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2522B - Buffer air bag - Google Patents

Buffer air bag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2522B
TWI542522B TW104114002A TW104114002A TWI542522B TW I542522 B TWI542522 B TW I542522B TW 104114002 A TW104114002 A TW 104114002A TW 104114002 A TW104114002 A TW 104114002A TW I542522 B TWI542522 B TW I5425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heat seal
gas
inner film
h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4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7959A (zh
Inventor
Kao-Hsiung Liao
Original Assignee
Air Bag Packing Co Ltd
Liao Kao Hsiu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r Bag Packing Co Ltd, Liao Kao Hsiung filed Critical Air Bag Packing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1140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252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25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252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37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7959A/zh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 Bag Frames (AREA)

Description

緩衝氣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裝袋結構,特別是指一種緩衝氣袋結構。
一般物品需要搬運或寄送時,大多都會進行包裝作業,為了避免物品在運送過程中產生碰撞損毀,目前都是利用氣泡紙或保麗龍包覆保護。然而在實際使用經驗中,氣泡紙與保麗龍仍有緩衝效果不佳而容易導致物品損壞之問題。有鑑於上述問題,便發展出一種氣體包裝袋,其經由熱封形成氣柱,以供充入氣體而使氣體包裝袋能夠具有緩衝作用。
目前氣體包裝袋的製造過程,大多都是先將複數薄膜熱封形成一氣柱片,再將氣柱片彎折成袋體型態以容置包覆物品,然而,此種做法在實際使用經驗中發現存在下述問題點,概因,氣柱片在彎折後會大幅縮減能夠容置物品的空間,導致習知氣體包裝袋無法適用於大型物品(如液晶電視或大片玻璃)。再者,若為此進一步擴大機台體積以製造出更大片的氣柱片來增加容置空間,實造成大幅增加成本與機台占用的空間,實不符合經濟效益。
有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緩衝氣袋,包括第一氣柱片、第二氣柱片、共同橫熱封線、頸部熱封線及共同充氣通道。
上述第一氣柱片包括第一外側膜、第一內側膜、二第一中間膜、複數第一耐熱材料、複數第一氣閥、複數第一熱封點、第一橫熱封線、複數第一直熱封線及複數第一氣柱。上述第一內側膜疊合於第一外側膜。二第一中間膜位於第一外側膜與第一內側膜之間。複數第一耐熱材料塗佈於二第一中間膜之間。複數第一氣閥形成於二第一中間膜塗佈第一耐熱材料處。複數第一熱封點接著於相鄰之第一外側膜與其中一第一中間膜以及相鄰之第一內側膜與另一第一中間膜。第一橫熱封線接著於第一外側膜與第一內側膜的一側。複數第一直熱封線接著於第一外側膜、第一內側膜及二第一中間膜。複數第一氣柱分別位於複數第一直熱封線、第一外側膜及第一內側膜之間。
上述第二氣柱片包括第二外側膜、第二內側膜、二第二中間膜、複數第二耐熱材料、複數第二氣閥、複數第二熱封點、第二橫熱封線、複數第二直熱封線及複數第二氣柱。上述第二內側膜疊合於第二外側膜。二第二中間膜位於第二外側膜與第二內側膜之間。複數第二耐熱材料塗佈於二第二中間膜之間。複數第二氣閥形成於二第二中間膜塗佈第二耐熱材料處。複數第二熱封點接著於相鄰之第二外側膜與其中一第二中間膜以及相鄰之第二內側膜與另一第二中間膜。第二橫熱封線接著於第二外側膜與第二內側膜的一側。複數第二直熱封線接著於第二外側膜、第二內側膜及二第二中間膜。複數第二氣柱分別位於複數第二直熱封線、第二外側膜及第二內側膜之間。
上述共同橫熱封線接著於第一外側膜與第二外側膜相對於第一橫熱封線與第二橫熱封線的一側。上述頸部熱封線,位於共同橫熱封線與第一橫熱封線之間,且接著第一外側膜、第一內側膜、二第一中間膜、第二外側膜、第二內側膜及二第二中間膜。上述共同充氣通道位於頸部熱封線、共同橫熱封線、第一外側膜及第二外側膜之間,共同充氣通道包括有充氣口,複數第一熱封點與複數第二熱封點是位於共同充氣通道中。
