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9526B - 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9526B
TWI819526B TW111109710A TW111109710A TWI819526B TW I819526 B TWI819526 B TW I819526B TW 111109710 A TW111109710 A TW 111109710A TW 111109710 A TW111109710 A TW 111109710A TW I819526 B TWI819526 B TW I8195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ve
reflective element
structural member
optical
element hol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9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4312A (zh
Inventor
張明順
范丞緯
周明達
蔡諄樺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4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4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9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952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0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反射組件,包含一反射元件、一反射元件保持件及一結構件。反射元件包含一反射面,其中一光線入射反射面並藉由反射面轉折。反射元件保持件包含一安裝表面,其中安裝表面與反射元件對應設置。結構件為金屬材質且呈三維結構,結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於反射元件保持件中,且結構件包含一第一支撐壁、一第二支撐壁及至少一延伸壁。第一支撐壁與第二支撐壁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與第二支撐壁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且延伸折線為非封閉線。藉此,可提升結構剛性與組裝可靠度。

Description

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光學反射組件與光學透鏡模組,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光學反射組件與光學透鏡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光學透鏡模組與其光學反射組件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光學反射組件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
具體而言,採用轉折光路的光學透鏡模組逐漸增加,而轉折光路需要使用反射元件保持件以設置反射元件,且反射元件保持件的二通光孔需透過轉折設置或偏心設置,然而上述的設置方式會使反射元件保持件的結構強度降低,容易在受到應力時發生變形。因此,發展一種可以保護反射元件並提升組裝可靠度的光學反射組件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藉由將金屬材質的結構件埋入射出於反射元件保持件中,結構件通過第一支撐壁與第二支撐壁以提升結構剛性,並配合反射元件保持件的外型輪廓搭配延伸壁作為輔助支撐,不僅可以保護反射元件,維持尺寸精度,還可以提升組裝可靠度。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光學反射組件,包含一反射元件、一反射元件保持件及一結構件。反射元件包含一反射面,且一光線入射反射面並藉由反射面轉折。反射元件保持件包含一安裝表面,其中安裝表面與反射元件對應設置。結構件為金屬材質且呈三維結構,結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於反射元件保持件中,且結構件包含一第一支撐壁、一第二支撐壁及至少一延伸壁。第一支撐壁與第二支撐壁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與第二支撐壁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且延伸折線為非封閉線。第一支撐壁與第二支撐壁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S;沿一方向觀察時,反射元件與結構件的投影重疊,且方向上反射元件與結構件二者之間的最小間隔距離為D R,其滿足下列條件:90度 ≤ θ S≤ 164度;以及0.05 mm < D R< 1.8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結構件與反射元件保持件可為一體成型。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反射元件保持件可包含二通光孔,光線通過通光孔,且通光孔的幾何中心軸彼此不重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延伸壁與第二支撐壁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E,其可滿足以下條件:90度 ≤ θ E≤ 152度。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延伸折線的長度可小於第一折線的長度。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延伸折線可為直線。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延伸壁的數量可為至少二。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反射元件可更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二連接面,入光面與出光面分別使光線入射及出射反射元件,連接面連接入光面、出光面及反射面,延伸壁分別包含一平面,且各平面與各連接面對應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延伸壁可對稱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結構件可包含複數通孔,且通孔貫穿第一支撐壁、第二支撐壁及延伸壁中至少一者。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反射元件保持件可更包含一注料口。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結構件可更包含一外露部分,外露部分外露於反射元件保持件,且注料口與外露部分相鄰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結構件埋入反射元件保持件的體積比例可佔結構件的整體體積的90%以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結構件可不突出於反射元件保持件的表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反射元件可為玻璃材質。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光學透鏡模組,包含前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與一透鏡組,其中反射元件保持件更包含一透鏡保持部,且透鏡組包含複數透鏡。一光軸通過透鏡,且透鏡保持部用以組裝固定透鏡組。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光學透鏡模組,其中透鏡可包含至少一玻璃透鏡。