甚至當蓋件主體2自容器之頸部脫開時,保持錨定至該頸部。破壞存跡環3包括一留持部分31,其經組配以嚙合在容器之頸部上的一鎖定部件;該留持部分31形狀為環形。該破壞存跡環3包括一接合部分32,在該接合部分處,該破壞存跡環3接合至蓋件主體2。接合部分32包括將留持部分31連接至橫壁21之多個橋接件或鉸鏈。該等 橋接件由對應的多個窗相互分開。接合部分32經組配以回應於主體2遠離破壞存跡環3之移動而沿著包圍縱向軸線A之全(圓形)周長撕開(歸因於自容器之頸部上的螺紋擰開主體2上的側壁21之螺紋)。
蓋件1亦包含一連接帶4,其連接至主體2之側壁21且連接至破壞存跡環3之留持部分31。更具體言之,連接帶4具有在第一連接區域210(提供於側壁21上)中連接至主體2之側壁21的第一端41,及在第二連接區域310(提供於留持部分31上)中連接至破壞存跡環3之留持部分31的第二端42。應注意,參考縱向軸線A之方向,接合部分32位於第一連接區域210與第二連接區域310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帶4成形似具有一雙曲率之緞帶;更具體言之,緞帶具有圍繞與縱向軸線A正交之第一曲率軸線C1的一第一曲率,及圍繞與縱向軸線A平行(或重合)之第二曲率軸線C2的一第二曲率。
應注意,在如本實施例之實施例中(亦即,其成形似具有一雙曲率之緞帶之實施例),連接帶4係藉由與蓋件1模製為單一部分來製造。
在一實施例中,緞帶包括一孔洞43(例如,形狀為菱形、正方形、矩形、圓形或橢圓形)。
在一實施例中,蓋件1包括一窄厚度區域5(在接合部分32中,在側壁21中,或在留持部分31中)。在一實施例中,窄厚度區域5設置於第一連接區域210與第二連接區域310之間。較佳地,與窄厚度區域5與第二連接區域310之距離相比,其更靠近第一連接區域210。更具體言之,窄厚度區域5由蓋件1之環形區域之有限角度部分界定;窄厚度區域5具有在徑向方向上之一第一厚度T1;在窄厚度區域5之外部上,蓋件之環形區域包括在徑向方向上的具有第二厚度T2之一標稱厚度。該第二厚度T2大於該第一厚度T1。
窄厚度區域5可包括一開口51(或通孔)(或由其界定)。開口51與接 合部分32之窗不同,且大於該窗。
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帶4包括一第一托架46及一第二托架47,該等托架遠離縱向軸線A連接至主體2之側壁21且自該側壁突出。更具體言之,第一托架46及第二托架47位於沿著縱向軸線之相同(第一)層面處,在不同角度部分上,相互間隔。連接帶4亦包括一第三托架48,其遠離縱向軸線A連接至破壞存跡環3之留持部分31且自該留持部分突出。因此,第三托架48位於沿著縱向軸線A的與第一層面不同之一第二層面處。沿著圍繞縱向軸線A的蓋件1之構型,第一托架46、第二托架47與第三托架48相互角度偏移(且間隔);第三托架48設置於第一托架46與第二托架47之間。
第一托架46、第二托架47及第三托架48可垂直於縱向軸線A或按一角度傾斜於縱向軸線A遠離縱向軸線A突出。更具體言之,第一托架46及第二托架47可按一角度朝向第三托架48傾斜,及/或第三托架48可按一角度朝向第一托架46及第二托架47傾斜。
第一托架46、第二托架47及第三托架48較佳地為平行於縱向軸線A之相同厚度。
在如本實施例之實施例中,連接帶4亦包括一第一條帶44及一第二條帶45。第一條帶44具有連接至第一托架46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第三托架48之一第二端。第二條帶45具有連接至第二托架47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第三托架48之一第二端。應注意,在如本實施例之實施例中(亦即,其包含托架及條帶之實施例),連接帶4係藉由與蓋件1模製為單一部分來製造。
第一條帶44之第一端及第二條帶45之第一端距縱向軸線A等距,亦即,其距縱向軸線A相同的第一距離。第一條帶44之第二端及第二條帶45之第二端距縱向軸線A等距,亦即,其距縱向軸線A相同的第二距離。第二距離大於 第一距離:因此,第一條帶44及第二條帶之第一端一起比其第二端更靠近。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條帶44在一第一方向D1上延伸(或包括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之一部分),且第二條帶45在與第一方向D1不同且入射於第一方向D1上之一第二方向D2上延伸(或包括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之一部分)。更具體言之,該第一方向D1及該第二方向D2朝向破壞存跡環3會聚且朝向蓋件主體2發散。
應注意,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可關於縱向軸線A對稱或不對稱。更具體言之,若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關於縱向軸線A對稱,第一條帶44與第二條帶45為不同長度。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條帶44包括連接至第一托架46之一第一水平部分44A,及連接至第三托架48之一第二水平部分44B。第一條帶44亦包括一傾斜部分44C,其在第一方向D1上在連接至第一水平部分44A之第一端與連接至第二水平部分44B之第二端之間延伸。應注意,第一水平部分44A及第二水平部分44B具有平行於縱向軸線A量測之一厚度,其分別大於第一托架46及第三托架48。
