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6392B - 帶扣 - Google Patents

帶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6392B
TWI726392B TW108129975A TW108129975A TWI726392B TW I726392 B TWI726392 B TW I726392B TW 108129975 A TW108129975 A TW 108129975A TW 108129975 A TW108129975 A TW 108129975A TW I726392 B TWI726392 B TW I7263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plug
protruding
socket
buck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9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8793A (zh
Inventor
伊藤直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8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39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包括可將分開的部分彼此相互連結及解除連結的插頭與插座。插頭包括可彈性變形的一對突片。插座包括壓接於一對突片的突條。一對突片在與插頭的***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上排列。突條的基部與前端部相比,朝左右方向突出,所述基部對於插座的***口為相反側,所述前端部靠近***口。於插頭與插座已卡合的狀態下,突片抵接於突條的基部來進行彈性變形,並抑制插頭與插座的卡合的晃動。

Description

帶扣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可將織帶(belt)或帶(tape)等的分開的部分彼此相互連結及解除連結的帶扣。
先前,作為將兩個連結對象物裝卸自如地連結的帶扣,例如有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的帶扣。該帶扣包含帶扣本體與***體,於帶扣本體具有使***體***來卡合的收容空間。於收容空間設置有朝使帶扣本體***的***口突出的突條部。於***體設置有***帶扣本體的收容空間來卡合的一對操作桿,於一對操作桿之間設置有夾住突條部的一對突片。根據該帶扣,當將***體***帶扣本體時,突片沿著突條部的兩側,因此***動作中的引導性良好,消除***時的晃動,另外,即便於卡合狀態下亦穩定。
專利文獻2中所揭示的帶扣包含插頭與插座,於插座的使插頭***來卡合的收容空間,設置有朝***口突出的三角形狀的按壓構件,按壓構件經由朝插通口進行伸縮的螺旋彈簧來安裝。於插頭設置有***插座的收容空間來卡合的一對腳部,於一對腳部之間設置有一對突片。一對突片的前端為朝外側逐漸地相互分離而展開的形狀,當插頭與插座已卡合時,插座的按壓構件的前端被施力而彈性地夾在一對突片之間來進行抵接。根據該帶 扣,於插頭與插座的卡合時,藉由彈性地進行抵接的按壓構件,無晃動而穩定。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125910號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5845376號
於所述背景技術的任一者的情況下,帶扣均為藉由樹脂來一體成形,於成形後樹脂略微地進行收縮。所述收縮的收縮率因由帶扣的樹脂的顏色等的變更所引起的材料變更而略微不同,尤其於帶扣的插座的情況下,整體性地進行收縮,並且壁厚的部分更多地進行收縮,於設計階段難以正確地預測由收縮所引起的變形狀況。進而,插頭與插座的尺寸的誤差對卡合時的晃動或操作性的影響大,因此必須將由所述收縮所產生的尺寸的誤差亦抑制成最小限度,預估了所述收縮的插座用的成形模具的製造難以藉由一次的設計來完成。
專利文獻1的帶扣為了消除插頭與插座的卡合時的晃動,使插頭的腳部的一部分彈性地抵接於插座的側壁,並且藉由插頭的一對突片來夾持插座內的突條部,從而消除晃動。但是,當如所述般變更成形材料或條件時,難以預測收縮量如何變化,每當變更成形材料或條件時,必須進行多次的試製,於模具的設 計及製造、製品的量產之前需要許多工作量。另外,為了控制在尺寸公差內,必須對成形後的帶扣進行加工。
