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3821B - 負載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負載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3821B
TWI703821B TW108106222A TW108106222A TWI703821B TW I703821 B TWI703821 B TW I703821B TW 108106222 A TW108106222 A TW 108106222A TW 108106222 A TW108106222 A TW 108106222A TW I703821 B TWI703821 B TW I7038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tter
control device
load control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6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7855A (zh
Inventor
吳尚儒
劉文彩
三宅智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7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7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3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382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4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switch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3/00Illuminated signs; Luminous advertising
    • G09F13/04Signs, boards or panels, illuminated from behind the insigni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H05B47/175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by remote control
    • H05B47/19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by remote control via wireless transmission
    • H05B47/195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by remote control via wireless transmission the transmission using visible or infrared l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負載控制裝置,可降低受光罩蓋的表面上明度不均。負載控制裝置(1)具備:本體部(2),具有將負載加以控制之控制部;以及發送機(3),可裝卸於本體部(2)。本體部(2)具備受光部(62)、受光罩蓋(54)、載置部(53)。受光部(62)接受自發送機(3)發送之光信號。受光罩蓋(54)覆蓋受光部(62)。載置部(53)載置有受光罩蓋(54)。受光罩蓋(54),在載置部(53)側的部位具有透鏡。載置部(53),在與透鏡相向之相向部位(530)的一部分具有遮光部(531)。相較於與透鏡相向之相向部位(530)之中未設有遮光部(531)的部位,遮光部(531)之透光率較低。

Description

負載控制裝置
本說明書關於負載控制裝置。更詳細而言,本說明書關於用以控制負載之負載控制裝置。
至今,有一種將自市電往負載之電力供給進行通電/斷電之開關(負載控制裝置)(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6-33497(以下稱作「專利文獻1」))。此開關具備:開關本體;鋼琴鍵桿,安裝至開關本體;以及無線搖控器(發送機),呈自由裝卸安裝在鋼琴鍵桿的前表面。開關本體(本體部)的單側配置有:受光模組(受光部),接受自無線搖控器發送之光信號。鋼琴鍵桿,在與受光模組相向之部位設有貫穿鋼琴鍵桿之貫穿孔。又,鋼琴鍵桿以覆蓋貫穿孔之方式安裝有具有透光性之受光罩蓋。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開關之中,鋼琴鍵桿所設之貫穿孔,係一種前視下的大小較受光模組更大之矩形的孔。因此,受光罩蓋會有以下問題:從前表面觀察受光罩蓋時,與鋼琴鍵桿所設之貫穿孔相向的部位、及其外的部位,明度容易產生不均。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出願公開號2006-33497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說明書的目的係提供一種負載控制裝置,可降低受光罩蓋的表面上明度不均。 [解決問題之方式]
本說明書一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具備:本體部,具有將負載加以控制之控制部;以及發送機,可裝卸於前述本體部。前述本體部具備:受光部,接受自前述發送機發送之光信號;受光罩蓋,覆蓋前述受光部;以及載置部,配置有前述受光罩蓋。前述受光罩蓋,在前述載置部側的部位具有透鏡。前述載置部,在與前述透鏡相向之相向部位的一部分具有遮光部。前述遮光部,相較於前述相向部位之中未設有前述遮光部之部位而言,透光率低。
[實施發明之較佳形態]
