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4158B -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 Google Patents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4158B
TWI784158B TW108112595A TW108112595A TWI784158B TW I784158 B TWI784158 B TW I784158B TW 108112595 A TW108112595 A TW 108112595A TW 108112595 A TW108112595 A TW 108112595A TW I784158 B TWI784158 B TW I7841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lamping
mentioned
straight lin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2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3904A (zh
Inventor
林靖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3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3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15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65H69/063Preparation of the yarn 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1Portable or hand-held apparatus
    • B65H2402/414Manual tool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mounting or removing a bobbin, measuring tension or spli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3Synthetic polymer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具備接紗部10、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以連結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一對夾持位置CP1、CP2之直線L位於腔室14之區域A之方式,夾持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區域A係相對於第1直線L1與狹縫13相反側、且係相對於沿著第1方向Y且通過中心C之第2直線L2與噴射孔16a相反側之區域。

Description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作為先前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例如,已知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17214號公報)記載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專利文獻1記載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為,將兩根合成纖維紗之始端與末端向相反方向拉齊並向空氣噴嘴內拉入,對所拉入之紗線端部之空氣噴嘴外之兩側部分進行按壓,並使所按壓之兩側部分向空氣噴嘴內之方向移動,藉此使拉齊之紗線端部於空氣噴嘴內具有鬆弛,並藉由空氣噴嘴內之空氣流進行接紗。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例如於卷取合成纖維之紗線卷取機中,用於對一個供給筒管之紗線之末端與另一個供給筒管之紗線之始端進行接紗。於紗線卷取機中,於對紗線賦予張力之同時將紗線卷取於筒管,而形成卷裝。因此,藉由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接紗之紗線彼此之絡合部,當被施加張力時被拉拽。於紗線卷取機中,當於紗線之卷取中絡合部解開時,必須使卷取動作暫時停止而進行操作,因此生產效率降低。因此,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被要求形成具有能夠耐受卷取張力之拉伸伸長率之絡合部。
本發明之一方面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本發明之一方面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為,進行由合成纖維構成之一方之紗線與另一方之紗線之接紗,具備:接紗部,其具有形成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能夠穿通之空間之通路、與通路連通並能夠將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自與通路之貫通方向正交之***方向***通路之狹縫、以及向通路開口並且噴射流體之噴射孔;以及一對夾持機構,其等於通路之貫通方向上設置於隔著接紗部之通路之位置,對穿通空間之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之各者進行夾持;通路自通路之貫通方向觀察呈圓形狀,噴射孔配置於與通路之貫通方向以及***方向正交且通過通路之中心之第1直線上,一對夾持機構為,自通路之貫通方向觀察,以連結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之一對夾持位置之直線位於通路之特定區域之方式,夾持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特定區域係相對於第1直線與狹縫相反側,且係相對於沿著***方向且通過中心之第2直線與噴射孔相反側之區域。
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自噴射孔噴射之流體碰撞與該噴射孔對向之位置之通路之內周面,並沿著內周面向狹縫側以及與狹縫相反側流動。向狹縫側流動之流體,能夠經由狹縫向通路之外部流出。因此,於連結夾持位置之直線相對於第1直線位於狹縫側之區域之情形時,流體不會對於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有效地起作用,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於通路中不會被適當擺動,因此有可能無法適當地形成絡合部。又,於連結夾持位置之直線相對於第2直線位於噴射孔側之區域之情形時,自噴射孔噴射之流體有可能直接噴吹至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流體不會對於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有效地起作用,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於通路中不會被適當擺動,因此有可能無法適當地形成絡合部。
於本發明之一方面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自通路之貫通方向觀察,一對夾持機構以將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之一對夾持位置連結之直線位於通路之特定區域之方式,夾持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特定區域係相對於第1直線與狹縫相反側、並且係沿著***方向且相對於通過中心之第2直線與噴射孔相反側之區域。於該構成中,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被捲入自噴射孔噴射而碰撞通路之內周面、並沿著內周面向與狹縫相反側流動之流體中,因此流動對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有效地作用。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於通路中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被適當地擺動,能夠適當地形成絡合部。作為其結果,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於一個實施形態中,特定區域亦可係離中心之距離為0.5 mm之第1圓弧、與離通路之內周面之距離為0.3 mm之第2圓弧之間之區域。於該構成中,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被更有效地捲入沿著內周面流動之流體中,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流體對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更有效地起作用。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能夠進一步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於一個實施形態中,通路之直徑為f 3.5 mm以上f 6.0 mm以下,噴射孔之直徑亦可為f 1.0 mm以上f 1.3 mm以下。於該構成中,能夠進一步適當地形成絡合部。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並且能夠抑制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之偏差。