專利文獻2的帶扣藉由螺旋彈簧來對按壓構件施力,因此即便收縮量變化,亦無晃動而穩定。但是,需要螺旋彈簧或按壓構件,零件數多,結構複雜且組裝步驟多,亦耗費成本。
本發明是鑒於所述背景技術的問題點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容易設計及製造,抑制插頭與插座的卡合時的晃動,穩定地進行卡合的帶扣。
本發明是一種帶扣,其包含可將分開的部分彼此相互連結及解除連結的插頭與插座,於所述插頭,可彈性變形的一對突片朝所述插座突出來形成,於所述插座,壓接於所述一對突片的突條朝所述插頭突出來形成。所述一對突片在與所述插頭的***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設置。所述突條的基部與前端部相比,朝左右方向突出來形成,所述基部對於所述插座的***口為相反側,所述前端部靠近所述***口。於所述插頭與所述插座已卡合的狀態下,所述突片抵接於所述突條的所述基部來進行彈性變形,並成為於左右方向上抑制了晃動的卡合狀態。關於所述一對突片與所述突條,亦可於所述插頭形成所述突條,於所述插座形成所述一對突片。
所述突條***所述一對突片之間,於所述突條的的左右一對的外側的面,所述基部朝左右方向突出而變粗,比所述一對 突片的內側的間隔粗,所述一對突片抵接於所述基部來進行彈性變形,並進行壓接。
所述突條設置為沿著所述一對突片的左右方向的外側來安裝的一對,於所述突條的左右一對的內側的面,所述基部朝左右方向突出,比所述一對突片的左右方向的外側面間的寬度窄,所述一對突片抵接於所述基部來進行彈性變形,並進行壓接。
一對突片的間隔越接近所述突片的前端越寬。因此,於卡合狀態下所述插頭朝自所述插座分離的方向受力,但所述插頭卡合於所述插座,因此不會分離,抑制前後方向的移動而進行卡合。
所述插座的上表面部與下表面部相互空開規定間隔面對面來設置,形成使所述插頭***的嵌合部,與使所述插頭***的所述***口連通並沿著所述插頭的***方向的直線狀的引導槽被設置成固定的深度。當將所述插頭***所述插座時,所述突片的一部分嵌合於所述上表面部的所述引導槽與所述下表面部的所述引導槽,而確實地被朝***方向引導並進入。於所述下表面部的所述引導槽設置有所述突條,所述突條亦可與上表面部連接,但較佳為不抵接於所述上表面部的形狀。
於所述突條,在所述基部與比所述基部更靠突出側的細的前端部之間,設置有所述突條的粗度改變的階部,所述階部以與所述前端部及所述基部連續的錐面來形成。
本發明的帶扣可有效率地進行設計及製造,於卡合時,可抑制插頭與插座的晃動,而穩定地進行卡合。進而,於卡合時,藉由插頭的突片與插座的突條,而朝對於插座的***方向確實地引導插頭,可順利地進行卡合。
10、74:帶扣
12、76:插頭
14、78:插座
19:操作部
20:腳部
20a:前端部
20b:基端部
20c:中間部
21:狹縫
22:卡合突起
24、42:帶貫通部
24a、24b:帶插通孔
30:橋接部
30a:內側面
32、80:突片
32a:錐面
34:第一桿
36:第二桿
38、45、52:側面部
40:嵌合部
40a:***口
40b:收容空間
42a:帶插通孔
44:連結桿
46:上表面部
48:下表面部
50:被卡止部
56:狹縫
58、64:引導槽
60、68:引導突起
60a、68a:引導面
60b、68b:內壁面
62:收容凹部
63:切口部
66、82:突條
66a、82a:階部
66b、82b:基部
66c、82c:前端部
70、72:帶構件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帶扣的非卡合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帶扣的卡合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帶扣的卡合狀態的正面圖(a)與右側面圖(b)、背面圖(c)。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帶扣的插座的俯視圖(a)與正面圖(b)、右側面圖(c)、背面圖(d)。
圖5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帶扣的插頭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帶扣的非卡合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帶扣的卡合狀態的縱剖面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帶扣的插座的俯視圖(a)與正面圖(b)、右側面圖(c)、背面圖(d)。