(實施形態) (1)概要 參照圖1~圖7B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1的概要。
負載控制裝置1具備本體部2、可安裝在本體部2之發送機3。
本體部2具有將負載200(例如照明負載)加以控制之控制部(本體側控制部65)。又,本體部2具備受光部62、受光罩蓋54、載置部53。受光部62接受自發送機3發送之光信號。受光罩蓋54覆蓋受光部62。載置部53載置有受光罩蓋54。
受光罩蓋54,在載置部53側的部位具有透鏡541(參照圖6)。換言之,受光罩蓋54,在受光罩蓋54上相向於載置部53之部位具有透鏡541。
載置部53,在與透鏡541相向之相向部位530(參照圖1)的一部分具有遮光部531。
遮光部531,相較於與透鏡541相向之相向部位530上未設有遮光部531之部位(532)而言,透光率低。
如上所述,載置部53之中與透鏡541相向之相向部位530的一部分所設之遮光部531,相較於相向部位530上未設有遮光部531之部位(532)而言,透光率更低。因此,可降低在受光罩蓋54的表面上,背側設有透鏡541之部位及背側未設有透鏡541之部位明度不均,因此可提供一種可降低在受光罩蓋54的表面上明度不均之負載控制裝置1。
以下說明之中,圖1之中如利用「上」、「下」、「左」、「右」、「前」、「後」之箭號所示,制定各方向。其中,此等方向非意在制定負載控制裝置1的設置方向。又,圖式中之表示各方向之箭號僅為了說明而標記,不具實體。又,圖1將相向部位530加以表示之二點鏈線僅為了說明而標記,不具實體。
(2)細節 (2.1)電路構成 參照圖5說明負載控制裝置1的電路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負載控制裝置1例如用來控制照明負載之負載200的點亮/熄滅。
本體部2具備半導體開關61、受光部62、操作偵知部63、發光部64、本體側控制部65、連接端子661、662。本實施形態的本體部2具備:開關本體4(固定部),固定至施工面;以及手柄5(可動部),以可因應於使用者操作而動作之狀態而安裝在開關本體4(參照圖1~圖3)。半導體開關61、受光部62、操作偵知部63、發光部64、本體側控制部65、及連接端子661、662係收納於開關本體4。
在連接端子661與連接端子662之間例如串聯連接市電之類交流電源300、照明負載之類的負載200。
半導體開關61具備例如由增強形之n通道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所構成之二個開關元件611、612。開關元件611、612之中,閘極彼此、源極彼此相互連接,開關元件611的汲極連接至連接端子661,開關元件612的汲極連接至連接端子662。
受光部62具備例如接受紅外線之光電二極體之類的受光元件621(參照圖1、圖7A、及圖7B)。受光部62接收由發送機3利用紅外線之類的光信號(無線信號)而發送之控制信號。意即,本實施形態的受光部62在與發送機3之間進行將光作為媒介之無線通信。
操作偵知部63具備例如進行瞬時動作之按鈕開關。開關本體4,在與手柄5的背面之凸起52(參照圖3)對應之位置設有T字形的可動桿44(參照圖1)。可動桿44的一端部可沿前後方向移動,且將操作偵知部63所具備之按鈕開關配置在可動桿44的背側。當手柄5由使用者所推按時,則手柄5的凸起52將可動桿44往後方推按,且利用可動桿44的背面推按按鈕開關,因此按鈕開關的接點狀態變化。例如,若於未推按手柄5之狀態下按鈕開關的接點狀態係斷開狀態,則當由使用者推按手柄5、利用手柄5的凸起52推按可動桿44時,則按鈕開關的接點狀態自斷開狀態變化為導通狀態。藉此,操作偵知部63可偵知使用者所行之手柄5之操作,並將因應於手柄5操作之操作信號輸出至本體側控制部65。
發光部64具備例如進行綠色發光之發光二極體。開關本體4的前表面配置有顯示部47。顯示部47係由使發光部64的發光輸出至外部之透光透鏡所構成。顯示部47,在開關本體4的前表面上,位在開關本體4的內部所收納之發光部64的前方,發光部64的發光經由顯示部47而輸出至開關本體4的外部。
本體側控制部65係利用例如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微電腦而構成。意即,本體側控制部65係利用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電腦系統而實現。而且,處理器執行合宜的程式,藉以使電腦系統作為本體側控制部65而發揮功能。程式可預先記錄在記憶體,亦可經由網際網路等電信線路或記憶在記憶體卡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而提供。
本體側控制部65因應於受光部62所接受之控制信號、或自操作偵知部63輸入之操作信號,而控制半導體開關61的導通/斷開,藉以點亮或熄滅負載200。本體側控制部65可利用控制半導體開關61的導通/斷開而進行相位控制,來將負載200加以調光。
又,本體側控制部65控制發光部64之點亮/熄滅,藉以控制發光部64(顯示部47)所成之顯示內容。例如,本體側控制部65,於負載200熄滅時使發光部64點亮,並於負載200點亮時使發光部64熄滅。因為於負載200熄滅時使發光部64點亮,所以使用者於周圍陰暗之情形下亦可藉由發光部64(顯示部47)的光而掌握負載控制裝置1的位置。又,本體側控制部65例如於進行定時器動作(使負載200點亮固定時間之動作)之情形下,亦可使發光部64閃爍,使用者可基於發光部64(顯示部47)的閃爍狀態而掌握負載控制裝置1的動作狀態。
發送機3具備發送機側發光部71、操作受理部72、發送機側控制部73。
發送機側發光部71具備例如將紅外線加以發光之發光二極體之類的發光元件。發送機側發光部71將紅外線之類的光信號(無線信號)加以發光(輸出),藉以將由光信號構成之控制信號發送至本體部2。意即,本實施形態的發送機側發光部71,在與本體部2之間進行將光作為媒介之無線通信。
操作受理部72受理使用者所行之操作。操作受理部72具備複數(例如五個)之開關。發送機3的後表面設有分別對應於五個開關、且使所對應之開關導通之五個操作部331(參照圖3)。五個操作部331例如係點亮/熄滅的切換鍵鈕、調光調亮鍵鈕、調光調暗鍵鈕、調光點亮鍵鈕、定時器點亮鍵鈕等。調光調亮鍵鈕係一種為了使負載200點亮時的明度變亮而操作之鍵鈕。調光調暗鍵鈕係一種為了使負載200點亮時的明度變暗而操作之鍵鈕。調光點亮鍵鈕係一種為了利用預先設定之調光位準使負載200點亮而操作之鍵鈕。定時器點亮鍵鈕係一種為了進行使負載200點亮固定時間後熄滅之定時器點亮動作而操作之鍵鈕。