類似地,第二條帶45包括連接至第二托架47之一第一水平部分45A,及連接至第三托架48之一第二水平部分45B。第二條帶45亦包括一傾斜部分45C,其在第二方向D2上在連接至第一水平部分45A之第一端與連接至第二水平部分45B之第二端之間延伸。應注意,第一水平部分45A及第二水平部分45B具有平行於縱向軸線A量測之一厚度,其分別大於第二托架47及第三托架48。
沿著蓋件1之徑向方向,第一條帶44及第二條帶45可相對於第一托架46、第二托架47及第三托架48突起。替代地,第一條帶44及第二條帶45可內接於與第一托架46、第二托架47及第三托架48相同之圓圈中。
較佳地,第一托架46及第二托架47具有圓拐角(與第三托架48相 反),亦即,該圓拐角具有一大曲率半徑。
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連接帶4係藉由在已形成蓋件主體2及破壞存跡環3後包覆模製來製造。在此等實施例中,連接帶4由與主體2及破壞存跡環3不同之材料製成。
在其藉由包覆模製製造之一實施例中,連接帶4呈H之形狀:亦即,其具有相互平行且間隔之一對縱向前部分411,及垂直於縱向部分411且連接於其間之一水平前部分410。沿著平行於縱向軸線A之縱向方向,水平前部分410比縱向前部分411短。
縱向前部分411中之各者,係藉由徑向定向且操作性地插設於在側壁21中及留持部分31中製成之孔洞中的連接帶4之各別扣緊部分412,來固定至主體2之側壁21且固定至破壞存跡環3之留持部分31。更具體言之,扣緊部分412可為燕尾形,亦即,在蓋件1之內部壁處之橫截面大小較大且在其連接至縱向前部分411之橫截面大小較小。
在其藉由包覆模製製造之另一實施例中,連接帶4可包括一板413,及連接至板413、徑向定向且操作性地插設於在側壁21中及在留持部分31中製成之孔洞中的兩個或更多個扣緊部分412。
連接帶4在此等實施例(其中其係藉由包覆模製製造)中可自在蓋件第一次打開前之第一位置移動(不可逆轉地)至在蓋件第一次打開後之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連接帶4按由側壁21及由破壞存跡環3界定之形狀完全內接,而在第二位置,其自彼形狀突出。實際上,當接合部分32經撕開且主體2遠離破壞存跡環移動時,連接帶4經變形且增大其長度。
因此,一般而言,在連接帶4藉由包覆模製製造之情況下,其包括操作性地插設於在破壞存跡環之留持部分31中製成之一徑向孔洞中的至少一第 一扣緊部分412、操作性地插設於在側壁21中製成之一徑向孔洞中的一第二扣緊部分412及連接至第一及第二扣緊部分412的一可變形部分。可變形部分可包括板413且具有H形狀或其他形狀。在蓋件第一次打開前,可變形部分處於第一位置,在該第一位置,其按由側壁21且由破壞存跡環3界定之形狀內接,且在蓋件第一次打開後,其處於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其延伸且自彼形狀突出。
本揭露內容亦提供一種用於形成蓋件1之模具6。
模具6包括一上部單元61及一下部單元62,其可沿著模具6之一軸線朝向及遠離彼此移動,該軸線操作性地(當蓋件1形成於模具6中時)與縱向軸線A重合。更具體言之,上部單元61及下部單元62可在隔開位置(以界定模具6之打開組態)與閉合位置(以界定模具6之閉合組態)之間移動。
下部單元62包括(或界定)一空腔62A。
上部單元61包括一核心611。核心611經組配以在模具6之閉合組態中穿透空腔62A。
更具體言之,核心611包括一內核心611A、一中心核心611B及一外核心611C。外核心611C包圍中心核心611B,中心核心611B又包圍內核心611A。內核心611A、中心核心611B與外核心611C可沿著縱向軸線A相對於彼此移動;更具體言之,在一可能實施例中,內核心611A及外核心611C固定,而中心核心611B可移動。
上部單元61亦包括一提取器612,其包圍核心611且可沿著縱向軸線A相對於核心611移動(亦即,相對於內核心611A、中心核心611B及外核心611C)。中心核心611B包括經組配以在蓋件之側壁上形成內螺紋之多個凹座。
在模具6之打開序列中,首先存在除了外核心611C及內核心611A外之所有組件的向下移動(實務上,等效於外核心611C及內核心611A之向上移 動);在此階段,中心核心611B及空腔62A保持黏著至蓋件1。在此之後,一具體致動器引起空腔62A遠離上部單元61且自蓋件1之向下移動,由此釋放蓋件1之一外部壁;在此階段,中心核心611B保持黏著至蓋件1之內部壁。在此之後,提取器612向下移動,且與蓋件1之上部邊緣接觸,與其一起向下夾帶蓋件1;首先,蓋件1由提取器612向下推動,與其一起夾帶中心核心611B,直至中心核心611B到達一止動肩(例如,由固定之內核心611A界定)。當中心核心611B到達止動肩時,提取器612繼續向下移動,且(若有必要,藉助於在內核心611A與中心核心611B之間注入的壓縮空氣)使蓋件1之側壁彈性變形,直至自中心核心611B之凹座提取內螺紋,且釋放蓋件1之內部壁。