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的光學反射組件。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光學反射組件,包含一反射元件、一反射元件保持件及一結構件。反射元件包含一反射面,其中一光線入射反射面並藉由反射面轉折。反射元件保持件包含一安裝表面,其中安裝表面與反射元件對應設置。結構件為金屬材質且呈三維結構,結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於反射元件保持件中,且結構件包含一第一支撐壁、一第二支撐壁及至少一延伸壁。第一支撐壁與第二支撐壁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與第二支撐壁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且延伸折線為非封閉線。第一支撐壁與第二支撐壁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S;沿一方向觀察時,反射元件與結構件的投影重疊,且方向上反射元件與結構件二者之間的最小間隔距離為D R,其滿足下列條件:90度 ≤ θ S≤ 164度;以及0.05 mm < D R< 1.8 mm。
透過埋入結構件可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的剛性,使反射元件保持件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可維持結構,並保持尺寸精度,或者在組裝時可增加承靠力道,提升組裝可靠度。
透過第一折線與延伸折線可使結構件呈三維結構,藉以承受不同方向應力,提升整體結構的剛性。
透過結構件還可以抑制反射元件保持件在溫度變化時的體積變化,減少反射元件保持件與反射元件之間的相對位移,其中溫度變化可能來自環境溫度或發光源產生的熱源。
當滿足0.05 mm < D R< 1.8 mm時,可提供反射元件較佳的保護,以避免反射元件保持件在受到應力時變形,並可避免導致反射元件的組裝精度降低或擠壓反射元件。
第一支撐壁與第二支撐壁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取決於反射元件保持件的結構。因此,當滿足90度 ≤ θ S≤ 164度時,藉以配合反射元件保持件的結構,並可承受不同方向的外力衝擊。
具體來說,非封閉線為二端開放的一線段,第一折線與延伸折線並非在結構件上的裝飾線,而是沖壓金屬板時形成於彎折處的折痕。再者,第一折線與延伸折線可為一圓角,且圓角的曲率半徑與彎折的角度相關。
進一步來說,反射元件可為脆性材質,其中脆性材質可為玻璃、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但並不以此為限。由於反射元件對於安裝表面的平面度要求較高,因此需要結構件維持平面度。
金屬材質的結構件具有較高的楊氏模數,因此受到應力時的形變較小。金屬表面可經過表面處理,如粗糙化處理或黑化處理,其中粗糙化處理可提升塑膠材質與金屬材質的結合強度,黑化處理則可降低光線反射率。詳細來說,結構件可為將厚度0.15 mm的金屬板通過沖壓製程製作,且金屬板材料可為不鏽鋼、鋁、鋁合金等,並不以此為限。
結構件與反射元件保持件可為一體成型。具體而言,結構件與反射元件保持件可通過埋入射出一體成型。
反射元件保持件可包含二通光孔,其中光線通過通光孔,且通光孔的幾何中心軸彼此不重疊。具體來說,反射元件保持件的通光孔可為偏心設置或轉折設置,然而上述的設置容易使結構強度降低。必須說明的是,反射元件保持件的外型複雜,量產製造可使用塑膠射出成型製程,然而複雜外型容易使結構強度降低以及容易產生翹曲。藉此,透過埋入射出結構件可提升結構剛性,避免反射元件保持件變形。
延伸折線的長度可小於第一折線的長度。具體而言,延伸壁具有輔助支撐與保護反射元件的用途,自第一支撐壁或第二支撐壁的邊緣局部彎折延伸,較短的延伸折線可以使延伸壁配合反射元件保持件的複雜外型。具體來說,第一折線可為直線或者曲線。
延伸折線可為直線。藉此,可提高量產製造性。
延伸壁的數量可為至少二,且反射元件可更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二連接面。入光面與出光面分別使光線入射及出射反射元件,連接面連接入光面、出光面及反射面,延伸壁分別包含一平面,且各平面與各連接面對應設置。藉此,可透過延伸壁加強對反射元件的保護。
延伸壁可對稱設置。藉此,可使結構件更為穩固。
結構件可包含複數通孔,且通孔貫穿第一支撐壁、第二支撐壁及延伸壁中至少一者。藉此,可改善射出成型的品質,以及增加塑膠與金屬間的結合強度,同時可以使結構件輕量化。
反射元件保持件可更包含一注料口,且結構件可更包含一外露部分,其中外露部分外露於反射元件保持件,且注料口與外露部分相鄰設置。藉此,透過上述的設置方式可改善射出成型品質,且有利於量產製造。
結構件埋入反射元件保持件的體積比例可佔結構件的整體體積的90%以上。藉此,可進一步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的結構剛性。
結構件可不突出於反射元件保持件的表面。藉此,可避免結構件與其他組件干涉。
反射元件可為玻璃材質。必須說明的是,玻璃材質為脆性材料,容易在受外力衝擊時碎裂,因此需結構件保護。再者,反射元件亦可為塑膠材質,並在表面鍍有反射層,並不以此為限。
延伸壁與第二支撐壁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E,其可滿足以下條件:90度 ≤ θ E≤ 152度。因此,當滿足90度 ≤ θ E≤ 152度時,可配合反射元件保持件的外型做局部延伸,使結構件提升抗衝擊能力。
上述本揭示內容的光學反射組件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光學透鏡模組,包含前述的光學反射組件與一透鏡組。透鏡組包含複數透鏡,且一光軸通過透鏡,其中透鏡可包含至少一玻璃透鏡。反射元件保持件更包含一透鏡保持部,且透鏡保持部用以組裝固定透鏡組。具體來說,透鏡保持部可直接組裝透鏡組或通過一鏡筒間接組裝透鏡組,且玻璃透鏡可承受高溫高濕的環境。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光學反射組件。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至第1D圖,其中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100的立體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100的部分分解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100的側視剖面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100的俯視透視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光學透鏡模組100包含一光學反射組件(圖未標示)、第一透鏡組111及第二透鏡組112,且具有一第一光軸X1及一第二光軸X2。
請參照第1E圖與第1F圖,其中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的立體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沿剖線1F-1F的局部剖面圖。由第1A圖至第1F圖可知,光學反射組件包含一反射元件120、一反射元件保持件130及一結構件140,其中反射元件保持件130與反射元件120對應設置,結構件14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於反射元件保持件130中,且結構件140與反射元件保持件130可通過埋入射出一體成型。透過埋入結構件140可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130的剛性,使反射元件保持件130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可維持結構,並保持尺寸精度,或者在組裝時可增加承靠力道,提升組裝可靠度。再者,透過結構件140還可以抑制反射元件保持件130在溫度變化時的體積變化,減少反射元件保持件130與反射元件120之間的相對位移,其中溫度變化可能來自環境溫度或發光源產生的熱源。