發送機側控制部73利用例如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微電腦而構成。意即,發送機側控制部73係利用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電腦系統而實現。而且,處理器執行合宜的程式,藉以使電腦系統作為發送機側控制部73而發揮功能。程式可預先記錄在記憶體,亦可經由網際網路等電信線路、或記錄在記憶體卡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而提供。
發送機側控制部73,當操作受理部72受理使用者所行之操作部331的操作時,則將因應於操作內容之控制信號自發送機側發光部71使其以無線信號發送。意即,發送機3具有設在發送機3的後表面之操作部331,且發送機側發光部71將因應於操作部331的操作輸入之光信號加以發光,藉以利用光信號發送控制信號。因此,可利用將操作部331加以操作,而自發送機側發光部71使其將因應於操作部331的操作輸入之信號發送至受光部62。
(2.2)構造 其次,說明負載控制裝置1各部分的構造及動作。
(2.2.1)本體部 本體部2具備:開關本體4(固定部),包含受光部62;以及手柄5(可動部),以可因應於使用者的操作而動作之狀態而安裝在開關本體。
開關本體4具備箱型的器體41。器體41具有後側的機身42與前側的罩蓋43。機身42及罩蓋43分別係合成樹脂成形品。器體41係將機身42與罩蓋43加以結合而構成。
罩蓋43,為了可呈自由裝卸地安裝至安裝框8,而在左側側面的上下設有各一對安裝爪45,並在右側側面的上下方向中之中央部設有一對安裝爪45,其中,前述安裝框係於將埋入式配線器具固定至施工面之情形下使用。藉此,利用將安裝爪45***至安裝框8的安裝用孔81,而可將開關本體4安裝至安裝框8,並可使用安裝框8而將開關本體4固定至壁面等施工面100(參照圖4)。再者,安裝框8的前表面安裝有板片9,且自板片9的開口部91露出負載控制裝置1的前表面(例如手柄5或發送機3的前表面)。
罩蓋43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中之靠中央部的右側之部位,設有上述可動桿44。罩蓋43的前表面,在可動桿44的右側設有貫穿部,且此貫穿部配置有顯示部47。顯示部47係利用透明的合成樹脂(例如壓克力樹脂)而形成之透光透鏡。顯示部47的前表面的形狀係在上下方向長的橢圓形。再者,顯示部47只要具有透光性即可,可係半透明的透光構件、亦可係染色之透光構件。又,顯示部47不限定於合成樹脂製,亦可利用玻璃等而形成。
罩蓋43的前表面,在上下方向中之中央部的左端,設有以可旋轉之狀態將手柄5加以支持之軸部46。罩蓋43的前表面的上部及下部,呈與罩蓋43一體設有將手柄5往前側按堆之彈簧片48。
罩蓋43的前表面,在軸部46的下側設有貫穿孔49。貫穿孔49沿前後方向貫穿罩蓋43的前壁。器體41的內部,以朝向貫穿孔49之方式配置有受光部62的受光元件621。又,罩蓋43的前表面,在貫穿孔49的緣部,設有將受光部62的受光元件621加以圍繞之筒狀的肋部491。肋部491,在罩蓋43(固定部)之中,設在與光信號入射至受光部62之入射方向D1(參照圖7A)交叉之平面,具體而言為設在以與入射方向D1(前後方向)正交之方式交叉之平面(前表面)。本實施形態之中,貫穿孔49係圓孔,且肋部491係圓筒狀。罩蓋43的前表面設有筒狀的肋部491,因此相較於無肋部491之情形而言,罩蓋43的外部與受光元件621之間的漏電距離變長,具有提昇絕緣性之優點。
手柄5具備手柄本體50與受光罩蓋54。
手柄本體50係合成樹脂成形品,且手柄本體50的前視形狀係矩形。手柄本體50的左側部的背面,設有以可旋轉之狀態將軸部46加以支持之軸承部51(參照圖3)。手柄本體50的背面,在與可動桿44相向之部位設有凸起52。
手柄本體50安裝至器體41之狀態下,手柄本體50(意即手柄5)能以軸部46為中心旋轉。當使用者推按手柄本體50之中與利用軸部46支持之側相反側(右側)的端部時,則手柄本體50以軸部46為中心旋轉。當因手柄本體50的旋轉而使手柄本體50的凸起52推按可動桿44時,則器體41所內藏之按鈕開關的導通/斷開變化。其後,當使用者的手自手柄本體50離開、且將手柄本體50加以推按之力消失時,則手柄本體50承受彈簧片48的彈力而往前方移動。藉此,可動桿44返回原本位置,且器體41所內藏之按鈕開關的導通/斷開變化。
在手柄本體50的前表面的左端,呈與手柄本體50一體設有往前側突出之基座狀的載置部53。載置部53,在與罩蓋43的貫穿孔49對應之部位,設有沿前後方向貫穿載置部53之貫穿孔532(參照圖1)。因為在貫穿孔532***開關本體4所設之肋部491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肋部491與載置部53產生干涉之可能性降低。
受光罩蓋54係由具有針對紅外光的透光性之合成樹脂而形成。受光罩蓋54係在上下方向細長的條狀,且安裝在載置部53的前表面側。利用將受光罩蓋54安裝在載置部53的前側,而使貫穿孔532由受光罩蓋54所覆蓋。受光罩蓋54,在載置部53側的部位具有透鏡541(參照圖6)。透鏡541設在將係受光罩蓋54之載置部53側的部位、且係與貫穿孔532對應之部位加以涵蓋之預定範圍。透鏡541具有以下功能:將從前方入射至受光罩蓋54的光加以集光至受光部62的受光元件621。又,受光罩蓋54的右側面,在與透鏡541對應之部位設有:透鏡部542,將從橫向入射之光引導至受光部62的受光元件621。因此,自發送機3發送之光信號(控制信號)經由受光罩蓋54而由受光部62所接受。如上所述,受光部62係由受光罩蓋54所覆蓋,因此可使受光部62從外側觀察不顯眼。又,受光罩蓋54的右側面的上部及下部分別設有凸起59。
受光罩蓋54的色彩係與發送機3的發送機本體30的色彩為同系色,且亦與手柄本體50的色彩為同系色。在此,「為同系色」係例如基於日本工業規格「JIS Z8102物體色彩的色彩名」之色表等識別為相同色彩或相同色相之色彩。本實施形態之中,受光罩蓋54、手柄本體50、及發送機3的發送機本體30的色彩例如係白色,但亦可係米色、銀色、灰色、深棕色等。可利用將受光罩蓋54、手柄本體50、及發送機3的發送機本體30的色彩定為同系色,而實現具統一感的配色。
