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71792A -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71792A
CN110371792A CN201910288395.2A CN201910288395A CN110371792A CN 110371792 A CN110371792 A CN 110371792A CN 201910288395 A CN201910288395 A CN 201910288395A CN 110371792 A CN110371792 A CN 1103717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k thread
mentioned
straight line
hold assembly
ac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883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71792B (zh
Inventor
林靖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Tmt Desk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Tmt Des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Tmt Desk filed Critical Japan Tmt Desk
Publication of CN110371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17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717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17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65H69/063Preparation of the yarn 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1Portable or hand-held apparatus
    • B65H2402/414Manual tool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mounting or removing a bobbin, measuring tension or spli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3Synthetic polymer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具备接头部(10)、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以连结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一对夹持位置(CP1、CP2)的直线(L)位于腔室(14)的区域(A)的方式,夹持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区域(A)是相对于第一直线(L1)与狭缝(13)相反侧、且是相对于沿着第一方向(Y)且通过中心(C)的第二直线(L2)与喷射孔(16a)相反侧的区域。

Description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7214号公报)记载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专利文献1记载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为,将两根合成纤维丝的始端和末端向相反方向拉齐并向空气喷嘴内拉入,对所拉入的丝线端部的空气喷嘴外的两侧部分进行按压,并使所按压的两侧部分向空气喷嘴内的方向移动,由此使拉齐的丝线端部在空气喷嘴内具有松弛,并通过空气喷嘴内的空气流进行接头。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例如在卷取合成纤维的丝线卷取机中,用于对一个供给筒管的丝线的末端和另一个供给筒管的丝线的始端进行接头。在丝线卷取机中,在对丝线赋予张力的同时将丝线卷取于筒管,而形成卷装。因此,通过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接头了的丝线彼此的络合部,当被施加张力时被拉拽。在丝线卷取机中,当在丝线的卷取中络合部解开时,必须使卷取动作暂时停止而进行操作,因此生产效率降低。因此,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被要求形成具有能够耐受卷取张力的拉伸伸长率的络合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为,进行由合成纤维构成的一方的丝线与另一方的丝线的接头,具备:接头部,该接头部具有形成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能够穿通的空间的通路、与通路连通并能够将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从与通路的贯通方向正交的***方向***通路的狭缝、以及向通路开口并且喷射流体的喷射孔;以及一对夹持机构,该一对夹持机构在通路的贯通方向上设置于夹着接头部的通路的位置,对穿通空间的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分别进行夹持;通路从通路的贯通方向观察呈圆形状,喷射孔配置于与通路的贯通方向以及***方向正交且通过通路的中心的第一直线上,一对夹持机构为,从通路的贯通方向观察,以连结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的一对夹持位置的直线位于通路的规定区域的方式,夹持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规定区域是相对于第一直线与狭缝相反侧,且是相对于沿着***方向且通过中心的第二直线与喷射孔相反侧的区域。
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从喷射孔喷射的流体碰撞与该喷射孔对置的位置的通路的内周面,并沿着内周面向狭缝侧以及与狭缝相反侧流动。向狭缝侧流动的流体,能够经由狭缝向通路的外部流出。因此,在连结夹持位置的直线相对于第一直线位于狭缝侧的区域的情况下,流体不会对于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有效地起作用,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在通路中不会被适当舞动,因此有可能无法适当地形成络合部。此外,在连结夹持位置的直线相对于第二直线位于喷射孔侧的区域的情况下,从喷射孔喷射的流体有可能直接喷吹到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流体不会对于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有效地起作用,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在通路中不会被适当舞动,因此有可能无法适当地形成络合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从通路的贯通方向观察,一对夹持机构以将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的一对夹持位置连结的直线位于通路的规定区域的方式,夹持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规定区域是相对于第一直线与狭缝相反侧、并且是沿着***方向且相对于通过中心的第二直线与喷射孔相反侧的区域。在该构成中,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被卷入从喷射孔喷射而碰撞通路的内周面、并沿着内周面向与狭缝相反侧流动的流体中,因此流动对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有效地作用。因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在通路中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被适当地舞动,能够适当地形成络合部。作为其结果,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规定区域也可以是离中心的距离为0.5mm的第一圆弧、与离通路的内周面的距离为0.3mm的第二圆弧之间的区域。在该构成中,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被更有效地卷入沿着内周面流动的流体中,因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流体对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更有效地起作用。