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3185B -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3185B
TWI673185B TW105102442A TW105102442A TWI673185B TW I673185 B TWI673185 B TW I673185B TW 105102442 A TW105102442 A TW 105102442A TW 105102442 A TW105102442 A TW 105102442A TW I673185 B TWI673185 B TW I6731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dye layer
layer
transfer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2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7893A (zh
Inventor
福永悟大
瀧澤誠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7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7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3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31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92Additives, other than colour forming substances, dyes or pigments, e.g. sensitisers, transfer promot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41M5/443Silicon-containing polymers, e.g. silicones, silox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2Dye diffusio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D2T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6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relating to melt (thermal) mass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0Thermal donors, e.g. thermal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92Additives, other than colour forming substances, dyes or pigments, e.g. sensitisers, transfer promoting agents
    • B41M5/395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e.g. bind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係符合熱轉印的列印速度的高速化、熱轉印影像的高濃度/高品質的需求,並能夠抑制影像模糊或髒版等,而且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本實施形態所關連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係具備形成於基材10的一面的耐熱滑性層40、形成於基材10的另一面的底塗層20,以及形成於底塗層20之與基材10對向的一面的相反面的染料層30,染料層30係至少含有熱轉移性染料與第一黏結劑樹脂與脫模劑,脫模劑係含有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例,以重量比而計,定在9:1~6:4的範圍內。

Description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本發明關於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一般而言,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是被稱為熱轉印色帶,為感熱轉印式列印機所使用的油墨帶,具備形成於基材的一面的感熱轉印層,以及形成於基材的另一面的耐熱滑性層(背面塗層)。
以上述方式構成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相關技術,已知有例如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7-84670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7-101166號公報
例如,如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記載般,在使用以往技術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並使用近來的昇華轉印式的高速列印機,進行列印的情況,會發生無法得到充分的印字濃度的問題,或者在熱轉印時可會發生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問題等。其結果,在使用以往技術 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時,會發生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品質的列印成品的問題。
另外,即便是為了減少如上述般的線剝落或異常轉印,而增加添加至染料層中的脫模劑的量,不僅無法解決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甚至還會發生影像模糊、髒版、對於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等塗佈方面的問題。
本發明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目的為提供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係能夠抑制影像模糊或髒版等,而且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態樣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係具備:基材、形成於前述基材的一面的耐熱滑性層、形成於前述基材的另一面的底塗層、及形成於前述底塗層之與前述基材對向的一面的相反面的染料層,前述染料層含有熱轉移性染料與第一黏結劑樹脂與脫模劑,前述脫模劑含有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前述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前述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例,以重量比而計,在9:1~6:4的範圍內。
只要是本發明的一個態樣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即能夠抑制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
1‧‧‧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10‧‧‧基材
20‧‧‧底塗層
30‧‧‧染料層
40‧‧‧耐熱滑性層
第1圖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之概略構造剖面圖。
在以下的詳細說明中,為了能夠完全理解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針對特定細節部分來記載。然而即使沒有該特定細節部分,顯然也能夠實施一個以上的實施形態。另外,為了使圖式簡潔,會有以略圖來表示周知的構造及裝置的情形。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參考圖式同時作說明。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構造)
如第1圖所示般,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具備基材10、底塗層20、染料層30、及耐熱滑性層40。更詳細而言,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具有在基材10的一面設置賦予熱列印頭的滑動性的耐熱滑性層40,在基材10的另一面依序形成底塗層20、染料層30的構造。
若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在熱轉印時因為熱壓而變形,則列印時容易產生皺摺,因此以實施熱壓時的延伸小為佳。尤其是在對樣品於延伸方向(機械運送方向)的MD(Machine Direction)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而予以拉伸並同時加熱時,延伸率成為1%時的溫度T若在205℃以上,則列印時的皺摺不易發生。此外,前述的溫度T,可藉由使用SII公司製TMA/SS6100,以-5℃/min 由室溫冷卻至0℃,然後以5℃/min加熱至260℃時,測定樣品的變位而求得。
(基材10的構造)
基材10需要具有不會因為熱轉印時的熱壓而軟化變形的耐熱性與強度。
因此,基材10的材料,可單獨使用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玻璃紙(cellophane)、醋酸酯、聚碳酸酯、聚碸、聚醯亞胺、聚乙烯醇、芳香族聚醯胺、芳綸、聚苯乙烯等的合成樹脂的薄膜、及積電紙、石蠟紙等的紙類等,或組合使用的複合體。若考慮到物性層面、加工性、成本層面等,則該等之中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為佳。