本實施形態之中,配置受光罩蓋54之載置部53,在與受光罩蓋54的背面的透鏡541相向之相向部位530(參照圖1)的一部分,亦即不與開關本體4的肋部491產生干涉之部位設有遮光部531。遮光部531係與手柄5(具體而言為手柄本體50)呈一體設置。遮光部531設有由開關本體4的肋部491所***之上述貫穿孔532。換言之,遮光部531具有由肋部491的至少一部分所***之貫穿孔532(孔)。又,手柄本體50,在與受光罩蓋54相向之相向部位530之中,於遮光部531的周圍(本實施形態中遮光部531的上下)具有往受光罩蓋54側突出之突出部位533、534。遮光部531,相較於相向部位530之中未設有遮光部531之部位意即貫穿孔532的孔內的空間而言,透光率低。
在此,載置部53之中與透鏡541相向之相向部位530,由將受光部62的周圍加以圍繞之肋部491所***,因此當考慮尺寸精度或組裝時之干涉等時,則宜在相向部位530全體開設孔。相向部位530未設有遮光部531而相向部位530全體係孔之情形下,孔的部分變暗,且在與突出部位533、534的表面之間明度產生差異。因此,相向部位530的全體係孔之情形下,在受光罩蓋54的表面上,對應於突出部位533、534之部位、及對應於相向部位530之部位之間,明度出現差異,對應於相向部位530之部位會有看起來暗淡之可能性。相向部位530的全體係孔之情形下,為了使對應於相向部位530之部位看起來不暗淡,須將受光罩蓋54的全體定為比手柄本體50更暗沉的色彩。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中,在相向部位530上,由肋部491所***之貫穿孔532以外的部位形成有遮光部531,因此相較於相向部位530的全體係孔之情形而言,可降低受光罩蓋54的表面上明度不均。藉此,即使於將受光罩蓋54定為與手柄本體50之情形下,亦可使受光罩蓋54的表面上不易出現明度不均。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中,將肋部491及貫穿孔532的尺寸設定成使肋部491與貫穿孔532的內面之間出現縫隙,因此如圖7A所示,肋部491與手柄本體50不產生干涉。又,如圖7B所示,於推按手柄5的右側的端部而使手柄5旋轉之情形下,亦可降低肋部491與貫穿孔532的內面產生干涉之可能性。
又,本實施形態之中,載置部53設有往前方突出之突出部位533、534。因此,可在前後方向上,使受光罩蓋54的表面與載置部53的相向部位530的表面(前表面)之間的距離長於受光罩蓋54的表面(前表面)與突出部位533、534的表面(前表面)之間的距離。藉此,可在受光罩蓋54的表面與載置部53的相向部位530的表面之間確保將透鏡541加以配置之空間。
又,本實施形態之中,如圖7A所示,於光入射至受光部62的受光元件621之入射方向D1上,肋部491的前端位在與遮光部531的前表面531a相同位置、或肋部491的前端492位在比遮光部531的前表面531a更後側。在此,於入射方向D1上,肋部491的前端492位在比遮光部531的前表面531a更後側,意指肋部491的前端492位在比遮光部531的前表面531a更靠近受光元件621之位置。亦即,意指自受光元件621至肋部491的前端492為止的距離(第三距離)短於自受光元件621至遮光部531的前表面531a為止的距離(第四距離)。藉此,於推按手柄5的右側的端部而使手柄5旋轉之情形下,亦可降低肋部491與受光罩蓋54產生干涉之可能性。
手柄5的前表面的右側,在與器體41的顯示部47相向之部位,設有將手柄5沿前後方向貫穿之貫穿孔56。手柄5的背面安裝有透光透鏡57(參照圖3)。透光透鏡57係由透明的合成樹脂(例如壓克力樹脂等)成形品所構成。透光透鏡57具備前視形狀係上下方向長之橢圓形的突出部571。透光透鏡57,係以突出部571***至貫穿孔56之狀態而固定在手柄5的背面。藉此,手柄5安裝在器體41之狀態下,顯示部47的發光經由透光透鏡57而照射至前側。
又,本實施形態之中,可動部即手柄5,在某方向(本實施形態係手柄5的短邊方向,且係與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中之一端部(左端部)側,由固定部即開關本體4支持成可旋轉。而且,手柄5,在上述方向中之另一端部(右端部)具有透光透鏡57。藉此,經由手柄5之中位在與被支持成可旋轉之端部係相反側的端部之透光透鏡57,而輸出顯示部47的光。因此,於將發送機3自手柄5取下之狀態下,使用者可基於經由透光透鏡57而輸出之光,來判斷將手柄5加以推按操作之端部。
再者,透光透鏡57不限定於透明的透光構件,可係半透明的透光構件,亦可係染色之透光構件。又,透光透鏡57不限定於合成樹脂製的透鏡,亦可利用玻璃等來形成。
又,手柄5的右側部的背面,安裝有因發送機3所內藏之磁鐵的磁力而受吸引之鐵片。發送機3具有磁鐵,因此可使用於將發送機3安裝至以鐵等鐵磁性體形成之部位。再者,本實施形態之中,手柄5安裝有由鐵片構成之受吸引構件,但受吸引構件不限定於鐵製者,亦可利用鐵等強磁性體之金屬或其合金來形成。
(2.2.2)發送機 其次,基於圖1及圖3說明發送機3的構造。
發送機3具備合成樹脂成形品即發送機本體30。發送機3可裝卸於可動部即手柄5。可利用使手柄5固持發送機3,而相較於使手柄5以外的部位固持發送機3之情形而言,縮小負載控制裝置1的前表面的大小。
發送機本體30形成為扁平的長方體狀。發送機本體30的前表面的形狀及大小,係與手柄5的前表面之中將載置部53去除後之部位幾乎相同形狀及大小。在發送機本體30的內部收納有:印刷配線基板,形成有發送機側發光部71、操作受理部72、及發送機側控制部73等電路;以及電源即如鈕扣電池之電池。發送機本體30的上側的側面,設有:貫穿孔303,用以露出發送機側發光部71所具備之發光二極體。
發送機本體30的後部貼附有薄膜板33。薄膜板33係由透明的合成樹脂形成為板狀,且具有可撓性。薄膜板33之中,與手柄5所設之透光透鏡57的突出部571對應之透光區域332係透明。又,薄膜板33之中透光區域332以外的部位係白色。