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能够进一步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路的直径为φ3.5mm以上φ6.0mm以下,喷射孔的直径也可以为φ1.0mm以上φ1.3mm以下。在该构成中,能够进一步适当地形成络合部。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一对夹持机构分别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具有对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分别进行夹持的一对夹持部件。在该构成中,能够高精度地设定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各自的夹持位置。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能够使连结一对夹持位置的直线可靠地位于规定区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一对夹持机构分别具备支撑夹持部的支撑部,支撑部配置在接头部与夹持部之间,并且具有供夹持部所夹持的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抵接的抵接面。在该构成中,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能够由抵接面支撑。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设定一方的丝线以及另一方的丝线各自的夹持位置。作为其结果,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中,能够使连结一对夹持位置的直线可靠地位于规定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接头机构的图。
图3是接头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接头部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2中的V-V线的截面图。
图6A是表示接头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6B是表示接头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接头机构保持有丝线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腔室中的区域的图。
图9是表示腔室中的各点的图。
图10A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0B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0C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1A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1B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1C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2A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2B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2C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3A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3B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图13C是表示测定结果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0接头部;13狭缝;14腔室(通路);14a内周面;16a喷射孔;20第一夹持机构;22支撑部;23夹持部;24第一夹持部件;26第二夹持部件;27c第二抵接面;30第二夹持机构;32支撑部;33夹持部;34第一夹持部件;36第二夹持部件;37c第二抵接面;A区域;C中心;CA1第一圆弧;CA2第二圆弧;CP1、CP2夹持位置;L直线;L1第一直线;L2第二直线;Y1第一丝线(一方的丝线);Y2第二丝线(另一方的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付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所示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是进行由合成纤维构成的第一丝线(一方的丝线)Y1(参照图7)的丝线端部与由合成纤维构成的第二丝线(另一方的丝线)Y2(参照图7)的丝线端部的接头的装置。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为,例如,在从供给筒管卷取丝线而形成卷装的丝线卷取机中,用于进行一个供给筒管的丝线的末端与另一个供给筒管的丝线的始端的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是所谓的手动捻接器。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具备主体3以及接头机构5。主体3是保持接头机构5的框体。主体3由第一主体部3a和第二主体部3b构成。主体3为,从侧面观察例如呈大致L字形状。
第一主体部3a是在使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时,由操作者把持的部分。第一主体部3a例如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第一主体部3a设置有操作部7。操作部7是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进行接头操作时***作的按钮。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7在第一主体部3a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侧(第二主体部3b侧),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a***作者把持时位于食指的活动范围内的部位。
在第一主体部3a的下端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连接部9。在连接部9连接有供给压缩空气(流体)(以下,也简称为“空气”。)的管(图示省略)。在第一主体部3a也可以收容有与操作部7的动作连动的开关、以及使经由连接部9供给的压缩空气分支的部件等。
在第二主体部3b设置有接头机构5。第二主体部3b例如呈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二主体部3b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a的一端部。具体地说,第二主体部3b以第二主体部3b的长边方向与第一主体部3a的长边方向成为规定的角度(例如90°以下)的方式,与第一主体部3a一体地设置。第二主体部3b使接头机构5露出。在第二主体部3b收容有使后述的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驱动的驱动部等(例如,缸体等)。
如图2或者图3所示,接头机构5具备接头部10、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设置于夹着接头部10的腔室14的位置。
如图4所示的那样,接头部10具有接头喷嘴12、狭缝13、腔室(通路)14、以及空气流路16。
接头喷嘴12是由金属或者陶瓷材料形成的块体。接头喷嘴12具有上表面12a、一对侧面12b、12c、以及下表面12d。上表面12a与下表面12d的对置方向为第一方向Y(参照图4)。一对侧面12b、12c对置的对置方向为第二方向X(参照图5)。与第一方向Y以及第二方向X正交的方向为第三方向Z(参照图4)。
狭缝13设置于接头喷嘴12。狭缝13是与腔室14连通、将丝线向腔室14导入的部分。狭缝13遍及接头喷嘴12的上表面12a以及腔室14而形成。狭缝13配置在后述的第二直线L2(参照8图)上,并沿着第一方向Y延伸。即,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相对于狭缝13***的***方向为第一方向Y。在狭缝13的上部设置有倾斜面15。倾斜面15将丝线向狭缝13引导。倾斜面15呈从接头喷嘴12的上表面12a朝向狭缝13变得尖细的锥状。
腔室14是供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穿通的通路。如图5所示的那样,腔室14贯通接头喷嘴12的一方的侧面12b和另一方的侧面12c。即,腔室14的贯通方向是一对侧面12b、12c的对置方向(第二方向X),与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相对于狭缝13的***方向正交。腔室14形成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能够穿通的空间。如图4所示的那样,腔室14从侧面12b、12c观察呈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腔室14呈正圆形状。腔室14的直径例如优选为φ3.5mm以上φ6.0mm以下。
