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0173B -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0173B
TWI440173B TW99144508A TW99144508A TWI440173B TW I440173 B TWI440173 B TW I440173B TW 99144508 A TW99144508 A TW 99144508A TW 99144508 A TW99144508 A TW 99144508A TW I440173 B TWI440173 B TW I4401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
region
pixel
pixel region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44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8771A (en
Inventor
Kyu-Hwan Hwang
Seok-Gyu Yoon
Jae-Heung Ha
Young-Woo Song
Jong-Hyuk Lee
Chaun-Gi Choi
Sang-Moo Choi
Keum-Nam Kim
Gun-Shik Kim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28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8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0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01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31Two-side emission, e.g. transparent OLEDs [T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透明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係為一種自發光顯示器,其使用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光以顯示影像。
當在有機發光層中進行電洞電子再結合而產生的激子,從激態降至基態時產生的能量可用以發出光。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便是使用上述之發出的光來顯示影像。
此外,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可作為一透明顯示裝置,由於顯示裝置之透光性,可讓使用者觀看到位在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對面側的一物件或一影像。例如,當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關閉時,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可讓來自背面物件或影像的光穿透,而當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啟動時,又可用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光顯示一影像。
因此,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係區分為一不透光區,在此不透光區內形成的像素包含有機發光二極體以及薄膜電晶體;以及一透光區,其可讓一來自位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對面側的外部光源之光穿透。每一透光區的寬度一般為數微米至數十微米,且整齊地配置於複數個像素之間,藉此當光穿透透光區則位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對面側的物件或影像可被看見。
然而,當透光區為縱向成形,即表示,其長度遠大於寬度且寬度為數微米至數十微米,則光通過此透光區係會發生繞射。經繞射之光會干擾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而造成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顯示影像失真。
此外,當通過透光區的光發生繞射,則會出現一繞射圖案,當透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觀看位於對面側的物件或影像時,此繞射圖案會造成一失真問題。
上述說明係僅用以加強了解先前技術之背景知識,並包含描述此領域中之技術工作者所熟知的資訊。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藝之問題,本發明之其中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可抑制通過光線的繞射現象以將影像失真現象降到最低。
根據本發明之目的,提出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包含一具有複數個像素區域的基體本體,每一像素區域包含一不透光區及一透光區;以及形成於基體本體之不透光區中的複數個有機發光二極體、複數個薄膜電晶體、以及複數個導電線。透光區包含一透光正方形空間,且透光正方形空間之面積係為像素區域的全部面積之至少15%。
其中,透光區較佳為更包含一輔助透光空間,此輔助透光空間係從透光正方形空間於至少一方向所延伸出。
其中,像素區域較佳為具有一區段,在此區段中透光區的寬度大於不透光區的寬度。
其中,透光區的面積與像素區域的全部面積之比例較佳為介於25%至80%之間。
其中,透光區的總平均光透射率較佳為位於15%至90%之範圍內。
其中,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較佳為更可包含至少一形成於透光區中的透明隔離薄膜。
其中,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可包含一不透光材料,其形成於透光區之部分區域。
其中,像素區域係形成為一正方形形狀。
其中,在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中,不透光區可包含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以及一導線區域。
其中,複數個有機發光二極體及薄膜電晶體係形成於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中,而複數個導電線係形成於導線區域。
其中,複數個導電線更可包含一閘極導線、一資料導線、以及一通用電源導線。
其中,在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中,至少一部份子像素區域的面積係彼此不同。
其中,複數個子像素區域包含一第一子像素區域、一第二子像素區域、以及一第三子像素區域。
其中,形成於第一子像素區域之有機發光二極體係發出紅光,形成於第二子像素區域之有機發光二極體係發出 綠光,而形成於第三子像素區域之有機發光二極體係發出藍光。
其中,透光區係形成為一矩形形狀,且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係沿著此透光區的最長側邊,縱向方向上並排地配置。
其中,第二子像素區域係鄰近於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側邊,第三子像素區域係鄰近於第一子像素區域之另一側邊,此另一測邊係垂直於第二子像素區域所鄰近於第一子像素區域之側邊。
其中,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係分別為正方形形狀。
其中,每一第二子像素區域與每一第三子像素區域係具有一雙面對透光區且相互垂直的側邊。
其中,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係分別為矩形形狀。
其中,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可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而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可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每一第二子像素區域及每一第三子像素區域係具有一雙面對透光區且相互垂直的側邊。
其中,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可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而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可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以及第一子像素區域之長側邊的一部份係面對透光區。
