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6385B - Wheel assembly,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rim assembly replacement method - Google Patents

Wheel assembly,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rim assembly replacement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6385B
TWI516385B TW101140132A TW101140132A TWI516385B TW I516385 B TWI516385 B TW I516385B TW 101140132 A TW101140132 A TW 101140132A TW 101140132 A TW101140132 A TW 101140132A TW I516385 B TWI516385 B TW I5163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m
pin
receiving portion
groove
pin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0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1218A (zh
Inventor
Tatsuya Ueda
Makoto Tachiban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 Mach Tech
Publication of TW201341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1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6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63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02Inspecting ty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33After-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vulcanising tyres
    • B29D2030/0634Measuring, calculating, correcting tyre uniformity, e.g. correcting RF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81Wheel making
    • Y10T29/49492Land wheel
    • Y10T29/49524Rim making
    • Y10T29/49526Rim making with assembling
    • Y10T29/49528Demountable rim mak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Description

輪圈組裝體、輪胎試驗機及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用來安裝作為試驗體的輪胎之輪圈組裝體、輪胎試驗機及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
輪胎試驗機包含:測定輪胎均一性之輪胎均一性測定裝置、測定輪胎平衡之輪胎平衡測定裝置。使用輪胎試驗機進行測定時,用來固定作為試驗對象的輪胎之試驗用輪圈,是對應於胎唇直徑、胎唇寬度而依輪胎種類進行更換。
為了對應於作為測定對象之輪胎種類較多的情況等,基於謀求試驗用輪圈的更換時間短縮化、更換作業省力化的目的,自動更換試驗用輪圈的方法已被提出。在專利文獻1~5揭示輪圈更換裝置之相關發明。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266175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3-11013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3-4774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3-23183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許第3672135號公報
試驗用輪圈,為了容易進行輪胎之安裝及卸下,是由 一對的上輪圈和下輪圈所構成。要在該上下輪圈安裝輪胎而進行試驗時,上輪圈和下輪圈分別安裝於輪胎試驗機且互相分離。
而且,要將該上下輪圈藉由輪圈更換裝置實施更換的情況,大多是將上輪圈和下輪圈藉由重疊等的方法成為一體化,以輪圈組裝體的形式來處理。然後,一體化後的輪圈組裝體,朝向輪胎試驗機外部之更換裝置、輪圈儲存位置搬出。藉由以輪圈組裝體的形式一體化而進行保管,同一直徑的上輪圈和下輪圈不會分散開,而使管理性提升。此外,要從外部將輪圈組裝體搬入輪胎試驗機的情況,是將一體化後的輪圈組裝體搬入,為了安裝輪胎而使上輪圈和下輪圈分割。
為了在更換輪圈時使上輪圈和下輪圈一體化,可採用各種方法,在將輪圈組裝體吊起進行更換的情況,能想到的方法包括:從上下輪圈的外部安裝讓上下輪圈一體化的治具,或是在上下任一方的輪圈或雙方的輪圈設置能讓上下輪圈一體化的機構。
然而,若試驗時安裝於上下輪圈之輪胎的胎唇寬度小,上輪圈和下輪圈之分離距離變小。因此,讓上下輪圈一體化的方法是採用上述後者方法的情況,必須設置使上下輪圈以彼此不干涉的方式物理上一體化的機構。