空气流路16供向腔室14供给的空气流通。空气流路16具有向腔室14开口的喷射孔16a。喷射孔16a使空气流路16与腔室14连通。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喷射空气。喷射孔16a的直径优选φ1.0mm以上φ1.3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孔16a在腔室14中配置于后述的第一直线L1上(参照图8)上。在空气流路16的上游侧(与喷射孔16a相反侧)设置有连接部18。在连接部18连接有供给空气的供给管等。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的那样,第一夹持机构20具有支撑部22、以及夹持部23。第一夹持机构20将***到接头部10的腔室14的丝线进行夹持(夹住)。
支撑部22呈长方体形状(棱柱状)。如图5所示的那样,支撑部22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主面22a、22b、以及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22c、22d。侧面22d是与接头喷嘴12的侧面12b对置的面。
支撑部22对夹持部23进行保持。支撑部22设置为能够摆动。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支撑部22的基端部(长边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轴21。轴21固定于未图示的框架等。支撑部22以轴21为中心摆动。支撑部22在前端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接近接头部10的第二位置P2(参照图6B)与前端部比第二位置P2从接头部10分离的第一位置P1(参照图6A)之间移动。即,第一夹持机构20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进行移动。支撑部22例如通过缸体等驱动部(图示省略)的驱动而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支撑部22中,将设置有轴2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作为基端部,将该一端部的相反侧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作为前端部。
在支撑部22设置有凹部25。凹部25设置于支撑部22的前端部侧。凹部25在支撑部22的主面22a以及一对侧面22c、22d上开口。凹部25使夹持部23的一部分露出。如图2所示的那样,凹部25从支撑部22的主面22a侧观察呈矩形形状。如图3所示的那样,凹部25从支撑部22的侧面22c侧观察呈矩形形状。
如图5所示的那样,支撑部22具有将夹持部23的后述的第二夹持部件26(第一夹持部件24)支撑为能够滑动的支撑面27a。支撑面27a在支撑部22的一对侧面22c、22d的对置方向上设置于中央部。支撑面27a与第二夹持部件26(第一夹持部件24)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而呈朝下方弯曲为凸状的形状(半圆形状)。支撑面27a沿着支撑部22的长边方向延伸。
支撑部22在沿着一对侧面22c、22d的对置方向(第一夹持机构20与第二夹持机构30的对置方向)夹持支撑面27a的位置上,具有第一抵接面27b、以及第二抵接面27c。第一抵接面27b以及第二抵接面27c构成凹部25的底面。第一抵接面27b是夹持部23所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能够抵接的面。所谓能够抵接,意味着包括夹持部23所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与第一抵接面27b抵接的情况、以及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与第一抵接面27b不抵接的情况。第二抵接面27c是与夹持部23所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抵接的面。如图2所示的那样,第一抵接面27b以及第二抵接面27c至少设置于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抵接的位置。
如图5所示的那样,第一抵接面27b是与支撑面27a的一端(侧面22c侧的端)连续的平坦面。第二抵接面27c是与支撑面27a的另一端(侧面22d侧的端)连续的平坦面。在支撑部22中,从一对主面22a、22b的对置方向观察,从接头部10侧起按照第二抵接面27c、支撑面27a以及第一抵接面27b的顺序设置有各面。即,第二抵接面27c配置在接头部10与夹持部23之间。第二抵接面27c在将接头部10夹在之间地对置的第一夹持机构20与第二夹持机构30的对置方向上位于内侧,第一抵接面27b在该对置方向上位于外侧。
第一抵接面27b与主面22a、22b大致平行。第一抵接面27b遍及支撑面27a以及侧面22c而设置。第二抵接面27c与主面22a、22b大致平行。第二抵接面27c遍及支撑面27a以及侧面22d而设置。第一抵接面27b与第二抵接面27c在支撑部22的一对主面22a、22b的对置方向上的高度位置相同。
第二抵接面27c与侧面22d成为大致90°的角度。由第二抵接面27c与侧面22d形成的角的顶部优选被表面研磨。在该构成中,在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从上述顶部分离时,能够抑制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受到损伤。
如图2所示的那样,夹持部23具有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分别呈圆柱状。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分别例如由具有耐磨损性的SUS等金属形成。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各自的直径被适当地设定即可。
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在支撑部22被配置为,各自的端面对置。具体地说,第一夹持部件24配置于支撑部22的前端部侧,第二夹持部件26与第一夹持部件24相比被配置于支撑部22的基端部侧。在第一夹持机构20中,在夹持部23,通过在第一夹持部件24的端面与第二夹持部件26的端面之间夹持丝线,由此对丝线进行保持。
第一夹持部件24的一部分收容于支撑部22,第一夹持部件24的一部分在支撑部22的凹部25中露出。第一夹持部件24可以固定于支撑部22,也可以设置为在第一夹持部件24与第二夹持部件26的对置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对置方向”)上移动自如(能够在支撑面27a上滑动)。
第二夹持部件26的一部分收容于支撑部22,第二夹持部件26的一部分在支撑部22的凹部25中露出。第二夹持部件26在支撑部22中设置为能够移动。第二夹持部件26在上述对置方向上移动。第二夹持部件26由弹簧等施力部件(图示省略)朝向第一夹持部件24施力。即,第二夹持部件26与第一夹持部件24为,在对第二夹持部件26未作用施力部件以外的力的状态下,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相互的端面抵接。
第二夹持部件26与支撑部22的移动连动地进行移动。第二夹持部件26通过支撑部22从第二位置P2(参照图6B)向第一位置P1(参照图6A)的移动,而向从第一夹持部件24分离的方向移动。具体地说,第二夹持部件26为,当支撑部22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移动时,通过未图示的凸轮机构等,被向与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按下。由此,在夹持部23中,在第一夹持部件24与第二夹持部件26之间形成间隙(空间)。此外,第二夹持部件26的移动也可以不与支撑部22的移动连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的那样,第二夹持机构30具有支撑部32、以及夹持部33。第二夹持机构30将***到接头部10的腔室14的丝线进行夹持(夹住)。
支撑部32呈长方体形状(棱柱状)。如图5所示的那样,支撑部32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主面32a、32b、以及相互对置的一对侧面32c、32d。侧面32d是与接头喷嘴12的侧面12c对置的面。