薄膜板33的表面設有分別突出成穹頂狀之五個操作部331。薄膜板33藉由將導電性墨水分別塗佈至五個操作部331的背側而形成有圓形的可動接點。另一方面,發送機本體30的內部所收納之印刷配線基板,在與五個操作部331各者對應之部位,藉由例如將碳糊加以印刷而形成有一對固定接點。在此,利用一對固定接點與可動接點來構成開關。
當使用者推按操作部331而使操作部331的背側所形成之可動接點接觸於一對固定接點時,則一對固定接點經由可動接點而電性連接,因此開關導通。另一方面,未推按操作部331之狀態下,一對固定接點成為電性斷路之狀態,開關斷開。發送機3的操作受理部72監視五個開關之導通/斷開狀態,當開關導通時則將操作信號輸出至發送機側控制部73。發送機側控制部73,當從操作受理部72受理操作信號時,則將因應於使用者操作之控制信號自發送機側發光部71使其發送至開關本體4。
又,發送機本體30的前表面,利用黏接、超音波熔接等方法而安裝有以具有透光性之合成樹脂(例如壓克力樹脂等)來形成之裝飾板31。發送機本體30之中,在與手柄5的突出部571對應之部位,設有將發送機本體30沿前後方向貫穿之貫穿孔。裝飾板31的後表面呈一體設有***至此貫穿孔303之透鏡部。裝飾板31的前表面,在與透鏡部對應之部位,設有往前方突出之突出部311。在此,利用透鏡部與突出部311來構成將顯示部47的光引導至發送機3的前側之導光部35。導光部35將光自發送機3的後表面側引導至前表面側,可將自發送機3的後表面側入射之光從前表面側輸出。裝飾板31例如利用二色成型技術來製造。例如,首先成型透鏡部,並將板狀部分成型在透鏡部的一端側,可藉以一體形成裝飾板31。
發送機本體30的內部,在與手柄5所安裝之鐵片對應之位置收納磁鐵。磁鐵例如係釹磁鐵或鈷磁鐵等稀土類磁鐵。
又,發送機本體30的左側面的上部及下部設有:溝槽302(參照圖3),由設置在手柄5之受光罩蓋54的凸起59所***。
(2.3)負載控制裝置的使用方法 本實施形態的負載控制裝置1固定在施工面100而使用。開關本體4使用安裝框8而固定在施工面100,且在安裝框8的前側安裝板片9。在開關本體4將手柄5安裝成可旋轉之狀態。在手柄5安裝發送機3。發送機3,係以使發送機本體30的左側面的溝槽302配合手柄5的凸起59之狀態而安裝至手柄5,並藉由發送機3所收納之磁鐵的磁力而固持在手柄5。
發送機3安裝在手柄5之狀態下,當推按發送機3的右側時,則手柄5與發送機3一併旋轉,且以手柄5的凸起52推按可動桿44,並以可動桿44的背面推按器體41所收納之按鈕開關。藉此,按鈕開關的接點狀態變化,本體側控制部65控制半導體開關61的導通/斷開,而使負載200點亮或熄滅。
在此,本體側控制部65例如於負載200熄滅時使發光部64點亮,且將發光部64的光自顯示部47輸出至前側。手柄5設有:透光透鏡57,將自顯示部47輸出至前方之光引導至前表面。安裝在手柄5之發送機3,設有:導光部35,將經由透光透鏡57而輸出至前方之光引導至前表面。因此,自顯示部47輸出至前側之光,經由手柄5的透光透鏡57與導光部35而引導至發送機3的前側,且自突出部311往發送機3的前方照射。藉此,使用者可經由發送機3的突出部311(導光部35)而確認顯示部47(發光部64)的光,並確認顯示部47之顯示。
使用發送機3來使負載200點亮或熄滅之情形下,將發送機3自手柄5取下而使用。當使用者推按發送機3的背面的操作部331時,則自操作受理部72而將因應於操作之操作信號輸出至發送機側控制部73。發送機側控制部73自發送機側發光部71使其發送與自操作受理部72輸入之操作信號因應之控制信號。當受光部62接收自發送機3發送之控制信號時,則本體側控制部65因應於受光部62接收之控制信號而控制半導體開關61的導通/斷開,使負載200點亮或熄滅。在此,本體側控制部65,例如於負載200熄滅時使發光部64點亮,並利用發光部64的發光來使顯示部47光亮,藉以顯示負載控制裝置1的設置位置。又,本體側控制部65,於定時器動作執行中使發光部64閃爍,並利用發光部64的光使顯示部47閃爍,藉以顯示負載控制裝置1的動作狀態。再者,將發送機3自手柄5取下之情形下,顯示部47的發光經由手柄5的透光透鏡57而引導至手柄5的前方。因此,使用者可經由手柄5的透光透鏡57的突出部571來確認顯示部47的發光,並確認顯示部47之顯示。
本實施形態之中,固定在施工面之本體部2呈可裝卸設置有發送機3,因此使用者可將自本體部2取下之發送機3移動至期望場所而使用。
(3)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僅係本說明書各種實施形態的一種。上述實施形態,若可達成本說明書之目的,則可因應於設計等而進行各種變更。
以下列舉上述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以下說明之變形例可合宜組合使用。
(3.1)變形例1 基於圖8說明上述實施形態變形例1。
變形例1之負載控制裝置1,將受光部62加以圍繞之肋部491A的厚度不平均,此點係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再者,針對與上述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元件標註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開關本體4(固定部)的罩蓋43,在與光信號入射至受光部62(受光元件621)之入射方向(前後方向)交叉之平面(罩蓋43的前表面),具備將受光部62加以圍繞之筒狀的肋部491A。
於安裝在開關本體4之手柄5(可動部),以與載置部53並排之方式安裝有發送機3。
而且,肋部491A,於從前側觀察之情形下,自安裝在手柄5之發送機3起算的距離係第一距離L1之第一部位493、及自安裝在手柄5之發送機3起算的距離係第二距離(L1+L2)之第二部位494,厚度不同。在此,第二距離(L1+L2)長於第一距離L1,且本實施形態之中,相較於肋部491A的左端部分即第二部位494而言,肋部491A的右端部分即第一部位493係厚度薄。本實施形態之中,第一部位493,在肋部491之中,係自安裝在手柄5之發送機3起算之距離最短的部位,且係自手柄5的旋轉中心起算之距離最長的部位。又,第二部位494,在肋部491之中,係自安裝在手柄5之發送機3起算之距離最長的部位,但第二部位494,只要係在肋部491之中自安裝在手柄5之發送機3起算的距離長於第一距離L1的部位即可。藉此,推按手柄5的右側的端部而使手柄5旋轉之情形下,亦可降低肋部491A與手柄5(手柄本體50的貫穿孔532的周緣部)產生干涉之可能性。
