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4374B - 鏡頭裝置(五) - Google Patents

鏡頭裝置(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4374B
TWI704374B TW108125681A TW108125681A TWI704374B TW I704374 B TWI704374 B TW I704374B TW 108125681 A TW108125681 A TW 108125681A TW 108125681 A TW108125681 A TW 108125681A TW I704374 B TWI704374 B TW I7043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reflective element
lens device
lenses
driv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5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4968A (zh
Inventor
張錫齡
施銘偉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56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4374B/zh
Priority to CN201910780316.XA priority patent/CN112241061A/zh
Priority to US16/572,805 priority patent/US2020009674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4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437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4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96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9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having zoom fun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鏡頭裝置,自物端至像端依序包括一透鏡驅動模組、一第一反射元件以及設置於成像面上的感測元件。該透鏡驅動模組包括複數個透鏡,該等透鏡中之一透鏡具有最大有效口徑CAB,該等透鏡中之另一透鏡具有最小有效口徑CAS。其中,該第一反射元件位於該透鏡驅動模組與該感測元件之間,該鏡頭裝置滿足以下條件:0.7<(Pz/Ivz)<1.2,其中,Pz為自最靠近像端鏡片之像側面,沿著光軸至該第一反射元件之反射面的距離,Ivz為感測元件平行於該等複數透鏡之光軸方向的長度。

Description

鏡頭裝置(五)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鏡頭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具有二個反射元件的鏡頭模組。
如第1圖所示,一習知的潛望式手機鏡頭200,自物端OBJ至像端IMA依序包含一稜鏡P0、複數個鏡片以及一感光元件IP。其中,複數個鏡片之中,至少有一鏡片具有最大有效口徑,於第1圖中,最靠近像端IMA的鏡片L1恰具有最大有效口徑。
然而,目前潛望式手機鏡頭200的感光元件IP,解析度不斷提升,使得感光元件IP的尺寸不斷增加,甚至大於潛望式手機鏡頭中,鏡片的最大有效口徑,如此一來使得鏡頭模組的厚度尺寸過大,這造成潛望式手機鏡頭無法薄型化的缺點,進而造成手機整體厚度開始增加無法進一步降低。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鏡頭裝置,可以使用高解析度感光元件的同時,又不會增加鏡頭裝置的厚度,進而達到一種薄型化且高解像的鏡頭裝置。
本發明之鏡頭裝置,自物端至像端依序包括一透鏡驅動模組、一第一反射元件以及設置於成像面上的感測元件。該透鏡驅動模組包括複數個透鏡,該等透鏡中之一透鏡具有最大有效口徑CAB,該等透鏡中 之另一透鏡具有最小有效口徑CAS。其中,該第一反射元件位於該透鏡驅動模組與該感測元件之間,該鏡頭裝置滿足以下條件:0.7<(Pz/Ivz)<1.2,其中,Pz為自最靠近像端鏡片之像側面,沿著光軸至該第一反射元件之反射面的距離,Ivz為感測元件平行於該等複數透鏡之光軸方向的長度。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鏡頭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設置於物端與透鏡驅動模組之間。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鏡頭裝置更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CAS/2<Py<CAB,其中,Py為自該第一反射元件光軸上的反射點至該感測元件之垂直距離。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反射元件係一稜鏡或一反射鏡。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二反射元件係一稜鏡或一反射鏡。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透鏡驅動模組係用以驅動該等複數透鏡垂直於光軸方向的Y方向移動,其中,所述Y方向係垂直所述感測元件的接收面平面的方向,一Z方向係與該等複數透鏡之光軸平行的方向,一X方向係與所述Y方向及所述Z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X方向、所述Y方向及所述Z方向相互垂直。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鏡頭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驅動該第二反射元件以該X方向或該Y方向為軸進行轉動。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鏡頭裝置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驅動該第一反射元件沿著垂直於感測元件的平面的方向移動。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鏡頭裝置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驅動該第一反射元件沿著平行於該等複數透鏡之光軸方向移動。