其中,上述第一氣閥連通於共同充氣通道與複數第一氣柱,上述第二氣閥連通於共同充氣通道與複數第二氣柱,當共同充氣通道由充氣口充入氣體時,第一氣閥引導氣體充入複數第一氣柱,第二氣閥引導氣體充入複數第二氣柱。
藉由上述結構設計,緩衝氣袋可在一次熱封加工過程中形成相互疊合且一側相互銜接的二氣柱片,達到不須擴大機台體積就可製成能夠包覆更大型的物品之緩衝氣袋,例如可將大型物品直接包覆在二氣柱片之間,或者可將二氣柱片展開而使緩衝氣袋具有更大的包覆空間。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內側膜與第二內側膜的長度可小於第一外側膜與第二外側膜的長度,使第一內側膜接著於第一中間膜的側邊與第二內側膜接著於第二中間膜的側邊是位於共同充氣通道中。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內側膜與第二內側膜位於共同充氣通道中的邊緣可分別對齊第一中間膜與第二中間膜的邊緣。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內側膜與第二內側膜的長度等於第一外側膜與第二外側膜的長度,且第一內側膜與第二內側膜位於共同充氣通道中的區域開設有至少一穿孔。其中共同橫熱封線更可接著第一內側膜與第二內側膜。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於共同充氣通道由充氣口充入氣體時,複數第一熱封點與複數第二熱封點可分別將第一中間膜與第二中間膜拉開而分別形成複數第一進氣口與複數第二進氣口。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各第一中間膜可包括有位於共同充氣通道中之第一側邊,各第二中間膜可包括有位於共同充氣通道中之第二側邊,第一熱封點是位於第一側邊且對應在塗佈第一耐熱材料處,第二熱封點是位於第二側邊且對應在塗佈第二耐熱材料處。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內側膜與第二內側膜可位於第一外側膜與第二外側膜之間,且第一內側膜或第二內側膜的表面可塗佈有中間耐熱材。
於一實施例中,更包括複數個熱封部,位於第一氣柱與第二氣柱中,熱封部分別接著第一中間膜與第二中間膜,各熱封部包括至少一熱封點、至少一熱封線或其組合。
如第1至5圖所示,為本發明緩衝氣袋之第一實施例。所述緩衝氣袋1包括第一氣柱片10、第二氣柱片20、共同橫熱封線30、頸部熱封線31及共同充氣通道32。
上述第一氣柱片10包括第一外側膜11、第一內側膜12、二第一中間膜13、複數第一耐熱材料14、複數第一氣閥15、複數第一熱封點16、第一橫熱封線17、複數第一直熱封線18及複數第一氣柱19。
於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外側膜11與第一內側膜12是相互疊合,且第一外側膜11的長度是大於第一內側膜12的長度,第一內側膜12的一側是與第一外側膜11的一側對齊,第一內側膜12的另一側是短於第一外側膜11的另一側。詳言之,第一外側膜11與第一內側膜12皆為一長方形膜而具有長側邊與短側邊,第一外側膜11與第一內側膜12的寬度相同,第一內側膜12的長度是略短於第一外側膜11。構成第一外側膜11與第一內側膜12的長側邊邊緣是相互對齊,而僅有一短側邊邊緣相互對齊。
二第一中間膜13是位於第一外側膜11與第一內側膜12之間,且鄰近於第一外側膜11與第一內側膜12未相互對齊的短側邊。此外,二第一中間膜13的寬度是與第一外側膜11及第一內側膜12相同,而二第一中間膜13的長度則是短於第一外側膜11及第一內側膜12的長度。但本發明非以此為限,於一些態樣中,二第一中間膜13的邊緣也可與第一外側膜11與第一內側膜12對齊。
複數第一耐熱材料14是塗佈於二第一中間膜13之間(例如透過印刷方式列印耐熱膠或油墨),以利用第一耐熱材料14作為空氣可流通之通路。也就是說,二第一中間膜13在受到熱封結合時,塗佈有第一耐熱材料14的地方不會相互接合,而形成上述複數第一氣閥15,使氣體能夠通過複數第一氣閥15。另外,除了在二第一中間膜13塗佈第一耐熱材料14之外。於另一些態樣中,也可透過放置隔熱片以取代第一耐熱材料14,待二第一中間膜13熱封結合後再將隔熱片取出。
上述第二氣柱片20包括有第二外側膜21、第二內側膜22、二第二中間膜23、複數第二耐熱材料24、複數第二氣閥25、複數第二熱封點26、第二橫熱封線27、複數第二直熱封線28及複數第二氣柱29。
於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是相互疊合,且第二外側膜21的長度是大於第二內側膜22的長度,第二內側膜22的長度是等於第一內側膜12的長度,第二外側膜21的長度是等於第一外側膜11的長度,而第二內側膜22的一側是與第二外側膜21的一側對齊,第二內側膜22的另一側則是短於第二外側膜21。詳言之,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皆為一長方形膜而具有長側邊與短側邊,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的寬度相同,第二內側膜22的長度是略短於第二外側膜21。構成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的長側邊邊緣是相互對齊,而僅有一短側邊邊緣相互對齊。