以下,根據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圖,該實施方式的帶扣10包含插頭12、及插頭12進行嵌合來卡合的插座14,分別安裝於相互任意地連結及解除連結的織帶或帶等構件。於以後的說明中,將插頭12的後述的一對腳部20的延伸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將與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一對腳部20相互相向的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將與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稱為表背方向或厚度方向。
插頭12例如利用縮醛(acetal)、聚醯胺(polyamide)、聚丙烯(polypropylene)等合成樹脂藉由一體成形而形成。如圖5所示,插頭12包括:安裝織帶或帶等構件的基部即帶貫通部24、以遠離帶貫通部24的方式延伸的一對腳部20、以及一體地設置於腳部20的偏前端部20a的位置的卡合突起22。
一對腳部20自與帶貫通部24連續的基端部20b朝向前端部20a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長度相互相同。各腳部20的作為前端部20a與基端部20b的大致中間即中間部20c以相互分離的方式朝左右方向的外側彎曲而膨出。一對腳部20的相互不面對面的外側的面變成朝外側鼓起的形狀的操作部19。於一對腳部20的相互面對面的內側的面,中間部20c附近亦朝外側彎曲而相互分離。於各腳部20的中心設置有貫穿表背方向的狹縫21。狹縫21穿過腳部20的中心,沿著腳部20的延伸方向形成為細的曲線狀,而使腳部20的彈性變形變得容易。
卡合突起22朝腳部20的偏前端部20a的位置的表背方向的兩方突出而分別設置,卡合突起22以可卡合於後述的插座14的被卡止部50或收容凹部62的方式形成。
一對腳部20的基端部20b一體地設置於一個直線的棒形狀的橋接部30,且將一對腳部20連結。橋接部30於左右方向上形成得長,於一對腳部20連續的內側面30a,設置有與腳部20的突出方向平行地突出的一對突片32。突片32是沿著腳部20突出的直線的棒狀,與突出方向交叉的剖面形狀為於表背方向上長的矩形。一對突片32的左右方向的側面之中,相互面對面之側的側面以隨著接近突片32的前端而相互分離的方式略微地傾斜。於突片32的相互面對面的側面的前端部分,形成有隨著接近前端而相互分離的錐面32a。再者,一對突片32較佳為相互為線對稱的相同形狀,但未必需要線對稱,亦可為非對稱的形狀。
帶貫通部24設置有第一桿34與第二桿36,所述第一桿34相對於橋接部30平行,於左右方向上形成得長,所述第二桿36位於第一桿34的與腳部20相反側,與第一桿34平行。第一桿34與第二桿36的兩端部分別藉由側面部38而相互連結。在第一桿34與第二桿36之間形成有帶插通孔24a。在由第一桿34與橋接部30包圍的部分亦設置有空間,並形成有帶插通孔24b。
其次,對插頭12的各部的表背方向的厚度進行說明。腳部20的表背方向的厚度形成得比帶貫通部24的側面部38薄,橋接部30以與腳部20大致相同的表背方向的厚度來形成。腳部 20的前端部20a的自卡合突起22略微分離的部分比其周邊部薄。卡合突起22的突出的面平坦,厚度與腳部20的其他部分相同。突片32形成得比腳部20厚,自左右方向觀察,自腳部20朝表背方向突出。
繼而,對插座14進行說明。插座14亦例如利用聚縮醛、聚醯胺、聚丙烯等合成樹脂藉由一體成形而形成。插座14包含使插頭12的腳部20***的嵌合部40、及安裝織帶或帶等構件的帶貫通部42。於帶貫通部42,設置有使帶構件等插通的帶插通孔42a、及連結帶構件等的連結桿44,連結桿44的兩端部與於前後方向上長的一對側面部45連結。
於側面部45的與連結桿44相反側,上表面部46與下表面部48相互空開規定間隔而於表背方向上面對面來設置,形成有使插頭12***的嵌合部40。上表面部46是鼓的形狀的板體,所述上表面部46隨著自側面部45朝前後方向分離而略微地變細,若接近與帶貫通部42相反側的端部,則寬度逐漸地變寬,變成與一對側面部45間的寬度相同。下表面部48是與上表面部46大致相同的形狀的板體,帶插通孔42a的邊緣部的角部被切成矩形而設置有被卡止部50。
上表面部46與下表面部48隔開規定間隔而相互面對面,在與帶貫通部42相反側的端部,設置有將上表面部46與下表面部48連結的側面部52。側面部52於左右設置一對,於前後方向上為規定的長度,嵌合部40變成筒狀,在上表面部46與下 表面部48之間形成使插頭12***的收容空間40b。收容空間40b的與帶貫通部42相反側由一對側面部52、及上表面部46與下表面部48包圍,變成使插頭12***的***口40a。側面部52自***口40a起達到規定的長度,側面部52與側面部45之間變成狹縫56,並開口。