支撑部32对夹持部33进行保持。支撑部32被设置为能够摆动。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支撑部32的基端部(长边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轴31。轴31固定于未图示的框架等。支撑部32以轴31为中心进行摆动。支撑部32在前端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接近接头部10的第二位置P2(参照图6B)、与前端部与第二位置P2相比从接头部10分离的第一位置P1(参照图6A)之间进行移动。即,第一夹持机构20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进行移动。支撑部32例如通过缸体等驱动部(图示省略)的驱动而进行移动。该驱动部可以与驱动支撑部22的驱动部相同,也可以另外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支撑部32中,将设置有轴3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作为基端部,将该一端部相反侧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作为前端部。
在支撑部32设置有凹部35。凹部35设置于支撑部32的前端部侧。凹部35在支撑部32的主面32a以及一对侧面32c、32d上开口。凹部35使夹持部33的一部分露出。如图2所示的那样,凹部35从支撑部32的主面32a侧观察呈矩形形状。凹部35从支撑部32的侧面32c、32d侧观察呈矩形形状。
如图5所示的那样,支撑部32具有将夹持部33的后述的第二夹持部件36(第一夹持部件34)支撑为能够滑动的支撑面37a。支撑面37a为,在支撑部32的一对侧面32c、32d的对置方向上设置于中央部。支撑面37a与第二夹持部件36(第一夹持部件34)的外周面的形状对应,呈向下方弯曲为凸状的形状(半圆形状)。支撑面37a沿着支撑部32的长边方向延伸。
支撑部32在沿着一对侧面32c、32d的对置方向夹着支撑面37a的位置上,具有第一抵接面37b、以及第二抵接面37c。第一抵接面37b以及第二抵接面37c构成凹部35的底面。第一抵接面37b是夹持部33所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能够抵接的面。第二抵接面37c是与夹持部33所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抵接的面。如图2所示的那样,第一抵接面37b以及第二抵接面37c至少设置于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进行抵接的位置。
如图5所示的那样,第一抵接面37b是与支撑面37a的一端(侧面32c侧的端)连续的平坦面。第二抵接面37c是与支撑面37a的另一端(侧面32d侧的端)连续的平坦面。在支撑部32中,从一对主面32a、32b的对置方向观察,从接头部10侧起按照第二抵接面37c、支撑面37a以及第一抵接面37b的顺序设置有各面。即,第二抵接面37c配置在接头部10与夹持部33之间。第二抵接面37c在将接头部10夹在之间地对置的第一夹持机构20与第二夹持机构30的对置方向上位于内侧,第一抵接面37b在该对置方向上位于外侧。
第一抵接面37b与主面32a、32b大致平行。第一抵接面37b遍及支撑面37a以及侧面32c而设置。第二抵接面37c与主面32a、32b大致平行。第二抵接面37c遍及支撑面37a以及侧面32d而设置。第一抵接面37b与第二抵接面37c在支撑部32的一对主面32a、32b的对置方向上的高度位置相同。
第二抵接面37c与侧面32d成为大致90°的角度。由第二抵接面37c和侧面32d形成的角的顶部优选被表面研磨。
如图2所示的那样,夹持部33具有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分别呈圆柱状。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分别例如由具有耐磨损性的SUS等金属形成。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各自的直径适当地设定即可。
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为,在支撑部32中配置为,各自的端面对置。具体地说,第一夹持部件34配置于支撑部32的前端部侧,第二夹持部件36配置于比第一夹持部件34靠支撑部32的基端部侧。在第二夹持机构30中,在夹持部33中,通过在第一夹持部件34的端面与第二夹持部件36的端面之间夹持丝线,由此对丝线进行保持。
第一夹持部件34的一部分收容于支撑部32,第一夹持部件34的一部分在支撑部32的凹部35中露出。第一夹持部件34可以固定于支撑部32,也可以设置为在第一夹持部件34与第二夹持部件36的对置方向上移动自如(能够在支撑面37a上滑动)。
第二夹持部件36的一部分收容于支撑部32,第二夹持部件36的一部分在支撑部32的凹部35中露出。第二夹持部件36在支撑部32中设置为能够移动。第二夹持部件36在上述对置方向上移动。第二夹持部件36由弹簧等施力部件(图示省略)朝向第一夹持部件34施力。即,第二夹持部件36与第一夹持部件34为,在对第二夹持部件36未作用施力部件以外的力的状态下,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相互的端面抵接。
第二夹持部件36与支撑部32的移动连动地进行移动。第二夹持部件36通过支撑部32从第二位置P2(参照图6B)向第一位置P1(参照图6A)的移动,而向从第一夹持部件34分离的方向移动。具体地说,第二夹持部件36为,当支撑部32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移动时,通过未图示的凸轮机构等,被向与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按下。由此,在夹持部33中,在第一夹持部件34与第二夹持部件36之间形成间隙(空间)。此外,第二夹持部件36的移动也可以不与支撑部32的移动连动。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的那样,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在第二位置P2上,以将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一对夹持位置CP1、CP2进行连结的直线L位于腔室14中的区域(规定区域)A的方式,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进行夹持。
如图7所示的那样,所谓夹持位置CP1,是指在第一夹持机构20中与第二抵接面27c抵接、并且被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端部(第一夹持机构20与第二夹持机构30之间的一端部)的位置。同样,所谓夹持位置CP2,是指在第二夹持机构30中与第二抵接面37c抵接、并且被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端部(第一夹持机构20与第二夹持机构30之间的另一端部)的位置。
如图8所示的那样,上述区域A位于相对于沿着接头喷嘴12的第三方向Z且通过腔室14的中心C的第一直线L1为下表面12d侧(与狭缝13相反侧),且是相对于沿着第一方向Y且通过中心C的第二直线L2与喷射孔16a相反侧。即,区域A位于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所成的中心角为90°的扇形的区域内。
区域A是离中心的距离为0.5mm的第一圆弧CA1与离腔室14的内周面14a的距离为0.3mm的第二圆弧CA2之间的环状扇形的区域。即,中心C与第一圆弧CA1和第一直线L1的交点P100之间的距离M1为0.5mm。中心C与第一圆弧CA1和第二直线L2的交点P200之间的距离M2为0.5mm。内周面14a与第二圆弧CA2和第一直线L1的交点P300之间的距离M3为0.3mm。内周面14a与第二圆弧CA2和第二直线L2的交点P400之间的距离M4为0.3mm。在腔室14的径向上,第一圆弧CA1与第二圆弧CA2之间的距离为一定。
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中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一对夹持位置CP1、CP2的调整,能够通过接头部10、以及/或者支撑部22以及支撑部32的位置的调整来进行。具体地说,例如,一对夹持位置CP1、CP2的第一方向Y的位置,能够通过变更支撑部22以及支撑部32的位置来进行调整。例如,一对夹持位置CP1、CP2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能够通过变更接头部10的位置来进行调整。
接着,对使用了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的络合部的形成方法(接头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A所示的那样,将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设置于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具体地说,使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经由接头部10的狭缝13位于腔室14,并且配置于位于第一位置P1的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更详细地说,将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配置于第一夹持机构20的第一夹持部件24与第二夹持部件26之间,并且配置在第二夹持机构30的第一夹持部件34与第二夹持部件36之间。由此,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被载放到第一夹持机构20的第一抵接面27b以及第二抵接面27c上,并且被载放到第二夹持机构30的第一抵接面37b以及第二抵接面37c上。