另外,考慮到操作性、加工性,則基材10的厚度可定在2μm以上50μm以下的範圍內。即使在此範圍內,若考慮轉印適性或加工性等的操作性,則宜在2μm以上9μm以下的範圍內。
另外,基材10之中,亦可對形成耐熱滑性層40及底塗層20的一面的至少一者實施接著處理。該接著處理適合採用例如電暈處理、火焰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處理、放射線處理、粗面化處理、電漿處理、底漆處理等。另外,亦可將這些處理合併使用兩種以上。
藉由對基材10實施上述接著處理,可提高耐熱滑性層40或底塗層20對基材10的接著性。
(底塗層20的構造)
底塗層20形成於基材10的另一面(在第1圖中是上側之面)。
另外,底塗層20是以和基材10與染料層30兩者具有良好接著性的黏結劑為主體而形成。
底塗層20的形成所使用的黏結劑,可採用例如聚乙烯基吡咯酮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胺甲酸乙酯系樹脂、聚丙烯酸系樹脂、聚乙烯基甲醛系樹脂、環氧系樹脂、聚乙烯基丁醛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醚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系樹脂等。
底塗層20乾燥後的塗佈量並未一概而定,以固體成分的塗佈量而計,在0.02g/m2以上2.0g/m2以下的範圍內。
這是因為在底塗層20的膜厚薄於0.02g/m2的情況,會有轉印感度降低的顧慮,另外,若底塗層20的膜厚高於2.0g/m2時,則會有熱列印頭至染料層30的熱傳導變差,印字濃度變低的缺點。
此處,底塗層20乾燥後的塗佈量,是指塗佈用以形成底塗層20的塗佈液並使其乾燥之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另外,後述染料層30乾燥後的塗佈量以及耐熱滑性層40乾燥後的塗佈量,也同樣地是指塗佈各塗佈液並使其乾燥之後殘留的固體成分量。
另外,底塗層20的材料,可使用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子、異氰酸酯化合物、矽烷偶合劑、分散劑、黏度調整劑、安定化劑等周知的添加劑。
此外,膠體狀無機顏料超微粒子可為以往周知的物品,可列舉例如二氧化矽(膠狀二氧化矽)、氧化鋁或氧化鋁水合物(氧化鋁溶膠、膠狀氧化鋁、陽離子性鋁氧化物或其水合物、擬水鋁礦等)、矽酸鋁、矽酸鎂、碳酸鎂、氧化鎂、氧化鈦等。
(染料層30的構造)
染料層30形成於底塗層20之與基材10對向的一面的相反面(在第1圖中為上側之面)。
另外,染料層30可藉由例如摻合熱轉移性染料、黏結劑樹脂(第一黏結劑樹脂)、脫模劑、溶劑等,調製出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塗佈後使其乾燥而形成。
染料層30乾燥後的塗佈量以1.0g/m2左右為適當。此外,染料層30可為單色的單一層構造,另外還可為在相同基材的相同面依序重覆形成含有不同色相的染料的多層構造。
染料層30所含有的熱轉移性染料只要是可藉由熱而熔融、擴散、或昇華轉移的染料即可使用,並未受到特別限定。此熱轉移性染料之中,黃色成分可列舉例如Solvent Yellow 56、16、30、93、33、Disperse Yellow 201、231、33等。另外,洋紅成分,可列舉例如C.I.Disperse Red 60、C.I.Disperse Violet 26、C.I.Solvent Red 27、或C.I.Solvent Red 19等。另外,靛青成分可列舉例如C.I.Disperse Blue 354、C.I.Solvent Blue 63、C.I.Solvent Blue 36、或C.I.Disperse Blue 24等。
此外,油墨的染料一般而言是將前述各染料組合調色而成。
染料層30所含有的黏結劑樹脂,亦即第一黏結劑樹脂,可使用例如乙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醋酸纖維素等的纖維素系樹脂或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基丁醛、聚乙烯縮醛、聚乙烯基吡咯酮、聚丙烯醯胺等的乙烯基系樹脂或聚酯樹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合樹脂、苯氧基樹脂等。然而,染料層30所含有的黏結劑樹脂並未受到特別限定。
此處,染料層30之染料與黏結劑的摻合比率,以質量基準而計,宜在(染料)/(黏結劑)=10/100以上300/100以下的範圍內。
這是因為若(染料)/(黏結劑)的摻合比率低於10/100,則染料過少,發色感度不足,無法得到良好的熱轉印影像。另外,還因為若(染料)/(黏結劑)的摻合比率超過300/100,則染料對黏結劑的溶解性極度降低,因此在形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時,保存安定性變差,染料容易析出。
另外,染料層30中,亦可在不損及性能的範圍含有例如異氰酸酯化合物、矽烷偶合劑、分散劑、黏度調整劑、安定化劑等的添加劑。
添加至染料層30的脫模劑是由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所構成。
這是因為藉由將由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所構成的脫模劑添加至染料層30,可效率良好地抑制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熔接。
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分別單獨使用時,雖然可發揮出防止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熔接的效果,然而,在近來的昇華轉印式的高速列印機的情況,在熱轉印時,會發生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性能。
另外,即使增加脫模劑的添加量,影像模糊、髒版、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也會發生,或者在染料層30內部或底塗層20與染料層30的界面也有脫模劑存在,耐熱性降低而造成列印皺摺或異常轉印發生。
相對於此,藉由混合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可使脫模劑成分在染料層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因此,以些微添加量即能夠抑制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的熔接。
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加以比較,聚醚改性聚矽氧油之防止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熔接的能力較為優異。
然而,脫模劑不僅容易存在於染料層30的表面,也容易存在於染料層30的內部,因此會隱含在底塗層20與染料層30之間,而有密著性降低的危險性。
另一方面,全氟烷基化合物係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相比,防止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熔接的能力較差,然而容易在染料層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這是因為 氟系脫模劑所含有的全氟烷基的表面張力低,與空氣具有高親和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混合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則以低添加量即可使脫模劑的成分在染料層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
聚矽氧油可使用聚醚改性聚矽氧烷、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矽氧烷、聚酯改性聚矽氧烷、聚酯改性聚二甲基矽氧烷、芳烷基改性聚甲基烷基矽氧烷等,而從防止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熔接的觀點看來,宜為聚醚改性聚矽氧。
聚醚改性聚矽氧,是在由矽氧烷鍵結所構成的聚合物的聚矽氧油(聚矽氧烷)中,側鏈及末端的至少一者導入屬於親水性基的聚醚。此外,矽氧烷鏈可為直鏈狀、分支狀、及交聯型之任一形狀。
一般的聚矽氧油不會完全溶於水,而表現出撥水性,藉由聚醚改性,在水系或非水系環境下皆具有優異的相溶性,以極少量即可發揮出以往的有機系界面活性劑所無法得到的各種優異效果。
另外,在導入聚醚鏈的同時,還可導入烷基、反應性的胺基或環氧基等的異種官能基改性聚矽氧油等,可依照材料構成或目的來使用。
本實施形態所使用的聚醚改性聚矽氧可根據一般名稱而由商業的方式取得,可使用例如下述製品。
信越聚矽氧公司製的KF-351、KF-352、KF-353、KF-354L、KF-355A、KF-615A、KF-945、KF-640、KF-642、 KF-643、KF-644、KF-6020、KF-6204、X-22-4515、KF-6011、KF-6012、KF-6015、KF-6017、KF-6004、X-22-4952、X-22-4272、X-22-4957、KF-6123。東麗道康寧公司製的SH8700、SF8410、SH8400、L-7002、FZ-2104、FZ-77、L-7604、FZ-2203。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的TSF4440、TSF4441、TSF4445、TSF4450、TSF4446、TSF4452、TSF4460(任一者皆為商品名)。
另外,分子量小的脫模劑容易在染料層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會有容易發生髒版或染料保存性降低的傾向。因此,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宜為8000以上。
本實施形態所使用的全氟烷基化合物可採用周知的物質,可列舉例如全氟烷基磺酸鹽、全氟烷基環氧乙烷加成物、全氟烷基三甲基銨鹽、全氟烷基胺基磺酸鹽、含有全氟烷基/親水性基的寡聚物、含有全氟烷基/親油性基的寡聚物、含有全氟烷基/(親水性基及親油性基)的寡聚物、含有全氟烷基/親油性基的胺甲酸乙酯、全氟烷基磷酸酯、全氟烷基羧酸酯、全氟烷基胺化合物、全氟烷基四級銨鹽、全氟烷基甜菜鹼、非解離性全氟烷基化合物等。
