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2302B - 引擎 - Google Patents

引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2302B
TWI582302B TW102137372A TW102137372A TWI582302B TW I582302 B TWI582302 B TW I582302B TW 102137372 A TW102137372 A TW 102137372A TW 102137372 A TW102137372 A TW 102137372A TW I582302 B TWI582302 B TW I5823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m
cylinder
intake
axis
rocker ar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7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0637A (zh
Inventor
永井良卓
山本健介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00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0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2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230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15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 F01L13/0036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for optimising engine performances by modifying valve lift according to various working parameters, e.g. rotational speed, load, torque the valves being driven by two or more cams with different shape, size or timing or a single cam profiled in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26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two or more valve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by same transmitting-gear; peculiar to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more than two lift-valves per cylinder
    • F01L1/267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two or more valve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by same transmitting-gear; peculiar to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more than two lift-valves per cylinder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timing or the lift of th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1/053Camshafts overhead type
    • F01L2001/0535Single overhead camshafts [SOH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Description

引擎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引擎。
已知有包括可變閥動機構(valve gear)之SOHC(Single OverHead Camshaft,單頂置式凸輪軸)型之引擎,該可變閥動機構可藉由利用致動器直接推壓將複數個搖動臂連結之銷構件,而切換搖動臂之連結及非連結。例如於日本公開專利公報2012-77741號中所記載之引擎中,於氣缸頭與氣缸頭外殼之結合面配置有致動器之驅動軸。致動器安裝於氣缸頭及氣缸頭外殼。又,由致動器驅動而推壓銷構件之桿係以貫通氣缸頭之方式配置,且支撐於氣缸頭。
上述之引擎為所謂SOHC型。原本,就SOHC型之引擎而言可緊湊地配置閥動機構。但是,於上述之引擎中,藉由採用利用致動器直接推壓銷構件之構造,而以簡單之機構實現可變閥動機構,但為了實現可變閥動機構,會使SOHC型之引擎大型化。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包括可變閥動機構之緊湊型之SOHC型之引擎。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引擎為單氣缸引擎,且其包括氣缸部、閥 門、凸輪軸、搖動軸、第1搖動臂、第2搖動臂、切換銷構件及致動器。氣缸部包括燃燒室。閥門支撐於氣缸部,開閉燃燒室之排氣埠或進氣埠。凸輪軸包括進氣用凸輪及排氣用凸輪,且支撐於氣缸部。搖動軸支撐於氣缸部且與凸輪軸平行。
第1搖動臂支撐於搖動軸,且設置為可在壓下閥門之方向上動作。第1搖動臂之一端部可與凸輪軸抵接。第1搖動臂之另一端部可與上述閥門抵接。第2搖動臂係支撐於搖動軸,且於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與第1搖動臂並排配置。第2搖動臂之一端部可與凸輪軸抵接。切換銷構件可沿凸輪軸之軸線方向移動,且設置為可移動至第1位置及第2位置。切換銷構件於第1位置將第1搖動臂與第2搖動臂連結,且與第1搖動臂及第2搖動臂一起擺動。切換銷構件於第2位置使第1搖動臂與第2搖動臂為非連結。
致動器係沿凸輪軸之軸線方向推壓切換銷構件,將切換銷構件之位置切換為第1位置及第2位置。於自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切換銷構件相對於搖動軸位於閥門之端部側。
於本態樣之引擎中,於第1搖動臂推壓閥門時,切換銷構件亦向與閥門之推壓方向相同之方向移動。因此,即便為了實現可變閥動機構而追加切換銷構件,亦可抑制氣缸部大型化。藉此,可使包括可變閥動機構之SOHC型之引擎小型化。
較佳為,致動器包括推壓切換銷構件之桿、及驅動桿之本體部。搖動軸與切換銷構件之間的距離小於搖動軸與閥門之端部之間的距離。此情形時,搖動軸與切換銷構件之間之距離較小,故而切換銷構件擺動時之移動距離較小。因此,可減小桿之直徑。若桿之直徑變小,則用以使桿移動之驅動力變小,故而可使本體部小型化,且可使引擎小型化。