於一個實施形態中亦可為,一對夾持機構分別具備夾持部,該夾持部具有對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之各者進行夾持之一對夾持構件。於該構成中,能夠高精度地設定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各自之夾持位置。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能夠使連結一對夾持位置之直線可靠地位於特定區域。
於一個實施形態中亦可為,一對夾持機構分別具備支持夾持部之支持部,支持部配置於接紗部與夾持部之間,並且具有供夾持部所夾持之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抵接之抵接面。於該構成中,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能夠由抵接面支持。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能夠進一步高精度地設定一方之紗線以及另一方之紗線各自之夾持位置。作為其結果,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中,能夠使連結一對夾持位置之直線可靠地位於特定區域。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又,於圖式之說明中,對於相同或者相當之要素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所示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係進行由合成纖維構成之第1紗線(一方之紗線)Y1(參照圖7)之紗線端部與由合成纖維構成之第2紗線(另一方之紗線)Y2(參照圖7)之紗線端部之接紗之裝置。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為,例如,於自供給筒管卷取紗線而形成卷裝之紗線卷取機中,用於進行一個供給筒管之紗線之末端與另一個供給筒管之紗線之始端之接紗。於本實施形態中,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係所謂之手動接合器。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具備本體3以及接紗機構5。本體3係保持接紗機構5之框體。本體3由第1本體部3a與第2本體部3b構成。本體3為,自側面觀察例如呈大致L字形狀。
第1本體部3a係於使用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時,由操作者把持之部分。第1本體部3a例如呈大致長方體形狀。於第1本體部3a設置有操作部7。操作部7係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進行接紗操作時***作之按鈕。於本實施形態中,操作部7於第1本體部3a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側(第2本體部3b側),設置於第1本體部3a***作者把持時位於食指之活動範圍內之部位。
於第1本體部3a之下端部(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設置有連接部9。於連接部9連接有供給壓縮空氣(流體)(以下,亦簡稱為「空氣」。)之管(圖示省略)。於第1本體部3a亦可收容有與操作部7之動作連動之開關、以及使經由連接部9供給之壓縮空氣分支之構件等。
於第2本體部3b設置有接紗機構5。第2本體部3b例如呈大致長方體形狀。第2本體部3b設置於第1本體部3a之一端部。具體而言,第2本體部3b以第2本體部3b之長邊方向與第1本體部3a之長邊方向成為特定之角度(例如90°以下)之方式,與第1本體部3a一體地設置。第2本體部3b使接紗機構5露出。於第2本體部3b收容有使後述之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驅動之驅動部等(例如,缸體等)。
如圖2或者圖3所示,接紗機構5具備接紗部10、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設置於隔著接紗部10之腔室14之位置。
如圖4所示,接紗部10具有接紗噴嘴12、狹縫13、腔室(通路)14、以及空氣流路16。
接紗噴嘴12係由金屬或者陶瓷材料形成之塊體。接紗噴嘴12具有上表面12a、一對側面12b、12c、以及下表面12d。上表面12a與下表面12d之對向方向為第1方向Y(參照圖4)。一對側面12b、12c對向之對向方向為第2方向X(參照圖5)。與第1方向Y及第2方向X正交之方向為第3方向Z(參照圖4)。
狹縫13設置於接紗噴嘴12。狹縫13係與腔室14連通、將紗線向腔室14導入之部分。狹縫13遍及接紗噴嘴12之上表面12a以及腔室14而形成。狹縫13配置於後述之第2直線L2(參照8圖)上,並沿著第1方向Y延伸。即,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相對於狹縫13***之***方向為第1方向Y。於狹縫13之上部設置有傾斜面15。傾斜面15將紗線向狹縫13引導。傾斜面15呈自接紗噴嘴12之上表面12a朝向狹縫13變得尖細之錐狀。
腔室14係供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穿通之通路。如圖5所示,腔室14貫通接紗噴嘴12之一方之側面12b與另一方之側面12c。即,腔室14之貫通方向係一對側面12b、12c之對向方向(第2方向X),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相對於狹縫13之***方向正交。腔室14形成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能夠穿通之空間。如圖4所示,腔室14自側面12b、12c觀察呈圓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中,腔室14呈正圓形狀。腔室14之直徑例如較佳為f 3.5 mm以上f 6.0 mm以下。
空氣流路16供向腔室14供給之空氣流通。空氣流路16具有向腔室14開口之噴射孔16a。噴射孔16a使空氣流路16與腔室14連通。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噴射空氣。噴射孔16a之直徑較佳f 1.0 mm以上f 1.3 mm以下。於本實施形態中,噴射孔16a於腔室14中配置於後述之第1直線L1上(參照圖8)上。於空氣流路16之上游側(與噴射孔16a相反側)設置有連接部18。於連接部18連接有供給空氣之供給管等。
如圖2以及圖3所示,第1夾持機構20具有支持部22、以及夾持部23。第1夾持機構20將***至接紗部10之腔室14之紗線進行夾持(夾住)。
支持部22呈長方體形狀(角柱狀)。如圖5所示,支持部22具有相互對向之一對主面22a、22b、以及相互對向之一對側面22c、22d。側面22d係與接紗噴嘴12之側面12b對向之面。
支持部22對夾持部23進行保持。支持部22設置為能夠擺動。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於支持部22之基端部(長邊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軸21。軸21固定於未圖示之框架等。支持部22以軸21為中心擺動。支持部22於前端部(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接近接紗部10之第2位置P2(參照圖6B)與前端部較第2位置P2自接紗部10分離之第1位置P1(參照圖6A)之間移動。即,第1夾持機構20於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P2之間進行移動。支持部22例如藉由缸體等驅動部(圖示省略)之驅動而移動。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般,於支持部22中,將設置有軸21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作為基端部,將該一端部之相反側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作為前端部。