由第1C圖可知,一光線(圖未繪示)沿第一光軸X1的方向進入第一透鏡組111,而反射元件120用以反射光線沿第二光軸X2進入第二透鏡組112。具體而言,第一透鏡組111與第二透鏡組112分別包含複數透鏡(圖未標示),其中第一光軸X1通過第一透鏡組111的透鏡,而第二光軸X2通過第二透鏡組112的透鏡。再者,透鏡包含至少一玻璃透鏡,而玻璃透鏡可承受高溫高濕的環境。
由第1B圖與第1C圖可知,反射元件120包含一反射面121、一入光面122、一出光面123及二連接面124,其中光線入射反射面121並藉由反射面121轉折,入光面122與出光面123分別使光線入射及出射反射元件120,連接面124連接入光面122、出光面123及反射面121。詳細來說,反射元件120可為脆性材質,或者反射元件120可為塑膠材質並於表面鍍有反射層,其中脆性材質可為玻璃、PS、PC、PMMA等,但並不以此為限。因脆性材料如玻璃易受外力衝擊時碎裂,故反射元件120需結構件140的保護。第一實施例中,反射元件120的反射面121的數量為一。
由第1A圖至第1C圖可知,反射元件保持件130包含一透鏡保持部131與一安裝表面132,其中透鏡保持部131用以組裝固定第一透鏡組111與第二透鏡組112,且安裝表面132與反射元件120對應設置。必須說明的是,由於反射元件120對於安裝表面132的平面度要求較高,因此需要結構件140維持平面度。第一實施例中,透鏡保持部131直接組裝第二透鏡組112,並透過一鏡筒(圖未標示)間接組裝第一透鏡組111。
由第1C圖與第1D圖可知,結構件140埋入反射元件保持件130的體積比例佔結構件140的整體體積的90%以上,且結構件140不突出於反射元件保持件130的表面。藉此,可進一步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130的結構剛性,且可避免結構件140與其他組件干涉。
由第1B圖與第1C圖可知,反射元件保持件130包含二通光孔133,光線通過通光孔133,且通光孔133的幾何中心軸彼此不重疊,其中反射元件保持件130的通光孔133可為偏心設置或轉折設置,然而上述的設置容易使結構強度降低。必須說明的是,反射元件保持件130的外型複雜,量產製造可使用塑膠射出成型製程,然而複雜外型容易使結構強度降低以及容易產生翹曲。藉此,透過埋入射出結構件140可提升結構剛性,避免反射元件保持件130變形。
請參照第1G圖與第1H圖,其中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結構件140的立體圖,第1H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結構件140的透視圖。由第1G圖與第1H圖可知,結構件140為金屬材質並呈三維結構,且包含一第一支撐壁141、一第二支撐壁142及至少一延伸壁143,其中第一支撐壁141與第二支撐壁1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144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143與第二支撐壁1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145,且延伸折線145為非封閉線。透過第一折線144與延伸折線145可使結構件140呈三維結構,藉以承受不同方向應力,提升整體結構的剛性。第一實施例中,延伸壁143的數量為二。必須說明的是,第1A圖、第1B圖及第1E圖至第1H圖中二點鏈線用以表示曲面交界的邊切線。
金屬材質的結構件140具有較高的楊氏模數,因此受到應力時的形變較小,其中金屬表面可經過表面處理,如粗糙化處理或黑化處理,而粗糙化處理可提升塑膠材質與金屬材質的結合強度,黑化處理則可降低光線反射率。詳細來說,結構件140可為將厚度0.15 mm的金屬板通過沖壓製程製作,且金屬板材料可為不鏽鋼、鋁、鋁合金等,並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非封閉線為二端開放的一線段,且第一折線144與延伸折線145並非在結構件140上的裝飾線,而是沖壓金屬板時形成於彎折處的折痕。再者,第一折線144與延伸折線145可為一圓角,且圓角的曲率半徑與彎折的角度相關。
由第1G圖可知,延伸折線145的長度可小於第一折線144的長度,其中第一折線144可為直線或者曲線,而延伸折線145可為直線。詳細而言,延伸壁143具有輔助支撐與保護反射元件120的用途,自第一支撐壁141或第二支撐壁142的邊緣局部彎折延伸,較短的延伸折線145可以使延伸壁143配合反射元件保持件130的複雜外型。再者,透過直線的延伸折線145可提高量產製造性。
由第1F圖可知,延伸壁143分別包含一平面(圖未標示),且各平面與各連接面124對應設置,其中延伸壁143對稱設置。藉此,可透過延伸壁143加強對反射元件120的保護,且可使結構件140更為穩固。
由第1C圖與第1D圖可知,沿一方向D1觀察時,反射元件120與結構件140的投影重疊,且由第1C圖可知反射元件120與結構件140的延伸壁143投影重疊。
由第1D圖與第1H圖可知,第一支撐壁141與第二支撐壁142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S;方向D1上反射元件120與結構件140二者之間的最小間隔距離為D R;延伸壁143與第二支撐壁142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E,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一條件。
表一、第一實施例
θ S(度) 90 θ E(度) 102
D R(mm) 0.76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結構件240的立體圖。由第2圖可知,結構件240為金屬材質並呈三維結構,且包含一第一支撐壁241、一第二支撐壁242及至少一延伸壁243,其中第一支撐壁241與第二支撐壁2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244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243與第二支撐壁2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245,且延伸折線245為非封閉線。透過第一折線244與延伸折線245可使結構件240呈三維結構,藉以承受不同方向應力,提升整體結構的剛性。第二實施例中,延伸壁243的數量為二。
進一步來說,結構件240包含複數通孔246,且通孔246貫穿第一支撐壁241,其中通孔246的形狀並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改善射出成型的品質,以及增加塑膠與金屬間的結合強度,同時可以使結構件240輕量化。
必須說明的是,第二實施例的結構件240可應用於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模組100,但並不以此為限。
另外,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至第3C圖,其中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300的立體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300的分解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300的側視剖面圖。由第3A圖至第3C圖可知,光學透鏡模組300包含一光學反射組件(圖未標示)與透鏡組310。