二第二中間膜23是位於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之間,且鄰近於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未相互對齊的短側邊。此外,二第二中間膜23的寬度是與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相同,而二第二中間膜23的長度則是短於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的長度。但本發明非以此為限,於一些態樣中,二第二中間膜23的邊緣也可與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對齊。
複數第二耐熱材料24是塗佈於二第二中間膜23之間(例如透過印刷方式列印耐熱膠或油墨),以利用第二耐熱材料24作為空氣可流通之通路。也就是說,二第二中間膜23在受到熱封結合時,塗佈有第二耐熱材料24的地方不會相互接合,而形成上述複數第二氣閥25,使氣體能夠通過複數第二氣閥25。另外,除了在二第二中間膜23塗佈第二耐熱材料24之外。於另一些態樣中,也可透過放置隔熱片以取代第二耐熱材料24,待二第二中間膜23熱封結合後再將隔熱片取出。
另外,上述第一氣柱片10的第一外側膜11、第一內側膜12、二第一中間膜13更與第二氣柱片20的第二外側膜21、第二內側膜22及二第二中間膜23相互疊合,且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位在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之間。詳言之,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的表面是相互面對,而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的表面則是相對朝外,且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的邊緣是相互對齊,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的邊緣是相互對齊。
上述第一氣柱片10的第一外側膜11、第一內側膜12、二第一中間膜13更與第二氣柱片20的第二外側膜21、第二內側膜22及二第二中間膜23相互疊合後,可利用熱壓機或覆膜機進行熱壓封合作業,而形成上述第一橫熱封線17、複數第一直熱封線18、複數第一氣柱19、複數第二熱封點26、第二橫熱封線27、複數第二直熱封線28、複數第二氣柱29、共同橫熱封線30、頸部熱封線31及共同充氣通道32。其中第一橫熱封線17是接著於第一外側膜11與第一內側膜12相互對齊的短側邊邊緣,而複數第一直熱封線18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橫熱封線17,且排列接著於第一外側膜11、第一內側膜12及二第一中間膜13,構成複數第一直熱封線18、第一外側膜11及第一內側膜12之間圍繞形成複數第一氣柱19。上述第二橫熱封線27是接著於第二外側膜21與第二內側膜22相互對齊的短側邊邊緣且與第一橫熱封線17在同一側,複數第二直熱封線28實質上垂直於第二橫熱封線27,且排列接著於第二外側膜21、第二內側膜22及二第二中間膜23,構成複數第二直熱封線28、第二外側膜21及第二內側膜22之間形成複數第二氣柱29。
上述共同橫熱封線30接著於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相對於第一橫熱封線17與第二橫熱封線27一側邊緣,使第一氣柱片10與第二氣柱片20相互接著定位。另外,由於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的長度是分別短於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因此,共同橫熱封線30僅會接著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而不會接著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
上述頸部熱封線31是位於共同橫熱封線30與第一橫熱封線17之間,頸部熱封線31是接著第一外側膜11、第一內側膜12、二第一中間膜13、第二外側膜21、第二內側膜22及二第二中間膜23,且頸部熱封線31鄰近於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未與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對齊的短側邊邊緣。並構成頸部熱封線31、共同橫熱封線30、第一外側膜11及第二外側膜21之間形成共同充氣通道32,且部分第一中間膜13與部分第二中間膜23是位在共同充氣通道32中,上述共同充氣通道32實質上是與第一氣柱19及第二氣柱29垂直,而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一側的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可相互不接著而形成有充氣口33(例如可在充氣口33處塗佈耐熱膠或油墨),使外部氣體能夠由充氣口33充入共同充氣通道32中。