上表面部46與下表面部48各自的外表面平坦地形成。於上表面部46的相互面對面的內表面,如圖4(b)所示,將於前後方向上縱斷的直線狀的引導槽58設置成固定的深度。引導槽58穿過上表面部46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來形成,一側的端部到達***口40a,另一側的端部到達比上表面部46的前後方向的中心略微靠近帶貫通部42的位置。當插頭12與插座14卡合時,引導槽58***頭12的突片32的表背方向的端部***,並朝作為***方向的前後方向引導插頭12。
於狹縫56的靠近帶貫通部42的側緣部,設置有左右一對的引導突起60。引導突起60如圖4(b)所示,自表背方向觀察的形狀沿著狹縫56的側緣部細長地形成,靠近***口40a的端部形成有引導面60a與內壁面60b,並形成為三角形狀,所述引導面60a隨著自***口40a朝向帶貫通部42,而朝向上表面部46的中心,所述內壁面60b面向帶貫通部42而位於左右方向。內壁面60b的帶貫通部42側的空間變成收容腳部20的卡合突起22的收容凹部62。當插頭12與插座14卡合時,收容凹部62收容插頭12的卡合突起22,卡合突起22的一部分與內壁面60b面對面而 變成無法拔出。一對引導突起60的相互面對面的引導面60a進行腳部20的彈性變形,已朝***口40a***的一對腳部20以若***量增加,則沿著引導突起60相互接近的方式進行彈性變形。而且,於收容凹部62中彈性變形復原,卡合突起22***收容凹部62,而變成無法拔出。再者,收容凹部62位於與下表面部48的被卡止部50相向的位置,形狀與被卡止部50大致相同。於引導突起60的與狹縫56的側緣部連續的一部分,形成有腳部20的操作部19的下端附近的厚的部分進行嵌合的切口部63。
於下表面部48的內表面,與上表面部46的引導槽58同樣地,將引導槽64設置成固定的深度。引導槽64穿過下表面部48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來形成,一側的端部到達***口40a,另一側的端部到達被卡止部50的附近。當插頭12與插座14卡合時,引導槽64***頭12的突片32的表背方向的端部***,並朝***方向即前後方向引導插頭12。
於引導槽64的中心形成有突條66。突條66為於前後方向上長、左右方向的寬度窄的板狀,前後方向的一側的端部到達被卡止部50,另一側的端部到達***口40a的附近。於表背方向上,自引導槽64的底部朝上表面部46突出,與上表面部46之間具有間隙而接近。突條66的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接近***口40a而逐漸地變細。於突條66的左右一對的外側的面,在比前後方向的中心稍微靠近被卡止部50的位置,於左右方向上設置有寬度擴大的階部66a。比階部66a更靠近被卡止部50的部分變成基部 66b,比階部66a更靠近***口40a的部分變成前端部66c,前端部66c比基部66b細。階部66a以自寬度寬的基部66b朝寬度窄的前端部66c連續的錐面來形成,基部66b與前端部66c分別越接近***口40a,於左右方向上越略微地變細。突條66***插頭12的一對突片32之間,前端部66c形成得比一對突片32的間隔細,基部66b形成得比一對突片32的間隔略粗。再者,前端部66c較佳為越接近***口,於左右方向上越變窄,但只要是比一對突片32間的寬度細的形狀,則亦可為相同的粗度。
於下表面部48的狹縫56的靠近帶貫通部42的側緣部,設置有左右一對的引導突起68。引導突起68如圖4(c)所示,自表背方向觀察的形狀為與上表面部46的引導突起60相同的形狀,沿著狹縫56的側緣部細長地形成,靠近***口40a的端部形成有引導面68a與內壁面68b,並形成為三角形狀,所述引導面68a隨著自***口40a朝向帶貫通部42,而朝向下表面部48的中心,所述內壁面68b面向帶貫通部42而位於左右方向。內壁面68b與被卡止部50的端緣部一致,當插頭12與插座14卡合時,於腳部20的卡合突起22已收容於被卡止部50時,與卡合突起22面對面。與引導突起60的引導面60a同樣地,一對引導突起68的相互面對面的引導面68a進行腳部20的彈性變形。而且,於被卡止部50中彈性變形復原,卡合突起22***被卡止部50,而變成無法拔出。於引導突起68的與狹縫56的側緣部連續的一部分,形成有腳部20的操作部19的下端附近的厚的部分進行嵌合的切 口部63。
繼而,以下對該實施方式的帶扣10的卡合動作及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針對該帶扣10的插頭12,簡單地說明帶構件70、帶構件72的安裝方法。於插頭12的帶貫通部24設置有第一桿34與第二桿36,連結用的帶構件70自插頭12的背面側***帶插通孔24b,經過第一桿34的外周,自帶插通孔24a的表面側朝背面側***,與自身的帶構件重疊,並被自由調節長度地抽出。另一方面,安裝於插座14的帶構件72無法調節地與一根連結桿44連結。