本實施形態所使用的全氟烷基化合物,可根據一般名稱而由商業的方式取得,可使用例如下述製品。
氟系界面活性劑可採用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的MEGAFAC F-470、MEGAFAC F-471、 MEGAFAC F-472SF、MEGAFAC F-474、MEGAFAC F-475、MEGAFAC F-477、MEGAFAC F-478、MEGAFAC F-479、MEGAFAC F-480SF、MEGAFAC F-472、MEGAFAC F-483、MEGAFAC F-484、MEGAFAC F-486、MEGAFAC F-487、MEGAFAC F-489、MEGAFAC F-569、MEGAFAC F-172D、MEGAFAC F-178K、MEGAFAC F-178RM。AGC Seimi Chemical公司製的Surflon S-242、S-243、S-420、S-386、S-611、S-651。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的Modiper F206、F606、F3636。住友3M股份有限公司製的Novec TMFC-4430、FC-4432(任一者皆為製品名)。然而,氟系界面活性劑並未受到特別限定。
另外,摻合至染料層30的脫模劑的含量,在將摻合至染料層30的黏結劑樹脂的含量定為100質量%時,以在0.5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為佳,尤其以在1.0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為較佳。
這是因為在將摻合至染料層30的黏結劑樹脂的含量定為100質量%時,摻合至染料層30的脫模劑的含量低於0.5質量%的情況,脫模劑的絕對量很少,因此列印時,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之間發生熔接,容易發生線剝落或異常轉印。
另一方面,是因為將摻合至染料層30的黏結劑樹脂的含量定為100質量%時,摻合至染料層30的脫模劑的含量超過3.0質量%的情況,容易發生髒版或影像模糊、異常轉印、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出等的不良狀況。
另外,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混合比,以質量基準而計,宜在(聚醚改性聚矽氧油)/(全氟烷基化合物)=9/1以上6/4以下的範圍內,尤其以9/1以上8/2以下的範圍內為佳。換言之,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的質量比,宜在9:1~6:4的範圍內,尤其以在9:1~8:2的範圍內為佳。
這是因為若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混合比低於9/1(全氟烷基化合物變少),則脫模劑不易在染料層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容易熔接。
另一方面,因為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混合比超過6/4時,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比例變少,因此染料層30與被轉印體容易熔接。
此外,染料層30是以上述染料、黏結劑樹脂、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為必須成分,此外亦可因應必要加入與以往周知同樣的各種的添加劑。
(耐熱滑性層40的構造)
耐熱滑性層40係形成於基材10的一面(在第1圖中為下側的一面)。更詳細而言,耐熱滑性層40是形成於基材10的一側的層,對於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賦予熱列印頭的滑動性的層。本實施形態的耐熱滑性層40宜具有抑制熱壓造成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延伸的效果。若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在熱轉印時,因為熱壓而變形,則列印時容易產生皺摺,因此尤其在對樣品於MD方向上施 加5000N/m2的荷重而予以拉伸並同時加熱的情況下,MD方向的延伸率成為1%時的溫度T希望在205℃以上,然而在基材10的一面積層有底塗層20、染料層30的狀態下,也會有上述溫度T小於205℃的情形。此情況下,必須使用實施熱壓時的變形小的耐熱滑性層40來抑制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全體的熱壓造成的變形,以使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溫度T變成在205℃以上。
此外,前述的溫度T,是藉由使用SII公司製TMA/SS6100,以-5℃/min由室溫冷卻至0℃,然後以5℃/min加熱至260℃時,測定樣品的變位而求得。
耐熱滑性層40是摻合例如黏結劑樹脂(第二黏結劑樹脂)、賦予脫模性或滑動性的機能性添加劑、填充劑、硬化劑、溶劑等,調製出用以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塗佈後使其乾燥而形成。
耐熱滑性層40乾燥後的塗佈量,以在0.1g/m2以上2.0g/m2以下的範圍內為適當。
耐熱滑性層40中所含有,且用以形成膜的必須成分的黏結劑樹脂,亦即第二黏結劑樹脂,係可使用例如聚乙烯基丁醛樹脂、聚乙烯基乙醯縮醛樹脂、聚酯樹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醚樹脂、聚丁二烯樹脂、丙烯酸多元醇、聚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環氧丙酸酯、硝基纖維素樹脂、醋酸纖維素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
另外,耐熱滑性層40中所含有,且對耐熱滑性層40的表面賦予滑動性,降低與列印機列印頭的摩擦的機能性添加劑,係可使用例如動物系蠟、植物系蠟等的天然蠟、合成烴系蠟、脂肪族醇與酸系蠟、脂肪酸酯與甘油系蠟、合成酮系蠟、胺及醯胺系蠟、氯化烴系蠟、α烯烴系蠟等的合成蠟、硬脂酸丁酯、油酸乙酯等的高碳脂肪酸酯、硬脂酸鈉、硬脂酸鋅、硬脂酸鈣、硬脂酸鉀、硬脂酸鎂等的高碳脂肪酸金屬鹽、長鏈烷基磷酸酯、聚氧伸烷基烷基芳香基醚磷酸酯、或聚氧伸烷基烷基醚磷酸酯等的磷酸酯等的界面活性劑等。
另外,耐熱滑性層40中所含有,且與上述機能性添加劑相反,藉由使列印機列印頭產生摩擦而發揮出列印頭清潔性功能的填充劑,係可使用例如滑石、二氧化矽、氧化鎂、氧化鋅、碳酸鈣、碳酸鎂、高嶺土、黏土、聚矽氧粒子、聚乙烯樹脂粒子、聚丙烯樹脂粒子、聚苯乙烯樹脂粒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粒子、聚胺甲酸乙酯樹脂粒子等。
此處,填充劑係具有進入黏結劑樹脂之間而妨礙黏結劑樹脂彼此接近,在實施熱壓時抑制耐熱滑性層40延伸的效果。尤其是藉由將填充劑的粒徑D50定為耐熱滑性層40的膜厚以上的值,且相對於耐熱滑性層40的重量,定為小於20重量%,可得到優良的延伸抑制效果。另一方面,藉由本檢討還發現在相對於耐熱滑性層40的重量為20重量%以上時,耐熱滑性層40的膜本身的強度降低,無法控制在各溫度下的延伸率。
另外,耐熱滑性層40中所含有的對耐熱滑性層40賦予強度的硬化劑,係可使用例如甲苯二異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異氰酸酯、四甲基二甲苯二異氰酸酯等的異氰酸酯類、及其衍生物,然而並未受到特別限定。
此外,上述本實施形態為本發明的一個例子,本發明並不受上述本實施形態所限定,即使是該實施形態以外的形態,只要在不脫離本發明所關連的技術思想的範圍,則可因應設計等作各種變更。此外,上述本實施形態包括了本發明的各階段,藉由將所揭示的多數構成要件適當地組合,可發展出各種發明。例如,在即使從上述本實施形態所揭示的全部構成要件中削除幾個構成要件,也能夠解決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的欄位所記載的課題,得到發明之效果所記載的效果的情況,削除該構成要件的設計也能夠發展為發明。
(本實施形態的效果)
(1)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具備基材10、形成於基材10的一面的耐熱滑性層40、形成於基材10的另一面的底塗層20、以及形成於底塗層20之與基材10對向的一面的相反面的染料層30。而且,染料層30含有熱轉移性染料與第一黏結劑樹脂與脫模劑,以重量比而計,可將脫模劑所含有的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例定在9:1~6:4的範圍內。
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能夠抑制對含有用以形成染料層的染料的塗佈液(亦即,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出等的不 良狀況、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
(2)在第一黏結劑樹脂的含量為100質量%時,脫模劑的含量可定在0.5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可抑制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出等的不良狀況、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
(3)在第一黏結劑樹脂的含量為100質量%時,脫模劑的含量可定在1.0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可抑制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出等的不良狀況、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
(4)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可定在8000以上。