於支持部22設置有凹部25。凹部25設置於支持部22之前端部側。凹部25於支持部22之主面22a以及一對側面22c、22d上開口。凹部25使夾持部23之一部分露出。如圖2所示,凹部25自支持部22之主面22a側觀察呈矩形形狀。如圖3所示,凹部25自支持部22之側面22c側觀察呈矩形形狀。
如圖5所示,支持部22具有將夾持部23之後述之第2夾持構件26(第1夾持構件24)支持為能夠滑動之支持面27a。支持面27a於支持部22之一對側面22c、22d之對向方向上設置於中央部。支持面27a與第2夾持構件26(第1夾持構件24)之外周面之形狀對應,而呈朝下方彎曲為凸狀之形狀(半圓形狀)。支持面27a沿著支持部22之長邊方向延伸。
支持部22於沿著一對側面22c、22d之對向方向(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夾持支持面27a之位置上,具有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構成凹部25之底面。第1抵接面27b係夾持部23所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能夠抵接之面。所謂能夠抵接,意味著包括夾持部23所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與第1抵接面27b抵接之情形、及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與第1抵接面27b不抵接之情形。第2抵接面27c係與夾持部23所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抵接之面。如圖2所示,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至少設置於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抵接之位置。
如圖5所示,第1抵接面27b係與支持面27a之一端(側面22c側之端)連續之平坦面。第2抵接面27c係與支持面27a之另一端(側面22d側之端)連續之平坦面。於支持部22中,自一對主面22a、22b之對向方向觀察,自接紗部10側起按照第2抵接面27c、支持面27a及第1抵接面27b之順序設置各面。即,第2抵接面27c配置於接紗部10與夾持部23之間。第2抵接面27c於將接紗部10夾於之間地對向之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上位於內側,第1抵接面27b於該對向方向上位於外側。
第1抵接面27b與主面22a、22b大致平行。第1抵接面27b遍及支持面27a以及側面22c而設置。第2抵接面27c與主面22a、22b大致平行。第2抵接面27c遍及支持面27a以及側面22d而設置。第1抵接面27b與第2抵接面27c於支持部22之一對主面22a、22b之對向方向上之高度位置相同。
第2抵接面27c與側面22d成為大致90°之角度。由第2抵接面27c與側面22d形成之角之頂部較佳經表面研磨。於該構成中,於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自上述頂部分離時,能夠抑制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受到損傷。
如圖2所示,夾持部23具有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分別呈圓柱狀。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分別例如由具有耐磨損性之SUS等金屬形成。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各自之直徑被適當地設定即可。
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於支持部22被配置為,各自之端面對向。具體而言,第1夾持構件24配置於支持部22之前端部側,第2夾持構件26與第1夾持構件24相較被配置於支持部22之基端部側。於第1夾持機構20中,於夾持部23,藉由於第1夾持構件24之端面與第2夾持構件26之端面之間夾持紗線,藉此對紗線進行保持。
第1夾持構件24之一部分收容於支持部22,第1夾持構件24之一部分於支持部22之凹部25中露出。第1夾持構件24可以固定於支持部22,亦可設置為於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之對向方向(以下,亦簡稱為「對向方向」)上移動自如(能夠於支持面27a上滑動)。
第2夾持構件26之一部分收容於支持部22,第2夾持構件26之一部分於支持部22之凹部25中露出。第2夾持構件26於支持部22中設置為能夠移動。第2夾持構件26於上述對向方向上移動。第2夾持構件26由彈簧等施力構件(圖示省略)朝向第1夾持構件24施力。即,第2夾持構件26與第1夾持構件24為,於對第2夾持構件26未作用施力構件以外之力之狀態下,藉由施力構件之施加力而相互之端面抵接。
第2夾持構件26與支持部22之移動連動地進行移動。第2夾持構件26藉由支持部22自第2位置P2(參照圖6B)向第1位置P1(參照圖6A)之移動,而向自第1夾持構件24分離之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第2夾持構件26為,當支持部22自第2位置P2向第1位置P1移動時,藉由未圖示之凸輪機構等,被向與施力構件之施力方向相反之方向按下。藉此,於夾持部23中,於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之間形成間隙(空間)。又,第2夾持構件26之移動亦可不與支持部22之移動連動。
如圖2以及圖3所示,第2夾持機構30具有支持部32、以及夾持部33。第2夾持機構30將***至接紗部10之腔室14之紗線進行夾持(夾住)。
支持部32呈長方體形狀(角柱狀)。如圖5所示,支持部32具有相互對向之一對主面32a、32b、以及相互對向之一對側面32c、32d。側面32d係與接紗噴嘴12之側面12c對向之面。
支持部32對夾持部33進行保持。支持部32被設置為能夠擺動。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於支持部32之基端部(長邊方向之一端部)設置有軸31。軸31固定於未圖示之框架等。支持部32以軸31為中心進行擺動。支持部32於前端部(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接近接紗部10之第2位置P2(參照圖6B)、與前端部與第2位置P2相較自接紗部10分離之第1位置P1(參照圖6A)之間進行移動。即,第1夾持機構20於第1位置P1與第2位置P2之間進行移動。支持部32例如藉由缸體等驅動部(圖示省略)之驅動而進行移動。該驅動部可以與驅動支持部22之驅動部相同,亦可另外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般,於支持部32中,將設置有軸31之長邊方向之一端部作為基端部,將該一端部相反側之長邊方向之另一端部作為前端部。
於支持部32設置有凹部35。凹部35設置於支持部32之前端部側。凹部35於支持部32之主面32a以及一對側面32c、32d上開口。凹部35使夾持部33之一部分露出。如圖2所示,凹部35自支持部32之主面32a側觀察呈矩形形狀。凹部35自支持部32之側面32c、32d側觀察呈矩形形狀。
如圖5所示,支持部32具有將夾持部33之後述之第2夾持構件36(第1夾持構件34)支持為能夠滑動之支持面37a。支持面37a為,於支持部32之一對側面32c、32d之對向方向上設置於中央部。支持面37a與第2夾持構件36(第1夾持構件34)之外周面之形狀對應,呈向下方彎曲為凸狀之形狀(半圓形狀)。支持面37a沿著支持部32之長邊方向延伸。
支持部32於沿著一對側面32c、32d之對向方向夾著支持面37a之位置上,具有第1抵接面37b、及第2抵接面37c。第1抵接面37b及第2抵接面37c構成凹部35之底面。第1抵接面37b係夾持部33所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能夠抵接之面。第2抵接面37c係與夾持部33所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抵接之面。如圖2所示,第1抵接面37b及第2抵接面37c至少設置於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進行抵接之位置。