(3.2)變形例2 基於圖9說明上述實施形態的變形例2。
變形例2的負載控制裝置1,在將受光部62加以圍繞之肋部491B的一部分,設有沿著入射方向D1延伸之溝槽495,此點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再者,針對與上述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元件標註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溝槽495設成自肋部491B的前端至後端之間沿著入射方向D1而延伸。溝槽495設成在厚度方向(圓筒狀的肋部491B的徑向)貫穿肋部491B。本實施形態的肋部491B之中,前視下自安裝在手柄5之發送機3的左端部起算之距離最短的部位(意即右側部)設有溝槽495。
如上所述,肋部491B設有溝槽495,因此相較於無溝槽495之情形而言,可降低肋部491B與載置部53(載置部53中之貫穿孔532的周緣部)產生干涉之可能性。
(3.3)其他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的負載控制裝置1係固定在施工面100之配線器具,但負載控制裝置1不限定於固定在施工面100者。負載控制裝置1亦可不固定在施工面100等而配置在任意場所來使用。
上述實施形態之中,本體側控制部65,於負載200熄滅時使發光部64(顯示部47)點亮、並於定時器動作時使發光部64閃爍,但亦可例如於負載200熄滅時與定時器動作時將發光部64的發光色加以改變而進行顯示。
又,負載控制裝置1的控制對象之負載不限定於照明負載,亦可係換氣扇等。
(總結) 如同以上說明,第一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具備:本體部(2),具有將負載(200)加以控制之控制部(65);以及發送機(3),可裝卸於本體部(2)。本體部(2)具備:受光部(62),接受自發送機(3)發送之光信號;受光罩蓋(54),覆蓋受光部(62);以及載置部(53),配置有受光罩蓋(54)。受光罩蓋(54),在載置部(53)側的部位具有透鏡(541)。載置部(53),在與透鏡(541)相向之相向部位(530)的一部分具有遮光部(531)。遮光部(531),相較於相向部位(530)之中未設遮光部(531)之部位(532)而言,透光率低。
依據此態樣,則載置部(53)之中與透鏡(541)相向之相向部位(530)的一部分所設之遮光部(531),相較於相向部位(530)之中未設遮光部(531)之部位(532)而言,透光率更低。因此,可在受光罩蓋(54)的表面上背側設有透鏡(541)之部位、及背側未設透鏡(541)之部位,降低明度不均,因此可提供一種可降低受光罩蓋(54)的表面上明度不均之負載控制裝置(1)。
第二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於第一態樣之上,本體部(2)具有:固定部(4),包含受光部(62);以及可動部(5),以可因應於使用者的操作而動作之狀態而安裝在固定部(4)。固定部(4),在與光信號入射至受光部(62)之入射方向(D1)交叉之平面,具有將受光部(62)加以圍繞之筒狀的肋部(491、491A、491B)。
依據此態樣,則可利用設置肋部(491、491A、491B)而使固定部(4)的外部與受光部(62)之間的漏電距離增長,因此達成絕緣性之提昇。
第三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於第二態樣之上,遮光部(531)具有由肋部(491、491A、491B)的至少一部分所***之孔(532)。
依據此態樣,則可降低肋部(491、491A、491B)與載置部(53)產生干涉之可能性。
第四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於第二或第三態樣之上,將發送機(3)以與載置部(53)並排之方式安裝在可動部(5)。肋部(491、491A、491B)之中,自安裝在可動部(5)之發送機(3)起算的距離係第一距離(L1)之第一部位(493)、及自安裝在可動部(5)之發送機(3)起算的距離係第二距離(L1+L2)之第二部位(494),厚度不同。第二距離(L1+L2)長於第一距離(L1)。
依據此態樣,相較於第一部位(493)及第二部位(494)的其中一側而言,第一部位(493)及第二部位(494)的另一側的厚度薄,因此可降低與載置部(53)產生干涉之可能性。
第五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於第二~第四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之上,在肋部(491B)的一部分設有沿著入射方向(D1)而延伸之溝槽(495)。
依據此態樣,則因為肋部(491B)的一部分設有溝槽(495),所以相較於無溝槽(495)之情形而言,可降低肋部(491、491A、491B)與載置部(53)產生干涉之可能性。
第六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於第二~第五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之上,在入射方向(D1)上,肋部(491、491A、491B)的前端(492)位在與遮光部(531)的前表面(531a)相同位置、或位在比遮光部(531)的前表面(531a)更後側。
依此態樣,則亦可於可動部(5)移動之情形下,降低肋部(491、491A、491B)的前端(492)與受光罩蓋(54)產生干涉之可能性。
第七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於第一~第六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之上,受光罩蓋(54)係與發送機(3)為同系色。
依據此態樣,則可降低受光罩蓋(54)的表面與發送機(3)的表面上色彩的差異,並實現具統一感之配色。