較佳為,第1搖臂包括與進氣用凸輪或排氣用凸輪接觸之第1 輥。於自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第1輥相對於搖動軸位於凸輪軸側。此情形時,第1輥與切換銷構件相對於搖動軸相互相反地配置。因此,即便採用第1輥,亦可將切換銷構件配置於靠近搖動軸之位置。藉此,可減小桿之直徑。若桿之直徑變小,則用以使桿移動之驅動力變小,故而可使本體部小型化,且可使引擎小型化。藉此,可使可變閥動機構小型化,且可使包括可變閥動機構之SOHC型之引擎小型化。
較佳為,第2搖臂包括與進氣用凸輪或排氣用凸輪接觸之第2輥。於自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第2輥相對於搖動軸位於凸輪軸側。此情形時,第2輥與切換銷構件相對於搖動軸相互相反地配置。因此,可避免與第2輥之干涉,且可將切換銷構件配置於靠近搖動軸之位置。藉此,可減小桿之直徑。若桿之直徑變小,則用以使桿移動之驅動力變小,故而可使本體部小型化,且可使引擎小型化。
較佳為,進而包括相對於凸輪軸之軸線配置於閥門側之緊固螺栓。切換銷構件之軸線相對於緊固螺栓之頭部之中心位於搖動軸側。此情形時,由於切換銷構件靠近搖動軸,故而可縮短搖臂。藉此,可使可變閥動機構小型化,且可使包括可變閥動機構之SOHC型之引擎小型化。
較佳為,引擎進而包括支撐於氣缸部之火星塞。火星塞係安裝於凸輪軸之軸線方向上之氣缸部之側部。致動器係安裝於氣缸部之側部,且不與火星塞之軸線之延長線重疊。
此情形時,致動器可接近於火星塞而配置。藉此,可使可變閥動機構小型化,且可使包括可變閥動機構之SOHC型之引擎進一步小型化。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包括可變閥動機構之緊湊型之SOHC型 之引擎。
1‧‧‧引擎
2‧‧‧曲柄軸
3‧‧‧曲柄軸箱
4‧‧‧氣缸部
5‧‧‧氣缸體
6‧‧‧氣缸頭
7‧‧‧頭蓋
8‧‧‧活塞
9‧‧‧連桿
11‧‧‧燃燒室
12‧‧‧火星塞
13‧‧‧閥動機構
14‧‧‧凸輪軸
15‧‧‧凸輪鏈條
16‧‧‧凸輪鏈條室
17‧‧‧水泵
18‧‧‧冷卻液軟管
19‧‧‧散熱器
21‧‧‧墊片
22‧‧‧第1軸承
23‧‧‧第2軸承
24‧‧‧排氣用閥門
25‧‧‧排氣用閥門
26‧‧‧進氣用閥門
27‧‧‧進氣用閥門
31‧‧‧排氣搖動軸
32‧‧‧排氣搖臂
33‧‧‧進氣搖動軸
34‧‧‧進氣搖臂
35‧‧‧切換銷構件
36‧‧‧第1搖臂
37‧‧‧第2搖臂
38‧‧‧施力構件
39‧‧‧致動器
41‧‧‧第1支撐構件
42‧‧‧第2支撐構件
44‧‧‧彈性構件
51‧‧‧螺栓
52‧‧‧螺栓
61‧‧‧第1緊固螺栓
62‧‧‧第2緊固螺栓
65‧‧‧第1頭部
66‧‧‧第2頭部
67‧‧‧第3頭部
68‧‧‧第4頭部
141‧‧‧第1凸輪軸端部
142‧‧‧第2凸輪軸端部
143‧‧‧第1凸輪軸驅動部
144‧‧‧第1進氣用凸輪
145‧‧‧第2進氣用凸輪
146‧‧‧排氣用凸輪
201‧‧‧第2凸輪軸驅動部
241‧‧‧排氣閥門彈簧
242‧‧‧第1排氣閥門之柱端
251‧‧‧排氣閥門彈簧
252‧‧‧第2排氣閥門之柱端
261‧‧‧進氣閥門彈簧
262‧‧‧第1進氣閥門之柱端
271‧‧‧進氣閥門彈簧
272‧‧‧第2進氣閥門之柱端
321‧‧‧臂本體
322‧‧‧輥支撐部
323‧‧‧輥
324‧‧‧排氣閥門推壓部
325‧‧‧第1調節螺桿
326‧‧‧第2調節螺桿
327‧‧‧貫通孔
361‧‧‧第1臂本體
362‧‧‧第1輥支撐部
363‧‧‧第1輥
364‧‧‧進氣閥門推壓部
365‧‧‧第1連結部
366‧‧‧貫通孔
367‧‧‧第1調節螺桿
368‧‧‧第2調節螺桿
369‧‧‧貫通孔
371‧‧‧第2臂本體
372‧‧‧第2輥支撐部
373‧‧‧第2輥
374‧‧‧第2連結部
375‧‧‧貫通孔
376‧‧‧貫通孔
391‧‧‧桿
392‧‧‧本體部
393‧‧‧凸緣部
601‧‧‧第1端部
602‧‧‧第2端部
603‧‧‧第1氣缸側壁
604‧‧‧第2氣缸側壁
605‧‧‧第1突出壁部
606‧‧‧第2突出壁部
607‧‧‧凹部
608‧‧‧第3氣缸側壁
609‧‧‧第4氣缸側壁
610‧‧‧進氣管之連接部
611‧‧‧進氣管之連接部
612‧‧‧第1支撐壁
613‧‧‧第2支撐壁
614‧‧‧進氣埠
615‧‧‧排氣埠
619‧‧‧段部
620‧‧‧凹部
621‧‧‧第1貫通孔
622‧‧‧第2貫通孔
701‧‧‧頭蓋之端部
702‧‧‧第1外殼側壁
703‧‧‧第2外殼側壁
704‧‧‧貫通孔
705‧‧‧第1凸座部
706‧‧‧第2凸座部
Ax1‧‧‧氣缸軸線
Ax2‧‧‧曲柄軸線
Ax3‧‧‧凸輪軸線
D1‧‧‧距離
D2‧‧‧距離
P1‧‧‧第1假想平面
P2‧‧‧第2假想平面
P3‧‧‧第3假想平面
圖1係引擎之一部分之剖面圖。
圖2係自與氣缸軸線及凸輪軸線垂直之方向觀察氣缸頭及頭蓋而得之圖。
圖3係自與氣缸軸線及凸輪軸線垂直之方向觀察氣缸頭及頭蓋而得之剖面圖。
圖4係氣缸頭之內部之立體圖。
圖5係氣缸頭之內部之立體圖。
圖6係自氣缸軸線方向觀察氣缸頭之內部而得之圖。
圖7係自凸輪軸線方向觀察氣缸頭之內部而得之剖面圖。
圖8係第2支撐壁及施力構件附近之剖面圖。
圖9係自凸輪軸線方向觀察氣缸頭之內部而得之剖面圖。
圖10係自氣缸軸線方向觀察氣缸頭及頭蓋而得之圖。
圖11係自與凸輪軸線及氣缸軸線垂直之方向觀察到之引擎之一部分之剖面圖。
圖12係自與凸輪軸線及氣缸軸線垂直之方向觀察到之引擎之一部分之剖面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引擎1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引擎1為水冷式之單氣缸引擎。圖1係引擎1之一部分之剖面圖。如圖1所示,引擎1包括曲柄軸2、曲柄軸箱3及氣缸部4。曲柄軸箱3收容曲柄軸2。氣缸部4包括氣缸體5、氣缸頭6及頭蓋7。氣缸體5連接於曲柄軸箱3。氣缸體5可與曲柄軸箱3為一體,或亦可與曲柄軸箱3分開。氣缸體5收容活塞8。活塞8係經由連桿9而連結於曲柄軸2。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於氣缸體5之氣缸軸線Ax1方向自氣 缸頭6朝向頭蓋7之方向稱為「頭蓋側」。又,將於氣缸軸線Ax1方向自氣缸頭6朝向氣缸體5之方向稱為「氣缸體側」。
氣缸頭6配置於氣缸體5之頭蓋側。氣缸頭6安裝於氣缸體5。頭蓋7配置於氣缸頭6之頭蓋側。頭蓋7安裝於氣缸頭6。氣缸軸線Ax1相對於曲柄軸2之中心軸線Ax2(以下稱為「曲柄軸線Ax2」)垂直。氣缸頭6包括燃燒室11。於氣缸頭6安裝有火星塞12。火星塞12之前端部係面向燃燒室11配置。火星塞12之基端部配置於引擎1之外部。於氣缸頭6及頭蓋7中收容有閥動機構13。
閥動機構13係用以開閉下述排氣用閥門24、25及進氣用閥門26、27之機構。對閥動機構13採用SOHC(Single OverHead Camshaft,單頂置式凸輪軸)式之機構。對閥動機構13採用切換進氣用閥門26、27之開閉之時序之所謂可變閥動機構。閥動機構13包括凸輪軸14。凸輪軸14支撐於氣缸頭6。凸輪軸14之中心軸線Ax3(以下稱為「凸輪軸線Ax3」)相對於氣缸軸線Ax1垂直。凸輪軸線Ax3與曲柄軸線Ax2平行。
