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8085B - 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8085B
TWI568085B TW102123826A TW102123826A TWI568085B TW I568085 B TWI568085 B TW I568085B TW 102123826 A TW102123826 A TW 102123826A TW 102123826 A TW102123826 A TW 102123826A TW I568085 B TWI568085 B TW I5680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able
connector
contact portion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3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5954A (zh
Inventor
清岡敬
東城勝寿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05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5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8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80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unter-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本發明,是有關於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習知的連接器,如日本特開2011-222273號公報(以下稱專利文獻1),已知具有:各別接觸形成於FPC和FFC等的纜線的複數導體的複數接點、及收容該複數接點的外殼、及可轉動地被安裝於該外殼的操作桿。
在此專利文獻1中,設有供進行被***外殼的纜線的止脫用的鎖定機構。具體而言,在纜線的寬度方向兩端形成鎖定孔,另一方面將具有卡合於該鎖定孔的鎖定突起的保持端子設在外殼的寬度方向兩端,藉由將鎖定突起***鎖定孔內,來進行纜線的止脫。
但是在上述先前技術中,因為在外殼的寬度方向兩端設置與接點不同的保持端子,所以該部分的成本會增加。
在此,本發明的目的,是獲得可以達成成本的削減,且抑制纜線從連接器脫落的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本發明的第1特徵,是一種連接器,具備:纜線被***的外殼、及被收容在前述外殼且設有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的第1接點、及被收容在前述外殼且設有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的第2接點,其特徵為:前述第1接點是被配置於前述外殼的寬度方向兩端,卡止部是被設在前述纜線,使在被配置於兩端的前述第1接點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的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是被卡止於前述卡止部。
本發明的第2特徵,是前述第1接點及前述第2接點是在前述外殼的寬度方向交互地配置。
本發明的第3特徵,是在形成於前述纜線的導體設有段差部,被配置於兩端的前述第1接點的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是被卡止於前述段差部。
本發明的第4特徵,是前述卡止部是貫通孔或缺口。
本發明的第5特徵,是前述導體是在前述纜線表面被圖案化,藉由將被圖案化的導體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前述段差部。
本發明的第6特徵,是一種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形成有前述卡止部的前述纜線是被***前述連接器的 外殼。
本發明的第7特徵,是一種纜線,其特徵為:使用於連接器組裝體。
10‧‧‧連接器
20‧‧‧纜線
20A‧‧‧纜線
20a‧‧‧本體部
20B‧‧‧纜線
20b‧‧‧***端部
21‧‧‧導體
21a‧‧‧段差部
22‧‧‧保持孔(卡止部)
22A‧‧‧保持孔
30‧‧‧外殼
31‧‧‧纜線收容部
32‧‧‧頂壁部
32a‧‧‧第1溝部
32b‧‧‧第2溝部
33‧‧‧底壁部
33a‧‧‧第1溝部
33b‧‧‧第2溝部
34‧‧‧側壁部
34a‧‧‧前面
34b‧‧‧安裝孔
34c‧‧‧溝部
34d‧‧‧前側壁部
34e‧‧‧底壁部
35‧‧‧操作桿裝設部
35a‧‧‧軸承部
36‧‧‧收容部
37‧‧‧壁部
38‧‧‧插通孔
40‧‧‧第1接點
41‧‧‧固定側接點部
42‧‧‧可動側接點部
43‧‧‧連結彈簧部
44‧‧‧固定側臂部
44a‧‧‧固定側接點部
44b‧‧‧止動器
45‧‧‧端子臂部
45a‧‧‧突起部
46‧‧‧接觸部
46a‧‧‧可動側接點部
47‧‧‧彈簧部
47a‧‧‧凸輪面
50‧‧‧第2接點
51‧‧‧固定側接點部
52‧‧‧可動側接點部
53‧‧‧連結彈簧部
54‧‧‧固定側臂部
54a‧‧‧固定側接點部
55‧‧‧端子臂部
55a‧‧‧止動器
56‧‧‧接觸部
56a‧‧‧可動側接點部
57‧‧‧彈簧部
57a‧‧‧凸輪面
60‧‧‧操作桿
61‧‧‧軸支軸
62‧‧‧操作部
63‧‧‧貫通孔
64‧‧‧凸輪部
64a‧‧‧圓形部
64b‧‧‧方形部
70‧‧‧保護構件
71‧‧‧防護部
72‧‧‧安裝部
72a‧‧‧卡止凸部
73‧‧‧纜線保持部
100‧‧‧連接器組裝體
第1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連接器及纜線的立體圖。
第2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連接器組裝體的立體圖。
第3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4圖,是顯示將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保護構件分解的立體圖。
第5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第1接點的配置狀態的剖面圖。