如圖5所示,第1抵接面37b係與支持面37a之一端(側面32c側之端)連續之平坦面。第2抵接面37c係與支持面37a之另一端(側面32d側之端)連續之平坦面。於支持部32中,自一對主面32a、32b之對向方向觀察,自接紗部10側起按照第2抵接面37c、支持面37a及第1抵接面37b之順序設置有各面。即,第2抵接面37c配置於接紗部10與夾持部33之間。第2抵接面37c於將接紗部10夾於之間地對向之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對向方向上位於內側,第1抵接面37b於該對向方向上位於外側。
第1抵接面37b與主面32a、32b大致平行。第1抵接面37b遍及支持面37a以及側面32c而設置。第2抵接面37c與主面32a、32b大致平行。第2抵接面37c遍及支持面37a以及側面32d而設置。第1抵接面37b與第2抵接面37c於支持部32之一對主面32a、32b之對向方向上之高度位置相同。
第2抵接面37c與側面32d成為大致90°之角度。由第2抵接面37c與側面32d形成之角之頂部較佳被表面研磨。
如圖2所示,夾持部33具有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分別呈圓柱狀。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分別例如由具有耐磨損性之SUS等金屬形成。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各自之直徑適當地設定即可。
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為,於支持部32中配置為,各自之端面對向。具體而言,第1夾持構件34配置於支持部32之前端部側,第2夾持構件36配置於較第1夾持構件34靠支持部32之基端部側。於第2夾持機構30中,於夾持部33中,藉由於第1夾持構件34之端面與第2夾持構件36之端面之間夾持紗線,藉此對紗線進行保持。
第1夾持構件34之一部分收容於支持部32,第1夾持構件34之一部分於支持部32之凹部35中露出。第1夾持構件34可以固定於支持部32,亦可設置為於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之對向方向上移動自如(能夠於支持面37a上滑動)。
第2夾持構件36之一部分收容於支持部32,第2夾持構件36之一部分於支持部32之凹部35中露出。第2夾持構件36於支持部32中設置為能夠移動。第2夾持構件36於上述對向方向上移動。第2夾持構件36由彈簧等施力構件(圖示省略)朝向第1夾持構件34施力。即,第2夾持構件36與第1夾持構件34為,於對第2夾持構件36未作用施力構件以外之力之狀態下,藉由施力構件之施加力而相互之端面抵接。
第2夾持構件36與支持部32之移動連動地進行移動。第2夾持構件36藉由支持部32自第2位置P2(參照圖6B)向第1位置P1(參照圖6A)之移動,而向自第1夾持構件34分離之方向移動。具體而言,第2夾持構件36為,當支持部32自第2位置P2向第1位置P1移動時,藉由未圖示之凸輪機構等,被向與施力構件之施力方向相反之方向按下。藉此,於夾持部33中,於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之間形成間隙(空間)。又,第2夾持構件36之移動亦可不與支持部32之移動連動。
如圖7以及圖8所示,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於第2位置P2上,以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一對夾持位置CP1、CP2進行連結之直線L位於腔室14中之區域(特定區域)A之方式,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進行夾持。
如圖7所示,所謂夾持位置CP1,係指於第1夾持機構20中與第2抵接面27c抵接、並且被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端部(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間之一端部)之位置。同樣,所謂夾持位置CP2,係指於第2夾持機構30中與第2抵接面37c抵接、並且被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端部(第1夾持機構20與第2夾持機構30之間之另一端部)之位置。
如圖8所示,上述區域A位於相對於沿著接紗噴嘴12之第3方向Z且通過腔室14之中心C之第1直線L1為下表面12d側(與狹縫13相反側),且係相對於沿著第1方向Y且通過中心C之第2直線L2與噴射孔16a相反側。即,區域A位於第1直線L1與第2直線L2所成之中心角為90°之扇形之區域內。
區域A係離中心之距離為0.5 mm之第1圓弧CA1與離腔室14之內周面14a之距離為0.3 mm之第2圓弧CA2之間之環狀扇形之區域。即,中心C與第1圓弧CA1與第1直線L1之交點P100之間之距離M1為0.5 mm。中心C與第1圓弧CA1與第2直線L2之交點P200之間之距離M2為0.5 mm。內周面14a與第2圓弧CA2與第1直線L1之交點P300之間之距離M3為0.3 mm。內周面14a與第2圓弧CA2與第2直線L2之交點P400之間之距離M4為0.3 mm。於腔室14之徑向上,第1圓弧CA1與第2圓弧CA2之間之距離為一定。
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中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一對夾持位置CP1、CP2之調整,能夠藉由接紗部10、以及/或者支持部22以及支持部32之位置之調整來進行。具體而言,例如,一對夾持位置CP1、CP2之第1方向Y之位置,能夠藉由變更支持部22以及支持部32之位置來進行調整。例如,一對夾持位置CP1、CP2之第3方向Z之位置,能夠藉由變更接紗部10之位置來進行調整。
接著,對使用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之絡合部之形成方法(接紗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6A所示,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設置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具體而言,使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經由接紗部10之狹縫13位於腔室14,並且配置於位於第1位置P1之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更詳細而言,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配置於第1夾持機構20之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之間,並且配置於第2夾持機構30之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之間。藉此,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被載放至第1夾持機構20之第1抵接面27b及第2抵接面27c上,並且被載放至第2夾持機構30之第1抵接面37b及第2抵接面37c上。
當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設置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時,對操作部7進行操作(按下)。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驅動部作動,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動作。
具體而言,於第1夾持機構20中,藉由第1夾持構件24與第2夾持構件26夾持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又,於第2夾持機構30中,藉由第1夾持構件34與第2夾持構件36夾持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然後,如圖6B所示,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1位置P1向第2位置P2移動。藉此,如圖7所示,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於夾持部23與夾持部33之間以鬆弛之狀態被保持。又,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以至少與第2抵接面27c及第2抵接面37c抵接之狀態被保持。此時,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一對夾持位置CP1、CP2連結之直線L位於腔室14中之區域A。