凸輪軸14包括第1凸輪軸端部141及第2凸輪軸端部142。於第1凸輪軸端部141設置有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為鏈輪。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與凸輪鏈條15嚙合,凸輪鏈條15連結於凸輪軸14。於曲柄軸2設置有第2凸輪軸驅動部201。第2凸輪軸驅動部201為鏈輪。第2凸輪軸驅動部201與凸輪鏈條15嚙合,凸輪鏈條15連結於曲柄軸2。即,凸輪鏈條15捲繞於凸輪軸14之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及曲柄軸2之第2凸輪軸驅動部201。曲柄軸2之旋轉經由凸輪鏈條15而傳遞至凸輪軸14,藉此凸輪軸14旋轉。
於氣缸頭6及氣缸體5,設置有凸輪鏈條室16。凸輪鏈條15配置於凸輪鏈條室16。凸輪鏈條室16係相對於燃燒室11配置於與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即,凸輪鏈條室16與燃燒室11於凸輪軸線Ax3方向 並排配置。
於第1凸輪軸端部141連結有水泵17。水泵17配置於凸輪軸14之凸輪軸線Ax3方向。水泵17係經由冷卻液軟管18而與引擎1內之未圖示之冷卻液通路及散熱器19連接。水泵17係由凸輪軸14之旋轉驅動,藉此使引擎1之冷卻液循環。
圖2係自與氣缸軸線Ax1及凸輪軸線Ax3垂直之方向觀察氣缸頭6及頭蓋7而得之圖。圖3係自與氣缸軸線Ax1及凸輪軸線Ax3垂直之方向觀察氣缸頭6及頭蓋7而得之剖面圖。再者,於圖2及圖3中,水泵17被自氣缸頭6及頭蓋7卸除。
氣缸頭6包括第1端部601及第2端部602。第1端部601係於氣缸軸線Ax1方向與頭蓋7之端部701對向配置。第2端部602係於氣缸軸線Ax1方向與氣缸體5之端部對向配置。第1端部601與第2端部602係沿相對於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延伸。
如圖3所示,包括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之第1假想平面P1與包括頭蓋7之端部701之第2假想平面P2係與凸輪軸14重疊。詳細而言,第1假想平面P1與第2假想平面P2位於較凸輪軸線Ax3更靠頭蓋側。再者,於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與頭蓋7之端部701之間夾持有墊片21。
氣缸頭6包括第1氣缸側壁603及第2氣缸側壁604。第1氣缸側壁603與第2氣缸側壁604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對向配置。第2氣缸側壁604較第1氣缸側壁603更靠近凸輪鏈條室16。第2氣缸側壁604較第1氣缸側壁603更靠近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
頭蓋7包括第1外殼側壁702及第2外殼側壁703。第1外殼側壁702與第2外殼側壁703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對向配置。第1外殼側壁702位於第1氣缸側壁603之頭蓋側,且連接於第1氣缸側壁603。第2外殼側壁703位於第2氣缸側壁604之頭蓋側,且連接於第2氣缸側壁604。第2外殼側壁703較第1外殼側壁702更靠近凸輪鏈條室16。第2外殼側 壁703較第1外殼側壁702更靠近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
圖4及圖5係氣缸頭6之內部之立體圖。圖6係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氣缸頭6之內部而得之圖。如圖6所示,第1氣缸側壁603包括第1突出壁部605、第2突出壁部606及凹部607。第1突出壁部605與第2突出壁部606具有於凸輪軸線Ax3方向朝氣缸頭6之外方突出之形狀。凹部607位於第1突出壁部605與第2突出壁部606之間。凹部607具有於凸輪軸線Ax3方向朝氣缸頭6之內方凹陷之形狀。上述火星塞12係安裝於第1氣缸側壁603。火星塞12之基端部係配置於第1氣缸側壁603之凹部607。即,於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火星塞12之基端部配置於第1突出壁部605與第2突出壁部606之間。
氣缸頭6包括第3氣缸側壁608及第4氣缸側壁609。第3氣缸側壁608與第4氣缸側壁609係於與凸輪軸線Ax3及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並排配置。於第3氣缸側壁608,設置有排氣管(未圖示)之連接部610。如圖4所示,於第4氣缸側壁609,設置有進氣管(未圖示)之連接部611。
氣缸頭6包括第1支撐壁612及第2支撐壁613。第1支撐壁612與第2支撐壁613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並排配置。第1支撐壁612與第2支撐壁613支撐凸輪軸14使之可旋轉。如圖3所示,第1支撐壁612係經由第1軸承22而支撐凸輪軸14。第2支撐壁613係經由第2軸承23而支撐凸輪軸14。第1支撐壁612與第2支撐壁613係配置於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與第1氣缸側壁603之間。第2支撐壁613較第1支撐壁612更靠近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第2支撐壁613於凸輪軸線Ax3方向配置於第1支撐壁612與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之間。第1支撐壁612之脊部位於較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更靠頭蓋側。第2支撐壁613之脊部位於較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更靠頭蓋側。
圖7係自凸輪軸線Ax3方向觀察氣缸頭6之內部而得之剖面圖。如 圖4~圖7所示,於氣缸頭6安裝有進氣用閥門26、27及排氣用閥門24、25。如圖7所示,氣缸頭6包括連通於燃燒室11之進氣埠614及排氣埠615。進氣用閥門26、27開閉進氣埠614。如圖6所示,進氣用閥門26、27包括第1進氣閥門26及第2進氣閥門27。第1進氣閥門26與第2進氣閥門27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並排配置。如圖7所示,於第1進氣閥門26安裝有進氣閥門彈簧261。進氣閥門彈簧261係朝第1進氣閥門26關閉進氣埠614之方向對第1進氣閥門26施力。關於第2進氣閥門27,亦同樣地安裝有進氣閥門彈簧271(參照圖4),且朝第2進氣閥門27關閉進氣埠614之方向對第2進氣閥門27施力。
排氣用閥門24、25開閉排氣埠615。如圖6所示,排氣用閥門24、25包括第1排氣閥門24及第2排氣閥門25。第1排氣閥門24與第2排氣閥門25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並排配置。如圖5及圖7所示,於第1排氣閥門24安裝有排氣閥門彈簧241。排氣閥門彈簧241係朝第1排氣閥門24關閉排氣埠615之方向對第1排氣閥門24施力。於第2排氣閥門25安裝有排氣閥門彈簧251,且朝第2排氣閥門25關閉排氣埠615之方向對第2排氣閥門25施力。