第6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第2接點的配置狀態的剖面圖。
第7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纜線的俯視圖。
第8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的第2接點及纜線的卡止狀態的立體圖。
第9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的纜線的俯視圖。
第10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的纜線的俯視 圖。
第11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的第2接點及纜線及卡止狀態的立體圖。
第12圖,是擴大顯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的第1接點及導體及卡止狀態的立體圖。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詳細說明。以下,纜線插脫方向為前後方向X、外殼的長度方向(接點的並設方向:與纜線插脫方向及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寬度方向Y,外殼的厚度方向(已***的纜線的厚度方向)為上下方向Z來進行說明。且,將纜線***時纜線移動的方向為前方,將纜線脫離時纜線移動的方向為後方,上下方向是使裝設在外殼的操作桿是位於上部的方式配置連接器的狀態時的上方為上方。
且,在以下的複數實施例及其變形例中,包含同樣的構成要素。因此,以下,對於那些同樣的構成要素賦予共通的符號,並且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1實施例〕
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是如第1圖所示,具備FPC和FFC等的具有表面及背面的薄片狀的纜線20被***的絕緣性的外殼30。
在與此薄片狀的纜線20的本體部20a連設的***端 部20b中,導體21是在寬度方向Y由預定的間距複數露出。且,導體21中的第1接點40的接點部(固定側接點部44a、可動側接點部46a)及第2接點50的接點部(固定側接點部54a、可動側接點部56a)抵接的部位是被配置成前後2列的鋸齒狀(第1圖參照)。又,導體21,是使在***端部20b的表背面成為幾乎相同形狀的方式被圖案化,基本上,與形成於本體部20a內的導體(無圖示)電連接。且,在外殼30的內部中,與纜線20的導體21導通連接的導電性的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是在寬度方向Y由預定的間距被複數並設。
且在外殼30中,絕緣性的操作桿60是被安裝成可轉動。具體而言,操作桿60,是可以將纜線20***外殼30的開位置(第1圖所示的狀態)、及可以將***外殼30的纜線20由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挾持的閉位置(第2圖所示的狀態)之間轉動的方式,被安裝於外殼30。
外殼30,是由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形成,在此外殼30的後部(第5圖及第6圖的左側:纜線插脫方向的脫離側)中,將纜線20從後方***的袋狀的纜線收容部31是形成於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間部。
此纜線收容部31,是由:頂壁部32、及底壁部33、及形成於外殼30後部的寬度方向Y兩端的兩側壁部34、34被畫分,朝後方開口。
且在外殼30的前部的寬度方向Y兩端中,如第1圖 所示,形成有比側壁部34、34更位於寬度方向Y外側的前側壁部(一對的縱壁部)34d、34d,在此前側壁部34d、34d的內側形成有底壁部34e。且,在外殼30的前部中,由前側壁部34d、34d及底壁部34e被畫分,形成有朝上方及前方開放的操作桿裝設部35。在此操作桿裝設部35中,操作桿60是被裝設成可轉動。
進一步,在操作桿裝設部35的寬度方向Y兩端部中,形成有朝上方及前方開放的軸承部35a,此軸承部35a,是在外殼30的寬度方向Y相面對。
且操作桿60,是可收容於外殼30的操作桿裝設部35的板狀的構件,此操作桿60也由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形成。且,如第1圖所示,在操作桿60的寬度方向Y兩端面的基端側中軸支軸61是各別被突出形成。且,操作桿60的本體,是將操作桿60開閉操作用的操作部62。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從外殼30的上方將操作桿60的寬度方向Y兩端的軸支軸61載置在外殼30的寬度方向Y兩端的軸承部35a,將操作桿60可開閉(轉動)安裝在外殼30的操作桿裝設部35(第1圖參照)。
且如第4圖所示,在將***纜線20的纜線收容部31畫分的兩側壁部34、34中,設有保護兩側壁部34、34的前面34a、34a的保護構件70。
保護構件70,是如第4圖所示,具有直線狀的安裝部72,將此安裝部72的先端部呈U字狀折返,使呈U字狀彎曲的部分成為保護側壁部34的前面34a的防護部 71。防護部71,是將安裝部72的一部分(先端部)加工並一體形成。又,保護構件70,其整體是耐磨耗性優異的金屬材料,例如由磷青銅、黃銅、鈦銅、鈹銅或不銹鋼等形成最佳。
另一方面,在兩側壁部34、34中形成有將保護構件70的安裝部72***的安裝孔34b。且,藉由將安裝部72***此安裝孔34b,使U字狀的保護構件70的防護部71將側壁部34的前面(先端面)34a覆蓋。
且在安裝部72的下邊中央部中,設有卡止凸部72a,藉由此卡止凸部72a進行安裝部72的止脫。
且在保護構件70中,設有將防護部71的先端部朝纜線收容部31的深側(前方)延設且附加一定的推壓推迫力在纜線20的兩側的纜線保持部73。如此,保護構件70,是具備防護部71、安裝部72及纜線保持部73,整體形成釣鉤形狀。
且在纜線收容部31的寬度方向Y的內側中,形成有成為纜線保持部73的收納空間的溝部34c。
且纜線保持部73,是藉由將先端部朝向纜線收容部31的寬度方向Y的內側彎曲,藉由設於呈U字狀彎曲的防護部71的彈性力,可以賦予將被***的纜線20的側面推壓的推迫力。
如此,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設置保護構件70,即使纜線20被傾斜***的情況,也可以更確實地抑制側壁部34的損傷。
且操作桿60,是如上述,使可從第1圖所示的開位置至第2圖所示的閉位置為止轉動的方式,被安裝於外殼30。
