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0883B - Reflective film for lighting fixtures - Google Patents

Reflective film for lighting fixtur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0883B
TWI500883B TW098127279A TW98127279A TWI500883B TW I500883 B TWI500883 B TW I500883B TW 098127279 A TW098127279 A TW 098127279A TW 98127279 A TW98127279 A TW 98127279A TW I500883 B TWI500883 B TW I5008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weight
transparent
particles
reflective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7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5022A (en
Inventor
Keita Takehisa
Shinya Togano
Hiroshi Kusume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085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4423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097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8850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15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5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0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08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Description

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照明裝置所使用的反射薄膜,詳言之,係有關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之背光單元的反射薄膜所使用的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
液晶顯示裝置,係有在背光單元之背面上放置光源之背光方式,與在側面上放置光源之背光方式。於任何一種方式中,為防止來自光源之光逃至畫面的背面時,在背光單元之背面上設置反射薄膜。該反射薄膜企求具備薄且高的反射率。
以往,該反射薄膜係使用在聚酯中添加有白色顏料之白色薄膜(日本特開2004-050479號公報、特開2004-330727號公報)、或在內部含有微細氣泡之白色薄膜(特開平6-322153號公報、特開平7-118433號公報)。
於背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中,亮度之提高雖可藉由提高反射薄膜之反射率以達到一定程度,惟僅提高反射率時有一定的臨界值。
除提高薄膜本身之反射率之外,提高亮度之方法係檢討在反應薄膜中配合螢光增白劑,提案在反射薄膜之表面上塗佈螢光增白劑(特開2002-40214號公報)。然而,一般而言由於背光單元使用冷陰極管作為光源,在白色薄膜表面上塗佈螢光增白劑時,因自冷陰極線管所放射的紫 外線會導致螢光增白劑惡化,失去經時性反射率的提高效果。藉由紫外線吸收劑以防止因紫外線所導致的螢光增白劑惡化情形時,由於螢光增白劑原呈現藉由紫外線激勵的藍色發光者,故配合紫外線吸收劑時,無法得到藉由螢光增白劑以提高反射率的效果。
本發明人等著重於反射薄膜之鏡面反射強時,在背光單元中、於反射薄膜前方、即反射薄膜與顯示面之間所設置的光源本身返回形成反射光,導致該光無法到達顯示面,產生光損失,成為亮度降低的原因。
本發明係以提供一種藉由反射薄膜以抑制鏡面反射,藉由賦予反射光具有回避前方光源的指向性予以反射,於背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中使用作為反射薄膜時,可得高亮度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為課題。
本發明之第二目的,係提供一種在背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中使用作為反射薄膜時,可得高亮度且加工性優異的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
本發明之第三目的,係提供一種在背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中使用作為反射薄膜時,可得高亮度且顏色不吻合情形少,抑制了經時變黃性的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
換言之,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其特徵為由白色薄膜及在該白色薄膜表面上所設置的高度為3~50μm 之透明突起所形成,藉由該白色薄膜表面之由透明突起所成的被覆率為50~100%。
本發明之較佳形態,包含透明突起由透明粒子所形成,於反射薄膜表面上露出率為5~100%之透明粒子以50~100%的被覆率被覆於白色薄膜表面之形態。換言之,包含由藉由白色薄膜及被覆該白色薄膜表面之透明粒子的高度3~50μm之透明突起所形成,於該白色薄膜表面上5~100%之露出率的透明粒子以50~100%之被覆率被覆白色薄膜表面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作為較佳的形態。
藉由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於背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中使用作為反射薄膜時,可得高亮度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
第二,藉由本發明,可提供在背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中使用作為反射薄膜時,可得高亮度且加工性優異的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
第三,藉由本發明,可提供在背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單元中使用作為反射薄膜時,可得高亮度且顏色不吻合的情形少、抑制了經時變黃性的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
〔為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於下述中,詳細說明本發明。
白色薄膜
本發明之白色薄膜,係由熱可塑性樹脂所形成,藉由在薄膜中含有白色之著色劑或空隙(void)形成物質而呈現白色之薄膜。
構成薄膜之熱可塑性樹脂,例如聚酯、聚烯烴、聚苯乙烯,就使機械特性及熱安定性兩立而言,以聚酯較佳。
使用聚酯作為白色薄膜之熱塑性樹脂時,聚酯係使用由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所形成的聚酯。該二羧酸成分例如對苯二甲酸、異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4,4’-二苯基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二醇成分例如乙二醇、1,4-丁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1,6-己二醇。
於此等之聚酯中,以芳香族聚酯較佳,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更佳。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亦可為均聚物,惟以共聚合聚合物較佳。
白色薄膜可由單層所形成,亦可由複數層所形成。白色薄膜由複數層形成時,以由使光反射之白色反射層與承載該層之支持層所形成的積層薄膜較佳。於該積層薄膜中,以白色反射層為含有較多空隙之層,支持層為含有較少空隙或不含空隙之層較佳。白色反射層中所使用的聚酯,以共聚合聚酯較佳,共聚合成分之比例以全部二羧酸成分為基準,例如為3~20莫耳%,較佳者為4~15莫耳%,更佳者為5~13莫耳%。藉由使共聚合成分之比例在該範圍內時,有關含有較多空隙之白色反射層,亦可得優異的製膜性,可製得熱尺寸安定性優異的白色薄膜。
白色薄膜由複數層形成時,白色反射層以含有螢光物較佳。此時,螢光物之含量以白色反射層為基準,較佳者為0.1~7重量%。藉由含有該範圍之量,不會因螢光物而導致白色反射層著色的情形,可提高亮度,使用作為照明裝置之反射薄膜時,製得可正確地色再現的反射薄膜。
螢光物可使用無機螢光物、有機螢光物中任何一種。為經過長時間後仍可維持安定的螢光功能時,以無機螢光物較佳。螢光物例如可使用下述說明者。
白色薄膜中所使用的白色著色劑或空隙形成物質,例如可使用無機粒子、有機粒子。
白色著色劑以使用白色的無機粒子較佳。使用無機粒子作為空隙形成物質時,以使用白色無機粒子較佳。白色無機粒子例如硫酸鋇、二氧化鈦、二氧化矽、碳酸鈣之粒子。無機粒子之平均粒徑例如0.2~3.0μm、較佳者為0.3~2.5μm、更佳者為0.4~2.0μm。藉由使用該範圍內之平均粒徑的無機粒子,可適當地分散於聚酯中,不會引起粒子之凝聚情形,可製得沒有粗大突起的薄膜,同時薄膜之表面不會過於粗糙,可將光澤度控制於適當的範圍內。而且,無機粒子可以為任何的粒子形狀,例如板狀、球狀。無機粒子亦可進行為提高分散性時之表面處理。
使用有機粒子作為空隙形成物質時,在聚酯中使用非相溶的樹脂粒子作為有機粒子。該有機粒子以聚矽氧烷樹脂粒子、聚四氟化乙烯粒子較佳。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例如為0.2~10μm、較佳者為0.3~8.0μm、更佳者為0.4~6.0μm。藉由使用該範圍之有機粒子,可適當地分散於聚酯中,不會引起粒子之凝聚情形,可製得沒有粗大突起的薄膜。
就可得高亮度而言,白色薄膜之光線反射率在波長為550nm之反射率,較佳者為95%以上、更佳者為96%以上、最佳者為97%以上。
透明突起
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係由白色薄膜及設置於該薄膜表面之高度3~50μm的透明突起所形成。透明的突起可以連續予以設置、亦可以不連續予以設置。
於本發明中,白色薄膜表面之由透明突起所成的被覆率為50~100%,較佳者為60~100%,最佳者為70~100%,更佳者為80~100%。被覆率未達50%時,會損害回避前方光源之光的指向性,無法期待提高亮度。
於本發明中,被覆率係以進行有關薄膜面內垂直二方向的各波長3mm之測定範圍的合計長度為為6mm之測定範圍,於測定範圍中使白色薄膜表面被覆透明突起的比例予以定義。
具體而言,使用薄片切片裝置,以薄膜之厚度方向為切斷面切成切片,使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形電場放出形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3000倍觀察試樣及該切片試樣,進行觀察有關薄膜面內垂直二方向的各波長3mm之測定範圍的合計長度為6mm之測定範圍,累積測定領域中沒有被透明突起被覆的部分之長度,以下述式求取。
被覆率=(6mm-(沒有被覆透明突起的部分之累積長度(mm)))/6mm×100(%)