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可有效率地抑制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出等的不良狀況、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能夠有效率地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
(5)耐熱滑性層40含有第二黏結劑樹脂與填充劑,填充劑的粒徑D50可定在耐熱滑性層40的膜厚以上的值,填充劑的添加量可定在相對於耐熱滑性層40的質量之小於20質量%。
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能夠抑制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出等的不良狀況、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另外,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則對耐熱滑性層40實施熱壓時不易延伸,因此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在熱轉印時的延伸會受到抑制,可提供能夠抑制列印皺摺的發生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6)第一黏結劑樹脂與第二黏結劑樹脂可為相同的黏結劑樹脂。
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能夠抑制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出等的不良狀況、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另外,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可減低製造成本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7)第一黏結劑樹脂可為聚乙烯縮醛。
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進一步能夠抑制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出等的不良狀況、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較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的發生。
(8)對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施加5000N/m2的荷重而在基材10的MD方向上拉伸同時加熱時,MD方向的延伸率成為1%時的溫度T可定在205℃以上。
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即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能夠抑制對油墨染料而言不適當的起泡、染料析 出等的不良狀況、影像模糊或髒版等,在熱轉印時,能夠抑制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發生。另外,只要設計成如此構成,在對耐熱滑性層40實施熱壓時,變得更加不易延伸,因此可提供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其係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在熱轉印時,延伸進一步受到抑制,能夠進一步抑制列印皺摺發生。
(實施例)
以下,對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作說明。此外,以下的各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一個例子,本發明並不受這些實施例所限定。另外,文中記載為「份」之處,只要沒有特別註明,則為質量基準。
[第一實施例] (實施例1-1) <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基材10之製作>
基材10採用厚度4.5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藉由凹版塗佈法在其一面塗佈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1),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1.0g/m2,然後在溫度100℃下乾燥1分鐘。然後,在溫度40℃的環境下熟成1週,得到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基材10。
<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1>
接下來,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基材10之中,在並未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一面,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底塗層20的塗佈液(底塗層形成用塗佈液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20g/m2,然後在溫度100℃下乾燥2分鐘,形成底塗層20。
接下來,在底塗層20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在溫度90℃下乾燥1分鐘,形成染料層30。以這樣的方式,得到實施例1-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形成用塗佈液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
(實施例1-2)
在實施例1-2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2)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2>
(實施例1-3)
在實施例1-3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3)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1-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3>
(實施例1-4)
在實施例1-4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4)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1-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4>
(實施例1-5)
在實施例1-5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5)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1-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5>
(實施例1-6)
在實施例1-6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6)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1-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6>
(實施例1-7)
在實施例1-7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7)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1-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7>
(比較例1-1)
在比較例1-1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8)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8>
(比較例1-2)
在比較例1-2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9)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9>
(比較例1-3)
在比較例1-3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0)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0>
(比較例1-4)
在比較例1-4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1)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1>
(比較例1-5)
在比較例1-5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2)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2>
(比較例1-6)
在比較例1-6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3)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3>
(比較例1-7)
在比較例1-7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4)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4>
(比較例1-8)