在一實施例中,為了形成連接帶4,模具6包括可沿著橫向方向T(與縱向軸線A正交)朝向及遠離彼此移動之一第一橫向元件63及一第二橫向元件64。更具體言之,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可在一隔開位置與一閉合位置之間移動。沿著縱向方向,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設置於空腔62A與提取器612之間,且可在空腔62A上滑動;又,應注意,在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與提取器612之間界定一空隙或間隙。沿著徑向方向,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位於核心611之外部上。
當打開模具時,在除了外核心611C及內核心611A外之所有組件之向下移動前,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若提供)遠離彼此移動(以自閉合位置傳至隔開位置)。
模具6之內部界定一成形空腔7,以用於形成蓋件1。成形空腔7包括圍繞縱向軸線A延伸之一側中空部71,及橫向於側中空部71定向且連接至側中空部71之一端的一橫中空部72。橫中空部72經組配以形成蓋件1之橫壁22。側中空部71包括一主體區域711、一接合區域712及一破壞存跡區域713。主體區域 711、接合區域712及破壞存跡區域713各圍繞縱向軸線A延伸(且因此形狀為環形)。接合區域712設置於主體區域711與破壞存跡區域713之間。主體區域711具有連接至橫中空部72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接合區域712之一第二端。應注意,接合區域712經組配以創造蓋件1之接合部分32;接合區域712經組配以創造接合部分32中的一預弱化之部分,或替代地,在形成後創造該預弱化之部分(例如,藉由一切割裝置)。
成形空腔7亦包括一旁路中空部73,其具有與主體區域711流體連通之一第一端731,及與破壞存跡區域713流體連通之一第二端732。旁路中空部73與接合區域712不同;更具體言之,旁路中空部73受到角度限制且位於接合區域712之外部上。該旁路中空部73經組配以形成連接帶4。
應注意,在閉合位置中,在具有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之一實施例中,旁路中空部73由此等兩個元件劃定。實際上,第一橫向元件63與第二橫向元件64之間的至少一者在其與第一橫向元件63與第二橫向元件64之間的另一者接觸之閉合位置中,在其面上包括呈連接帶4之形狀的一凹座以劃定旁路中空部73。又,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與上部單元61及下部單元62一起作用以劃定側中空部71及橫中空部72。
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亦可包含一突出部分,其朝向縱向軸線A突出,以在側中空部71中形成一收縮部714。
應注意,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經組配以在其具有緞帶之形狀的實施例中形成連接帶4。
然而,在連接帶4包括第一托架46、第二托架47及第三托架48以及第一條帶44及第二條帶45之實施例中,第一橫向元件63及第二橫向元件64並非必要地用來形成該連接帶。實際上,下部單元62(具體言之,空腔62A)及上部單 元61(具體言之,提取器612)可經形狀匹配以在模具之閉合組態中界定一環形接觸表面,該環形接觸表面包括處於閉合平面P(與縱向軸線A正交)中之一部分S1、傾斜於閉合平面P之第一部分S2'、第二部分S2"、第三部分S2'''及第四部分S2''''及平行於閉合平面P但自閉合平面P偏移之部分S3'、S3"及S3'''。更具體言之,部分S3'及S3'''距閉合平面P相同距離,大於部分S3距閉合平面P之距離。部分S1在未由旁路中空部73覆蓋之區中圍繞縱向軸線A延伸。旁路中空部73另一方面由傾斜於閉合平面P之第一部分S2'、第二部分S2"、第三部分S2'''、第四部分S2''''及平行於閉合平面P之部分S3'、S3"、S3'''劃定。
實際上,上部單元61(具體言之,提取器612)在其由旁路中空部73覆蓋之角度部分中包括自閉合平面P突出(在平行於縱向軸線A之縱向方向上)之一對隆凸。下部單元62(具體言之,空腔62A)在其由旁路中空部73覆蓋之角度部分中包括遠離上部單元61延伸之一對空間。在模具6之閉合組態中,隆凸穿透空間以劃定傾斜於下部單元62與上部單元61之間的環形接觸表面之閉合平面P之第一部分S2'、第二部分S2"、第三部分S2'''、第四部分S2'''',及平行於該閉合平面P之部分S3'、S3"、S3'''。
該等隆凸之一邊緣及該等空間之一邊緣具有界定於其中之凹座。因此,當在模具之閉合組態中隆凸穿透空間且相互接觸以界定接觸表面時,該等凹座劃定旁路中空部73。更具體言之,在此實施例中,旁路中空部73包括:一第一托架中空部736、一第二托架中空部737及一第三托架中空部738。第一托架中空部736及第二托架中空部737與主體區域711連通,且自主體區域711突出。第三托架中空部738與破壞存跡區域713連通且自破壞存跡區域713突出。
第一托架中空部736、第二托架中空部737及第三托架中空部738由在平行於閉合平面P但自閉合平面P偏移之接觸表面部分S3處的隆凸及/或空 間之凹座界定。