当将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设置于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时,对操作部7进行操作(按下)。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驱动部工作,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动作。
具体地说,在第一夹持机构20中,通过第一夹持部件24和第二夹持部件26夹持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此外,在第二夹持机构30中,通过第一夹持部件34和第二夹持部件36夹持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然后,如图6B所示的那样,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动。由此,如图7所示的那样,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在夹持部23与夹持部33之间以松弛的状态被保持。此外,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以至少与第二抵接面27c以及第二抵接面37c抵接的状态被保持。此时,将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一对夹持位置CP1、CP2连结的直线L位于腔室14中的区域A。
此外,当操作部7***作时,经由空气流路16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喷射空气。由此,位于腔室14内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通过空气的作用而被接头,并形成络合部。
接着,将操作部7的操作解除。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的空气的喷射停止,并且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动作。
具体地说,如图6A所示的那样,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移动。与该动作相伴随,在第一夹持机构20中,第二夹持部件26向从第一夹持部件24分离的方向移动,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夹持被解除。在第二夹持机构30中也同样,第二夹持部件36向从第一夹持部件34分离的方向移动,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夹持被解除。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夹持机构20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一位置P1之后,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夹持被解除。同样,也可以在第二夹持机构30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一位置P1之后,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夹持被解除。通过以上,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接头结束。由此,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成为一根丝线。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为,从第二方向X观察,以将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一对夹持位置CP1、CP2连结的直线L位于腔室14的区域A的方式,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进行夹持。如图8所示的那样,区域A是由第一圆弧CA1和第二圆弧CA2划分的区域。在该构成中,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被卷入到从喷射孔16a喷射而与腔室14的内周面14a碰撞、并沿着内周面14a向接头喷嘴12的下表面12d侧(与狭缝13相反侧)流动的空气中,因此空气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有效地起作用。因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在腔室14中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被适当地舞动,因此能够适当地形成络合部。作为其结果,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
具体地说,参照图9、图10A~图10C、图11A~图11C、图12A~图12C、以及图13A~图13C,对设定夹持位置CP1、CP2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的那样,设定了9个将夹持位置CP1、CP2连结的直线L的位置,并对各个位置测定了拉伸伸长率。如图9所示的那样,第三直线L3是从第一直线L1向接头喷嘴12的上表面12a侧离开了距离M11,并与第一直线L1平行地延伸的线。第四直线L4是从第一直线L1向接头喷嘴12的下表面12d侧离开了距离M12,并与第一直线L1平行地延伸的线。第五直线L5是从第二直线L2向喷射孔16a侧离开了距离M13,并与第二直线L2平行地延伸的线。第六直线L6是从第二直线L2向与喷射孔16a相反侧离开了距离M14,并与第二直线L2平行地延伸的线。距离M11~M14为1mm。
将第三直线L3与第五直线L5的交点设为P11。将第三直线L3与第二直线L2的交点设为P12。将第三直线L3与第六直线L6的交点设为P13。将第一直线L1与第五直线L5的交点设为P14。将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的交点设为P15。交点P15与腔室14的中心C相当。将第一直线L1与第六直线L6的交点设为P16。将第四直线L4与第五直线L5的交点设为P17。将第四直线L4与第二直线L2的交点设为P18。将第四直线L4与第六直线L6的交点设为P19。交点P16、交点P18以及交点P19位于上述区域A。此外,在图9中,区域A与各交点P11~P19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根据腔室14的直径而变化。
如图10A~图10C、图11A~图11C、图12A~图12C、以及图13A~图13C所示的那样,使用USTER公司制的TENSORAPID4(商品名),对粗细、长丝数不同的3种丝线(丝线A~丝线C)进行了测定。各丝线是预拉伸丝线(POY:Pre Oriented Yarn)。在图10A~图10C中,表示腔室14的直径为φ6.0mm、喷射孔16a的直径为φ1.3mm的构成下的结果。在图11A~图11C中,表示腔室14的直径为φ3.5mm、喷射孔16a的直径为φ1.0mm的构成下的结果。在图12A~图12C中,表示腔室14的直径为φ6.0mm、喷射孔16a的直径为φ1.0mm的构成下的结果。在图13A~图13C中,表示腔室14的直径为φ3.5mm、喷射孔16a的直径为φ1.3mm的构成下的结果。
在图10A~图10C、图11A~图11C、图12A~图12C、以及图13A~图13C中,以未形成络合部的合成纤维的拉伸伸长率的测定值作为基准值,表示拉伸伸长率从基准值的降低量(%)。在图10A~图10C、图11A~图11C、图12A~图12C、以及图13A~图13C所示的结果中,“—”表示未形成络合部的情况。“△”表示虽然形成了络合部,但当施加张力时,丝线脱离,不能够维持结合的情况。
如图10A以及图11A所示的那样,丝线A是40[dtex]-10[f]、基准值为63.0%的丝线。在丝线A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5、交点P16、交点P18以及交点P19中,与交点P11~P14以及交点P17相比,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
如图10B以及图11B所示的那样,丝线B是88[dtex]-72[f]、基准值为130.1%的丝线。在丝线B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5、交点P16、交点P18以及交点P19中,与交点P11~P14以及交点P17相比,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
如图10C以及图11C所示的那样,丝线C是135[dtex]-72[f]、基准值为127.1%的丝线。在丝线C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6、交点P18以及交点P19中,与交点P11~P15以及交点P17相比,在任意情况下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都较小。