插頭12與插座14的卡合動作是使插頭12的腳部20與插座14的***口40a相向,朝插座14內推入插頭12。腳部20若***收容空間40b內,則由上下左右的引導突起60、引導突起68包圍,隨著插頭12的***,引導面60a、引導面68a的左右的間隔變窄,因此腳部20以相互接近的方式進行彈性變形。而且,腳部20的卡合突起22若到達上表面部46的收容凹部62、或下表面部48的被卡止部50,則彈性變形復原,而嵌合於收容凹部62或被卡止部50。卡合突起22抵接於引導突起60、引導突起68的內壁面60b、內壁面68b,變成無法拔出而卡合,將插頭12與插座14確實地連結,變成圖2、圖3(a)至圖3(c)中所示的卡合狀態。
此時,插頭12的一對突片32沿著插座14的突條66的左右一對的外側的面,突條66***一對突片32之間,當***插 頭12時被朝***方向引導。突片32的錐面32a於***口40a側展開而形成,因此使突條66確實地朝內側***。突片32的一部分嵌合於上表面部46的引導槽58與下表面部48的引導槽64而確實地朝***方向進入。突條66的前端部66c形成得比一對突片32的間隔細,因此突片32不進行彈性變形而進入,基部66b形成得比一對突片32的間隔粗,因此若突片32的前端到達突條66的階部66a,則突片32被階部66a按壓而進行彈性變形並擴大,一面壓接於基部66b一面進入。於卡合狀態下,突片32壓接於基部66b,於左右方向上無晃動地進行卡合。一對突片32的相互面對面的側面以隨著接近突片32的前端而相互分離的方式略微地傾斜,因此於卡合狀態下,插頭12朝自插座14分離的方向略微地受力,但插頭12的卡合突起22卡合於插座14的被卡止部50與收容凹部62,因此不會分離,抑制前後方向的移動而進行卡合。再者,插頭12的操作部19自插座14的狹縫56朝外側突出,一部分被收容於引導突起60、引導突起68的切口部63。
於解除插頭12與插座14的連結時,自外側方推入一對操作部19,使插頭12的腳部20彈性變形至卡合突起22不與插座14的引導突起60、引導突起68的內壁面60b、內壁面68b面對面的位置為止。於該狀態下,若使插頭12與插座14朝相互分離的方向略微地相對移動,則容易解除卡合。
根據該實施方式的帶扣10,於插頭12與插座14的卡合時,插頭12的腳部20被朝***方向引導而確實地進入,可順利 地進行卡合。卡合時,插頭12的突片32壓接於插座14的突條66的基部66b,因此無晃動,卡合穩定。插頭12與插座14藉由樹脂來一體成形,即便於成形後樹脂進行收縮,亦可容易地將突條66的基部66b設定成預估了收縮誤差的尺寸,突片32進行彈性變形而壓接於突條66的基部66b,因此不會產生晃動。因此,可將插頭12與插座14的形狀的尺寸公差設定得比較大,當變更成形材料或條件時,無需進行收縮量如何變化的多次的試驗,不耗費設計或試製、加工的工作量,效率良好。可藉由突片32的彈性變形來抑制晃動,因此可將插座14側的尺寸公差設定得比較大,而容易設計及製造。而且,結構簡單,不增加彈簧等零件。於進行卡合時,插頭12的突片32的一部分嵌合於插座14的上表面部46的引導槽58與下表面部48的引導槽64而確實地朝***方向進入,可順利地到達卡合位置。整體上結構簡單、小型且容易使用。該實施方式的插座14的突條66未到達上表面部46,因此即便成形材料的樹脂進行收縮,亦不存在上表面部46的縮痕,可將表面加工得更平滑。再者,較佳為突條66未到達上表面部46,但突條66亦可為到達上表面部46並連接的形狀。
繼而,根據圖6~圖8(a)至圖8(d)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再者,此處對與所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構件標注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說明。該實施方式的帶扣74包含插頭76與插座78。
與所述實施方式同樣地,插頭76的一對腳部20一體地 設置於一個直線的棒形狀的橋接部30,於橋接部30的與一對腳部20的突出方向交叉的內側面30a,設置有朝腳部20的突出方向突出的一對突片80。突片80為沿著腳部20的延伸方向突出的直線的棒狀,與突出方向交叉的剖面形狀為於表背方向上長的矩形,左右方向的寬度比所述實施方式的帶扣10的突片32細。一對突片80的相互面對面的側面以隨著接近突片80的前端而相互分離的方式略微地傾斜,一對突片80的間隔比所述實施方式的帶扣10的突片32的間隔細。再者,一對突片80相互為線對稱的相同形狀,但未必需要線對稱,亦可為非對稱的形狀。突片80於表背方向上形成得比腳部20厚,自左右方向觀察,自腳部20朝表背方向突出。
於插座78的上表面部46的內表面,將引導槽58設置成固定的深度。於狹縫56的靠近帶貫通部42的側緣部,設置有左右一對的引導突起60。於下表面部48的內表面,與上表面部46的引導槽58同樣地,將引導槽64設置成固定的深度。