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透鏡驅動模組還包括用於驅動該等複數個透鏡的透鏡驅動器,所述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還包括用於驅動所述 第二反射元件的稜鏡驅動器。
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透鏡驅動器係一磁石線圈組,所述磁石及所述線圈相對設置。
1‧‧‧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
2‧‧‧透鏡驅動模組
3‧‧‧感測元件
4‧‧‧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
10‧‧‧第二反射元件
20‧‧‧透鏡
21‧‧‧出光面
31‧‧‧接收面
40、41‧‧‧第一反射元件
200‧‧‧潛望式手機鏡頭
CAB‧‧‧最大有效口徑
CAS‧‧‧最小有效口徑
IMA‧‧‧像端
IP‧‧‧感光元件
L1、L2、L3、L4、L5‧‧‧鏡片
L11、L21、L31‧‧‧第一透鏡
L12、L22、L32‧‧‧第二透鏡
L13、L23、L33‧‧‧第三透鏡
L14、L24、L34‧‧‧第四透鏡
L15、L25、L35‧‧‧第五透鏡
OAB‧‧‧光軸
OBJ‧‧‧物端
P0‧‧‧稜鏡
S11、S21、S3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S22、S3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3、S23、S33‧‧‧第二透鏡物側面
S14、S24、S3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5、S25、S35‧‧‧第三透鏡物側面
S16、S26、S36‧‧‧第三透鏡像側面
S17、S27、S37‧‧‧第四透鏡物側面
S18、S28、S38‧‧‧第四透鏡像側面
S19、S29、S39‧‧‧第五透鏡物側面
S20、S30、S40‧‧‧第五透鏡像側面
第1圖為昔知的潛望式手機鏡頭的結構示意圖。
第2A圖為本發明的潛望式鏡頭模組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第2B圖為本發明的潛望式鏡頭模組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第3A圖係本發明之實施例1的光學結構示意圖。
第3B圖係本發明之實施例2的光學結構示意圖。
第3C圖係本發明之實施例3的光學結構示意圖。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準”、“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如第2A圖所示,本發明涉及了一種潛望式鏡頭裝置,包括的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透鏡驅動模組2、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和用於感應光線的感測元件3。其中,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包括用於將沿Y方向入射的入射光線改變光束路徑的第二反射元件10以及承載第二反射元件10的第二反射元件載體(圖中未繪示),透鏡驅動模組2包括用於透射光線的透鏡20,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包括用於將來自透鏡20的光線改變光束 路徑至感測元件3的第一反射元件40,透鏡驅動模組2位於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與感測元件3之間,入射光線依序經由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透鏡驅動模組2、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以及感測元件3。
第二反射元件10將入射光線改變光束路徑沿Z方向入射至透鏡驅動模組2,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透鏡驅動模組2以及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沿著Z方向依序排列。
如第2A圖所示,感測元件3用於接收光線的接收面31與透鏡20用於透射出光線的出光面21相互垂直,即自透鏡20透射出的光線與接收面31相互平行,第一反射元件40位於感測元件3的接收面31的一側。具體地,透鏡20的出光面21呈豎立狀且朝向向右,即出光面21面向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以及感測元件3,感測元件3平鋪在底側,感測元件3的接收面31朝向向上,即感測元件3的接收面31朝向第一反射元件40,感測元件3與第一反射元件40相對設置,第一反射元件40位於感測元件3的上方。
其中,第二反射元件10相對於第二反射元件載體固定設置,此時第二反射元件10不再可以轉動,其信賴性更高。透鏡20藉由透鏡驅動器的驅動使其可沿Z軸移動,以實現自動聚焦功能(AF,Auto Focus)。第一反射元件40可以繞X軸和Y軸擺動,即實現多方向擺動,第一反射元件40離感測元件3較近,調整很小的角度即可實現光學影像穩定功能(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其中,Y軸、Z軸以及X軸三個軸相互垂直,Y軸做為Y方向,Z軸做為Z方向,X軸做為X方向,由被攝物的物端入射光線沿Y方向入射至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由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的第二反射元件10將入射光線改變光束路徑沿Z方向入射至透鏡驅動模組2,再由透鏡驅動模組2的透鏡20沿Z方向至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藉由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 的第一反射元件40改變光束路徑沿Y方向至感測元件3。
