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9494B - 電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9494B
TWI749494B TW109110221A TW109110221A TWI749494B TW I749494 B TWI749494 B TW I749494B TW 109110221 A TW109110221 A TW 109110221A TW 109110221 A TW109110221 A TW 109110221A TW I749494 B TWI749494 B TW I7494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device
housing
power cable
attachment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0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5198A (zh
Inventor
田中昌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5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5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9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949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6Data transfer between charging stations an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內容的一目的為提出能減少從其固持器至其外殼之外力的電源裝置。該電源裝置包含外殼(22)、插頭、固持器(5)、及附接構件(3)。外殼(22)容納用於輸出電力以供對用作移動物件之驅動源之蓄電池充電的充電單元。固持器(5)係用於在插頭未使用時固持插頭。附接構件(3)將附接至安裝表面。附接構件(3)包含外殼(22)所附接的第一部(31)、及固持器(5)所附接的第二部(32)。

Description

電源裝置
本揭示內容有關電源裝置。更具體而言,本揭示內容有關能夠固持用於對可移動物件之蓄電池充電之插頭的電源裝置。
文獻1(WO 2009/047988 A1)揭示習知的電源裝置。此電源裝置包含充電槳、及槳安裝部。在充電程序中,充電槳係連接至載具且供給電力至該載具。在非充電程序中,充電槳係安裝在槳安裝部。在文獻1揭示的電源裝置中,槳安裝部係安裝至外殼的側表面。
在文獻1揭示的電源裝置中,槳安裝部係安裝至外殼的側表面。因此,於未使用充電槳時,當將充電槳安裝至槳安裝部時,槳安裝部及充電槳的荷重施加至外殼的側表面。此外,在將安裝至槳安裝部之充電槳從槳安裝部分開時,充電槳在一些情形中並未被平順地分開。在如此情形中,外力可能從槳安裝部施加至外殼的側表面。
因此,在引證1的電源裝置中,施加至外殼的外力可能造成外殼的變形或破損。
有鑑於上述的不足,本揭示內容的一目的將為提出能夠減少從其固持器到其外殼之外力的電源裝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源裝置包含:容納充電單元的外殼,該充電單元輸出電力以供對用作可移動物件之驅動源的蓄電池充電;經由電力纜線連接至充電單元且可連接至可移動物件之充電埠的插頭;用於在插頭不使用時固持插頭的固持器;及將附接至安裝表面的附接構件。附接構件包含外殼所附接的第一部、及固持器所附接的第二部。
(1) 實施例 (1.1) 概論 依據本文實施例之電源裝置1將詳細加以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除非另外指明,否則皆將安裝表面10敘述為垂直平面,且安裝表面10所面向的方向(正交於安裝表面10且遠離安裝表面10的方向)係定義為朝前方向。此外,朝前方向的相反方向為朝後方向,且朝前方向及朝後方向在一些情形中統稱為「朝前及朝後方向」。垂直於朝前及朝後方向且沿著水平平面而延伸的兩相反方向係定義為「左右方向」。
然而,這些方向的定義並非意圖限制電源裝置1的使用。此外,在圖中指示各方向的箭頭係僅為了說明之目的而顯示,且為無形的。
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為用於供給電力以對可移動物件9之蓄電池92充電的裝置。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為專用於可移動物件9的充電器。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充電器為一般充電器,但在本揭示內容中,其可為快速充電器。
蓄電池92係安裝於可移動物件9中,且可移動物件9可藉由使用蓄電池92中所充能的電力而行進。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可移動物件9為電動載具。然而,舉例而言,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可移動物件9可為藉由結合引擎之輸出及電動馬達之輸出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載具、電動搬運車、電動二輪載具、電動三輪載具、四輪越野車、及例如無人機及飛機的飛行物件。此處之「電動二輪載具」包含摩托車、電動摩托車、及電力輔助摩托車。「電動三輪載具」包含電動摩托車及電力輔助三輪載具。
如圖2所示,可移動物件9包含蓄電池92及充電電路91。蓄電池92係安裝於可移動物件9中,且用作可移動物件9的驅動源。充電電路91為配置成從電源裝置1接收電力並執行蓄電池92之充電的電路。
如圖1所示,電源裝置1係沿著安裝表面10而安裝。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係藉由複數緊固件(在此為螺絲)附接至安裝表面10。本揭示內中中所指的「安裝表面10」意指電源裝置1之本體2所附接的表面,且範例為例如建築物之牆面、柱子的一表面、專用站的附接表面等等。具有安裝表面10之建築物的範例包括住家、停車場、辦公室、醫院、福利機構、美術館、博物館、工廠、倉庫、運動設施、商店、學校、會堂、工作室、飯店、旅館、運輸設施、及農業設施。安裝表面10可為垂直平面或可從垂直平面傾斜。安裝表面10不限於平坦表面,且可為粗糙表面。
如圖2所示,依據本文實施例之電源裝置1係由控制裝置8所控制。依據本文實施例之控制裝置8為與電源裝置1不同的裝置,且為用於控制諸多待受控制裝置(包含設施)的裝置。依據本文實施例的控制裝置8係安裝於房屋內部。然而,控制裝置8可安裝於與屋外之電源裝置1所安裝處相同的位置。控制裝置8至少可將用於指示充電之開始的「充電命令」及用於指示充電之停止的「停止命令」輸出至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藉由輸出「充電命令」及「停止命令」,控制裝置8控制電源裝置1,且控制蓄電池92的充電。
控制裝置8及電源裝置1係配置成可彼此通訊。此處使用的用語「可通訊」意指資訊可經由網路、中繼器等、藉由例如有線通訊架構及無線通訊架構的適當通訊架構直接或間接地交換。簡言之,控制裝置8及電源裝置1可彼此交換資訊。在本文實施例中,控制裝置8及電源裝置1係可彼此雙向通訊,且可執行資訊從控制裝置8至電源裝置1之傳輸及資訊從電源裝置1至控制裝置8之傳輸兩者。
依據本文實施例的控制裝置8可配置成與例如使用者持有的資訊終端81(例如平板、智慧型手機等)通訊。在此情形中,較佳地可基於來自資訊終端81之電訊號執行電源裝置1的控制。
