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3338B - 燃料供應裝置 - Google Patents

燃料供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3338B
TWI693338B TW107131265A TW107131265A TWI693338B TW I693338 B TWI693338 B TW I693338B TW 107131265 A TW107131265 A TW 107131265A TW 107131265 A TW107131265 A TW 107131265A TW I693338 B TWI693338 B TW I6933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excess
pump
supply device
pressure regul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1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0832A (zh
Inventor
清水武裕
長瀬智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愛三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愛三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愛三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0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0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3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333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種燃料供應裝置具有蓋元件、燃料泵、泵外殼、燃料過濾器及壓力調節器。蓋元件係用於關閉燃料槽之上壁部件之開口孔。燃料泵係配置以從燃料槽吸入燃料及排放燃料。泵外殼固持燃料泵,且附加至蓋元件。燃料過濾器包括袋狀過濾器元件,此過濾器元件用於對被吸入至燃料泵內之燃料進行過濾。壓力調節器係配置以控制從燃料泵所排放之燃料之壓力,且包括排放過剩燃料之過剩燃料出口。其中將從過剩燃料出口所排放之過剩燃料排放朝向過濾器元件之過剩燃料排放路徑係形成為泵外殼之一部分。

Description

燃料供應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燃料供應裝置,特別是主要有關於用於車輛之一種燃料供應裝置。
習知技術中之為人所知的燃料供應裝置具有蓋元件、燃料泵、泵外殼、燃料過濾器及壓力調節器(參見日本早期公開第2010-112253號)。於日本早期公開第2010-112253號中,燃料供應裝置係附加至燃料槽之底壁部件,使得蓋元件關閉形成在底壁部件之開口孔。燃料供應裝置係經由燃料泵從燃料槽吸入燃料,且將燃料排放至其外部。固持燃料泵之泵外殼係附加至蓋元件。燃料過濾器包括袋狀過濾器元件,對被吸入燃料泵之燃料進行過濾。壓力調節器控制燃料泵所排放之燃料,且具有用於排放過剩燃料之過剩燃料出口。壓力調節器亦包括下元件及上元件,下元件係直立安裝在蓋元件上,上元件係附加至下元件且懸掛在泵外殼上,使得下元件及上元件係形成過剩燃料排放路徑。根據此配置,經由壓力調節器之過剩燃料出口所排放之過剩燃料流動通過過剩燃料排放路徑且隨後被排放朝向過濾器元件。
根據日本早期公開第2010-112253號之燃料供應裝置,使用與泵外殼分離之額外的組件為必要的。也就是說,壓力調節器需要使用額外的組件,在對應於下元件及上元件之兩組件之間形成過剩燃料排放路徑。因此,燃料供應裝置之尺寸及成本隨著組件數量的增加而相對地增加。因此,提供改良燃料供應裝置是需要的。
本發明之第一方面在於一種燃料供應裝置,其具有蓋元件、燃料泵、泵外殼、燃料過濾器及壓力調節器。蓋元件係用於關閉燃料槽之上壁部件之開口孔。燃料泵係配置以從燃料槽吸入燃料及排放燃料。泵外殼係固持燃料泵並附加至蓋元件。燃料過濾器包括袋狀過濾器元件,此過濾器元件對被吸入至燃料泵內之燃料進行過濾。壓力調節器係配置以控制從燃料泵所排放之燃料之壓力,且包括用於排放過剩燃料之過剩燃料出口。其中用於將從過剩燃料出口所排放之過剩燃料排放朝向過濾器元件之過剩燃料排放路徑係形成為泵外殼之一部分。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方面,因為過剩燃料排放路徑係形成為泵外殼之一部分,如此不需要使用與泵外殼分離之任何額外的組件來形成過剩燃料排放路徑,且因此可避免組件在數量上的增加。因此,可避免增加燃料供應裝置的尺寸及成本。
本發明之第二方面是基於第一方面之燃料供應裝置,其中泵外殼包括對向壁部件,對向壁部件係朝向包括壓力調節器之過剩燃料出口之部件,其中過剩燃料儲存壁部件形成在對向壁部件,且其中過剩燃料儲存壁部件係支承包括壓力調節器之過剩燃料出口之部件,且此過剩燃料儲存壁部件形成過剩燃料儲存部件,此過剩燃料儲存部件係用於將過剩燃料出口浸入儲存於其中之過剩燃料之中,且連通過剩燃料排放路徑。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方面,從壓力調節器之過剩燃料出口所排放之過剩燃料係儲存在過剩燃料儲存部件中,且隨後流動經過過剩燃料排放路徑。因此,壓力調節器之過剩燃料出口係浸入於暫時儲存在過剩燃料儲存部件中之過剩燃料中,使得從過剩燃料出口所排放之過剩燃料之排放聲音是可被抑制。