更具體言之,以下特徵沿著圍繞縱向軸線A的蓋件之構型位置連續:- 一第一傾斜部分S2',其連接至位於閉合平面P中之部分S1;- 一第一部分S3',其平行於閉合平面P,連接至第一傾斜部分S2'且其中界定第一托架中空部736;- 一第二傾斜部分S2",其連接至第一平行部分S3'且其中界定第一條帶中空部734;- 一第二部分S3",其平行於閉合平面P,連接至第二傾斜部分S2"且其中界定第三托架中空部738;- 一第三傾斜部分S2''',其連接至第二平行部分S3"且其中界定第二條帶中空部735;- 一第三部分S3",其平行於閉合平面P,連接至第二傾斜部分S2'''且其中界定第二托架中空部737;- 一第四傾斜部分S2'''',其連接至第三部分S3'''且至位於閉合平面P中之部分S1。
應注意,沿著圍繞縱向軸線A的蓋件1之構型,平行於閉合平面P的第一部分S3'之長度大於第一托架中空部736之長度。類似地,平行於閉合平面P的第二部分S3"之長度大於第三托架中空部738之長度。平行於閉合平面P的第三部分S3'''之長度大於第二托架中空部737之長度。以此方式,托架可經成形以具有圓邊緣,此有助於填充旁路中空部。
在一可能變體實施例中,核心611(具體言之,中心核心611B)可包括在旁路中空部73前方之一區域中的一凸座6110或突起。凸座6110沿著縱向軸 線A之方向至少自第一托架中空部736延伸至第三托架中空部738;較佳地,凸座6110沿著縱向軸線A自第一托架中空部736向上延伸至閉合平面P。
此外,凸座6110有角度地圍繞縱向軸線A至少自第一托架中空部736延伸至第二托架中空部737。因此,在旁路中空部73前方之側中空部區域71在徑向方向上厚度小於未由旁路中空部73覆蓋之區域;此創造有助於填充旁路中空部73之一收縮部714。
在連接帶4藉由包覆模製製造之至少一個實施例中,藉由與用於模製主體2及破壞存跡環3之上部單元相同的上部單元61及藉由一不同下部單元62來進行包覆模製。
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帶4包括自主體2之側壁21突出的一第一托架46及一第二托架47;自破壞存跡環3突出之一第三托架48;跨第一托架46及第三托架48連接之一第一條帶44;及跨第二托架47及第三托架48連接之一第二條帶45;第三托架48包括側翼49A及49B,其沿著自第三托架48之接合至破壞存跡環的部分開始之圓周方向延伸;第一條帶44及第二條帶45接合至第三托架48之側翼49A及49B。連接帶4較佳地亦包含一第一凸座9A及一第二凸座9B,其分別自第一托架46及第二托架47朝向蓋件1之橫壁22突出。當蓋件1在打開組態中時,第一凸座9A及第二凸座9B與第三托架48之側翼49A及49B鎖定在一起(亦即,在側翼49A及49B與破壞存跡環3之間);此防止蓋件1彈性返回至蓋件之閉合組態。
觀測到,此處將其中蓋件之主體相對於提供於容器之頸部上的螺紋耦合之一組態叫作蓋件之閉合組態;因此,第一操作組態及第二操作組態皆界定一閉合組態。此處將其中蓋件之主體相對於提供於容器之頸部上的螺紋脫開之一組態叫作蓋件之打開組態。
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帶4包含自破壞存跡環3突出之一第一托架46 及一第二托架47、自主體2之側壁21突出之一第三托架48、跨第一托架46及第三托架48連接之一第一條帶44及跨第二托架47及第三托架48連接之一第二條帶45。連接帶4較佳地亦包含:一凸座9,其自第三托架48朝向主體2之側壁22延伸;及一第三條帶(或系帶)90,其互連於第一托架46與第二托架47之間。凸座9經組配以與第三條帶90鎖定在一起(亦即,跨第三條帶90及破壞存跡環3);此防止蓋件1彈性返回至閉合組態。
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帶4包括連接至破壞存跡環3之一第一托架46及一第二托架47,及連接至主體2之側壁21之一第三托架48;該連接帶較佳地亦包含一凸座9,其自第三托架48之面向破壞存跡環的一表面突出;凸座9經組配以在蓋件1之打開組態中與容器之頸部相互作用以防止蓋件1彈性返回至閉合組態。
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接合部分32包括接合托架91及接合條帶92;接合托架91類似於托架46、47、48,且接合條帶92類似於條帶44、45,但大小上更小;接合條帶92意欲在蓋件1打開時撕開。不同於傳統橋接件,此等接合條帶92及接合托架91定位於蓋件1內部之空間之外部上;其因此在接合部分32由在蓋件1之內部上製造的未中斷切口刻劃之彼等情況中有用:實際上,在內部上製造之切口刻劃側壁21,但不切斷定位於側壁21之外部上的接合條帶92。
亦假設(第一個)接合條帶92連接至第一托架46且(最後一個)接合條帶92連接至第二托架47。
在第一托架46及第二托架47連接至主體2之側壁21且第三托架48連接至破壞存跡環3之一實施例中可提供接合托架91及接合條帶92;在此實施例中,可存在一凸座9,其自第三托架48之面向主體2的表面突出且其經組配以當蓋件1在打開組態中時與主體2之側壁21相互作用。
在第一托架46及第二托架47連接至破壞存跡環3且第三托架48連接至主體2之側壁21之一實施例中可提供接合托架91及接合條帶92;在此情況中,可存在一凸座9,其自第三托架48之面向破壞存跡環3的表面突出且經組配以當蓋件1在打開組態中時與容器之頸部相互作用以便阻止蓋件1彈性返回至閉合組態;亦可提供自第一托架46及第二托架47之面向主體2的各別表面突出之額外凸座9C;該等額外凸座9C經組配以當蓋件1在打開組態中時與主體2之側壁21相互作用以便阻止蓋件1彈性返回至閉合組態。