本發明是有鑑於這種事情而開發完成的,其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縱使是小尺寸的輪胎也能安裝之輪圈組裝體、輪胎試驗機及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輪圈組裝體、輪胎試驗機及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採用以下的手段。
亦即,本發明的第1態樣之輪圈組裝體,係具有用來安裝作為試驗對象的輪胎之一對的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該輪圈組裝體具備:設置於第一輪圈之銷、設置於第二輪圈且能卡合於銷之銷接收部、以及溝槽部;該溝槽部,是在第二輪圈之第一輪圈側的表面,形成有可收容銷的前端之至少一部分之凹狀剖面的溝槽。
依據此構造,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藉由使銷及銷接收部卡合而成為一體化。卡合時只要將上側之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吊起,隨著上側之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另一方的輪圈也能同時移動。在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安裝輪胎而進行試驗時,銷及銷接收部的卡合被解除,且宜使銷和銷接收部互不干涉。如果銷和銷接收部成為在上下方向會干涉的位置關係的話,當輪胎試驗時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因某種原因而發生相對旋轉的情況,會造成銷的損傷。因此,關於銷和銷接收部之上下方向相對尺寸,如果要做成可防止該干涉的尺寸的話,必須在上下方向確保充分的尺寸,而必然會對胎唇寬度造成限制。
本態樣,是在溝槽部的表面形成有能收容銷前端之凹狀的溝槽。因此,在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安裝輪胎而進行試驗的情況,當銷和溝槽部相對向時,相較於未形成溝槽 部的情況,能讓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接近。又銷接收部和溝槽部都是構成第二輪圈的一部分。
上述第1態樣亦可為,銷的前端,具有朝與銷之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之突起部;銷接收部,具有用來讓突起部滑動之滑動用溝槽及用來讓銷滑動之滑動用開口部。
依據此構造,突起部具有朝與銷之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形狀,能在銷接收部的滑動用溝槽滑動。此外,銷能在銷接收部之滑動用開口部滑動。如此使銷和銷接收部卡合。
上述第1態樣亦可為,突起部之上面的剖面形狀、收容突起部的一部分時相對向之溝槽的剖面形狀,分別為錐狀。
依據此構造,突起部之突起基端的厚度比突起前端更厚,因此可維持突起基端的強度;支承部之突出基端的厚度比突出端更厚,因此可維持突出基端的強度。因此,可確保銷及銷接收部之高剛性,而使用銷及銷接收部進行輪圈組裝體之吊起及移動。此外,在支承部的表面形成能收容銷的前端之凹狀的溝槽,因此能讓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接近。
上述第1態樣較佳為,銷接收部和溝槽部是在第二輪圈的周方向形成,溝槽也是在周方向形成。
依據此構造,在輪圈組裝體安裝輪胎而進行試驗的情況等,當卡合解除而使銷前端和銷接收部的表面接近時,縱使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繞軸心相對旋轉,仍能使銷前端 沿著在周方向形成的溝槽移動。因此,銷和銷接收部不致互相干涉。
上述第1態樣亦可為,銷接收部和溝槽部形成於同一剖面內,溝槽部是在銷接收部之第一輪圈側形成溝槽。
依據此構造,在銷接收部之第一輪圈側的表面,形成能收容銷的前端之至少一部分之凹狀剖面的溝槽。因此,在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安裝輪胎而進行試驗時,當在與銷相對向的位置設有銷接收部的情況,能讓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接近。
上述第1態樣亦可為,進一步具備設置於第一輪圈及第二輪圈之至少任一方之支架,當銷和銷接收部卡合時,藉由支架支承位於上方之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
依據此構造,在位於下方之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的上面載置另一方的輪圈時,支架可支承位於上方之另一方的輪圈,因此在輪圈組裝體的保管時,銷和銷接收部不須支承位於上方之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的荷重,能防止撞撃等所造成之銷及銷接收部的損傷。
此外,本發明的第2態樣之輪胎試驗機,係具備上述第1態樣之輪圈組裝體、以及支承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而將輪圈組裝體吊起之吊起部。
依據此構造,當吊起部將位於上方之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予以支承並吊起時,只要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卡合的話,就能將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同時移動。此外,當吊起部將位於上方之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予以支承並吊起 時,只要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的卡合被解除,由於在銷接收部的表面形成有能收容銷前端之凹狀的溝槽,相較於在銷接收部的表面未形成溝槽的情況,能讓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接近。因此,在具有使用銷及銷接收部而能進行更換的輪圈組裝體之輪胎試驗機,縱使作為被試驗體之輪胎為小尺寸的情況仍能進行試驗。