其中,透光區可形成為一四邊形形狀。
其中,第一子像素區域係形成為一正方形形狀,而第二子像素區域與第三子像素區域係分別形成為一矩形形狀。
其中,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與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係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而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與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係面對透光區。
其中,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與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係短於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側邊。
其中,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可透過抑制光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時的繞射現象,而將影像失真現象降到最低。
以下將說明本發明其他的概念以及優點,且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將可從下列描述清楚得到。
以下係提供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以及範例之圖式,其中相似的元件係以相似數字標示。以下將根據相關圖式來描述實施例以解釋本發明。
說明書中相似的構成元件係以相似數字標示,而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說明中,僅會描述不同之處。
圖式中所顯示之結構零件之尺寸與厚度係為了清楚理解以及容易描述,而實施例並不限制於圖式中繪示的內容 。
圖式中的層、薄膜、面板、區域等等厚度係以較誇張方式繪示以便於清晰呈現。為了讓閱讀者可清楚理解以及容易描述,圖示中的層與區域係以較誇張方式繪示。可理解的是當層、薄膜、區域或基體說明其位於另一元件上時,亦可直接視為在其他元件上或是相穿插的複數個元件。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三圖,其繪示依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
如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包含一具有複數個像素區域PE的基體本體111,且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70、薄膜電晶體(TFT)10及20係形成於基體本體111之每一像素區域PE中。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更包含多種導電線151、171、及172,其係連接複數個薄膜電晶體10及20、或複數個有機發光二極體70。
基體本體111可以一由玻璃、石英、陶瓷、塑膠、或其他相似材料製成之透光隔離基體所形成,或是以塑膠或其他相似材料製成之可彎曲基體所形成。
每一像素區域PE可形成為一正方形形狀。然而,此實施例僅為舉例,並不以此為限制,像素區域PE亦可形成為一矩形形狀。
在以下內容中,所謂像素區域PE、透光區TW、或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之“正方形形狀“或“矩形形狀 “係為大略形狀的描述,僅表示整體上為一正方形形狀或矩形形狀,而不該解釋成需要邊角為90度的完美的正方形形狀或完美的矩形形狀。換句話說,所述之正方形形狀或矩形形狀的區域可具有圓形的邊角,或是其他非完美的正方形形狀或非完美的矩形形狀。
像素區域PE包含複數個不透光區以及一透光區TW。不透光區包含複數個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以及一導線區域LP。如第二圖所示,一有機發光二極體70、薄膜電晶體10與20、一電容器80係形成於每一子像素區域SP1、SP2、以及SP3中。複數個導電線,例如閘極導線151、資料導線171、以及通用電源導線172,係形成導線區域LP中。而可讓光線穿透的透明隔離薄膜120、160、以及190(如第三圖所示)係形成於透光區TW中。
第一圖所示之實施例中,複數個子像素區域包含一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一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以及一第三子像素區域SP3。然而,此實施例僅為舉例,但不以此為限制。亦即,單一像素區域PE亦可包含二個、四個、或更多子像素區域。
舉一不為限制的例子,形成於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70可發紅光,而形成於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70可發綠光,而形成於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70可發藍光。然而,此實施例係僅為舉例,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範例中,形成於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70可發出綠光或藍光,而形成於第二子像素區域SP2及第三子像素區 域SP3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70可發出不同於上述顏色的光。
此外,複數個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中至少一部份子像素區域的面積可為相異。亦即,所有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的面積可皆為相同,或者所有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可皆不相同,或是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中僅部分子像素區域的面積相同。
第一圖所示之實施例中,透光區TW整體上係形成為一矩形形狀,複數個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係沿著透光區TW之長側邊側於縱向方向上並排配置。複數個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係分別形成為矩形形狀或正方形形狀。
透光區TW包含一透光正方形空間RS,其面積係為像素區域PE的全部面積之至少15%。亦即,根據第一圖之實施例,像素區域PE包含一透光正方形區域,此透光正方形區域尺寸的最小值係不小於像素區域PE的全部面積之至少15%。上述之透光區TW內的透光正方形空間RS可有效地降低光通過像素區域PE之透光區TW時所發生的繞射效應。
根據透光區之形狀,光繞射現象在不同方向上會有差異。例如,在一矩形透光區中,當光繞射現象發生在Y軸方向時則在X軸方向上幾乎不會發生,反之亦然。
然而,在第一圖所示之實施例中,若透光區TW可包含一面積為像素區域PE全部面積之至少15%的透光正方形空間RS,則可降低不同軸向上的繞射偏差,亦即,若讓光穿 透的透光區TW包含一透光正方形空間RS,且透光正方形空間RS的面積相對於像素區域PE全部面積,係大於一最小值時,則可降低不同軸向上的繞射偏差。
再者,透光區TW更可包含一輔助透光空間ST,其係從透光正方形空間RS在至少一方向上延伸出。在第一圖所示之實施例中,輔助透光空間ST係從透光正方形空間RS在X軸上延伸出。
此外,像素區域PE中包含一區段,在此區段中透光區TW的寬度dt係大於不透光區(由區域SP1、SP2、SP3、及LP)的寬度ds。透光區TW與像素區域PE的面積比可落在25%至80%的範圍內。
形成於透光區TW中的至少一透明隔離薄膜120、160、及190(如第三圖所示)一般無法有100%的光透射率。例如,但非以此為限制,設置於透光區TW中的透明隔離薄膜120、160、及190可具有大約30%至95%之間的光透射率。此外,可額外配置一不透光材料在透光區TW之部分區域。不透光材料可為複數個導電線151、171、及172的一部份,或是視需要配置多種不透光材料。如上所述,透光區TW中並不僅有完全透光材料。特別的是,在第一圖所示之實施例中,透光區TW的總平均光透射率係介於15%至90%之間。若透光區TW的總平均光透射率小15%,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很難作為一透明顯示裝置。另一方面,目前的製造手段亦不容易製造出總平均光透射率高於90%的透光區TW。