而且,透明突起的最大直徑部分自塗膜表面露出於外側時,係以透明粒子之最大直徑所被覆的部分被覆於透明的突起。
透明的突起,可以透明的物質形成,亦可以有機物及無機物之任何物質形成。而且,可以有機物與無機物之混合物形成,亦可以有機物與無機物之複合物形成。形成透明突起之物質的光線透過率,例如50%以上、較佳者為60%以上、更佳者為70%以上。透明的突起,為防止著色時,可以在可見光範圍中沒有吸收光者。
透明突起之形狀,例如圓頂(Dome)形狀或金字塔形狀,除金字塔形狀外之角錐形狀,例如三角錐狀、六角錐狀、八角錘狀,較佳者為圓頂形狀或金字塔形狀,更佳者為圓頂形狀。圓頂形狀之突起,為具備傾斜的凸面之突起即可,以具有半球面、部分球面或回轉橢圓體面之一部分較佳,以半球面更佳。半球面並不一定必須為球的一半,只要是球面的一部分以凸狀突出於表面即可,相當於圓頂形狀之突起。
金字塔形狀係指四角錐狀,透明的突起為金字塔形狀時,各金字塔底面之一邊的長度以5~50μm較佳。藉由形成該範圍之一邊的長度,在不會損害賦予反射光具有指向性之效果下,可防止突起脫落者較佳。金字塔的形狀,以完全的四角錐較佳,惟四角錐之一部分亦可例如頂點被切掉的形狀。
本發明中透明突起之高度為3~50μm。高度未達3μm時,無法得到光之指向性;超過50μm時,會有突起脫落、且賦予反射光具有指向性之效果因背光的設計(即光源的位置)而產生明顯變化之顧慮。
透明突起為圓頂形狀時,各圓頂形狀底面之平均直徑,以5~50μm較佳。藉由形成該範圍之平均直徑,在不會損害賦予反射光具有指向性之效果下,以可防止突起脫落較佳。為圓頂形狀時,最佳的形狀為半球狀。
形成透明突起之有機物,例如可使用UV硬化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丙烯酸樹脂、聚矽氧烷樹脂、苯乙烯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由於在可見光範圍內幾乎完全沒有吸收光的情形,故以丙烯酸樹脂及苯乙烯樹脂較佳。形成透明突起之無機物,以玻璃較佳。
透明的突起,例如可使符合突起形狀之模具中所填充有熱硬化性樹脂或UV硬化性樹脂配置於薄膜上,藉由進行熱硬化或UV硬化形成,例如可藉由使透明粒子以黏合劑承載於白色薄膜的表面上形成。前者的方法,於形成金字塔形狀之突起時為較佳的方法;後者的方法,如下詳述於形成圓頂形狀之突起時為較佳的方法。
使用UV硬化性樹脂作為硬化性樹脂時,可使用使含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或環氧基等之反應性基的化合物、與產生藉由UV照射使該含有反應性基之化合物反應所得的自由基或陽離子的活性種之化合物混合者。
就硬化的速度而言,以組合含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等之不飽和基的反應性基之化合物(單體)、與藉由UV光產生自由基之光自由基聚合引發劑較佳。(甲基)丙烯醯基化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2-甲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苯氧基-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苯基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4-苯基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2-苯基苯基)-2-羥基丙酯、使氧化乙烯反應的p-枯烯基苯酚之(甲基)丙烯酸酯、氧化乙烯加成的雙酚A(甲基)丙烯酸酯、氧化丙烯加成的雙酚A(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二環氧丙醚與(甲基)丙烯酸之以環氧基開環所得的雙酚A(甲基)丙烯酸環氧酯、雙酚F二環氧丙醚與(甲基)丙烯酸之以環氧基開環反應所得的雙酚F(甲基)丙烯酸環氧酯。
由透明粒子所成之突起
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中的透明突起,較佳者為承載於白色薄膜之表面上,被覆白色薄膜表面之透明粒子所形成。換言之,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較佳者係由白色薄膜及被覆該白色薄膜表面之透明粒子所形成。
透明粒子為使光集光時,使用以曲面所構成、或以曲面與平面所構成的形狀者。該形狀例如可使用球狀、橄欖球狀、凸透鏡形狀者。為有效地提高亮度時,以縱橫比為3以下者較佳,以縱橫比為1.2以下者更佳。更佳的形狀為球狀粒子。而且,縱橫比為長徑/短徑。其次,透明粒子之粒徑,於透明粒子不為球狀時,求取長徑與短徑之平均值。
形成透明突起之透明粒子的大小,係藉由電子顯微鏡測定之平均粒徑,例如3~50μm、較佳者為5~50μm、更佳者為7~45μm、尤佳者為8~40μm、最佳者為10~30μm。藉由使用該範圍之平均粒徑的透明粒子,可形成高度3~50μm的透明突起,可容易控制光之指向性,且不易產生粒子脫落的情形,於塗佈時不易產生條狀的塗佈缺陷,製得反射薄膜。
該透明粒子係藉由粒度分布計測定,體積50%粒徑D50為3~50μm,且體積10%粒徑D10與體積90%粒徑D90之比D10/D90為0.30~0.98,較佳者為0.30~0.70。藉由使比D10/D90在該範圍內,粒徑小的粒子不會被埋入黏合劑中,可賦予亮度提高性,且可防止粒徑大的粒子脫落。比D10/D90愈大時,粒度分布愈為明顯,由於不易得到單一粒徑之粒子,故比D10/D90之上限值例如為0.98。
有關以透明粒子形成透明的突起時,突起高度與透明粒子之粒徑的關係,例如使用平均粒徑20μm之透明粒子形成透明突起時,透明粒子以一半被埋入黏合劑的狀態承載於白色薄膜上時,透明突起的高度為10μm。在幾乎完全沒有被埋入黏合劑中,承載於白色薄膜上時,透明突起之高度為20μm。
以透明粒子形成透明突起時,藉由透明粒子所形成的透明突起以50~100%、較佳者為60~100%、更佳者為70~100%、最佳者為80~100%之被覆率被覆白色薄膜表面。換言之,本發明之反射薄膜係由白色薄膜及被覆該白色薄膜表面之透明粒子所形成的反射薄膜,於該反射薄膜之表面上5~100%之露出率的透明粒子,以50~100%之被覆率被覆白色薄膜表面。藉由透明粒子所成的被覆率未達50%時,光之指向性受損,無法期待亮度提高。
於本發明中,白色薄膜之由透明粒子所成的被覆率,係以觀察有關薄膜面內垂直的二方向之各長度3mm的測定範圍之合計長度為6mm的測定範圍,於測定範圍內使白色薄膜被覆透明粒子之比例予以定義。
具體而言,有關使用薄片切片機,以薄膜面內任意選擇一個方向與薄膜之厚度方向作為切斷面,切取切片試樣1,在切片試樣1中任意選擇與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及以薄膜之厚度方向作為切斷面,切取切片試樣2,切片試樣1之黏合劑的塗膜面之長度3mm的範圍、與切片試樣2之黏合劑的塗膜面之長度3mm的範圍之合計長度為6mm的測定範圍,使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形電場放出形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3000倍觀察,於切片試樣之切斷面內的測定範圍中,累積沒有被透明粒子被覆的薄膜表面之部分的長度,以下述式求取(參照第7圖)。由透明粒子所成的被覆率=(6mm-(沒有被透明粒子被覆的部分之累積長度(mm)))/6mm×100(%)
而且,於切斷面上透明粒子之最大直徑部分自塗膜表面露出於外側時,將透明粒子之最大直徑被覆的部分視為透明粒子所被覆的部分,且透明粒子之最大直徑部分自塗膜表面露於內側時、即沉於塗膜中時,製作透明粒子中自塗膜露出於外部的部分之圓頂形狀突起的最大直徑視為粒子所被覆的部分。
由透明粒子求取被覆率時,被覆於白色薄膜表面所使用的透明粒子,係在反射薄膜表面上部分或全部露出的透明粒子。該露出係指以本發明所定義的露出率為5~100%、較佳者為10~100%、更佳者為20~100%之露出率露出。如此不以露出率未達5%之透明粒子處理作為被覆的粒子,係因露出率未達5%時,無法得到本發明目的之由露出粒子所成的集光效果之故。
於較佳的形態中,透明粒子係藉由設置於白色薄膜表面之黏合劑的塗膜,承載於白色薄膜的表面上。因此,部分的透明粒子連接或沉入於黏合劑之塗膜中。而且,露出率100%,係於切斷面上以連接白色薄膜表面與透明粒子表面的形態,藉由黏合劑承載於白色薄膜表面的狀況;露出率0%,係於切斷面上透明粒子完全沉入白色薄膜表面上所設置的黏合劑之塗膜中的狀態;露出率50%,係於切斷面上一半的透明粒子埋於白色薄膜表面上所設置的黏合劑之塗膜中,一半的殘餘成分突出於塗膜外部的狀態。
定義更為正確的露出率時,露出率係以通過切片試樣之切斷面內透明粒子之截面中心,引出垂直於薄膜之塗膜面的直線時,該直線於薄膜切片之切斷面內、與透明粒子表面相交的2點中,露出側之表面上的點為S,沒有露出側之表面上的點為T,前述直線與黏合劑之塗膜面相交的點為B時,以(S與B間之距離)/(S與T間之距離)表示。
換言之,露出率(%)以下述式予以定義。
露出率=(S與B間之距離)/(S與T間之距離)×100(%)
而且,切斷面內透明粒子之截面中心,粒子為球狀時為該截面之圓中心;粒子為非球狀時為該截面之重心。
透明粒子可使用無機透明粒子及有機透明粒子中之任何一種。此等亦可併用數種粒子。透明粒子係構成該物之原料本身的光線透過率為50%以上,較佳者為60%以上,更佳者為70%以上,以在可見光範圍內沒有吸收光者較佳。
有機透明粒子例如可使用丙烯酸粒子、聚矽氧烷粒子、苯乙烯粒子。由於在可見光範圍內幾乎完全沒有吸收光的情形,故以丙烯酸粒子、苯乙烯粒子較佳。而且,無機透明粒子例如可使用玻璃粒子。
形成透明突起之透明粒子,可在白色薄膜上於薄膜之垂直方向、粒子沒有重疊下被承載,透明粒子亦可於白色薄膜之垂直方向多數重疊下被承載。為後者時,在垂直於自白色薄膜表面至透明粒子層之表面間的薄膜面的方向可含有2~30個粒徑為5~100μm之透明粒子。此時,透明粒子層係使透明粒子藉由黏合劑互相黏合,被承載於白色薄膜上。
此時,透明突起之高度,係藉由特定位於透明粒子層最表面之透明粒子的頂點、與承載該物之黏合劑的基準面,測定自基準面至頂點的高度予以求取。此時之黏合劑的基準面係使最表面之透明粒子自下側(即接近白色薄膜之側)被覆承載其他透明粒子的黏合劑表面予以平均化之面。
黏合劑
使透明粒子承載於白色薄膜表面之黏合劑塗膜之黏合劑,可使用丙烯酸、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聚酯醯胺樹脂、聚烯烴樹脂、此等之共聚物或混合物。黏合劑係除上述黏合劑之外,亦可配合異氰酸酯系、蜜胺系、環氧系交聯劑予以交聯。
黏合劑之塗膜中不含螢光物時,相對於100重量份透明粒子之黏合劑的量,例如為5~200重量份,較佳者為10~100重量份,更佳者為10~70重量份。藉由為該範圍之比例,可使粒子沒有脫落情形,可得藉由透明粒子之集光效果。而且,市售的黏合劑,係以使丙烯酸樹脂等之黏合劑固成分溶解於溶劑的形態予以販實,惟本發明之塗膜的黏合劑之量,為乾燥後之塗膜中黏合劑固成分的量。
黏合劑之塗膜,以含有螢光物較佳。換言之,於本發明中透明粒子以藉由含有黏合劑及螢光物之黏合劑組成物的塗膜承載於白色薄膜上較佳。黏合劑組成物中含有螢光物時,為可有效地提高亮度且製得沒有粒子脫落情形的薄膜時,薄膜表面上所承載的透明粒子與塗膜之黏合劑組成物的比例,較佳者相對於透明粒子為30~70重量份,黏合劑組成物為70~30重量份。而且,黏合劑組成物為除溶劑之外的固成分重量。
黏合劑組成物含有螢光物時,螢光物之含量係以使C光源所測定的XYZ表色系之反射薄膜色度,x=0.290~0.330、y=0.300~0.340之範圍較佳。因此,黏合劑組成物中螢光物之含量,以黏合劑組成物之重量為基準時,較佳者為1~20%、5~20重量%,更佳者為10~20重量%。未達1重量%時,無法得到高反射率之效果。大於20重量%時,因螢光物導致薄膜的著色情形大,使用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之反射板時,引起顏色不吻合的情形。
螢光物
藉由含有螢光物之黏合劑組成物形成塗膜時,螢光物係使用以400~450nm之波長光激勵,使500~600nm之波長發光的螢光物。此係指本發明之螢光物的激勵波長為400~450nm之範圍,且發光波長為500~600nm,惟激勵波長不在該範圍內時,或發光波長不在該範圍內時,無法製得沒有著色情形且具備高反射率之反射薄膜。激勵波長不在400~450nm之範圍內,未達400nm之範圍時,使用作為反射板時,無法得到高的反射率;大於450nm之範圍時,會有因吸收可見光而導致著色的情形,無法製得白色的反射薄膜。發光波長不在500~600nm之範圍內時,未達500nm或大於600nm時,使用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之反射板時,無法得到反射率之提高效果,無法得到藉由螢光物之亮度提高的效果。