此外,本發明的第3態樣之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是使用輪圈組裝體之輪胎試驗機的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該輪圈組裝體具有用來安裝作為試驗對象的輪胎之一對的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該輪圈組裝體具備:設置於第一輪圈之銷、設置於第二輪圈且能卡合於銷之銷接收部、以及溝槽部;該溝槽部,是在第二輪圈之第一輪圈側的表面,形成有可收容銷的前端之至少一部分之凹狀剖面的溝槽;該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是將輪圈組裝體當中的第一輪圈或是第二輪圈支承而將輪圈組裝體吊起。
依據本發明,縱使是小尺寸的輪胎仍能安裝於輪圈組裝體進行試驗。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之輪胎試驗機,使用第1圖作說明。
輪胎試驗機,例如是用來測定輪胎均一性之輪胎均一 性測定裝置12。輪胎均一性測定裝置12,以安裝於輪圈組裝體之輪胎為試驗對象,讓圓筒狀的負荷輪22抵接於藉由下部主軸16旋轉驅動之輪胎。輪胎均一性測定裝置12,藉由設置於負荷輪22的上部及下部之測力計來測定所賦予的荷重。
負荷輪22,能在軌道23上走行,而朝下部主軸16側接近或從下部主軸16離開。
如第24圖所示般,作為試驗對象之輪胎60,安裝於上輪圈1及下輪圈2。這時,上輪圈1是藉由輪圈升降機14之夾頭機構9把持,下輪圈2載置於台座15上的下部主軸16上。此外,讓輪圈升降機14往下方下降,使上輪圈軸13的下部***下部主軸16的內部。而且,上輪圈軸13和下部主軸16,是藉由鎖定機構在既定的***位置互相連結。
下部主軸16藉由馬達旋轉驅動。此外,當藉由鎖定機構與上輪圈軸13連結時,下部主軸16是和上輪圈軸13一起旋轉。
輪圈升降機14可在上下方向升降,具有安裝於支承部8之夾頭機構9。輪圈升降機14,是透過受馬達驅動之滾珠螺桿25等的傳動機構而沿著框架24升降。當輪圈升降機14往上方移動時,鎖定機構被解除,而使上輪圈軸13和下部主軸16的連結被解除。
輪圈儲存裝置11,讓旋轉台20在軌道21上走行,而能朝下部主軸16側接近或從下部主軸16離開。
旋轉台20的上部設有旋轉軸17。旋轉軸17與複數個儲存裝置框架18連接,旋轉軸17能讓儲存裝置框架18繞旋轉軸17的軸心旋轉。如此,旋轉軸17,能使儲存裝置框架18之輪圈台座19上所載置的上輪圈1及下輪圈2朝下部主軸16側接近、或從下部主軸16離開。
接下來說明一對的上輪圈1和下輪圈2所構成之輪圈組裝體。
上輪圈1,在比輪胎安裝部分更內側之上輪圈1的下面,在周方向交互設置三個銷接收部3及三個支架接收部4。第3圖顯示上輪圈1的下面。此外,下輪圈2,在比輪胎安裝部分更內側之下輪圈2的上面,在周方向交互設置3根銷6及3根支架7。第4圖顯示下輪圈2的上面。銷6,當輪圈組裝體移動時與銷接收部3卡合。支架7,當輪圈組裝體保管時與支架接收部4抵接。另一方面,在試驗時,如第24圖及第25圖所示般,銷6和銷接收部3之卡合被解除而分離,支架7和支架接收部4也互相分離。
銷6例如第6圖~第8圖所示般,透過比銷本體部直徑更小的頸部,在前端形成有錐狀的突起部30。突起部30,是朝與銷6之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突起基端的厚度比突起前端更厚。如此可維持突起部30之突起基端的強度。又在本實施方式,從銷6的縱剖面看,雖是說明突起部30以銷6軸為中心朝兩側延伸的情況,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例如,突起部30是從銷6軸僅朝單側延伸亦可。
在銷接收部3,如第5圖所示般,形成有***用開口部26及滑動用開口部27。***用開口部26能讓銷6的突起部30出入。滑動用開口部27,是形成於***用開口部26之一側,沿著上輪圈1之周方向開口。滑動用開口部27的寬度,比銷6之突起部30的直徑窄但比銷6之頸部寬。又銷接收部3,如第5圖所示般區分成:與銷6卡合之第一區域3A、第一區域3A以外的第二區域3B。上述***用開口部26和滑動用開口部27形成於第一區域3A。
此外,在銷接收部3,例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般,在沿周方向設置之相對向的二個側壁間形成有滑動用溝槽29。再者,銷接收部3具有:朝滑動用開口部27側突出而用來支承銷6的突起部30之支承部28。支承部28之突出基端的厚度比突出端更厚。如此可維持支承部28的突出基端之強度。而且,在支承部28之下輪圈2側的表面,形成有能收容銷6的前端的突起部30之呈凹狀的凹狀溝槽28a。在銷接收部3,藉由形成用來支承突起部30之支承部28,使銷6和銷接收部3卡合。在此,藉由支承部28支承突起部30的狀態,是指藉由支承部28的上面(上輪圈1側之面)支承突起部30的下面(下輪圈2側之面)的狀態。第5圖~第8圖所示的例子,凹狀溝槽28a是遍及第一區域3A及第二區域3B而沿著上輪圈1的周方向形成。本實施方式之第一區域3A,是溝槽部和銷接收部雙方形成在同一部位的情況之一例;第二區域3B,是僅溝 槽部直接設置於上輪圈1的情況之一例。
不同於本實施方式,如果銷6和銷接收部3成為在上下方向發生干涉的位置關係的話,當輪胎試驗時上輪圈1和下輪圈2因某種原因而相對旋轉的情況,會造成銷6的損傷。因此,關於銷6和銷接收部3之上下方向相對尺寸,如果要做成可防止該干涉的尺寸的話,必須在上下方向確保充分的尺寸,而必然會對胎唇寬度造成限制。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由於在銷接收部3的表面形成有能收容銷6的前端之凹狀溝槽28a,相較於在銷接收部3的表面未形成凹狀溝槽28a的情況,能讓上輪圈1和下輪圈2接近。因此、在利用銷6及銷接收部3而使用可移動的輪圈組裝體之輪胎試驗機,縱使作為被試驗體之輪胎為小尺寸的情況,例如胎唇寬度設定為3吋以下的輪胎,仍能使上輪圈1和下輪圈2不發生干涉而進行測定。此外,參照第22圖及第23圖如後述般,可縮短為了使銷6和銷接收部3卡合所需之行程距離b1。因此,在利用銷6及銷接收部3而使用可更換的輪圈組裝體之輪胎試驗機,縱使作為被試驗體之輪胎尺寸小的情況仍能進行測定。