如圖3所示,凸輪軸14包括第1進氣用凸輪144、第2進氣用凸輪145及排氣用凸輪146。第1進氣用凸輪144、第2進氣用凸輪145及排氣用凸輪146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並排配置。於第1進氣用凸輪144、第2進氣用凸輪145及排氣用凸輪146中,排氣用凸輪146最靠近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於第1進氣用凸輪144、第2進氣用凸輪145及排氣用凸輪146中,第1進氣用凸輪144距離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最遠。第2進氣用凸輪145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配置於第1進氣用凸輪144與排氣用凸輪146之間。
如圖7所示,閥動機構13包括排氣搖動軸31及排氣搖臂32。排氣搖動軸31係與凸輪軸14平行地配置。排氣搖動軸31支撐於氣缸頭6。 詳細而言,排氣搖動軸31係支撐於第1支撐壁612及第2支撐壁613。排氣搖動軸31之中心軸線位於較凸輪軸線Ax3更靠頭蓋側。
排氣搖臂32係可以排氣搖動軸31為中心擺動地支撐於排氣搖動軸31。排氣搖臂32係設置為可使排氣用閥門24、25動作。排氣搖臂32包括臂本體321、輥支撐部322、輥323及排氣閥門推壓部324。
臂本體321包括貫通孔327,於該貫通孔327中貫通有排氣搖動軸31。輥支撐部322係自臂本體321向凸輪軸14側突出。輥支撐部322支撐輥323使之可旋轉。輥323之旋轉中心軸係與凸輪軸線Ax3平行。輥323位於排氣搖動軸31之凸輪軸14側。輥323與排氣用凸輪146接觸,且藉由排氣用凸輪146之旋轉而旋轉。
排氣閥門推壓部324係自臂本體321向與凸輪軸14相反之側突出。即,排氣閥門推壓部324係自臂本體321向第1排氣閥門24之端部即柱端(stem end)242側(以下稱為「排氣閥門側」)突出。如圖5及圖6所示,於排氣閥門推壓部324之前端,設置有第1調節螺桿325及第2調節螺桿326。第1調節螺桿325之前端與第1排氣閥門24之柱端242相對向。第2調節螺桿326之前端與第2排氣閥門25之端部即柱端252相對向。
若藉由排氣用凸輪146將輥323上推,則排氣搖臂32擺動,藉此排氣閥門推壓部324將第1排氣閥門24之柱端242及第2排氣閥門25之柱端252下壓。藉此,第1排氣閥門24及第2排氣閥門25經下壓而將排氣埠615打開。於輥323未由排氣用凸輪146上推時,藉由排氣閥門彈簧241、251將第1排氣閥門24及第2排氣閥門25上推而關閉排氣埠615。
如圖3所示,閥動機構13包括進氣搖動軸33、進氣搖臂34、切換銷構件35及致動器39。進氣搖動軸33係與凸輪軸14平行地配置。進氣搖動軸33支撐於氣缸頭6。詳細而言,進氣搖動軸33支撐於第1支撐壁612及第2支撐壁613。進氣搖動軸33之中心軸線位於較凸輪軸線Ax3 更靠頭蓋側。
進氣搖臂34包括第1搖臂36及第2搖臂37。第1搖臂36係可以進氣搖動軸33為中心擺動地支撐於進氣搖動軸33。第1搖臂36係設置為可使進氣用閥門26、27動作。第1搖臂36包括圖3所示之第1臂本體361、圖6所示之第1輥支撐部362、第1輥363、進氣閥門推壓部364、及第1連結部365。
如圖3所示,第1臂本體361包括貫通孔366,於該貫通孔366中貫通有進氣搖動軸33。第1輥支撐部362係自第1臂本體361向凸輪軸14側突出。第1輥支撐部362支撐第1輥363使之可旋轉。第1輥363之旋轉中心軸係與凸輪軸線Ax3平行。第1輥363位於進氣搖動軸33之凸輪軸14側。第1輥363係與第1進氣用凸輪144接觸,藉由第1進氣用凸輪144之旋轉而旋轉。
進氣閥門推壓部364係自第1臂本體361向與凸輪軸14為相反之側突出。即,進氣閥門推壓部364係自第1臂本體361向第1進氣閥門26之柱端262側(以下稱為「進氣閥門側」)突出。如圖6所示,於進氣閥門推壓部364之前端,設置有第1調節螺桿367及第2調節螺桿368。第1調節螺桿367之前端與第1進氣閥門26之柱端262相對向。第2調節螺桿368之前端與第2進氣閥門27之柱端272相對向。
第1連結部365連接於進氣閥門推壓部364。第1連結部365位於較進氣搖動軸33更靠頭蓋側。第1連結部365位於較進氣搖動軸33更靠進氣閥門側。第1連結部365位於較進氣閥門推壓部364更靠頭蓋側。如圖3所示,第1連結部365包括貫通孔369。貫通孔369係沿凸輪軸線Ax3方向延伸。於貫通孔369中***有切換銷構件35。
如圖7所示,第2搖臂37可以進氣搖動軸33為中心擺動地被支撐。第2搖臂37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與第1搖臂36並排配置。第2搖臂37係配置於第1搖臂36之凸輪鏈條室16側。即,第2搖臂37較第1搖 臂36更靠近第1凸輪軸驅動部143。第2搖臂37包括第2臂本體371、第2輥支撐部372、第2輥373及第2連結部374。
第2臂本體371包括貫通孔375,於該貫通孔375中貫通有進氣搖動軸33。第2輥支撐部372係自第2臂本體371向凸輪軸14側突出。第2輥支撐部372支撐第2輥373使之可旋轉。第2輥373之旋轉中心軸係與凸輪軸線Ax3平行。第2輥373位於進氣搖動軸33之凸輪軸14側。第2輥373係與第2進氣用凸輪145接觸,且藉由第2進氣用凸輪145之旋轉而旋轉。
第2連結部374係自第2臂本體371向與凸輪軸14為相反之側突出。即,第2連結部374係自第2臂本體371向進氣閥門側突出。第2連結部374位於較進氣搖動軸33更靠頭蓋側。第2連結部374位於較進氣閥門推壓部364更靠頭蓋側。如圖3所示,第2連結部374包括貫通孔376。貫通孔376係沿凸輪軸線Ax3方向延伸。第2連結部374之貫通孔376與第1連結部365之貫通孔369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並排配置。因此,可於第2連結部374之貫通孔376中***切換銷構件35。
閥動機構13包括圖6所示之施力構件38。施力構件38係朝將第2輥373壓抵於凸輪軸14之方向對第2搖臂37施力。於本實施形態中,施力構件38為盤簧,使進氣搖動軸33通過施力構件38。第2搖臂37包括第1支撐構件41。第1支撐構件41支撐施力構件38之一端。第1支撐構件41具有銷狀之形狀,且自第2搖臂37向凸輪軸線Ax3方向突出。圖8為第2支撐壁613及施力構件38附近之剖面圖。
如圖8所示,閥動機構13包括第2支撐構件42。第2支撐構件42支撐施力構件38之另一端。第2支撐構件42由彎曲之板材構成,且具有L字狀之剖面形狀。於第2支撐壁613設置有段部619,第2支撐構件42支撐於段部619。
如圖3所示,切換銷構件35可於凸輪軸14之軸線方向移動,且設 置為可移動至第1位置及第2位置。切換銷構件35於第1位置遍及第1連結部365之貫通孔369及第2連結部374之貫通孔376而配置。藉此,切換銷構件35將第1搖臂36與第2搖臂37連結,第1搖臂36與第2搖臂37一體地擺動。於該狀態下,切換銷構件35與第1搖臂36及第2搖臂37一起擺動。
切換銷構件35於第2位置配置於第1連結部365之貫通孔369中,且不配置於第2連結部374之貫通孔376中。藉此,切換銷構件35係於第2位置使第1搖臂36與第2搖臂37為非連結,第1搖臂36與第2搖臂37相互獨立地擺動。於該狀態下,切換銷構件35與第1搖臂36一起擺動。
於第1連結部365設置有彈性構件44。彈性構件44係配置於第1連結部365之貫通孔369內。彈性構件44係朝自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之方向對切換銷構件35施力。因此,於切換銷構件35未受到致動器39推壓時,切換銷構件35係藉由彈性構件44而被保持於第2位置。若切換銷構件35受到致動器39推壓,則切換銷構件35對抗彈性構件44之施壓力而自第2位置移動至第1位置。