又,當操作部7***作時,經由空氣流路16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噴射空氣。藉此,位於腔室14內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藉由空氣之作用而被接紗,並形成絡合部。
接著,將操作部7之操作解除。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之空氣之噴射停止,並且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動作。
具體而言,如圖6A所示,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2位置P2向第1位置P1移動。與該動作相伴隨,於第1夾持機構20中,第2夾持構件26向自第1夾持構件24分離之方向移動,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夾持被解除。於第2夾持機構30中亦同樣,第2夾持構件36向自第1夾持構件34分離之方向移動,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夾持被解除。又,亦可於第1夾持機構20自第2位置P2移動至第1位置P1之後,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夾持被解除。同樣,亦可於第2夾持機構30自第2位置P2移動至第1位置P1之後,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夾持被解除。藉由以上,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接紗結束。藉此,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成為一根紗線。
如以上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為,自第2方向X觀察,以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一對夾持位置CP1、CP2連結之直線L位於腔室14之區域A之方式,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進行夾持。如圖8所示,區域A係由第1圓弧CA1與第2圓弧CA2劃分之區域。於該構成中,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被捲入至自噴射孔16a噴射而與腔室14之內周面14a碰撞、並沿著內周面14a向接紗噴嘴12之下表面12d側(與狹縫13相反側)流動之空氣中,因此空氣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有效地起作用。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於腔室14中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被適當地擺動,因此能夠適當地形成絡合部。作為其結果,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具體而言,參照圖9、圖10A~圖10C、圖11A~圖11C、圖12A~圖12C、以及圖13A~圖13C,對設定夾持位置CP1、CP2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如圖9所示,設定9個將夾持位置CP1、CP2連結之直線L之位置,並對各個位置測定拉伸伸長率。如圖9所示,第3直線L3係自第1直線L1向接紗噴嘴12之上表面12a側離開距離M11,並與第1直線L1平行地延伸之線。第4直線L4係自第1直線L1向接紗噴嘴12之下表面12d側離開距離M12,並與第1直線L1平行地延伸之線。第5直線L5係自第2直線L2向噴射孔16a側離開距離M13,並與第2直線L2平行地延伸之線。第6直線L6係自第2直線L2向與噴射孔16a相反側離開距離M14,並與第2直線L2平行地延伸之線。距離M11~M14為1 mm。
將第3直線L3與第5直線L5之交點設為P11。將第3直線L3與第2直線L2之交點設為P12。將第3直線L3與第6直線L6之交點設為P13。將第1直線L1與第5直線L5之交點設為P14。將第1直線L1與第2直線L2之交點設為P15。交點P15相當於腔室14之中心C。將第1直線L1與第6直線L6之交點設為P16。將第4直線L4與第5直線L5之交點設為P17。將第4直線L4與第2直線L2之交點設為P18。將第4直線L4與第6直線L6之交點設為P19。交點P16、交點P18以及交點P19位於上述區域A。又,於圖9中,區域A與各交點P11~P19之間之位置關係,能夠根據腔室14之直徑而變化。
如圖10A~圖10C、圖11A~圖11C、圖12A~圖12C、以及圖13A~圖13C所示,使用USTER公司製之TENSORAPID4(商品名),對粗細、長絲數不同之3種紗線(紗線A~紗線C)進行測定。各紗線係預拉伸紗線(POY:Pre Oriented Yarn)。於圖10A~圖10C中,表示腔室14之直徑為f 6.0 mm、噴射孔16a之直徑為f 1.3 mm之構成下之結果。於圖11A~圖11C中,表示腔室14之直徑為f 3.5 mm、噴射孔16a之直徑為f 1.0 mm之構成下之結果。於圖12A~圖12C中,表示腔室14之直徑為f 6.0 mm、噴射孔16a之直徑為f 1.0 mm之構成下之結果。於圖13A~圖13C中,表示腔室14之直徑為f 3.5 mm、噴射孔16a之直徑為f 1.3 mm之構成下之結果。
於圖10A~圖10C、圖11A~圖11C、圖12A~圖12C、以及圖13A~圖13C中,以未形成絡合部之合成纖維之拉伸伸長率之測定值作為基準值,表示拉伸伸長率自基準值之降低量(%)。於圖10A~圖10C、圖11A~圖11C、圖12A~圖12C、以及圖13A~圖13C所示之結果中,「-」表示未形成絡合部之情形。「Δ」表示雖然形成絡合部,但當施加張力時,紗線脫離,不能夠維持結合之情形。
如圖10A以及圖11A所示,紗線A係40[dtex]-10[f]、基準值為63.0%之紗線。於紗線A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5、交點P16、交點P18以及交點P19中,與交點P11~P14以及交點P17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比較小。
如圖10B以及圖11B所示,紗線B係88[dtex]-72[f]、基準值為130.1%之紗線。於紗線B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5、交點P16、交點P18以及交點P19中,與交點P11~P14以及交點P17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比較小。
如圖10C以及圖11C所示,紗線C係135[dtex]-72[f]、基準值為127.1%之紗線。於紗線C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6、交點P18以及交點P19中,與交點P11~P15以及交點P17相較,於任意情形時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均較小。
如圖12A以及圖13A所示,紗線A係40[dtex]-10[f]、基準值為63.1%之紗線。如圖12A所示,於紗線A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4、交點P15、交點P16以及交點P19中,與交點P11~P13、交點P17以及交點P18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比較小。如圖13A所示,於紗線A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5、交點P16以及交點P19中,與交點P11~P14、交點P17以及交點P18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比較小。
如圖12B以及圖13B所示,紗線B係88[dtex]-72[f]、基準值為130.8%之紗線。如圖12B所示,於紗線B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5~P19中,與交點P11~P14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比較小。如圖13B所示,於紗線B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5、交點P16、交點P18以及交點P19中,與交點P11~P14以及交點P17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比較小。