本發明之第三方面是基於第一或二方面之燃料供應裝置,其中壓力調節器係以與燃料泵平行的方式設置,使得過剩燃料出口係向下定向。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方面,壓力調節器可為接近燃料泵,且過剩燃料出口可為接近燃料過濾器之過濾器元件。因此,泵外殼可被小型化。
本發明之第四方面是基於第一至三方面之任一者之燃料供應裝置,其中燃料泵係被固持於蓋元件與泵外殼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方面,除了使用蓋元件與泵外殼之外,是不需要使用任何額外的組件來固持壓力調節器,使得組件數量上的增加為可避免。
以下將配合圖式說明實行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將針對用於車輛(例如摩托車及速克達之兩輪車輛)之燃料供應裝置進行說明。第1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立體圖。第2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前視圖。第3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右側視圖。第4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剖面側視圖。第5圖為燃料供應裝置於分解狀態下之立體圖。於各圖中之箭頭分別表示燃料供應裝置之前方向、後方向、右方向、左方向、上方向及下方向。上方向及下方向係相應於燃料供應裝置安裝在車輛之燃料槽上之狀態下之重力方向,亦即,上方向及下方向係相應於燃料供應裝置之車輛垂直高度方向。前方向、後方向、右方向及左方向並未相對於車輛而具體指明,於此情況下之前方向、後方向、右方向及左方向可為複數方向中之其中一者。
<燃料供應裝置之配置>將對於燃料供應裝置之配置進行說明。如第2圖所示,燃料供應裝置10係配置以將燃料自車輛之燃料槽12移動至引擎(內燃引擎)內。附加至燃料槽12之上壁部件13之此燃料供應裝置之類型(見第3圖)係被稱為上安裝類型。形成在燃料槽12之上壁部件13上之開口孔14係為圓通孔形狀。
如第4圖所示,燃料供應裝置10具有蓋元件16、燃料泵18、壓力調節器20、泵外殼22及燃料過濾器24。蓋元件16係由樹脂材料所製成,且具有圓盤之形狀之蓋本體26。蓋元件16具有從蓋本體26之徑向中心區域垂直地向上凸出之部分,此部分結合燃料傳送管部件36。如第4及5圖所示,燃料傳送管部件36從蓋本體26之中心部分向後延伸。第6圖為燃料供應裝置10之蓋元件16之底面之下視圖。如第6圖所示,在蓋本體26之底面上,實質上環狀配合壁部件27係與蓋本體26同心地(見第2、3圖)形成,此配合壁部件27與蓋本體26共享相同的徑向中心。因為蓋本體26與配合壁部件27之間之周向間隙,具有單一尺寸之配合壁部件27之外徑係小於蓋本體26之外徑,於第6圖中所示之此徑向間隙之量包括單一尺寸。配合壁部件27係由沿著周向不等長度之複數個(第6圖之實施例中所示為四個)不等間隔周向弧所形成。
如第4圖所示,於蓋本體26之中心部分垂直地延伸之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形成為中空圓柱之形狀。形成於蓋本體26之底面上之耦接圓柱狀部件30係形成為圍繞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之實質上中空圓柱形狀。相較於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耦接圓柱狀部件30係沿著垂直方向較向下且徑向地更向外而延伸。成對左右結合凸部31形成在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表面之後部分之左及右方向(見第6圖),於第3圖所示之結合凸部31係大約形成在蓋本體26及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最低點上方之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向下凸部的垂直中間處。
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係以中空圓柱之形狀及沿著垂直方向向上延伸方式而形成於蓋本體26之上。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係位在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前方且直接地鄰接於耦接圓柱狀部件30。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及耦接圓柱狀部件30係沿著垂直方向相互平行地形成。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係形成為具有小直徑上部件及一大直徑下部件之階梯圓柱形狀。