且操作桿60是在開位置時,操作桿60是從外殼30的操作桿裝設部35朝後傾的立起姿勢立起(起動),操作桿裝設部35的前側大致一半是朝外殼30的上方被開放(第5圖及第6圖參照)。此時,可以將纜線20***外殼30的纜線收容部31。
另一方面,操作桿60在閉位置時,該操作桿60是成為大致水平姿勢被收容在外殼30的操作桿裝設部35,由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挾持被***纜線收容部31內的纜線20。
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是被複數並設在外殼30的寬度方向Y,此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是藉由將薄金屬板屬沖切加工而形成。
在本實施例中,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是在外殼30的寬度方向Y交互地設置,在外殼30的寬度方向Y兩端設有第1接點40。
又,第1接點40,是從後方朝外殼30被***固定保持(第5圖參照),第2接點50,是從前方朝外殼30被***固定保持(第6圖參照)。
在本實施例中,在外殼30中,收容複數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的收容部36是貫通前後方向X的方式複數設置。進一步,在頂壁部32中,形成有朝前後方向X延 伸的第1溝部32a及第2溝部32b,在底壁部33中,形成有朝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1溝部33a及第2溝部33b。且,在各收容部36中,1個第1接點40是從後方被***,1個第2接點50是從前方被***。此時,第1接點40,是被挾持在頂壁部32的第1溝部32a及底壁部33的第1溝部33a。另一方面,第2接點50,是被挾持在頂壁部32的第2溝部32b及底壁部33的第2溝部33b。
進一步,在收容第1接點40的收容部36中,形成有將後述的端子臂部45被***的插通孔38畫分的壁部37,藉由將端子臂部45壓入插通孔38,將第1接點40固定保持在外殼30。
第1接點40,是如第5圖所示,具備:在底壁部33附近朝前後方向X延伸的棒狀的固定側接點部41、及在頂壁部32附近朝前後方向X延伸並與固定側接點部41上下方向(外殼30的厚度方向:纜線20的厚度方向)Z相面對的棒狀的可動側接點部42。且,固定側接點部41及可動側接點部42,是前後方向(長度方向)X的中間部彼此是各別藉由連結彈簧部43被連結,形成大致工字狀。
固定側接點部41,是如第5圖所示,具備: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後側(固定側接點部41的一側)延伸的固定側臂部(接觸部)44、及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前側(固定側接點部41的另一側)延伸的端子臂部45。
且在固定側臂部(接觸部)44的大致中間部中,形 成有朝向上方(已***的纜線20)突出的固定側接點部44a,使此固定側接點部44a成為可與纜線20的導體21接觸。
且在固定側臂部(接觸部)44的先端部中,形成有朝下方地突出的止動器44b。且,此止動器44b,是限制第1接點40朝收容部36的***時的對於第1接點40的外殼30的最大***量。且,此止動器44b,是兼具將連接器10貼裝在電路基板(無圖示)時的表面貼裝用的焊接部。
且在端子臂部45中,設有朝下方突出的突起部45a,藉由將端子臂部45壓入插通孔38將突起部45a嚙入底壁部33,將第1接點40固定保持在外殼30。
且可動側接點部42,是如第5圖所示,具備: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後側(可動側接點部42的一側)延伸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46、及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前側(可動側接點部42的另一側)延伸的彈簧部47。
且在可動側臂部(接觸部)46的先端部中,形成有朝向下方(已***的纜線20)突出的可動側接點部46a,使此可動側接點部46a成為可與纜線20的導體21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在操作桿60位於開位置時,固定側接點部44a及可動側接點部46a之間的距離,是成為與纜線20的厚度幾乎同程度的大小。且,在不將纜線20***狀態下操作桿60位於閉位置時,固定側接點部44a及可 動側接點部46a之間的距離,是比纜線20的厚度更小。因此,在操作桿60位於開位置時,可以將纜線20***外殼30,操作桿60是位於閉位置時,固定側接點部44a及可動側接點部46a是成為將纜線20壓合,第1接點40是成為將纜線20挾持。
且在彈簧部47的下面,形成有供後述的操作桿60的凸輪部64滑接的大致圓弧狀的凸輪面47a。
且連結彈簧部43,是具有彈性,成為可彈性地彎曲變形。在本實施例中,連結彈簧部43,是在朝上方且後方傾斜的狀態下將固定側接點部41及可動側接點部42連結。且,朝使彈簧部47的前端及端子臂部45的前端相對地打開的方向將彈簧部47彎曲變形時,使連結彈簧部43彈性地彎曲變形,使可動側接點部42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46及固定側接點部41的固定側臂部(接觸部)44之間的間隔變小。
另一方面,第2接點50,是如第6圖所示,具備:在底壁部33附近朝前後方向X延伸的棒狀的固定側接點部51、及在頂壁部32附近朝前後方向X延伸且相面對於固定側接點部51及上下方向(外殼30的厚度方向:纜線20的厚度方向)Z的棒狀的可動側接點部52。且,固定側接點部51及可動側接點部52,其前後方向(長度方向)X的中間部彼此是各別藉由連結彈簧部53被連結,形成大致工字狀。
固定側接點部51,是如第6圖所示,具備:沿著底 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後側(固定側接點部51的一側)延伸的固定側臂部(接觸部)54、及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前側(固定側接點部51的另一側)延伸的端子臂部55。
且在固定側臂部(接觸部)54的先端部中,形成有朝向上方(***了的纜線20)突出的固定側接點部54a,此固定側接點部54a是與纜線20的導體21接觸。
且在端子臂部55的先端部中,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止動器55a。且,此止動器55a,是限制對於朝第2接點50的收容部36的***時中的第2接點50的外殼30的最大***量。且,此止動器55a,是兼具將連接器10貼裝在電路基板(無圖示)時的表面貼裝用的焊接部。