第八態樣之負載控制裝置(1)之中,於第一~第七態樣中之任一態樣之上,載置部(53)的相向部位(530)之中,在遮光部(531)的周圍具有往受光罩蓋(54)側突出之突出部位(533、534)。
依據此態樣,則可使受光罩蓋(54)的表面與載置部(53)的相向部位(530)的表面之間的距離長於受光罩蓋(54)的表面與突出部位(533、534)的表面之間的距離。因此,可在受光罩蓋(54)的表面與載置部(53)的相向部位(530)的表面之間確保將透鏡(541)加以配置之空間。
第二~第八態樣之構成非負載控制裝置(1)必須之構成,可合宜省略。
1‧‧‧負載控制裝置 2‧‧‧本體部 3‧‧‧發送機 4‧‧‧開關本體(固定部) 5‧‧‧手柄(可動部) 8‧‧‧安裝框 9‧‧‧板片 30‧‧‧發送機本體 31‧‧‧裝飾板 33‧‧‧薄膜板 35‧‧‧導光部 41‧‧‧器體 42‧‧‧機身 43‧‧‧罩蓋 44‧‧‧可動桿 45‧‧‧安裝爪 46‧‧‧軸部 47‧‧‧顯示部 48‧‧‧彈簧片 49‧‧‧貫穿孔 50‧‧‧手柄本體 52‧‧‧凸起 53‧‧‧載置部 54‧‧‧受光罩蓋 56‧‧‧貫穿孔 57‧‧‧透光透鏡 59‧‧‧凸起 62‧‧‧受光部 63‧‧‧操作偵知部 64‧‧‧發光部 65‧‧‧本體側控制部(控制部) 71‧‧‧發送機側發光部 72‧‧‧操作受理部 73‧‧‧發送機側控制部 81‧‧‧安裝用孔 91‧‧‧開口部 200‧‧‧負載 300‧‧‧交流電源 302‧‧‧溝槽 303‧‧‧貫穿孔 311‧‧‧突出部 331‧‧‧操作部 332‧‧‧透光區域 491、491A、491B‧‧‧肋部 492‧‧‧肋部的前端 493‧‧‧第一部位 494‧‧‧第二部位 495‧‧‧溝槽 530‧‧‧相向部位 531‧‧‧遮光部 531a‧‧‧前表面 532‧‧‧貫穿孔(孔) 533、534‧‧‧突出部位 541‧‧‧透鏡 542‧‧‧透鏡部 571‧‧‧透光透鏡 611、612‧‧‧開關元件 621‧‧‧受光元件 661、662‧‧‧連接端子 D1‧‧‧入射方向 L1‧‧‧第一距離 L2‧‧‧第二距離
圖1係從前側觀察之本說明書實施形態之負載控制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係同上負載控制裝置所具備之手柄的立體圖。 圖3係從後側觀察之同上負載控制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係將同上負載控制裝置的施工狀態加以顯示之前視圖。 圖5係同上負載控制裝置的方塊圖。 圖6係同上負載控制裝置具備之受光罩蓋的背面圖。 圖7A係同上負載控制裝置的手柄未受到操作之狀態的部分剖面圖。圖7B係同上負載控制裝置的手柄受到操作之狀態的部分剖面圖。 圖8係本說明書實施形態的變形例1之負載控制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前視圖。 圖9係本說明書實施形態的變形例2之負載控制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1‧‧‧負載控制裝置
2‧‧‧本體部
3‧‧‧發送機
4‧‧‧開關本體(固定部)
5‧‧‧手柄(可動部)
8‧‧‧安裝框
30‧‧‧發送機本體
31‧‧‧裝飾板
35‧‧‧導光部
41‧‧‧器體
42‧‧‧機身
43‧‧‧罩蓋
44‧‧‧可動桿
45‧‧‧安裝爪
46‧‧‧軸部
47‧‧‧顯示部
48‧‧‧彈簧片
49‧‧‧貫穿孔
50‧‧‧手柄本體
53‧‧‧載置部
54‧‧‧受光罩蓋
56‧‧‧貫穿孔
59‧‧‧凸起
62‧‧‧受光部
81‧‧‧安裝用孔
303‧‧‧貫穿孔
311‧‧‧突出部
491‧‧‧肋部
530‧‧‧相向部位
531‧‧‧遮光部
532‧‧‧貫穿孔(孔)
533、534‧‧‧突出部位
542‧‧‧透鏡部
571‧‧‧透光透鏡
621‧‧‧受光元件

Claims (9)

  1. 一種負載控制裝置,包含:本體部,具有將負載加以控制之控制部;以及發送機,可裝卸於該本體部;且該本體部具備:受光部,接受自該發送機發送之光信號;受光罩蓋,覆蓋該受光部;以及載置部,配置有該受光罩蓋;且該受光罩蓋,在該載置部側的部位具有透鏡,該載置部,在與該透鏡相向之相向部位中與該受光部對應之部位,設有貫穿該載置部之孔,該載置部,在與該透鏡相向之該相向部位中該孔以外之部位,具有遮光部,相較於該相向部位之中未設該遮光部之部位,該遮光部之透光率較低。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本體部,具有:固定部,包含該受光部;以及可動部,以可因應於使用者的操作而動作之狀態安裝在該固定部;且該固定部,在與該光信號入射至該受光部之入射方向交叉之平面上,具有圍繞著該受光部之筒狀的肋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在該孔,***有該肋部的至少一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發送機,以與該載置部並排之方式安裝在該可動部,該肋部之中,自安裝在該可動部之該發送機起算的距離係第一距離之第一部位、自安裝在該可動部之該發送機起算的距離係比該第一距離更長的第二距離之第二部位,厚度不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發送機,係以與該載置部並排之方式安裝在該可動部,該肋部之中,自安裝在該可動部之該發送機起算的距離係第一距離之第一部位、與自安裝在該可動部之該發送機起算之距離係比該第一距離更長之第二距離之第二部位,兩個部位之厚度不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於該肋部的一部分,設有沿著該入射方向延伸之溝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於該入射方向上,該肋部的前端係位在與該遮光部的前表面相同位置、或位在比該遮光部的前表面更後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 該受光罩蓋係與該發送機為同系色。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中任一項之負載控制裝置,其中,該載置部的該相向部位之中,在該遮光部的周圍具有往該受光罩蓋側突出之突出部位。