由上述之結構,根據第一圖之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可抑制光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時所發生的繞射現象,藉此讓觀看者看到位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之對面側之影像的失真現象,或是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發光所形成的影像的失真現象降至最低。亦即,將有機發光二極體70發光顯示之影像的失真現象,以及當光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使位於對面側的物件或影像成為可看見時出現的失真現象降到最小是有可能達成的。
若透光區TW中不具有面積至少為像素區域PE全部面積之15%的透光正方形空間RS,則當光通過像素區域PE之透光區TW時容易發生繞射。此外,為了有效地抑制光繞射現象,像素區域PE中有一區段,在此區段中透光區TW的寬度dt係大於不透光區(由區域SP1、SP2、SP3、及LP組成)的寬度ds。
再者,若透光區TW的整體面積太小,亦即,透光區TW所佔的面積與像素區域PE的全部面積之間的比例小於25%,則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的光量會降低,則無法有效地看見位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之對面側的物件或影像。另一方面,若透光區TW的面積過大,亦即,透光區TW所佔的面積與像素區域PE的全部面積之間的比例大於80%,則包含子像素區域SP1、SP2、SP3、以及導線區域LP的不透光區面積會變得更狹窄,有機發光二極體70無法有足夠的尺寸。如此,會嚴重降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所顯示的影像品質。
請參閱第二圖及第三圖,其繪示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之內部結構。雖然第二圖及第三圖繪示一具有兩個電晶體-一個電容器(2Tr-1Cap)結構的主動矩陣(AM)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此結構中一個像素包含兩個薄膜電晶體10及20、以及一電容器80,但此僅為舉例,並不以此為限制。作為一非為限制的舉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之一個像素可具有三個以上的薄膜電晶體以及兩個以上的電容器,並且可能具有包含額外導線的多種結構。在此文中,所謂“像素”係指用以顯示一影像的最小單位。每一像素區域中皆配置像素使得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可透過複數個像素來顯示一影像。
如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對於每一像素之一開關薄膜電晶體10、一驅動薄膜電晶體20、一電容器80、以及一有機發光二極體70係形成於基體本體111上。一包含開關薄膜電晶體10、驅動薄膜電晶體20以及電容器80的部件係被視為一”驅動電路DC”。一緩衝層120係形成於基體本體111,與驅動電路DC之間及有機發光二極體70之間。緩衝層120可具有一氮化矽(SiNx)單層結構,或是氮化矽與氧化矽組成的一雙層結構。緩衝層120可避免不想要的元素滲透,例如雜質原子或溼氣,並提供一平坦的平面。然而,緩衝層120並非必定需要的,根據基體本體111的類型與製程條件亦可忽略不用緩衝層120。
此外,閘極導線151係沿著一方向而設置,資料導線171係與閘極導線151相隔離且相交錯,而通用電源導線172係形成於基體本體111上。
以閘極導線151、資料導線171、與通用電源導線172作為邊界可定義出單一像素,但此僅為舉例,並不以此為限。
有機發光二極體70包含一第一電極710、一形成於第一電極710上的有機發光層720,以及一形成於有機發光層720上的第二電極730。電洞與電子係分別從第一電極710與第二電極730注入有機發光層720。當電洞與電子再結合所形成之激子從激態降到基態時,便發出光。
電容器80包含一對電容極板158及178,且電容極板158及178之間係配置一以介電材料形成的層間隔離層160。電容器80的儲存電容量係由電容器80所儲存之電量與電容極板158及178之間的電壓所決定。
開關薄膜電晶體10包含一開關半導體層131、一開關閘極電極152、一開關源極電極173、以及一開關汲極電極174。驅動薄膜電晶體20包含一驅動半導體層132、一驅動閘極電極155、一驅動源極電極176、以及一驅動汲極電極177。
開關薄膜電晶體10係作為一開關元件以選擇一像素來發光。開關閘極電極152係連接閘極導線151。開關源極電極173係連接資料導線171。開關汲極電極174係與開關源極電極173相隔開並連接複數個電容極板158及178之其中一個。
驅動薄膜電晶體20係提供一驅動電力至像素電極710讓所選之像素內的有機發光二極體300之有機發光層720發光 。驅動閘極電極155係連接電容極板158,而電容極板158係連接開關汲極電極174。驅動源極電極176以及另一電容極板178係連接至通用電源導線172。汲極電極177係透過複數個接觸孔與有機發光二極體70之像素電極710相連接。
由上述之結構,開關薄膜電晶體10係由閘極導線151上的閘極電壓所驅動,並供給一資料電壓至資料導線171上並傳送至驅動薄膜電晶體20。而通用電源導線172供給至驅動薄膜電晶體20的通用電壓,與由開關薄膜電晶體10供給的資料電壓之間的電壓差,其所對應的一電壓係儲存於電容器80。而一對應於電容器80所儲存電壓的電流係經由驅動薄膜電晶體20流入有機發光二極體70以使得有機發光二極體70發光。
一封裝構件210係設置於有機發光二極體70上。封裝構件210係以一密封物(圖中未顯示)黏接基體本體111以密封內部空間,藉此保護有機發光二極體70與薄膜電晶體10及20。在第一實施例中,封裝構件210係為一透光隔離基體,例如一玻璃基體或一塑膠基體。然而,第一實施例僅為舉例,並不以此為限制。因此,一包含複數個依序層疊之保護薄膜的透光封裝薄膜亦可使用。
此外,薄膜電晶體10與20、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70之結構並不限於第二圖與第三圖所示之結構。即是,在此相關領域之技術工作者係可修改薄膜電晶體10與20、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70之結構而輕易實現出其他實施例。此外,第二圖與第三圖所示之薄膜電晶體10與20、以及有 機發光二極體70之結構,或是其他結構,皆可應用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任何具體實施,亦包含意下內容的實施例。
請參閱第四圖,其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2,以下係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2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相比較。
根據第四圖所示之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2包含一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一配置鄰近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一側邊的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以及配置鄰近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另一側邊的第三子像素區域SP3。在此,第一子像素區域SP1的兩側邊係相互垂直。複數個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中的每一子像素區域係形成為矩形形狀。特別的是,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之一長側邊係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一長側邊,而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之一短側邊係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一短側邊。此外,每一第二子像素區域SP2與每一第三子像素區域SP3具有一雙面對透光區TW且相互垂直的側邊。因此,透光區TW具有一階梯形狀。
再者,如第一圖所示之實施例,透光區TW包含一透光正方形空間RS。透光正方形空間RS之面積係為像素區域PE的全部面積之至少15%。
在前述第一圖所示之實施例中,整個透光區TW係形成為矩形形狀。因此,即使透光區TW包含一透光正方形空間RS,某種程度上的光繞射現象在軸向上的偏差仍會發生 。
另一方面,在第四圖所示之實施例中,除了透光正方形空間RS之外,透光區TW更具有分別從透光正方形空間RS在X軸與Y軸方向上延伸出的輔助透光空間ST1及ST2。根據第四圖所示之實施例中上述結構,即使雖然微弱,通過透光區TW的光中之一部分光仍然發生繞射,而整體的光繞射現象被降低,在X軸與Y軸方向上的繞射現象相似,從而將兩個方向上的繞射偏差降到最低。
像素區域PE中有一區段,在此區段中透光區TW的寬度dt係大於不透光區(由區域SP1、SP2、SP3、及LP組成)的寬度ds。透光區TW的面積與像素區域PE的全部面積之間的比例係落於25%到80%的範圍內。