且可動側接點部52,是如第6圖所示,具備: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後側(可動側接點部52的一側)延伸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56、及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前側(可動側接點部52的另一側)延伸的彈簧部57。
且在可動側臂部(接觸部)56的先端部中,形成有朝向下方(***了的纜線20)突出的可動側接點部56a,此可動側接點部56a是與纜線20的導體21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在操作桿60位於開位置時,固定側接點部54a及可動側接點部56a之間的距離,是成為與纜線20的厚度幾乎同程度的大小。且,在不將纜線20***狀態下操作桿60位於閉位置時,固定側接點部54a及可 動側接點部56a之間的距離,是比纜線20的厚度更小。因此,在操作桿60位於開位置時,可以將纜線20***外殼30,操作桿60是位於閉位置時,固定側接點部54a及可動側接點部56a是成為將纜線20壓合,第2接點50是成為將纜線20挾持。
且在彈簧部57的下面,形成有後述的操作桿60的凸輪部64滑接的大致圓弧狀的凸輪面57a。
且連結彈簧部53,是具有彈性,成為可彈性地彎曲變形。在本實施例中,連結彈簧部53,是在朝上方且後方傾斜的狀態下將固定側接點部51及可動側接點部52連結。且,使朝彈簧部57的前端及端子臂部55的前端相對地打開的方向將彈簧部57彎曲變形時,連結彈簧部53會彈性地彎曲變形,使可動側接點部52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56及固定側接點部51的固定側臂部(接觸部)54之間的間隔變小。
進一步,在本實施例中,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第1接點40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46的臂長(有效嵌合長)D1,是比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觸部56的臂長(有效嵌合長)D2更縮短,使各別的有效嵌合長相異。
如此,在本實施例中,包含可動側接點部46a的第1接點40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46是相當於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包含可動側接點部56a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56是相當於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
且在操作桿60中,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對應各別設在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的彈簧部47、57的方式,形成貫通孔63。進一步,在與操作桿60的貫通孔63相鄰接的位置中,伴隨操作桿60的轉動轉動,形成有可滑接於被設在彈簧部47、57的凸輪面47a、57a上的凸輪部64。
在本實施例中,凸輪部64,是具備:大致圓柱狀的圓形部64a、及與該圓形部64a連設的大致正方體狀的方形部64b,且由前後方向X剖面視形成大致鑰匙孔狀。
且凸輪部64,是在操作桿60位於開位置時,成為橫方向(前後方向X)細長,上下方向Z的尺寸,是成為比第1接點40的彈簧部47及端子臂部45之間的間隔、及第2接點50的彈簧部57及端子臂部55之間的間隔更小。即,在操作桿60位於開位置時,凸輪部64及彈簧部47、57,是成為非接觸狀態。
另一方面,將操作桿60朝閉方向轉動時,在凸輪部64立起的轉動的途中,凸輪部64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是比彈簧部47及端子臂部45之間的間隔、及彈簧部57及端子臂部55之間的間隔更大。
且使彈簧部47的先端及端子臂部45的先端之間的間隔、及彈簧部57及端子臂部55之間的間隔相對地打開的方式,將彈簧部47、57彈性地彎曲變形。
在此,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在外殼30的寬度方向Y兩端設有第1接點40且在該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內側相 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進行被***外殼30的纜線20的止脫。
具體而言,在纜線20的寬度方向X兩端朝寬度方向X開口的缺口狀的保持孔(卡止部)22是朝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此保持孔22,是在將纜線20***外殼30的狀態下,形成於對應與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點部56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的部位。
且將形成於在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有效嵌合長較長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56的可動側接點部56a卡止在保持孔22。此時,在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也使形成於有效嵌合長較長的固定側臂部(接觸部)54的固定側接點部54a被卡止於保持孔22。又,可動側接點部56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雖是在操作桿60為閉位置的狀態下被卡止於保持孔22,但是在將操作桿60從閉位置返回至開位置的途中或是返回至開位置的狀態下,使朝保持孔22的卡止被解除。
且在本實施例中,如第7圖所示,藉由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可動側接點部46a及固定側接點部44a被挾持的導體21,其與形成於本體部20a內的導體(無圖示)電連接是藉由保持孔22被分斷。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兩端的第1接點40未使用作為訊號傳送用的接點。即,將3個第2接點50之中的中央的第2接點50、4個第1接 點40之中內側的2個第1接點40的3個接點作為訊號傳送用的接點使用。