再者,上述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其中之一的表面可塗佈中間耐熱材35(例如透過印刷方式列印耐熱膠或油墨,可參第5圖所示),且中間耐熱材35的範圍不超過頸部熱封線31,而能夠在熱壓作業完成後,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不會因第一橫熱封線17、複數第一直熱封線18、第二橫熱封線27及複數第二直熱封線28而相互接著,而形成可相互旋擺疊合或展開之第一氣柱片10與第二氣柱片20。但本發明非以此為限,於一些態樣中,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之間也可設有隔熱片取代中間耐熱材35。
上述第一熱封點16與上述第二熱封點26是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且複數第一熱封點16是接著於相鄰之第一外側膜11與其中一片第一中間膜13以及相鄰之第一內側膜12與另一片第一中間膜13。而複數第二熱封點26是接著相鄰之第二外側膜21與其中一片第二中間膜23及相鄰之第二內側膜22與另一片第二中間膜23。具體實施上,各第一中間膜13包括有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之第一側邊132,各第二中間膜23包括有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之第二側邊232,第一熱封點16是位於第一側邊132且對應在塗佈第一耐熱材料14處,第二熱封點26是位於第二側邊232且對應在塗佈第二耐熱材料24處,使複數第一熱封點16是接著於相鄰之第一外側膜11與其中一片第一中間膜13以及相鄰之第一內側膜12與另一片第一中間膜13。而複數第二熱封點26是接著相鄰之第二外側膜21與其中一片第二中間膜23及相鄰之第二內側膜22與另一片第二中間膜23。
上述複數第一氣閥15是連通於共同充氣通道32與複數第一氣柱19,複數第二氣閥25連通於共同充氣通道32與複數第二氣柱29。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耐熱材料14為長條狀且其塗佈範圍是延伸至第一中間膜13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的邊緣以及第一中間膜13位於第一氣柱19中的區域,使複數第一氣閥15連通於共同充氣通道32與複數第一氣柱19而形成氣體通道,且令各第一氣閥15形成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之第一進氣口131。第二耐熱材料24同樣為長條狀且其塗佈範圍是延伸至第二中間膜23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的邊緣以及第二中間膜23位於第二氣柱29中的區域。使複數第二氣閥25連通於共同充氣通道32與第二氣柱29而形成氣體通道,且令各第二氣閥25形成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之一第二進氣口231。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於一些態樣中,第一耐熱材料14與第二耐熱材料24也可與第一中間膜13與第二中間膜23等長。或者亦可在二第一中間膜13之間以及二第二中間膜23之間預設有隔熱片以取代第一耐熱材料14與第二耐熱材料24,且隔熱片的長度實質上可相同於二第一中間膜13與二第二中間膜23的寬度,或者隔熱片的寬度小於二第一中間膜13與二第二中間膜23的寬度且間隔排列設置於二第一中間膜13之間以及二第二中間膜23之間。
藉由上述結構設計,當共同充氣通道32由充氣口33充入氣體時,藉由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的長度小於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的長度,使第一內側膜12接著於第一中間膜13的側邊與第二內側膜22接著於第二中間膜23的側邊是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因此氣體不會受到阻隔而能夠充滿整個共同充氣通道32產生膨脹,構成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由平面狀態膨脹成具有弧度之立體狀態,而可透過複數第一熱封點16與複數第二熱封點26分別將第一中間膜13與第二中間膜23拉開而分別開啟複數第一進氣口131與複數第二進氣口231。也就是說,由於熱封點是接著於第一外側膜11與其中一個第一中間膜13以及第二外側膜21與其中一個第二中間膜23,因此,當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膨脹成具有弧度之立體狀態,也會同步帶動第一中間膜13與第二中間膜23而開啟複數第一進氣口131與複數第二進氣口231,使複數第一氣閥15能夠引導氣體充入複數第一氣柱19,複數第二氣閥25能夠引導氣體充入複數第二氣柱29,使複數第一氣柱19與複數第二氣柱29膨脹而能夠在包覆物品時具有緩衝的效果。此外,當複數第一氣柱19與複數第二氣柱29充氣膨脹後,第一氣柱19與第二氣柱29會因內部壓力而壓迫密合二第一中間膜13與二第二中間膜23,進而封閉第一氣閥15與第一氣柱19、第二氣閥25與第二氣柱29,達到防止氣體外洩的效果。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氣閥15與第二氣閥25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一端的寬度是大於位於第一氣柱19與第二氣柱29一端之寬度,使氣體由共同充氣通道32進入的壓力較大,而令進入第一氣柱19與第二氣柱29的氣體不易逸出而達到鎖氣的效果。