如圖7所示,切換銷構件35位於較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及頭蓋7之端部701更靠頭蓋側。因此,於自凸輪軸14之軸線方向觀察時,切換銷構件35與頭蓋7重疊。如圖7所示,切換銷構件35位於進氣搖動軸33之進氣閥門側。即,於與氣缸軸線Ax1及凸輪軸14之軸線垂直之方向,切換銷構件35位於進氣搖動軸33與第1進氣閥門26之柱端262之間。於自凸輪軸14之軸線方向觀察時,進氣搖動軸33之軸心與切換銷構件35之軸心之間之距離小於進氣搖動軸33之軸心與第1進氣閥門26之柱端262之間之距離。又,於與氣缸軸線Ax1及凸輪軸14之軸線垂直之方向,進氣搖動軸33位於切換銷構件35與第1輥363之間。同樣地,於與氣缸軸線Ax1及凸輪軸14之軸線垂直之方向,進氣搖動軸33 位於切換銷構件35與第2輥372之間。
圖9係以虛線表示第1搖臂36與第2搖臂37擺動之狀態。於切換銷構件35位於第1位置時,第1搖臂36與第2搖臂37連結,且與第2搖臂37一體地擺動。因此,當第2輥373由第2進氣用凸輪145上推時,第2搖臂37以進氣搖動軸33為中心擺動,藉此,第1搖臂36亦向使進氣閥門推壓部364下降之方向擺動。藉此,第1調節螺桿367之前端將第1進氣閥門26之柱端262下壓,並且第2調節螺桿368之前端將第2進氣閥門27之柱端272下壓。藉此,第1進氣閥門26與第2進氣閥門27將進氣埠614打開。於第2輥373未由第2進氣用凸輪145上推時,藉由進氣閥門彈簧261、271將第1進氣閥門26及第2進氣閥門27上推而關閉進氣埠614。
於切換銷構件35位於第2位置時,第1搖臂36與第2搖臂37獨立地擺動。因此,當第1輥363由第1進氣用凸輪144上推時,第1搖臂36以進氣搖動軸33為中心向使進氣閥門推壓部364下降之方向擺動。藉此,第1調節螺桿367之前端將第1進氣閥門26之柱端262壓下,並且第2調節螺桿368之前端將第2進氣閥門27之柱端272壓下。藉此,第1進氣閥門26與第2進氣閥門27將進氣埠614打開。於第1輥363未由第1進氣用凸輪144上推時,藉由進氣閥門彈簧261、271將第1進氣閥門26及第2進氣閥門27上推而關閉進氣埠614。
再者,第1進氣用凸輪144與第2進氣用凸輪145之形狀係以如下方式設定:於第1進氣用凸輪144之前端到達第1輥363之前,第2進氣用凸輪145將第2輥373上推。因此,於切換銷構件35位於第1位置時,第1搖臂36藉由第2進氣用凸輪145之旋轉而動作,藉此第1進氣用凸輪144之旋轉無法傳遞至第1搖臂36。因此,於切換銷構件35位於第1位置時,第1進氣閥門26及第2進氣閥門27相應於第2進氣用凸輪145之旋轉而進行開閉動作。另一方面,於切換銷構件35位於第2位置時,第2進氣用凸輪145之旋轉無法傳遞至第1搖臂36。因此,於切換銷構件35 位於第2位置時,第1進氣閥門26及第2進氣閥門27相應於第1進氣用凸輪144之旋轉而進行開閉動作。
致動器39為電磁螺線管,藉由被通電而將切換銷構件35沿凸輪軸14之軸線方向推壓,將切換銷構件35之位置自第2位置切換為第1位置。若停止對致動器39通電,則藉由彈性構件44之彈性力而使切換銷構件35之位置自第1位置返回至第2位置。
如圖6所示,於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致動器39與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重疊。即,致動器39之一部分位於較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更靠氣缸頭6之內側。於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致動器39配置於相對於凸輪軸14與凸輪鏈條室16為相反之側。於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凸輪軸線Ax3之延長線位於排氣管之連接部610與致動器39之間。如圖3所示,致動器39位於較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更靠頭蓋側。
致動器39包括推壓切換銷構件35之桿391、及驅動桿391之本體部392。桿391之中心軸線與凸輪軸線Ax3平行。桿391係以於切換銷構件35之擺動範圍內自凸輪軸線Ax3方向觀察時與切換銷構件35重疊之方式配置。桿391由本體部392驅動,藉此推壓切換銷構件35。桿391係接近於上述第1支撐壁612而配置。如圖4所示,第1支撐壁612包括與桿391之側面對向之凹部620。凹部620具有為避開桿391而凹陷之形狀。
致動器39安裝於頭蓋7。詳細而言,本體部392被安裝於頭蓋7。桿391支撐於頭蓋7。如圖3所示,於頭蓋7設置有貫通孔704,桿391通過貫通孔704。如圖6所示,於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致動器39位於較火星塞12之軸線之延長線更靠進氣閥門26、27側。於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火星塞12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與凸輪軸14並排配置。
圖10係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氣缸頭6及頭蓋7而得之圖。如圖2及圖10所示,致動器39係於引擎1之外部安裝於頭蓋7。致動器39係安裝於第1外殼側壁702。致動器39係以不與火星塞12之軸線之延長線重疊之方式配置。於第1外殼側壁702,設置有第1凸座部705及第2凸座部706。第1凸座部705與第2凸座部706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朝氣缸頭6之外方自第1外殼側壁702突出。第1凸座部705與第2凸座部706係於與凸輪軸線Ax3及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並排配置。致動器39包括自本體部392突出之凸緣部393。凸緣部393係藉由螺栓51、52而固定於第1凸座部705及第2凸座部706。藉此,致動器39被固定於第1外殼側壁702。
圖11係自與凸輪軸線Ax3及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觀察之引擎1之一部分之剖面圖。如圖11所示,氣缸頭6、氣缸體5及曲柄軸箱3係藉由第1緊固螺栓61及第2緊固螺栓62而緊固。氣缸頭6、氣缸體5及曲柄軸箱3係藉由未圖示之第3緊固螺栓及第4緊固螺栓而緊固。第1緊固螺栓61包括第1頭部65。第2緊固螺栓62包括第2頭部66。第3緊固螺栓包括圖6所示之第3頭部67。第4緊固螺栓包括圖6所示之第4頭部68。第1~第4頭部65-68被固定於氣缸頭6。第1頭部65包括與第1緊固螺栓61之軸部分開之螺帽,但該螺帽亦可與緊固螺栓61之軸部為一體。關於第2~第4頭部66-68,亦與第1頭部65相同。
第1頭部65與第2頭部66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並排配置。第3頭部67與第4頭部68係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並排配置。第1頭部65與第3頭部67係於與凸輪軸線Ax3及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並排配置。第2頭部66與第4頭部68係於與凸輪軸線Ax3及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並排配置。