接著,說明將操作桿60關閉時的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的動作。
首先,操作桿60是在開位置的狀態下,將纜線20***外殼30內。且,將操作桿60朝第5圖的順序時針方向轉動的話,凸輪部64會與彈簧部47的凸輪面47a及彈簧部57的凸輪面57a抵接,與凸輪面47a、57a滑接。進一步,將操作桿60變閉方向轉動的話,凸輪部64,是使彈簧部47的先端及端子臂部45的先端之間的間隔、及彈簧部57及端子臂部55之間的間隔相對地打開的方式,將彈簧部47、57彈性地彎曲變形。
且伴隨彈簧部47的彎曲變形,使連結彈簧部43彈性地彎曲變形。如此,藉由彎曲將彈簧部47及連結彈簧部43,第1接點40,是使可動側接點部42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46及固定側接點部41的固定側臂部(接觸部)44之間的間隔(可動側接點部46a及固定側接點部44a的距離)變小的方式彈性地彎曲變形。即,可動側接點部46a是朝固定側接點部44a方向移動。其結果,纜線20,是在可動側接點部46a及固定側接點部44a被壓合的狀態下,與第1接點40導通連接。
在第2接點50也進行同樣的動作。即,伴隨彈簧部57的彎曲變形,連結彈簧部53會彈性地彎曲變形。如此,藉由將彈簧部57及連結彈簧部53彎曲,第2接點 50,是使可動側接點部52的可動側臂部(接觸部)56及固定側接點部51的固定側臂部(接觸部)54之間的間隔(可動側接點部56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的距離)變小的方式彈性地彎曲變形。即,可動側接點部56a是朝固定側接點部54a方向移動。其結果,纜線20,是在可動側接點部56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被壓合的狀態下,與第2接點50導通連接。
此時,在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點部56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是將彈簧部57及連結彈簧部53彎曲時,使彼此間隔變小的方式彈性地彎曲變形。其結果,可動側接點部56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是成為從纜線20的表背面側被***保持孔22的狀態。其結果,可動側接點部56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被卡止於保持孔22,進行被***外殼30的纜線20的止脫。
如此的話,形成將纜線20卡止在連接器10的外殼30的連接器組裝體100。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將第1接點40配置於外殼30的寬度方向Y兩端,在纜線20設置保持孔(卡止部)22,使與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寬度方向Y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點部56a(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卡止在保持孔(卡止部)22。
但是將具有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的第1接點40 及具有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的第2接點50交互地配置於外殼30內的情況,一般是在寬度方向Y兩端配置具有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的第1接點40。因此,考慮使用在寬度方向兩端具有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的第1接點40進行被***外殼30的纜線20的止脫。
但是只有將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的接點部卡止在保持孔22時,纜線保持力無法提高,且,必需在纜線20的前端側形成保持孔(卡止部)22,加工性會惡化。
因此,考慮與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另外設置具有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的保持端子,但是在這種構成中,如上述,因為在外殼30的寬度方向Y兩端與接點另外設置保持端子,該部分成本會增大。
對於此,在本實施例中,使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寬度方向Y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點部56a(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卡止在保持孔(卡止部)22。因此,不需要與接點另外設置保持端子,可以達成該部分成本的削減。且,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可動側接點部56a)因為卡止在保持孔(卡止部)22,所以可以提高纜線20的保持力。
如此,依據本實施例,可以獲得可達成成本的削減,且可抑制纜線20從連接器10脫落的連接器10、連接器組裝體100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100的纜線20。
〔第2實施例〕
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基本上是與上述第1實施例同樣的構成。
即,即使本實施例,連接器10,也具備FPC和FFC等的具有表面及背面的薄片狀的纜線20A被***的絕緣性的外殼30。
且在與薄片狀的纜線20A的本體部20a連設的***端部20b中,導體21是在寬度方向Y由預定的間距複數露出。且,導體21中的第1接點40的接點部(固定側接點部44a、可動側接點部46a)及第2接點50的接點部(固定側接點部54a、可動側接點部56a)抵接的部位是被配置成前後2列的鋸齒狀。又,導體21,是使在***端部20b的表背面成為幾乎相同形狀的方式被圖案化,基本上,與形成於本體部20a內的導體(無圖示)電連接。且,在外殼30的內部中,與纜線20A的導體21導通連接的導電性的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是在寬度方向Y由預定的間距被複數並設。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是在寬度方向Y交互地配置。