如图12A以及图13A所示的那样,丝线A是40[dtex]-10[f]、基准值为63.1%的丝线。如图12A所示的那样,在丝线A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4、交点P15、交点P16以及交点P19中,与交点P11~P13、交点P17以及交点P18相比,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如图13A所示的那样,在丝线A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5、交点P16以及交点P19中,与交点P11~P14、交点P17以及交点P18相比,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
如图12B以及图13B所示的那样,丝线B是88[dtex]-72[f]、基准值为130.8%的丝线。如图12B所示的那样,在丝线B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5~P19中,与交点P11~P14相比,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如图13B所示的那样,在丝线B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5、交点P16、交点P18以及交点P19中,与交点P11~P14以及交点P17相比,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
如图12C以及图13C所示的那样,丝线C是135[dtex]-72[f]、基准值为130.0%的丝线。如图12C所示的那样,在丝线C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3、交点P16、交点P18以及交点P19中,与交点P11、交点P12、交点P14、交点P15以及交点P17相比、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如图13C所示的那样,在丝线C中能够确认,在交点P15、交点P16以及交点P19中,与交点P11~P14、交点P17以及交点P18相比,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比较小。
如以上那样,在粗细不同的3种丝线(丝线A~丝线C)中,在使将夹持位置CP1、CP2连结的直线L位于区域A的情况下,在哪种情况下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都较小。因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确认,通过使将夹持位置CP1、CP2连结的直线L位于区域A,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此外,在一般情况下,在丝线的种类(例如粗细、长丝数)不同的情况下,拉伸伸长率的值不同,因此所允许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也不同。
在交点P11~P14所存在的区域中,从喷射孔16a喷射而向狭缝13侧流动的空气,能够经由狭缝13向腔室14的外部流出。特别是,在交点P11~P13所存在的区域中,空气向外部的流出会变得显著。因此,在将夹持位置CP1、CP2连结的直线L相对于第一直线L1位于接头喷嘴12的上表面12a侧的区域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空气不会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有效地起作用,而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在腔室14不会被适当地舞动,因此难以适当地形成络合部。此外,可以认为在交点P14以及一部分交点P15中,从喷射孔16a喷射的空气有可能直接喷吹到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空气不会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有效地起作用,而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在腔室14不会被适当地舞动,因此难以适当地形成络合部。此外,可以认为在交点P17以及一部的交点P18中,从喷射孔16a喷射的空气的压力减弱,因此空气不会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有效地起作用,而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在腔室14不会被适当地舞动,因此难以适当地形成络合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腔室14的直径为φ3.5mm以上φ6.0mm以下,喷射孔16a的直径为φ1.0mm以上φ1.3mm以下。在该构成中,能够进一步适当地形成络合部。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拉伸伸长率的降低量的偏差。
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第一夹持机构20具备夹持部23,该夹持部23具有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分别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部件2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第二夹持机构30具备夹持部33,该夹持部33具有对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分别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部件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36。在该构成中,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各自的夹持位置CP1、CP2。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使连结一对夹持位置CP1、CP2的直线L可靠地位于区域A。
在实施方式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第一夹持机构20具备支撑夹持部23的支撑部22。第二夹持机构30具备支撑夹持部33的支撑部32。支撑部22配置于接头部10与夹持部23之间,并且具有供夹持部23所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抵接的第二抵接面27c。同样,支撑部32配置于接头部10与夹持部33之间,并且具有供夹持部33所夹持的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抵接的第二抵接面37c。在该构成中,能够通过第二抵接面27c以及第二抵接面37c支撑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由此,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设定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各自的夹持位置CP1、CP2。作为其结果,在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中,能够使连结一对夹持位置CP1、CP2的直线L可靠地位于区域A。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一定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主体3的形状,将图1所示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主体3的形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件24、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36呈圆柱状、即第一夹持部件24、3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26、36的截面呈圆形状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夹持部件以及第二夹持部件只要是能够夹持丝线的形状,则不限定于圆柱状,能够成为各种形状(例如,棱柱状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支撑部22、32通过以轴21、31为中心进行摆动而向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移动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支撑部22、32例如也可以在相互平行的状态下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以及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狭缝13配置于第二直线L2上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狭缝13也可以配置于比第一直线L1靠接头喷嘴12的上表面12a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区域A为离中心的距离为0.5mm的第一圆弧CA1、与离腔室14的内周面14a的距离为0.3mm的第二圆弧CA2之间的环状扇形的区域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区域至少是相对于第一直线L1与狭缝13相反侧、且是相对于第二直线L2与喷射孔16a相反侧的区域即可。