如圖1所示,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包含本體2、附接構件3、插頭4、電力纜線47、固持器5、電力纜線保護管61、及電力纜線支撐件62。
(1.2) 本體 本體2輸出電力以供對可移動物件9之蓄電池92充電。在本文實施例中,本體2係經由電力連接器(未顯示)連接至電源(例如商業AC電源)並接收電力。如圖2所示,本體2包含充電單元21及容納充電單元21的外殼22(見圖3)。
(1.2.1) 充電單元 充電單元21經由電力纜線47及插頭4輸出電力以供對蓄電池92充電。如圖2所示,充電單元21包含通訊單元211、電源控制單元212、繼電器213、保護電路214、及載具通訊單元215。
通訊單元211係配置成經由網路、中繼器等與控制裝置8直接或間接通訊。作為通訊單元211與控制裝置8(更具體而言,控制裝置8的通訊單元)之間的通訊架構,採用例如無線通訊架構或有線通訊架構之適當通訊架構。舉例而言,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通訊單元211與控制裝置8之間的通訊架構為基於例如有線LAN(區域網路)之通訊標準的有線通訊。舉例而言,通訊單元211與控制裝置8之間的通訊中之通訊協定為乙太網路(註冊商標)、ECHONET lite(註冊商標)等等。
電源控制單元係配置成控制從電源裝置1至可移動物件9的電力供給。在此,電源控制單元212藉由依據來自控制裝置8之充電命令或停止命令控制朝向可移動物件9的電力供給。基本上,當通訊單元211從控制裝置8接收充電命令時,電源控制單元212啟動繼電器213(啟動狀態)並容許從電源裝置1朝向可移動物件9的電力供給,以對蓄電池92充電。另一方面,當通訊單元211從控制裝置8接收停止命令時,電源控制單元212關閉繼電器213(關閉狀態)並使從電源裝置1朝向可移動物件9的電力供給停止,從而停止對蓄電池92充電。
然而,控制裝置8僅控制蓄電池92的充電。舉例而言,在蓄電池92無法被充電的狀態下,例如蓄電池92處於充滿電的狀態,不對蓄電池92充電。類似地,即使在插頭4未連接至可移動物件9及電源裝置1、且可移動物件9並未電性連接時,蓄電池92亦不被充電。因此,當蓄電池92處於無法被充電的狀態下時,電源控制單元212即使在接收來自控制裝置8之充電命令時亦不啟動繼電器213(啟動狀態),而不允許從電源裝置1至可移動物件9的電力供給。
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控制單元212主要包含電腦系統,該電腦系統包括記憶體及處理器。亦即,電源控制單元212的功能係由執行記錄在電腦系統之記憶體中之程式的處理器來實現。程式可預先記錄在記憶體中、可透過例如網際網路之電信線路提供、或可藉由記錄在例如記憶卡之非暫態記錄媒體中而提供。
繼電器213係設置在往蓄電池92之電力的供給路徑中。具體而言,繼電器213係設置在電力輸入側連接終端與用於電力纜線47之連接終端之間。因此,當繼電器213被啟動時(啟動狀態),可從電力供給源(例如電力系統或光電電力產生設施)向可移動物件9之蓄電池92供給電力。另一方面,當繼電器213被關閉時(關閉狀態),電力不從電力供給源向可移動物件9之蓄電池92供給。繼電器213可由電源控制單元212控制,且可為具有機械式接點的機械式繼電器、或不具有機械式接點的半導體繼電器。在本文實施例中,舉例而言,繼電器213係藉由機械式繼電器實現。
舉例而言,保護電路214為用於藉由在偵測到例如洩漏電流或過電流之異常情形時關閉繼電器213來保護電源裝置1及可移動物件9的電路。除了繼電器213之外,保護電路214亦可包含用於切斷對可移動物件9之電力供給的元件。
載具通訊單元215係配置成經由網路、中繼器等與可移動物件9直接或間接通訊。作為載具通訊單元215與可移動物件9之間的通訊架構,採用例如無線通訊架構或有線通訊架構之適當通訊架構。依據本文實施例的載具通訊單元215執行通訊,以至少藉由CPLT(控制導引)訊號確認電源裝置1與可移動物件9之間的連接、確認可移動物件9的狀態等。
如上所述,在電源裝置1中,充電單元21係經由電力纜線47電性連接至插頭4。當將插頭4連接至可移動物件9的充電埠時,充電單元21係經由電力纜線47電性連接至可移動物件9。因此,充電單元21可輸出用於經由電力纜線47對蓄電池92充電的電力,且變成可與可移動物件9通訊。
(1.2.2) 外殼 外殼22為容納充電單元21的盒體。如圖3所示,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外殼22包含外殼本體23及蓋24。
外殼本體23係作為外殼22之主要部份的零件,且在一表面(在此為前表面)上具有開放表面。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外殼本體23係由合成樹脂製成。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外殼本體23係由例如ASA(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橡膠)樹脂的合成樹脂製成。再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外殼本體23中,合成樹脂的其他實例包含酚醛樹脂、環氧樹脂、美耐皿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聚氨酯、熱固性聚醯亞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ABS樹脂、AS樹脂、丙烯樹脂。用於依據本揭示內容之外殼本體23的合成樹脂可為例如玻纖強化塑膠或碳纖維強化塑膠的複合材料。然而,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外殼本體23不限於由合成樹脂製成,且例如可由金屬板製成,例如鋼板、不鏽鋼板、或玻璃板等等。
外殼本體23包含頂板231、底板232、一對側板233、及後板234。雖然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外殼本體23係形成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長度方向的矩形平行六面體形狀,但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外殼本體23可例如形成為立方體形狀、圓柱形狀、五邊以上的多邊稜鏡形等。
後板234係透過附接構件3附接至安裝表面10。在本文實施例中,後板234的下端部面向附接構件3的一表面(亦即朝向第一部31之朝前方向的表面),且後板234之下端部以外的部分面向安裝表面10。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後板234於前視圖中係形成為實質矩形,且係形成為平板狀。
頂板231從後板234的上端部朝前突出。頂板231包含作為外殼22之上表面的表面。頂板231於平面視圖中係形成為實質矩形,且係形成為平板狀。底板232從後板234的下端部朝前突出。底板232包含作為外殼22之下表面的表面。底板232於平面視圖中係形成為實質矩形,且係形成為平板狀。底板232面向頂板231的下表面。
在此揭示內容中使用的「平面視圖」意指從上方觀看一物件。類似地,詞語「…視圖」意指物件被觀看的方向。
側板233從後板234的左右方向上之相反端部朝前突出。側板233於側視圖中係形成為實質矩形,且係形成為平板狀。側板233的板表面之外表面朝向左或右方向,且側板233包含作為外殼22之側表面的表面。該對側板233的內表面朝向彼此。
在本文實施例中,頂板231、後板234、該對側板233、及底板232係形成為整合部件。尤其,於後板234附接至安裝表面10的狀態下,頂板231、該對側板233、及底板232(頂板231、該對側板233、及底板232可稱為「周邊壁」)在穿越安裝表面10之方向上延伸,且具體而言,周邊壁在實質上正交於安裝表面10的方向上延伸。