此外,能收容上述銷6的前端之凹狀溝槽28a,如第5圖所示般,是沿著銷接收部3之下輪圈2側的表面而在周方向形成。依據此構造,在輪圈組裝體安裝輪胎而進行試驗的情況等,使卡合解除,讓銷6的前端和銷接收部3的表面相對向且接近時,縱使上輪圈1和下輪圈2繞軸心 相對旋轉,銷6的前端能沿著在周方向所形成的凹狀溝槽28a移動。因此如第8圖所示般,銷6和銷接收部3不致互相干涉。
支架7是朝上輪圈1側突出而設置在下輪圈2的上面。此外,支架接收部4,對應於支架7,是朝下輪圈2側突出而設置在上輪圈1的下面。而且,支架7和支架接收部4個別的高度設定成,當在下輪圈2的上面載置上輪圈1時,不是藉由銷6和銷接收部3來支承上輪圈1的荷重,而是藉由支架7和支架接收部4來支承上輪圈1。
依據上述般支架7和支架接收部4的構造,由於是藉由支架7來支承上輪圈1,在輪圈組裝體的保管時,不是藉由銷6和銷接收部3來支承上輪圈1的荷重,能防止因撞撃等造成銷6及銷接收部3的損傷。
接下來說明本發明的輪胎試驗機之輪圈組裝體的更換動作。
首先,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般,從上輪圈1和下輪圈2分離而使上輪圈1位於上方的狀態開始說明。從該狀態,如第9圖的箭頭a所示般,使輪圈升降機14下降,讓上輪圈1往下方移動,如第9圖所示般,將上輪圈1和下輪圈2重疊。這時,上輪圈1和下輪圈2的相位關係如第16圖所示般。第19圖是第9圖的部分放大圖,顯示用第16圖的F-F線截斷之縱剖面圖。亦即,讓銷6之突起部30的位置和銷接收部3之***用開口部26的位置一致,將突起部30******用開口部26內。
接著如第9圖的箭頭b所示般,讓下部主軸16旋轉,使下輪圈2相對於上輪圈1旋轉。這時,上輪圈1和下輪圈2的相位關係如第17圖所示般。亦即,藉由下輪圈2之向左旋轉,使銷6之突起部30在銷接收部3之滑動用溝槽29內移動,如第6圖所示般使銷6和銷接收部3卡合。又在上述例子,雖是說明藉由向左旋轉使銷6和銷接收部3卡合的例子,但亦可將銷接收部3之***用開口部26和滑動用溝槽29的位置設定成相反,而藉由向右旋轉使銷6和銷接收部3卡合。
藉由使銷6和銷接收部3卡合,讓上輪圈1和下輪圈2一體化。接著,如第10圖的箭頭c所示般,藉由使輪圈升降機14上升,讓上輪圈1和下輪圈2一起往上方移動。這時,如第21圖所示般,藉由上輪圈1的銷接收部3支承銷6,下輪圈2成為從上輪圈1懸吊的狀態。
接著,如第10圖的箭頭d所示般,讓輪圈儲存裝置11往下部主軸16側下降。這時,將未載置輪圈組裝體之儲存裝置框架18,配置在藉由輪圈升降機14支承之輪圈組裝體的下方。接著如第11圖的箭頭e所示般,讓輪圈升降機14下降,在儲存裝置框架18上的輪圈台座19載置上輪圈1及下輪圈2。這時,將突出於儲存裝置框架18上之定位凸部31***下輪圈2的下面所形成之定位孔部32。
結果如第20圖所示般,使支架接收部4抵接於支架7的上面,藉由下輪圈2來支承上輪圈1。這時,銷6和銷 接收部3互不干涉,不是藉由銷6來支承上輪圈1的荷重,能防止銷6的損傷。
在儲存裝置框架18上載置輪圈組裝體時,如第11圖之箭頭f所示般,將把持著上輪圈1之夾頭機構9解除。接著如第12圖的箭頭g所示般,讓輪圈升降機14離開輪圈儲存裝置11。然後,如第12圖的箭頭h所示般,繞旋轉軸17的軸心讓儲存裝置框架18旋轉,讓新的試驗用的輪圈組裝體位於輪圈升降機14的下方。
接著如第13圖的箭頭i所示般,讓輪圈升降機14下降,直到夾頭機構9位於上輪圈1之被把持部5的位置。接著如第13圖的箭頭j所示般,讓夾頭機構9往上輪圈1之被把持部5移動,讓夾頭機構9把持上輪圈1。這時,上輪圈1和下輪圈2成為卡合狀態。
然後,如第14圖之箭頭k所示般,在把持輪圈組裝體的狀態下,讓輪圈升降機14上升,使上輪圈1和下輪圈2一起往上方移動。此外,如第14圖之箭頭m所示般,讓輪圈儲存裝置11離開下部主軸16。當輪圈儲存裝置11之儲存裝置框架18從下部主軸16之上方退開時,如第15圖之箭頭n所示般,讓輪圈升降機14下降,使上輪圈1往下方移動,而將下輪圈2固定於下部主軸16。
接著,如第15圖之箭頭p所示般,讓下部主軸16旋轉,使下輪圈2相對於上輪圈1旋轉。這時,上輪圈1和下輪圈2之相位關係如第18圖所示般。亦即,藉由下輪圈2之向右旋轉,使銷6之突起部30在銷接收部3之滑 動用溝槽29內移動,而到達***用開口部26。又構成為藉由向右旋轉使上輪圈1和下輪圈2卡合的情況,則是進行向左旋轉。藉此能將銷6和銷接收部3的卡合解除。亦即,藉由使輪圈升降機14上升,如第7圖所示般讓銷6離開銷接收部3。
在銷6離開銷接收部3的狀態下,如第24圖所示般,將輪胎60安裝於上輪圈1和下輪圈2,而能對輪胎60進行測定。這時,縱使輪胎60之輪胎寬度短的情況,如第25圖所示般,由於銷6之突起部30被收容於銷接收部3之凹狀溝槽28a內,銷6和銷接收部3不致發生干涉。
接著,參照第22圖及第23圖說明銷6和銷接收部3的關係。
不同於上述實施方式,首先說明的情況,銷6和銷接收部40的關係是如第23圖所示般,銷6之突起部50不是錐狀而是形成為圓筒狀,且在銷接收部40之支承部42的表面未形成溝槽。
這時,在銷接收部40形成有***用開口部41和滑動用開口部43。此外,在銷接收部40,在設置於周方向之相對向的二個側壁間形成有滑動用溝槽44。再者,銷接收部40具有:朝滑動用開口部43側突出而用來支承銷6的突起部50之支承部42。
將作為試驗對象之輪胎安裝於上輪圈1和下輪圈2時,從銷6之突起部50的前端50a到銷接收部40之支承 部42的下面42a之距離成為分離距離a。分離距離a,是在可適用的最小胎唇寬度的輪胎進行試驗時,使銷6和銷接收部40不致互相干涉的長度。這時,為了讓銷6的突起部50卡合於銷接收部40之支承部42,上輪圈1必須往下移動至少第23圖所示的行程距離b2。雖可考慮將分離距離a增長而將行程距離b2增長,在此情況,輪胎試驗時之上輪圈1及下輪圈2相互的接近距離拉開,因此無法計測胎唇寬度小的輪胎。