在该构成中,通过使连结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的一对夹持位置CP1、CP2的直线L位于该区域,由此能够抑制络合部的拉伸伸长率的降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配置于位于第一位置P1的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之后,使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并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喷射空气而形成络合部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使用了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的络合部的形成方法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在将第一丝线Y1以及第二丝线Y2配置于位于第二位置P2的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之后,使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一位置P1,并且在使第一夹持机构20以及第二夹持机构30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之后,从喷射孔16a对腔室14喷射空气而形成络合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腔室14的直径以及喷射孔16a的直径能够通过更换接头部10来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1是由操作者把持而使用的手动捻接器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也可以设置于装置等中。

Claims (5)

1.一种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进行由合成纤维构成的一方的丝线与另一方的丝线的接头,具备:
接头部,具有形成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能够穿通的空间的通路、与上述通路连通并能够将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从与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述通路的狭缝、以及向上述通路开口并且喷射流体的喷射孔;以及
一对夹持机构,在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上设置于夹着上述接头部的上述通路的位置,对穿通上述空间的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分别进行夹持,
上述通路从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观察呈圆形状,
上述喷射孔配置于与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以及上述***方向正交且通过上述通路的中心的第一直线上,
一对上述夹持机构为,从上述通路的贯通方向观察,以连结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的一对夹持位置的直线位于上述通路的规定区域的方式,夹持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
上述规定区域是相对于上述第一直线与上述狭缝相反侧,且是相对于沿着上述***方向且通过上述中心的第二直线与上述喷射孔相反侧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其中,
上述规定区域是离上述中心的距离为0.5mm的第一圆弧、与离上述通路的内周面的距离为0.3mm的第二圆弧之间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其中,
上述通路的直径为φ3.5mm以上、φ6.0mm以下,
上述喷射孔的直径为φ1.0mm以上、φ1.3m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其中,
一对上述夹持机构分别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具有对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分别进行夹持的一对夹持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其中,
一对上述夹持机构分别具备支撑上述夹持部的支撑部,
上述支撑部配置在上述接头部与上述夹持部之间,并且具有供上述夹持部所夹持的上述一方的丝线以及上述另一方的丝线抵接的抵接面。
CN201910288395.2A 2018-04-12 2019-04-11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Active CN1103717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6688 2018-04-12
JP2018-076688 2018-04-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1792A true CN110371792A (zh) 2019-10-25
CN110371792B CN110371792B (zh) 2022-06-14

Family

ID=66101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88395.2A Active CN110371792B (zh) 2018-04-12 2019-04-11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553007B1 (zh)
JP (1) JP7202956B2 (zh)
CN (1) CN110371792B (zh)
TW (1) TWI78415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1791A (zh) * 2018-04-12 2019-10-25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6560B2 (ja) * 2018-04-12 2022-02-28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合繊糸用スプライサ
CN112981627A (zh) * 2021-02-05 2021-06-18 温岭群豪纱线捻接技术有限公司 纱线捻接器上的夹纱器及由其所构成的接线组件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02012A (en) * 1975-05-21 1977-01-11 Champi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licing thermoplastic textile yarn
US4468919A (en) * 1982-08-27 1984-09-04 Teijin Seiki Company Limite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joining end portions of multifilament yarns
JPS60144281A (ja) * 1983-12-27 1985-07-30 Ishikawa Seisakusho:Kk ポリエステル未延伸マルチフイラメント糸の糸継ぎ方法とその装置
US4565058A (en) * 1984-03-09 1986-01-21 W. Schlafhorst & Co. Make-ready unit for making a thread end ready
US5280698A (en) * 1990-10-12 1994-01-25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Thread splicing arrangement
CN1115804A (zh) * 1993-11-05 1996-01-3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端头的解捻方法和解捻喷嘴