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帶4包括連接至主體2之側壁21之一單一托架48,及連接至托架48及破壞存跡環3之一皮帶。皮帶可包括一孔洞43。在此實施例中,連接帶4亦可包括一第一凸座9A及一第二凸座9B,其連接至托架48(較佳地,在皮帶之相對側上)且經組配以當蓋件1在打開組態中時與容器之頸部相互作用,以便阻止蓋件1彈性返回至閉合組態。
應注意,以上關於托架、條帶及凸座描述之特徵反映在模具之可能組態中;更具體言之,在存在三個托架及兩個條帶之實施例中,模具之下部單元62及上部單元61可經成形以相互匹配以製造第一托架46、第二托架47、第三托架48以及第一條帶44及第二條帶45,及若提供,亦提供一或多個凸座9、9A、9B、9C。在具有自主體2之側壁21突出的一單一托架48及連接至托架48及破壞存跡環3的一皮帶之實施例中,模具可包含經組配以製造連接帶4之一橫向部件63。
1:蓋件
2:主體
3:破壞存跡環
4:連接帶
5:窄厚度區域
21:主體之側壁
22:蓋件之橫壁
31:留持部分
32:接合部分
41:第一端
42:第二端
310:第二連接區域
A:縱向軸線

Claims (26)

  1. 一種用於容器之蓋件(1),包含:一主體(2),其組配來相對於該容器之頸部耦接及脫開,且包括:一側壁(21),其有內螺紋且圍繞一縱向軸線(A)在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之間延伸,以及一橫壁(22),其接合至該側壁(21)之該第一端;一破壞存跡環(3),其組配成即使在該蓋件之該主體(2)自該容器之該頸部脫開時,仍保持錨定至該頸部,且包括:一留持部分(31),其組配來嚙合該容器之該頸部上的一鎖定部件,以及一接合部分(32),該破壞存跡環(3)在該接合部分處接合至該蓋件之該主體(2),該接合部分(32)組配來回應於該主體(2)遠離該破壞存跡環(3)之一移動,而沿著包圍該縱向軸線(A)之一全周邊被撕開,其特徵在於,該蓋件包含一連接帶(4),該連接帶具有連接至該主體(2)之該側壁(21)的一第一端(41)、及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的一第二端(42),使得該蓋件(1)可安置於以下組態中:一第一操作組態,其中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嚙合該容器之該頸部之該鎖定部件,該蓋件之該主體(2)耦接至該容器之該頸部,且該破壞存跡環(3)藉由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接合部分(32)及該連接帶(4)兩者接合至該蓋件之該主體(2),以及一第二操作組態,其中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嚙合該容器之該頸部之該鎖定部件,該蓋件之該主體(2)自該容器之該頸部脫開,且該破壞存跡環(3)藉由該連接帶(4)接合至該蓋件之該主體(2),但與該蓋件之該主體(2)在被撕開之該接合部分(32)處分開, 其中: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該連接帶(4)自該蓋件之該主體(2)之該側壁(21)突起且自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遠離該縱向軸線(A)突起,在該主體(2)之該側壁(21)之一第一連接區域(210)中,該連接帶(4)之該第一端(41)連接至該主體(2)之該側壁(21),且在該留持部分(31)之一第二連接區域(310)中,該連接帶(4)之該第二端(42)連接至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其中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自該第一端(41)至該第二端(42)的該連接帶(4)之長度大於該第一連接區域(210)與該第二連接區域(310)之間的距離;該蓋件(1)包含位於該第一連接區域(210)與該第二連接區域(310)之間的一窄厚度區域(5),其中該窄厚度區域(5)界定於該主體(2)之該側壁(21)中及/或該破壞存跡環(3)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件(1),相對於圍繞該縱向軸線(A)的該蓋件(1)之構型,該窄厚度區域(5)在該連接帶(4)處界限於一有限角度部分內。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接合部分(32)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包括多個橋接件及多個窗,其中該等多個橋接件中之數個橋接件構成該破壞存跡環(3)與該主體(2)之間的一連接,且與該等多個窗中之數個窗交錯,且其中該窄厚度區域(5)包括一開口(51),該開口在長度上大於該等多個窗中之各窗。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連接帶(4)之形狀像是具有一雙曲率之一緞帶,其中該緞帶具有在其中製成之一孔洞(43)。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連接帶(4)包括一第一條帶(44)及一第二條帶(45),其中在該第一操作組態中及在該第二操作組態中,該蓋件之該主體(2)藉由該第一條帶(44)及該第二條帶(45)兩者接合至該破壞存跡環 (3)。