各側板233在朝前及朝後方向上的尺寸(寬度)比蓋24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寬度)更短。類似於側板233,頂板231及底板232在朝前及朝後方向上的尺寸(寬度)比蓋24的寬度更短。
蓋24封閉外殼本體23的開放表面。蓋24係以可分離形式附接至外殼本體23。依據本文實施例的蓋24係藉由固定件(在此為螺絲)固定至外殼本體。蓋24係藉由螺絲鎖固、適配、搭扣配合(snap fitting)、***等固定至外殼本體23。
(1.3) 附接構件。 附接構件3為在其中至少外殼22及固持器5附接至安裝表面10之狀態下將附接至安裝表面10的構件。因此,施加至固持器5的力先傳遞至附接構件3,且因此可抑制力直接傳遞至外殼22。
附接構件3具有比外殼22更高的強度。於此,在本揭示內容中,「附接構件3具有比外殼22更高的強度」意指當外力施加於附接至安裝表面10之附接構件3時的破壞強度高於當外力施加於附接至安裝表面10之外殼22時的破壞強度。此處的「外力」意指例如在實質正交於第二部32之方向上施加至附接構件3的力,且意指例如在實質正交於側板233之方向上施加至外殼22的力。
依據本文實施例之附接構件3的第二部32具有比外殼本體23之側板233更高的剛性。具體而言,依據本文實施例之附接構件3的第二部32係由金屬板形成。該金屬板係例如由鋼、鋁、不鏽鋼、銅、鋅等製成。然而,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附接構件3不限於由金屬製成,且可由例如纖維強化塑膠、碳等等的工程塑膠製成。
如圖4所示,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附接構件3包含第一部31、第二部32、及第三部33。
(1.3.1) 第一部。 第一部31為外殼22所附接的部分。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一部31係沿著垂直平面形成為板狀。第一部31的前表面朝向外殼22的後板234(見圖6)。第一部31的後表面朝向安裝表面10。然而實務上,可將墊料***設置於第一部31與安裝表面10之間。複數第一***孔311及複數第二***孔312係形成於第一部31中。
如圖6所示,用於將安裝表面10與第一部31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件101***通過第一***孔311。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一固定件101為螺絲。除了螺絲之外,依據本揭示內容之第一固定件101的實例亦可包含例如釘子、銷、鉚釘等。第一***孔311通過第一部31的前表面與後表面之間。
用於將第一部31與外殼22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件102通過第二***孔312。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二固定件102為螺絲。除了螺絲之外,依據本揭示內容之第二固定件102的實例亦可包含例如釘子、銷、夾扣、鉚釘等。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二***孔312係形成於在朝前方向上藉由拉引而凸起之突出部313的突出端表面,並穿過第一部31的前表面與後表面之間。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二***孔312可為螺孔,但可為無負載孔。
如上所述,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一部31藉由第一固定件101固定至安裝表面10,且藉由第二固定件102固定至外殼22。
在此,如圖5所示,干涉迴避開口235係形成於外殼22的後板234中。干涉迴避開口235為用於迴避與第一固定件101之干涉的開口。干涉迴避開口235係形成在後板234中對應第一固定件101之位置處。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干涉迴避開口235為穿過後板234的孔洞。然而,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干涉迴避開口235可為藉由從側邊切開後板234所獲得的切口。
因此,如圖6所示,在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附接構件3中,將第一部31與安裝表面10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件101並未緊固至外殼22,且將第一部31與外殼22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件102並未緊固至安裝表面10。簡言之,外殼22並未緊固至安裝表面10。因此,當外力施加至附接構件3時,附接構件3可抑制力施加至外殼22,且施加至附接構件3的外力可僅由安裝表面10接受。因此,可減少外殼22的破損或變形。
(1.3.2 第二部) 如圖4所示,第二部32為固持器5所附接的部分。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二部32從第一部31之左右方向上之一端部(在此為右端部)朝前突出。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二部32在與安裝表面10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且更具體而言係與第一部31實質上正交。第二部32實質上平行於垂直平面。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係形成為整合部件。
在此,「形成為整合部件」意指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形成為一部件而非分別形成。因此,本揭示內容中的「形成為整合部件」包含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藉由彎折平金屬板而形成、和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藉由焊接而整體形成的變化例。
第二部32之厚度方向上的一表面(可稱為內表面)朝向外殼22的側板233。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部32的下緣係相對於水平平面傾斜,以在第二部32朝前移動時向上移動。稍後將說明的固持器5(具體而言,附接座51)係附接至第二部32之厚度方向上的另一表面(外表面)。之後將於章節「(1.6) 固持器」中詳細說明固持器5。
(1.3.3) 第三部 如圖3所示,電力纜線保護管61係附接至第三部33。除了電力纜線保護管61之外,電力纜線支撐件62亦附接至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三部33。如圖4所示,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三部33從第一部31的下端部朝前突出。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三部33在與安裝表面10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且更具體而言係與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兩者實質上正交。第三部33實質上平行於水平平面。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部31及第三部33係形成為整合部件。