DE10202781A1 (de) * 2002-01-25 2003-07-31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Verbinden von Garnen
CN1482293A (zh) * 2002-09-09 2004-03-1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接头方法
CN10146351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喷嘴
CN101508394A (zh) * 2008-02-15 2009-08-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CN101652304A (zh) * 2007-03-22 2010-02-1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接头、接线装置及接线方法
CN104925588A (zh) * 2014-03-18 2015-09-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加捻喷嘴、接头喷嘴结构体、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和纤维机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1010Y2 (zh) * 1979-01-31 1986-09-09
US4642228A (en) 1985-07-24 1987-02-10 Angel Sanjurjo Fluxing system for reactors for production of silicon
DE19827870C1 (de) * 1998-06-23 1999-10-07 Saurer Allma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abwechselnd S- und Z-Drehungen aufweisenden Filamentgarnes
US6907721B2 (en) * 2002-12-19 2005-06-21 Invista North America, S.A.R.L. Spliced yarn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02012A (en) * 1975-05-21 1977-01-11 Champi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licing thermoplastic textile yarn
US4468919A (en) * 1982-08-27 1984-09-04 Teijin Seiki Company Limite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joining end portions of multifilament yarns
JPS60144281A (ja) * 1983-12-27 1985-07-30 Ishikawa Seisakusho:Kk ポリエステル未延伸マルチフイラメント糸の糸継ぎ方法とその装置
US4565058A (en) * 1984-03-09 1986-01-21 W. Schlafhorst & Co. Make-ready unit for making a thread end ready
US5280698A (en) * 1990-10-12 1994-01-25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Thread splicing arrangement
CN1115804A (zh) * 1993-11-05 1996-01-3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端头的解捻方法和解捻喷嘴
DE10202781A1 (de) * 2002-01-25 2003-07-31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Verbinden von Garnen
CN1482293A (zh) * 2002-09-09 2004-03-1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接头方法
CN101652304A (zh) * 2007-03-22 2010-02-1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编接头、接线装置及接线方法
CN101463516A (zh) * 2007-12-18 2009-06-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喷嘴
CN101508394A (zh) * 2008-02-15 2009-08-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捻接器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CN104925588A (zh) * 2014-03-18 2015-09-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加捻喷嘴、接头喷嘴结构体、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和纤维机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1791A (zh) * 2018-04-12 2019-10-25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CN110371791B (zh) * 2018-04-12 2022-08-16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3007A1 (en) 2019-10-16
JP2019182663A (ja) 2019-10-24
CN110371792B (zh) 2022-06-14
TWI784158B (zh) 2022-11-21
JP7202956B2 (ja) 2023-01-12
TW201943904A (zh) 2019-11-16
EP3553007B1 (en) 202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71792A (zh)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KR100442956B1 (ko) 필라먼트사를 가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그리고 상기 장치의 이용
US4070815A (en) Textured multifilament yarn
EP2009151A1 (en) Air-jet spinning device
CN110371791A (zh)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JP2003500563A (ja) フィラメントをインターレースする方法と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02018101925A1 (de) Spleißprisma für eine Spleißvorrichtung
CN106544742A (zh) 熔融纺丝装置
US4468919A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joining end portions of multifilament yarns
US4803833A (en) Pneumatic yarn splicing apparatus
US20120110973A1 (en) Air-Jet Spinning Apparatus
CN110371789A (zh)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CN110371790A (zh) 合成纤维丝用捻接器
US4392285A (en) Device having yarn passage of specified dimensions for interlacing filaments of multifilament yarn
CN1329187A (zh) 具有压缩装置的纺纱机
JP3144081B2 (ja) 糸条の交絡加工処理装置
SU1532625A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обработки хлопчатобумажных швейных ниток
EP1134312A1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onde" or "compensina" yarns
JP2006123300A (ja) インサータおよび押出機用ゴム被覆ヘッド
JPH01159140A (ja) 貫通孔への線条物挿入装置
JPS62243843A (ja) 糸条処理装置
JP2000343876A (ja) インク保持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S60259641A (ja) 中空スピンドル紡績糸の製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