以上述架構,第四圖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2可有效地抑制光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時發生的繞射現象,並降低繞射偏差。
請參閱第五圖,其繪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3。
根據第五圖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3包含一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一配置鄰近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一側邊的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一配置鄰近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另一側邊的第三子像素區域SP3。在此,第一子像素區域SP1的兩側邊係相互垂直。複數個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係全為正方形形狀。此外,每一第二子像素區域SP2與每一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係具 有一雙面對透光區TW且相互垂直的側邊。因此,透光區係形成為一階梯形狀。
再者,如第一圖中的實施例所示,透光區TW包含一透光正方形空間RS,其面積至少為像素區域PE全部面積之15%。
在第五圖的實施例中,複數個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係形成為正方形形狀。除了透光正方形空間RS之外,透光區TW亦具有分別從透光正方形空間RS於X軸和Y軸方向上所延伸出的輔助透光空間ST1及ST2,且輔助透光空間ST1及ST2有相似的面積。如此,X軸和Y軸方向上發生的繞射現象更為相似,而兩個方向上的繞射偏差幾乎可被消除。
像素區域PE中有一區段,在此區段中透光區TW的寬度dt係大於不透光區(由區域SP1、SP2、SP3、及LP組成)的寬度ds。透光區TW的面積與像素區域PE全部面積之間的比例係落在25%到80%的範圍內。
以上述之架構,根據第五圖中的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3可有效地抑制光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3時發生的繞射現象,並進一步降低繞射偏差。
請參閱第六圖,其繪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4。
請參閱第六圖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4,其包含一第一子像素區域SP1、設置鄰近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一側邊的在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以及一設置鄰近 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另一側邊的第三子像素區域SP3。在此,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兩側邊係相互垂直。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係形成為一正方形形狀,而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以及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係分別形成為矩形形狀。特別的是,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之一短側邊與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之一短側邊係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SP1。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之短側邊與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之短側邊係短於所面對的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對應側邊。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之一長側邊與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之一長側邊係面對透光區TW。
再者,如同第一圖之實施例,透光區TW包含一透光正方形空間RS,其面積係為像素區域PE之全部面積之至少15%。
此外,在第六圖之實施例中,除了透光正方形空間RS,透光區TW亦具有輔助透光空間ST1以及ST2,其分別從透光正方形空間RS於X軸方向與Y軸方向上所延伸出,且具有相似的面積。透光正方形空間RS亦佔有透光區TW大部分的面積。因此,在X軸方向與Y軸方向係幾乎發生相同的繞射現象,藉此可消除在此兩方向上的繞射偏差。
像素區域PE具有一區段,在此區段中透光區TW之寬度dt係大於不透光區(由區域SP1、SP2、SP3、以及LP所組成)之寬度ds。透光區TW之面積與像素區域PE之全部面積之間的比例係落於25%及80%之範圍內。
以上述之架構,根據第六圖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 顯示器104可有效地抑制光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4時所發生的繞射現象,並進一步降低在不同軸向的繞射偏差。
此外,透光區TW之透光正方形空間RS可形成為更大的面積,以進一步抑制光繞射現象。
請參閱第七圖,其繪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5。
根據第七圖之實施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5包含一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一設置鄰近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一側的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以及一設置鄰近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另一側的第三子像素區域SP3。在此,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係為一矩形形狀,其最長側邊延伸之方向係垂直於第二子像素區域SP2所鄰近之側邊。複數個子像素區域SP1、SP2、及SP3係分別為一矩形形狀。第二子像素區域SP2延伸之縱長方向與第一子像素區域SP1相同,而第三子像素區域SP3延伸之縱長方向與第一子像素區域SP1垂直。特別的是,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之短側邊係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短側邊,而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之短側邊係面對第一子像素區域SP1的長側邊。第二子像素區域SP2之長側邊、第三子像素區域SP3之長側邊、與第一子像素區域SP1之長側邊之一部分係面對透光區TW。如此,透光區TW可形成為一矩形形狀或正方形形狀。根據第七圖之實施例,透光區TW之形狀係較接近一正方形,而第一圖之實施例中透光區TW之形狀較接近一矩形。
再者,如同第一圖之實施例,透光區TW亦包含一面積為像素區域PE全部面積之至少15%的透光正方形空間RS。特別的是,在第七圖之實施例中,透光區TW之透光正方形空間RS係大致上等於全部透光區TW。亦即,與前述實施例相比,第七圖之實施例中的透光正方形空間RS可具有最大面積。
像素區域PE中有一區段,在此區段中透光區TW的寬度dt係大於不透光區(由區域SP1、SP2、SP3、及LP組成)的寬度ds。透光區TW的面積與像素區域PE全部面積之間的比例係落在25%到80%之間的範圍內。
以上述之架構,根據第七圖之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5可最有效地抑制光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5時所發生的繞射現象,而進一步降低繞射於不同軸向上的偏差。
以下,第八圖至第十七圖係繪示複數個實施例的實驗結果。在每一實施例中,係在具有透光區TW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102、103、104以及105背後間隔一公尺的位置上放置一白光源,並使用白光源產生同心圓圖案,而根據其影像失真程度來量測繞射偏差。
第八圖及第九圖係繪示在第一圖之實施例中光繞射產生的圖案發生位置之圖表。第八圖係為延著X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而第九圖係為延著Y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