在比較例1-8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5)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5>
(比較例1-9)
在比較例1-9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6)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1-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1-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1-16>
.C.I.Solvent Blue 63 6.0份
<被轉印體之製作>
基材採用厚度188μm的白色發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藉由凹版塗佈法,在其一面塗佈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受像層的塗佈液(受像層形成用塗佈液1),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5.0g/m2,然後使其乾燥。以這樣的方式,製作出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
<受像層形成用塗佈液1>
[評估] <影像模糊/髒版列印評估>
針對實施例1-1~1-7及比較例1-1~1-9所得到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使用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以熱模擬儀進行列印,並對列印成品的影像模糊、髒版進行評估。將其結果揭示於表1。
此外,在表1之中,列印成品的影像模糊是使用自然畫(人物影像)作為評估用的影像。另外,在表1中,髒版是使用白底影像作為評估用的影像。
此外,列印的條件如以下所述。
.列印環境:23℃、50%RH
.外加電壓:29V
.線週期:0.9msec
.列印密度:主掃描300dpi副掃描300dpi
另外,列印成品的影像模糊及髒版的評估是依照以下的基準進行。此外,「△」以上是實用上沒有問題的等級。
○:在列印成品沒有觀察到影像模糊/髒版
△:在列印成品觀察到極少的影像模糊/髒版
×:在列印成品全面觀察到影像模糊/髒版
<線剝落/異常轉印評估>
針對實施例1-1~1-7及比較例1-1~1-9所得到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使用於常溫下經熟成過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被轉印體,在溫度48℃、濕度5%的環境下,以熱模擬儀進行黑色漸層列印30片,然後評估剝離痕跡或異常轉印的有無。將其結果揭示於表1。
線剝落/異常轉印的評估是依照以下的基準進行。此外,「△」以上是實用上沒有問題的等級。另外,異常轉印被評為「×」的情況,染料層30轉移至被轉印體,無法進行線剝落的評估,因此視為無法評估。
○:在被轉印體並未觀察到線剝落/異常轉印
△:在被轉印體觀察到極少線剝落/異常轉印
△×:觀察到被轉印體有部分線剝落/異常轉印
×:觀察到被轉印體全面有線剝落/異常轉印
<表面Si量(Si/C)的測定>
在本發明中,藉由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混合,可使脫模劑成分在染料層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
為了確認其效果,著眼於聚醚改性聚矽氧油所含有的Si原子,而對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進行測定。藉此可知,只要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愈多,則代表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量愈多。
Si量是利用X光光電子分光法所測得。
X光光電子分光法的測定原理,是對元素照射X光,然後定量且定性地偵測由原子所放出之特有自由電子的運動能量。從測定原理的特性上來考量,是測定由固體表面算起至約10nm左右之構成表面之元素的方法,而並非在測定對象的厚度方向全部進行測定。另外,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是藉由X光光電子分光法裝置(商品名「ESCA1600」:ULVAC-PHI公司製)來進行評估。
另外,所使用的X光源為MgKα,並將X光源的加速電壓定為15kV,在測定範圍10eV以上1100eV以下的範圍內具有結合能量的元素中,針對C、Si、N、O進行定性、定量,由各元素的定量值計算出(Si/C),而定量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脫模劑的量。
實施測定的範圍約0.8mm 。將其結果揭示於表1。
此外,在本發明中,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兩者皆與被轉印體具有脫模性,因此僅藉由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無法討論線剝落或異常轉印等的性能層面。
<評估結果>
由表1所示的結果可知,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混合的實施例1-1~1-7,與分別單獨使用的比較例1-1~1-3、1-8~1-9相比,較不會發生線剝落/影像模糊/髒版/異常轉印。
另外,在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摻合比率定為5/5的比較例1-4、1-5,以及將摻合比率定為3/7的比較例1-6、1-7中,觀察到線剝落發生,確認了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摻合比率,以重量比而計在9:1~6:4的範圍內是有效的。
另外,在脫模劑的添加量為3%的實施例1-5中,會有影像模糊/髒版的顧慮,在脫模劑的添加量為0.5%的實施例1-6中,會有線剝落發生的顧慮。由此可知脫模劑的添加量宜在0.5%以上3.0%以下的範圍內。
另外,由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為8000以上的實施例1-2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小於8000的實施例1-7的比較可知,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大的情況,對於影像模糊/髒版較為有效。
另外,無法判斷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與線剝落/影像模糊/髒版/異常轉印的關連性,由實施例1-1中的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與比較例1-1中的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的比較可知,藉由混合全氟烷基化合物,聚醚改性聚矽氧油容易在染料層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
[第二實施例] (實施例2-1) <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基材10之製作>
基材10採用厚度4.5μm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藉由凹版塗佈法在其一面塗佈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1.0g/m2(膜厚0.60μm),然後在溫度100℃下乾燥1分鐘。然後,在溫度40℃的環境下熟成1週,得到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基材10。
<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1>
接下來,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基材10之中,在並未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一面,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底塗層20的塗佈液(底塗層形成用塗佈液2),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20g/m2,然後在溫度100℃下乾燥2分鐘,形成底塗層20。
接下來,在底塗層20上,藉由凹版塗佈法塗佈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0.70g/m2,在溫 度90℃下乾燥1分鐘,形成染料層30。以這樣的方式,得到實施例2-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底塗層形成用塗佈液2>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
(實施例2-2)
在實施例2-2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2)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2>
(實施例2-3)
在實施例2-3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3)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3>
(實施例2-4)
在實施例2-4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4)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4>
(實施例2-5)
在實施例2-5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5)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5>