且在外殼30中,絕緣性的操作桿60是被安裝成可轉動。
且將第1接點40配置於外殼30的寬度方向Y兩端,在纜線20A設置保持孔(卡止部)22A,使與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寬度方向Y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點部56a(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卡止在保持孔(卡止部)22A。
在此,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連接器10主要相異的點,是將保持孔(卡止部)22A的形狀為貫通孔的點。
具體而言,在比纜線20A的寬度方向X兩端更靠若干內側,將在寬度方向X不開口(平面視成為關閉的輪廓)的保持孔(卡止部)22A朝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此保持孔22A,是在將纜線20A***外殼30的狀態下,形成於對應與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點部56a及固定側接點部54a的部位。
藉由以上的本實施例,也可以達成與上述第1實施例同樣的作用、效果。
且依據本實施例,將在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寬度方向Y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點部56a(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卡止的保持孔(卡止部)22A的形狀為貫通孔。因此,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是與形成於被導通連接的導體21的本體部20a內的導體(無圖示)電連接,可以不會被保持孔(卡止部)22A分斷(第9圖參照)。因此,兩端的第1接點40也可以作為訊號傳送用的接點使用。此時,在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寬度方向Y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是在與至少導體相面對的面形成絕緣層等,不會與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被導通連接的導體21短路最佳。
〔第3實施例〕
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基本上是與上述第1實施例同樣的構成。
即,即使本實施例,連接器10,也具備FPC和FFC等的具有表面及背面的薄片狀的纜線20B被***的絕緣性的外殼30。
且在與薄片狀的纜線20A的本體部20a連設的***端部20b中,導體21是在寬度方向Y由預定的間距複數露出。且,導體21中的第1接點40的接點部(固定側接點部44a、可動側接點部46a)及第2接點50的接點部(固定側接點部54a、可動側接點部56a)抵接的部位是被配置成前後2列的鋸齒狀。又,導體21,是使在***端部20b的表背面成為幾乎相同形狀的方式被圖案化,基本上,與形成於本體部20a內的導體(無圖示)電連接。且,在外殼30的內部中,在纜線20B的導體21被導通連接的導電性的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是在寬度方向Y由預定的間距被複數並設。第1接點40及第2接點50是在寬度方向Y交互地配置。
且在外殼30中,絕緣性的操作桿60是被安裝成可轉動。
且將第1接點40配置於外殼30的寬度方向Y兩端,在纜線20A設置保持孔(卡止部)22,使與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寬度方向Y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50的可動側接點部56a(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 卡止在保持孔(卡止部)22。
在此,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與上述第1實施例的連接器10主要相異的點,是在形成於纜線20B的導體21設有段差部21a的點。
且將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可動側接點部46a(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卡止在段差部21a。在本實施例中,如第12圖所示,在將蓋關閉的狀態下,第1接點40的可動側接點部46a是藉由設計成只有厚度d與導體21重疊,就可將可動側接點部46a卡止在段差部21a。
又,在纜線20B的相反側的導體21也形成有段差部21a,固定側接點部44a(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是被卡止在該段差部21a中。此段差部21a,是形成於纜線20B的表背面的其中任一方的導體21也可以。
段差部21a,在本實施例中,是藉由將在纜線20B的表面被圖案化的導體21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
藉由以上的本實施例,也可以達成與上述第1實施例同樣的作用、效果。
且依據本實施例,在形成於纜線20B的導體21設置段差部21a,將被配置於兩端的第1接點40的可動側接點部46a(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卡止在段差部21a。因此,可以將纜線20的保持力更提高。
以上,雖說明了本發明的最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進行各種的變形。
例如,外殼和操作桿、凸輪部、其他細部的規格(形狀、大小、佈局配置等)可適宜地變更。
21‧‧‧導體
22‧‧‧保持孔(卡止部)
40‧‧‧第1接點
44‧‧‧固定側臂部
46‧‧‧接觸部
46a‧‧‧可動側接點部
50‧‧‧第2接點
54‧‧‧固定側臂部
54a‧‧‧固定側接點部
56‧‧‧接觸部
56a‧‧‧可動側接點部

Claims (14)