根據第一圖之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透 光區TW係形成為一長側邊在X軸方向上的矩形形狀。
如第八圖及第九圖所示,在X軸方向上幾乎沒有光繞射現象發生,但僅在Y軸方向上或多或少有光繞射現象發生。可觀察到整體上係發生非常少量的光繞射現象。
第十圖及第十一圖係繪示在根據第四圖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2中光繞射產生的圖案發生位置之圖表。第十圖係為延著X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而第十一圖係為延著Y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
在根據第四圖之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2中,透光區TW係形成為一階梯形狀。亦即,與透光正方形空間RS相比,透光區TW有兩部分區域係分別在X軸方向與Y軸方向縱向形成。然而,此兩部分區域的面積相異。
如第十圖及第十一圖所示,可觀察到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係或多或少有光繞射現象,此外,可觀察到光繞射現象依據軸向係或多或少有些差異。可觀察到整體上係發生非常少量的光繞射現象。
第十二圖及第十三圖係繪示在根據第五圖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3中光繞射產生的圖案發生位置之圖表。第十二圖係為延著X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而第十三圖係為延著Y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
在根據第五圖之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3中,透光區TW係形成為一階梯形狀。亦即,與透光正方形空間RS相比,透光區TW有兩部分區域係分別在X軸方向與Y軸方向縱向形成。然而,此兩部分區域的面積幾乎相同 。
如第十二圖及第十三圖所示,可觀察到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係或多或少有相同的光繞射現象,此外,可觀察到光繞射現象在沿著兩個軸向上的分布係幾乎相同。可觀察到整體上係發生非常少量的光繞射現象。
第十四圖及第十五圖係繪示在根據第六圖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4中光繞射產生的圖案發生位置之圖表。第十四圖係為延著X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而第十五圖係為延著Y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
在根據第六圖之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4中,透光區TW之透光正方形空間RS係幾乎佔滿透光區TW。
如第十四圖及第十五圖所示,可觀察到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上的光繞射現象幾乎相同,此外,可觀察到光繞射在沿著兩個軸向上的分布係幾乎相同。可觀察到整體上幾乎沒有光繞射發生。
第十六圖及第十七圖係繪示在根據第七圖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5中光繞射產生的圖案發生位置之圖表。第十六圖係為延著X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而第十七圖係為延著Y軸方向的繞射現象之圖表。
如第七圖所示,在範例五中,透光區TW之範圍係與透光正方形空間RS之範圍幾乎相同。
如第十六圖與第十七圖所示,可觀察到光在X軸方向與Y軸方向或多或少有繞射現象。此外,可觀察到繞射現象 在兩個軸向的分布幾乎相同。可觀察到整體上係發生最少的光繞射現象。
從上述實驗結果可得到結論,即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101、102、103、104、及105可透過抑制光通過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時發生的繞射現象,進而將影像失真降到最低。
雖然本發明僅揭露描述少數的具體實施例,然而此領域之工作技術者在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下,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0‧‧‧開關薄膜電晶體
101、102、103、104、105‧‧‧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111‧‧‧基體本體
120、160、190‧‧‧透明隔離薄膜
131‧‧‧開關半導體層
132‧‧‧驅動半導體層
151‧‧‧閘極導線
152‧‧‧開關閘極電極
155‧‧‧驅動閘極電極
158、178‧‧‧電容極板
171‧‧‧資料導線
172‧‧‧通用電源導線
173‧‧‧開關源極電極
174‧‧‧開關汲極電極
176‧‧‧驅動源極電極
177‧‧‧驅動汲極電極
20‧‧‧驅動薄膜電晶體
210‧‧‧封裝構件
300‧‧‧有機發光二極體
70‧‧‧有機發光二極體
710‧‧‧第一電極
720‧‧‧有機發光層
730‧‧‧第二電極
80‧‧‧電容器
PE‧‧‧像素區域
SP1、SP2、SP3‧‧‧子像素區域
LP‧‧‧筆記型電腦
ST、ST1、ST2‧‧‧輔助透光空間
RS‧‧‧透光正方形空間
TW‧‧‧透光區
DC‧‧‧驅動電路
dt、ds‧‧‧寬度
第一圖係繪示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佈局圖;第二圖係繪示第一圖之一子像素區域之放大佈局圖;第三圖係繪示第二圖中沿著剖面線Ⅲ-Ⅲ之剖面圖;第四圖係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佈局圖;第五圖係繪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佈局圖;第六圖係繪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佈局圖;第七圖係繪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之佈局圖;第八圖及第九圖係繪示有關第一圖之實施例的光繞射實驗結果之曲線圖; 第十圖及第十一圖係繪示有關第四圖之實施例之光繞射實驗結果之曲線圖;第十二圖及第十三圖係繪示有關第五圖之實施例之光繞射實驗結果之曲線圖;第十四圖及第十五圖係繪示有關第六圖之實施例之光繞射實驗結果之曲線圖;以及第十六圖及第十七圖係繪示有關第七圖之實施例之光繞射實驗結果之曲線圖。
101‧‧‧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PE‧‧‧像素區域
SP1、SP2、SP3‧‧‧子像素區域
LP‧‧‧筆記型電腦
ST‧‧‧輔助透光空間
RS‧‧‧透光正方形空間
TW‧‧‧透光區
dt、ds‧‧‧寬度

Claims (25)

  1.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包含:一具有複數個像素區域的基體本體,每一像素區域包含一不透光區及一透光區;以及形成於該基體本體之該不透光區中的複數個有機發光二極體、複數個薄膜電晶體、以及複數個導電線;其中,該透光區包含一透光正方形空間,且該透光正方形空間之面積係為該像素區域的全部面積之至少1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透光區更包含一輔助透光空間,該輔助透光空間係從該透光正方形空間於至少一方向上所延伸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像素區域具有一區段,於該區段中該透光區的寬度大於該不透光區的寬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透光區的面積與該像素區域的全剖面積之比例係介於25%至80%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透光區的總平均光透射率係位於15%至90%之範圍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至少一透明隔離薄膜,該至少一透明隔離薄膜係形成於該透光區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更包含一不透光材料,其形成於該透光區之部分區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像素區域係為一正方形形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不透光區可包含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以及一導線區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複數個有機發光二極體及該複數個薄膜電晶體係形成於該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中,而該複數個導電線係形成於該導線區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複數個導電線更可包含一閘極導線、一資料導線、以及一通用電源導線。