於與引導槽64的左右鄰接的位置分別形成有突條82。突條82為於前後方向上長、左右方向的寬度窄的板狀,沿著引導槽64的側緣部來形成,前後方向的一側的端部到達被卡止部50,另一側的端部到達***口40a的附近。較佳為於表背方向上,與下表面部48的內表面及上表面部46的內表面連續,並劃分上表面部46與下表面部48的內側空間。突條82的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接近***口40a而逐漸地變細,突條82的相互的間隔隨著接近 ***口40a而逐漸地變寬,於***口40a附近自引導槽64分離。
於一對突條82的相互面對面之側的面,在比前後方向的中心稍微靠近被卡止部50的位置,寬度改變的階部82a朝左右方向突出來設置。比階部82a更靠近被卡止部50的部分變成基部82b,比階部82a更靠近***口40a的部分變成前端部82c,前端部82c與基部82b相比,相互的間隔寬。階部82a以自相互的間隔寬的前端部82c朝寬度窄的基部82b連續的錐面來形成。較佳為基部82b與前端部82c分別以越接近***口40a越相互分離的方式略微地傾斜。一對突條82的相互不面對面的外側的面相互平行。再者,突條82是沿著插頭76的一對突片80的外側來安裝,前端部82c彼此的間隔形成得比一對突片80的外側的面的間隔寬,基部82b彼此的間隔形成得比一對突片80的外側的面的間隔略窄。
繼而,以下對該實施方式的帶扣74的插頭76與插座78的卡合動作進行說明。使插頭76的腳部20與插座78的***口40a相向,朝插座78內推入插頭76。腳部20若***收容空間40b內,則由上下左右的引導突起60、引導突起68包圍,腳部20以相互接近的方式進行彈性變形。而且,腳部20的卡合突起22若到達上表面部46的收容凹部62、或下表面部48的被卡止部50,則彈性變形復原,而嵌合於收容凹部62或被卡止部50,變成圖7中所示的卡合狀態。
此時,插頭76的一對突片80***插座78的一對突條 82之間,當***插頭76時被朝***方向引導。突片80的一部分嵌合於上表面部46的引導槽58與下表面部48的引導槽64而確實地朝***方向進入。突條82的前端部82c的間隔形成得比一對突片80的間隔寬,因此突片80不進行彈性變形而進入,基部82b形成得比一對突片80窄,因此若突片80的前端到達突條82的階部82a,則突片80被階部82a按壓而進行彈性變形並變細,一面壓接於基部82b一面進入。於卡合狀態下,突片80壓接於基部82b,於左右方向上無晃動地進行卡合。一對突條82的間隔越接近突條82的前端越變寬,因此於卡合狀態下,插頭76朝自插座78分離的方向受力,但插頭76的卡合突起22卡合於插座78的被卡止部50與收容凹部62,因此不會分離,抑制前後方向的移動而進行卡合。
根據該實施方式的帶扣74,具有與所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於卡合時,可抑制插頭76與插座78的晃動,而穩定地進行卡合。另外,於卡合時,插頭76被朝對於插座78的***方向引導,可順利地進行卡合。
再者,本發明的帶扣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方式,突片與突條的形狀只要是可確實地進行壓接的形狀,則可自由地變更。插頭的腳部的形狀亦只要是確實地卡合於插座,可容易地進行裝卸操作的形狀即可。安裝帶扣的物品可為皮包或衣服、防寒用具等任何物品。
10:帶扣
12:插頭
14:插座
19:操作部
20:腳部
20a:前端部
20b:基端部
21:狹縫
22:卡合突起
24、42:帶貫通部
24a、24b:帶插通孔
30:橋接部
30a:內側面
32:突片
32a:錐面
34:第一桿
36:第二桿
38、45、52:側面部
40:嵌合部
40a:***口
40b:收容空間
42a:帶插通孔
44:連結桿
48:下表面部
50:被卡止部
56:狹縫
63:切口部
64:引導槽
66:突條
66a:階部
66b:基部
66c:前端部
68:引導突起
68a:引導面
68b:內壁面

Claims (6)