第1頭部65於凸輪軸線Ax3方向配置於第1氣缸側壁603與第2頭部66之間。第1氣缸側壁603較第2氣缸側壁604更靠近第1頭部65。第1頭 部65配置於第1氣缸側壁603之第1突出壁部605內。於自氣缸體5之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第1頭部65與致動器39重疊。切換銷構件35之軸線係於與凸輪軸線Ax3及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相對於第1頭部65之中心位於進氣搖動軸33側。切換銷構件35之軸線係於與凸輪軸線Ax3及氣缸軸線Ax1垂直之方向,位於第1頭部65之中心與進氣搖動軸33之間。
第2頭部66於凸輪軸線Ax3方向配置於第2氣缸側壁604與第1頭部65之間。第2氣缸側壁604較第1氣缸側壁603更靠近第2頭部66。於凸輪軸線Ax3方向,凸輪軸驅動部143配置於第2氣缸側壁604與第2頭部66之間。第2頭部66配置於第2支撐壁613上。第1頭部65與第2頭部66相對於凸輪軸線Ax3配置於進氣閥門側。凸輪軸線Ax3方向上之第1氣缸側壁603與第1頭部65之間的距離小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上之第2氣缸側壁604與第2頭部66之間的距離。
第3頭部67於凸輪軸線Ax3方向配置於第1氣缸側壁603與第4頭部68之間。第1氣缸側壁603較第2氣缸側壁604更靠近第3頭部67。第3頭部67配置於第1氣缸側壁603之第2突出壁部606內。
第4頭部68於凸輪軸線Ax3方向配置於第2氣缸側壁604與第3頭部67之間。第2氣缸側壁604較第1氣缸側壁603更靠近第4頭部68。於凸輪軸線Ax3方向,凸輪軸驅動部143係配置於第2氣缸側壁604與第4頭部68之間。第4頭部68係配置於第2支撐壁613上。第3頭部67與第4頭部68相對於凸輪軸線Ax3配置於排氣閥門側。凸輪軸線Ax3方向上之第1氣缸側壁603與第3頭部67之間的距離小於凸輪軸線Ax3方向上之第2氣缸側壁604與第4頭部68之間的距離。
如圖11所示,第1外殼側壁702之內表面與第2外殼側壁703之內表面係以第1外殼側壁702與第2外殼側壁703之間朝向頭蓋側變窄之方式傾斜。
氣缸頭6包括供第1緊固螺栓61配置之第1貫通孔621、及供第2緊固螺栓62配置之第2貫通孔622。第1貫通孔621與第2貫通孔622係沿氣缸軸線Ax1方向延伸。第2貫通孔622係以通過第2支撐壁613之方式設置。如圖12所示,自包括曲柄軸線Ax2且與氣缸體5之氣缸軸線Ax1垂直之第3假想平面P3至氣缸軸線Ax1方向上之第1頭部65之距離D1小於自第3假想平面P3至氣缸軸線Ax1方向上之第2頭部66之距離D2。即,第1頭部65位於較第2頭部66更靠氣缸體側。
於自凸輪軸線Ax3方向觀察時,第1緊固螺栓61不與頭蓋7重疊。即,第1頭部65位於較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更靠氣缸體側。於自凸輪軸線Ax3方向觀察時,第2緊固螺栓62與頭蓋7重疊。即,第2頭部66位於較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更靠頭蓋側。
雖然省略了圖示,但第3頭部67位於與第1頭部65相同之高度,第4頭部68位於與第2頭部66相同之高度。因此,第3頭部67位於較第4頭部68更靠氣缸體側。
如先前技術之引擎般,於自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切換銷構件位於較搖動軸更靠閥門之端部之相反側之引擎中,若搖臂繞搖動軸向將閥門之端部下壓之方向旋動,則切換銷構件相反地向上方移動。因此,必須確保位於切換銷構件之上方之氣缸頭外殼與切換銷構件之間之間隙較大。此情形時,引擎大型化。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引擎1中,於將進氣用閥門26、27向氣缸體側下壓時,切換銷構件35亦向氣缸體側移動。因此,與於將進氣用閥門26、27向氣缸體側下壓時切換銷構件35向頭蓋側移動之情形相比,可減小切換銷構件35之頭蓋側之間隙。藉此,可使閥動機構13小型化,且可使引擎1小型化。
進氣搖動軸33之軸心與切換銷構件35之軸心之間的距離小於進氣搖動軸33之軸心與第1進氣閥門26之柱端262之間的距離。此情形時,由於進氣搖動軸33與切換銷構件35之間之距離較小,故而切換銷 構件35擺動時之移動距離較小。因此,可減小旋桿391之直徑。若旋桿391之直徑變小,則用以使桿391移動之驅動力變小,故而可使本體部392小型化,且可使引擎1小型化。
由於第1搖臂36包括第1輥363,故而可減少凸輪軸14與第1搖臂36之間之摩擦損耗。藉此,可提高引擎1之燃料效率。又,藉由第1輥363之重量,而第1搖臂36之凸輪軸14側之重量變重,但藉由切換銷構件35之重量,用以將進氣閥門26、27下壓之力得以減輕。藉此,可提高引擎1之燃料效率。
於自凸輪軸線Ax3方向觀察時,第1輥363相對於進氣搖動軸33位於凸輪軸14側。因此,於自凸輪軸線Ax3方向觀察時,第1輥363與切換銷構件35相對於進氣搖動軸33相互相反地配置。如先前技術之引擎般,於自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切換銷構件位於較搖動軸更靠閥門之端部之相反側之引擎中,於切換銷構件之下方配置有與凸輪軸之凸輪接觸之輥。因此,為了減小位於切換銷構件之上方之氣缸頭外殼與切換銷構件之間之間隙,而難以使切換銷構件之位置向下方下降。進而,若增大搖動軸與輥之間之距離,並將切換銷構件配置於搖動軸與輥之間,則可避免與輥之干涉且可使切換銷構件之位置向下方下降。但是,此情形時,搖臂變長,可變閥動機構大型化。因此,引擎大型化。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引擎1中,第1輥363與切換銷構件35相對於進氣搖動軸33相互相反地配置,故而可避免與第1輥363之干涉,且可將切換銷構件35配置於靠近進氣搖動軸33之位置。藉此,可減小旋桿391之直徑,且可使引擎1小型化。
於自凸輪軸線Ax3方向觀察時,第2輥373相對於進氣搖動軸33位於凸輪軸14側。因此,第2輥373與切換銷構件35相對於進氣搖動軸33相互相反地配置。如先前技術之引擎般,於自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切換銷構件位於較搖動軸更靠閥門之端部之相反側之引擎中,於切 換銷構件之下方配置有與凸輪軸之凸輪接觸之輥。因此,為了減小位於切換銷構件之上方之氣缸頭外殼與切換銷構件之間之間隙,而難以使切換銷構件之位置向下方下降。進而,若增大搖動軸與輥之間之距離,並將切換銷構件配置於搖動軸與輥之間,則可避免與輥之干涉且使切換銷構件之位置向下方下降。但是,此情形時,搖臂變長,可變閥動機構大型化。因此,引擎大型化。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引擎1中,第2輥373與切換銷構件35相對於進氣搖動軸33相互相反地配置,故而可避免與第2輥373之干涉,且可將切換銷構件35配置於靠近進氣搖動軸33之位置。藉此,可減小旋桿391之直徑,且可使引擎1小型化。
切換銷構件35之軸線相對於第1頭部65之中心位於進氣搖動軸33側。因此,切換銷構件35靠近進氣搖動軸33,故而可縮短第1搖臂36及第2搖臂37。藉此,可使閥動機構13小型化,且可使引擎1小型化。