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之至少一部份的面積彼此不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複數個子像素區域包含一第一子像素區域、一第二子像素區域、以及一第三子像素區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形成於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該有機發光二極體係發出紅光,形成於該第二子像素區域之該有機發光二極體係發出綠光,而形成於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之該有機發光二極體係發出藍光。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透光區係為一矩形形狀,且該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係沿著該透光區的最長側邊在縱向方向上並排地配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區域係鄰近於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側邊,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係鄰近於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另一側邊,且該另一側邊係垂直於該第二子像素區域鄰近於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該側邊。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複數個子像素區域係形成一正方形形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每一該第二子像素區域及第三子像素區域係具有一雙面對該透光區且相互垂直之側邊。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複數個子像素區域為一矩形形狀。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係面對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而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係面對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其中每一該第二子像素區域與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係具有一雙面對該透光區且相互垂直之側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係面對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而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係面對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且該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與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以及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的一部分係面對該透光區。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 中該透光區係形成為一四邊形形狀。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係形成為一正方形形狀,而該第二子像素區域與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係形成為一矩形形狀。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與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之短側邊係面對該第一子像素區域,而該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與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長側邊係面對該透光區。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與該第三子像素區域之一短側邊係短於該第一子像素區域之一側邊。
TW99144508A 2009-12-21 2010-12-17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TWI4401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090128021A KR101084240B1 (ko) 2009-12-21 2009-12-21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8771A TW201128771A (en) 2011-08-16
TWI440173B true TWI440173B (zh) 2014-06-01

Family

ID=43759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44508A TWI440173B (zh) 2009-12-21 2010-12-17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558222B2 (zh)
EP (1) EP2337078B1 (zh)
JP (1) JP5474711B2 (zh)
KR (1) KR101084240B1 (zh)
CN (1) CN102130148B (zh)
TW (1) TWI4401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56440B1 (ko) * 2010-03-09 2012-06-1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845332B1 (ko) 2011-06-13 2018-05-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885698B1 (ko) * 2011-06-27 2018-08-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투과율 제어가 가능한 표시장치
US9721998B2 (en) * 2011-11-04 2017-08-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9356179B2 (en) 2012-06-22 2016-05-3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isplay panel integrated with photoelectric device
TWI482310B (zh) * 2012-06-22 2015-04-21 Ind Tech Res Inst 發光二極體結構、發光二極體封裝與發光二極體結構之溫度的量測方法
US8981391B2 (en) * 2012-06-22 2015-03-1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isplay panel with high transparency