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透鏡驅動模組2以及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沿著Z方向依序排列,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與感測元件3沿著Y方向排列。
具體地,透鏡驅動模組2包括用於驅動透鏡20的透鏡驅動器(圖中未繪示)。透鏡驅動器是直線型音圈馬達,透鏡20安裝在該直線型音圈馬達的載體(圖中未繪示)上,且該直線型音圈馬達具有驅動透鏡20沿Z軸移動的一組磁石線圈組(圖中未繪示),磁石及線圈相對設置,換言之,透鏡驅動器驅動透鏡20沿著Z方向移動。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包括用於驅動第一反射元件40的第一反射元件驅動器(圖中未繪示)。
需要說明的是,直線型音圈馬達和擺動型音圈馬達均為現有技術中常用的音圈馬達,這裡不再進行詳細贅述。值得注意的是,亦可用壓電材料替換音圈馬達做為透鏡驅動器或第一反射元件驅動器。
第2B圖係第2A圖的另一種變化。如第2B圖所示,感測元件3用於接收光線的接收面31與透鏡20用於透射出光線的出光面21相互垂直,即自透鏡20透射出的光線與接收面31相互平行,第一反射元件40位於感測元件3的接收面31的一側。具體地,透鏡20的出光面21呈豎立狀且朝向向右,即出光面21面向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以及感測元件3,感測元件3平鋪在頂側,感測元件3的接收面31朝向向下,即感測元件3的接收面31朝向第一反射元件40,感測元件3與第一反射元件40相對設置,第一反射元件40位於感測元件3的下方。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第3A圖係本發明實施例1的一種實施態樣。如第3A圖所示, 本發明之鏡頭裝置,自物端OBJ至像端IMA依序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10、一透鏡驅動模組2、一第一反射元件41以及設置於成像面上的感測元件3。第二反射元件10係安裝於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之內,第一反射元件41係裝設於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之內。光線OAB沿著光軸自物端OBJ進入第二反射元件10,經第二反射元件10反射後,沿光軸進入透鏡驅動模組2。之後,光線OAB沿著光軸進入第一反射元件41,並經第一反射元件41反射後,照射於感測元件3上。
透鏡驅動模組2更包括複數枚鏡片,自物端OBJ至感測元件3依序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一透鏡L11,此第一透鏡L11包括一凸面S11朝向一物側OBJ;具有負屈光力的一第二透鏡L12;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三透鏡L13;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四透鏡L14,此第四透鏡L14包括一凸面S18朝向像側;及具有負屈光力的一第五透鏡L15,此第五透鏡L15包括一凹面S20朝向像側。其中,實施例1的鏡頭裝置滿足以下條件:0.7<(Pz/Ivz)<1.2,其中,Pz為自最靠近像端鏡片之像側面,沿著光軸至該第一反射元件之反射面的距離,Ivz為感測元件平行於該等複數枚鏡片之光軸OAB方向的長度。
該等透鏡中之第一透鏡L11具有最大有效口徑CAB,該等透鏡中之第三透鏡L13具有最小有效口徑CAS;使得實施例1的鏡頭裝置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CAS/2<Py<CAB,其中,Py為自該第一反射元件光軸上的反射點至該感測元件之垂直距離。
表一為第3A圖中鏡頭裝置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一資料顯示,實施例1之鏡頭裝置之有效焦距等於15.000mm、光圈值(F#)等於2.69、鏡頭總長度等於16.627457mm、視場等於22度。
Figure 108125681-A0101-12-0006-1
Figure 108125681-A0101-12-0007-2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Hh18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 k:圓錐係數;A~H: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H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8125681-A0101-12-0008-3
根據表一,CAB=5.56mm,CAS=3.053535mm,Pz=6.5mm,Py=3.736051mm,Ivz=5.866mm。因此,Pz/Ivz=1.10808,實施例1的鏡頭裝置確實滿足條件:0.7<(Pz/Ivz)<1.2。此外,因為CAS/2=1.5267675mm,故,實施例1的鏡頭裝置確實滿足條件:CAS/2<Py<CAB。
實施例2
第3B圖係本發明實施例1的另一種實施態樣。如第3B圖所示,本發明之鏡頭裝置,自物端OBJ至像端IMA依序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10、一透鏡驅動模組2、一第一反射元件41以及設置於成像面上的感測元件3。第二反射元件10係安裝於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之內,第一反射元件41係裝設於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之內。光線OAB沿著光軸自物端OBJ進入第二反射元件10,經第二反射元件10反射後,沿光軸進入透鏡驅動模組2。之後,光線OAB沿著光軸進入第一反射元件41,並經第一反射元件41反射後,照射於感測元件3上。
透鏡驅動模組2更包括複數枚鏡片,自物端OBJ至感測元件3依序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一透鏡L21,此第一透鏡L21包括一凸面S21朝向一物側OBJ;具有負屈光力的一第二透鏡L22;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三透鏡L23;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四透鏡L24,此第四透鏡L24包括一凸面S28朝向像側;及具有負屈光力的一第五透鏡L25,此第五透鏡L25包括一凹面S30朝向像側。其中,實施例2的鏡頭裝置滿足以下條件:0.7<(Pz/Ivz)<1.2,其中,Pz為自最靠近像端鏡片之像側面,沿著光軸至該第一反射元件之反射面的距離,Ivz為感測元件平行於該等複數枚鏡片之光軸OAB方向的長度。