第三部33形成為具有容許電力纜線47通過之電力纜線***孔331及容許饋送纜線通過的饋送纜線***孔332。電力纜線***孔331及饋送纜線***孔332在第三部33的厚度方向上從一表面穿透至另一表面。當饋送纜線***孔332未使用時,藉由圖3所示的封閉構件333將饋送纜線***孔332封閉。
在第三部33之厚度方向上的一表面(可稱為內表面)朝向外殼22的底板232。稍後將說明的電力纜線保護管61及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附接至第三部33之厚度方向上的另一表面(可稱為外表面)。之後將於章節「(1.7) 電力纜線保護管」及「(1.8) 電力纜線支撐件」中詳細電力纜線保護管61及電力纜線支撐件62。
如圖4所示,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附接構件3包含將第二部32與第三部33連接在一起的連接部34。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連接部34係設置在第三部33在左右方向上的邊緣之中較靠近第二部32之邊緣的前端部。在本文實施例中,第三部33及連接部34係形成為整合部件。連接部34及第二部32係藉由例如點焊的焊接方式加以連接。
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連接部34比第三部33在朝前及朝後方向上的尺寸更短。依據本文實施例之第三部33的前端部係由第二部32透過連接部34加以支撐,且可減少的第三部33朝下翹曲或彎折的可能性。尤其,由於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附接至依據本文實施例之第三部33的前端部(對向於安裝表面10的端部),所以朝下的力容易施加至第三部33。因此,由於施加至第三部33的力可由第二部32經由連接部34加以接受,所以從電力纜線支撐部62施加的力可被有效接受。
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連接部34可具有任何結構,只要其將第三部33與第二部32連接在一起即可,且可形成為在朝前及朝後方向上延伸第三部33的整個長度,或可僅於朝前及朝後方向上形成在中央部。連接部34亦可藉由使用例如螺絲、銷、鉚釘、勾件等機械式耦合構造附接至第二部32。連接部34可不具有板形狀,且可例如具有桿狀、針狀、弦狀等。
(1.4) 插頭 插頭4為可連接至可移動物件9之蓄電池92之充電埠的部件。當充電用電力在插頭4連接至充電埠時從充電單元21輸出時,可使電力供給至蓄電池92。此外,當插頭4連接至充電埠時,從可移動物件9輸出的電訊號可經由插頭4及電力纜線47傳輸至充電單元21。如圖7所示,插頭4包含插頭本體41及端子部46。
插頭本體41支撐端子部46且連接至電力纜線47。電力纜線47及端子部46係經由插頭本體41彼此連接。插頭本體41包含把手42、頂端43、勾扣部44、及操作部45。依據本文實施例的插頭本體41係形成為弧形,且把手42及頂端43係沿著插頭本體41的長度方向並排形成。在依據本文實施例的插頭本體41中,電力纜線47係連接至把手42的一端。
頂端43係與把手42整合設置。端子部46係設置在頂端43的內部。頂端43包含受導引部431。受導引部431為待受到固持器5之導引部533(見圖8)導引的部分。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受導引部431為比頂端43之另一部分在徑向上突出更多的細長突出部。受導引部431可具有對應於導引部533的形狀,且可例如為孔洞、軌道、壁等等。
勾扣部44為待勾扣於固持器5(更具體而言為固持本體53)的部件。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勾扣部44係鄰近頂端43而設置。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勾扣部44可在勾扣位置(由實線指示)與釋放位置(由虛線指示)之間移動。勾扣部44係與操作部45連鎖,且使用者可藉由做出操作部45的操作而使勾扣部44在勾扣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移動。在此,「操作」包含例如操作部45中之推動的「推動操作」、操作部45沿著插頭本體41之表面之滑動的「滑動操作」、使用靜電電容開關的「觸控操作」等等。
由於力總是施加至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勾扣部44而朝向勾扣位置,所以當將插頭4朝固持器5***時,可使勾扣部44勾扣至固持器5的勾扣孔535(見圖8)。接著,藉由做出操作部45的操作,可使勾扣部44移動至釋放位置,且可從固持器5移除插頭4。
(1.5) 電力纜線 電力纜線47將充電單元21與插頭4彼此電連接。電力纜線47至少將從充電單元21輸出的電力傳輸至插頭4。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力纜線47亦具有將從可移動物件9之蓄電池92輸出之電訊號傳輸至充電單元21的功能。電力纜線47具有可撓性且可在形狀上改變,例如拉直或捲繞。
(1.6) 固持器 當插頭4未使用時,固持器5固持插頭4。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固持器5係附接至第二部32。如圖8所示,固持器5包含附接座51、外盒52、及固持本體53。
附接座51係附接至固持器5及外盒52,且係附接至第二部32。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附接座51係藉由彎折金屬板而整合式形成。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附接座51在剖面上係形成為實質上帽子形狀。附接座51包含固定部511、一對互連部512、及一對外盒附接部513。
固定部511面向第二部32的外表面。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固定部511具有平板形狀。固定部511係藉由例如螺絲的固定件附接至第二部32的外表面,同時與第二部32的外表面接觸。除了藉由固定件附接之外,將第二部32與固定部511固定在一起的實例可包含藉由勾扣、適配、焊接、嵌縫(caulking)等附接。
互連部512使固定部511及外盒附接部513互連。依據本文實施例的互連部512在沿著左右方向之固定部511的朝前及朝後方向上從端部凸出。
外盒52係附接至外盒附接部513。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外盒附接部513從朝前及朝後方向其中一者上之互連部512的外端部凸出。該對外盒附接部513從互連部512凸出的方向為相反方向。自互連部512起算的相反表面(附接表面514)為該對外盒附接部513之厚度方向上的表面,且位於一平面上。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附接表面514係相對水平平面傾斜,且相對安裝表面10傾斜。
外盒52覆蓋附接座51的周緣,且固持本體53係附接至外盒52。外盒52包含外殼521及隔板522。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外盒52係由合成樹脂整合式形成。
外殼521為覆蓋附接座51之周緣的部件。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外殼521係形成為四方柱形。外殼521較靠近附接構件3的端部表面沿著垂直平面延伸。因此,當將外盒52附接至外盒附接部513時,外殼521較靠近附接構件3的端部表面朝向第二部32的外表面。與附接構件3相反(在其外部)的端部表面為外殼521之左右方向上之端部表面其中一者,且相對水平平面傾斜,以在其於左右方向上朝外發展時朝上發展。