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之下部件之後端部件與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前端部件係沿著前後方向而局部地相互重疊。從蓋本體26之底面之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之向下凸部之量係小於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向下凸部之量,但大於從蓋本體26之底面之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之向下凸部之量。再者,結合凸部34係從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之前表面向前延伸而形成(見第4及6圖)。
於蓋本體26之上表面側上,具有直狀縱長延伸管形狀之燃料傳送管部件36形成於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之上端部件,此燃料傳送管部件36從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沿著前後方向向後延伸。燃料傳送管部件36之前端部件連接至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之上端部件。燃料傳送管部件36之內空間流體地連通於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及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
如第5圖所示,第一電子連接器部件38及第二電子連接器部件39係設置在蓋本體26之上表面上。第一電子連接器部件38位於左側,且延伸至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之後方。第二電子連接器部件39位於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之左側,且延伸至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之前方。
如第4圖所示,垂直安裝之燃料泵18之上端部件裝配在耦接圓柱狀部件30內。燃料泵18係形成為實質上圓柱形狀,其外徑大約與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內徑相同,且燃料泵18在其底端側上具有一燃料吸入埠41,且在其頂端側上具有一燃料排放埠42(見第5圖)。燃料泵18為再生型電驅動泵(Wesco-type electrically operated pump)。特別地,燃料泵18係經由馬達之驅動所操作,且配置以經由燃料吸入埠41吸入儲存在燃料槽12內之燃料,以及更進一步對來自於燃料排放埠42之燃料進行加壓及排放。燃料排放埠42裝配在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之周向內部,且連接至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O型環44設置於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與燃料泵18之燃料排放埠42之間,以藉由O型環44對於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與燃料泵18之燃料排放埠42兩者之間進行密封。
圓柱狀的壓力調節器20裝配且收容在凸出於蓋本體26下方之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之下端部件內。壓力調節器20係為球閥型壓力調節器。壓力調節器20於其上表面側上具有一燃料入口46,且於其下表面側具有過剩燃料出口47。壓力調節器20控制從燃料入口46所引進之燃料的壓力(亦即,源自於燃料傳送管部件36之燃料),且噴出(亦即,對於來自過剩燃料出口47之過剩燃料進行排放)。O型環48設置在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與壓力調節器20之間,以對於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與壓力調節器20之間進行密封。壓力調節器20與燃料泵18係相互平行設置,使得壓力調節器20與燃料泵18之垂直上下的個別的縱軸相互平行。
於蓋元件16之底面上,泵外殼22係用於燃料泵18收容於其中。第7圖為泵外殼22之立體圖。第8圖為泵外殼22之上視圖。如第7圖所示,泵外殼22係由一樹脂材料所製成,且形成為具有封閉底部之圓柱形狀,泵外殼22具有圓柱狀部件50及底壁部件51,其中圓柱狀部件50為中空圓柱形狀,底壁部件51圍繞圓柱狀部件50之下開口部件。成對左右結合片53從圓柱狀部件50之上後周邊向上凸出(見第5及7圖)。於結合片53之每一者之上,結合穿孔54形成於結合片53之內部區域之中。
於圓柱狀部件50之前表面側上,規附著壁部件(gauge attachment wall part)56係形成為平板之形狀。中心規(gauge)(未圖示)安裝在規附著壁部件56之前表面側。中心規係為液位計,用於偵測燃料槽12中之燃料之剩餘量(亦即,液位)。