該等透鏡中之第一透鏡L21具有最大有效口徑CAB,該等透鏡中之第二透鏡L22具有最小有效口徑CAS;使得實施例2的鏡頭裝置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CAS/2<Py<CAB,其中,Py為自該第一反射元件光軸上的反射點至該感測元件之垂直距離。
表三為第3B圖中鏡頭裝置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三資料顯示,實施例2之鏡頭裝置之有效焦距等於21.900mm、光圈值(F#)等於3.4、鏡頭總長度等於22.66369mm、視場等於20.6度。
Figure 108125681-A0305-02-0012-1
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Hh18
其中: 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H:非球面係數。
表四為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H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8125681-A0101-12-0011-5
根據表三,CAB=6.448mm,CAS=3.709908mm,Pz=9.1mm,Py=4.789974mm,Ivz=7.994294mm。因此,Pz/Ivz=1.138312,實施 例2的鏡頭裝置確實滿足條件:0.7<(Pz/Ivz)<1.2。此外,因為CAS/2=1.854954mm,故,實施例2的鏡頭裝置確實滿足條件:CAS/2<Py<CAB。
實施例3
第3C圖係本發明實施例3的一種實施態樣。如第3C圖所示,本發明之鏡頭裝置,自物端OBJ至像端IMA依序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10、一透鏡驅動模組2、一第一反射元件41以及設置於成像面上的感測元件3。第二反射元件10係安裝於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之內,第一反射元件41係裝設於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之內。光線OAB沿著光軸自物端OBJ進入第二反射元件10,經第二反射元件10反射後,沿光軸進入透鏡驅動模組2。之後,光線OAB沿著光軸進入第一反射元件41,並經第一反射元件41反射後,照射於感測元件3上。
透鏡驅動模組2更包括複數枚鏡片,自物端OBJ至感測元件3依序包括:具有負屈光力的一第一透鏡L31,此第一透鏡L31包括一凸面S31朝向一物側OBJ;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二透鏡L32;具有負屈光力的一第三透鏡L33;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四透鏡L34,此第四透鏡L34包括一凸面S38朝向像側;及具有正屈光力的一第五透鏡L35,此第五透鏡L35包括一凹面S40朝向像側。其中,實施例3的鏡頭裝置滿足以下條件:0.7<(Pz/Ivz)<1.2,其中,Pz為自最靠近像端鏡片之像側面,沿著光軸至該第一反射元件之反射面的距離,Ivz為感測元件平行於該等複數枚鏡片之光軸OAB方向的長度。
該等透鏡中之第四透鏡L34具有最大有效口徑CAB,該等透鏡中之第二透鏡L32具有最小有效口徑CAS;使得實施例3的鏡頭裝置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CAS/2<Py<CAB,其中,Py為自該第一反射元件光軸上的反射點至該感測元件之垂直距離。
表五為第3C圖中鏡頭裝置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五資 料顯示,實施例3之鏡頭裝置之有效焦距等於8.04mm、光圈值(F#)等於1.45、鏡頭總長度等於50.80mm、視場等於70度。
Figure 108125681-A0101-12-0013-6
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Hh18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H:非球面係數。
表六為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H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8125681-A0101-12-0014-7
Figure 108125681-A0101-12-0015-8
根據表五,CAB=16.92893mm,CAS=7.240997mm,Pz=8.0mm,Py=6.9714116mm,Ivz=10.4mm。因此,Pz/Ivz=0.76923,實施例3的鏡頭裝置確實滿足條件:0.7<(Pz/Ivz)<1.2。此外,因為CAS/2=3.6204985mm,故,實施例3的鏡頭裝置確實滿足條件:CAS/2<Py<CAB。
於本發明中,Y軸、Z軸以及X軸三個軸相互垂直,Y軸係垂直感測元件3用於接收光線的接收面31平面的方向,Z軸係與光軸平行並貫穿透鏡驅動模組2的方向。
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1包括用於驅動第二反射元件10的第二反射元件驅動器(圖中未繪示)。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亦可用以將第一反射元件40加以固定或穩定不做轉動與移動。
於本發明中,第二反射元件驅動器可以是一擺動型音圈馬達,第二反射元件10安裝在該擺動型音圈馬達的載體(圖中未繪示)上,且該擺動型音圈馬達具有驅動第二反射元件10沿X軸或沿Y軸轉動的一組磁石線圈組(圖中未繪示),磁石及線圈相對設置,換言之,第二反射元件驅動器驅動第二反射元件10以X軸或Y軸為軸心轉動。
於本發明中,透鏡驅動器是直線型音圈馬達,透鏡20安裝在該直線型音圈馬達的載體(圖中未標示)上,且該直線型音圈馬達具有驅動透鏡20沿Z軸、或者沿Z軸與Y軸、或者沿Z軸與X軸、或者沿Z軸、Y軸及Z軸移動的一組磁石線圈組(圖中未標示),磁石及線圈相對設置。換言之,當第二反射元件驅動器驅動第二反射元件10沿X軸轉動時,透鏡驅動器驅動透鏡20沿著X軸方向且/或Z軸方向移動;當第二反射元件驅動器驅動第二反射元件10沿Y軸轉動時,透鏡驅動器驅動透鏡20沿著Y軸方向且/或Z軸方向移動。除此之外,透鏡驅動器亦可同時驅動透鏡20沿Z軸、Y軸及Z軸移動。