  1. 一種帶扣,是包含能夠將分開的部分彼此相互連結及解除連結的插頭(12、76)與插座(14、78)的帶扣(10、74),其特徵在於,於所述插頭(12、76)與所述插座(14、78)的其中一構件,能夠彈性變形的一對突片(32、80)朝另一構件突出來形成,於所述另一構件,壓接於所述一對突片(32、80)的突條(66、82)朝所述其中一構件突出來形成,所述一對突片(32、80)在與所述插頭(12、76)的***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設置,且於所述插頭(12、76)與所述插座(14、78)已卡合的狀態下,所述突片(32、80)抵接於所述突條(66、82)的基部(66b、82b)來進行彈性變形,並成為抑制了晃動的卡合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所述突條(66)***所述一對突片(32)之間,於所述突條(66)的左右一對的外側的面,所述基部(66b)朝左右方向突出而變粗,比所述一對突片(32)的內側的間隔粗,所述一對突片(32)抵接於所述基部(66b)來進行彈性變形,並進行壓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所述突條(82)設置為沿著所述一對突片(80)的左右方向的外側來安裝的一對,於所述突條(82)的左右一對的內側的面,所述基部(82b)朝左右方向突出,比所述一對突片(80)的左右 方向的外側面間的寬度窄,所述一對突片(80)抵接於所述基部(82b)來進行彈性變形,並進行壓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一對所述突片(32)的間隔越接近所述突片(32)的前端越寬。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所述插座(14)的上表面部(46)與下表面部(48)相互空開規定間隔面對面來設置,形成使所述插頭(12)***的嵌合部(40),與使所述插頭(12)***的***口(40a)連通並沿著所述插頭(12)的***方向的直線狀的引導槽(58、64)設置成固定的深度,當將所述插頭(12)***所述插座(14)時,所述突片(32)的一部分嵌合於所述上表面部(46)的所述引導槽(58)與所述下表面部(48)的所述引導槽(64),而確實地被朝***方向引導並進入,於所述下表面部(48)的所述引導槽(64)設置有所述突條(66),所述突條(66)為未到達所述上表面部(46)的形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於所述突條(66、82),在所述基部(66b、82b)與比所述基部(66b、82b)更靠突出側的細的前端部(66c、82c)之間,設置有所述突條(66、82)的粗度改變的階部(66a、82a),所述階部(66a、82a)以與所述前端部(66c、82c)及所述基部(66b、 82b)連續的錐面來形成。
TW108129975A 2019-04-19 2019-08-22 帶扣 TWI7263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19/016853 2019-04-19
PCT/JP2019/016853 WO2020213160A1 (ja) 2019-04-19 2019-04-19 バック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793A TW202038793A (zh) 2020-11-01
TWI726392B true TWI726392B (zh) 2021-05-01

Family

ID=72837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9975A TWI726392B (zh) 2019-04-19 2019-08-22 帶扣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60881B (zh)
TW (1) TWI726392B (zh)
WO (1) WO2020213160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1215A (ja) * 1994-11-02 1996-05-28 Yoshio Tokuda プラスチック製バックル
US5590444A (en) * 1994-08-02 1997-01-07 American Cord & Webbing Company, Inc. Side release buckle with improved distribution of stress under loads
TW301145U (en) * 1993-10-16 1997-03-21 Yoshida Kogyo Kk Buckle
US6571433B2 (en) * 2000-09-28 2003-06-03 Ykk Corporation Buckle
US20050235470A1 (en) * 2004-04-27 2005-10-27 Ryoichiro Uehara Buckle