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連接帶(4)包括遠離該縱向軸線(A)突出之一第一托架(46)、一第二托架(47)及一第三托架(48),其中該第一托架(46)及該第二托架(47)自該主體(2)之該側壁(21)突出且該第三托架(48)自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突出,或反之,該第一托架(46)及該第二托架(47)自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突出且該第三托架(48)自該主體(2)之該側壁(21)突出,且其中沿著圍繞該縱向軸線(A)的該蓋件(1)之一構型,該第一托架(46)、該第二托架(47)與該第三托架(48)相互有角度偏移,且該第三托架(48)設置於該第一托架(46)與該第二托架(47)之間,其中該第一條帶(44)具有連接至該第一托架(46)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第三托架(48)之一第二端,且其中該第二條帶(45)具有連接至該第二托架(47)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第三托架(48)之一第二端。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連接帶(4)包含自該第一托架(46)、該第二托架(47)或該第三托架(48)之間的一者且平行於該縱向軸線(A)延伸之至少一個凸座(9),其中該凸座(9)與該主體(2)及該破壞存跡環(3)相間隔。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至少一個凸座(9)自該第一托架(46)、該第二托架(47)及該第三托架(48)之間的一者之自該破壞存跡環(3)突出且面向該主體(2)之該橫壁(22)的一表面延伸,且組配來在該蓋件(1)處於打開組態時與該主體(2)之該側壁(21)相互作用。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至少一個凸座(9)自該第一托架(46)、該第二托架(47)或該第三托架(48)之間的一者之自該主體(2)之該側壁(21)突出且面向該破壞存跡環(3)的一表面延伸,且組配來在該蓋件(1)處於打開 組態時與該連接帶(4)之一部分鎖定在一起。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凸座(9)自該第一托架(46)、該第二托架(47)及該第三托架(48)之間的一者之自該側壁(21)突出且面向該破壞存跡環(3)的一表面延伸,且組配來在該蓋件(1)處於一打開組態時與該容器之該頸部相互作用。
  11. 如請求項6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第三托架(48)包括:一中心部分,其接合至該破壞存跡環(3)或至該主體(2)之該側壁(21),一第一翼(49A)及一第二翼(49B),其自該中心部分遠離彼此延伸而遠至個別端部,其中該第一條帶(44)之該第二端及該第二條帶(45)之該第二端分別連接至該第一翼(49A)及該第二翼(49B)之該等端部。
  12. 如請求項6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第一托架(46)及該第二托架(47)自該主體(2)之該側壁(21)遠離該縱向軸線(A)突出,且該第三托架(48)自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遠離該縱向軸線(A)突出。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第一條帶(44)包括在一第一方向(D1)上延伸之一部分,且該第二條帶(45)包括在與該第一方向(D1)不同之一第二方向(D2)上延伸之一部分,其中該第一方向(D1)與該第二方向(D2)朝向該破壞存跡環(3)會聚且朝向該蓋件之該主體(2)發散。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第一托架(46)、該第二托架(47)及該第三托架(48)遠離該縱向軸線(A)向外延伸且與該縱向軸線(A)按一角度呈斜向傾斜,其中該第一托架(46)及該第二托架(47)朝向該第三托架(48)與該縱向軸線(A)呈傾斜,且該第三托架(48)朝向該第一托架(46)及該第二托架(47)與該縱向軸線(A)呈傾斜。
  15. 如請求項6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第一托架(46)及該第二托架(47)自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突出,且該第三托架(48)自該主體(2)之該側壁(21)突出。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連接帶(4)包含:一第三條帶(90),其具有連接至該第一托架(46)之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第二托架(47)之一第二端;一凸座(9),其自該第三托架(48)、平行於該縱向軸線(A)且朝向該主體(2)之該橫壁(22)延伸,其中該凸座(9)組配成在該蓋件(1)處於一打開組態時與該第三條帶(90)鎖定在一起。