於本發明中,當第二反射元件驅動器驅動第二反射元件10沿X軸轉動,且透鏡驅動器驅動透鏡20沿著X軸方向移動,則第一反射元件驅動器(圖中未標示)用以將第一反射元件沿著Y軸或Z軸方向移動,目的係用以調整鏡頭裝置的焦距。於本發明中,當第二反射元件驅動器驅動第二反射元件10沿Y軸轉動,且透鏡驅動器驅動透鏡20沿著Y軸方向移動,則第一反射元件驅動器(圖中未標示)用以將第一反射元件沿著Y軸或Z軸方向移動。於本發明中,當透鏡驅動器可驅動透鏡20沿著Z軸方向移動時,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4只用以將第一反射元件加以固定或穩定,使其不做任何轉動與移動。
需要說明的是,直線型音圈馬達和擺動型音圈馬達均為現有技術中常用的音圈馬達,這裡不再進行詳細贅述。值得注意的是,亦可用壓電材料替換音圈馬達做為稜鏡驅動器、第三透鏡驅動器或第三第一反射元件驅動器。
於本發明中,第一反射元件41可以是一反射鏡或一稜鏡。第二反射元件10亦可以是一反射鏡或一稜鏡。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但這些改進或變換都應屬於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
1‧‧‧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
2‧‧‧透鏡驅動模組
3‧‧‧感測元件
4‧‧‧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
10‧‧‧第二反射元件
20‧‧‧透鏡
21‧‧‧出光面
31‧‧‧接收面
40‧‧‧第一反射元件

Claims (11)

  1. 一種鏡頭裝置,自物端至像端沿著光軸依序包括:一透鏡驅動模組,包括複數個透鏡,該等透鏡中之一透鏡具有最大有效口徑CAB,該等透鏡中之另一透鏡具有最小有效口徑CAS;一第一反射元件;以及設置於成像面上的感測元件;其中,該第一反射元件位於該透鏡驅動模組與該感測元件之間,該鏡頭裝置滿足以下條件:0.7<(Pz/Ivz)<1.2,其中,Pz為自最靠近像端鏡片之像側面,沿著光軸至該第一反射元件之反射面的距離,Ivz為感測元件平行於該等複數透鏡之光軸方向的長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裝置,其更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設置於物端與透鏡驅動模組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鏡頭裝置,其中該鏡頭裝置更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CAS/2<Py<CAB,其中,Py為自該第一反射元件光軸上的反射點至該感測元件之垂直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一反射元件係一稜鏡或一反射鏡。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二反射元件係一稜鏡或一反射鏡。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鏡頭裝置,其中該透鏡驅動模組係用以驅動該等複數透鏡垂直於Y方向移動,其中,所述Y方向係垂直所述感測元件的接收面平面的方向,一Z方向係與該等複數透鏡之光軸平行的方向,一X方向係與所述Y方向及所述Z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X方向、所 述Y方向及所述Z方向相互垂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鏡頭裝置,該鏡頭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驅動該第二反射元件以該X方向或該Y方向為軸進行轉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鏡頭裝置,該鏡頭裝置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驅動該第一反射元件沿著垂直於感測元件的平面的方向移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鏡頭裝置,該鏡頭裝置更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驅動模組,驅動該第一反射元件沿著平行於該等複數透鏡之光軸方向移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所述的鏡頭裝置,其中所述透鏡驅動模組還包括用於驅動該等複數個透鏡的透鏡驅動器,所述第二反射元件驅動模組還包括用於驅動所述第二反射元件的稜鏡驅動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鏡頭裝置,其中所述透鏡驅動器係一磁石線圈組,所述磁石及所述線圈相對設置。
TW108125681A 2018-09-20 2019-07-19 鏡頭裝置(五) TWI7043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5681A TWI704374B (zh) 2019-07-19 2019-07-19 鏡頭裝置(五)
CN201910780316.XA CN112241061A (zh) 2019-07-19 2019-08-22 镜头装置
US16/572,805 US20200096745A1 (en) 2018-09-20 2019-09-17 Lens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5681A TWI704374B (zh) 2019-07-19 2019-07-19 鏡頭裝置(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4374B true TWI704374B (zh) 2020-09-11
TW202104968A TW202104968A (zh) 2021-02-01

Family

ID=73643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681A TWI704374B (zh) 2018-09-20 2019-07-19 鏡頭裝置(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41061A (zh)