  1. 一種連接器,具備:纜線被***的外殼、及被收容在前述外殼且設有接觸部的第1接點、及被收容在前述外殼且設有接觸部的第2接點,其特徵為:前述第1接點的接觸部的有效嵌合長,係比前述第2接點的接觸部的有效嵌合長更短,前述第1接點是被配置於前述外殼的寬度方向兩端,卡止部是被設在前述纜線,使在被配置於兩端的前述第1接點的前述寬度方向的內側相鄰接配置的第2接點的有效嵌合長較長的接觸部是被卡止於前述卡止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接點及前述第2接點是在前述外殼的寬度方向交互地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在形成於前述纜線的導體設有段差部,被配置於兩端的前述第1接點的有效嵌合長較短的接觸部是被卡止於前述段差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卡止部是貫通孔或缺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導體是在前述纜線表面被圖案化,藉由將被圖案化的導體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前述段差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導體是在前述纜線表面被圖案化,藉由將被圖案化的導體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前述段差部。
  7. 一種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形成有前述卡止部的前述纜線是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連接器的外殼。
  8. 一種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形成有前述卡止部的前述纜線是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連接器的外殼。
  9. 一種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形成有前述卡止部的前述纜線是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連接器的外殼。
  10. 一種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徵為:形成有前述卡止部的前述纜線是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連接器的外殼。
  11. 一種纜線,其特徵為:使用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連接器組裝體。
  12. 一種纜線,其特徵為:使用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連接器組裝體。
  13. 一種纜線,其特徵為:使用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連接器組裝體。
  14. 一種纜線,其特徵為: 使用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連接器組裝體。
TW102123826A 2012-07-20 2013-07-03 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TWI5680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1859A JP2014022279A (ja) 2012-07-20 2012-07-20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5954A TW201405954A (zh) 2014-02-01
TWI568085B true TWI568085B (zh) 2017-01-21

Family

ID=50051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3826A TWI568085B (zh) 2012-07-20 2013-07-03 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90757B2 (zh)
JP (1) JP2014022279A (zh)
KR (1) KR20140011938A (zh)
CN (1) CN103579800B (zh)
TW (1) TWI5680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22279A (ja) * 2012-07-20 2014-02-03 Panasonic Corp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JP6512551B2 (ja) * 2015-06-26 2019-05-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DE102016108989A1 (de) 2016-05-13 2017-11-16 Erni Production Gmbh & Co. Kg Steckkontaktset und Verfahren zum Prüfen einer Verrastung des Steckkontaktsets
JP2019102292A (ja) * 2017-12-04 2019-06-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21067A (ja) * 2002-12-25 2004-08-05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2009123548A (ja) * 2007-11-15 2009-06-04 Denso Corp カードエッジ基板とコネクタとの固定構造
JP2010225448A (ja) * 2009-03-24 2010-10-07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8237A (en) * 1979-12-20 1981-11-03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Printed wiring board interconnection apparatus