本發明之螢光物,可為由無機物質所形成的無機螢光物,亦可為由有機物質所形成的有機螢光物。本發明之螢光物必須在經過長時間後仍可安定地進行螢光發光,必須不會因紫外線而導致變質或分解的情形。螢光物變質或分解時,會有薄膜變黃的情形,使用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之反射板時,變得無法正確地進行色再現。此外,螢光物變質或分解時,螢光物變得不會發光,使用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之反射板時,會有因螢光物而導致亮度降低的情形。因此,本發明之螢光物,對有機螢光物而言以不易引起變質或分解、且安定的無機螢光物較佳。
滿足有關上述激勵波長及發光波長之要件的無機螢光物,可使用具有岩鹽型結晶構造之鹼土類金屬硫化物,例如以硫化鋅(ZnS)、硫化鍶(SrS)、氧化釔(Y2 O2 )為母體,且含有作為賦活劑之鈾(Eu)或銅(Cu)的螢光物。此外,可使用以鋇‧鎂‧鋁複合氧化物(Ba3 MgAl10 O17 )為母體,含有作為賦活劑之鈾(Eu)或錳(Mn)之螢光物。另外,可使用以磷酸鑭(LaPO4 )作為母體,含有作為賦活劑之Ce、Tb之螢光物。
無機螢光物之市售品,例如可使用綠色發光無機螢光物2210(Kasei Optonix公司製,以ZnS為母體,以Cu為賦活物質所形成)、紅色無機螢光物D1110(根本特殊化學(股)製,以Y2 O3 為母體,以Eu為賦活物質所形成)、藍色無機螢光物D1230(根本特殊化學(股)製,以SrS為母體,以Eu為賦活物質所形成)、綠色無機螢光物KX732A(Kasei Optonix公司製,以鋇‧鎂‧鋁複合氧化物(Ba3 MgAl10 O17 )為母體,以Eu或Mn為賦活物質所形成)。
滿足有關上述激勵波長及發光波長之要件的有機螢光物,例如可使用茋系螢光劑、二茋系螢光劑、苯并噁唑系螢光劑、苯乙烯基‧噁唑系螢光劑、吡喃‧噁唑系螢光劑、香豆素系螢光劑、咪唑系螢光劑、苯并咪唑系螢光劑、吡唑啉系螢光劑、胺基香豆素系螢光劑、二苯乙烯基-聯苯系螢光劑、萘醯亞胺系螢光劑。於此等之中,就耐久性高、反射率之提高效果高而言,以苯并噁唑系螢光劑、苯乙烯基‧噁唑系螢光劑、萘醯亞胺系螢光劑較佳,具體而言,以使用Eastbrite OB-1(Eastman公司製苯并噁唑系螢光劑)、Uvitex-OB(Ciba-Geigy公司製苯乙烯基‧噁唑系螢光劑)、Lumogen green 850(BASF公司製萘醯亞胺系螢光劑)較佳。
光線反射率及色度
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的光線反射率、於塗膜之黏合劑組成物中不含螢光物時,有關波長550nm之光,較佳者亦為96%以上。藉由反射率為96%以上,可得高的亮度。
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於塗膜之黏合劑組成物中含有螢光物時,以C光源所測定的XYZ表色系的色度,以x=0.290~0.330、y=0.300~0.340較佳。藉由該範圍之色度,可製得含有螢光物且色再現性優異的照明裝置用反射板、特別是液晶顯示裝置用反射板。
紫外線吸收劑
塗膜之黏合劑組成物,為防止因紫外線產生惡化情形時,以含有紫外線吸收劑較佳。本發明之紫外線吸收劑,係使用具有紫外線吸收能力之物質。該物可為有機化合物,亦可為無機化合物;為有機化合物時,例如二苯甲酮系紫外線吸收劑、苯并***系紫外線吸收劑、三嗪系紫外線吸收劑、丙烯酸氰酯系紫外線吸收劑、水楊酸系紫外線吸收劑、苯甲酸酯系紫外線吸收劑、草酸醯替苯胺系紫外線吸收劑。為無機化合物時,例如可使用烷氧基甲矽烷基或烷醯基甲矽烷基之烷基胺甲醯基加成物的甲矽烷基化改性物、或2,4-二羥基二苯甲酮等之芳香族系紫外線吸收劑的含羥基與環氧基之矽烷化合物的環氧基進行反應之甲矽烷基化改性的紫外線吸收劑。
塗膜之黏合劑組成物含有紫外線吸收劑時,其含量只要是可防止有機螢光物惡化的量即可,因此含有必要量之紫外線吸收劑。該量於紫外線吸收劑為低分子型者時,以黏合劑組成物之重量為基準,較佳者為1~15重量%,更佳者為2~5重量%。藉由含有該範圍,可有效地防止有機螢光物因紫外線所導致惡化的情形,可製得沒有著色的塗膜。
紫外線吸收劑亦可使用高分子型者。此時,例如可使用具有具紫外線吸收能力之取代基的單體成分與其他單體成分進行共聚合的共聚合聚合物。該共聚合聚合物例如以使用藉由使苯并***系反應性單體與丙烯酸系單體共聚合所製得的聚合物較佳。
紫外線吸收劑為高分子型者時,具有具紫外線吸收能力之取代基的單體之共聚合量,以構成共聚合聚合物之全部單體的合計量為基準,較佳者為10重量%以上,更佳者為20重量%以上,最佳者為35重量%以上。當然,亦可為具有具紫外線吸收能力之取代基的單體之均聚物。未達10重量%時,無法防止有機螢光物因紫外線所導致的惡化情形。就製得強韌的塗膜而言,共聚合聚合物之分子量,較佳者為5000以上,更佳者為10000以上,最佳者為20000以上。此等之共聚合聚合物,可以溶解或分散於有機溶劑或水之狀態作為塗液使用。而且,除此等以外,市售的混合系紫外線吸收聚合物例如可使用UWR(日本觸媒公司製)作為紫外線吸收劑。
光安定劑
於塗膜之黏合劑組成物中,除紫外線吸收劑之外,更可併用光安定劑,就製得優異的耐久性而言較佳。此時,光安定劑之配合量,以黏合劑組成物之重量為基準,例如為0.1~5重量%、較佳者為0.5~3重量%。
光安定劑以受阻胺系光安定劑較佳。具體例如可使用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酸酯、琥珀酸二甲酯‧1-(2-羥基乙基)-4-羥基-2,2,6,6-四甲基哌啶聚縮合物。
於下述中,藉由實施例詳細地說明。而且,以下述方法進行測定及評估。
[實施例]
(1)相對亮度
評估於液晶顯示裝置中作為反射板使用時之顯示裝置的亮度。取出Sony(股)製32吋電視(Bravia KDL-32V2500)之背光的反射薄膜,設置取代評估對象之薄膜,使用亮度計(大塚電子製Model MC-940),使背光之中心自正面、以測定距離500mm測定亮度。以下述式求取相對亮度。
相對亮度=(評估對象之薄膜的亮度)/(基準薄膜之亮度)×100(%)
作為基準薄膜所使用的薄膜,係評估結果所記載的表而不同。使用下述薄膜作為基準薄膜。
表1:沒有設置透明突起的比較例1-1之薄膜。
表2:沒有設置由透明粒子所成之突起的比較例2-1之薄膜。
表3:沒有設置由透明粒子所成之突起的比較例3-1之薄膜。
表4:塗膜之黏合劑中不含螢光物之參考例1-1之薄膜。
表5:沒有設置由透明粒子所成之突起的比較例5-1之薄膜。
(2)透明的突起
(2-1)由透明突起所成之薄膜的被覆率
使用薄膜切片機、以薄膜之厚度方向為切斷面切成切片作為試樣。使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形電場放出形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3000倍觀察該切片試樣。進行觀察有關薄膜面內垂直的兩方向之各長度3mm的測定範圍之合計長度為6mm之測定範圍,於測定範圍內累積沒有被透明突起所被覆的部分之長度,以下述式求取。
被覆率=(6mm-(沒有被覆透明粒子的部分之累積長度(mm)))/6mm×100(%)
(2-2)透明突起之高度
以薄膜表面為基準面,有關20個任意的透明突起,測定頂點之高度,以此等之平均值作為透明突起之高度。而且,透明突起以透明粒子所形成,且透明粒子埋於黏合劑時,以黏合劑之表面為基準面。高度之測定,係使用薄片切片機,自薄膜切出切片試樣,有關該試樣係使用光學顯微鏡以300倍進行觀察且照相。
(3)形成突起之透明粒子
(3-1)透明粒子之平均粒徑
使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形電場放出形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1000倍測定任意100個添加於樹脂前(原料)之粒子,求取平均粒徑。粒子不為球狀時,以(長徑+短徑)/2作為平均粒徑。
(3-2)透明粒子之縱橫比
使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形電場放出形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500倍觀察任意30個露出的粒子,由長徑、短徑計算以下述式求取的平均值。
縱橫比=長徑/短徑
(3-3)透明粒子之D50
以粒度分布計(堀場製作所製LA-950),求取原料之透明粒子的粒度分布,以形成過篩物累計百分比為50重量%之粒徑為D50。
(3-4)透明粒子之D10/D90
以粒度分布計(堀場製作所製LA-950),求取原料之透明粒子的粒度分布,以形成過篩物累計百分比為10重量%之粒徑為D10,以形成過篩物累計百分比為90重量%之粒徑為D90,求取D10/D90。
(4)白色薄膜之無機粒子及有機粒子的平均粒徑
白色薄膜之無機粒子及有機粒子的平均粒徑,以粒度分布計(堀場製作所製LA-950),求取原料之粒子的粒度分布,以d50之粒徑作為平均粒徑。
(5)塗膜之厚度
使薄膜試樣之截面使用數位顯微鏡(HIROX Co. Ltd.,HI-SCOPE Advanced KH-3000)、以倍率5倍觀察、照相,由照片判斷黏合劑之厚度,測定任意的10點,求取此等之平均值。
(6)薄膜之厚度
(6-1)薄膜之厚度
使薄膜試樣以電子顯微鏡測定器(Anritsu製K-402B),測定10點之厚度,以平均值作為薄膜之厚度。
(6-2)薄膜之各層厚度
使試樣切成三角形,固定於包埋膠囊後,以環氧樹脂包埋。然後,經包埋的試樣以薄片切片機(ULTRACUT-S)朝縱方向進行薄膜切片形成平行截面後,使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照相,由照片測定各層之厚度比例,自薄膜全體之厚度計算,求取各層之厚度。
(7)透明粒子之露出率
使用薄片切片機,自薄膜切出切片試樣1與切片試樣2。切片試樣1係在薄膜內面任意選擇一方向、與以薄膜之厚度方向為切斷面下所切出的切片試樣;切片試樣2係與在切片試樣1中任意選擇與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及以薄膜之厚度方向為切斷面下所切出的切片試樣。
有關切片試樣1之黏合劑的塗膜面之長度3mm的範圍、與切片試樣2之黏合劑的塗膜面之長度3mm的範圍的合計長度為6mm之測定範圍,使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形電場放出形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3000倍進行觀察。
露出率係於通過切片試樣之切斷面內透明粒子之截面的中心,引出垂直於薄膜之塗膜面的直線時,該直線於薄膜切片之切斷面內、與透明粒子之表面相交的2點中,以露出側之表面上的點為S,以沒有露出側之表面上的點為T,前述之直線與黏合劑之塗膜面相交的點為B時,以(S與B間之距離)/(S與T間之距離)表示。
換言之,露出率(%)係以下述式予以定義。
露出率=(S與B間之距離)/(S與T間之距離)×100(%)
而且,切斷面內透明粒子之截面的中心,粒子為球狀時,為其截面之圓中心;粒子為非球狀時,為其截面之重心。
(8)薄膜表面上由透明粒子所成的被覆率
有關以上述(7)所得的切片試樣1及2進行評估。
有關切片試樣1之黏合劑的塗膜面之長度3mm的範圍、與切片試樣2之黏合劑的塗膜面之長度3mm的範圍之合計長度為6mm的測定範圍,使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形電場放出形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3000倍進行觀察。
被覆率係於切片試樣之切斷面內測定範圍內,累計沒有被透明粒子被覆之薄膜表面的部分之長度,以下述式求取(參照第1圖)。
被覆率=(6mm-(沒有被透明粒子被覆的部分之累計長度(mm)))/6mm×100(%)
(9)延伸性
以縱方向2.5~3.4倍、縱方向3.5~3.7倍進行延伸,製作薄膜時,觀察是否可安定地進行製膜,且以下述基準進行評估。
○:可安定地進行製膜1小時以上