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件(1),包含:多個接合托架(91),其自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留持部分(31)遠離該縱向軸線(A)突出;多個額外接合托架(91),其自該主體之該側壁(21)遠離該縱向軸線(A)突出;多個接合條帶(92),各具有連接至該等多個接合托架中之一接合托架(91)的一第一端及連接至該等多個額外接合托架中之一額外接合托架(91)之一第二端,其中該等接合條帶(92)組配來回應於該主體(2)遠離該破壞存跡環(3)之一移動而被撕開及界定出該破壞存跡環(3)之該接合部分(32)。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主體(2)及該破壞存跡環(3)包括一第一材料,且該連接帶(4)包括與該第一材料不同之一第二材料。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蓋件(1),其中該側壁(21)包括在一開始端與一結束端之間延伸的一內螺紋,其中該開始端比該結束端更靠近該破壞存跡環(3),且其中沿著圍繞該縱向軸線(A)的該蓋件(1)之一構型,該連接帶(4)具有相對於該內螺紋之該開始端的一預定角度位置。
  20. 一種用來製造用於容器之蓋件(1)之模具(6),其可在一打開組態與一閉合組態之間移動,該模具於該閉合組態中界定出一成形空腔(7),且包括:一側中空部(71),其包括:一主體區域(711),其有內螺紋且圍繞一縱向軸線(A)在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之間延伸,一接合區域(712),其圍繞該縱向軸線(A)延伸且連接至該主體區域(711)之該第二端,一破壞存跡區域(713),其圍繞該縱向軸線(A)延伸且連接至該接合區域(712),使得該接合區域(712)設置於該主體區域(711)與該破壞存跡區域(713)之間且界定出在該主體區域(711)與該破壞存跡區域(713)之間的一第一通道;一橫中空部(72),其連接至該側中空部(71)之該主體區域(711)之該第一端,其特徵在於,該成形空腔(7)亦包括一旁路中空部(73),該旁路中空部具有與該側中空部(71)之該主體區域(711)連通的一第一端(731)、及與該側中空部(71)之該破壞存跡區域(713)連通的一第二端(732),使得該旁路中空部(73)界定出與該第一通道不同的在該主體區域(711)與該破壞存跡區域(713)之間的一第二通道。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模具(6),其中該旁路中空部位於該接合區域(712)之周邊之外部而包圍該縱向軸線(A),且具有圍繞該縱向軸線(A)之相較於該周邊之一較小的角度延伸。
  22. 如請求項20或21所述之模具(6),其中該側中空部(71)界定出一收縮部(714),該收縮部位於該旁路中空部(73)之該第一端(731)與該旁路中空 部(73)之該第二端(732)之間。
  23.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模具(6),其中該模具包含一上部單元(61)及一下部單元(62),該上部單元與該下部單元可相對於彼此沿著該縱向軸線(A)在一隔開位置及一閉合位置之間移動,該上部單元與該下部單元在該隔開位置中界定出該模具(6)之該打開組態且在該閉合位置中界定出該模具(6)之該閉合組態,其中該下部單元(62)與該上部單元(61)形狀匹配來在該模具(6)之該閉合組態中界定一環形接觸表面,該環形接觸表面包括位於與該縱向軸線(A)正交之一閉合平面(P)中的一部分及傾斜於該閉合平面(P)的數個部分。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模具(6),其中該下部單元(62)界定出遠離該上部單元(61)延伸之一或多個空間,且該上部單元(61)包括一或多個隆凸,該一或多個隆凸自該閉合平面(P)突出且組配成在該模具(6)之該閉合組態中穿透該下部單元(62)之該一或多個空間,且其中該旁路中空部(73)包括:一第一托架中空部(736)及一第二托架中空部(737),其與該主體區域(711)連通且自該主體區域(711)突出;一第三托架中空部(738),其與該破壞存跡區域(713)連通且自該破壞存跡區域(713)突出;其中在圍繞該縱向軸線(A)的該成形空腔(7)之一構型中,該第一托架中空部(736)、該第二托架中空部(737)與該第三托架中空部(738)相互有角度偏移,且該第三托架中空部(738)設置於該第一托架中空部(736)與該第二托架中空部(737)之間,一第一條帶中空部(734),其在與該第一托架中空部(736)連通之一第一端及與該第三托架中空部(738)連通之一第二端之間延伸;一第二條帶中空部(735),其在與該第二托架中空部(737)連通之一第一端及 與該第三托架中空部(738)連通之一第二端之間延伸,其中在該閉合位置中,該上部單元(61)之該一或多個隆凸及該下部單元(62)之該一或多個空間劃定出該第一托架中空部(736)、該第二托架中空部(737)、該第三托架中空部(738)、該第一條帶中空部(734)及該第二條帶中空部(735)。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模具(6),其中該上部單元(61)包括:一核心(611),其組配來與該下部單元(62)之凹座相互作用,以劃定出在該模具(6)之該閉合組態中的該側中空部(71)及該橫中空部(72);以及一提取器(612),其包圍該核心(611)且可相對於該核心(611)沿著該縱向軸線(A)移動,其中該一或多個隆凸界定於該提取器(612)中,使得該提取器(612)與該下部單元(62)形狀匹配來界定出該環形接觸表面。