於底壁部件51之徑向中心區域,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58係形成為向下延伸之兩層階梯中空圓柱之形狀(見第4圖)。於圓柱狀部件50之下端部件,向下延伸之成對左右結合片59係在左右方向上對稱地形成(第7圖僅表示右結合片,此左右結合片59係對於延伸通過圓柱狀部件50之徑向中心之上下縱軸,在左右方向上對稱)。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58係設置於結合片59之間,使得結合片59位於與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58在左右方向上以預定間隔而分離。分別在左右結合片59之右/左方向上徑向向外延伸之結合凸部60係形成在結合片59之每一者之外側表面之上。
水平延伸之調節器支承部件62係整體地形成(formed integrally)為圓柱狀部件50之上端部件之前部件之一部分,且從圓柱狀部件50之上端部件之前部件而向前延伸。規附著壁部件56之上端部件連接至調節器支承部件62之底端部件(見第4圖)。調節器支承部件62面向壓力調節器20之表面,此壓力調節器20包括過剩燃料出口47。調節器支承部件62對應於本說明中之上述泵外殼之「對向壁部件」。壓力調節器20之下表面係對應於本說明中之上述「包括過剩燃料出口之部件」及「排放部件」。
從調節器支承部件62之上表面向上凸出之支承凸部63係形成為實質的「C」形(見第8圖)。支承凸部63支承壓力調節器20之下表面之外周邊,以形成儲存過剩燃料出口47之過剩燃料之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見第4圖)。支承凸部63之開放段部(亦即「C」形開放段部)係定向至調節器支承部件62之右後區域。於本說明中之支承凸部63係對應於「過剩燃料儲存壁部件」。向上凸出之結合片65係形成於調節器支承部件62之最前端。結合通孔66係形成於結合片65之內部之中。
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係以「U」形溝槽而整體地形成於調節器支承部件62與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間,此「U」形狀溝槽係直接地鄰接至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且經由支承凸部63而流體的連通至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包括溝槽底部件69、前溝槽壁部件70及後溝槽壁部件71。溝槽底部件69包括第一傾斜部件69a、水平部件69b及第二傾斜部件69c。第一傾斜部件69a係在後方向上從支承凸部63之開放段部向下急劇地傾斜。水平部件69b係幾乎水平地從第一傾斜部件69a之最低端部件向右延伸。第二傾斜部件69c係從水平部件69b之末端部件緩慢地傾斜(見第8圖)。前溝槽壁部件70係形成唯垂直板狀,且沿著溝槽底部件69之第一傾斜部件69a之右邊緣、水平部件69b之前邊緣、及最終地沿著第二傾斜部件69c之前邊緣垂直地延伸。後溝槽壁部件71形成為垂直板狀,且沿著溝槽底部件69之第一傾斜部件69a之左邊緣、水平部件69b之後邊緣、及最終地沿著第二傾斜部件69c之後邊緣垂直地延伸。
如第4圖所示,燃料泵18之下部分裝配於泵外殼22之圓柱狀部件50內。燃料泵18之燃料吸入埠41裝配於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58內,且燃料泵18之燃料吸入埠41連接至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58。圓柱狀部件50之結合片53之結合穿孔54係因彈性變形(亦即,結合片53沿著結合凸部31之表面的撓曲變形)而經由扣合連接與蓋元件16之耦接圓柱狀部件30之結合凸部31互補結合(見第3圖)。調節器支承部件62之結合片65之結合通孔66係因彈性變形(亦即,結合片65沿著結合凸部34之表面的撓曲變形(見第2圖))而經由扣合連接與蓋元件16之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之結合凸部34互補結合。因此,蓋元件16與泵外殼22可經由此方式而相互固定,且燃料泵18係被固持於蓋元件16與泵外殼22之間。因此,裝配於蓋元件16之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3的壓力調節器20係藉由泵外殼22之調節器支承部件62之支承凸部63而保持在原地。也就是說,由於蓋元件16與泵外殼22之兩組件之整體設計,當燃料泵18被保持(固持)於蓋元件16與泵外殼22之間時,壓力調節器20亦被保持(固持)於蓋元件16與泵外殼22之間。壓力調節器20之過剩燃料出口47連通於調節器支承部件62之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及連接的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
泵外殼22之下端部件係與燃料過濾器24耦接。燃料過濾器24包括過濾器元件73及連接元件74。過濾器元件73係為用於過濾燃料之元件,且由不織布、網狀材料、濾紙、編織纖維或類似物所製成。過濾器元件73係形成為袋狀,且過濾器元件73在垂直方向上為平坦的(亦即,其為水平地垂直於垂直方向而縱長地延伸)。過濾器元件73收容由樹脂材料製成之內支承元件75,且內支承元件75可剛性地將過濾器元件73固持在展開狀態。