請參照第3D圖至第3F圖,其中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的立體圖,第3E圖繪示依照第3D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沿剖線3E-3E的局部剖面圖,第3F圖繪示依照第3D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沿剖線3E-3E的另一局部剖面圖。由第3A圖至第3F圖可知,光學反射組件包含反射元件320a、320b、反射元件保持件330a、330b及一結構件340,其中反射元件保持件330a與反射元件320a對應設置,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與反射元件320b對應設置,結構件34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於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中,且結構件340與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可通過埋入射出一體成型。透過埋入結構件340可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的剛性,使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可維持結構,並保持尺寸精度,或者在組裝時可增加承靠力道,提升組裝可靠度。再者,透過結構件340還可以抑制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在溫度變化時的體積變化,減少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與反射元件320b之間的相對位移,其中溫度變化可能來自環境溫度或發光源產生的熱源。
透鏡組310包含複數透鏡(圖未標示),其中一光軸(圖未標示)通過透鏡組310的透鏡,且透鏡組310設置於反射元件320a、320b之間。再者,透鏡包含至少一玻璃透鏡,而玻璃透鏡可承受高溫高濕的環境。
由第3B圖可知,反射元件320a、320b分別包含一反射面321、一入光面322、一出光面323及二連接面324(以反射元件320b的標示為例),其中光線入射反射面321並藉由反射面321轉折,入光面322與出光面323分別使光線入射及出射反射元件320a、320b,連接面324連接入光面322、出光面323及反射面321。詳細來說,反射元件320a、320b可為脆性材質,或者反射元件320a、320b可為塑膠材質並於表面鍍有反射層,其中脆性材質可為玻璃、PS、PC、PMMA等,但並不以此為限。因脆性材料如玻璃易受外力衝擊時碎裂,故反射元件320a、320b需結構件340的保護。第三實施例中,反射元件320a、320b的反射面321的數量分別為一。
由第3C圖可知,反射元件保持件330a、330b包含一透鏡保持部(圖未標示),且反射元件保持件330a、330b分別包含一安裝表面332a、332b,其中透鏡保持部用以組裝固定透鏡組310,而安裝表面332a與反射元件320a對應設置,且安裝表面332b與反射元件320b對應設置。必須說明的是,由於反射元件320a、320b對於安裝表面332a、332b的平面度要求較高,因此需要結構件340維持平面度。
具體而言,反射元件保持件330a、330b分別包含二通光孔333(以反射元件保持件330a的標示為例),一光線(圖未繪示)通過通光孔333,且通光孔333的幾何中心軸彼此不重疊。
由第3C圖可知,結構件340埋入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的體積比例佔結構件340的整體體積的90%以上,且結構件340不突出於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的表面。藉此,可進一步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的結構剛性,且可避免結構件340與其他組件干涉。
請參照第3G圖至第3I圖,其中第3G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結構件340的立體圖,第3H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結構件340的側視圖,第3I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結構件340的前視圖。由第3G圖至第3I圖可知,結構件340為金屬材質並呈三維結構,且包含一第一支撐壁341、一第二支撐壁342及至少一延伸壁343,其中第一支撐壁341與第二支撐壁3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344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343與第二支撐壁3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345,且延伸折線345為非封閉線。透過第一折線344與延伸折線345可使結構件340呈三維結構,藉以承受不同方向應力,提升整體結構的剛性。第三實施例中,延伸壁343的數量為三。
金屬材質的結構件340具有較高的楊氏模數,因此受到應力時的形變較小,其中金屬表面可經過表面處理,如粗糙化處理或黑化處理,而粗糙化處理可提升塑膠材質與金屬材質的結合強度,黑化處理則可降低光線反射率。詳細來說,結構件340可為將厚度0.15 mm的金屬板通過沖壓製程製作,且金屬板材料可為不鏽鋼、鋁、鋁合金等,並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非封閉線為二端開放的一線段,且第一折線344與延伸折線345並非在結構件340上的裝飾線,而是沖壓金屬板時形成於彎折處的折痕。再者,第一折線344與延伸折線345可為一圓角,且圓角的曲率半徑與彎折的角度相關。
由第3G圖可知,延伸折線345的長度可小於第一折線344的長度,其中第一折線344可為直線或者曲線,而延伸折線345可為直線。詳細而言,延伸壁343具有輔助支撐與保護反射元件320b的用途,自第一支撐壁341或第二支撐壁342的邊緣局部彎折延伸,較短的延伸折線345可以使延伸壁343配合反射元件保持件330b的複雜外型。再者,透過直線的延伸折線345可提高量產製造性。
由第3C圖、第3H圖及第3I圖可知,第一支撐壁341與第二支撐壁342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S;沿一方向D1觀察時,反射元件320b與結構件340的投影重疊,且方向D1上反射元件320b與結構件340二者之間的最小間隔距離為D R;延伸壁343與第二支撐壁342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E,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二條件。
表二、第三實施例
θ S(度) 135 θ E(度) 113
D R(mm) 0.21    
另外,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結構件440的立體圖。由第4圖可知,結構件440為金屬材質並呈三維結構,且包含一第一支撐壁441、一第二支撐壁442及至少一延伸壁443,其中第一支撐壁441與第二支撐壁4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444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443與第二支撐壁4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445,且延伸折線445為非封閉線。透過第一折線444與延伸折線445可使結構件440呈三維結構,藉以承受不同方向應力,提升整體結構的剛性。第四實施例中,延伸壁443的數量為三。
進一步來說,結構件440包含複數通孔446,且通孔446貫穿第二支撐壁442與延伸壁443,其中通孔446的形狀並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改善射出成型的品質,以及增加塑膠與金屬間的結合強度,同時可以使結構件440輕量化。
必須說明的是,第四實施例的結構件440可應用於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模組300,但並不以此為限。
另外,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第三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5A圖至第5C圖,其中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500的立體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500的分解圖,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500的側視剖面圖。由第5A圖至第5C圖可知,光學透鏡模組500包含一光學反射組件(圖未標示)與透鏡組510。