×:在1小時以內產生切斷情形,無法安定地製膜
(10)經時變黃性
在薄膜之試樣上照射高壓水銀燈(Harrison Toshiba Lighting製「Toscure401」:附有玻璃過濾器),評估試樣之顏色變化。以該評估之照射時間為50小時,且評估照射前後之顏色變化。照射之放射照度為18mW/cm2 。而且,薄膜之構成為在支持層之一側上設置反射層者時,自反射層側進行測定。
各以色差計(日本電色工業製SZS-Σ90 COLOR MEAEURING SYSTEM)測定初期之薄膜色相(L1 *、a1 *、b1 *)、與照射後之薄膜色相(L2 *、a2 *、b2 *),且計算以下述式所示之色相變化dE*,以下述基準進行評估。
dE*={(L1 *-L2 *)2 +(a1 *-a2 *)2 +(b1 *-b2 *)2 }1/2
◎:dE*≦5
○:5<dE*≦10
△:10<dE*≦15
×:15<dE*
(11)是否有藉由400~500nm之光的激勵發光與發光波峰波長
在塗佈有螢光物之面上入射光,測定螢光光譜。測定係使用螢光光度計F-4500(日立製),進行有關激勵波長400~450nm、發光波長380~780nm之範圍,觀察是否有藉由激勵之螢光發光情形,有螢光發光情形時,求取來自發光光譜之發光波峰波長。
(12)是否有粒子脫落的情形
使具有厚度2mm、寬度20mm之直角邊的丙烯酸板以荷重300g垂直押附於薄膜試樣之反射面上,以30mm之距離來回10次。以目視確認此時是否有粉體附著於丙烯酸板的情形,且以下述之基準進行評估。
○:確認幾乎完全沒有粉體產生
×:可確認有粉體產生
(13)亮度提高率及亮度維持率
(13-1)作為反射板之亮度提高率
在背光中組裝薄膜進行測定及評估。使用的背光係於評估使用的液晶電視(SHARP公司製AQUOS-20V)時所使用的正下方型背光(對角線20吋)單元,取代原有組裝的光反射薄片,組裝測定對象之薄膜。測定係使背光面分成2×2之4個區域,藉由求取點燈1小時後之正面亮度予以進行。
亮度係使用Topcon公司製之BM-7進行測定。測定角為1°,亮度計與背光之距離為50cm。使背光面以通過背光面之中心、平行於背光面之寬度方向的直線,與通過背光面之中心、平行於背光面之縱方向的直線分割成4份,以經分割的各範圍之中心為測定點。
各測定4個測定點之亮度且求取單純平均值,作為平均亮度。亮度提高率係使用以螢光材料塗佈前後之薄膜所求取的平均亮度,以下述式計算。
亮度提高率=(螢光材料塗佈後之平均亮度)/(螢光材料塗佈前之平均亮度)×100(%)
(13-2)藉由耐久性試驗之亮度維持率
在組裝有評估對象之薄膜的狀態下,進行使上述之背光於點燈下經時3000小時的耐久性試驗。以下述式求取亮度維持率。
亮度維持率=(耐久性試驗後之平均亮度)/(耐久性試驗前之亮度)×100(%)
(14)色度
(14-1)作為反射板之色度差
測定及評估組裝有薄膜之背光。所使用的背光,係於評估使用的液晶電視(SHARP公司製AQUOS-20V)時所使用的正下方型背光(對角線20吋)單元,取代原有組裝的光反射薄片,組裝測定對象之薄膜。測定係使背光面分成2×2之4個區域,藉由求取點燈1小時後之正面亮度予以進行。
色度係使用Topcon公司製之BM-7進行測定。測定角為1°,亮度計與背光之距離為50cm。使背光面以通過背光面之中心、平行於背光面之寬度方向的直線,與通過背光面之中心、平行於背光面之縱方向的直線分割成4份,以經分割的各範圍之中心為測定點。
各測定4個測定點之色度(x、y),且求取單純平均值,作為平均色度(x、y)。求取平均色度(x、y)與基準色(x=0.300、y=0.310)之距離,且求取色度差△xy。
△x=基準座標(x=0.300)-測定座標(x)
△y=基準座標(y=0.310)-測定座標(y)
△xy=(△x2 +△y2 )1/2
以下述之基準評估所求得的△xy。
◎:△xy<0.005
○:0.005≦△xy<0.010
×:0.010≦△xy
(14-2)藉由耐久性試驗之色度差
在組裝有評估對象之薄膜的狀態下,進行使上述之背光點燈下經時3000小時的耐久性試驗。耐久性試驗前之平均色度(x、y)與耐久性試驗後之平均色度(x、y)的距離以下述式求取且進行評估。
△x=耐久性試驗前座標(x)-耐久性試驗後座標(x)
△y=耐久性試驗前座標(y)-耐久性試驗後座標(y)
△xy=(△x2 +△y2 )1/2
以下述之基準評估所求得的△xy。
:△xy<0.005
○:0.005≦△xy<0.010
×:0.010≦△xy
(14-3)藉由C光源之色度
以色差計(日本電飾製SZS-Σ90 COLOR MEAEURING SYSTEM),使用C光源進行測定。
(15)光線反射率
在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製UV-3101PC)中設置積分球,以波長550nm測定以BaSO4 白板為100%時之光線反射率。
(16)塗膜成分與白色薄膜
塗膜之成分如下所述。表中,「重量%」記載為「wt%」。
<透明粒子‧突起形成物質>
MBX-50SS: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50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30SS: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30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20SS: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20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15SS: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15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12SS: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12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10SS: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10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50: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50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30: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30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20: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20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15: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15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12: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12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8: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8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BX-5: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5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J-120:Potters-Ballotini公司製平均粒徑105μm之透明玻璃粒子
MX-1000:綜研化學公司製平均粒徑10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X-150:綜研化學公司製平均粒徑2μm之透明丙烯酸粒子
MR-20G:綜研化學公司製平均粒徑20μm之透明交聯丙烯酸粒子
MR-10G:綜研化學公司製平均粒徑10μm之透明交聯丙烯酸粒子
<黏合劑>
S2740:日本觸媒公司製UWR S2740
由固成分之丙烯酸樹脂50重量%與揮發性有機溶劑50重量%所形成的丙烯酸黏合劑
A807BA:DIC公司製Acrydic A807BA
由固成分之丙烯酸樹脂50重量%與揮發性有機溶劑50重量%所形成的丙烯酸黏合劑
<交聯劑>
HL: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
由固成分之交聯劑75重量%與揮發性有機溶劑25重量%所形成的交聯劑
<螢光物>
OB-1:Eastman公司製Eastbrite OB-1
Green850:BASF公司製Lumogen Green 850
Uvitex-OB:Ciba-Geigy公司製Uvitex-OB
<溶劑>
MEK:甲基乙酮
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沒有特別限制者,使用由含有空隙形成劑之硫酸鋇粒子的聚酯組成物所形成的反射層、與由聚酯所形成的支持層等合計2層所構成的薄膜總厚度225μm之白色薄膜(帝人Dupont film製Teijintex UX02-225反射層之反射率98.5%)作為白色薄膜。
實施例1-1
在白色薄膜之反射層上,在塑模塗佈裝置中以wet厚度20g/m2 之塗佈量塗佈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後,在烤箱內進行乾燥,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1)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20SS(38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0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2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10g/m2 之塗佈量塗佈之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2)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0SS(3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S2740 (28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乙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3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25g/m2 之塗佈量塗佈之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3)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30SS(32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DIC公司Acrydic A807BA (25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甲基乙酮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4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30g/m2 之塗佈量塗佈之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4)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50SS(2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38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乙酯 (34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5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15g/m2 之塗佈量塗佈之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5)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SS(19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3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4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6