因此,為了在確保分離距離a的狀態下避免上輪圈1及下輪圈2相互的接近距離拉開,必須縮短行程距離b2。在本實施方式所說明的情況,如第22圖所示般,在將作為試驗對象之輪胎安裝於上輪圈1和下輪圈2時,將從銷6之突起部30的上面30a到銷接收部3之支承部28之凹狀溝槽28a的距離設定成與第23圖的分離距離a相同的分離距離a。
在本實施方式,由於在銷接收部3的表面形成有能收容銷6的前端之凹狀溝槽28a,在設定成分離距離a的情況,為了讓銷6的突起部30卡合於銷接收部3的支承部28,上輪圈1只要往下方移動至少第22圖所示的行程距離b1即可。本實施方式的行程距離b1,比第23圖所示的例子之行程距離b2更短。如此,依據本實施方式,在試驗時可確保儘量長的分離距離a,相較於未形成凹狀溝槽28a的情況,可進行胎唇寬度更小的輪胎之試驗。
又在上述實施方式,雖是說明設置於銷6的前端之突 起部30為錐狀的情況,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例如,突起部30亦可為碗狀等具有曲面者,亦可為圓筒狀。而且,只要在銷接收部3之支承部28的表面形成不致與突起部30接觸之凹狀溝槽28a,相較於在銷接收部3的表面未形成凹狀溝槽28a的情況,能使上輪圈1和下輪圈2接近。此外,能縮短為了使銷6和銷接收部3卡合所需的行程距離b1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雖是說明在上輪圈1設置銷接收部3和支架接收部4、在下輪圈2設置銷6和支架7的情況,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例如,在上輪圈1設置銷6或支架7,在下輪圈2設置銷接收部3或支架接收部4亦可。再者,在上述實施方式,雖是說明銷接收部3從上輪圈1往下輪圈2側突出設置的情況,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例如銷接收部3形成為埋設於上輪圈1(設置於下輪圈2的情況是下輪圈2)本體亦可。亦即,使上輪圈1之與下輪圈2相對向的面成為平坦,在相對於該平坦面之上輪圈1的內部側形成銷接收部3亦可。
再者,在上述實施方式,雖是說明銷接收部3在第一區域3A和第二區域3B雙方形成凹狀溝槽28a的情況,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例如,在銷接收部3之第一區域3A未形成凹狀溝槽28a,僅在第二區域3B形成凹狀溝槽28a亦可。在上輪圈1和下輪圈2安裝輪胎60而進行試驗時,銷6和銷接收部3的第二區域3B成為相對向的位置關係。如此,試驗時能讓上輪圈1和下輪圈2更接近。此 外,在上述實施方式,銷接收部3之第一區域3A和第二區域3B雖是連續一體的構件,但第一區域3A和第二區域3B分別由不同構件所構成亦可。
1‧‧‧上輪圈(第二輪圈)
2‧‧‧下輪圈(第一輪圈)
3,40‧‧‧銷接收部
4‧‧‧支架接收部
5‧‧‧被把持部
6‧‧‧銷
7‧‧‧支架
8‧‧‧支承部
9‧‧‧夾頭機構
11‧‧‧輪圈儲存裝置
12‧‧‧輪胎均一性測定裝置
13‧‧‧上輪圈軸
14‧‧‧輪圈升降機(吊起部)
15‧‧‧台座
16‧‧‧下部主軸
17‧‧‧旋轉軸
18‧‧‧儲存裝置框架
19‧‧‧輪圈台座
20‧‧‧旋轉台
21,23‧‧‧軌道
22‧‧‧負荷輪
24‧‧‧框架
25‧‧‧滾珠螺桿
26,41‧‧‧***用開口部
27,43‧‧‧滑動用開口部
28,42‧‧‧支承部
28a‧‧‧凹狀溝槽(溝槽)
29,44‧‧‧滑動用溝槽
30,50‧‧‧突起部
31‧‧‧定位凸部
32‧‧‧定位孔部
60‧‧‧輪胎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之輪胎試驗機的縱剖面圖。
第2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上下輪圈、輪圈升降機的支承部及下部主軸之縱剖面圖。
第3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上輪圈的仰視圖,是第2圖的A-A線箭頭視圖。
第4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下輪圈的俯視圖,是第2圖的B-B線箭頭視圖。
第5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上輪圈的銷接收部之俯視圖。
第6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銷及銷接收部之縱剖面圖,是用第5圖的C-C線截斷的圖。
第7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銷及銷接收部的縱剖面圖,是用第5圖的D-D線截斷的圖。
第8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銷及銷接收部的縱剖面圖,是用第5圖的E-E線截斷的圖。
第9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輪圈組裝體、輪圈升降機及下部主軸之縱剖面圖。
第10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輪胎試驗機的縱剖面 圖。
第11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輪圈組裝體、輪圈升降機、儲存裝置框架及下部主軸的縱剖面圖。
第12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輪圈組裝體、輪圈升降機、輪圈儲存裝置及下部主軸的縱剖面圖。
第13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輪圈組裝體、輪圈升降機、儲存裝置框架及下部主軸的縱剖面圖。
第14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輪胎試驗機的縱剖面圖。
第15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輪圈組裝體、輪圈升降機及下部主軸的縱剖面圖。