請參照第5D圖與第5E圖,其中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的立體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D圖第五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沿剖線5E-5E的局部剖面圖。由第5A圖至第5E圖可知,光學反射組件包含一反射元件520、一反射元件保持件530、及一結構件540,其中反射元件保持件530與反射元件520對應設置,結構件54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於反射元件保持件530中,且結構件540與反射元件保持件530可通過埋入射出一體成型。透過埋入結構件540可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530的剛性,使反射元件保持件530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可維持結構,並保持尺寸精度,或者在組裝時可增加承靠力道,提升組裝可靠度。再者,透過結構件540還可以抑制反射元件保持件530在溫度變化時的體積變化,減少反射元件保持件530與反射元件520之間的相對位移,其中溫度變化可能來自環境溫度或發光源產生的熱源。
透鏡組510包含複數透鏡(圖未標示),其中一光軸(圖未標示)通過透鏡組510的透鏡。再者,透鏡包含至少一玻璃透鏡,而玻璃透鏡可承受高溫高濕的環境。
由第5B圖可知,反射元件520包含反射面521、一入光面522、一出光面523及二連接面524,其中光線入射反射面521並藉由反射面521轉折,入光面522與出光面523分別使光線入射及出射反射元件520,連接面524連接入光面522、出光面523及反射面521。詳細來說,反射元件520可為脆性材質,或者反射元件520可為塑膠材質並於表面鍍有反射層,其中脆性材質可為玻璃、PS、PC、PMMA等,但並不以此為限。因脆性材料如玻璃易受外力衝擊時碎裂,故反射元件520需結構件540的保護。第五實施例中,反射元件520由多個稜鏡組合而成,且反射元件520的反射面521的數量為四。
由第5B圖、第5D圖及第5E圖可知,反射元件保持件530包含一透鏡保持部531,且反射元件保持件530包含一安裝表面532與一固定件534,其中透鏡保持部531用以組裝固定透鏡組510,而安裝表面532與反射元件520對應設置,且固定件534用以固定反射元件520。必須說明的是,由於反射元件520對於安裝表面532的平面度要求較高,因此需要結構件540維持平面度。第五實施例中,透鏡保持部531透過一鏡筒550間接組裝透鏡組510,或者透鏡保持部531與鏡筒550可為一體成型,使透鏡保持部531可直接組裝透鏡組510。
由第5B圖與第5C圖可知,反射元件保持件530分別包含二通光孔533,一光線(圖未繪示)通過通光孔533,且通光孔533的幾何中心軸彼此不重疊。
由第5C圖可知,結構件540埋入反射元件保持件530的體積比例佔結構件540的整體體積的90%以上,且結構件540不突出於反射元件保持件530的表面。藉此,可進一步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530的結構剛性,且可避免結構件540與其他組件干涉。
請參照第5F圖與第5G圖,其中第5F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結構件540的立體圖,第5G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結構件540的前視圖。由第5F圖與第5G圖可知,結構件540為金屬材質並呈三維結構,且包含一第一支撐壁541、一第二支撐壁542及至少一延伸壁543,其中第一支撐壁541與第二支撐壁5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544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543與第二支撐壁5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545,且延伸折線545為非封閉線。透過第一折線544與延伸折線545可使結構件540呈三維結構,藉以承受不同方向應力,提升整體結構的剛性。第五實施例中,延伸壁543的數量為二。
金屬材質的結構件540具有較高的楊氏模數,因此受到應力時的形變較小,其中金屬表面可經過表面處理,如粗糙化處理或黑化處理,而粗糙化處理可提升塑膠材質與金屬材質的結合強度,黑化處理則可降低光線反射率。詳細來說,結構件540可為將厚度0.15 mm的金屬板通過沖壓製程製作,且金屬板材料可為不鏽鋼、鋁、鋁合金等,並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非封閉線為二端開放的一線段,且第一折線544與延伸折線545並非在結構件540上的裝飾線,而是沖壓金屬板時形成於彎折處的折痕。再者,第一折線544與延伸折線545可為一圓角,且圓角的曲率半徑與彎折的角度相關。
由第5F圖可知,延伸折線545的長度可小於第一折線544的長度,其中第一折線544可為直線或者曲線,而延伸折線545可為直線。詳細而言,延伸壁543具有輔助支撐與保護反射元件520的用途,自第一支撐壁541或第二支撐壁542的邊緣局部彎折延伸,較短的延伸折線545可以使延伸壁543配合反射元件保持件530的複雜外型。再者,透過直線的延伸折線545可提高量產製造性。
由第5C圖與第5G圖可知,第一支撐壁541與第二支撐壁542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S;沿一方向D1觀察時,反射元件520與結構件540的投影重疊,且方向D1上反射元件520與結構件540二者之間的最小間隔距離為D R;延伸壁543與第二支撐壁542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 E,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三條件。
表三、第五實施例
θ S(度) 105 θ E(度) 98
D R(mm) 0.16    
另外,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6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結構件640的立體圖。由第6圖可知,結構件640為金屬材質並呈三維結構,且包含一第一支撐壁641、一第二支撐壁642及至少一延伸壁643,其中第一支撐壁641與第二支撐壁6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644並呈現一角度,延伸壁643與第二支撐壁642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645,且延伸折線645為非封閉線。透過第一折線644與延伸折線645可使結構件640呈三維結構,藉以承受不同方向應力,提升整體結構的剛性。第六實施例中,延伸壁643的數量為二。
進一步來說,結構件640包含複數通孔646,且通孔646貫穿第一支撐壁641,其中通孔646的形狀並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改善射出成型的品質,以及增加塑膠與金屬間的結合強度,同時可以使結構件640輕量化。
必須說明的是,第六實施例的結構件640可應用於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模組500,但並不以此為限。
另外,第六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第五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7A圖與第7B圖,其中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700的立體圖,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的立體圖。由第7A圖與第7B圖可知,光學透鏡模組700包含一光學反射組件(圖未標示)與透鏡組710。