在白色薄膜之反射層全面上完全沒有空隙下,形成四角錐型之突起。換言之,使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流入於四角錐形狀的SUS製模具中,於其上密著白色薄膜,以高壓水銀燈(Harrsion Toshiba Lighting製Toscure)照射UV光,使塗液予以硬化,在100℃之烤箱中進行乾燥,在白色薄膜之反射面全面上形成四角錐,製得反射薄膜。反射薄膜之大小,符合評估相對亮度時所使用的Sony(股)製32吋電視(Bravia KDL-32V2500)之背光的反射薄膜之大小。形成四角錐型之突起時所使用的模具之四角錐部分的典型圖如第1圖所示。
調液配方1-6) 紫外線硬化樹脂
‧Daicel UC公司EB3700
(雙酚A型丙烯酸環氧酯) (25重量%)
‧新中村化學公司BPE200
(環氧乙烯加成雙酚A甲基丙烯酸酯)(8重量%)
‧第一製藥工業公司BR-31
(丙烯酸三溴化苯氧基乙酯) (42重量%)‧東亞合成公司M-110
(使環氧乙烯反應的p-枯烯基苯酚之(甲基)丙烯酸酯) (8重量%)
‧BASF製LR8893(自由基產生劑) (1重量%)
‧甲基乙酮 (16重量%)
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7
在白色薄膜上、於塑模塗佈裝置中以wet 15g/m2 之塗佈量塗佈於實施例1-6中調液配方6之組成的塗液後,在薄膜之塗佈面上使用如第2圖所示之設有稜鏡狀凹凸的軋輥,在塗佈層上形成凹凸的狀態下,以高壓水銀燈(Harrsion Toshiba Lighting製Toscure)照射UV光予以硬化,在100℃之烤箱中進行乾燥,作成稜鏡形狀。
而且,於該實施例之相對亮度的測定中,在稜鏡之流動方向與背光之光源的冷陰極管平行下,設置反射薄膜。
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8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15g/m2 之塗佈量塗佈之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8)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20SS(38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S2740 (20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螢光物:Eastman公司Eastbrit OB-1 (3.4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36.6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9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15g/m2 之塗佈量塗佈之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9)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20SS(38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S2740 (20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螢光物:BASF公司Lumogen Green 850 (2.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37.7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1-10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15g/m2 之塗佈量塗佈之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10)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20SS(38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0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螢光物:Ciba-Geigy公司Uvitex-OB (2.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37.7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比較例1-1
沒有在白色薄膜上塗佈塗液外,評估薄膜。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比較例1-2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40g/m2 之塗佈量塗佈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7)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5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比較例1-3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2g/m2 之塗佈量塗佈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8)
‧突起形成物質:綜研化學公司MX-150 (3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比較例1-4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80g/m2 之塗佈量塗佈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8)
‧突起形成物質:Potters-Ballotini公司J-120 (3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比較例1-5
除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40g/m2 之塗佈量塗佈外,與實施例1-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1-9)
‧突起形成物質: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50 (3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DIC公司Acrydic A807BA (50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4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1-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比較例1-6
除在白色薄膜之反射層上設置的稜鏡形狀改為如第3圖所示之形狀外,與實施例1-6相同地製得在反射層上設置有稜鏡之反射薄膜。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比較例1-7
除在白色薄膜之反射層上設置的稜鏡形狀改為如第4圖所示之形狀外,與實施例1-7相同地製得表面經加工的薄膜。評估結果如表1-3所示。
實施例2-1
在白色薄膜上、於塑模塗佈裝置中以wet厚度25g/m2 之塗佈量塗佈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後,在烤箱中進行乾燥,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1)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30SS (3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3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實施例2-2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12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2)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SS (3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3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實施例2-3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40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3)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50SS (32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DIC公司Acrydic A807BA (25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實施例2-4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10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4)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2SS (38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5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乙酯 (34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實施例2-5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7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5)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0SS (19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3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4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乙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實施例2-6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8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6)