第16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下輪圈的俯視圖。
第17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下輪圈的俯視圖。
第18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下輪圈的俯視圖。
第19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上輪圈及下輪圈的部分放大縱剖面圖,是用第16圖的F-F線截斷的圖。
第20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上輪圈及下輪圈的部分放大縱剖面圖,是用第17圖的G-G線截斷的圖。
第21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上輪圈及下輪圈的部分放大縱剖面圖,是用第17圖的G-G線截斷的圖。
第22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銷及銷接收部的縱剖面圖。
第23圖係顯示該關聯技術的銷及銷接收部的縱剖面圖。
第24圖係顯示該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之輪圈組裝體、輪圈升降機及下部主軸之縱剖面圖。
第25圖係顯示該實施方式之上輪圈及下輪圈的部分放大縱剖面圖。
3‧‧‧銷接收部
6‧‧‧銷
26‧‧‧***用開口部
27‧‧‧滑動用開口部
28‧‧‧支承部
28a‧‧‧凹狀溝槽
29‧‧‧滑動用溝槽
30‧‧‧突起部

Claims (8)

  1. 一種輪圈組裝體,係具有用來安裝作為試驗對象的輪胎之一對的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該輪圈組裝體具備:設置於前述第一輪圈之銷、設置於前述第二輪圈且能卡合於前述銷之銷接收部、以及溝槽部;該溝槽部,是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之前述第一輪圈側的表面,形成有能收容前述銷的前端之至少一部分之凹狀剖面的溝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圈組裝體,其中,前述銷的前端,具有朝與前述銷的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之突起部;前述銷接收部,具有用來讓前述突起部滑動的滑動用溝槽以及用來讓前述銷滑動的滑動用開口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輪圈組裝體,其中,前述突起部之上面的剖面形狀、收容前述突起部的一部分時相對向之前述凹狀剖面的溝槽的剖面形狀,分別形成為錐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圈組裝體,其中,前述銷接收部和前述溝槽部是在前述第二輪圈的周方向形成,前述凹狀剖面的溝槽也是在前述周方向形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圈組裝體,其中,前述銷接收部和前述溝槽部是形成於同一剖面內,前述溝槽部,是在前述銷接收部之前述第一輪圈側形成前述凹狀剖面的溝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輪圈組裝體,其中,進一步具備設置於前述第一輪圈及前述第二輪圈的至少任一方之支架,當前述銷和前述銷接收部卡合時,藉由前述支架來支承位於上方之前述第一輪圈或前述第二輪圈。
  7. 一種輪胎試驗機,係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輪圈組裝體、以及用來支承前述第一輪圈或是前述第二輪圈而將前述輪圈組裝體吊起之吊起部。
  8. 一種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是使用輪圈組裝體之輪胎試驗機的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該輪圈組裝體具有用來安裝作為試驗對象的輪胎之一對的第一輪圈和第二輪圈;該輪圈組裝體具備:設置於前述第一輪圈之銷、設置於前述第二輪圈且能卡合於前述銷之銷接收部、以及溝槽部,該溝槽部是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之第一輪圈側的表面,形成有能收容前述銷的前端之至少一部分之凹狀剖面 的溝槽;該輪圈組裝體更換方法,是支承輪圈組裝體當中之前述第一輪圈或前述第二輪圈而將前述輪圈組裝體吊起。
TW101140132A 2011-11-11 2012-10-30 Wheel assembly,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rim assembly replacement method TWI516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7823A JP5752012B2 (ja) 2011-11-11 2011-11-11 リム組立体、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リム組立体交換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1218A TW201341218A (zh) 2013-10-16
TWI516385B true TWI516385B (zh) 2016-01-11

Family

ID=48289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0132A TWI516385B (zh) 2011-11-11 2012-10-30 Wheel assembly,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rim assembly replacement method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046445B2 (zh)