(實施例2-6)
在實施例2-6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6)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6>
(實施例2-7)
在實施例2-7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7)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7>
(實施例2-8)
在實施例2-8中,藉由前述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5形成染料層30,並藉由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2)形成耐熱滑性層4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2>
(實施例2-9)
在實施例2-9中,藉由前述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5形成染料層30,並藉由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3)形成耐熱滑性層4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3>
(實施例2-10)
在實施例2-10中,藉由前述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5形成染料層30,並藉由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4)形成耐熱滑性層4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實施例2-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4>
(比較例2-1)
在比較例2-1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8)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8>
(比較例2-2)
在比較例2-2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9)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9>
(比較例2-3)
在比較例2-3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0)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3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0>
(比較例2-4)
在比較例2-4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1)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1>
(比較例2-5)
在比較例2-5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2)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5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2>
(比較例2-6)
在比較例2-6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3)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6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3>
(比較例2-7)
在比較例2-7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4)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7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4>
(比較例2-8)
在比較例2-8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5)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8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5>
(比較例2-9)
在比較例2-9中,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染料層30的塗佈液(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6)形成染料層3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9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16>
(比較例2-10)
在比較例2-10中,藉由前述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5形成染料層30,並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5)形成耐熱滑性層4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10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5>
(比較例2-11)
在比較例2-11中,藉由前述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5形成染料層30,並藉由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6)形成耐熱滑性層4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1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6>
(比較例2-12)
在比較例2-12中,藉由前述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2-5形成染料層30,並藉由以下所示組成之用以形成耐熱滑性層40的塗佈液(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7)形成耐熱滑性層40,除此之外,依照與實施例2-1同樣的條件,得到比較例2-1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
<耐熱滑性層形成用塗佈液2-7>
<被轉印體的製作>
基材採用厚度188μm的白色發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藉由凹版塗佈法在其一面塗佈用以形成以下所示組成的受像層的塗佈液(受像層形成用塗佈液2),並使乾燥後的塗佈量成為5.0g/m2,然後使其乾燥。以這樣的方式,製作出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
<受像層形成用塗佈液2>
[評估] <影像模糊/髒版列印評估>
針對實施例2-1~2-10、比較例2-1~2-12所得到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使用感熱轉印用的被轉印體,以熱模擬儀進行列印,評估列印成品的影像模糊、髒版。將其結果揭示於表2。
此外,在表2中,列印成品的影像模糊是使用自然畫(人物影像)作為評估用的影像。另外,在表2中,髒版是使用白底影像作為評估用的影像。
此外,第二實施例中的列印條件,與第一實施例所說明的列印條件相同。另外,第二實施例中的列印成品的影像模糊及髒版的評估與第一實施例所說明的列印成品的影像模糊及髒版的評估相同。因此,此處省略上述列印條件及上述評估的詳細說明。
<線剝落/異常轉印評估>
針對實施例2-1~2-10、比較例2-1~2-12所得到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使用於常溫下經熟成過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與被轉印體,在溫度48℃、濕度5%的環境下,以熱模擬儀進行黑色漸層列印30片,然後評估剝離跡或異常轉印的有無。將其結果揭示於表2。
第二實施例中的線剝落/異常轉印的評估與第一實施例所說明的線剝落/異常轉印的評估相同。因此,此處省略上述評估的詳細說明。
<表面Si量(Si/C)的測定>
第二實施例中的表面Si量(Si/C)的測定與第一實施例所說明的表面Si量(Si/C)的測定相同。因此,此處省略上述測定的詳細說明。
<延伸率成為1%時的溫度的測定>
對由實施例2-1~2-10、比較例2-1~2-12所得到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所構成的薄片施加荷重,拉伸同時加熱,測定其延伸率成為1%時的溫度T。將其測定結果揭示於表2。
另外,在實施例2-1~2-10、比較例2-1~2-12所得到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構造中,不設置耐熱滑性層40,將所製作出的薄片的溫度T的測定結果揭示於表2。
另外,耐熱滑性層40中的填充劑(滑石)相對於耐熱滑性層40的重量比也合併記載於表2。
此外,溫度T是藉由使用SII公司製TMA/SS6100,對樣品在MD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予以拉伸,同時以-5℃/min由室溫冷卻至0℃,然後以5℃/min加熱至260℃時,測定樣品的變位而求得。
<列印皺摺評估>
針對實施例2-1~2-10、比較例2-1~2-12所得到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以熱列印頭的保護膜為SiC的熱模擬儀進行滿版列印,然後評估列印皺摺。皺摺的評估是對於將列印能量改變為24V、27V所得到的兩個圖型,以10inch/sec的速度進行列印評估。