‧透明粒子:綜研化學公司MX-1000 (4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5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甲基乙酮 (33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比較例2-1
沒有在白色薄膜上塗佈塗液下,進行評估薄膜。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比較例2-2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40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7)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5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比較例2-3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2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8)
‧粒子:綜研化學公司MX-150 (3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比較例2-4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80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9)
‧粒子:Potters-Ballotini公司J-120 (3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比較例2-5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40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10)
‧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50 (3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DIC公司Acrydic A807BA (50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4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比較例2-6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wet厚度8g/m2 之塗佈量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2-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2-11)
‧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8 (1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DIC公司Acrydic A807BA (56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2-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2-3所示。
實施例3-1
使對苯二甲酸二甲酯132重量份、異苯二甲酸二甲酯18重量份(以聚酯之全部二羧酸成分為基準為12莫耳%)、乙二醇98重量份、二乙二乙醇1.0重量份、醋酸錳0.05重量份、醋酸鋰0.012重量份加入具備有精餾塔、餾出冷凝管之燒瓶中,一邊攪拌一邊在150~235℃下加熱,餾出甲醇,進行酯交換反應。餾出甲醇後,添加磷酸三甲酯0.03重量份、二氧化鍺0.04重量份,將反應物移至反應器。然後,一邊攪拌一邊慢慢地使反應器內減壓至0.5mmHg為止且昇溫至290℃為止,進行聚縮合反應,製得聚酯。在該聚酯中添加平均粒徑1.2μm之硫酸鋇粒子,製得含有4重量%硫酸鋇粒子之支持層用聚酯組成物。在相同的聚酯中添加平均粒徑1.2μm之硫酸鋇粒子及螢光物,製得含有47重量%硫酸鋇粒子及5.5重量%綠色發光無機螢光物KX732A(Kasei Optonix公司製)之白色反射層用聚酯組成物。
使用此等之聚酯組成物,供應給各在270℃下加熱的2台押出機,使支持層用聚酯組成物與白色反射層用聚酯組成物使用反射層/支持層之層構成的2層填料區裝置予以合流,保持該積層狀態下,自塑模成形成薄片狀。另外,使該薄片以表面溫度25℃之冷卻桶予以冷卻硬化的未延伸薄膜,在加熱成95℃之環境中、朝長度方向(縱方向)延伸2.9倍,且以25℃之輥群冷卻。然後,使經縱延伸的薄膜兩端以夾子保持且導入拉幅器,在加熱成120℃之環境中、朝垂直於長度方向之方向(寬度方向)延伸3.6倍。繼後,在拉幅器內、215℃之溫度下進行熱固定處理,然後,朝縱方向進行鬆弛0.5%,朝橫方向進行鬆弛2.0%,冷卻至室溫,製得具有二軸延伸積層薄膜之白色基材薄膜。該白色基材薄膜之厚度為225μm,反射層之反射率為98.7%。
其次,在棒塗佈裝置中使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於白色反射層側以wet塗佈量25g/m2 進行塗佈,然後,在烤箱中進行乾燥,製得反射薄膜。透明粒子之粒徑與縱橫比如表3-1所示。
調液配方3-1)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30 (3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3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
實施例3-2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外,與實施例3-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3-2)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 (3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3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
實施例3-3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外,與實施例3-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3-3)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50 (32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5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
實施例3-4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外,與實施例3-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3-4)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2 (38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5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乙酯 (34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
實施例3-5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外,與實施例3-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3-5)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5 (19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3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4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乙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
實施例3-6
使將白色基材薄膜之白色反射層中添加的螢光物改為綠色發光無機螢光物2210(Kasei Optonix公司製)2.5重量%外,與實施例3-2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
實施例3-7
使將白色基材薄膜之白色反射層中添加的螢光物改為有機螢光增白劑OB-1(Eastman公司製)0.1重量%外,與實施例3-2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
比較例3-1
除沒有在白色基材薄膜之白色反射層中添加螢光物外,與實施例3-1相同地,製得白色基材薄膜,沒有在白色基材薄膜上塗佈塗液下,進行評估白色基材薄膜。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
比較例3-3
使沒有在白色基材薄膜之白色反射層中添加螢光物及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外,與實施例3-2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3-6)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 (1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48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因著色而導致顏色不吻合的情形雖小,惟亮度之上昇小。
比較例3-4
使沒有在白色基材薄膜之白色反射層中添加螢光物及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外,與實施例3-2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 (2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56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因著色而導致顏色不吻合的情形雖小,惟亮度之上昇小。
比較例3-5
於沒有在白色基材薄膜上塗佈塗液的狀態下,進行評估實施例3-2之白色基材薄膜。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因著色而導致顏色不吻合的情形雖小,惟亮度之上昇小。
比較例3-6
於沒有在白色基材薄膜上塗佈塗液的狀態下,進行評估實施例3-6之白色基材薄膜。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因著色而導致顏色不吻合的情形雖小,惟亮度之上昇小。