光學反射組件包含一反射元件720、一反射元件保持件730、及一結構件740,其中反射元件保持件730與反射元件720對應設置,結構件74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於反射元件保持件730中,且結構件740與反射元件保持件730可通過埋入射出一體成型。透過埋入結構件740可提升反射元件保持件730的剛性,使反射元件保持件730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可維持結構,並保持尺寸精度,或者在組裝時可增加承靠力道,提升組裝可靠度。再者,透過結構件740還可以抑制反射元件保持件730在溫度變化時的體積變化,減少反射元件保持件730與反射元件720之間的相對位移,其中溫度變化可能來自環境溫度或發光源產生的熱源。
反射元件保持件730包含一注料口735,且結構件740包含一外露部分747,其中外露部分747外露於反射元件保持件730,且注料口735與外露部分747相鄰設置。藉此,透過上述的設置方式可改善射出成型品質,且有利於量產製造。
另外,第七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第五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8A圖與第8B圖,其中第8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80的示意圖,第8B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80的方塊圖。由第8A圖與第8B圖可知,電子裝置8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包含一光學透鏡模組(圖未繪示),其中光學透鏡模組包含一光學反射組件(圖未繪示)與一透鏡組(圖未繪示)。
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80包含四成像鏡頭,分別為長焦望遠鏡頭811、超廣角鏡頭812、超長焦望遠鏡頭813及廣角主鏡頭814。再者,可透過切換不同視角的成像鏡頭,使電子裝置80實現光學變焦的功能。必須說明的是,鏡頭蓋板82僅為示意電子裝置80內部的長焦望遠鏡頭811、超廣角鏡頭812、超長焦望遠鏡頭813及廣角主鏡頭814,並不表示鏡頭蓋板82為可拆卸式的。具體而言,超長焦望遠鏡頭813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模組,但並不以此為限。
電子裝置80更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83與一使用者介面84,其中電子感光元件83設置於長焦望遠鏡頭811、超廣角鏡頭812、超長焦望遠鏡頭813及廣角主鏡頭814的成像面(圖未繪示),且使用者介面84可為觸控螢幕或顯示螢幕,並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80的使用者介面84進入拍攝模式。此時長焦望遠鏡頭811、超廣角鏡頭812、超長焦望遠鏡頭813及廣角主鏡頭814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83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85。
因應電子裝置8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80可更包含一光學防手震組件86,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進一步地,電子裝置8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圖未標示)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87。第八實施例中,輔助光學元件為閃光燈模組88與對焦輔助模組89,閃光燈模組88可用以補償色溫,對焦輔助模組89可為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87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80中光學透鏡模組(即長焦望遠鏡頭811、超廣角鏡頭812、超長焦望遠鏡頭813及廣角主鏡頭814)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86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8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此外,電子裝置80可更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另外,第八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至第七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9A圖至第9C圖,其中第9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90的示意圖,第9B圖繪示依照第9A圖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90的使用情境示意圖,第9C圖繪示依照第9A圖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90的使用示意圖。由第9A圖至第9C圖可知,電子裝置90係一頭戴裝置,其中頭戴裝置可為擴增實境(AR)裝置。
電子裝置90包含一光學透鏡模組91與一顯示面板模組92,其中光學透鏡模組91設置於顯示面板模組92的像側端,且光學透鏡模組91用以傳遞並投射影像沿一方向D2至使用者的眼前。詳細來說,透過電子裝置90可將實際場景與虛擬訊息合併後傳遞至使用者眼前。由第9B圖可知,虛擬訊息可為訊息通知、時間顯示、電量狀態顯示、訊號狀態顯示及時速顯示,但並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光學透鏡模組91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模組,且顯示面板模組92可為數位光處理(DLP)、液晶顯示器(LCD)等,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再者,光學透鏡模組91可用以拍攝照片或感測周遭的環境與物體。
另外,第九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至第七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300,500,700,91:光學透鏡模組 111:第一透鏡組 112:第二透鏡組 120,320a,320b,520,720:反射元件 121,321,521:反射面 122,322,522:入光面 123,323,523:出光面 124,324,524:連接面 130,330a,330b,530,730:反射元件保持件 131,531:透鏡保持部 132,332a,332b,532:安裝表面 133,333,533:通光孔 140,240,340,440,540,640,740:結構件 141,241,341,441,541,641:第一支撐壁 142,242,342,442,542,642:第二支撐壁 143,243,343,443,543,643:延伸壁 144,244,344,444,544,644:第一折線 145,245,345,445,545,645:延伸折線 246,446,646:通孔 310,510,710:透鏡組 534:固定件 550:鏡筒 735:注料口 747:外露部分 80,90:電子裝置 811:長焦望遠鏡頭 812:超廣角鏡頭 813:超長焦望遠鏡頭 814:廣角主鏡頭 82:鏡頭蓋板 83:電子感光元件 84:使用者介面 85: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86:光學防手震組件 87:感測元件 88:閃光燈模組 89:對焦輔助模組 92:顯示面板模組 X1:第一光軸 X2:第二光軸 D1,D2:方向 θ SE:角度 D