JP (1) JP5752012B2 (zh)
KR (1) KR101493637B1 (zh)
CN (1) CN103460012B (zh)
DE (1) DE112012004720B4 (zh)
TW (1) TWI516385B (zh)
WO (1) WO20130694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1848B2 (ja) 2012-01-12 2016-02-03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装置
JP5752057B2 (ja) * 2012-01-12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ム組立体およびタイヤ試験装置
JP5752068B2 (ja) * 2012-02-17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装置
DE112012005866B4 (de) 2012-08-06 2022-05-12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Reifenhaltevorrichtung
JP6057942B2 (ja) * 2014-04-22 2017-01-11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保持装置、該タイヤ保持装置を備える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
CN110793788B (zh) * 2015-12-24 2021-12-03 三菱重工机械***株式会社 轮胎试验机及轮胎形状检查方法
CN111656154A (zh) * 2018-02-02 2020-09-11 三菱重工机械***株式会社 轮辋更换机、轮辋保持装置及轮胎试验***
EP3757540B1 (en) 2018-02-21 2022-06-0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Rim replacement device, tire test device, and rim replacement method
JP2019174453A (ja) * 2018-03-28 2019-10-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に備えられたリム交換機構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JP2019174450A (ja) 2018-03-29 2019-10-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におけるリムサイズの管理方法
CN110031151A (zh) * 2019-05-27 2019-07-19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上轮辋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43130A (en) 1958-09-22 1962-07-10 Robert E Patterson Tubeless tire testing apparatus
US4763710A (en) * 1987-01-14 1988-08-16 The Uniroyal Goodrich Tire Company Rim and spindle for tire uniformity machines
JPH01192532A (ja) 1988-01-29 1989-08-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マシン用自動リム交換装置
JPH0347742A (ja) 1989-04-14 1991-02-28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装置
JP2661753B2 (ja) 1989-08-30 1997-10-0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JPH03110138A (ja) 1989-09-25 1991-05-10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チエンジャ装置
JPH03231834A (ja) 1990-02-07 1991-10-15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のリム交換装置
JPH0970833A (ja) * 1995-09-04 1997-03-18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US6237402B1 (en) * 1996-04-15 2001-05-29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and rim assembly centering method
JP3672135B2 (ja) 1996-08-09 2005-07-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測定におけるリム交換装置
JP3486307B2 (ja) * 1996-09-02 2004-0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JP3418512B2 (ja) * 1996-10-02 2003-06-2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US5992227A (en) * 1997-01-24 1999-11-30 Jellison; Frank R. Automatic adjustable width chuck apparatus for tire testing systems