如第5圖所示,連接元件74係由樹脂材料所製成,且具有連接管部件77、凸緣部件78及一附著部件79,其中連接管部件77係形成為中空圓柱,凸緣部件78形成在連接管部件77之下端部件並為環形板,附著部件79係形成在連接管部件77之上部分之外周邊。如第4圖所示,凸緣部件78設置於過濾器元件73之上表面之上,且向下壓迫過濾器元件73之表面,經由扣合連接或類似物與內支承元件75結合。特別地,如第4圖所示,過濾器元件73之周邊定義有過濾器元件73之附著孔,過濾器元件73之周邊被固持在凸緣部件78與內支承元件75之間。連接管部件77係流體的連通至過濾器元件73之內空間。成對前後結合孔80係形成於附著部件79(見第5圖)。
如第1及7圖所示,泵外殼22之結合片59之結合凸部60係因彈性變形(亦即,結合片59沿著結合孔80之表面之的撓曲變形)而經由扣合連接與附著部件79之結合孔80互補結合(見第3圖)。因此,泵外殼22之底部可經由此方式耦接至燃料過濾器24。再者,泵外殼22之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58裝配於連接元件74之連接管部件77之內,且連接至連接元件74之連接管部件77(見第4圖)。
雖然未在圖示中說明,引線包括從燃料泵18所延伸之電線係在蓋本體26之底面上電性連接至第一電子連接器部件38。引線耦接至上述中心規之電線,以偵測液位,且電性連接至第二電子連接器部件39。
如第2圖所示,藉由將燃料供應裝置10***通過燃料槽12之上壁部件13之開口孔14,以將燃料供應裝置10安裝於燃料槽12之中,且隨後將蓋元件16附加至上壁部件13(見第3圖)。當藉此方式將蓋元件16附加至上壁部件13時,蓋元件16所處之狀態係為:蓋元件16之配合壁部件27裝配於燃料槽12之開口孔14,蓋本體26之外周周邊係徑向地位在開口孔14之外面,且依靠在圍繞於開口孔14之上壁部件13之緣部分上。在此方式下,燃料槽12之上壁部件13之開口孔14係完全地由蓋元件16所關閉。燃料過濾器24之過濾器元件73之底面接觸於(無間距地)或鄰接於燃料槽12之底面(未圖示)。雖然未表示在圖式之中,但位在蓋元件16之上表面側之上之燃料傳送管部件36之末端部件(後端部件)係與連接至引擎之燃料供應管耦接。再者,第一電子連接器部件38及第二電子連接器部件39係與外部連接器耦接,外部連接器之每一者係連接至控制裝置(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ECU))。
<燃料供應裝置10之操作>以下將針對燃料供應裝置10之操作提出說明。當燃料泵18進行驅動時,於燃料槽12中之燃料依序經由過濾器元件73、燃料過濾器24之連接管部件77、及最終地泵外殼22之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58而被吸入燃料泵18且隨後被加壓。藉此方式被燃料泵18所加壓之燃料經由蓋元件16之泵連接圓柱狀部件28排放至燃料傳送管部件36,且隨後被向前供應至引擎。
供應至引擎之燃料的壓力(亦即,於燃料傳送管部件36中之燃料的壓力)係受控於壓力調節器20,如此可將燃料加壓至既定壓力。於壓力調節器20中之過剩燃料係從過剩燃料出口47排放至泵外殼22之調節器支承部件62之支承凸部63所圍繞之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內,且隨後被儲存在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中。因此,壓力調節器20之過剩燃料出口47係浸入於儲存在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中之過剩燃料中。過剩燃料從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流動通過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且隨後最終地從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之排放側端部件排放(釋放)。此時,當燃料槽12中之燃料的液位低於燃料過濾器24之過濾器元件73之上表面的高度時,從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之排放側端部件所排放(釋放)之過剩燃料係下降朝向過濾器元件73之上表面(見第2圖中之箭頭)。在燃料槽12之燃料剩餘量較小時,藉由此配置可避免因振動、加速、減速及此類車輛之移動的狀態下所造成之燃料供應不足。
<燃料供應裝置10之功能及功效>根據燃料供應裝置10,因為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係整體形成為泵外殼22之一部分,如此不需要與泵外殼22分離之額外的組件來形成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且因此可避免組件在數量上的增加。因此,可避免燃料供應裝置10之尺寸及成本的增加,同時增加裝置之耐久性,並提升裝置之機械整體性及壽命。
從壓力調節器20之過剩燃料出口47所排放之過剩燃料係儲存在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中,此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作為緩衝,且隨後流入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8內。因為壓力調節器20之過剩燃料出口47係浸入於暫時儲存在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4內之過剩燃料中,以作為緩衝之用,自過剩燃料出口47所排放之過剩燃料之排放聲音是可被抑制。