隔板522係附接至外盒附接部513,且固持本體53係附接至隔板522。隔板522係形成為板狀,且設置成分隔外殼521的內部。隔板522沿著外盒附接部513的附接表面514延伸。簡言之,隔板522相對於水平平面傾斜且相對於安裝表面10傾斜。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隔板522藉由例如螺絲之固定件附接至外盒附接部513。
固持本體53為用於在插頭4被***固持本體53時固持插頭4的部件。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固持本體53藉由例如螺絲的固定件附接至隔板522,固持本體53包含固定板531、整合式設置至固定板531的固持管532、導引部533、及具有溝扣孔535的接合構件534。
固定板531係附接至隔板522。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固定板531係形成為矩形板狀。複數通孔551形成於固定板531中,且通孔551分別形成在固定板531的四個角落。固定板531藉由將固定件鎖付通過通孔551至隔板522中而附接至隔板522。
固持管532為插頭4將***的部件。固持管532的中央軸線係實質上正交於固定板531。固持管532面向固定板531的開口端係由固定板所封閉。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固持管532係形成為實質上圓柱形。
導引部533係作為用於使插頭4沿著一方向***固持器5之導引件的部件。導引部533接觸插頭4的受導引部431,以將插頭4的移動限制在一方向以外的方向(穿過一特定方向的方向)上。在本文實施例中,該「一方向」係相對垂直平面及安裝表面10傾斜。
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導引部533係形成為固持管532之一部分的溝槽。該溝槽的長度方向係平行於固持管532的中央軸線。因此,在本文實施例中,該「一方向」係平行於固持管532的中央軸線,且相對安裝表面10傾斜,以於相對本體2在左右方向上朝外發展時朝下及朝前發展。在本文實施例中,該「一方向」係沿著一直線,但在本揭示內容中,該「一方向」可沿著例如螺旋、弧等之一部分的曲線。
在此,依據本文實施例的導引部533係形成為固持管532的一部分,但在本揭示內容中,舉例而言,可在與固持管532不同之位置處設置平行於固持管532之中央軸線的導軌(或導銷)。
接合構件534為具有 插頭4之勾扣部44將勾扣之勾扣孔535的構件。依據本文實施例的接合構件534係設置在固持管532上,且鎖固至固定板531。因此,接合構件534被固定至固持管532。
(1.7) 電力纜線保護管 如圖9所示,電力纜線保護管61容許連接至本體2的電力纜線47通過。電力纜線保護管61可預防連接至本體2的電力纜線47被第三部33之電力纜線***孔331(圖4)的開放邊緣損傷。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力纜線保護管61係附接至第三部33。電力纜線保護管61形成為圓柱形,且例如由以合成樹脂、橡膠等製成之管件所形成。
電力纜線保護管61係附接至第三部33之朝前及朝後方向上的中間部分。電力纜線保護管61藉由例如螺絲的固定件附接至第三部33。電力纜線保護管61相對電力纜線支撐件62設置在朝前及朝後方向上,且定位於電力纜線支撐件62的後方。簡言之,在第三部33中,電力纜線保護管61定位成比電力纜線支撐件62更靠近安裝表面10。因此,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在做右方向上可具有比其中電力纜線保護管61及電力纜線支撐件62設置在左右方向上之結構更短的長度。在此,「朝前及朝後方向上的中間部分」意指前端部與後端部之間的部分。
(1.8) 電力纜線支撐件 電力纜線支撐件62可支撐電力纜線47的一部分。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位於電力纜線保護管61在正交於安裝表面10之方向(在此,朝前及朝後方向)上與安裝表面10相反的一側上。尤其,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附接至  第三部33與安裝表面10相反的一端部(亦即前端部)。電力纜線支撐件62包含一對下垂部621、一對支撐部622、及擋止部623。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藉由彎折由金屬製成的線(桿)而形成。且該對下垂部621、該對支撐部622、及擋止部623係形成為整合部件。
下垂部621附接至第三部33的前端部。各下垂部621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如圖3所示,該對下垂部621在左右方向上分隔。在本文實施例中,該對下垂部621及連接部34(圖4)係設置在左右方向上。下垂部621藉由鎖固而附接至第三部33。
支撐部622從下方支撐電力纜線47的一部分。支撐部622從下垂部621的下端部朝前突出。在本文實施例中,支撐部622的長度方向及下垂部621的長度方向係實質上彼此正交。
擋止部623用以預防受支撐部622支撐的電力纜線47在朝前方向上掉出支撐部622。依據本文實施例的擋止部623從支撐部622的前端部朝上突出。如圖9所示,擋止部623的前端位於實質上與外殼22之前表面所位在之平面相同的平面。
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設置在電力纜線保護管61的前方。因此,使電力纜線支撐件62支撐電力纜線47(例如捲繞電力纜線支撐件62)變得更容易,且因此可改善可操作性。
(1.9) 防蟲片 如圖3所示,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包含複數防蟲片7。防蟲片7為預防蚊蟲從構件之間的接合處進入的板片。舉例而言,此處所指的蚊蟲包含例如蚊子、小型蒼蠅、帶翅昆蟲、蠼螋、及帶翅螞蟻的小型蚊蟲。依據本文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包含第一片71、第二片72、及第三片73作為防蟲片7。
第一片71係設置在第二部32與固持器5之間。因此,可預防蚊蟲入侵第二部32與固持器5之間的間隙中。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一片71係夾在第二部32與外盒52之間,且因此封閉第二部32與外盒52之間的間隙。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一片71之實例包含橡膠、軟樹脂、不織布、布料等等。第一片71較佳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一片71係形成為對應於外盒52面向附接構件3的端部表面之整體外周,且係形成為實質上矩形框架形狀。
第二片72係設置在第三部33與外殼22之間。因此,可預防蚊蟲通過形成在外殼22之底板232中以容許電力纜線47***之孔洞(未顯示)而入侵外殼22內部。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二片72係夾在形成於外殼22之底板232中以容許電力纜線47***之孔洞周緣與第三部33之間,藉此封閉外殼22之底部表面與第三部33之間的間隙。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二片72之實例包含橡膠、軟樹脂、不織布、布料等等。第二片72較佳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
第三片73係設置在電力纜線保護管61與第三部33之間。因此,可預防蚊蟲通過第三部33與電力纜線保護管61之間的間隙而入侵外殼22內部。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三片73係夾在電力纜線保護管61與第三部33之間,藉此封閉電力纜線保護管61與第三部33之間的間隙。依據本文實施例的第三片73之實例包含橡膠、軟樹脂、不織布、布料等等。第三片73較佳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