TW108106222A 2018-02-26 2019-02-25 負載控制裝置 TWI7038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2297 2018-02-26
JP2018032297A JP7008213B2 (ja) 2018-02-26 2018-02-26 負荷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7855A TW201937855A (zh) 2019-09-16
TWI703821B true TWI703821B (zh) 2020-09-01

Family

ID=67687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6222A TWI703821B (zh) 2018-02-26 2019-02-25 負載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08213B2 (zh)
TW (1) TWI703821B (zh)
WO (1) WO2019163769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8794A (ja) * 2003-07-18 2005-02-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スイッチ装置
TWI278587B (en) * 2004-12-22 2007-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witch with light control function (dimmer switch)
US20170256370A1 (en) * 2016-03-07 2017-09-07 Alps Electric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anipulation switch equipped with 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6189U (ja) * 2004-06-25 2004-12-1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リモコン受光部の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38794A (ja) * 2003-07-18 2005-02-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スイッチ装置
TWI278587B (en) * 2004-12-22 2007-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witch with light control function (dimmer switch)
US20170256370A1 (en) * 2016-03-07 2017-09-07 Alps Electric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anipulation switch equipped with 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08213B2 (ja) 2022-02-10
JP2019149254A (ja) 2019-09-05
TW201937855A (zh) 2019-09-16
WO2019163769A1 (ja) 2019-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28449B1 (ko) 스위치 및 부하 제어 시스템
KR100699646B1 (ko) 스위치
JP4200306B2 (ja) 配線器具
TWI703821B (zh) 負載控制裝置
JP2008235016A (ja) 負荷制御スイッチ
JP4746168B2 (ja) 携帯端末
JP7054831B2 (ja) 負荷制御装置および送信機
TWI511451B (zh) Attach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the sensor for detecting the human body
TWI520484B (zh) 附設熱線感測器之自動開關
JP6861384B2 (ja) 熱線センサ付自動スイッチ
JP2014155003A (ja) 携帯通信端末器用ケース
JP4380763B2 (ja) 配線器具
JP4218454B2 (ja) ワイヤレススイッチ
TWI548215B (zh) Automatic switch system with human body sensor
JP6788855B2 (ja) 熱線センサ付自動スイッチ
JP4103714B2 (ja) ワイヤレススイッチ
JP4396420B2 (ja) スイッチ
TW201503762A (zh) 附設熱線感測器之自動開關
JP2012079662A (ja) 光源実装装置
WO2006043159A1 (en) Case for control keyboard
ITMO950145A1 (it) Telecomando per l'azionamento di apparecchi elettrici ed elettronici in genere
KR100747840B1 (ko) 차량의 무드 조명용 로터리 스위치 구조
JP2011018657A (ja) スイッチ及び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2017068991A (ja) 操作端末器
WO2019035793A2 (en) HIDDEN SURFACE LIGHTING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