壓力調節器20係設置平行於燃料泵18,使得過剩燃料出口47係向下定向。因此,壓力調節器20可接近於燃料泵18,且過剩燃料出口47亦可接近燃料過濾器24之過濾器元件73。因此,泵外殼22是可被小型化。
壓力調節器20係被固持於蓋元件16與泵外殼22之間。因此,除了使用蓋元件16與泵外殼22之外,不需要使用任何額外組件來固持壓力調節器20,且因此可防止組件在數量上的增加。
本發明並非受限於此實施例,且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下是可以進行修改。舉例而言,除了兩輪車輛之外,本發明之燃料供應裝置10是可應用至各種燃料供應裝置,例如用於如汽車之車輛、輪船或工業機器。
10‧‧‧燃料供應裝置12‧‧‧燃料槽13‧‧‧上壁部件14‧‧‧開口孔16‧‧‧蓋元件18‧‧‧燃料泵20‧‧‧壓力調節器22‧‧‧泵外殼24‧‧‧燃料過濾器26‧‧‧蓋本體27‧‧‧配合壁部件28‧‧‧泵連接圓柱狀部件30‧‧‧耦接圓柱狀部件31‧‧‧結合凸部33‧‧‧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34‧‧‧結合凸部36‧‧‧燃料傳送管部件38‧‧‧第一電子連接器部件39‧‧‧第二電子連接器部件41‧‧‧燃料吸入埠42‧‧‧燃料排放埠44‧‧‧O型環46‧‧‧燃料入口47‧‧‧過剩燃料出口48‧‧‧O型環50‧‧‧圓柱狀部件51‧‧‧底壁部件53‧‧‧結合片54‧‧‧結合穿孔56‧‧‧規附著壁部件58‧‧‧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59‧‧‧結合片60‧‧‧結合凸部62‧‧‧調節器支承部件63‧‧‧支承凸部64‧‧‧過剩燃料儲存部件65‧‧‧結合片66‧‧‧結合通孔68‧‧‧過剩燃料排放路徑69‧‧‧溝槽底部件69a‧‧‧第一傾斜部件69b‧‧‧水平部件69c‧‧‧第二傾斜部件70‧‧‧前溝槽壁部件71‧‧‧後溝槽壁部件73‧‧‧過濾器元件74‧‧‧連接元件75‧‧‧內支承元件77‧‧‧連接管部件78‧‧‧凸緣部件79‧‧‧附著部件80‧‧‧結合孔
第1圖為根據實施例之燃料供應裝置之立體圖。 第2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前視圖。 第3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右側視圖。 第4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剖面側視圖。 第5圖為燃料供應裝置於分解狀態下之立體圖。 第6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蓋元件之下視圖。 第7圖為燃料供應裝置之泵外殼之立體圖。 第8圖為泵外殼之上視圖。
10‧‧‧燃料供應裝置
16‧‧‧蓋元件
18‧‧‧燃料泵
20‧‧‧壓力調節器
22‧‧‧泵外殼
24‧‧‧燃料過濾器
26‧‧‧蓋本體
28‧‧‧泵連接圓柱狀部件
33‧‧‧調節器配合圓柱狀部件
36‧‧‧燃料傳送管部件
38‧‧‧第一電子連接器部件
39‧‧‧第二電子連接器部件
41‧‧‧燃料吸入埠
42‧‧‧燃料排放埠
44‧‧‧O型環
46‧‧‧燃料入口
48‧‧‧O型環
50‧‧‧圓柱狀部件
53‧‧‧結合片
54‧‧‧結合穿孔
56‧‧‧規附著壁部件
58‧‧‧過濾器連接圓柱狀部件
59‧‧‧結合片
60‧‧‧結合凸部
62‧‧‧調節器支承部件
65‧‧‧結合片
66‧‧‧結合通孔
68‧‧‧過剩燃料排放路徑
70‧‧‧前溝槽壁部件
71‧‧‧後溝槽壁部件
73‧‧‧過濾器元件
74‧‧‧連接元件
77‧‧‧連接管部件
78‧‧‧凸緣部件
79‧‧‧附著部件
80‧‧‧結合孔

Claims (5)

  1. 一種燃料供應裝置,包括:一蓋元件,用於關閉一燃料槽之一上壁部件之一開口孔;一燃料泵,配置以從該燃料槽吸入一燃料並排放該燃料;一泵外殼,固持該燃料泵,且附加至該蓋元件;一燃料過濾器,包括一袋狀過濾器元件,該袋狀過濾器元件對被吸入至該燃料泵之該燃料進行過濾;以及一壓力調節器,配置以控制從該燃料泵所排放之該燃料之壓力,且包括排放過剩燃料之一過剩燃料出口;其中將從該過剩燃料出口所排放之該過剩燃料排放朝向該過濾器元件之一過剩燃料排放路徑係形成為該泵外殼之一部分;其中該壓力調節器具有一排放部件,該排放部件包括該過剩燃料出口;其中該泵外殼包括一對向壁部件,該對向壁部件係朝向該壓力調節器之該排放部件;其中該對向壁部件包括一過剩燃料儲存壁部件,該過剩燃料儲存壁部件係支承該壓力調節器之該排放部件;以及其中該過剩燃料儲存壁部件形成一過剩燃料儲存部件,該過剩燃料儲存部件係用於將該過剩燃料出口浸入儲存於其中之該過剩燃料之中,且因此連通該過剩燃料出口與該過剩燃料排放路徑;其中該對向壁部件具有朝向該過剩燃料出口的第1面。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供應裝置,其中該壓力調節器係設置平行於該燃料泵,使得該過剩燃料出口係朝向下。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燃料供應裝置,其中該壓力調節器係被固持於該蓋元件與該泵外殼之間。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供應裝置,其中該過剩燃料儲存壁部件係為從該第1面延伸之支承凸部。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燃料供應裝置,其中該過剩燃料排放路徑係從該過剩燃料儲存部件在該壓力調節器的該過剩燃料出口的中心軸的徑向上延伸。