JP6074938B2 (ja) 2012-07-27 2017-0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022394B1 (ko) * 2013-02-12 2019-09-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211965B1 (ko) * 2013-10-18 2021-02-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159150B1 (ko) 2014-01-07 2020-09-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160157B1 (ko) 2014-01-13 2020-09-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TWI567971B (zh) 2014-04-22 2017-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KR102215092B1 (ko) * 2014-06-05 2021-02-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237135B1 (ko) * 2014-07-14 2021-04-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236381B1 (ko) * 2014-07-18 2021-04-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245771B1 (ko) 2014-07-29 2021-04-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348682B1 (ko) * 2014-12-05 2022-01-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투명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TWI576626B (zh) * 2014-12-19 2017-04-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顯示裝置
US9547202B2 (en) 2014-12-19 2017-01-1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US9547213B2 (en) 2014-12-19 2017-01-1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isplay device
US9312312B1 (en) 2014-12-30 2016-04-1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isplay
KR102337806B1 (ko) 2015-01-06 2021-12-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397400B1 (ko) * 2015-04-28 2022-05-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표시장치 및 투명표시패널
CN104900682A (zh) * 2015-06-10 2015-09-0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器及其显示结构和像素单元结构
JP2017003849A (ja) * 2015-06-12 2017-01-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TWI665800B (zh) * 2015-06-16 2019-07-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JP6535545B2 (ja) 2015-08-21 2019-06-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US10411223B2 (en) * 2015-09-08 2019-09-1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WO2017043243A1 (ja) * 2015-09-10 2017-03-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2500273B1 (ko) * 2015-10-19 2023-02-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6653791B (zh) * 2015-11-03 2020-02-21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2500161B1 (ko) * 2016-01-15 2023-02-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324830B1 (ko) 2016-01-26 2021-11-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7544177B (zh) * 2016-06-28 2021-01-2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KR102561709B1 (ko) * 2016-07-25 2023-07-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6373488A (zh) * 2016-11-21 2017-02-01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
KR102060471B1 (ko) * 2017-02-01 2019-12-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444611B1 (ko) * 2017-12-07 2022-09-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664157B1 (ko) 2018-12-03 2024-05-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표시장치
JP6837045B2 (ja) * 2018-12-19 2021-03-0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11228005B2 (en) * 2019-01-11 2022-01-18 Joled Inc. Organic el display panel having dummy light emitting laye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 display panel having dummy light emitting layers
CN111599283B (zh) * 2019-02-20 2022-03-1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透明显示装置
CN110492018B (zh) * 2019-08-09 2024-06-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US20220352481A1 (en) * 2019-10-08 2022-11-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US11126221B2 (en) * 2019-11-28 2021-09-21 Innolux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US20220416213A1 (en) * 2019-12-02 2022-12-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CN111029391B (zh) * 2019-12-24 2022-09-1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62105B (zh) * 2019-12-31 2023-06-3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64651A (zh) * 2019-12-31 2022-08-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41825B (zh) * 2020-03-18 2023-04-14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面板和透明显示装置
CN112116874B (zh) * 2020-10-09 2022-07-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234082B (zh) * 2020-10-10 2022-11-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和电子装置
KR20220099198A (ko) * 2021-01-05 2022-07-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798866B (zh) * 2021-10-13 2023-04-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顯示面板
WO2023063510A1 (ko) * 2021-10-15 2023-04-20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하이브리드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9545A (en) * 1997-02-04 1998-04-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having transparent cathode structures