致動器39係安裝於第1氣缸側壁603,且不與火星塞12之軸線之延長線重疊。因此,即便接近於火星塞12配置致動器39,亦可抑制致動器39干涉火星塞12之抽出***。又,藉由接近於火星塞12配置致動器39,可使引擎1進一步小型化。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引擎1並不限定於水冷式之單氣缸引擎。例如引擎1亦可為空冷式。
排氣用閥門之數量並不限定於2個,亦可為1個或3個以上。進氣用閥門之數量並不限定於2個,亦可為1個或3個以上。
第1頭部65、第2頭部66、第3頭部67及第4頭部68之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位置,亦可進行變更。例如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第1頭部65於凸輪軸14方向不與頭蓋7重疊,但第1頭部65亦可於 凸輪軸14方向與頭蓋7重疊。即,第1頭部65亦可位於較頭蓋7之端部701更靠頭蓋側。
包括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之第1假想平面P1與包括頭蓋7之端部701之第2假想平面P2亦可配置於與凸輪軸線Ax3相同之高度、或配置於較凸輪軸線Ax3更靠氣缸體側。或,第1假想平面P1與第2假想平面P2亦可不與凸輪軸14重疊。
閥動機構13之構成及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亦可進行變更。例如,致動器39亦可安裝於氣缸頭6。或致動器39亦可配置於氣缸頭6之側方。或致動器39亦可以於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不與頭蓋7之端部701重疊之方式配置。或致動器39亦可以於自氣缸軸線Ax1方向觀察時不與第1頭部65重疊之方式配置。並不限定於致動器39之一部分,致動器39之全部亦可位於較氣缸頭6之第1端部601更靠內側。
進氣搖動軸33與切換銷構件35之間的距離亦可為進氣搖動軸33與第1進氣閥門26之柱端262之間的距離以上。切換銷構件35之軸線亦可位於相對於第1頭部65之中心與進氣搖動軸33為相反之側。致動器39亦可與火星塞12之軸線之延長線重疊。
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藉由致動器而切換閥門之開閉之時序之機構可用於進氣用閥門,亦可用於排氣用閥門。即,亦可設置與上述包括第1搖臂36、第2搖臂37、切換銷構件35及致動器39之機構相同之機構來開閉排氣用閥門。
6‧‧‧氣缸頭
11‧‧‧燃燒室
14‧‧‧凸輪軸
24‧‧‧排氣用閥門
26‧‧‧進氣用閥門
31‧‧‧排氣搖動軸
32‧‧‧排氣搖動臂
33‧‧‧進氣搖動軸
35‧‧‧切換銷構件
37‧‧‧第2搖臂
41‧‧‧第1支撐構件
145‧‧‧第2進氣用凸輪
146‧‧‧排氣用凸輪
241‧‧‧排氣閥門彈簧
242‧‧‧第1排氣閥門之柱端
261‧‧‧進氣閥門彈簧
262‧‧‧第1進氣閥門之柱端
321‧‧‧臂本體
322‧‧‧輥支撐部
323‧‧‧輥
324‧‧‧排氣閥門推壓部
325‧‧‧第1調節螺桿
327‧‧‧貫通孔
364‧‧‧進氣閥門推壓部
365‧‧‧第1連結部
367‧‧‧第1調節螺桿
371‧‧‧第2臂本體
372‧‧‧第2輥支撐部
373‧‧‧第2輥
374‧‧‧第2連結部
375‧‧‧貫通孔
376‧‧‧貫通孔
601‧‧‧第1端部
602‧‧‧第2端部
614‧‧‧進氣埠
615‧‧‧排氣埠

Claims (6)

  1. 一種引擎,其係單氣缸引擎,且其包括:氣缸部,其包括燃燒室;閥門,其支撐於上述氣缸部,開閉上述燃燒室之排氣埠或進氣埠;凸輪軸,其包括進氣用凸輪及排氣用凸輪,且支撐於上述氣缸部;搖動軸,其支撐於上述氣缸部,且與上述凸輪軸平行;第1搖臂,其支撐於上述搖動軸,一端部可與上述凸輪軸抵接,另一端部可與上述閥門抵接,且設置為可在壓下上述閥門之方向上動作;第2搖臂,其支撐於上述搖動軸,一端部可與上述凸輪軸抵接,且於上述凸輪軸之軸線方向上與上述第1搖臂並排配置;切換銷構件,其可於上述凸輪軸之軸線方向上移動,且設置為可移動至將上述第1搖臂與上述第2搖臂連結之第1位置、及使上述第1搖臂與上述第2搖臂為非連結之第2位置,且於上述第1位置與上述第1搖臂及上述第2搖臂一起擺動;以及致動器,其沿上述凸輪軸之軸線方向推壓上述切換銷構件,將上述切換銷構件之位置切換為第1位置及第2位置;且自上述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切換銷構件相對於上述搖動軸位於上述閥門之端部側;上述致動器包括推壓上述切換銷構件之桿、及驅動上述桿之本體部。
  2.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搖動軸與上述切換銷構件之間的距離比上述搖動軸與上述閥門之上述端部之間的距離更短。
  3. 如請求項1或2之引擎,其中上述第1搖臂包括與上述進氣用凸輪或上述排氣用凸輪接觸之第1輥;自上述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第1輥相對於上述搖動軸位於上述凸輪軸側。
  4.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第2搖臂包括與上述進氣用凸輪或上述排氣用凸輪接觸之第2輥;自上述凸輪軸之軸線方向觀察時,上述第2輥相對於上述搖動軸位於上述凸輪軸側。
  5.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進而包括相對於上述凸輪軸之軸線被配置於上述閥門側之緊固螺栓,且上述切換銷構件之軸線相對於上述緊固螺栓之頭部之中心位於上述搖動軸側。
  6.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進而包括火星塞,該火星塞安裝於上述凸輪軸之軸線方向上之上述氣缸部之側部,且支撐於上述氣缸部;上述致動器安裝於上述氣缸部之上述側部,且不與上述火星塞之軸線之延長線重疊。
TW102137372A 2013-06-28 2013-10-16 引擎 TWI582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6583A JP2015010554A (ja) 2013-06-28 2013-06-28 エンジ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0637A TW201500637A (zh) 2015-01-01
TWI582302B true TWI582302B (zh) 2017-05-11

Family

ID=49510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7372A TWI582302B (zh) 2013-06-28 2013-10-16 引擎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2821601B1 (zh)
JP (1) JP2015010554A (zh)
CN (1) CN104251146B (zh)
BR (1) BR102013027997B1 (zh)
CO (1) CO7250119A1 (zh)
ES (1) ES2626379T3 (zh)
PH (1) PH12013000316B1 (zh)