比較例3-7
於沒有在白色基材薄膜上塗佈塗液的狀態下,進行評估實施例3-7之白色基材薄膜。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因著色而導致顏色不吻合的情形雖小,惟亮度之上昇小。
比較例3-8
除在白色基材薄膜之反射層中所添加的綠色發光無機螢光物KX732A之添加量改為17重量%外,與比較例3-5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所得的反射薄膜塗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亮度上昇雖大,惟因著色而導致顏色不吻合的情形大,無法予以實用。
比較例3-9
除在白色基材薄膜之反射層中所添加的綠色發光無機螢光物2210之添加量改為8重量%外,與比較例3-5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所得的反射薄膜塗膜之組成如表3-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3-3所示。亮度上昇雖大,惟因著色而導致顏色不吻合的情形大,無法予以實用。
實施例4-1
於塑模塗佈裝置中,在白色薄膜之反射層上、以乾燥後黏合劑之厚度為4μm塗佈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後,在烤箱內進行乾燥,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4-1)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SS (35重量%)
‧螢光物:Kasei Optonix公司KX-732A (1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3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3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4-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4-3所示。
實施例4-2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乾燥後的黏合劑厚度8μm進行塗佈外,與實施例4-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4-2)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50SS (32重量%)
‧螢光物:Kasei Optonix公司RX-732A (1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DIC公司Acrydic A807BA (25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3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4-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4-3所示。
實施例4-3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塗佈外,與實施例4-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4-3)
‧透明粒子:綜研化學公司MX-1000 (40重量%)
‧螢光物:Kasei Optonix公司2210 (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5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甲基乙酮 (28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4-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4-3所示。
參考例4-1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塗佈外,與實施例4-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4-4)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SS (3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3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2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4-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4-3所示。
比較例4-4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塗佈外,與實施例4-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4-5)
‧螢光物:Kasei Optonix公司KX-732A (10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5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3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4-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4-3所示。
比較例4-5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塗佈外,與實施例4-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4-6)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SS (3重量%)
‧螢光物:Kasei Optonix公司2210 (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DIC公司Acrydic A807BA (50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3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39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4-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4-3所示。
比較例4-6
沒有在白色薄膜上塗佈塗液下,進行評估薄膜。評估結果如表4-3所示。
實施例5-1
於塑模塗佈裝置中,在白色薄膜之反射層上、以乾燥後黏合劑之厚度為8μm塗佈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後,在烤箱內進行乾燥,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5-1)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2 (3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1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4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5-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5-3所示。
實施例5-2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乾燥後黏合劑之厚度為10μm塗佈外,與實施例5-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5-2)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15 (3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DIC公司Acrydic A807BA (21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4重量%)
‧有機溶劑:甲基乙酮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5-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5-3所示。
實施例5-3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乾燥後黏合劑之厚度為14μm塗佈外,與實施例5-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5-3)
‧透明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MBX-20 (3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21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4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5-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5-3所示。
比較例5-1
沒有在白色薄膜上塗佈塗液後,進行評估薄膜。評估結果如表5-3所示。
比較例5-3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乾燥後黏合劑之厚度為6μm塗佈外,與實施例5-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5-4)
‧透明粒子:綜研化學公司MR-10G (1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3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8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5-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5-3所示。
比較例5-5
使塗液改為由下述之調液配方所示之組成所形成的塗液,且以乾燥後黏合劑之厚度為14μm塗佈外,與實施例5-1相同地,製得反射薄膜。
調液配方5-5)
‧透明粒子:綜研化學公司MR-20G (15重量%)
‧丙烯酸黏合劑:日本觸媒公司UWR S2740 (37重量%)
‧交聯劑: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Coronate HL(8重量%)
‧有機溶劑:醋酸丁酯 (40重量%)
所得的反射薄膜之組成如表5-2所示,評估結果如表5-3所示。
[產業上之利用價值]
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可使用作為照明裝置之反射板,而且,適合使用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之背光單元之反射薄膜,特別是於液晶電視等之顯示裝置的背面設置光源之背光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之背光單元時所使用的反射薄膜。