R:最小間隔距離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立體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部分分解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側視剖面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俯視透視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的立體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沿剖線1F-1F的局部剖面圖; 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結構件的立體圖; 第1H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結構件的透視圖; 第2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結構件的立體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立體圖;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分解圖; 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側視剖面圖; 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的立體圖; 第3E圖繪示依照第3D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沿剖線3E-3E的局部剖面圖; 第3F圖繪示依照第3D圖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沿剖線3E-3E的另一局部剖面圖; 第3G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結構件的立體圖; 第3H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結構件的側視圖; 第3I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結構件的前視圖; 第4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結構件的立體圖;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立體圖; 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分解圖;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側視剖面圖; 第5D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的立體圖; 第5E圖繪示依照第5D圖第五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沿剖線5E-5E的局部剖面圖; 第5F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結構件的立體圖; 第5G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結構件的前視圖; 第6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結構件的立體圖; 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光學透鏡模組的立體圖; 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光學反射組件的立體圖; 第8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8B圖繪示依照第8A圖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 第9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9B圖繪示依照第9A圖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使用情境示意圖;以及 第9C圖繪示依照第9A圖第九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使用示意圖。
100:光學透鏡模組
111:第一透鏡組
112:第二透鏡組
120:反射元件
121:反射面
122:入光面
123:出光面
124:連接面
130:反射元件保持件
131:透鏡保持部
133:通光孔
140:結構件

Claims (17)

  1. 一種光學反射組件,包含:一反射元件,包含:一反射面,一光線入射該反射面並藉由該反射面轉折;一反射元件保持件,包含:一安裝表面,該安裝表面與該反射元件對應設置;以及一結構件,該結構件為金屬材質且呈三維結構,該結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埋入於該反射元件保持件中,且該結構件包含:一第一支撐壁;一第二支撐壁,該第一支撐壁與該第二支撐壁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第一折線並呈現一角度;及至少一延伸壁,該至少一延伸壁與該第二支撐壁二者之間彎折後形成一延伸折線,且該延伸折線為非封閉線;其中,該第一支撐壁與該第二支撐壁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S;沿一方向觀察時,該反射元件與該結構件的投影重疊,且該方向上該反射元件與該結構件二者之間的最小間隔距離為DR,其滿足下列條件:90度
    Figure 111109710-A0305-02-0036-3
    θS
    Figure 111109710-A0305-02-0036-4
    164度;以及0.05mm<DR<1.8mm;其中,該結構件與該反射元件保持件為一體成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反射元件保持件包含二通光孔,該光線通過該二通光孔,且該二通光孔的幾何中心軸彼此不重疊。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至少一延伸壁與該第二支撐壁彎折後二者呈現的角度為θE,其滿足以下條件:90度
    Figure 111109710-A0305-02-0037-1
    θE
    Figure 111109710-A0305-02-0037-2
    152度。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延伸折線的長度小於該第一折線的長度。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延伸折線為直線。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至少一延伸壁的數量為至少二。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反射元件更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二連接面,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分別使該光線入射及出射該反射元件,該二連接面連接該入光面、該出光面及該反射面,該至少二延伸壁分別包含一平面,且各該平面與各該連接面對應設置。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至少二延伸壁對稱設置。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結構件包含複數通孔,且該些通孔貫穿該第一支撐壁、該第二支撐壁及該至少一延伸壁中至少一者。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反射元件保持件更包含一注料口。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結構件更包含一外露部分,該外露部分外露於該反射元件保持件,且該注料口與該外露部分相鄰設置。