此外,皺摺造成的列印不良的評估是依照以下的基準來進行。此外,只要在24V的電壓沒有發生皺摺,即為實用上沒有問題的等級。
○:列印成品沒有皺摺造成的列印不良
×:列印成品有皺摺造成的列印不良
<評估結果>
由表2所示的結果可知,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混合的實施例2-1~2-10,與分別單獨使用的比較例2-1~2-5相比,較不會發生線剝落/影像模糊/髒版/異常轉印。
另外,脫模劑的添加量為3%的實施例2-5,會有影像模糊/髒版的顧慮,脫模劑的添加量為0.5%的實施例2-6,會有線剝落發生的顧慮。由此可知,脫模劑的添加量宜在0.5%以上3.0%以下的範圍內。
另外,由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為8000以上的實施例2-2與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小於8000的實施例2-7的比較可知,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大的情況,對於影像模糊/髒版較為有效。
另外,無法判斷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與線剝落/影像模糊/髒版/異常轉印的關連性,然而由實施例2-1中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與比較例2-1中存在於染料層30表面的Si量的比較可知,藉由混合全氟烷基化合物,聚醚改性聚矽氧油容易在染料層30的表面局部存在化。
由表2所示的結果可確認到,在對薄片於MD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進行拉伸同時加熱時,將MD方向的延伸率成為1%時的溫度定為溫度T,則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溫度T為205℃以上的實施例2-1~2-10、比較例2-1、2-2、2-4、2-6、2-8、2-9沒有產生列印皺摺。另一方面,確認了在溫度T小於205℃的比較 例2-3、2-5、2-7、2-10~2-12中產生了列印皺摺。由此可知,只要溫度T在205℃以上,則不會產生列印皺摺。這被認為是因為只要溫度T在205℃以上,則實施熱壓時,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延伸夠小。
另外,由表2的實施例2-2、2-5、2-6的結果可知,在染料層形成用塗佈液中,脫模劑的添加量愈多,未設置耐熱滑性層40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溫度T會愈低,隨此,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溫度T也會降低。因此認為,若脫模劑的添加量增加,則實施熱壓時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的延伸率變高。
另外,在表2的實施例2-5、2-8~2-10的結果可確認到,在耐熱滑性層40所含有的滑石(填充劑)的量小於20重量%的情況,耐熱滑性層40的溫度T為205℃以上,並未產生列印皺摺。另一方面,可確認到耐熱滑性層40所含有的滑石(填充劑)的量為20重量%以上的比較例2-10、2-11,耐熱滑性層40的溫度T小於205℃,產生列印皺摺。由此可知,在耐熱滑性層40所含有的滑石(填充劑)的量小於20重量%的情況,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因為熱壓而造成的延伸會受到抑制,不會產生列印皺摺,然而在耐熱滑性層40所含有的(填充劑)的量為20重量%以上的情況,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因為熱壓而造成的延伸並未完全受到抑制,而產生了列印皺摺。
另外,由表2的實施例2-5與比較例2-12的結果可確認到,只要耐熱滑性層40所含有的填充劑的粒徑D50為耐熱滑性層40的膜厚(0.60μm)以上,則抑制前 述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因為熱壓而造成的延伸的效果出現,不會發生列印皺摺,然而填充劑的粒徑D50如果小於耐熱滑性層40的膜厚(0.60μm),則無法抑制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因為熱壓而造成的延伸,而會產生列印皺摺。
此處是參考有限數目的實施形態同時作說明,然而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並不受其限定,業界人士自然可明白以上述揭示為基礎時各實施形態的變化。
(本發明的參考例)
以不具備上述本發明技術特徵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作為本發明的參考例,在以下作簡單說明。
一般而言,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是被稱為熱轉印色帶,為感熱轉印式列印機所使用的油墨帶,具備形成於基材的一面的感熱轉印層以及形成於基材的另一面的耐熱滑性層(背面塗層)。
此處,感熱轉印層為油墨層,並且藉由列印機的熱列印頭所產生的熱,使該油墨昇華(昇華轉印式)或熔融(熔融轉印方式)而轉印至被轉印體側。
目前,在感熱轉印的方法中,昇華轉印式隨著列印機的高機能化而可簡便地形成各種全彩影像,因此可廣泛利用在數位相機的自助列印、身分證等的卡片類、或娛樂用輸出物等。隨著這些用途的多樣化,要求小型化、高速化、低成本化及所得到的列印成品的耐久性的聲浪也提高,近年來,在基材薄片的相同側具有以不與對列印成品賦予耐久性的保護層等重疊的方式所設置的多個感熱轉印層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也變得非常普及。
這樣的情況下,隨著用途的多樣化與普及化,列印機列印速度往更高速化發展,因此以往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會發生無法得到足夠的列印濃度的問題。於是,為了提高轉印感度,過去以來是嘗試藉由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薄膜化來提升列印時的轉印感度,然而會有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製造時或列印時因為熱或壓力等而產生皺摺,或依照情況不同有時還發生破裂的問題。
另外,嘗試提高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染料層中的染料/樹脂(Dye/Binder)的比率以提升列印濃度或列印時的轉印感度,然而由於染料增加,不僅成本提高,在製造步驟中,纏繞成捲筒狀態時,染料的一部分會轉移(反印)至感熱轉印記錄媒體的耐熱滑性層,後來在反繞時,該轉移的染料會再轉移(再次反印)至其他色的染料層、或保護層,若此已污染的層熱轉印至被轉印體,則會有與指定顏色相異的色相的問題,或發生所謂髒版的問題。
另外,還嘗試了不僅在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側,在列印機側也提高影像形成時的能量,然而不僅消耗電力增加,還會縮短列印機的熱列印頭壽命,而且在列印時,容易發生染料層與被轉印體熔接,染料層與被轉印體無法連續剝離而發生線剝落、或染料層轉印至被轉印體之所謂的異常轉印。
為了防止染料層與被轉印體熔接,有文獻提出使用聚矽氧化合物或氟化合物等的脫模劑的方法。其中一個方法是在被轉印體側加入這些脫模劑,而在近來 的昇華型熱轉印記錄方式中,從列印成品的耐磨擦性、耐酒精性或耐光性等的保護耐性提升的觀點看來,很多情況是使作為保護層之透明樹脂積層在列印後的被轉印體。此時,若被轉印體中有脫模劑存在,則會有保護層不易轉印,不利於積層的情形。
關於其他方法,還有文獻提出在染料層中加入脫模劑。
例如,專利文獻1提出了一種染料層油墨,其係含有昇華性染料、黏結劑樹脂及脫模劑之染料層油墨,其特徵為:黏結劑樹脂為聚乙烯縮醛樹脂,脫模劑為聚矽氧烷與縮醛樹脂的共聚物以及聚醚改性聚矽氧。
另外,專利文獻2揭示了一種在染料層中含有氟系界面活性劑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藉由本發明所得到的感熱轉印記錄媒體1係可使用於昇華轉印式的列印機,隨著列印機的高速/高機能化,能夠簡便地形成各種全彩影像。因此,可廣泛利用於數位相機的自助列印、身分證等的卡片類、娛樂用輸出物等。

Claims (7)

  1. 一種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特徵為:具備:基材、形成於前述基材的一面的耐熱滑性層、形成於前述基材的另一面的底塗層、及形成於前述底塗層之與前述基材對向的一面的相反面的染料層,前述染料層含有熱轉移性染料與第一黏結劑樹脂與脫模劑,前述脫模劑含有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全氟烷基化合物,前述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與前述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比例,以重量比而計,在9:1~6:4的範圍內,在前述第一黏結劑樹脂的含量為100質量%時,前述脫模劑的含量在0.5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2. 如請求項1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在前述第一黏結劑樹脂的含量為100質量%時,前述脫模劑的含量在1.0質量%以上3.0質量%以下的範圍內。
  3. 如請求項1或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的分子量為8000以上。
  4. 如請求項1或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耐熱滑性層含有第二黏結劑樹脂與填充劑,前述填充劑的粒徑D50為前述耐熱滑性層的膜厚以上的值, 相對於前述耐熱滑性層的質量,前述填充劑的添加量小於20質量%。
  5. 如請求項4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第一黏結劑樹脂與前述第二黏結劑樹脂為相同的黏結劑樹脂。