ATE467232T1 (de) 2000-06-23 2010-05-15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Betriebsverfahren für lichtemittierende vorrichtungen
KR100628257B1 (ko) * 2000-10-20 2006-09-2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형 및 반투과형 lcd의 구조
KR20030024076A (ko) 2001-09-15 2003-03-26 씨엘디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4207441B2 (ja) 2002-03-18 2009-0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US6861669B2 (en) * 2003-03-31 2005-03-01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Compound display
JP2005129505A (ja) * 2003-09-30 2005-05-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画素レイアウト形成方法
US20070024822A1 (en) * 2003-11-06 2007-02-01 Cortenraad Hubertus M R Switchable transparent display
KR101064185B1 (ko) * 2004-02-05 2011-09-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과,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05285395A (ja) * 2004-03-29 2005-10-13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 配線構造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KR20060012761A (ko) 2004-08-04 2006-0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752240B2 (ja) * 2004-10-27 2011-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7382384B2 (en) * 2004-12-07 2008-06-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displays with varying sized pixels
JP4573672B2 (ja) 2005-02-28 2010-11-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パネル
DE502005009415D1 (de) 2005-05-27 2010-05-27 Novaled Ag Transparente organische Leuchtdiode
DE102005057699B4 (de) 2005-11-29 2012-08-16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Selbstleuchtende Vorrichtung
KR100779980B1 (ko) 2005-12-06 2007-11-2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283939B (en) * 2006-01-20 2007-07-1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07088656A1 (ja) * 2006-02-02 2007-08-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
JP2007265973A (ja) * 2006-03-03 2007-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
JP5106823B2 (ja) * 2006-10-31 2012-12-26 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KR20080056944A (ko) 2006-12-19 2008-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00059448A (ko) * 2008-11-26 2010-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672695B2 (ja) * 2009-12-18 2015-02-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58222B2 (en) 2013-10-15
CN102130148B (zh) 2013-07-17
JP2011129510A (ja) 2011-06-30
TW201128771A (en) 2011-08-16
EP2337078B1 (en) 2015-04-08
US20110147770A1 (en) 2011-06-23
JP5474711B2 (ja) 2014-04-16
KR101084240B1 (ko) 2011-11-16
KR20110071446A (ko) 2011-06-29
CN102130148A (zh) 2011-07-20
EP2337078A1 (en) 201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0173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JP6207367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CN106611775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KR102505585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TWI578593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2050434B1 (ko) 플렉서블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391244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WO2017206796A1 (zh) Oled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KR101065410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00036127A (ko) 표시 장치
CN111326554A (zh) 显示装置
KR20150025727A (ko) 백색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
KR101939366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0431764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20140183491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KR20150057407A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GB2570575A (en)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102594978B1 (ko) 폴더블 표시장치
TWI423718B (zh)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具有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電子裝置
JP6506973B2 (ja) 表示装置
KR10264621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23020988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5411072A (zh) 显示设备
JP2022114732A (ja) 表示装置
KR20160041098A (ko) 평판 표시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