如圖12C以及圖13C所示,紗線C係135[dtex]-72[f]、基準值為130.0%之紗線。如圖12C所示,於紗線C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3、交點P16、交點P18以及交點P19中,與交點P11、交點P12、交點P14、交點P15以及交點P17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比較小。如圖13C所示,於紗線C中能夠確認,於交點P15、交點P16以及交點P19中,與交點P11~P14、交點P17以及交點P18相較,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比較小。
如以上那樣,於粗細不同之3種紗線(紗線A~紗線C)中,於使將夾持位置CP1、CP2連結之直線L位於區域A之情形時,於哪種情形時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均較小。因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能夠確認,藉由使將夾持位置CP1、CP2連結之直線L位於區域A,能夠抑制拉伸伸長率之降低。又,於一般情形時,於紗線之種類(例如粗細、長絲數)不同之情形時,拉伸伸長率之值不同,因此所允許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亦不同。
於交點P11~P14所存於之區域中,自噴射孔16a噴射而向狹縫13側流動之空氣,能夠經由狹縫13向腔室14之外部流出。特別係,於交點P11~P13所存於之區域中,空氣向外部之流出會變得顯著。因此,於將夾持位置CP1、CP2連結之直線L相對於第1直線L1位於接紗噴嘴12之上表面12a側之區域之情形時,可以認為空氣不會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有效地起作用,而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於腔室14不會被適當地擺動,因此難以適當地形成絡合部。又,可以認為於交點P14以及一部分交點P15中,自噴射孔16a噴射之空氣有可能直接噴吹至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空氣不會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有效地起作用,而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於腔室14不會被適當地擺動,因此難以適當地形成絡合部。又,可以認為於交點P17以及一部之交點P18中,自噴射孔16a噴射之空氣之壓力減弱,因此空氣不會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有效地起作用,而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於腔室14不會被適當地擺動,因此難以適當地形成絡合部。
於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腔室14之直徑為f 3.5 mm以上f 6.0 mm以下,噴射孔16a之直徑為f 1.0 mm以上f 1.3 mm以下。於該構成中,能夠進一步適當地形成絡合部。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並且能夠抑制拉伸伸長率之降低量之偏差。
於本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第1夾持機構20具備夾持部23,該夾持部23具有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各者進行夾持之第1夾持構件24及第2夾持構件26。第2夾持機構30具備夾持部33,該夾持部33具有對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各者進行夾持之第1夾持構件34及第2夾持構件36。於該構成中,能夠高精度地設定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各自之夾持位置CP1、CP2。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能夠使連結一對夾持位置CP1、CP2之直線L可靠地位於區域A。
於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第1夾持機構20具備支持夾持部23之支持部22。第2夾持機構30具備支持夾持部33之支持部32。支持部22配置於接紗部10與夾持部23之間,並且具有供夾持部23所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抵接之第2抵接面27c。同樣,支持部32配置於接紗部10與夾持部33之間,並且具有供夾持部33所夾持之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抵接之第2抵接面37c。於該構成中,能夠藉由第2抵接面27c及第2抵接面37c支持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藉此,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能夠進一步高精度地設定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各自之夾持位置CP1、CP2。作為其結果,於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中,能夠使連結一對夾持位置CP1、CP2之直線L可靠地位於區域A。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一定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本體3之形狀,將圖1所示之方式作為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體3之形狀不限定於圖1所示之方式。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第1夾持構件24、34及第2夾持構件26、36呈圓柱狀、即第1夾持構件24、34及第2夾持構件26、36之剖面呈圓形狀之方式作為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第1夾持構件及第2夾持構件只要係能夠夾持紗線之形狀,則不限定於圓柱狀,能夠成為各種形狀(例如,角柱狀等)。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支持部22、32藉由以軸21、31為中心進行擺動而向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移動之方式作為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支持部22、32例如亦可於相互平行之狀態下向相互接近之方向以及相互分離之方向移動。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狹縫13配置於第2直線L2上之方式作為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狹縫13亦可配置於較第1直線L1靠接紗噴嘴12之上表面12a側。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區域A為離中心之距離為0.5 mm之第1圓弧CA1、與離腔室14之內周面14a之距離為0.3 mm之第2圓弧CA2之間之環狀扇形之區域之方式作為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區域至少係相對於第1直線L1與狹縫13相反側、且係相對於第2直線L2與噴射孔16a相反側之區域即可。於該構成中,藉由使連結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之一對夾持位置CP1、CP2之直線L位於該區域,藉此能夠抑制絡合部之拉伸伸長率之降低。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配置於位於第1位置P1之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之後,使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1位置P1移動至第2位置P2,並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噴射空氣而形成絡合部之方式作為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使用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之絡合部之形成方法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於將第1紗線Y1及第2紗線Y2配置於位於第2位置P2之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之後,使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2位置P2移動至第1位置P1,並且於使第1夾持機構20及第2夾持機構30自第1位置P1移動至第2位置P2之後,自噴射孔16a對腔室14噴射空氣而形成絡合部。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腔室14之直徑以及噴射孔16a之直徑能夠藉由更換接紗部10來變更。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將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1係由操作者把持而使用之手動接合器之形態作為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亦可設置於裝置等中。