再者,上述二第一中間膜13、二第二中間膜23、第一內側膜12及第二內側膜22超出頸部熱封線31且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的長度,是以略超出頸部熱封線31為較佳。但並不侷限於此,只要超出頸部熱封線31的部分不會因下垂或擺動而遮蔽第一進氣口131與第二進氣口231的即可。
綜上所述,緩衝氣袋1可在一次熱封加工過程中形成相互疊合且一側相互銜接的二氣柱片(即第一氣柱片10與第二氣柱片20),達到不須擴大機台體積就可製成能夠包覆更大型的物品之緩衝氣袋1。也就是說,習知氣體包裝袋的熱封結構僅能形成單一片氣柱而必須再經過彎折才能包覆物品,而本發明緩衝氣袋1具有相互銜接的二氣柱片而能夠在不彎折的情況下包覆物品,或者能夠進一步展開形成更大的包覆空間,此進一步配合圖式說明如下:
如第7圖所示,使用者可將大型物品(如液晶電視)直接置於第一氣柱片10與第二氣柱片20之間而形成包覆作用,相較於習知氣體包裝袋來說,本發明可不須再彎折形成包覆空間,因此能夠具有更大的包覆面積。或者如第8圖所示,第一氣柱片10與第二氣柱片20也可以其相互銜接的一側為樞轉點旋擺展開而位於同一平面上,以進一步擴大包覆物品的空間,接著可透過彎折的方式形成包覆空間以供包裝物品。於本實施例中,緩衝氣袋1展開後是折成U型態樣,但並不侷限於此,亦可依據實際物品形狀彎折成W形或其他不規則形。
如第5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的邊緣是分別對齊第一中間膜13與第二中間膜23的邊緣,以在充氣的過程中能夠同步作動。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於另一些態樣中,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的邊緣也可短於或長於第一中間膜13與第二中間膜23的邊緣。
如第6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緩衝氣袋1A的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的長度是等於第一外側膜11與第二外側膜21的長度,且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位於共同充氣通道32中的區域開設有一個或複數個間隔配置的穿孔34,所述穿孔34可為圓孔、長形孔或其他不規則形孔,且共同橫熱封線30更接著第一內側膜12與第二內側膜22。藉此,能夠達到增加緩衝氣袋1的結合強度(因第一內側膜12、第二內側膜22、第一外側膜11及第二外側膜21的邊緣皆熱封結合),且當共同充氣通道32由充氣口33充入氣體時,也可透過穿孔34使氣體不會受到阻隔而能夠充滿整個共同充氣通道32產生膨脹。
另外,緩衝氣袋1更包括複數個熱封部36,位於第一氣柱19與第二氣柱29中,所述熱封部36分別接著二第一中間膜13與二第二中間膜23,各熱封部36包括至少一熱封點361、至少一熱封線362或其組合,所述熱封線362可為直線、斜線、弧線或不規則線。如第9圖所示,緩衝氣袋1B的熱封部36為間隔交錯且概呈弧形的熱封線362所構成,使氣體在進入第一氣柱19與第二氣柱29後,會因為複數熱封線362的層層阻擋而不易回流,以確保第一氣柱19與第二氣柱29的封閉效果與緩衝功能,延長緩衝氣袋1的使用壽命。
或者,如第10圖所示,緩衝氣袋1C的熱封部36是由熱封點361與二熱封線362所構成,所述二熱封線362為間隔配置,且二熱封線362的中間區域更相對向外凸出而形成擴大區域,而熱封點361是位於擴大區域中。藉此,擴大區域中壓力會大於兩側的壓力,使進入第一氣柱19與第二氣柱29的氣體不易逸出而達到鎖氣的效果。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緩衝氣袋
1A~1C‧‧‧緩衝氣袋
10‧‧‧第一氣柱片
11‧‧‧第一外側膜
12‧‧‧第一內側膜
13‧‧‧第一中間膜
131‧‧‧第一進氣口
132‧‧‧第一側邊
14‧‧‧第一耐熱材料
15‧‧‧第一氣閥
16‧‧‧第一熱封點
17‧‧‧第一橫熱封線
18‧‧‧第一直熱封線
19‧‧‧第一氣柱
20‧‧‧第二氣柱片
21‧‧‧第二外側膜
22‧‧‧第二內側膜
23‧‧‧第二中間膜
231‧‧‧第二進氣口
232‧‧‧第二側邊
24‧‧‧第二耐熱材料
25‧‧‧第二氣閥
26‧‧‧第二熱封點
27‧‧‧第二橫熱封線
28‧‧‧第二直熱封線
29‧‧‧第二氣柱
30‧‧‧共同橫熱封線
31‧‧‧頸部熱封線
32‧‧‧共同充氣通道
33‧‧‧充氣口
34‧‧‧穿孔
35‧‧‧中間耐熱材
36‧‧‧熱封部
361‧‧‧熱封點
362‧‧‧熱封線