US6584835B2 (en) * 2000-02-11 2003-07-01 Mts Systems Corporation Spindle assembly for a tire or wheel testing machine
KR20040057963A (ko) * 2002-12-24 2004-07-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타이어 유니포미티 기계
JP4331091B2 (ja) 2004-07-16 2009-09-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保持装置
JP2007121042A (ja) * 2005-10-26 2007-05-17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タイヤ試験の方法
DE112009003527B4 (de) * 2008-11-28 2019-05-09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Felgenmontagevorrichtung für eine Reifentestvorrichtung, Magnetmontageverfahren, Felgenaustauschvorrichtung und Reifentestvorrichtung
JP4487011B1 (ja) * 2008-12-24 2010-06-2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磁石取付方法及び磁石取外し方法
JP5337611B2 (ja) * 2009-07-22 2013-11-06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JP5366701B2 (ja) * 2009-08-19 2013-12-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313943B2 (ja) * 2010-02-25 2013-10-09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機のリム交換装置及びリム交換方法
US9261434B2 (en) 2010-11-23 2016-02-16 Micro-Poise Measurement Systems, Llc Tire uniformity testing system having a testing station for changing rim sets
JP5752068B2 (ja) * 2012-02-17 2015-07-22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試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69180A1 (en) 2014-03-13
KR101493637B1 (ko) 2015-02-13
US9046445B2 (en) 2015-06-02
TW201341218A (zh) 2013-10-16
KR20130129288A (ko) 2013-11-27
CN103460012A (zh) 2013-12-18
CN103460012B (zh) 2016-08-31
JP2013104744A (ja) 2013-05-30
DE112012004720B4 (de) 2018-10-04
DE112012004720T5 (de) 2014-08-07
WO2013069407A1 (ja) 2013-05-16
JP5752012B2 (ja) 2015-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6385B (zh) Wheel assembly, tire testing machine and rim assembly replacement method
TWI485380B (zh) 輪胎測試裝置
CN103842791B (zh) 轮胎试验装置
US9194768B2 (en) Rim assembly and tire testing machine
JPH01192532A (ja) タイヤユニフオミテイマシン用自動リム交換装置
JP5529594B2 (ja) バルブコッター嵌込方法
JP6798862B2 (ja) タイヤの動バランス及びユニフォーミティの測定装置
JP5236431B2 (ja) ブラダー反転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ブラダーのタイヤ加硫装置への取付け方法
US11333579B2 (en) Rim change device, tire test device, and rim replacement method
KR101839788B1 (ko) 와이퍼 제조장치
CN214702001U (zh) 一种汽车座椅骨架侧壁单品检具
CN110473763B (zh) 介质窗的装卸装置及工艺腔室
JP2012236679A (ja) エレベータ機器の点検用作業台
KR102020711B1 (ko) 타이어 균일성 설비의 휠 교체장치
JP423642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保持方法および装置
EP3739319A1 (en) Tire holding mechanism and tire test device
JP2023143350A (ja) タイヤ装着方法、タイヤ加工方法、及び、タイヤ保持装置
JPWO2019150556A1 (ja) リム交換機、リム保持装置、及び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