1‧‧‧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3‧‧‧主體 3a‧‧‧第1本體部 3b‧‧‧第2本體部 5‧‧‧接紗機構 7‧‧‧操作部 9‧‧‧連接部 10‧‧‧接紗部 12‧‧‧接紗噴嘴 12a‧‧‧上表面 12b‧‧‧側面 12c‧‧‧側面 12d‧‧‧下表面 13‧‧‧狹縫 14‧‧‧腔室(通路) 14a‧‧‧內周面 15‧‧‧傾斜面 16‧‧‧空氣流路 16a‧‧‧噴射孔 18‧‧‧連接部 20‧‧‧第1夾持機構 21‧‧‧軸 22‧‧‧支持部 22a‧‧‧主面 22b‧‧‧主面 22c‧‧‧側面 22d‧‧‧側面 23‧‧‧夾持部 24‧‧‧第1夾持構件 25‧‧‧凹部 26‧‧‧第2夾持構件 27a‧‧‧支持面 27b‧‧‧第1抵接面 27c‧‧‧第2抵接面 30‧‧‧第2夾持機構 31‧‧‧軸 32‧‧‧支持部 32a‧‧‧主面 32b‧‧‧主面 32c‧‧‧側面 32d‧‧‧側面 33‧‧‧夾持部 34‧‧‧第1夾持構件 35‧‧‧凹部 36‧‧‧第2夾持構件 37a‧‧‧支持面 37b‧‧‧第1抵接面 37c‧‧‧第2抵接面 A‧‧‧區域 C‧‧‧中心 CA1‧‧‧第1圓弧 CA2‧‧‧第2圓弧 CP1‧‧‧夾持位置 CP2‧‧‧夾持位置 L‧‧‧直線 L1‧‧‧第1直線 L2‧‧‧第2直線 L3‧‧‧第3直線 L4‧‧‧第4直線 L5‧‧‧第5直線 L6‧‧‧第6直線 M1‧‧‧距離 M2‧‧‧距離 M3‧‧‧距離 M4‧‧‧距離 P100‧‧‧交點 P200‧‧‧交點 P300‧‧‧交點 P400‧‧‧交點 Y1‧‧‧第1紗線(一方之紗線) Y2‧‧‧第2紗線(另一方之紗線)
圖1係表示一個實施形態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之立體圖。 圖2係自上方觀察接紗機構之圖。 圖3係接紗機構之側視圖。 圖4係接紗部之剖視圖。 圖5係沿著圖2中之V-V線之剖視圖。 圖6A係表示接紗機構之動作之圖。 圖6B係表示接紗機構之動作之圖。 圖7係表示接紗機構保持有紗線之狀態之圖。 圖8係表示腔室中之區域之圖。 圖9係表示腔室中之各點之圖。 圖10A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0B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0C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1A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1B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1C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2A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2B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2C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3A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3B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圖13C係表示測定結果之圖。
13‧‧‧狹縫
14‧‧‧腔室
14a‧‧‧內周面
16‧‧‧空氣流路
16a‧‧‧噴射孔
A‧‧‧區域
C‧‧‧中心
CA1‧‧‧第1圓弧
CA2‧‧‧第2圓弧
L‧‧‧直線
L1‧‧‧第1直線
L2‧‧‧第2直線
M1‧‧‧距離
M2‧‧‧距離
M3‧‧‧距離
M4‧‧‧距離
P100‧‧‧交點
P200‧‧‧交點
P300‧‧‧交點
P400‧‧‧交點

Claims (4)

  1. 一種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係進行由合成纖維構成之一方之紗線與另一方之紗線之接紗,且具備:接紗部,其具有形成上述一方之紗線以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能夠穿通之空間之通路、與上述通路連通並能夠將上述一方之紗線以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自與上述通路之貫通方向正交之***方向***上述通路之狹縫、以及向上述通路開口並且噴射流體之噴射孔;以及一對夾持機構,其等於上述通路之貫通方向上設置於隔著上述接紗部之上述通路之位置,對穿通上述空間之上述一方之紗線以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之各者進行夾持,上述通路自上述通路之貫通方向觀察呈圓形狀,上述噴射孔配置於與上述通路之貫通方向以及上述***方向正交且通過上述通路之中心之第1直線上,一對上述夾持機構為,自上述通路之貫通方向觀察,以連結上述一方之紗線以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之一對夾持位置之直線位於上述通路之特定區域之方式,夾持上述一方之紗線以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上述特定區域係相對於上述第1直線與上述狹縫相反側,且相對於沿著上述***方向且通過上述中心之第2直線與上述噴射孔相反側之區域;且上述特定區域係離上述中心之距離為0.5mm之第1圓弧、與離上述通路之內周面之距離為0.3mm之第2圓弧之間之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其中, 上述通路之直徑為
    Figure 108112595-A0305-02-0031-1
    3.5mm以上、
    Figure 108112595-A0305-02-0031-2
    6.0mm以下,上述噴射孔之直徑為
    Figure 108112595-A0305-02-0031-3
    1.0mm以上、
    Figure 108112595-A0305-02-0031-4
    1.3mm以下。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其中,一對上述夾持機構分別具備夾持部,該夾持部具有對上述一方之紗線以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之各者進行夾持之一對夾持構件。
  4. 如請求項3之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其中,一對上述夾持機構分別具備支持上述夾持部之支持部,上述支持部配置於上述接紗部與上述夾持部之間,並且具有供上述夾持部所夾持之上述一方之紗線以及上述另一方之紗線抵接之抵接面。
TW108112595A 2018-04-12 2019-04-11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TWI784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6688 2018-04-12
JP2018-076688 2018-04-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3904A TW201943904A (zh) 2019-11-16
TWI784158B true TWI784158B (zh) 2022-11-21

Family