[第1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一)。 [第2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二)。 [第3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第一實施例之平面圖。 [第4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剖視圖。 [第5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第一實施例之平面剖視圖。 [第6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第二實施例之平面剖視圖。 [第7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之使用狀態圖(一)。 [第8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之使用狀態圖(二)。 [第9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第三實施例之平面圖。 [第10圖] 為本發明緩衝氣袋第四實施例之平面圖。
1‧‧‧緩衝氣袋
10‧‧‧第一氣柱片
11‧‧‧第一外側膜
17‧‧‧第一橫熱封線
18‧‧‧第一直熱封線
19‧‧‧第一氣柱
20‧‧‧第二氣柱片
22‧‧‧第二內側膜
27‧‧‧第二橫熱封線
28‧‧‧第二直熱封線
29‧‧‧第二氣柱
30‧‧‧共同橫熱封線
31‧‧‧頸部熱封線

Claims (10)

  1. 一種緩衝氣袋,包括:一第一氣柱片,包括:一第一外側膜;一第一內側膜,疊合於該第一外側膜;二第一中間膜,位於該第一外側膜與該第一內側膜之間;複數第一耐熱材料,塗佈於該些第一中間膜之間;複數第一氣閥,形成於該些第一中間膜塗佈該些第一耐熱材料處;複數第一熱封點,接著於相鄰之該第一外側膜與其中一該第一中間膜以及相鄰之該第一內側膜與另一該第一中間膜;一第一橫熱封線,接著於該第一外側膜與該第一內側膜的一側;複數第一直熱封線,接著於該第一外側膜、該第一內側膜及該些第一中間膜;及複數第一氣柱,分別位於該些第一直熱封線、該第一外側膜及該第一內側膜之間;一第二氣柱片,包括:一第二外側膜;一第二內側膜,疊合於該第二外側膜;二第二中間膜,位於該第二外側膜與該第二內側膜之間;複數第二耐熱材料,塗佈於該些第二中間膜之間; 複數第二氣閥,形成於該些第二中間膜塗佈該些第二耐熱材料處;複數第二熱封點,接著相鄰之該第二外側膜與其中一該第二中間膜及相鄰之該第二內側膜與另一該第二中間膜;一第二橫熱封線,接著於該第二外側膜與該第二內側膜的一側;複數第二直熱封線,接著於該第二外側膜、該第二內側膜及該些第二中間膜;及複數第二氣柱,分別位於該些第二直熱封線、該第二外側膜及該第二內側膜之間;一共同橫熱封線,接著於該第一外側膜與該第二外側膜相對於該第一橫熱封線與該第二橫熱封線的一側;一頸部熱封線,位於該共同橫熱封線與該第一橫熱封線之間,且接著該第一外側膜、該第一內側膜、該些第一中間膜、該第二外側膜、該第二內側膜及該些第二中間膜;及一共同充氣通道,位於該頸部熱封線、該共同橫熱封線、該第一外側膜及該第二外側膜之間,該共同充氣通道包括一充氣口,該些第一熱封點與該些第二熱封點是位於該共同充氣通道中;其中,該些第一氣閥連通於該共同充氣通道與該些第一氣柱,該些第二氣閥連通於該共同充氣通道與該些第二氣柱,當該共同充氣通道由該充氣口充入氣體時,該些第一氣閥引導氣體充入該些第一氣柱,該些第二氣閥引導氣體充入該些第二氣柱。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緩衝氣袋,其中該第一內側膜與該第二內側膜的長度小於該第一外側膜與該第二外側膜的長度,使該第一內側膜接著於該第一中間膜的側邊與該第二內側膜接著於該第二中間膜的側邊是位於該共同充氣通道中。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緩衝氣袋,其中該第一內側膜與該第二內側膜位於該共同充氣通道中的邊緣係分別對齊該第一中間膜與該第二中間膜的邊緣。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緩衝氣袋,其中該第一內側膜與該第二內側膜的長度等於該第一外側膜與該第二外側膜的長度,且該第一內側膜與該第二內側膜位於該共同充氣通道中的區域開設有至少一穿孔。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緩衝氣袋,其中該共同橫熱封線更接著該第一內側膜與該第二內側膜。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緩衝氣袋,其中當該共同充氣通道由該充氣口充入氣體時,該些第一熱封點與該些第二熱封點分別將該些第一中間膜與該些第二中間膜拉開而分別形成複數第一進氣口與複數第二進氣口。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緩衝氣袋,其中各該第一中間膜包括有位於該共同充氣通道中之一第一側邊,各該第二中間膜包括有位於該共同充氣通道中之一第二側邊,該些第一熱封點是位於該第一側邊且對應在塗佈該些第一耐熱材料處,該些第二熱封點是位於該第二側邊且對應在塗佈該些第二耐熱材料處。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緩衝氣袋,其中該第一內側膜與該第二內側膜是位於該第一外側膜與該第二外側膜之間,且該第一內側膜或該第二內側膜的表面塗佈有一中間耐熱材。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緩衝氣袋,其中該第一氣閥與該第二氣閥位於該共同充氣通道一端的寬度是大於位於該第一氣柱與該第二氣柱一端之寬度。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緩衝氣袋,更包括複數個熱封部,位於該些第一氣柱與該些第二氣柱中,該些熱封部分別接著該些第一中間膜與該些第二中間膜,各該熱封部包括至少一熱封點、至少一熱封線或其組合。