US4303291A (en) * 1980-11-24 1981-12-01 Western Electric Company, Inc. Method of seating connector terminals on circuit board contact pads
US5236372A (en) * 1991-02-20 1993-08-17 Nec Corporation No-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assembly
JPH06139414A (ja) * 1992-10-28 1994-05-20 Sony Corp Icカード検出装置
US6447340B1 (en) * 2001-08-15 2002-09-1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044773B2 (en) * 2002-08-01 2006-05-16 Ddk Ltd. Connector
JP4276882B2 (ja) * 2003-04-30 2009-06-1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の接続構造
JP2006236657A (ja) * 2005-02-23 2006-09-07 Nec Corp コネクタ装置
JP4429246B2 (ja) * 2005-09-30 2010-03-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US7507112B2 (en) * 2006-12-11 2009-03-24 Dell Products L.P. 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coupling
JP4372224B1 (ja) * 2009-06-01 2009-11-2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02462B2 (ja) * 2009-09-24 2014-01-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装置
JP2011171034A (ja) * 2010-02-17 2011-09-01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4951086B2 (ja) 2010-04-08 2012-06-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92929B2 (ja) * 2012-06-11 2014-01-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4022279A (ja) * 2012-07-20 2014-02-03 Panasonic Corp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組立体で用いられるケーブ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21067A (ja) * 2002-12-25 2004-08-05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2009123548A (ja) * 2007-11-15 2009-06-04 Denso Corp カードエッジ基板とコネクタとの固定構造
JP2010225448A (ja) * 2009-03-24 2010-10-07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9800A (zh) 2014-02-12
JP2014022279A (ja) 2014-02-03
KR20140011938A (ko) 2014-01-29
CN103579800B (zh) 2017-05-24
US9190757B2 (en) 2015-11-17
TW201405954A (zh) 2014-02-01
US20140162492A1 (en) 201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48563B2 (en)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s
JP4279823B2 (ja) コネクタ
JP5006610B2 (ja) コネクタ
TWI586038B (zh) 連接器
KR20040108566A (ko) 커넥터
TWI568085B (zh) 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JP5536557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TWI323534B (en) Connector with a shell having a function of guiding insertion and removal of a mating connector
JP4440122B2 (ja)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部材用コネクタ
JP5180267B2 (ja) コネクタ
US820616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480376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4603501B2 (ja) コネクタ
TW201330394A (zh) 連接器
JP4748674B2 (ja) コネクタ
CN112670751B (zh) 连接器
JP4951085B2 (ja) コネクタ
TWI344735B (zh)
JP702802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423381B2 (ja) コネクタ
JP6452751B2 (ja) コネクタ
JP4861147B2 (ja) コネクタ
JP2005268018A (ja) コネクタのシールド構造
JP4602050B2 (ja) マルチ接続形ヘッダーコネクタ並びにこれに接続する縦積形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横置形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5555498B2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