US20070204441A1 (en) * 2006-03-02 2007-09-06 Natsuko Saitsu Buck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0203B2 (ja) * 1994-04-20 2001-01-31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3453071B2 (ja) * 1998-10-22 2003-10-06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US7174609B2 (en) * 2004-03-19 2007-02-13 Nam-Il Park Buckle
US9585441B2 (en) * 2013-03-12 2017-03-07 Ykk Corporation Buckle
JP6266226B2 (ja) * 2013-04-26 2018-01-24 Ykk株式会社 施錠可能バックル
CN103704953B (zh) * 2013-11-13 2015-12-30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转轴连接机构、带体、带扣和穿戴产品
CN204419824U (zh) * 2015-01-22 2015-06-24 朱启怀 防松脱连接螺丝、表带及手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1145U (en) * 1993-10-16 1997-03-21 Yoshida Kogyo Kk Buckle
US5590444A (en) * 1994-08-02 1997-01-07 American Cord & Webbing Company, Inc. Side release buckle with improved distribution of stress under loads
JPH08131215A (ja) * 1994-11-02 1996-05-28 Yoshio Tokuda プラスチック製バックル
US6571433B2 (en) * 2000-09-28 2003-06-03 Ykk Corporation Buckle
US20050235470A1 (en) * 2004-04-27 2005-10-27 Ryoichiro Uehara Buckle
TW200600028A (en) * 2004-04-27 2006-01-01 Ykk Corp Buckle
US20070204441A1 (en) * 2006-03-02 2007-09-06 Natsuko Saitsu Buck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0881A (zh) 2021-11-16
WO2020213160A1 (ja) 2020-10-22
CN113660881B (zh) 2023-03-24
TW202038793A (zh) 2020-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9966B2 (en) Buckle
JP3997858B2 (ja)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KR910001316Y1 (ko) 버 클
WO2010038308A1 (ja) バックル
US753413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retaining mechanism having slide clip member
JPH1126089A (ja) ロック検知コネクタ
US20130232743A1 (en) Buckle
US6061883A (en) Buckle
TWI504356B (zh) buckle
US10588383B2 (en) Buckle
US20200203885A1 (en) Connector
TWI619444B (zh) 帶扣
TWI726392B (zh) 帶扣
JP3892363B2 (ja) バックル
JP7343967B2 (ja) バックル用のプラグ及びバックル
TWI730324B (zh) 插扣用的插銷以及插扣
US6138332A (en) Switch for a buckle, buck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buckle
JP6336907B2 (ja) ベルトアジャスター
CN106606010B (zh) 带扣
JP2002280133A (ja) コネクタ
CN107455857B (zh) 带扣
JP3210712U (ja) 連結具
JP2018029932A (ja) バック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