TW104114002A 2015-04-30 2015-04-30 Buffer air bag TWI5425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4002A TWI542522B (zh) 2015-04-30 2015-04-30 Buffer air ba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4002A TWI542522B (zh) 2015-04-30 2015-04-30 Buffer air ba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42522B true TWI542522B (zh) 2016-07-21
TW201637959A TW201637959A (zh) 2016-11-01

Family

ID=56997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4002A TWI542522B (zh) 2015-04-30 2015-04-30 Buffer air bag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252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2276A (zh) * 2018-06-29 2018-11-13 杭州巨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规格方形包装气柱箱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2276A (zh) * 2018-06-29 2018-11-13 杭州巨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规格方形包装气柱箱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7959A (zh) 2016-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37880B2 (ja) 多段挟持式空気密封体
TWI426040B (zh) A cushioning bag for preset opening of air column turning zon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6078578A2 (zh) 交叉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535371B2 (ja) 気体進入口を自動的に開く吹き込み式気体密封シート
TWI447051B (zh) A flat buffer gas bag with a plurality of compartmentalized chambers
KR100971604B1 (ko) 연속적인 공기주입이 가능한 공기밀봉체의 공기주입장치와그 공기주입방법
WO2016169517A1 (zh)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充气阀和制造方法
CN108860901B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及其应用
TW200848328A (en) Air packing bag for tightly holding art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80063315A1 (en) Air enclosurewith multilayer different kinds of substrates
TWI439399B (zh) 自動饋縮緩衝裝置
WO2015192707A1 (zh) 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4150430U (zh)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
TW201408548A (zh) 止回閥裝置
TWI542522B (zh) Buffer air bag
CN106185036B (zh) 一种缓冲气袋
CN218752496U (zh) 充气缓冲包装装置
JP2002037341A (ja) 商品包装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963167A (zh)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08446C (zh) 可充气复合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211919514U (zh) 空气包装装置
JP2007276826A (ja) 補助エアチューブを有するエアパッキング袋
JP2006069621A (ja) 包装用部材
TW202031565A (zh) 延伸型氣柱緩衝結構
CN109928064B (zh) 一种延伸型气柱缓冲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