  6. 如請求項1或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前述第一黏結劑樹脂為聚乙烯縮醛。
  7. 如請求項1或2之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其中於對前述感熱轉印記錄媒體在前述基材延伸方向的MD方向上施加5000N/m2的荷重而予以拉伸並同時加熱的情況下,前述MD方向的延伸率成為1%的溫度為205℃以上。
TW105102442A 2015-01-28 2016-01-27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TWI673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4464 2015-01-28
JP2015014464 2015-01-28
JP2015028473 2015-02-17
JP2015-028473 2015-0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7893A TW201637893A (zh) 2016-11-01
TWI673185B true TWI673185B (zh) 2019-10-01

Family

ID=56542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2442A TWI673185B (zh) 2015-01-28 2016-01-27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9498B2 (zh)
EP (1) EP3251867B1 (zh)
JP (1) JP6717205B2 (zh)
CN (1) CN107206823B (zh)
TW (1) TWI673185B (zh)
WO (1) WO20161213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44251A (ja) * 2017-03-01 2018-09-20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885172B2 (ja) * 2017-04-13 2021-06-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TWI662730B (zh) * 2018-03-09 2019-06-11 謙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之熱轉印膜及其製備方法
TWI671931B (zh) * 2018-03-19 2019-09-11 謙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熱轉印膜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方法
TW201943114A (zh) * 2018-03-31 2019-11-01 謙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熱轉印膜連續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9667A (ja) * 1992-09-22 1994-04-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色素供与材料
JP2012187888A (ja) * 2011-03-14 2012-10-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5229B2 (ja) * 1988-02-05 1998-11-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H06106861A (ja) * 1992-09-25 1994-04-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記録材料
JPH07101166A (ja) 1993-09-30 1995-04-18 Ricoh Co Ltd 昇華型熱転写記録媒体
US5763358A (en) * 1997-01-31 1998-06-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lease agents for dye-donor element used in thermal dye transfer
JP4887705B2 (ja) 2005-09-21 2012-02-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染料インキ
JP4937982B2 (ja) * 2008-09-30 2012-05-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シート
JP5659654B2 (ja) * 2010-09-21 2015-01-2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昇華型熱転写媒体
EP2762322B1 (en) * 2011-09-22 2016-02-2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WO2013046625A1 (ja) * 2011-09-27 2013-04-0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3082212A (ja) * 2011-09-30 2013-05-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熱転写シートと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の組合せ
JP2014237289A (ja) * 2013-06-10 2014-12-1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9667A (ja) * 1992-09-22 1994-04-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色素供与材料
JP2012187888A (ja) * 2011-03-14 2012-10-0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21311A1 (ja) 2016-08-04
TW201637893A (zh) 2016-11-01
JP6717205B2 (ja) 2020-07-01
CN107206823A (zh) 2017-09-26
US10099498B2 (en) 2018-10-16
CN107206823B (zh) 2020-06-23
JPWO2016121311A1 (ja) 2017-11-02
EP3251867A1 (en) 2017-12-06
EP3251867A4 (en) 2018-10-03
EP3251867B1 (en) 2020-12-09
US20170297356A1 (en) 2017-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3185B (zh) 感熱轉印記錄媒體
EP1800887B1 (en) Protective layer thermal transfer film
TWI619620B (zh) Image forming method, combination of thermal transfer sheet and thermal transfer image
US7473450B2 (en) Protective layer thermal transfer film and printed article
WO2013141313A1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感熱転写記録方法
JP2006123526A (ja) 保護層熱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印画物
US10696075B2 (en) Film media kit
JP5659654B2 (ja) 昇華型熱転写媒体
JP6784049B2 (ja)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631184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6165844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1201180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5641404B2 (ja) 保護層熱転写シート
TWI815917B (zh) 熱轉印帶
JP2012101370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8049493A (ja) 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ラミネート方法、印画物
JP6572573B2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5994872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18083331A (ja)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11068027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5280288A (ja) 熱転写性保護フィルム
JP2011073172A (ja) 昇華性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6281480A (ja) 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ラミネート処理方法及び印画物
JP2023091661A (ja)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6728624B2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