(2) 變化例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揭示內容的諸多實施例之一者。實施例可取決於設計等等而以諸多方式修改,只要可達到本揭示內容之目的即可。實施例的其他變化係於以下列示。以下所述的變化例可以適當方式結合應用。
雖然依據上述實施例的附接構件3係由金屬板形成,但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附接構件3可例如由沖壓金屬、擴張金屬、桿、線、框架等等形成。
在依據上述實施例的附接構件3中,第一部31係附接至安裝表面10,但第二部32可附接至安裝表面10,或可設置其他將附接至安裝表面10的部件。
在依據上述實施例的附接構件3中,第一部31、第二部32、及第三部33係彼此連接,但在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附接構件3中,第一部31、第二部32、及第三部33可彼此分隔,且各部件可不彼此連接。
在依據上述實施例的附接構件3中,針對一第一部31僅設置一第二部32,但在本揭示內容中,可針對一第一部31設置複數個第二部32。舉例而言,該複數個第二部32可在左右方向上設置於第一部31的兩側。
依據上述實施例的第一部31藉由固定件附接至安裝表面10。然而,在本揭示內容中,第一部31對安裝表面10的附接不限於藉由使用固定件之附接來實現。舉例而言,黏著、焊接、適配、勾扣、扣合等等可用於實現如此之附接。前述者同樣適用於外殼22對第一部31的附接。
在依據上述實施例的電源裝置1中,防蟲片7係針對預防蚊蟲入侵之主要目的而設置。當其由橡膠等製成時,其可防止水入侵以及蚊蟲入侵。
在本揭示內容中,例如「實質上平行」或「實質上正交」之使用「實質上」的表示方式可予以採用。舉例而言,「實質上平行」意指幾乎「平行」且其意涵不僅包括狹義上的「平行」,且亦包括具有數個百分比等級之誤差的平行。上述者亦適用於其他「實質上」表示方式。
並且,在本揭示內容中,例如「前端部」及「前端」之表示方式「…端部」及「…端」具有不同意涵。舉例而言,「前端部」意指具有包含「前端」之特定區域的一個部分。上述者亦適用於其他「…端部」的表達方式。
(3) 態樣 如上所述,依據第一態樣的電源裝置(1)包含外殼(22)、插頭(4)、固持器(5)、及附接構件(3)。外殼(22)容納用於輸出電力以供對用作可移動物件(9)之驅動源之蓄電池(92)充電的充電單元(21)。插頭(4)透過電力纜線(47)連接至充電單元(21),且可連接至可移動物件(9)的充電埠。固持器(5)用於在插頭(4)不使用時固持插頭(4)。附接構件(3)將附接至安裝表面(10)。附接構件(3)包含外殼(22)所附接的第一部(31)、及固持器(5)所附接的第二部(32)。
依據此態樣,即使當力在固持器(5)固持不使用的插頭(4)時從插頭(4)施加至固持器(5)的時候,如此的力仍可由附接構件(3)所接收,且因此可減少外殼(22)的變形或破損。
在依據基於第一態樣之第二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附接構件(3)具有比外殼(22)更高的強度。
依據此態樣,可比固持器(5)直接附接至外殼(22)之情形更加減少破損。
在依據基於第二態樣之第三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附接構件(3)係由金屬製成,且外殼(22)係由樹脂製成。
依據此態樣,可改善針對施加至固持器(5)之力的強度,而仍使用由樹脂製成的外殼(22)。
在依據基於第一至第三態樣中任一者之第四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係形成為整合部件。
依據此態樣,連接第一部(31)與第二部(32),且因此無須個別將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附接至安裝表面(10)。因此,可促進附接構件(3)對安裝表面(10)的附接。
在依據基於第一至第四態樣中任一者之第五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附接構件(3)包含電力纜線保護管(61)所附接的第三部(33),該電力纜線保護管(61)容許電力纜線(47)***。
依據此態樣,即使當力在插頭(4)使用時從電力纜線(47)施加至電力纜線保護管(61)的時候,此力仍可由附接構件(3)所接收,且因此可減少外殼(22)的變形或破損。
在依據基於第五態樣之第六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用於支撐電力纜線(47)的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附接至第三部(33)。
依據此態樣,舉例而言,當電力纜線支撐件(62)支撐電力纜線(47)時,施加至電力纜線支撐件(62)的負載可由附接構件(3)所接收,且因此可減少外殼(22)的變形或破損。
在依據基於第六態樣之第七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第三部(33)沿著橫過安裝表面10之方向延伸。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於第三部(33)與安裝表面(10)相反的一端上。
依據此態樣,電力纜線支撐件(62)係定位於遠離安裝表面(10)的位置,且因此可改善易用性。
在依據基於第七態樣之第八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電力纜線保護管(61)係定位於第三部(33)上而比電力纜線支撐件(62)更靠近安裝表面(10)。
依據此態樣,電力纜線保護管(61)及電力纜線支撐件(62)並非沿著安裝表面並排設置。因此,可縮短外殼(22)沿著安裝表面(10)的尺寸,且可實現縮小尺寸。
在依據基於第五至第八態樣中任一者之第九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第一部(31)及第三部(33)係形成為整合部件。
依據此態樣,連接第一部(31)與第三部(33),且因此無須個別將第一部(31)及第三部(33)附接至安裝表面(10)。因此,可促進附接構件(3)對安裝表面(10)的附接。
在依據基於第五至第九態樣中任一者之第十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第二部(32)面向外殼(22)的側板(233)。第三部(33)面向外殼(22)的底板(232)。
依據此態樣,附接構件(3)具有適配外殼(22)的形狀。因此,可節省對於安裝電源裝置(1)必須的空間。
在依據基於第十態樣之第十一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附接構件(3)包含將第二部(32)與第三部(33)連接在一起的連接部(34)。
依據此態樣,第二部(32)可承受傾向接收朝下之力的第三部(33)。因此,可減少第三部(33)的變形。
在依據基於第五至第十一態樣中任一者之第十二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更包含設置在第三部(33)與外殼(22)之間的防蟲片(7;72)。
依據此態樣,可預防蚊蟲通過第三部(33)與外殼(22)之間的間隙而侵入外殼(22)的內部。
在依據基於第一至第十二態樣中任一者之第十三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更包含設置在第二部(32)與固持器(5)之間的防蟲片(7;71)。
依據此態樣,可預防蚊蟲通過第二部(32)與固持器(5)之間的間隙而侵入固持器(5)的內部。