ID=66101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2595A TWI784158B (zh) 2018-04-12 2019-04-11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553007B1 (zh)
JP (1) JP7202956B2 (zh)
CN (1) CN110371792B (zh)
TW (1) TWI7841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53009B1 (en) * 2018-04-12 2022-03-30 TMT Machinery, Inc. Synthetic yarn splicer
JP7026560B2 (ja) * 2018-04-12 2022-02-28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
CN112981627A (zh) * 2021-02-05 2021-06-18 温岭群豪纱线捻接技术有限公司 纱线捻接器上的夹纱器及由其所构成的接线组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4281A (ja) * 1983-12-27 1985-07-30 Ishikawa Seisakusho:Kk ポリエステル未延伸マルチフイラメント糸の糸継ぎ方法とその装置
US5280698A (en) * 1990-10-12 1994-01-25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Thread splicing arrangement
CN1306587A (zh) * 1998-06-23 2001-08-01 绍尔·阿尔马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的方法
WO2004058613A2 (en) * 2002-12-19 2004-07-15 Invista Technologies S.A.R.L. Spliced yarn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02012A (en) * 1975-05-21 1977-01-11 Champi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licing thermoplastic textile yarn
JPS6131010Y2 (zh) * 1979-01-31 1986-09-09
JPS5939662A (ja) * 1982-08-27 1984-03-05 Teijin Seiki Co Ltd 糸条の結合装置
DE3408668A1 (de) * 1984-03-09 1985-09-12 W. Schlafhorst & Co, 4050 Mönchengladbach Vorbereitungsaggregat zum vorbereiten eines fadenendes
US4642228A (en) 1985-07-24 1987-02-10 Angel Sanjurjo Fluxing system for reactors for production of silicon
JP2809071B2 (ja) * 1993-11-05 1998-10-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端の解撚ノズル及び糸端の解撚方法
DE10202781A1 (de) * 2002-01-25 2003-07-31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Verbinden von Garnen
CN100410433C (zh) * 2002-09-09 2008-08-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接头方法
WO2008114873A1 (ja) * 2007-03-22 2008-09-2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スプライスヘッド、糸継ぎ装置および糸継ぎ方法
JP2009143718A (ja) * 2007-12-18 2009-07-02 Murata Mach Ltd スプライサーノズル
JP2009190853A (ja) * 2008-02-15 2009-08-27 Murata Mach Ltd スプライサユニット及び糸巻取機
JP2015174764A (ja) * 2014-03-18 2015-10-0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撚掛ノズル、糸継ノズル構造体、糸継装置、巻取ユニット及び繊維機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4281A (ja) * 1983-12-27 1985-07-30 Ishikawa Seisakusho:Kk ポリエステル未延伸マルチフイラメント糸の糸継ぎ方法とその装置
US5280698A (en) * 1990-10-12 1994-01-25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Thread splicing arrangement
CN1306587A (zh) * 1998-06-23 2001-08-01 绍尔·阿尔马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具有交替的s捻和z捻的复丝的方法
WO2004058613A2 (en) * 2002-12-19 2004-07-15 Invista Technologies S.A.R.L. Spliced yarn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1792B (zh) 2022-06-14
JP2019182663A (ja) 2019-10-24
EP3553007A1 (en) 2019-10-16
TW201943904A (zh) 2019-11-16
JP7202956B2 (ja) 2023-01-12
CN110371792A (zh) 2019-10-25
EP3553007B1 (en) 202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4158B (zh)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TWI787495B (zh)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DE10202781A1 (de)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Verbinden von Garnen
JPWO2008001869A1 (ja) 糸継ぎ方法および糸継ぎ装置
JP7489188B2 (ja) 糸条ハンドリング装置
JPS59228029A (ja) 紡績糸の糸継ぎ装置
TWI746960B (zh)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TWI744624B (zh) 合成纖維紗用捻接器
DE102015016664A1 (de)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DE102017102432A1 (de) Spleißprisma für eine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und Einsatzteil für das Spleißprisma
IT9048092A1 (it) Blocco ad ugello di giunzione per fili, e relativo metodo di giunzione
JP2019206432A (ja)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
JP2006291403A (ja) 糸のクランプカッター装置
JPH0382835A (ja) 双糸紡績における糸継ぎ装置
JPH11106147A (ja) マルチスプライサー
DE102018108147A1 (de)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DE102017102437A1 (de)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JP3144081B2 (ja) 糸条の交絡加工処理装置
JPS63309635A (ja) 紡績糸の糸継装置
JPH01221535A (ja) 双糸製造装置
JP2006009169A (ja) 弾性糸のクランプカッター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