  26. 如請求項20之模具(6),包含:一上部單元(61)及一下部單元(62),其中該上部單元(61)與該下部單元(62)可相對於彼此沿著該縱向軸線(A)在一隔開位置與一閉合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該模具(6)之該打開組態中,該上部單元(61)與該下部單元(62)處於該隔開位置,且在該模具(6)之該閉合組態中,該上部單元(61)與該下部單元(62)處於該閉合位置且劃定出該側中空部(71)及該橫中空部(72);一第一橫向元件(63)及一第二橫向元件(64),該第一橫向元件與該第二橫向元件可相對於彼此沿著垂直於該縱向軸線(A)之一橫向方向(T)在一工作位置及一靜止位置之間移動,該第一橫向元件與該第二橫向元件在該工作位置中相互接觸且在該靜止位置中間隔開,其中,在該模具(6)之該打開組態中,該第一橫向元件(63)及該第二橫向元件(64)處於該靜止位置,且在該模具(6)之該閉合組態中,該第一橫向元件(63)及該第二橫向元件(64)處於該工作位置且劃定出該旁路 中空部(73)。
TW109135377A 2019-10-14 2020-10-13 用於容器之蓋件 TWI8469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102019000018737A IT201900018737A1 (it) 2019-10-14 2019-10-14 Tappo per un contenitore
IT102019000018737 2019-10-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395A TW202120395A (zh) 2021-06-01
TWI846968B true TWI846968B (zh) 2024-07-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26122A1 (de) 1995-02-21 1996-08-29 Crown Cork Ag Verschlusskappe mit fangband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26122A1 (de) 1995-02-21 1996-08-29 Crown Cork Ag Verschlusskappe mit fangban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7422B2 (en) Cap for a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ap
US20220411139A1 (en) Cap for a container
US20080110933A1 (en) Tamper-indicating dispensing closure
US6938787B2 (en) Synthetic-resin screw cap
JP2000514019A (ja) 再閉塞可能な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631485B (zh) 用于封闭容器的盖子以及盖子和颈部的组合
CN114007952B (zh) 用于封闭容器的盖子以及用于制造盖子的方法
CN113924257B (zh) 用于容器的封闭盖及其制造方法
US20050067366A1 (en) Plastic closure which can be produced in a closed manner, injection mould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A2828903C (en) Closure with folded-up tamper evident band
TWI846968B (zh) 用於容器之蓋件
JP4967017B2 (ja) 開口装置、その開口装置に使用するねじ式キャップ、およびその開口装置の形成方法
RU2792712C1 (ru) Крышка для емкости
JP4227813B2 (ja) Te性を有するプレスオンツイストオフキャップ及び該キャップと容器との閉栓構造
CN114174186A (zh) 用于封闭容器的盖
EP4059865B1 (en) Cap for a container
CN116829470A (zh) 封闭装置和用于模制封闭装置的模具部件
JP2010143081A (ja) キャップ成形用金型、その金型で成形されたプラスチック樹脂製キャップ及びそのキャップを装着した容器
NZ614295B2 (en) Closure with folded-up tamper evident band
JP2003095299A (ja) タンパーエビデントリング付キャップとその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