在依據基於第一至第十三態樣中任一者之第十四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附接構件(3)更包含第一***孔(311)及第二***孔(312)。第一***孔(311)容許第一固定件(101)***以供將安裝表面(10)與附接構件(3)固定在一起。第二***孔(312)容許第二固定件(102)***以供將第一部(31)與外殼(22)固定在一起。
依據此態樣。當外力施加至附接構件(3)時,可減少附接構件(3)施力至外殼(22)的可能性,且容許僅有安裝表面(10)接收施加至附接構件(3)的力。因此,可減少外殼(22)的變形或破損。
在依據基於第十四態樣之第十五態樣的電源裝置(1)中,外殼(22)包含干涉迴避開口(235),其係形成為部分對應第一固定件(101)以避免與第一固定件(101)干涉。
依據此態樣,當第一固定件(101)受施加至附接構件(3)力而移動時,便預防第一固定件(101)與外殼(22)接觸。因此,可抑制外力從附接構件(3)至外殼(22)的施加。
依據第二至第十五態樣的配置對於電源裝置(1)為可選的,且因此可適當地省略。
1:電源裝置 2:本體 3:附接構件 4:插頭 5:固持器 7:防蟲片 8:控制裝置 9:可移動物件 10:安裝表面 21:充電單元 22:外殼 23:外殼本體 24:蓋 31:第一部 32:第二部 33:第三部 34:連接部 41:插頭本體 42:把手 43:頂端 44:勾扣部 45:操作部 46:端子部 47:電力纜線 51:附接座 52:外盒 53:固持本體 61:電力纜線保護管 62:電力纜線支撐件 71:第一片 72:第二片 73:第三片 81:資訊終端 91:充電電路 92:蓄電池 101:第一固定件 102:第二固定件 211:通訊單元 212:電源控制單元 213:繼電器 214:保護電路 215:載具通訊單元 231:頂板 232:底板 233:側板 234:後板 235:干涉迴避開口 311:第一***孔 312:第二***孔 313:突出部 331:電力纜線***孔 322:饋送纜線***孔 333:封閉構件 431:受導引部 511:固定部 512:互連部 513:外盒附接部 514:附接表面 521:外殼 522:隔板 531:固定板 532:固持管 533:導引部 534:接合構件 535:勾扣孔 551:通孔 621:下垂部 622:支撐部 623:擋止部
圖1為依據本揭示內容之一實施例的電源裝置之立體圖。 圖2為上述電源裝置、可移動物件、及控制裝置的方塊圖。 圖3為上述電源裝置的分解圖。 圖4為上述電源裝置之附接構件的立體圖。 圖5為上述電源裝置之外盒內側的前視圖。 圖6為沿著圖5之線A-A取得的剖面圖。 圖7為上述電源裝置之插頭的側視圖。 圖8為上述電源裝置之插頭的分解立體圖。 圖9為上述電源裝置的側視圖。
3:附接構件
5:固持器
7:防蟲片
22:外殼
23:外殼本體
24:蓋
31:第一部
32:第二部
33:第三部
51:附接座
52:外盒
53:固持本體
61:電力纜線保護管
62:電力纜線支撐件
71:第一片
72:第二片
73:第三片
231:頂板
232:底板
233:側板
234:後板
333:封閉構件
621:下垂部
622:支撐部
623:擋止部

Claims (15)

  1. 一種電源裝置,包含:一外殼,容納一充電單元,該充電單元輸出充電電力至用作一可移動物件之一驅動源的一蓄電池;一插頭,其係經由一電力纜線連接至該充電單元,且可連接至該可移動物件的一充電埠;一固持器,用於在該插頭不使用時固持該插頭;及一附接構件,其將附接至一安裝表面,該附接構件包含:一第一部,該外殼係附接至該第一部;及一第二部,該固持器係附接至該第二部。
  2. 如請求項1之電源裝置,其中該附接構件具有比該外殼更高的強度。
  3. 如請求項2之電源裝置,其中該附接構件係由金屬製成;且該外殼係由樹脂製成。
  4. 如請求項1至3其中任一項之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一部及該第二部係形成為一整合部件。
  5. 如請求項1至3其中任一項之電源裝置,其中該附接構件包含一第三部,一電力纜線保護管係附接至該第三部,該電力纜線保護管容許該電力纜線***。
  6. 如請求項5之電源裝置,其中用於支撐該電力纜線的一電力纜線支撐件係附接至該第三部。
  7. 如請求項6之電源裝置,其中: 該第三部沿著橫過該安裝表面的一方向延伸;且該電力纜線支撐件係於該第三部之與該安裝表面相反的一端上。
  8. 如請求項7之電源裝置,其中該電力纜線保護管係定位於該第三部上而比該電力纜線支撐件更靠近該安裝表面。
  9. 如請求項5之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一部及該第三部係形成為整合部件。
  10. 如請求項5之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二部面向該外殼的一側板;且該第三部面向該外殼的一底板。
  11. 如請求項10之電源裝置,其中該附接構件包含一連接部,該連接部將該第二部與該第三部連接在一起。
  12. 如請求項5之電源裝置,其中該第三部之一表面朝向該外殼的底板,並且該電源裝置更包含設置在該第三部與該外殼之間的一防蟲片。
  13. 如請求項1至3其中任一項之電源裝置,更包含設置在該第二部與該固持器之間的一防蟲片。
  14. 如請求項1至3其中任一項之電源裝置,其中該附接構件更包含:一第一***孔,其容許一第一固定件***,以供將該安裝表面與該附接構件固定在一起;及一第二***孔,其容許一第二固定件***,以供將該第一部與該外殼固定在一起。
  15. 如請求項14之電源裝置,其中 該外殼包含一干涉迴避開口,該干涉迴避開口係形成為部分對應該第一固定件,以避免與該第一固定件干涉。
TW109110221A 2019-03-29 2020-03-26 電源裝置 TWI749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211A JP7236693B2 (ja) 2019-03-29 2019-03-29 電力供給装置
JP2019-069211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198A TW202035198A (zh) 2020-10-01
TWI749494B true TWI749494B (zh) 2021-12-11

Family

ID=72673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0221A TWI749494B (zh) 2019-03-29 2020-03-26 電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36693B2 (zh)
CN (1) CN111746314B (zh)
TW (1) TWI74949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9234B2 (en) * 1999-12-08 2002-10-01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Charger having secured power supplier and cable
CN102044893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用充电站
CN206180634U (zh) * 2016-11-07 2017-05-17 林圣斌 一种安装于塔库停车板的充电桩
CN207942942U (zh) * 2018-02-09 2018-10-09 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鹏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壁挂式充电桩