TW (1) TWI5823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572254T3 (es) * 2013-09-30 2016-05-31 Honda Motor Co Ltd Engranaje de válvula variable de motor de combustión interna para vehículo del tipo de montar a horcajadas
JP6069765B2 (ja) * 2013-09-30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18197498A (ja) 2015-10-15 2018-12-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エンジン
JP6258383B2 (ja) * 2015-11-30 2018-01-10 モートニック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エンジンの可変バルブリフト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75834A1 (en) * 2001-07-12 2003-01-1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utboard motor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2036877A (ja) * 2010-08-11 2012-02-23 Honda Motor Co Ltd 可変動弁機構
CN102482960A (zh) * 2009-08-24 2012-05-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可变动阀装置、具有该可变动阀装置的发动机及跨乘式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3812B2 (ja) * 1991-09-18 1995-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弁作動特性変更機能付き動弁装置
DE4227567C1 (de) * 1992-08-20 1993-11-11 Daimler Benz Ag Ventilantriebssystem für eine mehrzylindrige Brennkraftmaschine
DE4404683C1 (de) * 1994-02-15 1995-03-02 Daimler Benz Ag Verfahren zur Minimierung von Spiel in einem Ventiltrieb
JPH07301108A (ja) * 1995-04-24 1995-11-14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動弁装置
JP5907552B2 (ja) * 2010-09-07 2016-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14047623A (ja) * 2012-08-29 2014-03-17 Honda Motor Co Ltd 可変動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75834A1 (en) * 2001-07-12 2003-01-1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Outboard motor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482960A (zh) * 2009-08-24 2012-05-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可变动阀装置、具有该可变动阀装置的发动机及跨乘式车辆
JP2012036877A (ja) * 2010-08-11 2012-02-23 Honda Motor Co Ltd 可変動弁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3027997B1 (pt) 2021-12-07
EP2821601A3 (en) 2015-12-30
BR102013027997A2 (pt) 2015-10-13
CN104251146A (zh) 2014-12-31
CO7250119A1 (es) 2015-04-30
TW201500637A (zh) 2015-01-01
EP2821601A2 (en) 2015-01-07
PH12013000316A1 (en) 2015-04-27
EP2821601B1 (en) 2017-05-03
PH12013000316B1 (en) 2015-04-27
JP2015010554A (ja) 2015-01-19
CN104251146B (zh) 2017-04-12
ES2626379T3 (es) 2017-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57976B2 (ja) 圧縮比可変エンジン
TWI582302B (zh) 引擎
TWI596271B (zh) 引擎
JP4922122B2 (ja) ストローク可変エンジン
TWI605189B (zh) 引擎
JP5299564B2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4602300B2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補機配置構造
US7918201B2 (en) Variable valve mechanism for engine
TWI626366B (zh) 跨坐型車輛用引擎及跨坐型車輛
US7836861B2 (en) Variable valve mechanis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10180867A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高圧ポンプ取付け構造
JP2018084144A (ja) エンジン及び車両
JP5461252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2009281148A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用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KR20100045351A (ko) 내연 기관의 밸브 어셈블리의 밸브 개폐 및 밸브 행정 조절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내연 기관
JP2010190082A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高圧ポンプ駆動構造
JP2014043786A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