  12.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結構件埋入該反射元件保持件的體積比例佔該結構件的整體體積的90%以上。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結構件不突出於該反射元件保持件的表面。
  14.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反射元件為玻璃材質。
  15. 一種光學透鏡模組,包含: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其中該反射元件保持件更包含一透鏡保持部;以及一透鏡組,包含複數透鏡,一光軸通過該些透鏡,且該透鏡保持部用以組裝固定該透鏡組。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光學透鏡模組,其中該些透鏡包含至少一玻璃透鏡。
  17.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反射組件。
TW111109710A 2021-09-24 2022-03-16 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19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47818P 2021-09-24 2021-09-24
US63/247,818 2021-09-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4312A TW202314312A (zh) 2023-04-01
TWI819526B true TWI819526B (zh) 2023-10-21

Family

ID=82951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9710A TWI819526B (zh) 2021-09-24 2022-03-16 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98359A1 (zh)
EP (2) EP4155798B1 (zh)
CN (2) CN115857076A (zh)
BR (1) BR102022018986A2 (zh)
TW (1) TWI81952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5773A (zh) * 2014-01-30 2015-08-26 Hoya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200096745A1 (en) * 2018-09-20 2020-03-26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Apparatus
TWI704374B (zh) * 2019-07-19 2020-09-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五)
US20210255418A1 (en) * 2018-11-06 2021-08-1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maging Module, Camer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8399B2 (ja) * 2011-03-30 2014-07-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撮像装置
JP5978237B2 (ja) * 2014-03-25 2016-08-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KR102391155B1 (ko) * 2018-01-26 2022-04-29 애플 인크. 광학기기를 이동시키기 위한 액추에이터를 갖는 접이식 카메라
TWI704404B (zh) * 2019-05-15 2020-09-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65773A (zh) * 2014-01-30 2015-08-26 Hoya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200096745A1 (en) * 2018-09-20 2020-03-26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Lens Apparatus
US20210255418A1 (en) * 2018-11-06 2021-08-19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maging Module, Camer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04374B (zh) * 2019-07-19 2020-09-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22018986A2 (pt) 2023-04-11
CN217332911U (zh) 2022-08-30
CN115857076A (zh) 2023-03-28
TW202314312A (zh) 2023-04-01
EP4155798B1 (en) 2024-07-17
EP4407359A2 (en) 2024-07-31
EP4155798A1 (en) 2023-03-29
US20230098359A1 (en)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6436B (zh)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2230362A (zh) 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213780512U (zh)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1426891U (zh) 摄像头模组
TWI828107B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230333353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0010886A1 (zh) 摄像头模组、组件、电子设备、移动终端及拍摄方法
TW200428024A (en) Zoom lens
US20220373715A1 (en) Plastic light-folding element,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819526B (zh) 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0019838A1 (zh) 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和电子装置
CN215986700U (zh) 塑胶光转折元件、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4586080U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565320B (zh) 攝像與感光整合型光學裝置
TWI784676B (zh) 塑膠光學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S62215221A (ja) 三次元反射レンズ系
WO2024040993A1 (zh) 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20671792U (zh) 光路转折元件、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TW202344914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JPH04170529A (ja) 実像式ファインダー光学系とそれを用いたカメ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