TW202014322A (zh) * 2018-10-04 2020-04-16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裝置及插頭固持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2815Y2 (ja) * 1974-12-05 1983-12-0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ロシユツキグノ トリツケソウチ
JP5285377B2 (ja) 2008-09-30 2013-09-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
JP4835724B2 (ja) * 2009-05-28 2011-12-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スタンド
JP5640215B2 (ja) 2009-08-25 2014-12-17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装置
JP5576675B2 (ja) * 2010-02-23 2014-08-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給電制御装置
JP5249284B2 (ja) * 2010-05-12 2013-07-3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給電プラグロック装置のロック手動解除構造
JP5849217B2 (ja) 2011-05-24 2016-0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セント
US9597967B2 (en) * 2011-07-19 2017-03-21 Siemens Industry, Inc. Status indicating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lightguide assembly and methods
JP5879522B2 (ja) 2011-09-06 2016-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充電装置
JP6102012B2 (ja) * 2011-10-24 2017-03-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充電制御装置
JP5878805B2 (ja) 2012-03-23 2016-03-08 アイホン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ホン機器の防雨構造
JP2014176224A (ja) * 2013-03-11 2014-09-2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充電器
WO2016144285A2 (en) * 2013-12-13 2016-09-15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Connector with a retainer assembly
JP6650854B2 (ja) * 2016-09-26 2020-02-19 河村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充放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9234B2 (en) * 1999-12-08 2002-10-01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Charger having secured power supplier and cable
CN102044893A (zh) * 2009-10-13 2011-05-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用充电站
CN206180634U (zh) * 2016-11-07 2017-05-17 林圣斌 一种安装于塔库停车板的充电桩
CN207942942U (zh) * 2018-02-09 2018-10-09 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鹏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壁挂式充电桩
TW202014322A (zh) * 2018-10-04 2020-04-16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電源裝置及插頭固持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198A (zh) 2020-10-01
JP2020167907A (ja) 2020-10-08
JP7236693B2 (ja) 2023-03-10
CN111746314B (zh) 2024-02-06
CN111746314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5758B (zh) 電源裝置及插頭固持具
JP4070607B2 (ja) 一体化された無停電電源装置エンクロージャ
WO2019043565A1 (en) AUTOMATIC RECHARGEABLE INDUCTION WINDING OR SCREEN SYSTEM
JP5879522B2 (ja) 電動車両用充電装置
EP3401494A1 (en)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window covering
JP5814433B2 (ja)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装置アセンブリ
NL2020841B1 (nl) Frame voor een rijwiel, connector en rijwiel
TWI749494B (zh) 電源裝置
RU2714826C2 (ru) Узел соединения шнур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JP6832220B2 (ja) 化粧カバーおよび蓄電池ユニット
KR100838147B1 (ko) 공동주택용 노출형 콘센트 박스
CN218415140U (zh) 一种电源盒结构及室外柜
WO2019113849A1 (zh) 电池仓及电动车
JP2007174823A (ja) 携帯電話機用充電器
CN111002850A (zh) 电力供应装置和插头保持器
JP5699278B2 (ja) 電気車両用充電設備
NL2009643C2 (en) Built-in power remote control system and remotely controllable outlet assembly.
JP6748969B2 (ja) 配線器具
JP2012012175A (ja) 自動車充電装置
CN215548695U (zh) 四足机器人的机身及四足机器人
JP6390981B2 (ja) 配線器具、取付枠、及び配線器具システム
JP6074718B2 (ja) 車両用電源供給装置及び充電スタンド
CN210463451U (zh) 一种线控器组件及空调器
JP6656489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756274B2 (ja) セキュリティ機器の着脱状態判別スイッ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