TW (1) TWI70437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2063B (zh) * 2020-09-30 2023-02-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七)
TWI819526B (zh) * 2021-09-24 2023-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778B (zh) * 2021-06-02 2023-01-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76769U (en) * 2009-08-28 2010-03-21 Altek Corp Prism type lens structure
US20160306161A1 (en) * 2015-04-20 2016-10-20 Fujifilm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for endoscopes and endoscope
CN107948470A (zh) * 2017-11-22 2018-04-20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块和移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1737B (zh) * 2009-03-10 2014-04-23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光学***、摄像光学装置及数码设备
TWI616675B (zh) * 2016-07-14 2018-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20180032058A (ko) * 2016-09-21 2018-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CN108957689B (zh) * 2018-06-08 2020-12-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76769U (en) * 2009-08-28 2010-03-21 Altek Corp Prism type lens structure
US20160306161A1 (en) * 2015-04-20 2016-10-20 Fujifilm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for endoscopes and endoscope
CN107948470A (zh) * 2017-11-22 2018-04-20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块和移动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2063B (zh) * 2020-09-30 2023-02-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七)
TWI819526B (zh) * 2021-09-24 2023-10-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反射組件、光學透鏡模組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968A (zh) 2021-02-01
CN112241061A (zh) 202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4374B (zh) 鏡頭裝置(五)
US20070109662A1 (en) Zoom lens
JP2005242015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WO2019097716A1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03233008A (ja) 撮像装置
JP4685907B2 (ja) 撮像装置
JP2012173730A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装置、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H07104218A (ja) 変倍光学系
JP498460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WO2019097718A1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07148137A (ja) 変倍撮像レンズ、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端末
JPWO2002082158A1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4588416B2 (ja) 防振機能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JP4035328B2 (ja) 変倍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2005084151A (ja) ズームレンズ装置
WO2021227705A1 (zh) 潜望式光学变焦模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相应的可调光学组件
KR101600764B1 (ko) 광학계, 이것을 구비하는 광학 장치
US6181477B1 (en) Imaging lens
US6169853B1 (en) Zooming optical system
JPH09218346A (ja) 光学系
JPWO2019097719A1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441101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機器
JP6066272B2 (ja) 撮影レンズ、光学装置、及び、撮影レンズの調整方法
JP2000089101A (ja)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の光学系
JP2002287033A (ja) 光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