TW107131265A 2017-09-19 2018-09-06 燃料供應裝置 TWI6933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8611 2017-09-19
JP2017178611A JP6815298B2 (ja) 2017-09-19 2017-09-19 燃料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0832A TW201920832A (zh) 2019-06-01
TWI693338B true TWI693338B (zh) 2020-05-11

Family

ID=66014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1265A TWI693338B (zh) 2017-09-19 2018-09-06 燃料供應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15298B2 (zh)
TW (1) TWI69333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6054A (zh) * 2008-03-03 2009-09-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
JP4938275B2 (ja) * 2005-09-09 2012-05-23 ティーアイ オートモーティヴ フュエル システムズ エス・エイ・エス モジュール式燃料送給アセンブリ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38275B2 (ja) * 2005-09-09 2012-05-23 ティーアイ オートモーティヴ フュエル システムズ エス・エイ・エス モジュール式燃料送給アセンブリ
CN101526054A (zh) * 2008-03-03 2009-09-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52613A (ja) 2019-04-04
TW201920832A (zh) 2019-06-01
JP6815298B2 (ja) 202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14483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CN108603473B (zh) 燃料供给装置
US9546624B2 (en) Fuel supply system
JP2010121560A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3956867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4280601B2 (ja) フューエルフィルタ装置
JP2017002828A (ja) 燃料供給装置
TWI693338B (zh) 燃料供應裝置
JP6695789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6608328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3199914A (ja) エンジン用燃料ポンプモジュール
JP6407687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0112253A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0090830A (ja) 車両用燃料供給装置
JP4923926B2 (ja) 燃料ポンプモジュール
JPH0686880B2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装置のエゼクタポンプ
JP6519400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6382700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6754851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7354052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WO2021054096A1 (ja) 燃料ポンプモジュール
JP7378919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WO2016021029A1 (ja) 燃料供給装置
JP4682960B2 (ja) 燃料ポンプモジュール
JP2008075592A (ja) 燃料ポンプモジュ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