第1圖係於實施例1-6中,形成四角錐形之突起時所使用的模具之四角錐部分的模式圖。
第2圖係於實施例1-7中,使用設有稜鏡狀凹凸之軋輥,在塗佈層上形成凹凸時,塗佈層上所形成的稜鏡狀凹凸形狀。
第3圖係於比較例1-6中,形成四角錐形之突起時所使用的模具之四角錐部分的模式圖。
第4圖係於比較例1-7中,使用設有稜鏡狀凹凸之軋輥,在塗佈層上形成凹凸時,塗佈層上所形成的稜鏡狀凹凸形狀。
第5圖係於測定藉由透明突起所成的薄膜之被覆率時,使用薄片切片裝置所切斷的薄膜截面之模式圖,再者,第5圖之符號a係指「沒有被透明突起所被覆的部分」,符號b係指「各方向之測定長度:3mm」。
第6圖係於測定藉由透明粒子形成的透明突起所成之薄膜的被覆率時,使用薄片切片裝置所切斷的薄膜截面之模式圖,再者,第6圖之符號c係指「沒有被透明突起所被覆的部分」,符號d係指「各方向之測定長度:3mm」。
第7圖係於測定藉由透明粒子所形成的透明突起所成之薄膜的被覆率時,使用薄片切片裝置所切斷的薄膜截面之模式圖,再者,第7圖之符號e係指「沒有被透明粒子所被覆的部分」,符號f係指「各方向之測定長度3mm」。

Claims (6)

  1. 一種照明裝置用反射薄膜,其係由白色薄膜及在該白色薄膜表面上設置的高度為3~50μm之透明突起所構成之反射薄膜,其特徵為,上述白色薄膜,係由熱可塑性樹脂所構成,且藉由於薄膜中含有空隙(void)形成物質而呈現白色的薄膜,上述透明突起係由透明粒子所構成,於反射薄膜表面上露出率為5~100%之透明粒子以50~100%的被覆率被覆於白色薄膜表面,且上述透明粒子係藉由黏合劑之塗膜被承載於白色薄膜表面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薄膜,其中透明粒子之平均粒徑為3~50μ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反射薄膜,其中透明粒子之體積50%粒徑D50為3~50μm,且透明粒子之體積10%粒徑D10與體積90%粒徑D90之比D10/D90為0.30~0.98。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薄膜,其中黏合劑之塗膜係由含有螢光體之黏合劑組成物所構成,該黏合劑組成物中螢光體的含量,以黏合劑組成物之合計重量為基準時,為1~20重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反射薄膜,其中螢光體係以400~450nm之波長光激發,且使500~600nm之波 長光發光的有機螢光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中任一項之反射薄膜,其中照明裝置為液晶顯示裝置之背光單元。
TW098127279A 2008-08-13 2009-08-13 Reflective film for lighting fixtures TWI500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8530 2008-08-13
JP2008208531A JP2010044238A (ja) 2008-08-13 2008-08-13 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フィルム
JP2008208939 2008-08-14
JP2008208940 2008-08-14
JP2008209794A JP5388505B2 (ja) 2008-08-18 2008-08-18 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5022A TW201015022A (en) 2010-04-16
TWI500883B true TWI500883B (zh) 2015-09-21

Family

ID=41669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7279A TWI500883B (zh) 2008-08-13 2009-08-13 Reflective film for lighting fixture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2) KR20160003894A (zh)
CN (1) CN102124380A (zh)
TW (1) TWI500883B (zh)
WO (1) WO20100188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0264B2 (ja) * 2015-10-08 2017-10-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表示装置、粒子、光学シート、粒子検査装置、及び、粒子検査方法、並びに、粒子製造装置、粒子製造方法、スクリーン製造方法、及び、スクリーン検査方法
CN109814187B (zh) * 2019-03-22 2020-11-10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反射膜
CN112013623A (zh) * 2019-05-30 2020-12-01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内食材状态的显示方法与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0406A (ja) * 2004-10-20 2006-05-1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照明装置
TW200809137A (en) * 2006-06-23 2008-02-16 Toray Industries White reflective film
WO2008024617A1 (en) * 2006-08-25 2008-02-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acklight suitable for display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219371T3 (de) * 1991-01-22 2003-04-17 Toray Industries Reflektor für flächenartige Lichtquelle
JPH0816175B2 (ja) * 1991-01-22 1996-02-21 東レ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H1158574A (ja) * 1997-08-28 1999-03-02 Sekisui Chem Co Ltd 微粒子層を形成する方法
JP4945032B2 (ja) * 2001-05-08 2012-06-06 恵和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475814A (zh) * 2002-08-16 2004-02-18 惠和株式会社 反射薄片以及使用该薄片的背光组件
TWI274901B (en) * 2006-03-13 2007-03-01 Exploit Technology Co Ltd Oriented diffusion reflection sheet
CN101118291B (zh) * 2006-08-04 2010-04-1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扩散片
CN102269831B (zh) * 2006-10-27 2013-09-18 东丽株式会社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膜
JP5098834B2 (ja) * 2007-06-12 2012-12-12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0406A (ja) * 2004-10-20 2006-05-1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照明装置
TW200809137A (en) * 2006-06-23 2008-02-16 Toray Industries White reflective film
WO2008024617A1 (en) * 2006-08-25 2008-02-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acklight suitable for display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18878A1 (ja) 2010-02-18
KR20110044730A (ko) 2011-04-29
KR20160003894A (ko) 2016-01-11
TW201015022A (en) 2010-04-16
CN102124380A (zh) 201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75260B1 (ko) 색도 좌표와 색 영역 조절이 가능한 형광 필름
EP2731153B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KR20160140717A (ko) 파장 변환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형광체용 보호 필름
KR20080068526A (ko) 파장 변환 구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과 용도
KR20160041712A (ko) 황색 형광체를 포함하는 확산시트
JP6290192B2 (ja) ルミネセンス部分を含むポリマを用いた照明デバイス
JP2011221376A (ja) 色補正機能を有する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面光源装置
WO2003005072A1 (en) Light diffusing film
KR20070026197A (ko) 높은 광확산성을 갖는 리플렉터
JP2016194986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449624B (zh) Laminated film
TWI500883B (zh) Reflective film for lighting fixtures
JP2009229879A (ja) 光拡散板
JP533007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フィルム
JP2011075779A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2008286907A (ja) 反射用積層体
JP5405917B2 (ja) Led照明の反射フィルムとして用いられる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
US20120154917A1 (en) Color-shifting reflector
CN104776329A (zh) 直下型背光源装置
JP3128067U (ja) 発光拡散装置
JP4804741B2 (ja)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反射フィルム及び反射板
US1201933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7112355B2 (ja) 緑色発光蛍光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蛍光体シート及び発光装置
JP6880521B2 (ja)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
JP2010066760A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